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体育教学课程

2024-10-10

公共体育教学课程(精选8篇)

1.公共体育教学课程 篇一

摘要: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等方面综合提出了体育公共关系课程改革的建议,以求提高教学效果,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能从事体育公关的新型人才。

关键词:体育公共关系;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体育公共关系的兴起源于体育产业带来的巨大经济价值,体育产业以其吸引注意力、跨国界整合资源和拉动经济的能力,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投资热点,加之全球体育赛事的增多,对国家之间的交流有重要意义。我国越来越重视体育运动,体育公共关系的教育成为重中之重。因此,很多综合性大学和专业体育院校都开设了体育公共关系课程,作为必修课或限选课。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一方面,公共关系学涵盖了大众传播学、广告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消费心理学、新闻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体现出学科交叉性和综合性;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公共关系理论可以指导公共关系实践活动的开展,体现了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体育公共关系作为公共关系学的一个分支,广泛应用于体育公共关系活动,如国际和国内的体育赛事、体育明星的危机公关等,具有受众关注度高、国际化程度高的特点,其本质属性是通过体育传播或体育沟通来实现主体与客体的良好关系。

2.公共体育教学课程 篇二

一、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意义

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今天, 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公共选修课程的设置, 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 拓宽知识面, 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 为今后就业做好准备。此外, 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足够数量和较高质量的公共选修课也是高校实施学分制改革的需要。公选课的开设, 也为教师施展才能、传播知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因此, 规范公选课管理, 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 不断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 促进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程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精神。通过加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 为学生构建适应终身教育 (学习) 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复合型人才。公选课的开设可以使学生依据自身的兴趣、特长、个性自主选课, 实现因材施教, 自觉构建一个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 开拓学生视野, 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1]

二、公共选修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学生方面。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选课的目的不明确, 多以修满学分能顺利毕业为目的。学生缺乏对自我负责和自觉选课的能力, 单凭个人爱好选课, 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功利性, 往往选那些学起来轻松, 考试易过的课程, 这样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学生今后的发展。从课堂学习来看, 上课表现较好、能及时完成作业的学生仅占少数, 不少学生出勤率非常低, 课堂纪律也较差, 学习态度不端正, 出现“选而不学”现象, 严重浪费了课程资源。

2. 任课老师方面。

一些高校师资力量相对欠缺, 教师既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 又要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 休息时间得不到保证, 个人精力已成强弩之末。有些教师经验欠缺, 对讲授的课程内容不够熟练;授课技术技巧不到位, 章节的重点、难点不突出, 平铺直叙, 使学生难以抓住重点;讲课节奏单调, 缺乏激情, 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缺乏课堂管理经验, 如部分教师坐着讲课, 只对着电脑屏幕讲, 照顾不到课堂上学生的听课反应, 对课堂上学生睡觉、讲话、玩手机、抄作业等的不良现象无视无睹, 放任自流, 对学生的疑惑、难点没有及时的反馈和重复, 使学生失去了听课兴趣。

同时, 部分教师授课的积极性也受到学生低出勤率的影响, 精力不足加积极性不高, 教师难以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去, 也就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此外, 也有一些教师对公共选修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 在试卷命题时不按教学大纲要求, 也不考虑知识的代表性, 避重就轻, 甚至监考不严、判卷过松, 让公共课选修制度流于形式, 不仅影响了课程教学质量, 而且助长了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敷衍之风。

3. 教学监督管理方面。

严格的管理制度、现代化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手段是开好公选课的首要条件, 但是当前高校对公共选修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公选课多为晚上或周末上课, 管理与监督的力度相对于其他的教学课程小, 难以形成整体的规范, 公共选修课程教学的重要性通常容易被淡化甚至忽略。

三、改善公共选修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1. 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作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应转变观念和意识。公共选修课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学生应把通过学习公选课, 拓宽专业课, 提高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作为学习目的。高校要引导学生根据专业需要、自我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来选择课程,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2]

2. 注重教师培养, 选用优秀教师任课。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 要把抓教学质量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认真做好日常教学工作,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 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认真参与和完成课程教学评估和专业教育评估。高校建设一批具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有利于提高和保证公选课的教学质量。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最重要的因素, 因此, 需要有大批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学识水平高的教师走上教学第一线。高校应积极倡导名师、高职称的教师开课, 鼓励有经验的广大教师参与到公选课中来, 同时还可聘请一些经验丰富, 甚至离退休的老教授“出山”。这些优秀教师能正确理解公共选修课程教学的责任和意义, 对学生做到耐心、热情、认真施教。常采用更为灵活多变的方式, 比如对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对难点则进行细致讲解, 同时辅以课堂练习, 并当堂对练习题进行讲解等。另外, 他们广博的知识和德高的威望本身对学生也有一定的吸引力, 在学生中会产生“亲其师, 信其道”的教学效果。

3. 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高校应全面加强教学与管理人员对公共选修课程的理解和认识, 加大教学质量监控力度, 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地位。高校要从思想上深切认识到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对提高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影响,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关爱每一位学生。应组织教学督导人员对公共选修课程进行不定期的检查与评估。一方面, 教学督导员按照有关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 对学校教学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 通过评议与比较, 了解教学运行的有关状况, 发现问题, 提出意见, 督促及时整改, 同时积极推广在教学督导过程中发现的先进经验, 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 通过教学督导员的信息反馈, 教学主管部门能获得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信息, 有利于从宏观上加强对教学的监督和管理, 从而进一步加强教学主管部门对教学的宏观调控, 不断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提高管理效率。对于任课老师也应采取相应的管理办法, 从条例上激励教师工作, 如适当增加任课老师的课酬等。

四、结语

总之, 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实施公共选修课教学有利于我们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极大地推进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进程。对于目前出现的众多问题, 国家高校主管部门与各高校应客观分析、认真对待, 只要做到把公选课教学真正纳入学校教学质量一体化管理的范畴, 构建完备的教学机制, 加强公选课教学与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精品化建设, 再难的问题也能够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丁明珠等.公选课改革初探.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 (1) .

3.高校公共武术课程教学研究 篇三

[关键词]公共武术课;教学效果

一、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水平优劣直接影响高校武术教学的开展。常言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目前,我国体育教师现状可总结为“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队伍不稳”,教师质量亟待提高。要提高教师师资,一是,抓好武术师资来源的建设。体育院校是高校体育教师成长的“母体”,直接影响师资队伍的水平。因此,体育院系不仅要重视技能培养,而且还需不断深入研究与其有关的众多理论知识,如各类健身、养生的功法机理等等。二是,加强教师的再教育工作。社会在不断发展,任何人都需持续不断地再学习受教育,才能把握时代的要求。因此定期组织针对专业教师的武术培训,外出进修等继续教育活动,有计划的举办各种教学、训练裁判培训,开展武术教学经验交流,使武术教师始终跟上武术发展的步伐。

二、培养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武术课的关键。兴趣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表现,是人们积极认识某事物或从事某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的社会实践培养起来的。因此,如果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对改善武术课教学效果有很大帮助。

在上首次课时,教师向学生讲述一些武术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讲述或观看一些武术传奇人物和有关武术的传奇故事,如霍元甲力挫国外拳手,弘扬民族精神的传奇;李连杰、成龙等新一代武术明星事迹;少林、武当、峨嵋等门派神秘的故事等,从而有效的诱发学习武术的欲望。另外,要讲明武术的主要特点、学习方法,与一般的体育项目的区别,让学生了解武术在健身、防身、修身养性、娱乐观赏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激发学习兴趣。教师通过正确引导学生对武术课的目的、意义的了解,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他们学习武术兴趣的内在动力。

三、运用电教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高校武术教学基本上采用传统的“教师口头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的单调教学形式,武术课教学效果不佳。多媒体以其独特的优点进入教学中,它作为武术课的辅助手段,是改进武术教学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武术技术动作的讲解示范过程中利用多媒体中的图形移动、旋转、定格来演示动作的轨迹,动作过程及身体各部位的空间位置,通过慢速播放配同步解说,使学生明确动作的要点、方法,加深理解,掌握正确的动作概念,形成运动表象。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将不同的视频、音频、图片合理的插入到课件中去,使其生动、形象、直观,更易被学生接受和掌握。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武术比赛、散打擂台赛等大型比赛,学生在观察优秀运动员的演练技巧、技术风格和动作的规范性同时,开阔了视野,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四、突出武术的攻防技击性

武术动作的攻防技击性是它的本质特性。长期以来,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武术套路是“花拳秀腿”的看法。虽然武术套路为了联结贯串及具观赏性,穿插了一些不具备攻防意义的动作,进行了一些艺术加工,但其精髓灵魂--攻防技击性仍然可以通过一招一式表现出来。关键在于教师在授课时是否讲清动作的攻防含义、技击方法,“明法而知理,教拳之所用”,因此在强调技术规格的同时,讲明一招一式的攻防含义。初级套路教学对于没有武术基础的普通高校学生来说,比较难以接受和掌握,而散打摒弃了传统武术先练桩、基本功等先期的基础功夫练习,以其刺激、实用、运动量大的特点使武术课不再那么枯燥,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参加武术运动。

五、注意语言表达,提高教学艺术

教师语言是教师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媒介,他是一门科学,同时又是一门艺术。掌握语言艺术的精髓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武术教学中,语言要求准确,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对于武术内容的分析、演绎、阐释、论证要实实在在,其内在联系的讲述用语要贴切,语义要清晰,善于使用武术术语进行讲解。因为武术术语的动作名称一般是根据动作结构、形象和动作方法而取名,能表达动作全貌,如“马步架打”“歇步冲拳”等。语言精确是要求教师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丰富的能容,做到言简意赅,精益求精。还可使用单个字,如“腾空飞脚”动作中蹬地起跳、摆腿、提腰提气、拍手拍脚的过程,归纳“蹬、摆、提、拍”四个字,简单提示学生动作。此外,语言要生动形象,如拳似流星眼似电,腰如蛇行步赛粘等,使用这些自然景物和动物来比喻动作,便于理解和记忆。在中华武术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历代武术家的不断积累和提炼,形成大量口诀化的武术谚语,如“前腿弓,后退绷,挺胸立腰莫晃动”“冲拳不过肩,掌指齐眉尖”等,使用这些顺口溜便于学生记忆动作。

六、提高示范质量,培养学生骨干

武术历来讲究“身传口授”,即教师要注重直观演示,身体力行,多以领做为主,配合语言提示,使学生通过反复练习较快掌握动作。

教师的示范要注意示范的位置、速度等。选择最佳的示范位置,可根据教学内容,动作难易程度及教学效果等进行选择调整,套路变换方位时,及时调整示范位置,保证始终在队伍的钱、左前或右前方,尽量做到示范动作路线和学生跟做的动作路线方向一致。示范速度要根据课的具体情况而变化。在新授课时,一般以正常速度做一次完整的示范,使学生初步了解所学的动作路线、动作方向、段落结构,形成整体印象。而后采用不同示范面,慢速做分解示范并结合讲解,使学生了解动作的要领、要求,易犯错误等。在课堂上把学生骨干安排在队伍的不同位置,这样不论套路方位如何变换,学生都能看到示范动作。老师此时还可停下来观看学生练习,及时纠正错误,进行指导。分组练习时则有利于调动学生骨干的积极性,促进同学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武术氛围,培养武术兴趣,对促进武术课的教学效果有很大帮助。定期举办武术竞赛和武术交流活动,加强课外武术训练,多渠道开展课余武术活动,营造良好的武术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武术技能和理论知识在平时有“用武之地”,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吕韶钧.武术课教学应做好的四个环节[J].中国体育教育,2002,(3).

4.公共体育教学课程 篇四

茶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优秀文化不可分割的一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茶文化是从繁忙的茶事活动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具体而言,茶文化是指从种茶、采茶到选茶、煮茶以及饮茶一系列环节中所形成的茶俗文化以及茶事习惯。从微观层面来讲,茶文化包括了茶道、茶书、茶艺以及茶德与茶具、茶画等元素,其几乎涵盖了茶事活动的方方面面,凡是与茶叶相关的文化现象都可以称为茶文化。我国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其所秉持的教育理念也与当前的教育发展潮流不相符合。而从历史的洪流中淌过来的茶文化,其所蕴含的哲学内涵以及教育理念,对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创新设计将会有所启发。

1茶文化内涵概述

唐朝陆羽《茶经》的问世,意味着我们中华茶文化的正式诞生。中国的茶文化也以文化传播的方式向四周扩散,日本、韩国以及印度、中亚等地区都深受我们传统茶文化的影响,并在本国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创造了民族特色浓厚的茶文化。其中,日本的千利休结合中国茶文化的思想内涵,又融入了日本的禅宗文化精髓,创建了独树一帜的茶道文化,并在世界茶文化之林大放光彩。所以,中国茶文化因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隽永的历史气韵,不仅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也为世界茶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1茶文化的特点。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形成的,其内容可谓博大精深。在漫漫的历史长廊中,茶文化渐渐沉淀成了温婉含蓄与宽广豪迈兼俱的文化气质。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异常悠久,不同时期的茶文化所表选出来的文化内蕴也会有所差异。茶文化自唐朝诞生以后,在宋朝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并先后在明清时期步入了巅峰阶段。所以,唐宋明清的茶文化内涵就会呈现出鲜明的差异性。但是,总的来说却都是当下社会风尚的一种反映。而且,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茶文化一直以默默之势不断焕发新的色彩,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历史延续性。其次,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其不可避免地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茶文化所散发的茶文化魅力也会有所不同。古代的茶文化与现代茶文化内涵自然会不同,但却在无形中受时代潮流的影响缓缓向前发展。再者,我国地大物博,无论是东西跨度还是南北纵深都是极大的。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地区的茶文化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其茶俗茶风都呈现出了地方化色彩。例如,藏族的饮茶习俗与汉族的`饮茶习俗就不同,藏族饮茶喜欢豪饮,汉族偏爱小口啜饮。

1.2茶文化的功能。茶文化是从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生发而成的,其汲取了儒家、佛家以及道家的思想文化精髓于一体,儒家的和谐思想、佛家的慈悲情怀以及道家的无为理念,成为了茶文化思想内核中最为闪耀的一部分,其对于大众心灵的净化与为人处世原则的树立以及价值观的导向都具有鲜明的促进作用。尤其是茶文化的德育教化功能,对于当前浮躁的现代人而言具有一定的涤荡作用。茶文化的核心是“和”,其融合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提炼出了和谐思想,不仅茶人与茶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茶人与社会与自然都应该和谐相处,不苛求任何人任何物。在灯红酒绿的现代社会,大众都沉湎于对名利金钱的追逐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已经成为了不少人的价值理念,其对于其他社会群体的遭遇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漠然处之,陷入了唯利是图的怪圈中而不自知。茶文化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这一思想将会以润物无声的形式洗涤掉大众内心的污秽,促使其从自身的价值出发,为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贡献绵薄之力。另外,由于心理教育的缺失都市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异常脆弱,失恋、学业受挫、工作压力都会可能成为压死其的最后一根稻草,然后不少人选择绝望地离开这个精彩的世界。茶文化中的无为理念,将会为繁忙的都市人提供一个避难所,其可以暂时从沉重的生活中逃离,在不满情绪得到全面宣泄后,进而会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去生活。

2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2.1教学方法单一化。虽然,素质教育理念已经得到普遍认可,但是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成绩分数依然是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于是,上至教师下至学生,几乎所有的人都沉溺于考试的泥沼中,其只注重文化课程的学习,对于其他的体育艺术课程一概忽略不计。所以,我国的体育课程大多只是一种摆设,其仅仅停留于课表的安排上,那么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高校对于必修体育课程都不甚重视,更何况公共体育课程了。一方面,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师大多是直接从体育学校出来的学生,其教学经验与教学方法都是极为缺乏的,大部分都是直接沿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没有结合体育课程的特点对其进行创新教学,也没有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对体育课程进行科学设置。枯燥的教学内容与单调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于公共体育课程更加厌恶,而且也挫伤了因为兴趣爱好而选修该体育课程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体系也不合理,其没有根据课程的难易度,对某一具体的体育课程进行衔接式安排,导致学生只能学习部分内容,而无法深入地进行系统化的体育课程学习。

2.2课程设置不合理。公共体育课程作为一门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与其相适应的课程。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以及健身操,每一课程都可以成为其选择的内容,由此看来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似乎比较合理。殊不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并不完善,其没有系统科学的体育课程规划,大部分体育课程都是以极为浅显的方式而存在。而且,看似自由的选择方式却忽视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差异性,导致学生会在课程中出现跟不上与吃不饱的现象。高校对于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采取的是一刀切式的方式,所有的课程都只有一门,没有基础班、中级班与高级班的划分,无论其自身体育素质的好坏,所有的学生都只能选择基础班进行学习。另外,一般而言,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一周一节,其课时较少而有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堂课会教授许多新知识,学生无法消化新授内容并且课后也难以与教师进行及时沟通,进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并在无形中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总而言之,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也违背了其课程设置的初衷。

3茶文化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创新思路

3.1融入茶文化的德育教化功能,设置科学的茶文化体育课程。茶文化是我们优秀民族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支,其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艺术内涵,也包蕴着深邃的为人处世之哲学,其所奉行的“中庸尚和”、“清廉敬寂”“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大众的思想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同时,其德育教化功能对于高校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重塑也具有鲜明的促进意义。因而,高校在进行公共体育课程的创新设计时,可以结合茶文化的德育教化功能,利用其散发出的人文魅力,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进行科学设置。首先,高校可以透过茶文化的基本内容,从中选取多元化的茶文化因子,对公共体育课程进行因地制宜的安排,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体育素质,对公共体育课程进行分层设计。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分班,而不是以所谓的自主选择为由,将公共体育课程的压力抛给学生承受。其次,高校也应该从茶文化的思想内涵中提炼出公共体育教学的策略,引入优秀的体育教师对公共体育课程进行系统化革新,以新理念新模式促进公共体育课程向新方向迈进。

3.2摈弃传统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主的茶文化体育俱乐部。近年来,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都从传统教育的深潭中爬了出来,但是其教学理念却仍然停留在昔日的落后模式中。所以,高校在进行公共体育课程的创新改革时,首要的任务就是摈弃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文化与体育并重的新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而不是片面地追求成绩分数。而后,高校可以根据茶文化的相关内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茶文化体育俱乐部,将公共体育课程以俱乐部的形式进行设置管理,学生可以从自己的需要、专长以及素质出发,在任何时间内都可以选择与其相适应的茶文化体育课程进行学习,打破了传统的定时上课的桎梏,使学生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体育课程,从而在无意识中培养了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再次,高校也可以从茶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中,选取相关的体育元素与高校体育课程相融合,可以引入采茶舞使学生通过跳民族特色浓厚的采茶舞来了解我们多元的茶文化内容,进而习得茶文化的核心精神,从而推动茶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参考文献

[1]成英,葛小军.传统文化视角下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改革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5):54-59.

[2]刘苏,于志伟,许兰.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与创新研究―――以中国药科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66-168.

[3]王广.从体育文化视角审视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以首都普通高校为例[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3,27(2):122-124.

[4]赵文龙,李磊,陈星潭等.从传统文化视角审视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以韶关学院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10):99-102.

5.公共管理课程教学问题及对策论文 篇五

摘要:在公共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优化课程体系,明确教学目标,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将这些方式合理地运用到公共管理课程教学中,使公共管理课程得到真正的优化和改革。

关键词:公共管理课程;问题;对策

前言

公共管理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设置的一门新专业,这门专业设置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我国由于公共管理专业是一门比较年轻的专业,教师和学生对于该专业的认识还不够,因此,为了使公共管理教学有效的开展,我们就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方法,对公共管理课程进行不断的优化和改革,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下面针对于公共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一、公共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课程体系设置存在问题

从历史角度来看,公共管理课程最初是由政治学中分离出来的一门学科,但随着公共管理的不断发展和调整,使其变成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不仅包含政治学还包括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许多学科。但是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很多问题,各个学科之间都应该存在必要的联系。但是在教学中却忽略了其内在的联系,各个学科之间没有协调性,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教学内容的范围过于广泛,这样会使很多教学内容过于重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影响课程的合理安排,同时也影响到对学生的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

2.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公共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的综合性人才,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人才。通过以上对目标的描述,可以看出目标的不明确性,这个目标要求是不够清晰的,缺乏准确的定位,这样就会导致在教学过程中的盲目,为了适应这样的目标,会导致在教学过程忽略了该课程的特点,对该课程的.价值体现和长期发展十分不利[1]。

3.教学方法单一,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在教学中大都是围绕着课本教材进行授课,这样单一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受到很大的限制,学生只能学习课本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为缺乏,在现代的教学形式中,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方式是利用板书教学,另一种是使用多媒体教学,在板书教学中教师可以主要讲解理论方面的知识,但是对于多媒体教学教师则没有充分地发挥出其重要的作用,使多媒体教学没有得到合理的应用。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这对于该课程的教学工作有很大影响,应该合理的分配教师结构,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使教师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授课[2]。

二、公共管理课程教学中问题的对策

1.完善课程体系,突出优势特点

完善课程体系,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要确保公共管理课程中包含的学科能够得到完美的结合,使各个学科互相渗透。首先,调整课程设置,用以充实公共管理课程的教学体系,对一些有重复内容的学科进行资源整合,此外,在合理安排教学的同时,还要突出学科的优势和特点,整合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学科。

2.明确教学目标,适时更新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的开端,明确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目标,使公共管理课程培养出适合国情发展的人才,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将课堂内容与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更新教学内容,顺应社会时事的发展,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调整,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生长远发展[3]。

3.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整体教师素质

公共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是比较单一的,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工作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公共管理课程中科学有效地学习专业知识,就应该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授课方式,教师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工作,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因此要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中学习,从而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实现学生长远发展。此外,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结构不合理,这对于学生长期的学习是有很大影响的,对于公共管理课程的长期发展有很大的阻碍。因此,要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由于师资队伍不均衡,相比于其他的课程,公共管理课程的发展较短,教师对于本课程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方法都十分有限,所以教师要针对性地强化专业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价值,使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快速提高自身的专业学习水平,确保学生专业学习的有效性[4]。

三、结语

为了使公共管理课程教学更好地发展,就要完善课程体系,明确教学目标,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师资水平,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公共管理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德运.公共管理专业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11):97-98.

[2]罗若愚,涂丁文.我国“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5):99-100+122.

[3]周伟.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海南大学为例[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130-135.

6.公共体育教学课程 篇六

摘要:为了贯彻国家对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响应国家提倡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许多高校纷纷对体育教学工作进行探索与改革。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从学校、教师、学生等几个角度阐述了武汉工商学院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武汉工商学院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结果显示:(1)武汉工商学院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2)教学模式落后、评价方式单一;(3)学生积极性不够、教师专业度不高;(4)体育设施短缺、体育文化活动不足。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方案和措施,旨在进一步推进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实施。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教育的最终目标,身体健康作为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国家教育部门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高校学生体质逐渐下降是一个不可逃避的问题,同时,高校体育教育作为学生接受体育课程的最后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制约着学生未来能否全身心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因此,本文力究目前高校体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建议和策略,以期适应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武汉工商学院体育课程教学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发

根据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笔者查阅了有关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大量图书资料,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有关的期刊、论文,全面了解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这些都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参考依据和理论支撑

1.2.2、访谈法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对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武汉工商学院体育教师进行了交流,听取了他们对体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与建议。

1.2.3、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合理分析、对比,为武汉工商学院体育教学改革提出可行的建议和对策。

1.2.4、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论文需要的信息,设计关于武汉工商学院体育课程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抽取部分学生发放问卷。

2、武汉工商学院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现状分析

2.1、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

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的条件和基础,教学目标的模糊势必会造成预定教学效果的偏差。武汉工商学院体育教学面向的是全体公共选修课的学生,教学目标不应该只限于促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更应该放在如何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养成终身进行体育运动的习惯和意识,达到生理、心理、技能和社会适应等多方面发展。教学目标的不明确同样造成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武汉工商学院开设的体育课程有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健美操和武术等项目,以学生自己选修为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每个项目都有人数限制,一部分学生被迫调到其他体育项目,相应地限制了这一部分学生上课的兴趣。经过调查得知,武汉工商学院只有大一和大二学生才有体育课,每周一节,由此可见,体育课程设置的不仅年限短,而且课时少,不能有力促进学生大学四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以及运动技能的掌握,不利于多元化教学目标的实现。

2.2、教学模式落后,评价方式单一

国家实行新课改以来,许多高校没有真正认识到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只是在表面上进行了泛泛之谈,没有进行深入了解和剖析,导致教学模式维持没变,依旧以老师讲解示范,学生自我练习为主,缺少许多师生之间必要的交流和讨论,难免造成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的丧失,不利于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武汉工商学院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方式仍然以传统的学生体育技能达标情况考核为主,只注重学生最后考试结果,忽视学生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合作、情感、努力程度、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评定。调查过程中发现,体育课程选修之前,部分学生从小受过一定程度上的体育兴趣培训或者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致使不同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掌握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参差不齐,虽然一部分学生上课积极努力,相比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和这部分有基础的学生相比,依旧还有一定差距,如果采用传统的技能达标考核标准进行考试,很容易磨灭这部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2.3、学生积极性不够,教师专业度不高

中学阶段,学生迫于升学压力,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文化课学习上,没有养成参加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进入高校后,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学生自由度的提高,电子产品进入了学生生活,手机和游戏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课余时间,使得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次数逐渐降低,另一方面,学校对体育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势必会减轻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部分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欠缺,不能将自身专业知识很好用到体育教学中,例如有些教师从小运动员出身,在体育教学时,没有深入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往往以较高标准要求学生,没有理清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限制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多元化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学校没有开设游泳、体操、体育舞蹈等诸多项目,学校有不少这类项目的教师,他们不得不进行跨项目教学,这种跨项目教学不但影响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发挥,而且不利于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和运动习惯的养成。

2.4、体育设施短缺,体育文化活动不足

场馆设施是保障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只有具备充足的场馆、完善的器材,才能保证教学目标尽可能的实现。武汉工商学院在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体育选修课中,存在许多学生共用一片场地情况,造成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和运动技能掌握情况大打折扣。同时,足球、篮球、网球等体育课程在室外进行,难免遭受下雨等恶劣天气影响,严重影响课程目标设计和进行。体育文化是促使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驱动力,同时也是一个学生体育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活动是宣传体育知识和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不可缺少的手段。目前来看,武汉工商学院每年在体育文化宣传和体育活动举办上少之又少,加上各种体育社团没有得到学校和学生应有的支持,不能发挥其真实的作用,也相应限制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3、武汉工商学院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3.1、明确教学目标,科学设置课程

教学目标指引着教学工作的进行,合理的教学目标应当满足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身体是工作或学习的条件和基础,高校学生是国家建设的后备力量,肩负着祖国繁荣发展的重任,因此,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不仅要考虑学生现阶段技能掌握情况,更要注重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工作、学习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多元化的发展需求。课程设置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在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体育课程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尽可能满足学生在课程上的第一选择。同时,应当增加体育课程的年限和每周体育课程的次数,合理分配体育理论课程和体育实践课程的比重,有助于学生深刻地了解体育理论知识和系统地掌握运动技能,加强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理解程度,也能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引导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

3.2、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评价体系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的需求,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新体育课程要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逐渐由控制者向引导者过渡,引领学生由灌输式向合作式和探索式的学习方法迈进。比如:教学前,教师可以挑选有运动经验的学生进行讲解、示范,然后请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指出其优点和不足,最后老师再对此进行评价,对错误的地方进行讲解,不但迎合了学生的需求,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易犯错误动作的理解和掌握。从古至今,我国一直沿用考核评价体系,考试虽然是展示学生能力的一种手段,但也存在许多偏颇。评价时,应采取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不仅注意学生技能掌握情况,更要注重学生因认真的学习态度取得的技能、心理、思想品质等多方面的进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充分肯定学生的努力,建立全面、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3.3、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师专业度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表现出活跃的课堂气氛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入手,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要一味追求学生技能掌握情况,更要注重体育运动竞技性和娱乐性的结合,引入新颖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体育教师作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改革的成败。目前,武汉工商学院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学校领导应该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派遣年轻教师进行外出学习,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聘请高水平的教师进行任教,调整好师资结构,院校领导加强对教师上课情况的监督和检查,教师做好自评和反馈工作,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3.4、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体育文化活动宣传

体育场地设施是进行体育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完善的体育设施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和参与积极性。武汉工商学院目前场地设施较为短缺,学校领导应该加大体育经费投入力度,增加体育场馆设施数量,同时延长体育场馆的免费开放时间,满足广大学生体育锻炼需求,定期安排管理人员对场馆进行维修,确保体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提高体育场馆的使用率。

促使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增强健康观念的另一种方式是课外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和体育文化活动的宣传,拉动学校及周边商家对体育活动的支持和赞助,利用校园广播、学报、宣传栏等媒介对武汉工商学院近期体育活动举办情况进行宣传、报道,开展体育文化知识讲座和举办体育知识技能大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体育有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最后,学校领导要对学生体育社团进行大力支持,不仅能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更能锻炼学生组织体育活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谢燕歌,洪浩.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探索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37(01):94-99.

[2]曹冲,刘德军.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问题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4,28(02):157-160.

[3]孙成林,杨甲睿.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36(05):88-96.

[4]韩冰.终身体育视域下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探讨[D].哈尔滨体育学院,2017.

[5]刘星.泰山医学院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6]陈龙.对21世纪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探究[D].华中科技大学,.

[7]王国亮.翻转课堂引入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

7.公共体育教学课程 篇七

1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考核与评价存在问题

现行的体育教学考核评价,更多注重考查学生“快乐体育”体验过程或总结性评价,而对近年十分重视的身体素质测试成绩纳入到体育课考核指标中涉及较少,加之学生自身惰性及部分学生评教片面性,使部分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懒于管理,难以保证体育功能实现。

1.1 对体育课考核目的认识上有偏差

体育课考核的目的,一是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以此作为改进教学方法的途径;二是通过了解学生掌握程度以及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便于下一步教学大纲或教学内容的调整。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有些教师把考核作为一种教学目标,考啥就教啥,教学内容单一,学生掌握面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更使教师疏于备课,不思进取。另外,个别教师将考核成绩作为威胁学生的工具,打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1.2 体育课考核内容不全面,考核方式缺乏科学性

考核内容多注重专项技能考核,对于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尚未纳入体育考核指标。另外,体育课程的考核内容体系不完整,多数高校公体课考核方式多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体育课程多以实践性、体验性为主,全面的身体综合素质必不可少。而身体素质受遗传、身高及体育锻炼习惯等多因素有关。用统一的标准和要求,进行绝对评价学生有其局限性。身体素质强、对项目有经验的学生来说,可能更容易通过考核,而身体能力弱,付出很多,可能勉强通过考核或不及格。

2 近年我校体育课程考核评价改革总结

2.1 因人而异,注重体质健康,合理评定体育成绩

通过近两年改革与实践,我校由过去运动技能考核改革为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标准与体育技能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注重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对普通学生强调身体综合能力,注重共性与个性结合;针对体弱、病残等学生,开设康复课,通过理论考试与专项技能结合,强调对体育知识的理解及对自身康复养生等技能的掌握,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生理特点。通过对体育课程考核数据统计看,近三年不及格率仅在3%,人数明显减少。另外,自学校实施体质健康测试以来,2008-2010年间学生达标率仅为85%,自2012年将体测与体育课堂教学结合以来,学生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学生达标率为90%以上,同时学生在体育课中的自觉性、积极性得到普遍提高。

2.2 课堂教学更具计划性和实效性

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的,养成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的多种组织形式之一。以往的实践性教学,因对学生体质状况没有准确的把握,课堂中的身体素质练习内容存在盲目性,仅仅围绕教材特点和需要而进行。通过国家体质健康测试的各类指标依据,使教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有了宏观的了解,解决了练什么,为何练的问题。根据学生的体质状况,教师的备课、课内外指导有了具体的操作方向,在课堂及课外锻炼指导更具实效性。

2.3 学生自主课外锻炼更具目的性和计划性

考核内容改革对学生课外指导更有引导作用。以往考核只是应付单纯的专项技能,而对自我身体素质欠缺,导致学生身体综合素质锻炼有局限性;对于课外自主锻炼,具有盲目性,更多是凭兴趣出发,实效性差。通过将体质健康测试指标纳入到学校体育课考核中,使学生明确练什么,并根据自身状况,有计划的进行自主锻炼。由过去以往的要我炼改为我要炼,主动参与性更强。考核方式的改革,将有助于学生养成长期性的锻炼意识和习惯。

我校在体育教学改革成效是明显的,当然任何的改革都会有些曲折。客观上讲:一是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不浓,学生对健康的认识度不够,学生惰性强,沉迷网络者居多;二是学校对体育工作还不够重视,场地设备尚不完善,课外自主锻炼尚未形成自动化系统,影响课外锻炼及课外指导。主观上讲:一是教考分离实施,还有难度。公体课教师人数少,在时间安排上缺少空闲时间;二是体育教师除正常教学外,还要承担群体活动、课外指导等辅助教学,加之授课学生人数较多,工作量大,在核算学生体育成绩和比例时工作繁杂,导致教师在将国家体质健康测试纳入成绩考核时意见不统一;三是个别教师工作态度散漫,安于现状,不愿将课外锻炼纳入到体育课考核。

3 高校体育课程考核评价改革措施

3.1 建立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为目标的考核评价体系

3.1.1 建立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思路

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不是通过短期的、功利性的学生身体素质练习来实现的,也绝不是把通过国家体质健康测试作为实现目标的唯一途径。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考虑将体育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更倾向于体育习惯和终身体育能力培养的长期目标养成。我校体育教学模式是学生选课,在一学年中选学一个项目:第一学期以基本技术、身体素质和专项技能为主,另一学期以培养团队及个人综合能力、比赛及战术,逐步培养终身体育能力为主。课堂外,通过指导学生参与社团、俱乐部及运动队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参与体育,热爱体育的习惯。

3.1.2 构建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由图一可知,对学生体育课程的考核评价应包涵课外评价和课内评价。课外考核评价内容包括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标准、课外体育活动、自我锻炼纳入到考核范围内,容易从多视角、多层面考量学生体育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文化价值观,有助于终身体育意识形成。将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纳入到体育考核评价中,容易引起学生真正重视课外体育锻炼。学生课外活动包括自我通过各种方式学习到的体育技术、技能、参与运动队、俱乐部及体育社团等。“阳光体育”实施多年来,我校的实施效果还不是很理想,其中原因之一是还未将将课外体育能力作为体育课程的一项考核指标。课内评价包括身体素质、专项技能与平时成绩。身体素质作为体育活动的基础,是体育教学必考内容,其内容设定可与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指标体系结合起来。专项技能考核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进步,充分考虑学生的先天因素、性格特点及地域特点,用发展爱护的方式去教书育人。另外专项技能要体现综合性,专项技能教学中,我校将团队教学比赛成绩和团队技战术水平综合表现按10%比例作为体育成绩考核指标体系的一项内容,例如篮球三对三教学比赛,乒乓球分组教学比赛武术分组演练等,增加了团队凝聚力,实效性好,积极性高。

3.3 考核评价实施过程中的建议

2.3.1教考分离,采用联合考试或统一考试进行

任课教师教学与考评成绩负责制,容易对学生的评价易产生主观印象,这种形式应逐步被淡化。采用联考或统考形式进行考评,虽组织起来相对繁琐,但在考评方面受主观因素小,更能客观反映该班的学生水平及考查教师业务能力。

2.3.2注重形成多元综合评价的考核评价体系

体育课实践性强,对学生成绩的考评不能完全通过构建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统计的数据进行评价,要做到因材施教。成绩考核也应因个体差异进行适时调整,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身体素质差,不能完成体育项目的,采用进步幅度测评成绩,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

2.3.3考评可采用学生小组互评及教师组评价有机结合

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可在成绩考核时,将学生小组和教师组结合进行,将学生组考评成绩作为学生成绩考评参考依据。把自主权还给学生,有助于终生体育习惯养成。当然,要加强对学生考核组评价工作的宣传,严肃认真,客观公正。对于教师,需转变观念,做好达标与技评的培训,组织好学生组考评。

3结语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中,培养学生实现五个领域目标,必须构建学生体育课程课内外考核一体化,将多种形式的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结合。任何一种考核标准不可能一成不变,在实践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进步,它会随着时代发展要求、学生特点去改革,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解放思想,善于接受新理念新思维适应新变革。

参考文献

[1]沈名顺,等.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指导下高校体育考核课的初步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2).

[2]马永红,等.团队考核纳入大学生体育课成绩评价的探索与实践[J].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2013,(10):6-10.

[3]高升.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方法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3),90-92.

8.公共体育教学课程 篇八

關键词:公共体育;视频;课程教学;探究

中国分类号:G633.96

高校公体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体育技术,还应该结合多媒体视频把体育的最新发展动态通过教学传达给学生。在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及教师的主导性,积极的倡导探究式、开放式教学”。因此,面对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结合多媒体视频进行教学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教育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融入视频教学和体育的最新发展动向,通过结合多媒体视频包括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介手段进行教学,结合体育电影等影视作品以及大众影视艺术等手段开展教学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1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开展视频教学的重要意义

1.1开展视频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我们所有的学习首先应该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去接受新知识,去完成学习的任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但是,传统的体育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被动的学习,学生都是在被动的学习环境下接受知识,并不是凭借自己的兴趣积极主动的、自发的去学习。并且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机械、呆板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很空洞、肤浅。学生兴趣低下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从而也导致教学效果的低下,甚至还严重影响到了学生对学习体育的热情。由于多媒体视频教学是集形、声、色、知、情、意于一体,来自感官的多重刺激,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这样的环境下受到激发,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不会感到空洞乏味。

1.2开展视频教学能够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来同时感知动作,这样所学习的动作更容易被快速的掌握。据教育专家的相关统计,通过视觉和听觉,人们获得的信息能达到信息总量的94%,均比单纯的依靠视觉或听觉或某一单一的感官获得的信息量要多的多。而多媒体视频教学过程中依靠其独特的视觉与听觉功能,能够以生动鲜明的画面和图像以及动画效果、音响效果从而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通过多媒体视频中对运动员的动作了解,从而让学生知道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可以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以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用视频影像动作暂停或者以非常缓慢的速度让学生清楚的了解整个技术动作的过程。通过暂停和放慢动作之后学生更清楚每个动作的技术细节,能够迅速地建立起感性认识,缩短对动作泛化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动作技术加深对动作的理解,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1.3 开展视频教学能够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审美观

体育电影等影视作品以及大众影视艺术可以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地追求美和审视美,影视作品中运动员的造型美、肌体美、运动美通过姿态、身体、线条、肤色、肌肉、骨骼、身体活力等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通过体育运动可以使人体形健美、身体匀称、健康强壮。通过影视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意识到体育运动可以使人青春焕发。体育电影等影视作品中通过摄像机对运动员环绕拍摄特写,并且通过流丽华美的古典音乐以及炫目的阳光配以钢琴伴奏,在高大健美的肌肉线条和姿态造型下,通过流畅的线条和运动的展示,让学生萌生一种眩晕的陶醉感。因此将体育视频作为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辅助工具,能够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审美观让大学生正确地追求美和审视美。

2 高校公体课程中引入视频教学的分析

2.1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引入视频教学的目的

体育是以增强体质、锻炼身体为目的,以永不气馁、永不放弃、永不低头为精神的人类进行活动的一种形式。无论是在体育纪录片和体育电影等影视作品,其所传达的体育精神都是统一的。因此,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要对体育视频教学加以灵活的运用,将教学内容与影视相结合,运用集图像、声音、画面、动画于一体的全面综合性影视形式,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受,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2.2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引入视频教学的注意事项

进行视频教学时,所选择的体育多媒体视频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事项:(1)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与现实生活、国内外体育重大赛事有关的影视作品;(2)选择的多媒体视频要密切联系课堂教学;(3)教学过程中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视频种类;(4)教学的过程中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5)结合体育视频让学生了解体育动作的重难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影视作品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的过程要多与学生主动交流,可以让学生自己亲自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3 结语

高校学生群体目前以“90 后”为主,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锻炼方面,教学过程中还要融入体育自身的人文精神、人文价值等方面的内容。将多媒体视频融入体育教学,在教学的形式上要体现出灵活多样性。教学视频可以运用于课程的开始部分,也可以用于教学中,用于开始部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创造欢快活跃的课堂气氛,中间部分可以让学生了解动作的重难点加深对动作细节的掌握。总之,要把视频用于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只要选得好、用得对,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视频的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永龙.高校公共体育引入体育影视教学模式的探讨[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29(3):131-133

[2]叶子建.体育电影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意义及思考[J].电影文学,2011,(6):161-162

[3]赵燕.体育电影对大学生的影响[J].电影文学,2010,(2):151-152

[4]李娟.高校公共体育引入体育影视教学模式浅谈[J].体育时空,2013,(9):31

上一篇:唐山钢铁公司实习报告下一篇:兽医生理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