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研教育活动方案

2024-06-27

幼儿园教研教育活动方案(精选12篇)

1.幼儿园教研教育活动方案 篇一

幼儿园结对帮扶教研活动方案

施甸县仁和幼儿园 2016年4月18日

仁和幼儿园结对帮扶教研活动方案

一、活动时间:

2016年4月19日早上9:00-11:30

二、邀请嘉宾:

教育局领导、县幼儿园园长、甸阳镇中心学校及甸阳街道幼儿园、由旺幼儿园、仁和镇中心学校及各幼儿园园长。

三、活动方式:

1、以结对帮扶送教下乡为主题,本学期4月份为结对帮扶的第一阶段。邀请街道幼儿园的老师给我们带来两个集中教学活动展示。

2、本园大班级组的早操活动展示、大班围棋活动的展示,活动结束后邀请嘉宾并对本次活动进行指导。

四、活动内容:

1、晨间操展示:早操分为徒手操及器械操,器械操我们使用的是矿泉水空瓶子进行展示(废旧物品的利用)。

2、集中教学活动:大班艺术领域《孔雀舞》。

3、集中教学活动:大班健康领域《好玩的气球》

五、活动目的:

1、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促进城乡幼儿园发展的同时,提升我园的办园水平。

2、根据幼儿园目前状况、结合我园的实际情况,本次结对帮扶工作重点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发展,在保教质量上有一定的改善和提高。

3、杜绝小学化教育,通过开展围棋活动及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打造幼儿园特色教学、校园围棋文化。通过这次活动让教师转变思想、积极上进。并在各项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同进步。

六、其他事宜:

邀请嘉宾合影、邀请嘉宾在幼儿园就餐。

附:活动流程

施甸县仁和幼儿园 2016年4月18日

幼儿园结对帮扶教研活动流程

1、幼儿园大班早操展示。

2、集中教学活动:大班艺术领域《孔雀舞》杨波老师。

3、集中教学活动:大班健康领域《好玩的气球》段学琴老师。

4、大班围棋教学活动展示《叫吃练习》李亚娟老师。

5、邀请嘉宾合影。

6、邀请嘉宾在幼儿园就餐。

7、活动延伸: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

施甸县仁和幼儿园 2016年4月18日

2.幼儿园教研教育活动方案 篇二

一、活动目标

1.经历阅读、思考、解答并与同伴交流有关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相关资料与问题的学习过程。

2.进一步明确分数加减法分两段教学的不同要求。

3.通过对不同版本教材的对比, 提高教材比较的能力。

4.进一步提高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水平。

二、活动时间

教研组教师先不集中, 每人自己安排时间阅读并独立解决本方案中的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后, 再阅读本方案中的参考答案, 时间约3小时;以年级组 (或教研组) 为单位集中交流问题的答案, 时间约1.5小时。

三、活动前准备

数学组的每一个教师解答下面的问题, 并准备在年级组或全数学组交流。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内容, 许多教材都把它分成两段来编排, 通常在三年级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在五年级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再认识”, 教师在教学时, 必须明确这两个阶段的教学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请你先阅读下面人教版教材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 再回答问题。

(1)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内容

教材先教学同分母分数加法, 出示例1。

紧接着是同分母分数减法的两个例题, 例2与例3。

然后就是练习题。

(2)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内容

教材中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第一部分内容是给出一个情境并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内容是列出算式并计算, 计算后研究分数加法的含义。教材的第三部分内容是同分母分数减法的例题 (例2) , 然后是练习题, 在练习题后出现第四部分内容:观察例1和例2, 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点?

问题:

(1) 根据上面人教版教材的教学内容, 以下哪些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分数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在相应的括号内写1) ?哪些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再认识” (在相应的括号内写2) ?

(1) 重视创设情境, 让学生感受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必要性; ( )

(2) 让学生比较同分母分数加法与减法的共同点; ( )

(3) 重视用直观图形说明算理, 但不抽象出一般的计算方法; ( )

(4) 重视用分数单位说明算理, 但不出现分数单位的概念; ( )

(5) 让学生比较整数加减法与分数加减法的含义; ( )

(6) 让学生明确整数1与分数的转化, 如1可以看作5个1/5; ( )

(7) 要求学生脱离直观图运用抽象的方法进行加减法计算; ( )

(8) 计算的结果一般是最简分数, 如果出现非最简分数, 不要求学生约分。 ( )

(2) 根据上面人教版教材的内容, 你觉得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在你认为正确的括号里打“√”, 否则打“×”。

人教版教材在分数加减法两个阶段内容的编写中,

(1) 都重视了现实情境的创设; ( )

(2) 都用图示或文字完整地呈现了数学问题的条件与问句; ( )

(3) 无论是加法还是减法, 都用圆形或长方形直观图说明算理; ( )

(4) 都是一个加法的例题, 两个减法的例题; ( )

(5) 都是在学习加法时出示用语言表达的加法计算法则, 学习减法时出示用语言表达的减法计算法则; ( )

(6) 都用算式表示了分母不变, 分子相加或相减的中间过程; ( )

(7) 在情境中都同时呈现了生活语言 (如“我吃了3块饼”) 和数学语言 (如“爸爸吃了3/8张饼”) 作为问题的条件。 ( )

2.在三年级分数加减法的初步认识中, 各套教材都是先教学加法再教学减法, 以下是四套教材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第一个例题, 请你先阅读教材的内容, 然后回答问题。

问题:

(1) 两套教材都用了吃西瓜的情境, 你觉得这是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吗?

(2) 两套教材都把一个西瓜 (作为单位1) 平均分成了8份, 而不是平均分成9份或其他的份数, 想一想, 平均分成8份有什么好处?

(3) 人教版教材在呈现题目的条件时, 用了“我吃了2块”这样的语言, 而北师大版教材用的语言是“我吃了这个西瓜的2/8”。想一想, 在平时的生活中, 人们习惯于用怎样的语言?在数学中, 需要怎样的语言表达?在这里, 如何从生活语言上升到数学语言?

(4) 北师大版教材用图示与语言明确了数学问题的条件与问句, 而人教版教材没有完全明确, 你认为在教学中, 是否需要让学生明确数学问题的条件与问句?为什么?

(5) 两套教材都用圆形的直观图说明算理, 但在算式的表达中, 北师大版教材用了“”这一步作为中间过程, 而人教版教材没有呈现。人教版教材用了“2个1/8加1个1/8是3个1/8, 就是3/8”这样的语言来说明算理, 而北师大版教材没有用分数单位来说明理由。你觉得两套教材这样编写各有什么好处?如果你去教学, 会怎样处理算理?

浙教版教材和苏教版教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内容分别如下。

浙教版教材先呈现了一个果树基地的情境图, 果树基地中有枣园、梨园和苹果园, 并在平面示意图中说明了枣园、梨园和苹果园各占整个果树基地的1/7、2/7和3/7, 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提出问题, 接着教材呈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苏教版教材让学生涂色并呈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具体内容如下:

问题:

(1) 两套教材都创设了情境, 但苏教版教材并不是像浙教版教材 (包括像北师大版和人教版教材) 那样给出一个“现实生活”的情境, 你觉得浙教版教材的这个情境有什么优点?

(2) 浙教版教材在用图示与文字说明算理时, 都强调了1/7, 你觉得这样强调有什么好处?

(3) 苏教版教材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解决3/8+2/8=?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你觉得学生可能会得到怎样的结果?他们的思维过程可能是怎样的?

3.从上面四套教材的编写中可以看到, 北师大版教材与人教版教材在用图形直观演示算理时, 各用了三个圆形 (两个圆形分别对应于两个加数, 一个圆形对应于和) , 如人教版教材在说明的算理时, 用了下面的图示:

而浙教版教材与苏教版教材只用一个长方形, 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加数。如浙教版教材在说明的算理时, 用了下面的图示:

根据上面的内容, 请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 当用圆形 (或长方形) 说明算理时, 每一个圆形 (或长方形) 是否都表示单位1 (或表示一个整体) ?

(2) 在上面的分数加法中, 当出现两个加数分别对应两个圆形时, 是表示两个不同的单位1 (或两个不同的整体) , 还是表示同一个单位1 (或同一个整体) ?

(3) 当两个加数分别是2/8与1/8时, 如果出现两个圆形, 那么对应的两个圆形都平均分成了8份, 阴影部分分别是2份与1份, 在加起来的过程中, 是只把两个阴影部分的份数加起来, 总份数保持不变?还是不但要把两个阴影部分加起来, 而且还要把两个平均分的总份数也要加起来?为什么?

(4) 有些学生在第一次做同分母分数加法独立思考时, 得到的计算结果是3/16, 这些学生是怎样得到这个计算结果的?如果要用图示来说明的算理, 是用一个图形 (可以是圆形、长方形或其他图形) 不同部分的着色来表示相加的过程好, 还是用两个图形表示好?为什么?

4.在三年级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 可以有不同的引入方式。以下是两个不同的引入过程, 请你简要地概括它们各自的特点。你更喜欢哪一个引入方式?为什么?

引入方式一:

今天是大头儿子过生日, 先出示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两人坐在桌子旁的图, 再出示一个蛋糕, 平均分成8份, 教师说明大头儿子吃了2份 (在蛋糕图中着上颜色) , 小头爸爸吃了3份 (在蛋糕图中着上另一种颜色) , 让学生根据上面的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 大头儿子 (或小头爸爸) 吃了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2) 他们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3) 大头儿子吃了后, 蛋糕还剩多少?

(4) 大头儿子比小头爸爸少吃了几分之几?

(5) 他们俩人吃后, 蛋糕还剩多少?

教师选择问题 (2) 和 (4) , 让学生分别列出算式, 并开始研究计算方法。

引入方式二:

教师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 并问学生, 怎样得到这个长方形的2/8? (师板书:2/8) , 生回答: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8份, 2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2/8, 教师要求学生折一折, 并用红色表示出2/8。教师进一步问, 怎样得到3/8呢? (师板书:3/8) , 并要求学生用蓝色表示出3/8。教师让学生想一想, 2/8里面有几个1/8?3—8里面有几个1/8呢?回答后, 再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两个分数2/8和3/8, 想一想, 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它们的分母相同, 它们所对应的整体都是平均分成了8份) , 进而引出同分母分数的概念, 并要求学生想两个同分母分数, 同桌相互说一说: (1) 是哪两个分数; (2) 这两个分数里面分别有几个几分之一。学生说后,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 如果要求出我们两次涂色的部分一共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应该怎么列式?学生回答后, 独立研究计算方法。

5.浙教版教材三下年级中, 在学生初步解决了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后, 要求学生解决下面的问题:

在学生填了方框中的数以后,

(1) 如果让学生去比较“树枝上”的四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以及这些算式与“2+3=5”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学生可能会怎么说?

(2) 让学生去解决这样的问题, 有什么好处 (教育价值) ?

(3) 请你像上题这样编写一个类似的减法题目。

6.想一想, 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加法与减法后, 让学生去解决类似于下面的两个问题, 有什么教育价值?

部分问题的参考答案:

1. (1) (1) 1, 2; (2) 2; (3) 1; (4) 1; (5) 2; (6) 1; (7) 2; (8) 1; (2) (1) √; (2) ×, 只有在五下年级时完整呈现。建议在三上年级教学中也完整呈现条件与问句; (3) ×, 五下年级分数减法中没有用直观图说明算理; (4) ×, 五下年级加减法的例题各只有一个; (5) ×, 三上年级时, 没有出现用语言表达的计算法则, 五下年级时同时出现两个法则, 教学中可以先分开出现, 再合在一起; (6) ×, 三上年级没有算式表示的中间过程, 五下年级有; (7) ×, 三上年级没有, 五下年级有。

2.●北师大版与人教版教材比较: (1) 这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 我国南北方都生产西瓜。 (2) 分成2的倍数份时, 学生如果用纸折一折, 比较方便。 (3) 平时在生活中常用吃了几块西瓜, 而在数学中要表达成几分之几块, 可占整体的几分之几, 可以结合图示, 让学生从生活语言过渡到数学语言。 (4) 需要明确条件与问句, 也就是明确整个数学问题的结构, 否则就可能不知道到底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5) 北师大版教材写出中间过程, 以后归纳出加法的法则。人教版教材用分数单位说明算理, 突出了分数加法的意义。在教学中, 可以两者相结合。

●浙教版与苏教版教材比较: (1) 主要优点是便于学生动手操作, 有利于学生感受到分数加法的含义。 (2) 主要好处是突出了分数单位, 有利于沟通分数加法与整数加法的关系, 让学生一开始就注意到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其实就是“分数单位的整数加法”。 (3) 学生得到的计算结果可能是5/8, 也可能是5/16。得到后者的思维过程可能是受整数加法的影响, 把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相加而得到。

3. (1) 每一个圆都表示一个整体, 一个单位1。 (2) 表示同一个整体, 同一个单位1。 (3) 只把阴影部分加起来, 而分的总份数保持不变。这是由分数加法的定义规定的。可以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样规定的合理性。 (4) 用一个图形不同部分的着色来表示相加的过程比较好, 而不是用两个图形。从某种意义上说, 用一个图形是直观地出示了“一个分母”来表示“两个同样的分母”。如果出示两个图形看上去就给出了“两个分母”, 这样为学生把两个分母相加提供了直观的基础。而出现一个图形表示一个分母, 则出现两个分母相加的可能性就会减小。

4.引入方式一的特点:重视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引入方式二的特点:教学起点低, 有利于学生参与;重视知识的铺垫, 有利于学生解决新问题;注重同分母分数概念的发生,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5. (1) 学生可能会发现:每一个算式的分母都相同;四个算式中的第一、第二个加数的分子与结果的分子分别都是2、3与5;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得出:四个算式都是2个几分之一, 加上3个几分之一, 等于5个几分之一;四个题目在计算的过程中, 都与2+3=5有关, 它们都是在计算“2个东西加上3个东西等于5个东西”。 (2) 解决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学生体验分数加法与整数加法的关系。 (3) 相类似的减法问题如下题:

3.幼儿园教研活动的开展与反思 篇三

一、通过“一课多研”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在反思中学习

每学期班级教育总结时,我们要求教师对教材中有难于把握或有困惑的问题都写在上面,以便在来年用“一课多研”的方法解决,即“一个内容,多人讲或一个内容一人多次讲”。我们把课后的研讨作为重点,使每个教师在讨论中,找到解決的办法和对策,有效地促进了教师间的学习。

如大班的《认识日历》,在三个平行班由三名老师来上,内容目标相同,但是教育效果各不相同。我们在讨论时,孙悦老师感触最深:“时间概念对幼儿来说较为抽象,尽管我在活动中,把各种日历、月历、年历都用上了,孩子们就是难以配合,但是丁丽老师将年历进行了拟人化——年妈妈有许多日娃娃,住在大小不一的月房子里,孩子们学习兴趣很高,还发现了闰月的问题,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以前我总是认为是孩子的问题,现在看来完全是我自己的责任,这样的教研活动太有说服力了,不用大家说,我自己脸就红了”。

分析评价:“一课多研”比以前由指定教师承担的观摩课和示范课更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过去“能力强的教师机会多,能力差的教师远远躲”,现在教师在相互的学习中,激发了潜在的能力,加强自身学习成为了教师的自觉行为,别人的事变成自己的事。后来孙悦老师在《认识时钟》的教育活动中,把分针、时针形象化,小白兔与小乌龟赛跑,孩子们学起来饶有兴趣,老师不仅体验到了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更重要的是在“一课多研”中学会了寻找差距,学会了反思,找到了教师人人学习的动力。

二、通过专题研讨活动,促进教师在反思中研究

如果说:“一课多研”是展开教师互相之间的学习竞赛,那“专题研讨”就是体现了班与班之间进行的竞赛,如五大领域或薄弱学科方面的研讨,充分发挥了各班级教师之间的合作力量。

如我们搞的区域活动研讨,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区域活动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活动,但是由于孩子们多,需要准备的半成品、材料也多,孩子们精力较分散。所以,幼儿园里常常是有参观的、检查的,才组织孩子们玩,平常就放在玩具柜里或收起来。

案例一:大一班在开展了丰富的区域活动,孩子们见有客人来,就 “人来疯”,一会玩这,一会玩那,气的老师顾这顾不了那。大二班的孩子们在玩娃娃市场,孩子们细声细语买卖着东西,悄然无声,没有真正投入,有点闷。

“针对区域活动难组织”这一专题,我们进行了讨论分析:大一班乱的原因是不经常玩,孩子们什么都想玩玩。大二班闷的原因是孩子们没有体验,像做“秀”。另外还有材料不足孩子多,不容易组织,使得有的活动玩一次就够了,孩子不能长久保持兴趣的问题。

解决对策:

1.针对孩子多,每月少开几个区域,材料让孩子们平时多收集,分梯次分阶段进行。

2.开放的时间长一些,开设的区域从幼儿意愿出发,尊重幼儿选择。

3.多开发适合幼儿的本土资源材料。

对策的实施改变了区域活动质量,大一、大二班在区域活动中有了新举措,收到了好效果。

案例一:大一班,在美术教研活动的基础上,开设以美术为基础内容的各种活动,活动内容由易到难,纸屑粘贴、彩沙拼图等精彩纷呈,孩子们井然有序,活而不乱,津津乐道。

大二班,以编织蜡染为基本材料,进行纸编、草编、线编各种简单有趣的蜡染技术,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发展了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幼儿玩的乐此不疲。

分析评价:这两班的活动,既丰富又突出了特色,引起全体教师的关注。区域活动内容要围绕班级的课题研究或教研活动,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对幼儿感兴趣的活动要不断加深难度。以大一班为例面面俱到,华而不实的区域活动不能推进幼儿的可持续性的发展,教师从幼儿的能力出发,让所有幼儿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也在区域活动的组织探讨中找到了解决对策。

三、通过“课题研究”活动,促进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过去我园是以青年骨干教师为主,成立课题小组,然后根据自己的计划完成自己的子课题,也就是说写一篇“心得”或“经验”。现在我们由从教师中征集的问题入手提炼出急需解决的问题,拟定园本教研课题,由全体教师完成。

2004-2005年,我园提出“在艺术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的课题研究。各班教师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除了在音乐、美术的集体活动中下功夫,还注重在日常生活中的对孩子情趣的培养。大一班《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大二班《通过文学活动激发幼儿的艺术情感》;大三班《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中班《在形体训练中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分别从这四个子课题开始研究,由于各班找到了研究的切入点,有可操作性,教师研究起来有信心,课题研究较为顺畅。在2005年庆“六一”活动中,孩子们各个上阵,室内外到处是孩子们的美术作品。孩子们编织、蜡染、粘贴精彩纷呈,舞蹈、歌声引人入胜,诗歌朗诵、讲故事绘声绘色。一时间,幼儿园里成了歌的海洋、画的世界。课题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

分析评价:这样的课题研究,能够从教师的实际工作出发,既减轻了教师的为难情绪。也能使课题研究更深入更有价值,让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4.幼儿园教研活动方案 篇四

送图形宝宝回家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巩固对图形的认识,知道图形的特征。

2.通过“送图形宝宝回家”的游戏,根据图形的三个特征进行分类。

3.积极参与数学游戏,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具:大骰子三个,贴好标记。

2.学具:

(1)各种图形若干。

(2)贴有标记的小骰子人手三个,各种图形每组一份,人手一只小箩筐。

(3)贴有三个标记的大箩筐若干,连成一列火车。

活动过程:

一、来了一群图形宝宝,看有哪些图形宝宝?复习学过的图形。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各种图形,请幼儿集体或个别回答,说出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如:红颜色的三角形;黄色的正方形等等。要求幼儿能说出图形的特征。

二、帮图形宝宝找朋友。按三个特特征选择图形。

师:图形宝宝要去旅游,想请我们帮她们找朋友。怎么找呢?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三个骰子,我们可以请骰子来帮忙。

1.在投影仪下展示骰子,引导幼儿观察骰子:看骰子上有什么?你认识这些标记吗?我们一起来说说。(单个说)

师:等一下,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两个骰子,把他们抛起来,然后看看骰子上是什么标记,把他们连起来说一说,然后在箩筐中找到和标记一样的图形,她就是图形宝宝的朋友了,我们把找到的图形宝宝放在自己的小箩筐了。

2.教师在投影仪下示范,引导幼儿连起来说说标记所表示的意思。

师:现在老师来帮图形宝宝找一个朋友吧。(教师选择三个骰子投掷)是什么标记呀?如果把它们连起来表示什么意思呢?我们要找什么样的什么图形呢?(教师示范一次后请一到二个幼儿上台操作,请全体幼儿一起说和找图形。)

3.幼儿操作。

师:图形宝宝说她的朋友还不够多,让我们再帮她找一点吧!老师已经帮你们准备好了图形和骰子,你们每次可以选择三个骰子一起抛,把骰子上的标记连起来说说,然后到箩筐中找到和标记一样的图形。

4.交流:你找到了什么图形?是怎么找到的?请幼儿到投影仪下进行操作。

三、图形坐火车。按三个特征进行分类。

1.小朋友帮图形宝宝找了好多的朋友,现在,我们可以去旅游了。怎么去呢?(出示贴有标记的火车)看,这里有一列火车,我们就坐火车去吧。哎,火车车厢上有什么呀?(标记)这么多的标记贴在一起,表示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说。(引导幼儿把三个标记连起来说说。)

2.现在让我们把图形宝宝送到火车里去吧。送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车厢上的标记,可以先把标记连起来说一说,然后到箩筐中找到和标记一样的图形放到火车车厢里。

3.幼儿操作。

4.集体检查,交流,纠错。

师:看,这一节车厢上应该坐什么图形宝宝呢?为什么?(逐节观察,检查)

四、结束,拼图游戏。

5.幼儿园语言教研活动方案 篇五

(2014—2015学第一学期)

为了提高幼儿园语言教学水平,激发幼儿园孩子和老师们学好用好汉语言,为了给我们提供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讨论的平台,我园决定本学期在园内举办语言教研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活动的指导思想:

园本教研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发展,推动幼教改革的重要手段。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家已意识到园本教研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了科研兴园、科研兴教的理念,寓研于教、寓教于研,努力寻求有自身特色的教研之路。在实际的工作中如何针对这一特点,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使教科研源于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我园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的内容。

二、活动目标:

探索适合本园的语言教研活动的形式与方法,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成长。

三、活动对象:更合镇幼儿园全体教师和全体幼儿。

四、活动的组织及时间安排:

1、组织机构:xxx幼儿园

2、活动策划人:xxx、xxx。

3、评委:xxx、xxx和参加教研的全体老师。

4、时间:大班级组:10月14—17日,中班级组:10月29日—31日,小班级组:11月5日-6日。

五、活动的内容和具体要求:

以语言领域开展的各项活动,活动内容健康,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并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之语言领域的目标组织活动。

大班语言领域教育目标:

1、能认真倾听别人谈话,理解对方讲话的要点,并能有意识地注意对方的反应并做出正确的应答。

2、能主动使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参加讨论和辩论,愿意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在集体面前讲话清晰,态度自然大方,声音响亮。

3、乐意欣赏各种形式的儿童文学作品,能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表达的情感,在欣赏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充分感受文学作品的多样性以及不同作品带来的不同的美感体验,理解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主题,尝试根据作品提供的想象线索及结构,联系个人已有经验扩展想象,进行仿编和创编。

4、喜欢阅读图书,知道可以从书籍,报刊杂志和电脑中获得信息,初步了解书面语言和口语的不同表达方式,对阅读文字感兴趣,认识常见的文字,认识自己的名字,能用自己姓名或喜欢的图案标记自己的物品,有较好的阅读习惯,能观察到图书画画的细微变化,能用绘画的方式制作图书。

5、积极学说普通话,发音较准确,清楚,声调基本正确,在日常生活中坚持用普通话交流。

中班语言领域教育目标:

1、乐意围绕一定的话题与老师、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能大方的在集体面前说话,能集中注意倾听别人说话,学习用输液的方式与人谈话。

2、能够认真观察并理解图片和情景中发生事件的先后顺序,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述观察到的内容,愿意主动在集体面前讲述,能积极地倾听别人的讲述,发现异同,并从中学习适当的讲述方法。

3、在游戏中练习和巩固发间,学习正确使用词汇 和完整的句式与人交谈,能理解多重游戏规则,并及时做出相应的反应,尝试与人合作制定规则展开游戏活动。

4、积极参加文学活动,主动感知文学语言与日常生活语言的不同,能初步理解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特征、情节变化,并能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发起和参与围绕作品内容展开的讨论,能根据作品提供的线索,通过想象仿编或绪编一个情节或一个画面。

5、喜欢倾听他人朗读图书中的内容,愿意和他人一起阅读图书,能初步理解图书中的画面内容,愿意预测故事情节发展,并就图书内容提出自己的想法,初步了解图书的基本构成,愿意在真实的活动使用绘画或涂写等手段实现交流的目的,愿意尝试合作制作图画书,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主动探索汉字的愿望。

小班语言领域教育目标:。

1、有表达的愿望,愿意与人交往,能用较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与需要,说话时态度自然,有礼貌。

2、能安静地倾听别人讲话,听懂后能做出相应的反应,养成在集体活动中倾听别人的讲话的习惯,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

3、喜欢听故事、朗诵儿歌,在理解文学作品内容的基础上,能用语言、动作有感情地表达,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

4、喜欢阅读图画书,学习看书的方法,初步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喜欢发现、指认、讲述画面中的人或物,感受口头语言与文学语言的不同。

5、听懂并学说普通话。

六、评奖奖项设置:以级组为单位,按参加人数的三分之一进行评奖。

6.幼儿园教师教研活动方案 篇六

20_年5月15日

【教研对象】

锣鼓书项目组全体成员

【教研内容】

锣鼓书艺术活动的有效性

【教研形式】

观摩研讨

【教研目标】

1、提高教师的音乐素养,加强教师对锣鼓书基本知识的理解,提升教师指导幼儿学习锣鼓书的专业能力。

2、深入剖析锣鼓书艺术活动,分享交流现有经验与做法,探讨锣鼓书教学具的选择与设计,规范使用方法,体现幼儿园锣鼓书艺术活动的价值所在,促进幼儿园开展锣鼓书艺术活动的有效性。

【教研准备】

1、集体教学活动:

(小班活动《金锁银锁》,中班活动《鼓点宝宝爱唱歌》,中班《春到新城幼儿园》)

2、物质准备:PPT、锣鼓书乐器,电脑和投影仪2套。

3、经验准备:

(1)教师了解音乐活动与锣鼓书活动的基本知识。

(2)教师积累开展锣鼓书艺术活动的实践经验,对活动的价值和有效性有探究。

(3)收集整理教师锣鼓书艺术活动中使用的图谱、PPT。

【教研过程】

一、主持人交代研究背景

今天我们以“锣鼓书艺术活动的有效性”为教研主题,在交流分享教学经验与做法的同时,探讨锣鼓书教学具的选择、设计,与使用方法,真正提高老师们开展锣鼓书艺术活动的教育教学能力。接下来有请3位执教教师谈谈设计思路和反思。

二、执教老师谈设计思路和反思

1、中班活动《鼓点宝宝爱唱歌》执教老师姚思远谈设计思路并反思。

2、小班活动《金锁银锁》执教老师谈设计思路并反思。

3、中班活动《春到新城幼儿园》执教老师方燕谈设计思路并反思。

三、思维碰撞,统一共识

(一)锣鼓书艺术活动的策略与方法

1、结合三个锣鼓书活动,分享各自开展锣鼓书活动的经验与做法。

2、交流锣鼓书艺术活动中的整合。

(二)研讨锣鼓书艺术活动中教学具的选择、设计与使用

1、结合实践经验,交流各自开展锣鼓书艺术活动中的教学具选择、设计与使用。

2、针对不同观点,发表意见与建议,规范诸如图符、图谱、鼓点、音乐标记等在锣鼓书艺术活动中的设计与运用。

3、教师以年龄段分组,现场演绎诸如图符、鼓点、上下架规则等在活动中的运用,在互相观摩中发表意见与建议,从而达成共识。

四、总结提升。

1、主持人总结与提升。

锣鼓书是一种“浑身艺术”,它需要用地方方言来说唱,需要动用双手来打击节奏,还要运用全身的舞姿来渲染与表现。

在幼儿园有效开展锣鼓书活动应以趣为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合多元化的形式与多样性的教学具。我们要通过研究简化、整理锣鼓书基础知识,使之易懂、规范,并有效整合它的“浑身艺术”,使之有趣、高效,从而培养幼儿“说、唱、击、做”的4大能力,促进教师设计、组织与实践锣鼓书艺术活动的专业能力发展,从而真正激发师幼爱祖国、爱家乡、爱文化的情感,体现锣鼓书艺术活动的有效性。

7.幼儿园园本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篇七

一、以反思和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众所周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使教师真正进入培训主体角色, 是关系到培训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为此加强园本培训, 是促使青年教师走上了成才的快车道。

(一) 让教师能很好的从经验中去反思、积累、升华。

我们都知道, 反思是对自我教育教学活动的深入思考, 通过反思, 能挖掘问题的症结。人总是在不断地反思中进步与成长的。因此, 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有良好的反思习惯。课前要反思, 课中要反思, 课后更要反思。总之, 反思能提高教师素质, 使教师从“教书匠”发展成为“学者型教师”。每一个教师都应该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反思, 使教学实践日趋合理, 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二) 把《纲要》和幼儿园实际相结合, 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

开展各种竞赛活动, 让人人都有参与和施展才能的机会。如:师德演讲、教师一绝、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观摩等, 从根本上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

(三) 为了在教育活动中创出自己的特色, 我们每个班级都开展了相应的特色班级教育教学活动。

我们从幼儿一日活动入手, 引导孩子动口、动手、动脑, 自己从操作中发现问题, 学着解决问题, 通过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的一个个主题, 营造出一个与幼儿生活本身密切相关的高度整合的课程模式, 逐渐完成由单一知识向跨学科知识、由学习知识向体验知识的转变, 真正符合了新大纲提出的让孩子主动发展的

二、以主题活动观摩为载体, 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是园本教研活动的一个最基本的作用。我们在艺术欣赏活动时遇到了一些问题, 产生了一些疑惑, 首先是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幼儿欣赏的内容, 其次是不能确定欣赏的重难点, 最后是不知道选用何种教学方法最有效。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以观摩教学现场的形式“一课三研”活动即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 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教师的自身特点, 采取各自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实施教学, 全组教师在听课后进行比照、交流、分析、总结, 从而帮助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 给教师更多的想象空间和自主空间, 来帮助教师, 大家共同探讨出最为有效的方法, 是大家从实践的角度获得经验, 从而解决上述的困惑。

三、以各领域教育为切入点, 开辟园本教研主要途径

“园本教研”的内容载体就是幼儿园的各领域教学, 所以我们有必要以各领域教育为切入点, 开辟园本教研主要途径。

(一) 在健康领域我们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 形成安全感、依赖感, 有与班级、同伴相互谦让、友爱、帮助、关心的美好愿望, 体验友好相处的愉悦, 能为同伴的进步感到高兴。

(二) 在语言领域我们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 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

(三) 在社会领域,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自然环境的熏陶是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途径。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选择一些美好的社会事物对幼儿进行立美教育, 可以培养幼儿美好的道德情操。

(四) 在科学领域,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 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欲望, 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 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 使他们感受可持续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体验发现的乐趣。

(五) 艺术领域, 通过艺术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来培养幼儿完美的人格和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从而达到立美教育的目的。

8.幼儿园教研教育活动方案 篇八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研活动;思考

一年前,我参加全市的青年教师公开课比赛,活动名称为:古筝赏析《花儿朵朵》。本次活动从选题到设计活动环节,引发了我很多思考。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如何用最短的时间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是我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要明确幼儿园教研活动的目的

教师参与幼儿园的教学研究活动,首先要明确,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不是让教师去研究理论,而是倡导教师以自身的教育实践为研究的核心内容,以案例开发为主要研究方式。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就注重一些资料的积累,如:优秀教学活动光盘;获奖教育活动教案;外出听课笔记;园内教师公开课记录。在园内组织的青年教师汇报课中,我努力开发出一个个适合本园特点和资源优势的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并提升为符合《纲要》精神的教育策略,不断实现具体教育活动和行为与《纲要》的对接,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虽然有很多的不足,但我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和教育实践的驾御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做好参与前的准备

青年教师要通过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以及全市的开放课、比赛课这些途径来实现自己的专业化成长,因此必须认真对待和积极参与。做到参与活动前有充分的准备。

1.首先要明确要研究的问题。

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一般都有一个活动计划。参与教研活动之前对要研究的问题一定有所了解:这是哪一类的问题,自己在教育实践中有没有遇到过,能不能分析,能解释其中的哪一点,还有那些疑虑。对这一切都要作到心中有数。活动前,我先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音乐领域。如何有计划、有目的、有新意的设计本次活动,我仔细进行了分析,并确定了活动过程:(1)听听玩玩引出古筝;(2)倾听乐曲感受意境;(3)分段欣赏理解乐曲;(4)倾听乐曲讲述故事;(5)理解乐曲表现乐曲。

2.寻求理论支持。不论对要研究的问题还是在教育活动的设计、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要先学会寻求理论支持。学习相关理论后,要尝试分析问题,并在实践中进行活动设计,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如果教学实践不成功,也要找出问题所在,捋一捋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并及时地把问题记录下来,再去寻找理论,再实践。

活动环节设计完成后,我进行了第一次试教。在试教中,我发现孩子们对古筝的声音及旋律非常感兴趣。可是由于平时接触的比较少,在分段欣赏这一环节中,所有的孩子都不能清晰分析出古筝曲的意境。在表现乐曲这一环节中,孩子们的动作也比较单调。于是我反反复复地学习、分析、实践,让孩子们在平时多接触各种不同的乐器,让他们静下心来欣赏。作为教师的我,及时捕捉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一切有价值的行为,多写观察记录,多思考。在一系列的调整中,自身的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的锻炼和提高。

3.整理记录。对于经过反复实践还是解决不了的问题,我认真进行整理、记录,等待园内有经验教师的共同商讨、切磋。记录时,仔细斟酌自己的言辞,对所提的问题是什么,疑惑在哪里,表述清楚,这样便于大家讨论。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文字处理能力。

三、积极参与教研活动

幼儿园的教研活动是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个人的困惑,教师们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每个人的发言,看似在帮助他人,其实也是对自身教育观念和行为的一次提高。在教研活动中,不同思想观点的相互碰撞,常常会产生新的思想火花,有时还会迸发出奇妙的灵感。这对教师开拓思路、转变观念很有帮助。作为青年教师一定要抓住这样的机会,积极、有效地参与其中。

1.认真参加教研组活动。教研组是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每位教师的积极参与,活动中通过同伴互助合作、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共同总结才能共同提高,因此有效的教研组活动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

2.主动投入教研活动。活动之中大家的谈话还没有解开自己的疑惑,就要适时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并积极参与讨论。其实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我们也经常看到教师们在观摩、分析、研讨甚至在闲聊中获得一个又一个金点子,得到一个又一个启示。幼儿园的教研活动就是给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引导教师们有目的有计划地与同行商讨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研活动研讨会上,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主动与老师们交谈,向大家请教,同事之间面对面地讨论辨析,你一言我一语使问题越辩越明。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谈出来,如果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对自己也是一次很大鼓舞,更重要的是使自己有价值的内隐思想外化和明朗。这样参与研究的每个成员之间相互帮助、优势互补、形成合力,通过真诚地对话与交流,集体的互动,每个人都能从多角度多层面看问题。再说个人智慧相对于集体智慧而言终究是狭隘的。因此,任何一位幼儿教师无论自己多么勤奋,倘若缺乏与同事的交流切磋,缺乏专家的指导,都不可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有效发展。

3.积极投身教育实践。作为幼儿园教研活动的教育活动设计、实践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花儿朵朵》活动中,大家帮我讨论出一种新的思路:带领幼儿欣赏古筝曲、感受古筝曲。欣赏环节,我布置好花园的场景,采用自己弹奏的方式,让幼儿“身临其境”,感受乐曲的意境。在分段欣赏时,我设计了边欣赏乐曲边出示图谱的方式,让幼儿更为形象的理解乐曲。表现乐曲时,我让幼儿大胆表现自己,并给予适当的鼓励。

我想:这样的教育活动设计是大家共同研究的结果,执教的教师要付诸实践。摆脱旧的教育模式的影响,把大家研究的新成果与孩子们的兴趣和实际经验结合在一起,来促进孩子们的发展。而且特别要注意观察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的反应,看看这种设计哪些地方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发展,还有哪些地方有待调整和改进。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磨课,我从自己的实践中再反思、再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最适合孩子们发展需要的教育方案,也只有这样自己的教育教学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升。

四、活动后的思考

青年教师通过参与幼儿园教研活动,更深入地理解了《纲要》的精神、提高了各种能力。观摩、交流、研讨等活动传播了新的教育思想,宣传了新的教育观念,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向教育行为的转化。但真正要把在教研活动中的新观念、新认识,内化为自己的教育观念,变成自己的实际的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教师及时地总结。只有适时总结反思、提炼、形成正确的认识,才能使自己从一个平台跃上另一个更高的平台。

古筝赏析《花儿朵朵》让我对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活动环节的把握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作为青年教师,更要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在教育实践中进行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反思,努力追求教育实践的合理化、最优化。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根据幼儿教育的发展,根据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不断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才能在幼儿获益、教育质量提升的同时,自己获得切实有效的发展。另外,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总结能力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均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这样的教研活动中,还有专家或骨干教师的引领,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在研究过程中比较容易地达到研究目的,还能使教师产生一种愉悦的感受。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应不懈地学习,艰苦的实践,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迅速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宓.谈谈青年教师公开课

[2]龚茜.浅谈如何促进和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3]李云翔.浅论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评价的研究

9.幼儿园园本教研美术教研活动方案 篇九

苍南县藻溪镇中心幼儿园 赖卫积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教学管理、教学指导和 教学服务的功能作用,引领教师参与教学研究,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美术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全面提升美术教育教学质量。

二、活动重点:

1、加强新《纲要》的学习,重点突出美术方面的理论学习,帮助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美术教育观、儿童观、评价观。

2、争取通过1—2年时间,收集整理一批具有教育新观念、受幼儿喜欢、幼儿有一定生活经验基础、绘画形式多样的教材,真正发挥美术教育的情感表达、美的熏陶等艺术功能,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

二、教育目标:

(一)小班目标

1、幼儿能由自身开始接触周围生活、自然环境和艺术作品。

2、喜欢用多种材料、工具,会用简单的符号构建画面,表达内心的理解、感受。

3、能从多种视觉媒体中获得美感经验,对美的事物具敏感性。

(二)中班目标

1、幼儿能有目的的关注生活、自然和艺术作品,在探索中获得愉悦,激发创作表现美的欲望。

2、自主选择材料、工具有目的的以多个符号组合,表达创作欲望。

3、尝试评价生活环境、艺术作品及自己与同伴作品中的美,丰富审美经验,提高审美能力。

(三)大班目标

1、幼儿能发现周围生活中的美,对美具有敏感性,并能理解美的丰富性、多样性。

2、自主地选择多样材料、工具,以多种符号有目的地按主题表达和创作,逐步体会构图的均衡变化和美。

3、通过多元的视觉艺术活动,激发幼儿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艺术的情感,具有一定的审美理解力、想象力。

三、具体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更新美术教育观念。每次学习活动中安排美术教育理论方面的资料进行学习,在思想上,形成新的美术教育观、儿童观和评价观。充分认识美术教育自开发幼儿潜能,、促进幼儿现代化素质发展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突出情感教育的功能与地位,学习用新的教育方法对幼儿进行美术教学。

2、每两周进行一次教研组活动

组内教师轮流备课,集体研讨。小、中、大班的每个主题进行一次美术教研活动,通过听课、评课活动,促进教师备好、上好每一节美术课,努力提高美术教学水平。以骨干引领,加强时间研讨,以班组长、骨干教师为引领,将优秀的教学方法与经验以实践活动的方式向全体教师交流辐射,起到资源共享、交流互动、共同进步的作用。在骨干教师的引领与辐射作用下,形成合作研究的氛围,拓展教师使用新教材的思路,在美术教学方式上得以创新,努力使美术课堂教学呈现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新局面。

3、继续开展美术活动区和各班美术角的创设

通过理论学习,观摩研讨,资料收集的形式寻找到一套合适幼儿园小、中、大班美术活动区的可实践操作和具有确实指导作用的方案。

四、主要教研活动安排: 二月份:

1、做好开学准备工作。

2、制定本学期美术特色教研工作计划。

3、幼儿园各年龄阶段的美术区角可以开展哪些操作活动 三月份:

1、一课三研活动

2.举办“我的朋友”幼儿画展,大班幼儿参加。四月份:

1、继续开展园本教研“美术特色园本课程研究”活动。

2、怎样引导幼儿认识和运用色彩

3、做好课题组交流活动,个人小问题阶段会诊。

4、集体备课,专题研讨《生活化幼儿美术教育特色的实践研究》 五月份:

1、开展教师互动教学研究。(陈秋萍老师美术学习互动)。

2、中班幼儿《巧巧手》手工制作比赛

3、一课三研

4、集体备课,专题研讨《生活化幼儿美术教育特色的实践研究》。

5、各班加强幼儿的美术教育有效方法的探究。六月份:

1.课题组教研交流。

2、收集本学科教学优质课件、教学设计、反思、论文。

3、做好教研组工作总结。

10.幼儿园教研教育活动方案 篇十

社会领域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教师们对于如何开展社会领域的教学活动普遍感觉到困难。我们在前期开展过艺术领域和科学领域的教学研讨的基础上,本学期以中心教研组为依托,深入开展社会领域教育教学活动研讨。

一、研究目的帮助教师们准确把握好社会领域的目标、内容、方法的相关理论文章。

二、研讨时间

2012年3-7月

三、研讨方式与内容安排1、2、3、4、理论学习:学习社会领域的目标、内容、方法等相关理论文章。课例观摩:观摩石化幼儿园、区二幼两节社会领域教学活动 互动点评:教师点评及专家点评。集体备课与中班社会领域《我是值日生》同课异构活动展示

(1)区一幼、金钥匙五分园、依江畔园三个幼儿园各派一名教师执教同一主题

中班《我是值日生》,3月30日前执教园所集体备课设计方案。

(2)中心教研组分成三组集体备课、试教。一组; 执教金钥匙五分园;二组 区

一幼;三组 依江畔园(集体备课,4月6日,集体试教并修改教案 4月9日-13日)

(3)全区展示教学活动 4月18日

5、各幼儿园自主学习实践。结合观摩学习活动拟定园本教研方案。

(5---6月)。

6、反思总结。

以幼儿园为单位集体备课设计一篇社会领域方案。

一组:中班《我生活的小区》 二组大班《美丽的钢城--青山》三组 小班《我的好爸爸》

各组收集设计方案,提交教研活动小结

6、展示交流。将优秀教学活动设计整理,形成区级教育资源,交流分享。青山区教研室

11.幼儿园教研教育活动方案 篇十一

1.经历阅读、思考、解答并与同事交流关于乘法口诀教学研究的相关资料和问题的过程。

2.了解乘法口诀中“大九九”与“小九九”的概念;明确“小九九”口诀的不足,知道弥补不足的方法。

3.能够明确乘法口诀第一课时教学的主要环节;乘法口诀分成两个阶段教学的不同点。

4.能够对乘法口诀进行多元表征;能够设计出多种不同形式的乘法口诀练习题。

二、活动内容、形式与时间

1.数学组教师独立解答关于乘法口诀教学的相关问题,并与同事交流;独立解答时间约2小时,交流时间约1小时。

2.教研组确定一位教师上一节“乘法口诀教学”(可以是第一课时)的教研课,其他教师听课后评课。听课时间约40分钟,评课与交流时间约1小时。

可以根据学校教研活动的时间和教研组教师的情况,选择下面“活动前准备”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解答与交流。

三、活动前准备

解答下面的问题,并准备交流。带“*”的题有一定的难度,但可以作为专题进行研究。

1.想一想,写一写,哪些基础知识直接与学习乘法口诀有关?乘法口诀与以后学习的哪些内容关系密切?

2.想一想,算一算,你能够背出来的乘法口诀是45句的,还是81句的?查一查你们学校使用的小学数学教材,上面的乘法口诀是多少句的?

3.阅读下面的材料,并回答问题。

乘法口诀有“小九九”与“大九九”两种形式。“小九九”是指在每句乘法口诀里表示相乘的两个数,第一个数总是不大于(即小于或者等于)第二个数,当第一个数与第二个数相等时,该数的口诀就结束了。例如,4的乘法口诀,一共只有四句,即

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而四五二十、四六二十四等等口诀,分别在5、6等数的乘法口诀里。这样从一一得一、到九九八十一共有1+2+3+……+8+9=45句。

“大九九”是指不管哪个数的乘法口诀都是从1到9,例如,4的乘法口诀:

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五四二十,六四二十四,七四二十八,八四三十二,九四三十六。

这样从1到9这九个数中每一个数的口诀都有九句,共有9×9=81句。

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你觉得,“小九九”与“大九九”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如果说“小九九”有利于记忆,“大九九”有利于试商,你觉得这样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2)如果要解决下面的除法问题,你会分别用哪一句口诀试商?

15÷3=? 24÷4=? 35÷5=?

想一想,如果一个学生背的是“小九九”的口诀,这个学生在解决上面的问题时,怎样找到那句合适的口诀?如要解决15÷3=?在3的乘法口诀中,有“三五十五”这句口诀吗?如果一个学生背的是“大九九”的口诀,那么,这个学生又会怎样解决上面的问题?

(3)想一想,写一写,遇到解决怎样的表内除法问题时,背“小九九”口诀的学生在试商时,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你觉得应该如何克服“小九九”口诀表的这种不足?

(4)下面是一张小九九的乘法口诀表,如果你引导学生背诵口诀,你会按照怎样的顺序让学生背诵?

如果有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按照横(行)的顺序背、按照竖(列)的顺序背以外,还引导学生“拐弯背”,即先按照横的顺序背,当横的方向背完后,再按照竖的顺序背。例如,从一四得四开始横着背到四四十六,然后拐弯,从四四十六开始竖着背,一直背到四九三十六。想一想,让学生用这种“拐弯背”的方法记忆口诀,有什么好处?

(5)有教师在引导学生背乘法口诀时,要求按照口诀的积从小到大背。即从积是1开始,一直到积是81。具体的做法是:

1(一一得一);2(一二得二);3(一三得三);4(一四得四,二二得四); 5(一五得五);6(一六得六,二三得六); 7(一七得七);8(一八得八,二四得八); 9(一九得九,三三得九);10(二五得十);11;12(二六十二,三四十二);13;14(二七十四);15(三五十五);16(二八十六,四四十六);……

你觉得这样的背诵方式有什么好处?

4.下面是几个不同版本的教材在编写乘法口诀时的顺序。

(1)浙教版、江苏版和西南师大版教材中乘法口诀的内容,按照数从小到大的顺序编写,即从2的乘法口诀、3的乘法口诀一直到9的乘法口诀。

(2)北师大版、人教版和青岛版教材乘法口诀的内容,按照5、2、3、4、6、7、8、9的乘法口诀顺序编排。即把5与2的乘法口诀最先教学,然后其余的几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编写。

上面两种不同的编写顺序,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5.如果你上乘法口诀的第一课时,你会怎样设计教学过程?简要地写一写过程。

6.如果设计乘法口诀第一课时教学的总体思路是:从具体到半具体半抽象再到抽象,即从实物图(具体)到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半具体半抽象)再到口诀(抽象)这样的顺序教学,那么可以设计下面的教学环节:①情境引入,明确条件与问题;②根据条件与问题列出加法算式并求出结果;③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并写出结果;④根据乘法算式编出口诀;⑤观察口诀,发现规律;⑥用不同方式记忆、背诵口诀;⑦应用口诀。你觉得这是一个好的过程吗?如果是,请你给每一个环节补充具体的内容,并写出设计意图;如果不是,说明理由。

7.在现行的一些教材中,有的把乘法口诀教学分成两段。如人教版教材把乘法口诀教学分成2~5的乘法口诀(二年级上)和6~9的乘法口诀(二年级上)这样两段来教学。浙教版教材把2~4的乘法口诀教学作为第一段(一年级下),把5~9的乘法口诀教学作为第二段(二年级上)。你觉得乘法口诀的第一段教学与第二段教学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下面的一些观点,你认为两段教学都要重视的,请在括号里填0;分别在第一、二段教学中要重视的,在括号里分别填1、2。

(1)加强口诀意义的教学。 ( )

(2)从实物图到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再到口诀。( )

(3)增加学生自己编口诀的时间。 ( )

(4)让学生观察发现口诀的规律。( )

(5)多种形式的练习与记忆。( )

(6)整理已经学过的口诀。( )

(7)多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口诀的用途。( )

8.莱什(Lesh,1979)提出数学学习的五种表征:实际情境、图像、操作、口语符号、书写符号,以及表征转化的关系。如下图:

在上述多元表征及相互转化的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到,任意两种表征之间都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可以把任意一种表征放在中间的位置,并根据这种表征得到其余的四种表征。

我们可以把这一理论用于小学数学的乘法口诀的教学中,可以得到下图。

请你根据上图,先在中间位置写出一句乘法口诀,如三四十二,然后写出这句乘法口诀的其他四种表征。如根据三四十二,写出乘法算式3×4=12,4×3=12。当我们说学生理解了乘法口诀时,在一定程度上是指他们能够理解与应用乘法口诀的多种不同表征。

9.现在的数学课程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科的综合。在乘法口诀的教学中,也可以做一些这方面的工作。例如,找一找与7相关的事情。7星瓢虫、7言诗、彩虹有7种颜色、天上有北斗7星、地球上有7大洲、7巧板、一周有7天,等等。

(1)你觉得上面这些与7相关的事情可以与7的乘法口诀建立联系吗?如果可以,请为7的乘法口诀新课教学或练习创设一个情境。

(2)选择一个其他的数字,说一说与这个数字有联系的一些事情,并与乘法口诀建立联系。

10.下面是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的一个片段:上课开始,教师引导学生复习2~5的乘法口诀,并宣布本节课的课题。接着教师出示一张画有6个五角星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启发学生得到“1×6=6”的算式,并编出“一六得六”的乘法口诀。在板书中将图片、算式和口诀横向对齐展示。

接着教师在第一次贴出的6个五角星的图片下面,又贴上一张6个五角星的图片,但两张图片的五角星是不一样的。

师:这是几个五角星?

生:这是6个五角星。(师不说话,但表情上表示不满意学生的回答)

生:这是2个五角星。

师(摇头,表示回答不对):老师问的是:这是几个6个五角星?

生:这是2个6个五角星。

师:对。如果用乘法算式来表示2个6个五角星,你们能写出来吗?

生:写成乘法算式是2×5=10。

师(反问):是2×5=10吗?

生:写成乘法算式是6×2=12。

师:对,也可以写成2×6=12,你能够根据这个乘法算式编写一句口诀吗?

生:二六十二。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诀完成第二行板书:

接着教师又在第二行的五角星的图片下面贴上了与第一行五角星一样的图片,像得出二六十二的口诀过程一样地问:这是几个6个五角星?……逐步出示图片,得到乘法算式及口诀,最后得出以下完整的板书:

请你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你觉得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用一张有6个五角星的图片(并用了两种五角星)”这样的情境来逐步得出口诀,它是一个合适的情境吗?为什么?你会创设一个怎样的情境?

(2)你觉得,在上面教学片段中,教师从贴出第二行图片开始提出的“这是几个6个五角星”问句中的“这”是指刚贴出来的这一张图片呢,还是指已经贴出的所有图片?学生可能会怎么理解?如果你觉得这样的问句不是很合适,那么,怎样问比较合适?

(3)在乘法算式“4×6=24”中,4表示什么意思?6表示什么意思?24又表示什么意思?口诀“四六二十四”中的三个数又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11.在所有的乘法口诀中,9的口诀比较特别。

(1)想一想,写一写,9的乘法口诀中有哪些比较特殊的规律?

(2)有些教师会用下面的手势图来帮助学生记忆9的乘法口诀。想一想,写一写,下面的图示是什么意思?用这样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记忆口诀有什么好处?

12.用乘法口诀画图。在学生初步熟悉乘法口诀后,可以让学生根据乘法口诀画图,这是一种进一步熟悉口诀的练习形式。下面以7的乘法口诀为例说明如何画图。教师给学生发一张纸,上面印着一个圆,在圆上标注着0到9这九个数字。然后从0出发,根据一句口诀的积的个位数,依次进行连线,如一七得七,从0连到7;二七十四,从7连到4;三七二十一,从4连到1;最后,从七九六十三的3连到0结束。如下图所示。

教师可以像上面这样,让学生对每一个数字对应的九句口诀做上面的“根据口诀画图”游戏。想一想,画一画,如果是2的口诀画出的图是怎么样的?5的口诀呢?你觉得这样的练习学生会感兴趣吗?这样的练习有什么教育价值?

13.*让学生观察、发现下面乘法表中数的排列规律,对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会有帮助。

这张乘法表有许多规律,比如说,第2行与第3行对应数的和等于第5行相对应的数;第9列的数个位与十位上两个数的和都是9;从左上角到右下方对角线上的数是1,4,9,16,…,81都是两个相同的数相乘得到的,即1=1×1,4=2×2,…,81=9×9。

(1)你觉得乘法表中数的排列有哪些规律?请写一写。

(2)你觉得哪些规律学生容易发现?哪些规律不容易发现?为什么?

(3)数学能力强的学生与能力弱的学生相比,在观察这张表中数的排列规律时,有什么区别?

(4)把发现乘法表中数的排列规律作为一个“长作业”(用相对比较长的时间来完成的作业)来布置。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先讨论,记录发现规律,再用大一点的纸(以便张贴)制作一张有关乘法表的“规律公告”。在制作“规律公告”前,阅读下面的制作建议:① 给“规律公告”取一个好听的名字。②“规律公告”中要介绍你们小组发现的规律。③ 美化你们小组的“规律公告”。两个月以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你觉得学生可能会发现哪些规律?对这样的长作业学生会感兴趣吗?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这样的长作业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完成这样的作业学生会有哪些感受?

(以上活动方案中问题的相应参考答案略)

12.幼儿园教研教育活动方案 篇十二

当前, 很多幼儿园都运用成长档案的方式来记录和评价幼儿发展。但是教师们对在成长档案中记录什么, 怎么记录心里没底。有的随意拍几张孩子的照片黏贴在成长档案册里;有的随机记录孩子的一些童言趣语作为内容……于是, 一所幼儿园组织了一次关于“如何有效开展幼儿成长档案记录工作”的教研活动, 重点议题之一是在幼儿成长档案中如何运用“照片+说明”这样的记录形式以及如何提升照片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表现价值。教研活动的主持者通过合理地把握四个“掌控点”, 保证了互动的质量, 使教研取得了满意的成效。

一、找准切入点———看主题“控球”

讨论1:是“记录策略”还是“拍摄技巧”?

主持人:今天我们教研活动的话题是“幼儿成长档案的有效记录”。幼儿成长档案作为幼儿在园成长点滴事例的记录载体, 对每个幼儿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在记录的过程中, 一般采用的是“看图说话”的方法, 即由一张能够体现幼儿成长的照片和一段描述其成长闪光点的文字组成。因此, 一张照片拍摄的是否有效, 直接决定了成长档案记录的有效性, 下面我们来看看几张照片。我们请雯君来介绍一下她拍摄的这张照片。

雯君:我拍摄的是班里能力最弱的婷婷在喝牛奶。开始, 她试着自己动手把吸管插进牛奶袋, 但总是不成功。于是她拿起吸管仔细地研究了一下, 发现自己居然拿倒了! 于是她将吸管尖头的一端对着牛奶袋, 吸管一下子就戳进了牛奶袋里。她很高兴, , 一边喝牛奶, 一边还不时地去指导还没戳进吸管的同伴。

李晴: 这张照片似乎有些背光, 不太清楚, 其他方面做得很好。

雯君:因为吸管很细, 很难拍摄清楚。

汪文:如果能够用两张照片进行前后对比, 效果会更好。例如一张是她拿着吸管圆的一端在戳牛奶袋, 一张是她换成尖的一端在戳牛奶袋。

主持人:这个建议很好。

张琳:我从照片拍摄的技巧来提一些建议。第一, 照片中还有另外一个幼儿的半身像, 如果拍摄的时候稍加注意就能避免。第二, 照片的曝光度不够。第三, 拍摄时蹲下来角度会更好。

胡菲菲:是的, 我亲戚是个摄影发烧友, 他说拍照片很讲究光和影的处理, 拍人物一定要……

主持人:大家谈到了如何拍出有质量的照片。不过需要思考的是, 我们拍摄照片的目的是什么? 是关于光和影的渲染, 还是纪实记事? 照片要捕捉哪些细节来体现幼儿的成长足迹?

李晴: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对照片的情境描述来说明幼儿的发展呢? 就像这张照片, 通过雯君的说明, 我们才理解了婷婷有什么进步。

主持人:看来拍摄作为幼儿成长档案的照片, 重在对幼儿成长点的捕捉!

参与者:同意!

教研活动互动的质量在于对讨论话题的精确把握和推进。而教师们在互动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是脱离话题轨道, 进入自由发挥的状态。所以在引导教师互动时, 教研活动的主持人一定要找准切入点, 准确抛出“问题球”、灵活拦截“过网球”、及 时接过“交 叉球”, 确保教研可以围绕着研讨的议题, 层层递进。就如这次教研的主题是“幼儿成长档案的有效记录”。当有的教师把研讨的问题偏移到拍摄技巧上去时, 主持人及时抛出了“拍摄照片的目的是什么? ”“什么样的照片可以记载幼儿成长的足迹?”等相关的问题, 重新把“过网球”拦回到“赛场”上。

二、找到制高点———看人“投球”

讨论2:你抓拍过什么镜头?

主持人: 下面我们请胡老师来介绍一下她拍摄的照片。

胡菲菲 (年轻教师) :这是周周放下他的“小被被 (依恋物) ”的举动。在美术活动“给大树穿秋衣”中, 周周一如往日抱着“小被被”坐在一旁抽泣, 而其他幼儿都饶有兴趣地参与活动。可是, 正当孩子们坐在座位上边喝牛奶, 边欣赏自己的作品时, 周周忽然抱着“小被被”来跟我说:‘我也要和树叶做游戏。”他放下了“小被被”, 卷好了袖子在一旁等着我······

主持人:请大家各抒己见。

杨齐:从周周能放下“小被被”的这一举动看来, 他已经开始接受幼儿园、接受老师、接受新的生活环境啦。

张琳 (骨干教师) : (低头弄手机)

主持人:张老师有不同看法吗?

张琳: (急抬头) 抓拍是很不容易的, 但是胡老师很有心, 这张抓拍得很好!

主持人:对。在成长档案的记录过程中, 对孩子的突出表现或点滴进步的捕捉是非常重要的, 大家说一说:你抓拍过什么镜头? 为什么? 怎么做到的?

教师们开始热烈地介绍起自己的抓拍经历……

张琳:大家有没有发现, 要想抓拍到满意的照片, 是与教师对孩子长期的认真观察分不开, 只有你很了解孩子的能力及发展, 才能捕捉到!

主持人:张老师说太得好了! 总结了刚才大家的发言!

教师的能力是参差不齐的, 所以教研活动的互动必须适宜于不同水平教师的参与。比如, 面对那些能力较弱、自信不足的教师, 要有意识地让他们参与较简单问题的研讨, 让他们能够接得住主持人抛来的“球”;若是面对一些熟手型教师, 则要鼓励他们大胆发表不同意见, 让话题产生争议和挑战, 以推动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就如上面的环节, 年轻的教师都在仔细倾听, 认真思考, 而有些熟手型教师则悄悄地走神了。这时主持人适时地点名请某某教师来说说不同想法, 立即把所有教师的注意力拉回到教研的现场。同时, 主持人又用“你抓拍过什么镜头”引起所有教师的回应, 拓宽了讨论的话题。所以, 主持人要找到每一位教师的能力制高点, 看人“投球”, 不露痕迹地推动不同水平教师的发展。

三、找对连接点———巧妙“接球”

讨论3:拍还是不拍?

李晴:我有个困惑。有时候看见孩子玩的很好, 我觉得很珍贵, 但是又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这样的照片要拍摄吗?

主持人:大家的意见呢?

汪文:那就算了呗。不是说要抓突出表现和进步的吗?

主持人:那我们能不能把照片的类型分一分呢?

雯君:怎么分呢? 研究型?

主持人:可以有。但是对孩子来说是什么呢?

张琳:比如说可不可以分为:生活趣事、成长发展、个案观察等等?

众教师:嗯, 对! 很好!

研讨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在互动中进行智慧碰撞。所以教研过程中, 主持者要巧妙接住教师的困惑疑难、经验断层、观念纠结等问题球, 让教师展现自己对问题的“思维过程”或“思路”, 引导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不断生成新的问题, 让问题带领教研走向纵深。

如在上面的环节中, 当教师们纠结是否拍摄某种照片时, 主持者巧妙地将讨论引导到“照片的类型”上, 使教师明白不同类型的照片指向的是幼儿发展的不同方面, 都有其不同的价值。巧妙接住个别教师的问题并转抛给大家, 可以让参研的教师共同思考, 集思广益、互相激发灵感, 在互动中共同解决问题。

四、 找定落脚点———果断“扣球”

讨论4:幼儿成长档案的有效记录有哪些?

主持人:通过研讨, 现在大家都清楚了照片的拍摄与记录的目的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建议大家在抓拍了照片后, 从这些角度去思考儿童的发展: (主持人边说边将相应的文字表述以PPT的方式出示到大屏幕上) :

1.这张照片上发生了什么事?

2.之前发生了什么?之后呢?

3.照片上的幼儿正在进行的是哪一种学习, 是关于认知、社会、情绪还是身体发展的?

4.对任何一个幼儿来说, 这样的行为或作品都是其一个成长阶段的显著特征吗?

现在大家都能明白应该如何去选择能表现儿童发展的照片了吗?

杨齐:这样思考问题, 在拍摄时有目标, 在分析和撰写幼儿成长过程时也会胸有成竹了。

汪雯:我觉得更能帮助教师的事后分析。很多时候的抓拍是匆忙的, 但是带着这样的思考, 就能从照片中发现很多表现了孩子发展的信息。

李晴:我同意主持人的结论。我以后在捕捉孩子的照片时就不会那么纠结了。

主持人:所以, 我希望大家都去试一试, 看看是否能让我们的成长档案记录得更科学、更丰富、对幼儿更有意义。

上一篇:2022年班子民主生活会自我剖析材料下一篇:导医自我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