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子树芭蕾教学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2024-09-23

桔子树芭蕾教学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共10篇)

1.桔子树芭蕾教学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篇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动力”,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宝贵的财富。根据日本文部省以该国企业为调查对象, 以「日本的经济如果要持续成为世界第一, 则未来的教育要注重那些方向为题」进行调查后发现﹕依重要性程序分别为, 学生要富有创造思考能力﹑统整的能力, 及具备独立判断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使其具备创新的能力, 以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和黑龙江省地方经济的需求, 是目前突破经济发展瓶颈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教育部为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积极推动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以项目为导向, 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的课程改革, 本研究是通过《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的课程, 探讨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2 本实验研究对象与条件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07级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学生一、二班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限于原班级建制与班级人数的限制, 在实验班先由学生自行选组, 老师再依学生程度做适度调整。实验样本计61人, 剔除受试者所测资料不完整者, 实际有效样本人数60人。

lavin (1988) 指出, 对于一个学习方法的实验研究, 如少于二星期或十小时, 不能建构合作学习结构的实验。故本教学实验自08年9月开始至09年4月止, 共计进行一学期的研究, 程序分为准备工作、教学实验、实施后测等步骤。

2.2 授课教师

我们邀请具有深厚科学素质、教学经验丰富并具有创造力的优秀教师进行授课。为求实验研究的顺利进行, 与任课老师进行基于任务驱动方法学习的意义、合作技巧的讲授及实验进行的研讨。

2.3 使用教材

实验班采用由试验小组编写, 并由国家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供高职高专使用的《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和《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工作任务指导书》作为主要教材。对比班采用的冯渊编写的《汽车电子控制技术》, 该书是由国家机械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教材。

2.4 教学方法

试验组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按照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 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训和指导, 其教案和教学手段见附件。对控制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由教师先在课堂进行理论教学, 然后到实训室进行试验或实训。

2.5 研究限制

本研究因限于原班级建制、组别及人数的限制, 无法进行随机化真实验设计, 仅采用准实验设计来进行实验处理。

3 测量工具

本研究采用工具有两种, 一是《威廉斯创造性倾向量表》用以测量受试者的创造性人格倾向。二是学生对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态度的调查, 用以了解学生对工作任务教学方法的态度。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根据待答问题以及研究假设, 对研究调查问卷所得的资料统计结果加以分析, 得出的结论。

4.1 学生对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态度的调查

在本课程的学习中, 你对学习本课程的内容的兴趣变化程度是如何的呢?

你对课程内容有关知识点的理解:

你觉得教学课程内容和方法: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同样的学习内容, 在第一种教学中, 学生是先学后做, 而第二种教学是“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而学生更倾向于第二种教学模式, 同时亦说明了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影响着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而学习兴趣, 这个非智力因素的提高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质量的上升及创造力的培养。

4.2 采用威廉斯创造性倾向量表测量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对学生态度创造性倾向的影响

学生实验组与对比组创造性倾向的总体对比

F=5.1301

创造性倾向总分在组别上差异显著 (F值为4.2, P<0.05) 。并且从平均数来看, 创造性倾向实验组明显高于对比组, 从均方差上看, 实验组明显优于对比组。

创造性倾向各子维度发展趋势分析。想象力子维度发展趋势分析:在想象力子维度上, 方差分析后进行两两比较发现, 试验组与对比组没有在显著差异, 再从平均数的趋势来看, 想象力在实验组一班的明显高于对比组二班。

F=7.1394

冒险性子维度发展趋势分析:从平均值看冒险性在实验组一班高于对比组二班, 从方均差上看两个班级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F=6.0070

好奇性子维度发展趋势分析:好奇性两个班级差异显著, 进一步的两个班级比较平均值有显著的差异, 而均方差没有明显差异。

F=8.8668

挑战性子维度发展趋势分析:好奇性两个班级差异不显著, 进一步的两个班级比较平均值有差异, 而均方差没有明显差异。

F=6.8565

5 结论

根据研究我们发现, 经过一学期的基于工作任务教学方法的试验教学研究, 通过采用问卷调查和威廉斯创造性倾向量表的测量,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在高职高专教学中, 基于工作任务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创造性倾向有明显的正面影响

从上面的结果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 创造性倾向及其四个子维度中好奇性、冒险性、想象力子两组间的有显著差异, 在两组上只有挑战性维度上存有差异, 但不显著。这有可能说明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生活条件优越, 不善于迎接挑战或没有受到迎接挑战的训练。

创造性倾向属于创造性人格的范畴, 创造性人格是否具有“跨时间的一致性”决定着它是否可以作为区分个体创造性的一个标准。弗里斯特对一系列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后认为创造性人格是具有一致性的;本研究结果与弗雷斯特的观点存在着差异, 这说明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 (如采用不同教学方式) , 学生的创造性倾向可能是具有不一致性。但是如果要得到更加有力的支持还需要在采用更大的样本并且采取纵向研究方法的研究中得到证实。从威廉姆斯测量好奇性倾向中, 我们看到实验班与对比班有明显的差别, 可以证明这一结果。这说明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对创造性倾向有明显的正面影响。即存在着下面的关系:

任务驱动方法→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创造性

6 未来研究上的建议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在时间及人力允许下, 宜适度增加实验的样本或将时间延长为整个学年, 以利实验结果的推论与实验处理效果的达成。本研究的测量工具《威廉斯创造性倾向量表》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态度的调查表, 有待进一步修订及作其它信度与效度的考验, 加强老师对学生平常上课的观察, 以符合评量多样化的原则。

摘要:本文研究旨在探讨运用任务驱动法在《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教学中对高职高专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工具有两种, 一是《威廉斯创造性倾向量表》用以测量受试者的创造性人格倾向。二是学生对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态度的调查, 用以了解学生对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态度。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创造力,冒险性,好奇性

参考文献

[1]李嘉曾大学生创造力开发的课程模式探索及体验.第1卷第2期澳门科技大学学报Vol.1No.22007.12.

[2]郑磊磊, 刘爱伦.思维风格和创造性倾向关系的研究.应用心理学, 2000, 2:14-20.

2.论体育教学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篇二

一、创造力与体育教学

创造力就是指一种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也是揭示事物内部新的联系,处理好新的关系的能力,创造力应包括敏锐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评审和选择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人的创造力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和锻炼得来的。它受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体育教育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因素。体育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

人的创造力与认知风格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倾向于分析性和逻辑性的称之为“左脑功能”性认知,而倾向于视——空形象性的非逻辑化的则称之为“右脑功能”性认知。科学研究表明右脑与人的创造能力呈正相关。体育的最大特点是充分利用各种感觉器官。在一定的时空内学习体育动作技术,完成这些技术动作需要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和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和顽强的意志力,这些恰恰是由右脑的认知来完成的,这对我们充分挖掘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力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二、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接触、认识、研究某事物的带有积极主动倾向的心理特征,兴趣是激发人们创造性的直接动力。所以,大学体育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感兴趣,才能引发求知的欲望,这就必须要求教师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采用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在给学生传授丰富多样的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的同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认识兴趣和对所学技术、技能的好奇心,从而为其创造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2、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最积极的教学因素,在体育教学中更应发挥其主动性能力,在传授知识、技术时,要时刻注意对学生提出让其能积极主动思考的问题,以培养其积极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只有在各种各样的体育教学中不断发现各种知识、技术之间的联系,并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才能使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得以实现。

3、充分利用有效的手段

3.谈美术教学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篇三

一培养学习兴趣, 增强创造意识

兴趣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力量, 它标志着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的积极性。学生只有对美术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能积极地投入到美术创造活动中。

1. 培养自信意识

在美术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笔者一直为学生创造一种自我表现的环境和机会, 使他们尽情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流露真情实感, 去创造自我需求的精神财富。作画时引导学生们首先要有信心, 要相信自己具有艺术表现的能力, 要想方设法、独出心裁地去画。欣赏作品时, 鼓励学生大胆评价其他学生的作品, 谈出自己的感受, 还通过展示学生身边的同龄人富有创造个性的好作品, 使学生受到启发感染, 激发自我创造力。同时多开展活动, 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

2. 培养创新意识

强烈的好奇心是学生的又一心理特征, 他们不满足现状, 力求创新。反对模式化, 希望多样性, 厌恶死板、静止, 喜欢变化、发展。在教学中做到每一幅范画, 每一件教具都必须有一定的创造性, 力求不落俗套, 做到“堂堂有别, 课课有新”, 力避千篇一律, 使学生对每节课都保持新奇感和强烈的求知欲, 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和锻炼。

3. 培养竞争意识

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 把竞争意识引入到美术教学中。搞竞赛评比, 是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手段, 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教学中, 笔者提出看谁的作品最有创造力, 看谁的作品色彩表现力最好, 从而激发学生向更高层次奋争、进军。

4. 培养成功意识

对学生来说, 即使是最微小的一次成功也会看做是生命的闪光点, 永远珍藏在内心深处。例如, 成功地完成一幅画。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 感到学习是一件乐事, 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积极探索新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现在的学生, 思维活跃, 富于想象和创造, 爱求新, 乐于自我表现。过去那种单纯模仿、机械临摹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势必造成学生思路的封闭状态, 影响学生主体情感和创造意识的发挥。为此, 美术教师应积极探索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 笔者着重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采用绘画与工艺制作相结合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绘画与工艺制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低中段美术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 采用绘画和工艺制作相结合的方法, 把人物挂图展现在学生面前, 把学生吸引住, 再讲制作过程, 通过直观教学, 学生很快就掌握了画法。

2. 运用“自由创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还学生以自由, 让学生随心所欲地表现自我的创造力。教师进行自由创造训练教学, 必须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材料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去描绘, 并在关键时刻根据学生的思想、性格、意愿等给予适当的指导, 因材施教, 把他们的作品引入一个新的境界。如有的学生在作画时善于思考, 富于联想, 用笔大胆, 敢于表现自己的感受, 作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他们的注意力总是不能持久, 缺乏耐力。针对这种情况, 就不时地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要求不断修改调整, 使画面丰富起来。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 世界上许多创造发明都是从想象开始的。美术教学中, 教师可以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开拓想象空间, 在教学内容与学生心理间创设一种“不协调”, 使学生在探索的乐趣中寻求知识, 培养动手能力, 提高智力。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基于绘画主体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合理的想象,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观察能力的培养, 敏锐的视觉感受和正确的观察方法是绘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很多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 在画画的过程中, 大部分时间忙于涂抹自己的画面, 画得多看得少, 这时教师就应该调动全体学生的注意力, 让他们有步骤、分层次地仔细观察, 并能够说出绘画的颜色、明暗等规律性的绘画因素。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生学习美术并不是要把他们培养成美术家, 而是在学习中陶冶情操, 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教师应该多了解学生, 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 不同年龄的学生, 其思维和表现能力是不同的。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 知识的积累, 技巧的提高才能使思维变为直觉和理解的再现。作为教师要多和学生沟通, 多了解学生的心里想法, 才能正确评判学生的作品。

总之,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就要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他们不断地创作出好的绘画作品。

摘要: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 它借助线条和色彩等, 利用视觉的直观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在推进学生的美术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智力发展的过程中, 以课堂教学作为基地, 积极研究学生的心理因素, 从兴趣入手和学生进行良好的情感沟通, 制定行为策略、心理策略、情感策略, 赋予学生动手参与能力, 选择创作途径,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本领。教师还要善于利用教材的特点, 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 创造条件, 为学生在美术课上提供更多动手参与的机会, 在美术课上开发学生的潜力。

4.谈谈化学教学对学生创造力培养 篇四

关键词:面向全体;创造力;化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64-01

在化学教学中,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过分注重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使教学成了传授知识的一种工具。而在当今信息时代,特别是知识经济的临近,更要求人才具备创新、创造精神。这就要求教育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化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渠道。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化学教学应该根据学科特点,以现实生活为切入点,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实验教学优势,注重创新教育,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面向全体,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

人的能力强弱主要决定于人的思维素质的高低,人的创新能力的强弱,主要决定于人的创新思维素质的高低,有了高品位的创新思维素质,就会有高级的外显的创新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关键之首。

创新思维主要包含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创新思维中的逻辑思维又主要包含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在日常化学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创设匹配的问题情境,指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训练,学生就能够显著提高顿悟机率,增强创新能力。一切新生事物均孕育于旧的事物之中,创新可以看成是在事物的某个层面上,在事物性质显现的不同侧面上实现了某种新的联系,所以,我们要实现创新有必要对事物的结构和性质进行多层次、多侧面的发散思维训练,如对硫酸可以作如下思维发散训练:

(1)从元素种类的原子数量的角度来说,一个硫酸分子中有氢元素的二个原子,硫元素的一个硫原子的氧元素的四个氧原子。(2)从硫酸实际存在的结构粒子种类来说,硫酸中有氢离子、硫酸根离子的硫酸分子。(3)从物理性质角度来看,硫酸具有无色、大密度高沸点等性质。(4)从化学性质的角度而言,硫酸可表现酸性、强氧化性、脱水性等性质。

二、注重实验教学,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化学教学离不开化学实验,这已成为广大化学教师的共识,化学实验现象,有声、色、形、味、光、热,丰富多变,可以全方位刺激大脑,促进学生智力开发。根据当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学条件现状和学生素质等现实与特点,在化学教学中应首先注重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从而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人类的创新思维活动,首先就是发现,发现客观事物,发现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只有创造思维能力较强的人,才有可能对别人容易忽略或尚未发现过的事物及其实质予以发现,事实可以证明,许多“发现就是创新”。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等等,都是在试验过程中发现的。

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上,注重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因为发散思维活动包含着观察抽象及迁移思维因素,其中观察是基础,在敏锐准确观察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筛选、概括、推理及迁移等抽象思维活动达到正确的发现目的。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按照这个规律处理教材、安排实验,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但目前仍有许多化学教学还不能全面认识到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很多教师仍停留在用化学实验创造教学情景,突破教学难点等低层次上,而根据教学需要改进一些实验的常规操作方法,则能起到上述目的。如讲金属镁的化学性质时,演示镁带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并发出耀眼的白光,学生们就会感到新奇而兴奋。如果此时适时提问,怎样才能使燃烧的镁带火光熄灭。

三、深入生活,用活生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释社会现象

化学课堂教学应该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向学生介绍化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等各方面的联系,让学生了解化学就在实际生活中,让学生了解,掌握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例如在介绍铁的氧化时,就把生活中用菜刀切菜忘了擦,为什么菜刀会生锈这个问题提出来,引导学生思考,再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联想各种火灾事故,要求学生设计几种灭火方案。讲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时,可取两支烧瓶,一支收集满二氧化碳,一支空的,分别插入酒精温度计,使两支烧瓶水平放置,中间吊一个大灯泡,要求灯光距离两支烧瓶各20cm,一段时间,就可发现两支烧瓶的温度变化,由此做引发先思考当今日益严重的地球变暖现象,引发学生有关了解人口增长、森林减少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把这些生活素材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四、 应用先进教学手段展开课堂教学,激发活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在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入课堂教育,可利用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可以减少药品的消耗,而且安全可靠,预防意外危险,而且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很浓。例如学生可以坐在计算机前操作键盘,移动鼠标,使用烧杯、试管、添加试剂,物质的分解、合成、各类物质之间的反应均在显示器上显示,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可以模拟那些强酸、强碱、剧毒药品的实验。

参考文献:

[1] 王丽艳;邢凤兰;宋波;隋国哲;开放实验对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研究[J];化工时刊;2011(06)

5.桔子树芭蕾教学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篇五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教学;校能感创造力

在如今这个经济改革和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的时代,面对如此瞬息万变的社会,我们在经历了多年传统教育思想禁锢之后,看到了以往的应试教育给我们带来的负面效应:面对考试的压力,学生只是一味地囤积知识,学校培养出了太多考试能手,却难以培养出问鼎诺贝尔奖的创新精英或世界公认的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的创意大师。规范化的教育模式、统一化和标准化的应试教育固然在我国对于人才的选拔有其成绩斐然的一面,但更多的是使学生只善于接受传授式的教育,所有的思考方式都离不开教科书和老师所灌输的知识,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

近年来,各国都在强调创造性教育,我国也于2000年颁布了创造力教育白皮书,可见创造力的培养与发展不只是一个口号,更是教育实践。然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和指导者,因此,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创造性教育的具体实践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重视营造创新的氛围,在课堂上勇于突破创新,对学生的创新之举给出反馈。而要做到以上几点,关键就在于教师是否有创新能力或创新意识,即创新教学效能感。

一、教师创新教学效能感的起源和定义

在20世纪50~70年代,受行为主义的影响,人们将思维视为不可触碰的黑箱,为了改变这种观点,班杜拉提出社会学习论,认为个体的心理运作受个人认知机制的影响,提出自我效能感对人类行为有重要影响。他将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个人对自己能否获得成功所具有的信念,当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时,他将对自己有更大的信心去完成某项任务。在该理论中,班杜拉等人明确指出,高度的自我效能感是新知识的发现或创作型作品的一个必要条件,因此,在创造力的实践中,自我效能感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教师自我效能感是从自我效能感理论衍生而来的,在教育界和心理界都备受关注。

班杜拉(1989年)认为,教师效能感是教师的一种信念,即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够影响和帮助学生的信念,这种信念表明了教师对本身教学能力的自信程度。教师有了可以帮助学生的自信,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会更加敬业和认真。它影响着教师对所从事职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教学工作的关注和投入程度以及在遇到困难时克服困难的坚持程度等。

结合以上概念,台湾学者林碧芳提出教师的创新教学效能感,即教师从事创造性教学工作时,对自己的创造性教学能力及其影响学生学习程度的知觉和信念。同时她参考Gibson等编制的教学效能感量表以及魏方亭编制的教学自我效能感量表,编制了教师创新教学自我效能感量表。该量表由3个维度构成,即自我肯定、负向自觉和抗压信念。

二、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在《韦氏大字典》中对创造的解释为“赋予存在”,具有“无中生有”或“首创”的性质。创造力则是一种创造的能力,也有学者称之为创造性思维能力。关于创造力的培养国内外教育界都非常重视:日本政府曾制订了许多教育政策、法律和法令,但作为核心的政策则是“开发人的能力政策”。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在发起一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运动中说:“与过去任何时候相比,我们能否成功,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人民的适应性和创造性。”我国政协委员在商讨育人大计时也迫切地感到:创造性人才、适应性人才、科学家、工程师、高级管理工作者等都是我国在现实社会所依赖的人才。对学生而言,创造力的培养主要在于课堂。就教师来说,应制订创造性的教学计划,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鼓励学生的创造表现,从而增加学生的创造性行为。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合理利用创造性思维策略,让学生有应用想象的机会,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师创新效能感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与教师之间有着密切联系。那么有着高创新效能感的教师,能够更好地进行创造性教学,是否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呢?对此,本人做了简单的调查。

首先,我选择了南京某省重点中学初二236名师生作为测试对象,对其中的35名教师发放了教师创新教学自我效能感量表,包括3个维度,即自我肯定、负向自觉和抗压信念。收回有效问卷29份。对剩余的201名初二学生进行了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词汇)(TTCT)。TTCT包括7个主观项目,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新性3个维度。收回有效问卷190份。在有效问卷中,进行数据统计和比较后发现,教师创新教学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所在班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高于创新教学自我效能感底的教师所在班级。由此可见,教师的创新教学自我效能感是可以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的。

那么,应该如何提高教师的创新教学效能感呢?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一直以来,“唯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念以及“为考试而教”的教学模式在教育界影响颇为深厚,这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教师要确定全新的目标理念,树立全新的“师生观”,积极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向老师提问。其次,一名老师一般只教授某一门固定的课程,随着教学时间的延长,他们可能会形成固定的教学模式,缺乏教学活力,学生自然会对教学内容丧失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高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开阔视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打破思维定式,进行适合学生发展特点的创造性教学活动。最后,学校应当为教师提供信任的工作氛围,对教师的创造性教学给予鼓励,让他们感受到学校不再是单纯地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消除他们担心因创新教学而使学生成绩下降的顾虑,增加他们将“为考试而教”变为“为创新而教”的信心。

总之,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教师创新效能感对教育活动本身有着重要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可以此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促进教育事业对创新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许洁英,王嘉毅.从现代教学论观点看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J].高等教育研究,1998(6).

[2]林碧芳.中小学教师创造创意教学效能感与创意教学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之检验[D].东海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4.

[3]辛涛,申继亮.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因素关系的研究.教育研究,1994(10).

[4][美]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M].陈欣银,李伯黍,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6.桔子树芭蕾教学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篇六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一、引 言

创造性思维通常是通过思维的发散水平反映出来的, 想要更好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就需要重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数学教学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有其自身的优势的, 利用数学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 这就能够综合运用到数学中的各种知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数学的概念和法则的理解运用, 不仅能够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而且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如何利用数学教学来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

1.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并行不悖

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中, 发散思维往往是其核心.对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要在学生了解问题、掌握真正核心的情况下, 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 运用多维的思考方式, 在自己可能的范围内拓展思路, 从问题的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或顺向、逆向、纵向、横向的灵活而敏捷地思考, 从而获得众多的方案或假设.唯有“发散”, 才能多角度、多层次地从不同方面去思考, 才能深刻地理解、巩固并灵活运用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 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方法, 切不可方法单一、过程枯燥.数学题目由于其内在规律或思考的途径不同, 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的解法.在例题教学中, 可让学生先做例题, 引导学生广开思路, 探求多种解法, 然后教师再给学生分析、比较各种解法的优劣, 找出最佳的、新颖的或巧妙的解法,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 立体几何中点面距离的计算, 可以作垂线段来求解, 也可以用等体积法求解, 其中等体积法较为巧妙别致.

在解题时, 不要满足于把题目解答出来就完事大吉, 而应向更深层次探求它们的内在规律, 可以引导学生变化题目的条件、结论等.可以看出, 对数学问题的回味与引申, 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处理问题, 增加学生总结、归纳、概括、综合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造性.

2.常规思维与逆向思维共同作用

逆向思维就是打破常规去思考的一种方法, 它是把人们常规的思考方式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从反方向去思考, 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 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 树立新思想, 创立新形象.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 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 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对于概念、定理、公式、法则, 往往习惯于正面看、正面想、正面用, 极易形成思维定式.在解决新问题面前, 这种思维定工是一种负迁移, 作用是消极的, 学生往往感到束手无策, 寸步难行.所以, 在重视正向思维的同时, 养成经常逆向思维的习惯, 破除常规思维定式的束缚.

在逆向思维的培养中, 要重视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逆向教学, 同时, 强调一些基本方法的逆用:从局部考虑不易, 是否能整体处理;一般情况下不好办, 考虑特殊情况;前进有困难, 退一步如何;正面入手分类太多, 对立面如何;从“执果索因”与“由因导果”两方面寻找解题途径;直接证明不行, 则考虑用间接证法;等等.

3.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使用

在训练逻辑思维的同时, 应有意识地加强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逐步学会猜测、想象等非逻辑思维, 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事实上, 很多著名的数学定理就是经过先猜想后证明得出来的.正如著名数学家徐利治指出的:数学创造往往开始于不严格的逻辑分析思维.学生的猜想、直觉可能是错误的, 甚至是可笑的, 但只要其思想有一点可以借鉴的地方, 就要鼓励、支持, 保护学生大胆探索的精神, 并把它引导启发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上来, 切不可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挖苦、嘲笑, 扼杀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

4.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共同运用

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 其特点是具体形象性, 属于感性认识阶段.抽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 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 属于理性认识阶段.抽象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那些抽象的概念、定理、公式, 直接给出时的效果总不太理想.在教学中, 只有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形象逐步过渡、上升到抽象, 才能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通过直观因素来解决抽象问题, 进行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的训练, 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提高了观察力和概括能力, 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无疑有莫大的促进作用.

5.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结合使用

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 求异思维占主导地位, 也有求同的成分, 而且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中, 只有引导学生从同中求异与异中求同的反复结合, 才能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新奇性.例如, 在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 因后一项恰好是前一项的q倍, 很多同学认为利用后一项、前一项及公比之间的关系, 这是思维的求同;至于如何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便是思维的求异点.学生们勇于探索, 各抒己见.有同学提出:将前一项乘以公比q转化为后一项.也有同学认为:将所有项都用首项和公比来表示.还有同学想到:将后一项除以前一项得到公比.多种方法能够解决问题, 学生的求异思维十分活跃.然后通过比较, 异中选优, 大家认为“前一项乘以公比转化为后一项”较为简捷!

6.教师教学思想的突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首要条件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做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因而应从教学思想上, 大胆突破, 确立创新性原则.首先要克服创新认识上的偏差.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 不同于别人的思路, 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一个人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是否别人解决过, 而是关键在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于个人来说是否新颖.所以每名学生都可以创新, 也都具备创新的潜能, 如何挖掘和提高这种潜能, 取决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程度.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 成为学习的主体, 发挥创造性, 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 少数学生是配角, 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 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 以平等、宽容、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 更多地采取讨论、探究等方式, 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始终, 真正成为探索研究的主体.

7.创设情境, 鼓励学生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敢于让学生独立思考, 把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学发现问题的质疑过程.学生能够质疑问难, 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 更是培养创新意识不可少的.在实际教学中, 应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 并鼓励他们自行解答, 或给出多种答案, 也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好办法.

8.要鼓励学生动手动脑, 大胆尝试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尝试, 为学生安排创新的空间和时间, 给学生尝试创新的自由度, 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多给学生以引导、鼓励,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创设好的思维环境, 并通过小组合作、操作讨论等方式,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9.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适时、经常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 有利于将教学过程的重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 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研究, 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培养和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而这些创造性思维的产生, 都不同程度来源于教师设计的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 如果设计的问题不具有挑战性, 就不能使学生产生创造的欲望.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引导学生交流、比较、小结, 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形成的个性经验就能在交流中上升为智慧经验, 进而学会创造, 促进自身个性的发展.这样, 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能力上, 就有了一次探索的成功.但是, 老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同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 善于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保护其好奇心, 激发其求知欲.第二, 创设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第三,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第四, 引导学生自己研讨,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第五, 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 手脑并用.实践证明, 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我们多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 就会使学生逐渐养成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分析, 努力探索, 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10.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能力

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因此, 批判性思维也是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思维的批判性, 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思维品质, 设计些陷阱式的思维问题,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 当一个问题正面学习完以后, 仅有大约百分之六十的学生基本掌握, 有的学生因用错了概念、法则、公式、定理而把题做错.因此, 应加强从反面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能力.在教学实践中, 当讲完某一数学知识后, 故意设陷阱给学生, 创设下列情境:一是使学生欲言而不能, 心欲求而不得;二是诱使学生“上当”“中计”.经过分析批判后才恍然大悟.这种对事物的认识正确程度是正面培养所不能达到的.

三、总 结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 必须稳扎稳打, 一步一个脚印才行;同时, 注意对学生的培养做到全方位平衡发展.数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探究法、讨论法, 创设一种自由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 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 从而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在新的环境、新的挑战下, 数学教学应更加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巧.数学课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探讨[J].河南教育 (基教版) , 2006 (11) .

[2]陈亮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6 (23) .

[3]王霞.谈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大学数学, 2004 (2) .

7.桔子树芭蕾教学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篇七

工艺美术是创造人类美的生活的艺术, 它创造着适应人类需要的各种生活用品和装饰用品, 它的创造离不开设计者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是因为设计者设计作品都是在一定世界观的指导下, 在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基础上, 运用形象思维, 对素材进行选择、概括、加工、提炼, 并经由设计者主观审美情感的灌注, 孕育并完成作品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本身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能力。不经过设计者创新的作品, 那就变成是对已有作品的模仿, 是对别人作品的克隆拷贝, 没有艺术价值。

一、工艺美术设计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工艺美术设计创造力的核心, 在工艺美术设计中至关重要。所谓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能力指的是:根据设计主题、内容的需要, 以一切已知的信息和经验为基础, 在良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品质支持下, 运用各种思维形态和思维方式进行有效的综合处理, 按照美的形式法则, 创造出具有新颖性、辩证性和综合性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设计的思考能力。作品没有经过创造性思维, 素材就无法升华为艺术, 艺术传达也就失去了基础和前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挥情况, 直接关系到艺术设计作品的成败。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 它贵在创新。在工艺美术创作中, 我们无论在设计思路的选择上, 还是在技法的运用上, 都可以有独到之处。或者可以在前人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想法创新、技法创新、思维创新, 从而使自己设计的作品具有开拓性。工艺美术设计者只有具备理论知识, 才能创作出作品;只有对作品经过创造性思维, 这样的作品才可能表达出人文思想, 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二、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设计上, 学生创作出一件有创造性的设计作品, 不是教师“教”出来的, 而是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熟练的表现技能、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挥以及优秀的思维品质综合互动而产生的。其中知识和表现技能是可以通过一定的积累和反复训练而获得的。而对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则通过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 不断提高, 使它作为一种思维品质逐渐形成。关于在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融创造性于基础教学之中

将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与基础训练截然分开的观念, 显然不符合艺术发展的实际。基础训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之间并没有分歧, 我们今天向学生传授的美术基础知识都是前人在艺术实践中创造思维的结晶。艺术创作离不开一定的技术手段, 都需要扎实的基本功。任何创造性的构想都必须通过具体而精湛的技法手段才可能体现出来。基本的技能、技法为艺术创造提供了条件和基础, 创造是基本技能、技法的综合运用与发挥, 两者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 我们既不能因强调培养学生创造力而忽视基本功的训练, 更不能只重视技能、技法的传授, 而把学生教成一个毫无创新能力的“工匠”。因此, 我们在强调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同时, 绝不意味着对基本功训练的否定, 而是提倡将创造性的思维融入基本功的训练当中, 使学生在学习基本功的同时, 能够带着一种创造性的心态, 独特的视角、探索的思路, 去观察、体验、思考生活, 并以独特的艺术方法表现出来。

2.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采用讨论式、启发式、交流式和参与式的互动教学方法, 实行开放性的教学内容、讨论式的讲课方式,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 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 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教师在尊重、保护学生独特个性的同时, 还要给予他们自由发挥的环境和空间, 这就需要教师努力营造出自由、宽松、愉快的创新教学的学术气氛。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 平等温和的语言, 诚恳热情地指导, 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 宣泄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教师对学生作业中的优点, 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对其存在的不足, 应给予耐心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在这种民主、平等的环境下学习, 非常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 也是学生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离不开想象, 因为想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功能, 是通过设计者发挥联想、比喻、衬托和暗示等多种手法给予艺术的表现。我们所熟知的大师及古代的设计作品, 都在构思上不同凡响, 不是平中寓奇, 便是出奇制胜, 既出乎意料, 又在情理之中, 显示出设计者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因此, 工艺美术教师在教学中, 要激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尝试, 组织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 启发学生的思维。另外还要给学生提供更为自由的创造环境, 培养学生想象力。

4.培养学生的敏感性

在教学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敏感性, 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和关注思想文化界的新动向。实践证明, 一种新的思想观念的出现, 往往会带动一场设计领域的革命, 并能创造出新的表现语言和方式, 促使设计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一个成功的工艺美术设计者, 一定会把握住时机和动向, 以独特的方式去表现新的理念, 而不是套用现成的方法去解决。他们的独特设计就来自于设计师本人对时代的把握, 对新理念的独到的理解与认识。

5.要培养学生深入生活、了解市场

对于工艺美术的设计, 设计者始终是面向生活并开阔自己的思路, 总是在生活中先捕捉到有助于设计构思的雏形, 同时在自己的头脑中进一步地创造、加工。著名画家达·芬奇曾经说过“在你们周围各处去找寻自己创造材料吧!要观察白云的奇异形状, 要观察墙上的霉点”, 虽然画家的这句话是对画画者而言, 但他道明的含义同样适用于工艺美术设计者, 这就是生活是创造的源泉。美术课教学中的室内、外写生、社会实践等, 正是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为主要教学目的的。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 吸引学生,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教师应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优势, 在课堂教学及其他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和自然现象。要引导学生培养一双画家的眼睛, 善于观察, 敏锐观察, 培养学生发现美, 鉴赏美, 创造美的水平。

同时, 我们在教学中还要带领学生深入市场, 了解市场, 在国内外商业市场等领域寻找灵感, 在不断的现实经验的积累中, 总结规律性的东西。

6.要帮助学生寻求、塑造艺术自我

艺术创作是设计者一种情感的恣意流淌, 我们在教学中, 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帮助学生, 特别是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 培养学生的艺术敏感性, 帮助学生寻找艺术自我, 即帮助学生挖掘、建立艺术个性, 在艺术禀赋、艺术气质和艺术情趣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性。在学生身上, 他们大多对自己这方面了解不深, 或处于潜在状态, 需要我们不断去发现, 不断去指引, 促其生长, 促其发展。同时, 我们也要注意到, 艺术个性是个体的特性, 不同的学生身上存在的艺术自我也不相同,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区别对待, 因势利导, 使学生们充分发挥各自特长, 使各自的艺术自我不断得到展示, 不断得到发扬。

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工艺美术设计中至关重要, 设计中的奇思妙想, 是设计创意的灵魂。作为工艺美术教师, 我们在传授基础课程的同时, 将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真正体会艺术设计的真谛, 不断创造出更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2.

[2]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 1996.

[3]朱铭, 荆雷.设计史[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1995.

8.桔子树芭蕾教学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篇八

关键字 中学数学;教学;创造力;培养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现状

1.当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中学数学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存在着以下四个阻碍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主要方面:

(1)中学数学课堂上缺乏对学生创造性培养的重视;

(2)中学数学课堂上没有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创造性学习氛围;

(3)中学数学课堂上不注重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

(4)中学数学课堂上忽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

2.导致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

根据作者长期的教学实际经验及调研结果分析,造成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1)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够浓厚

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挖掘教学内容中的育人因素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对学生锻炼的自信心和顽强意志。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肃认真的作风是实现数学创造教育的必备条件。

(2)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不明确

学生的学习动机发生了偏离,只是单纯地为了学习而学习,就会被动地接受,即只按照标准答案和老师的讲解去进行学习,缺乏主动思考性和创造性。

(3)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引导的不及时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自信心,主观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更不会去想创造力的发展。

(4)中学数学的教学方法简单且单一

兴趣能在最大限度上激发并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而教学中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必须注重教法的更新,使教学方法紧跟时代要求,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激发并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5)数学教材内容枯燥、形式单一

数学的教材内容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基本载体,但若教材内容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则会让学生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若教材内容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才会有利于创造性的发展。

二、怎样更好的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 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般步骤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与比较,我深切地体会到要想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好创造力培养工作,就必须要做到下面几个方面:首先,要建立并完善一个适合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其次,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既需要建立一个相对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又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灵活掌握并应用知识的能力,此外还教师要通过加强教学活动来对学生创造力进行培养。最后,使学生形成创造性的人格,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会使其具有能够战胜一切困难的自信心。只要在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前提下加强对以上方面的培养,就一定会使学生的创造力有所发展。

2.创造适合学生探究的环境的方法

(1)营造良好的主动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良好的学习氛围会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欲望,促使其挖掘出自己本身的创造潜力。学生若整天处在一个教师不断冷嘲热讽并声色俱厉的环境中,他会胆战心惊,从而根本无心学习,更不用说创造了。数学常被形容为“思维的体操”,这是因为数学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即给出的一个问题它可能有多种解决方案,但其中一定会有一种最简单的方案。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多思、多想、多说、多做。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在中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精心设计能吸引学生注意,并蕴含丰富数学知识的学习活动,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能尽情投入地提出和解决问题中,并不断地进行质疑与探索,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3)创建辩论舞台,激活学生创造思维

数学中普遍存在着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现象,这要求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工作,从中找出最优方案。所以,在中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不能仅仅追求一个标准答案,应该要为学生创建一个自由辩论的舞台,抓住疑点和难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相互争辩,明白道理,掌握方法。

(4)提供实践空间,增长学生创造才干

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需要实验与探究的机会,通过阅读与思考,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并增长学生的创造才干。学生通过自身实践得到结果的过程,既可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又能大大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总结

9.桔子树芭蕾教学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篇九

关于中学写作教学新课型的构想, 应基于如下方面进行思考。

1.中学写作教学应突破 “教 师出题———学 生写作———教 师评阅”三步走的常规, 构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型。

2.中学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听、说、读、 写能力的培养, 最终通过写作表现出来, 所以写作教学应当把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3.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和《考试说明》的要求。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4.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 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因此, 教师必须首先展开创造性思维, 破陈规, 脱俗套,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有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种种条件。

二、课题的界说

中学语文教师应当在写作教学中积极、大胆地运用新思维、新方法, 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其已掌握的写作知识的基础上, 承认差异, 因材施教, 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鼓励和引导学生自由、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尽可能地减少对写作的束缚,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从而使学生写出富有个性特色的、具有创造意识和新境界的好文章。

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特点:

1.它 的任务是将原来模糊的 、不明确的问题清楚地勾画 出来, 提出某种新型解决方案。

2.它是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的思维活动。

3.它对思考者或文化而言, 具有新颖性和价值性的特点。

4.它必须以激活情感因素为动力 , 具有创新愿望和灵感 , 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审美内容。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

学生写作文从立意角度分析, 不外乎三大领域, 即哲理、伦理和艺理三个方面。

1.哲理

即写作立意所属的哲学范畴, 也就是说题目或材料中隐含的哲学道理。

中学生具有一定的哲学常识, 在写作训练指导中, 要有意识地归纳和运用部分常用的哲学道理, 使学生有一定的储备。如“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量变与质变”、“偶然与必然”、“一般与特殊”、“现象与本质”、“内因与外因”、“运动与静 止”、“动机与效果”、“局部与整体”、“主要与次要”、“内容与形式”等。这些既对立又统一的命题, 不仅对学生作文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而且对学生为人处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伦理

主要指做人的道理, 包括人的情感、意志、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学生从小学到中学, 年龄一天比一天大, 生理机能一天比一天完善, 思维判断能力一天比一天提高。世界观正处在发展阶段, 对世界上的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等现象, 具有一定的欣赏和分辨能力, 如爱国、立志、公德、奉献、荣辱、善恶、美丑、勤奋、谦虚、节俭、敬老、助人、交友、惜时、守纪、集体、家庭、人口、环保、卫生、健康等。除了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修养教育外, 还要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多体验、多积累,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写出思想健康、情文并茂的好文章。

3.艺理

艺理主要指美学欣赏、文艺评论方面的写作内容。对于这一类写作必须注意三个角度: (1) 对作者、作品时代背景方面的了解; (2) 对作品思想内容方面的感知、评述; (3) 对作品艺术特色方面的评述。

四、课题的实施

为了革新写作课型, 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写作技能的目的, 笔者首先革新自己头脑中固有的惯性意识和思维模式, 同时积极探索, 大胆尝试, 遵循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结合学生特点, 突出个性特长, 注重调查研究, 及时了解反馈信息, 由点及面, 由浅入深, 逐步形成有机完整体系。笔者实践的写作新课型分为五种。

1.交流型

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各种原因, 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高低的差异、类型的分别。所以, 每次作文, 笔者力争一次多题, 或者划一个大致范围, 由学生根据内容自主命题, 扩大学生的自主权, 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文章写好以后, 以小组为单位, 学生集体评阅, 然后由组长执笔, 总结评阅情况, 对开头、结尾、某段、某句或者全文优秀者, 由组长或学生本人到讲台前交流。这样, 每人写一篇, 全班学生都受益。经过交流, 学生写、学生评, 互通有无, 取长补短, 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信心, 使学生从自我封闭、消极应付的被动状态中解脱出来, 走上积极主动思维的写作之路, 变“一刀切”为取长补短。

2.评析型

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精批细改, 弊多利少;全批全改, 劳神伤身, 浪费精力, 效果甚微。学生关心的是教师的批语或分数, 看过之后, 束之高阁, 再无修改愿望。最大的弊端还在于把学生放在被批、被评、被析的被动位置, 抑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笔者在评讲课中, 选取有代表性的作文, 组织学生评析, 可使封闭式的教师独立工作环节, 变成开放式的学生活动环节, 破“一言堂”为各抒己见, “群言堂”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

3.论辩型

生活复杂, 阅历不同, 观点也五花八门。所以, 学生写作不应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不同观点, 使学生各抒己见, 只要言之成理, 自圆其说, 就应予以肯定。

对某种社会生活现象的评析是促使学生积极思维的最佳途径。学生有啥说, 有啥写。使用这一课型, 要注意三个环节: (1) 刺激, 让学生说 ; (2) 引导, 是非分明 , 良莠分清 ; (3) 归纳 , 使多种看法系统化。

这样做不仅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还促使教师自学, 博览群书, 广泛涉猎, 关心、支持、理解当代学生的思想、情趣、好恶和追求, 有共同语言, 加深师生情谊, 相互理解和支持, 有助于教学相长。

4.零售型

学生的思维活动有阵发性趋势。一个独到见解的形成、一个新颖的构思、一个词语的妙用, 都受外因 的刺激和制约。因此, 每周一次文必成篇的作文形式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往往错过作文的最佳思维状态。所以, 应大力提倡“零售课型”。

学生想什么时候写, 就什么时候写。成文后, 由教师批阅, 可面批、指点, 这样, 不但使学生灵感到来时不错失机会, 在灵感的驱使下, 写出优秀作文, 还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5.体验型

写作课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生活, 体味生活, 激励学生有兴趣、有激情、有方法地谈细微感受, 抒真情实感。

笔者认为, 学生作文较为集中的文体大致可分为: 记叙类、议论类和抒情类。它们各自的特点不外乎“记叙类———描写细腻;议论类———丰富透彻;抒情类———感情真挚”, 而这些正是区分学生作文高下的关键所在。

笔者充分利用山区学校周边的自然、人文景观特点, 挖掘身边的有效写作资源, 积极拓展写作体验课堂。

在过“描写细腻”关时, 笔者带领学生参观古城遗址, 观察断壁、残垣、枯草、衰叶, 让学生采来一枚枚树叶, 边观察边描写选取学生代表做模特, 细描细绘……

“材料丰富”、“说理透彻”是好议论文的必备条件。笔者组织学生定期阅读报刊、杂志, 记好阅读笔记, 建立“素材积累本”, 办“美文选翠”特刊, 提倡学生多从生活实际中提炼素材, 自己亲自动手获得的果实无疑是最甘甜的。欣赏“国际大专辩论赛”电视实况或录像, 继而搞班级课堂辩论赛, 在激情辩驳中让学生领会议论文的深奥道理。

把音乐引进课堂, 让学生感受《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悠扬凄美和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雄壮激昂;带领学生骑车环陆浑水库旅行, 登七峰山春游, 领略家乡山水的壮美秀丽;到“两程故里”参观, 到烈士陵园扫墓, 组织生日PARTY、献爱心活动、国旗下庄严宣誓、县城建设考察……亲身的经历和真切的感受都化做学生作文中鲜活灵动的文字, 真可谓“情真意切”。

五、课题的实践反思

10.桔子树芭蕾教学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篇十

关键字:高中体育;培养;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32-01

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后,高中阶段的课程都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所有课程都加大了在教学的同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高中体育课程也不例外,体育课程虽然主要集中于对学生运动、动作技能的训练,但是,其在提高学生运动、动作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也培养这学生的各种能力,例如,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与人交往,锻炼着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习各项运动技能时,锻炼着学生的四肢协调能力和观察能力。所有的体育项目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都离不开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体育课中能够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自身发展。为此,笔者在总结多年高中体育教学经验,以及综合其他优秀教师对于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诸多看法,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在高中体育课教学中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当从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开始,只有当学生对某一门课程产生巨大兴趣之后,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该项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学生在活动中学有所获,也是教师达到教学目的,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十分重要。例如,教师可以从选择有趣的体育活动入手,许多高中生对于篮球、足球等体育运动兴趣浓厚,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先向学生展示自己在这一方面的专业素养,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感,进而将这种敬佩感转移为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应当与学生多交流,了解学生对于体育课的期待和向往,设计师生共同喜爱的体育课程,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功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兴趣之后,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成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目前,部分高中体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然采用老套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对于教学方式方法都未融入太多的创意,那学生对于创造的概念和想法来自于何处呢?因此,教师应当主动探寻、改进高中体育的教学方式方法,通过自身对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来推动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例如,当教师在教授学生新的体育技能时,大部分教师都会选择教师在前面示范,学生在后面模仿,然后分步练习,最后集体训练的方式,这种方式固然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动作技能,但整个活动中,学生都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没有空间和余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意识。在学习心得动作技能时,教师为何不事先问问学生,让学生讨论,开动大脑,问问学生有没有什么好方法能帮助大家尽快掌握动作技能,学生由可行的好方法当然难能可贵,若时学生没有好的方法,那教师再提出自己的新方法,这也不失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办法。

三、丰富体育活动形式

目前,体育课活动形式单一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部分教师在完成教学目标规定的动作技能传授和学生的体能训练任务之后,大部分时间都让学生自由活动,但很多学生并没有将自由活动的时间真正运用到体育运动上,相反,大部分学生就利用自由活动的时间在校园闲逛,或者是做一些与体育无关的事情。这样的安排既浪费教学时间,又无法实现教学目标,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应当从丰富体育课活动形式入手。例如,当教师完成教学目标规定的动作技能传授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体育比赛。某教师在体育课上,组织班上同学进行了一场简单的班级篮球小比赛,学生在百无聊赖的情况下,对这项活动十分感兴趣,参与十分积极踊跃,学生在篮球比赛中不仅锻炼了体能、动作技能,更培养了创造能力。总之,教师对于体育活动形式的不断创造与思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感染学生,使学生在体育课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培养创造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没有人能够在真空状态下从事一切活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我们的任何活动都与周围的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对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来说,更应当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这也是个人创造能力的一种体现。因为高中生大都忙于学习,学生们很少有时间参加集体性的大活动,长此以往,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也会逐渐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中不断磨灭。基于此,笔者建议,高中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课适当减少自由活动,增加一些集体性的团体活动,是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团队协作意识。例如,某教师在高中体育课授课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团队中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为此,该教师在体育课上组织了“贴膏药”、“21轮”、“绑腿前行”等集体性的活动,学生在参与活动时,会将自己作为集体中的医院来考虑,发挥自己的创造思维和合作精神,帮助整个集体克服困难,获得胜利,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也在这种集体活动中逐渐成长和培养起来。

五、培养学生战术思维

体育课中不乏一些体育项目的比赛,怎样是自己,或者是自己的小组在体育项目中获胜,这是一个战术问题,春秋时期的“田忌赛马”就给予战术思维独特的魅力,学会运用战术思维是一个学生创造能力的体现。例如,在进行一场小组羽毛球赛时,在基于对双方队员实力了解的情况下,如何安排本组参赛成员的上场顺序才能使本组最后获得的分数和成绩最大化;采用怎样的方式能使整个小组在活动中圆满完成教师规定的活动任务,这些都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战术思维本质上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也是一个人创造能力的体现。

综上所述,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应当使学生明白创造能力的重要性,树立创造意识。

参考文献:

[1]江鹏.浅析体育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0.

上一篇:公司日常沟通制度下一篇:幼儿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