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复习遗传

2024-07-15

高考生物复习遗传(共10篇)

1.高考生物复习遗传 篇一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复习教案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

• 变异:是指子代和亲代个体间的差异。

一、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生物的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征、行为方式.2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3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4 生物遗传下来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1.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 片段。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

3.染色体 :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4.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精子和卵细胞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 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三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 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杂交一代中表现的是显性性状。2. 隐性性状基因组成为:dd

显性性状基因组称为:DD或 Dd 3. 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4. 如果一个家族中曾经有过某种遗传病,或是携带有致病基因,其后代携带该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就大.如果有血缘关系的后代之间再婚配生育,这种病的机会就会增加.

Aa

A a

A

a

A

a

AA

Aa

Aa

aa

四 人的性别遗传

1. 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男:44+XY

女:44+XX)2. 其中22对男女都一样,叫常染色体,有一对男女不一样,叫性染色体.男性为XY,女性为XX.

3. 生男生女机会均等,为1:1 五 生物的变异

1.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因此有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2.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例子:人工选择、杂交育种、太空育种(基因突变)

2.高考生物复习遗传 篇二

解题对策的得出或总结, 主要依靠在考题演练中形成考感, 把规则变成规律。 生物解题应根据已知条件和给定的生物学信息, 得出相应的答案, 解题的关键是把握题干信息, 准确定位相关信息源, 确定试题核心考点, 再进行相应解答。

遗传题主要包括:基本概念题;性状遗传方式判断题;基因型推导题;有关种类、概率、比例计算题;遗传中的特殊情况;遗传系谱图题。

一、基本概念题、性状遗传方式判断题、基因型推导题及有关种类、概率、比例计算题。

此类试题建立在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基础上, 应先明确性状、基因、合子、杂交四方面概念及相对应的方法。

(一) 性状

1.概念。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不同表现类型;相同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相同表现类型;显性性状———杂种F1显现出来的性状;性状分离———相同性状杂交, 后代出现新的性状。

2.方法。根据概念对相关基因型进行判断。

(1) 显隐性判断

1→2法:相同性状杂交, F1出现新的性状;2→1法:一对相对性状杂交, F1只有一种性状。

(2) 表达式或基因型。显性表达式:A____隐性表达式:aa

(3) 依据性状分离比判断。A____×aa→ (1∶0为显性纯合;1∶1为杂合)

A___×A____→ (3∶1双亲为杂合;1∶0双亲有一方为显性纯合;2∶1显纯致死)

(二) 基因

1.概念。 显性基因、隐性基因、基因型、表现型。

2.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的关系。 表现型=基因型 (内因) +环境 (外因) 。

(1) 白化病 ———主要由内因决定。

(2) 从性遗传 ———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 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 不属质遗传。

(3) 环境影响 ———海龟蛋根据温度决定性别, 30℃以上性别不同, 30℃以下性别相同。 爬行类大多不存在性染色体, 但有性别决定基因。

(三) 合子

1.概念。 纯合子 ———基因组成相同的配子 →合子 ( 受精卵) →个体;杂合子———基因组成不同的配子→合子 (受精卵) →个体。

2.方法。 合子判断方法:体细胞中有无等位基因;纯合子概率计算:一对等位基因自交:P纯=1-1/2n。

(四) 杂交

1.杂交———两个体间的交配 ( 一般发生在同种生物不同个体间) 。 如:杂交育种 (集优) 。

2. 自交 ———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杂交。 植物 ———自交;动物———子代间相互交配, 可看成自交。

(1) 判断显性是否纯合; (2) 获取纯合体。

(3) 测交 ———隐性纯合子 (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 检测亲本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判断显性是否纯合。

测交是一种检测F1基因型的重要方法, 是获得隐性纯合的重要方法。

4.正反交。 判断是质遗传/核遗传:后代始终和母本性状相同———质遗传 (母系遗传) ;后代一样———核遗传。 若为核遗传, 未知显隐性。 后代相同即为常, 后代不同即为性 (X) 。

二、遗传中的特殊情况, 可结合分析遗传定律的特殊情况。

(一) 自由组合定律中9∶3∶3∶1的变式

①9∶7:双显基因同时出现为一种表现型, 其余为另一种表现型。

②9∶3∶4:存在aa (或bb) 表现为隐性性状, 其余正常表现。

③15∶1:只要有显性基因表现为同一性状, 其余为另一种表现型。

④9∶6∶1:单显为一种性状。

⑤12∶3∶1:双显和一种单显表现为同一性状。

⑥13∶3:双显、双隐、一种单显表现为同一性状。

⑦1∶4∶6∶4∶1:基因叠加 (显性基因越多, 效果越强) 。

(二) 致死基因对配子的影响

(三) XY染色体个区段的基因型

Y非同源区 ———外耳道多毛症:XYA, XYa;

X非同源区 ———色盲:XBXB, XBXb, XbXb, XBY, XbY;

XY同源区———果蝇的刚毛和截毛:XAXA, XAXa, XaXa, XAYA, XAYa, XaYA, XaYa。

三、遗传系谱图题解题思路, 以例题的形式进行归纳。

右图表示某遗传病系谱, 两种致病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下列有关判断错误的是 (B)

A.如果2号不携带甲病基因, 则甲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

B.如果2号不带甲病基因, 4号是杂合子的概率为2/3

C.如果2号携带甲病基因, 则4 号与1号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4/9

D.经检查, 1、2号均不带乙病基因, 则5号致病基因来源于基因突变

思维方向:信息源———关键字“遗传病系谱”“两对非同源染色体”, 思考遗传病推断, 用自由组合定律进行相关概率计算。

相关知识:遗传病推断方法 (三步骤) : (1) 判断显、隐性:①有中生无, 有为隐;②无中生有, 有为显;③无上述情况, 但每一代都有患者, 最可能为显, “假说演绎”进行推理。

(2) 判断致病基因位置:①隐性:母病子必病, 一定为X隐;母病子无病, 一定为常隐;无上述情况, 但男明显多于女, 最可能为X隐, “假说演绎”进行推理。 ②显性:父病女必病, 一定为X显;父病女无病, 一定为常显;无上述情况, 但女明显多于男, 最可能为X显, “假说演绎”进行推理。 (3) 完善基因型:写出已知基因型———显性遗传病:男性和正常个体;隐性遗传病:男性和患者。 (4) 如无上述情况, 则运用“假说演绎法”进行判断

相关方法: (1) 两种病同时存在时, 单因子法。 (2) 若存在多种情况, 使用假说演绎法。

遗传题知识基础是建立在自由组合定律和分离定律上解答时一定要做到繁化简、用减不易加。 教师应善于从试题中归纳相关方法, 这种能力必须贯穿于学生的解题过程。 生物题解题思路, 从思维方向、相关知识、相关方法三方面入手。 思维方向引导学生对试题信息源准确定位; 相关知识使学生对之前复习内容重现和巩固; 运用相关方法使学生学会总结解题方法, 总结不同题型下同一考点的应对措施, 实现从解一题到一类题的过渡。

摘要:解题的关键是把握题中的条件信息, 准确定位相关信息源, 确定试题核心考点, 然后进行相应的解答。

关键词:解题策略,遗传,信息源

参考文献

[1]杨梅.高三生物复习方法.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4) .

[2]朱旭.高考生物选择题的解题对策.考试 (高考理科版) , 2007 (06) .

3.高考生物复习遗传 篇三

这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现行的复习大多被异化为应试操练,许多学生在高考复习时,虽然遗传实验设计题反复做了很多,但并没有把握实质、掌握规律,在关键时刻还是不能把学过的知识很好地发挥出来。通过对高三学生试卷的研究和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我发现他们对遗传设计类题目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困难,有解题缺陷。许多学生希望教师能为他们总结关于遗传实验设计题的一些题型和解题技巧与方法。本文就如何有效落实遗传实验设计题的复习问题进行思考,以寻求更好的教学途径,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具体而言,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研读考试说明,明确教学重点

例如,按照2013年《考试说明》要求,《遗传》模块知识内容与2012年相比的变化不大,具体为:1.增加条目:遗传的染色体学说,考试要求为Ⅱ类,这块内容在浙科版教材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都有要求的。2.改动条目:人类遗传病的类型→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考试要求仍为Ⅰ类。这些变化使得《考试说明》与浙科版教材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更加保持一致,体现了《考试说明》简洁明了、贴近教材、贴近浙江省高中生物教学实际的特点,有利于高三生物学科的教学和复习。

近几年高考对遗传知识的考查题型多以实验设计和分析题的形式出现,这也符合《考试说明》中对学生实验设计和分析并能做出评价和修订等方面的能力要求。题目分数控制在18分左右,有时也会穿插其他模块的内容,或在其他题目中考到该模块的知识点,题目趋向于综合性:1.近四年必考的知识点有: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每年必考遗传图解,分值在4分左右。2.近四年未考的知识点有:动物配子的形成过程;动物的受精过程;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基因重组;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遗传咨询与优生。3.近四年每年高考试题中,考到的知识点呈增长的趋势:从2009年的3个考点,到2010年的4个考点,到2011年和2012年的6个考点,2013年基本保持稳定。

二、借鉴高考真题,做到触类旁通

自主命题以来,浙江高考频繁出现实验设计,遗传实验设计题正好可以很好地考查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生物教师平时不但要重视对浙江省高考遗传题的归纳,同时也要认真分析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理综生物遗传实验设计试题,并预测当年的高考趋势。

例如,2012年山东高考理综生物第27题第(4)题:用红眼雌果蝇(XRXR)与白眼雄果蝇(XrY)为亲本杂交,在F1群体中发现一只白眼雄果蝇(记作“M”)。M果蝇出现的原因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是环境改变引起表现型变化,但基因型未变;第二种是亲本果蝇发生基因突变;第三种是亲本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请设计简便的杂交实验,确定M果蝇的出现是由哪一种原因引起的。此题依托新的情景,要求学生能依据“几种性染色体异常果蝇的性别、育性图示”,灵活运用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原理并设计实验来解答问题。综合考查了学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还考查了“确定假设”的逆向思维能力,根据结论反推而获得答案。

又如,2012年上海高考第30题,此题属于是9:3:3:1的变形,在许多情况下,独立遗传的基因通过相互作用共同控制性状,我们可将其称为基因互作,但仍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所以解题时所依据的仍然是孟德尔定律的实质。解答此类题目要认真审题,获取题中相应信息,根据信息判断产生原因,确定属于哪种变形,再运用孟德尔定律结合题中信息去解决问题。通过对此题的分析,教师可以由此引出许多变式类型,可以是互补类、互斥类、抑制类、重合类、重复类、叠加类、致死类等等,分析时配以相应的例题,相信学生一定能快速掌握此类题型的解答。

由此,我们有必要充分挖掘必修Ⅱ中遗传和变异所有显现的或隐藏的实验内容,对遗传实验设计题要充分归类,包括显隐性性状判断、基因载体(常染色体、X染色体)判断(包括显隐性基因已知和未知的)、纯合子和杂合子的判断、控制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否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判断、控制性状的基因是否在X、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或非同源区段的判断、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的判断、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的判断、根据性状判断生物性别的实验设计等等,要能运用实验设计的原则和孟德尔遗传定律解答此类问题,并整理出一套较完整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三、比较新老教材,进行择优拓展

生物学是实验性学科,实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十分重要。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必修模块的实验类型有验证性、探究性、定量分析型、观摩实验和模拟探究实验五种类型,极大地丰富了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通过各种类型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如何科学地选择实验材料,怎样科学地设计对照实验,如何用表格记录实验数据与实验结果,如何对实验数据及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等。

浙科版高中新课程生物必修教材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使用,新教材更加关注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设计了更多的探究实验,特别在遗传实验题中也增加了实验设计类型,更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但由于此类题目在高考中综合性地进行考查,也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遗传实验这块内容在两本教材中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在基因分离定律一节中,两本教材所列举的相对性状也发生了变化,人教版以高茎矮茎为例,而浙教版以紫花白花为例,当然这也留给了我们尽情挖掘的空间,尤其在实验设计这一块,我们可以把人教版的内容补充到浙教版来,以丰富我们的教学题材,为我们设置原创题提供了材料和空间。所以,教师可以利用人教版新课程教材中的实验内容进行优势互补,进行择优拓展。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学知识的重点,遗传实验的设计更是学习的难点,高中生物教学要提高生物遗传实验复习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仅仅是多看实验内容、多做实验题就能达到,还得有正确的、有针对性的复习策略,教师要围绕高考考纲,加强对高考原题的关注和研究,讲究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只有在求稳的基础上,求新、求异,才能在高考生物遗传实验设计题的复习中开拓出新路子,切实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4.高考生物复习遗传 篇四

1.(2020·江苏,20)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在生物科学史中,下列科学研究未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的是()

A.卡尔文(M.Calvin)等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的转化途径

B.赫尔希(A.D.Hershey)等利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C.梅塞尔森(M.Meselson)等证明DNA进行半保留复制

D.温特(F.W.Went)证明胚芽鞘产生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

2.(2019·海南,21)下列实验及结果中,能作为直接证据说明“核糖核酸是遗传物质”的是()

A.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F1为红花,F2中红花∶白花=3∶1

B.病毒甲的RNA与病毒乙的蛋白质混合后感染烟草只能得到病毒甲

C.加热X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后可分离出S型活菌

D.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T2噬菌体外壳蛋白,在子代噬菌体中检测不到放射性

3.(2020·浙江7月选考)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活体转化实验中,R型菌转化成的S型菌不能稳定遗传

B.活体转化实验中,S型菌的荚膜物质使R型菌转化成有荚膜的S型菌

C.离体转化实验中,蛋白质也能使部分R型菌转化成S型菌且可实现稳定遗传

D.离体转化实验中,经DNA酶处理的S型菌提取物不能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

4.(2020·浙江1月选考)某研究小组用放射性同位素32P、35S分别标记T2噬菌体,然后将大肠杆菌和被标记的噬菌体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分别进行搅拌、离心,并检测沉淀物和上清液中的放射性。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甲组的上清液含极少量32P标记的噬菌体DNA,但不产生含32P的子代噬菌体

B.甲组被感染的细菌内含有32P标记的噬菌体DNA,也可产生不含32P的子代噬菌体

C.乙组的上清液含极少量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也可产生含35S的子代噬菌体

D.乙组被感染的细菌内不含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也不产生含35S的子代噬菌体

5.(2019·江苏,3)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中可用15N代替32P标记DNA

B.噬菌体外壳蛋白是大肠杆菌编码的C.噬菌体DNA的合成原料来自大肠杆菌

D.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6.(2017·全国Ⅱ,2)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

C.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

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

7.在遗传物质的研究过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格里菲思、艾弗里、蔡斯和赫尔希等人所做的经典实验,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格里菲思的实验结论是S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理由是DNA是亲子代之间保持连续的物质

B.艾弗里的实验结论是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理由是只有DNA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C.蔡斯和赫尔希实验结论是DNA是遗传物质,理由是DNA是亲子代之间保持连续的物质,并且还指导了蛋白质的合成D.科学研究表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理由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8.(2019·福建厦门双十中学模拟)下列关于格里菲思和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以及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个实验的设计思路是一致的B.三个实验都用到了同位素标记法

C.三个实验都不能得出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的结论

D.三个实验所涉及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9.(2020·福建三元三明一中月考)用放射性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并分别侵染大肠杆菌,经保温、搅拌和离心后检测离心管中物质的放射性,甲管的上清液(a1)放射性远高于沉淀物(b1);乙管中上清液(a2)放射性远低于沉淀物(b2)。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甲管中a1的放射性来自32P,乙管中b2的放射性来自35S

B.根据甲、乙两管的实验结果可推测DNA是遗传物质

C.若搅拌不充分,甲管的b1中可能出现较强的放射性

D.若保温时间过长,乙管的a2中可能出现较强的放射性

10.用DNA双链均被32P标记的一个T2噬菌体侵染被35S标记的大肠杆菌,一段时间后释放出了M个子代T2噬菌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用32P标记T2噬菌体的方法与用35S标记大肠杆菌的方法相同

B.这M个子代T2噬菌体中,含32P的T2噬菌体所占的比例为

C.若子代T2噬菌体均同时含32P和35S,则该T2噬菌体只繁殖了一代

D.经过培养,得到的M个子代T2噬菌体中有含有35S

11.(2019·济南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S型细菌的部分DNA片段进入R型细菌内,并整合到R型细菌的DNA分子上,使这种R型细菌转化为能合成有荚膜多糖的S型细菌。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后的DNA中,嘌呤碱基总比例会改变

B.整合到R型细菌内的DNA分子片段,表达产物都是荚膜多糖

C.进入R型细菌的DNA片段上,可有多个RNA聚合酶结合位点

D.S型细菌转录的mRNA上,可由多个核糖体共同合成一条肽链

12.格里菲思在进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时,只有在小鼠体内才能转化成功,他用灭活的S型细菌与R型活细菌混合物在培养基中体外培养时,总是无法得到转化现象,而艾弗里在培养基中加了一定量的抗R型菌株的抗体就在体外成功重复了转化现象。关于以上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A.小鼠体内的某种物质控制着肺炎双球菌荚膜的生成,该物质是“转化因子”

B.抗R型菌株的抗体控制着肺炎双球菌荚膜的生成,该抗体是“转化因子”

C.S型细菌对小鼠免疫力的抵抗力更强,转化生成的S型细菌在与R型细菌的竞争中占优势

D.未加抗R型菌株的抗体的混合物培养基中,S型细菌的DNA不会进入R型细菌,无法发生转化

13.(2020·深圳高三调研)将甲细菌提取物(含A、B、C、D四种有机物的混合物)和活的乙细菌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从培养基中分离出了活的甲细菌。在无法对上述四种物质进行分离和提纯的前提下,为确定A~D中是哪种物质能使乙细菌转化为甲细菌,请根据题意设计相关实验。要求写出实验设计思路、预期结果及结论。

(1)设计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预期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2017·全国Ⅰ,29)根据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可将病毒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两种类型,有些病毒对人类健康会造成很大危害,通常,一种新病毒出现后需要确定该病毒的类型。

假设在宿主细胞内不发生碱基之间的相互转换,请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等为材料,设计实验以确定一种新病毒的类型,简要写出(1)实验思路;(2)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即可。(要求:实验包含可相互印证的甲、乙两个组)

答案

1.D

2.B

3.D

4.C

5.C

6.C

7.A

8.D

9.A

10.C

11.C

12.C

13.(1)取适量的甲细菌的细胞提取物分成4等份,分别放入4支试管并编号,再分别加入可分解A、B、C、D的酶,一段时间后,分别和有乙细菌的培养基混合培养并观察结果

(2)其中有一组混合培养基中没有分离出活的甲细菌

(3)加酶后没有分离出活的甲细菌的实验组中酶分解的有机物为转化物质

14.(1)实验思路:甲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尿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乙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

5.高考生物复习技巧 篇五

一、把课本中相关的基础知识联系在一起,形成网络结构

基础知识学生一定要掌握好。生物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加以整理和归类,使之成为知识链和知识网,便于学生理解性记忆和回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怎样去构建知识网络,让学生把所学的生物学概念、方法、规律、等知识构建成知识网络。教师还可以自编图解,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条理化、网络化、直观化,便于识记。如在二轮复习中,我们可以用概念图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整理,这样可以构建许多个涉及各个章节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形成知识的主要网络框架,有利于学生抓住课本的主要知识。同时要针对各个知识网络加强一些有关练习题的训练。并且对没有理解掌握的各知识点要多复习教材的图解、描述、过程等内容。

二、复习中教师尽量将死的知识活化,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复习课是很枯燥的,很多老师在讲课时只是将知识进行罗列,对于学生能否消化掌握却从不问津,这样使生物课堂教学效率不能提高。其实 生物是一门包罗万象,非常有趣的学科,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等等密切相关。也与学生生理和生活密切相关、具有无穷探索奥秘,是学生所喜爱的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选择一些跟书本知识更贴近的关于生产、生活的问题,将死知识活化,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掌握。在课堂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逾越思维障碍、拓展思维方向,这样对于学生解决高考综合能力问题有帮助。现在的教学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能以扼杀学生的能力来换取有限的教学成果,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生产和生活中发掘生物学知识来开拓学生的思路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如讲“光合作用”时,我们可联系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危机和能源危机来激发学生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兴趣。并联系农作物是如何种植,如何来提高产量以解决粮食危机,使学生通过讨论可意识到可耕地的面积是不变的,但世界上的人口是越来越多的,那么只有靠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来解决世界性的粮食问题。那怎样才能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呢?这样层层设问,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迫切地想要解决问题,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精讲精练,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高三综合复习具有逻辑性强、复习的知识面广、学生思维训练多等特点。在专题复习的同时,综合复习方面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寻找资料和素材,引导学生思考,诱导学生分析解答问题。在复习时教师对课本的知识点要进行提炼精讲,有针对性地进行综合复习,选择一些代表性比较强的题型让学生练习,增加复习的效率。虽然“题海战术”不可取,但不做适量的题达不到高考的要求,达不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要求,因而要配一套高质量的、系统的练习册。一道好的题目,可以帮助理解所学的知识,提高辨析、运用的能力。相反,一道不科学、不严密的题目,会把学生引向“歧途”,不利于对已学知识的掌握。因此,在复习中选择练习题时,一定要重视题目的质,坚持精选、精练、精评,使每一次练习都能有所收获。而不能浪费学生宝贵的复习时间,影响复习效果。在高考前,教师应该精选信息资料,要设计贯彻训练学生“信息获取能力”思想的习题,并在练习中注意设置有训练意义的情境。让学生在解题中了解考试命题的原则及思路,研究题目类型,揣摸解题方法,从而掌握各类题目的基本特征及解答规律,不断在解题的过程中总结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遇到新问题时,可迅速确定解决思路。

四、注意复习的方法和技巧

在复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对生物的学习有误区,它们不知道该怎样复习,大多数同学只是单纯的死记硬背,结果在考试中,一旦遇到稍微灵活一点、陌生一点的题目,便感到无从下手。因此,复习时,一方面要求学生对教材的知识需要深刻理解,牢固记忆,更应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决不能以背代教,轻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应多向学生传授一些复习方法和技巧。如在讲光合作用实验时,我们可以运用综合训练法,按照实验的要求,将内容分解成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加以考虑。比如想想这些实验的过程与方法、对照类型、单一变量、结果与结论各是什么。在复习遗传病时,教师可以用归纳概括法,对他们进行分类;在讲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高等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酶与激素、原生质层与原生质体、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等时可采用比较复习法……,教师对于学生每考必失误的“弱点”知识,除加强相关课本知识的复习外,还必须针对“弱点”进行定点训练,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评讲,剖析命题思路,引导解题思路,分析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应试技巧。

6.高考生物复习遗传 篇六

高考生物遗传类试题的基本类型的归类与方法总结

新陈代谢、遗传学和生态学是中学生物学中理论知识的三大部分内容。尤其是遗传学内容是高中生物学的核心和支柱,是高考生物学命题的重要根据地,高考试题该部分占的比例,历年都较大,出活题、考能力的主角非它莫属。可见,它是高考重(点)中之重,难(点)中之难,热(点)中之热。高考中连续几年不回避,不能不说是重点了。在近几年高考理综生物试题中,实验设计题是必不可少的一道20分以上大题。也是历年考生最头疼、失分最多的一道题。

面对遗传题目,很大一部分学生还是无从下手。没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乱写一气,严重影响得分率。如何提高学生遗传题的解题的能力,提高得分率,必须对遗传学进行专题复习,对大量的题目进行归类讲解,使学生知道一般的解题方法,需要我们注重平时的积累。归类复习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使学生熟悉遗传学实验设计题目的基本类型,了解解题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采用了以下的归类。

一、相对性状显隐关系确定的实验设计

【例1】 科学家选用萌发的普通甜椒的种子搭载“神舟”飞船,应用在微重力和宇宙射线等各种因素作用下生物易发生基因突变的原理,在从太空返回后种植得到的植株中选择果实较大的个体,培育出大果实“太空甜椒”。假设果实大小是一对相对性状,且由单基因控制的完全显性遗传,请你用原有的纯种小果实普通甜椒和大果实甜椒为实验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以鉴别太空甜椒果实大小这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

参考答案:直接用纯种小果实与大果实杂交,观察后代的性状:

1、如果后代全表现为小果实,则小果实为显性,大果实为隐性;

2、如果后代全表现为大果实或大果实与小果实的比例为1∶1,则大果实为显性,小果实为隐性。

【例2】 马的毛色有栗色和白色两种。正常情况下,一匹母马一次只能生一匹小马,假定毛色由基因B和b控制,此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提供一个自由放养多年的农场马群为实验动物,在一个配种季节从该马群中随机抽取1头栗色公马和多头白色母马交配,⑴如果后代毛色均为栗色;⑵如果后代小马毛色有栗色的,也有白色的。能否分别对⑴⑵结果判断控制马毛色基因的显隐性关系。若能,说明理由;若不能,设计出合理的杂交实验。参考答案:(1)能。理由:如果栗色为隐性,则这匹公马的基因型为bb,白色母马的基因型为BB、Bb,那么后代小马的基因型为Bb和bb,即既有白色的也有栗色的。如果栗色为显性,则这匹栗色公马的基因型为BB或Bb,多匹白色母马的基因型均为bb,那么后代小马的基因型为Bb,全为栗色或Bb和bb,栗色和白色均有。综上所述,只有在栗色公马为显性纯合体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后代小马毛色全为栗色的杂交结果。(2)不能。杂交方案:从马群中随机选择多对栗色母马与这匹栗色公马杂交(栗色×栗色)。如果后代出现白马。则栗色为显性,白色为隐性;如果后代全部为栗色马,则白色为显性,栗色为隐性。

【例3】若已知果蝇的直毛和非直毛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但实验室只有从自然界捕获的、有繁殖能力的直毛雌、雄果蝇各一只和非直毛雌、雄果蝇各一只,你能否通过一次杂交试验确定直毛和非直毛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请用图解表示并加以说明和推导。

参考答案:任取两只不同性状的雌、雄果蝇杂交

假设直毛是显性,非直毛是隐性(或非直毛是显性,直毛是隐性):

亿库教育网

7.高考生物复习遗传 篇七

“问题式”复习法的主要实施步骤: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仔细阅读有关信息, 分析近几年来各种综合科试题, 笔者发现综合科考试具有“新情境、浅知识、大范围、重能力”等命题特点。而“3+x”综合科目考试中, 高三学生学习的科目多, 单科学习的时间明显减少, 同时, 学生在高二阶段对课本中基础知识已基本掌握, 高三复习如不出新招, 而是简单地重复, 势必会使学生听起来索然寡味, 缺乏学习的兴趣, 从而降低了复习效率。处理好时间紧与课本知识点多、基础知识点复习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知识面有限而考试命题涉及范围广等矛盾, 是实现高三复习高效、有序的保证。笔者通过学习和思考在过去的高三生物科复习中尝试着一种“问题式”复习方法, 取得了一定效果, 现提出来请同行专家们指正。此外, 通过不断地以日常生活、科技热点、生物科学进展等作为问题情境的来源, 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中去关心环境、生态、日常生活、最新科技成果和社会热点等问题,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多关注生活、积极思考和学以致用的基本素质, 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综合能力测试乃至今后的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提出问题, 串联已有知识, 引导考生发现并解决问题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是体现能力的载体, 而任何一件事物中都常常蕴涵着多学科知识 (这也是综合科测试存在的依据之一) 。因此, 通过对事实背后知识的挖掘, 可以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明辨基本概念, 同时由于问题的提出是围绕某一个具体情境, 因此打破了知识章节甚至学科界限, 可以真正实现学科内和学科间的统一, 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活跃学生的思维。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具体情境, 可以帮助他们学会从中提取有用信息, 并最终还原成生物学知识,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好的思维习惯和正确的思维方法。

1. 串联知识, 整合内容。

高中的生物知识看似繁复, 但实际上, 也就是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和生态学这几个部分, 同时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简单的生物化学知识将它们串联起来。这样, 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将知识点打通, 同时将数理化中的相关知识融合进来, 这样就更容易理解与记忆生物过程和概念, 也更容易找出知识上的漏洞。

2. 把握概念, 强调过程。

很多人都说, 高中的生物是“理科中的文科”, 且考查概念较多, 因此, 我们需要对必要的概念进行理解、背记与区分。例如:什么是“同源染色体”, 什么是“姐妹染色体”, 什么是“姐妹染色单体”, 什么是“等位基因”。另外, 记忆不能靠死背, 而应突出过程的理解。

3. 注意图表, 重视细节。

8.高考生物复习之我见 篇八

关键词:积极的思维方式 思维迁移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高考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生物复习思路应坚持以高考考试说明和大纲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根据高考中题目的立意和表达形式的新变化,加以认真复习,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生物复习的目标。

一、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梳理,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根据生物高考考纲要求和命题“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的原则,我们不难发现教材的重要性。我们更应清楚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源泉,缺乏基础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基础知识掌握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复习的效率。生物复习过程中,一方面教师的作用不能忽视,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加以整合,使之成为知识链和知识网,便于学生理解性记忆和回顾。如,脱氧核糖核苷酸——基因——DNA——DNA结构和复制——基因表达——基因突变——可遗传变异来源——进化。这样帮助学生归纳出一条主线,以利于学生系统地获得知识,并形成联系的观点,活跃思维。另一方面学生自身主体作用更重要,学生应该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学会主动对各章节内容或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类,自觉发现其中有联系的部分,再合理配以各章节练习和综合练习,这样有助于将死知识学活,将局部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以利于系统地理解基础知识,并形成联系的观点,同时也能起到训练思维灵活性的作用。

二、通过与实际相联系题,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方式

选择贴近书本知识更贴近生产、生活的问题,尽量避免纯知识性题目的立意。这样有利于将死知识活化,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逾越思维障碍,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否则无法解决高考综合能力问题。当前的生物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老观念、老方法,应该以发展人的品质和智力为目标,应该将生产、生活中的生物问题融入生物课堂教学中,以增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生产和生活中发掘生物学知识来开拓学生的思路和人文精神的培养。高三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生命现象、生命规律并用生物学知识来解释。如植物施肥过多的“烧苗”问题的分析、CO中毒原因的解释、生长素可以作为除草剂的原理、无籽果实形成的特點分析等。

三、通过图表图解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高三复习应加强对学生认识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图表图解——基础知识之间的思维转换模式,促使学生思维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分析图表、图解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往往会转化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对图表、图解问题的分析能力的培养,但是往往学生对此类题目存在着分析能力较差,从图、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能力不足,对题目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式等不良的审题习惯,对此教学中可以用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导向来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审题并形成思维迁移能力。

四、通过材料题,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教学中我们不应忽视给材料题、给信息题的复习,精心选题目,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始终要求学生必须细心阅读给出的材料,围绕问题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和解决问题,这种复习充分体现了认知规律,利于学生积极思维。这种创设情境、提供信息的材料题,打破了只重视知识定论、死记硬背的教学格局,改变了传统的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能力培养的教学。备课时常提醒自己:课堂教学必须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切不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主导和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可以避免学生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的盲目性和偶然性,使学生具有较明确的指向性和受控性,久而久之,能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在教师的启发下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五、通过实验设计能力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9.高考生物复习计划精选 篇九

高考最鲜明的特点是基础性。基础知识是高考的第一依据,高考命题所涉及的知识多是被理性抽象化了的知识在考题中借一定的情景出现,要求考生用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等做出说明,基础不扎实是考生失分的第一原因。所以在学习中要做到能清楚地复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能对重点的概念、原理和观点进行分解和综合;能梳理教材的知识体系,揭示重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比较、分析同类型知识的差异之处;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从20__年的试题可以看出,高考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并没有弱化,而是要求更高了,高考不再是考查知识的再现,而是考查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具有综合性质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在学法上要以课本为本,充分发挥课本的主导作用,弄清每个章节的知识点和要求,基本规律的来龙去脉以及本章节内容和前章节内容的关联。不仅要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与运用,而且还要弄清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完整地复习基础知识,使用一些学习策略,如画概念图、框架图等构建生物学科的知识体系,不能留存知识盲点。

2.复习突出重点,加强考点的前后联系

主干知识内容不仅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内容。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细胞内的物质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的基本定律、伴性遗传、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环境保护、基因工程、免疫、细胞工程等等。对这些主干知识内容的理解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才能以此去分析和解决新情景的问题。要力求做到知识点、能力点、薄弱点、应用点和考查点心中有数,那种不分主次泛泛复习以及题海泛滥,无疑都是有害的。概括起来高中生物的主干知识有以下方面的内容:

在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物体的结构基础方面,重点考查蛋白质和核酸、细胞增殖过程中的染色体的变化规律等;特异性免疫和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等内容;

在生物的新陈代谢方面,重点考查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三大类物质的代谢及微生物的代谢特点等内容;

在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方面,重点考查激素调节及与生活相关的免疫知识;

在遗传和进化方面,重点考查从基因水平上分析遗传学问题以及遗传育种和遗传系谱;

在生物与环境方面,重点考查应用生态学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实验能力的提高

生物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许多知识来源于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对实验能力的考查是当前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每一个实验,必须认真弄懂实验目的、原理,熟悉实验器材,掌握实验方法和步骤,既要重视实验结果,更应该重视对结果的分析,学会探究和推论;能正确处理数据,对结果整理与计算,得出正确结论,能处理非预期现象。

同时还要熟悉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从而培养自己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应高考试题的变化。因此要注重挖掘教材潜在的实验与探究因素,自然科学的知识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得出或通过实验得到实证的,复习时要多从实验角度想一想,这一结论是怎么得出的?我们有没有办法进行验证与探究?加强实验的基本思想、方法以及实验题的解题技能、技巧的形成训练。要掌握实验与探究的基本方法以及解答实验类试题的基本技能。

4.复习的广度比深度更重要

从近几年的高考可以看出,今后的命题可能会无所谓传统的重点、热点、冷点之分,因此要善于构建知识的体系与网络,彼此融会贯通,并注意查漏补缺,由“深挖洞”教学向“广积粮”教学转轨,知识的广度应该得到充分展现,要培养学生能读懂自然科学方面资料的能力,能看懂图表所包含的信息,并能从中找出规律,具备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判断、推理和计算能力。阅读生物学方面的资料时,要能读懂模式图、示意图和图解。

5.知识的综合应用是关键

学习生物基础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解上是不够的,还要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这些知识指导自然科学的研究、社会的生产和人类的生活。要求准确把握、理解生物学知识,形成知识的迁移能力,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重点在于:

①用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解释和说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②了解自然科学知识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③能够运用自然科学的知识对有关见解、实验方案、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6.突出图文信息转换与分析能力的培养

高考中以图像、图表和数据的信息出题是最为重要的考查手段。能够阅读这类资料并初步运用这种资料形式,把握事物的特征、规则或关系,体现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物体内的生理过程,往往随着时间、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这些规律往往通过曲线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曲线、图表为载体,可考查学生将图表转换成文字表达,或把文字转换成图表表达,甚至图表间的转换能力。这类试题能够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判断能力和分析表达等多种能力,而且有较好的区分度,因此将会是新教材背景下高考命题的热点和重点。因此复习中应注意从情境中获得信息。平时要加强识读图表能力的训练,善于从图、表提供数据的处理过程中获取信息,理解题意,作出正确判断。

7.科学作答不可忽视

规范化答题时考场上减少失分,获取高分的重要法宝。首先,在保证答题方向正确时,一定要认真审题,逐字逐句看清楚,提取一切有效信息,挖掘一切隐含条件,排除干扰信息和迷惑条件,从容答题。答案要准确,要做到条理清楚、逻辑严谨;简洁明了,答案要尽量使用规范化的学科语言。平时要做到错题分析订正要到位,复习中要有一个错题本,监督自己把握重点,消除盲点,加强弱点,切实做好纠错。生物试题很多,无论如何也做不完。

因此要归类做有代表性的试题,一般情况下第一次做对的题,以后不会做错,第一次做错的题,以后做错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要有一个错题本,对作业、考试中出现的差错,及时反思,及时纠正;对事故易发地带有意识地加以强化训练。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要对差错做出详尽的分析,找出错误原因。这同时为考前的复习积累了重要的有针对性的资料。

细节决定成败。高考解题不规范是造成考生非智力因素失分的一个主要原因。尤其是实行网上阅卷后,对规范解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对字体潦草的卷面直接评卷和扫描到计算机中再评卷,可视效果就不一样,后者会更差。所以解题要做到“四化”,即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提示化。答案要力求具有准确性、科学性、完整性、简洁性。最后,结果一定要写在醒目的位置。

8.心态很重要

高考二轮复习时决定高考的关键,不仅是因为它是知识方法综合的关键,也是学生心理的关键期。临近高考,考生最容易出现急躁情绪。许多考生的放弃都是从第二轮复习开始的,原因主要是各科进行二轮复习的内容跨度大,综合性高,部分学生有些吃力,另外随着高考的临近,学生的心理压力比较大,所以在第二轮复习中,不仅要重视知识方法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学会”永无止境,“会学”更为关键。我们在二轮复习的过程中,应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准“分数增长点”,消化掌握已有的知识,把漏洞补齐,把薄弱的环节夯实,把该记的东西记牢,相信成绩会有很大的提高。

10.高考期末生物复习计划 篇十

由于寒假没有补课,下学期初我也没有参加周六的补课,所以去年我的进度比其他的学校慢,新授课我在5月21日才结束,剩下来的复习时间就只有一个月,如何用好这一个月,怎样开展复习工作呢?下面是我校会考复习的安排:

第一阶段:根据会考大纲要求进行第一、二、三单元的复习和题例分析。(共安排大约5课时)。

(时间安排在大约5月22日—5月29日)

第二阶段:对第一、第二、第三单元的知识进行单元测试和讲评(共安排大约2课时)。

(时间安排在大约5月30日—6月2日)

第三阶段:根据会考大纲要求进行第四、第五单元的复习和题例分析。(课时安排4课时)

(时间安排在大约6月3日—6月9日)

第四阶段:进行两次模拟考测试和讲评,测试之间安排实验单元复习。(课时安排9课时)

(时间安排在大约6月10日—6月21日)

二、巧用会考大纲,提高复习效率。

会考大纲是学生参加会考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们在会考复习中一定要用好它。我的做法是:会考系统复习前利用大纲先让学生了解考试的时间、题型和分值,会考复习时根据大纲重建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回顾每一单元的知识内容,其中可以考虑用不同的方法对知识进行整合,如复习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知识点中,涉及到不少基本概念,可把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例如染色质与染色体、染色体与染色单体、染色体与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与四分体等列出,归纳出它们相互的联系,用图解表示,可加深理解和记忆。

再如:“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及其关系”这一知识点,学生学习过程中往往感觉比较枯燥而不容易掌握,老师在帮助学生复习的过程中,就可先画好一个相对固定的图。

然后复习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这样的复习方式较新颖,学生容易把物质的代谢特点找出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效果较好。

复习糖的代谢过程,可利用图表形式。

通过图表的复习比较,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糖类、蛋白质代谢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找出物质的代谢都有①合成②分解③转化的三个基本特点,物质的来源也有①食物的消化吸收②自身物质的分解③其它种类物质的转化的三个基本特点;同时,找出三大物质代谢的关系,明确三大物质的代谢是同时在细胞中进行,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共同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过程。

此外,重视会考考纲练习题的分析。学生先独立完成考纲的练习,明确交作业的时间,然后让科代表收集同学做题中存在的问题,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题目的分析,提高了题例课讲评的效果。

还有,两次模拟考我分别选用了考纲中的两份综合测试题。具体做法:当我把会考大纲拿回来,我先让科代把大纲后面的两份综合测试题和答案撕下来,并分别装订好,考试时我就明确这是广州市生物教研室的老师编写的试题,我们参加的也就是广州市生物教研室组织的会考,如果你能通过这两份测试,那么你就一定能通过会考,假如两份测试题你都没有通过,那么自己就要找原因,尽可能的赶上来。学生听了我的话,而且离会考剩下只有大约两周时间,所以大多数学生都能认真对待每一次的测试和讲评,对个别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起到一个警示的作用,促进了这一部分学生开始自觉复习。这对于老师自己也免去了到处找资料、出试题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这种做法对老师和学生都有好处。

三、重视教研信息,选准教辅资料。

去年在广州市教研室组织高二生物的多次教研活动中,麦老师都提到了学校应该重视《高中生物基础知识与基础题型训练》一书的训练,平时我也听到其他学校老师介绍的一些做法,这里介绍我校使用这本练习册的一些具体的做法:我校高二学生发了两本教辅,先是《精析精练》、后是《高中生物基础知识与基础题型训练》,我考虑到学生的精力有限,而且学生对反复做的题会有厌烦的情绪,因此我的做法是学习新知识时主要完成和讲评《精析精练》的题目,平时有时间学生课外完成《高中生物基础知识与基础题型训练》,会考复习阶段重点抓好《高中生物基础知识与基础题型训练》,并给予学生复习的信心,告诉他们只要能把考纲、书本课后习题和这一本练习册的知识内容都弄明白,那么会考就一定能过关,

从这一次会考所取得的成绩,我认为很大程度也得益于我的这一策略。

此外,由于去年会考题的试卷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选择题从原来的50分变为了65分,简答题从原来的50分变为了35分,这将意味着什么呢?我先让学生回答,学生回答不出来,然后我帮助学生分析,因为阅卷机是无情的,这将意味着有更多的学生由于58或59分而不能顺利通过会考,你愿意由于1分或2分而补考,还是利用这有限的时间把这1分或2分拿下来,顺利通过会考呢?学生经过老师的点拨,知道自己很有可能由于1分或2分而不能通过会考,而这1分或2分经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争取的,这对大部分临界学生都能起到督促作用,促进他们自觉地复习,从而减少不及格率。

四、熟悉题型,抓好专项训练。

前面提到了去年会考题试卷结构的变化,其中选择题的得分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学生能否顺利通过会考,因此我在题型训练方面重点抓好选择题,具体的做法是:

第一步:先明确了《高中生物基础知识与基础题型训练》的重要性,在会考前一周要求学生利用周末对练习册中的选择题进行全面的复习,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对练习册中的选择题进行筛选,并选出100道选择题整合成一份《选择题的专项测试题》,利用学生下午2节课自习时间进行测试,再利用学校的阅卷机进行批改,这样学生很快就知道了自己的成绩,也对自己的复习情况有了认识。

第二步:由于我的课时比较紧,我不想再占用课时,于是测试结束后我从每个班中抽出了5位成绩好的学生,集中先进行题目的分析,然后让他们进行分工,每人准备在第二天下午的自习课上给同学进行20道选择题的分析讲解,并请同学给他们打分,哪一位的小老师做得好?我自己准备第二天下午的自习课进行巡视,了解这些小老师是否尽职尽责。后来根据这些小老师自己的反馈,为了能让其他同学明白题目的分析,他们认真看书本,查资料,问老师,把自己原来没有学好的知识也弄明白了,同时也知道要做好一个老师并不容易;另外由于是学生教学生,坐在下面的学生都能比较大胆地提问,课堂的学习气氛比较活跃,我自己在巡视过程中也及时地了解小老师的教学情况,对个别的题目进行分析。

第三步:课后再次集中班上成绩很差的学生,了解他们经过同学的分析以后,对题目的知识掌握情况,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内容,再进行分析。

这种做法的好处我认为:

①减少了老师的工作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②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并锻炼了一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从而也有利于优秀率的提高。

③利于临界生和后进生的提高。

④熟悉题型,掌握解题的基本方法。

以上是我校在去年会考备考中的一些做法,但事实上成绩的取得也不仅仅靠一个月的复习,而是贯穿在高二整一学年的学习过程中,对于每一次的测验考试,我都会设计表格要求学生进行错题原因、正确思路的分析,在期中和期末还让他们提出下阶段的目标,而我尽可能的去认真阅读他们的分析,并写上几句激励的话语,以增加老师和学生的沟通,让学生想学、爱学。此外,分析从这一届的复习,我也感到了有以下的不足:

①系统复习由于课时紧,复习还是不够细。

②差生的辅导还应该提前,最好在每一次测验后,都能对成绩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上一篇:诗朗诵串词201下一篇:我是黄山一棵松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