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

2024-08-08

浅论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共9篇)

1.浅论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 篇一

浅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作 者:苍松 作者单位:铁力市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站,铁力,152500期 刊:活力 Journal:HUOLI年,卷(期):,(12)分类号:X3关键词: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和谐发展

2.浅论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 篇二

关键词:企业,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安全管理体系

一、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依存关系

1、企业发展影响环境

近年来, 经济发展迅速, 在带给我们富裕、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同时, 也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和严重的环境问题。同时,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 作为一个盈利组织, 其本质是追求利润、谋求发展, 目的就是增加产量、降低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的发展必定要向环境索取原料、燃料等各种资源, 在产品生产的同时, 也必定向环境排放废水、废气, 带来噪声等污染。企业增长方式和发展不足不当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 毁林开荒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 不考虑资源的更新速度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根源所在。然而要解决这些环境问题, 企业就要投入大量成本, 这与他们追求利润最大化形成矛盾, 所以企业想尽办法逃避环境问题, 从而获得更大经济利益, 结果导致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更加突出。

2、环境制约企业的发展

环境破坏的同时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同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渐加强。现在的消费者更加重视企业的环保水平, 那些采用绿色原材料、生产过程更加环保的企业更受消费者的青睐, 从而增加企业的收入。健康的环境也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前提, 无论是资源密集型企业还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亦或是知识密集型企业, 都离不开一个健康的环境。自然资源对资源密集型企业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自然资源作为企业的原材料, 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失去了这宝贵的资源, 企业将寸步难行。然而在我国, 大部分企业只看眼前利益, 不懂得企业健康发展与环境健康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 大肆开发有限的自然资源, 污染环境。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也与自然环境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只有优美舒适的环境才会吸引更多的高级技术人员来此创业, 以及顶尖的高科技公司来此投资。高技术人才即企业的灵魂, 失去了高技术人才, 企业将很难得到发展。美国硅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是一个由十几所大学和几千家高技术公司组成的新兴工业区, 是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和电脑软件产地。这里环境优美, 背靠太平洋海岸山脉, 面对旧金山海湾, 有着温暖湿润地中海气候。因此, 吸引了许多高科技人才来此创业, 硅谷成为世界计算机及网络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同样离不开自然环境, 当企业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重大破坏时, 有时水源受到严重污染, 当地居民、企业员工都没有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时, 企业谈何发展, 企业如果不能处理好企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问题, 取得的辉煌也将是暂时的。有着中国鞋都之称的福建省晋江市, 许多著名制鞋企业如安踏、乔丹、德尔惠在这里生根发芽, 但因为其没有平衡好企业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个问题, 忽略了对当地自然环境的保护, 造成当地水源的严重污染, 一些地区的水质连工业用水的标准都达不到, 影响了今日企业的发展。环保行为也有助于企业寻找更有效率、节约资源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此外, 环保行为也有助于企业吸引高层次人才, 重视环境保护的企业其价值理念、企业文化更先进, 更能发挥先进人才的潜能, 从而为企业带来更长远的利益。随着我国环境立法的不断完善, 政府部门对企业保护环境的干预力度也逐渐加强, 逐渐出台了各类环境污染防治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 企业一旦造成环境污染问题, 必定引起政府环境保护部门的干预, 增加企业的经济成本, 影响企业的正常决策, 并在消费者中造成不良的影响, 从而降低企业的利润。

二、企业发展与保护环境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第一产业相对增长缓慢, 第二产业增长迅速, 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也不断得到发展, 其中金融、保险业等得到了加速发展。随着农村、农业的不断调整形成了良好的格局, 第一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第二产业中由于生产结构不合理, 结构升级缓慢, 导致虽然产业总量扩张明显但是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第三产业集中在社会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处于落后状态, 内部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产业发展滞后。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社会就业渠道的主要载体, 是人们生活水平的主要保障, 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工业化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志。改革开放30年间,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 我国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我们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如土壤污染、汽车尾气、酸雨等众多环境问题。多数企业在发展中难以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 都以达到其利益最大化为目的, 所以导致环境问题逐日恶化, 越发突出, 若不及时采取措施, 则将造成恶性循环, 而这将与社会发展、人们追求的目标背道而驰。

三、企业发展过程中导致环境问题恶化的因素

1、企业社会责任体制不够健全

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各项法律法规不健全, 从而导致企业与国家政府在社会责任方面界线划不清, 政府管理部门对企业行为是否守法的监督力度不够, 只重视企业的利润和税收。即使有些地方政府认识到了企业存在的环保问题, 也没有积极制定相关政策, 没有在整体上积极推进, 只考虑企业利润和当地目前经济发展状况, 没有考虑到地区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使企业在较弱的监督力度下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另外, 我国有些企业并没有真正走向市场, 导致企业的社会责任体制不够健全。

2、企业领导者忽视文化建设

企业没有树立以保护环境为其经营的哲学思想, 虽然实现了企业的经营目标, 但没有综合考虑消费者权益及社会福利, 小到一般工作人员, 大到领导决策层, 没有形成一种环保的文化风尚。

3、企业没有建立绿色环保体系

企业从生产到销售的过程中, 没有考虑到企业的再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关系, 不重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要实现这一目标, 在经营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一整套行为体系, 具有系统性与创造性, 在生产销售的每个环节做到绿色环保。环境是企业进行生产的物质基础, 因此企业有必要、有责任完善自己的环保体系来消除环境问题对生产的限制。企业的行为虽是个体行为, 但是无数个个体行为对环境进行作用的时候, 将破坏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 超出环境自身调节能力的时候, 其对企业造成的生产限制将制约经济的发展。因此, 考虑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要克制对环境的无限制索取, 保护环境。

四、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应采取的对策

1、遵循综合效益原则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不能只重视自己的经济利益, 要考虑到社会及相关利益者的综合利益, 在追求企业效益的同时, 多方面考虑其经济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实际影响, 特别是它的负面影响, 更多关注综合效益。企业是主要的经济行为个体, 在环境保护方面起主导作用, 同时企业的环保行为也会在公众中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 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企业在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时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 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 断子孙路”。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 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 要求发展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 不是为了满足少数人的利益, 而是为了不断满足全体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全面发展的需要。企业的理念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所在, 一个积极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是企业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经久不衰的制胜法宝。

3、提高企业环保意识

只有企业的意识提上去, 行为才会跟的上, 政府对企业的监督受时间和人力等方面的制约, 不可能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时时、事事监督。因此, 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 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 从企业的领导决策层, 到企业环保人员, 再到企业一般工作人员, 一个不能少的接受环保方面的宣传教育, 特别是领导阶层, 只有领导重视了, 环保工作才会有效得到推进, 通过环保意识教育, 从心灵深处唤醒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进而去保护环境。提高企业员工的环保意识并非一日之功, 这需要时间和政府的政策辅助, 然而这也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 在提高企业形象的同时也有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

4、优化企业的产业结构, 低碳生产

企业应转变观念, 树立绿色低碳发展观。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政府部门大力支持与引导绿色、低碳、环保产业发展的同时, 企业也应对环境问题加强管理, 形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产业结构, 这也势必会有力地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大大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 促进企业持续发展。企业同时要加强技术的创新与资源利用率的提高, 发展低碳节能技术, 推行能源高效利用以及低碳能源的开发。加大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的研发, 倡导低碳生活, 减轻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积极履行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同时, 企业应积极开展国际间低碳技术交流, 发展碳排放权国际交易合作, 促进低碳和节约经济的全球发展。

五、结论

企业在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 要做到统筹兼顾, 在追求企业利益的同时, 也要积极发挥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主导作用, 积极推动环保技术的开发, 增加环保设施投入,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地方政府和企业也要树立科学发展观, 积极响应国家的环保政策, 而不是一味的向自然环境索取, 如果只是不断的从环境中摄取资源, 而回馈给自然的只有污染, 那么环境问题将会越发突出, 逐渐恶化, 最终将影响企业的发展, 从而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利益。企业若能从长远角度来考虑, 摒弃短浅的观点, 中国环境的保护工作必将快速发展, 工业产业也将快速的实现产业升级。我们也要积极扭转经济发展模式, 落实科学发展观, 重点发展生态工业, 将保护环境工作落到实处, 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的企业也将以崭新的形象和更强大的实力面向国外企业的竞争, 实现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刘建国:浅析企业的社会责任[J].黑和学刊, 2008 (1) .

[2]腾藤等: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1.

[3]黄英娜、王学军:环境CGE模型的发展及特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2 (2) .

3.浅论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 篇三

生态旅游;持续发展;问题;对策;趋势

【课题项目】*本文是临沂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临沂市旅游品牌形象的建构与传播研究》阶段性成果,立项编号:2011SKL137

1.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一词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H·CeballosLascurain于1983年首先提出,它的含义不仅是指所有观览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强调被观览的景物不应受到损失。

生态旅游是以生态为内容的旅游。在生态旅游中,“生态”应是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统称。在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以特定的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为对象,以观赏、了解和享受大自然及其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不破坏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与环境为前提,有益于繁荣地方经济和提升当地社区生活品质的一种旅游活动方式。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2.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是针对传统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是在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发展起来的。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有本质的区别。生态旅游最终要达到旅游业发展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和谐统一。传统旅游侧重对文化及自然景观资源的获取与满足,旅游开发者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旅游者追求的则是享乐,对于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却退居其次,对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考虑的较少。生态旅游能够很好地解决传统旅游业所产生的人与自然、获取与保护、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是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必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否则,太多的游客会对目的地的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破坏了生态旅游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旅游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为此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确保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生态旅游面临的问题

生态旅游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范围不断扩大,规模也越来越大,其体验类型也越来越复杂。生态旅游发展较好的西方发达国家首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这些国家的生态旅游物件从人文景观和城市风光转为谢贝洛斯。拉斯喀瑞所指定的“自然景物”,即保持较为原始的大自然,这些自然景物在其国内定位为自然生态系统优良的国家公园,在国外定位为以原始森林为主的优良生态系统,这就使不少发展中国家成为生态旅游目的地,其中加勒比海地区和非洲野生动物园成为生态旅游热点区域。在哥斯达黎加,每年接待的国际游客中,几乎半数以上是去欣赏热带雨林的生态旅游者。在西方发达国家,周末和节假日到大自然去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

西方发达国家在生态旅游活动中极为重视保护旅游物件。在生态旅游开发中,避免大兴土木等有损自然景观的做法,旅游交通以步行为主,旅游接待设施小巧,掩影在树丛中,住宿多为帐蓬露营,尽一切可能将旅游对旅游物件的影响降至最低。在生态旅游管理中,提出了“留下的只有脚印,带走的只有照片”等保护环境的响亮口号,并在生态旅游目的地设置一些解释大自然奥秘和保护与人类休息相关的大自然标牌体系及喜闻乐见的旅游活动,让游客在愉怡中增强环境意识,使生态旅游区成为提高人们环境意识的天然大课堂。

综上所述对比看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的还不完善,旅游生态意识落后,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生态旅游有名无实,景区内环境破坏严重,生态旅游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A.旅游资源盲目开发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B.旅游环境存在的问题

a.“无烟工业”的误导

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不像其他产业那样对环境造成污染”,但认真地对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的环境效应加以考察不难发现,旅游作为一种产业,也会产生各种废物。旅游业不仅排放传统工业废物,而且生产的“旅游公害”对一个旅游区来说是致命的威胁。比如峨眉山,每到旅游旺季,游人大量涌入,信手丢弃的垃圾给当地的环境带来很大危害。

b.“低投入、高产出”的误导

认为“旅游业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高产出的产业。”他们忽视了环境资源的消耗,低估了旅游成本水平,虚增了环境新创造价值部分。

c.“旅游资源是可再生资源”的误导

认为旅游消耗只是精神消费,不对其构成威胁。而事实上旅游活动也消耗甚至破坏或毁灭旅游和环境资源。泰山后山的赤磷鱼一直是泰山的特产,但是由于近年来游人的不断涌入,对赤磷鱼的环境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现在赤磷鱼已经鲜见。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一度使人浮想联翩,但今不如昔,文中描写的虎山水库,现在已雄姿不在,雨季瀑布业已不存,而且水体污染严重。这一方面是周围的旅馆饭店的污水直接排放的结果,另一方面是低素质游人的“杰作”。

4.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A.可持续发展原则

目前,一些研究者把生态旅游当作是指导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原则、模式、规划方法、管理方法,将其看成是适合所有旅游形式、所有地区、所有旅游相关建设和管理的一种普遍原则,于是便有了各种冠之以“乡村生态旅游”、“城市生态旅游”的项目和规划。实际上,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一种典型形式,但不是惟一形式,更不是可持续发展原则本身。所有的旅游活动,尤其是占主流的大众旅游,都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将对环境和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而将生态旅游混同于可持续发展原则,将导致对生态旅游的泛化理解,造成认识和管理上的混乱。

B.不可忽略其他旅游形式

这种错误理解实际上是基于第一种观点而产生的,认为只有生态旅游是好的,是道德的,是可持续的,而其他旅游形式,特别是大众旅游必然是不可持续的。很多研究者还详细列出了大众旅游与生态旅游之间的种种差异,来说明“好”与“坏”的不同。由于生态旅游这种道德上的天然优越性,使得许多地方和企业对它趋之若骛,想尽一切办法贴上这个道德的标签。实际上,尽管生态旅游是在人们对传统旅游进行反思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反思的结果不是用生态旅游替代、消除大众旅游,而是要起到借鉴、示范的作用。生态旅游与其他旅游形式之间的最终区别不是好与坏、可持续与不可持续的差别,而是产品类型和形式的不同。

C.发展大众旅游的观念和方法

实践中,很多人认为,搞生态旅游就要大搞设施建设、铺大摊子、上大项目,这种沿用发展大众旅游的方法来发展生态旅游的做法,曲解了生态旅游的本质和特点。实际上,在设施方面,真正的生态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希望体会到与自然和原生文化的互动,为此愿意承受一定程度的艰辛,所以生态旅游不需要大规模的设施建设,不需要建造豪华的宾馆,不需要一应俱全的娱乐设施,甚至不一定需要斥巨资建造高级公路。同时,他们对环境保护措施、环境教育手段、环境监测技术等方面又极为重视。因此,发展生态旅游,需要在设施建设、服务提供、管理方式等方面有所创新。

D.提高生态旅游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

面对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比较零散的现实,拓宽理论基础研究十分重要,旅游地学就是其中之一。旅游地学是运用地学的理论方法为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开发及保护工作服务,从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门边缘学科。生态旅游资源中的地质旅游资源、地貌旅游资源、水文旅游资源等均涉及旅游地学问题。可见,旅游地学与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密切相关。目前已建立的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无一不是科技含量高、文化品位高的生态旅游热点。生态旅游和地质旅游的对象也常常是相同的,例如近年推出冰川探险游、沙漠景观探险旅游、焦作市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及广西西部天坑群科考探险游和全国性的漂流旅游热等等。

E.当成一种营销策略

在现实中,生态旅游经常被当成营销手段、策略、技巧乃至市场标签。一些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把生态旅游看成是一种时尚、潮流而趋之若骛,更多地注重了生态旅游的“牌子”,而并没有认真地在管理制度上下功夫。这种重形式、轻实质,重标签、轻规范的做法,对生态旅游发展的危害极大。

生态旅游主要是在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层次上,通过培养和教育旅游者“负责任的旅游”,旅游开发商“负责任的开发”促进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发展循环生态经济是在旅游区的一切相关领域,把旅游者行为从高消耗、高排放转变成低排放、高利用率的绿色行为,它是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体现,是实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和必由之路。可持续发展的不断推广和延伸也帮助生态旅游这种旅游模式得到更大的推广,促进整个区域旅游系统及更广阔的社会系统的良性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环境产业的兴起,人们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致力于不断探索合理利用环境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环保新技术也将被应用到生态旅游的开发和经营过程中去,为生态旅游产品的生产者提供了生产上的可能性,为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06

[2]刘紫青.试论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林业经济问题.200.02

4.浅论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 篇四

旅游环境保护意识与重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本文认为旅游环境保护意识是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重庆市民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比较淡薄,对重庆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不利于重庆旅游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文章在剖析造成旅游环境保护意识落后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增强旅游环境保护意识、促进重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对策.

作 者:李雪花  作者单位:重庆商学院,重庆,400067 刊 名:重庆商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COMMERCE 年,卷(期): “”(2) 分类号:F590.3 关键词:旅游环境保护意识   可持续发展   重庆  

5.浅论古镇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 篇五

——以独山县影山镇为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景观、景物随处可见,各种各具特色的传统景观越来越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古镇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深厚的人文内涵以及特有的古朴化境氛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旅游市场中一直新生力量。保存较较完好、有一定地方特色的古镇吸引着大批的旅游者前来观赏。近年来,我们国家更多的具有特色的民居和古村镇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例如云南丽江古城、江苏周庄等地,逢节假日、旅游黄金周期间这些古镇都会吸引很多人前来,其数量可以媲美山水自然风光。

贵州的村庄没有北方的凝重厚实、也没有江南水乡的灵秀,有的是那份独特的淳朴和娴静。据粗略统计,贵州拥有300多座古镇,其中以贵阳青岩古镇和镇远古镇为佼,其传统的生活形态和建筑文化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古镇的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可以丰富旅游产品的内容,满足部分旅游者寻求精神家园的愿望。

随着古镇旅游越来越火爆,不仅条件成熟的古镇在进行旅游开发,一些稍有条件的古镇也纷纷行动起来,提出要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面对古镇旅游资源开发的热潮,更多具有条件的古镇正努力加入其中。本文将以正在建设开发中的影山古镇为例,针对其旅游开发的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古镇旅游资源开发问题,来浅析影山古镇开发的可行性以及如何对其进行保护性开发。

云贵地区古镇成型较早,但几经战乱兴废之后,现存古村镇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境内土著居民,如苗、水、布依族等自然法阵形成的古村镇寨。这一类存在多是集中在贵州南部地区,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为代表。另外在黔东南以苗族、侗族为代表,如其建筑表现为干栏式吊脚楼等,另一方面,由于汉人的杂居,在村寨布局、建筑风格上明显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另一部分村寨的建筑风格上以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等院楼建筑最为常见,这些建筑因云贵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建筑材料资源有所改变,形式非常灵活。

影山镇位于独山县东北部,北与都匀市墨冲镇接壤,据都匀市区45公里,幅员207平方公里。镇区内的亮点是位于紫林山国家森林公园中的奇石“翻天印”;其次是坐落在翁奇的奎文阁,奎文阁修建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其至今仍保存完好,是一个具有文化、宗教、建筑的各方面价值的景点。

一、影山镇旅游开发的资源条件

古镇原本不是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而存在的,是为广大农村乡土建筑的聚集地,由于年代久远,房屋建筑风格独特、古朴,民风民俗淳朴,乡土人文气息浓厚、周围自然环境山清水秀、自然与人文相融合,而且历史、自然、地理、民俗等不同,各地古镇有呈现出区域化、多样性的人文特色,这些条件构成了古镇旅条件的基础。就影山镇而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古镇自然资源

影山镇地处紫林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核心地带,森林覆盖率高。

1、气候条件:影山地处云贵高原南部善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空气清新、云遮雾障,常年平均气温15℃,年降雨量在1300毫米左右,有天然氧吧的美誉,人居环境极佳。此外,在大坪坡可观云海,夏季云雾缭绕,雨后能常见彩虹,所以影山镇是人们休闲养生、避暑净心的好地方。

2、地文景观:影山镇的地质地貌很有典型的喀斯特的特色,夹缝岩大峡谷、深沟这些天然的岩溶地貌,既可以用于观赏旅游,也可作为科学考察和探险。

3、水文地貌:影山镇以水为依托的旅游资源主要是胭脂河,与胭脂河两岸自然环境相结合,足使人感受到影山镇天蓝、地净、山青、水碧。由于境内多为岩溶地貌,地表水较少,大多为暗河分布在九善硚汇入胭脂河,冒水洞是胭脂河源头,常年水流不断。

4、生物类:影山镇地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境内植被呈现垂直性分布,森林覆盖率超过75%,其中紫林山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3529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2.57%,是旅游的“天然氧吧”。天然森林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兼有针阔混交林、青冈纯林、油桐纯林成片分布,林木苍郁古朴,四季景相分明。人工林主要为马尾松飞播纯林、柏木、绵竹人工纯林,与油桃园、康朗桃园、黄花梨园等人工水果园林互为呼应,组成林海、花海等季相不同的森林景观。植物种类有418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红豆杉、银杏、黄杉、秃杉等27种;影山镇的野生动物数量众多,达动物99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金钱豹、蟒、猕猴等41种。还有珍惜动物60多只猕猴,生动、可爱,与园中的鸟兽一起,为森林增添动感之美。

(二)古镇人文资源

影山镇古镇拥有浓郁的宗教文化,道教、佛教和儒家文化相互交融,形成影山多彩丰富的文化,水司楼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

1、净心大观园

净心大观园是由翰林府、诰命府、尹珍府、后花园以及影山老街组成,规划用地面积为180亩,建筑总面积为90000平米,是本地布依族标志性建筑群。净心大观园的整体建筑风格是依山而建,为九进大院。

(1)翰林府:受尹珍启蒙教化的影响,影山镇在清朝相继出现了万民钦、莫与俦两位翰林,翰林府就是他们当时居住的地方,府内成列有万民钦、莫与俦生平介绍、作品等。万民钦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考中进士,被朝廷选拔为翰林院“庶吉士”,称为独山县获得翰林的第一人,为影山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莫与俦嘉庆四年(1799)赴京会试中进士,被选为翰林庶吉士,先后在独山及遵义教书育人长达46年,学术渊博,为人师表,培养出两位名震西南的文化巨儒莫友芝和郑珍。府中北苑为万民钦旧居,门帘贴字“仰万民钦”,有对联“盛结八方果,祥和古今用”,进居有门帘“民钦堂”,有对联“桃李芳菲前途无限,栋梁蔚起后继有人”。南苑是为莫与俦旧居,有联“传家尚喜贫存砚,教子尤勤老著书”

(2)诰命府:诰命府是为了纪念影山历史上三位皇帝封的诰命夫人,以独山翁奇团练领袖杨维藩的真人故事维历史背景,修建诰命府来纪念影山历史名人,从大门进去,需要连续穿过9个不同的厅堂和院落,称为九进府。其中第一进是沿街吊脚楼,第二进和第三进为纯手工雕刻的牌匾收藏牌。东栅门上贴字“诰命府”,有对联“一生功绩耀千秋,三世诰命传万代”。

(3)影山老街:追忆影山从前街市的繁华景象而打造,集中再现了影山居民衣、食、住、行、娱、乐、购、闲的生活习俗。也是当地布依族、苗族、水族最为理想的相互交往、交流与融合的场所之地,他们通过各种形式在这里互通有无和睦相处,谱写了民族大团结的新篇章,为建设美丽和谐家乡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儒学文化园

儒学文化园以奎文阁为依托,围绕奎文阁做文章,将儒学文化完美的展现在奎文阁区域,规划用地面积67.16亩,建筑总面积21669.08㎡,主要建筑:杨家大院、书院接待区、文庙(大成殿)、杨家宗祠、影山书院、影山草堂、奎文阁等。项目建成将打造成西南最高品位、最大规模的儒学文化研究传习和育人基地,并作为儒学文化和影山文化展示的窗口,将奎文阁做成天下闻名之儒学圣地。

3、水司楼

水司楼总占地面积5215㎡,总建筑面积61571.03㎡,99.9米高,共计26层。由贵州净心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开发的天下第一水司楼是主要功能包含集会展博览、酒店住宿、游览观光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体,其中酒店住宿是以洲际酒店为标准来打造。水司楼建筑融合了具有明显独山少数民族特色建筑精髓的大型仿古建筑综合体,是整个影山净心谷景区乃至整个独山县的标志性建筑。它以弧形的平面布局模式,如同张开怀抱的巨人,欢迎四方宾客都前来旅游观光,不仅象征景区“游客至上”的服务理念,也象征了净心谷景区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更象征了每一个独山人民敞开胸怀,迎接开放的伟大雄心和走出贵州,走进世界的强烈决心。

二、影山镇旅游区位

贵州省的古镇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但并不是所有的古镇都适合开发为成熟的旅游产品,除了古镇本身的资源条件之外,还需从古镇所在的区位条件来考虑,从客源地至旅游地之间的关系来进行考虑。

从目前贵州的古镇来看,如贵阳青岩古镇,再如黔东南镇远古镇等,开发相对较早,已经比较成熟,其别于都市现代化建筑森林和快节奏生活的独特的古镇风貌成为人们闲暇时的短距离旅游目的地之一。影山镇位于都匀市南部,距贵阳市152公里,从贵阳出发,历时不到3小时就能到达影山,且都匀市有班车直达影山,班车班次频繁。随着贵新高速独山北(影山)匝道年底将建成,都匀至独山县(都独同城快速干道)已经动工建设,两条公路通车可将贵阳至影山的时间缩短为2小时即达,旅游交通十分便利。并且,影山镇距著名景区荔波小七孔和平塘天文旅游小镇十分近,在黔南州规划的以后旅游环线的必经之路上,与旅游地有着紧密的地理关联,也具备了旅游开发的区位优势和条件。

三、影山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存在问题

1、形象定位缺失,旅游产品单一

目前,影山古镇独特性的形象定位不鲜明,即还没有“卖点”,在参与争夺未来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且影山古镇优秀的历史文化及民俗文化内涵没有充分挖掘,旅游活动较为单调,旅游产品的“含金量”和文化品位尚需提高。

2、旅游服务与管理落后

目前古镇开发还不成熟,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中,尚不具备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能力,为早期吸引游客增大了难度。且服务设施的投入所需资金量大,使投资者的风险大增。而影山经济条件差,政府所能提供的资金严重不足,极大限制了景区的开发进程、力度与质量。且目前旅游管理水平不高,没有在游客心中树立起良好的感知形象。

3、宣传力度不够

开发资金的严重不足及缺少专业性的人才进行大手笔的策划和制作,造成了宣传推广无所适从,使影山古镇处于“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尴尬境遇。

四、古镇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

1、首先要找准定位,塑造特色鲜明的古镇旅游形象特色鲜明的古镇旅游形象,是古镇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清晰的定位,能使游客形成一种直接而感性的认识。为游客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作好了铺垫,是一个成功的开端。因此,在古镇旅游开发中,塑造特色鲜明的古镇旅游形象是关键。在影山古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中,我们首先把影山古镇定位为“旅游静养福地”,其次在对其文化内涵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将其文化主题定位为:茶旅文化、三教文化、水族文化、布依族民俗文化。将古镇的旅游形象定位为民俗文化休闲胜地。

2、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文化资源重组,提高旅游产品的含金量。当今世界的旅游已开始跨越游山玩水以消闲为主的初始阶段,逐渐过渡到全方位的文化服务与综合开发,多层次的文化生产与消费的新阶段。旅游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发展旅游业的灵魂。在古镇旅游开发中,应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旅游项目、拓展旅游空间、提高旅游产品的“含金量”。如古镇给游客提供的旅游项目仅限于看古屋老房、逛古街、买到处可见的旅游产品,这样的古镇不具备竞争优势,长此以往,必将失去客源。此外,发展古镇旅游,不仅要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内涵,还应对资源进行合理而有效的重组。将其文化资源加以挖掘,赋予新的内容,才能令游客在游憩的同时找寻到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家园。

3、对古镇的保护和开发进行科学规划

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必须规划先行,通过科学规划和严格管理,有效避免古镇资源遭受新的破坏。规划应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在对古镇旅游资源、现存古建筑进行详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保护规划,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筑保护与改造措施。

影山镇的旅游规划思路是把整个镇区作为整体打造,建设一轴(城镇建设发展轴);一带(景镇互动带);双核(镇区综合服务核心、景区旅游服务核心);四区(城镇生态建设区、台地原始风光区、深沟森林区、紫林山森林区)。本着有利于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有利于增加本地区居民的就业和创收,有利于本地区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要规划先行,防止出现景区无序混乱的状态。旅游项目开发高、中、低搭配形成系列,以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古镇应该从自身的优势点出发,本着以保护旅游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方向制定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整个影山古镇可分为三部分,其有以儒学园、九九观和报国寺等为标志的“三教”旅游资源;有以甲定、翁奇、翁台的自然生态茶园风光为代表的山地茶旅资源;有以水司楼、胭脂湾为主的大型实景演绎现代光影旅游资源。

(一)影山古街开发主题

1、在老街各空闲的地方设置一些具有古代时期的生活写照的物品,如手推磨、铁匠铺、戏台、手风车等,重现其早期时期的繁忙生活景象;

2、融入影山镇自有的民族民俗文化,如在古街开展如诗词字画的文学活动等;

3、在老街各巷口,可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古街的立式文化及民风民俗;

4、在老街依旧修旧的清代房屋建筑的窗花上做文章,例如:把关于房屋的历史描绘上,在上面画画,做谜等。

(二)自然风光的开发

主要针对九天景区和深沟景区。

1、森林体验游:紫林山丰富的自然资源,植被、动物、溪流等,森林公园内鲜有人居住,使紫林山任然保留了原始森林的状态,可以为游人提供较为天然的探险环境,零距离的接触大自然,享受世外桃源带俩的乐趣,优美的自然环境,配合天然的木质农家小屋,隐藏于山林之中,居住于这里能感受道大自然的洗礼,沐浴着柔和的阳光,享受着天然的氧吧,是度假休闲的一大方式,让人们体验这种野外的度假生活。

2、休闲养身游:目前我国大城市的居民,尤其是“都市白领”,大多都处于在亚健康状态,这就要求人们在生活质量已经提升到较高水平之后,必须更多考虑生活的质量和身心的健康。在这种形势下,休闲养身必将成为热点和潮流,蕴含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影山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厚的自然条件,配套相关的实施和人员,将单纯的周末出游和夏日避暑提高到以养身为目的的旅游方式,并可以结合翁奇的道家渊源,发扬道家的养身文化,道家养身的根本目的就是杨摒弃一切外来元素对生命活动的干扰,以求得身心的解脱,在养身忠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围护健康,延年益寿,这符合长者对长寿的最求,亦符合现在都市人寻求宁静的追求和向往。

3、野外活动:翁台的大坪坡为一片开阔的平坝,玉高山相连,非常适宜开展野外活动,如企业户外扩展、亲子活动等,这些活动能锻炼团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加团队协作精神。大坪坡农家乐还可以与专业的拓展服务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该类活动提供相应的服务。

4、高档会务中心:翁奇内经风景秀丽,友比较充裕的地域,即将建成的水司府将打造成独山县首家洲际酒店,配套非常完备的服务设施,时期具有完善的上午功能,为企业、事业单位等提供会议、休闲场所,提高园区的消费档次,扩大客源量。

5、青年夏令营:夹缝岩景区动植物种类繁多,且有特殊的地质地貌特征,具有较高的学习价值,寓教于乐的亲子游戏有助于青少年的实践知识增长,并能培养青少年热爱自然、独立生活的能力。

4、科学的市场运作方式是古镇旅游发展的保障 只有引入科学的市场运作方式,才能拓宽古镇的融资和开发渠道。古镇旅游形象的成功塑造及古镇旅游的发展是政府、企业、公众、旅客等多个主体共同合作、努力的结果。科学的市场运作方式要求各个主体职能分工明确。(1)政府引导、基础设施投入。政府主要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从创意、规划、塑造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特别是在跨区域中协作和公益项目实施方面发挥不可缺少的作用。同时,政府是基础设施投入的主体。

(2)企业主导、项目设施投入。发挥旅游企业及相关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企业是相关项目设施投入的主体。在旅游开发、经营管理中开展活动,特别是把古镇旅游形象的内涵体现在服务工作中。

(3)公众参与、突出产品特色。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风民俗本身就是古镇旅游形象中的“活”风景,公众旅游形象意识的提高有助于古镇旅游形象特色的塑造与营销。

(4)游客反馈、完善产品结构。游客是旅游形象的受体和体验者、应证者、评价者,他们对旅游形象的认识反馈有助于地域旅游形象、产品结构的完善。

5、加强市场营销,构建科学、合理的营销模式 营销是将旅游产品推向市场的关键一步,只有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营销模式,加大宣传力度,才能使古镇旅游开发真正融入市场,也才能为古镇的保护积累大量的资金。在古镇旅游开发中应通过整合各级政府、旅游要素、旅游企业、旅行社、旅游代理商和经销商、媒体、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力量,谋求最大的营销效果。将古镇旅游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包装,策划宣传,同时坚持大市场、大营销理念,综合运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手段及现代化网络方式,打造古镇旅游知名品牌,进一步塑造古镇旅游形象,全面提升古镇旅游的知名度。在此基础上,加强区域联动、协同营销和强化内部营销,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使旅游业真正成为古镇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最终实现古镇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贵州各古镇各具特色,对于古镇的开发,可以相互借鉴发展经验,影山古镇在旅游资源方面十分丰富,麻江万达小镇的成功经验十分值得影山古镇借鉴学习,同时,影山古镇还应该根据其自身条件打造特色,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三教文化,在古镇旅游资源发展上继续摸索走出自己的道路。

五、结束语

在古镇旅游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如何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古镇永远绽放迷人的魅力,实现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充分认识古镇旅游资源的特点,正确处理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使古镇在旅游与经济发展的同时,其历史文化得以延续。

6.徽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发展 篇六

毕业论文

题目《古徽州民居民俗保护和发展》

学院淮南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班级旅游管理(1)班

学生姓名黄建安

指导教师王新亮

2013年10月8日

古徽州

[摘要]:徽州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徽州文化在生产、生活各方面都有许多创新与发展,并将自己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注入其中,留下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如徽派建筑、民居、徽派版画、篆刻、盆景、徽墨、徽砚以及徽菜。但徽文化在其自身的保护和发展上仍存在许多不足,比如在知名度方面,发展力度上,以及对文化产品的开发上都有较大缺陷。尽管如此,但徽州文化还是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累累硕果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民居;民俗;旅游开发。

谈及徽州民居民俗首先要了解一下徽州。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 “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在此后的86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现在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

一、徽州地域文化的形成徽州文化内涵身十分丰富,徽州人在文化领域里多方建树,创造了许多流派,这些流派涉及到当时各个领域,并以其自身独有的特色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勤劳的徽州人民在数千年悠悠岁月里,将山越文化、吴楚文化、中原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逐渐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徽州文化。在长期的孕育和发展中,它无论在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还是精神文化层面都有着深厚底蕴和杰出创造。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徽州老祖宗千百年来不断发扬光大,彰显浓郁地域特色的传统历史文化。

二、挖掘民居特色充实旅游内容

旅游不仅仅是以一种沿途观景,而是一种感受。只有了解其本身的内涵,意义才能更加深刻的去感受它独特的魅力。比如徽派建筑,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时代后期一大古建流派” 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以及泛徽州地区(浙江淳安、江西浮梁、宣城旌德等地)。徽州民居的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徽派建筑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

2012年一季度,黟县累计接待游客104.16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达到5.14万人次。同比增长32.2%和24.76%,旅游总收入9.21亿元。旅游创汇1082万美元,同比增长35.08%和27.29%。旅游经济蓬勃发展,实现首季开门红。这其中,西递游客数量为8.99万人次,同比增长13.69%,门票收入373.3万元,同比增长14.69%;而宏村接待游客数量13.4万人次,同比增长10.71%,门票收入641.12万元。同比增长17.89 %。一季度全县收费景区共接待自驾车游客8.69万人次,占景区总接待游客34.3%,自驾车车次2.1万辆。

三、加快旅游保护,促进旅游快速发展

1、制定相应保护规划

徽州文化遗存数量庞大,类型多样,价值不等,分布相对较广,有些甚至还坐落在偏僻山村,开发的难度比较大。不少地方都是在尚未进行规划的情况下,就先进行开发,因而在开发中存在着简单因袭模仿、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为了更好地指导徽州文化旅游开发,确保旅游资源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开发以及永续利用,必须加强规划。

首先,应把皖南地区的旅游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看待,统筹安排开发项目,可

选择一些资源价值高、地域组合好、区位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对优越,具有代表性和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作为重点优先投资开发。

其次,在对每一景点的开发过程中,要考虑与周边景区、景点的组合,通过不同组合,形成合理的景区和线路。就现阶段而言,应重点拓展西递、宏村景区范围,充实景区内涵,全面提高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接待水平,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完善南屏、关麓、屏山、潜口民宅、唐模、棠樾、许村、渔梁、呈坎等其它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以及开发新的景区、景点。在各村的规划建设中应突出各自的特色和优势,进行个性化开发。

第三,对于那些文物价值高、开发潜力大,但又濒于破败的,则应优先进行保护和抢救维修。

2、如何打造徽州文化品牌

目前,大多数徽州文化旅游景点开发的品牌意识淡薄,品牌经营、品牌塑造上还很粗放,一些景点发展存在急功近利现象,局限于有多少钱干多少事的开发思路,没有从长远角度来规划旅游发展蓝图,缺乏高标准的形象定位与策划,宣传促销力度弱,有关徽州文化的宣传信息鲜有所闻,只是到了景点内才能看到简单的宣传册和专业书籍。

虽然2000年宏村西递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但依然有一半以上游客是游黄山顺便游宏村、西递的,更不用说其它的文化景点了。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应在这些方面加强工作,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种旅游促销活动,制作、发放旅游宣传资料,督促各景区制作宣传网页并及时更新,完善网上预订系统。

大力宣传徽州文化旅游,推出徽州文化旅游线路。徽州文化旅游宣传应该做到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首先要做到山上自然景观和山下人文景观整体宣传,山上和山下多方联合促销。第二,在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时,要把信息传播到海内外“热门”局域网和区域网,尽可能公开网址、电子信箱、声讯信息咨询电话号码,千方百计增加访问频率。第三,在宾馆饭店、机场、车站等游人集中的地方,设置多媒体触摸查询系统。第四,黄山市所有旅行社都应该把最具有代表性的徽州文化景观游览点都列入旅游线路之中,所有餐饮单位都应该把徽菜列入旅游团队用餐菜单之中,为旅游者夜生活服务的娱乐场所应该把徽

剧作为必备节目。在游览内容安排上,应该实施“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策略,根据景点空间上的邻近性,合理组合景点类型,推出徽州文化景点一日游项目,做到观赏性和参与性结合。例如,利用棠樾石牌坊群的知名度,带动附近的徽城镇和唐模,推出“唐模——棠樾——牌坊、祠堂、民居一日游”;借助西递“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之誉,联合宏村和南屏,推出“西递——宏村——南屏民居、村落祠堂一日游”;明清民居游览,则应该安排旅游者在民居里观赏徽派盆景、徽派砖木石三雕、徽派版画、徽派篆刻、新安山水画、徽州茶道和徽剧,品尝徽菜,购买与徽州文化有关的旅游商品,让旅游者了解徽派盆景、徽菜、新安医学、徽派朴学等与其他流派盆景、菜系、医学、朴学等之异同。

3、提高导游人员素质

普通旅游者对很多徽州文化旅游景点捉摸不透,走马观花看“热闹”,看不出多少“门道”。导游员应该对徽州文化系列景点了如指掌,并能以科学为依据,就每一景物娓娓道来,经得起旅游者的“追根溯源”,切忌走“神话加传说”的老路,切不可只重视其娱乐功能而忽视其教育和文化功能。在充分给游客好的服务的同时,要适时宣传徽州的精神文化。使游客对徽州更加向往。

总结语

徽州地区的旅游完全是依靠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所带动起来的,只有保护好自己所能依赖的旅游资源,才能传承千百年来徽州人民的智慧结晶。古徽州“一府六县”应当团结一致,打造每个地方的精品景区,将徽州民居游、民俗游和黄山风景区游拧成一股绳。使游客在徽州地区不仅能体会到古徽州人民的智慧,又能在黄山顶上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两任主席的祖籍为徽州绩溪和深受徽州影响的旌德。两地人民可以以此为契机,扩大在国内的知名度,建设好自己的旅游资源的同时广泛吸收游客来地旅游消费。

参考文献

[1] 叶如强.徽州文化知识读本[M].合肥:黄山书社,2002:2-3.[2] 李雷.徽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发展.黄山:黄山学院旅游学院 245041

7.浅论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 篇七

1、丽江古城简介

丽江古城坐落于我国的西南部云南省, 具有悠久的历史, 始建于宋末元初的13世纪后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 海拔大约2400米, 全城面积达到3.8平方公里。丽江古城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商业集市和茶马古道的重镇。丽江古城内街道依山傍水修建, 以红色的角砾岩铺地, 石上附有优美的花纹图案自然典雅, 与古城的风土人情相得益彰。丽江古城现有居民6200多户, 25000余人, 大多数的居民都为丽江的原住民, 以纳西族居多。大部分居民还是从事着铜银铸造、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活动。古城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成就, 城市中没有规矩的街道, 无森严的城墙, 三山为屏, 一川相连的建筑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丽江古城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少数民族传统聚居地, 它的存在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人类民族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瑰宝, 1997年12月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 为中国在世界文化遗产中无历史名城填补了空白。

2、丽江古城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近些年来, 丽江旅游业不断发展, 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为丽江的经济建设带来了巨大的贡献。在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 丽江的旅游业发展迅速, 2005年欧中旅游论坛上, 云南丽江被评为“欧洲人最喜爱的旅游城市”。据有关资料显示, 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丽江的旅游业仍然持续增长, 保持了强劲发展的势头。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同比增长21.21%, 其中海外游客同比增长12.89%, 旅游业总收入88.66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27.49%。

3、丽江古城环境现状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丽江的人口迅速增长, 美丽的丽江风景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丽江的水污染十分严重, 虽然人口用水仍能保持, 但是景观水却十分缺乏, 历史上几十年才断流一次的黑龙潭泉群, 频频断流, 断流的时间以月计算。同时据丽江市环境监测资料显示, 丽江城区附近以及郊外的五个检测水环境的地点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原来的青山绿水由于过度的开采, 植被破坏十分严重, 当丽江的旅游业出现井喷式发展时, 丽江变成了喧嚣的古镇, 失去了以往的风采。

二、丽江古城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

丽江旅游业的发展为丽江古城建设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以生态资源为依托的旅游业带动了丽江各行各业的经济增长。其中第三产业的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8%左右, 成为丽江的支柱性产业。在旅游业的带动下, 丽江市有1500户旅游单位, 27家旅行社, 208家星级宾馆以及600多辆旅游车, 29个旅游购物会员店, 注册的导游就有5679人。旅游业的发展首先解决了丽江市的就业问题。旅游业提供了上万个就业岗位, 保证了丽江市民的收入。在收入的保证下,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丽江的人口也迅速增长。经济危机的冲击下, 丽江市以良好的姿态, 从容地面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 积极开展各项活动, 使旅游业的发展更加繁荣。其次, 旅游业带动了丽江的景区建设和城市建设。为了迎接海内外的游客, 丽江大力发展城市建设, 加强旅游景区的建设, 通过特色的城市文化建设以及优美的景区环境吸引广大的游客。城市的建设更加地繁荣, 社区的公共服务更加地健全。最后, 旅游业带动了丽江的商业发展。通过旅游业促进丽江的商业发展, 如产品制造业、酒店宾馆服务业等都是依托旅游业的发展, 产生了巨大的商机。大规模地接待海内外的游客, 增加了城市人口的流通量, 扩大了城市的消费水平, 由消费带动生产制造业的发展, 为丽江的经济添砖加瓦。

三、旅游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旅游业的发展业为丽江的环境保护带来了负担, 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旅游业的发展也制约着环境保护建设。以生态环境为依托的丽江古城想要更好地发展旅游业必须充分地协调与环境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而更好地发展旅游业, 带来经济效益。

1、旅游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

日益发展的旅游业, 对丽江的环境保护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危害, 为了短期的经济效益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破坏行为, 环境是丽江旅游业的基础, 由于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游客以及旅游从业人员对于生态环境的危害占到50%左右, 因此旅游业发展对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

(1) 旅游业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丽江的旅游业发展, 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大量的游客进行旅游参观, 旅游车辆排放在大气中的废气也会增加, 以及旅游设施的使用, 造成废气的排放, 处理不当就会造成大气污染, 严重影响了丽江的生态环境。

(2) 旅游业对水资源的污染。旅游业的发展, 带动了丽江服务业的发展, 宾馆以及景区的游客接待, 生活设施上污水的排放, 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远远达不到污水的排放标准, 景区的水体恶化以及景观水的退化日益显著, 成为环境保护的负担。

(3) 旅游业对生物的影响。首先, 旅游景点的建设, 需要占据大量的土地, 对于丽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破环。土地的占用使原生的植被遭到破环, 对于生态环境的多样化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其次, 旅游业造成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游客对于景区的动植物的喜爱, 造成对部分植物的过度贩卖。同时, 一些动物品种被很好地保护, 过度的繁殖, 对于生物链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导致稀少品种的动物濒临灭绝。

2、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

生态环境的恶化, 也成为了旅游业的制约因素, 以生态环境为依托的丽江古城旅游业的发展, 就会失去旅游的卖点以及商业的契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给丽江旅游业的多方面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因此旅游业的发展需要环境保护作为后盾力量。首先, 环境的恶化对于旅游景观的影响。丽江水资源的紧缺, 使景观用水成为问题, 众多的自然景观都是依山傍水, 景点景观水的断流, 使景观缺失了原有的美感, 影响了游客的参观。其次, 自然生物的减少, 对于大自然的探索之心也被扼杀。这样的丽江古城失去了旅游的价值, 没有了旅游的乐趣, 就不能为丽江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四、旅游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是相辅相成的, 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丽江的旅游造就了机会, 旅游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进一步投入到环境保护建设中, 优化丽江美丽的环境, 才能实现丽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使丽江的旅游业走上循环经济道路。

1、把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投入到环保建设

旅游是丽江古城经济发展的支柱, 长期以来旅游业的发展为丽江上万居民的生活提供了保障。丽江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能进一步地促进环境保护。环境的自身净化能力是有限的, 需要人们使用人为的高科技手段来帮助环境的净化和恢复。环境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而丽江旅游业的发展为环境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保障, 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中, 才能逐步恢复被破坏的环境。自然景观的人工维护, 才能在时间的延续中保持景观的观赏性。旅游业的发展是丽江人民经济发展的机会, 也是丽江生态环境建设的契机, 为丽江的发展创造了美好的未来。

2、增强环保建设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环境是丽江旅游业发展的动力, 增强环境保护才能进一步促进丽江旅游业的发展。首先, 增强旅游环保意识。短期的经济效益不会为丽江旅游业带来长远的发展, 只有形成良好的环保氛围, 才能使旅游业蒸蒸日上。其次, 完善旅游管理机制。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对丽江的旅游业做出规范, 防止由于过度开采对环境带来的危害。完善旅游业监督机制, 能引导丽江的旅游业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最后, 研究生态环境, 确定环境的容载量。利用科学的方法对丽江的生态环境做出研究, 减少由于错误的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 以先进的科学设备投入, 确定旅游的承载量, 利用价格机制调节游客对于景区的冲击。

3、开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近几年提出的旅游的新观念, 在生态旅游的基础上实现丽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丽江古城的生态环境特色, 因时制宜地开展旅游业的发展, 一方面可以有效地保护丽江的生态环境, 另一方面在环保的基础上调节游客的数量, 可以充分利用景区的资源, 创造旅游经济效益。

4、传统绿色商贸促进旅游发展

丽江古城有着浓厚的茶马古道文化, 传统的手工业制品深受游客的喜爱, 同时传统的手工业制品独具民族特色, 无污染、绿色、环保的特点十分吸引游客的目光, 要逐步恢复传统的绿色商贸来促进丽江旅游业的发展。首先, 在传统的建筑上开展绿色商贸。利用丽江古城古香古色的建筑开展商贸, 增加茶马古道的文化色彩, 便于商品的销售, 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前来购买留念。其次, 商品采用纳西族的手工艺, 制作手工制品, 坚持环保、绿色的理念, 更符合现代人们的购物时尚。最后, 传统商贸的发展, 进一步促进丽江旅游业的繁荣, 增加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 为当地的人民带来更大的收益。

5、旅游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丽江开展旅游业有着不可替代的资源环境优势, 旅游的开展依靠原始的地理环境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 要发展更具特色的旅游业, 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就要旅游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市场经济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旅游业的发展也是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衍生出来的, 因此旅游业要充分了解市场信息, 根据市场信息制定出合理的旅游业经营计划, 符合人们的旅游需求, 才能使旅游业的发展更加繁荣。

五、结语

丽江古城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不断地发展旅游业创造经济效益, 通过旅游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使丽江成为旅游业的亮点, 成为中外游客喜爱的旅游圣地。旅游业的发展为丽江的环境提供长久的经济支持, 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丽江的旅游业更上一层楼, 在旅游业和环境保护的循环发展中丽江的经济将会蒸蒸日上, 为丽江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卢松: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进展[J].旅游管理, 2006 (3) .

[2]李梅:浅谈发展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8) .

[3]肖洪根: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J].华侨大学学报, 1995 (2) .

8.旅游业发展与民俗文化传承保护 篇八

一、旅游业发展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一是旅游业是民俗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是展示与宣传民俗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当地政府和人民对民俗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意识,丰富了旅游资源,使旅游内容更加多样化。二是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带动民俗文化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旅游方式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旅游业与民俗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可以弘扬当地民俗文化,增强当地人民的文化自信。

(二)消极影响

一是旅游业的商品化和庸俗化使民俗传统文化面临挑战。二是外来文化会对当地传统文化带来负面影响。三是民俗传统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会受到干扰。

二,民俗文化的变迁对旅游业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一是旅游业和民俗传统文化的结合不仅使当地珍贵的民俗文化资源得到人们的重视和保护,还使得当地旅游资源更加丰富。安阳的民俗文化真实地表现出了当地鲜明的旅游特色,增强了旅游竞争力。二是民俗文化丰富了旅游业的内容和文化内涵,提升了旅游的层次,提高了旅游吸引力。三是民俗文化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更对当地经济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消极影响

一是由于部分当地居民文化保护意识薄弱,年轻一辈对民俗传统文化缺乏兴趣,使当地民俗文化的传承面临危机,对当地旅游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二是民俗文化商业化和庸俗化会严重干扰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甚至过度的旅游开发会导致民俗文化的遗失和灭绝。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学研究方法。在本次研究过程中,笔者充分研读了崔凤军的砜景旅游区的保护与管理》、乌丙安的《民俗学原理》、钟敬文的《民俗学概论》等书,这些书籍对研究都有很大帮助。

(二)调查法

调查法的主要特点是,以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针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方法。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向被调查者本人做调查,也可以向熟悉被调查者的人做调查。此次我们研究的对象不是具体的人或物,而是一种具体的现象,所以设计了一个问卷调查,了解人们对这一事物的看法。

(三)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案例研究法。本次研究以安阳为个案,通过研究安阳旅游业发展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状况,找出现代旅游业与民俗文化结合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为旅游业发展与民俗文化的结合找出一条可行之路。

四、调研过程

一是通过资料查找、网上文献查阅等方式找出有关“旅游业的发展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材料,对课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二是制订调研计划,确定行程,明确到安阳要进行调研的地点,比如殷墟博物馆、红旗渠风景区等地。三是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已经掌握的初步情况进行分析,然后设计问卷调查表,进一步了解民众对旅游业发展与民俗文化传承保护的看法。

五、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建议和措施

(一)加强政府主导,合理开发利用

一是防止过度开发导致民俗文化破坏严重,降低民俗文化吸引力;二是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使民俗文化发展出现商品化、庸俗化,扭曲其原始性;三是注重保护本地民俗文化,减少外来文化和现代理念的冲击。采取“政府主导十企业运作十社区居民监控”等管理模式,使民俗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

(二)培育地方特色,树立品牌文化

就地取材,依靠当地固有资源,统筹考虑当地的自然经济条件,以“人無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产品,培育地方特色,树立品牌文化。坚持民族特色,突出民族个性,在保持民俗文化原生态的基础上,树立特色品牌。突破传统民俗单纯的看表演、看古建筑等形式,整合地方资源,深入挖掘民俗特色,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三)采用合理的模式,开发民俗资源

一是集锦荟萃式。它是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内表现出来,如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和美国佛罗里达州锦绣中华集中表现了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其优点是可以让游客用很短的时间,走很少的路程就领略到各地的民俗文化,其缺点是在复制加工过程中会损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内涵。

二是复古再现式。它是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如杭州和香港的宋城,无锡的唐城也属此类。

三是原生自然式。它是在一个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域中选择一个最为典型、交通也比较便利的村落对旅游者展开宣传,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产和村落的自然形态为旅游内容,如广东连南三排瑶寨,其优点是投资很少,让游客有真实感,能自然与当地居民交流,缺点是难以将旅游开发的利益公平分配给村民。

四是主题附会式。它指将民俗文化主题与某一特定功能的旅游业设施结合起来,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如苏州名园“网师”近期推出的“古典夜园”活动,游客可以领略苏州园林在夜景下的意境。

五是短期表现式。其一,出于民族民俗传统的节庆活动,如蒙古的“那达慕”大会等;其二,流动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动,如贵州组织民间表演队到国外演出松桃苗族花鼓等。

(四)加强文化保护,健全法规制度

建立旅游、公安、交通、工商、质监、安监、环保等部门联动执法机制,加强当地民俗文化旅游市场的治理整顿,切实维护旅游者合法权益。突出抓好旅游安全工作,建立旅游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保障游客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加强旅游法制建设和法律政策研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五)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专业人才

目前,各地民俗旅游市场存在开发模式单一、雷同现象严重、规划不科学、经营模式滞后、服务质量低、服务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其关键在于缺乏民俗旅游专业人才,因此,要切实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培养民俗旅游专业人才。

(六)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民俗旅游

地方政府要深入领会和创新执行国家各项旅游开发政策,主动探索与本地区相适应的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如建立民俗保护区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严格保护好地方民俗特色,切实增强地方文化的软实力。

总之,旅游是人们为了充实和提高自己、追求幸福生活的一种方式,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旅游业的发展应充分发挥当地民俗特色优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旅游业发展与民俗文化保护有机结合,实现两者的共同促进和发展。

9.浅论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 篇九

摘要

旅游环境是指在旅游活动特定的区域或范围内各种因素的存在状况和综合左右的结果。就范围而言,它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和相关的旅游依托地;就内容而言,则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状况以及与旅游活动有关的自然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因素。在一个以自然资源为主的旅游资源目的地范围内,环境是该地方最重要的旅游资源,是为旅游者提供旅游服务的基本生产要素,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活动的产生就必然会对当地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旅游开发商,旅游经营者,当地居民,旅游者等都是环境的消费者,旅游业作为一把“双刃剑”,既是资源依赖性产业,又不可避免的给环境带来了破坏,并在这种既利用又破环过程中发展。

关键字

旅游环境资源,资源依赖性,双刃剑

著名经济学家T.佩顿把不可再生资源形象地比喻为船只出海时随船携带的“干粮”。他指出:如果干粮存量为既定,而世界上存活的只是一代人,那么,这一代人就像是生活在孤岛上的鲁滨逊,无论他按照什么样的贴现率去消费干粮都是他自己的事。但是,如果世界上存活的不止是一代人,那么,按什么比率去消费干粮就不是只与活着的一代有关的事情了。而目前处于决策地位的一代人为了自己生活得好一点,就采用净现值标准,根据自己的时间偏好率来决定贴现率,并据此大大增加自己对干粮的消费,从而使后代因干粮耗尽而迅速灭亡,这是对后代利益的侵犯。“后代很可能招回先辈的亡灵,质问他们有什么权利做出这种决定。当听到的回答是,所有活着的人进行了表决,决定按我们自己的时间偏好率去办时,后代们几乎是不会感到满意的”在我这里,我把自然风景区看做不可再生资源,因为它是大自然通过漫长的岁月侵蚀而衍生而成的。一旦破环很难在短期修复。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球上的自然风景基本上都被人类开发利用。从而形成了自然风景区

本文将从黄山风景区的污染状况来分析旅游自然风景区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如何共存的一.国内旅游自然风景区推动经济的发展

(一)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当前各地旅游业都有较快的发展速度,并且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能够持续发展,这对国民经济发展能起到明显的拉动作用。从国际上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四十多年来旅游业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其产业规模不断增大,对世界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加。到目前为止,国际旅游业仍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从我国看,旅游业在过去二十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快速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地位在不断的提高。1998年旅游业被列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旅游业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支柱产业。

例如:2005年,安徽旅游总收达365.32亿元,同比去年增长了20%。这就深刻说明,旅游经济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一、二、三产业互相渗透合作,和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旅游业是从接待入境旅游者起步的,早期的旅游形式是观光旅游,最早利用的是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奇山异水等传统旅游资源。随着我国入境旅游规模的急剧扩大,特别是国内旅游的崛起,旅游资源的概念大大扩宽。没有下过乡的城市居民,视农村风貌、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为旅游资源。人们对旅游资源的认识不断深入,不断有新的突破,加上休闲、度假、修学、探险考察等一系列新的旅游形式的出现,使旅游经济覆盖面急剧扩大到许多没有传统旅游资源的地区,这就为一、二、三产业互相渗透合作,调整产业结构,谋求共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二.当前旅游自然风景区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

许多地区的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的破坏。

(二)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有的风景区出于经济目的,热衷于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诸如修建索道以及在山林古刹安置电器设备,铺设人造大理石、地砖,人工修整痕迹过重,与其“自然本色”极不和谐;有的景区不顾环境、条件,乱建寺庙、佛像和不伦不类的主题公园等等,破坏了自然风景区的原貌,导致景观和生态的破坏。随着生态旅游热的掀起,保护区内脆弱的生态系统也遭到致命的打击。

(三)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但缺乏规划和管理,国民的生态意识较差,可以说旅游到哪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带到哪里。据旅游风景区提供的监测资料显示,风景区的水土、大气都有程度不同的污染,噪音、烟尘都超过了规定的标准。风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物剧增。在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关系。那种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惜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利润的作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走出生态旅游的认识误区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开展生态旅游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下面我们将从黄山风景区存在的问题,以及治理方面来阐述如何让经济与环境共存

一).存在的问题:

1.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国内旅游业逐渐兴起,黄山风景区进山游客迅猛增长,而当时景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尚不够完善,特别是始信峰、天都峰、莲花峰等热点景点,因游人集中、游览面积狭小,环境容量有限,造成这些景点周围及游道两侧树木植被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出现了局部土壤裸露,水土流失,树木长势趋弱,森林病虫害突出等问题

2.黄山风景区污染源主要有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这些都是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追求的增加,使得旅游景区人口迅速增多。这就必然导致旅游自然风景区的人为污染加大。

二).如何治理:

1.景点“封闭轮休”: “景点封闭轮休”对生态恢复是一项极其有效的保护措施,实现了景区景点的可持续利用。

2.加强对生活污水的治理。全山先后建成13处污水处理站,日处理能力达到2500吨,年处理能力达75万吨,满足全山宾馆饭店、旅游公厕、办公生活的污水处理需要。为保证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有效运行,管委会成立了科级建制的污管站,编制4名,编外劳动用工10名,运管费用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由排污单位根据排污量缴纳,污管站负责景区13处污水处理设施的有效运行,确保达标排放。

最后通过对黄山景区的分析我们得知了经济与旅游自然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是相互影响的。为此我们可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做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下面我讲阐述下生态旅游的优点。

三)经济与环境共存-生态旅游及其优点

1.生态旅游的发展从客观上要求提高当地区域的生态环境

生态旅游区的环境质量要求明显高于一般生活与生产环境质量,它不仅应满足旅游者更高的生理要求,还应满足其更高的心理和审美要求。不仅要保证空气清新、山体洁净、卫生良好等,还应保证风光优美、景观协调、气氛融洽等。这就从客观上推动旅游开发部

门改善旅游区的环境,以增加旅游的吸引力和旅游活动的可进人性。

2.生态旅游可以带动社区发展,缓解居民与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生态旅游业的核心目标应是把保护区域旅游资源和促进当地社会发展相结合。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一方面,可以缓解传统产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减少偷猎、偷伐等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以推动土特产品市场和地方餐饮及住宿等服务行业发展,从而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尤其是在贫困地区和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可以有效减轻自然保护区的压力,缓解自然保护区和周边居民与当地政府的关系,从而保护环境和资源。

3.生态旅游可以为旅游区尤其是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保护拓宽融资途径

我国生态旅游区和自然保护区的环保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但金额有限。现阶段我国自然保护区平均每百公顷投资0.5美元,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5,平均每个自然保护区建设费用缺口占需求额的60%,管理费用缺口占需求额的26%。然而生态旅游为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开辟了长期稳定的融资途径,并可以逐步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完善以环境保护为目标的基础设施建设,保证了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4.生态旅游可增强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不仅仅是经营者和管理者的责任,也是生态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共 同参与的过程。生态旅游通过倡导旅游中的环境保护,来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认知,从而来增强公众的社会责任感,并从根本上杜绝环境破坏和污染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上一篇:高中说课稿范文下一篇:描写玉兰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