坚持科学发展 发展水利改善民生

2024-09-26

坚持科学发展 发展水利改善民生(共12篇)

1.坚持科学发展 发展水利改善民生 篇一

郴州市作风建设主题

活动总结会议典型材料

坚持不懈抓作风改善民生促发展

中共资兴市委

(2011年6月21日)

根据郴州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我市从今年3月份开始组织开展了千名干部“深入基层解难题,转变作风促发展”作风建设主题活动,以“强作风、促发展”为主题,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创新机制,有效解决企业和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突出问题1670个,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服务网络

一是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作风建设主题活动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郴州市委常委、资兴市委书记李评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要求市委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它班子成员对口抓,并把作风建设纳入目标责任管理,结合岗位承诺,分线对口落实责任。3月9日上午,郴州市委常委、资兴市委书记李评亲自主持召开了全市党员干部 1

联系群众暨“深入基层解难题,转变作风促发展”主题活动动员大会,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民情民意在一线掌握、党的政策在一线落实、干部作风在一线转变、科学发展在一线体现”,到基层去送政策、访民情、办实事、促发展。二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坚持作风建设主题活动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抓起,市级领导带头深入一线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同时,建立健全了市领导联系乡镇、村、企业和群众制度,要求每位市级领导至少联系一个乡镇、一个村、一家企业、两户群众,每个月至少下基层调研1-2天,帮助联系对象解决2-3个具体问题。自主题活动开展以来,市级领导共下基层调研324次,形成调研材料78篇,在基层住宿123晚,为基层解决各种问题260余个,与基层群众交朋友280余人。在市级领导的带动下,各机关单位和乡镇干部纷纷走进基层、深入一线,了解情况,破解难题,掀起了千名干部进村入户解民忧的热潮。三是创新平台,健全网络。把建立健全群众工作平台作为新时期加强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抓手,制定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意见》、《关于建立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联系群众工作机制的意见》、《关于建立健全乡镇干部联系群众制度的通知》等文件,就干部下乡下访、服务项目、服务群众等工作作出明确规定,特别是建立健全了驻村联点、集中办公、《民情日记》等制度,对乡镇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时间、任务、工作作了硬性规定。同时,市委成立了群众工作部,各部门各单位成立了群众工作室,各乡镇成立了群众工作站,各行政村成立群众工作组,全市共组建工作队311个,工作队员共计1200多人,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群众工作网络,群众工作站被群众亲切地誉为“百姓之家”。

二、突出服务主题,确保活动实效。

我们坚持把主题实践活动的落脚点放在推进科学发展上,将作风建设的成效体现在服务群众、服务企业的实际工作中,确保活动取得实效。一是致力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积极组织广大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主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针对今年“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的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治安、生态环保、征地拆迁、公共服务等38个突出问题,市委常委会议进行专题研究,明确了解决问题的联系市领导、责任单位和落实时限。同时,市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公开承诺解决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反映的38个热点难点问题。自主题

活动开展以来,全市机关党员干部共走访群众21100余人,召开座谈会862次,发放宣传资料15040余份,共排查出问题2670个,解决各类实际问题1670个,筹集帮扶资金40余万元,有效保障和改善了民生,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增强了党和政府的凝聚力,提高了党员干部的公信力。二是致力于服务企业、服务发展。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人人都是发展环境、个个代表资兴形象”的观念,认真落实全程代办制、首问责任制和限时办结制,为项目立项、报批、办证等提供了简便快捷的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发展环境、融资、用工等方面的实际困难247个,着力营造了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今年以来,全市引进项目52个,实际利用外资3074万美元,内联引资到位资金9.9亿元。三是致力于推进科学跨越发展。我们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开展主题活动、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关键,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大力实施生态立市、开放活市、产业强市、文化兴市战略,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在全市上下形成了想事干事、争先创优、清正廉洁、奋发有为的浓厚氛围,为我市“科学跨越、富民强市”注入了强大动力,全市经济社会实现了高速度上的高质量发展。

三、坚持制度创新,构建长效机制。

坚持集中解决问题与以月带年相结合、个案分析研究与以点带面相结合,不断创新作风建设载体,着力构建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一是创新作风建设问责机制。出台了《关于加强治庸治懒治散工作的意见》、《关于建立健全干部职工“月考评、月通报”制度的通知》等文件,将干部作风建设与工作性津贴、单位编制、岗位调整“三挂钩”,严格定责、严格问责、严格追责,从体制机制上促进干部作风根本性转变。今年以来,对违反干部作风建设规定的13个单位和11名国家工作人员进行了通报批评,共扣除工作性津贴11000元。二是创新机关效能建设监督机制。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年”主题活动,在全省率先成立国家公职人员履职过错投诉中心,建立健全了岗位承诺、绩效考核、责任追究“三项制度”,充分发挥效能监察职能作用,有效规范、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从重打击干扰和破坏经济环境的典型案例,营造公平竞争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今年1-5月,共受理各类投诉79件,办结72件,办结率91%,满意率100%;查处行政问责案件6件。三是

创新信访举报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了信访举报网络体系、工作体系、责任体系、考评体系,各乡镇明确了一名乡镇信访员、一名村纪检员、一名组纪检信访员负责纪检信访工作,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各级纪检信访干部每月深入联系乡镇、村、组1-3次,入户宣传、走访20-30户,当好了政策法规的“宣讲员”、社情民意的“沟通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群众信访的“代理员”、扶贫帮困的“救生员”,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今年1-5月,我市到郴州市以上上访批次和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45.4%和45.7%。

2.坚持科学发展 发展水利改善民生 篇二

我们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之所以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真心诚意的拥护, 关键在于它极大地、快速地、持续地改善了民生, 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快速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成为时代的最强音。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引我们不断前进的思想武器, 在实践中如何才能真正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 有些党员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在思想上不明确。从理论上研究和阐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改善民生二者的关系, 不但可以使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而且还可以为他们在实践中指明方向, 自觉的把不断改善民生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 进而不断密切党群关系, 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基础意义重大。

1 科学发展观为改善民生提供经济基础、方法保证和制度安排

首先,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为改善民生奠定经济基础。在当今中国, 不仅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将进入一个调整时期, 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方面的矛盾也会日趋突出。科学发展观面对这一时期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 在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 进一步指出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 从而为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矛盾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发展不仅要有经济的增长作为基础, 同时还包括民生的改善。其次, 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立足于从全局上改善民生。这既是一个加强薄弱环节和缩小区域差距的空间联动的新格局, 也是立足于从全局上改善民生, 并将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十几亿人口。最后, 从更加注重公平的科学发展观出发, 就必须为那些在改革中承受牺牲的弱势群体在失业、养老、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建立起相应的保障体系, 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安定民生, 体现社会公正的原则, 也是为了给改革铺平道路, 进而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间的关系。

2 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上将使民生的改善更为全面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客观需求,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发展有多种观点和模式, 发展观就是人们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发展模式是发展主体依据一定的发展观, 作用于发展客体, 促使发展客体向着符合发展主体的愿望和需要的方向变化, 从而实现发展主体目的的途径与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 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理论依据。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保障人民各项权益, 走共同富裕道路,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我们现在强调的科学发展是为了人民, 以人为本, 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 营造全体人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可以预见,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将会使民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阶层方面得到不断改善。

3 时刻关注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科学发展观要求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本", 要求财富的积累不能建立在对民生恶化的基础上。比如以人的健康为代价追求增长数字, 以牺牲清洁的水源、空气和土壤为代价发展工业, 以牺牲弱势群体的权益为代价推动城市改造等, 都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所不能允许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 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本质和核心所在, 只有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切入点, 才能做到亲民、富民、惠民、助民、安民, 才能形成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强大社会合力。

3.坚持科学发展 发展水利改善民生 篇三

紧抓民生之本:让更多劳动者创业就业致富

执政为民,以民生为本;改善民生,以富民为先。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这是一个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近年来,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经济增长幅度,主要得益于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牢固树立“富民优先”的鲜明导向,兼顾不同发展能力群体的利益,推动创业与扩大就业“双轮驱动”,富民与兴市统筹推进。我们将进一步把全民创业作为富民的第一推动力,政策上降低门槛和资金扶持相结合,规模上“顶天立地”与“铺天盖地”相结合。途径上能人带动跟项目帮扶相结合,进一步涌现一批批“种植大户”、“致富能手”、“创业之星”,使创业经济成为富民的源头活水。进一步把扩大就业作为富民的重要渠道。统筹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发展经济增岗位、政策扶持添岗位、政府花钱买岗位、劳力转移找岗位、就业援助送岗位等多策并举,并高度重视改制职工、下岗失业、城市拆迁、失地农民等群体的就业培训问题,既“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努力实现城乡充分就业,使全市在就业市场越来越饱和的形势下保持稳定的就业率。使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下降。

关切民生之忧:让更多居民从社会保障中受益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每一项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只有真正解民所需、解民所忧,才能暖人心、得人心、聚人心,抓民生才不会概念化、形式化,体恤民情、促进和谐的指导思想才能有效落实。社会保障是人民生存的依托,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普通百姓的后顾之忧。我们将继续紧紧围绕“全面迭小康、人人有保障”的总体目标,全力推进社保“扩面提质”,深入开展城乡“万人续保工程”,不断完善和健全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障机制,将覆盖面逐步扩大到全体城镇从业人员。破解社保难题,筑牢民生“安全网”。与此同时,认真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应保尽保”制度,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认真实施被征地农民养老和医疗“即征即保”制度,实现社会保障政策制度城乡“全覆盖”。大力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示范企业”等创建活动,积极推进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建设。努力维护广大劳动者尤其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解决民生之急:让公众基本需求优先得到满足

中国科学院研究报告将买房责、上学贵、看病贵称为“新的民生三大难”,“三大难”都居于百姓关注度-的前列。这需要党委和政府在推进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坚持把发展经济与造福百姓统一起来。多了解群众的疾苦需要,多顺应群众的生活需要。多解决群众的迫切需要。我们将进一步围绕“让百姓买得起房、上得起学、看得起病”的目标,积极推进“人人享有医疗保障”工程。大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逐步改善居民住房条件,使关注和改善民生的成效真正体现到为民排忧解难、维护群众利益上来。作为全国医保试点城市,我市将在目前全市城镇居民参保覆盖率超过85%、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的基础上,继续一手抓政策制度的完善,一手抓受益指教的提高,使之真正成为群众得实惠的民心工程。教育是民生之源。我们将进一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突出教育的基础性,体现教育的福利性,维护教育的公平性,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居者有其屋”是民之所需,我们将继续加强城市住房建设的规划调控力度。完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和住房供应体系,进一步规划建设一批批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使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稳步增加。

夯实民生之基: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平安是民心所盼,稳定是和谐之基,没有安定有序的环境,更好更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近年来。我市平安建设水平始终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平安镇江”不仅成为镇江重要的对外城市名片。也成为老百姓广泛认可的城市品牌。我们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巡控、大调解”等联动机制、信访矛盾分层处理机制和群众工作长效机制。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完善“大防控”格局,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构筑维护稳定的牢固防线。让老百姓生活更加安定。与此同时,进一步深入推进“法治镇江”建设,在全社会营造一个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的良好局面。纾解民生之困:让困难群体得到社会关爱

利益的兼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如何对待社会困难群体,直接体现一级党委政府的执政理念,是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关键环节。因此,我们始终强调,改善民生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迭炭。我们将更加高度关注困难群众的冷暖安危,建立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从制度上对低收入群体、困难群体实行救助,帮助失地农民、失房居民、失业职工和因灾因病致贫家庭解决实际困难,保证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帮助他们解决“看病难、子女上学难”,较好地兼顾改革发展中得益较多群体与得益较少群体的利益。同时,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编织社会关爱网络,继续广泛开展“慈善一日捐”、“千人慈善救助”等活动。同时,采取结对帮扶的办法,组织党员领导干部与困难户“结穷亲”,使之尽快在帮扶下脱贫。

顺应民生之盼:让老百姓共享宜居环境

百姓的期盼。就是党委政府的追求。从工作实践上看,环保、“三农”等民生问题表象在群众的热议、评论和诉求中,而根子在机制体制中,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在统筹兼顾上。我们在发展中将进一步统筹兼顾,把城市建设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把重大项目和实事工程结合起来,在财政预算中优先考虑“民心实事”,把更多的资金投向生态保护和建设、新农村建设、城乡公共基础设施等领域,着力打造江苏人居环境最美的生态区、新农村建设的先行区。在环保方面,我们将注重产业规划与环保规划并重、铁腕治污与转变发展方式并重、生态修复与生态建设并重,切实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更好地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在城区,注重推进为民办实事项目,突出抓好老小区改造、低洼积水区整治、危房改造和城市公交、市区公园免费开放等重点项目:在农村,注重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公共设施向“三农”延伸、公共服务向“三农”覆盖,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同时,巩固和提高以“农村垃圾百日整治”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果,挑战“千年陋习-”,破解农村新的“第一难”,使农村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善,使广大农民对环境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改善民生无止境。随着全面小康建设的推进,改善民生的系,统性和精细性日益增强,我们将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和新期待当作执政的第一信号,用更多改善民生、纾解民困的举措“对接”人民群众最现实的利益,真正使镇江人民共建共享和谐社会。加快建设百姓得益更多、生活更好、幸福感更强的新镇江。

4.坚持科学发展 发展水利改善民生 篇四

──写在第18个税收宣传月活动启动之际

今年4月,是第18个全国税收宣传月。国家税务总局确定今年税收宣传月活动继续沿用“税收·发展·民生”这个主题,不仅反映出税收与发展、民生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联系,揭示了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本质,更是充分阐释了“税收促进发展,发展改善民生”之意,寓意深刻又易于理解。经过2008年一年来的广泛宣传,已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认知度较高,也符合2009年中央提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经济工作总体要求。

财为国之本,税为政之要。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政府通过税收筹集财政收入,通过预算安排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发展,用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进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近年来,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大大增强了政府财政实力,增加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财力保证,也为改善民生、服务民众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税收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税收促进发展,发展改善民生。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税收发展的原动力,税收与发展和民生息息相关。改善民生问题是党和国家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等,这给新时期税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民生问题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重点。从税收本身来看,税制的设计、税收政策的调整、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税收征管公正与否、税收负担的高低无不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税收改善民生,必须充分发挥税收调控职能。通过税收杠杆,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规范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税收改善民生,必须努力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要树立可持续的税收发展理念,将聚财与调节、任务与税源、数量与质量、规模与速度有机地统一起来,拓展税基、涵养税源、取予有度。要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树立“一切为了纳税人、一切服务纳税人、一切方便纳税人”的理念,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围绕“税收·发展·民生”做好国税工作。关注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是时代所需、民心所向、众望所归,是税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是税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税收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税务部门必须切实肩负起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光荣使命,为改善民生作出更大的贡献。要结合国税中心工作,认真学习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3号文件,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 来,把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问题作为国税工作的重点,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凡是与科学发展观、社会和谐不相适宜的观念、做法和机制都要坚决破除,着力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工作体制机制,提高做好税收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税收工作的各个方面。近年来,永川区国税局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聚财为国、执法为民”为宗旨,牢固树立“税收促进发展,发展改善民生”的理念,把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严格依法征税,坚持应收尽收,税收规模连创新高,税收质量不断提升。去年,全区国税收入超过7亿元,为永川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财力保障。与此同时,国税部门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优化纳税服务,落实优惠政策,使税收调控职能得以充分发挥,经济税源基础得以逐步夯实,社会民生得以有力促进,赢得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加快发展是征纳双方的共同事业,改善民生是社会各界的共同愿景。这里面,离不开税务部门的依法治税,更少不了纳税人的诚信纳税。依法诚信纳税,既是纳税人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也是纳税人应尽的法定义务;既是纳税人享有国家提供各项保障和服务权利的重要前提,也是纳税人最好的信用证明。“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兴。”诚信就是信誉,就是商机,就是财富。只有坚持守法经营、诚信纳税,才能树立良好的商业信誉和企业形象,实现持续发展。广大纳税人要自觉履行纳税义务,依法诚信纳税,及时足额缴纳各项税款,为构建和谐、改善民生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情系民生,关注税收”,希望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税收工作,全面推进社会综合治税,为做好税收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5.发展建议如何改善民生 篇五

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党的十七大和十一届三次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因此,全面改善民生已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这是地方政府施政的第一追求。现结我乡几年来民生工作的实践,就进一步改善民生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是情感上“爱民”。爱民是做好关注和改善民生工作的活水源头。基层处在改善民生工作的第一线,工作任务重、头绪多,唯有切实解决对待群众的情感问题,才能把改善民生工作做得更实更好,让群众更满意。为此,应该把勤政为民作为自己的崇高追求,牢固树立亲民爱民思想,带着体察群众疾苦的善意和为群众解决问题的诚意真心面对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工作成效,体现自己的从政理念和人生追求。

二是政策上“惠民”。惠民是做好关注和改善民生工作的根本目的。我们党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我们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更好地关注和改善民生,我们应该以是否有利于增进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第一准则,审视和制定各项改善民生的政策,努力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在政策制定的每一处。基层更要针对本地改善民生工作的实际,创造性地执行上级改善民生的政策和制定本地改善民生的各项政策措施,因地制宜地做好改善民生工作。

三是方式上“便民”。便民是做好关注和改善民生工作的重要手段。改善民生要靠许多具体而琐碎的工作才能实现,而能不能体现便民原则则是我们各项具体工作是否扎实有效的重要标准,也是做好改善民生工作的必要条件,基层每天面对群众大量有关民生方面的诉求,群众办事方便不方便,满意不满意,每一项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是不是方便快捷的到达群众身边是我们需要经常审视的,为此,应该加强理论学习,注重能力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以便民服务中心为载体,打造亲民便民的政府形象,以方便快捷周到的服务把改善民生的每一项具体工作落到实处。

6.坚持科学发展 发展水利改善民生 篇六

夏津实验中学 初一十七班 任安琪

各位老师,同学:

你们好!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税收既是民生问题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又是解决教育平等、就业公平、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民生问题的重要手段,因此,税收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科学发展、改善民生问题是党和国家当前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等,为开展税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生问题同时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重点。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税收发展的原动力,税收与发展和民生息息相关。

看!我们的家乡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条条高速公路纵横交错;一座座大桥横跨两岸。这都是税收的功劳。同时,我们国家东西部发展很不平衡。税收,也能发挥杠杆的作用,把东西部发展的差距缩化到最小。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依法诚信纳税是每一个纳税人必须做到的。但是有一些老板为了贪小便宜,做假帐,偷税,漏税......我们要为以做假帐,贪图小便宜,不纳税的商人为耻。以不做假帐,不贪图小便宜,依法诚信纳税的商人为荣。俗话说得好:“税赋不丰,何以兴国;国家不兴,焉能富民”。

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税收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着小康社会的实现进程。我们要借税收宣传月的机会,多学习税收知识,树立纳税意识,为国家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为构建和谐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7.坚持科学发展 发展水利改善民生 篇七

一、坚持民生优先, 必须大幅度提高居民消费率

近十几年来, 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不断提升, 城市化对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巨大需求, 投资率不断上升, 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2010年, 我国的投资率上升到48.6%的历史最高点, 第一次超过47.4%的最终消费率;居民消费率则降低到33.8%的历史最低点, 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的局面进一步加剧。居民消费率比历史最高水平1981年的52.5%低了18.7个百分点, 比美国的72%低了一半多。我们每年辛辛苦苦创造的社会总产品和服务, 只有三分之一用于居民消费, 其余都用于投资和出口, 充分说明了宏观经济效益的低下。2011年的数据可能比2010年进一步恶化, 说明我们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需求结构方面不仅没有前进, 反而倒退了。这种失衡的比例关系, 一方面使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脱节, 另一方面必然带来生产能力过剩, 注定是不可持续的。

计划经济条件下, 由于投资主体是中央政府, 投资效益低和消费增长缺乏约束机制, 商品短缺就成为必然结果。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已成为投资主体, 投资决策分散化, 消费增长的约束机制已经建立起来, 生产能力无限扩张与居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二战以来,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依靠经济调节、福利制度和全球市场, 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从而避免了生产过剩的危机。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不给予高度重视, 消费需求的增长继续落后于生产能力的增长, 出现最终需求不足乃至生产过剩的危机, 就难以避免。因此, 坚持民生优先, 首先应当大幅度提高居民消费率。如果能实施强有力的调控政策, 在“十二五”期间把居民消费率提高十个百分点, 就意味着每年有五亿元左右的商品由现在用于投资和出口, 改为用于居民消费, 不仅能使居民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 而且能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动力支撑。即使把居民消费率提高到43%, 距离改革以来最高水平的52.5%仍相差近10个百分点, 不会产生什么风险, 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二、坚持民生优先, 要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提高居民消费率是一项系统工程, 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是其前提条件。党的十七大报告已明确提出, 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在初次分配中, 要改变资本所得偏多、劳动所得偏少的状况, 增加劳动报酬。要加快推行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进一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政府要定期公布行业平均工资和人工成本, 为企业工资协商提供参考依据。在再分配中, 要改变政府和企业所得偏多、居民所得偏少的局面, 尽快增加居民收入。加快改革税收制度。实行结构性减税让利政策, 即政府对企业减税, 企业对职工让利。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税负和小微型企业的税负, 鼓励创业和以创业带动就业, 增加中等收入者的比重, 尽快形成橄榄形收入分配结构。为了增强税收杠杆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 要研究如何由间接税为主向直接税为主过度, 以家庭为纳税主体, 实行综合性所得税制度。为此, 要建立个人收入信息透明制度。实践证明, 用税收杠杆调节收入分配, 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去年11月份, 由于提高了个人所得税和小微型企业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 就使2000多万个工薪阶层降低税负200多亿元, 使900多万个小微型企业税负降低40%, 而减少的税收仅9亿元, 对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和鼓励群众性创业活动起到了很好作用。但政策力度还应进一步加大。如对小微型企业营业税的起征点由月销售额5000元提高到2万元, 这是一个很大的优惠, 但按10%的销售利润率计算, 每月2万元销售额的纯收入仅为2000元, 比个人所得税起征点3500元还要低1500元, 这样的税收政策如何体现鼓励创业的精神?建议将小微型企业增值税、营业税的起征点提高到月销售额10万元, 这样, 既有利于降低征税成本, 又有利于放水养鱼, 培植财源, 对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三、坚持民生优先, 重点

应放在增加农民收入上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是当前收入分配结构中最突出的矛盾, 也是造成居民消费率低的主要原因。解决这一矛盾, 国家财政政策支持是必要的, 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因为农村人口还有6亿多, 去年财政用于三农支出达1万亿元, 可以说已经尽了最大努力, 但平均到每个农村人口也只有1000多元。根本的解决办法是通过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推进农业现代化, 尽快使农业劳动生产率接近或达到第二、三产业的水平。2010年, 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例为36.7%, 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只有10.1%, 就是说, 每3.6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价值仅相当于一个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创造的价值。把一部分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既有利于发挥农业劳动力的巨大潜力, 满足工业化、城市化对劳动力的需求, 又有利于发展土地规模化经营,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过30多年的努力, 农业已经转移出2亿多劳动力。未来20年, 如能再转移出两亿人, 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就有可能接近第二、、三产业的水平,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将趋于均等化。也只有使种地的收入超过打工的收入, 才能把高素质的劳动力留在农村, 解决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人力资源。

目前, 实现这个目标遇到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一是农业劳动力转移有出路, 许多城市都存在着“招工难”;二是农业机械装备制造能力强大, 能够满足农业现代化的需求;三是市场对优质绿色农产品需求旺盛, 大量依赖进口;四是社会资金充裕, 只要有一个好的吸引投资的机制, 农业现代化所需资金不成问题。如果能够把这四个条件结合起来, 就能形成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我国由传统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的速度就会大大加快。衡量工业化、城市化的标准, 不仅要看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和城市人口的比重, 更要看第一产业就业劳动力的比重。一个国家现代化的过程, 就是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接近并赶上第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过程。目前全国有2.8亿农业劳动力, 耕种着18亿亩耕地, 平均每个劳动力仅能种6.4亩。而美国一个农业劳动力种几千亩地, 欧洲一个农业劳动力能种几百亩地, 中国的农民比美欧的农民更能吃苦耐劳, 机械化水平也能赶上发达国家, 关键是土地资源少。我们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土地向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 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 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制度, 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垮人为设置在城乡之间的种种壁垒, 以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

四、坚持民生优先, 要把扩大公共服务放在突出地位

公共服务落后, 是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低的又一个原因。由于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广大居民不得不存钱以备子女上学、看病、养老等支出, 造成我国居民在收入水平较低情况下储蓄率畸高, 严重制约了即期消费。近几年, 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有了迅速发展, 但仍不完善。要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扩大医疗保障覆盖面。加快发展养老保障, 在扩大覆盖面的同时, 提高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 争取早日实现全国统筹, 以改变目前新老城市养老金盈亏不均问题。要把发展社会保障的重点放在农村。城市交通、生态环境、水电气供应等基础设施供不应求, 影响了居民的消费环境和生活质量。老百姓好不容易有钱买汽车了, 却因为交通拥堵、缺乏停车场所等不得不放弃消费。所以, 扩大公共服务应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

扩大公共服务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如果说在短时期内要缩小个人在收入水平方面的差距难以做到, 但通过增加公共服务支出, 实现公共服务的大体均等, 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制度, 逐步扩大财政转移支付规模, 以人均公共财政支出的大体均等实现人均公共服务的大体均等。凡是境内的中国公民, 都应当享受到大体均等的公共服务。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机制, 通过财政资金投入, 或制定合理的政策, 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政府使用特许经营权的方式, 把社会资金吸引到基础设施建设上, 如BOT (建设--经营--转让) 、BT (建设—转让) 等, 就是成熟的办法。这里的关键, 是政府要合理核定企业经营的期限和工程成本, 保证企业投资能够按期收回并有合理回报。在目前社会资金充裕的情况下, 利用好社会资金具有重要意义。

改变目前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局面, 也应充分利用社会资金, 鼓励发展民办学校、民办幼儿园、民办医院、民办养老院等, 与政府所办的公共服务事业相配合, 满足多层次的服务需求。通过强化竞争, 改进服务理念, 完善服务体系, 提高服务水平。大力发展保险事业, 运用市场机制构建社会安全网。目前我国每年各项保费收入仅占GDP的3%左右, 世界平均水平达到8%, 美国等发达国家达到13%以上, 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的潜力巨大。

慈善事业是一项重要的公共服务事业, 我国起步较晚, 发展落后, 应当大力倡导。要健全各项政策, 鼓励社会捐助, 培养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办好慈善机构, 树立社会信誉。

城乡社区是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阵地。积极培养社区工作人才, 建立一批高素质、热爱社区工作的队伍。农村是社区建设的薄弱环节。有的地方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验探索, 其经验值得总结推广。

政府对改善民生的重视程度, 是对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考验。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政府财力不同, 在公共服务上出现区域性差异是必然的, 但在服务的理念上应当是相同的。随着公共财力的增强, 特别是中央统筹能力的增强, 在全国范围内公共服务大体均等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8.以改善民生为抓手谋发展促和谐 篇八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是我们党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出发,在社会建设方面提出的目标和作出的承诺。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尚处于较低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还不高,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标必须付出更大努力。

着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物质基础是保证。建立雄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科学发展之路。近年来,宁夏紧紧抓住中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施依托煤炭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突破传统单一的资源开采买卖模式,举全区之力打造宁东、太阳山煤化工和新材料两大产业基地。实施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产业优化升级、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国有企业改制改革重组、大企业培育和品牌创建“七大工程”,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制定节能减排“十条铁律”,关停一批落后企业,使重点流域、重点地区的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乡乡通油路、通宽带,村村通公路、通广播电视、通电话和户户通电。坚持区域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沿黄城市带发展战略,构筑以银川为中心,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为主干,县城为基础,小城镇为补充的大、中、小相结合的城镇体系,城镇化率提高到45%。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三纵六横”骨干路网形成,高速公路贯穿南北全境。通过这些措施,宁夏经济总量快速提升,财政收入成倍增长,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创历史新高。同时,首府银川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日益增强,县域经济竞相发展,12个市县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亿元,两个县级市进入西部百强。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民生问题凸显,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密切相关。因此,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把发展社会事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近年来,宁夏从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创新工作思路,着力进行突破,取得了明显成效,让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比如,采用“一卡通”方式兑现粮食直接补贴,实现全面禁牧封育,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奖励机制,推进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制改革,实行药品招标、配送、价格“三统一”;大力加强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12件环保实事按期完成,大六盘生态经济圈、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防沙治沙等工程扎实推进,森林覆盖率达到9.8%,重点流域、重点地区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成为全国第一个“人逼沙退”的省区;认真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2007年城镇新增就业24.9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108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80元,分别增长12.3%和10.7%,同时3次调高最低工资标准、4次调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市低保标准;突发公共事件、防灾减灾、重大疫情应对处置体系基本建立,安全生产监管全面加强,产品质量与食品药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切实帮助困难群众

9.发展水利事业,满足民生需求 篇九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于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要意义。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的过程中,我们水利人的责任更加明确,担子更加沉重,任务更加艰巨。

水是生命之源,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应该更加注重水利与民生之间的关系。水利与民生息息相关,水利工程具有保障生命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保护生态与环境等多种功能和多重效益。发挥某一功能效益又需要多项水利工程相互配套配合,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为重点,以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为保障,着力解决好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生活保障、生存发展、人居环境、合法权益等方面的水利问题。使水利事业服务于民生,造福于民生,保障于民生,润泽于民生。立足实际,立足岗位,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方面不断做出努力:

一、重视“三农”,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平度是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应该是我们更加注重的问题,解决好农业问题,农民丰收就会有保障,— 1 — 农村经济发展就会有大跨越,农村发展建设就会有契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梦想的实现就会前进一步。在此期间,我们水利人就应该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尤其是农田灌溉问题。回到农村,大家普遍对农田灌溉管道、灌溉用电线路铺设表示认可,不仅方便了农民浇灌用水用电,而且更大程度解决了缺水季节的灌溉问题,让农民增收得以实现。此外,工程需要建设,更需要维护,在田间地头不难发现,有较多的水利设施被破坏,甚至影响农民的灌溉使用,部分新建设施也难免遭到毁坏。鉴于此,我们在建设好的同时,更应该管得好,保证我们的建设成果能够更长久地服务于我们的人民。

二、多措并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满足人民需求,享受美好生活,前提是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我们水利人当立足水利,多措并举,强化保障。一是做好防汛工作。我市汛期时间比较长,汛期的防汛任务尤为重要和艰巨,一面要充分认识防汛工作严峻形势;另一方面要细化实化防洪保安工作措施,科学有效组织抗洪抢险,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撤离避险,全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尤其是在东北部的山区位置,我们要总结前期抗洪抢险工作的经验,汲取工作中的教训,全力保障人民安全,将损失降到最低。二是做好病险水库、水闸的维修加固工作。明确责任,增加投入,健全机制,强化监督,搞好管理,将隐患排除,防患于未然。三是重视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水是生命之源,— 2 — 水资源的供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点点滴滴,尽管水是可再生资源,但是我们的淡水资源却是紧缺的,我们不仅要考虑自己当下的饮水,更要为子孙后代的饮水负责,因此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10.坚持科学发展 发展水利改善民生 篇十

然而值得我们反思的是, 节水农业口号喊了多年, 用水效率低下的状况远没有改观, 河水断流、水位下降、水之浪费是不争的事实。据有关资料显示, 晋中农业用水量占社会总用水量的70%强, 是最大的民生水利, 而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率仅45%, 相当于发达国家的一半。有的地方甚至追求为节水而节水的短期经济效益, 从而忽视整体生态效益。这种水资源严重短缺与普遍浪费、短期行为与长远效应、局部利益与整体效益并存的现象, 警示我们有必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对传统节水农业进行重新审视与思考。因此, 可持续节水农业理念的提出, 应当成为发展现代民生水利的理性选择, 它代表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国外发展民生水利的实践也证明, 只有用可持续节水农业模式来指导农业用水, 农业的发展才能永续。

一、可持续节水农业内涵的科学认知

传统概念上的节水农业, 是指提高用水有效性的农业, 是水土作物资源综合利用的系统工程。衡量节水农业标准是作物的产量及品质、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及生产率, 包括节水灌溉农业和旱地农业。

而可持续节水农业, 是对传统节水农业的拓展与升华。其基本内涵是:在追求水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的前提下, 合理使用农业水资源, 使农业水资源持续利用并有利于改善农业所依存的环境与资源, 变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民可持续增收, 农村综合协调发展。可持续节水农业与传统节水农业相比, 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突出发展的主题。

可持续节水农业是把整个农业的持续发展作为实现自身发展的最终目标, 而并非微观的和狭义的水利发展和节水灌溉。可持续节水农业的核心是发展。发展是人类满足自身需要而努力的全部过程和结果, 面对水资源的困境和危机, 可持续节水农业观点是, 既反对悲观主义态度, 即:要求停止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而维持现状, 以避免陷入水危机;又反对盲目乐观主义态度, 即: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可自行克服水资源危机的虚幻的想法;更反对只顾眼前效益而过度开采水资源的掠夺性行为。可持续节水农业强调, 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水资源危机, 也只有在持续农业发展过程中去寻找解决它的途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点, 离开了发展, 可持续也就无从谈起。

(二) 坚持持续性方针。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对生物圈的作用必须限制在生物圈的承载力之内, 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可持续节水农业观点认为, “增长”并不等于“发展”, 一味追求“增长”, 竭泽而渔, 往往是不可持续的。一些地方打深井灌溉, 虽然粮食年年增产, 几年以后地下水出现漏斗现象, 引起水井报废甚至水质恶化等问题, 就不是可持续的节水农业。

(三) 遵循共同性原则。

水资源问题是一个全局性的命题。可持续节水农业必须是整个农业的协调发展和各个地区的共同发展。因为如果不与周边协调发展, 想在周围尚不能进入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情况下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孤岛”是不可能的。要么把妨碍发展的因素转嫁给其他地区, 要么就是受到其他地区的这些因素的冲击, 最后还是达不到发展的可持续性。例如晋中汾河流域一些局部区域, 为了眼前的粮食高产及自己的“持续发展”, 造成下游河段水资源径流量锐减或断流, 甚至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也造成直接影响。可见, 共同性是可持续节水农业的一大特征。只有以发展的大时空观, 从大环境、大系统的角度, 突破区域和自身利益的局限来处理农业节水问题, 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四) 推崇新生态文明的理念。

过去我们在追求粮食产量增长的过程中, 片面认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持续节水农业则要求树立新的生态文明, 即, 在人与自然关系上, 要求人类有义务有责任尊重自然, 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存, 和谐发展, 人既不能凌驾于是自然之上, 也不能游离于自然之外, 人包括在自然界的整体之中, 对自然界的整体性、生态平衡及各类资源的爱惜和重视, 都是新生态文明观的范畴。可持续节水农业, 正是在新生态文明观的支配下, 保持和提高水资源的自然再生能力, 谋求经济过程与生态过程相适应, 发展生态平衡及良性循环, 这是可持续节水农业的价值所在。

二、可持续节水农业模式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 晋中积极发展民生水利和节水农业, 取得了在农业用水几乎零增长的条件下满足农业发展需求的骄人业绩。节水工程由小面积示范向大面积集中连片转变, 由输水过程节水向田面节水全过程转变, 由工程节水措施为主向工程、管理及农艺等综合节水措施转变。一句话就是:由传统的节水方式向可持续节水农业方向转变, 并在实践中探索创造出适应不同区域的多种高效集约、可持续节水农业模式, 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了农业持续发展。这些模式可概括为以下六种:

(一) 农艺模式。

就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水制宜, 利用区域农业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 选用抗旱作物与相对耗水作物优化搭配, 建造不同作物主体种植群落, 通过实施地膜秸秆覆盖、保水剂、壮苗剂、抗旱剂、有机肥等一系列保水增墒节水技术措施, 以充分利用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达到节水增产、高效用水的目的, 是实现农业资源、环境和经济效益整体提高的节水种植模式。我市东山半干旱土石山区的轮作套种高效旱作农业模式, 平川粮、经、菜、饲相结合的立体种植模式, 就是较为经济有效的农艺节水模式。

(二) 设施模式。

就是利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 建设温室大棚或塑料拱棚, 依靠棚面集雨和旱井储存为主体水源, 采用滴灌、微灌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 高效利用光、热、土、肥等农业资源, 集节水、节地、节能、高产、高效和优质为一体的高效集约种植模式。目前, 以温室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已在广大农村普遍推广运用, 已成为可持续节水农业的重要模式。

(三) 园区模式。

就是以田间节水为重点, 建设以工程为主体的田间灌溉设施与设备, 完善配套田间防渗设施, 推广如喷灌、微喷灌、渗灌、滴灌等先进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水肥调控技术, 降低灌溉强度和灌水额度, 提高灌溉用水的利用率。晋中平原河井灌区及经济林、果、菜区普遍采用此模式。

(四) 集雨模式。

就是在干旱半干旱丘陵地区, 通过雨水汇集利用技术, 将较大强度降水所产生的地表径流汇集起来, 在需要的时候供给作物利用的集水利用模式。这是一种投资少、效益高的集雨节灌新措施, 一方面较好地利用降水资源, 解决人畜用水问题, 另一方面利用集水发展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农业, 逐步形成生态、经济和环境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 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榆次区什贴镇的雨水集蓄灌溉旱作农业模式应加大推广力度。

(五) 免耕模式。

就是采用保护地耕作或带状耕作等保护地栽培措施, 在尽量不翻转土地或带状耕作的条件下播种、施肥, 尽可能保留农作物的茎叶残存覆盖地表, 以及运用化学药剂除草和防治病虫害, 达到保水增产, 并维持良性生态循环的一种先进农业生产模式。它具有不破坏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地面蒸发、提高土壤蓄水性等多种功能。这种模式更适宜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推广应用。

(六) 复合模式。

就是指在农业系统中, 为充分利用水土生物资源, 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提高单位土地经济效益而建立起来的农、林、牧相结合的综合利用模式。如农林复合型、农果复合型、农牧复合型等, 共同的特征是综合利用水土资源, 实现了各业协同发展, 经济、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 晋中各地应有选择地推广应用。

三、可持续节水农业措施的创新设计

可持续节水农业, 不仅是农业本身的过程, 而是涉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系统工程, 应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工程来实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可持续节水农业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是:以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持续发展、有效保护现有水资源为出发点, 整合和推广应用各种农艺、工程和管理等节水手段, 建立并不断完善节水措施与制度, 切实解决农业灌溉用水和自然降水利用率低下的问题。根据晋中农业用水的现状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晋中可持续节水农业总的治水方略是, 充分利用天上水, 大力积蓄地表水, 适度开发地下水, 积极推广再生水。可持续节水农业的措施必须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

(一) 农艺技术层面上的设计, 要突出节水技术的先进性、经济性、适用性与可操作性, 重点推广三大技术体系:

1. 生物节水技术:

推广抗旱耐瘠、优质丰产农作物新品种, 加强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的配套应用, 是最经济有效的节水手段。

2. 栽培节水技术:

重视作物结构调整和保护地栽培, 改革传统耕作制度和栽培方式, 实行间作、套种、宽窄带状种植, 减少单位面积土壤水分供需不足的矛盾。通过适墒早耕, 旋耕式浅耕灭茬, 最大限度地纳雨保墒。干旱山区尤其应推广全覆盖双垄沟播技术。同时将减少水土流失与发展经济林与生态林、种植业与牧草相结合, 将粮经二元种植结构调整为粮经饲 (草) 三元种植模式, 是旱作农业节约用水的方向。

3. 化控节水技术:

目前我国已研制出抗旱保水剂、土壤蒸发抑制剂和植物抗蒸腾剂三大类化控抗旱剂, 并在较大区域和多种作物上推广应用, 是较为经济、有效、无害的化控技术, 应因地制宜推广选用。

(二) 工程技术层面上的设计, 要强化工程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可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1. 全面普及降水利用技术。

采用平田整地、深耕改土、秸秆还田等措施, 改善土壤渗水性能, 提高蓄水能力, 减少地表水流失与蒸发, 建立起土壤蓄水、人工聚水、生物控水为一体的降水高效利用技术体系, 实现降水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2. 大力推广设施调控技术。

利用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 通过人工建造的节水、节灌、集雨补灌、减蒸发、增蓄水等节水设施, 调整降水的供应和运移途径, 实现节水、节肥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共同提高。

3. 适度应用节水灌溉技术。

因时因地利用现代喷灌、微灌、移动式灌溉等高效节灌技术, 有效解决因季节性干旱而造成作物减产或旱灾危害的问题, 尤其是移动式灌溉可短平快地解决局部干旱问题, 应将之与蓄水窖 (池) 有机结合, 推动高效节水农业持续发展。

(三) 管理技术层面上的设计, 要以市场为导向, 以监控为核心, 以现代管理为基础, 建立健全节水用水长效机制。

1. 完善节水评价体系。

通过一系列量化指标来衡量用水效率和用水效益状况, 并纳入地方与行业领导干部考核体系, 综合考核节水农业的成果。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 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节水农业的氛围。

2. 建立科学的水价体制。

要在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前提下, 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的承受能力, 综合平衡、科学合理地制定有利于节水的水价政策和水费标准, 积极推行超定额累进加价收费、用水类别差价与季节差价等办法, 运用价格杠杆调节农业用水的供求关系, 确保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3. 制定节水激励机制。

在明晰水权和完善取水许可制度的基础上, 制定鼓励节水的补偿机制。国家和政府应对节水农业的发展进行适当补贴, 同时充分考虑节水农业的公益性, 逐步完善奖惩制度, 规范用水行为, 增强节水意识, 培养节水理念, 营造节水氛围, 促进节水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从未来农业发展方向的角度, 提出可持续节水农业的理念。正确把握可持续节水农业的内涵, 总结阐述可持续节水农业的模式, 创新设计可持续节水农业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可持续节水农业,民生水利,对策措施

参考文献

[1]姜文来.中国节水农业发展方向研究[EB/OL].hbjob88-2009-6-6.

[2]高峰等.节水农业与可持续发展[J].节水灌溉, 1999, 1.

11.坚持科学发展 发展水利改善民生 篇十一

(黄田金)

今年来,一六镇围绕建设和谐中心城镇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夯实农村发展基础,在保障和改善了民生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以水利建设为抓手,积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抓住水利建设年的大好机遇,启动了指背岭、沿河、十三户村总投入51万元的水渠建设项目和百堆村的河沙坝建设项目;与乐水河灌渠管理所联合制定了《乐水河轮流灌溉实施方案》,轮流派人值班,分时段保证各区域农业用水;扎实推进一期投入资金1360万元的高标准良田项目建设,认真组织抓好了北岸防洪渠、汤湖里人字坝的清淤工作。

二是以土地流转为抓手,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为将土地集中在农业大户手中,该镇成立了土地流转工作小组,并分别与各成员签订了责任状,根据总体流转情况年终进行绩效考核,重奖重罚高位推动。年初以来已成功流转土地3000亩,在北岸村的抛荒治理项目上建成了总面积500亩的玉米机械化种植示范基地。

三是以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开发为抓手,辐射带动产业发展。加大力度对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进行环境整治,着力打造古韵水北岸、公园香口、田园石街头,力求达到建好一个示范片、树立全县样板效果。同时,在示范片建立集粮食生产、大米加工、品牌销售于一体的农业环保龙头企业和集“猪-沼-果”模式加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农业公司。四是以农业基地创办为抓手,扩散带动农业发展。目前该镇在利农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协合牲猪养殖合作社的推动下,已形成初具规模的石街头黄瓜种植基地、香口西瓜种植基地、北岸种养基地、汤湖里热带鱼养殖基地、栏杆岭养殖基地,5个基地预计产值可达8000万元以上,不但积极引导着该镇的种养业,还辐射到我县南部的6个乡镇近2000农户。

12.坚持科学发展 发展水利改善民生 篇十二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中央、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及市委二届九次全委会议精神,总结2009年工作,部署2010年任务,动员全旗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实施“两大战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全旗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下面,我代表旗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工作。

一、认真总结成绩,准确把握形势,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2009年,是我旗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夯实基础、共谋发展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面对周边地区竞相发展的态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旗委、旗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实施“结构转型、创新强市”、“城乡统筹、集约发展”战略,围绕“建设新型杭锦”的奋斗目标,按照“坚持一条主线、加快两个转移、建设三个城镇、加强四个基础、构筑五大园区、发展七大产业”的思路,团结带领全旗各族干部群众,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加快发展步伐,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圆满完成了旗委十一届五次全委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成功举办了全市科学发展现场观摩会,向全市集中展示了我旗科学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极大地激发了全旗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廉政建设,为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旗各地区、各部门齐心协力、扎实工作的结果,是全旗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结果。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对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用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审视我们的工作,我旗经济总量小、财力状况差、相对贫困落后的基本旗情仍然没有大的改变,现阶段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与我们确立的目标和时代赋予的使命还不相适应;用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审视我们的发展,我旗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居民住房等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等方面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惠民政策还处于较低水平、全面覆盖的状况,民生的保障和改善与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还不相适应;用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个基本要求审视我们的发展,我旗城镇化水平较低,服务功能不完善,辐射带动能力弱,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生态环境仍很脆弱,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不相协调的矛盾和问题;用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审视我们的发展,尽管我们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实践中提高了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但与科学发展的要求相比,我们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权力观、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还有许多亟待加强和改进的地方。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还要靠发展。

2009年12月3日和12月29日,中央、自治区分别召开经济工作会议,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同时显现、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的发展实际,对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和方向进行了战略性调整,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今年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主要措施。前不久,市委又组织召开了二届九次全委会议,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提出了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重点,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深入实施“结构转型、创新强市”、“城乡统筹、集约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这是我们做好今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我们要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对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要求上来,紧密结合杭锦旗实际,把党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落实好,坚定信心、再接再厉,力争今年各项工作取得更大成绩。

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全旗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我旗经济社会发展中非常关键的一年。高起点谋划和构筑今年的工作,对于我们巩固和拓展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态势,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二届九次全委会精神,坚持“创新、发展、惠民,建设新型杭锦”主线,以率先构筑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为重点,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着力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农牧业发展方式、城镇发展方式和社会事业发展方式,推进全旗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主要预期目标是: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9%左右,财政收入增长4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9%左右,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确定这样的思路和目标,是旗委、旗政府深入分析形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兼顾了速度、质量、效益,兼顾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是积极稳妥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力争完成的更好。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我们有基础,有潜力,也有信心和能力。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良好发展态势,始终保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一)构筑高端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从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来看,短期内油、气等能源供给趋紧的局面不会改变,有利于我们加快发展煤电、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等清洁能源,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从全区工业发展的现状来看,“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弊端开始凸现,因为二氧化碳和硫的排放问题,煤炭、电力和煤化工已受到国家的全面限制,这对我旗构筑的煤炭、电力和煤化工产业造成严重地影响。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怎么办?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全面构筑高端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市委二届九次全委会提出“要做强、做深、做精优势特色产业,建设国家战略性生态能源基地”,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运用低碳循环经济理念构筑、改造、提升和推进我旗经济发展。

第一,要高标准构筑低碳循环经济园区。要坚持走“大项目、大循环、大园区、大产业、大市场”的路子,全力推进低碳产业发展。一是要按照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杭锦能源化工区和煤电园区。杭锦能源化工区引进的煤制油、煤制气以及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等煤化工项目,要充分利用IGCC(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二氧化碳捕捉和转化技术,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实现低排放。要积极引进二氧化碳制乙二醇、二氧化碳气肥、二氧化碳食品保鲜、二氧化碳地下盐碱水质改善、碳酸二甲酯等高科技碳利用技术,对园区内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回收利用;煤电园区要积极引进IGCC、煤矸石发电、煤炭提热等项目,发展清洁、高效煤电产业,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二是要启动建设鄂尔多斯新能源产业示范区。按照“一区两园”的发展布局,依托现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推进新能源装备制造园和发电园建设,大力发展生物质发电、装备制造、新能源应用产品开发、新能源发电以及新光源装备制造等产业,不断提高新能源在能源产业中的比重。要积极与国内顶尖的新能源技术科研单位结对联合,开展自主研发,实现资本与科技、市场的无缝对接,使新能源产业成为拉动我旗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第二,要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园区。锡尼镇、独贵塔拉镇、巴拉贡镇要开工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园,要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发展新型建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日用品加工和药品、保健品研发生产等产业,形成多极支撑、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

第三,要全力促进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加快推动塔然高勒、独贵塔拉和巴拉贡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积极引进培育一批物流企业,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坚持把文化、体育、科技、旅游业作为全旗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大力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引进高端科技旅游项目,打造颇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科技旅游品牌;要改造提升商贸、运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要大力发展房地产业;要着力培育现代金融、现代信息等新型业态,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吸纳大量转移人口,以产业集聚要素、资源、人气,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后劲。

第四,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层次和水平。要改造提升无机盐化工产业,对现有化工生产线进行重组、提升,扩大硫化碱、元明粉生产能力,引进煤焦化项目,开发生产电石下游产品,延长产业链,形成循环发展格局。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形成结构转型的支撑力和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二)转变农村牧区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城乡统筹进程。要把转变农牧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农牧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作为转变农村牧区发展方式的原则要求和实现“城乡统筹、集约发展”的主要措施,把现代农牧业建设、生态建设、人口转移和基础建设作为推进农村牧区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与工业发展、城镇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统筹谋划,强力推进,促使城乡统筹发展上层次、上水平。

第一,推进企业化经营,提高现代农牧业发展水平。要把推进企业化经营作为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的主要手段,积极发展规模化农牧业、设施化农牧业、节水农牧业,构建高投入、高效益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一是优化发展区要按照规模化种植、集中化养殖、企业化经营、机械化作业、设施化建设、品牌化销售 的要求,全面建设现代农牧业。积极探索农村牧区产权制度改革,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大规模承租农牧民的土地,大力发展公司化农牧业,加快推进有机食用菌工厂化产销基地、有机果蔬生产基地、饲草料基地、肉羊肉牛繁育养殖基地建设,走农牧业集约化发展路子。二是限制发展区和禁止开发区要将农牧业重点向沿河优化发展区转移,人口向城镇、现代农牧业和二、三产业转移,实现种植结构由传统种植业向生态经济型种植业转变、养殖结构由以小畜为主向大畜和禽类为主转变、畜牧业由自然放养向建设养畜转变、经营方式由分散的单家独户向专业合作组织和公司化转变。

第二,加大农牧业人口转移,转变农牧民生活方式。坚持把产业集聚、城镇建设作为人口转移的突破口,促进产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在工业化、城镇化协调互动中推进城乡一体化。人口转移必须做到先有住房后转移,要加快锡尼镇、独贵塔拉镇、巴拉贡镇市政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廉租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力度。人口转移必须做到有工作、有收入,要在各转入地构筑和发展适合转移农牧民就业的产业体系,要在各转出地大力发展生态林、经济林、能源林产业,让转移农牧民在当地能有产业收入。必须全面落实转移农牧民的社会保障和生活补贴,对转移农牧民社保个人交缴确有困难的必须帮助解决。必须高度重视转移农牧民大学生子女的就业问题,要优先介绍就业和聘用。必须高度重视转移农牧民的培训工作,特别要重视少数民族转移人口的培训和教育引导工作,每户少数民族转移家庭要有一名干部承包联系。要确保转移农牧民生活城镇化、管理社区化、就业多元化、观念现代化。

第三,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重点生态区为核心,以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为抓手,坚持自然修复与生态工程措施相结合,自然修复与人工建设并重,切实搞好生态综合治理。要积极争取国家生态建设工程,继续推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政策,2010年新增禁牧面积20%,在三年内实现全面禁牧;按照政府补贴、多元投入、全民建设、成果共享的原则,组织和动员干部职工、农牧民和部门、企业积极参与生态建设,大力实施“六大”生态建设工程,掀起全民建设的高潮;旗政府要制定积极的生态产业政策,扶持移民在当地发展与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相得益彰的产业。支持和鼓励企业承包移民的沙地、荒地进行生态林、经济林、能源林、绿化林建设;要实施生态科技工程,强化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植物多倍体培植技术研究,大力发展沙柳种植、文冠果种植等与生态保护和建设相和谐、相促进的林沙产业,提高生态建设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

第四,加大投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要确立基础设施为新型工业、现代农牧业、现代城镇、现代生态发展服务的理念,要确立用基础设施统筹城乡的理念,进一步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多元投入的体制和机制,通过争取国家投资、企业化运作等方式,全面加强水利、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和草牧场水利设施建设,推进蓄滞洪区、水权转换、园区输水等重点水利工程;加快推进全旗主要电源点和电网通道建设,完成主要用电地区的输配电工程,增强城乡居民生产生活保障能力。构筑立体化对外交通体系,加快推进铁路、公路、运煤专线建设,推进机场的规划审批,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数字杭锦”建设,为加快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基础条件。

第五、创新政策制度,全面转变支农支牧方式。我们要转变农村牧区的发展方式,就必须转变政府、部门、金融、科技的支农支牧方式。政府的人、财、物要由支持传统农牧业向支持现代农牧业转变,部门的支农支牧方式要由扶贫向扶持现代农牧业转变,金融的支农支牧方式要由支持传统分散的农牧户向支持进入现代农牧业领域的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转变,科技人员的支农支牧方式要由走村串户服务向服务现代农牧业园区、服务现代农牧业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转变。

(三)突出绿色舒展大气,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现代城镇。按照市委“三年大建设、三年大变样”的总体要求,坚持“科学规划、产业支撑、吸纳就业、集聚辐射”的发展思路,以规划设计的大手笔、大气魄,拆迁建设的大力度、大投入,品位形象的大改变、大提升,产业支撑的大扩张、大突破,推进城镇改造建设。

一是要以超前理念完善提升城市规划设计。按照“生态自然、舒展大气、精彩魅力、安全方便、人文厚重、幸福和谐”的理念,坚持把历史文脉、民族特色和现代风格融为一体,着力塑造多样化、唯一性、有特色的城市布局、空间形态和单体造型,打造富有民族风格、体现时代气息、彰显人文底蕴的特色城镇。规划设计要大手笔、大气魄,要具有前瞻性、战略性,要向国内外一流水准看齐。在城市发展定位、空间布局、功能配备等方面的规划设计上,既要立足当前的发展现状,更要考虑长远的发展需求,留足城市发展空间,在城市建设上少留遗憾、多留遗产,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二是要以大力度大投入抓好城市拆迁改造。城镇的拆迁建设是转变城镇发展方式的突破口,我们要牢固树立“大拆才能大建、大建才能大变”的思想,各地区、各部门、各级领导必须全面推进城镇拆迁改造建设工程,特别是要抓好锡尼镇的改造建设和陶赖沟生态公园规划建设。要按照《锡尼镇旧城区改造实施方案》和《房屋拆迁补偿安臵暂行办法》,严格工作程序,严格工作纪律,全民动员,切实做到依法拆迁、阳光拆迁、富民拆迁、和谐拆迁,全面完成城市改造建设任务。城市拆迁建设要有精品意识,精品意识既要体现在综合功能上,又要体现在舒展大气上,更要体现在绿色生态上。要按照“变新、变大、变强、变美”的城镇建设要求,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并举,切实加大对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与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综合功能,解决好不通不畅、不美不亮、不干不净等问题,实现城市形象大改善、品位大提升。要精心设计建设一批突现视觉美感、展示独特内涵的标志性工程,体现个性,突出特色,展现魅力。要围绕营造“舒展绿色”的城镇风貌体系,增空间、增道路、增绿地,增水系,着力打造“林在城中、城在绿中”的舒适宜人环境。

三是要突出经营城市,创新城市管理。坚持把城镇经营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从统筹发展的高度来经营城镇,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管理城镇,实现城镇建设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要进一步加大城镇国有土地收储力度,采取企业融资、财政投资、储备贷款等筹资形式,大力度收储镇区规划内土地,保证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需求,最大限度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臵。全力抓好创城工作,重点抓好公共场所的公共秩序和道路交通秩序整治,加强市容市貌管理,切实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营造整洁、有序、文明、安全的城市环境。要寓人性化与管理之中、寓亲和力与服务之中,变以管为本为以人为本,以科学 的城镇管理促进居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以高素质的居民来推动城镇管理工作的不断进步。

(四)推进民生政府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目的是让广大群众过上富足的生活。要坚持惠民当重、富民优先,凡涉及民生的问题必须全力解决,要全面落实市委提出的“二十件”实事,紧紧围绕“学有优教、劳有丰酬、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目标要求,加快完善“六大保障体系”,争取用更多的财力、物力改善民生,用更多的政策、措施普惠民众,全力建设民生政府。

一是完善教育保障体系,努力使全旗人民学有优教。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推行“十二年免费教育”,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实施“名师、名校、名校长”“三名”创建工程,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工程,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二是完善就业保障体系,努力使全旗人民劳有丰酬。继续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坚持面向高校毕业生、转移农牧民、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三大群体,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强化服务指导,加大技能培训,千方百计增加就业。积极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力促进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各种服务业加快发展,通过为创业者提供法律咨询、信贷支持等,鼓励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三是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努力使全旗人民病有良医。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重点公共医疗服务设施建设,招聘和引进高水平的医疗人才,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工资实行全额财政拨款,力争把旗人民医院建成全市旗区较高水平的综合性医院。进一步加强苏木镇和嘎查村标准化中心卫生院和卫生室建设,不断完善社区标准化卫生服务站功能,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筹资和报销标准,基本形成覆盖全旗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行药品零差价,对农牧民和困难群体大幅下调理疗、医疗装备、医疗器械服务价格,为群众提供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四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使全旗人民老有颐养。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低保标准、企业退休人员生活补助标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和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政策性补贴标准,着力构建社会保险、社会补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相衔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农村牧区贫困家庭和城镇困难家庭享有基本社会保障。

五是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努力使全旗人民住有宜居。结合“三年大建设、三年大变样”的要求,将保障性住房建设与人口转移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扩大住房供给,提高住房品质,让普通居民、中低收入者买得起房、住得上房。大力实施危房改造工程,切实解决城乡居民危房户安全住房问题,建立起面向不同阶层的多层次住房供给体系。

六是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努力使全旗人民居有所安。要更加注重食品和饮用水安全,建成旗级标准化食品和饮用水安全检测中心,实现食品和饮水安全监管全过程、全覆盖。切实加强社会维稳工作,建立各方联动、落实在基层、有效控制局面的工作机制,始终绷紧稳定这根弦。始终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臵,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创新信访工作理念和方式,突出抓好信访案件排查解决,畅通民意反映渠道,切实在解决民生问题中推进信访工作。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深入推进“平安杭锦”建设,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安全感和对社会的满意度。

三、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科学发展水平

党的建设要始终高举科学发展的旗臶,把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与地区实际结合起来,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到实处,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加快发展的优势,以党建工作的创新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突破。

一是要总揽全局,切实提高领导和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发展是第一要务,是最大的政治。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一定要强化发展意识,牢固树立不抓发展就是不称职的理念,切实把抓经济、抓发展摆在首要位臵,牢牢抓在手上,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要按照政治坚强、思想先进、民主团结、实践创新、作风纯洁的要求,始终站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时代前沿,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旗臶鲜明,切实增强科学发展的坚定性、自觉性、原则性和创造性。要驾驭全局,科学决策,志在高远,加强对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研究,善于聚集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组织资源、人才资源和各种要素办大事,真正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新实践中发挥坚强的领导核心作用。要立足现实,谋划长远,统筹协调,既要管方向、管政策、管稳定,又要抓经济、抓项目、抓发展,扎实推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既要抓物质文明,又要抓政治文明,努力营造清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政治氛围和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抓好班子,带好队伍。特别是我们的“一把手”要切实担负起抓班子、带队伍的责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大力倡导工作讲原则、处事讲风格、为人讲诚信、班子讲团结,营造和谐奋进的工作氛围,激发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凝心聚力,干事创业。

二是要精心组织,认真开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社会”实践活动。“学习是前进的基础”,开展“双学”实践活动是市委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举措,对领导干部来说,学习力决定着执行力、创新力。因此,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开展“双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明确责任,狠抓落实,通过开展“双学”活动这个新载体,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走向科学化、制度化,并形成长效机制,使各级党组织真正成为用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领导核心。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终身追求和一种生活习惯,不仅要向书本学,而且要向实践学、向群众学;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而且要学习经济、科技、金融、管理等业务知识,在学习中开阔眼界、提升境界、增长本领;要发挥表率作用,带头学习,成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社会的精心组织者、积极促进者、自觉实践者。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问题的思考研究,着力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

问题的能力,努力做到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旗委组织部、宣传部就此项工作要做出专门安排和部署,并纳入干部考核。

三是要深化改革,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干部选人用人机制。推动科学发展,既是党委和组织部门衡量干部的“一把尺子”,也是干部自身成长成才的“一面镜子”。因此,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就必须紧紧围绕加快科学发展来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要坚持“重品行、重实绩、重公论、重基层、重能力”的用人导向和“公平、民主、竞争、择优”的选人机制,加大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的力度,加大从新型工业、现代农牧业和城镇建设的主战场选拔干部的力度,真正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要严格执行《中共杭锦旗委员会贯彻落实市委关于进一步科学规范选人用人工作暂行规定的实施意见》等六项干部选用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公开选任的程序及方法,提高选人用人的公开性和透明度,确保群众广泛参与,确保德才兼备、表现突出的干部进入组织视野。要坚决整治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用事实来净化用人风气。坚持“管严、管活”的原则,严把入口,畅通出口,切实加大治懒治庸力度,对那些不能胜任现职或在其位但不能谋其政、忠其事、尽其责的领导干部坚决予以调整。允许干部在创造中有失误,但绝不允许占着位子不作为。要加大对优秀年轻干部和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不断优化领导班子的年龄、知识等结构。要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继续公开招聘大学生到农村牧区、工矿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优化干部队伍结构。要加强对干部的能力培养和监督管理,把开展大规模干部培训同轮岗交流、挂职锻炼等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的能力。严格监督管理是对干部最大的关心爱护,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考核、严格监督,对各级党政正职和关键岗位的领导干部要实行重点管理。要不断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引导各级干部干事创业、改革创新、争先创优。

四是要夯实基础,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要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探索党内民主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层党组织创造活力,凝聚智慧和力量,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社区党建要围绕推进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人口、产业布局和管理体制改革及社区建设的实际,以搞好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为主题,以完善社区居民自治为重点,以创新社区党建工作机制、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为动力,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着力创建和谐社区、生态社区、幸福社区、数字社区。农村牧区党建要“创特色、树典型、促发展”,嘎查村党支部重点是配强班子,提高素质,深入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着力培养选拔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带头人。苏木镇党委要强化服务职能,建立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加强生态建设,引导和帮助群众调整种养殖结构,外出务工经商,尽快发家致富。机关党建要围绕“服务中心、建设队伍”的主题,发挥自身优势,切实解决部分机关党员干部在服务群众方面存在的感情不深、意识不强、本领不大、效果不好等突出问题,提高各级党政机关的执行力、公信力和亲和力。企业和“两新”组织党建要以提高组建率、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为重点,从提高认识、培养队伍、强化服务、完善机制入手,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管理、经营和

企业文化活动来进行,充分调动“两新”党组织和党员在企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五是要从严治党,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政,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标本兼治,源头治理,切实提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维护党的肌体健康。要严格落实“三重一大”规定和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实施意见,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对重要部门、关键岗位人、财、物的监督,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的力度,严肃查处工程建设领域项目手续不完备、档案不完整等违规行为,以反腐倡廉建设的成效树正气、聚民心、促发展。要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推动机关作风大转变。坚持“严”字当头,坚决查处“吃拿卡要”、部门本位主义、部门利益至上等不良现象,整肃纪律作风,提高行政效能,真正把管事的领导、管事的部门变成干事的领导、干事的部门,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纪检监察和组织部门要把整顿机关作风抓在手上,扎扎实实地抓出成效,使机关干部的内在素质有新的明显增强,对外形象有新的明显提高,机关作风有新的明显改进。

上一篇:安全员证挂靠协议下一篇:12 四级范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