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2024-11-01

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精选8篇)

1.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篇一

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抓好基层、打好基础,是我们党有效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重要经验。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不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必须始终把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作为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做到抓基层、打基础一刻不放松,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

夯实党的建设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的同时,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局面。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包含的内容很多,其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一个基础。之所以必须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始终把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作为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主要是由基层党组织的地位与作用决定的。

基层党组织是把广大党员组织起来的最直接的载体。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来源于全体党员行动的团结一致,而全体党员行动的团结一致取决于党严密的组织结构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依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形成了一个有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和统一纪律的有机整体。在这一有机整体中,中央组织是党的首脑,是全党的中心;地方组织是连接中央组织与基层组织的枢纽,是党的中间环节;基层组织则是把党员组织起来的最直接的载体,是党的整个组织体系的基石。如果把整个党组织比作一座大厦,基层党组织就是这座大厦的地基。地基不牢,整座大厦就不可能强固;地基强固,整座大厦才能坚如磐石。那么,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才能把分散的党员组织起来呢?战争年代,我们创立了“支部建在连上”这一组织形式,保证了党对武装力量的领导。计划经济时期,我们创立了“支部建在村、企业、机关里”的模式,保证了党对所有“单位人” 的覆盖。今天,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出现了大量的无行政隶属关系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出现了大量无单位的“社会人”,我们又创立了“支部建在楼上、建在园区内、建在市场上、建在居住点上”以及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等新模式,从而把分散在不同领域、不同地区的党员联系在一起,并进行有效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使他们紧紧团结在党的旗帜下,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党的目标任务而奋斗。基层党组织是把广大群众凝聚在党的周围的最直接的纽带。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之所以有力量,就是因为她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同人民群众保持着血肉联系。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之源、执政之基、胜利之本,党一刻也离不开群众。那么,党通过什么方式和途径来凝聚群众?最基本的方式和途径就是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组织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遍布全国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个群体,处于生产、工作和居住的第一线,同广大群众有着最广泛、最直接的联系,容易了解群众的疾苦,善于把握群众的脉搏,能够将群众的要求和呼声及时反映上来,从而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能体现群众的意愿、维护群众的利益。可以说,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对人民群众的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主要就是靠基层党组织具体而细致的工作来实现的。同时,基层党组织中的广大党员与群众的联系也比较密切,群众往往就是通过身边的党员来认识党的。因此,基层党组织中的广大党员可以通过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党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的重要力量。

基层党组织是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最直接的环节。党的领导作用和执政地位是通过党中央、党的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自上而下、充分履行各自的职责来实现的。党要担当起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既要靠党中央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要靠各级党组织切实有效的贯彻执行。离开各级党组织的贯彻执行,再好的方针政策也是纸上

谈兵。作为党设立在社会中的终端组织和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每一个社会基层单位的最直接的依托,是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履行执政使命、巩固执政地位,就必须抓基层、打基础,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否则,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也就无从谈起。

认真落实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十六字方针

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经验。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关键是要贯彻落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的指导方针。

围绕中心。党的建设历来是围绕党的政治路线来开展、为实现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的。围绕中心,深刻揭示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党的政治路线、党的中心任务之间的关系。党的十七大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必须成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阵地,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堡垒,牢固树立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理念,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把握发展规律,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应把能否完成本单位各项任务、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作为评价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效的主要标准。

服务大局。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整个组织系统的基础,党的一切工作最终都要靠基层党组织来落实。基层党组织服务大局的意识强不强,对于党的事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服务大局,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处理下级与上级、局部与全局关系的基本要求。它要求基层党组织树立大局意识,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出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开展工作,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切实做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基层党组织要服务好大局,就要善于带领党员和群众出色完成上级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充分发挥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就要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基层,为群众解难,为中央分忧。

拓宽领域。我们党在组织建设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党的基层组织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党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和覆盖范围是影响其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许许多多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这使原来按照单位及其党员人数来设置基层党组织的传统做法面临严峻挑战,迫切需要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拓展党建工作领域。比如,进一步探索解决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以及城市街道社区党组织的设置问题;进一步完善“村村联建”、“村企联建”等多种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等等。只有构建起覆盖全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党的基层组织体系,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才能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组织保证。

强化功能。党章规定,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应承担八项基本任务。党的十七大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对基层党组织进一步提出了“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任务。基层党组织要完成好这些任务,不断强化自身功能,就要实现从“组织本位”向“党员本位”的转变,从强调教育、管理、监督功能向强调服务功能的转变。比如,农村基层党组织应以“三级联创”为总抓手,加强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建立起干部经常受教

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有效机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应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积极探索党组织实现对企业政治领导和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形式;街道社区基层党组织应适应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和社区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组织体系,改善领导班子结构,逐步建立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

正确把握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抓基层、打基础,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应当看到,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只有深入分析和正确把握这些新要求,才能使基层党组织建设更有成效,使党的基层组织始终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深化改革开放,对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改革开放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根本途径在于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但是,一些基层党组织认为改革开放属于上面考虑的事,与己无关,因此还存在安于现状、因循守旧、封闭狭隘等思想观念。这就要求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建设,使基层党组织能够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推动科学发展,对基层党组织的能力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根本任务。尤其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持续,世界经济陷入衰退,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实现中央提出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任务,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各级党组织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基层党组织要经受住考验,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坚强堡垒作用,必须努力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具体贯彻实施的能力、不断开拓创新的能力。

维护和谐稳定,对基层党组织的作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面临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近一个时期,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因企业关闭、公司裁员、农民工返乡等引发的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大量的矛盾和问题发生在基层,其解决也必须靠基层。但从实际情况看,有一些影响和谐稳定的矛盾和问题是由于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处置不当造成的。因此,基层党组织要切实履行好维护和谐稳定的职责,就必须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效化解各类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增强自身活力,对基层党组织的民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我们党拥有7000多万党员,37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如果基层党组织始终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凝聚广大党员发挥应有作用,我们党就会始终充满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就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基层党组织要增强自身活力,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民主建设。目前,一些基层党组织还没有摆脱过去的惯性思维和工作方式,没有形成发展党内民主、增强自身活力的体制机

制。因此,应积极探索党内基层民主的实现形式,包括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的环境等,努力调动全体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活力。

2.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篇二

一、“选载体”——明确目标, 落实措施, 务求实效

“电网先锋党支部”创建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一个好班子、造就一支好队伍、健全一套好制度、形成一种好作风、争创一流好业绩”。两年来结合实际开展了“责任铸金牌、党员当先锋”、党员责任区、党员身边无事故等活动, 引导党员“亮身份、作表率、展业绩”, 彰显先进性。

同时完善支部基础资料管理, 建立支部工作资料档案。完善支部各项记录, 对支部建设基础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归档, 建立支部工作资料档案。资料档案包括组织建设、党建制度汇编、党务工作流程、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专题活动、年度考评、音像资料等十二个栏目, 每个栏目下关联多级分类, 详细整理了三年来支部建设资料。由于提前着手资料整理, 使调度支部在进行公司政工软件信息录入过程中行动快、内容充实。

二、“零距离”——支部建设与生产管理密切相融

在日常生产管理中, 支部工作力争作到积极参与, 密切相融, 与生产工作同布置, 同开展。一是向生产一线延伸, 扩大创建覆盖面, 把创建活动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依据提升调度能力建设目标, 按分管专业确定课题, 积极开展技术攻关, 培养队伍。先后成立了负荷预测小组、无功电压攻关小组, 完成了《电网电压分析报告》《电压调整预案》《110KV电力系统电压分析报告》, 解决了电网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给电网运行操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提高调度中心内部精益化管理水平。科技创新, 喜报频频。调度中心结合生产实际, 自行设计、自行研发、自行制作安装的“无人值班变电站自动化设备LG8型远程电话诊断遥控装置”项目首个通过河南省科技厅鉴定。向服务社会延伸, 体现党员先进性。把创建工作与搞好优质服务、履行社会责任紧密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三、“做领唱”——注重发挥党员示范作用

一是受经济危机影响, 花会、世界邮展保电的形势严峻, 国庆重要时期保电责任重大, 二是服务省公司“1811”电网发展提速工程, 电网投产项目多, 三是地调调度室的搬迁和EMS系统主站更新建设要求高、工作量大, 四是省调220千伏调度操作权调整, 作为大局, 洛阳应该走在全省的前列。面对所有这些任务, 支部首先统一思想, 认为是挑战, 更是加快进步的机遇。结合洛南电网新调度室、新自动化系统建设进入现场安装调试关键阶段, 开展“奉献在岗位, 党员当先锋”活动。承担这些工作的许多都是党员同志, 要求大家做到的, 党员干部首先必须做到, 只有党员干部做出表率和示范, 才能始终赢得人心。

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阶段, 全体党员、班长、入党积极分子按要求完成自学内容, 认真完成学习笔记及学习心得, 共完成学习笔记45篇, 收集学习心得20篇, 积极参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 支部还组织对学习笔记完成情况进行了检查。

四、“育环境”——营造宣传氛围, 激发创建活力

为积极响应公司开展“科学实践当先锋, 倾情献礼迎华诞”主题系列实践活动, 支部全体党员发出倡议书, 号召党员做“履职尽责、遵章守纪、和谐共促、廉洁自律、崇尚学习、健康生活的模范”, 支部以此为专题连续向员工发出六篇专题文章。

一是围绕学习贯彻公司“两会”精神、“牡丹花会”、“世界邮展”保电及优质服务、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迎峰度夏、“1811”提速工程及国庆保电、新调度室搬迁等加强宣传;二是制作完成电网介绍宣传片, 报道开展经济调度情况、团队建设调度、捐资扶贫、内部培训、文体活动等内容。三是提高稿件质量, 积极向省公司网站、系统报刊投稿, 扩大影响力。针对近期负荷持续攀升的情况, 调度中心及时与政治工作部沟通、联系洛阳电视台《百姓直通车》栏目记者两度来到电力调度中心进行专题采访, 近期已在洛阳电视台播出, 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五、“讲修养”----热心公益报社会

在开展文明创建的同时, 支部不断加强全体员工的道德文化建设, 鼓励大家热心参与、支持社会公益事业。每逢节假日, 调度中心就组织员工到儿童福利院、老年福利院去看望那里的孩子们和老人, 给他们带去节日的礼物, 为他们表演节目, 陪他们度过快乐的一天。

2016年六一前夕, 得知洛阳市正在开展“情系寒门学子青春构建和谐”希望工程圆梦行动时, 调度班全体员工为嵩县木植街乡和黄庄乡两名贫困学生自发募捐, 帮助他们重返校园。

3.论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建设 篇三

关键词:高校基层党组织凝聚力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在高等教育战线的战斗堡垒,承担着把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到高校基层的重大责任。要把基层党的工作做好,必须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将基层党的工作与学科建设、教书育人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为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凝聚力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要实现新时期的宏伟战略目标,就应当切實做好基层党建工作,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凝聚力是战斗力的基础。凝聚力是群体与成员之间,以及群体内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力量汇合。一个具有凝聚力的群体,其成员之间以及成员与群体之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群体自身具有化解矛盾、增进团结的融合力和促进实现团体目标的内驱力,是群体心理稳定的高级形态。高校基层党组织只有具有凝聚力才能充分显示其战斗力。

(二)加强凝聚力建设是基层党组织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党章中明确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它的基本任务是: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密切联系群众,充分发挥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教育党员和群众自觉抵制不良倾向。面对这一繁重的任务,离开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是难以实现的。

(三)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是大学的职能。从一定程度上讲,学术研究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服务社会的功能更多的是通过输送高质量人才来实现的。对于大学来讲,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生命线。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高校基层党组织富有成效的工作,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只有具备凝聚力才能为广大教职员工所信服,才能把党的教育方针转化为教职工的自觉行动。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凝聚力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面对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和新要求,如何抓住机遇,创新载体,加强内涵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自身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进一步做好凝聚党员的工作显得尤为必要。

(一)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建设是形势变化的需要。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社会的分配方式、就业方式发生了变化,资产占有的平衡被打破,人们心理也随之失衡;经济的多元化、思想的多元化、文化的多元化和重视个人价值,既对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影响,也造成了一些人信仰上的缺失、文化上的虚无主义和思想上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特点,基层党组织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坚持求真务实,从思想上不断适应变化了的形势要求,把握新的理念,着力加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建设。

(二)凝聚力建设是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的需要。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有待加强。党组织对青年教师的吸引力不够强,部分青年骨干教师不愿入党。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宏观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以外,我们的基层党组织工作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有些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局限于谈话、听报告等传统模式,工作方法、运行机制、活动方式有待改进。

(三)高校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建设的现实使得这一工作显得尤为迫切。第一,高校教师对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状况的认同度不高。第二,基层党组织的内聚力不够,部分党员素质水平有待提高。党组织的内聚力、党员的自身素质两者是决定党组织“外显凝聚力”的关键因素。应切实加强党组织的内部教育与管理,提高党员自身素质,增强服务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是提高凝聚力的必要措施。第三,党组织、党员教师在教学科研领域的作为不够。教学和科研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学科建设方面发挥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对教学科研的关心、党员教师自身科研能力及其带头作用的发挥情况等。基层教师对党员教师在教学、科研能力方面的认同度不够理想,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业务上表现得还很不够。第四,基层党的组织生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科学有效的组织生活是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重要抓手。数量和质量是组织生活的两大指标。从现实意义上讲,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当前党组织生活的数量指标还是基本正常的。但组织生活的质量不理想。这是我们应该密切注意和切实改进的。

三、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凝聚力建设的途径

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是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它既是提高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前提和基础,又是适应新的形势任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一)围绕教学与科研抓党建,使党建成为学科建设的灵魂与核心。

对基层党建与业务工作关系的理解和把握,没有固定的标准和统一的答案,二者关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的。不论是党建工作要围绕业务工作开展的“围绕论”,还是党建工作要以业务工作为中心的“中心论”,或是党建工作要结合业务工作开展的“结合论”,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也都有其提出并存在的合理性。而现阶段,基层党建与业务工作关系越来越呈现出相互融合的发展态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截然分开。因此,要树立全面的基层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理念,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统筹规划、同步推进、全面考核,使基层党建和业务工作有机融合、协调发展。

对高校而言,中心工作就是教学和科研。高校基层党组织承担着党的教育路线、方针具体贯彻落实的任务,必须把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服务、为促进学科发展服务当作自己的建设目标。其凝聚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对学科建设的指导作用,这也是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特色功能所在。因此,基层党组织应把加强支部建设与促进学科发展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不断加强支部建设,不断创新组织生活的内容和形式。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中心保党建”的原则,使党政工作做到目标同心、工作同步、互相促进。

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发挥政治堡垒作用,就必须在教学科研领域有所作为。“有作为才有地位。”党员教师应该既是政治上的先进者、又是业务上的骨干分子。党员教师应占据教学、科研骨干队伍的主体。只有在业务上同等“先进”,才能在教师队伍中拥有权威,拥有发言权,才能产生向心力。党组织要关心教学、科研工作,要在其中扮演重要的组织、协调、推动的角色。既要关心、促进党员教师业务水平的进步,也要关心

非党员教师的进步。要成为教学、科研管理的“内行”。

(二)提高党务干部的业务素质。

教学科研是高校工作中心的中心,代表着高校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如果连党的领导都不懂专业,平时支部组织生活都从来不讨论教学科研的话,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就会大打折扣。无法把党的教育方针有效地贯彻落实到高校基层,进而就无法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政治核心与“战斗堡垒”作用,党的基层组织也就形同虚设了。因此,提高党务干部的业务素质,创新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就成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工程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三)积极吸引青年骨干入党。

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要有危机感,要改变被动的工作方式,积极进取,主动出击,因势利导。既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引导他们关心政治,把个人的发展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紧密联系,与学校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培育他们对党的深厚感情,激发他们入党的愿望和要求;又要把事业激励作为“凝聚力工程”建设的重点,以事业发展的共同目标激励人,以促进个人事业发展凝聚人,努力为广大青年教师搭建实现理想、施展才华的舞台;营造人才健康成长的工作环境,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民主活泼的学术环境,优雅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尊重人才的舆论政策环境;做到人尽其才,才有所用。要运用新方法、新机制,千方百计地使青年优秀分子在政治上能加入党组织,在思想上敬业进取,在工作上拼搏创新,使他们对基层党组织产生心理上的归属感。

(四)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信任度。

十六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应该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是对基层党建的总体要求,也是我们推进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工程建设的努力方向。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制度创新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把基层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的模范带头作用延伸为人格魅力影响,这是推进凝聚力建设的关键因素。一个基层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在党员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对凝聚力的影响至关重要。党员对基层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认可度高,则同心同德,反之,则很难调动起积极性。一段时期以来,我们曾经忽视甚至不愿承认领导者个人的决定性作用,或把基层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的带头作用片面地理解为多吃苦、多奉献的精神感召和令行禁止的组织权威。随着人们思想日益活跃、价值评判标准更加丰富,党员更看重的是基层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的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综合素养、创新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等人格魅力。正是这种非权力因素的影响,使党员群众对领导干部由衷地产生信任、拥护和爱戴之情,从而极大地增强基层党组织的亲和力与吸引力。

第二,注重理论学习,以“思想上的统一”推进“组织上的凝聚”。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思想上高度统一,才能在行动上形成合力。党的理论体系是基层组织思想宣传工作的根本依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形势下,我们党总结新的执政经验而形成的理论成果,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基层党组织要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结合高校基层工作的实际,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党支部工作的职责,解决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第三,进一步规范党的组织生活,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

必须严格规范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每次组织生活都要有明确的主题,会前认真准备,要抓住本单位和党组织内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换意见,统一认识,使党员能够不断汲取政治营养,增强党性观念和服务观念。目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中的格式化,思维方式上的重过程、轻实效,重形式、轻内容等,都影响着党建工作的创新和“凝聚力”的增强。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应当按照深化内容、简化形式、因地制宜、灵活多样、时间求短、效果求实的思路,搞好基层党建工作,推进“凝聚力工程”建设。

第四,做到思想教育与业务教育并重,实现教育方式的现代化与多样化,以提高党员综合素质。

首先,树立科学的党员先进性评判理念。过去评判党员的先进性,习惯以“思想好、干劲足、能吃苦”为标准。新时期,先进性被赋予新的含意,强调党员敬业精神、工作能力、工作绩效的统一。先进性不仅要重态度、重精神,更要注重实际能力和工作绩效;不仅要有老黄牛精神,还要勇于开拓创新,成为工作骨干和业务能手。树立这种客观、公正的评判理念才能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调动广大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激发工作热情和干劲,使党组织产生强大的凝聚力。

其次,创新党员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加强专业素质教育。加强党员教育,提高党员素质,是提高党的战斗力的思想基础。新的形势对党员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基层党组织一方面要认清形势,认真分析党员教育管理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把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提高到“关系党的形象和地位”、“关系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积极探索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思路新途径,切实加强对党员先进性问题的研究;严格考核标准问题的研究;开展如何做合格党员的讨论;开展民主评议党员等。创新党员的教育形式,充分发挥每个党员的创造性能力,注重党员专业素质的提高,使党员个人价值得到体现,使党组织的绩效得以大幅度提高。

再次,基层党组织要创建“党员之家”。培養积极向上的、创一流争第一的集体荣誉感;协调党员与组织之间、党员之间、党员与群众之间的关系;营造互助互爱、和谐的环境氛围,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俯下身子为党员群众服务。这样可以营造出良好的人文环境,使集体更具凝聚力。

第五,进一步完善密切联系群众制度,增强党员的服务意识,真正做到一个党员一面旗帜。

“凝聚力工程”从根本上说是执政党的基础工程,基石工程,民心工程。要凝聚民心,就要服务民众。对高校来说,就是要“服务师生,凝聚师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处于执政党地位的干部和党员,绝不能弱化或淡忘这一意识。听不见群众的呼声,不遵从群众的意愿,群众就不会和党同心同德,也不会真正凝聚起来。因此,要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就要有服务意识,加大对不合格党员的批评教育力度,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同时,设立党员责任区、党员模范岗、实行党员挂牌上岗,直接接受群众监督,自觉增强服务意识,真正做到一个党员一面旗帜。只有为师生服务好了,才能取得民心,更好地把师生凝聚在党组织周围。

4.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篇四

加强新时代党的组织建设,非常重要的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基石。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最重要的就是抓基层、打基础,我们要把抓基层打基础摆在突出位置,找准切入点,抓好着力点,积极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方面的作用。

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是适应新时代党建工作任务的重点要求,各级党组织都要做到:

一、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

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来源于各级党员干部具备的思想理论、业务素质和执行能力。一是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需要下大力气体现真功夫,特别要求党员干部具备开放的思想、超前的观念,勇敢面对党建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大胆实践。二是伴随着新时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挑战、新问题的不断涌现,党建工作更是出现诸多新情况、新问题。能够更好地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就是锻炼和提升创造力的过程。三是各级基层党组织必须用解放的思想、发展的眼光,自我加压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还要结合各自所处的实际因地制宜,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完成新时代党建工作赋予的重任。

二、在加强教育事业环境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党的基层组织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一是以教育服务增强凝聚力。必须从全面教育管理服务党员入手,通过开展党员德育能力教育、提升党员的思想素质、提高党员的执行能力、增强党员的党性,达到增强党组织凝聚力的目的。做到了解党员、尊重党员、关心党员,使党员真正觉得党组织是自己的引路人、贴心人,让党员自己真心要成为先锋和旗帜,真正发挥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的作用。二是以工作事业增强凝聚力。每个党员都渴望成才成长,党组织就应该为他们的成才成长铺路搭桥,帮助他们尽快提高创新发展和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提高新形势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以良好环境增强凝聚力。具备了良好的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才是增强凝聚力的有力保证。实践证明,有了好的精神、好的风气、好的环境,才能留住人、聚人心、育能人,才能为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提供有力保障。

三、在全面提能力强队伍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一是在服务中心工作中锤炼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各级党组织的要求,立足岗位、争创一流,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强化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定理想信念;

大力加强业务能力建设,提高素质水平;

大力加强作风建设,提升治理效能;

大力加强民主建设,激发生机活力;

大力加强廉政建设,确保依法行政。三是提能力强队伍建设的核心是党性、品德、作风、能力的建设。要选好人、用好人,要选优配强班子;

要加强培训,提升基层党组织能力素质;

5.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篇五

霍城县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暨‚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的深入开展,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取得实效。

一是活动聚人气。霍城县充分发挥水定镇、惠远镇、兰干乡等少数民族聚居乡镇‚文化大院‛的优势,开展‚‘访惠聚’活动在身边,民族团结进庭院‛主题活动,大力扶持建立融入现代时尚元素的维吾尔族‚艾德莱丝服饰‛制衣厂,举办‚艾德莱丝服饰‛模特大赛、‚艾德莱丝服饰‛展销会、民族团结诗歌朗诵会、麦西来甫跳起来等文化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200余名群众直接参与,18000余名群众观看。首次组织20对少数民族青年活动举办全县少数民族集体婚礼活动,将现代文明礼仪贯穿迎亲仪式、婚车游行、新人趣味爱情游戏、新婚抽奖大赠送、麦西来甫跳起来等6个环节始终,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婚育新风,1200余名群众参与观看,对“三股势力”进行了有力的回击。

二是培训聚人气。以‚基层组织建设杯‛活动、‚六个起来‛为载体,进一步拓展基层党组织阵地功能,利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组织广大党员群众参加各类培训活动,举办养殖技术、现代农业、农机使用等各类培训班70期,接受培训6300人次,帮助就业430余人。全面宣传党的会议精神和各项惠民政策等,全面开展‚一反两讲‛、远离宗教极端思想、维护民族团结等各类主题教育培训,实现宣传教育全覆盖。各级党组织开展宣讲活动18386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1.4万余份,举办专题讲座47场,召开座谈会312场次,受教育群众达4.6万余人次。

三是解难聚人气。把群众最关心、与群众切身利益最直接的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来解决,全面落实重点民生工程项目,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提升农牧民的发展信心。目前,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培育、安居富民、定居兴牧等重点民生项目175个,项目资金292.25万元,帮助农牧民协调春耕贷款5000万元;慰问帮扶困难户5224户,捐款捐物金额达45.33万元。分别与村两委班子、村民代表、宗教人士召开座谈会414场次,梳理问题582个,收集农业生产、社会稳定、宗教事务、基层组织建设等各类意见建议929余条,主动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60件。

四是就业聚人气。结合霍城实际,大力发展各类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让群众有事干、有钱挣、有盼头。投入援疆资金830余万元,以少数民族聚居的村队(社区)为重点,计划新建和改扩建30个总面积超过一万平米的就业工场,大力培育民族刺绣、手工艺品、针织衣帽、农产品加工等各类投资少、见效快、用工多的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解决“两后生”、青年妇女和就业困难青年就地就近就业,目前已规划28个,建成投入使用6个。可解决城乡劳动力就近就地、长期稳定就业800人以上、带动就业1200人以上,预计可实现富民增收3000万元以上。

6.增强党组织凝聚力的三点建议 篇六

文章标题:增强党组织凝聚力的三点建议

一个单位党组织的凝聚力如何,体现了这个单位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是否过硬,也是这一单位风气好差的关键所在。它既是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目的,也是一项重要措施。在这次加强作风建设调研活动中,大家对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

1、领导干部要善于和

干部职工交朋友。徐谦书记在市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指出:“领导干部作风的核心是群众工作作风。”当好一名领导干部,首先必须学会做群众工作,要经常深入到干部职工中去,在思想感性上贴近他们,跟他们谈心交友,特别是要多找那些平时跟领导接触少的同志谈心,可以谈思想、谈学习、谈工作,可以拉家常、谈生活,注意了解大家的思想动态和普遍关注的事情,关心他们的一些具体困难和问题。这种“关系”拉好了,领导干部与群众的感情密切了,人家就愿意听你的,工作自然就好做了。

2、领导干部要善于及时发现机关的好人好事并予以表扬表彰。人不仅有着物质方面的需求,还有着精神方面的要求,其中一点就是都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够被别人被社会特别是被组织上所肯定。一个单位总会出现一些好人好事。如果这些好人好事不为领导所重视,有的人就会感到我做了好事别人也不知道,就可以无所谓起来。相反,如果领导及时给予肯定并能在适当场合给予通报表扬,不仅是对做好事人的鼓励,也是对大家的鞭策,可以肯定以后做好事的人会越来越多,一些人还将会从偶尔做件好事转为有意识地多做好事,这样机关的良好风气也就逐渐形成了。

3、领导干部要经常组织并积极参与单位的活动。可以说,能不能经常组织一些有益心身健康的活动,体现了一个单位是否具有生机活力,因为人们不仅需要工作,同样需要休息和联系。延安时期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机关还经常组织球赛、舞会、文艺演出。领导干部必须关心干部职工的生活,经常组织一些花钱少有意义的活动,如春天去踏青、夏季安排歌咏球类比赛、秋天去乡村、冬季组织到福利院、聋哑学校献爱心,既活跃大家生活,又增强大家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善于引导大家安排好八小时以外和休息日。

我想,做好以上三点,不但领导干部的作风改进了,机关的凝聚力也必将进一步增强,有力推进形成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局面。

7.论劳工标准对组织凝聚力的影响 篇七

相对于从国际贸易和立法视角探讨劳工标准文献的丰富性, 从企业视角或组织层面研究劳工标准的文献则寥若晨星, 且现有的研究成果多局限于探讨劳工标准与企业成本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好地丰富劳工标准和组织管理方面的相关研究, 并为以后的研究者特别是中国的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研究平台, 本文结合劳工标准的研究前沿, 从企业内部视角探究劳工标准对组织凝聚力的影响, 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为未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理论评述与研究假设

2.1 劳工标准

以往的学者多从国家层面研究劳工标准, 所以对劳工标准最常用的度量方法是将其等同于各国获准的ILO公约的相关项数 (Mah, 1997;OECD, 1996) 。也有学者采用其他度量方法, 比如一国受工伤的工人数量和罢工的数量 (Bonnal, 2010) , 或者一国工资的相对变化值 (王铂, 2010) 等等。从企业员工获取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的成果非常少。本研究基于企业内部视角探究劳工标准的影响, 所有数据均来自于企业一线员工, 因此本文将劳工标准的概念界定为企业员工对所在企业实施SA8000相关项目内容的感知程度。

2.2 组织凝聚力

凝聚力是“组织追求目标的程度, 以及员工之间共同努力、亲密、联结和相似性的程度” (Carron等, 1985) 。凝聚力能产生很多积极的效果。从对团队运作的影响分析, 较高的凝聚力能减少员工之间的摩擦, 增强成员间的良性互动和协作能力, 提高成员对组织事务的涉入度 (Cartwright, 1968;McGrath, 1984) ;从对团队产出的影响分析, 较高的凝聚力能降低员工流失率, 增加团队的绩效和生产力 (Beal等, 2003;Mullen和Copper, 1994;Stashevsky和Koslowsky, 2006) 。因此, 探究凝聚力的影响因素, 促进凝聚力的提升, 对企业的运营和产出有重要的贡献价值。本文将组织凝聚力界定为:企业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程度。

2.3 劳工标准与组织凝聚力

企业实施的劳工标准即包含经济利益也包含社会利益, 其中保障员工的工作时间和最低工资报酬等属于经济利益, 允许员工参加工会和集体谈判权, 禁止惩罚性措施等属于社会利益。按照社会交换过程中的“互惠原则”, 当员工感知到组织的劳工标准较高时, 会给予组织相应的回报, 其中一项重要的回报就是更努力地工作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即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激励理论认为, 工资和奖金, 工作条件、安全、民主等都是重要的激励因素。当员工感知劳工标准较高时, 就会对其心理和行为产生激励作用。一些学者在研究凝聚力时指出, 激励是影响凝聚力的一项重要结构因素 (李海等, 2009) 。刘敬孝等 (2006) 指出, 群体若能持续地提供成员所期望的激励, 群体凝聚力会保持较高的水平。李海等 (2009) 也指出, 物质激励是凝聚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基于对现有文献的分析,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劳工标准对组织凝聚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4 组织信任在劳工标准和组织凝聚力之间的中介作用

信任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 能减少个人之间的摩擦, 促进团队协作, 对团体或组织的运行和产出有巨大的影响 (于海波等, 2007) 。本文采用Robert等人对组织信任的定义, 认为组织信任是指员工对组织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估后, 认同组织的所有政策方针, 同时在没有能力监控组织运营的情况下, 愿意将自己暴露在容易受伤害的状态。

在企业内部, 劳工标准属于一项重要的组织政策。Gillespie和Dietz (2009) 认为, 组织的政策和实施影响组织的可信性。Blau (1964) 指出, 信任是社会交换的重要基础。因此, 组织信任会增强员工对组织的回报, 比如增强组织凝聚力。已有文献已经证实信任是凝聚力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Hansen等 (2002) 在研究信任对公司成员的保留、绩效和满意度时发现, 信任对团队凝聚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Thau等 (2007) 的研究同样验证了信任对团队凝聚力的重要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组织信任在劳工标准与组织凝聚力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2.5 组织公平在劳工标准和组织凝聚力之间的中介作用

组织公平是指“员工对组织是否公平地对待自己的感知, 以及由于这种感知所采取的相应的行为” (James, 1993) 。实施劳工标准能提高组织公平感。员工对企业执行劳工标准的感知程度越高, 他们与其他员工比较所得和付出的比率时, 会产生分配公平感。企业实行更高的劳工标准, 员工在履行各项权利时会更加有章可循, 故容易产生程序公平感。实施劳工标准意味着企业员工在更大程度上判断并知晓企业的决策, 即体现更高的互动公平。由此可以推断, 劳工标准对组织公平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另一方面, 组织公平感的提升有助于组织凝聚力的提高。当员工感觉到公平时, 不会产生被歧视的感觉。他们会觉得自己的权利得到保障, 故更容易和企业其他员工亲近, 形成喜欢或依赖的感情;也更容易为实现企业的共同目标而努力。一些学者在实证研究的过程中也证明了组织公平对凝聚力的影响作用。曾红燕和刘运 (2008) 认为, 组织公正是增强组织凝聚力的一个重要因素。Dayan和Benedetto (2008) 认为组织公平感中的程序公平对群体凝聚力有显著影响。

由此,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组织公平在劳工标准和组织凝聚力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2.6 组织公平对组织信任的影响

组织公平是员工对组织行为的一种主观感受, 劳工标准的实施, 会让企业员工产生是否受到公平待遇的感知。组织信任也属于组织内部员工由组织行为产生的一种主观心理状态。两者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发现, 组织公平对组织信任存在正向显著的影响 (Nyhan, 2000;曾贱吉等, 2011;赵慧军, 2008) 。

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4:组织公平在劳工标准和组织信任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样本

本研究的样本来自湖北、云南两省的多家制造型企业的一线员工, 总发放问卷400份, 回收384份, 总回收率为96%。剔除回答不合理或漏选较多的问卷后, 回收有效问卷334份, 有效回收率为83.5%。全部334份问卷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从性别上看, 男性169人, 占50.6%, 女性156人, 占46.7%, 有9人未填写此选项, 占2.7%;从年龄上看, 16-28岁的有78人, 占23.4%, 29-39岁的有156人, 占46.7%, 40岁以上的有93人, 占27.8%, 有7人未填写此选项, 占2.1%;从企业规模看, 所在企业总人数在300人以下的员工有148人, 占44.3%, 所在企业总人数在300人以上的员工有180人, 占53.9%, 有6人未回答此选项, 占1.8%。

3.2 测量工具

所有问卷均采用7分制量表。劳工标准的题项根据SA8000的具体内容并结合张新国 (2010) 开发的量表编制而成, 量表包含8个题项, 如“贵公司尊重员工参与工会的权利”等。这8个题项涉及参与工会和集体谈判权、工作时间、工资报酬、惩罚性措施、健康与安全等方面的内容, 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 (ɑ系数) 为0.79。组织凝聚力采用Brockman和Morgan (2006) 研究中使用的组织凝聚力量表 (删除一个测项) , 共5个测项, 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 (ɑ系数) 为0.87。组织信任采用Robinson (1996) 研究中使用的量表 (删除了一个测项) , 共6个测项, 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 (ɑ系数) 为0.896。组织公平采用汪新艳 (2009) 研究中使用的量表, 该量表包括组织公平的三个维度, 共17个测项。该量表总的内部一致性系数 (ɑ系数) 为0.966。

4 数据分析

4.1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各变量间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如表1所示。劳工标准、组织信任、组织公平和组织凝聚力四个变量两两之间都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这些结果初步证明了本研究假设的正确性。

4.2 假设检验

本文的模型属于单变量的复合式多重中介模型, 即模型中组织公平和组织信任这两个中介变量既有并行的关系也有链式的关系。为了检验劳工标准和组织凝聚力的关系, 以及复合式多重中介作用, 本研究采取柳士顺等 (2009) 的方法。

通过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 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后, 劳工标准对组织凝聚力的回归系数在p<0.001水平下显著 (β=0.334, t=6.324) , 表明劳工标准对组织凝聚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1得到验证。在检验组织信任的中介效应时, 发现劳工标准和组织信任对组织凝聚力的回归系数在p<0.001水平下显著 (β=0.165, t=3.738;β=0.589, t=13.462) , 表明组织信任在劳工标准和组织凝聚力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假设2得到验证。在检验组织公平的中介效应时, 发现劳工标准和组织公平对组织凝聚力的回归系数在p<0.001水平下同样也很显著 (β=0.22, t=5.671;β=0.665, t=17.178) , 表明组织公平在劳工标准和组织凝聚力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假设3得到验证。在检验组织公平在劳工标准与组织信任之间的作用时, 发现劳工标准和组织公平对组织信任的回归系数显著 (β=0.167, t=4.366;β=0.702, t=18.456) , 表明组织公平在劳工标准与组织信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假设4得到验证。在检验模型的复合式中介效应时发现, 劳工标准、组织公平和组织信任的回归系数都非常显著, 表明组织公平和组织信任在劳工标准与组织凝聚力之间起复合式多重中介作用。

注: (1) N=334, *p<0.05, **p<0.01, ***p<0.001; (2) 多重共线性检验的结果表明, 回归系数的方差膨胀因子都小于2, 说明回归结果不受多重共线性问题的影响。

参考文献

8.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篇八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组织凝聚力;研究

一、高校共青团组织凝聚力现状

(一)个体凝聚力现状

个体凝聚力主要指组织中的个体对加入组织后个人的利益诉求表达和满足感,具体到高校共青团,主要包括团员青年的利益诉求表达及满足现状。在高校,团员青年的另一个身份是大学生,作为大学生,最大的利益是如何完成学业,同时在大学阶段尽可能地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当前,高校团组织主要从校园文化活动方面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对大学生的成长方面进行极为有力的补充。但是在活动的组织形式和内容上并没有完全结合青年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团员青年反响不高,降低了团组织在团员青年中的形象。

(二)群体凝聚力现状

群体凝聚力主要指组织信息共享的程度,在高校共青团中,主要存在三种表象:信息沟通渠道单一,信息的畅通离不开多元化的信息共享渠道,共青团作为一个群众组织,主要靠一个一个的层级逐级传达,时间慢,内容损耗成为单一的信息沟通的弊病;信息沟通方式机械,主要依靠文件和会议传达相关精神,不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信息沟通内容过滤,出于政治性和保密工作的需要,部分信息被处理后传达给广大团员青年,引起部分团员青年的不满。

(三)组织凝聚力

组织凝聚力是指组织本身对于成员的吸引状况,共青团组织自身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高校共青团组织形象宣传不足,虽然《团章》中对共青团的任务、宗旨等等都有明确定位,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非常鲜明地表现出来;团组织干部魅力欠缺,如部分团干部年龄较大,与青年团员距离较远等;团组织制度执行力不强也是影响高校共青团组织凝聚力的一大因素。

二、提高高校共青团基层组织凝聚力的路径选择

基于当前高校共青团组织凝聚力的现状,要切实提高高校共青团基层组织凝聚力,应该构建“三位一体”的共青团基层组织凝聚力建设框架。

(一)构建服务型共青团组织体制

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为党做好青年工作,最根本的就是要做好服务青年的工作[1]。从团员青年实际需求出发,关注青年的兴趣爱好,要根据青年的兴趣爱好组织校园文化活动,要在实际工作中维护青年的利益诉求,建立正常的团员青年利益表达渠道和反馈机制。要把团的工作中心放到高校人才培养这个大局上来,通过相关活动的开展服务并促进青年的成长成才。

(二)拓展全方位共青团组织渠道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覆盖”明确指出要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团的组织覆盖是一个基础,在高校实际中,由于学分制改革,原有的班级团建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团组织活动的需要。学分制改革下,应该构建公寓建团为主的基层团建模式,并根据具体活动和项目再辅之以社团建团、网络建团,在研究生中辅之以学术梯队建团,实现团组织的全方位覆盖。以网络建团为例,团学工作者可通过建立团建网站,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利用网络平台,提供团建信息、团员交流、团学动态、團模展示等服务,开展网上团校、网上论坛、网上讲坛、网上调查、网上活动方案征集等活动,以此开辟新型团员思想教育空间,让广大团员积极参与,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网络之中[2]。

(三)改进共青团组织工作模式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青年是团现阶段的基本任务之一,但是由于现有的一些思想教育方法和方式的生硬和机械致使团的思想教育效果受到影响,未能达到预定的目的。因此,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要努力探索建立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实践育人新格局。进一步丰富团学活动形式,针对团员青年的兴趣爱好,开展团员青年喜闻乐见的一些活动,赢得团员青年的认可和欢迎。

参考文献:

[1]王莉,王诚,张元,宗娜,王晓园,郝鹏.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实践与新探索[J].科技资讯,2006,(2).

上一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小鸡吃食》教案下一篇:团队走向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