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经验交流合辑(精选13篇)
1.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经验交流合辑 篇一
小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培养的思考论文
摘 要:本文作者对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谈了几点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作者认为,激发兴趣、创造机会,让学生想交流、会交流、交流好,这样必将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标准性、灵活性、逻辑性,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重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要学生能熟练地解题,就以为达到了教学目的,却忽视了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训练,最后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思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是语无伦次、毫无条理,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教学实践。
一、培养自信,激发学生数学交流的兴趣
1.及时评价,让学生乐于交流。
自尊与自信是孩子发展的力量源泉。师生之间民主、愉悦、激励的氛围,以及生生之间合作、融洽与平等的关系是讨论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交流过程中,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有亲历成功和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既可以看到自己的长处,又可以发现自己的潜力,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便会增强,从而会更加努力、更有信心地投入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给予价值取向的指导,使学生从老师的信任和赞赏的评价中看到自己的潜力,产生学习的自信,从而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在学习中的思考、发现、疑问,充分地激发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兴趣。
2.允许出错,让学生敢于交流。
“让每一个站起来发言的学生都能够体面地坐下来”应作为课堂教学原则来恪守。课堂应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场所。当学生发生错误时,教师不要急于评判、急于给一个标准答案。教师要做的是给学生“二次成功”的机会,给弱势群体充分思维的时间,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多给学生一些类似于“你能够举手发言已经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了”“你再深入的想一想,一定会找到答案”的鼓励性语言,让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从而产生“要交流”的兴趣,“敢交流”的自信,达到“会交流”的效果。
二、创造机会,让学生有数学交流的途径
1.教师主动设问,让学生有交流的机会。
语言是人和人交往,以及个体进行抽象思维的重要工具,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和语言的发展密切联系的。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创设一定的机会,让学生多动口,训练学生数学语言的条理性和准确性。日积月累、不懈地训练,就能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教师应经常问学生,用的是什么图形的教具,是怎样贴图形的,讲了什么内容,怎样进行回答,等等。
2.学生主动质疑,让大家有思考交流的素材。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才能思,辩才能明。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动口,在疑难处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无疑能使学生拓展解题思路,年终总结达到思想的开放性。如果我们能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动口,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就一定会有所提高。
3.结合实践,交流操作探究的发现。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往往要依靠具体事物作为思维的支撑。没有操作支撑,绝大部分学生很难进行定向有序的思维活动;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起点。小学生认识事物是从直观到抽象的,其思维过程要借助直观的形象来引导。教师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充分地利用教具、学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引导他们动手、动脑、动口,有效地提高他们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教师在数学课上应针对学生抽象水平较低的现象,重视实践操作,通过直观演示和教具的操作,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如“三角形的面积”一节中,推导数学公式是难点,比较抽象,如利用教具进行演示,便会一目了然: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这个三角形面积的两倍,从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然后提问:“是不是任意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呢?能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吗?”这时,再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进行实验,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然就能回答出上面的问题了。再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让学生剪出任意大小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一个,再量量各个三角形的度数,算算三角形角的和是多少度?通过量、算,初步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个性质。此时,学生特别想知道是不是各种形状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教师就要把握这一最佳时机,让学生剪下角拼一拼,看能否拼成一个平角,通过剪、拼,学生进一步印证结论。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把结论讲给同学听,讲给教师听,只要讲得清楚,大家听得明白,就应给予肯定。借助学具练口语,有利于交流的进行和知识的提升,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数学交流的习惯。
三、注重指导,让学生学会数学交流的方法
1.交流发现要完整。
清晰有序、头头是道地说话,不但能给听者留下较深的印象,而且能使说者的逻辑思维得到发展。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懂得思考问题要有根有据,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尽量做到简单明确,便于表达。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所以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学的数学知识都呈现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信息的快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呈多样化,因此,不少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做得干净漂亮,但若让他们把自己的思路说一说,却往往不能完整、流利地表达。针对这一现象,就应从训练学生的口语基础入手,从培养数学交流能力入手,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指导他们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完整地表达出来。如教学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两步应用题:“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还剩多少张?”教师就要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在此基础上,指出做纸花用11张后留下的部分和做小旗用去9张的部分,把中间小问题讲出来,尽量让多个学生讲,使学生的内在思维能力转化成口语。
2.交流发现要有准确。
在训练学生有头有尾地说话,能完整、连贯地把话说清楚的同时,我们还要指导学生说准确。例如,“把1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有的学生可能脱口而出“2”,也有的说“2份”,答案虽然对,但语言不准确。如果养成好的说话习惯,就能完整地回答出:“把1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只有多练习,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想说、会说、能说、说好,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才会变得更有逻辑性。
3.适时追问,提高交流的有效性。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根据教学的目标与交流的实际,教师适时地加以追问或补问,不仅可以提高了学生交流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交流的有效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同数位所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从而加深学生对计数单位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敏感地抓住有关信息进行追问或补问,问题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激活学生的思维,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与研究,发展学生深层次思维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的宽度和深度就能得到不断提高。
“数学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简洁的、准确无误的交流信息的手段”。学生数学交流的过程反映的是他们的思维过程,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发展,将会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每一位教师都要充分认识数学交流的价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多地关注“交流”,有意识、有目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数学交流能力的训练,这样必将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标准性、灵活性、逻辑性,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2]吴小萍。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教研论坛。
[3]刘德宏。重视语言训练培养思维能力。中小学教学研究。
[4]张秀斌。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实践与研究。
[5]朱德江。提高数学交流有效性的思考。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研室。
2.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经验交流合辑 篇二
一、营造良好的交流情境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教师首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合作的教学气氛, 设置合作交流小组, 创设动态的多向交流模式, 形成宽松的交流氛围, 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的交流层面, 提高学生的交流频率.同时要信任学生, 鼓励学生参与交往.这样, 在传授数学知识时教师就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给予”, 而是与学生一起去探索、去体验, 学生在课堂交往中才可能变被动为主动, 将学习活动看作是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活动,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才可能实现.在这样宽松融洽的气氛下, 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 同时也调动了大家交流的积极性.
二、加强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
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载体, 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最终要通过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并获得理解、掌握、交流和应用.各种定义、法则、公式、性质都是通过数学语言表述的,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 实质就是对数学语言的理解、掌握, 因此要进行数学交流必需加强数学语言的学习, 丰富学生的数学词汇,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数学语言表述的数学内容, 并逐渐学会怎样由日常语言转化为用数学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数学概念.因此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是提高学生交流能力的根本.在教学中, 数学语言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以下两条途径来培养.
1. 引导学生“说数学”
在教学中, 可以进行“说数学”的练习, 这种练习, 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 也可以在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如在例题讲解时, 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想起, 要求的是什么问题, 要知道哪些条件;也可以引导学生从条件想起, 根据条件可以求出什么, 再根据求出的问题和什么条件可以求出最后的问题, 等等, 或让学生复述所学的内容, 或让学生把自己的解答写在黑板上并给同学解释解答的原理, 通过这样的交流, 教师也能够从中了解到学生理解问题的方式, 看到他们的思路、推理过程, 对术语、符号和一些基本数学思想的掌握情况, 有利于提高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心理过程的分析, 把握教学调控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 学生之间通过提问、讨论, 能够学会他人分析问题的思考方法, 澄清自己模糊的认识.这样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及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 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2. 引导学生“写数学”
课堂交流大都是用语言进行交流, 但教师还可以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写数学”, 就是引导学生把他们学习数学的心得体会、反思和研究结果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并进行交流.如让学生写知识小结, 在新授课教学中, 每学完一单元、一章节之后, 让学生写单元知识小结与章节知识小结;复习总结时, 让学生写知识间的纵、横联系, 将知识结成网络、形成板块.也可让学生写某道题的解题分析、解题体会, 还可以是学习数学的一些感受, 对某些解题方法的总结, 等等.也可让学生写解题反思, 或学生在作业、测试过程中, 有不少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 让学生写下来, 不但可以加深印象, 而且通过交流后, 教师也可以从中看出教学中应注意改进的方面, 其他同学也可以受到启发.
三、暴露思维过程, 使数学交流向深层次发展
作为教师应通过加工教材把数学信息传递给学生,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 根据自己的体验,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建构对新知识的理解, 通过不断提问———反馈———反思———概括获得对问题的真正理解;同时学生在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时, 他们的数学思考能力也必将获得发展.实际上, 思考和交流是交叉在一起的, 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交流, 学生首先面临向他人清晰而有信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挑战, 这就需要他们预先组织自己的数学思维, 这实际上是获得对自己解决问题过程的深入理解的过程, 同其他人的相互讨论是使自己的策略和思想得到详细的检查、提炼和完善;学生也可以从其他同学的想法中学到东西, 在讨论解决问题的各种各样的方案中, 学生将有机会看到别人的观点和方法, 评价这些观点和方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并在解决以后的问题中使用.通过仔细地听取和思考他人的观点, 学生将成为有着批判眼光的思考者.这样学生就可以获得双重的效益, 即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 提高自己学习数学的能力.
总之,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学交流的价值, 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就可以发挥数学交流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提高学生交往合作能力, 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交流”就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与情感的“传达”与“沟通”, 数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营造良好的交流情境, 加强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 师生进行广泛交流, 以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数学语言进行数学交流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交流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培养小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初探 篇三
一、创设民主的课堂气氛,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数学交流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相互沟通的、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因此创设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主动参与数学交流过程,自己体验成功的前提。陶行知先生认为:“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所以,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表达自己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使每个学生都能大胆地进行数学交流。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因此,要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数学交流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学生的独立人格。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广泛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考,亲身实践,积极交流,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因此,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参与精神是“数学交流”教学的课堂文化目标之一。
二、挖掘交流因素,提供学生数学交流的时机
课堂教学是当前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教师应充分利用这块阵地,使数学交流从课堂教学情境中扩展开去,改变那种教师“包讲”或者学生仅只是在教师设计的框框里围着教师的指挥棒转,不敢想也不善于想的教学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和讲。
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提供学生进行数学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数学的独到的见解。如在教学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时,我们出示例题:“小红家有公鸡5只,母鸡比公鸡多3只。母鸡有几只?”后并不急于讲解这道题的算法,而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并要说说自己这样做的理由。
三、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发展数学交流能力
积极组织并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兴趣,是促使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数学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丰富和发展,内容广泛,没有固定的模式,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如讲中外数学家故事、解数学趣题、名题选讲、讨论数学的思想方法、调查整理数据编应用题及制作学具等。数学课外活动不受教材内容及课堂教学形式的限制,灵活多样,也不考试,其目的是激发兴趣,开发智力。可采用班级,大组、小组等形式活动,使每个参与者成为平等的一员,在活动中进行广泛交流。
四、发挥教师和教材的示范作用,让学生掌握数学交流的方法
小学生在表达数学思想时有两个弱点:第一,不善于正确使用数学术语。第二,不善于讲算理。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学语言形象化、趣味化。尽力避免“这样做怎么样”、“对不对”等类习惯问语,消除学生说“半截话”或者用一两个字“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简单作答的语言环境。
其次,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自读教材,也是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重要手段。鉴于教材编写要求简洁、明白,不可能把什么都写进去,需要在教学时加以指点。如一年级数学“长方形、正方形”一课,教材形象直观地描述了这两种图形,至于什么是长方形,什么是正方形就要靠教师引导学生去认识,边读边议(交流),然后形成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正确表象。
通过阅读教材,一方面使学生能读懂教材的重点内容及不易理解的地方,进行有意记忆,逐步学会使用数学术语进行思维,较完整地表达数学思想及方法;另一方面,还可使学生领会教材的思路,懂得一些教材的逻辑关系,使其逐步学会逻辑地分析说明问题,为数学交流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
4.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方法 篇四
课内课外,双剑合璧
提供各种形式的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凡是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读得出的问题一定让学生自己读;在教学中,可以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如板书、演示、图形、实物等,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比较、思考,在观察感知中积极思维,并让学生用清晰的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观察过程,不仅能反映学生思维的正确性,掌握知识的程度,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并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变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
提供综合信息的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除法的教学中,主题图的呈现一般是图文并茂的,有时候只是一个相关的条件,而其他的条件则在图中,需要学生的阅读才能获得。学生要从主题图中“读”出数据信息,那么在此过程中,学生阅读的不仅仅是数字信息、文字信息,更重要的是以图文形式呈现的综合信息,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又如:学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联系生活中的走近路、认识比时联系黄金分割点;数学史上有著名的祖冲之、华罗庚…… 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在阅读、交流、讨论中明白了“阅读材料”里的故事,在故事中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5.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五
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什么是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就是指学生具有看书并读懂其中内容的能力。再了解一下什么是数学,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这样,数学阅读就不是一般概念上的阅读,它还具有假设、证明、概括、归纳、判断、推理等一系列的能力,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阅读,还包括一些符号、图表等阅读。
小学低年级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数学阅读能力
(一)语言文字的阅读能力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中,语言文字的阅读很重要,往往通过一个重点词学生就能很快领悟解题思路和方法。
例如:12比7大多少?
在教学时,可以试着让学生比较三个不同句子的差别
1、12比7大多少?
2、7比12小多少?
3、12和7相差多少?
像这样,抓住重点词“比……大”“比……小”“相差”等来理解,这是比较两个事物或两个数的大小,它有几种不同的提法,但是解题的方法是一样的,都是用较大的数减较小的数。
(二)数学符号的阅读能力
数学符号比数字出现晚,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符号的发展也相当迅速,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也是很广泛的。如手机、计算器、计算机等,人们对数字符号越来越依赖。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中,我们常遇到的就是大家都熟悉的“+”、 “-”、“×”、“÷”、“﹥”、“﹤”、“=”等是最常见,应用最广的数学符号。每种符号所代表的意义、用途,也是要求学生能理解的。
(三)图式的阅读能力
数学图示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可视化的表达工具。数学图示为低年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语言与思维的强有力的支架。读懂图示,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信息的能力。
例如:如大括号和问号相结合的问题,对比以下两个情境,我们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同样有大括号和问号,第一种情境下是求几个数的和,第二种情境是已知两个数的和和其中一个数,求另一个数。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数学表格的阅读能力
在统计和一些数学问题中有的是用表格形式表达出来的,通过表格,了解其中相关情境,搞清楚相关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就要求学生还要有读懂表格的能力。
这样的题型,通过仔细读表格,理顺一下数量关系,有两个班,三件体育用品,求每件体育用品一共有多少,如“一班有篮球7个,二班有6个,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个?”只要读懂了表格,正确计算,学生就不会出现错误了。
(五)数学公式的阅读能力
低年级在数学公式方面出现得少,但有些关系我们可以让学生记住的。只因为数学公式在我们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很重要。
怎么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能力
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进程,在我校对学生的阅读培养的研究中,学校通过多种方法积极的引导学生阅读,并且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以及让学生看到阅读对自己数学成绩提高的帮助,最终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数学阅读当中来。
一是根据学生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其不同条件、特点和需要出发,认真研究各层次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施教策略和教学方法,这样我们教学才能主动地适应不同学生的差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于原来失去了学习兴趣的学生,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适合他们,会觉得学习并不可怕,通过努力得到实实在在的进步,就会产生成就感,逐渐提高对学习的兴趣,重新树立起自信心,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地研究学生实际,研究教学方法,主动地适应学生,使教学方法更具人性化。
二是利用课外读物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还要格外重视在课外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习惯和能力: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让他们对数学和数学家有新的体验。之后,让学生阅读一些有关数学的科普读物和数学的名题、游戏等,让学生更喜欢数学,愿意与数学交朋友,并从中学到数学知识和培养数学精神。
三是要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指导阅读时,设疑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质疑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要主动,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
四是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数学阅读是比较枯燥的,所以教师应该想一些教学手段来帮助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首先在新知识的引入方面; 其次,巧设悬念; 再次,让学生阅读有兴趣的数学问题。
五是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数学阅读能力。要给学生阅读数学创造机会,在有些情况下,教师为了赶进度,就没有提供机会和时间给学生阅读。所以在一些课程上我们会这样安排。课前: 让学生自学课本及导读材料分清阅读材料的重点难点。课上: 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剖析、总结、交流。课后: 布置课外阅读内容及总结阅读内容,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升华。
六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阅读数学的情感。
6.浅谈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六
浅谈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摘要:阅读是人不断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每当谈及到阅读时,老师和学生往往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语文阅读与英语阅读,鲜有人提及数学学科。其实,数学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数学家斯托利亚尔曾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本文主要从小学生数学阅读的重要性、什么是数学阅读、小学生数学阅读现状以及如何有效数学阅读等方面进行思考。指导小学生数学阅读方法和技巧,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阅读 ;现状;能力培养
数学家斯托利亚尔曾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重视数学的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将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后进生。”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对基础阶段的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数学化、数字化”的社会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阅读是掌握数学语言的前提,是顺利、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有效的数学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及数学分析、推理能力.①阅读是学生自我学习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获得新知的最主要手段。,数学阅读是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这个阅读过程体现的数学语言主要有文本、运算符号、专业术语、计算
首先,重视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语言水平的提高和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其次,加强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教科书作用的充分发挥;第三,重视数学阅读,培养数学阅读能力,符合现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第四,重视数学阅读,培养数学阅读能力,有助于个别化学习,使每个学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自身可能达到的水平,实现新课程的目标。
另外生活中除了语文的阅读,数学的阅读也无处不在,产品说明书、“非典”疫情走势图、股票信息图、手机费的明细账等无一不是数学的阅读。因此,在只①陈先强,郝玉静.数学学习与研究.J.吉林教育,2012(2)
重视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学校教育中,加强数学学科阅读教育研究,探索数学学科阅读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②
一、数学阅读概念的界定
(一)、阅读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此所作的定义是:“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更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重要途径。随着电脑的普及与应用、智能化学习的推进,阅读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手段。大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的重头戏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其阅读能力。
(二)、数学阅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德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更有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阅读就是人们借着数学的语言了解数学问题和数学史的过程。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数学阅读实质上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我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利用的各种方法和策略在数学阅读中都有体现,数学阅读对阅读主体的要求甚至超过了一般数学学习中对学习主体的要求。这也正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数学阅读的重要性。③所以,数学阅读是阅读主体对数学材料的积极能动的信息加工过程,是一种包含认知、理解、吸收和应用的复杂的心智过程,是人们从事数学学习的最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这便是数学阅读之由来。②
③徐颖.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2007(12)高文君、韩联郡、田小现.对数学阅读概念及方法的研究.J.2007(1)
二、小学生数学阅读的现状与分析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解决问题的错误主要来自“没看清题目”,作业和试卷一发下去,将题目读一遍,大多数学生都会订正。由此可见,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现阶段小学生的数学阅读现状主要表现有:
1、④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学生在做题时读题不够完整,往往句子只读了一半,就开始动笔做题,这样容易产生许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
2、对数学阅读的认识不足,绝大部分人都认为只有语文才需要具有良好的阅读能力,而数学只是需要大量做题就能提高数学成绩了。
3、学生进行数学阅读的态度比较被动的,他们缺少自觉阅读数学课本的动力。
4、对数学阅读的兴趣薄弱,缺乏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分析:数学读物相对枯燥、抽象,缺乏动人的故事情节,大多数学生不会主动积极地进行数学阅读;我们常常吧学生做错数学题归因为“粗心,不仔细”,其实根源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忽视读题、缺乏与数学文本交流的习惯,导致解题经常出错。
三、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一)、唤起兴趣,激发阅读动机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首先就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想读、会读、爱读、乐读。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使之处于最活跃状态,引起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由此可见,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④刘太平.数学阅读阻力解决问题.小学教学研究.J.2012(5)
疑布阵,造成悬念,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操作欲望。
(二)对学生阅读策略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说过“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⑤这句话强调了教育策略方法的重要性。数学教师应掌握一定的课堂阅读指导策略,如小学低段可以使用标注法——由于低年级孩子识字量少,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所以适当勾画,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与思维。小学中高年级可以采用质疑法——质疑的过程是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发展、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质疑使学生观察得更仔细,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自然思考也越来越周密。教师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和规律的探求处,引导学生逐步展开思维,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还有咬文嚼字法——数学语言具有简练、周密、抽象的特点,容易造成理解的失误。因此,阅读时要对数学教材中的遣词造句、表达方式进行反复斟酌,逐步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正确理解结论的内涵、本质和外延。
(三)、长期坚持,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从小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让学生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化学习方法,将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扎实基础。⑥数学阅读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严谨性及抽象性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读写结合。
1、阅读的自觉习惯:让学生从思想上明确数学阅读的重要性
2、阅读的动口习惯:关键字、词可反复诵读有利于辨析、思考。
3、阅读的动手习惯:重点处、疑难处圈圈画画,必要时可实践操作,以突破难点。
4、阅读的动脑习惯: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提升情感参与、思维参与的有效性,让学生真正经历问题解决的完整过程。
(四)、在实际应用题、阅读理解题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⑤
⑥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9年第1版 任飞龙.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J.2012-3-1
4应用题的教学,在阅读的开始阶段,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编写好以阅读的思考形式提纲挈领,学生在阅读思考问题的引领下进行数学阅读。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应用题理解的难易用度,进行阅读示范,带领学生逐字句逐段进行阅读,指出一些关键词和关键数量关系, 用日常语言、图表语言、列式理清各关键词和关键数量之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掌握数学阅读的要领,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保证时间,端正阅读态度。
阅读不能流于形式,教师要舍得在学生阅读教材的环节上花时间,变教师的讲为学生的读,使学生能充分的阅读,静下心来,思考分析教材。一般来说,这个环节的时间在3—5分钟左右。总之,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决不可等闲视之,只有当学生形成了一定的阅读技能和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又有充裕的时间进入最佳的阅读状态,真正实现数学阅读的价值,才能使数学教学与教材为一体。
(六)、交流反馈,让学生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
教师要善于把握契机,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交流中真正实现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的交锋。⑦在教学中,注意给学生提供多向交流的机会,和谐的氛围、成功的体验、竞争的机制激励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发展,主动将数学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及时反馈阅读信息.教师可采用提问、练习、互相讨论等方式加强信息交流,检查阅读效果。随时发现问题,使指导更具针对性。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努力创设交流的氛围,为学生的数学交流提供可能。
结论
阅读是思考、是理解、是收获、是人生必然的经历,而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的教学特点。数学阅读能力是数学基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是实现数学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阅读理解的正确认识,有助于学生感受到有趣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富有挑战性的数学,从而让阅读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新的生长点。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已被越来⑦邱丽珍.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J.2011-12-
2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我们应该大力提倡数学阅读。
参考文献:
[1]陈先强,郝玉静.数学学习与研究.J.吉林教育,2012(2)
[2]徐颖.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2007(12)
[3]高文君.韩联郡、田小现.对数学阅读概念及方法的研究.J.2007(1)
[4]刘太平.数学阅读阻力解决问题.小学教学研究.J.2012(5)
[5]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9年第1版
[6]任飞龙.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J.2012-3-14
7.论大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 篇七
大学数学课程是工科院校中授课面广、影响最大的基础理论课, 学生学习结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他们后继课程的学习, 乃至影响到学生整个大学过程能否修成正果。然而由于当前高校招生数的不断扩大, 高等教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演变成现在的大众化教育, 给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在新的教育环境下, 为了更有效地提高高校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提高高校学生的整体教育质量, 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设法提高高校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自主的学习能力。
2 大学生数学交流的含义与意义
2.1 数学交流的含义及其必要性
数学交流指的是运用数学概念、问题、方法、思想, 通过数学语言, 展开对数学的讨论、传递数学信息、表达数学情感和观念的过程。也可以说, 数学交流是指在各项数学活动中以数学语言为中介, 以传递数学信息、解决数学问题为最终目的, 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动态过程。交流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善于交流使人受益终身, 善于交流的人, 容易推动工作取得成就, 充分的交流与沟通是事业成功和家庭和谐的基础。而数学交流能力为人们增强自己的交流沟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数学交流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 无论其内容是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思维、数学学法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 也不论其形式是教师与学生、还是学生与学生之间, 交流应该是双向的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2.2 数学交流的意义
首先, 数学交流能帮助学生达成对知识的全方位理解。由于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不同的文化感受, 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不同风格的认知方式。因此在数学学习活动中, 应尽可能多地进行数学交流, 通过交谈、讲述、书写、倾听和阅读, 使得学生能够在交流活动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从而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 懂得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数学知识, 形成对问题的全方面的理解。同时, 在交流过程中, 通过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有助于反思和完善自我认知方式。
其次, 数学交流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 可以有效地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因为交流的成功, 学生就会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欣赏, 从而对学习就会有一种兴奋感和成就感, 学习就更有劲, 从而引发自身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育的本质在于学生的发展, 而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现代数学学习理论的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连续不断地同化新知识、构建新意义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是有效的, 只有经过自己的内心体验, 树立起坚定的自信心才可能成功。而注重数学交流的教学, 开展个人、分组、全班等多种多样形式的研讨, 给全体学生提供众多的倾听、提问、讨论、描述、总结、修正等创造性的思考和交流数学问题的机会, 有利于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独创见解和思维的多样性, 通过数学交流, 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 培养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 深化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使学生从过去完全依赖教师的被动学习逐步转变为通过师生的共同研讨、相互交流达到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从而更多地承担起学习的责任。使每个学生在不断获得各自不同的成功体验中, 不断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意识,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最后, 数学交流是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数学交流把学生变成学习团体, 不再是学生个体的学习, 而是形成相互合作、互相交流、活泼的相互促进的学习小组, 在数学交流中,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既是受到充分尊重的独立学习者, 又是他人的伙伴与协作者。因此数学交流对于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 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此外, 交流与合作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通过数学交流使得学生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3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途径
数学交流在数学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 让学生感觉到在数学学习中进行数学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所以首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产生数学交流的意识, 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数学交流能力, 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调查发现数学学习不理想的学生存在一个共性, 就是他们不论是在课堂内还是课外都不愿意与老师及同学交流学习, 上课时沉闷不语, 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思想方法, 课后又不愿意与同学交流, 其思维常处于自我封闭状态。相反, 那些学习较好的学生都是善于和老师沟通与交流的学生, 他们上课积极思考, 对不懂的问题能够通过与老师或同学的交流及时解决。事实上, 任何知识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交流的过程, 因此要学好并用好数学, 必须具备数学交流的能力, 为此高校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首先, 课堂内数学教学需要交流。传统的数学课堂中, 交流方式几乎是单向的, 教师从学生简单的、重复性的回答中很难了解他们理解的情况和理解过程。为此, 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给学生一定的机会, 让他们能够就所学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才能从这些看法中发现学生理解的过程、理解的深度, 存在的问题等。这样教师就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设计出更加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和教案, 提出更有利于学生思考的问题。更重要的是, 由于及时发现了学生存在的问题, 并通过交流得到了及时的纠正, 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就不会因为长期积累而导致后续课程学不下去的不良后果, 从而使学习过程变得自然流畅、水到渠成。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 要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有效地利用课外答疑时间与老师交流,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后答疑, 充分利用答疑时间进行数学交流达到提高学习效率, 及时解决学习的疑难, 这对后续课程学习的顺利进行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2 加强学生与学生的交流
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 因为家庭环境, 教育背景等原因, 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 人的认识是又局限性的, 因此数学学习需要交流。通过交流, 学生之间就有了相互了解、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机会。例如对同一个数学问题,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有的学生用代数的方法, 有的学生则利用几何的方法, 通过交流用代数方法的学生就可以从用几何方法解决问题的学生那里得到启示, 开拓了各自的题思路何乐而不为呢。因此,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积极发言, 学生通过解释自己的思维结果、解题策略及思维受阻的原因和克服方法, 就能够提高自己对这一数学问题的认识。其他同学通过聆听、提问、思考和补充受到启发, 开阔了思路, 也培养了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从而达到学生之间思维互补, 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为此在课堂上, 教师应让学生参与讲课, 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 使得部分学生上课跟不上进度, 容易分心, 很难达到一堂课都集中精力听课, 导致每一堂课, 都有不明白的内容, 有些学生课堂上没弄懂, 课外又不与同学交流, 导致越来越多的内容听不懂, 形成恶性循环, 最后基本都不懂了。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 选择相应适当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参与备课和讲课,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让学生课堂上的讲课, 达到相互交流。读书百遍, 不如讲解一遍, 因此, 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选择相应的内容, 让学生真正走入课堂, 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轮流当“老师”对知识进行讲解, 教师只须从旁点拨和补充, 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导者, 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此外,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的交流, 鼓励学生以小组或以宿舍为单位进行数学交流, 对困难的知识点及时予以补充和完善, 增强自身的学习与交流能力。
3.3 加强学生与教材的交流
教材是学生获取教材的主要渠道, 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教材的交流, 教会学生阅读教材, 引导学生对教材知识质疑问难, 促进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化。如果教师每堂课都把每个内容解释得很清楚, 这样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最后学生只会是完成作业, 应付考试完后就什么都不记得了。因此教师可以每堂课留一些内容给学生自学, 或者留一些有一定难度层次的思考题给学生, 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有效加强高校学生与教材的交流能力, 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同时数学交流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 特别是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在数学学习与数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影响, 推动学生善于利用各种途径查找资料、拓展知识面,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培养创新性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存环.如何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J].长治学院学报, 2010 (5) .
[2]季素月.数学交流能力及其培养[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1 (3) .
8.初中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点滴经验 篇八
一、走进生活,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如果对某门课程发生了兴趣,他就会自觉地去学习这门课,而且会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把它学好,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1.创设教学情境。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提示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如我在“概率”教学中,提了几个问题:“咱们班有两个生日相同的同学吗?估计60人中有两个人生日相同的概率是多少?”“买彩票中各级中奖的概率相同吗?你认为中哪些奖的概率最高?”由于这些问题切合了学生的实际,又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迷惑性,学生通过实践,必然能够感受学习概率的趣味性。
2.联系生活实际。重视数学的应用,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数学的应用充斥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教学中重视数学的应用教学,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魅力,从而热爱数学。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我在教学中积极地尝试和实践了这一要求。如在统计图的选择中,我在课前让学生收集课外阅读中相关的数据。如在校内展开调查全校学生的近视情况,并做了条形统计图;有的学生向家长了解一个月家庭收支情况做了扇形图等,并在班上讲解亲自搜集到的生活中的统计,亲身经历感受生活中数据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搜集数据、选择决策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激情。
二、分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数学是一门连贯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推理、演算能力。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倾向,以及不同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在教学中需设计“低起点、分层次、多活动、敢怀疑”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创造成功机会,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低起点”就是在分析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适当放低教学过程的起点,特别是对于学困生,我更注重他们数学能力的培养,先从简单易学起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这样就能带动全班学生,使之都能进入教学活动中去。
“分层次”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制订能达到的实际目标。运用分层教学法,分类推进,根据学生的不同接受能力,在教学、实践活动、安排作业等方面我都注重使用量力而行的教学原则,使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能力和数学激情,使同学们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多活动”就是改变教师单纯的讲解,实现师生的双向互动。这不仅调节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调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他们自主探索、自我表现的意识,有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敢怀疑”,就是培养学生具备敢于怀疑的精神,特别是要养成向权威挑战的精神,崇拜而不迷信权威。这对于学生学习精神的培养,特别是今后的创新和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注重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改进课堂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更要指导学生“会学”。在教学中我主要从读、议、思等几个方面给学生给予了指导。
1.反复“读”。这主要用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和归纳整理问题的能力。我们知道,数学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选择并有注意的对数学材料的知觉能力。教会学生阅读,就是培养学生对数学材料的直观判断力,这种判断力包括对数学材料的深层次、隐含的内部关系的挖掘和探究,使学生逐步学会归纳整理,善抓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在预习和课外自学中尤为重要。
2.大胆“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没有把握到位的结论、疑惑,就积极引导学生议,真理是愈辩愈明,疑点是愈理愈清。对于学生在议中出现的差错、不足,老师要耐心地引导,帮助他们陈本清源,逐步向正确结论靠拢。
3.勤于“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思考尤为重要。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思考就是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提高的过程。养成勤于思的良好习惯,并要学会反思,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各种知识的纵横关系。并能展开想象,大胆设想和推理。
9.谈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九
谈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分析数学阅读涵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学生数学阅读的现状与自身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培养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有:教给学生科学有效的`数学阅读方法;重视数学语言的互译训练;提供丰富的数学阅读素材,进行数学阅读训练;帮助学生克服数学阅读心理障碍.
作 者:梁聪刚 赵伟杰 LIANG Cong-gang ZHAO Wei-jie 作者单位:平顶山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2刊 名:科技信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009“”(7)分类号:G63关键词:数学阅读 数学阅读能力 中学生
10.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经验交流合辑 篇十
培养和提高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较好的阅读方法,从而牢固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切实加强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训练,最为重要的一个基点就是强化数学阅读,数学教学目标也要求学生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若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培养学生能够准确进行数学三种语言相互转化。数学阅读是阅读主体对数学材料的积极能动的信息加工过程,是一种包含认知,理解,吸收,联想,记忆,推理等能力,然而,现在的大多数学生不会阅读,数学学习存在许多障碍,因此,数学教学应在这方面加大训练力度,以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明白阅读的重要性,提高阅读的自觉性。可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一些科学家的故事书,激励学生勤奋钻研,积极向上。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出租车收费问题,手机收费明细账单,水位变化图,股票信息图,人口信息图等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并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相关材料,从而解决问题。其次,学生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相当重要,它直接影响着阅读效果,因此要求学生需做到:
1.阅读时应手脑并用,读写结合,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可视性的东西越来越多,虽然增强了学习的直观性,但学生的联想、推理能力受到一定的影响,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因此,学生在阅读时要有重点词语的标注,如:阅读定义、定理时,会标注其有几点限定和要求,这样便于记忆;阅读列方程解应用题时,不仅要抓关键词语,还应浓缩出相等关系式,为解决问题扫清障碍。解题后善于建构数学模型,这样才会较为轻松地掌握知识类型。
2.阅读时应认真细致。数学语言的特点在于它的精确性,没有含糊不清易产生歧义的词汇,所以,切忌走马观花式的浏览和速读,每一定义、定理、公理都要字斟句酌,理解透彻,如:“或”、“且”、“不小于”、“至多”、“有且只有”等;每一道题目都要弄清其要求,抓重点词语,注意细节变化;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形表格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直至弄懂含义。
3.阅读时善于比较,比如两角和与两角角差公式的比较,向量数量积坐标形式与几何形式的比较,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的比较,这样就很容易记住这两条性质。
最后,教师应加强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不妨可以做这些方面的尝试:
1.优化课堂结构,改“讲、练结合”为“讲、读、练”结合模式,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因为课本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示范性,根据不同的课型选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可选用目标阅读法(自学课),重点阅读法,类比阅读法等,设计阅读问题时可采用:创新设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虚拟设问,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重、难设问,以增强学生的掌控能力。
11.数学课堂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策略 篇十一
关键词:数学;交流能力;培养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交流氛围,让学生敢于交流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里,孩子们身心放松,积极参与,学习轻松、愉快,他们敢于解读、勇于评价,敢于交流。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交流氛围,在教学活动中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参与交流,师生间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不是一味的“给予”,而是与学生一起去探索、去体验,学生在课堂交流中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将学习活动看作是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活动。
二、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交流内容,让学生乐于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设计富有科学性、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的内容,要善于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增强合作交流意识,使学生乐于交流。
三、注重问题引领,把握交流时机,让学生主动交流
数学交流只有建立在个人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并以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和认知发展作为根本目的,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事实上课堂交流质量的高低,能否深入、有效地开展,能否让学生主动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具有挑战性、思考性、趣味性。因此,教师既要善于设计一些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也应善于设计一些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的小问题。同时,要把握恰当的交流时机,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
四、选择交流方式,参与交流指导,让学生有效交流
在学习活动中,交流起到了触及人们思维活动的作用,没有了交流就没有了人类的活动。教师不能只顾完成表面上的教学任务,应该让学生参与交流活动。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有意识地探索和采用那些利于交流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是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它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提高交流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使数学课堂学生交流更具有效性。
五、教给学生方法,学会倾听对话,提高学生交流能力
要使交流有效地展开,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提高学生交流能力,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交流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阅读。阅读是了解和学习数学的一种常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一种基本策略。值得注意的是,阅读材料并不仅仅限于数学课本,学生自己写的作业、材料、数学史话和故事等都应成为他们的阅读内容。通过这种有序和广泛的阅读交流,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关系中了解和学习数学,学习他人思考问题的方法,分享同伴的解题策略。
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只有倾听,才有交流,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听的时候要抓住这样的几点:一听表达的大致过程,从总体上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二是听别人解答问题的思维策略,采用的思考方法;三是听别人表达的思想有没有不严密的地方,自己准备随时进行质疑或补充。
3、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对话。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因此,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是提高学生交流能力的根本。在教学中,可以进行“说数学”的练习,这种练习,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一是从教会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开始,规范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最简单的交流方式;二是学会说几句连贯的话,使学生能进行有条理地交流;三是学会说合乎逻辑的话,使学生能够有根据地思维和交流。
4、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带着尊重和欣赏去倾听别人的发言,要学会合理的评价别人的观点和想法,要学会接受别人的优点,要学会从别人的发言中捕捉闪光点,并要从中受到启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交流的过程成为大家共同发展的过程。
总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学交流的价值,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发挥数学交流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2.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十二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直接影响着阅读的效果, 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 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为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 以教材为载体, 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之前, 教师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 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时, 问题要精辟而具体, 要有针对性, 新而有趣, 要难度适当, 富有启发性。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 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 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掌握阅读的方法
小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阅读经验的积累, 阅读理解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不仅如此, 到了中、高年级, 一般还能自发地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但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使用这些方法来提高阅读学习的效果, 更不能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 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清晰的指导。
1. 重音阅读法
数学教材中概念、性质、守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 由于其自身特点的要求往往具有更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因此, 要在阅读的前提下, 对它们的遣词用字、表达方式进行反复的推敲, 以帮助学生逐步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如体积的意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 表示这样的1份或几份的数, 叫做分数。学生读这两个要领时可将加点的关键字重音读, 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
2. 理解阅读法
理解阅读法, 就是把一组学习材料划分成若干个小单元, 并通过简单化的编码形式, 进行梳理和归类, 归纳出数学知识的基本规则、原理等, 使知识整体的层次和结构一目了然, 既深化理解又便于记忆。指导时, 应从整体阅读, 句段分析、简缩概括等环节入手, 着重引导学生有序、准确地获得文字所表达的意义, 并把获得的意义用恰当的语言概括出来。
3. 比较阅读法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 新旧知识之间总保持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 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阅读学习时, 善于从一般原理的高度去认识新知识, 从知识系统的角度去把握新材料, 融会贯通地深入思考, 才能避免只言片语的肤浅印象, 减少思维的盲目性, 真正理解教材所包含的严密的逻辑关系, 从而提高理解的层次, 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并促使学习方法从单向平面化向多元立体化转变。如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在阅读时应融会贯通地读出其间的联系与区别。
三及时反馈并交流
人们平时的日常交流大多是借助于自然语言而进行的, 但数学语言与自然语言有很大的区别, 它是以符号来表示各种量的关系、量的变化以及在量与量之间进行的推导和演算的一种语言, 它具有精确性、简约性、通用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正因为这些特点, 要进行数学交流必须加强数学语言表述的数学内容, 并逐渐学会怎样由日常语言转化为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数学概念。
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阅读和数学语言, 无论从学习数学的角度看, 还是从使用数学的角度看, 数学交流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阅读学习后, 学生带着阅读中的体会与疑问, 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换看法。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的情境, 调动全班学生相互探讨;另一方面要引导交流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当学生闪现精辟见解时, 要及时捕捉, 并予以肯定;当出现错误或片面认识时, 要及时纠正或补充;当思维停滞时, 要及时引发新的认知冲突……总之, 教师要善于把握契机, 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数学阅读能力。
四提高学生阅读的技巧
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 合理安排阅读时间, 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和思考, 使阅读更有效。
1. 动口
数学阅读不同于读小说, 快速浏览便知故事情节。数学阅读要对数学概念、公式、定律等知识反复咀嚼, 准确理解。
2. 动手
读写结合, 手脑并用, 能促进思维展开, 这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途径。一是动笔圈画。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符合表示不同的意义, 以强化阅读重点与关键, 做到自我阅读理解。二是动手操作。指导学生边看内容, 边动手实践, 通过剪、拼、量、摆、画, 感悟新知, 深入理解。三是动笔演练。读中演, 尝试演算验证推理;读后练, 形成技能技巧;练后再读, 反思失误, 总结经验。
五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1. 拓展阅读内容,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可以较快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理解的基础上, 通过实践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从而节省学习时间, 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高度集中注意力, 调动思维的能量。
2.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
要求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质疑使学生观察得更仔细, 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 思考自然也越来越周密深刻。久而久之, 学生在阅读时, 也会抓住关键, 多问些为什么, 思维的深刻性随之得到培养。
3.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比较
13.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 篇十三
数学交流能力就是学生将自己在学习基础知识、掌握技能技巧过程中“想到的”“说”给别人“听”,对 问题发表看法,讲道理,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能力。所以,数学交流是一个接收信息、加工信息以及传递信 息的反复、复杂过程,主要采用语言、动作直观与书面形式进行交流,集逻辑思维、操作能力及解决简单实际 问题的能力于一体。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提高交流的技巧呢?
一、提高交流意识,制订交流目标
把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明确纳入教学目标轨道,增强交流意识,制订切实可行的、以提高数学交流的 技能技巧为主的数学交流目标。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地进行的,应渗透在整个小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之 中。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培养学生的四种基本能力是相互联系,又互为区别的。它 们的联系和区别又可通过交流用外显的形式托出。所以,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要寓于四种基本能力的培养之中 。因而,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有助于发展其它能力,这是制订目标的前提。制订目标还要遵循儿童不同年 龄阶段的认知特点及语言发展规律,使实现目标成为经常的、现实的而不是权宜之计、望尘莫及的。低年级学 生一般会用简单完整的话说出自己的算法、想法,能有序地说明一些操作;中年级学生会用简单的数学术语表 达思想,有层次地说明思考问题的过程,能质疑,边操作边解释;高年级学生能使用学过的数学术语表达思想 ,讲明算理,质疑问难,对不同意见展开讨论,有条件还可撰写小论文,作书面交流。
二、挖掘课堂潜力,发掘交流因素,师生广泛交流
课堂教学是当前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教师应充分利用这块阵地,使数学交流从课堂教学情境中扩展开 去,改变那种教师“包讲”或者学生仅只是在教师设计的框框里围着教师的指挥棒转,不敢想也不善于想的教 学模式。教师要鼓励中国学习联盟胆地想和讲。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能说会讲”,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掌握 好数学交流的工具。口语训练的层次:说正确,说完整,符合逻辑地说,说得简练以及尽量说得有风趣。现以 “红花有15朵,红花比黄花多7朵,黄花有几朵?”为例说明训练步骤:
说简单的话↓红花多
红花比黄花多
说完整的话 红花和黄花比,红花多,黄花少,红花比黄花多7朵
讲算理 把红花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与黄花同样多的朵数(?朵),第二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 朵数(7朵)
说方法 求黄花的朵数,用红花的朵数减去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剩下的就是黄花的朵数
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学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性、严谨性等的示范作用,努力使语言形象化、趣 味化。尽力避免“这样做怎么样”、“对不对”、“好不好”等类习惯问语,消除学生说“半截话”或者用一 两个字“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简单作答的语言环境。小学生在表达数学 思想时有两个弱点:第一,不善于正确使用数学术语。如“除、除以”不分,“整除、除尽”不分,“质数、互质数、质因数”不分等,其实质是概念模糊。教师要教育学生注意听,学会听,帮助他们发现错误、疑问, 认真纠正、释疑。第二,不善于讲算理。如教材讲“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有算式3÷4=3/4,为什么 “3除以4等于3/4?”学生回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样犯了“逻辑循环”的错误。教师可以这样诱导 学生理解和表述:讲讲除法算式3÷4的意思(把单位“1”(3)平均分成4份,求1份),1份是多少? (1份是3个1/4,即3/4)所以,3÷4=3/4,等式表示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样既能帮助学生 准确地理解算式的含义,又能促使学生逐步学会说清楚、讲明白算理。
其次,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自读教材,也是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重要手段。鉴于教材编写要求简 洁、明白,不可能把什么都写进去,需要在教学时加以指点。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一节,教材 形象直观地描述了这三种图形,至于它们的关系等就要靠教师引导学生去认识,边读边议(交流)。
读: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议(交流):对边是指哪些边?(用手指一指)长方形靠近的两边叫邻边,如果长方形的两条邻边相等, 那么,长方形会变成什么样?自己画画看(让长方形的一边不变)。
(附图 {图})
正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怎样?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四边相等。
用手拉木条做成的长方形对角的顶:
(附图 {图})
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进而得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 关系(如右图)。
(附图 {图})
通过阅读教材,一方面使学生能读懂教材的重点内容及不易理解的地方,进行有意记忆,逐步学会使用数 学术语进行思维,较完整地表达数学思想及方法;另一方面,还可使学生领会教材的思路,懂得一些教材的逻 辑关系,使其逐步学会逻辑地分析说明问题,为数学交流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
第三,教学几何初步、计量等知识应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指导学生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模型、实验验证等,使学生的听、说、触各种感官协同活动,经过综合、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形式,将思想表达 出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推导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教师要学生从已准备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 形中取出18块拼长方形,可以拼几种都拼出来(全部用上),如下图:
(附图 {图})
检查结果,有些学生摆不全。教师诱导:虽然三种拼法各不相同,但有两点是共同的(都是长方形,面积 都是18平方厘米)。进一步启发: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由学生自摆(不限块数), 相互交流,验证前述关系(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确信无疑,由此比较概括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交 流的结果)。又如,认识长方体:教师出示一粉笔盒让学生观察,学生众说纷纭,纸板做的――长方体――白 色的……教师觉察到学生还未完全注意到本质的东西,于是又取出一只白铁皮方盒给学生看,学生议论:长方 体――白铁皮做的――灰白色的――比粉笔盒小一点……教师并不制止、扭转学生的谈话,只是问两只盒子哪 些地方相同?经学生议论概括出结论:如果不论是什么材料做的,不论颜色、大小,它们都是长方体的盒子。 深一层展开认识活动:学生看、摸、画、数,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师生无拘束地进行交流,完成了对长方体的 初步认识,既提高了学生交流的技能,增强了交流成功的信念,又强化了学生的交流意识。
三、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发展数学交流能力
【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经验交流合辑】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阅读能力的培养08-08
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07-24
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07-13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09-17
利用课外教学资源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09-18
[小学数学]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能力06-29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09-27
培养数学阅读能力 提高自主探究水平08-30
怎样培养中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