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文明和创新意识

2024-07-11

知识文明和创新意识(共9篇)

1.知识文明和创新意识 篇一

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塑造和养成

十七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充分体现了当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明确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又是重中之重。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必须着眼于国家发展的未来,关注祖国的下一代,着力于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塑造和养成。

1注重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塑造和养成1.1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必然要求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稳步、和谐推进的坚实保障。树立生态文明观,培养生态文明意识,主要还是靠教育。生态文明意识的塑造和养成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小学教育作为一个人接受整个学校教育的最初阶段,是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起点。因而,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小学生自身特点,营造节约环保氛围,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关乎千秋万代的伟大事业,而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并使之得以不断地延续和传承,就必需从娃娃抓起,着眼于发展的未来。培养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一代,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的一代。

1.2不断加强完善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丰富与拓展

小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有两个方面尤为重要,其一是启发性教育,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其二是德育、体育教育,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和健康体魄。力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既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又要有健康的体魄、高尚的道德、善良的心灵和优雅的情操。

在启发性教育之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传递“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等一些朴素的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小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环境。使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能从节水、节电等一些细节做起,不断增强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素质教育重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开展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教育,必将成为加强和完善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丰富与拓展。

2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2.1课堂教育——培养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主渠道

课堂是小学生获取科学知识,提升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之一。要在课堂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就要求在遵循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拓展教育途径,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结合小学生的特点,不要试图引导他们理解很多大道理,记忆往往对他们帮助更大。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和教育,教师可以适时讲述一些与课文相关,有趣味性、故事性的环保事件,让他们记住这些有趣的故事,知道其中哪些做法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在数学应用题的案例编制过程中,也可以融入一些日常生活中节约、环保的要素,如对不节约的生活习惯造成水、电浪费的量化等。

2.2课外活动——培养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有效载体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要将课外活动作为培养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有效载体,通过课外活动,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和品德教育。实践已经证明,正确组织和吸引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可以扩大他们的知识领域,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兴趣、才能与特长。

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其一要求活动主题明确,其二要求活动形式丰富新颖。例如,新华社曾有过这样一则报道——“江苏扬州开展„生态文明你我同行‟系列活动,面向社会征集节能减排„金点子‟。扬州市中、小学生广泛参与,争做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小卫士。”通过类似主题鲜明的课外活动,使他们懂得生活中要环保、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环保。

2.3家庭教育——培养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教学延伸

当前,小学生教育过程中存在“5+2=0”现象,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脱节,在学校里对小学生进行5天的系统教育,当小学生回到家后由于教育的不连续或滞后,经过周末两天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学校教育中产生的效果。所以,在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塑造和养成教育过程中,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与协调,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例如,可以尝试以“绿色家庭日”为主题,利用假期,组织学生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绿色环保活动。通过这样的平台,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3关于培养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思考

3.1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养成的习惯,塑造的价值观往往对其一生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加强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塑造和养成对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推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当前,社会对培养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教育方法、教学内容、学校家庭联动等诸多方面,并未结合加强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这一主题,有针对性地改革和转变。如何在全社会范围内重视和完善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这是当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3.2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尝试与高校的互动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高校有其特有的辐射功能和示范作用。所以,可以尝试小学与高校的互动,通过邀请大学生走进校园支教、共同组织开展主题活动等形式,拓展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塑造和养成的途径,引导小学生关爱生命、善待生物,并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2.知识文明和创新意识 篇二

关于和谐社会发展和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 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这里, 十八大报告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的总体进行布局, 充分体现了国家决策者对于未来发展的科学规划, 为未来中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前景。构建和谐社会, 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重视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必须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 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的社会文明形式下, 不断改善、协调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 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 这充分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 利用自然, 保护自然, 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 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 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意识, 作为一种基础的价值导向,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人的思想意识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观念, 将会对人的实践活动产生能动的积极作用, 我们建设和谐社会, 建设生态文明, 首先需要在思想上确立生态文明的观念意识, 用生态文明的观念指导民众的实践行为, 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使自然生态保持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并与人们和谐相处。

1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是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重要前提条件

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观念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措施。推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 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对解决当今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具有完备的科学文化知识、敏锐的社会洞察力、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热情, 是社会发展中带动全体公民生态道德素质提高的主要力量, 是祖国建设的未来决策者和实施者, 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将会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向。这就要求他们首先自身具有良好的生态道德素质, 而且还要致力于社会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他们的努力, 将会以点带面, 全面促进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 这将加快和谐社会创建和生态文明建设。所以, 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2 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

2.1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贯彻生态文明意识教育

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生态价值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生命价值以及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价值和位置的科学评价。树立生态价值观, 将有助于我们在社会实践中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教育, 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 以帮助大学生站在21世纪历史的高度, 了解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为逐渐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打下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理论基础, 帮助大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模式, 用科学的理论去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所以在教学中, 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 从科学的角度, 用联系和发展的理论, 遵循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生态文明意识观, 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 不仅重视人的价值, 而且重视自然界的价值;不仅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而且关注自然界的生存和发展。只有这样, 人类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自身也才能生存的更好。

2.2 突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内涵

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全校师生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价值取向, 它内藏着一个大学的精神向度。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思想核心, 是其它校园文化表现形态的灵魂。要想在高校有效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就必须突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生态内涵, 从而在全校形成保护环境的浓厚氛围。弘扬生态文化就是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 形成这种生态文化的氛围, 也只有在这种氛围中, 通过加强生态技术观教育和影响作用, 这一新的技术观念才会真正被人们所接受和采纳, 并内化为自身的意识和自觉的行动。首先,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谈到要把我国建成“五位一体”的和谐社会, 为我们指明了社会发展的方向, 也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其次, 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生态思想, 为生态文化氛围的形成创造了便捷的条件。最后, 在科技迅猛发展、资讯信息共享的今天, 我们可以借鉴中外成功经验, 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意识教育。

2.3 在实际中践行生态文明意识的理论

在校外实践中增加生态文明的体验。结合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活动, 开展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社会实践活动, 增强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体感受。每学期我们都会跟青岛著名企业进行联系, 如:海尔、海信、可口可乐公司、青岛啤酒等, 安排学生到企业考察参观, 观看企业发展的宣传片, 参观企业文化和创新产品展, 在企业的发展中, 他们始终贯穿一个主题:低碳环保节能, 这一理念在产品设计中, 在原材料的选择中, 在市场销售中, 无一不体现, 这一切都对大学生是一个生动的教育, 让他们对生态文明的意识有了更具体的理解。

开展以“倡导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青岛”为主题的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主题的确定来源于构建和谐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要建设生态文明。那么什么是生态文明, 怎么建设生态文明?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 应该担负什么作用?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什么问题等, 这都是我们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问题, 我们期待在实践活动中, 能使学生真正了解社会, 思考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明确自己肩上所担负的社会责任, 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有目标的人, 同时我们也期待学生在实践中, 能科学运用所学理论结合实际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 解决现实问题。确立“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 是每一位同学力所能及的事, 也是我们大家都共同关注的事, 作为大学生有必要为此作些自己的贡献, 有的班级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 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所以, 开展这样的活动不仅仅是在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及全球环境的绿色化做贡献, 也为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等培养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

以校园低碳节能绿色环保为主题的校园活动。要求学生结合大学生具体校园生活进行调查, 提出自己建设性改革建议。学生们对这类主题都非常熟悉, 也都有自己的思考, 比如对节电、节水等问题的思考, 对学生餐厅用塑料袋装食物的问题都提出了自己认为可行的意见, 说明大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社会责任感。

3 结束语

通过多元化的校园教育活动, 使大学生从思想意识到行为规范都充分意识到建设和谐社会与强化生态文明意识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提高了学生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 为生态文明建设培养了有思想、有技术、有正确价值观的后备力量。

摘要: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便捷的同时, 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生态问题:环境的污染, 资源的浪费、气候异常, 自然灾害频发等, 这一切都与人类的活动有关, 当代生态问题的严重性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思想层面寻找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法。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决策者和实施者, 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将会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向。因此, 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进行研究探析, 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编.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

[2]辛鸣.党政干部关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解读[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6.

3.知识文明和创新意识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兴趣

一、从兴趣入手,活跃学生思维,孕育创新意识

学生在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过程中,主观意识上只有带着一种欲望、一种热切的渴求、一种急切达到目的的心理,思维才是活跃的、开拓的,行动才是主动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自行探索知识创设最佳心理状态。在数学教学中,我就注意巧妙设计各种情况、各种游戏,来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轻松愉快的认知探求活动中去。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这节课时,开始我先用电脑演示两只米老鼠在草地上跑步,黄米老鼠沿着正方形路线跑,蓝米老鼠沿着圆形路线跑。然后提问:“求黄米老鼠所跑路程就是求正方形的什么?要求蓝米老鼠所跑路程就是求圆的什么?”这样一问,有的学生马上意识到是求圆的周长,那又该怎样求呢?这样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知与不知的矛盾,激起了学生对如何求“圆的周长”强烈的欲望,为探究新知识创设了心理上的最佳状态。再如:在讲能被2、5整除的数时,我说:“请同学们说出一个数,我马上就能猜出它能否被2、5整除。”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为老师提数,有的甚至绞尽脑汁想一个很大的数来难为老师,我都对答如流。有的同学还用笔算算看看老师说的对不对。验证结果是老师都答对了。学生觉得这太神奇了,有的同学问:“老师您怎么算得这样快?”有的同学问:“老师您学过速算吗?”我笑笑说:“老师不是算出来的,我是利用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说出来的。你们想不想学?”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了,积极性也提高了,都睁大一双好奇的眼睛听老师讲。这样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他们的思维,为探究新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激起学生学习情感,创设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研究问题,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孕育而生。

二、加强动手操作,学会自行获取新知,培养创新意识

操作活动是手与脑密切沟通,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由于儿童的思维仍处于具体形象水平,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实际操作,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探索,由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行探究新知的能力,激励学生在手指尖上创新。例如:梯形面积的计算,预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大小全等的梯形。课堂上,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根据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动手拼一拼,看能不能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学生人人动手,很快发现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来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原来梯形的高。于是推导出公式: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教师接着启发学生:还有别的方法吗?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只用一个梯形就可以拼成已学过的图形,即可以沿着中位线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也可以推导出计算公式。教师给予肯定表扬,学生们兴致更高了。经过动手、动脑,发现还可以沿着一条腰所对的顶点剪开,拼成一个三角形;还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还可以剪成两个三角形等。几种不同的剪拼法都验证了公式的正确性。课堂上师生沉浸在“成就”的喜悦之中,既引导了学生自行探索公式的形成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再如利用动手摆小棒对倍的认识;利用折纸的方法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对分数乘以分数法则的理解和推导等,每个算理、每个公式、每个概念几乎都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推导出来的。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把操作、观察、思维、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操作能使学生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渐过渡到数的方面进

行思维,另辟蹊径,实现创新。

三、学会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意识

学生经过自行探求获取新知识后,会产生强烈的应用欲-----解决问题。在应用知识时思维更趋活跃,此时正是发展创新意识的好时机。如果学生仅会照葫芦画瓢,思维是得不到发展的。所以学生在应用知识时,教师要联系实际,设置一些有梯度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巩固性练习。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开拓学生视野,让他们有交流新想法和新问题的机会,构建起“立体式”知识结构,培养创新意识。比如在学习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以后,我有目的地出了一道联系实际的题。比如我们要粉刷这间教室,那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呢?我们开始学的都是求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那粉刷教室是求五个面减去门窗的总面积。又如:当学生熟练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思考题:“一根铁丝正好可围成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如果用它围成长为15厘米的长方形,宽应是多少?”当学生按一般的思路分析列出(10×4-15×2)÷2,10×4÷2-15等算式后,引導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又有特殊的解题思路。如有的学生想:正方形两边的和恰是围成长方形的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去掉一条长就得到一条宽。按此思路列式是10×2-15。还有的学生这样想:围成的长方形长比正方形的边长长多少,那么宽就比正方形的边长短多少,用正方形边长减去宽比正方形边长短的部分就得到长方形的宽,列式10―(15―10)。这样一来学生把原有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在探求新知的同时,加强了发散思维的练习,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努力探索,求异创新,让学生看到了创造力的贡献,体验到了创造的乐趣,学生更加喜欢钻研问题,创新意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4.知识文明和创新意识 篇四

“公德意识及文明行为”誓师大会

领导总结讲话

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举行“公德意识和文明行为”主题教育誓师大会,是我校开展“公德意识和文明行为”教育活动的良好开端,重在引导广大师生树立良好的公德意识,培养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同学们,为了更好的开展好“公德意识和文明行为”主题教育,促进广大师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我在这里提三点要求:

第一,以“三好”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实守信是文明礼仪的基础。在校,我们要尊敬老师,珍惜每个老师的劳动成果,做一名积极上进,礼貌阳光的好学生;在家,我们要懂得感恩,帮助父母做力作能及的事,体谅父母,多与父母沟通,做一个孝顺有责任心的好孩子;在外,我们要做“文明小卫士”,抵制不良风气,尊重他人,不顶撞、不怠慢长辈,做一名礼让谦和的好公民。

第二,加强自身文明修养

首先要主动学习《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提升自身道德品质水平和道德实践能力。其次,学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团结友爱,不打架不骂人,不闹矛盾。最后,同学间要真诚合作,相互信任,遇到学习上、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学,我们应当热情地帮助,让这些同学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第三,具有集体主义观念

学校是我们共有的美好家园,班级是我们成长的美好乐园,文明礼仪需要我们热爱集体,需要我们热爱学校,热爱班级,要时刻为学校的明天、为班级的发展而努力奋斗。我们要爱惜校园、班级的一草一木,爱护学校公共设施,对待教学设施要像爱护我们的身体一样;如果我们代表学校、班级参赛,要焕发出活力,要时刻为班级增光,为集体添彩,表现出集体主义观念。

第四,遵守校规校纪。

认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淳化县中小学生文明行为“十不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校规校纪,认真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生。

5.导游服务中环保知识和意识的渗透 篇五

环保问题是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并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导游员在环保宣传中的作用至今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本文从导游工作的角度探讨了在导游服务过程中宣传环保的.现实条件、被忽视的原因以及实现途径等问题,旨在提高广大公民的环保素质,参与环境保护.

作 者:李巧玲 孙学合 作者单位:李巧玲(泰安师专,地理旅游系,山东,泰安,271021)

孙学合(平度市云山镇教育办公室,山东,平度,266700)

6.知识文明和创新意识 篇六

意识形态工作培训班的通知

司属各单位、机关各部室:

为进一步做好集团公司宣传思想、意识形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切实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集团公司宣传工作队伍的理论素养、责任意识和能力水平,着力推进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细落实,深化集团公司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经集团党委会议研究,决定举办2020年宣传、精神文明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培训班,具体内容通知如下:

一、培训时间

2020年X月X日上午9:00

二、培训地点

嘉华酒店4楼会议室

三、培训对象

(一)各子集团、XX公司网评员及负责宣传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相关人员,其中XX集团XX人、XX集团XX人、XX集团XX人、XX公司X人;

(二)集团公司直属单位支部书记或专职副书记1人,直属单位网评员、负责宣传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相关人员1人;

(三)集团公司机关党员(参加上午意识形态工作的培训)。

四、培训内容

时间

培训内容

主讲人

8月7日

上午

9:00—9:20

开班仪式

集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

XXX

9:30—12:00

意识形态工作

相关内容

XX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教授

XX

8月7日

下午

12:05—12:50

XX酒店餐厅

(集团机关人员在集团食堂进行午餐)

13:00—15:00

宣传工作相关内容

省交通宣传教育中心主任

XXX

15:10—17:00

精神文明建设

相关内容

省交通运输厅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机关纪委书记

XX

五、相关要求

(一)司属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本次培训,参加培训人员要遵守学习纪律,准时参加。

按照集团公司党委要求,无特殊情况不准请假。

(二)参加培训人员要提前15分钟签到进入会场,培训期间遵守会场秩序,并将手机调至静音或震动状态。

(三)各子集团及投资公司从参加培训人员中明确一名联络员,该联络员具体负责本单位参加培训人员学时登记及培训班其他相关事宜,集团公司直属单位联络员为党群工作部金士琦。

(四)本次培训学时(8个)可计入《继续教育登记证》中,请各参加培训人员在培训当天带上登记证,并统一交至各单位联络员处。

(五)请各单位根据培训时间及培训要求,于X月31日前反馈培训班报名表至集团公司党群工作部。

机关党员报名表由机关各部门负责统一填报。

联系人:XXX

联系电话:XXXXXXXX

附件:宣传、精神文明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培训班报名表

中共XX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

2020年X月27日

XX集团宣传、精神文明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培训班报名表

填报单位:

填报人:

联系电话:

序号

姓名

单位及职务

联系电话

7.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篇七

人才来源于教育,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创新型人才, 发展个性特长的需要。应试教育只能培养出记忆力好、善于考试和只会模仿的学生, 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性和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因此应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特长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去考虑, 把协调发展上升为一种现代教育观念。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教育的深刻变革, 是一项关系全局的系统工程, 需要在人成长的各个阶段始终贯彻素质教育, 着眼于培养创新素质。

1. 大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障碍因素

1.1 侧重于知识传授, 忽视能力培养。

高校目前的教学内容仍以传授知识为主, 教学方法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学得较被动, 学习积极性不高。一部分教师的思路狭窄, 创造性不强,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造成学生思维滞塞, 缺乏质疑, 不会变通。现在高校评价学生的标准主要是学业成绩,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片面追求成绩, 忽视其它能力尤其是科研能力的培养, 造成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实践活动能力薄弱。

1.2 专业课设置过细, 限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专业的设置, 对培养高等专业性人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专业的束缚与学生的压力依然存在。

专业范围狭窄对学生的创新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虽然近几年许多高校增加了选修课和辅修课, 但由于专业课任务繁重, 大学生还是在本专业的狭窄范围内活动, 忽视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及相邻学科的学习, 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视野, 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1.3 重视认知发展, 忽视情感教育。

大学教育普遍重视学生的认知发展, 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方面起了较大作用, 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同时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培养, 忽视了最丰富、最有活力的情感因素, 将教育过程变成了枯燥的智力发展过程, 这种过程对培养创新人才极为不利。

1.4 心理失衡, 阻碍成才。

创新人才应该是有理想、有抱负、有决心, 勇于前进, 并能有效地进行自我激励的人。但某些学生由于所在高校不是自己的志愿学校而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 学习上缺乏动力, 没有明确目标, 专业思想不牢固, 成才意识差, 缺乏创造精神, 这是成才的绊脚石。

2. 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思路和途径

2.1 改革基础教育, 提高学生素质。

基础教育必须转到素质教育的正确轨道上来, 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要改革基础教育, 提高学生素质,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1 改变传统观念, 树立“学生主体观”。

素质教育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 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 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的教育。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 从而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 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这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关键。作为教师, 应该牢固树立学生主体的观点, 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只有这样, 才能使实施素质教育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动。

2.1.2 以非智力因素为突破口,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学生的素质包括多方面的内容, 各种素质结构存在着内在的本质联系, 心理素质是其它各方面素质的出发点。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保证人们进行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前提条件, 也是其它几方面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取决于个体非智力因素的好坏。

2.1.3 改变旧模式, 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就不会有高素质的学生群体, 这是古今中外教育的“铁律”。现代高校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 而且必须树立现代教学观, 具有教师的职业品质和人格。

2.2 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

强烈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 然而, 目前不少在校大学生十分缺乏创新欲望。这些学生习惯于顺其自然, 从来不多想, 也从来不敢标新立异, 只愿模仿, 不会另辟蹊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 他们学习时只当“搬运工”, 即将教师讲的内容原封不动地从黑板上搬到笔记本上, 再从笔记本上搬到作业上, 考试时再突击记忆, 满足于考试及格拿学分。甚至有些研究生的实验方法、毕业论文也是照搬前人, 摘抄的多, 有新意的少。

大学生的这种心态, 是阻碍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原因, 必须坚决克服。一是以人为本, 尊重、关心、理解每一个学生;二是通过启发、诱导、激励来发现人的价值, 发挥人的潜能, 发展人的个性;三是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特点, 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与特长, 激励他们勇于探索、发现、开拓、创造。

2.3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目前在医学教育中比较普通存在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表现在不少教师把着眼点放在知识照本宣科的传授上, 教师讲得多, 学生思考得少;过去的知识多, 最新的知识少;听课安排得多, 自学时间少;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动手能力差;考试注重知识的记忆性, 而忽视智能的发展, 等等。要改变这种状况, 就必须在教学思想上有根本的改变, 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在教育目的上, 由传统的以教授知识为主, 向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在教学方法上, 由传统的以“教”为重心, 向以“学”为主体转变;在学生管理上, 由传统的“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在教学内容上体现“精难结合”的原则, 在课程设置上使之“文理互涵”, 使学生不仅具备完整的医学知识, 而且具备比较广泛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比较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应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使知识横向拓宽, 纵向加深, 使学生从日趋合理的知识结构中获得创造能力的培养。

2.4 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最终都将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检验。因此, 实践活动, 特别是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技能及实现创造目标的手段和桥梁, 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校期间创新实践活动多种多样, 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都可以进行。如实验课、多媒体授课、讨论式教学、专题研讨及课外发明创造活动、成立兴趣小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

3. 结论

总之, 要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必须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新生的和谐师生关系。教师应把学生推到教育的主体位置, 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在教学中, 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 提出开放性问题, 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认真思考探索, 并应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 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 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 以创新的精神吸取知识, 还应结合教材的特点, 促进学生能创造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当然,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决不是短时期内能达到的, 教师必须持之以恒, 不断探索, 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塑造出使民族进步的灵魂, 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

摘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教育的深刻变革。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障碍因素, 提出了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思路和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素质,障碍因素,培养,思路和途径

参考文献

[1]邵永良, 庄允吉, 童国飞.现代教育科研方法与应用[M].宁波出版社, 1999.2, 第2版.

[2]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9.6, 第1版.

8.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八

����年

��月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常顺英,林彤

(北京理工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

摘 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是增强综合国力、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文章从现实出发,结合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实际,分析了研究生教育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问题,提出了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 的途径。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 ���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时代需要创新人

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的最高层次,与其它教育

相比,它肩负着知识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在实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 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综合国力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 用。因此,未来的研究生教育必须加大改革力度,从能 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 力和创新两个根本点出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 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是我们在国际上抢占科技 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根本任务。和经济制高点,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

创新是指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一切领 保证。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具有创新 域,一切层面上淘汰落后的思想、事物,创造先进的、意识的国民,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有价值的思想和事物的活动和过程。创新是在前人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创新意识 已经发现、发明的成果基础上,做出新的发现,提出 的培养要从小抓起。而人才的科学研究素质和创新能 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 力则主要靠研究生阶段培养。研究生在进一步学习专 事物的过程。创新不单纯是一种技术过程,它是一种 业知识的基础上主要是从事科学研究,直接参与知识 激情,是一种不满足现状的追求,是一种态度和实 创新活动。因此,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 践。创新能为人们的创造性实践确立稳定的价值取 才的主要渠道,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向。创新的内涵是突破和超越,是否定和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关键

创新意识是人们对创新与创新的价值性、重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增长率加快,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 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知识转化的速度猛增。在 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的活 这种情形下,知识的接受变得不再有以往那么重要,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概括地讲,创新意识 而对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和操作的重要性愈发彰 是由创新意图、愿望和动机等对创新活动有重大影 显。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那些包涉面广、迁移性强、概 响的各种精神因素构成的一种稳定的精神状态。括程度高的“核心“知识,而这些知识并非是靠言语所

创新意识是一种不安于现状的精益求精的意识,能“传授“的,它只能通过学生主动地“构建“和“再创 是一种面对任何未知的问题、未知的领域而不无动于 造“而获得,要有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对学 衷的强烈的尝试冲动,它是创新的重要心理素质之 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因为,创新 一。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 能力是获得知识的必备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就很难 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造潜能。把握所学知识的精髓,得到的只能是书本上死的知

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提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识,更谈不上灵活地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有创新能力的人必然有创新意识,反之有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是适应社会竞争的 的人不一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保证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改立项课题(�����“

��)作者简介:常顺英(����“),女,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 ���� ����������� �������

� ��� �

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职能 ����年初我们对

����级部分研究生进行了

创 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学习也开始由阶 造心理测试,����级研二学生传统型(按常规走路,按

段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化,并将成为个人生存、竞争、书本行事,照搬照抄,没有独特主见,一切按常规逻辑

发展和完善的第一需要。在知识无限膨胀、陈旧周期 办理)占

������,创造型(对已有的事物、理论提出迅速缩短的情况下,学生的社会职业将变得更加不稳 怀

定。社会对走上工作岗位的人的评价、认知不再仅仅 疑,不唯书、唯上、唯师,提出不同看法)占

������;而 以 “基础扎实“、“专业对口“来衡量,还要以是否

具备适应千变万化的世界的综合能力来评判。社会的 ����级研一学生则传统型为

这种认知价值观的变化,对高等教育的功能提出了新 ������,创造型为 的要求,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如果高校能利 ������,结果显示高年级研究生知识多了,相反创造

型人数减少了,这种情况是偶然的测试问题还是真实 用各种有利条件,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生

��名进状况?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于是

��

名进行了创

造心理测试;同时对

���� 级研三学

��名,����级研一学生

使他们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将为他们在未来 生

����年

��月我 造心理测走上工作岗位适应社会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们又对

����级��名研究生,����级刚入校的研究试,其结果与

����年初调查基本吻合。当然,二、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在 不排除 能力培养方面的现状 高年级学生回答问卷的认真程度及主观因素的影响,但从创造思维和创造心理两个测试总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方面可以说是审时度

势,紧跟国家发展的需要,及时启动了研究生扩招政 高年级研究生不如低年级研究生是不容置疑的。为什 策。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工作 么知识学得越多创造性反而降低了呢?这不能不令人 与

��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相比还有一 怀疑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管理制 定的差距,与时代的发展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度是否存在问题。也就是说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如果

�� 缺乏个性 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培养的研究生质量不高,不去自觉地进行,再加上受传统习惯势力的影响,通

过知识教学就会产生学生创造力低下的现象。有创造才能的人,在学术上都具有极强的个性,特别是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新的经济形势

下,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受到了质疑。这主要体现在 对问题的分析和判断有独到的见解,不轻易为某一观 创新氛围的营造、培养方案的制定。导师对创新意识 点所左右,总是对已有的事物、理论提出怀疑,提出不

同看法。被挑战的对象往往是赫赫有名的专家、权威、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不够等方面。

老师等有威望的人。而现在部分研究生容易随波逐 ��缺乏创造力

研究生的创造性可以定义为:能够产生独特的、流,不擅长逆向思维与独立判断,对已有的学说或学 现实的、有社会价值产品的多种能力与优良人格特征 术成果总是采取赞同的态度,而持怀疑态度者非常

少,并且不善于将不同的看法和反对意见表达出来。的整合。它包括研究者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

性想象、创造性人格等,其中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 分析研究生个性缺乏的原因,就要谈及研究生教育中 核心因素。没有创造性思维就产生不了创造性活动,人为对个性释放的诱导不足,从培养方案到教学方法 更谈不上创造性成果,所以创造性的培养,关键在于 和科研过程,研究生能独立操作、思考、得出结论的机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我们培养的博士生、硕士生往往 会不多。在这种氛围中必然会束缚研究生创造力的发 具有较强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模仿性很强,解题 展,这些人只能按常规走路,按书本行事,把领导的意 能力很强,然而在创造性思维方面却存在明显的缺陷 图照搬照套。他们没有独特主见,一切按常规逻辑办 与不足;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往往显示出因循守旧 理。而以人为本、包容个性、主张个性、赞扬个性的倾 的保守思想,喜欢以既定的、现存的规则来解释新的 向在传统研究生教育模式中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现象,而不擅长通过新的现象来思考原有规则存在的

三、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行为策略

不合理性,并且通过思考与实践来推翻它。研究生创 新能力不足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要归咎于研究生教 ��提高导师自身的创新意识 育之前的传统基础教育的死板、灌输式、应试模式的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有创新意识的指导教 惯性影响;另一方面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学科专业狭 师来培养,一个墨守陈规、畏惧变革、缺乏创造力的 窄,各学科各专业之间往往壁垒森严,学科之间的交 教师是难以造就出创造性的人才的。而富有创新意 流、渗透很少。其结果往往限制了学生的视野,缩小了 识的高水平指导教师不但要有开拓进取的创造才能 研究生想象的空间和相互借鉴的机会。和灵活机智的应变才能,而且还要有先进的教育理

� ���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念和教育理论。导师的素质与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 在教学过程中不要随意为研究生设定框框,应 着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创新教 多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发散思维,从正向、逆向 育要求研究生导师自身必须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 或多向方式加以引导,启发。引导学生集思广益,学 科研能力,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对学科前沿有深入 会智慧杂交,尝试从事物的各种特征中概括出事物 研究,对相关学科知识有一定了解。这样才能够把研 的本质和普遍性的规律。通过对思维的科学培养和 究生带到学科前沿,带到创新领域,才能收获创新的 开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更有利于形成流 见解和创造性成果。畅、灵活、独特、严密的创新性思维。

创新教育要求导师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 ��激发研究生的“问题意识“ 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 确立“问题意识“的本身,就是一种超越、一种立 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形 竿见影的学习。因为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即 成和发展。导师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 问题意识,体现了个性思维的深刻性与创造性。强烈 术造诣教会学生做学问和做人。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内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术创新的突破口。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应始 ��积极挖掘和鼓励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形 于问题意识。然而“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需要老师 式的综合。在创造性思维中,既有抽象思维,也有形 的培养和激发。根据调查,我国研究生由于受多种因 象思维;既有逻辑思维,又包含非逻辑思维(灵感、直 素影响,多数学生不善于思考,所谓惰性大,不能提 觉、想象);既包含发散思维,又包含集中思维。它们 出问题或者不善于提出问题。作为指导教师,要想方 既存在着相互区别、否定、对立,又存在着相互依存、设法激发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就是使潜在的、静态的 补充、统一的矛盾关系。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 问题意识转化为显在的、动态的问题意识。强烈的 高级形式,它表现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 “问题意识“会促使研究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 灵活地通过各种途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在某些 至进行新的发现。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创 知识之间建立新的联系,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新的起点和开端。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和系统阐

对研究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求: 述问题可能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就像每天有无数(�)积极的求异性。创造性思维,意在创新,不能 烧开水的人都可见到水开时壶盖会跳,但没有一个 遵循人类常规的逻辑;不能顺应习惯势力和权威理 人能像瓦特那样去专注地提问“壶盖为什么会跳?“ 论;不能安分守己满足于现状。要去想别人不去想、正是瓦特发现了这个问题并由此发明了蒸汽机,直 不敢想的事情,不敢做、不能做、不想做的事情。接推动了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的时代。这些理论

(�)强烈的发散性。现实中发现了要解决问题的与实践非常有力地证明了一个简单却是十分重要的目标,怎样解决?不能一条道走到黑,要寻求各种解 命题: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 决问题的办法,方法越多,发散性越好。创造过程就 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没有“问题意识“,创新能 是思维发散与集中的交错过程。力的培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灵活的变通性。创造性思维不仅要求异、要发 ��营造良好的创新人才成长环境 散,而且不只是同一类型问题的发散性,而是在类型 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使研究生做出创造 上也有好的发散性,就是应变性好,思考解决问题的 性地成果,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研究生通 形式多、类型多、方法多。不仅能想得多,而且速度快。过参加一定数量的学术活动可以开阔眼界和思路,���(�)成果出现的突发性。创造性思维是在有意 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可采取如下措施: 识、无意识的知识、经验、信息资料积累的基础上,通(�)鼓励研究生多出论文、多出成果

过逻辑思维的冥思苦想,在筋疲力尽、大脑放松,由 要求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阅读足量的学术文 于原型启发或联想的突然出现,使灵感突现,创造性 献,参加一定量的学术活动,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 地思维成果出现。文。要求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发表一篇论文,得

(�)洞察事物的好奇性。洞察事物不仅能注意本到科学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的初步训练;要求博士

质,发现有真正价值的问题,而且能以独特的求异心 生在学期间至少在核心刊物上发表

理,在人们已司空见惯而毫不在意的现象中,发现新 �篇与学位论文

问题。能在极平常的现象中找出不平常的问题,在老 课题有关的学术论文。(�)经常组织研究生参加一些专题讨论和学术 问题中发现新课题。只有好奇才能引导研究生不断 交流等 深入客观事物的底蕴,发现事物新的奥秘。通过一系列的学术活动,使研究生对当前所学

� ��� �

����年第�

9.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2011真题 篇九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

命制人:魏方洁审核人:包科领导:

一选择题

1、(2011高考广东卷33)某研究机构发表报告说,他们将14种酶、1种辅酶、纤维素原料和加热到32摄氏度左右的水“一锅烩”,制造出纯度足以驱动燃料电池的氢气。据此,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科技创新揭示了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遍的规律 B.研究过程表明没有世界观指导的科研活动是可能的 C.该实验是一种无意识活动到有意识活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D.实验材料之间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2011高考重庆卷30)画家通过水、墨等物质材料的加工、组合,创作出美术作品,表现个人内心世界,这表明美术作品的创作是

①创造物质材料新的必然联系来表现人的内心世界

②建立系统和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赋予作品以精神内涵 ③建立物质材料之间的具体联系,以表现内心世界的主观联系 ④依据物质材料的固有联系,建立作品与内心世界的具体联系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3、(2011高考文综上海卷21)电影《2012》描述了世界末日来临的场面,而日本大地震的爆发、富士山因附近地质活动频繁出现可能喷发的迹象、甚至是由于地月距离接近而出现的“超级月亮”等等这样那样的自然现象,让一些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2012》,以至有人怀疑:世界末日真的快到了么?若你要劝慰这些人,你可以对他们说

A.物质才是世界的本原,人的主观精神并非是唯一实在B.现实世界仅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而已,它是不会灭亡的C.矛盾具有普遍性,这些现象只是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的不同矛盾的表现 D.联系具有客观性,不能仅抓住事物表面的相似之处,主观臆造不存在的联系

4、(2011高考北京卷27)抗生素的发明和使用,是病菌一度不再是人类的致命威胁。但是,在人类使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同时,病菌的耐药性也在增加,由于滥用抗生素,出现了目前难以控制的“超级病菌”,上述事实表明 ①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③事物始终处于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 ④事物经过辩证的否定实现了向自身的回归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2011高考江苏卷29)平面与圆锥面相截,截口的几何特性随平面与圆锥轴线的交角而变化。交角是直角时,截口是圆;稍变一点,圆变成了椭圆;再变,过了一个关键点,椭圆就变成了抛物线。截口的这种变化过程包含的哲理是

①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②整体与部分是辨证统一的 ③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④质量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6、(2011高考四川卷35)水磨镇的涅槃重生,离不开中央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广东省佛山市的对口援建和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当地干部群众的自强奋进。这反映了

A.事物的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B.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7、(2011高考安徽卷9)茶叶因生长环境的差异而带有不同的味道,一些品茶专家根据多年的经验品一品便知茶叶的产区在哪里。这表明 ①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就在于矛盾的特殊性 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自觉反映的特性 ③人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的深化和发展的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不在人的意识之外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8、(2011高考安徽卷11)在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言简意赅的成语,凝结着深刻的生活智慧。下列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有 ①刻舟求剑——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②画龙点睛——重视解决主要矛盾 ③见仁见智——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④胸有成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9、(2011高考北京卷34)2010年以来,我国物价上涨较快,稳定物价和增加就业是宏观调控的两大目标,但在短期内,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图9所示的关系。基于图9所示的通货膨胀率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政府在当前宏观调控中应当 A.把握重点,保持二者的动态平衡 B.遵循规律,促进二者的协调增长 C.立足整体,防止二者的循环往复 D.创造条件,避免二者的相互制约

10、(2011高考福建卷35)徐悲鸿的《八骏图》以中国的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参用西方的透视方法,用笔刚健有力;毕加索的《斗牛》似中国的写意画,用笔奔放洒脱。以下选项最符合题意的是

A.两幅作品成功实现了中西文化和艺术的融合B.两幅作品以不同风格表达了共同的审美感受C.艺术的创作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因而不可承袭D.艺术的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因而不可复制

11、(2011高考广东卷34)观察图8(改编自陈耶门《沉默集》),请你从矛盾同一性的寓意出发选择漫画标题,最贴切的是 A.目标:奋斗的方向B.信念:勇者的利器 C.障碍:跨越的支点D.天才:勤奋的结晶

12、(2011高考天津卷7)“太极图”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是由黑

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图”(见图2),该图看似简单,却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其内涵主要有 ①一分为二的观点 ②绝对同一的观点

③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观点 ④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的观点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3、(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23)民间谚语寓意深远,代代相传。凝聚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这两句谚语的哲学道理是 ①矛盾的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②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矛盾的重要前提 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离开对具体矛盾的具体分析就不能正确解决矛盾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

14、(2011高考上海文综卷23)崇尚“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这一观念发端于我国古老的典籍《易经》。《易经》认为,阴阳和谐是宇宙运动变化的基础,阴阳变易,整体和谐,化生万物。这体现了()

A.事物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无条件的 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不可分割的 C.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D.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发展

15、(2011高考安徽卷10)图2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把握事物的联系,利用客观规律 B.坚持实践的观点,重视直接经验

C.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究事物本质 D.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16、(2011高考福建卷36)我国科研人员自行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其最大的创新在于把导航与通信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具备定位与文字通信功能。“北斗”的发展和完善将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材料表明

A.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的作用B.科学研究应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C.科学理论能够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D.科学实验是人类思维在认识和改造社会中创造性的表现

17、(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21)华君武的漫画《永不走路,永不摔跤》(图3)讽刺了一些人

①不懂得只要善于总结实践经验,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②不理解缺乏敢想敢闯的精神就会一事无成③不了解实践探索中出现的失误和错误总是宝贵财富 ④是因怕犯错误而不敢实践的行为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

18、(2011高考浙江卷30)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漫画《羡慕》(作者:周中华)中双方改变处境的努力最终失败的原因有 ①只注意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忽视其曲折性 ②只注意事物发展的强制性,而忽视其前进性 ③只注意愿望与效果的同一性,而忽视其斗争性 ④只注意愿望与效果的斗争性,而忽视其同一性 A.①③B.②④ C.②③D.①④

19、.图7既可以看成正在对视的两个人,也可以看成一个酒

杯。这表明

A.运动是客观事物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的主体决定的 C.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而有选择的 D.人们的认识活动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20、.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道“告诉我为什么星辰闪耀,告诉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帝创造星辰闪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美国一位著名科普作家这样改动了歌词:“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改动反映了

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②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区别 ③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区别④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二、主观题

21、(2011高考山东卷29)汉阳铁厂的兴衰和武汉钢铁厂的建设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9年,湘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湖北设铁厂,考虑的厂址是大冶或省城武昌附近的汉阳。1893年,铁厂最终在汉阳建成投产。材料二张之洞认为,若铁厂设于大冶,“厂在省外,实缺大员,无一能到厂者,岁糜巨款,谁其信之?若设再省,则督、托、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据《张文襄公全集》

(3)现代企业在建厂选址时同样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运用矛盾的相关知识,说明在权衡这些因素时应当坚持哪些方法论原则。(6分)

22、(2011高考四川卷3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注:投资率是总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消费率是最终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投资、消费、出口被喻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与消费为内需,出口为外需)。据世界银行统计,目前全球的平均投资率约23%,消费率约75%。

材料二近年来,国家对“促销费”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制约消费需求扩大的矛盾和问题。“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逐步提高消费率,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联系材科一和材料二.运用主次矛盾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的认识。(10分)

23、(2011高考重庆卷38)我国水资源短缺,合理用水,提高用水效率意义重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2年-2010年,国务院职能部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组织编制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并在全国实施;2010年10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发布第三十九号主席令予以公布,该法自2011年3月1日起施行。

材料二 我国工业用水量从1980年的508亿m2增长到2010年的1397亿m2,其中60%以上的工业用水集中在火力发电、钢铁、石化、纺织和制造等行业。2010年,我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16m2,约为发达国家的3-7倍;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全国废水总量的4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约为52%,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水平;工业水费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足1.5%,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3)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工业用水量快速增长,受水资源短缺制约,供水难以同步增加,工业用水矛盾突出。运用矛盾主次方面相关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在“十二五”规划中强调既要提高工业部门用水效率,又要提高水资源储备能力。(10分)

24、(2011高考福建卷39)材料三 福建是海洋大省,大陆海岸线长达3051公里,约占全国的1/6,居全国第二。“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坚持陆海统筹,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福建省海洋经济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从2000年的31:16.7:52.3转变为2010年的9.53:41.15:49.32,但与2010年我国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5:47:48相比,第一产业的比重仍然偏大。材料四

在分析材料三、四所反映的经济信息的过程中,你运用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知识?并说明你是如何运用的。(12分)

参考答案

1-5 DDDAD6-10 BACAB11-15 CBCDD16-20 ACACA21、①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②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具体分析各种因素。【解析】(3)用矛盾的观点来权衡现代企业建厂选址的时候应该遵循什么原则,我们重点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则

22、参考答案

1-5 DDDAD6-10 BACAB11-15 CBCDD16-20 ACACA21、①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②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具体分析各种因素。【解析】(3)用矛盾的观点来权衡现代企业建厂选址的时候应该遵循什么原则,我们重点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则22、23、【答案】(3)①事物的矛盾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在水资源供给有限的情况下,工业用水快速增长,凸显了工业用水需求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工业用水供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②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解决事物的矛盾需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我国政府提出提高工业部门用水效率,相对压缩用水需求,就是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来缓解工业用水矛盾。③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解决事物的矛盾也不可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我国政府强调提高水资源储备能力,就是要处理好矛盾的次要方面,促进工业用水矛盾的解决。【解析】(3)矛盾主次方面原理的阐述一定要准确,不要误答成主次矛盾原理,否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个需要考生特别注意。原理的阐述一定要结合材料,并且是原因类的问题,我们更有仅仅围绕节约水资源的问题。

24、(4)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既考虑福建海洋经济自身的发展.又立足福建经济建设的全局。②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看到福建海洋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也看到它在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曲折。

③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分析福建省情,制定建设海洋强省的发展规划。

23、【答案】(3)①事物的矛盾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在水资源供给有限的情况下,工业用水快速增长,凸显了工业用水需求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工业用水供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②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解决事物的矛盾需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我国政府提出提高工业部门用水效率,相对压缩用水需求,就是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来缓解工业用水矛盾。③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解决事物的矛盾也不可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我国政府强调提高水资源储备能力,就是要处理好矛盾的次要方面,促进工业用水矛盾的解决。【解析】(3)矛盾主次方面原理的阐述一定要准确,不要误答成主次矛盾原理,否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个需要考生特别注意。原理的阐述一定要结合材料,并且是原因类的问题,我们更有仅仅围绕节约水资源的问题。

24、(4)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既考虑福建海洋经济自身的发展.又立足福建经济建设的全局。②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看到福建海洋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也看到它在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曲折。

上一篇:描写花的精彩语段下一篇:小学田径队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