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学管理 推进课程改革(精选9篇)
1.深化教学管理 推进课程改革 篇一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推进学校内涵建设
申崇云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我校已启动十年了,新的课程理念已经走进教师心里,但实践操作层面的方式方法,行动策略还没有成功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统天下,包办代替随处可见,唯恐“讲”得不全,不细,不透,未能做到以学定教,还学生以时间,还学生主体地位,从而出现了高投入,低产出,教师无效劳动多,学生有效实践少的局面。尽管我校前几年的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县处于前列,但是后劲不足,加之生源的流失,师资的不配套,这些都已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如何让学校获得长足的发展,我校觉得,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推进学校内涵建设的长远之计.一、加强宣传、学习和检查,深化课堂改革理念。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工作.首先在于转变观念.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课堂改革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努力提高认识,把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通过理论学习,中考质量的分析, 大家都认识到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改革的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课改领导小组制定了《特庸初级中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意见》 ,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其次,为了保证确保课堂教学改革扎实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研究领导小组明确责任与任务分工,强化责任意识,加强行动落实,实行推门听课制度,加强对集体备课、作业批改、辅导等工作的检查考核力度,集中精力抓好课堂教学改革。第三,制定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各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使教学常规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种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严禁满堂讲,满堂练,每节课必须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间,要求教师尽量使用多媒体上课,建立活而有序、规范运行的教学新秩序,不断提高教师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中,杜绝凭经验教学现象,即使是工作多年的教师,也必须严格遵照新的课改要求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组织教学,变“经验型”教师为“研究性”教师。
二、走实研教结合之路,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是施教的主体,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资源,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课堂.但由于多种原因,我校有20%多的老师专业不对口,为了能够让所有老师从 “任务型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转变,学校从如下几个方面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1.强化校本培训,提升教学能力.利用多种研训形式,坚持校本研修的层次化和多元化,坚持“专家引领、骨干带动、同科互动、自我反思、自主发展”的策略。集体和自修相结合,促进教师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发挥教研组的基层职能,把教研的重心放在教与学的结合上,教会知识,培养能力。学习教育理论专著,研修新的课程标准,组织教师开展课件制作、普通话、命题解题竞赛,定期安排“观摩课”、“竞赛课”等教学活动,为教师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机会。
2.打造有效课堂,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通过课堂建设促进教师发展,通过教师发展创造有效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三个转变”,即教学目的由知识传递向能力培养转变、教学方法由灌输训练向启发诱导转变、教学方式由学生消极被动向主动参与转变和“五个自主”即自主思考、自主观察、自主探究、自主表达、自主总结。实行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教师的备课坚持“四备”“六环”和“八定”的原则,“四备”:备目的、备方法、备内容、备学生;“六环”即“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设计——教务处把关审核——师生共同使用”六个环节;八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主讲、定内容、定标准、定检查、定结论。坚持周四备课制,领导深入备课组参与集体备课,定期总结,不断改进,并对备课情况作出综合评价。
3.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将教室变成“实验室”。引导教师以解决问题为指向,运用科学的方法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避免为科研而科研,教师立足本岗确立校级科研课题,写出有自己思想的学术论文并积极承担上级科研课题,逐步扩大研究队伍,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实现科研立校的发展目标。让研究、学习、改进成为教师的工作方式。
三、探索适合校情的教学模式, 规范师生的教学行为。
最有用的知识是方法; 为此,我校在教学上遵循的是教会学生捕鱼的网,而不是一条鱼。
我们学校在借鉴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和东庐初中“师生共案、教学合一”的经验,尝试了“一标两案三反思”的教学实践,一标即制定校本化的学科标准,将盐城市的中考说明细化到教学的每个年级,每个章节,要求每个教学过程、每一堂课都能体现中考说明的要求,试图用它对教学进行精确指导,提高教学的精准性。“两案”就是“课前自主学习案”和“课堂互动学习案”,让学生学在前,在课堂上与老师互动,紧跟老师的思维,凸现自身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目标,使学习任务落到实处,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广度、思考深度得到了加强。“三反思”即通过整理错题集、错题重练、写学习小结等形式进行反思,从纠错到巩固,最后实现能力上的提高。学习模式建立的目的是为了创建新的课堂结构,以期达到在短时间里求得最高的学习效率。
风正潮平,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快马加鞭。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学校内涵建设的道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不待扬鞭自奋蹄”,我坚信特庸中学课改事业在新的起点上一定会实现更高的跨越,创造更美的辉煌,办好让学生幸福、社会满意的教育,为射阳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课堂教学改革的种子,在平庄中学这块土地上已经生根发芽,如雨后春笋般生机勃勃。三个多月的课改虽然只是个起步,却让师生收获了很多成果。使平庄中学教育教学有了几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课改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平庄中学“自主合作”课堂上,学生学知识再不是被动地接受,他们在经历了短暂的适应过程后,现在已习惯了自己讨论问题、自己探求答案、自己讲解知识。学习知识对学生来说不再是苦累的负担,而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和愉快的体验。他们的展示讲解虽然有稚嫩的地方,但是试想一下,经过几年的锻炼,这些孩子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探索能力各方面将会有怎样的变化?平庄中学七年级的一位老师自豪地说:“现在我们班的课堂上,哪位老师要是多讲几句,学生会觉得很不习惯。”这也是平庄中学其他教师在实践中的共同感受。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照着教学参考书备课,写教案,然后讲给学生听。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大胆的改革一下,向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资料,由学生自学,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呢。我们只要会使用筷子和刀叉,就会吃饭。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的,只要我们运用学习工具运用资料,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可以获取知识的。我们要充分的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当前的教改主要问题不是研究教师如何教,而是研究学生怎么学。教改是一把火,燃烧后爆发出的是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正是学生潜能的发掘。学生课上课下阳光快乐,家长家里家外点头称道。我可以预言,在平庄中学,不能跟上课改步伐的教师将彻底失去自己的讲台!在这种课堂上锻造出的学生一定是会学习会适应社会的合格的人才!
第二、改变了师生关系。
在新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扫除学生学习的恐惧心理;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克服“敢想不敢说”的心里障碍,积极大胆地阐发自己的观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要更多地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才能特长,以便更好地实施教学。学生的生命是鲜活的,在对待学生上,教师态度要和蔼可亲,语气要温和,言辞要委婉,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一言六月寒。”我们与学生要多交流、多沟通,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真正做到爱生如子,与学生心心相印,使师生关系如水乳般融洽。这样一来,教师们在课内课外与学生的关系更亲密了,多角度多渠道地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在课堂上活泼可爱,课堂改革让教师更加喜欢学生,情不自禁地注入了更多爱的情感,必将付出爱的行动。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对老师敬而远之,为了在展示课上展示自己,他们主动向老师讨教,和老师亲近,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课堂教学方式的变换使得师生相处和谐,做到了名副其实的教学相长。
第三、改变了教师的职业行为。
平庄中学坚持以学科备课组为单位,商讨课型、编写“一案三单”、互相观课、课后共同反思,年级学科组成员结合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问题,进行对话争辩,思维碰撞,研讨挖掘,一份教学工具经过讨论修改,集所有成员智慧于一体,整合出最佳方案,把集体智慧化为个人教学行为。这些实实在在的备课不再是只借鉴资料而不动脑筋的应付任务,使每个教师潜心教研,乐于学习。备课组成员间学会了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个人潜能。
以前不受重视的学生表现出让人惊讶的能力,以前学生无法理解的问题被学生讲解得清清楚楚,以前上课就睡觉的学生也开始拿起书本和老师同学互动。课堂教学改革,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惊喜,这是课改带给学生的实惠。课改的这些变化使我们的教师更加喜爱学生、学生更加喜欢课堂。教师们感受到了教师这一职业魅力,更加爱岗敬业,他们乐于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情感,用自己的激情、智慧、爱心参与教学活动。
风正潮平,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快马加鞭。新的课改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不待扬鞭自奋蹄”,课改前面道路曲折、困难重重,但有困难才更彰显课改的价值,我坚信平庄中学的领导教师将会进一步同心同德,凝心聚力,查找差距,自我加压,克难奋进,大胆实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我们坚信,平庄中学课改事业在新的起点上一定会实现更高的跨越,创造更美的辉煌,办好让学生幸福、社会满意的教育,为宝山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课堂教学改革应该遵循三个宗旨:一是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思维发展的旧模式;二是遵循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提供最大的空间;三是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内容,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
教师在实现自我发展、促进学生成长过程中,体验教育的独特魅力、尊严与幸福。
鼓励教师外出培训学习。通过培训,开阔教师的视野,转变教师的思想,将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融入自己的工作实际,并发挥其辐射作用,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学生的在校生活以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为主,在评价中获得成就感也单一指向了考试学科中的佼佼者,学生特长得不到发展,校园吸引力下降,学生厌学现象严重,辍学情况有所抬头。
(四)新校布局合理,设施齐全,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另外,元宝山区高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万人高中”格局已经形成,其招生覆盖面已基本涵盖了全区初中在校学生,制约初中教育改革的中考瓶颈已逐渐发生改变,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已成为社会和人民关注的热点。
社会的进步呼唤教育的快速发展,为全面适应我区社会发展形势,并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把学校建设成团结向上和谐愉悦的一流育人摇篮,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促进教师的专业提升和学生素质的健康和谐发展,平庄中学努力开拓内涵发展,科研兴校的道路,提出了“以学定教,全面育人243工程”行动策略研究。近几年来,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县公办初中处于前列,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
2.深化教学管理 推进课程改革 篇二
歌德曾经说过“人生最重要的是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 并下定决心去实现它.”职业生涯规划是要现代大学生对其将来职业生涯进行客观分析、设计和总结并努力去实现它。大学生对其职业生涯的认知和规划应该是个完整的过程, 从培养职业兴趣、进行就业准备、走上工作岗位到退出职业生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 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 高职院校的学生应该有种危机感, 他们更应该具备职业规划意识。而随着现代高职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 高职院校也开始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提高职业素质、培养职业技能、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就业能力的重要性。
美国学者霍兰德的《人与职业互择理论》指出劳动者一旦找到了适应自己的职业岗位时, 他们的才能与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因此就英语教学而言, 高职院校的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该重视对学生的职业进行规划和指导。本文将主要从目前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理论入手, 探讨高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现状并进行多维度分析, 提出合理教改策略。
二、高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现状与分析
为了进一步准确把握高职学生职业规划情况, 笔者对辽宁金融职业学院13级金融会计G3班、国际金融G1班、农村银行G1G2、软件G班进行了调查分析, 发现大部分高职学生选择高职院校的原因是高考中失利, 而与本科院校失之交臂, 还有部分学生分数很高而没能正确认识自己, 导致志愿填报错误, 而三批本科又学费较高, 家庭无力承担。其中因为高考失利的学生占45.8%, 无力承担三批本学费的占20.5%, 对英语或英语及另一学科没有兴趣, 分数极低的占15.3%, 其他因素占8.4%。这些学生当中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是自己选择的专业, 只有31.8%的学生对自己的将来就业有初步计划。在对以上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得出结论:高职生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缺失、实际操作技能未达到职业标准, 职业素质得不到体现、职业规划指导课程收效甚微、政策、资金、设备及师资方面投入不足等问题。
1. 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缺失
很多高职学生没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评价自己, 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特长是什么。但是绝大多数学生只知道愿意留在大城市里的大企业和机关工作, 他们期待较高的收入, 而欠发达地区和基层职位不予以考虑。此外很多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就业信息和企业文化, 但是往往互联网上大量的过期信息并不能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参考, 而他们又不愿意对这些就业信息进行深入研究, 导致高职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好似雾里看花。在不清楚自己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的情况下很多学生一拥而上盲目考取各种各样的证书来增加就业筹码, 一些学生甚至整日奔走于各种社团, 为的是向用人单位证明自己是个爱好广泛, 组织能力突出的学生。
2. 实际操作技能未达到职业标准, 职业素质得不到体现
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是要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这要求高职学生具有过应的职业技能, 而科技的发展对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可是很多高职院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相对“老化”。例如:英语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通过AB级考试确忽略了知识在学生就业岗位的实用性。因此很多用人单位反应学生的技能不过应, 还需要重新培训才能上岗。此外, 职业素质内涵建设也是职业院校面对社会竞争急待加强和提高的重要方面。而职业素质的提高要求学生要具备敏感的职业意识、良好的政治素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职业心理和精湛的职业技能。可是经过调查, 我院学生基本情况如下:
3. 职业规划指导课程收效甚微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很多高职学院是以讲座课开展的, 基本都是老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气氛死板、沉闷, 大班授课, 学生不认真听, 课堂缺少师生互动。教育部倡导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 且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 特别提到此课程要从学生入学贯穿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 建议课程的学时不少于38学时。1而实际情况是很多高职院确实开了这门课程, 但是可是确根本达不到38学时, 而且课程没有连续性, 有的学院此类课程开在入校第一学期, 有的开在最后一年。这就使学生对这门课程不够重视, 也没能起到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的作用。另外,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都只关乎就业问题, 而忽视了对学生未来生活的规划, 忽视了职业角色与其他生活角色的关系。因此, 职业生涯规划更应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引导学生顺利步入社会, 走上工作岗位或指导学生实现继续求学之梦。
4. 学院在政策、资金、设备及师资方面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没有把教育教学的重点放到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上, 没有认识到这对学生学习、就业和生活的重要性。因此高职院在政策上没有向职业生涯规划倾斜, 资金和设备的投入也不足。师资方面, 专职教师人数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而讲授职业生涯设计的教师多数是从事学生的辅导员和相关行政教师, 极少聘请与学生专业相关的企业家代表。这就导致师资方面过于局限, 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 且大多数教师没有实际的企业工作经验, 因此上起课来常感到力不从心。
三、现代高职院职业生涯规划方案与英语教改策略
1. 树立职业生涯规划观念, 调整英语教学目标
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对于学生的成长及对学生将来就业和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的职业观念首先要有明确的职业理想。那么, 对于高职学生来讲首先应该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 有了目标就有了努力的方向, 才能有的放矢的朝着自己的规划方向奋斗。此外, 职业目标应该具有可操作性, 不能遥不可及也不能过于容易。职业目标应该努力在一定时间内完成, 切不可无限期延长完成时间。同时, 学生的职业目标要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职业目标的设定要从服务社会出发, 应该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么高职英语教学目标应该是为学生的职业生涯目标服务的, 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体现实用性, 有针对性。对于树立不同职业目标的学生, 应该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尽可能提提出不同的教学方案, 保证不同规划的学生都有实现英语知识的提高的机会。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按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同把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 教师给不同的学习小组分配不同的英语阅读资料, 并让学生讨论, 促使学生自主学。让学生在不同的平台充分展示自己才华, 在课堂上也能找到实现职业理想的机会。
2. 提高职业综合素质, 提高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与本科毕业生相比, 高职学生在学历上与他们没有竞争力, 在社会认可度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劣势, 在就业方面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 高职学生若想扩大职业竞争优势, 就必须提高职业综合素质。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还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同时, 合作精神及团队沟通协调能力也是扩大高职生竞争优势的前提。在高职院校学习期间, 学生应该考取必要的技能证书, 增加就业的砝码。学院应组织多种校内外实践活动, 让学生投入企业一线进行实习和锻炼, 在实践中让学生不断积累经验、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 为今后就业做好必要的准备。学生通过英语AB级和四六级不是目的, 而切实提高英语实际运用能力显得更为重要。比如在课堂上或校园里给学生提供多种活动和交流机会来提供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英语演讲比赛、课前的duty report、英语角活动、英语演讲比赛、英文影片评论等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3. 掌握多种技能, 增强就业能力
在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 技能型人才不能局限于掌握某一个技能, 高职学生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就要努力掌握多种技能来提高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所谓的多种技能应呈现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即:掌握基于同类或相关岗位需求的技能2。而共享的实训基地是有助于高职学生加强技能训练和实现多种技能并重的重要途径。其次, 学生加强相关专业的课程学习是掌握多种知识技能的另一有效方式。英语演讲技能和口语表达技能无疑也会增加学生的竞争优势。再次, 学院可培养或引入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在讲授基本专业知识的同时, 可以更有针对性的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很多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 甚至很快又会失业, 除了个人原因外很多原因来自企业较低的认可度。相反, 具备了多种技能的高职生会更加自信地面对就业形势, 而企业在稳住人才的同时会给与他们更高的福利, 从而实现了高职生的就业稳定性。
4. 优化师资结构, 更新英语教学手段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大量优秀的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不同的职业目标、理想, 教师应该更有针对性的设计不同的授课模式和指导方案。此外, 为了优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队伍, 学院也应重点考察教师的专业能力、职场把握能力、政策法规掌握能力、服务实施能力、咨询沟通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分析与洞察能力等。同时, 教师的职业素质和心态也会影响和感染学生的职业心理, 因此优秀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应该全身心投入工作, 积极乐观, 热情有活力。那么“书-黑板或教学课件”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充满激情的英语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 更新教学手段, 鼓励学生多方位互动并参与教和学,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能力。例如:课堂辩论、分角色朗读、外刊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并用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明确职业生涯规划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高职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的结构调整的要求。因此, 高职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与企业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学院不应该只关心一次性就业率, 而学生应该遵循“先就业, 后择业”的思想, 将职业理想与当前择业形式相结合, 将用人单位职位要求与个人职业目标相结合。尽管如此, 学生应该在求职过程中努力坚持将市场需求与职业理想相结合, 依照社会需求, 发挥自身优势, 积极工作, 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不断提高职业素养。
结语
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 义不容辞地肩负着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生活的意义。正确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观念, 努力提高职业综合素质, 扩大竞争优势, 掌握多种技能, 增强就业能力。同时, 学院方面优化职业生涯规划师资结构, 调整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 并且明确职业生涯规划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不断增强学生对现今社会的适应能力和服务意识, 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春艳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高职院校施教方略.[J].百家论苑.2010.6.
[2]陈慧珍苗素莲高职职业生涯教育的多维度分析与改进策略.[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12.
[3]方敏.职业生涯训练营在高职职业指导中的实效性研究[J].就业指导.2013.4.
[4]王韬.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性[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5]魏大璋王彩霞高职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关注和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2008.5.
3.深化教学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篇三
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型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新理念意在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建立正确价值观。在课堂中教师要重视师生之间的和谐平等,讲究课堂的开放,让学生善想、敢说,讲究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此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使学生敢想、敢问和敢说,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二、重视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到课堂教学中
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到课堂教学中,既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便于学生储存记忆,又可以使学生展开联想。这是时代的呼唤,素质教育的要求。如白居易的名诗《琵琶行》,其中一大段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调动了人的视觉与听觉。这里,作者不仅表现了再现音乐的才华,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的述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学习这首诗,有的学生可能会对这些描摹理解不深,但我们如果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便可使学生进入到一种放松的状态中,进行联想、比较,学生理解起来就方便多了。
三、有效利用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创新”思维就会应运而生。活动性策略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策略,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必将发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辉。活动课的“活”有利于学生思维自由翱翔,是创新机制的极佳形式。认识事物深刻与否,在于思维的深浅程度。学生认识事物往往只看表面,不善于透过现象去抓本质。只要依据教材,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慢慢地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从而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其核心是努力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活动性策略有:①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讨论、交流、辩论、竞赛等活动形式,完成教学目标;②组织学生通过尝试错误和成功等活动,完成学习任务;③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科兴趣活动,社会考察活动,各种内容的认知实践活动,培养并发展个性特长。
四、深入探讨“主动发展”语文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从当前的现状来看,学生被动应付,失去主体意识,是影响学生发展的主要症结。作为教师,应挖掘激发学生成就动机,使他们具有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地解决某一难题的内心需求;渴望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本领。“主动发展”语文教学模式构建了四种课型:1、讲读课。以自读质疑、自行评价反馈为主要方法,把时间还给学生。其教学结构为:(1)激活情趣,自读质疑;(2)提示重点,自悟深思;(3)选点精读,自冶情性;(4)引导总结,自行反馈;(5)延伸课外,自求提高。2、课外阅读课。开展课外自读是提高语文素质、促进主动发展的必经之道。每周至少开设1-2节阅读课,程序如下:(1)出示主题,自选读物;(2)指点读法,自读评点;(3)组织交流,自结自评。3、语文活动课。老师指导学生开展演讲,办报、采风与多种形式的语文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增强与外界交往的能力,发展认知能力。其程序为:(1)提出要求,自定内容;(2)自编自练,相互合作;(3)交流展示,自行评价。4、写作指导课。运用研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呈现的材料自行研究作文规律,老师不是简单地讲授写作知识,而是让学生自行归纳。其教学过程为:(1)呈现材料,自读深思;(2)寻求规律,自行探究;(3)交流讨论,自行训练。这样学生就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学习任务,乐于接受挑战,不断进取,努力实现自我提高的需要。
语文新课标提倡开放式教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初中语文教学是一个不断感受、领悟、吸收、消化的过程。要使这一过程适应现代观念下的教学的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力求教学方法求真、务实、创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求。
4.深化教学管理 推进课程改革 篇四
邹平县畜牧兽医局(2012年4月22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全力推进生态畜牧县建设》。
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是国务院为稳定和强化基层动物防疫体系,提高兽医管理机构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我国动物卫生工作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我国动物卫生及其产品安全水平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对此,我县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2007年12月,出台了《邹平县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邹政发[2007]28号),在滨州市率先进行了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工作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完善机构、明确职能、理顺关系、稳定队伍,建立健全了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执法监督、技术支撑和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形成了科学、透明、高效的畜牧兽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全县畜牧兽医事业呈现出勃勃生机。
一、基本情况
邹平县镇办畜牧兽医站在改革前均为“自收自支事业 单位”,16个镇办畜牧兽医站有在岗人员91人,人员构成比较复杂。在岗在编的人员38人,其中干部28人,工人10人;在岗编外人员34人,其中干部23人,工人11人;企业编制、临时工19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岗人员中非专业人员普遍存在。全日制畜牧兽医专业大学毕业生非常少,后继乏人,技术落后,甚至断层。二是大部分镇办畜牧兽医站经费和职工收入均无保障。大多数办公场地破烂不堪,设施简陋破旧。三是镇办畜牧兽医站在社会最基层,社会地位差,基层政府每次机构改革,不是“断奶”(断财政工资)就是“抽血”(交所谓的管理费)。四是公益性服务职能与经营性服务交叉混合,职责不清晰。公益性职责淡化,多种问题导致动物防疫密度低,免疫效果差。
改革后,邹平县畜牧局更名为“邹平县畜牧兽医局”,内设办公室、计财股;设立“县畜牧发展服务中心”和“县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两个副科级技术支撑机构;组建“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县饲料兽药监察所”两个执法监督机构;在全县设立16个基层畜牧兽医站。全局使用全额 事业编制128名,实有畜牧兽医人员127名(实际在岗人员107名),有村级动物防疫员858名。16个基层站人员、业务、经费由县畜牧兽医局统一管理,经费实行收支两条线,人员工资、办公费等全额纳入县财政预算。经营性服务如动物诊疗、饲料兽药经营等推行社会。基层畜牧兽医站办公场所由所在镇办政府提供。同时实行村级动物防疫员制度。村动物防疫员由县财政实行按年补助,人均1000元。
二、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机构和队伍得到稳定。通过改革和不断完善,全县共上收了83名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稳定了基层畜牧兽医机构和队伍,实现了“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处办事”的目标。
二是畜牧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一是人员更加优化。全局现有畜牧兽医技术人员127人,其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96人,占75.6%;中级以上62人,占48.8%。二是职责更加明确。基层畜牧兽医人员集中精力从事生产发展、动物检疫、动物防疫监管、重大疫病防控、行政执法等工作。三是对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管理更加到位。体制改革后,对人的管理更到位,对技术的监督指导更易于落实,更有利于集中开展重 大疫病防控和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更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更有利于人财物的有效利用。
三是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经费得到保障。其工资、办公经费、医保、社保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月工资收入由过去仅1500元提高到人均3000元左右,增加2倍以上。办公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社会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
四是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动物疫病防控机构进一步健全。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职能分离后,公益性职能由基层畜牧兽医站承担,社会性服务由分流人员去实施。特别是行政执法与经营性服务分离后,消除基层兽医人员既是执法者,又是经营者的弊端,有利于公正执法。分流人员按市场化运作,公平竞争,初步建立了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两支队伍,形成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国际接轨的科学管理体系。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构建了县、镇、村三级动物防疫网络。特别是今年,我们以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推行了防疫示范镇建设,促进了全县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开展。
五是建立了专业执法队伍。执法人员得到了充实,执法经费得到了保障。执法人员绝大多数都经过业务培训,比较 熟悉国家畜牧兽医方面的法律法规。为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我们邀请县检察院检察官,对执法人员就相关法规、相关技术规范、行政执法程序、执法文书制作、执法工作技巧、执法工作资料整理积累等重点内容,进行了业务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
六是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显著。体制改革完成后,邹平县畜牧兽医局连续两年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全市农业农村工作集体三等功,连续5年获得全市畜牧兽医工作综合考核一等奖(第一名),并先后获得全市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先进单位、全市招商引资特别贡献奖、县直招商引资特别贡献奖、执法责任制先进单位、三优三满意巩固年先进单位、全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全局先后有多人分别获得农业部畜产品质量安全先进个人、全省十大检疫能手、全市畜牧兽医工作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以后,省内外多个畜牧考察团先后来我县考察和指导,对我县畜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均给予了高度评价。我局先后成功承办了2010年全省标准化示范创建现场会、今年的全省畜牧科技促进年活动启动仪式等,得到了省局领导的高度评价。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副省长贾万志、市委书记邓向阳等省市领导先后来邹平视察指导,对我 县畜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均给予了充分肯定。
三、改革成功的几点启示
一是必须坚持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有力领导。改革之初和改革后,邹平县面临群众不理解、部分镇办畜牧兽医人员抵触、上级党委政府和部门担心等重重阻力和压力,县委、县政府采取坚决果断措施,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全县先后开展专题调研5次,召开专题座谈会10余次,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亲自上阵,县组织、人事、畜牧、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等部门通力合作。可以说,没有县委、县政府的坚强有力领导,没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将寸步难行。
二是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处理改革中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畜牧兽医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机构不合理、职责不明确、队伍庞杂、管理混乱、服务不到位等问题日渐突出。该统的没有统起来,该分的没有分出去,单纯通过服务收费养人的办法已危及畜牧系统生存和事业发展。改革畜牧兽医管理体制已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的唯一出路。实践证明,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早改早主动,早改早发展,早改早见效。
三是必须坚持公共财政作保障、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服务性职能分离的改革方向。基层畜牧兽医站承担了防疫、检疫、行政执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公共卫生安全、兽医医政、兽药药政等大量公益性职能的基础性工作,是政府职能在基层的具体体现。基层站改革,既要实现机构的稳定,队伍的优化提高,又要实现与国际社会接轨,适应现代化畜牧业发展需要,就必须建立一套以公共财政作保障,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服务性职能分离的管理体制。
四是必须坚持人员、业务、经费“三权归县”的管理办法。邹平县基层畜牧兽医站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的过程是镇办站“人权、事权、财权”由下放镇办到收归县级管理的过程。邹平的实践证明,只有人员、业务、经费“三权归县”的管理办法,才更有利于人员的管理到位、技术的监督指导到位,更有利资源的整合利用,更有利于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和公共卫生安全,更有利于加强执法力量,更有利于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体系的建立。
五是必须坚持落实相应的配套措施。体制改革不是一改就了,一改就灵。伴随体制改革,一些非体制性问题也暴露出来,一是经营服务性职能难以一下子推向社会。由于邹平县是畜牧大县,动物诊疗、饲料、兽药等经营性服务面广量大,单纯靠原有的社会服务功能无法满足需求。二是部分分流人员不理解改革或心理不平衡,与被县局聘用人员产生矛盾,影响了防疫工作开展;三是个别聘用人员对从事行政执法、防疫监督、生产发展工作不适应,其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明显不适应新的工作岗位需要。四是动物疫病监测等事业发展业务经费来源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全县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一是加强培训和技术指导。二是加强执法和服务两支队伍建设。制定继续教育培训方案,积极组织检疫员培训、业务技术培训等,进一步提高执法队伍的能力和水平。三是把动物疫病监测等业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各项工作正常运营。
四、今后打算
各位领导,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实施,为我县畜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我们决心要借这次会议的东风,以改革作为新的起点,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争取编委批准设立县级畜牧兽医综合执法机构,在全县16个镇(办)畜牧兽医站统一加挂“××镇(办)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的牌子,进一步完善畜牧兽医体系,为我县跨入全省生态畜牧强县提 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5.深化改革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篇五
大纲
一、法治中国的主要内容 1.法治中国的提出 2.法治中国的主要内容
二、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1.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2.司法体制改革基本要求 3.司法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
三、深化改革,行政司法权行使
1.深化改革,确保依法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2.深化改革,确保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3.深化改革,确保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4.深化改革,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5.深化改革,完善人权的司法保障制度
四、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设法治政府 1.法治政府
2.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五、深化改革,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
1.把国家的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都纳入法治化轨道 2.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3.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4.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重在实践
正文
一、法治中国的主要内容 1.法治中国的提出
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明确目标。“法治中国”概念的提出,是在2013年年初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作了重要批示,提出“平安中国”和“法治中国”。我国很早就开始展开法制建设,江苏省和山东省早已有了“法治江苏”和“法治山东”的提法。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法治中国作为中国法治改革的目标。法制建设在国家层面得到明确。
2.法治中国的主要内容(1)法治国家
法治是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体现了法治中国在国家层面的含义。
(2)法治政府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就要求建设成法治政府。国家和政府是两层不同的概念,就政府来讲,法治中国也应该是包括政府的,它所要求的是要建成一个法治政府。法治政府这个目标的提出,早在2004年,国务院颁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其中指出“要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从依法行政过渡到建设法治政府,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提出了六项基本要求:
合理行政要求行政机关、其他的执法机构自身合法、程序合法、责任合法,权利和义务符合法律要求。
合理行政要求行政机关、执法机关按照合理的标准、程序、原则、精神,来使用自由裁量权。
程序正当,不仅要求行政行为遵守法定程序,而且要求程序符合正当的基本原则。程序正当是在原有法定程序基础上的深度发展。
高效便利,实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大众的最终目标。
诚实守信,包括政府在内的行政机关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政府的诚实守信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可预期的市场的环境的要求。
权责一致,要求行政机关对其所实施的社会管理行为负责。如果权力的行使侵犯了当事人的权利,行政机关就应该受到追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新目标,到2020年小康社会建成的时候,法治政府要基本建成。法治政府要建设由行政机关自身的目标变成全党的目标。法治政府是法治中国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要实现法治的状态,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必须要实现法治的政府。
(3)法治社会 第一,全社会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坚守法律底线。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没有特权。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要在法治范围的框架下。在中国依法维权更具有针对性。法治中国应该包含三个方面内容,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
第三,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习近平同志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制国家、法制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国家,依法治政的主体是共产党,依法行政的主体是政府,法治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国家、政党、政府和社会囊括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法治社会四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有机统一体。法治中国的内容包含各个方面。
二、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1.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1)司法与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关系密切
司法不能代表中国法治的所有方面,但是司法是中国法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仍然必须要强调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来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
(2)现行司法体制改革不足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司法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年,但现行司法体制改革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法治中国的建设。因而,必须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动法治中国建设。
2.司法体制改革基本要求(1)司法公正
在党的决议和其他相关文件中经常有类似的表述,要让每一个老百姓都能感受到司法的公平、公正。它和法治中国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司法的生命就在于公正,中国司法体制改革最核心的要求是让司法更加的公正。司法公正众人瞩目,它是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而中国司法体制改革中最核心的要求乃是司法更加公正。
(2)司法高效
迟来的公正是否算公正?理论上说法不一。迟来的公正不是公正,如果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不能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就不能抚平对人的心灵伤害。因此,司法不仅要公正,而且还要及时、高效。司法机关要及时处理案件,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3)司法权威
司法是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具有权威性。现在的司法权威是不够的,至少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是不相适应的。
信访条例规定,凡是应该诉讼的案件不得通过信访来解决。但是在有些地区,有些事情不是按照规定来解决的,司法已经终审的案件,也可能重新输入到信访途径中,形成一个循环。这种循环使是司法的权威性大打折扣。
此外,对另一种矛盾纠纷的调解和处理,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百姓对法院已裁决的事进行申诉上访,用其他途径来解决。这实际意味着对司法权威的损害。所以遵从司法的权威,不仅是体制、机制的问题,同时全社会应形成对司法的敬仰和尊重的氛围。这是改革的目标及基本要求。
(4)坚持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原则
我国的司法制度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中国司法体制的改革,要始终坚守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不变的原则。这是改革的严肃的政治问题。
(5)加快改革。
加快改革司法体制意味着司法体制改革的步伐应该提速。司法体制改革,有时代性和紧迫性,当今中国的司法制度面临的问题需要通过机制改革去解决。
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改革的总目标、建设的总目标是相一致的。2020年中国要实现小康社会,改革已时不待我,司法体制改革必须跟上改革的步伐。
3.司法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
维护人民权益是司法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
司法体制改革的最终目不能偏离我们社会主义体制的价值取向,不能偏离我们改革的目标。在制度设计和改革的深化中,要贯彻维护人民利益的思想,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三、深化改革,确保司法权行使
1.深化改革,确保依法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法院、检察院在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时,一定要依法行使。依照法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与现有的体制机制各方面有一些不相适应,因此需要深化改革。在现实中,法院在判案过程中,除了依据法律,还会考虑其他因素,如受害人的情绪等。法院如果不能在法律的效果和当事人能否接受的效果之间寻找到平衡,那么依法行使审判权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要通过深化改革来确保依法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2.深化改革,确保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1)审判权、检察权“去地方化”
我国实行共产党一元化领导的政治体制,因此我国的司法体制也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司法体制。
我国现行的司法体制制度使法院和检察院的人权、财权、物权都归同级党委、政府管理,法院、检察院法定权力的行使受到地方政府的影响。因而,现行司法体制要“去地方化”,法院和检察院要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所谓“独立”并不是独立于党,而是独立于其他国家和机构组织。坚持党对司法的领导,是坚持大政方针和组织人事的领导,而不是同一级党委来领导法院的具体工作。
(2)审判权、检察权“去行政化”
法院、检察院如果按照行政模式运行,就会形成一个下级服从上级的模式,这样会干预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所以,无论是去行政化还是去地方化,都是保证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重要内容。
(3)财政制度改革
法院、检察院的财政都是由地方政府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干预了审判权、检察权的独立行使。
3.深化改革,确保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审判权、检察权的行使不够公正,需要通过改革使法院、检察院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自由心证在现行司法体制下会导致“权力心证”、“金钱心证”、“利益心证”、“人情心证”,危害司法公正。司法如何做到公正?一方面,需要给予权威;另一方面,需要让法院、检察院等机关公正地使用这一权力。法官的裁量权、检察官的裁量权不应只有一人说了算,应将裁量权量化、标准化,变成一个裁量空间很小的裁量权。进一步加强司法监督,确保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4.深化改革,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司法权力有一套自我运行的机制,现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革。
第一,司法权力应有效,不能互相冲突、无效“空转”。第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应该有制约和监督。现实中存在公安局、检察院、法院之间只有协调配合,没有制约和监督的现象,三者之间形成了串通机制。因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需要健全。
5.深化改革,完善人权的司法保障制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关于完善人权的司法保障,强调的是司法保障制度的改革,这是《决定》的本意所在。
(1)完善人身自由的限制和剥夺的司法程序
劳动教养制度作为一种限制人身自由的制度和措施,是由国务院规定的,经全国人大同意。自《立法法》颁布以来,劳动教养制度面临法律障碍,需要改革。
2013年中央有关部门和领导都明确表态要废止中国的劳动教养制度,一次是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由政法书记提出的,另一次是总理在答记者问的时候,承诺年内要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废除的理由是由行政程序来决定而不是由司法程序决定。它违反了世界都公认的规则,所以需要改革和完善,而废止也是改革。
(2)完善冤假错案的纠错制度
我国《刑法》经过几次修订,确立了两大原则:疑罪从无原则,这一原则为大多数国家的司法制度所确认;无罪推定原则,即在法院没有确定一个人有罪之前称为无罪推定。现行司法制度中,两大原则的落实不太到位。河南赵作海案就体现了两大原则落实不太到位问题。两大原则是人权保障的核心资本。
而在现实司法制度中有时却不是按原则来做。刑事案件中,无论在赵作海案还是在河北的其他案件中都存在着刑讯逼供、屈打成招的事例,这是对人权最大侮辱。我国已经确立了无罪推定和疑罪从无的制度,但在司法实践中没有到位,体制机制还存在问题,要通过改革使冤假错案的纠错制度需要得到完善。
(3)完善国家赔偿制度
国家赔偿分为行政赔偿和刑事赔偿。
冤假错案中,当事人不仅受到了巨大的人身伤害,另一方面,当事人的心灵伤害更大,甚至对一个家庭来讲是毁灭性的打击。国家赔偿制度标准偏低,能否起到贫富穷去、消除怨恨、构建和谐的目的,是值得研究和需要完善的。此外,有关部门要及时履行国家赔偿责任,也是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重要方面。
四、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设法治政府 1.法治政府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与建设法治中国有着密切的联系。行政权力和每一个公民息息相关,政府的行政权力是国家权力中最为巨大的。推进法治中国,势必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把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并列的提出来,法治政府的改革在总体改革中占了很重的分量,意味着建设法制政府需要改革的内容和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改革的内容是等量的。
2.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行政执法体制的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1)综合执法体制改革
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分为大综合和小综合的改革。
大综合就是把不同的执法部门的执法权合并来进行综合执法,如:文化综合执法,它是把音像、电视、网络不同部门的执法权综合起来,形成文化执法总队。小综合是一个部门内部的综合,如:农业部门的执法。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
第一,执法需要向其他部门和领域推进、扩展、延伸; 第二,现行的综合执法体制机制本身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2)大部门执法体制改革
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和政府行政机构改革,执法体制也要跟上改革的步伐。大部门执法体制是需要探索的一种方式和一种途径,并且需要深化。如城市市区和郊区的车站分属不同部门,造成车票同城不同价的问题。(3)相对集中处罚权的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相对集中处罚权是将审批权、监督管理权、行政强制措施权、处罚权和执行权中的处罚环节集中在一起。相对集中权力的制度与各部门的执法之间是存在不匹配环节的,需要深化改革。
(4)实现执法重心下移,保证权责一致
行政执法体制中,除了横向关系存在问题,纵向关系也存在问题。纵向关系的主要问题是执法权在上级,责任在下级,权责不一致。
乡镇和街道办事处都是没有执法权的。执法权在县和县以上的行政机关,而中国社会管理的基层一线又是乡镇和街道办事处,这就导致责任和权力错位。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是要消除现行的权责不一致的现状,让权力和责任一致起来。
从多年来的改革和探索中可以看出,权责一致的最佳办法是将权力重心下移。现行制度距离改革的目标还相差很远,很多行政执法权都没有做到下移,基层政府难管理,影响了行政执法的权威性和有效性,破坏了行政执法体制。
(5)减少执法机关之间的冲突,减少权限的交叉和重叠
行政执法体制之间存在冲突,各执法部门之间存在权限的交叉和重叠,这些都需要改革来消除。
现实行政执法中,权限的交叉和重叠现象十分多见。如城市规划局和城管局之间的权限冲突,工商局和城管局之间的权限冲突。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的衔接存在问题。
(6)深化财政保障体制改革
在20世纪90年代,执法机关经费实行由国家拨款、部分由单位自筹的制度。然而,这个制度的弊端很快就显现出来。为了整治弊端,国家实行收支两条线。十来年,虽然收支两条线确实解决了收和支分开的问题,但是没能解决收支之间关联性的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办法,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
财政保障体制的改革要深化,以消除现行财政保障体制中存在的弊端。(7)继续深化执法体制改革
行政执法部门要继续深化执法体制改革,消除体制机制等方面障碍,以改革的方案去理顺这些关系,使执法能够更加规范、严格、文明、公正。
五、深化改革,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
1.把国家的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都纳入法治化轨道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法治政府建设不应该只是法治部门的事,而是贯穿整个方方面面的工作。如果把法治变成了仅仅是一个部门的事情,那就偏离了基本精神,偏离了主航道。只有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才能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
信访制度要纳入法制化轨道,消除信访过程中的违法行为;政府财政要纳入法制化轨道,合法慎用公共财政。
如:广西警察私下开枪打人事件,该事件造成一名孕妇死亡,当地政府垫付了70万元。而该事件是该警察的个人行为,因此,当地政府的做法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2.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推动发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化解矛盾,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维护稳定。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
3.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是宪法和法律权威的试金石,是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要尊重的权威。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是有机统一的,党要依法执政,党的领导是最核心的问题。
4.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重在实践(1)权威从实践中来
权威从权力中来;权威从公正中来;权威从实践中来。(2)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我国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已经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目前需要的是实施,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源于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习总书记曾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6.深化改革创新 推进岗位双向选择 篇六
为进一步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增强企业的竞争力。5月10—28日,xx继前期深化组织结构调整、中层与二级部门干部岗位竞聘上岗等管理改革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员工岗位双向选择工作,这在商城历史上尚属首次,工作覆盖面大,影响广泛,意义深远。总经理室对此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任务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项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双向选择 大势所趋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因素是企业员工的素质。而员工素质的提升,关键要有一个“人尽其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能者上,庸者下,岗位与能力匹配,薪酬与岗位挂钩,激励与绩效捆绑,使爱岗敬业者得到应有待遇和尊重,迫使后进者加强学习,改变态度主动积极工作,从而调动全体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形成良好的内部良性竞争机制。也只有进行良性变革,企业才能充满活力,才有创新动力,才能持续发展。员工才能在这样“个人有压力、整体有动力”的竞争环境中,深刻意识到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因此,“双选”是人事制度改革大势所趋。
准确定位 形成方案
双向选择的主要意义不是减人,而在于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规划目标,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选对人,选好人,用对人,使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与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紧密结合,让被选员工具有职位技能与特长要求,同时员工也能主动选择自己喜爱的岗位,定下以后发展方向和目标。基于以上考虑,商城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几易其稿,形成了《xxxx年员工岗位双向选择工作实施方案》,本着“以人为本、效率为先、员工成长”的原则,按照合理设岗、明确职责、严格考核的要求,对现有岗位进行重新设置,6个部门共定岗26个,定编90名,明确了各岗位定编及其职责。
宣传引导 组织实施
5月10 日,xx公布了员工岗位双向选择工作实施方案,各部门及时召开会议,组织所属全体员工认真学习双向选择、岗位职责、定岗定编等内容,引导员工积极理解、支持、参与双向选择工作,为“双选”的开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5月13 日开始,员工根据新岗位情况和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填写了《员工岗位双向选择上岗报名表》,选择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的岗位,然后,各部门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和要求,对报名人员进行了资格审查,择优选用。5月18-21 日,各部门将双向选择上岗报名表交办公室,由办公室分别报各部门的分管领导确认,并汇总呈报员工岗位双向选择工作领导小组。
5月22-24 日,xx公示了全体员工岗位的双向选择上岗情况,结果表明,本次全体员工全部双向选择成功,个别同志根据工作需要进行了适当调整和安排。公示无异议后,办公室统一按要求办理了岗位变更等有关手续,5月28日,所有员工上岗就位。
此次双向选择传播了先进的管理理念,通过方案宣传、动员、实施,无形中转化了全体职工的思想观念。同时,双向选择也是员工心态的测试,态度决定一切,只有充满激情、阳光的人,才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双选”实施后,各部门人力资源配置更加精干合理,不仅破除了部分人曾有的“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混日子心态,也大大提振了员工士气,增强了做好工作的紧迫性。
7.深化改革推进交通运输转型发展 篇七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王一鸣应邀作了辅导报告, 报告深刻分析了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和应对策略, 并对交通运输发展战略转型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大家一致反映, 报告内容丰富, 思想深刻, 对于了解宏观经济走势以及思考交通运输改革发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指导性。
杨传堂强调, 要结合交通运输实际, 进一步深化改革, 加大创新力度, 加快推进交通运输转型发展、科学发展。
一要切实增强推进交通运输改革开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认清形势、把握大势, 保持头脑清醒, 排除各种干扰, 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各级领导干部要更加坚定地肩负起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责任, 有行动、有作为、重实效, 努力在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迈出新步伐, 不断增强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二要切实加强交通运输改革的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要从国家层面和长远发展着眼, 加强对交通运输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的宏观思考和战略思维, 特别要做好顶层设计, 不断把交通运输改革开放引向深入。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整体推进, 重点突破。要准确研判新情况新问题, 加强政策储备, 抓紧研究提出今后八到十年交通运输行业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路线图和时间表。
三要着力在推进交通运输转型发展中取得突破。要深刻把握交通运输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加大改革攻坚力度, 加快转型发展。要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下大力气解决影响交通运输未来发展的重大科学和关键技术难关, 全面提升交通运输智能化、信息化水平。
四要确保在交通运输稳定发展中加快推进改革。要统筹兼顾, 切实增强改革措施、发展措施、稳定措施的协调性, 确保在推进改革发展中事业得到发展、行业更趋稳定, 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群众。
8.深化教学管理 推进课程改革 篇八
【关键词】食品安全;社会管理
在2013年12月23-24号在党的农村工作会议上,关于食品安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说明了党中央对于食品安全的决心以及力度。“民以食为天”,而食品安全就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健康的食品不但关系着我们人体的健康,而且还关系到我们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的延续。而近年来不断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严重的影响着群众的安全感,损害者政府的公信力。由于食品的特殊性,使得食品事件可能会引发一些社会不安定因素,甚至是政局不稳。所以食品安全的治理异常的关键,不仅关系到民众的健康,还关系到社会的长期稳定。
一、陕西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陕西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户的生产模式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除了一些登记注册、有证的餐饮单位以外,还有不计其数的小餐、小摊贩。加之一些不为人知的黑作坊夹杂其间,使得食品行业呈现出多、小、散、乱、差的局面。陕西都市快报经常曝光很多黑作坊,生产的车间环境恶劣,使用的原料质量低劣,用病死的畜禽肉、发霉变质的腐肉,生产的食品随意堆放,任由苍蝇叮咬,有的甚至堆放在卫生间里。在广大的农村,更是一些假冒伪劣产品的重灾区,在农村一些价格高,质量好的食品根本没有多少市场,因为农民卖东西才不看品牌和保质期,使得三无产品很有市场。在基层执法有限的情况下,监管难度尤其大。加之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谋取利益,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以牺牲消费者的健康为代价。比如毒豆芽、福尔马林泡虾、牛肉膏事件、以及用沥青来为羊蹄褪毛等等,生产经营极不规范,使得食品安全问题隐患越来越严重。
加上一些特殊年龄人群的食品安全,比如校园周边的小卖部,是广大家长心中的痛。5毛钱、1元钱的消闲食品深受中小学生的喜爱。我省属于农业大省,这使得种植业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种植业的一些农药、化肥、重金属的源头污染形势严峻。一些剧毒农药比如DDT、六六六、敌百危等在蔬菜或是水果上残留,经人畜食用后可以引发疾病。而化肥因为含有亚硝酸盐,本身就是一种致癌物。
二、造成食品安全的原因
食品安全问题是个社会性话题,应该放在我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这个社会化大背景下来看,因此要对它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1.经济方面的原因
在社会学里,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上,就是一个社会不稳定阶段,一个矛盾的多发阶段。在经济基础薄弱的时候,食品的生产以个人生产为主,食品的销售是以邻里之间的交换为主,这是一个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阶段食品安全依靠的是诚实守信。当经济发展到发达阶段,食品的生产时以工业化的集约为主,食品的流通是以全球流动为主,这是一个陌生人社会阶段。在陌生人社会阶段食品安全依靠的是法治。而只有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经济既不发达,有发展很快的阶段,这时熟人社会的诚实守信已经解体,而陌生人社会的法治还不够完备,造就了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
2.技术方面的原因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食品工业前进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食品添加剂对于推进食品工业的发展功不可没,然而市面上对于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及其混乱。商家在做食品的时候是“无添不欢”,随意添加,造成滥用添加剂。添加剂使用不当也会对人体造成危害。转基因技术的出现大大的改观了人们的餐桌,五颜六色的瓜果蔬菜、巨型的南瓜,香甜的玉米、成串的西红柿等等,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但是转基因食品到底是天使還是魔鬼,还需要科学家经过很长时间的毒副性实验。
3.文化方面的原因
陕西属于西部城市,关中、陕南、陕北的发展及不平衡,城乡之间的差距很大。城乡的差异给假冒伪劣产品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城市人因为比较关注产品的品牌和保质期等,而农村人买东西只看是否买的起,口感好。这样的消费观念是假冒伪劣产品很有市场。尤其在偏远的乡村,可以算是三无产品的自由市场。我省的食品企业工业化程度很低,在所有食品企业中10人以下的小企业就占到80%。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而食品安全的监管能力不强,使得生产文化很落后。
要实现我省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转好型,就必须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是生产出来的,也是市场监管出来的,要实现陕西食品行业安全形势的根本好转,就必须用社会管理的理念来统筹食品安全工作。
三、用社会管理的理念来提高得食品安全水平
确保食品安全是全面建设小康设会的关键环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更是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和稳定的重要内容。
1.转变理念,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目前我们的监管是政府一家大包大揽,要替所有的食品安全事件买单。食品安全不但要靠政府监管,更要靠基层的群众自治。可以适当的建立一些有奖举报制度,在农村药品监管网的基础上,建设乡镇食品安全协管员和村级食品安全信息员制度。还可选聘一些有一定影响力、公益性较强的热心人士来做食品安全的特邀监督员,让社会的各个阶层的民众都参与到食品安全的监管中来。加大宣传力度,可以发动广大的大中学生来做食品安全的义务宣传员,可以深入农村、工矿、企业来宣传食品安全知识,营造一种人人参与、人人关心的食品安全氛围。
2.强化企业责任,提高生产经营者的质量管理水平
要实现食品安全形势的根本好转,食品企业是关键。只有使企业能够主动承担责任与履行义务,才能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的管理水平。做食品就是在做良心,对食品企业的经营者要经常性开展道德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科技知识培训,使得企业能够守住道德的底线。人人如能讲良心、如能讲道德,我们的食品就不会出现“易粪相食”的现象。
3.集中监管、提升区域性食品的整体素质
对于小作坊、小餐饮等集中的一些区域,在基层执法有限的情况下,监管难度尤其大。可以尝试建立一些小作坊园区的集中监管模式,比如西安的回坊、大唐西市这种模式,形成一定的规模,可以将有限的监管资源整合起来,便于市场的管理。而对于已经形成规模的区域性食品安全,比如一些城中村,可以采取区域限入的做法,就是发现有一家食品企业出现严重违规违纪行为的时候,监管部门有权依法限制该区域内所有食品企业的市场准入,经过一段时间的停业整改后,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核,重新进入市场。这种做法充分的调动了经营者的自律意识,同时可以相互监督。
4.利用网络渠道,优化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和发布
食品是经验商品,在生产者、监管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因此,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就可以作为食品安全的主要抓手。政府可以利用网络渠道,在省、市级门户网站开设微博或是博客,动态掌握并及时发布食品安全的相关信息。官方微博是政府和公众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公众可以把遇到的食品安全事件上报给政府,政府也可以将有关的事件进展情况及处理结果及时给公众公布。这就要求政府要有专门的负责人24小时对网络进行关注,对于民众反应的食品安全问题及时出警,迅速处理。同时对于民众的质疑要细致、耐心的予以解答。在网络信息时代,有太多的信息充斥在耳边,作为媒体,遇到伤害消费者利益的事情就要毫不犹豫的去报道、去揭发。对于主流媒体,对自己所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能够证据确凿,客观公正,才能以正视听。
5.运用宣传教育和经济手段,引导生产经营者更加重视食品安全工作
9.以“三种意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篇九
一论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2013年11月14日 00:22:51 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 2
新华网北京11月13日电人民日报14日评论员文章:以“三种意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一论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历经35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当代中国,迎来新一轮改革的壮丽征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着眼“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战略全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吹响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集结号”。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深刻揭示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进步发展之道。35年来,从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改善,从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到国家和人民面貌的深刻变化,莫不靠的是改革开放。今天,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改革开放的旗帜,绝不能有丝毫动摇。
这次三中全会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为的就是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亿万人民的中国梦释放强大动力。这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就是要以强烈的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并转化成改造现实世界的强大力量。
在35年的改革历程中,我们谱写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靠的是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今天,改革面临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越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信心,越要有进取意识、进取精神、进取毅力,越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纵观世界,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领导改革开放这一前无古人、世所罕见的伟大事业,最要不得的是思想僵化、固步自封。“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进取意识,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更加奋发有为地开拓进取,我们就一定能够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机遇最可宝贵,历史上的中国曾多次与机遇失之交臂。18世纪中叶以来,我们失去了工业革命、世界现代化浪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所带来的发展机遇。直到1978年以来,我们抓住了机遇,中华民族才大踏步赶了上来。今天,从我国国际环境总体稳定,到经济发展能力和潜力巨大,主客观条件都对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有利,我们从未这样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个历史性机遇千载难逢,我们不能丧失,抓住就能赢得战略主动,否则就有可能陷于被动。“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牢固树立机遇意识,科学判断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充分发挥我们的独特优势,就一定能够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激发党和国家生机活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奋斗,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中,今天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我们必须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三中全会发出了攻坚克难的动员令,我们所需要的,就是以强烈的使命感,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挑战。牢固树立责任意识,牢记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勇于负责,敢于担当,我们就一定能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深化教学管理 推进课程改革】推荐阅读:
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09-15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08-30
深化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改革07-22
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工作总结10-19
全面深化改革认识08-27
综合执法深化改革11-19
深化水利改革发展试题09-07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09-26
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09-30
兵团深化改革重大意义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