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六届三中全会思想汇报

2024-10-18

学习十六届三中全会思想汇报(共12篇)

1.学习十六届三中全会思想汇报 篇一

为了更好地领会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张江办党员带头行动,认真召开学习座谈会,探讨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建和谐校区。

为了高质量地开好学习座谈会,党支部提前向每位党员布置学习任务,要求每位同志提前学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等相关文件和报道。支部全体党员对此次组织生活都高度重视,认真查看学校主页网站等相关资料,细心做了笔记,并主动写了心得体会,在会议召开之前就做到心中有数。

会上,为了更深入地学好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全体党员首先学习了学校主页上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诞生记》,对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等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紧接着,全体党员学习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重点学习了“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的篇章。党员们表示,要深刻领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时刻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并带动身边的同志共同学习、讨论,肩负起自己的职责,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扎实工作,努力奋斗。

接着,广大党员纷纷就如何创建和谐社会各抒己见,畅谈看法,并对很多与自身相关的话题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和反思:张江校区从规划、建设到管理,都是在和谐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创建和谐校园,包含着和谐教育、和谐环境和和谐人际关系,要用科学的思想观来指导我们的实践,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促进校区的整体发展更加和谐;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当代社会,我们不能忽视精神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关注弱势群体,重视教育发展。大家还对近期的“高校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的新闻进行了讨论,对如何更好地利用张江校区体育场馆资源献计献策。此外,同志们还对我校与云南大学对口支援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在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期间,提交入党申请书的同志们也纷纷在思想汇报中,谈到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心得和感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整个张江办掀起共同学习全会精神的良好氛围。

2.学习十六届三中全会思想汇报 篇二

近日,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科协召开专题会议, 传达呼和浩特市市委《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通知》精神, 组织科协机关和二级单位党员干部学习三中全会公报和《决定》。这是继11月14日在2013年工作会议上传达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后, 呼和浩特市科协又一次集中学习三中全会精神。

本次会议要求全市科协系统广大党员干部把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来抓, 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 准确把握全会精神的实质和核心要义, 引导党员干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要制订具体的学习实施方案, 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形式, 研读全会公报, 学用结合推进工作开展。

3.十六届三中全会接过改革关键一棒 篇三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勾画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随后1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和社会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当历史的摆钟走到21世纪,十六届三中全会接过了这场接力赛中的关键一棒——2003年10月14日,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写入战略文本,勾画出中国未来走向的路线图。

新的发展思路呼之欲出

2003年初,国有企业在经历了数年改革阵痛后,正逐步恢复元气,民营企业发展迅速,社会矛盾比较缓和,外部没有太多的干扰,继2002年GDP首次突破10亿美元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突破1000美元……整个社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充满着一种乐观向上的氛围。

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经过20多年市场取向的改革,经济成果显著。但就是在这一年的2月份,非典病毒从这里开始蔓延。随着死亡人数的攀升,整个中国陷入了巨大的恐慌之中。一时间,抗击非典成为举国上下的头等大事。

非典的肆虐,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发展严重滞后的问题。据媒体报道,除一些疫情严重的地区严重缺乏传染病医院,国家“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也很关键,“即使在医疗系统内,医院也所属不同,有省属、市属、教育部所属、军队所属及行业所属等,指挥不顺畅”。这还仅仅是问题的一个侧面。可以说,非典疫情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全面、城乡发展不协调、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处理和管理危机能力不强等薄弱环节集中暴露了出来,让核心领导层深刻认识到,当时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鲜明反差,是不全面、不协调的。

2003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考察完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后,突然改变行程,在没有任何清场行动的情况下直接来到广州市最繁华的商业街北京路,走到老百姓中间,近距离给大家打气。随后,他又辗转湛江、深圳、东莞等地走访考察。在听取广东省委省政府汇报工作时,胡锦涛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

非典反映出来的社会问题,同样受到学术界关注。5月29日下午,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一次座谈会上明确表示,“抓经济不能忽视社会的协调发展,对战略目标不能简单化理解”。他建议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能白得了一回非典”,应通过制度创新,健全社会机制,推进整个社会转型。

2003年7月28日,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全面总结抗击非典斗争经验时,胡锦涛第一次用“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概括了新的“发展观”,并且强调:“这里的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

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呼之欲出。

一个月后,2003年8月底到9月初,胡锦涛在江西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考察调研。其间,他提出,“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新路子,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次将“科学发展观”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联系起来。这一点,成为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起草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

胡锦涛逐字逐句修改《决定》

就在抗击非典最紧张的时刻,中央决定,集中一批思维活跃、见解深刻、了解国情、熟悉经济的人,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集中党内外集体智慧,开始起草全会的《决定》,用于指导破解发展中的难题。

2003年4月18日上午,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为组长、副总理曾培炎为副组长的《决定》起草组在北京成立。据起草组成员高尚全回忆,在提出“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大家对“以民为本”和“以人为本”这两个表述进行了讨论。高尚全认为我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曾提到“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人服务”,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也有“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表述,包括胡锦涛说“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讲的都是“民”,所以他主张“以民为本”的提法。但组内有人认为“以民为本”带有政治的内容。经过讨论,最后用了“以人为本”。

胡锦涛多次对《决定》的总体思路、基本框架、重点要点作出指示,询问起草进展。起草组上报的每一稿,他都逐字逐句地审阅,并作了许多修改。8月26日,他在中南海怀仁堂主持召开了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决定》草案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会议过程中,他认真地做记录,不时插话与大家一起讨论。

10月14日,经过4天的讨论、审议,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各方面改革的重大举措。

在吴敬琏看来,十六届三中全会“最重要的突破是提出了‘五个统筹发展’的要求”。除了“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其余四个统筹,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都是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关的,这实际上就体现了新的发展观。另外,明确提出从管理型政府变成公共服务型政府,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等,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吴敬琏,理论观点影响国策

吴敬琏一直活跃在中国经济的舞台上,并被一些人称为“政府经济学家”。早在1992年,他向江泽民、朱镕基等中央领导提出《关于计划与市场提法的建议》,和其他经济学家一起,为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国策建言献策。由于长期疾呼市场经济,吴敬琏得名“吴市场”。之后,吴敬琏对“市场经济论”与“整体改革论”进行论证,对政府越位进行批评,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行呼唤,对市场化改革进行推进,并在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十五届四中全会报告的拟定上,保持了很高的影响力。

nlc202309041152

十六届三中全会的《报告》发布后,一些有心人注意到,其中的第11条第38款明确规定,要“全面推进经济法制建设”。具体说来,就是要完善市场主体和中介组织法律制度、产权法律制度、市场交易法律制度等等。这些内容,正是多年来吴敬琏在公开场合反复强调的。

2000年,吴敬琏提出要建立“好的市场经济”,即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警惕滑入“权贵资本主义”的泥坑。

2002年,吴敬琏意识到,现代市场经济不应只有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还应有清晰透明的市场游戏规则。于是,他和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江平创建了上海经济与法律研究所,在各种场合联袂呼吁法治市场经济。他又得了个新名号“吴法治”。

2003年9月,就在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前1个月,吴敬琏在某次论坛上作了《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的主题发言,重申发展市场经济应该放在法治建立和健全的基础上,否则就会出现打乱仗的局面,变成“坏的市场经济”。

十六届三中全会除了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还讨论了另一个重要议题,宪法修订。这其中,同样能看到吴敬琏的影子。

2003年6月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主持召开了一个高层专家讨论会,听取了吴敬琏、江平、应松年、许崇德等经济学家、法学家对修宪的意见。“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吴敬琏提议,简化合并现行宪法第12条和第13条的文字,“取消‘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第12条)的规定,代之以‘财产权受到法律保护。国家因公共利益的需要征用私人财产时,必须依据合法程序并给予公平和充分的补偿’”。

4个多月后,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第5条采纳了这一建议,将宪法第13条修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吴敬琏提出的“引进人权概念”,也同样被纳入了修改后的新宪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卢中原曾这样概括:“如果说十四大以前的中国经济改革主要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自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的改革,则重在‘创新’,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经济改革部署意在‘定型’,也就是使已经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化、法治化、稳定化。”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胡锦涛和作为经济学家的吴敬琏,虽然身份不同,却以各自的方式和视角,为这个定型过程做出了贡献。

人物简介:

吴敬琏,1930年出生,江苏南京人。1954年从复旦大学经济系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后参加全国范围的体制调查和体制改革研究。1983年赴美国耶鲁大学做访问研究员,次年7月归国。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全国政协常委兼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4.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 篇四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描绘了我国“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就是正确认识形势,把思想统一到以胡锦涛 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进而把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上来。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科学分析和判断国内外形势,历来是我们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只有准确认识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准确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准确认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要求,我们才能在指导思想上形成共识,在实际工作中形成合力,才能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定目标和任务的圆满实现。一

孙中山先生曾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国家的兴衰,社会的进退,与世界的发展、时代的潮流息息相关。

近代中国,封建统治者常以“天朝上国”自居,虽有“天下”观念,却乏世界眼光,闭目塞听,抱残守缺,自绝于世界潮流之外,以致中华遭遇“五千年未有之变局”,国势衰微,饱受欺凌。

“不先审天下之势而欲应天下之务,难矣。”残酷的现实令诸多仁人志士痛定思痛,思考中国社会的根本性质和振兴之路。他们竞相“睁眼看世界”,积极了解世界大势,介绍域外典章制度,借鉴各国文治武功,以求救亡图存,强国富民。他们更在实践之上,或致力于器物的更新,或求助于制度的变革,又或仰赖于文明的改造与自新,凡此种种努力,无不尽心尽力,呕心沥血,从而使得古老中国逐渐踩上了现代化的“鼓点”。

在这个“看时局”、“图振兴”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将中国革命与建设带入了全新的境地,清醒、深刻地把握着鸦片战争后历史的变化和本质: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而,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使命就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把中国革命融入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潮流,将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运用到中国的具体国情之中。国民革命兴起之时,我们党审时度势,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在革命转入低谷之时,我们党认真分析时局,总结经验教训,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实现了伟大的战略转移。抗日战争爆发后,我们党根据敌我力量对比,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制定了全面抗战、打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抗战胜利之后,中国面临着两个命运:“光明的中国之命运”还是“黑暗的中国之命运”。中国共产党力求“光明的中国”,在和平有望之时,积极谋求和平,在和平破坏之后,毅然展开了夺取全国胜利的解放战争,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解放之后,我们党深入分析国际环境与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我们党对于国内外形势有明智的判断,因而政策得力,成就斐然,但也曾发生过误判,由此而导致的教训也是深刻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重新审视时局,及时、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力行改革开放。随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我们党再次顺应时势,拨开“市场”与“计划”之争的迷雾,使改革进入了快车道。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无论出现怎样的分歧、争论以及波折,明辨局势、顺应潮流都是我们党制定并调整一系列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实现社会长期稳定、繁荣和发展的前提。二

中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是一项伟大的实践,其中的每一个进步都是我们对世界局势与中国国情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的结果。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发展的潮流,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产业重组和生产要素转移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恢复和增长期。在此情况之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经济而孤立地发展。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并存,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

然而,国际风云还有云谲波诡、乱象杂陈的一面。我们应当看到,当今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东西方对峙的冷战格局解体之后,大规模战争的阴影已逐渐褪去,但局部冲突依然时有所见。同时,恐怖主义危害上升也给世界埋下了不安的隐患。我们更应当看到,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面对今日之新世界,中国当谋求自身之新发展。

今天,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重要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特征,表明了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一五”既是一个发展机遇期,又是一个矛盾凸显期。一方面,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之下,我国政治安定、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文化发展,全世界都看好中国。抓住战略机遇期,我们的和平发展之路前途光明;把握好黄金发展期,将为我国后面十年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与市场经济改革的加速,随着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也日益多样化,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凸显,因而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

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些阶段性特征,是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客观形势,也是我们必须直面的具体问题。总体来看,这些特征由一系列的成就与挑战构成,每一个特征都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它们既记录了中国改革与发展的轨迹,又为我们继续前进指明了方向。深入研究和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是我们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前提。

世界大势与本国国情,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路线图上必须标明的“路标”。我们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们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也可能增多的环境。机遇稍纵即逝,挑战不请自来,而浪费机遇则无异于放大了挑战。正确分析形势,勇于把握机遇,我们的征途上便会少去许多荆棘。三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形势,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人民意志的发展目标,为我们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内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正确分析和认识形势,加速经济社会发展,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认真学习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形势的一系列科学论断,对于我们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阔步前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正确认识形势,才能找准历史方位,明确前进方向。“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地位。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确定到2020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实现这个目标,从目前算起还有15年。“十一五”时期能不能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为下一个10年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对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要站在这样的历史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十一五”时期各项工作的重要性。

正确认识形势,才能抓住关键所在,作出科学决策。抓住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关键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时期。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全面把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正确认识形势,才能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在形势好的时候,越需要保持忧患意识。“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当中华民族扬起复兴之帆时,无论是风平浪静,还是波涛汹涌,都需要一种危机感,譬如警钟,常鸣在耳。“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是中华前人的教诲,也是一个大国应对国际风云与国内局势时应有的气度。有了这样的忧患意识,我们才能始终保持敏锐的眼光与清醒的头脑,缜密思路,未雨绸缪,洞察先机,趋利避害,躲过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暗礁,抵达胜利的彼岸。

5.十六届六中全会学习感想 篇五

[网--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更好地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对于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广泛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发展,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充分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结构,落实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不断扩大社会就业。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重视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是维护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促进社会和谐,要求我们建立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要加强基层建设,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形成对全社会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完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注重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工作,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频发的势头。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网--一站在手,写作无忧!]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要增强执政意识和政权意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有机统一、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整体。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智力支持和良好的社会氛围,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6.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体会 篇六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提出了“促进社会和谐”的具体要求。和谐,已经成为全体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谐,已经成为全体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亿万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

一、企盼社会和谐,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的美好愿望。

在古人看来,和谐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左传》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社会和谐的图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理想社会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翻开中国古代的典籍,随处可见对于“和谐”的描述。《礼记·礼运》中描绘了一个令人为之神往的理想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孔子提倡“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提出要建立“务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这些思想都表达了盼望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望。哪怕是最普通的百姓,也明白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家和万事兴。”

实现社会和谐,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把他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的共产主义试验,命名为“新和谐公社”;1842年,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了美好社会的蓝图,指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发展和丰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实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领全国人民走上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认识。

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到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1000美元,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既是一个发展机遇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从国际环境看,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处于深刻变化之中,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在这样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和压力共生。人心思变革,人心思发展,人心思稳定,人心思和谐。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这一战略思想,着眼于我们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着眼于我国社会已经和正在出现的深刻变化,着眼于国际局势发展的风云变幻,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和执政方式的新把握。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且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显示了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智慧和理论勇气,体现了我们党高屋建瓴、统揽全局、开拓未来的能力。

二、伟大的实践需要先进理论的指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进一步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系统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强调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2005年2月,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

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

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这六条基本特征,内容十分丰富,既为我们描绘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蓝图,又给我们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共同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一理论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使其更加充实、更加完善。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主旋律正在神州大地回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力促社会和谐稳定已经成为亿万华夏儿女的生动实践。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需要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我们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先进性切实体现在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有利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只有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落实到党领导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工作部署之中,才能促进全社会创造活力的持续迸发,促进各种利益关系的妥善协调,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有效实现,进而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反映了多年来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科学发展观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思想,也是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思想。

全面理解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思想上、体制上、措施上加大工作力度,增强全党全国人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全面把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缓解就业压力和处理好各类矛盾,必须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地发展。同时,我们的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立足科学发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观念、创新模式、提高质量;就要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更加注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就要注意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放慢改革步伐,也不是改变改革方向,而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进一步推动制度创新,不断深化改革,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就必须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倍加珍视、切实维护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

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

要进一步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及时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促进社会稳定的同时,实现社会和谐。要不断扩大社会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增强执政意识和政权意识,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构建和谐社会,亘古梦想正在我们手中实现;

构建和谐社会,辉煌历史正在我们手中谱写;

构建和谐社会,千秋伟业正在我们手中成就!

7.学习十六届三中全会思想汇报 篇七

在会上, 周美钦结合省、市委会要求及企业工作实际, 对全司各级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提出三点意见:

一是各单位要把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首要政治任务, 通过层层组织宣贯, 引导党员干部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 统一到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 统一到集团党委的部署上来。各级领导干部在学习过程中, 必须学先一步、学深一层, 带动广大职工学精神、知要义、促落实, 在全司范围内掀起以学促思, 学思践悟的学习热潮。

二是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振奋精神, 做到把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与全面完成集团2016年生产运营任务结合起来, 与集团正在开展的“抓安全、提服务、促营收”百日攻坚行动结合起来, 与集团推行实施的一线考察干部工作结合起来, 切实把十八届六全会精神转化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新动力。

8.从十六届五中全会看中国发展走向 篇八

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灵魂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由理念全面转化为实践的第一份“五年路径图”。“十一五”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针对“十一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全会突出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我们过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的成绩,让每一个中国人自豪;发展存在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科学发展观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的、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这是十六届五中全会传递出的鲜明信息。全会突出强调“十一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坚持“六个必须”: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并作出一系列具体部署。

以人为本:提纲挈领的发展本质

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强调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十六届五中全会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利益观、地位观产生深刻的影响,更在社会生活的角角落落引发广泛的变化。发展的力量来源于最广大人民,发展的成果必须惠及最广大人民。虽然近年来我国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坚持以人为本,亲近民生、关注民生,对“十一五”的中国而言,仍然是紧迫而现实的重大课题。

5年前,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5年后,十六届五中全会高扬“以人为本”的大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层面,提出了诸多新的思路。这预示着,“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将从过去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转向更加重视人的发展。就业、教育、卫生、公共安全等人文和社会指标,正引人注目地出现在规划编制者的视野。

和谐社会:进入操作、实践的新阶段

“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五中全会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立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并就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出了具体部署。

当前,我国正经历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不可避免地面临大量复杂的社会矛盾。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日益引人关注,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屡见不鲜。少数没有得到妥善处理的人民内部矛盾,甚至发展成为群体性事件。

从党的十六大鲜明提出使“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到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从今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深刻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工作,到五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思路和举措……回顾这一发展轨迹,人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在不断深化,和谐社会建设这个宏大命题,已逐步从初步破题进入操作、实践的新阶段。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五中全会从这6个方面,对和谐社会建设作出全面规划。这是党中央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基于对国情、民情的深刻洞察而作出的重大部署。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也在达到新的高度。

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推进器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五中全会公报关于自主创新的论述,让人印象深刻。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有一种现象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将难以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持。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对我国来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既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又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

全会明确要求把自主创新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着力点,强调科技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这使得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更加系统、更加具体。

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工作迈入新境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五中全会公报中的这一表述,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近年来粮食产量连年下降、农民收入徘徊不前、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及时提出对农业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迅速出台了一系列重农、惠农的政策,强调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切实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放到国民经济全局中统筹安排。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格外引人注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仅仅意味着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五中全会突出强调,“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意味着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也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城乡差距有望逐步得到缩小,农村面貌将迎来新一轮的历史性巨变。

改革攻坚: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寻求突破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五中全会的这一科学判断,形象地揭示了历经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正处于一个新的关键时期。

改革的本质,是体制机制的创新。农村税费改革、垄断行业改革、股权分置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一系列关键领域的关键改革加速推进,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改革也被摆上突出位置……一系列改革举措的相继出台,使得2005年成为“改革攻坚年”。但“攻坚”还仅仅是开始。从现实看,有些改革进展不快,处于滞后状态;有些改革仍止于表层,整体上没有实现质的突破。全会号召全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努力从根本上消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全会从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等7个方面,对攻坚阶段的改革作出具体部署。

9.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报告总结 篇九

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报告总结2007-12-08 14:03:06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报告总结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报告总结(2)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报告总结

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第1文秘,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

我们党支部成员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并进行了讨论。现总结如下:

一、《决定》基本上阐明了两个问题,即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即它的重要性。

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上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

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2)从专业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和谐社会还应具备两方面:

一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人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自然的发挥;通过努力,人人都可以得到想要的东西。当个人遇到困难时,整个社会至少有很多途径(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政府的救济。)提供帮助。在这个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相处融洽,互相尊重,互相体谅。

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社会的人,应该有强烈的环境意识,懂得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敬畏自然;真正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真正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现状:全会认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2、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

学发展、改革开放、民主法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3、目标任务

简而言之就是法制、分配、就业社保、公共管理、国民素质、资源等方面。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4、具体部署:

一要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环境治理保护。

二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三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

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

四要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社区建设,健全社会组织,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

五要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三、从我们自身出发,认真贯彻六中全会精神。

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已经悄然从思想意识形态层面的论证转移到制度建设层面。而这一点又是必然的,否则既不能推动和谐社会理念的落实,更不能保障和谐社会已有

10.学习十六届三中全会思想汇报 篇十

近日,中国又成为国际媒体的焦点。因为于10月8日至11日党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的召开有着重大意义。首先,这是以胡锦涛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编制的第一国五年计划,可以说是对新一届领导的一次考验。其次,这次大会是在一个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召开。国际上,仍存在许多不定因素、恐怖主义、单边主义;中国与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日本的关系出现了波动;一些反华分子从未放弃对我国的破坏活动;“中国威胁论”仍走高调;最近的纺织行业的贸易障碍等问题将会是我们以后对外发展所要解决的;国内:台湾问题仍是令人头痛,农业就业,贫富差距问题、等许多方面的社会问题还待解决。因为在这样复杂环境下,人们对这次全会给予极大关注。这次全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基调”图“底色”、搭“架构”,这是关系到计民生的重大事项。

作为大学生,我们也对这次大会投以极大关注度。平时有时会通过各种手段,如报纸、电脑、电台等渠道。通过这几天对这次大会最新的情况的关注和了解,我觉得这次大会有六大焦点或者说是重点:

1、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2、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3、解决三农问题;

4、推进城市化健康发展;

5、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6、切实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对以上几点,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三农问题,推进城市化进程及和谐社会构建这三个焦点。因为这几个方面与国民生活,特别是农民大众息息相关。

几天的全会转眼就过,但中央的一些重大决议和政策制定仍深深印在脑海里。这次全会给我一个感觉就是新一届中央集团能够倾听民声,亲近民生,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更为脚踏实地,力求务实。真正是做到胡总书记提出的权为民所有,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一部新近面世的《中国公民对编制国家“十一五”环境规划意见书》就体现了中国公民对党的领导集体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热切期望,以下我谈一下青年学生对《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和建议》的反应。

大多数的青年学生都是对农民的问题给予巨大的反响,对中国新一届领导人的中国“究人经济学”实践给予了关注、肯定、及赞赏。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穷人的经济淡学》里边的一句话“一个社会的消费者中穷人太多,富人太富,迟早要出问题深深打动了周总理的心,正是带着这个忧患意识,温总理在今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说“世界上大多数穷人以农业为主,因而如果我们懂得了农业,也就懂得了“穷人经济学”没有农村小康也就没有全国小康。此后,国家就有许多切实行动:

首先免除了农业税。

其次,加大了农业的投入等等。近年来中央着力推进的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各项改革,大力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和农业科技推广为主要内容生产力建设,努力发展农村的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等各项社会事业了。这些努力我们都 看在眼内。而今,这次大会又提出了一些新理念:“加减,乘除”。这也是我们对党中央的期盼。首先,盼望“十一五”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农业投入上做“加法”,第二:盼望“十一五”政府和社会在减免农业税上做“减法”。第三,盼望各级政府和社会有关方面在农业科技推广上作乘法,希望“十一五”规划能在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上做乘法,希望“十一五”规划能在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上出台刚性措施。四,盼望各级政府及社会有关方面在帮助他们消除孩子上学,患病

就医难上作“除法”。教育乱收费,医疗上一“高”一“乱”,一直是一个痛结。

除了三农问题,就业问题也是我们当代学生们有巨大反响的问题,现在的就业率不容乐观,而这次大会的一些有关的经济方面的战略,如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积极方式转变与都很大程度对就业率的提高有很大帮助,这是我们所愿意看到。总的来说,这次大会的召开使我们年青一代看到祖国美好将来。

最后,想给全会及新一届中央一点建议及提出一些问题:

1.我们说如何一步地将我们会议内容是传达好特别是落实好,其实许多时候,我们的执行结果往往与愿望有很大偏差。比如:前一阵子广东梅州的矿难就给我们一个启示,为什么国家的令禁不符合生产条件的企业不能采矿,但梅州的这间矿厂却无人去监管,是否存在官商勾结的问题呢?这又关系到党中央有关党风建设的问题,所以要落实好文件,腐败问题不能忽视。

2.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应该有更多的行动。

3.工业反哺农业,从“重商”向“富民”过度。

4.怎样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前不久,医疗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宣布十多年的医疗体制改革基本破产。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尝试新的更好的改革呢?

总之,路还很长,困难还很多,但通过这次“十一五”全会,我们从中看到了新希望,相信有魄力的,务实的新一代领导人完全有能力带领全国人民走向辉煌明天,衷心祝福祖国未来会更美好。

机电系团总支

11.十六届六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一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06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对构建和谐社会进行了具体部署部署,这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

要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环境治理保护。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要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社区建设,健全社会组织,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要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要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各级党委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增进党的团结统一,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要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明确工作分工,搞好协调指导,增强政治敏锐性,加强对社会建设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解决好本地区本部门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千方

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党章和法纪学习教育,加强党员干部党性锻炼和思想道德修养,健全防范腐败的体制机制,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本人一定

12.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辅导讲稿 篇十二

(2006年10月20日)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九大目标任务、六大工作原则和五方面具体部署,是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下面我就自己这两天的学习谈一点体会与大家交流。

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改革发展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须回答的新的时代课题。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明确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要求。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2004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政治局常委集体学习会议上指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高度思考和谐社会建设问题。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召开省部级主要负责同志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则、深刻内涵和主要任务,强调要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此后,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深入各地调研,多次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论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又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决定》坚持突出重点与兼顾全面相结合、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阐述理论与推动实践相结合,既注重从理论上对一系列重大问题做出阐述,又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和谐社会建设做出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通篇贯穿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我想从四个方面谈一下学习的一些初步体会:

首先,《决定》是指导和谐社会建设的行动纲领

科学判断形势、勇于面对矛盾,是正确行动的前提。《决定》坚持唯物辩证的科学态度,全面分析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集中概括了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6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深刻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决定》中的这句表述,旗帜鲜明地明确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深刻揭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发展道路、实践主体和根本目的,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决定》用8句话,系统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突出强调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工作重点。

其次,《决定》描绘了一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构建和谐有着永远的指导意义,而且这也是与中国共产党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相契合的,从《决定》中的一系列新提法,可以看出六中全会的主要意义之一就在于“把关于和谐社会的理念变成一种制度,提高到制度化水平上”。

《决定》从完善民主法制、致力“共同富裕”、保障民生之本、强化公共服务、增强全民素质、激发社会活力、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天蓝水清和构建和谐社会九个方面,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成为《决定》中引人注目的一大亮点。这类的新提法有:“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等等。这些提法所反映的目标,既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又反映了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体现了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的科学态度。

《决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6项原则,涵盖了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作方针、工作动力、工作保证、工作条件、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为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蓝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作为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通盘方案的“六个必须”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互相衔接、交错的。“以人为本”是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高原则;科学发展观则是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条红线;其他四个方面,涉及到发展、改革、稳定、执政等各个方面。

第三,《决定》给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和谐社会的“路径图”

针对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决定》用相当大的篇幅,从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等5个方面,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8个方面的政策措施。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决定》强调,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要“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并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环境资源保护等4个方面,提出了7个方面的政策措施。针对就业、教育、卫生、文化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决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让人们看到了更加注重民生的政策取向。

制度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是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决定》从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高度,就进一步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6大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具体部署。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决定》着眼于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观点,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决定》从健全社会管理格局、健全社会管理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等3个层面,就完善社会管理作出了7个方面的部署。《决定》突出强调要“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把“推进社区建设”、“健全社会组织”、“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等,列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在利益关系多元化、各种矛盾相交织的关键阶段,社会管理理念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管理工作重心的重大调整。

充满活力、团结和睦,这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决定》从增强社会创造活力、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等方面,对统一战线等工作提出了指导方针,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民族大团结、大联合、大发展的蓝图。

第四,《决定》是一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宣言书

《决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实践,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并列提出,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奋斗目标的有机统一。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新的概括,是我们党的理论创新的又一个重大成果。

《决定》第一次鲜明提出“社会体制”的重大观点,提出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引起海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同步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这是《决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的总要求,更加明确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已经发展成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

《决定》在总结近年来思想道德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鲜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观点,把和谐文化建设提升到了新高度。《决定》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一次明确“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第一次提出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第一次提出“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第一次提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第一次提出“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第一次提出“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

《决定》中的一个个新论述、新思想、新举措,预示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前景。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加鲜明、更加突出地提到全党全国人民面前。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学习,为了更好地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新的伟大实践,我们要在工作中做到四个紧密结合: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紧密结合,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和建设事业;把实现社会和谐的理想与完成阶段性社会和谐的任务紧密结合,从能够办得到的事情做起,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把党的领导与社会共建紧密结合,形成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合力;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上一篇:芬芳的桂花的作文下一篇:手术分级授权总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