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024-10-08

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共8篇)

1.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篇一

建设和谐企业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必然

要求

建设和谐企业 促进企业发展

建设和谐企业,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下面我与各位领导一起研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建设和谐企业,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二、构建和谐企业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本文出自大秘书网-http://-找文章到大秘书网]

一、建设和谐企业,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是保持蓬勃活力,创造最佳效益。和谐社会建设需要不断涌现的社会财富作支撑,而社会财富的涌现是以企业的蓬勃发展为基础的。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企业的第一要务,更是建设和谐企业的关键。企业作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分析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运行质量,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企业的发展和职工的进步都有赖于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只有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抓经营、促管理,努力成为充满生机活力、不断创造最佳效益的企业,才能为建设和谐 企业、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安全生产。安全生产事关广大职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事关企业的稳定和发展,对发电企业来说更是如此。没有安全,就没有稳定,和谐企业也就无从谈起。必须以提升人的素质为基础,以精细管理为载体,以科技进步为保证,以企业文化为支撑,筑牢安全“长城”,打造安全型企业。应把安全生产作为职工的根本利益、最大幸福,认真研究人体生物节律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正确处理安全工作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人本管理与科技保障“双轮”驱动,实现刚性制度约束和柔性管理的融合,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地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三是推进民主管理,维护职工利益。职工群众是建设和谐企业的主力军,建设和谐企业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就要求把维护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企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建立长期、公开的信息交流通道,收集职工的意见,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关心职工生活,推进送温暖工程,做好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的工作,扎扎实实地为职工特别是困难职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在实现企业盈利长期稳步增长的同时逐步提高职工的福利水平,不断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四是建设学习型企业,发挥人才作用。培养人才、人尽其才,是建设和谐企业的“动力源”。因此,建设和谐企业,必须充分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努力创建学习型企业,实施人才兴企战略,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创造力。应坚持管理创新,切实抓好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真正建立起有利于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人尽其才的激励机制,促进企业和个人共同发展。大力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营造读书求知氛围,开展以学知识、学技术、学技能为主要内容的职业培训,培养更多的一专多能的职业技术复合型职工。

五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先进的企业文化是建设和谐企业的强大精神支撑。把企业建设成为人际关系融洽、充满友爱、精诚团结、蓬勃向上的和谐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应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的良好氛围,营造鼓励人干事、支持人干成事的工作环境,通过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广大职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导向。应以稳定保和谐,以发展促和谐,以创新推和谐,以公正求和谐,以优秀的企业文化育和谐,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坚持深入细致地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以科学理论武装广大职工,保持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在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特别要加强思想引导,帮助广大职工认清形势、顾全 大局,正确对待改革中的利益关系调整,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定局面,激发他们旺盛的工作热情,为企业发展、社会和谐尽心尽力。

二、构建和谐企业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和谐企业指的是企业内部职工与职工之间的和谐,职工与管理层之间的和谐,以及企业与社会、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和谐。按照这个要求,建设和谐企业应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1、新型的人际关系。新型人际关系,就是公平合理的利益关系和关心他人、互相帮助的互助关系。

调节利益关系是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根本。马克思指出,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这一利益关系处理的妥善与否,直接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企业的和谐。要妥善处理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利益关系,职工与职工之间的利益关系,职工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努力保持职工利益关系的平衡与稳定。在工资改革、确定岗位工资和奖金分配系数等事关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上,要首先想到“利益关系的平衡”。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是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重要保证。胡总书记指出,社会和谐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群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要大力加强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 时代精神,同时要大力宣传和发扬“艰苦创业、爱厂如家、求严务实、创新发展”的企业精神,使干部职工

始终保持蓬勃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要建立职工教育体系,大力开展培训兴企,自学成才、争创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班组的活动,大力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和思想道德培训活动,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技能素质,使广大职工自觉尽好职工对企业应尽的义务。

2、稳定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利益关系之一,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关键环节。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既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础和前提。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关系到企业和职工双方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关键是及时签订和认真履行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明确劳动关系主体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基本法律制度,是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手段,在协调劳动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此,一定要认真签订和履行劳动合同,千万不能存有反正是鲁能的企业,大家都是鲁能的职工,签不签无关紧要的错误思想。通过签订合同,是企业与职工自主协调劳动关系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双方在决定工资和其它劳动条件过程中,充分表达各自的利益诉求并达成一致意见,实现企业与职工互利双赢。

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不能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老办法,要重新构建党委领导、行政负责、工会协调、职工参与的管理格局,这是新型劳动关系体制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保持劳动关系长期和谐的条件,这一管理格局有利于妥善处理企业和职工的利益关系,预防和解决利益矛盾,有利于引导劳动关系的双方增强社会责任感,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实现国家、企业和职工利益的协调平衡。

工会组织在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中,要加大工作力度,及时签订和认真履行劳动合同以及劳动保护协议、女职工保护协议;不断完善和充实劳动合同、两个协议的内容;逐步扩大劳动合同和两个协议的覆盖面,使劳动合同和两个协议成为劳动关系的“稳定器”,使劳动关系按照平稳的轨道运行。

3、融洽的干群关系。建立融洽的干群关系,关键是各级干部要转变观念和作风。各级干部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理念。要经常深入基层、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关心职工的疾苦,解决职工的困难,为职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一心扑在工作岗位 上,一心一意地为企业工作。只有我们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职工才会一心一意为企业拼搏。我们一定要用真情来对待职工,要象对待亲兄弟一样关心职工,为职工诚心诚意办好事,长期不懈办实事,竭尽全力解难题。人是有感情的,企业对职工好一点,职工会用百倍的工作回报企业。

各级干部一定要转变思维方式,学会用和谐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学会用全局的视角审视问题。一项政策出台,不要先想到自己的利益而不顾职工的利益;不要以为自己能承受的东西,职工也能承受。一定要考虑到广大职工的愿望和广大职工的利益。这样考虑问题,才会处事公平,让职工满意。三、八荣八耻与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副作用也同样明显:拜金主义尘嚣日上,不少人盲目崇洋媚外,片面追求个人自由主义的思潮也在一些地方开始流行,同时令人痛心疾首的贪污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违法犯罪现象也明显增加。。。在这理想与现实间的冲突不断加剧的关键时刻,胡锦涛总书记和党中央把握全局,审时度势,先是在去年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纲领性目标;今年两会上总书记又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八荣八耻”,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 人民为荣,以背叛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如果说胡锦涛总书记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是给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定下了价值取向的话,那么“八荣八耻”就为建设和谐社会定下了标准奠定了基础。这就是“八荣八耻”的历史意义所在。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究竟与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在我看来,建设和谐社会的设想针对的不仅仅是在经济建设中出现的贫富差距不断加大而导致的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以及阶级与阶级之间的不和谐,更有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生态平衡之间的不和谐,想的与说的、说的与做的之间的不和谐,等等等等。因此和谐社会的关键不但在于推进社会公平,建立一套满足人民需要的能够体现公正公平的社会准则;同时还需要完善社会组织,让公民真正参与到社会管理和社会矛盾的解决中来,而国家则通过各种政策进行支持,合理分配社会资源;更重要的是量体裁衣,在公民中推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在这些构建和谐社会的要素之中,最难做到的同时也是最根本最需要的,无疑就是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 观,因为和谐社会必然首先是个法治社会,而法治社会最需要的不仅仅是完善的制度,而是有着正确价值观的公民。公民的价值取向,可以说是直接影响着能否成功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大问题。试想,如果公民价值取向是如我在一开头列举的那样,或崇洋媚外,或片面追求个人自由,或以金钱为万能,那还谈什么和谐社会?

这八荣八耻,乍一读去,似乎无甚了得,但细细审视,则不得不佩服于其简练有力同时又全面概括了当前社会问题的各个方面。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针对的是一些人的媚外心理,以为国外的月亮最圆,洋人的臂弯最暖和,以我在国外看到的一些人为例,不但出国以后乐不思蜀,有的更发展到背弃国家与人民,甚至搞起了所谓的游行向祖国挑衅,和谐社会无疑不应该有这样的人存在。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叛人民为耻”则针对了一些人在国有制企业转制时利用自己的小聪明和制度上的缺陷以人民的利益为代价中饱私囊,大肆偷窃国有财产的现象,顾稚军就是一例。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是绝对不能容忍这样的硕鼠的。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说明了我们的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全民“活到老,学到老”的知识型社会。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向适应,社会对于各种各 样的人才的需求是水涨船高,所以说和谐社会需要以崇尚科学为荣的价值观深入人心。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针对的是一些人坐在祖宗留下的余荫里不思进取,成日花鸟虫鱼的糜烂生活。自古以来不管哪种理想社会,从老子的小国寡民到陶潜的桃花源,都提倡辛勤劳动,安居乐业,社会主义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当然也不例外。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可以说是直接迎合了“和谐”二字,这里就不需要多说了。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指出了“诚信”二字在和谐社会中的分量。法治社会难有完美,而裂痕就在于一些人可能有的见利忘义的行径,而诚信正是弥补这一裂痕的重要原料。

正如前面所说,和谐社会应该首先是法治社会,法治社会当然需要公民都能够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律作为自己行动的戒尺,所以“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当然应该是和谐社会荣辱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针对的是一部分人在生活条件改善后把中华民族和我党的优秀传统----艰苦奋斗抛到了脑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斗富现象。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富裕的社会,更应该是一个平等的社会,一小部分人的骄奢淫逸理当为之所不容。

八荣八耻可以说是高度概括了当前的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同时也为“和谐社会”定下了一个标杆。知道了这看似简单的112个字的重要性之后,我们需要的不光是学习,更要实践,在实践中加深认识,把八荣八耻真正变成我们的荣辱观价值观,为建设和谐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由于自己的水平有限,以上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2.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篇二

一、生态经济理念的提出

生态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进行变革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这场革命不仅是生产技术领域的革命, 同时也是社会生活领域的革命, 是环境伦理道德的革命。它要求人类用生态经济的思维方式来重新选择自己的行为, 用符合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一) 生态经济的含义

中国古代生态意识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夏代, 譬如《逸周书·大聚篇》中, 记载了公元前21世纪大禹关于环境资源保护的思想:“春三月, 山林不登斧, 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 川泽不入网, 以成鱼鳖之长。”[1]在西方, “生态”一词原有住所和栖息地的含义。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生万物, 万物有灵”;德谟克利特认为, “没有任何东西从无中来, 也没有任何东西毁灭后归于无”。这些中外学者的观点, 都具有生态的意识和理念。

“经济”一词, 在古汉语中具有“经世济民”、“经国济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含义。后西方的“economy”一词传入中国, 翻译为“经济”, 才具有了现代“经济”的含义。而在西方, “economy”原有住所和栖息地的含义, 引申为家庭日常活动的场所, 后来演变为管理家庭成员和家庭事务以及对一个社团资源的管理。

20世纪60年代后期, 美国经济学家尼斯·鲍尔丁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概念。目前世界上对“生态经济学”最权威的定义, 由著名生态经济学家Robert Costanza提出, 他认为, 生态经济学是从最广泛的意义上阐述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的学科[2]。但在解释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之时, 由于不同学科的学者出发点不同, 他们也具有某些分歧, “经济学家把环境看做经济的一个子系统, 生态学家则与之相反, 把经济看做环境的一个子系统”[3], 尽管存在分歧, 他们大都认为生态经济需要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

中国学者经过多年的研究, 也对“生态经济学”的含义提出了各种表述:马传栋认为, “生态经济学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由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4];王东杰、姜学民、杨传林认为, “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经济系统中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5];吴玉萍认为, “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的矛盾运动发展规律及其应用的经济学分支”[2]。

(二) 生态经济理念的演进

生态经济学“要求经济增长要与生物资源的持续力为依据,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是衡量经济发展的总原则”[6]。生态经济理念的演进发展, 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矛盾调和:萌芽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 是生态经济理念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的理论强调, 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是两个互相矛盾的系统, 人们关注的焦点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问题, 以及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任务是解决人类发展的困境。学者普遍认为, 生态平衡和经济发展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人类社会要想避免环境的衰退, 就必须自觉遏制经济的增长, 在可能的情况下, 尽量调和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矛盾。

2.协调发展: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是生态经济理念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理论强调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 人们关注的焦点, 开始从不可再生资源扩展到可再生资源以及环境容量、资源承载力等问题。学者意识到通过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科学的努力, 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可以实现协调发展。这种观点标志着人类对生态经济问题认识的深入, 推动了生态经济理念的发展。

3.可持续发展:创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是生态经济理念的创新阶段。这一时期的理论认为, 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发展, 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人们关注的焦点扩展到生态经济价值理论。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 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个概念最为重要之处是将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当做人类发展的目标和人类行为的准则”[7]。

二、生态经济的基本特征

生态经济是生态和经济的复合体, 是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 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规律, 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 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 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现代经济体系。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新兴发展理念和经济模式, 生态经济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系统性。生态经济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环境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人类虽然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力, 但并非生态经济系统的主人。因此, 人类在进行生产、消费等经济活动时, 不能置身于生态经济之外, 更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而应当主动将自己视为生态经济系统的一部分, 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只有这样, 生态经济的系统性特征才能凸显出来。

2.循环性。传统工业经济社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做法, 超越了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并且最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究其原因, 是因为生态经济是一个由客观规律支配的、循环的大系统。生态经济理念要求我们, 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 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指导经济活动, 将经济活动限制在资源和环境的可承载能力范围之内, 实现经济的合理、健康发展。

3.协调性。无论自然社会还是人类社会, 无论经济活动还是社会活动, 都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系统, 要保证整体系统的良好运行, 必须实现内部各要素的协调。只有实现协调, 才可以表现出整体效应。生态经济理念要求我们, 在考虑经济发展和人类自身的发展同时, 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 要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维持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 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内要素的整体效应。

三、生态经济的多维指向

生态经济要求我们彻底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理念, 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发展理念, 建设新型的生态经济, 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1.树立科学的经济发展观。树立科学的经济发展观, 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的必要前提。要摈弃传统经济发展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总量增长而忽视经济效益质量, 或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片面追求GDP产出而不计资源环境成本投入、只重视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只考虑当代人不顾及后代人的发展理念, 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 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 对资源的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以自然资源是无限供给为假设前提, 以资源的大量损失和严重浪费以及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为代价。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正在和已经严重制约着经济持续发展。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改变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 选择有利于生态改善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 必须建立在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建立在自然的两个承载力上, 即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生态承载能力。

3.优化经济结构。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是相互联系、互为制约的两个方面, 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导致增长方式粗放、增长成本过大的重要原因。由于传统工业社会错误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使人类在享受着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便利的同时, 也在承受着传统工业时代产生的严重的全球性生态问题。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是目前生态系统功能弱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 优化产业结构, 构建生态经济体系, 是实现可持续生态经济模式的必然要求。

4.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 要求在保持生态系统稳定、良性循环的同时, 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因此, 经济高效是生态经济的显著特征和内在要求。而要实现经济高效, 必须充分利用并完善市场机制。建设生态经济, 必须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充分利用和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刺激经济效率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

参考文献

[1]钱永苗, 竺效.试论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的环境资源法之法律目的[C].2001年环境资源法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周立华.生态经济与生态经济学[J].自然杂志, 2004, (5) .

[3]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M].林自新, 等, 译.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2:1-21.

[4]马传栋.生态经济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6:2.

[5]王东杰, 姜学民, 杨传林.论生态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J].生态经济, 1999, (4) .

[6]李建龙.城市生态绿化工程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358-359.

3.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篇三

关键词:社会经济;发展;政府绩效审计;重要手段

历经30年的传统收支审计在今天已经逐渐步入成熟,随着社会主义经济民主的不断发展,公民有着较强的民主意识对于政府机构支出的增加,加之目前资源的稀缺增加了公民对于相关机构资源使用率的关注。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绩效审计已经成为国家审计的主流发展,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政府绩效审计的内涵

(一)政府绩效审计的定义。

现阶段各国政府对于绩效审计的界定没有统一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条,审计机关对“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条例。在目前情况下,中国政府绩效审计,就是对国家各级部门的财政收支或国有企业的财税收支及其管理活动的:效果性、经济性、效率性进行的审计和评价。

(二)政府绩效审计的内涵。

绩效审计的本质,其实就是资金运行绩效审计,包括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效果性——计划、方案等目标的实现程度。既经营、政策以及其他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经济性——对投入人、财、物等资源是否有效经济合理利用。即支出是否节约,效率性——以一定投入取得最优产出,即支出是否高效。我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我国的绩效审计以应以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完善为目的,紧紧围绕中国的发展战略,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经济性、资源使用的效率性、达到目标的效果性进行的审计,着力解决体制建设、制度建设和管理建设等层面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应着重把握绩效审计项目的选择原则与程序、绩效审计审前调查的步骤与方法、绩效审计证据的收集评价及绩效报告的框架,结果的沟通以及后续跟踪等重点,准确理解、把握我国绩效审计的定位,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二、审计发展规律及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定位与发展趋势

(一)审计发展规律及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定位

世界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所在,人不能改变规律,但是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按规律做事,事半功倍。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均产值不高,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均衡的情况长期存在,制定政策和制度要符合我国基本国情。我国政府绩效审计,要达到审计的预期目的,就必须尊重审计发展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从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客观实际出发。

现今我国绩效审计对存在的问题研究得不深,大多精力花在研究如何实施绩效审计项目上了,绩效审计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究竟应该发挥什么样的建设性作用,在哪些层面发挥建设性作用,也很少去认真审视绩效审计在我国审计工作总体布局和发展战略中的位置,缺乏对绩效审计与审计工作关系、中国特色绩效审计与中国特色审计制度关系的深层次思考。我国绩效审计实践经验尚且不足,在研究过程中,很容易走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局,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也不明显。政府审计因需求而产生、因需求而存在,围绕着需求的变化去适应和发展。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经济社会的发展,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关系等因素的变化,政府审计应作出相应调整、创新工作的理念、目标、思路、内容和方式方法。绩效审计并非仅作为“问责”和“问效”的一种有效方式而存在,而是审计工作发展和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构建绩效审计模式,必须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和审计工作发展的实际、联系政府审计制度创新的要求来进行,这显然需要更加宽阔的视野。

所以,应当着眼于中国特色审计制度的来对中国审计创新和完善、着眼于中国特色审计工作的整体发展,构建中结合实际。只有这样,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才能真正实现,也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二)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和进程牵制着我国审计体制的改革,短时间是很难有根本性的转变和突破,只要一点一点的改变就审计模式而言,现阶段的科学性的发展观念的提出、政治理念的转变、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逐步构建是我国审计体制的建设和完善的有利条件当财务收支审计不能满足审计评价的需要时,审计就自然会扩大职能作用范围,向高层次的绩效审计发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强调,把科学的发展经济做为主题,加速经济发展的转变为主线,把加速经济发表的转变,贯彻到发展经济社会的全过程中审计署2008-2012年发展审计工作的规划中审计署提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使经济发展的转变得到了促进,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效果、效率性,在政府审计总量中我国目前绩效审计占的壁纸虽小,但是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地方政府审计机关积极探索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道路,实施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审计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政府绩效审计促进经济有效发展

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需要政府绩效审计促进的绩效审计的开展是政府的发展审计的新阶段,绩效审计使政治体制得到了改革并促进了政府职能和服务质量以及政府管理。绩效审计在国内政治经济体制中占有重要地位,使政治经济制度正常运转和完善。我国目前对政府的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的一切行动都需要人民的监督,服务型政府要做到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真正做的人民服务,政府部门和机构工作效率的高低、政府的行为是否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越来越多受人关注建立完善有效的政府绩效审计完善的制度,对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和效率以及效果性有显著的提高,也提高了广大群众监督政府的热情从而更好地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完善和发展。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要求我国在经济制度资源上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尽可能的更有效的利益有限的资源。所以的财政支出,都要有限的利用在人民群众上面,要实行节约,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改用的地方,使之发挥最大的作用 在我国财力资源有限的状况下,为了加强对各部门各个单位对支出的控制监督,要经常性的对财政支出进行检查和监督。有利于使资金都用到刀刃上面提高绩效。这样做我国的财政支出就要两个方面的好处(1)有利于维持我国国家部门机构正常的运行。(2)有利于使国家的政府机关发挥职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

四、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

(一)审计产生于经济监督的需要

社会财富的增多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审计产生的必要条件。委托关系及代理关系:当少数人手中掌握着这些财富,不能直接经营或者管理时,便需要委任或委托专家代替经营或管理。代理者便对财物具体安全和有效使用的责任。还可以委托或委任专家对其财政财物审查避免错弊行为,由此可以说明委托是审计的基础——受托责任关系。

在很长的一段的时间里审计的目标不是效益,那是由于经营管理规模小、生产力水平低下、代理经营者没有明确的经济效益责任要求。先前提出的财会审计需向经济效益方面延伸但不能称为绩效审计,那是因为从2003年开始相关审计机构的绩效审计才把评审鉴证效益作为责任基础,效益审计的优劣作为目标。

(二)绩效审计产生的环境重要条件是经济条件

对预算成本实施管理、强化预测决策的制度,明确管理真的责任,明确各个职位的法律责任,健全管理制度,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全景

和规模的扩大,要从多方面的角度讲经济效益 如: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降低生产成本以及经营管理方面所需要的成本。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的财政支出对审计提出了更严的新要求。

国家体制的改革和法制的加强也对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人民法律意识日渐强化,国家更是加强了贪污、违法的惩罚,重视道德的培养,使其活动减少,纳税人更加注意财政支出的等项目成效,注重节俭,财政支出透明话,财政的透明话和群众的监督的加强促进了绩效审计

(三)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现今,审计工作通常是围绕会计政策与财务制度范围展开,加之政府管理体制存在漏洞,传统意义上的会计理论原则是以会计假设为基础,在这些条件下得出的审计结果具有局限性。例如以财政资金审计为主的政府审计,在审计过程中如果只检查收支预算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忽略政府机构工作目标以及该目标工作的效率以及最终效果,一味的关注资金的真实与合法,最终得出的审计结果只会偏离最初的审计目的,该结果在实际的评判过程中的实际价值也是大打折扣。

现今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社会矛盾。长期以来,在我国,权利集中与制度缺乏的背景下,领导阶层有些人出现盲目决策,好大喜功,违背规律的做出一些损害国家利益的事,“形象工程”“绩效工程”如雨后春笋般接二连三的冒出,这些人认为花政府的钱白花白不花,政府资金预算变成个人手上可任意处置的奶酪,都想咬一口,各个项目都想插一脚,这种情形下,国名经济长期呈现高速度低效益且重速度轻效益的问题,人民对于国民经济呈现的现状也是熟视无睹抑或习以为常。种种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指向一个问题: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重要性。例如在2010年审计署移送的131件案件线索中,大多数的案件发生于工程建筑、土地开发、招标采矿以及房贷理赔等环节,这些滥用职权中饱私囊、违法乱纪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很多甚至扰乱经济社会秩序,成为重案要案,开展政府绩效审计能够一定强度上打击这些违法犯罪,也更加体现出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重要性。

现阶段国情下,我国审计必须直面制度空白下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经济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而绩效审计肯定是重要手段之一。审计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不能因为任何原因让其脱离整体,同时也不能因为任何原因让其超越整体。所以,当前我国的国情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此国情下应当将收支审计与政府绩效审计并重。中国的当前国情决定了目前我国经济体制处于转型期,经济体制不健全、政治制度不完善的严峻情况下,政府绩效审计的已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竭尽全力为实现经济建设目标保驾护航。(作者单位:贵州省道真自治县审计局)

参考文献:

[1] 万玉昆: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研究 http://wenku.baidu.com/view/83f81041336c1eb91a375d8a.html

[2] 张 丽: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http://www.ahsj.gov.cn/msg.php MsgId=22304

4.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篇四

农九师朝阳新区管委会光明路社区 杨霁源

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是兵团城市化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兵团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切实加强社区建设,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城市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兵团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1、大力推进兵团社区建设,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有企业破产重组以来,社会成员固定地从属于一定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已被打破,大量“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同时大量农牧团场人口涌入师部和城市,社会流动人口增加,加上教育、管理工作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致使城市社会人口的管理相对滞后,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 1

社区管理模式。随着兵团各师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现有城市的管理和服务不相配套,尤其是基层社会管理比较薄弱,大力加强和完善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居民素质和文明程度显得十分紧迫。随着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和政府机构改革、转变职能,企业剥离的社会职能和政府转移出来的服务职能,大部分要由我国城市来承接。建立一个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网络,也需要城市发挥作用。同时,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制度的改革的深入,城市居民与所在社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他们不仅关注社区的发展,参与社区的活动,而且对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提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推动社区建设,拓展社区服务,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广大居民的迫切要求。

2、大力推进兵团社区建设,是繁荣兵团居民文化生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以来,以社区建设为载体,活跃基层文化生活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呈现出扎实推进、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随着创建文明社区活动的深入开展,社区面貌明显改观,社会风气逐步好转,文明楼院、文明小区数量不断增多,对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实践证明,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引导居民爱祖国、爱兵团、爱社区,可以形成崇尚先进、2

团结互助、扶正祛邪、积极向上的社区道德风尚;经常组织具有社区特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活动,可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紧紧抓住社区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并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加强社区服务与管理,可以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广泛调动社区居民“讲文明树新风,共建美好家园”的积极性。

(3)大力推进兵团社区建设,是巩固兵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居民委员会不同程度的存在行政化管理的现象,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程度还不太高。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居民对社会事务的日益关注,居民委员会在管理和服务上力不从心,存在着责权利不统一、职责任务不明确、管辖范围过小、人员老化、工作条件差等问题。推进社区建设,发挥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保证社区居民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办法。社区作为基层管理的载体,保持良好的社区秩序,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通过开展社区建设使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居民都成为社区管理的参与者行政领导、社会支持、居民参与的社区建设新局面,是党的关怀通过社区渗透到每个角落。把居民有效地组织起来,让居民在参与中受教育,在实践中提高素质;才能将社区将社区治安、辖区环境、社会管理的各种问题解决在基层,3

化解在萌芽状态,保证一方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以社区为立足点,通过深入开展社区安全、社区教育、社区服务以及各种群众性文化、卫生、体育和科学普及活动,增强居民的社区意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逐步形成爱社区、关心社区事业的良好氛围。这是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的具体体现。也是兵团在新形势下提高居民素质,发展城市建设,搞好社区建设的良好契机。

二、兵团社区建设的快速发展

(一)不断完善社区体制建设

一是明确定位,加强指导,是搞好社区建设的基础。兵团、师部、社区指导办、职能部门四者在社区改革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改进方法,达到思想上及时接轨,观念上迅速更新。二是科学谋划,严格考核,是搞好社区建设的保证。不论抓社区体制建设,还是抓社区服务,我们始终坚持了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无论领导如何变动,始终保持工作的延续性。同时制定了各层次的工作目标和考核标准,加强督促检查,实行奖惩到位,这是实现社区改革的保证。三是坚持两手抓,同步发展,是搞好社区建设的前提。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很抓制定规范,措施配套,人员素质等一系列软件建设,再进一步促进硬件升级。四是发挥优势,多方参与,是搞好社区建设的关键。加强与驻区单位、部队、学校的联系,定期走访。一方面主动为各驻区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积极提供利民便民服务,方便职工生活;另一方面,争取

驻区单位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大力支持。

(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是及时调整和健全了社区党的基层组织。坚持以居民区为单位,建立党支部,坚持居民区党支部与居委会同步设置。通过多种方式,创造条件,实现“一居一支部”的目标。对社区内各类企业以外来务工经商党员较集中地场所,凡具备条件的都应及时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二是进一步明确社区党总支的地位和职责。明确社区党组织是居民区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通过抓好党建工作来推动其他工作深入开展,促进其他组织的配套建设。三是加强社区领导班子建设。不断优化社区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和知识文化结构,提高班子的战斗力。有计划的对社区干部进行培训,全面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素质。建立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加强对社区党员的管理,逐步形成以社区党支部对组织关系在社区的党员行使直管权,对组织关系在辖区单位的党员行使参管权,对组织关系不在辖区单位但住在社区的党员行使协管权为基础,以在职党员联谊会为载体的新的组织管理体系。

(三)不断拓展社区服务职能

1、一是对分散在社区内的服务人员,由社区服务站进行逐个调查摸底,登记造册。经培训后按服务技能发证上岗,有社区服务站统一管理,建立一支专业化服务队伍。二是不断扩大志愿者

队伍,广泛动员社区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定时、定向、定任务来为居民志愿服务,把行业优势与志愿者服务结合起来,满足社区成员的多种需求。三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服务设施,对各类便民利民服务网点,在确定服务项目,规定收费标准,明确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上,纳入社区管理。四是鼓励失业人员根据居民需求,兴办幼儿园、托老所、维修队、生活服务中心等服务实体,为居民生活提供方便。五是引导社区单位、居民以资金、房产、设备、技术、劳资等形式投资社区服务业,兴办服务实体,促使社区服务向第三产业拓展。

2、抓住重点,将服务落到实处。(1)把下岗失业职工服务作为重点,积极为下岗失业人员寻找再就业岗位。(2)把为残疾人、老年人和特困户服务作为重点,努力为各类弱势群体提供全方位的服务。(3)把为外来人口服务作为重点,积极帮助外来务工人员解决租赁房屋、计划生育、子女上学等困难。(4)把解决居民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重点,大力开展“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活动。

3、落实保障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保障制度上,按照属地管理、社会化发放的原则,建立以民政、劳动部门为责任的主体,社区协助行政的责权利统一,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国有企业下岗失业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囊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在内的

社会保险体系”,“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在社区办理,把社会保障与社区服务结合起来,健全社区服务信息网,提升社区服务保障功能,广开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在社区形成一个政策配套,措施配套,运行配套的社会保障网。

(四)发扬兵团特色的社区建设

生产建设兵团是在我国进行宏伟的建设时期用毛泽东思想缔造出来的,既适应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又适应保卫社会主义需要的一种新的组织和新的产物,是党政军企一体化的特殊组织。它肩负着三个队的使命,发挥着四种力量,担负着屯垦戍边,保卫边疆,增强民族团结的历史任务。结合兵团和兵团社区建设的发展,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应兵团特色社区建设的新路子,即转变行政职能,加强社区建设的五项原则:面向社区,工作重心下移;费随事转,财随责走;责、权、利配套;以人为本,资源整合;加强管理,拓宽服务渠道的兵团社区建设可持续发展思路。在社区建设中,还有一批具有坚定理想信念、优良工作作风、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严格纪律观念的干部队伍,他们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讲奉献、讲科学、能吃苦、能战斗。有一个好的发展思路和一支好社区工作者队伍,兵团社区建设将会克服困难,发挥优势,运用科学发展观,深入研究,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促使兵团社区建设稳步快速发展。

三、努力实现兵团社区建设发展目标

兵团社区建设在十来年的探索和发展中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形成了具有兵团特色的社区建设发展模式,并为今后社区建设的目标做了进一步明确。

——居民素质进一步提高。强化社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居民公约及科学文化知识宣传,活跃社区文化,不断提高居民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文明意识。

——社区服务进一步拓展。社区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站得到加强,以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探索社区服务化的路子,充分发挥在再就业、便民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社区环境进一步美化。在完成主要街面道路小区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上向背街小巷、小区、城郊结合部整治延伸。加大旧住宅区、郊区河道和环保综合整治力度,绿化美化环境。

——社区管理进一步有序。坚持把稳定放在首位,不断提高民间纠纷预防、疏导能力。积极采取措施有效控制入室盗窃等多发性案件,预防火灾和交通事故的发生,不断增强居民群众的安全感。

——社区教育进一步深入。以提高居民整体素质为宗旨,充分发挥学校、成人培训学校、社区教育课堂的作用,构建社区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实现辖区中小学全部对社区开放,建立不同层次的不同类型的社区教育网络。突出抓好青少年和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满足社区成员多层次的教育需求。

——社区文体进一步活跃。坚持每年一次社区文化月活动和全民健身宣传月活动,推行各社区特色文化建设。深入开展社区文化、楼群文化、家庭文化活动,形成各具特色群众文化活动。

——社区设施进一步完善。采取多方集资、多元投入的方法,分步骤抓好社区硬件建设。逐步建成社区建设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努力实现各社区200平方米以上的活动室、图书室、办公室的配套设施。

为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要在社区管理体制、社区运行机制、社区理论研究等方面不断创新,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意识和前瞻的眼光,立足实际,总结经验,把握发展趋势,确立新的理念,指导实践,从而将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现代化社区。

5.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篇五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教育的制高点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我校一直非常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工作,把它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以适应当今的信息时代的现代教育的要求。特别是在2005年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以来,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方向,狠抓实验的各项工作,初步形成了我校的特点,概括为:理念超前、思路清晰、硬件充实、管理完善、队伍优质、应用广泛、效果优异。

一、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进一步提高对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的重要意义的认识

(一)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思想认识

要进行广泛宣传,端正广大教师的思想,确立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整体中的位置:(1)现代教育技术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2)现代教育技术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3)现代教育技术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全体教师都充分认识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真切地体会到其实效性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意义,从而积极参与探索,参与到该项目的教育教学活动进程中。

(二)明确实验目标,全面开展实验工作

根据区教育厅《全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实施意见》的要求,确立我校作为实验学校的目标。提出以现代教育技术实验为平台,建设数字化校园,以信息化带动学校的现代化,把信息化当作学校办学特色来重点建设,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通过三年的努力,使我校成为优秀的示范学校。

二、健全机构,加强管理,建立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管理机制

(一)成立领导机构,组建实验队伍

1.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成立“凯里市冠英中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组织实验的开展。由教务处负责具体实施。

2.在以科组为研究单位,全员参与的基础上,成立以电教科组、各学科科组长、各科组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等共同组成的核心实验小组。针对各阶段的实际情况,分别制订相应的计划和管理制度,并付诸行动。

3.实行科组负责制,明确分工,层层落实。如电教科组负责教师培训、网络建设、网络管理,设备维护等。领导小组提出总体规划,各学科组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制定本学科的实验计划,确定实验目标、研究课题和负责人员。为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立电教管理小组,每班都设有一名电教员,负责本班电教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等工作,每学期每学年初都会对他们进行培训,制定“凯里市冠英中学电教员管理条例”、“凯里市冠英中学电教器材管理操作说明”,每学期对电教员的工作进行评比,对表现优秀的电教员进行表彰。

(二)完善制度,制订实验规划

1.建立完备的科研制度

学校要十分重视电教科研工作,形成校长带头,教务处主抓,学科组和备课组为研究单位的良好局面。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评价制度,学校成立专门的科研基金,在每年的“奖教奖学”中都设立科教研奖,对科教研工作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并且将教师掌握现代技术教育的水平与教师评价挂钩,积极推进和鼓励教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活动。

2.制订实验工作规划

要按照区教育厅《全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实施意见》的要求,制定《凯里市冠英中学2005-2008年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规划》、《凯里市冠英中学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计划》等工作规划。明确工作目标、任务、措施和实施步骤,为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加大投入,高标准建设学校的教学环境,构筑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平台

(一)构筑实用、高效的现代教育技术平台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注入新的活力。而新世纪的学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传授单纯书本知识的地方,应该在培养高素养、具有创新学习能力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学校站在信息大潮前沿,高起点、大投入,在软硬环境建设上大踏步的向前走。争取建设一个颇具规模、规划合理、配套齐全、高效实用的现代教育技术平台。具体做法是:

1.建成基于10M光纤的计算机信息网络

考虑到信息的传输效率,我校计算机主干网将采用10M光纤接至教学楼、实验楼和各处室办公室;再由每栋楼内的配线间通过10M线缆传输至终端。达到技术成熟,维护方便,并易于今后进一步扩充。

2.教师办公教学电脑化,一线教学人员人将达到计算机高级水平,并能熟练操作应用;所有办公教学场合均配有联网的多媒体电脑。配有5座以上的多媒体网络教室10间、电子阅览室1间。终端信息点近100个。

3.建成点对点控制的校园低音广播系统

学校建成高标准的低音广播系统,该系统除提供平台让学生播放广播节目外,一些语言类的教学活动也能通过点对点的控制,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

4.简洁、实用的多媒体教学平台大面积使用

建立设备齐全的电化教学场室,其中计算机室10间200台,综合电教室6间,视听阅览室一间,软件教材库一间,装备能处理各种视、音频、图像等信息和输出打印的教师课件制作室1间。

所有教室、学科功能室均将配有计算机系统、实物展台、高清晰/大亮度数字投影机,为老师从备课至教学展示融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造优良的条件。

(二)注重实效,全力推进校园网络的应用水平

为了避免出现“有路无车”、重硬轻软的情况,学校将在校园网筹建之初就要确立“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的校园网发展目标,确保校园网络在教学、管

理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真正把校园网的先进功能发挥出来。

1.利用网络,提高学校的办公信息化水平

学校将朝无纸化办公迈进,各种即时通知、网络论坛等资源,要方便师生的日常工作和学习,提高效率。

2.利用网络,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高效工具

学校将通过中国电信10M,将校园网上联到宁夏教育信息中心和上级教育专网,使校园网全时连接在Internet上。Internet上浩瀚的信息以及信息中心的专项资源为老师们的教学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的素材。

(三)教学资源配置齐全,自制软件教材内容丰富

学校每学年将在全区中小学教材审查组推荐购置的电子教材的同时,根据满足广大教师的教学需要购买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学校鼓励老师自制各种教学资源,自制资源是最有效果、最实用的资源。教师课件制作数量争取达到年人均10个以上,教师的课件能多次在全国、区、市、区比赛中获奖。学校在校园网上建设一个“动态资源(http://ziyuan.dongtai.net)”,保证老师最新、最实用的资源能及时添加到资源库中,为全校所共享。学校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根据本校特点,有计划、系统地开发管理平台,如德育、教学、教研等管理平台。为教师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软件应用平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

四、加强培训,转变观念,建设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为进一步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的开展,通过宣传工作转变教师的观念,通过组织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信息技术素养和现代教育理论水平。

(一)改变教师观念,促进教师成长

在传统教学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的角色从其特征、职能等方面都将发生变化。

教师应逐渐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知识信息总量的增加,要求学生有更高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逐渐由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积极的知识探索者和能力进取者。在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实践中,教师要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带来的种种优势,我校计划以50%以上的课堂教学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熟练应用,既能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也会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二)、搞好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1.组织好校本培训

由校内电脑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专题讲座。培训内容包括电教设备使用培训、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WORD文字编辑系统、数据库、WINDOWS操作、课件设计培训(PowerPoint、几何画板、Authorware)、Flash动画制作、网页制作、建立动态网站、建立自己的BLOG、网络运用培训、课堂设计培训(开展怎样说课、怎样上好一堂课、怎样评课等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设计和评

价)。

教师要在运用中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自觉学习、不断提高、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请进来、走出去

先后派多名老师出外学习,参加全国、省、市有关的各种培训。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到我校举办信息教育技术专题讲座,促使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认识水平。进行教学设计方法培训。组织学习优秀教师的多媒体录像课,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组织教师学习课堂教学设计理论,观摩网络优质课并进行评析、学习范例、网上教学资源学习、设计、实践、制成网页,供大家学习研讨等,使教师学会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通过几年的努力,学校形成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型教育队伍。任课教师都要学会在网络环境下办公、信息查询,会利用智能化平台备课,会编制简单实用的教学软件,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并使之具有常态性。80%的教师能够指导学生开展基于网络资源的问题解决学习,会开展基于网络的教学科研。鼓励教师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课件开发和基于网络资源的课程开发能力,并走在相关领域的前列。

3.领导带头,骨干突出,典型引路

由校长带头,全体行政领导都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管理教学的校长经常出外参加各种现代教育技术的会议及培训,争取成为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专家。

经过各种培训,涌现大批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成果显著的骨干教师,要有10名以上教师参加未来教育全区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和intel未来教育培训班等。

五、科研引路,整合资源,构建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教育教学模式

为了更好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学校要积极申报研究性科研课题,认真开展课题研究,以教研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

(一)以科研课题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的全面开展

注重通过开展课题研究,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教学质量。目前要尝试参与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的研究课题有: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研究”、“国家级教育资源库建设研究项目”(NERRP)合作研究学校的课题:“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课题“资源库建设的共享与动态机制研究子课题”、参与区级课题“信息化条件下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改革实验与研究”的研究。争取所参与的这四个课题的研究早日立项并附注实践。

在校内要经常开展课题的阶段小结,组织专题研讨,经常参加设在各地的课题组阶段小结会,紧密联系总课题组,汇报课题的研究进展,请教课题的专家,使课题的研究能顺利进行。在课题开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总结实验的经验和教训,争取取得一定的成果。

(二)改变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

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设施能为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互动探究构建良好环境,为检测教学效果、教学水平提供技术保证。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便捷的特点和网络资源丰富的优势,极大地提高教学过程的信息含量、科技含量、教学效率和质量,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手段现代化,与新课改相结合突出课程开发这个重点,抓好资源利用。

1.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改一线教师为了教学需要,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网络,广泛参阅有关新课改书刊文献资料,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学校现有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真正实现对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三维目标”。

2.加大课改调研和实验研讨的力度。学校课改领导小组及督查小组的成员要经常深入课堂进行听、评课活动,指导教师在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生活性上下功夫。对照新课标对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等几个方面进行重点研讨,及时整改。并根据调研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学校及时召开新课改实验研讨会,共商实验困惑,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对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摸索出的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及时交流、总结、推广、运用。

3.积极探索构建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的新方式。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设施要为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互动探究构建良好环境,为检测教学效果、教学水平提供技术保证。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便捷的特点和网络资源丰富的优势,极大地提高教学过程的信息含量、科技含量、教学效率和质量,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手段现代化。注重信息技术与新课程学科教学的整合,加强校本课程研发工作。要积极探索构建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的新方式。加强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研究,通过不断探究新问题,探索新手段、发现新规律、寻求新突破。经过多年的探索和与同行的交流,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归为以下环节来实施:课件制作,网络资源应用,专题性学习网站。这几种形式互相补充,有机结合,构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程体系。学生通过专题性学习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师生通过信息平台互相研讨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生动。

要充分应用网络技术,在各个学科开展主题探究性学习。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评价中,都要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

(三)改变学生的地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依赖教师的组织、安排和要求学习,处于被动地位。现代教学媒体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改变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学生学习过程中有教学课件、录像带、录音带、光盘、资料库和计算机网络的帮助,知识来源渠道多了、丰富了,学习的时间、内容、进度就可以自己掌握,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求,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得到进一步体现。

6.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篇六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2014(第十三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于12月12日-14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中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怒波在“中国企业家领袖年会尖峰对话导师论坛”发言。以下为发言部分实录:

关于企业家精神,张维迎老师写了很多书,我认为在中国张维迎老师是研究企业家精神的第一人,而且他始终是相信市场的。那么,企业家精神在我这边怎么解释呢?熊彼特经济学家讲企业家是毁灭性创新,从哪里来的呢?从尼采。尼采当时认为整个欧洲社会的文化危机是虚无主义,就是一切价值观念都摧毁了,上帝死亡了,不信上帝了,也不相信终极观念了,人类进入世俗主义,所以尼采讲,欧洲现在最大的危机是虚无主义。需要什么人出来呢?需要强人,这个超人出来,超人出来干什么呢?毁灭一切。把旧的观念全部毁灭掉,创立新的观念。所以,希特勒受尼采的影响极大,鲁迅受尼采的影响也很大,为什么鲁迅老写《祥林嫂》,他认为低下的人,他受尼采的影响,互换一种超人,这种低下的人在尼采那里是贱人,她认为这些人是没有希望的。所以,尼采对虚无主义的批判,对超人的想象就叫毁灭性创新。

企业家就是负责创新的,企业家不承担失败的责任。跟我们理解企业家不一样,这讲的它有一个背景,因为在欧洲它的市场经济完善了。像硅谷,硅谷创新者都是企业家,谁拿钱?资本家拿钱,风投拿钱,天使基金拿钱。所以,企业家是不承担失败的责任的,他就是创新。当企业家一旦不创新的时候,像我们这样的人守成的时候就不再是企业家了,你就是商人,因为你不再创新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对企业家的区别程度很高。

但是,反过来为什么叫企业家呢?你看企业家多伟大,他永远在推动社会,改变社会,所以你们当下创业要感受到你们的伟大,你们没有安于这个平庸的生活,你们要去创造一些东西,能不能成功不知道,能干什么不知道,但是要去做。

所以,回到中国,为什么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成为今天的经济大国呢?就是社会的企业家精神得到了释放。为什么呢?原来是体制内,从封建王朝,到改革开放前没有市场经济,都是计划经济,国家主导一切,个人不可能发挥任何的想象力。所以,为什么我从中宣部出来呢?因为你感到很困惑,我在那儿永远是个螺丝钉,永远没有你独立的人格,你永远为你上级负责,你永远不能讲真话。所以只能那么活。所以,卡夫卡讲办公室的杀场,就是把工人是杀死了多少人。所以,改革开放的时候,发现还能有另外一条路,就是下海做企业,这时候对我们很激动,感觉千年没到的机遇到了,所以就下海了。整个社会都是这样,不知道什么叫市场经济,不知道明天的中国是什么,但是都是在改革。所以,那时候全社会从上到下对改革的看法是一致的,就是劳改释放犯也是要改革,最高领袖也说改革,这时候整个企业家精神就得到了释放。那时候什么规则都没有,比如过去叫投机倒把,后来投机倒把罪没有了,把南方的琵琶运到北京赚一大笔钱,倒卖瓜子也赚钱,整个社会充满了活力。

到后来我们逐渐走向了规范化,为什么房地产这么多富豪呢?就因为这个产业那时候是最先开放的,八几年,整个人说,住房解决不了,国家没钱了,反正谁也不要这个产业,好吧,把房地产市场放开,谁都做房地产,八仙过海,然后你们看到过去一大批的福布斯的符号都是房地产商。这批人从盖土坯房子开始,盖临建开始,到现在的这些高楼大厦,就是这批人,中国的这批房地产商在现代化进程当中做出的贡献。

所以,现在说上海不词语曼哈顿,就是因为改革开放后,这个行业得到了市场化,得到了今天。所以,当你们再骂房地产商的时候,你们也不要忘了房地产商的企业家精神是表现的很充分。在这个意义上,这几年企业家精神有一点问题,一个老的问题,企业家创新精神不强了,都是既得利益者,垄断也不只是国企,民企也一样,一旦形成了寡头,形成了垄断,企业家精神就不在了,社会就被刮风了。所以,这些年为什么年轻人很痛苦,很多论坛上问,我们还有没有机会,因为位置都被你们占了,我们再怎么创业?这个问题出来了,所以社会的企业家精神这十年是消退的。

带来一个什么后果呢?一个企业家的精神消退了,一个现在的人,我们都富起来了,现代化困境出来了,就是世俗化,整个道德沦陷。我们从一百年的新文化(30.250, 0.83,2.82%)运动开始侵蚀我们的文化,那时候突然发现中国这么穷,这么弱,怎么总结?是我们分化有问题,以至于提出来消灭汉字,拼音化,新文化运动就是打道孔子,批孔,打倒儒家。然后到80年代,刚刚改革开放,我们又一次向西方看,西方的现代启蒙,我们又在侵蚀我们的传统文化。最关键是文化大革命,我们就把红卫兵,把毛主席像章捌在肉上,不是捌在衣服上,那个时候人都是疯狂的。为什么?相信。我们的伟大领袖今天又发指示了,那时候北京来,毛主席给了一个芒果,整个全天下热烈欢迎,捧着芒果,不能想象,那时候我们相信毛泽东,相信共产主义,相信我们是战无不胜的。但是文化大革命把一切东西摧毁了,过去以为的那么多的东西全是假的,过去以为你多伟大,你发现你国家不是那样。所以,这个价值观念从传统上清洗了,然后经历文化大革命,把所有的价值道德观念全部摧毁了,这时候又到了现在最富的时候,所以现在所有的现象就是中国到了虚无主义危机非常严重的地步,就是道德虚无主义。明星吸了毒,嫖了娼反而更有名了,贪官一贪,两百套,一百套房子,这个社会没有伦理价值了,这是中国当下最大的一个问题。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怎么走出来?还是要回到企业家讲,靠知识分子没用,中国的知识分子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都是随波逐流的,过去是左派,来批判改革的。现在他又是左派,在批判另一派,中国的知识分子就是在摇摆。

回到企业家精神,讲几个故事。首先,你们都知道萨特,萨特的情人波伏瓦,他们俩挺逗的,波伏瓦咱们都看关于女性的著作,但是没想到她了写一篇长篇小说,叫《人总是要死的》,这本小说就是研究虚无主义,这个里面有一个主人公叫波伏福斯卡(音译),这个人就说,我怎么能够长生不老,然后他抓住一个人,要杀这个人的时候,这个人说我家里藏了一个东西,你别杀我,说有一瓶鲜液,你喝了就从此不死了,他不相信。最后到老头家里的地窖了找到了长满灰尘的瓶子,说你为什么不喝,他说我很矛盾,因为上帝诅咒犹太人说我诅咒你不死。这个人喝了,真的不死了,活的600年,他极痛苦,永远那么帅,那么年轻,老碰到非常美的女孩跟他谈恋爱,但是每一个女孩最后发现他不死的时候,就极为痛苦,疯狂,自杀,进疯人院,为什么?因为你永远不死,把我作为一个花看我花开花落,太痛苦了。但是,对他来说,他天天不死的时候,每天躺在长椅说,每天躺在星光下,最后发现他是人生最痛苦的人,他需要死,尽管短暂,但是他可以做许多事,做的事是有意义的,这是波伏瓦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你都盼着富贵,富贵了又想长生不老,你富贵了以后又能怎么样。当年我就想,我有钱了就要买苹果,现在你成了富豪,最想吃的就是回家吃一万炸酱面。

第二个故事,现在你们可能不关注,中国人回避谈死亡问题,但是最近我在写一部小说,写珠峰山南的,在8800下不来了,跟死神在一块儿,到底能不能救下来,生与死,爱与恨,金钱与灵魂,我去年带了十几个哈达登了一次珠峰,我登顶过三次,山上的那些人每年都在。我给他们献哈达。对死亡的问题,后来又问,为什么要登山,我发现登山变成一个宗教了,实际上你在找你心灵的终极问题,为什么要活着,有时候你会想,这活着有意思吗?这每个人类心灵的终极问题,你回避不掉。所以,虚无主义为什么出现?就是人类的心灵本质是虚无的,因为你对你自己永远是无法把控的。

这样我就研究死亡哲学,就发现一些问题。举个例子,托尔斯泰在全世界引起最大的尊敬的书还不是他的《战争与和平》,是一个长篇小说叫《一番伊里奇(音译)》。每个人没有意识到自己活着的时候是多么的可贵,活这的这一段是多么的可贵,都没有意识到。所以,这个一番伊里奇,小贵族,天天寻花问柳,天天贵族那一套,享尽了这些荣华富贵。但是,也一天突然他去钉一个钉子摔下来了,最后发现他慢慢变了,为什么?得癌症,到后来家里人,太太都在变。到最后,他想,有一天我是不是要死了,医生还不做肯定回答,他突然大叫,叫了三天,他不相信我怎么会死呢?死都是别人的事。然后,他在病床上慢慢回想这一生多么荒唐,多么虚度,每天起来是什么打牌,寻花问柳,现在突然觉得什么也没做,在床上开始一直想,想到最后,看着他的老婆,说你活着太可怜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人们不知道人是向死而生的,还在浪费生命。所以,这个意义就是人都是向死而生的,所以你要珍惜你的当下。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经历的所有的苦都值得,为什么?他是在活着,活着就是挑战,就是吃苦,创业,成功,失败,我们没有天天等死。所以,这个小说写完了,在全世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张显亮(音译)写《习惯死亡》也是模仿的这个。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探讨的话,作为一个企业家精神来说,它月份是创造向上的东西,不是浪费时间。所以,最近我就研究,就想,我们这一代人走过来,能够留下什么?当然你们去过红村,红村会留下来,不会因为我的死亡而终止,它变成世界文化遗产。但是,财富难说了,你留给社会了。但是,反过来说,如果每个人能够看到这些土豪,他给中国30年贡献的企业家更深,贡献的不光是成功,还有失败的时候,这一切都就值了。这个民族起码不会再富起来以后,变得除了钱什么也没有。所以,这个意义上想跟大家交换一下最近的心得和体会。

7.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篇七

关键词:循环经济,经济社会,发展必然,模式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 我国就有有识之士意识到粗放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及其不可持续性, 他们通过各种途径阐述观点:只有实施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 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健康、有序、高效。进入90年代, 形成共识的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逐渐增多。到90年代后期, 由于全球及我国的社会问题、生态问题、环境问题对人类自身的强力副作用越来越突出, 导致自然和社会中出现了一系列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于是开始有更多的人加入了倡导实施循环经济模式的“觉醒者”之列。进入21世纪后, 我国政府在进行若干前置工作的基础上, 开始着手规划、组织、实施关于循环经济模式运行的探索、研究并加快投入实际运作。2005年7月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以“国发 (2005) 22号”文件, 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文本。至此, 在中国探索、研究、实施循环经济, 开始有了一个明确而正式的基本政策导向。

一、我国实施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我国开始倡导和具体推进、实施循环经济的探索、研究和运行, 可以说是被迫的结果, 也可以说是择善而从的结果。我们从各类媒体及信息源所知道的全球生态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各种灾祸自不必说, 仅从我国所面临的相应实际问题, 就可以佐证前述论断。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增长很快, 但在实现小康的过程中, 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20世纪90年代后,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内蒙古草原大面积沙化;全国大量优质耕地被“建设”占用, 大量良田被搁荒;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恶化;各种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和农药污染、医疗废弃物污染源等形成的有毒性的废液、废渣、废气等及相应的循环污染和电场磁场与电磁波巨幅频段辐射污染等, “攻击”了人类所能及的生存、生活、生产的每一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城乡开发中, 相当多的项目摧毁了生态、泯灭了历史文化、破坏了环境;在发展过程中, 忽略或缺欠于对人们的周到人性关怀, 由此造成种种社会问题。这些破坏又推动了全球气候的变暖, 导致自然灾害更加频繁, 破坏性更大, 人们生存环境日益恶劣。例如号称天府之国而四季分明的四川, 近些年人们连年遭受长时期的高温高热“困扰”;天境般的广西漓江山水, 到2006年冬天时已大面积干涸;在首都北京及北方多处地区, 近年每每数次遭受遮天蔽日的沙尘暴侵害;成都平原上数千年以来川流不息的都江堰之水, 开始受到污染并明显降低水位;在人们的食物链里, 想吃到无污染、无农药残流的东西已成了奢侈。人们都清楚, 环境破坏、生态恶化、资源紧缺等社会问题严重, 既是全球共同的问题, 也是中国面临的紧迫现实问题。

二、我国实施循环经济发展的政治因素考量

人类经历了漫长的繁衍发展到今天, 已经拥有了巨大的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面对全球性的气候难题, 人们开始怀疑:究竟是环境出了问题, 还是人出了问题?

我国和国外的生态环境、资源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不同, 中国的发展问题有着自己的“特色”, 除工业生产、人民生活、发展建设造成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不良问题外, 比之国外, 中国多了一个管理原因:即对各级政府、各类官员的政绩考核不科学。由于领导干部的任期制所契定的年度考核和满届考核中, 比较突出而片面地追求“GDP”主要指标, 迫使不少地方政府在发展策略上采取短视的做法, 为了追求发展的高速度, 不惜破坏生态、资源、环境和历史文化, 甚至不惜转化民众利益成“政绩”等等。由此造成了“高水准”统计指标掩盖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和资源问题。从形成的社会问题来看, 我国一些城乡的群体事件发生, 往往跟在任领导干部德才素质差, 缺乏人文关怀的思想方法是分不开的, 多数是由于政府恶意侵占或忽视民众利益造成的。因此, 我国发展中的社会问题, 包括群体事件的滋生等, 既有反腐倡廉问题和整肃吏治的问题, 也有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改变政绩考核方式、改变经济社会发展运行模式和优化科学化经济社会评价方法的问题。故实施循环经济模式, 也是解决各类社会问题的明智选择。

历史、现实和国外的成功经验和我们的有限实践, 最终使我们形成了这个共识:要理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要高效率、高效益、高品质地推进社会发展, 就必须选择循环经济模式。可以这么说, 实施科学的循环经济模式是人类的科学选择、理智选择, 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三、厘清若干关于循环经济的错误认识

我们要推动实施循环经济模式, 需要纠正几个比较严重的认识上的偏差。

1、循环经济就是废物利用问题

有人认为, “所谓搞循环经济, 实际上就是废物利用问题”。这个认识把循环经济庸俗化和简单化了, 这是不对的。实施循环经济的确包括要对废物进行回收、利用。但是, 除此之外, 搞循环经济还要节能降耗、保护生态、优化环境, 进行周到的人性关怀和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品质等。故其认识是片面的, 不科学的, 因而是十分有害的。

2、循环经济可以和其他模式互为补益

有人认为, “循环经济不过是一种经济模式而已, 可以和其他模式互为补益”。此说法之害, 就在于它表面上表述得很有分寸, 容易被人认为是一带有辩证法的正确观点, 其实不然。“循环经济”的确是一种经济模式, 但这种经济模式具备有广延的包容性。意即其他某些更具体化、更具操作性的经济模式, 若是科学的, 亦应有节能降耗、保护资源、优化环境和进行周到的人性关怀与提高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品质之功。而只要具备这些功能, 就应归属循环经济模式范畴。故其他科学的经济模式, 应同属循环经济类例、范围的模式, 其具体划分, 很可能只是循环经济模式中的块面模式或子模式等。以块面模式和子模式来故意分庭对抗循环经济的“总模式”, 自然是不科学的。故认为循环经济不过是一种模式的论调, 与正确的方法可以和科学方法互为补益之论有异曲同工之“谬”。此种认识之害, 在于要扰乱人们对循环经济进行准确的认识。

3、研究循环经济与政府、政府官员和社会其他人无关

有人认为, “研究循环经济是专家学者的事, 实施循环经济是经济工作者的事, 与政府、政府官员和社会其他人无关”。此种说法, 讲到的是分工问题, 但持此立场者的本质, 却是要与实施循环经济“脱干系”。诚然, 专家学者的确该干“研究循环经济”的事, 而那么多的经济工作者, 也该干“实施循环经济”的事。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政府、政府官员和其他人可以对此置若罔闻。原因有以下几条。

一是近半个世纪来, 特别是近30年来, 发达国家的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等工作非常有成效, 在人性关怀上也做了很多努力, 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在运作模式上, 这些国家的政府都在强制推行生态环境工作的实施。

二是近10多年来, 我国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做得好的地方, 往往都是政府、行业、部门和单位领导强力运作的结果。

三是政府官员和社会中的其他人, 每天的工作、事业运行, 都要产生垃圾和各种废物。而其中有的废物, 是有的人大手大脚、无端耗用和行为不科学而产生的。故规范这些人的工作、生活行为, 促其爱惜环境、保护资源和慎耗物质等各种资源, 都是很有必要的工作。而要规范这些行为, 实施循环经济是最有效的途径。

四是人们每天的生活、工作不可避免地要耗掉一定物质资源, 要补充这些物质资源并保证其数量和品质, 应该关心关注并出力于社会必须优化经济运行的模式。每一个社会人都有为决定自己生存的物质资源和决定自己生存质量的物质资源的经济运行模式服务或出力的义务。

4、推进循环经济的速度太快

有人认为, “实施循环经济模式应慢慢来”。表面上, 持这种态度者是在推行一条稳妥的路线, 但实际上, 这是对人类所面临的种种灾难缺乏到位认识的表现。这些年来, 环境、自然、生态和社会灾害对人类的惩罚, 频度越来越高, 危害越来越烈, 速度越来越快, 范围越来越广。因此, “慢慢来”的思想只会错失“亡羊补牢”的良机, 应取而代之的精神状态该是:只争朝夕。为了避免环境、自然、生态对人类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 人类的挽救、补正工作不得不加快速度。在保证科学、有序和全局协调的前提下, 实施循环经济的种种措施, 一定要及时、有效而事半功倍。惟有如此, 才能做到全国甚至全球步调一致地实现对地球的“拯救”, 人类才能有效保护自己。在这个问题上, 我们要强化一个警示意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已经千疮百孔、不堪重负, 因此, 我们采取拯救措施已经刻不容缓, 而且一定要保证力度、强度和效果。

纠正以上诸种严重认识偏差的过错, 能够强化和推进我们的相关工作, 也能提升我们自己的认识水平。在认识不断提高的进程中, 我们每一个人还要用言行一致的真实行动, 去为实施循环经济献策、出力、作贡献等。人类中的社会成员都这样做了, 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走上科学和谐的轨道, 我们的地球才能从危险转向安全, 我们人类自己也才能够获得有效的自救而不断实现新的希望。

8.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篇八

一、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客观需要

我们说,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迫切需要。是保持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只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从人民群众中汲取不竭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戴,归根到底,也才能不断巩固执政地位。离开这一条,党的执政能力无从谈起。因此,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引导党员干部始终以人民公仆的高尚情怀、服务群众的强烈意识、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赢得职工,凝聚职工,把党的领导与职工当家作主有机结合起来,始终与职工保持荣辱与共、水乳交融的血肉联系,从而把党的方针、政策、路线有效地贯彻落实到企业最基层,让企业职工感受到党的正确领导和改革发展的成果,进而解决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群关系、干群关系问题,这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程中所应发挥的、也能够发挥的重大作用。

二、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党的执政能力,从一定意义上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处理人与物之间关系的能力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这两方面,说到底都是一个人的问题。处理人和物的关系涉及到人,需要提高人的文化文明素质,增强人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处理人和人的关系,则工作的对象直接是人。党的执政能力在本质上主要体现做人的工作,而人的一个本质特征就在于他的有思想、有意识、有能动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恰是做人的工作,所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就会使其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发挥作用。

首先,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作用。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功能。作为党的执政能力的体现,思想教育能力帮助企业职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职工认识和把握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活动发展规律,使职工学会更加自觉地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处理问题;思想教育能够帮助人们提高精神境界,确立正确的规则意识、道德观念,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其次,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作用。人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都是一样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从来不否认物质因素在激励调动人的积极性方面的作用,恰恰相反,我们所致力于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那种把人的能动性仅仅归结于物质欲望满足的结果而否认精神激励作用的认识,同样是站不住脚的。爱国主义激情,可以使一个人在必要时为国家利益献身;对本职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可以使一个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始终坚守岗位,尽心尽职;廉洁自律的精神情操,可以使一个人面对各种利益毫不动心;等等。执政党要领导人民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不断发展,应充分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在激励方面的作用,这是我们动员职工的重要途径。

第三、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作用。政党执政,必须用科学的执政理念、正确的纲领路线来号召民众,凝聚人心,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在自己周围。然而科学的执政理念、正确的纲领路线,不是自然而然地就能深入人心,为群众接受、所理解、所拥护的,要借助许多中间环节来实现。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之一,就是把党的执政理念、党的纲领路线,通过宣传、讲解、说明传递给职工,使职工理解它、接受它、认同它,以保证职工的思想与党的主张、目标一致性,达到团结职工凝聚人心的目的。另外,思想政治工作在传播爱国主义教育、党的优良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公民道德建设等活动中,也都发挥着凝聚人心的作用。

三、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创造必要条件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个伟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的方方面面,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习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给全国人民绘制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这些变化了的情况,认真研究新的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开辟新途径,探索新方法,总结新经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有新的更高的要求,企业应在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有所创新,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使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从而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创造条件。

第一、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在思想观念上创新。

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关键在改进,出路在创新。创新的关键是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突破传统思维定势的观念,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增强预见性、主动性、针对性。党的十八大指出:“到二○二○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确立了新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新的思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观念创新,就要按照“十八大”思想要求,坚持党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探索方法。思想政治工作要突出科学性原则。要以科学的态度解释和回答干部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解疑释惑、激励鼓劲的作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以适应时代、形势发展的需要。

第二、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在教育内容上创新。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在思想教育内容上,必须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干部职工思想情况,宣传企业发展与提高职工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内在联系。在满足需求中既要坚持先进性,又要体现出适应多样化层次的工作特点。切忌空洞说教,真正深入基层,到各班组、各车间了解掌握职工思想变化情况,实事求是是地确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如:针对企业改革发展中干部职工思想上存在的不适应,应着力宣传企业发展的趋势、形势、目标,让人人扛指标,人人担责任,牢固树立“企业靠我发展,我靠企业生存”的进取意识和竞争意识,引导和教育职工着眼企业改革发展大局,化解矛盾,消除顾虑,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在安全生产的管理, 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安全生产的全过程,教育引导职工树立安全无小事,事故可防可控、一人安全、全家幸福的思想意识,使思想政治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真正达到知情、明理、鼓劲的作用。

第三、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方式方法上创新。

要想使思想政治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得不断在形式上求新、求变,改变过去集中大型的俯视教育形式向小型、灵活、多样的平视疏导方式转变。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渗透力,增强生动性,就必须认真分析,研究掌握新时期干部职工思想活动与变化的规律。在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形式上要突出融入中心,发挥优势,增强服务意识作用,在服务中确立新型的工作模式,突出“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把满足干部职工的需求放到重要的位置。一是把思想政治工作与日常生活工作结合起来,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二是结合当前干部职工思想多元化倾向,要突破传统简单说教的局限,有针对性因人因事进行教育,使思想政治工作形式与内容结合上体现及时、得体、有效。三是要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引导作用,丰富干部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搞好文化激励和心理调适工作,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在创新方式上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单项教育向多项灌输、疏导转变;二是从被动应付向主动预防转变;三是从单独说教向解决实际问题转变,利用多种手段,多种形式,多种场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在创新中富于新内涵。

总之,加强和改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适应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需要,要不断探索规律,提升科学性,在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不断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和加强。

上一篇:安全文明施工自查自纠整改汇报材料下一篇:鼓号队训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