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历史教学法

2024-10-20

谈高中历史教学法(精选8篇)

1.谈高中历史教学法 篇一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

高一历史老师:陈磊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民族在任何时候都必须重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假如离开了传统文化,就丢掉了本民族的文化之魂,从而沦为外国文化的附庸。当今的中学生们普遍缺乏必要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面对当今中学生面临的道德缺失问题,作为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对学生教育改变现状这种状况,提高中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增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服务、奉献精神。江泽民同志说过:现代的中国是历史上中国的发展。今日的成就也是历史成就的发扬光大。作为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未来中国的栋梁之才,青年学生有必要继承历史的遗产,传承文化的薪火,将传统文化大力发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用发展了的民族文化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理解历史教学工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实现发扬和传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呢?我们首先要掌握好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方法,先说一下我们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倾向于通过背诵历史知识。那么现在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历史教学方法呢?答案是素质教育。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素质教育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教学,它改变了以往简单的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本内容,而是要发挥老师的课题引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得学生学会自己动脑思考历史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高中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社会科学,高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每一个人全面发展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因此要在高中阶段推行素质教育就必须要分为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要从文化素质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了解一个人历史知识掌握的程度就可以判定他的人文素质。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呢!这就需要我们的高中历史教育了,通过历史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历史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人的文化素质的窗口,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标志之一。我们应该找出适合学生学生的历史教学方法,不能简单的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课本知识,这样不仅不能达到目的,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们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并对高中历史有明确的时间线索观念。实行素质教育,让学生们都能够对高中历史基本知识点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们学会将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分析并解决问题。素质教育不是离开考试的教育,因为我们知道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还是要围绕高考开展工作的。现阶段通过实施素质教育最终目标就是赢得高考,现在的高考重点考察的不再是死记硬背的课本知识点了,而是要重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能力。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解决历史问题。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呢?作为学生历史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必须达到一定深度,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培养好历史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要准确、科学的表达历史概念,这样便能很好的方便学生理解掌握历史概念。例

如给学生讲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第三单元专题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这个专题总共包括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三课内容。在跟学生们开始讲授新课之前,我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我首先向学生们讲述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胜利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让学生们对这段历史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不至于在学习过程中分割这段历史知识。

其次就是从思维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我们知道自信心、意志、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唯有热爱历史,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我认为可以通过将历史知识和社会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历史学生的积极性。以史为鉴,古为今用,通过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使学生们可以开拓思维、活跃思维。在历史教学中,通过选择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历史热点问题,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在讲解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学生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概念的理解很不明白,我就用当今的热点问题美国次债危机作为实例来分析。针对美国这次经济危机,同学们在课堂上开展了激烈的讨论,通过探究式学生,同学们最终对这个概念有了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因此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讨论的积极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不但在思想上受到了教育,而且还通过分析讨论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思维。学生在日常历史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首先不是光想着要去问老师而是要自己先去寻找答案,要善于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引导作用,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通过让学生参加讨论活动,鼓励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争论,作为教师在这时就要发挥引导作用及时点拨,这样就可以将历史问题在讨论中解决,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如在讲二战中“敦克尔克大撤退”,让学生讨论如何看待交战双方的胜负,一部分学生片面认为“大撤退就是大逃跑,打败了才逃跑呢,当然是英法联军的失败。”经过一番激励争论,以及在此基础上老师的积极引导,就是要从整个战局的发展变化出发,用战略的长远的眼光来看此事。于是最终使同学们对此战役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对于双方都有胜负,但德法西斯企图将英法联军主力消灭在法国的阴谋破产。英法为以后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保存了实力。在讨论中,同学们获得各方面的知识,还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根本。这些能力将来步出校门后,可以用于实际生活,在这一点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是其他任何学科无法提供的。因此,我们历史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有益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最后就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在高中阶段历史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们进行道德教育,可以很好的将社会主义道德转化成为学生的道德品质。历史学科的道德教育在整个高中阶段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历史教育中加入道德教育因素,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学校、学会感恩、关爱自己的家乡和祖国的思想感情,最重要的是培养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

高中历史教学是人文学科的核心内容,它的核心内容就是道德和人格的形成。在高中阶段,中学生们在接受知识方面存在着逆反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教育增强他们的道德意志,让学生们远离不良道德的侵蚀。

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曾说过:“历史教育关键主要有三条,第一条讲做人的道理;第二条讲人类改造自然的道理;第三条讲历代治乱兴衰。这三条中,第一条是最紧要的,也就是说,学历史首先就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历史教育专家赵亚夫先生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为什么要学历史?为了学会做人。”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学会做人,这是历史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和任务。通过提倡和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有利于把发展全面教育落实到实处。

2.谈高中历史教学法 篇二

关键词:高中历史,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方略

高中的历史教材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最优材料之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秉承“历史挂钩现代,唱响爱国旋律”的教育宗旨,努力探析潜藏在历史教材中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的历史事件,创新历史教学,使之成为推动学生立志爱国的力量,发挥历史内在的道德价值,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学会理性地分析历史、看待历史。笔者基于教材,联系生活,结合当前时政热点,借助鲜活影像材料,营造合作氛围,就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陶冶学生的历史情操,并将其融入生活、化为行动作如下探索。

一、结合当前热点,解析历史

众所周知,现如今重大的时事热点多是历史教材中相关历史事件的延续及深化。将时政热点引进历史课堂,有助于对历史进行追根溯源,让时政热点带出历史所具有的时代意义,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让时政热点发挥其教育功能。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时政热点,并有意识地将最贴近教材内容的时政热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学好历史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将时政热点渗透进高中历史教学中,既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平日多关注国家新闻时事的良好习惯,也有助于学生了解掌握教材中的历史,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例如教学人教版《历史Ⅰ》(必修)第10课《鸦片战争》时,在讲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事件这个内容时,我们便可以在此适时引入2015年6月三件重量级圆明园流散文物(乾隆松石绿地粉彩描金缠枝莲卷缸、乾隆铜胎掐丝珐琅兽面纹尊和乾隆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水仙盆)在国内进行拍卖和2014年清乾隆御制粉青釉高价拍卖以及近年来国人对相关文物的追讨事件等新闻事件,继而让学生反思:为什么明明是我国的瑰宝,我们现在却要以高价购买?待学生各抒己见后,我们便可以当堂模拟文物拍卖现场,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感受到正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才纵容暴徒的野蛮霸道,以此来燃起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少年强则国强”的爱国热情。

二、借助图像史料,走进历史

在现行的历史教科书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关历史事件的配字图画资料较少,如此便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教学内容因年代久远而难以引起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共鸣。所以,为了让学生更自主地走进历史,深刻地感受历史,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正确而理性地看待历史事件。教师要在备课环节用心搜集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丰富学生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例如在人教版《历史Ⅰ》(必修)第16课《抗日战争》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南京大屠杀,笔者做了如下安排。首先,笔者课前抽空放下课本到南京,站在南京大屠杀同胞纪念馆面前,去切身感受这一沉重的历史。因为唯有教师亲身体验了,才能更真实地带动学生一起回顾那不堪回首的往事。其次,笔者带回了馆外的雕像照片与学生分享,在课上带领学生一起朗读雕像上的那一段段令人痛心的文字,细数那一个个令人揪心的数据,浏览那一张张令人发指的图片,如此的资料补充既冲击了学生的视觉,更震撼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日本侵略者这惨无人道的暴行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损失与创伤。最后,笔者播放了馆外一尊象征和平的雕像照片,想让学生明白爱国不应是做出类似焚烧日本货这样的举动,而是应该以史为鉴,热爱和平,振兴中华。

三、营造合作氛围,感悟历史

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历史教学要创设多样化的学习环境,营造和谐合作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性,实现学生与历史对话的目标,让学生更好地探究历史、感悟历史。

在讲解人教版《历史Ⅳ》(选修)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驱》之《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时我们不难看出,本课的主题非常明确———引导学生学习并发扬孙中山先生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因此,在教学本课时,笔者没有根据课本向学生教条式地讲解名人的主要成就。而是先利用《百家讲坛》中《孙中山先生的日子》这一视频激起学生的兴趣,其间侧重引导学生产生对名人成就的自豪感。紧接着让学生以四人合作学习的方式来领略孙中山先生的风采,之后根据课前布置的作业即搜集家乡历史名人故事,让学生走近家乡名人,拓展学生的视野,也增强学生对家乡历史名人的自豪感,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3.浅谈高中历史教学 篇三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主要是以下诸方面。

一、进行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教育,我们伟大祖国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从人类告别愚昧迈入文明时起,到公元15世纪以前,我国一直是当时世界上为数很少的几个先进国家之一。中华民族以高度的智慧和能力,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由中国人民培植的优秀文明传统,从古至今,一代代相传,一脉相承,因此它与我们正在建设着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分不开,割不断的。我们要积极地从古代文明中汲取营养,同时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不断前进,创造出更加光辉灿烂的当代社会主义文明,以崭新的面貌重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要进行这方面的国情教育。

二、进行五千年中国人民奋斗史,特别是近百年来中国历史的教育。

中华民族是一个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在封建社会里,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革命精神,在中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在近代,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出路何在?中国人民百年以来,不屈不挠,再接再励,进行了英勇的斗争。许多求进步的先进思想人物,提出了不少济世图存的主张,企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但都没有成功。“五四”运动后,随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真正救国救民的责任落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人阶级身上。历史已经证明,唯一的出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三座大山,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经过28年的英勇奋斗,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近百年来历史所证明的颠扑不破的伟大真理。过去搞革命是依靠了党的领导,现在搞建设,搞四个现代化,同样也离不开党的领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只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是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西方的多党制领导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我们要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光荣革命传统的教育,特别是要向学生进行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教育,从而使学生自觉继承革命传统,热爱党,在党的领导下,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三、进行社会主义必然性的教育。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而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痛苦摸索,从多次失败中找到的,我们要教育学生应当珍惜这一正确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建立,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空前的全国(除台湾外)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祖国的富强。我们要在中国现代史的教学中教育学生,让他们了解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只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有光明的前途。因为在我们这个底子雹人口多、生产不发达的国家,如果要走资本主义道路,搞资本主义,将会产生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少数人富裕,大多数人受穷。在生产不发达不富裕的国家”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搞社会主义,才能使大家都有饭吃,都能生活得好。

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教育。

在中国现代史的教学中,要同学生讲清讲足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使他们了解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和前途的无限光明。4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十多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由一个极端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大为增强,我国已建立了比较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农村经济走向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1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教育、科学文化等各项事业也得到很大发展。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学生了解到了我国的社会建设的巨大成就之时,他们就会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树立起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将来自觉地献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但是我们还要使学生了解,我国是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我们的生产仍然落后。经济不发达,我国当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个国情,教育学生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强国,还要广大青少年学生艰苦奋斗,努力学习,以便将来担负起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

4.谈高中历史教学法 篇四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如何贴近现实生活

李志亮

湖南省郴州市第二中学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缺乏生气,远离生活的现象,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体现历史的德育功能,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求历史教师学贯古今;历史知识要鉴古通今;以历史为今借古用今,让遥远的历史贴近现实生活。关键词遥远现实德育历史教学

历史课程就其本质而言是一门智育与德育相统一的课程。然而,在高中历史课程内容中却存在着“三多三少”的问题,即遥远的多,现实的少;理论的多,实际的少;抽象的多,具体的少。本来活生生的历史成了缺乏生气,远离生活,学生大都不感兴趣,不愿意接受的内容,尤其是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历史学因不能直接带来科技的进步和经济效益,往往被人冷落。而传统的历史教学基本上是小学小故事、中学中故事、大学大故事。历史课被演绎成了“故事会”,历史课程因此丧失了其固有的教育功能。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它们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称,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1]。历史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认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中的一种,是要使学生“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2]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只有从古老久远中走出来,贴进学生的现实生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深切地感悟到生命的伟大,生活与人性的美好,才能去追求比生活本身更为高远的东西。笔者认为,中学历史教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贴近生活。

一、学贯古今,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人格魅力要有时代特征 自古至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都是对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历史教师不但是历史知识的传授者,还是青年一代心灵的启蒙者和塑造者,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不仅要做一个知识渊博,学贯东西,上知科学,下晓民情民俗的学者,更要做一个汲取历史人文精华的思想者。

历史学科是个知识性很强,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学、地理、天文、历法、生物、建筑等相关的学科知识。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除具备系流、渊博、扎实的历史知识外,还应加强自学,广泛涉猎,不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

历史学科所要认识的是人类社会已经过去的,不可重复的,不能亲身经历和直接观察到的那些社会生活过程和现象。[3]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远离时代,远离现实生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历史贴近生活,历史教师应当是一个具有时代人格魅力的教师,他的辨证思想,改造历史,超越历史的信心,民族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温文尔雅的谈吐都会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课堂上,历史教师

应恰当地应用现代人的语境去理解历史,用贴近学生心理的语言去讲解历史。从而使过去的历史显得生活化,大众化,现实化,人性化,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容易接近和理解。近年来,《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读<史记>》等在中央电视台的热播,并受到大众的亲睐,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易中天、王力群等人具有时代特征的语言和人格魅力。

二.鉴古通今,历史知识应贴近现实生活

“以史为境,可以知兴替”,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能把眼光只局限于古老文明,而要不断地汲取新知识,新信息,新材料,及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往往蕴涵着复杂的历史背景,是过去历史对当今的影响,不失时机地借助当今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历史教学,追本朔源,由果导因,不仅可以拉近历史无的时间和空间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

例如在历史必修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和《古代商业的发展》中讲述到海上丝绸之路问题时,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2007年12月“南海一号”古沉船整体打捞水下考古和2008年5月~8月“南海一号”宋代沉船遗址前期科考成果展的有关情况,并布置任务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写出探究论文,这样既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时空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还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素质。

三.借古用今,以历史为镜,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育的目标是为未来培养和造就一批“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课程不但承载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任务,还承载着指导学生从历史知识中体味生活哲理,获得生活经验的任务,所谓读史可以明智,就是要将过去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转化为当今和今后的生活智慧。

历史是一面镜子,而学生又是一种活生生的力量,他们带着知识、经验、情感参与到课堂活动,然而,怎样将历史的光芒转化为现实生活的智慧呢?这需要历史教师的引导和示范,通过学习历史人物、历史事、历史上的典章制度、成败得失,联系现实生活,达到心灵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

历史人物生活在过去的现实生活中,有他们自己的喜怒哀乐、是非标准、生活经验和人生际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去感受历史的灵魂并与历史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如司马迁虽遭残刑,但凭坚强的意志,编写出史学巨著《史记》;孙中山屡战屡败,百折不挠地探索救国强国之路;布鲁诺为追求科学真理敢于牺牲生命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极好素材,对照这些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和优秀品质,可以引发学生去思考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哲理。

历史事件往往也折射出生活的哲理,例如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工作重心,土地革命时期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抗日战争时期与国民党合作抗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后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过失败的教训,也有过成功的经验,中国共产党也由幼稚走向成熟,历史选择了她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总是透出一种生活哲理:与时俱进,事实求是。那么,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就此例对学生进行生活经验的启发:一个政党只有如此才能走向成功,一个国家如此才能走向富强,作为青年学生,也只有如此才能将理

想变为现实。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是人,让遥远的历史回归现实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才是历史教学的真谛所在。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428.

[2]冯长运,李明海.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大学出版社,2003.4.

[3]庞卓恒.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27.

Out of The Distant History,Into Real Life

——On The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on How Close to Real Life

LI-Zhiliang

History and Research Group of the Second Middle School, Chenzhou ,Hunan Province

Chenzhou China423000

AbstractAt present,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is lack of anger and away from the phenomenon of life.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the history, reflecting the moral function of history, history teaching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er, Learning, requested ancient and modern;historical knowledge to Kam-classical and modern;with the ancient history today, by using this, so distant history should be close to real life.Key wordsDistant,Realistic,Moral Education,History Teaching

作者简介:

李志亮(1980~),男,湖南郴州人,湖南省郴州市第二中学教师,历史学硕士。研究方向:历史文化、中学历史教学。

联系方式:

地址:湖南省郴州市第二中学历史教研组

邮编:423000

电话:***

5.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篇五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可利用提问,实现这一目标。提问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提问,与学生开展有效互动。

一、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目标。对此,教师可利用趣味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学习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辛亥革命这部分知识时,如果教师提问辛亥革命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生就不会提起学习兴趣,也不会主动思考;而如果教师将问题改为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但是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他们的依据是什么,这样学生就会感到非常有趣,从而主动寻找答案。

二、把握时机

提问时机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和理解的效果,因此要想发挥课堂提问的最大作用,教师就要把握时机,恰当提出问题。对此,教师可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部分内容时,如果教师提问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学生就会感到突兀,无法很好地理解这个问题;而如果教师先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讲授给学生,学生就能充分认识到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最根本的因素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从而得出启示国家独立统一是富强的前提。

因此,教师要在学生思而不得的时候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三、循序渐进,层层剖析

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较为抽象,且层层渐进。因此,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必须由浅入深、逐步深入,一个环节连一个环节,体现出知识的整体结构,呈现出问题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引导学生体会历史知识的层次性。

此外,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教师要考虑学生的不同特点,根据学生认识问题和理解问题的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先提问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然后提问秦始皇在位期间实行了哪些暴政,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最后提问我们应该怎样评价秦始皇呢。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四、积极鼓励与评价

教师要妥善处理学生的回答,发挥自身主导作用,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学生回答正确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当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教师要给予正面的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鼓励学生。

在评价的时候,教师要做到公平公正,以正面评价为主,鼓励学生学习。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出不同的见解,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6.谈高中历史教学法 篇六

多媒体技术是一项先进的教学手段,它应用于教学,给传统教学注入了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声、像、图、文并茂的新天地,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所以设计出好的多媒体课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制作一个好的课件离不开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素材,课件的素材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及影像等各类信息。本文拟就制作历史课件的素材的采集略陈拙见,供大家参考。

课件的开发制作过程,就是课件设计者将自己对教学的想法,包括教学目的、内容,实现教学活动的教学策略,教学的顺序、控制方法等用课件工具描述成可以运行程序的过程。其中的教学内容就是就是要去采集制作历史课件所需要的素材。采集素材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点:

第一,文字和图画的输入

课件中大量的图文信息大部分是经过文字和图画的输入而得到的。常见的汉字输入方法有智能拼音、五笔字型、沈码等,也可采用手写输入或语音输入,但手写或语音输入对计算机的配置要求较高。一般只要熟练一种输入方法就可以了。为了提高输入速度,建议多采用词组输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还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图片,包括地图、景观图、人物像等,故图片的制作必不可少,比如在某些书籍中找到许多合适的历史图片,若要输入则要借助扫描仪扫描或数码相机拍摄,所获图片再用Windows98自带的画笔程序或专用的制图软件如 Photoshop5.0加工,这样的图片信息会更突出。获取的图片将以文件的格式储存在硬盘上,以便制作课件时随时调用,图像文件的扩展名一般为。BMP.JPG.GIF等。

第二,影像制品的剪辑

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反映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音像资料,有的同历史教学直接相关,若能把这些剪辑和收集过来,放置在课件中,则会大大增强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如:电影《鸦片战争》、《甲午风云》、《大转折》等,电视专题片中央台国际频道的《千秋史话》、《中国报道》等,电视剧《中国命运的决战》、《邓小平》等,中央教育台的《考前指导》,还有一些学习历史的教育VCD光盘,我们把其中的某些片段制成电脑文件格式用于不同内容的历史课件中,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录制电视或电影节目片段,电脑必须要配置专门的视霸卡或带视频输入的显示卡,运行其自带的播放程序,就可制成所要的精彩镜头,常见的软件是PREMIERE5.0,在采集窗口中单击RECORD 按钮,就开始采集,结束时按停止键。采集VCD光盘中的某一片段,要先把VCD入至光驱中,打开“超级解霸2000”软件和。DAT图像文件,选择好预录制的开始点和结束点,而后按录像按钮即开始录制。录制完成后,电脑会自动生成一个扩展名为。MPG的图象文件,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VCD片段。

第三,软件的挎贝

7.谈高中历史教学法 篇七

一、首先, 学会阅读目录, 宏观把握历史知识结构

历史教材中的目录不仅只是起到索引的功能, 更能提示学习的内容, 体现了知识的内在结构和联系。它有助于我们透彻地理解历史课本的内容, 引导我们从整体上更全面地把握历史知识结构。阅读目录时要分析章与章之间, 章节之间及节与节之间的关系, 可以编制出历史图示, 通过阅读目录可以了解一个章节之间的关系, 这也理清了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之间的基本关系, 构建了本章的知识体系, 从宏观上掌握了历史发展的线索。如, 在学习中国古代史, 要我们总结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时, 则可看中国古代史第四章目录, 第一至第四节都讲述了隋唐的政治上统一和开明, 第五节是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 第六节是民族关系 (民族交往) , 第七节是对外交往。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目录知道了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了, 而不需要去死记硬背教材上的几点内容了, 通过以上事例说明, 学生如果能从目录上理解历史知识结构, 充分利用目录这条捷径, 那么学习历史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其次, 注意阅读单元 (章) 的引言部分

高中历史教材中每一单元的引言部分是一单元的“内容提要”, 也是单元的“中心思想”, 突出了重点。学习具体内容前阅读引言, 可以初步了解单元的主要内容。综观引言部分可大致分为知识概要式、框架线索式、内容补充式等几种类型。阅读概要式的引言, 要概括要点, 分清层次。比如,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三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亡。引言部分叙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来的客观原因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矛盾进一步激 化 (即引言部分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 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和角逐。1904年, 日俄战争在中国的东北爆发。日本将侵略势力扩张到我过东北) 。主观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即引言中的在帝国主义列强对华投资的刺激下,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些发展, 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限制与阻碍, 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 提出了推翻清政府的革命要求。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迅速开展起来, 终于推翻了清政府, 结束了封建帝制) 。阅读线索式的引言, 要理清阶段, 把握其阶段特征。比如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一章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引言叙述了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海外市场→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太平天国运动的爆 发。引言线索式地显示了这一单元历史发展的脉络, 清晰明了。关于内容补充式引言, 这部分类型的引言在中古史中常见。因为世界古代史现在不作为高中学生学习的要求, 而中古史内容与世界古代史的横向比较只能通过在引言部分来叙述了。从而体认到古代中国作为东方的一大文明中心。引言部分清晰展示了本章的要点。为学习具体的课文指明了 方向。

三、再次, 要认真阅读课文的正文

教材的正文部分 (楷体字部分, 注:江苏省06年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了这部分是高考的考试内容) 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 形成历史能力的主要来源, 是阅读的重点内容。阅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 读懂教材。如:历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影响意义等, 这些属于最基本的历史知识, 也是形成历史概念的基本要素;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 这是分析和理解的重点部分, 也是能力考查的主要区域。②理解正文的层次结构, 读懂教材。理解正文的层次结构即是对正文内容进行分析、概括。阅读时分析每段所讲内容, 概括其中心思想, 提炼要点, 并分析其与标题 (章、节、目) 的内在联系。笔者主张对正文部分的讲解和学习把它和语文课的讲解和学习方法上要求一样, 有时甚至要逐字逐句的地去讲解, 去学习。亦即我们常说的“文史不分家”要求学生学习的时候做到, 一读, 二写出段落大意, 三得出中心思想。对一些历史事件也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完全用语文学科的教学方法去学习。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通过这样的阅读和学习理解了历史知识及其关系, 训练了分析、概括能力。③区分史实与结论, 读透教材。历史知识具有具体性与规律性想结合的特点, 因此历史教材的编写是史论和史料的统一, 体现了史论结合的原则, 阅读教材过程中要区分史实与结论, 用史料说明要点, 用观点统帅材料。阅读中史论结合, 不仅有助于透彻理解教材, 也有利于提高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 对课本历史知识大胆质疑, 挖掘知识内涵。读书离不开思考, 而疑问不仅是思维的起点, 也是思维的动力。对没有阅读障碍的历史教材, 阅读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从无疑处求疑。通过求疑, 对历史知识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拓展, 也培养了分析、论证等思维能力。比如,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洋务运动。课后习题有“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有个学生说出了很多理由 (省略) 大胆的提出了与教材完全不同的观点———洋务运动并没有破产也没有失败。这也符合我们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也属于开放性的观点。

8.浅谈高中历史兴趣教学 篇八

关键词:高中历史;兴趣教学;业务水平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兴趣是指人们力求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事物与某次活动的积极倾向。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部动力。兴趣具有选择性、趋向性的特征。从学习历史知识的心理特征看,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智力水平和能力水平正逐步提高。他们的英雄主义意向以及好奇心理,对过去的探索以及对未来的追求,都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供了条件。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能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才能取得优异成绩。那么,面对历史教材应该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和实践,我认为应该做到:

一、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在认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的基础上,立足教材内容,紧扣基本要求,旁征博引,中外贯通,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分清交点,抓住特点,不留疑点,最终把握知识点。歌德说:“哪里没有爱好,哪里就没有记忆”。课堂教学既是培养学生爱好的主阵地,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渠道,由于历史学科的综合性及其独特功能,教师的主导作用对课堂效率的高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业务水平、授课艺术,这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改革历史教学的定式思维模式,进而从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的程式化教学中解脱出来的必由之路。

二、运用漫画教学

漫画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而且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理,发人深思,回味无穷。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漫画会使学生情趣盎然,学习兴趣倍增,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除了运用列表对照分析,引用大量数据来说明的方法外,还采用了漫画的形式加强教学效果。如,用漫画“葬礼”——该漫画反映的是博克,古德里安,伦德斯泰特等战败的德国高级将领,抬着上面写有“德国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棺材,在寒冬的苏联大地上狼狈溃退的场景。这就清楚地说明: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大大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对比,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胜利进程。这比抽象的说教讲授更生动形象。运用这种方法达到了掌握知识,用知识理解历史现象的目的,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愿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素质教育关于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

三、进行激励评价

人天生是需要被赞美的,不愿意被批评、责骂。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肯定、认可,从而实现、彰显自身价值及能力。从心理动机的角度看,得到老师的赞扬和鼓励,是学生的一种渴求、一种期待、一种需要。满足了这份渴求和需要,学生就会感到自己有价值、有能力,就能获取一种不断进步、持续发展的力量,就会自信心倍增,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内在潜力。老师经常真诚地赞美赏识学生,会让学生感受到求知是人间最大的快乐,形成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有利于教师的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真诚地赞美赏识学生,要有一颗对学生的挚爱、宽容之心,对有“亮点”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爱屋及乌”,老师赏识学生,自然会让学生喜欢,让学生尊敬。

总之,要搞好历史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和巩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些教育学家认为:“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固的入迷。”培养兴趣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要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多方面的能力,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前提也是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宋旭辉.教育与创新.上海教育,1999(01).

[2]刘晓平.试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历史教学研究通讯,1998(12).

上一篇:年轻班主任培训心得下一篇:生产技术部岗位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