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叙事散文

2024-08-08

优秀叙事散文(共8篇)

1.优秀叙事散文 篇一

童年往事

因为上小学的缘故,离开爷爷家后,我住回了临街的自己的家。

家离小学很近,就是沿街走出半条街的长度。我们家地处街道中间,学校就在街口,所以父母也就省心地不用每天接我上下学。

刚回到街道上的我觉得一切都新奇无比,放学后,也都游荡在街道上。

街道是镇里面最古老的一条街道,也是镇子发展起来的根基。道路虽然经过水泥砌地,却因为街道过窄,并不通车,父母也就放心让我在街道上疯玩捉迷藏。

街道上的孩子很多,但是他们早就已熟识。虽然大家很热心地接纳了我进入他们的集体,但是因为不熟悉,难免对我产生排斥。

当然,捉迷藏这种人越多越好玩的游戏,他们是不排斥我的。结果捉迷藏成了我童年中最深刻的记忆。

当我刚刚进入那个集体的时候,捉迷藏被捂住眼睛抓人的角色固定在我一个人头上。

每次我抓住的都是住在我家们家斜对面的又黑又矮的赵毅。现在的记忆中,还依稀保留着他的样子。赵毅是个看上去有些木讷的小男孩,因为他有一双难看的死鱼眼,眼睛不仅很小,而且眼白发灰,看上去十分不干净的样子。

不过我却很喜欢这个不怎么被大家喜欢的男孩。可能是因为当时我跟他都属于处于劣势的弱势群体,有点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态。

我跟赵毅的友谊就在一次次抓和被抓之间建立。

在成为朋友后,我问他怎么老是那么笨,一玩捉迷藏就会被我抓住。他轻声地告诉我,那是因为他看我老是一个人抓人太辛苦了。因为他的善良,我们的友谊得到了急速地巩固。

基于我们两家距离近,而且同在一个班级的缘故,我俩天天形影不离地上学放学。在学校里也同样形影不离,连课间上厕所,都会在一起。他俨然成为了我的一个小尾巴。

在所有人的眼里我是个快乐的孩子,而赵毅老是表情呆呆的高兴不起来的样子。

在我们成为好朋友后,我开始从家里偷偷拿一些属于我的零食给他吃。但是他从来没有吃过,总是带回去给他奶奶。

赵毅的家里只有他跟他奶奶两个人住。他爸爸妈妈都在外地工作,把这个儿子扔在奶奶家。从小就跟奶奶一起生活的赵毅跟奶奶的感情特别深厚。

每天早上,街道上都会有一个头裹纱巾的大婶,推着一个小架子车叫卖豆浆和豆腐脑儿。这个时候天才刚刚亮,街道上大部分的人都沉浸在睡梦中。

当大婶的小架子车经过我俩家门口的时候,我跟赵毅总会同时出现在她面前,拿着一个大的洋瓷碗,递上五毛钱。然后大婶会笑呵呵地用那把当时在我们眼中巨大无比的勺子舀上一勺子豆腐脑,再小心翼翼地倒进我们的碗里。五毛钱是一勺豆腐脑儿的价格。但每次卖豆腐脑儿的大婶都会再舀一勺,然后轻轻地倒一些进我们的碗里,刚刚让豆腐脑儿跟洋瓷碗的碗沿持平。

然后赵毅就会端着碗小心翼翼地走回家去,生怕碗里的豆腐脑儿撒出来一丁点。我们都买豆腐脑儿,但是原因却不一样。

赵毅是因为有个喜欢吃豆腐脑儿的奶奶。他奶奶年纪大了,牙不好,嚼不动硬东西了,豆腐脑儿成了她最可口的美食。

而我只是因为自己喜欢吃豆腐脑儿而已。每天早上都是买完豆腐脑儿后跑回家里,加上两大勺白糖,搅拌几下就一顿狼吞虎咽。豆腐脑儿香甜滑嫩,吞的时候就感觉像是倒进喉咙里的一样,也不用担心被噎着。往往豆腐脑儿吃完的时候,碗里的白糖还没有完全融化。

吃完早饭就背着书包叫上赵毅上学去了。

学校里面的男生都生性好动,每天多余的精力不知何处发泄。每个班的男生天天聚在一起,通过打架来决胜出大王。

那个时候,力量薄弱的我们最有力的武器就是一口好牙。双方抱在一起后,谁的力气都不足以放倒对方。这个时候,牙齿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瞄准对方一个好下口的地方,也不管干净与否,就是一口下去。往往会出现两张嘴同时咬住对方的情况,这个时候就要比谁的忍受力更强。

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失利,一旦双方同时咬住,最先松口的一定是我。

其实我并不是一个生性冲动的孩子。争夺大王的比赛并没有激起我的兴趣。每次跟人打架都是因为赵毅。

赵毅的爸爸妈妈外出工作很多年了。但是不大回家看他和他奶奶。那些年少无知的孩子们总是喜欢攻击别人的痛处,老是有人喊他是没有爹妈的孩子。

赵毅并不去争辩什么,只是在眼睛中流露出我看了会难过的眼神。出于对朋友的维护,每次我都会英勇无比地冲上去。

每次败仗后回家都是这样的情形:黄昏,垂头丧气的我身后跟着更加垂头丧气的赵毅,一路上一语不发地走着。赵毅面对别人挑衅的时候,总是呆呆地用灰白的眼睛看着对方,用牙齿紧紧地咬住嘴唇,双手在身后,十指纠结,用力地相互勾在一起。

再后来,没有人再敢当着赵毅的面嘲笑他是没有爹妈的孩子了。因为他成了我们班的大王。

班上原来的大王是个比我们同年人高大些的孩子。他很调皮,最喜欢起哄嘲笑赵毅是没有爹妈的孩子。记忆中那天放学后,他和他的手下们围住我俩,一起起哄嘲笑赵毅。我立刻扔下书包冲上去跟他抱成一团打了起来。赵毅用牙齿紧紧地咬着嘴唇,攥着小拳头看着我们。

战斗结果依旧,我还是首先松了口,然后被重重地压在了他的身下。然后我第一次看见了发怒的赵毅,眼睛瞪得大大地挥舞着攥得紧紧的小拳头扑上来。

结果赵毅成了班上的大王。没有人嘲笑的他开始慢慢地变得快乐开朗起来。

只是好日子并不长久。

三年级,赵毅的奶奶去世了。他那常年在外的爸爸妈妈回来处理完丧事后,带走了他。

他走的那天,谁都没有通知,哪怕住在对面的我都不知道他的离开。仿佛是在一夜之间消失了一般。

那天他走得很早。当我迎着朝霞起来买豆腐脑儿的时候,发现他没有一起来,敲打了半天他们家的大门都没有人开门。我难过得一连好几天都没有买豆腐脑儿吃。

赵毅走了以后再也没有跟我联系过。

只是每次在吃豆腐脑儿的时候,我都会在脑海里面回忆起,曾经有个在朝阳的照耀下,小心翼翼地端着一碗跟黑黑的皮肤形成鲜明对比的白白的豆腐脑儿的小男孩。

那是我童年往事中最重要的朋友。他的名字叫赵毅。

2.优秀叙事散文 篇二

这些叙事散文, 事件不同, 内容各异, 但都以不同的生活背景, 歌颂真善美, 传递正能量, 陶冶高尚情操, 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都能感受到人间的关爱和温情;同时, 这些课文还是很好的作文范文, 可以在写作方面给孩子们以借鉴和启迪。因此, 上好这些课文, 意义重大。一年来, 我们“名师工作室”围绕叙事散文, 通过培训活动和送教活动, 对叙事散文的教学模式做了一些探索。下面以2015 年11 月到老河口市送教的课文《阿长与〈山海经〉》为例, 具体介绍如下: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语文学习, 离不开朗读。朗读是阅读的起点, 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 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让学生获得思想熏陶。俗话说,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因此, 要想让学生明白课文的“义”, 必须认真朗读课文。

散文讲究的是“形散而神不散”, 抒情散文借景抒情, 叙事散文因事抒情, 这个“情”字, 就是散文的“神”, 是文章的中心;文章的中心必须让学生认真朗读才能够体会出来。因此, 讲授叙事散文, 第一个环节, 必须要求学生带着问题, 深情、认真地朗读课文。这个环节, 要注意三个方面:

1.问题导入, 创设情境。

良好的开端, 是成功的第一步。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课堂导入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 课堂导入理所当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 导入的成败也直接影响着整堂课效果的好坏。

当然, 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 最简单易行的是问题导入。在讲授《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

因为讲课地点是老河口三中, 我在ppt课件的第一张页面粘贴了两张图片, 一幅是老河口的地标性建筑物, 一幅是老河口三中的实景照片, “这是什么地方?你们愿意为她增光吗?”简单的两个问题, 马上拉近了师生心灵的距离;随后, 我又展示了九种动物图片, 问全班学生:大家能准确说出它们的名字吗?这九种动物是龙的九个“儿子”, 分别是:赑屃 (bìxì) 、螭吻 (chīwěn) 、蒲牢 (púláo) 、狴犴 (bì'àn) 、 饕餮 (tāotiè) 、 趴蝮 (bāxià) 、 睚眦 (yázì) 、狻猊 (suānní) 、椒图 (jiāotú) , 全班学生热情高涨, 虽然没有一个学生回答准确, 但课堂效果达到了——宝贵的好奇心激发出来了!在孩子们求知如渴的眼神中, 我拿出四本装帧精美的书举在半空, 告诉他们:龙生九子, 这九种动物是龙的儿子, 大家想知道九子的故事, 可以去看一本书:《山海经》;当然, 要在课下和放假的时候研究;今天, 我们要学的课文与这本书有关。我接着告诉孩子们:这节课, 如果同学们表现好了, 就把四本《山海经》奖励给班级图书馆!瞬间, 全班学生满面微笑、满眼放光地看着老师, 期待后面的教学。

叙事散文都有感人的故事, 讲授之前, 巧设问题, 制造悬念, 精彩导入, 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 让学生迅速而热情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之中, 每一篇课文都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2.问题导学, 先问后读

安定了学习情绪, 吸引了学生注意, 激起了求知欲望, 就进入了文本的讲授过程, 这个时候, 就该诵读课文了。但读课文也有讲究, 不能什么问题都不问, 直接让学生大声朗诵;而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诵读课文。最好不要让学生先看课文, 要让学生先提出问题, 或者老师问学生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在讲授《阿长与〈山海经〉》时, 我是这样处理的:紧接着导入阶段“龙生九子”的问题, 要求同学们下课后在《山海经》这本书里探究有关知识, 这个时候, “山海经”三个字已经出现在ppt课件的画面上了;我紧接着又提出问题:有一个人, 就因为小时候看了《山海经》, 激发了文学梦, 最终成了大文豪, 你们知道是谁么?同学们说“不知道”, 我就告诉他们是“鲁迅”;这时候, ppt课件的画面上又出现了鲁迅的名字;我接着又说:鲁迅先生写了一篇散文:《阿长与〈山海经〉》, 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文章。这个时候, ppt课件的画面上完整地出现了课题和作者, 我赶紧问道:大家看到这个题目, 难道没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纷纷举手, 于是老师期待的问题出现了:阿长是谁?阿长和《山海经》之间有什么故事?阿长和鲁迅先生有什么关系?这是我预设好的问题, 完全由学生提出来, 真是太好了!我迫不及待的在ppt课件上点出这几个问题, 又补充了三个预设的问题, 这是学生不接触文本不能提出来的问题:

我看见《山海经》这本书以后, 对阿长是什么态度?

看见《山海经》前后, 我的想法和心理有什么变化?

《山海经》这本书对鲁迅先生有什么影响?

然后, 本环节重磅大戏终于登场:2 分钟准备好问题后, 孩子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6 分钟读完, 8 分钟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一共16 分钟, 行云流水般的完成教学任务。

3.朗读方式, 多种多样

朗读, 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同时, 朗读又是一种理解的过程, 感悟的过程, 是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基础。语文新课标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 对于七———九年级的学生阅读要求是这样的:

(1)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 养成默读习惯, 有一定的速度, 阅读一般的现代文, 每分钟不少于500 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 扩大阅读范围。

叙事散文, 往往事件真实感人, 细节精彩生动, 语言朴素细腻, 感情真挚深刻, 是朗读的好素材,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摇头晃脑的高声吟诵, 在问题的引导下, 了解事件, 品味情感, 领悟主旨。

朗读的方式, 是多种多样的。平时的教学中, 时间充裕, 可以让全班齐读, 可以让男女生代表读;或者全体男生读, 女生听;或者全体女生读, 男生听;可以男女生接力读, 老师和学生接力读。此外, 还可以全班默读这种方式, 速度快, 适用于时间紧张的优质课。《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 篇幅不长, 费时不多, 我要求学生各自高声诵读, 声音不一定大, 但一定要有感情, 特别是要贴近角色, 模仿人物的身份和腔调, 像演电影一样说台词、讲故事。刚上八年级的孩子, 稚嫩的童音, 纯真的激情, 很好的完成了老师的任务;加上课文内容和孩子们的生活颇为接近, 读完书以后, 6 个问题, 不到8 分钟, 全部由孩子们说出了答案, 教师只是在一边赞美、赏识,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二、带着问题品课文

导入激趣, 创设情境, 为阅读文本打下了基础;带着问题读课文, 让学生走进文本, 明白了阿长的性格、作者的情感以及《山海经》的重要作用, 这是课文“扬”的部分;但课文还有一半, 在写我对阿长的“厌恶之情”, 这是课文“抑”的部分;这一部分和后半部分一起, 欲扬先抑, 形成了一条“讨厌—敬意—怀念”的感情线索, 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和感激之情。因此, 课文前半部分的讲授非常重要, 我设计了“带着问题品课文”的环节。这个环节要注意三个方面:

1.巧选角度, 质疑问难

学生, 理所当然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发现”的过程, 教师只应该起主导作用;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引导学生,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 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但这绝不是说教师要靠边站, 有时候, 教师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

例如课堂提问环节, 既包括学生对课文、对老师质疑问难, 也包括老师对学生、对课文质疑问难。这样, 可以增进师生交流, 活跃课堂气氛;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习兴趣;可以开阔学生思路, 启迪发散思维;可以及时获得反馈, 提高教学效率。因此, 提问必须掌握技巧:问题巧妙设计、精心选择;要难易适度, 面向全体;要简单明了, 启发性强;要抓住时机, 打开思路;要积极评价, 赞美赏识;巧选角度, 站在知识点的各个角度去提问。

在“带着问题品课文”环节, 我主要从内容、情感和词句赏析角度, “亲自下厨”, 为学生预设了四个问题:

课文前半部分写了阿长哪些事?

你觉得写这些事情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你发现有哪些词语和句子最能突出阿长的性格、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感?

你能赏析并表演一下吗?

我要用这几个问题, 让学生明白:课文前半部分, 作者是“憎恶、讨厌”阿长的, 因为阿长是一个颜值很低的、没有文化的、举止粗俗的、迷信可笑的、愚昧落后的农村妇女, 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准备。

问题来了, 不能自问自答, 也不能教师马上问, 学生马上答, 因为这些问题有目的, 有难度, 必须让学生合作解决。于是, 学生登场了。

2.探究小组, 合作互动

教学有时候真像炒菜, 教师不能把炒好的菜直接端给学生吃, 最好让学生自己学会炒菜, 这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厨师可以准备好材料, 菜得叫学生自己炒!

语文新课标在第一部分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基于此, 课文讲授到此时, 我把全班学生按前后座位, 自然分成几个探究小组, 围绕老师提出的四个问题热烈讨论, 各抒己见;老师则快乐地围着孩子们转来转去, 这个组听听, 那个组看看, 有时候插几句嘴, 发表一下意见, 但绝不表态, 只是帮助各个小组打开思路, 找出答案。这样的课堂, 完全是欢乐的“海洋”, 探究的“草原”, 教师完全成了快乐而享受的“导演”。

3.教师主导, 点拨思路

有合作探究, 一定要有精彩的展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老师的主导地位也一定不能弱化。

在上课前, 我给孩子们讲了一句话;这节课, 你们应该像美丽的小天使, 在知识的天空快乐的翱翔;而老师, 只是花丛中一只路过的蝴蝶, 刚好看见了你们可爱的身影。在孩子们的探究到了火候时, “蝴蝶”该登场了!我及时下达了“小组代表开始展示探究成果”的命令, 各个小组争先恐后回答问题, 小手举得“刺破苍穹”, 各种答案闪现着智慧的火花。这个时候, 就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时间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 点拨他们的思路, 在课文中找出关键词句, 分析作者情感, 归纳人物性格。

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叙事散文, 关键细节, 最好发挥学生的表演天分, 让他们登台表演, 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品析阿长“切切察察”这个细节时, 我要求两名学生代表站在主席台的正中间, 像阿长和别人说话一样, “竖起第二个手指, 在空中上下摇动, 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进行“场景再现”, 两个孩子惟妙惟肖的表演赢得了阵阵掌声。这个时候, 我伸出小拇指“表扬”他们, 同学们都笑着说:“老师, 手指头错了!”我马上追问:“鲁迅先生设计的是哪一个手指头?你能说说其中的奥妙吗?”学生们“哦”的明白了鲁迅先生遣词造句的妙处。

“带着问题品课文”环节, 正是基于新课程理念, 让孩子们“生生互动, 合作探究”, 在课堂上“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团结、学会做人”, 从而在训练孩子们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同时, 锻炼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生活能力和生存能力。

三、带着问题说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对学生“说”的教学提出了要求: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因此, 不管什么体裁,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必须训练学生“说话”能力。叙事散文, 通俗易懂, 贴近生活, 能很快打动学生幼小的心灵, 教师只要设计好教学内容, 学生能说的东西有很多。

我主要把“辩论”这种活动形式带进了叙事散文的课堂教学, 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这个环节也要注意两个方面:

1.辩论的“总设计师”

新课程理念, 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但是, 现在的语文教学有点“矫枉过正”的嫌疑:教师“不敢主导”, 害怕因此冲淡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的学校甚至强迫教师“一节课只能讲几分钟”, 剩下的时间全部教给学生活动, 这是不对的。韩愈说:“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学内容, 该教师讲的一定要大胆讲, “主体”应该是“主导”引导下的“主体”, 而不是所有内容都要学生“兵教兵”, 那还要老师干什么?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应该是一名“设计师”, 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

把“辩论”引进课堂, 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论题”, 特别是正方和反方的观点, 不仅要争锋相对, 更应是“画龙点睛”, 这对学生理解课文主旨起到至关重要的启发作用。

叙事散文可以辩论的内容有很多, 课文主旨、写作方法、描写方法等都可以成为辩论素材。在《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 我主要引导学生利用辩论把握文章中心。

教学过程中, 我设计的第三个大环节是:“带着问题说课文”。我让学生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入手, 思考:就整篇文章来看, 作者对阿长的感情, 是以喜欢为主, 还是以讨厌为主。然后抛出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正方——以喜欢阿长为主, 反方———以讨厌阿长为主。男生和女生自由挑选正方和反方, 8 分钟的小辩论, 唇枪舌剑, 战火纷飞, 精彩激烈, 笑声、掌声, 连续不停。

2.积极的“旁观者”

学生辩论时, 教师决不能“隔岸观火”“袖手旁观”, 教师必须是积极的“旁观者”。

教师首先是“平等的首席”:不管正方、反方, 教师都不能偏向, 和每一方都是平等的关系;有困难的时候, 既帮助正方, 也帮助反方。

教师还应该是“指导者”:教师要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内容向两方学生“输送炮弹”, 并且在双方辩论“哑火”的时候及时出手, “推波助澜”, 让“战火”接着烧下去。

教师还应该是“管理者”:辩论的主题是不能“跑偏”的, 必须围绕主题来, 不准进行“人生攻击”, 要讲究辩论规则, 必须认真听取对方辩手的发言, 一定要互相尊重, 不能有其他的“肢体语言”, 这样, 课堂才是有序的。

在《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的辩论环节, 正方学生完全被反方打败, “作者不喜欢阿长”占了绝对上风。因为作者采用的是“欲扬先抑”, 学生随时、随处可以发现阿长的“讨厌之处”, 当然会觉得作者不喜欢阿长, 其实这正是老师期望的结果, 但老师必须要帮助正方!我反复提醒正方同学思考:

难道阿长就没有一点优点?

如果阿长是一个“坏蛋”, 作者为什么对她这么难忘?

作者小时候对阿长是什么态度?

作者长大后对阿长又是什么态度?

这些感情有关系吗?

“扶弱济贫”的结果是, 全体学生明白了本文的抒情线索:“讨厌———敬意———怀念”阿长, 然后顺理成章的明白了本文的写作方法:欲扬先抑。

为什么把“辩论”这种形式作为“说课文”的活动形式呢?因为辩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好胜心, 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都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没有任何羞怯感;同时, 辩论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流能力, 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发散思维,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 为青春注入正能量。

四、模仿课文写片段

语文课离不开拓展延伸, 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所讲的教学内容, 强化教学主题;它还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让他们掌握各种语文方法;它是讲授和练习联系的纽带, 是把课本知识直接转化为学习能力的纽带。

在处理叙事散文的“拓展延伸”环节, 我主要采用了“片段仿写法”, 这种拓展方法简单易行, 通俗易懂, 可以马上活学活用,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里要注意两个方面:

1.点拨方法

提起作文, 很多语文老师都会头疼:我费了那么多的功夫, 为什么学生的作文还是写不好呢?其实写好作文关乎方方面面问题, 比如学生的阅读面的深浅、知识面宽窄、语言水平的高低、思维能力的高下, 以及写作数量的多寡、批改质量的好坏, 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水平。我认为, 写作方法的点拨应该引起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 那就是“一课一得”!因为每一篇课文都是编委精心挑选的, 它们对于学生写作一定都会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叶圣陶老先生早就告诉我们:“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句话可以作为语文教师作文训练的圣经!

叙事散文中, 可以借鉴的写作方法有很多:欲扬先抑、细节描写、对比、衬托、象征、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人物描写等等, 每一种方法, 都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模仿借鉴, 快速转化为写作能力。

在《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的拓展延伸环节, 我设计了“模仿课文写阿长”的写作训练活动:在你的成长过程中, 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是怎样看待她们的?请用欲扬先抑的方法写一段话, 介绍这样一个人, 不超过200 字。这个环节我准备了8 分钟, 因为前30 多分钟学生已经充分理解了“欲扬先抑”这种方法, 在课堂上没有专门的时间用笔写, 学生直接举手发言, 口头作文, 教师在一边点评, 效果很好。

2.仿写片段

一节课只有45 分钟, 拓展训练的时间很短, 但短有短的训练方法, 那就是写“片段”。在教师总结完本文的写作方法之后, 趁热打铁, 及时跟进, 马上拓展, 这样学生有新鲜感、兴奋感, 迅速进入练兵状态, 训练效果会更好。

例如《阿长与〈山海经〉》, 还可以设计另外一种片段训练:

阿长和别人说话, 常喜欢“切切察察……”;你身边的同学们说话时是什么一种情景?请你模仿这个细节, 描写一个人物片段, 要求写出人物个性, 不超过200 字。

再例如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背影》, 可以这样设计片段训练:

年老、笨拙的父亲, 亲自翻过铁道为我买橘子, 对于父亲的外貌和动作描写, 没有华丽的辞藻, 却突出了父爱的伟大, 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也使这篇散文成为不朽的名篇。请你模仿“买橘子”这一段的人物描写方法, 写一个感人的场面, 歌颂父爱或母爱的伟大, 不超过200 字。

在叙事散文的拓展环节, 教师要紧扣课文, 结合作文方法设计训练片段。因为这种片段训练, 直接把教材技法作为实战指南, 着眼“局部战争”, 演练“实战水平”, 可以培养学生写作的“手眼身法步”基本功。这样, 小处着眼, 细节磨练, 日积月累, 描写能力提高了, 语言水平提高了, 写作技巧娴熟了, 逐渐提高到段、篇, 作文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这就是“仿写”的魅力。

3.写人叙事散文的技巧 篇三

一、要选取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烘托中心。

写人要选取最能体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素材,如王安忆《我们家的男子汉》,主人公是个小男孩,这个小男孩身上又有很多“男子汉”的特点,作者就精心选取了典型事件来刻画“男子汉”的形象:他对食物的兴趣、他对父亲的崇拜、他对独立的要求、他的眼泪、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而在这些记叙中,又生动的体现出一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如“他向往着去少林寺当和尚。可是我告诉他,当和尚不能吃荤。他说:‘用肉汤拌饭可以吗?‘不可以。‘那么棒冰可以吃吗?”“有一次,他很不乖,我教训他,他火了,说:‘我叫爸爸打你。我也火了,说:‘你爸爸,你爸爸在哪儿?他忽然低下了脑袋,嗫嚅着说:‘在安徽。”

二、写人记事要有一条明晰的线索。

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贯穿全文的脉络。为达到散文“散”与“不散”的统一,在组织结构上,就要有明确的线索,把所有材料联缀起来,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散文线索灵活多样,有如下几类:时间线索、空间线索、实物线索、情感线索。

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叙事有头有尾,来龙去脉比较清楚,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有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从我能记忆时起”、“到四五岁时”、“到八九岁时”、“1895年”、“1900年”、“1908年”、“1909年”、“1919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母亲优秀品德的许多事情,便一桩桩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空间线索多用于写景类散文,我们此处不再赘述。

实物线索即以一具体物体为线索贯穿全文,如《柳叶儿》,作者围绕“柳叶儿”选材,看到眼前的柳叶儿、回忆抢柳叶儿、吃柳叶儿,最后由别人赞美柳叶儿引出自己的看法:“我想告诉人们,它味苦,微涩,但能救人,如果你没东西吃,它能够让你活下去。”文章就是这样以“柳叶儿”为线索,把与柳叶儿有关的事组织起来,形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以情感为线的,多见于抒情散文。不过记人叙事类散文中也有以情感为线索的,如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就有两条线索:一是时间线索,二是情感线索。情感线索又有两条:一条是父亲对“我”的执着的爱,这是不变的;二是“我”对父亲的情感变化,经历了从怜惜、不理解、理解到怀念的过程。

三、要有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在写作时,如能成功地运用细节描写,不仅能充实内容,而且还能像精彩的特写镜头一样,真切细致、生动深刻地把人物精神世界或事物的最本质的部分展示给人们。写人可以通过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的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个性特征,叙事可通过细节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中心。

把精微的细节镌嵌在叙述之中,可使作品的艺术魅力大大增强。

如《背影》中父亲过铁道买桔子一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段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会深深打动了读者、感染读者。再往下看:“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把心细如发、关爱儿子的父亲形象刻画得可亲可感。再如《柳叶儿》一文,细节描写非常传神:“我走过去仰头看看,一下甩脱了鞋。.脚丫子猛地踩到冰凉的硬地上,牙齿都咯嘣嘣响。我赶紧把裤带勒紧,手上吐口唾沫,抱住树干,缓一缓劲,便飕飕地爬上去。衣服扣子开了,肚皮蹭着了树干,凉飕飕的。树上的露珠滴进脖子,滚下去,通身又是一阵阴凉。”

另外,写人记事还要注意突出中心,注意与抒情的结合,注意语言的简练生动,还可以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将人物、事件刻画、记叙得更生动感人。这些写作技巧应提醒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慢慢体会。

4.叙事抒情散文;锦鲤 篇四

上周一那个美丽的早晨,明媚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屋内。我怀着愉快的心情,和往常一样给家里养的3条锦鲤喂食,惊奇地发现鱼缸水平面周围竟出现一圈半透明半白色小圆点,一开始以为是气泡,但气泡不该那么小那么密,颜色也不会带点奶白色,凑进后仔细一瞧,竟是鱼卵,小小圆圆的鱼卵粘满了圆形鱼缸最中间的一圈,像是赤道,有一大块密密麻麻整齐排列着的,也有稀疏零星几颗分布的,大致估计一下,好家伙!竟有50余颗。

我感到无比兴奋,更感到不可思议,这些锦鲤只不过成人拇指般大,不似旅游景点池塘里养的那般肥硕,小小的鱼儿竟在我入睡的夜里悄悄产卵,繁衍后代。

十天来,如何成功孵化这些鱼卵成了我当前最关心的事儿,我去咨询花鸟摊贩、去查百度,去收集所有关于锦鲤的养殖知识。我将他们移到另外一只鱼缸,避免他们把自己的卵吃掉。每日下班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观察鱼卵的孵化情况,只见半透明状的小圆点一日日泛白然后开始变黑,6日后,已经有8尾鱼苗成功孵化,在太阳底下仔细观察,细细黑黑的小身材,像姑娘家用的绣花针,也像小朋友的自动铅笔芯,恐怕要拿着放大镜才能看清楚他们的头和尾了,每天煮一个鸡蛋,将蛋黄捏碎了喂给他们吃,找找他们的身影,数数他们的个数,看着他们一天天长大,就像是抚养自己的小孩,是一份责任,也倍感满足与自豪!

看着它们逐渐成长,我的心中浮现出关于锦鲤的往事。

两年前,临时起兴,我从花鸟市场买了5条锦鲤。自来我家后,他们的生活颇不平坦,5条锦鲤到现在只剩下3尾了。

我不是一个尽职的主人,从来不知道也不会区分锦鲤的性别,在我看来他们只不过是漂亮的能吸引人观赏的小东西罢了!黄橙色身体下面拖着长长的飘逸的尾巴,仿佛少女的雪纺长裙。养锦鲤本是一件极精致的事,但我却做得很粗糙:没有过滤器,没有打氧泵,更没有假山水草等装饰品,一个圆形玻璃浴缸,一小袋鱼食是他们的生活用品,连捞鱼网也是自家有的宽口小碗充数。

记得那是去年秋冬的一天,我陪一位朋友去水库钓鱼,见清澈的河水里丛生着随波摇曳的水草,非常感兴趣,便摘了两条。凑近细看,有许多球形白色物附着在上面。朋友告诉我,那是鲫鱼的卵。我问:“可以给锦鲤吃么?”“当然可以呀,营养可好了,都是蛋白质”朋友打趣的回道。我信以为真,便又摘了几条附着很多鱼卵的水草,打算带回去给家里的锦鲤进补。

也许是不能吃鲫鱼卵,也许是水草中含有有害的病菌微生物,第二天,锦鲤的嘴角就开始发白溃烂,病情恶化的很快,不到3天,白点已经漫延到眼睛下面,一条早已肚皮翻白。我回天乏力,急得团团转,不知道如何是好,联想到人感染发炎时都会吃消炎药,于是很“聪明地”喂他们吃甲硝唑片(消炎药),把胶囊打开后一股儿脑地将药粉倒入鱼缸中,估计鱼儿是没有味觉的,很苦的药粉他们也会当食物一样抢个精光,4尾鱼儿在我这个“蒙古大夫”的治疗下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今年四月初,全家出门到北京游玩5天,虽然想过要将鱼儿交给友人代为照顾,最终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与嫌太麻烦而最终作罢,他们却顽强地度过没有食物的漫长5天。

今年夏日天气异常炎热,鱼缸需要每天换水,由于工作太忙,回到家只想吃饭睡觉,直到看到浑浊的水与漂上水上的2尾鱼,才醒悟到我是如何疏于照顾他们。急忙抢救,一条已经翻白肚皮死了,一条横躺着,只有嘴巴一开一合,他的两个圆圆鼓鼓的乌黑的大眼珠直勾勾地盯着我看。那两个黑眼珠!非常的黑,非常的大,眼神中流露出极大的委屈与悲伤,仿佛在向我呼救,又仿佛在控诉我的不负责任。我赶紧换水喂食,它也极为争气,靠着水的浮力用力呼吸,使劲地将食物吸进嘴里,仿佛在争取最后的生存机会。晚饭后再去看他,它已经能正常游动了。

5.叙事散文 寿宴 篇五

我被妈妈摁下头,“这是你表姑家大表哥”--鞠躬,“这是„„”在矮人大半载儿的我的眼里,只见一对对穿着裤子的腿一闪而过,尼龙打皱的,卡其布的,膝盖处鼓出两个包来,还被磨得平实而明亮。随着这些腿的离去,上面总有一只大手向我柔嫩的脸蛋儿,像一排排钉耙耧过,我索性硬起脖子,好增加母亲把我摁下去的难度,心里却直琢磨那些花里胡哨的寿礼,热气腾腾的寿宴,对于大手的刺痛,也不免有节奏地紧张着„„

“呦!瞧这孩„„还得叫大叔哪!”妈妈“噌”地把我摁弯下去,等我挣扎着抬起头时,迎面伸过来一只手,那只手比先前的手都小,又嫩,只是脏了点儿,我心里一爽,却只见那只手迅速变了姿势,照着我的脸蛋儿就是一拧,“哎呦”,我握着脸叫道。那孩子大约八岁光景,精瘦中透着强壮,光脚丫子沾满黄泥,脚趾头被秋雨泡得起皱发白,却得意地抠着地。我狠狠地瞪了他一眼,还没有来得及开口,他就被一个胖大的女人给拽走了,留下一个可恶的鬼脸。“他大奶您慢走!”妈妈朝那个年纪不相上下的女人喊道,一面心疼地揉了揉我那可怜的脸。

寿宴终于开始了,我被妈妈抱上了一条红漆大板凳,在一片热气腾腾中,我莫名其妙地兴奋着。一扭头,那粘满黄泥的光脚丫半悬在灯下踢腾着,不时碰一下我那双安静的小脚,刚买来的小马靴被蹭上了斑斑黄泥。“跟你大叔好好玩啊!”妈妈安抚我的头,大概又觉得不妥,她顿了一下,改口道:“让着你大叔点儿。”大叔的妈妈看了我妈一眼,妈妈窘窘的,忙菜塞给我。

“吃水果喽!”厨子们端上一盘盘水灵的葡萄、鲜美的苹果,尤其是那白瓷盘里淡绿中透着嫩黄的--“哈密瓜”我叫道。“哈密瓜”八岁的大叔搔头看了看他母亲,重复道。那股沁香散发开来,甜甜的、清清的,我的口水似泉涌而出。

其实我并不曾吃过哈密瓜,只是我的姑姑有次出差带回了两粒哈密瓜味的水果糖,我对那种糖味情有独钟,有三天之后,还总觉得手有余香,不停地嗅那几个曾剥过糖纸的手指头。

我咽了口吐沫,直盯着那盘被切得小小的、薄得透明的淡绿色瓜片。八岁的大叔马上警惕起来,他捋了捋裤腿,把两只泥巴脚踏上了光洁的板凳,猫着腰,身体前倾,朝向那细白瓷的瓜盘。“啊。刀工真好!”“嗯,这工夫真是到家!”圆桌的亲戚啧啧称赞,一边兴起红色的大筷子,夹起那薄如蝉翼的瓜片--“尝尝这是啥玩意儿!”他们说。哈密瓜在那个时候、那个地方是鲜见的稀罕物。只见忽悠忽悠被夹走了几片,“好吃,好吃!”于是开始一叠一叠地夹,大叔便丢下筷子,撅着屁股上了手。我心急如火,“妈!”我拉她的衣角,两只脚悬空踢登着,手里的勺子捏到了尽头,却怎么也够不着。挡在前面的大叔加过头来得意地瞟了我一眼。被积压出的汁液和着手上的泥灰,一道道灰绿的渍迹顺差他的胳膊肘流下来,滴到桌上。

6.经典叙事散文 篇六

三个拾荒者,都是女的,正在一堆垃圾中寻找废塑料、汽水瓶、易拉罐。突然,一大堆灰旧里面,跃出了一点红,是一枚红发卡。那位年老的拾荒者,用黑色的手把发卡捡起来,夹在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看了又看。有什么可看的呢?发卡样式非常普通,还染上了来历不明的汤汁,脏兮兮的。何况对于她的年龄,红色实在太耀眼。很显然,这是哪个时髦女孩丢弃的,虽然没坏,可是,她却把它扔了,兴许正戴着更漂亮的新发卡,走在大街上呢。年老的拾荒者拿着发卡,跑到垃圾场附近的小商店,谨慎地抽出皱巴巴的1元钱(对她也是奢侈的价格),买了包最便宜的纸巾。

回到垃圾场,她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张纸巾,背对着风,开始一丝不苟地擦拭那枚发卡。那种认真劲儿,仿佛擦的是祖传的玉器。发卡渐渐在她手里燃烧起来,像灶里的火,像刚出的朝霞,像女兒冻红的小脸……她又给同伴一人一张纸巾,说,把手擦干净!两人都小心翼翼地擦完手,小心翼翼地接过发卡,笑着低声地说着什么,仿佛在商议。

过了一会儿,年纪最大的拾荒者,动作生硬地把红发卡别在了头发上。多少年没有别发卡了吧?红发卡把她的白发,衬得愈发地白了,而那张满是皱纹的脸,有些害羞,有些满足地微笑着。一会儿,她把红发卡递给了中间的女人。她的头发黑白相间,这枚红发卡,像一只飞舞的蝴蝶,让她沧桑的面容添了些许生动。没多会儿,她也把红发卡拿了下来,恋恋不舍地递给最小的那位。原来,她们在轮流试戴,谁戴着好看,红发卡就归谁。

最小的拾荒者有一头浓密的黑发,红发卡一戴上去,犹如漆黑的夜晚倏地升起了一轮红月亮。那头长发,和长发下的脸庞,都变得如此迷人,如此美丽,让另外两个拾荒者都始料不及,看着她呆住了。这个年龄最小的拾荒者,低下头笑了,笑得含蓄又开心,笑成了一朵晴空下的棉花……过了一会儿,她把这枚发卡摘下来,还给了年老的女人。对方则以五指为梳,梳理完女孩儿的长发,就把发卡轻轻地别在了上面。

三个人都笑了。因为一枚别人遗弃的红发卡,她们感受到真切的幸福,青春的美好,人性的温暖。一个下午,她们都特别高兴。回家时女孩儿有些羞涩,但没有摘下发卡,走了。

当然,诗不可能这么啰唆——但,生活的细节肯定是这样的.,甚至比这更真实,更精彩。谁能想到三个拾荒的女人,会如此容易满足、容易幸福呢?我不想从这三个拾荒者身上,得出什么伟大生活要旨,只想说,和这三个拾荒者相比,我倍感羞愧,我的灵魂早就麻木成了一根铜丝,而我常常自鸣得意于,这根铜丝可以在我与生活之间作某一种连接,像一根超级保险丝,其实,也正是这种“铜丝”,让我的灵魂麻木了许多。生活中,很难再有什么事让我心动,更甭说兴奋了。这三个拾荒者,岂止是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简直让我觉得,生活就是为她们准备的,她们可以把垃圾当成宝贝,而我们却常常把宝贝当成了垃圾。

7.彭学明散文的人文关怀与底层叙事 篇七

关键词:人文关怀,底层叙事

人文关怀是人文主义的关怀, 西方的人文主义当从文艺复兴时代谈起, 首先它重新拾起古典的力量, 其次它强调人的尊严, 第三它注重道德实践, 最后它促使人的彻底开放。而中国的人文主义当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人文运动说起, 孔子主张“不学诗, 无以言”, 强调古典的力量, 孟子“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强调人的自我修身精神。在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彭学明这里亦然, 其人文的关怀透然遍布其作品。

彭学明的人文主义表现在他亲身经历对底层人的生活, 因而对乡亲的关怀表现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在《故乡, 我永远的航船与口岸》中他说:

当我一步步更加精细地走进乡亲们的世界时, 乡亲们的苦与痛、甜和乐, 就更如与生俱有的家族血民族髓, 连着我的骨肉, 植进我的心灵。我看见他们的孩子跟我的妹妹一样读不起书, 我看见他们的爹娘跟我的爹娘一样看不起病……

作者是湘西土家族的儿子, 他看到亲人的痛苦和贫穷正是他曾经经历过的。正所谓“悲伤着他们的悲伤, 痛苦着他们的痛苦”, 他的辛酸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理会。

彭学明的作品相当一部分都是书写湘西土家族的风土人情和生活场景, 给予故乡底层群众社会关爱和深切同情, 加上作家对湘西土家族个体和打工仔现象的描述, 并给予真切的关心和爱护。散文《老去的渡船》《吊脚楼里的人物》《酉水背沙女》《庄稼地里的老母亲》以及长篇纪实散文《娘》等多篇散文都在以描写故乡的人物个体, 而他又不是简单的描述, 作家字里行间透露给读者的是温情的温暖。当家乡亲人被社会给予错误的解读后, 彭学明以高昂的热情纠正和还原社会真实, 《我的乡亲不是匪》、《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宋祖英》就还原了社会真实, 他是土家族的一份子, 生长在这片土地, 是土家人的代言人, 他有资格还原土家人的社会真实, 呈现在世界面前的应是一个真实的湘西土家族群体。

他希望有一天时光倒流出现奇迹。尽管他老了, 他的手、他的背、他的力无法再与河流对抗了, 可他还摇得动橹。可是, 没人来, 他不免落寞苍凉, 有星星点点的泪。

《老去的渡船》描述了一个祖祖辈辈出生在河边, 靠着划船度生活的家庭。没有一成不变的职业, 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以强劲的姿态更改了乡土世界原有的生活状态和生存方式。但这种改变只停留在表面, 他们的内心从来都没有被现代科技真正俘虏, 对他们来说, 这种接受期是无期限的。老船夫的内心就没有因为现代科技的到来而欣慰, 对他来说, 修桥改变的是乡土的表面现象, 车水马龙的生活和现在所住的房子都是新的, 没有历史, 没有回忆也没有印记。没有历史的存在是虚无的存在, 华丽的外表终究掩饰不了实在的空虚, 成为残缺的外壳。没有历史印记的存在是孤独的存在, 热闹的社会现状改变不了人们寂寥的内心。乡土变成了小城, 河上漂泊的船变成桥上奔驰的车, 桥连接了河的两岸, 但阻隔了河两岸的亲情往来。这是老船夫寂寞的根源和怀念过去之根本。老船夫的儿子觉察了老船夫的寂寞, 于是要求爸爸为他撑船, 老船夫内心欣喜荡漾。儿子还说修桥是好事, 这都让内心原本不平衡的老船夫多了一个接受现代科技的理由, 这在很大程度上又缓解了老船夫内心的悲伤。彭学明对老船夫内心的深度透析, 借老船夫儿子之手很好地表现出来, 彭学明理解底层人, 关心底层生活, 关注底层人的内心需求并很好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吊脚楼里的人物》里孤儿四龙自小没少吃苦, 受人白眼, 被人驱赶, 遭人冷遇, 艰苦的生活熬出头的日子就是四龙长大成家后的日子。生活要继续, 人不能只活在回忆里, 只能依靠回忆度日没有现实生存能力的人不是真正快乐的人。四龙曾经的遭遇不曾忘记, 但他选择相信和接受现在的乡亲, 跟他们和睦相处, 活在当下则是最好的生存法则。吊脚楼里的木匠, 自小便有挣钱养家的好手艺, 但当其进入了城市, 挣了大钱, 看到了城市的生活人群, 他迷失了自己, 丢掉了自己的乡土人身份, 开始了淫乱的生活, 抛妻弃子, 快活自在去了。一个人只有一个根, 最初的身份被丢失, 最初的圈子被丢弃后, 就很难被另外一个圈子真正接受, 都市人没有接受木匠, 当其年老体衰之时他后悔莫及。他回到原来的乡村, 乡亲给了他靠岸的港湾, 给予他生活上很多帮助, 亲人总是这样心胸豁达, 当你从错的中点返回对的原点时, 只有亲人愿意张开翅膀拥抱你。在这里彭学明给内心知道忏悔的木匠一个被原谅的机会。

彭学明塑造了土家女性纯善美好的一面, 她们勤劳, 朴实, 无私。但是她们有她们的苦。女人承担起繁衍后代的责任, 在部分家庭里, 女人为家族生出男婴才算真正完成了繁衍后代的使命, 若孩子没有一个男婴, 女人则很可能遭到婆婆和丈夫的冷遇, 这使得女人的日子是难熬的。于是作者给予女性很高的评价, 赞美她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也因此希望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肯定。观念是可以改变的, 生男生女不随人愿, 某些家庭不应该对此耿耿于怀。土家女人太辛苦, 社会应今早的改变一些摧残人性的旧观念。

内心的冲动在受到外界刺激的时候就会爆发出来, 当感性冲动受到理性冲动控制时, 人内心冲动的无限可能性就会受到压制, 起决定作用的理性冲动就凸现出来, 与之相应的理性冲动就会付诸实践, 成为实践行为冲动。故乡亲人被欺骗, 他不能漠视, 他亲自采访他们并探访黑职介, 亲人被欺骗, 彭学明的内心受到极大的刺激, 他不忍心看到亲人任人宰割, 于是内心产生想要去帮助他们的冲动观念, 经过理性审视, 这种观念上的冲动就变成了行动上的实践。由此可知, 他对底层人的关怀不仅仅停留于关切之心和同情之意, 更是一种参与, 是观念上和行动上的参与, 这更是深层次上和实践上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彭学明博客:http://blog.sina.com.cn/pengxuemingzuojia

8.散文化叙事的基本方法 篇八

一.注重表现日常生活中平凡之中的非凡

在平淡的现实生活中,凡夫俗子、平民百姓身上有许多不平常的非凡素质。

西方的一些著名作家在烦恼绝望占据重要地位的叙事语境下,用心表现日常生活中创造进取的非凡精神。获普利策文学奖的美国女作家安妮·泰勒的《初学者再见》,一场疾病使艾伦右侧手脚麻痹,但他仍然坚强乐观地经营着自己的出版公司,可是不幸发生了,心爱的妻子多乐茜突然离世,他陷入极度悲痛之中,几个月后,多乐茜又回来了,在多乐茜的鼓励下,他开始了新的生活,但后来意识到,多乐茜并没有回来,那是他思念妻子的幻觉,过多沉溺于悲痛,只能徒增感伤,纪念妻子的最好办法就是乐观地生活下去,好好地做事情,于是他又开始了积极进取的新生活。美国当代女作家伊丽莎白·斯特鲁特的《奥丽芙·基特里奇》获普利策奖,其主人公奥丽芙脾气暴躁,语言尖刻,不断伤人,同丈夫,孩子,学生都处不来,对生活充满了怨恨,一天到晚生活在痛苦之中。丈夫去世后,奥丽芙有天散步,帮助了失去老伴的杰克,第一次发现生活意义,随后与杰克接触越来越频繁,对以前的所作所为感到悔恨,开始与杰克享受黄昏恋的愉悦,对生活充满感激。评委评论说,强烈的感情冲击深深吸引了我们。

西方的一些著名作家在非人化占据重要地位的叙事语境下,用心表现日常生活中非凡的闪光人性。被称作爱尔兰国宝级作家的梅芙·宾奇,其作品《塔拉路》《点燃一只小蜡烛》《晚间课程》等等,在全球销量4000万册。她以温柔慈祥的心灵,文静恬淡的语调诉说艰苦岁月中能干的家庭主妇、慈爱的父亲、善良的医生、慈悲的修女,等等,打动了读者大众的心,引领读者大众向前。获芥川文学奖的日本女作家朝吹真理子的《贵子永远》,写贵子和永远子在一起的欢乐童年以及他们25年后再次相遇的故事,作品深入人心地表现了万象流转,但情义永远的闪光人性。

西方的一些著名作家在生存价值消解占据重要地位的叙事语境下,用心表现自觉构建生存价值的非凡举止。爱尔兰著名女作家艾德娜·奥布莱恩的传记作品《乡村姑娘》,叙事自己的奋斗人生,在这些日常生活的叙事中,母亲坚称“文学是罪孽”,丈夫咬定“你有写作才华,我永远不会原谅你”。她力排众议,不顾母亲和丈夫的反对,毅然走上了艰苦的创作道路,创作了20多部作品,获得了爱尔兰笔会终身成就奖。这里生动展现了她对自主意识、自由意识的热切追求,这隶属于自我价值的构建;艰难岁月的创作丰收,体现了她对社会价值的热切追求。被称为现代文坛“疗伤系”的代表作家,日本的吉本芭娜娜,其作品《橡果姐妹》,失去双亲的少女果子和姐姐橡子创办了一家叫做“橡果姐妹”的心理咨询网络,热心解答网友们遇到的情感问题,她们在努力构建社会价值的同时,努力“磨砺自己的灵魂”,构建自我价值。

二.注重表现日常生活中普遍之中的特殊

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的特殊之处具有丰富、深化、发展事物共同本质的认识意义。列宁高度赞美“不只是抽象的普遍”,“而且是自身体现着特殊、个别东西的全部丰富性的这种普遍”,说这是“绝妙的公式”(《列宁全集》第38卷,第98页)。列宁为什么对体现丰富的特殊性的普遍性赞不绝口呢?当人们认识了事物的共同本质以后,对独特性的认识,具有补充、丰富、发展事物共同本质的认识意义,赋予人们对事物共同本质的认识以生命、运动、发展。

王海磬的报告文学《一个人、一匹马,穷尽青春年华》,全国劳动模范王顺友一个人,一匹马在高山深谷中送邮26万多公里,相当于走了21趟“二万五长征”,其间,没延误一个班期,没丢失一封信件。这一个人,一匹马,一壶酒,送邮,是大山区生活中平常的事情,但在这平常的事情中却有着稀有的独特:35年送邮26万多公里,相当于21趟“二万五长征”,并且,没延误一个班期,没丢失一封信件。李玉兰的报告文学《道德的最大秘密就是爱》,全国劳动模范邓前堆在高山峡谷中行医28年,为了乡亲们的健康,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溜索过江,那漓江索道,高30多米,长100多米。这溜索行医,是漓江两岸平常的事情,但在这平常的事情中却有着稀有的独特:经常溜索,索道30多米高,100多米长,送医28年。这些平常之中的独特,丰富、深化、发展了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的共产主义精神。

我们有不少散文化叙事方式的小说作品注重表现日常生活中普遍之中的独特。季栋梁的《上庄记》,西北的一个极端贫困的小山村,为了孩子成才,改变贫困际遇,全村上下办教育,抓学习,一个个触动人们痛感神经的感动强有力地激励着读者的心灵。初春,寒冷沁骨,因为没钱买笔记本,一个个小学生都高高兴兴地到操场上写作业。范小青的《厨师履历》,王巧金,贫困山村的一个非常能干的女青年,结婚,婆家摆宴席,双方商定,最后一道菜上猪蹄膀,可是宴席上却上了木制猪蹄膀,王巧金深受刺激,婚后,奋发努力,用积下的金钱买了一只只猪蹄膀,自己烧制,一一送给参加婚宴的宾客。接着,凭借自己的勤奋、智慧,在镇上办了巧金蹄膀店,同丈夫欢愉地经营着,很红火。上述独特的呈现,从不同视角丰富、深化、发展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建设中创造进取的奋斗精神。

三.注重表现日常生活中解构之后的重构

事物解构之后的重构,体现事物周期性的发展特性。“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之母”,是说事物的周期性发展变化永不停止,这是宇宙万物产生的基础。老子《道德经》这句精彩言论阐明了事物螺旋式的发展意义。endprint

德里达认为宇宙万物的生成是一种生生灭灭的运动,进行着永无休止的“结构——解构——重构”。

其重构,是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恩格斯指出:“否定之否定究竟是什么呢?它是一个极其普遍的,因而极其广泛地起作用的重要的自然、历史和思维的发展规律。”(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81页)

重构,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广泛进行。如现代爱情的经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反对禁欲主义,赞誉人类的爱情,爱情开始走向情与性相结合的道路;可是后来,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一些激进主义者把强调爱情中的性推到极致,于是只剩下赤裸裸的性了;爱情引起的社会危机,促使一些有见地的思想家,如罗洛·梅、费尔盖·哈林、基·瓦西列夫等等大声疾呼,呼唤情与性高度结合的爱情,现代爱情开始走向高度发展的情与高度发展的性的高度结合的道路。国人写的几部传记作品,李存光的《巴金》、荷兰的《居里夫人传》、苏曼的《获诺贝尔奖的女性》生动展现了巴金夫妇、居里夫妇、科里夫妇的有魅力的现代爱情。巴金与萧珊相濡以沫,相互关切,萧珊去世后,其骨灰长时间存放在巴金的寝室里,巴金说,这样,“感到她仍然和我在一起”。居里与玛丽突破婚恋的封闭围墙,实现了相互之间“你融进了我的生命之中”的婚恋,书写了“人类婚姻史一个伟大动人的佳话”。科里与格蒂虽然个性迥异,但他们的婚恋达到了高度和谐的境地,以致朋友们取笑他们是“雌雄一体”。这些激动人心的爱情,在现代爱情解构的世界语境下,正是重构的高度发展的情与高度发展的性的高度统一的现代爱情的生动写照。

一些作家认为,现代社会在性解放作用下,“公寓伙伴”、“一夜新娘”、“露水夫妻”,“合同夫妻”、“群婚团体”等等泛滥成灾,现代爱情已经被解构了,只剩下性放荡了,因此,怕被人嗤笑落伍,不敢写现代爱情。但与此同时,一些作家根据现代爱情解构之后的重构,生动展现了重构的高度发展的情与高度发展的性的高度结合的现代爱情。如,铁凝的《火锅子》,写了一对老夫妻“那永不腻烦,永不勉强的手拉手”。《春风夜》写了一对为生活奔波的中年夫妻的相会,午前,他们在一个旅店相遇,妻子知道丈夫腰间盘有病,说,你躺你的,我陪你坐着。丈夫拿被子盖上了妻子的双腿,他知道她的腿有关节炎。丈夫在被窝里搂住妻子穿弹力保暖裤的腿,妻子低头摸了一把男人脸上粗硬的胡子说,你还知道疼我的腿啊。相爱男女的接吻、拥抱、爱抚、作爱、等等,是情活动,也是性活动,是情、性统一的活动。上述作品这些相濡以沫的爱情叙事,可视为在现代爱情解构的大时代语境下,现代爱情的重构,体现高度发展的情与高度发展的性的高度统一。

在严酷的人生辩证法中,注重表现日常生活中平凡之中的非凡,注重表现日常生活中普遍之中的特殊,注重表现日常生活中解构之后的重构,这就从根本上破解了简单复制日常生活现象的问题,为文学艺术的超越性、创造性、审美性的展现开辟了广阔空间。

上一篇:以合作为话题作文600字下一篇:高一期末主观题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