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2024-07-07

潜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3篇)

1.潜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篇一

运用地球化学分析研究潜江凹陷潜江组沉积环境

运用同位素及粘土矿物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在沉积环境方面的指示意义分析了潜江凹陷潜江组硫、碳、氧同位素及粘土矿物,结合层序地层学分析,对其演化规律与沉积环境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硫、碳、氧同位素值及粘土矿物的高低变化与气候的`变化和沉积环境的变化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潜江凹陷潜江组的沉积环境是一个封闭的较高盐度的陆相咸化湖泊沉积环境.

作 者:刘刚 LIU Gang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100037刊 名:地球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GEOSCIENTICA SINICA年,卷(期):200728(4)分类号:P5关键词:碳同位素 氧同位素 硫同位素 粘土矿物 沉积环境

2.1-潜江农村商业银行简介 篇二

目录

简介

开业批复 高管 业务范围 简介

注册资本:人民币31455.2万元; 法定代表人:罗建祥:

法定地址:湖北省潜江市江汉路36号;

组织形式: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实行一级法人、统一核算、分级管理、授权经营的管理体制。该行开业的同时,潜江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自行终止,其债权债务转为该行债权债务。开业批复

关于湖北潜江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开业的批复(鄂银监复〔2011〕499号),2011年11月21日。高管

罗建祥、汪新国、张晶、熊光义、关玉婵、李骏、蔡春生、庄传标任董事;石会文任独立董事;罗建祥任董事长;马勇任监事长;汪新国任行长;李德才、徐翠红任副行长。业务范围

3.潜江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篇三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主要资源,通过生产经营和市场运作赢利,为消费者提供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文化力量的企业和行业的总称。从传统的分工协作和行业划分的角度,文化产业可分为文化产品制造业、文化产品零售业、文化服务业三大类。我市文化产业总体上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目前,我市拥有文化产品制造业1个:出版业;文化产品零售业2个:图书销售、音像制品销售;文化服务业3个:网吧经营、电影放映、娱乐演出。我市共有文化产业从业人员4000多人,年收入在5700万元左右,其中60%左右分布在园林城区和油田地区。这些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为促进我市的经济发展,丰富潜江人民的文化生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发展文化产业优势明显。潜江地处荆楚腹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其一,潜江是曹禺先生的故乡。曹禺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戏剧教育家、戏剧表演艺术家,是新中国话剧奠基人之一,其话剧作品不仅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演出,而且还被改编成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影响不仅广泛而且久远。加之解放后,曹禺先生历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文联执行主席,为中国文学艺术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曹禺文化资源是老先生留给潜江人民的一笔巨大财富。其二,潜江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潜江发现了春秋晚期、战国初期的“龙湾遗址”,这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高台建筑基址,现已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项目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正在进行中。我市现有馆藏文物达6000余件,地下文物达260多处,龙湾遗址的考古研究工作为中国楚文化研究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潜江将成为楚文化的研究中心。其三,潜江有湖北四大剧种之一的荆州花鼓戏。潜江剧团已挂牌为“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曾创编上演的“原野情仇”、“家庭公案”获得多项全国大奖,誉满京城。其 四,潜江有李汉俊和李书城。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第一任农业部长李书城(本市袁桥人),他们的革命斗争史为我市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供了丰富生动详实的历史资料。其五,潜江有独特的民风、民俗和文化遗产。我市地处荆楚文化腹地,民风、民俗、遗产极丰富。这些珍贵的人文资源也是我市独具特色文化产业资源,具有前景极其

广阔的开发利用价值。

(三)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一是发展不够充分。文化产业总量规模小,社会化、产业化程度低。发展文化产业的观念落后,文化产业投入不足,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较低。二是缺乏整体规划。我市还没有正式规划的娱乐区域或文化产业区域,市场相对分散零乱,文化产业发展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缺乏上规模的文化产业经营项目。三是经营人才匮乏。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高素质的经营管理、策划、营销等人才。而目前,我市缺乏一大批既有开拓能力又有经营能力,既懂文化又懂市场,善于运作企业的文化经营者。

潜江市坚持发展文化产业硕果磊磊

“全国首批文化先进地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市”、“全国体育先进市”,一块块金字招牌绮丽多姿;“中华诗词之市”、“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特别奖”等桂冠张扬时代的多元;曹禺文化周被人民网、中华节庆研究会评为“中国最负盛名文化艺术节”;“两李”(辛亥元老李书城、一大代表李汉俊)故里昭示千年古邑的人文兴替。通过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硕果纷呈潜江水乡,百万人民饱享到丰盛精美的精神大餐。

文化硕果遍水乡

大幕开启,一群艺校学子毕业进入花鼓剧团,首次排演抗震救灾剧本,高腔行云流水,悲腔如诉如泣,在婉转柔和的“哟喂哟”的唱腔中演绎着一连串耐人寻味的故事,最终彰显“把理想融入生命、把脆弱化为坚强”的时代主题„„

这场“戏中戏”囊括文华优秀剧目奖、文华剧作奖、文华导演奖、文华舞台美术奖和第九届中国艺术节表演奖5项大奖,是全国65台参评剧目中获奖数量最多的11台剧目之一,也是全国县(市)级文艺院团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剧目,主演丁明安是“九艺节”年龄最小、资历最浅的获奖演员。一台优秀地方戏曲剧目征服了花城,一曲闪耀人性光辉的青春之歌也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

承演《生命童话》的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是潜江这块热土上盛开的一朵文艺奇葩。1985年被定为湖北省重点剧团,1993年经省委省政府批准,剧团升格为省实验花鼓剧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荆州花鼓戏的保护责任单位。

以80后青年花鼓戏传承接班人为主要队伍而编创的《生命童话》在被文化部评

选审定为湖北省唯一参加“九艺节”的地方戏曲剧目之前,就先后夺得湖北省艺术节金奖、“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第三届地方戏展演二等奖。

体制改革孕繁荣

文化至软,却使潜江的GDP更加坚挺:2009年全市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5.96亿元,2010年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8.15亿元,增速为36.7%,高于同期全省GDP的增速。文化产业发展有重大进展,曹禺文化产业园被省发改委批准的全省23家创建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区之一。

在优势文化资源通过产业化路径做大做强的同时,几十年一贯的文化管理体制在改革中悄然而变。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几个关口上,市委市政府作出重要部署,成为改革的强大推力。仅去年就连续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6个政策性文件,大力推进了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市场执法队伍原有47人,分属文化、广电两大块,根据中央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该市整合组建成立了一支25人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人员聘用、岗位设定、人员分流制定等领域的改革任务全面完成。采用划转方式,将省实验花鼓剧院划转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公益性保护传承机构--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改革方案已报省文改领导小组批复。

为对改革单位“扶上马、送一程”,潜江市进一步完善了文化改革发展政策保障机制。2011年度该市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为7.8%,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却达到了11%,增长幅度高于3.2百分点。围绕鼓励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他们在涉及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资产处置、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人员分流安置、财政税收、投资融资、工商管理、价格管理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推进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软硬件维护及农村文化活动的举办。

公益文化惠民生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龙年春节过后,人们惊喜地发现曹禺公园、曹禺纪念馆、梅苑、曹禺祖居、梅苑古街等文化旅游景点,矗立于古老的马昌湖畔。

投资逾2亿元的曹禺大剧院,呈半岛形状在梅苑西侧逐日长高。按国内一流剧院的标准建设,建筑形式与梅苑总体风格相协调,可满足戏剧、歌剧、芭蕾、音乐等

文艺演出需求。附属的展览厅、多功能学术报告厅、接待厅、创作室、资料室、收藏室以及其他辅助设施,可为培训、创作、研讨、演出、展览、收藏等文化艺术活动提供优越的硬件。

各级财政的改善促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展较快。各区镇办事处都建立了文化站,393个村(点)全部建起了农家书屋,广播电视实现了村村通。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全面完成,1个县级支中心1个和418个乡、村(社区服务点),覆盖全市所有区镇办事处和农村、社区。博物馆、纪念馆、群艺馆、图书馆、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现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极大地缓解了群众看书看报难、看戏看电影难、文化活动少的状况。

在政府的有效扶持下,有40多个“草台班子”活跃在潜江各地。演员们带着戏服,背着化妆台,开着流动舞台车,走乡串村,一天唱两场,三五天一转场。百姓聚会的集市、农家的红白家事成为大舞台,一大批“草根艺人”成为群众热捧的明星。

戏剧与电影五彩缤纷的同时,文化搭上旅游的快车出发:曹禺文化产业园规划面积4800亩,通过整合本地历史、民俗、戏曲、旅游资源,极具旅游观赏价值,接待游客数量不断增加;戏剧、旅游、影视、动漫、文化产品加工制造,逐渐发展为品牌产业。兴隆枢纽、引江济汉等“东方田纳西”顺利转型,打造的襄岳线生态观光旅游带风生水起;“楚国第一离宫”章华台遗址保护工程与世博湖北馆大型会展成功对接,嫁接出夺目的文化之花;江汉平原皮影戏、潜江民歌、潜江木雕、潜江草把龙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积极传承的同时,成为富民一方的产业。

文化产业发展的潜江模式:从文化名人到产业文化

潜江是一个以资源型产业为主的传统产业大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课题。

从文化名人到文化品牌,探索建设文化名市的发展之路。曹禺祖籍潜江,其散文《我是潜江人》发表后引起社会的广泛反响。潜江市依托曹禺及其作品的影响力,整合市域文化资源,于2003年提出打造“文化名市”的发展战略。从2004年至2008年止,以举办首届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为标志,兴建了曹禺公园等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开展了曹禺文化国际交流。近年来,初步形成了以打造曹禺文化品牌促进

“文化名市”建设的发展格局。

从抓文化发展到抓文化经济,探索文化推动产业转型发展的新路径。2009年,市委、市政府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树立文化经济一体化、经济文化一起抓的理念,以建设中部强市、文化名市为目标,高起点谋划、大手笔运作,积极构建以经济带动文化、以文化促进经济的科学发展模式,不断提升市域文化竞争力。

从文化产业到产业文化,探索构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优势。近几年,潜江小龙虾名气越来越响,小龙虾成为了潜江对外推介的最闪亮名片。

上一篇:中秋节安全教育演讲稿下一篇:物业管理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