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塔》说课稿设计

2024-09-26

《电视塔》说课稿设计(9篇)

1.《电视塔》说课稿设计 篇一

一、说教材

《看电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5课,是一篇新入选的新诗。诗中描写了非常爱看足球赛的球迷爸爸,把球赛换成奶奶爱看的京剧,这是爸爸的孝道;奶奶放弃自己喜欢看的京剧,换成了足球频道,和我们一起拍手欢笑,这是老人的慈爱;看见妈好好疲劳,我们都提议关掉球赛,让妈妈听音乐看舞蹈,这既有奶奶的慈祥,又有爸爸的关切,当然,也有“我”从父母那儿学来的关爱。

这首短小的诗歌,生动地描绘了一家四口看电视的感人场面,巧妙地将家庭的注意力情与尊老爱幼的好风尚融为一体。语言朴实无,却饱含温情,精彩处既让人忍俊浓的情都包含在字里行间。

针对本课的特点,在第一课时教学字、词和进行初步的阅读之后,我把本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会写“家和完”两个生字,认识14个生字及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语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能力目标: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爱读诗歌。

4、情感目标:知道什么是爱,把从家庭的爱拓展到班级集体甚至更大的范围。

二、说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由于本篇课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浓浓亲情是重点,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并以一个伙伴的身份给学生加油,并作适当的引导,学生通过阅读通过自身的感悟,体会“情”之所在。

三、说学法

1、学生分析

一年级学生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读书能力,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但每个环节都要把要求说清楚,让学生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字,降低识字难度。并设计有梯度的练习巩固。学生已经初步掌握生字认读,练读儿歌,对于本节课来说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本节课的设计首先是以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为宗旨,从学生的心理、思维、兴趣出发,采用观图、唱歌、朗诵等直观形象的手段去创设学生的认知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了想象的主动性。 不禁,又让人感慨万千。本课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浓浓的“情”,而这浓看电视是现在学生每天的必修课,但是学生很难体会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浓浓亲情,教师有必要为他们创设一个情景,引导他们将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同教学的内容相联系起来,帮助他们学习和体会。

2、定学法

根据我班学生的特点和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及认知水平,确定运用“自主读――合作读――练习说”的学习方法,是学生不但能体会课文的情景,而且能培养他们熟读的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并能把从家庭的爱拓展到班级集体甚至更大的范围。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想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尊重学生的爱好,所以用谜语导入:小小一间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戏,天天翻花样。打一家用电器。学生很快猜出是电视。接着谈话你们爱看电视吗?说说看,你们最爱看什么?你们谁知道,你们的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爱看什么?哎!大家爱看的都不一样,怎么办呢? 别着急,我们看看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里,这家人是怎么看电视的?

过渡:这家人看电视,真有些奇妙,你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读读课文吧。听老师激情导语的方式引入课,学生初步感受。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读

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整体感知的教学设计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所以我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一遍课文,把生字连成词,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再将课文完整自由地读一遍,把较长的句子多读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指派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从一开始就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并逐步培养起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学生将课文完整自由读两遍的基础上,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通顺;再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个别读,读后评价(对读得好、有进步的同学提出表扬和鼓励),最后读给同桌或好朋友听。

(三)积累语言理解内容――合作读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式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这样做就使得学生的认知不断得到完善和升华,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因此,对课文的理解只需要多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积累语言,领悟情境,增强语感。这篇课文对话比较多,便于分角色朗读。我给学生创造了一种竞赛氛围,看哪一组同学读得好,配合得好,(小组可以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齐读;分角色读;表演读;一部分同学读一部分同学表演等等)。小组间的比赛完以后进行评议,这样的形式使学生朗读水平不断提高,并在熟读的基础上尝试背诵。学生在多读的训练后,培养了语感,感悟到课文的情境美、文字美,受到了美的熏陶,又培养了同学间的团结合作精神。

(四)拓展课文培养想像――练习说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借助教学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因此,我及时地给已经在阅读课文中得到许多启示的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引发学生想像:“爸爸明明是个足球迷――我和爸爸都在打盹睡觉;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奶奶为什么不看电视只看我们?妈妈从书房走了出来――让妈妈听听音乐,看看舞蹈。问我家看电视奇妙在什么地方?每个人都有一个什么样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呢?这个秘密就是爱!在得出结论后与学生分享歌曲《我爱我的家》。

(五)作业设计实践提升:

(1)观察:爸爸妈妈最爱吃的水果是什么,他们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

(2)行动:帮助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

这样的话题,有利于调动学生和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沟通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他们综合应用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理清重点

主要采用贴画配文字的“图文式”板书,此板书图文并茂,色彩鲜艳,内容突出了课文的重点,体现了爱的主题,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引导、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

2.《电视塔》说课稿设计 篇二

1 说“教材”

1.1 分析教材

我校选用的教材是科学出版社出版, 吴丽文主编的全国卫生职业院校规划教材——《老年护理》。该教材突出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教学特色, 以项目任务为载体, 以行动导向为目的;突出职业能力, 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强化人文于一体。据统计, 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60%都同时患有2种甚至是2种以上的疾病, 而不良的饮食习惯对这些疾病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老年人的饮食与健康”是《老年护理》第3个模块中的第1个子模块。将该模块安排在《老年护理》的前部分, 有利于学生后续学习的顺利进行, 目的是为学生将来从事老年护理工作奠定重要基础。

1.2 确定教学目标

老年人的护理重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而健康的饮食是保证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根本。笔者将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为3个方面: (1) 能力目标:能根据老年人营养素需求的特点, 针对老年人营养摄入的影响因素, 为老年人制订营养、健康的食谱, 保证老年人的营养供给;具有语言交流与表达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2) 知识目标:掌握老年人对营养素需求的特点, 了解影响老年人营养摄入的因素, 熟悉老年人的膳食制订原则, 学会制订老年人的营养食谱。 (3) 素质目标:通过学习, 能理解老年人、尊重老年人、同情老年人, 并尽自己所能关心老年人的健康, 养成学生严谨的学习和做事态度。

均衡营养的摄入是保证老年人机体健康的基本条件, 可是老年人却经常出现营养摄入不均衡的问题, 如何帮助老年人健康饮食是作为护理人员必须思考和掌握的知识, 因此, 笔者确定教学重点为:老年人的营养素需求特点, 老年人营养摄入的影响因素, 老年人营养食谱制订的原则。教学难点为:老年人食谱的制订。

2 说“教法”

2.1 任务驱动教学法

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 使学生围绕任务展开学习, 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 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的学习体系。

2.2 案例教学法与角色扮演法相结合

通过案例教学法使学生由过去的以听为主, 转到自主参与式的以思考为主;变“被动苦学”为“主动乐学”。通过角色扮演法营造良好的职业环境, 变“抽象理论的难学”为“身临其境的易学”, 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3 启发提问与奖惩相结合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杜绝学生上课睡觉或缺课现象,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的习惯。采用启发提问引导学生,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与奖惩相结合, 答对者在期末成绩中加1分, 答错或缺课者扣2分, 促使学生在学到新知识、新技能的同时, 培养其严谨的学习和做事态度, 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

2.4 多媒体教学手段

为实现“教学练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制作多媒体课件, 配合多媒体教学手段, 灵活运用案例、图片、挂图及教学短片等手段进行教学, 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

2.5 教学资源的选用

包括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和电教光盘、课件的准备、不同版本的《老年护理》教材及网络资源。

3 说“学法”

3.1 学情分析

笔者教的是三年制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 学生文化基础较好, 学习主动性、理解能力、迁移能力也比较强。老年护理在最后一学期开设, 此时学生已有了较好的专业基础知识积累。

3.2 方法指导

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分组讨论:不断引起学生的探索、发现以及想象, 引起学生兴趣, 使课上得生动、活泼。

现场扮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为师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平台,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促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及价值观形成。

作品展示:有利于学生正确认知和操作技能的养成。

互评互改:促进学生共同提高,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说“教程”

笔者计划用2个课时 (90分钟) 来完成教学任务, 共分为6个教学环节。总的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5分钟) →讲授演示 (35分钟) →综合实训 (30分钟) →考核与评价 (15分钟) →小结 (3分钟) →能力拓展 (2分钟) 。

4.1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5分钟)

教师的任务就是带领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因此, 笔者用与老年人饮食有关的视频引出教学内容, 将学生带入职业情景之中, 提出问题“什么是适合老年人的健康饮食?”“老年人的营养摄入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你能为老年人制订健康食谱吗?”让学生进行讨论, 引出新知识, 并用3个问题将教学内容分解成3个任务。

4.2 讲授演示 (35分钟)

第一个任务:老年人营养素需求的特点。用多媒体课件配合清晰的语言讲解, 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再利用富含各种营养素的精美食物图片进行提问,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第二个任务:老年人营养摄入影响因素的评估。通过各种图片使知识点 (生理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 更加形象化, 加深学生的印象。并结合案例进行分组讨论。

第三个任务:食谱的制订。导入视频“西木教授谈老年人的健康食谱”, 使学生对老年人的健康食谱形成初步认识, 提供“等值食物交换份表”挂图, 针对视频内容, 让学生各自为60岁老年人制订一日的健康食谱, 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完成食谱后, 让学生对比老年人的营养食谱制订原则与方法, 看看自己的食谱是否符合老年人的营养需求, 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对于重点和难点要采取重复强化, 配合多媒体展示等措施, 鼓励学生质疑提问以获得正确的反馈信息。

4.3 综合实训 (30分钟)

模仿职业工作环境, 将学生按座次表分成小组, 每个小组选1名学生扮演老年人, 其他学生扮演护理人员, 对这位“老年人”进行营养摄入影响因素的评估, 并根据老年人营养素需求特点, 参照老年人营养食谱制订原则与方法为其制订食谱。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制作完毕, 每个小组派1名代表上台展示作品, 请同学互评互改, 教师总结, 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总结分析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这一环节将整堂课推向高潮,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同步提高。

4.4 考核与评价 (15分钟)

用案例来考核, 用“老年人营养食谱制订评分表”来评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教师应在学生出错时多鼓励, 树立其自信心。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收集反馈信息, 从而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

4.5 小结 (3分钟)

对讲授演示环节3项任务的要点进行小结, 让学生对本堂课所学内容有更清晰的认识。

4.6 能力拓展 (2分钟)

给出一个案例, 要求学生为案例中的老年人制订1周的营养食谱, 并要求食物不能重复, 下次上课前交, 作业将纳入期末成绩。

总之, 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精选与拓展,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老年人的饮食与健康,说课,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前进.说课——医学临床课老师必备的基本技能[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1 (2) :76~78.

[2]廖桂香, 赖优良, 朱佳.家庭评估说课稿的设计[J].中华护理教育, 2010, 7 (6) :281~282.

[3]亚冬.说课也要“说学生”[J].辽宁教育, 2005 (11) :9~10.

3.“变压器原理与结构”说课稿设计 篇三

关键词:变压器 机电机械专业 技工院校 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变压器原理与结构”一课是陈小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电机与变压器》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该门教材是国家高职院校“十五”规划教材,实践性强,通俗易懂。

1.教学大纲

根据电机与电压器课程的教学计划要求,该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有关变压器原理与结构的,即要求学生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变压器的内部结构以及工作效率等。

2.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突破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在电压器工作过程中,采用一次绕组方式与二次绕组方式时电压的比值等于它们之间线圈匝数的比值。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怎样利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教会学生怎样进行解题。为了突破难点,本节课选择幻灯片演示四道题目,并且给出解题过程。通常采用多媒体教学法(说教学过程中会详细说明准备过程)。

3.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方面。本节课要求学生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变压器的基本结构,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素质目标方面。本节课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促进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第三,情感目标方面。本节课着重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关系的和谐性以及促进学生课后自习习惯的养成等。

二、说教法和学法

1.学情分析

笔者传授该课程的对象是技工院校机电机械专业大二的学生。这些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电工和电子基础知识,为该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技工院校学生基础比较差,学习主动性比较低,他们不喜欢抽象式教条,喜欢直观形象的教学模式。

2.教法

本节课应该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让学生主动学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为此本课可以采用的教法主要有:使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更加明白变压器的工作原理;使用实物教学法,使学生能够掌握变压器的内部结构;使用多媒体教学法,向学生演示题目以及解题过程,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3.学法

提问法:教师向学生提出几个与教学重点和难点紧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更好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课堂解题法:让学生在黑板上进行板书解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可以分成五个部分,总课时为45分钟。

第一步:举例说明,实物拆装(5分钟)。

可以向学生举例现实生活中变压器的使用领域以及使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拆解变压器,让学生了解普通变压器的基本结构。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变压器双绕组结构时主要有心形以及壳形两种形式。

第二步:讲故事和提问题,让学生明白变压器的基本功能(15分钟)。

为了使学生明白变压器的基本功能,向学生提出这些问题:现在已经广泛使用电力变压器,为什么还要研究开发电子变压器?电力变压器与电子变压器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没有标志的电源变压器通过怎样的办法使其能够得到利用?直流电能够在变压器中使用吗?通过讲故事和提问题,让学生明白采用一次绕组方式与二次绕组方式时电压的比值等于它们之间线圈匝数的比值,删去教材中繁琐的论证说明变压器变压作用。不过,教师在课堂中也要强调,如果学生感兴趣,可以在课外自主学习,了解变压器变压作用的推导过程。

第三步,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了解变压器工作原理(10分钟)。

多媒体教学材料需要教师课外精心准备,结合大纲要求,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变压器工作原理。

第四步,多媒体教学,向学生讲解典型样题(10分钟)。

将事先准备好的典型样题通过播放幻灯片的形式演示给学生看。题目演示时,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思考后,再播放解题过程,让学生比对校正。该部分教学安排是因为考虑到技工院校学生基础比较差,通过加强练习巩固消化知识。

第五步,小结(5分钟)。

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消化知识。总结过程中还要对主要内容进行板书,比如将重要概念、重要结论以及解题方法等在黑板上呈现给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了解了双绕组变压器结构具有心形和壳形两种结构模式;变压器磁路主体铁心是电路主体绕组;一次绕组方式与二次绕组方式时电压的比值等于它们之间线圈匝数的比值。

四、教学反思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是笔者一直思考并为此努力的方向。

4.《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说课稿 篇四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所执教的这节课是辽海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个主课题《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的第一课时。本课从电视与人们之间的关系这个角度,让学生体会看电视的利与弊,从而学会科学、合理的看电视。基于课程目标与四下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是这样设计和实施我的教学的。

(一)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这一课集生活性、综合性、情感性为一体。教材以学生最喜欢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为切入点,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这节课,我打破单一、呆板、严肃的课堂模式,努力创造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自然,学得快乐,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四个:

1、体会电视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电视传媒的`特点。

2、能正确对待看电视的利弊,面对因电视引起的家庭矛盾时,应当如何正确解决。

3、通过学习是学生学会科学、合理的收看电视节目。

4、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针对学生在家里因为看电视和父母产生矛盾这一社会现状,我把此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体会电视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正确对待电视带来的家庭矛盾。为了能使学生科学、合理的收看电视节目,我把教学难点定为让学生正确对待看电视的利与弊。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解决如何正确对待电视带来的家庭矛盾这个教学重点时,我采用讨论交流的方式来解决,一个同学提出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矛盾以后,大家各抒已见,共同帮助解决。在让学生正确认识看电视的利与弊时,我则用召开辩论会的方式,双方唇枪舌战,据理力争,由此突破难点。为了使学生学会科学、合理的收看电视节目,我引导大家集思广益,提出“金点子”,“点子”一经采用,便发、给一个智慧星以示鼓励。这样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师生共同攻破电视带给我们的弊端。

(四)教学准备

本节课以学生的家庭生活为依托,在课前不需要准备太多的东西。为了让学生深刻的了解电视带给我们的利与弊,也为了使辩论时气氛激烈些,我布置了学生收集关于看电视的好与坏的资料,现在看来,学生完成的很好,资料充分,为完成学习任务打下基础。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共设计了“激情导入,引出新课” “电视**,明确问题”“结合实际、解决问题”“开展辩论,认清利弊”“征集合理看电视的“金点子”“派送礼物,明确真理”这样六个教学环节。

1、激情导入,引入新课

教学伊始,我利用课件出示几个主持人的照片,这些都是学生张口既来的人物,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由此提出问题“你平时最喜欢什么电视节目,为什么?”学生容易回答,就此引入课题。

2、电视**,明确问题

此环节我创设了一定的情境,以主人公“小明“家里的实际情况为主线,适时提问“你能给小明出个主意吗”“你想对小明说些什么”让学生融入情境,参与情境,解决情境,由此明白当与家人因为看电视产生矛盾时要学会和家人商量、协调。

3、结合实际、解决问题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回到同学自己的身上,“你的家里有没有因为看电视产生矛盾的情况,你是怎么处理的?”学生讲起自己的故事更是头头是道,给学生表达的空间。接着提问“你的家人支持你看电视吗?他们是怎么说的?”由此导入看电视的利与弊。

4、开展辩论,认清利弊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采用辩论会的方式,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明辨是非。首先学生自成两派,结合课前准备的资料和切身感受在一起讨论交流,双方选出小辩手进行辩论,最后老师宣布比赛结果,并强调“任何事物都有的它的利弊面,看电视有利有弊,关键在于怎样让利大于弊”。

5、“征集合理看电视的“金点子”

基于老师关于辩论的小结,调动大家出主意,想办法,提合理化建议,共同攻破电视带给我们的弊端,学会科学合理的收看电视节目。最后以专家的建议做小结,具有权威性,令人信服。

6、“派送礼物,明确真理”

最后老师出示送给大家的“三字经”,再一次明确道理,升华主题,结束教学。

5.板报设计 说课稿 篇五

《板报设计——基本美术字体的写法》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课程的定位与教学内容:

本课程适合学段:第四学段七年级,属于设计·应用领域。“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

本课程是板报设计教学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常用美术字,为第二、三课时的练习铺垫。本课选择学生熟悉的板报为切入口,把板报的设计、制作、欣赏、评说等知识元素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设计艺术的兴趣与研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设计能力、创新能力,以此形成在设计艺术方面基本的美术素养。

教材第14页介绍《钱江晚报》,通过观察它的作用、结构、比例、编排方式、色彩,可以了解平面设计,认识设计中体现的形式和规律。第15-16页介绍了四种常见的字体、书写方法、各种不同的变形美术字体。第16-17页介绍了刊头设计的范例、六种标题编排的方法。第17-18页介绍了两种版面编排方法。第19页介绍了编排设计在板报中的重要性以及提供四种编排的样式给学生作业时参考。

课程内容虽重点侧重知识与技能,但在教学中也注重直观性学习,注重与学生的实际经验相结合,通过学生的设计练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处理综合信息的能力,大胆、自由地把所想所感的事物表达出来,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

2.教学重点:

选择一种字体形式,写美术字,掌握宋、黑、隶三体的特点。

3.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把握写好美术字的要点,写出的美术字美观、大方、规范。

4.教学目标:

国家《美术课程标准》中“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第一,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第二,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第三,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第四,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

根据此要求,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特点,我设计本课程的目标为:

(1)学习常用字体特点,美术字体变化及版面编排。

(2)提高学生处理信息资源、独立思考、抓住关键、创造性表达的能力,学以致用。

(3)培养学生热爱美术,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教法分析:

新课标中强调启发教学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启发诱导,推动学生用耳用脑又用手,在主动学习中掌握知识技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自由地把所想所感的事物表达出来,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我在本课中主要通过提问的方法来形成师生的互动,并通过演示法、练习法使学生获得基本知识技能。

(1)演示法:运用多媒体演示指导学生获取知识。并与其他教法有机结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一边演示一边讨论回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下用言语、图片、作品展示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不是教师的讲授,而是学生主动地探索。

三、学法分析:

在新课标中对于学习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是学生在主动地探索中学习知识、获取能力。因此我在课程中更加强学生的活动内容,拟采取以下的学生学习方法:

(1)预习法:学生在学习新课程前,根据教师要求,收集课程相关的资料,是提高课堂学习兴趣和效果的最好方式。

(2)练习法:本学习领域强调学生学习的应用能力。课堂中的练习,才能使学生掌握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在练习中学生才能对作品提出更为深入地评价。

四、教学程序:

1.导入:(3分钟)

(1)教师与学生活动

提问式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板报设计,我们的生活中哪里会使用板报设计的呢?

学生的回答:报纸、海报、广告、班里的黑板报等。

教师引入课题:板报设计最大的作用就很好地把图象、文字结合起来传

递信息,这一单元我们来讲讲板报设计中的美术字。

(2)达到的教学意图:创设情境,学生表达体会。

2.教学步骤:

(1)第一环节:(7分钟)

A.教师与学生活动

教师图片展示“钱江晚报”版面设计,标注刊头和标题。

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对字体的关注。

如:“教师问刊头是什么字体呢?”(学生:宋体、楷体)

学生通过图片展示观察宋、黑、隶三种字体的特点,教师归纳总结。

B.达到的教学意图:引导欣赏,加强体验,掌握知识要点。

(2)第二环节:(10分钟)

A.教师与学生活动

教师从打字格、布局、定骨架、双勾字形、填色五个步骤具体演示

黑体字的写法。学生摹写,体会字体如何具有美感。

B.达到的教学意图:学生学习美术字写法,掌握基本表达能力。

(3)第三环节:(20分钟)

A.教师活动:(1分钟)

教师提出作业要求:从宋、黑、隶中选一种字体形式写“和谐大气”四个字。

B.学生作业练习:(15分钟)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作业,教师巡视辅导学生完成作业。不断鼓励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习。

C.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4分钟)

教师展示学生作品,先请同学互相评价。

教师总结学生的评价,在鼓励的同时,提出学生作业中的问题。如:没有打骨架造成的字体结构不美观

没有把握不同字体的特点

D.达到的教学意图: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基本美术字体的写法。

五、课程特色:

设计的魅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更加关注到了板报设计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充分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这一课时强调了对基本美术字体的写法,通过练习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

六、板书设计:

标题《板报设计——基本美术字体的写法》

要点:

板书设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教师示范 中文基本印刷体

宋体:横轻直重

黑体:横竖笔画相等,方头方尾

隶书:“蚕头燕尾”

6.设计书签说课稿 篇六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第X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设计精美书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说明;教学过程;评价和总结五个方面做具体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

1、说教材

我所选用的教材是福建省教育出版社《设计精美书签》四年级下册,第十四课《设计精美书签》的第一课时,本课主要是word知识的综合运用让学生认识书签、了解书签的组成,能根据自己的爱好确定书签主题内容,指导学生学会收集文字和图片资料;学会用word中的绘图工具绘制书签草图;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word的操作技能,利用小组合作促进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说教学目标

1、了解书签的组成,学会收集文字和图片资料,掌握用绘图工具布局书签版面。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欣赏认识书签的组成,通过合作探究,学会书签的版面布局安排。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教育学生多看书爱护书籍。

3、说教学重点:学会用word中的绘图工具设计书签草图。

4、说教学难点:运用绘图工具合理设计书签版面。

二、教法、学法说明

1、说教法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创设情境法”、“任务驱动法”等。突显“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游戏引出任务,任务驱动实现目标,引导学生合作讨论、交流学习。

2、说学法

四年级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善于观察思考问题,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微机操作能力,掌握了word的基本操作技能,能独立完成文字编辑、图片插入、调整图片属性的设置等。这节课通过设计书签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组织教学:

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妈妈洗脚》给学生欣赏,引导学生说说看了这则广告,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设计意图:通过广告教育学生从小要知道关心他人,尊敬长辈,学会感恩,整节课融入“感恩”的情感教育。)

二、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提问“如何将书快速翻到想看的页数?”(学生回答问题。)

2、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谁最快”,看谁最快把书翻到第13课P74。(老师在书中夹有书签,所以最快完成。)

3、教师讲解:书签不仅可以帮我们很快的找到所要的页码,而且可以不用折角保护书籍。从而引入课题——《设计精美书签》。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引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教育学生不仅要多看书、多读书还要学会保护书。)

三、探索实践提高技能:

1、欣赏书签,确定主题: 让学生欣赏各种内容和形式的书签(幻灯片演示边看边思考),并回答以下这几个问题:(1)、你看到什么内容的书签?(2)、在你的记忆中书签都有什么形状?

学生思考可能会回答:“名人名言书签”、“心形书签”等。引导学生分析书签的组成,并指导学生看书P81-83,想想设计书签分哪些步骤完成?

2、收集资料准备素材:

让学生说说收集资料有什么方法:(如平时多看书,上英特网等方法),然后教师操作演示收集资料的方法 :教师先提供一个资料库文件夹和一个我的资料文件夹; 在资料库文件夹中查找符合自己书签主题的图片和文字,利用复制、粘贴的方法收集到我的资料文件夹中。再布置任务:小组合作收集文字和图片资料,(注意:收集的资料必须与你所定的主题内容要相符。)(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讲解、演示操作,让学生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3、整理资料设计草图: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P84页的书签草图,让学生说说:(1)、在word中设计书签草图可以用什么工具来绘制?你用什么方法设计?(2)、教师师范:视图--——工具栏——绘图,选择自选图形中自己喜欢的形状作为装饰底图 ,.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作为彩带孔,选择自己喜欢的形状作为书

签主题,标明“图片”,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作为书签中的文字,标明“文字”。这样一张书签草图就设计好了。

(3)再布置任务:小组合作,根据收集的文字和图片设计一张书签草图。

4、展示作品:

展示学生设计的书签草图,让学生欣赏。

四、交流评价

1、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同学的作品,说说作品好在什么地方,哪里需要改进 ;

2、教师点评学生作品,适当鼓励学生。(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生生评价、师生评价,培养学生评价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判断能力。

五、归纳总结,课后延伸

总结:

把设计书签的步骤编成儿歌: “小小书签真奇妙,马上能把页码找。设计书签分三步,小朋友们要记住。根据爱好定主题,围绕主题选材料,材料选好绘草图,个性书签设计好。”(设计意图:琅琅上口的儿歌,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寓教于乐,激发兴趣,增强学生的记忆,同时教育学生做事情要有条理性。)延伸:

1、在一张比较硬的纸片上(大小、形状)自定以“感恩”为主题制作一张书签送给长辈 ;

2、预习15课《制作精美书签》。

想一想制:制作书签要用到哪些word操作知识 ?

7.《探索规律》说课稿 篇七

今天,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六节第一课时《探索规律》。首先谈谈我的设计理念:

1.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 是“身边的数学”。

2.课堂是学生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形成思想和方法的过程。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对本节课的认识和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探索规律》作为本章最后一节, 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也是对这些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本节主要通过对学生非常熟悉的日历中的规律的探索, 使学生体会到代数式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对建立初步的符号感, 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建模的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为学习后续知识, 如方程、函数等内容做了重要的铺垫, 是中考重点考查的一个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经历探索数量关系, 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的问题中的规律, 并验证规律。

2. 亲历探索规律的过程, 了解问题解决的意义、思想和方法, 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

3. 体验数学与生活之密不可分, 规律之美, 勇于探索的意志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规律、验证规律过程, 逐步学会用代数式表示规律。训练学生用抽象的符号来表示规律, 难点是体会数学模型思想。

四、教法

根据新课标和教材说明的要求, 在教学中我将分别采用: (1) 情景教学法; (2) 小组合作法; (3) 活动探究法; (4) 模型演示法等。

五、本课运用教具

日历, 自制课件, 折纸, 棱柱模型, 三角板。

六、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温故知新;合作探究;解释应用;拓展延伸;回顾反思;布置作业。具体如下:

1. 巧设情境, 激发兴趣。

举班齐唱“1只青蛙, 1张嘴……”的儿歌。学生发现这是一首永远也唱不完的儿歌, 我顺势提问:大家能用一句话概括这首儿歌的内容吗?学生大声回答:“n只青蛙, n张嘴, 2n只眼睛, 4n条腿, n声扑嗵跳下水……”原来, 用一个含有字母的代数式就可以使得问题变得简洁而明确。这就是规律给我们带来的好处。那么, 你们能想起来哪些我们曾经学过的有规律的数学结论吗?

在学生联想、回忆、踊跃回答之后, 我通过屏幕展示我们曾经探索过的一些的数学规律, 使学生感受规律的简约之美, 同时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2. 小组合作, 探索规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本节课我借助学生熟知的日历来引导探究, 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使学生明白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

在2分钟的熟悉课本内容后, 学生开始分组探究日历中的规律。

探究内容一:日历中同一行、列及对角线上的数字规律。将全班同学分成8组, 分组解决不同的问题, 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 用字母表示这些规律, 并要求组内其他组员验证规律。然后各组汇报交流结果。

探究内容二:日历中同一行、列及对角线上数字之和的规律。数学, 是思维的体操, 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本节课一个突出的特点, 就是利用有限的资源, 引导学生展开多方位的探索, 将问题分析透彻。在此过程中, 我只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点拨,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探究内容三:日历中特殊形状如十字型、H型、W型中数字之和的规律, 这一活动侧重于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经历了一番观察、分析、猜想、验证的探究活动之后, 学生会主动提出设问, 并利用手中各自不同的日历进行探索、交流, 感受数学活动的创造性, 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

3. 应用解释, 体验成功。

新课标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经历将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我设计了第三个计算工地钢管数量的问题。新颖的问题总是能立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易于活跃学生的思维, 又培养学生的数感, 让他们体验生活与数字、图形, 密不可分, 从而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我们需要的是等待学生讨论后的完美答案。

4. 延伸拓展, 举一反三。

新课程倡导学生多动手, 动脑。这一环节中, 我设计三个问题, 由师生互动完成, 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 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第一个问题由教师演示各种棱柱模型, 鼓励学生自己观察, 得出结论, 并清晰地表达发现的规律。

第二个问题是老师、学生共同在折纸游戏中探究完成。我设计了三组问题, 这三组题目, 由浅入深, 逐层推进, 对培养学生的类比思想很有好处。同时本题的背景又赋予数列以实际意义, 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 也是帮助学生建立函数思想的一个很好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要求学生从答案中再发现规律, 生成新的结论, 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拓展延伸, 以此来鼓励学生挑战自我, 体验成功。

一纸道具, 使每位学生都活跃起来, 他们边折, 边想, 边讨论, 充分享受着思维带来的快乐的不觉中, 获得了知识与方法的内化。在民主交流、和谐轻松的气氛中, 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并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5. 回顾反思。

学生通过探索的过程, 获得了新知识、新经验, 无论是认知, 还是情感, 都全方位地得到发展, 再通过交流评价, 形成反馈机制, 既利于他人的进步, 又有助于自己的成长。如教学最后,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感想, 你的表现如何, 今后要怎么做等。

6. 布置作业。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布置了开放性作业,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 利用网络等学习工具, 探究身边有规律的数学现象, 并将探究成果写成科学小论文。

8.《斑羚飞渡》说课稿 篇八

《斑羚飞渡》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编选了五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本文《斑羚飞渡》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让每个读者受到精神的震撼。

1.教材有以下特点

(1)本文故事内容中陌生新奇的动物世界﹑惊险动人的特写镜头,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且适应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2)课文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具有现代意识。文章关注动物世界,也就是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本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动物保护意识。同时能让学生在斑羚们在特殊的求生自救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种族精神和整体合作精神受到洗礼。这篇教材既是当前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的延伸,又是试图从动物世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对人性的探求。

2.本文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指导学生积累字词知识理清并感受文中生动、感人的情节。

(2)情感目标

领会斑羚在危机关头的携手合作、甘于牺牲自我的精神,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

﹝3﹞能力目标

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 叙述与具体生动的描写,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通过品味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理会文中借景渲染的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领会斑羚在危机关头的携手合作、甘于牺牲自我的精神。

通过品味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理会文中借景渲染的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 。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2.朗读法: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学生反复让学生感悟老斑羚从容镇定、牺牲自我的精神。

3.指导法: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做预习笔记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交流。

教师可适当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出示一些质疑探究性问题等,但不可喧宾夺主、华而不实。

三、学法指导:

本课主要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1.预习法

(1)在预习环节中布置朗读课文2~3遍。

(2)自学文中的生字词,找出重点词语并造句,写在预习本上。

(3)找出你认为优美生动的句段并加以欣赏。

(4)准备复述课文中斑羚飞渡的 主要情节。

(5)搜集有个斑羚这一动物的资料。

通过预习教会学生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悉课文,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交流合作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5.积累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学生对积累的认识,指导学生积累的方法,养成积累的习惯。如在本课中,我在教学过程中插入一个问题:“文中多次出现彩虹,分别有什么意义?”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以景物烘托气氛的写作方法,为作文写作积累方法。

6.拓展法:使学生的视野由课内转移到课外,培养联想能力,如由“从‘镰刀头羊 最后的悲壮献身中你有何感悟?”从现实中寻找例子学会课文与社会的联系。

7.以读促写法:“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本文语言丰富,可写的东西也很多。学完本课我要求学生写出学习本文后的体验﹑反思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对知识的整合。

通过一系列语文活动的展开,我相信一定可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组织:

课前预习

(1)在预习环节中布置朗读课文2~3遍。

(2)自学文中的生字词,找出重点词语并造句,写在预习本上。

(3)找出你认为优美生动的句段并加以欣赏。

(4)准备复述课文中斑羚飞渡的 主要情节。

(5)搜集有关斑羚这一动物的资料。

教会学生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悉课文,为研读作准备。

1.导入新课

由大连公交司机黄志全的故事导入(故事情节:黄治全同志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所作的三件事)情景渲染导入,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题、作者

2.整体感知

扫读整体把握

(1)题解

斑羚,别名青羊、山羊。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南、华南等地,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斑羚体大如山羊,但无胡须。体长110~130厘米,肩高70厘米左右,体重40~50千克。雌雄均具黑色短直的角,长15~20厘米。四肢短而匀称,蹄狭窄而强健。毛色随地区而有差异,一般为灰棕褐色,背部有褐色背,喉部有一块白斑。斑羚生活于山地森林中,单独或成小群生活。多在早晨和黄昏活动,极善于在悬崖峭壁上跳跃、攀登,视觉和听觉很敏锐。以各种青草和灌木的嫩枝叶、果实等为食。秋末冬初发情交配。

(2)要求勾画出生字新词,查工具书加以掌握。

肌腱(jiàn)逞能(chěng) 恍惚(huǎng hū)娴熟(xián) 略胜一筹(chóu) 眼花缭乱(1iá) 炫目(xuàn) 斑斓(1án)悲怆(chuàng) 磐石(pán)

对峙(zhì)湛蓝(zhàn) 坠落(zhuì) 苍穹(qióng)

(3)结合课文解词

A.对峙:山与山相对而立。

B.进退维谷:维,文言虚词;谷,比喻困难的境地。进退都陷于困难的境地。

C.一尘不染:形容非常清净、纯洁。有时比喻人的思想没有沾上一点坏影响。

D.迥然不同:迥然,距离很远的样子。形容差别很大。 E娴熟:熟练。

F.眼花缭乱:眼睛看复杂的色彩而感到迷乱。(以上内容课件展示)

(4)自由朗读课文读

要求:

①要用流利的语言有感情的读。

②领会文中的生动的词句 。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增强语感,检查预习效果。巩固基础知识。

3.问题探究

(1)当时斑羚羊身处一个什么样的环境?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2)文中几次描写美丽的“彩虹”是为了真是地再现大自然的景色吗?

(3)找出描写镰刀斑羚羊的句子,文中重点抓住那些进行描写?在这种环境镰刀头羊表现如何?

(4)文中多次出现彩虹,分别有什么意义?

(5)从斑羚羊飞渡的事件中,从斑羚羊身上反映出什么可贵品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互相启发,在议论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共同解决疑难。激发探究的兴趣,培养自学和表达能力,突破重点。

4.研读与赏析

(1)研读课文。要求:运用圈点法,全出你认为重点的内容。

(2)小组讨论欣赏:

从文中找出你认为写的生动的词句,进行品味赏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分析欣赏斑羚羊飞渡的情景: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斑羚飞渡时的画面,同时指名学生看画面抓住关键动词复述,形象的感受这一震撼人心的画面。学习老斑羚那种从容镇定,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学习斑羚的种族精神。

(4)学生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

设计意图:1.通过朗读诵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妙处和思想感情。

2.回应课时的问题,培养概括和表达能力。

3.此环节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形象、更直观。

5.拓展延伸

由于人类的滥杀滥捕,造成野生动物的濒临灭绝的事例很多。请从你的身边搜集材料,写一篇有关野生动物作文。

设计意图:完成知识迁移,培养学生运用语文能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效果

1.通过字词训练加强了基础知识的巩固;

2.通过让学生复述斑羚飞渡的主要情节,既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课文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4.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锻炼了学生大胆质疑的勇气,发现问题的能力。

这堂课同学们表现生动,积极活泼,思路开阔,思维活跃。既培养了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又提高了保护动物的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使大家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珍惜生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9.怎么设计说课稿 篇九

怎么设计说课稿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1)本节讲的不是某个项目具体的设计过程。而是设计的一般过程,内容上具有设计的共通性。 (2)本节体现了教材设计上“先总后分”的特色。正确地把握本节与后面几章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3)本节的内容在于让学生了解构成设计一般过程的主要环节。 (4)充分利用教材搭建的教学平台,引领学生亲历设计的一般过程和不断优先的过程,让他们自主地建构一般过程的概念。 (5)初步感受设计本质是具有创新。 (6)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体验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方案的多样性。 (7)充分体现技术的人文性。

2、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需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体验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方案的多样性。这是学生第一次自己动手设计和制作作品,学生一定会很有兴趣。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可能会碰到不少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并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应难而上。同时,为了防止在第一次动手操作就碰上过多的困难,所以这次制作内容不宜定得太难。

3、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学习环境:通用技术专用教室 学习资源:课本、课件、制作工具、制作材料

4、学习目标与任务 (1)掌握设计的`一般过程; (2)知道设计过程中可能产生多个方案; (3)理解设计过程需要不断优化。 5、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一般设计过程中的基本环节。 难点:(1)知道成功的设计应该形成多个方案; (2)产生一个好的方案需要经历反复和优化。 6、教学设计思路: 以学生活动为主线,以教材内容为载体,在教师的引领下达成本节教学目标要求

二、教学过程(主要过程)

1、组织教学: 学生入座,点名和准备播放课件。

2、新课导入: 设计是一个有计划的创新活动,它有着科学合理的基本的工作程序和流程。当今很少有产品是偶然被开发出来的。 设计的过程需要使用各种各样的策略,如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空间现象、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等等,它还需要动手能力,如测量、画草图、绘图和使用各种工具。 学校在我们一进入学校就给我们每位同学发了一个小凳子,以便同学们在开会或其他室外活动之用。同学们对学校发的小凳子满意吗?如果去郊游你愿意带上这个凳子吗?同学们想不想自己设计一个能放入我们书包的便携式的凳子呢?本节我们将通过设计便携式的小凳,来体会一下设计的一般过程。

3、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掌握设计的一般过程。 (2)明确发现问题的重要性。 (3)掌握发现问题的一般方法。 (4)知道设计过程中可能产生多个方案。 (5)理解设计过程需要不断优化。

4、讲授新课:(阅读案例、提问和讨论相结合) 我们可以大致把设计过程分成五个阶段。但这是一个普通的一般过程,不是一个规定的程序,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这种过程可能发生变化,也可能产生反复。 (一)发现和明确问题: 从本质上讲,设计是一个问题的求解过程。它从问题出发,并围绕问题展开各项活动。 老师刚才通过调查和询问同学们就发现同 学生通过讨论制定出小板凳的设计要求: 1. 结构稳固,最大承重为600牛顿。 2. 质量不大于1千克,并能方便地 放入中学生书包。 3. 材料成本不高于3元。 (二)制定设计方案: 在制定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应该确定: 首先,运用不同的材料,结构可以产生不同的设计方案; 其次,任何设计方案都有改进的可能性,好方案决不会仅有一个。 制定设计方案的步骤: (1)收集信息: 要尽可能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尽可能多的有关信息。 (2)设计分析: 找出设计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 (3)方案构思(发展想法): 最具挑战性,需要创新思维,大胆构思,发挥个人潜力。 (4)方案呈现(绘画方案草图): 将自己的构思和创意具体化,形象化和视觉化。 (5)方案筛选: 选择方案:分析比较,权衡和选择 (三)制作模型或原型 绘制样图、制作模型、制作原型 (四)测试、评估及优化 (1)测试: 技术试验 (2)评估: (3)优化: (五)产品的使用和维护

5、课堂小结与课后练习

三、教学反思

新的课程改革改变了原来的讲授式、注入式等传统教学,教师角色由原来的讲述者变为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探究、质疑,在实践中学习。下面我对在实践本节课中出现的不足及今后的改进方法进行总结:

(一)成功的地方 1. 本节课让老师和学生积极互动起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接受率比较高,从而反映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 2. 体现了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3. 时间分配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不足的地方: 1. 学生在质疑问题上未做到全员参与,讨论比较集中。 2. 问题考察具有局限性。 3.在有些问题引导上缺乏力度。

上一篇:党校学科建设情况下一篇:双选会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