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

2024-07-03

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精选12篇)

1.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 篇一

浅谈作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活动。一篇文章的写作,是由观察到思考到表达的过程,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

一、要以教师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一定的组织与引导的作用,教师的情绪可直接影响学生对写作的热情,对学生的情感起到极大的导向和催化作用。同时,情绪还具有感染特征,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热情的言行,将自己的积极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作文课上,教师热情亲切的话语,充满鼓励的目光,表情达意的肢体语言,都传递着教师真挚的情感,会强烈地影响着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愉悦振奋的情感体会,诱发学生对作文的内驱力,从而积极思维,兴味盎然地投入作文活动中。

二、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作文课上,教师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方式“以境激情”进行教学。

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才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才能避免写空话、假话的弊端。在作文教学中还可以借助投影、录像等直观手段创设情境,再现情境;组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班级文化活动,让学生在自身生活中写出感情丰富的文章。

三、运用“迁移”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语文文章都有一中心,都存在一种感人的力量,内容具体、真实,很好地表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像作者那样去想,从中体会课文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教师利用“迁移”的规律,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情感,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的目的。

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情感

在传统教学中,往往都是先审题、列提纲、写作文、修改、抄正等传统模式,这往往缺乏生气,且教学与其它学科间的教学关系脱节比较严重。随着新大纲的实施,学科间的教学相互渗透,而且关系将更加紧密。

2.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 篇二

一、用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道德情感

人是有感情的, 小学生尤其重感情。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师生间感情的传递与交流是很重要的, 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思品课上, 教师必须提高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 增强信誉度, 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 关心爱护学生;课堂上态度和蔼, 把微笑带进教室。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好感, 愿意和老师交朋友, 讲心里话。这样, 不仅师生关系融洽了, 也培养了学生尊师的情感。学生一旦对老师有了情感, 那么对老师任教科目就会产生兴趣。因此, 思品课教师应以融洽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如在教《老师, 您好》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要抓住“爱”的情感线索, 当学生畅谈如何尊师时, 教师深情地说, 早上进校门, 同学们主动向老师问好, 老师进教室, 同学们起立向老师问好。

二、以先进典型为榜样, 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先进的道德榜样能给学生成长以巨大力量。小学生是处在道德的接受与模仿阶段, 接受与模仿能力也特别强, 用先进的道德典型教育学生, 让学生仿效、学习, 要比一般的讲道理更具有生动性、直观性、鲜明性、也更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号召力。鲜明、具体的道德形象, 会使学生产生共鸣, 特别是那些被推崇的具有美好心灵而又各具特色的道德模范人物。他们中既有功勋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袖, 也有闪耀时代光辉的英雄模范, 还有享有盛誉的科学家, 体坛英雄, 学生中的好人好事等, 这些典范人物的言表, 以及他们丰富的情感世界, 无疑是陶冶学生道德情感的源泉。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上述人物蕴含的道德情感, 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例如, 一位教师在教《我们爱领袖》一课时, 先介绍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和邓小平、江泽民的业绩, 接着讲革命领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爱护及寄予的希望, 增加学生对革命领袖的亲近感, 领袖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高大形象, 深深地印在了学生脑中,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革命领袖的感情。

三、创设与主题相应的情景, 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 情境对儿童有巨大的感染力。而道德情感具有情境性, 一定的道德情境能激发学生相应的道德情感。根据教学内容需要, 可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 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 情感上产生共鸣, 以拨动学生心弦,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而进入角色, 产生情感体验。因此,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渲染情境, 运用学生角色表演、音乐、讲故事、实物演示等再现情景, 努力做到在情景交融的道德情境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可以通过借助彩色挂图展示故事情节, 学生被这些深深吸引, 情不自禁地关心童话、寓言、民间故事中各种角色的命运, 对善的事物的同情和爱, 对恶的事物憎恨和厌恶的情感就会油然而生。角色表演, 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扩大学生的参与面。角色表演激发了学生情感, 延伸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深化了学生爱学、会学、学好的情感。用音乐唤起学生的听觉形象虽然看不见, 却能激发学生原有的视觉积淀, 使学生产生一种实实在在的体验, 保障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道德情感

一定的教育影响, 只有通过学生的自身实践, 才能为他们所接受, 并逐步转化为个体的品德。人的认识来自实践, 而情感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学生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是知、情、意、行辩证发展的过程, 而知、情、意、行的相互作用和发展离不开实践。只有投身于社会道德实践中, 才能认识社会, 才能认识和体会自己哪些言行是道德的, 哪些言行是不道德的,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有目的、针对性地组织实践活动, 多鼓励学生实践, 在实践中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如上《热心公益劳动》一课后, 让学生参加环境保护、清理卫生、帮助孤寡老人等公益活动, 用学生自己的行动编写一个个美好的故事, 塑造美好的心灵, 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在实践中得到激发。

3.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 篇三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305-01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

2 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3 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4 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5 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畫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6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7 抓住重点,纲举目张

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剖析卖炭老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

8 故留空白,意味深长

4.浅谈对学生情感的激发 篇四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儿童的情感易于被激发,且儿童的认识活动一旦有情感参与,他们认识世界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即使是一些说明文,也写得趣味盎然,引人入胜,隐含着作者的审美情趣。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拨动情感之弦,使抽象语言文字的学习变得情趣盎然,有滋有味。

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情感呢?

一、语言感染

人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情感可以感染、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真挚的语言和恰如其分的表情动作,会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从而使深刻的道理渗透到学生的心田。。《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是一篇具有浓重的感情色彩的记事文章。记叙了首都人民在十里长街送别敬爱的周总理的感人场面。当学到周总理的灵车缓缓的开来,人们悼念总理时,教师放一段录像:夜幕中,响起了哀乐,漫漫的长安街两旁挤满了前来送行的男女老少,人们望着灵车哭泣着,灵车缓缓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奔跑。学生看完人民群众悼念总理的悲痛场面后,低沉的语言和人们悲痛的表情动作使学生对总理的无限崇敬和爱戴之情由然而生。此时此刻,让学生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课文就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了。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受到感染,情感的陶冶就落到了实处。

二、音乐渲染

将音乐恰当地引入课堂也是拨动学生情感之弦的好方法。因为,音乐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调节学生情感,使人产生共鸣,能激发学生想象,启迪学生思维。《梅花魂》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在学生体会梅花的清高品格和深入了解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后,教师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师生一起跟着音乐唱,让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中,在歌声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受到美的熏陶。

三、画面渲染

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画面内容非常广泛,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赏心悦目的艺术世界,美妙神奇的童话世界和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无不引导学生畅游其中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画面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古色古香的图包含了太多的美,上课后,我先板书课题,在学生对这幅图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引导学生看图,特别是图的长、高及图上的人物数量及牲畜的数量,以画面展示来展现课文内容,从而创设出一种“融情融景,情景交融”的情境,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文化,使孩子们不禁对图有了一种佩服的感觉,还进一步感受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四、创设情景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度多来自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设法标新立异,创设有趣的、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情景,既能用学生期待的信息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又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热情。创设教学情景,我就根据教材的需要,采用了故事、谜语、表演、资料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等多种方法来实施的。

当然,学生情感的激发,是比较复杂的,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学生课前的情绪,教材的特点,教师对教材的处理等等都有关系,在以后的教学中,力求寻找实用又科学的途径激发学生的情感,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情!

5.以情感激发 助学生成长 篇五

--------小学班主任论坛发言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走上教育教学工作岗位已近三十载,长期在农村学校从事着小学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工作中,我没有轰轰烈烈的先进事迹,也没有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我只是一名平凡、普通的班主任。今天,能站在这里与大家交流班主任工作心得,我感到非常荣幸。首先要感谢领导给班主任的我们搭建这样一个平台,让我们在这里一起探讨班级管理中一些做法和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感受,希望能够聆听到大家对我诚恳的意见和建议,我将取长补短,进一步更好地搞好本职工作。下面我就自己长期以来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肤浅认识与点滴感悟《以“情感”激发,助学生成长》与大家分享: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情感,道德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情感是师生交流的纽带,是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根基,也是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那么,作为班主任怎样用“情感”这把金钥匙去激发学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呢?

一、以“爱”为主,关心学生

爱是情感诱导的根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人的本能,爱和被爱都是一种幸福。爱又是神圣的,它能净化人的心灵。每个班主任都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学生能否接受你的爱,需要一定的工作技巧。在学校教育中,用真情感化,用信任沟通,以心交心才会心连心。教师对待学生就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护他们,关心他们。同时要做到对学生多了解一点,对学生的爱要深一点,对学生的关心要实一点,真诚地帮助他们,这样才能把爱的教育发扬广大。前些年教过的一位学生叫熊XX,她家庭特别贫困。她父亲是四川人来新舟安家落户,全家以租房居住,父亲靠走街串巷卖蜂窝煤攒钱,母亲因病不能干农活,以在新舟街上剪辣椒把有点收入,一家五口(还有两位老人)就靠微博收入维持生活。孩子学习和表现都很好,因为家里经济拮据,父母经常闹矛盾,对孩子影响很大。了解情况后,我一方面在学习和生活上关心她,也多次与其父母进行交流,还联系像我校名誉校长、遵义市道德模范李光伦等有识之士实行帮扶,让学生和家长都看到了老师和同学以及社会对他们的关爱,更让这个家庭看到了希望,不仅家庭和睦了,孩子也成为了学习上的佼佼者,在各种竞赛中为自己和学校赢得了荣誉。类似情况还有很多,不在一一列举。正是如此,我带的班级是一个充满了团结和友爱、信任和关怀的和睦的大家庭。教师爱学生,学生就更爱老师。记得那年我声带息肉手术回家后,学生主动捐了零花钱集体送来了鲜花,我很感动,也提前两周到学校给他们上课,为了让我少说话,他们当起了小老师(我平时也有这样的训练),只让我给他们多指导和评价,而且除了讨论时间,课堂上异常的安静......,老师忙着的时候,水杯里的热水没了,会有学生主动加上,上课用的语言机电弱了或没电了,每天会有学生主动给充上电......看着这些,我感到无比的的幸福,深深的体会到,你只有在爱的厚土上勤耕不辍,才能得到爱的硕果。

二、放下架子,尊重学生

班主任工作中,“育人”比“教书”更重要。作为班主任,应该蹲下身去与学生交朋友,用心倾听他们的心声,用心感受他们的需求,用心听取他们的意见。班主任不能高高在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坦诚相待,让学生感到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从而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让学生敞开心扉来接受你的教育。例如:一个六年级男生叶xx,由于单亲家庭等造成孩子较为孤僻。因为作业和科任老师发生一点冲突,就回家不上课了,还撕了作业本。家人劝,任课老师做工作,就是不听。作为班主任,我比较了解这位学生,他重感情,自尊心强,但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我去到他家,他正用被子蒙住头,躺在床上。我坐在床边说:“xx,听说你病了,我来看看你。”“我们师生感情一直不错,我想,过去我们是朋友,现在我们还是朋友,你说呢?”这一说,他掀开被子坐了起来,我立即跟他披上被子说:“你已经感冒了,不要受凉”。又问,你吃药、吃饭没有。我看着他眼里涌出了泪珠,就抓住这个时机因势利导,帮他分析错在哪里?当天他就返回学校,并主动找老师承认了错误......。

三、“信任”学生,鼓励学生

信任鼓励是班主任工作的有力武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能极大地激发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信任学生,可以实现学生的诚信考试(我的高年级学生就可以做到),可以挖掘学生潜在的智能因素(如:培养小老师、学生自己编排文娱节目等);信任学生,可以培养学生的班级自主管理能力(推行班委会竞选制、班委成员岗位轮流制、班务管理承包制,学生人人管人,人人管事,事事有人管),形成团结奋进的班集体。班主任充分信任并适时鼓励学生,对学生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能够使学生在赞扬声中健康成长,在鼓励之中不断前进。有个学生李XX经常私自拿父母的钱,旷课到游戏厅玩游戏,经过多次教育有所改变。前些年,学生在学校饮水是要缴费的。为巩固教育的效果,培养他的自控力,班上每次收费我都叫他负责。当时,他感到意外,说,“老师,我不行,你还是派其他同学来收钱吧”。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好这件事,你一定能战胜自己!”他很感动,给我深深的鞠了一躬。后来还尝试让他参与了班级管理,进步也挺快,我在班上表扬了他,从而激发了他奋发向上的勇气和信心。

四、以“严”开路,疏导学生

师爱是最神圣的。其神圣之处在于它有很强的原则性和崇高的使命感。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如果没有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教育。”教师要做到爱而有度,严而有格。出了格,过了度,师生之间就会出现两个偏颇:一是师生之间过于庸俗,失去了原则性,二是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这两种偏颇都能导致教育的失败。因此,班主任严格的要求离不开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疏导。所谓的“科学疏导”内容有三:其一“因时而导”,即抓住时机进行疏导,其二“因人而导”,就是根据学生不同个性特点进行疏导。其三“因事而导”,根据学生所做的事情选择相应的方法进行疏导。

五、“公正”为尺,评价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工作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他要经常地评价自己学生的学习和表现。”我认为教师的评价应当公正。只有公正地评价每个学生,才能使学生信服,从而激发其学生奋发向上的愿望。因此,在工作中,我力求公平地对待学生,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对成绩好的不护短,对学习差的不歧视。注意发现优生的不足,防微杜渐;善于发现差生的闪光点并使之发扬光大。

6.激发学生情感打造精彩课堂论文 篇六

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关键。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发展和挖掘学生的各种潜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激发学生情感,从而打造精彩课堂呢?我想我们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就必须精心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促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这就要求教师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设真实、自然、生动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班共有多少名学生?男生多少名?女生多少名?告诉听课的老师们你今年几岁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活中到处都用到数。小明和小红野餐时也遇到了一些数的问题,出示大屏幕并帮助他们平分野餐。在分的过程中,出现每人分一半,从而抓好切入点引出课题。同学们听得认真,观察仔细。这样的导入不仅为新知教学埋下了伏笔,而且让学生意识到原来数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进一步学好数学的信心,达到了最佳教学效果。

二、善于及时评价,激发“内驱力”

美国教育学家詹姆斯说,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那么,在课堂及时评价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创造氛围,放大优点

在我们大量的心理辅导工作中,我觉得我做得较多的是鼓励学习能力不足以及学习效果不佳的孩子找到自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打击孩子,不使孩子在我的手上遭到挫败。我对学习效果不佳的孩子会给予充分的肯定,在他取得哪怕一丁点儿成绩后,都会刻意制造机会在他的小伙伴、亲友等面前表扬他,然后大家一起鼓励他继续努力。对于表扬孩子,我们应尽己之所能,决从不吝啬言辞。

2、关注细节,赏识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做一个细心的教师,只要发现学生有一点点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也及时地表扬、鼓励他,使他感到“我也有优点,我也能进步”。比如:在教学《平行与相交》时,根据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类,我们班有语言障碍并且最不爱发言的刘铖铖同学也羞怯地举起了手,我趁机让他回答。他说:“我把它们分为两类,这样的(用手势做交叉样)分为一类,这样的(用手势做平行动作)分为一类。”“看我们班铖铖分得多好啊!怕咱们听不明白,还加上动作来为我们解释,真了不起!”铖铖听了这番话,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眼睛瞪得更大了。我发现这节课他听得特别认真,举手也勤了。当我发现孩子的小手在举与不举之间犹豫不决时,我会说:“大胆地说出你的想法,也许你的想法会给大家新的启示!”当孩子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时,我会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你能提出这样有价值的问题,真了不起!”当孩子在课堂上提出一个独特见解时,我会说:“善于思考,见解独到,伟大的数学家就是这样产生的!” 我注意以点带面,当抛出一个问题时,及时注意谁第一个举手。我会说:“第一只小手已高高地举起来了,他在这里,真棒!第二、第三只也举起来了,其他的在哪里?让老师们看看。”这时同学们都积极思考生怕落后,不一会儿,一只只小手如雨后春笋齐刷刷地举起来了。上课时,当提出比较简单的问题时,我会关注后进生,及时表扬、鼓励他们。对于学生到位的回答、精彩的讲述,我总是由衷地赞赏,送上掌声。对于一位同学独特的发现,我会说:“你与众不同的见解真是让人耳目一新!说得真好,了不起!”老师发自内心的赞美,使每位学生的心灵都受到了震撼。这样激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内在潜力,给了孩子一个深情的学习催化剂,为课堂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这种真实、真诚而又平等的反馈显示出对学生的关注、对学生的.欣赏,极大地激励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所以我们的课堂及时评价,能让优秀的学生有更高的要求和目标,让暂时落后的学生能够看到希望、树立信心。

三、巧用肢体语言,激发情感

课堂上我注意用亲切的目光去捕捉每一位学生的视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当有的学生上课举手发言,即使他回答错了,也鼓励他:“看他能大胆发言了,虽然问题回答得不完全正确,但是他已有了很大的进步,我相信下一次他一定能把问题回答得非常正确。你说是吗?”我用自信的目光看着他,这位同学使劲地点了一下头,并立马坐好,打起精神听其他同学发言,看得出他正在为下次发言积极准备。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我更是走到每一组学生中间,俯下身子,倾听发言,参与研究,成为小组的一员。哪位同学先想出来了,或哪个小组先讨论完举手了,我都会毫不吝啬的伸出大拇指向他们默默地祝贺。当这些同学看到时,更加强了信心,把手举得更高,腰伸得更直,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

7.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 篇七

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实现情感的正向迁移

(一) 师生地位的平等

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管与被管的对立关系, 这样更容易拉大师生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 这样只会加大师生之间的隔阂, 学生对教师只有畏惧。为此教师要实现师生关系的平等, 要尊重学生, 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权与话语权, 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与认可, 更能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使得学生愿意亲近教师, 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好感。

(二) 师生的情感互动

教师不要只是将自己打造成学者型, 更为重要的是要成为学生的情感沟通者与心灵互动者。教师要关心热爱学生, 以此换来学生对教师的积极情感, 并且要学会运用语言艺术、动作、表情等来与学生进行情感互动, 在积极的情感互动中让教师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这样学生才能更加喜爱教师, 进一步对语文学科产生积极的情感。

二、用音乐来渲染氛围, 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音乐是跃动的音符, 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更能带给欣赏者以愉悦的身心体验, 激起欣赏者特定的情形。将音乐引入语文教学中, 可以改变以往枯燥无味的教学, 以富有感染力的生动悦耳的音乐来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带给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这种情感符合文本情感基调, 这正是深刻解读文章的关键, 而这又是单纯的语言所不能传递的。为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为学生精心选择富有针对性的音乐, 以音乐来渲染氛围, 将学生带入愉悦欢快的教学情境之中, 让学生陶醉其中, 进而引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引导学生带着特定的情感来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性学习。

三、用画面来烘托气氛, 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认知阶段, 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就是丰富的生活与直观的图片, 这正是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所决定的。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依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不要只是机械的文字或是语言教学, 而是要善于运用课本插图、图片以及视频等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这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可以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 获取更为丰富直接的感性信息, 这正是学生深刻理解文本, 实现个性化阅读的关键。如在学习《美丽的海底世界》一课时, 如果只是就文字来进行语言的讲解, 学生并不能真正地理解海底世界的美丽。为此我们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相关的图片制作成精彩的视频, 并配上背景音乐, 这样更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发学生的想象, 学生如同亲临海底世界, 让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去认真的观察与体会, 这样学生自然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海底世界的美丽与壮丽。在此基础上再展开文本的阅读, 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解读文本。

四、巧妙运用提问艺术, 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这正是推动学生主动认知的内在动力。为此, 在教学中我们不要没有悬念地来传授知识, 而是要巧妙运用提问艺术, 在恰当的时机提出富有价值性的问题, 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诱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 进而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1.问题要难易适度。小学生正处于认知的初级阶段, 过于复杂的问题严重超出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认知范围, 无法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探究, 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 学习情感的激发, 相反还会让学生因此而失去兴趣。因此, 提问要着眼于学生已知与未知之间的最近发展区, 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 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

2.问题要有层次性。学生是鲜活的生命, 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学习水平上, 同时还体现在兴趣与爱好上。要实现学生的全员参与、全面参与,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就必须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针对每个学生个体来设计专属问题。这样的提问更有针对性, 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学情, 自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得学生能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长足发展与进步。

摘要:情感是教学的灵魂, 尤其对于语文学科来说, 加强情感教育, 更能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学习热情, 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这正是新课改下重要的教学理念。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 发挥学科优势来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整体提高。

8.语文课堂如何激发学生情感 篇八

关键词:语文课堂激发学生情感 导语激情 提问激情 媒体激情 活动激情 练习激情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这说明情感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根据教材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不断地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愉悦空间。如何激发学生情感,不妨试试下列途径:

一、导语激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精彩的导语可给学生直接、鲜明的情绪感染,教师通过眼神、脸色、神采、语言把感情传递给学生,能调整学生的情绪,帮助学生进入角色,诱发他们的情感,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动并迅速进入求知的最佳状态。例如:《丰碑》一课,教师首先设计一段易于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积极情绪的导语:“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的又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教师绘声绘色的富有激情的描述,会将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之中,为有效地进行情感体验奠定良好的基础。当然,所教授的学科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所采用的导语引入也应不同,应根据学科及教学内容的特点、要求选择最合适的导语引入,这样定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提问激情

提问是每节课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思考。在良好的情感的驱动下,学习过程往往变得主动而富有生气。例如:《坐井观天》一课,在教完这篇课文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井底的青蛙为了证实小鸟说的话,它真的跳出了井底,它看到了什么?它会说些什么,会想到什么?”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创造欲望,爱画的同学在画,想写的同学在写,会说的同学在讲。这样就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思考之中,学习更有情趣了。

三、媒体激情

电教媒体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能生动展现各具特色的形象,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还可以配上合适的音乐和富有感情的解说,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

四、活动激情

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表明,他们在长时间处于某一状态时,注意力极易分散,且精神很容易疲劳。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唱一唱、跳一跳、演一演、做一做、比一比,不仅可以寓教于乐,活跃气氛,而且可以让学生之间的情感在活动中互相感染和沟通。

五、练习激情

巩固练习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合适的练习不仅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能巩固新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能力,再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情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联系设计必须在实、新、趣上下工夫,避免单纯的机械重复。

激发学生情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学中必须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能有好的收效。

参考文献:

1.朱作仁.《小学语文与教学心理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燕国材.《教育十论》.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8

3.蒋成.《读解学引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4.孙俊之.《从经验的积累到生命的体验》.《教育研究》.2001.2

9.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 篇九

语文教学中怎样更好地激发学生情感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这说明情感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语文的教学中更是举足轻重。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色彩斑斓、扑朔迷离的情感世界。小学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这是因为小学语文本身蕴含的理念和情感,对学生情感、态度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抓住情感教育这一要素,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激活学生的情感细胞,引导学生游历知识的乐园,采集丰硕的果实。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只有这样学生的朗读才能真正到位,感悟才能更加深透,才能更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根据教材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不断地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愉悦空间。

10.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 篇十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总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然而,有的小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叫苦不迭。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快乐作文呢?下面我就谈一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拉近作文与生活的距离,培养写作兴趣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单凭空想像是写不出好作文来的。我们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身临其境才能获取和积累写作素材,写出的作文才有真情实感。因此,我们尽可能多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参观、课外实践活动、文体竞赛、游戏等,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金秋十月,学校组织了一次去农场采摘活动。到了果园,满眼都是红的绿的苹果、枣子,这可是他们头一次见到啊!学生兴奋得不得了,飞也般得冲进林子。他们几人一组,想尽一切办法地抢摘着,提着沉甸甸的“战利品”,个个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回来后,他们以《快乐的采摘》为题记录下了这次活动。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兴奋、快乐的感受,这篇作文当然写得是前所未有的生动。

当然,还可以在作文课中现场组织一次活动或比赛,如拔河比赛、老鹰捉小鸡,打龙头。这样学生既是活动的参与者,又是活动的观察者,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和感受,同时又有教师的引导观察,使学生既乐在其中,倾情投入,又能置身事外,冷静观察,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描述生动,充满情趣,写作兴趣也会自然而然有了。

二、写“下水文”,激发写作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和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这话是极有见地的经验之谈。老师如果坚持“下水”练笔,不仅能使自己得到提高,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从而大面积地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向师性经常写“下水”文,确实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一次,我指导学生写《我熟悉的一个人》。在部分学生写孩子的习作草稿中,几乎个个都是一样的描述。其实,人各有各的长相,各有各的特点。小孩子的长相绝对不会彼此相同。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细致地观察,想当然地写。针对这一具体共性的问题,我首先从学生的习作中抄录几个片段让大家“认领”,由此让学生认识到要抓住人物的特点写的重要性。接着我朗读“下水”文,让学生猜猜老师写的是谁,并说出根据什么猜出来的。我写的学生是这样的:“个子很高,身体消瘦。他留着短短的平头,浓黑的眉毛下有一对不大的眼睛,一笑起来就成了一条缝儿。鼓鼻梁,尖下颏儿。也许是身上没有力气吧,他总是弓着背,下巴搭在课桌上,显出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你再看他那一身黑乎乎的校服,可想而知定是个淘气包。”我读了之后,学生们马上猜出我写的是谁。这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学生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举手练习说话——说特点猜人物。

三、利用多媒体,激发写作欲望

实践证明:靠大谈写作意义、重要性之类的抽象道理并不能奏效,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直观、形象、新颖的事物激活思维,才能使学生智力活动呈现最佳状态。叶圣陶先生亦云:“生活犹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运用多媒体教学作文,可突破时空的限制,把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事、物搬进课堂,创设良好的习作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写作。

四、展示写作成果,激发写作动力

强烈的成就感会给人于前进的动力。小学生好奇心强,又爱表现,教学中我利用他们这一特点,为学生习作创造展示的机会,共同分享他们的成果,使他们感受到写作的乐趣。例如,我利用黑板报不大的一块地方,开辟出一片“作文小

天地”,让学生中一些优秀习作都有机会在园地中得到展示,满足小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同时又做到定期更换,这样既调动了学生们的写作积极性,有给更多的学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间,做到人人有机会。每一期作文展示后,还要组织学生进行评比,评选出“班级小作家”。被选上的学生喜形于色,深受鼓舞,没有被选上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个人作品收藏,把自己满意的作品集结成册,这样既能留下美好的回忆,又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的积累。这些做法,大大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也乐此不疲地积极参与。写作对他们来说,再不是一件苦差,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了。

11.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 篇十一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片、录音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引导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的录像带,柳芽初探、桃红李白等春景能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让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小桔灯》时,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激发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的呢?

二、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学生未接触课文之前,教师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高涨。如教学《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人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如何理解标题一语双关?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中体现出来?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新课文的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绘声绘色地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能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新课。

五、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时,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

七、故留空白,意味深长

12.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 篇十二

语文的人文性蕴含在语文课文中, 需要学生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参悟。学生要想真正明白课文的意思, 就需要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的基础是学生自身情感得以激发。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只有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学生才能轻松进入语文课文的情境中去, 才能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才能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从而获得人文性的教育。

我在进行新课改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了人文性的重要作用, 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激发学生的情感。我现就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行总结, 望同仁多加指正。

一、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创设情境, 就是指教师根据课文内容, 创设与课文内容相符的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创设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 可以使学生为之感动, 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 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中, 受到人文的熏陶。情境创设的方法很多, 最常用的是以下几种。

1. 实物、模型创设法。

这种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课文时, 给学生出示与内容相关的实物或模型, 引发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中。例如, 在教学《紫藤萝瀑布》的时候,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认识紫藤萝, 并让学生对紫藤萝进行仔细的观察。这样学生在观察中就能直观地体会到紫藤萝的美, 从而对作者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刻的认识。

2. 多媒体创设法。

多媒体是新型的教学辅助工具, 集图像、声音于一体, 且具有容量大、操作方便的特点, 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具有音、形、图、文并茂的特点, 可以轻松地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受到人文性的熏陶。例如, 在教学周敦颐的《爱莲说》时候,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播放关于莲花的景色, 让学生欣赏莲花各个季节不同的景色, 激起学生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使学生在美景的欣赏中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3. 相同情境创设法。

有不少课文描写的情境是学生有亲身感受的。在讲解这些课文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并讲述自己的经历, 然后再阅读课文, 看看类似事件在作者笔下是怎么样的,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样不仅增加了课堂的活跃性, 还使得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了课文的情感。例如, 在教学朱自清《春》的时候,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春天的印象, 最喜欢春天的什么景色, 然后再阅读课文, 就可以使学生随着作者的描写进入春天的美景中, 感受到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作者对春的爱。

4. 表演创设法。

表演法, 即指教师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文中的人物, 再现课文的情境, 并使学生在表演中获得情感的激发, 明白作者的情感, 从而产生共鸣。例如, 在教学《威尼斯商人》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其中的角色, 体会其中的讽刺意味。学生也在表演中感受到了作者所歌颂的仁爱、友谊和爱情。

二、创设悬疑, 激发情感

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 对问题具有锲而不舍的探究欲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 创设悬疑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可采用以下方法。

1. 创设悬念。

有些课文, 教师在讲述时, 可以先向学生复述课文情节, 并在关键处停下来, 让学生猜测情节会向什么方向发展, 人物的命运会如何。这样创设悬念, 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 为后面深入理解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 在教学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猜测于勒的命运。这样学生可以投入更多的情感到课文阅读中, 想象于勒的命运。

2. 创设疑问。

教师在讲授新课时, 可根据课文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 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引入新课, 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 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 增强讲课的吸引力。例如, 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皇帝的新装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人们都不肯说实话呢?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学习课文。

三、故事引入, 激发情感

中学生感性思维大于理性思维, 喜欢直接了解事物。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 针对教学内容, 采用讲述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的方法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 在授新课前, 教师花极短的时间, 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 显得亲切自然, 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例如, 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 教师可以先联系《水浒传》这篇名著, 给学生讲讲众好汉为什么要劫生辰纲。这样, 学生可以受到感染, 自然而然进入作品的意境。

四、重点解析, 激发情感

教师在讲解有些课文时, 可以直接抓住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 使学生直观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采用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的基础上, 学生一下子就能进入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中, 并更深入地了解了课文的思想感情。例如, 都德《最后一课》这篇课文运用了大量的描写, 有生动的人物、场景、细节、心理描写等, 要求学生重点体会这些描写手法的运用。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 可以给学生重点讲解描写手法的运用, 使学生对描写所要表达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五、学生解析, 激发情感

很多课文思想情感明确, 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和总结课文的主题思想。这样不仅使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得到锻炼, 还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 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入体会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例如, 《走一步, 再走一步》这篇课文主题思想明确和明显,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课文的主题思想。这样, 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锻炼。

上一篇:三年级上册书法教案第3课临摹的方法下一篇:《滕王阁序》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