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漆器 阅读答案

2024-09-24

扬州漆器 阅读答案(精选7篇)

1.扬州漆器 阅读答案 篇一

浅谈扬州玉器与漆器的发展史

学生:陈洋

(江苏大学艺术学院工业设计0901班,学号3091801017)

摘要:扬州玉器和扬州漆器是扬州工艺的两朵奇葩。扬州是我国古代和现代玉器的主要产区,琢玉工艺源远流长。扬州玉雕制作工艺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保持扬州传统文化的地方特色,擅长运用阴线刻,深、浅浮雕,立体圆雕,镂空雕等多种技法融于一体,形成了“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巧”的基本特征,以及“秀丽典雅、玲珑剔透”的艺术特色,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著称于世。

早在2300多年前,扬州漆器就已发端。而通过这些出土漆器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的漆器在造型、髹饰技法等方面水平较高。传承千百年的扬州漆器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在全国漆器行业中举足轻重。她兼具北派漆器的雄浑和南方漆器的精细。

关键词:玉器;漆器;发展史 1扬州玉器的发展历程

扬州的琢玉工艺源远流长,古籍《书经•禹贡篇》便有“雍州贡琳琅”、“扬州贡瑶琨”的记述,把扬州琢玉史追溯到4000年前的夏代。虽然《禹贡篇》中所指的扬州,当时地域宽广,为“天下九州”之—州.琢玉工艺所在地不一定在现代扬州地区内,但其历史渊源是可以证明的。1977年在扬州蜀冈尾闾,发现新石器时代后期氏族公共墓葬60多处,有石斧、石锛、玉璧、玉琮等器物,说明早在4000年前的夏代,先民们就在这里生产生活,有了玉石琢磨的活动。解放后在扬州境内发现和清理的百余座汉墓中,出土玉器数以百计,达数十个品种。唐代扬州琢玉,在手工业兴盛中有新的发展,贵族豪门用玉件装饰楼阁,所谓“雕栏玉户”。唐僖宗时,盐铁史高骈在扬州建有“御楼”,用金玉制作蟠龙蹙凤数十万件,装饰其中。高骈还将多年搜刮的扬州玉器珠宝数万件献给朝廷。唐代民间以玉器为佩、饰品亦渐开风气。宋代扬州玉器已向陈设品发展,花鸟、炉瓶等品种日益丰富,造型、琢磨艺术水平大为提高。清乾隆时,扬州琢玉进入全盛时期,清宫中重达千斤、万斤的近10件大玉山,多半为扬州琢制,其中重逾万斤被称为“玉器之王”的《大禹治水图》玉山,成为稀世之宝而名闻遐迩。

1.1汉代

汉代扬州的琢玉工艺,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变化,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49年以后,扬州出土的汉代文物较多。从出土的玉器中,可知扬州玉器到了汉代,由小件发展到中件,从一般的装饰品玉镯、玉环发展至观赏的玉蝶、玉璧、辟邪等。1980年在扬州西北高邮湖西的天山一号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玉瑗、王璧计三块,体积不一。大的直经为21.8厘米,正反两面均雕刻旋纹,为浅刻玉器,刻工精致,图纹典雅。玉瑗的直径为13.4厘米,雕刻图案亦为旋纹,它的雕刻风格很具地方特色。此墓是西汉武帝之子刘胥的墓葬。刘胥曾被封为广王,在位64年。这批玉器的出土,充分提供了扬州玉器在汉代的雕刻水平和发展情况。

1.2唐代

唐代,由于千里运河的开凿、通航,位于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扬州.便成了国内南北交通的咽喉要道,也自然成为当时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埠之一。其经济繁荣,百业兴旺,历史上曾有“江推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的记载。唐代的扬州琢玉,在当时手工业兴盛中有新的发展。一方面,贵族豪门用之于装饰楼阁建筑炫耀门庭,所谓“雕栏玉户”者是也。另一方面,在民间以小件玉器作为佩饰用品亦渐开风气,同时扬州玉器和琢玉技艺也陆续对外交流。天宝十二年(753年),大明寺高憎鉴真从扬州东渡日本传教,就带有玉作、画师、雕檀、刺绣等185人之多,可见唐代扬州琢玉之盛。

1.3宋、元、明代

宋、元、明时代,扬州玉器已向陈列品方面发展,花鸟、炉瓶等品种日见丰富,琢玉中的镂空、圆雕技法亦始于宋代。据清代人谢坤记述:他曾在场州康山江氏家,亲眼见过宋代扬州制作的玲珑玉塔。他在《春草堂集》著作中描写道:“宋制玲珑玉塔,塔玉雪白,绝无所谓饭绺瑕疵。高七寸。作七级,其制六面,面面有栏„„塔顶有连环小索,系诸顶层六角,绝不紊乱,所言鬼斧神工莫能过是。”从这段生动的描绘中可以看到扬州玉器的镂空雕技巧及链条制作技巧,有很大的进展。元代,扬州玉器除了陈设用品愈见功夫外,当时的艺人已

经开始应用天然子为材料,制作“山子雕”。

1.4元代

现扬州博物馆藏有一件传为元末时的山子雕,是用白玉制作,表现类如“竹林七贤”故事题材,人物山林刻划简炼,简中有繁。可视为扬州山子雕的初期作品。明代.扬州玉器开始形成典雅秀丽的风格。扬州博物馆内保藏的明代中期制品《六角莲花玉壶》、《蟠螭白玉杯》等,造型优美,琢工精细,见者无不称道。至明代后期,扬州玉器的“山子雕”品种已格调一新,工艺技巧较前大为精进,给后来扬州制作大型玉山在繁难的技巧上做了准备。

1.5清代

扬州琢玉工艺发展到清代中叶,可以说诸品齐备,艺术水平空前提高,尤其是乾隆年间进入全盛时期,扬州成为全国玉材的主要集散地和玉器主产制作中心之一。两淮盐政除在建隆寺没有玉局,大量承划清朝宫廷各种大型陈设玉器外,每年还按岁例向朝廷进贡大量玉器。如:有名的白玉如意,用和田羊脂玉琢制,玉料洁白无瑕,凝腻如脂,造型精致典雅,被定为“扬州八贡”之一,每年都要大批送缴宫廷,供皇宫内院陈设或作为对臣下进行奖赏的“御品”。

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清宫中重达千斤、万斤的近十件大型玉器多半出于扬州琢玉艺人之手。由此可见.清代扬州琢玉技巧和艺术水平之高,生产规模和作业能力之大,能工巧匠之多,实是前所未有。这些大型玉器的制作,成器后所表现出的庄重、质朴、浑厚的特色与扬州中、小件玉器典雅秀丽的特色成为鲜明的对照,这对以后扬州玉器兼有“南秀北雄”艺术风格有着很大的影响。[1] 1.6现代

进入20世纪50年代,扬州琢玉业开始复兴,成为现代中国玉器的主要产区。无论从品种门类上,还是技术实力上,在全国同行业中都名列前茅,多次荣获国家质量奖的金、银杯和珍品奖。现在,扬州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3名,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及工艺美术名人15名,高级工艺美术师等专业技术人员72名。几十年来,扬州玉器精品迭出,优秀作品层出不穷,保留了传统玉器圆润浑朴的风格,并以典雅灵秀见长,无愧为现代中国玉器的优秀代表。

今天的扬州玉器,全面继承和发展了传统优良技艺。艺师们设计制作了大批造型优美、琢工精致的玉器,艺术水平仍居僵前列,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扬州玉器分炉瓶、人物、花鸟、走兽、仿古、山子雕6个类别,品种齐全,花色繁多。70年代初琢制的《白玉宝塔炉》,在全国玉器评比中一鸣惊人,1981年在东京、名古屋专柜展出,受到日本各界人士高度赞赏。1986年琢成的《白玉五行塔》,主塔七级八面,高105厘米、宽32厘米,以8根玉链、440圈链条从四方连接四塔,构成群体,是古往今来玉塔中的一件罕见之佳作;同年琢制完成的《聚珍图》碧玉山,通高120厘米、宽90厘米,重达1000多公斤,以著名石刻为题材,集乐山大佛、大足石佛、龙门大佛和云冈石佛于一体,构成深邃幽秘的福地仙境。展出时,引起轰动,首都新闻界纷纷发布消息,并给予高度评价,香港报纸称这件碧玉山“是继中国清代乾隆年间制成的大型玉器《大禹治水图》之后二百年来仅见的玉器珍品,它充分反映了中国玉石雕刻技艺的新水平”。1989年运用薄胎工艺琢成的青玉《百寿如意》,1990年运用“山子雕”工艺琢成的白玉山《大千佛国图》,均荣获国家金杯。上述5件玉器,经国家评定为珍品,现收藏在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内。

2扬州漆器的历史发展

扬州漆器起源于战国,兴旺于秦汉,鼎盛清,发展于当代,已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扬我国木胎漆器的发源地,也是全国漆器的重点产2006年,扬州漆器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录。

于州区护

明是。名 据史书记载,扬州漆器在战国时期就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较高的制作工艺水平。国家博物馆收藏了大量战国时期扬州的漆器。1967年,扬州邗江西湖乡战国墓葬中出土的漆器圆盘(现陈列于扬州博物馆),直径40公分,以木制卷胚作内胎,髹朱红漆,用黑漆彩绘云水飞禽纹样,色彩鲜艳,画面清晰,很能体现当时较高的制作工艺水平。

2.1历代漆器的发展

扬州漆器为中国传统的特种工艺品,它历史悠久,品种齐全,技艺精湛,风格独特,蜚声中外。早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扬州漆器髹饰技艺就已开始出现,从出土实物可以看出,当时漆器的造型和髹饰技法已有较高水平。隋唐时期,扬州漆器工艺格外精致,金属镶嵌产品日益增多。到了汉代,漆器被广泛用于许多领域,造型和装饰手法更为精美多变。明清两代为扬州漆器的兴盛时期,除了彩绘和雕漆外,平磨螺钿、骨石镶嵌、百宝镶嵌等新工艺亦有所展。传统的扬州漆器,是在精致髹漆的基础上,选用翡翠、玛瑙、珊瑚、碧玉、白玉、象牙、紫檀、云母、夜光螺及金银等八百种名贵材料制作而成。漆器装饰纹样大量摹刻“扬州八怪”等名人书画,更提高了扬州漆器的艺术欣赏价值。乾隆年间,扬州出现多条以生产漆器命名的街巷,漆器产量和品种均达到历史最高峰。现代扬州漆器制作工艺有点螺、雕漆、雕漆嵌玉、刻漆、平磨螺钿、彩绘、骨石镶嵌、楠木雕漆砂砚、磨漆画制作九大门类,品种齐全,技艺精巧,绚丽多彩,格调清新,极富东方神韵。扬州市郊出土的汉代漆器不下万件,以彩绘漆器居多,器型繁多,图纹丰富。唐代扬州的脱胎干漆、金银平脱、螺钿镶嵌等工艺技法已相当成熟,漆器被列为24种贡品之一。1.1汉代扬州漆器的代表作

汉代扬州漆器的代表作:三足奁和七子盒 汉代漆器生产不仅规模大、范围广、品种多,而且技艺精湛、水平高超。三足奁高约24厘米,口径24厘米,上端和下端为菱形几何图案,彩绘工艺非常工整,色彩晶莹光洁。中部为彩绘的主体,饰以云水图,画面简洁有力。中间使用复线,线条流畅层次分明,构成一幅生动宜人的图案。三足奁摆布疏密得宜,顶端使用银箔贴成柿蒂,足部均绘兽面纹,装饰趣味很浓。七子盒(又叫七子奁)为汉代妇女盛梳妆用品的用具。一个大盒(称作母盒),七个小盒(称作子盒),但盒型不一:有方型、长方形、圆形、椭圆形、马蹄形等,放在方盒中大小合契,尺寸非常准确。漆面罩长约40厘米,高约30厘米,宽约25厘米,是作为陪葬用品,罩在死者头部以护安全的。画面以十分流畅的云纹为主体,云纹中鸟兽活跃其间。该作品采用彩绘和金银平脱相结合的装饰工艺,比较独特。

2.1.2唐代漆器

唐代扬州漆器是贡品和出口的抢手货 唐代扬州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发达城市和重要对外港埠,为东南沿海的都会,常住外国人就达数千。经济繁荣,巧匠云集,手工业相当发达,彩绘、剔红(雕漆)、夹紵脱胎和金银脱等漆器制作愈益精细,螺钿镶嵌工艺亦具有很高水平。漆器被列为扬州二十四种贡品之一。唐天宝十二年(753),扬州大明寺主持鉴真东渡日本,携带物品中有漆盒、漆盘等漆器几十件。1980年回国巡展的鉴真大师宝像,就是唐代漆器工艺中的夹紵胎塑像,供奉在日本奈良唐招提寺。该像高84厘米,因以真人为模型制作,所以造型与真人非常相似,线条也非常简练。扬州漆器技艺对日本、韩国、朝鲜等东方国家的髹漆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代,镶嵌工艺十分流行。白居易的《素瓶谣》诗中写道“尔不见当今甲第与王宫,织成布障银屏风,缀珠陷钿贴云母,五金七宝镶玲珑。”。

2.1.3宋元漆器新产品

宋元两代,扬州漆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雕工艺水平有所提高,由最初的剔红发展为剔黄、剔绿、剔彩等多种手法。宋代扬州的髹漆雕刻艺术有代表性的记载为漆制弓臂。据《江都县志》记载:“宋开宝乙亥至宣和辛丑,先后一百四十七年,贮弓挺直,宛然如新,而胶漆不脱,可谓异矣,此良弓也。”元代出现了“软螺钿”这一新的工艺品种,选用的螺钿片逐渐向薄而透明的方向发展,如黄大成《髹饰录》中有所谓“壳片古者厚而今者渐薄也”。软螺钿的出现,使得漆器的品种更加丰富多彩。扬州软螺钿工艺的出现,代表着镶嵌技艺的极大提高,同时也为明代精湛的点螺漆器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2.1.4明代漆器

集大成的明清漆器 明清两代,扬州漆器发展到鼎盛时期,成为全国漆器的制作中心,漆器作坊林立,品种繁多,规模庞大。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漆器作坊近四十家。用漆器命名的街巷即有“漆货巷”、“罗甸(螺钿)巷”、“大描金巷”、“小描金巷”等十余条。从原料销售、生产制作到整套经营,形成一条以漆器为产业的街坊。两淮盐政还设有专门的漆作,大量承制宫廷各种器皿、家具和建筑装修工程。明代扬州著名的漆器工艺品种有:剔红(雕漆)、百宝镶嵌、螺钿镶嵌等。八宝灰、波罗漆、刻漆、堆漆、戗金等工艺技法亦有所兴起。自宋宣和后失传的漆砂砚则得到了恢复,品种堪称丰富多彩。

2.1.5 清代漆器

清代扬州漆器进入空前的繁荣时期,漆艺装饰较明代呈现更为丰富的面貌,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漆艺名师,如卢映之、王国琛、卢葵生、夏漆工等人,为扬州漆器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卢映之、王国琛等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雕漆和百宝镶嵌工艺相结合,创制了“雕漆嵌玉”这一扬州独有的地方工艺品种,也是漆器制作工艺中比较高档的工艺品种。

漆器大师卢映之,清初著名的漆艺大师。他交往广阔,其漆艺水平为当时许多名人所器重。乾隆时期著名学者和诗人袁枚就曾为他所制的“都盛盘”作过铭文,称道“卢叟制器负盛名”。卢映之还恢复了至宋徽宗时就已失传达数百年的漆砂砚制作工艺,并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仿制成功。卢葵生(卢映之之孙),不仅继承了其祖父的精湛技艺,还把扬州的雕漆螺钿镶嵌和百宝镶嵌及漆砂砚等工艺技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我国髹漆艺术的发展为功甚巨。此外卢葵生在浅刻(漆皮雕)、八宝灰、镂嵌填漆、戗金、描金、浑金髹,针刻等多种装饰工艺上都有较高的造诣。可以说卢葵生是中国漆艺史上的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是扬州漆器文化史上的骄傲。

2.2鸦片战争后

鸦片战争以后,扬州漆器业渐趋萧条,点螺、漆砂砚、檀梨螺钿硬嵌等名贵漆器失传。同治至光绪年间,漆器生产稍有回升。主要漆器产品有雕漆、螺钿、周制、刻漆、刀等。小件有柬盒、花盆、插牌、文房用具等。浅刻盛行一时,品种有帽筒、笔筒、砚盒等。深刻挂屏常以“扬州八怪”书画为题材,洒螺钿屑铺地或用水色晕染,薰烟做旧,产品基本内销。2.3解放后

解放后扬州漆器逐步发展。1953年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负责筹组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向梁福盛、梁德福、钱仲纯、孙铸臣等各原作坊买得浅刻、平磨螺钿盘盒和平磨螺钿、骨石镶嵌、雕漆、雕漆嵌玉漆器屏风、漆柜及其它工艺美术品,送江苏省首界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华东民间美术工艺品观摩会,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展出。从此扬州漆器工艺又重放异彩。

漆器是扬州两淮盐政的重要贡品。以清宫档案乾隆十五年(1750年),三十六年(1771年)、五十四年(1789年)两淮盐政“进单”所记为例,扬州向清皇朝所贡漆器,就有紫檀周制、螺钿镶嵌、雕漆、彩漆、填漆、洋漆、彩勾金等各种工艺漆器。品种器物大至御案、宝座、床榻、柜桌、香几、屏风,小至各种箱、扇、盒、碗、碟、器皿,应有尽有。其内胎材料有紫檀、梨木、红木、黄杨等名贵木材。

扬州漆器现有装饰工艺有“雕漆”“雕漆嵌玉”“点螺”“平磨螺钿”“骨石镶嵌”“刻漆“彩绘”“雕填”“磨漆画”“木雕漆砂砚”等十大类,产品包括各种屏风、地屏、桌椅、文房用品以及各类礼品、旅游纪念品、漆艺装饰壁画等近三千个花式品种。漆器产品主要选择木、漆、灰、牙、玉、石、骨、金、银、贝等千余种优质材料为原料,运用涂、髹、磨、勾、填、雕、刻、镶、嵌等工艺手法进行制作,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特色,又富有时代气息。

2.扬州个园阅读短文答案 篇二

11、这些词句有“步入”、“绕过”、“过石桥,进石洞”、“转过”、“循廊而去”、“步入秋山”等。以游踪的顺序写来条理线索十分清晰。

12、春山:修竹繁茂,石笋参差 夏山:藕荷香飘,苍翠生凉 秋山:山势巍峨,峰峦起伏,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石挂,石桥俨然 冬山:由白色石英石堆迭“雪狮”、“积雪”等冬景。

13、“相传为大画家石涛杰作”一句中的“相传”用语分寸感也很强,因为难以确认是否石涛所作,所以用“相传”最准确。

14、略

课外知识:

扬州个园主要景点

抱山楼

抱山楼是座七楹长楼,艮跨一夏秋两山之间,两山东西依楼而掇,有多条山径直通楼上,抱山楼在空间上连接两山,楼前长廊环绕两山于胸前,这是抱山楼得名的由来。在抱山楼长廊上可共赏夏秋两景,因此被今人戏称为“时空隧道”。楼下走廊的南墙上,镶嵌清人刘凤浩撰写的《竹石记》刻石。

清漪亭

清漪亭是一个六角小亭,挺拔端庄,可揽全园风光。清漪亭的周围,布置了许多太湖石,而太湖石的外面又被一弯绿水所环抱,清漪亭便在重重拱卫之下凸显娇美。 张说、秦系句题扬州个园清漪亭:天气涵竹气;山光满湖光。丛书楼个园对面,东关街南,是扬州另一大盐商马日绾、马日璐兄弟的小玲珑山馆旧址,小玲珑山馆之丛书楼,藏书有“甲大江南北”之称。后来,马氏家族伴随着扬州盐运的衰颓日趋萧条,小玲珑山馆几经转手,最后被黄至筠买了下来,作为别院,太平天国时毁于兵火。

住秋阁

坐落在秋山南峰之上的住秋阁,坐东朝西,依墙而建,三面为窗,是全园假山上最大的建筑,庭院最东有石阶可上秋山南峰。阁前“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梅花蕊上寻”的楹联为郑燮(郑板桥)所题。

宜雨轩

个园的四季园正中间为“宜雨轩”,东阔三楹,四面虚窗,可一览园中全景。轩的屋顶用扬州常见的黛瓦,四角微微上扬,东西两面墙上保留有几块建园时法国进口的花玻璃。宜雨轩是园主接待宾客的场所,轩前有对联:朝宜调琴暮宜鼓瑟,旧雨适至今雨初来。

觅句廊

3.《史可法的扬州》阅读答案 篇三

扬州,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40多年前,我读到清人全祖望那篇著名的《梅花岭记》,看到他记述的史可法壮烈殉国的场面:大兵如林而至之际,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死前,他留下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下。”少年的心,被一腔壮怀激烈所燃烧。扬州,在我的心里,是史可法的扬州,是一地梅花怒放的扬州。

真的来到扬州,已经是十多年之后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那时的扬州,没有如今那样多的高楼大厦,史可法墓前的护城河那样的清澈,河边的杨柳在夏日里浓荫四溢,为史可法祠堂遮挡着骄阳的炙烤,祠堂前的小路,水洗过一样干净而幽静。

只可惜,我来的季节不对,梅岭没有一朵梅花。

第二次来到扬州,是过后,上个世纪90年代末了。那是一次会议结束之后游览瘦西湖和个园,在参观个园的时候,我独自一人悄悄地溜了出来。记忆中史可法墓应该离个园不远,果然,往北一走,很快就到了护城河边,依然是杨柳依依,依然是小路幽幽,更奇特的是,祠堂里,梅岭下,依然只有我一个人。这样更好,可以独自一人和忠烈喁喁独语。和瘦西湖的游人若织相比,这里的空旷和幽静,也许正适合史可法。

还是没看得到梅岭的梅花,不过,没关系,好的风景,杰出的人物,遥远的历史,永远都在想象之中。

年的初春,我第三次来到了扬州。真的是和史可法和扬州有缘,来扬州前不久,在国家大剧院看过昆曲《桃花扇》,那里面有史可法率兵于梅花岭下“誓师”一段 ——史阁部言道:众位请起,听俺号令,你们三千人马,一千迎敌,一千内守,一千外巡。上阵不利,守城;守城不利,巷战;巷战不利,短接;短接不利,自尽。面对清兵的.入侵史可法表现出的民族气节,让今人叹为观止,甚至汗颜。是他让扬州这座城市充满血性,荡漾着历史的波纹涟漪。

我一直以为,扬州区别于一般的南方城市,区别于那种小桥流水的婀娜多姿。由于地理的关系,它地处江苏的北大门,照史可法说是“江南北门的锁钥”。所以,扬州不仅具有江南一般小城女性的妩媚,同时具有江南一般小城没有的男性的雄伟。无疑,史可法为扬州注入了这样雄性的激素,壮烈的舍生取义,惨烈的扬州十日,让这座城市气吞吴越,拒绝后庭花和脂粉气,让扬州不仅有精致的扬州炒饭、扬州灌汤包子和扬州八怪,而且有了遥想当年铁马秋风把栏杆拍遍的想象空间,有了可以反复吟唱的英雄诗篇的清澈韵脚。

没错,史可法让扬州不仅是一幅画,而且是一首诗。

这次来因有朋友的陪伴和解说,看得更明白一些。享堂前的一副清人的抱柱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古风盈袖,很是沉郁。梅花仙馆外另一副今人的抱柱联:万年青史可法,三分明月长存。嵌入史可法的名字,互为镜像,做今古的借鉴,令人遐思。享堂里有史可法的塑像,享堂后是史可法墓。墓前有石碑和牌坊,墓顶有草覆盖,被人们称之为“忠臣草”。

享堂西侧有晴雪轩,里面藏有史可法的遗墨。史可法的书法是真正的书法,草书行书都有,气遏行云,韵击流水。他的遗书最是让我心动,他的第三封遗书,仅仅三句:“可法死矣!前与夫人有定约,当于泉下相候也!四月十九日,可法手书。”可以说是史可法短促一生中最精彩的绝句。墨迹点点,也是血迹斑斑,几百年来依然色泽如润,气韵如生,鲜活如昨。6天后,这一年,即1645年4月25日,史可法殉国。次年清明前一日,他的副将,也是他的义子史德威,在他誓师和血战的梅花岭下,为他筑墓立碑。但是,那只是史可法的衣冠冢。

走出晴雪轩,来到梅岭下,春梅未开,冬梅正残,断红点点,飘落枝头,有一种哀婉的气氛,袭上心头。好在祠堂东侧桂花厅前,有紫藤和木香各一架,过些日子就会次第开花,一紫一黄,分外好看。到了秋天,祠堂大门前那两株古银杏树金黄色的落叶,会落满一地,落满祠堂的瓦顶,更是壮观。如果说梅花是史可法的灵魂,那满祠堂种植的紫藤、木香、银杏、桂花、芍药、葱兰,就都是扬州人的怀念和心情。

在扬州,还留下了这样特殊而别具情感的地名:史可法路、螺丝及顶街(摞尸及顶的谐音,当年史可法抗敌,巷战血拼时尸体一个摞一个到城墙顶),以及史可法曾经居住过的辕门桥。扬州人把对史可法的纪念渗透进他们的生活,刻印在他们走的路上和日子里,那是扬州人在心底里为史可法吟唱的安魂曲。

扬州,不管到什么时候,真的都是史可法的扬州。

1.下列对这篇散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作者引用全祖望的《梅花岭记》片段,生动再现了史可法的牺牲场景,表达了对英雄的崇敬,解释了向往扬州的原因。

B.作者之所以写出前两次游览史可法祠堂时游人稀少,是为了与下文第三次来游览史可法祠堂时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C.史可法祠堂里两副对联,都富有诗情画意,巧用比兴与对仗,用明月象征史可法,含蓄地赞美了史可法对扬州城的热爱。

D.国家大剧院演出《桃花扇》,史可法的唱词体现了英勇无畏和誓死抗敌的精神,史可法也已成为各种艺术所刻画的形象。

E.这篇文章,写了作者前后三次游览史可法祠堂的经历,最后一次因为距离现在时间比较近,所以浓墨重彩地加以叙写。

2.赏析文中两个画线句。(6分)

(1)好的风景,杰出的人物,遥远的历史,永远都在想象之中。

(2)墨迹点点,也是血迹斑斑,几百年来依然色泽如润,气韵如生,鲜活如昨。

3.作者为什么说扬州是“史可法的扬州”,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5分)

4.请结合文中对“梅花”的叙写,探究“梅花”在文中的意蕴及作用。(8分)

参考答案:

1.选A项3分,选D项2分,C项1分。选B项、E项不给分。

2.(1)①内容上,这句话是作者的自我宽慰,同时也寓含着哲理,也表明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无止境的。②结构上,承上启下,上承未见到梅花的遗憾,自然引发下文写他人和自己对史可法这一英雄人物的无限追慕。(3分)(2)用比喻手法,把墨迹比作血迹,表现史可法的悲壮之情;用排比手法,通过描写墨迹如新,表明史可法的精神永存。整个句子,表达了作者对史可法的敬仰之情。(3分)

3.(1)史可法在扬州壮烈牺牲,从此,史可法和扬州形成密切关联。(1分)

(2)史可法让扬州城在妩媚之外,增添了男儿血性与英雄豪气。(2分)

(3)扬州人种花植木、命名街道,都体现了扬州人已经把对史可法的纪念渗透进日常生活。(2分)

4.意蕴(2分):

梅花,象征史可法的坚贞不渝的精神,象征后人对英雄的追思仰慕之情,也象征扬州城的高洁之美。(答对两点给2分)

作用(6分):

(1)“梅花”是作者结构文章的线索。

(2)表现史可法人物形象,写梅花,是为了塑造史可法形象服务。

(3)作为史可法祠堂的环境,烘托出一种哀婉的氛围,表达作者凭吊时的心情。

4.《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阅读答案 篇四

A.然而女子有以栀子华为贽求书者贽:见面礼,礼物

B.爰以书画环瑱互通问爰:变更,更改

C.引为恨恨:憎恨

D.尝于此和友人宋翔凤侧艳诗和:写和诗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曩所信宿之西园卧而思之

B.客有请吊蜀冈者知有极不然者

C.其实独倚虹园圮无存其尚犹丁初秋也欤?

D.有以经义请质难者爰以书画环瑱互通问

1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作者认为“客言不实”的一组是()(3分)

①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则遇之矣。

②阜有桂,水有芙渠菱芡。是居扬州城外西北隅,最高秀。

③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欢。

④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也。

⑤填委塞户牖,居然嘉庆中故态。

⑥予之身世,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

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⑤D.①⑤⑥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写在京师的所见所闻。今日扬州正如鲍照《芜城赋》所写情景的说法,引起作者极大关注和悲怆。这一段虽寥寥数语,但意蕴极为丰富,以下的观察、记叙、议论、感慨均由此引发。

B.文章写作者应请凭吊蜀岗,一路所见,故园酒肆,多依然如故,扬州“冶华”独领江淮,不减当年。

C.文章写士人、歌妓造访,亦引起联想而作今昔之比。目的是写士风世情,作者虽已发现今昔之别,但也只能捕捉到昔时的流风余韵,并未发现如《芜城赋》所写的风雨飘摇、一片悲泣的凄惨现象。

D.作者由耳闻目睹、并且抚今追昔,想到以前看到的扬州的情景,体验到扬州虽未败残,但已露衰落之迹,从而浮想联翩,联系个人身世,颇多盛衰之叹。

14.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4分)

既宿循馆之东墙步游得小桥俯溪溪声欢过桥遇女墙啮可登者登之扬州三十里首尾曲折高下见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甃断甓心已疑礼曹过客言不实矣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入市,求熟肉,市声欢,得肉,馆人以酒一瓶,虾一筐馈。(3分)

5.扬州漆器 阅读答案 篇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扬州偶会前洛阳卢耿主簿韦应物楚塞故人稀,相逢本不期。犹存袖里字,忽怪鬓中丝。客舍盈樽酒,江行满箧诗。更能连骑出,还似洛桥时。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诗人的衣袖里仍保存着友人写的文字,这一细节流露出诗人对友人情意的珍惜重视。

B. 第四句将眼前人与昔日印象相比照,由此引起内心的波动,反映诗人对友人的关爱。

C. 整首诗意象绚丽 丰富,风格飘逸,在多个场景的切换中表现了情感的起伏变化。

D. 颈联用两个典型的画面,表现诗人与友人客舍对饮的畅快淋漓,江行唱和的.兴致盎然。15. 这首诗的尾联笔法灵活,意蕴丰富,请对此加以赏析。(6分)

试题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C   (“在多个场景的切换中表现了情感的起伏变化”是这首诗突出的思维跳跃、起承转合的特点;但意象不是绚丽,而是多用日常细节,风格也不属于飘逸,而是清新自然。)

15.(6分)诗情更深化(推进喜悦之情)。“更”句表示两人除偶遇之外,还能并辔同游,这是更大的快乐;“还”句表示仍然能像以前在洛桥一样,将愉悦之情又推进了一层。

虚实结合。现在的连骑共行让人想起当年在洛桥并辔同游的情景,现在与过去的场景相重叠,写出作者与故友相聚的喜悦。

留白式结尾,拓展诗的想象空间。还跟当年在洛桥时一样,当年的经历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

6.扬州漆器 阅读答案 篇六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题】

9.“今日听君歌一曲”中的.“君”指的是【 】,“暂凭杯酒长精神”中“长“的意思是【 】。(2分)

10.本诗中颔联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 】

【参考答案】

9.白居易(乐天)

振作

评分标准:2分。每空1分。

10.写作手法:用典(1分)

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旧友的怀念之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1分)

7.题扬州禅智寺阅读训练及答案 篇七

题扬州禅智寺

杜 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小题1:这首诗用字讲究,请简要分析“青苔满阶砌”中“满”字的表达效果。(3分)

小题2:有人认为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珠联璧合”,你同意吗?请说说你的看法。(3分)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本文参考答案

小题1:(3分)“满”字写出台阶上青苔之密,(1分)间接写出了来人稀少;(1分)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1分)(应突出“满”描写对象的特点和环境的特点。)

小题2:(3分)同意。这首诗的开头以动写静,以“蝉躁”反衬寺静;(1分)结尾用静中有动收篇,用扬州的繁华喧闹和禅智寺的静寂作了对比(或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1分)首尾珠联璧合,相映成趣,艺术构思十分巧妙。(1分)

小题1:

试题分析:颔联以形显静,渲染禅智寺的孤清:“阶砌”,台阶、石路;“迟留”,久留不去。“满”说明路阶青苔密布,表明人迹罕至;小鸟徘徊不去,暗示周围寂寥无人。诗人信手拈来的两个形象,给人满目荒凉、空寂孤单之感。宛如一幅清雅的水墨小品,意境清幽而苍凉。

小题2:

上一篇:疫情结束之后思考的作文下一篇:2018上海交通大学各院系专业课资料大汇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