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的认识教案

2024-10-14

乘法的认识教案(共12篇)

1.乘法的认识教案 篇一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P45-46例1。教学目标:

一、通过操作等实践活动,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二、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三、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能根据求几个几正确地列出乘法算式。教学难点: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纸。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一)创设情境。

(二)复习加法的知识。知道加法的各部分名称

二、探究新知: 1.交流计算方法。

2.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5+5+5+5=20 2+2+2+2+2=10 4+4+4=12 3+2=5 ……

3.还有其他的方法吗?(预设:学生有可能说出2×5=10……板书)你们见过这种算式吗?哪里知道的? 是的,这就是乘法。(板书课题:乘法)4.介绍乘法算式中的乘号。(板书:乘号)

5.强调:乘法算式中2是相同的加数,5是相同加数2的个数。6.介绍乘法算式的读法:2×5=10读作2乘5等于10,齐读。

(设计意图:根据一部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在用加法计算的基础上,写出乘法算式,从而导入新课。)

7.2×5=10也可以写成5×2=10,读作5乘2等于10。这里的5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 这两个算式都表示5个2连加。

8.你能把另外几道加法算式也改写成乘法算式吗?(学生试一试,同桌互读)。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并评价。

9.(预设:学生没改3+2=5)这几道加法算式为什么都能改写成乘法算式?而3+2=5这道算式为什么没有同学改呢?

学生交流后,说明:当加数不相同时一般不能直接改成乘法算式。(预设:学生改成3×2=5)这样改可以吗?要改成3×2怎么办? 10.(写多个几相加的数,很麻烦引出简便方法)

说明:为了更简便地表示相同数连加的算式,可用乘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创设场景,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体会乘法的意义,感受乘法计算的简便。)

三、巩固练习

开小火车改写乘法算式2+2+2+2+2+2、7+7+7+7、6+6+6、3+3+4+3、5+5-5+5 为什么3+3+4+3、5+5-5+5不能直接改成乘法算式,这两题怎么改一下就可以直接改成乘法算式?

(设计意图:闯关练习中,始终处于饱满的精神状态下积极进行思考,进一步巩固要改写成乘法算式必须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认识了乘法。谁愿意来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拓展练习

(一)用乘法解决游乐园中的问题。

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我们一起去游乐园逛逛吧,这里藏着很多的数学问题,请各小组同学先自己找一找,看图中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来解决。再把算式写下来,然后小组交流。比一比哪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里找的又对又多。

(学生活动,小组汇报,师适时评点各小组的表现,并奖励奖品。)

(二)用乘法算式表示小天使的队伍。

4×3=12 3×4=12 2×6=12 6×2=12 12×1=12 1×12=12

(三)教师鼓掌祝贺×× ×× ××,你能听出乘法算式吗? 你能拍出可以用乘法表示的节奏吗?

(四)帮游乐园种树,种成乘法算式2×4=8的形式,用圆代替画下来。(设计意图:设计开放性的练习力求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利用所学的知识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意味到乘法来自生活,数学无处不在,在创造中学习数学。)

六、找一找生活中的乘法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能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请大家找一找,说也行,画也行,表演也行。比一比,谁最先找到。延伸: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下课后,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家中的事物,看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对爸爸妈妈说一说。

(设计意图: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在生活中去寻找用乘法解决的问题。是一个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为学生架起了生活和数学的桥梁,同时感受到“数学生活”的快乐。)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5+5+5+5=20 4×5=20 5×4=20 2+2+2+2+2=10 2×5=10 5×2=10 4+4+4=12 4×3=12 3×4=12 3+3=6 3×2=6 2×3=6

2.乘法的认识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 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 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 并列出相应的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3.知道用乘法算式表示相同加数连加比较简便, 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根据具体情境列连加算式。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相同加数及个数的含义。

教具准备:作业纸、黄花图、五角星图、方格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找找规律涂一涂。想一想, 每题分别是几个几个地数。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原有的跳着数数经验与技能, 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二、新授教学

1.今天我们要学习数一数。那么, 今天学习的数一数, 跟以前学习的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呢?

2.教学黄花图 (每行5朵, 3行)

(1) 请你数一数, 一共有多少朵黄花?

(2) 学生展示, 教师借机提炼出横着数, 竖着数。

(3) 写出加法算式。3+3+3+3+3+3=15 5+5+5=15

(4) 教师小结:看来, 不同的数法, 会有不同的加法算式, 按不同的角度观察 (横着看、竖着看) 同一幅图, 算式不同, 但结果相同。

3.教学五角星图 (每行9颗, 2行)

(1) 你能用加法算式表示你是怎么数的吗?

(2) 在板书 (9个2相加) 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表达:

9个2相加等于18。

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5个3相加等于15。

(3) 用行与列叙述

利用加法算式得出:横着看, 每排9个, 有2排。竖着看, 每列2个, 有9列。

同理, 用排和列来表达黄花图。

(4) 小结:像这样的方阵。

可以横着看, 每排有几个, 有这样的几排。

可以竖着看, 每列有几个, 有这样的几列。

4.教学方格图 (每行10格, 3行)

(1) 数一数, 一共有多少个小方格?用算式来表示。

(2) 根据算式, 猜一猜他是怎么数的?

设计意图:给出不同的情境, 要求学生写出相应的算式, 通过3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 逐步引导学生简化语言,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

5.大家来表演

(1) 请出4个学生, 张开手掌。看着他们的手, 数一数。写出算式。比比谁写得多。

预设:8个5相加等于40个手指。4个10相加等于40个手指。

4个2相加等于8只手。4个1相加等于4双手。

(2) 引导学生根据算式说出意思。

(3) 小结, 同一幅图, 因为观察点的不同, 所得的算式也会不同。

(4) 展开:如果有这样10个小朋友。算一算, 共有几只手。咱们全班有几个人, 共有几只手?要有几个2相加?如果要算100个人, 1000个人共有几只手, 用加法算式来表示的话, 你认为会怎么样?你有什么感觉?

(5) 我们能用一句话, 把这个长长的算式, 说得清楚明白。数学也有语言, 这么长长的一个算式, 一定会有一种数学的方法, 让它写起来很简单, 你知道这是什么办法吗?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活动和开放的问题设计, 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巧设悬念, 激发学生学习简洁的好奇心。

三、回顾总结

回想一下, 这节课, 你都学到了什么?

四、课堂作业

1.24个圆形的排列成不同的方阵图。 (12×2、8×3、6×4)

横着看, 每排__个, 有__排。算式________ () 个 () 相加等于 ()

竖着看, 每列__个, 有__列。算式________ () 个 () 相加等于 ()

(1) 学生独立练习后校对。

(2) 观察比较, 你有什么发现?

同样是24个圆形, 因为排列成了不同的方阵, 所以出现了不同的加法算式

3.《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并列出相应的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3.知道用乘法算式表示相同加数连加比较简便,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根据具体情境列连加算式。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相同加数及个数的含义。

教具准备:作业纸、黄花图、五角星图、方格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找找规律涂一涂。想一想,每题分别是几个几个地数。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原有的跳着数数经验与技能,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二、新授教学

1.今天我们要学习数一数。那么,今天学习的数一数,跟以前学习的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呢?

2.教学黄花图(每行5朵,3行)

(1)请你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朵黄花?

(2)学生展示,教师借机提炼出横着数,竖着数。

(3)写出加法算式。3+3+3+3+3+3=15 5+5+5=15

(4)教师小结:看来,不同的数法,会有不同的加法算式,按不同的角度观察(横着看、竖着看)同一幅图,算式不同,但结果相同。

3.教学五角星图(每行9颗,2行)

(1)你能用加法算式表示你是怎么数的吗?

(2)在板书(9个2相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表达:

9个2相加等于18。

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5个3相加等于15。

(3)用行与列叙述

利用加法算式得出:横着看,每排9个,有2排。

竖着看,每列2个,有9列。

同理,用排和列来表达黄花图。

(4)小结:像这样的方阵。

可以横着看,每排有几个,有这样的几排。

可以竖着看,每列有几个,有这样的几列。

4.教学方格图(每行10格,3行)

(1)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小方格?用算式来表示。

(2)根据算式,猜一猜他是怎么数的?

设计意图:给出不同的情境,要求学生写出相应的算式,通过3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逐步引导学生简化语言,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

5.大家来表演

(1)请出4个学生,张开手掌。看着他们的手,数一数。写出算式。比比谁写得多。

预设:8个5相加等于40个手指。 4个10相加等于40个手指。

4个2相加等于8只手。 4个1相加等于4双手。

(2)引导学生根据算式说出意思。

(3)小结,同一幅图,因为观察点的不同,所得的算式也会不同。

(4)展开:如果有这样10个小朋友。算一算,共有几只手。咱们全班有几个人,共有几只手?要有几个2相加?如果要算100个人,1000个人共有几只手,用加法算式来表示的话,你认为会怎么样?你有什么感觉?

(5)我们能用一句话,把这个长长的算式,说得清楚明白。数学也有语言,这么长长的一个算式,一定会有一种数学的方法,让它写起来很简单,你知道这是什么办法吗?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活动和开放的问题设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简洁的好奇心。

三、回顾总结

回想一下,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四、课堂作业

1.24个圆形的排列成不同的方阵图。(12×2、8×3、6×4)

○○○○○○○○○○○○

○○○○○○○○○○○○

横着看,每排_____个,有_____排。算式_________________( )个( )相加等于( )

竖着看,每列_____个,有_____列。算式_________________( )个( )相加等于( )

(1)学生独立练习后校对。

(2)观察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同样是24个圆形,因为排列成了不同的方阵,所以出现了不同的加法算式

4.小学乘法认识的教案 篇四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三册p37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可以用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计算的过程,认识乘号,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2.体验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3.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能根据求几个几相加写出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每四人小组20个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揭示课题

师:(出示课件)听说今天是小猴的生日,我们一起祝小猴生日快乐,(拍手4下)

刚才你们都拍了几下手?2个人拍了几下?你是怎么算的?

3个人呢? 板书:4+4+4=12 5个人呢? 板书:4+4+4+4+4=20

100个人呢?写完了吗?(这么长的算式怎么写得完呢?)要几个4相加?

板书:100个4相加

看来用加法算有麻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方法,它专门能解决刚才这样的问题,比一比看谁认识的最好。

板书:乘法的认识

二、联系实际 探究新知

(课件显示35排列的蛋糕图)

小候把蛋糕切成了这么多,一共有几块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1.看图列式,初知意义。

预计设想:生1:我是一块一块数出来的。

生2:我是横的数一行有5块,(显示一行红色)有3行(不同的颜色显示),就是3个5(显示3个5) 所以5+5+5=15 。 板书:5+5+5=15

师:你真有眼力,能横的看,看出了3个5 。大家看出来了吗?

谁能说3个5的和是多少? 板书:3个5的和是15 。

谁还有不一样的想法?

生3:我是竖的数一列有3块,(显示一列红色)共有5列(不同的颜色显示)就是5个3(显示5个3)所以3+3+3+3+3=15 。 板书:3+3+3+3+3=15

师:嗯,你的眼力也不错,能竖的看,看出了5个3。你们看出了吗?

谁能说5个3的和是多少? 板书:5个3的和是15

谁还想再来说说。

2.改写算式,理解意义。

师:那么从这两个算式里,你能发现什么呢?

预计设想:生1:我发现左边的算式加数都是5; 右边的算式加数都是3。

生2:我发现他们的和都是15。

师:你们的发现太重要了。

像这样每个加数都相同的加法算式还可以用乘法来表示。板书:相同加数 乘法计算

3个5相加可以写成 板书: 5 3 或 35

(1)认识乘号

这个符号叫乘号 板书:乘号 它像什么?一般这样写,先写/ ,再写。

每个小朋友在纸上写2个试试看,叫2人上台写。(巡视评价)

看,黑板上两位同学写得怎样?(生评价)

(2)学习读法

谁会读这个算式35? 板书 读做:3乘5 (一起读)

指53它读做什么?

(3)理解意义

他们都表示3个5相加。

因为3个5的和是12,所以53也等于12 。 35呢?为什么?

现在谁知道5个3相加用乘法怎样表示?

35 或 53

它们都表示什么?都等于几呢?为什么?一起来读一读。

小结:小朋友真能干,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想一想,不管是3个5相加还是5个3相加,都能列出怎样的乘法算式?也就是把5和3相乘。

3.尝试练习,理解消化。

师:(课件显示26排列的苹果图)下面请大家试一试。

这里26和62都能表示什么?

三、运用知识 综合实践

1.摆一摆,列算式。

接下来请小朋友4人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小圆片先摆出几个几,再写出乘法算式。

(要求一人摆,4人写,然后读一读。每人摆一次。)

2.看算式,写乘法。

你们的本领可真大!写出了各种各样的乘法算式,下面看谁能最快的把这两道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指刚开始的2道连加算式)

你还能举几个例子吗?

6+6+6+6+6+6=56

8+8+8+8+8=48

3+3+3几个3 ?(10个3) 板书: 10个3相加=103

6个8相加=68

那么刚才遇到的麻烦100个4相加现在你有办法了吗? 板书:1004或4100

学了乘法之后你觉得怎样?是在求什么样的算式时简便多了?

板书: 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刚才大家举了那么多例子,现在让老师也来说两道好吗?

第一道,板书:3+3+3+3+6+3+3 这题能直接改成乘法算式吗?为什么?谁能想个办法使它能够改成乘法算式?

四、归纳总结 延伸发展

第二道,请小朋友谈谈这节课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最后,请小朋友猜一猜,这里面是怎么放的?

(实物投影)

胃动力及止吐药规格:56

预想: ( 生1:有5行,每行6片生2:有6行,每行5片 )

师打开盒子验证。

(再实投):

小柴胡冲剂 10克 6袋 餐巾纸610 水彩笔 102

猜猜里面是怎么放的?

5.认识乘法教案设计 篇五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68~70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又可以用乘法计算的认识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出乘式的积。

3、在初步认识乘法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小朋友,你们上小学快一年了,喜欢我们的学校吗?你们在学校里学到了很多本领,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参观一所特殊的学校,想去吗?(课件出示主题图)看,这是一所动物学校,青青的草,弯弯的小河,小动物们在这所美丽的学校里学本领呢!看,谁在校园中欢迎我们?(小鸡和小兔)

[创设参观动物学校的情境,有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参与欲望。]

二、认识几个几相加

1、观察例1,初步感知“几个几”

⑴一共有几只小兔呢?你怎么知道的?怎么数的?(上来数)你是2只2只数的!谁有不同的方法?怎样加?(2+2+2=6)这是几个2相加?

⑵那你会数一数一共有几只小鸡吗?你怎么数的?(上来边指边数)写成加法算式谁会?这是几个3相加?

小结:刚才我们2只2只地数,数出了小兔的只数,3只3只地数出小鸡的只数。

2、从不同方位再次感受“几个几”

早操时间到了,我们去参观小动物做操吧!谁排着整齐的队伍来了?小鸭是怎么排队的呢?(5只5只排的)怎么看的?边指边板书:这一排几只(5只),第二排呢?……会列加法算式吗?(5+5+5=15)这是几个5相加?(3个5相加)

谁有不同看法?竖着看小鸭又是几只几只地排的?加法算式怎样列?(3+3+3+3+3=15)这是几个3相加?

刚才我们看的方法不同,先横着看,再竖着看,列出了这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那你发现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学生讨论、交流)

3、比较、讨论,找共同特征――“几个几相加”

谈话:我们来到了动物学校,看到了许多小动物,还列出了这4道加法算式,请仔细观察这四道算式,你能发现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可轻轻读读算式,然后同桌交流交流。

集体交流:得出①都是连加;②每一题的加数都一样。

4、引出乘法

像这样加数都一样的加法题生活中还有很多,如我班小朋友是几个人坐一张凳子,那我要数全班有多少个小朋友可以几个几个地数?算式怎么写呢?(指名边看同学边说加法,老师写2+2+2……)这样写觉得怎样?有没有简单点的方法?(有)像这些加数都一样的加法可以写成乘法,板书:乘法。

[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通过看图按群数出鸡和兔的数量,再列加法算式计算数量,让学生对几个相同数连加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列式,加深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算式的理解。通过对一组算式的观察,引导学生为现规律,得出共同性,使学生体验初步的比较归纳推理的数学思考方法。再通过2个2个地数全班有多少个学生,并写出加法版式,让学生体验到乘法算式重要性。]

三、认识乘法

⑴你在哪听说过乘法?(学生回答)小朋友都了解了一些乘法。

⑵那这道加法2+2+2=6你会写成乘法算式吗?(3×2=6或2×3=6)“3”是哪来的?因为有“3个2相加”,3×2怎么会得6呢?

“×”叫什么?乘号。谁会读?一起读。乘号前后两个数同加号前后的数一样,也有个名称,叫什么呢?(板书:乘数)2×3的结果6叫什么?(积)集体读。

小结:2+2+2=6,有3个2相加,就可以写成3×2=6或2×3=6这两道乘法算式。

⑶3+3+3+3=12你会改吗?(4×3=12,3×4=12)你们同意吗?有什么问题要问他们吗?老师有问题,“4”叫什么?乘数“4”是哪来的?积是几?积怎么会是“12”的呢?

⑷下面这两题会写成乘法算式吗?同桌互相交流。

⑸刚才我们写的这个这么长的加法,还没写完,课前我数了一下,要写27个2相加,这个长长的加法你会改成乘法吗?2×27或27×2积是几呢(54)?那个算式简单?

小结:以后你们遇到象这样加数都一样的加法,就可以写成乘法算式了。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教学中没有在乘法教学后直接说出,而是让学生通过比较,得出与乘法算式简便,让学生有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真正感受到乘法的优点,同时形成对乘法意义的比较全面的理解。]

三、联系实际,运用乘法

1、看图说说有几个几,再列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⑴谈话:动物学校还有电脑房,我们去参观一下电脑房吧!每张电脑桌上都有几台电脑,有几个2台呢?4个2台加法算式怎样列?乘法算式会列吗?

独立写在练习纸上,集体订正。

⑵谈话:小动物们又为小朋友献上了两束花,这一束鲜花有几朵?这一束呢?有几个“5”?会列出加法,乘法算式吗?

独立做,集体订正。

2、先摆一摆,再列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谈话:参观了这么长时间,我们该回来了,谁来送我们了?小猴排着队来送我们了。

他们是这样排的:2只排一排,排成了4排。

赶快帮小猴排队。并根据小猴排的队,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

集体评讲。

小猴真调皮,他们又想这样排了:4只排一排,排2排。

赶快排一下,并写好加法和乘法算式。

3、游戏

谈话:正在这时,动物学校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大灰狼来了。小动物们让我们救救他们,愿意救吗?大灰狼说:要是小朋友愿意同我做游戏,做对了,我就不吃小动物。什么游戏呢?听清楚,请几位小朋友上来,你们喊老狼老狼几点了,如果我说2点了,台上的小朋友就2个2个抱在一起,台下的小朋友要说出乘法算式,听明白了吗?

请6人到台上,分别说2点、3点,学生活动并列式;

再添上2人,分别说4点、8点、1点,学生活动并列式。

6.认识乘法教案 篇六

2、认识乘号“×”,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3、通过小组活动,扩大参与讨论和表达的机会,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直观认识,从相同数相加引出乘法。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小棒、图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实物演示运算符号:-+×板书课题

2、 看主题图

小朋友们在玩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该怎样列式?

二、 探究新知

1、 游戏:摆小棒

想一个最喜欢的图案,小组内摆一摆,你能摆出多少个?

小组内说一说,你摆的是什么?比比谁摆动最多?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2、 班内交流

板书:10+10+10=30

5+5+5+5+=20

3+3+3+3+3+3=18

这些算式写的时候怎样?有没有好的办法变简短?

数3的个数(6)个3

6×3 读作:6乘3,也可以写成3×6,表示6个3相加

|

乘号先写/后写

3、 说另外两题怎样用乘法表示

板演算式

三、 巩固练习

1、 改写

4+4+4=( )×( )

6+6+6+6=( )×( )

2+2+2+2+2=( )×( )

2、3只瓢虫,每只背上7个黑点,一共多少个黑点?

3、小象吹泡泡每排4个,共3排,用算式表示

四、总结

7.乘法的认识教案 篇七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首次正式接触到乘法, 是表内乘法单元的起始课, 它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连加运算基础上教学的, 并为后续的学习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打下基础。本课虽属于概念课, 但又与概念课不尽相同。笔者收集了2000年至今发表在各类教学杂志上的相关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百余篇, 并以教学导入的切口, 进行了概括整理。

A类设计——重在感知乘法算式的简便

【片段一】邱学华老师的教学设计

1.出示口算题

让学生口算后, 把算式分成两类:

提问:你为什么这样分?第一类这样的加法算式, 它们的加数都相同, 像这样的加数叫“相同加数”。

2.学生动手写算式 (2人板演, 全班同时练)

(1) 一支圆珠笔8元钱, 买2支圆珠笔多少钱?

(2) 一支圆珠笔8元钱, 买8支圆柱笔多少钱?

(3) 一支圆珠笔8元钱, 买15支圆珠笔多少钱?

(4) 一支圆珠笔8元钱, 买100支圆珠笔多少钱? (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用加法写100个8相加太麻烦)

【分析】这样的教学导入比较常见, 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口算来对比两类加法算式, 既突出了相同加数的概念, 也为学习乘法做好铺垫工作,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第二部分, 教师选择从学生容易接受的生活实例导入, 从2个8连加开始递增, 使学生亲身体验随着相同加数个数的增加, 连加算式就开始变得麻烦, 而写出100个8连加, 学生情不自禁地冒出一个想法:这样的写法实在是太不方便了, 有更好的办法吗?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学习乘法的需要, 更为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埋下伏笔。

B类设计——重在乘法意义的建构

【片段二】

1.出示主题图

师:同学们, 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 有一个充满欢乐的地方, 那就是欢乐谷!你们想去看一看吗?请仔细观察图中的摩天轮、过山车、小火车上小朋友的数量, 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列出算式吗?

生:摩天轮上有5个吊箱, 每个吊箱上有4个小朋友, 一共是20人, 算式:4+4+4+4+4=20。

生:过山车的座位有6排, 每排坐2个小朋友, 一共有12人。算式:2+2+2+2+2+2=12。

生:小火车上的座位有4排, 每排坐3个小朋友, 一共是12人。算式:3+3+3+3=12。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将算式写在黑板上)

2.探究体验, 建立乘法的表象

师:观察黑板上的算式, 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加法算式。

生:所有的算式加数都一样。

师:这里的“一样”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加数相同”, 你能再编几个加数相同的算式吗? (生答, 师板书:6+6+6+6+6, 5+5+5+5+5+5+5+5)

师:刚才那位同学说得太多了, 我只记得加数是5, 却忘了几个5, 这怎么办?

生:再说一遍, 5+5+5+5+5+5+5+5。

生:8个5相加。

师:同学们认为那种说法比较简单呢? (大部分学生对第二种方法表示赞同。 (同桌活动:把连加算式表述为“几个几相加”)

师:25个2会写吗?

生:会写, 但有些麻烦。

师:其实啊, 像这样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除了用加法算式, 还可以用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乘法。 (揭示课题)

【片段三】

1.写一写

师:看我手中的10支铅笔, 你能创造出多少加法算式呢? (学生列出各种算式)

师:这么多的加法算式, 它们的身体结构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分类, 引出“同数连加”)

2.摆一摆

师:5+5=10, 2+2+2+2+2=10, 你会用小棒来摆吗?想一想, 摆图形时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摆一摆, 并思考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要想列出同数连加的算式, 图形的特点是每部分都相同。

学生自由摆图形, 同桌写算式 (或者学生说算式, 同桌摆图形) 。

3.说一说

师:将你摆的算式说给大家听一听。

师:说得很好, 谁再来重复一遍他的算式?

师:有更好的说法吗?

生:5个3的和是15。

师:5是什么?3是什么?

结合图形和加法算式让学生发现:3是相同加数 (每个图形是几根小棒) , 15是总数, 5是相同加数的个数 (摆出的图形个数) 。

师:请同学们用这种方式描述自己摆的图形 (用几个几的和是几表示) 。

教师板书: () 个 () 的和是 () 。

4.练习描述

师:60个2相加, 算式是怎样的呢?教师展示写着60个2连加的算式。

师:这只是60个2连加的算式, 如果是100个2, 1000个2呢, 怎么办? (揭示乘法)

【分析】上述两个片段的导入比较长, 但为什么需要这么长的篇幅呢?教师是要让学生通过这几个环节来主动建构乘法的意义。编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 写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 在说与写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用加法算式表述连加时的麻烦, 是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去思考:怎样说容易记住?怎样书写才更简单?能不能说成“几个几相加”?而且这一环节让学生体验了乘法运算形成的数学化过程, 展示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 从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 进一步沟通了相同加数连加与几个几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经历“操作→表象→加法算式→乘法算式”的思维过程。片段三还是选用了“数形结合”的小棒图, 有效沟通了“数与代数”和“空间与图形”两大领域的联系, 更易使学生形成数学模型, 建构乘法的意义。

C类设计——重在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学习起点

【片段四】朱国荣老师的教学设计

1.呈现语文课上刚学的古诗《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这首诗, 语文课上刚学过, 在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也要来学一学。请你从数学的角度解读信息。

生:我发现这首诗共有两句, 每句都有14个字。

生:我发现每行有7个字, 共有4行。

生:我发现每列有4个字, 共有7列。

生:我发现了它的标点使用规律:逗号、句号、逗号、句号。

2.提出数学问题

师:这首诗, 不算题目, 也不算标点符号, 一共多少个字? (学生的第一反应是一个一个地数, 不少学生还用手指点着屏幕轻声地数了起来。这时, 教师迅速提出了要求)

师: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这首诗的总字数吗?请在练习本上写下来。

反馈:

生:7+7+7+7

生:14+14

生:7×4

教师请学生板书这个乘法算式, 并随机教学“乘号”的写法和乘法算式的读法。 (揭题)

师:“7×4”表示什么?

【分析】朱老师在课后反思中指出, 熟悉的才是最好的。确实, 这里呈现的学习材料贴近学生学情, 语文课上刚学过, 内容也不容易干扰学生, 教师简单的几句点拨就能让学生的精力转移到数学上来。这样有趣的学习材料不仅更容易接受, 而且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来观察并列式, 使这个过程显得特别生动、有趣。当学生提出“7×4”时, 所有人都自然而然地“掉进”乘法中了。

有人不禁会问, 这样的导入太具特殊性了, 学生没有学过乘法, 一般不会列出这样的算式。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笔者针对“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对城乡12个班共计48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发现有88.9%的学生已经知道乘法, 信息渠道主要来自于父母与书本;有84.0%的学生知道“×”表示乘号;更让人惊讶的是会运用“4+4”或“2+2+2+2”来计算“4×2”的学生达到了43.3%;甚至有36.7%的学生能从多幅图中正确找出表示“4×3”的那幅。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学生在学习乘法前并非是一张白纸, 学生的知识起点远比想象中的要高得多, 既然如此, 为什么不可以采用这样的导入方式呢?甚至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更有效、更简洁的导入。

以上是笔者搜集到的关于“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的典型导入, 当然, 这节课本身就存在特殊性, 不少重点内容是在导入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或者说这节课的导入也是新课探究的一部分。但无论是哪种导入方式, 只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起点, 都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课堂教学也只有像这样做到“以生为本”, 才能让探究学习更有效。

8.《口算乘法》教案设计及反思 篇八

教材分析

本小节教学口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和万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正因如此,所以让他们在9乘几的基础上计算10乘几,再由10乘几推出几十、几百的数乘一位数。这样安排就能够让学生自然地发现和得出整十、整百的数的计算规律,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和类推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整千数相乘的口算算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重点:理解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的算理并掌握方法。

难点:准确、快速地进行口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孕育铺垫。

1.复习乘法口诀表。

2.口头抢答。

6×5= 8×7= 6×8= 5×9= 4×4=

9×8= 5×5= 7×6= 3×6=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重温旧知,利用抢答,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学习,探讨算法。

1.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谁能说说你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

2.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想好后在小组内交流,并说说怎样列式解决你提出的问题。(学生互相交流问题和解法。)

3.哪些算式是你会计算的?把你会计算的算出来。

4.今天我们来学习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出示例1。

5.你能列式解答这两个问题吗?你是怎样算出结果的,说说你的算法。(积极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

6.引导归纳算法:整十数乘一位数就是把十位上的数字和一位数相乘,再在末尾加一个0就可以了。

7.即时练习:20×4= 20×6= 30×2= 50×2=

8.进一步设疑:一台收音机价格是200元钱,如果学校要买3台收音机,一共要多少钱?怎样算呢?

9.生思考问题,尝试解决。

10.引导归纳算法:整百数乘一位数就是把百位上的数字和一位数相乘,再在末尾加两个0就可以了。

11.即时练习:200×4= 6×200= 300×2= 500×2=

设计意图【总结学习方法,掌握其中的规律。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激发其探索的欲望。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及尝试解决问题的空间,使其尝到学习的成功。 及时总结,掌握规律。 适时练习,巩固新知。】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的“做一做”,找出规律。(全班交流,说出算理及计算方法。)

2.口算抢答游戏: 10×6= 20×4= 30×4=

60×8= 300×4= 400×2=

3.解决问题:一盒钢笔有10支,5盒钢笔共有多少支?如果每支钢笔要2元,这些钢笔共要多少元? (学生独立解决,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通过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小结这堂课里,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重温新知。

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首先进行口诀的复习,再利用口算抢答的游戏方式引入新课,及时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以便新课的开展。然后运用课题的问题情境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究生活中的数学,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通过层层深入的学习,引导学生探索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方法,并及时进行归纳整理,通过相应的练习训练,以提高他们的口算能力。

二、本课我利用问题情境,进行了逐層深入的教学设计,便学生体验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运用类推的方法进行教学,在学生在归纳算法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注重让学生挖掘问题,探讨问题,说出算法算理等,并利用不同形式的练习来调节学习气氛,从本节课学生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掌握程度还可以。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比较浓厚。

9.乘法的认识教案 篇九

式)

科目:数学第 执教时间:XX年月日

题乘法的初步认识编写者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乘法的含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

2、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体会到乘法的含义,感悟乘法与加法的关系。教学重点:初步体会乘法含义。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教学准备:主题图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1、出示游乐场情景图:同学们看,这是哪?你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观察画面,提出数学问题:玩过山车的共有多少人?做小火车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说算式及结果。

2、能解决这些问题吗?4+4+4+4+4=20

3+3+3+3=12

2+2+2+2+2+2+2=12……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二、新授新标第一网在游乐场的一个角落,一些小朋友在用小棒摆图形,咱们来看看他们都摆了什么?你们想摆吗?把自己的小棒拿出来,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看看在规定的时间内,你能摆出多少个?看着你摆的图形,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操作汇报自己摆了几个什么?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把你的算式说出来

学生汇报的同时师板书由一个较长的加法算式如:3+3+3+3+3+3+3+3=24师:这么多个3,胳膊都写酸了,算式也太长了,有什么好办法吗?不想知道数学家是怎样解决的?8个3就写成8х3=24(板书)谁认识这是什么法?你们想的办法都很好,想不想知道数学家是怎样解决的?8个3就写成8х3=24(板书)明确8х3=24也可以把相同加数3写在前面

3х8=24谁会读?

1、能把黑板上的其余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吗?

2、把自己练习本上的其余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三、巩固练习

1、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并解决看游乐园过山车上共有几人?加法算式:

算式中有()个()相加乘法算式:

小火车上共有几人?加法算式:

算式中有()个()相加乘法算式:

荡秋千共有几人?加法算式:

算式中有()个()相加乘法算式:

10.乘法的认识教案 篇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感知相同加数连加的问题,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鼓励学生积极交流、讨论。

3.情感目标:引导大家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每个事物。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观察角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请你把下面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4+4+4=125+5+5+5=206+6+6=183+2+2+2=9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二、新授:

(一)出示主题图:书包(实物投影):

(观察画面,说说图意,小组交流)

(二)问:要求一共有多少个书包怎么计算?说说你的想法 你发现了什么?

(注:3个6的和与6个3的和相同,都可以用下面的乘法算式表示)

即:6 × 3 = 18或3 × 6 = 18

∶∶

因数因数 积

(三)总结:乘法算式与与加法算式那个简便

三、练一练:

(一)做一做书上17页的练习题。(集体订正)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做?(注意对个别学生的指导)

(二)补充练习。

四、课后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己谈体会,说出自己的真实的想法。

课后反思:

11.乘法的认识教案 篇十一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发现、理解乘法分配律, 并会用字母表示。

2.培养初步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学习重点:探索乘法分配律。

学习难点: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具:学前测试、教学课件、乘法“魔盒”。

教学过程预设———

一、问题生成:奠定基础, 亲身理解乘法分配律

1. 出示问题一:一个长方形花坛, 长72分米, 宽28分米, 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师: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预设:生1: (72+28) ×2;生2:72×2+28×2。 (板书两个算式)

请选择其中一个方法, 算出互结果。

生1:200分米;生2:200分米。】

你发现两个算是之间——— (相等)

能不能在这两个算式之间写上“=”? (可以)

板书: (72+28) ×2=72×2+28×2

2. 出示问题二: (P56课本情境图) 你能想到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是多少?

(生计算, 汇报)

预设:生3:3×10+5×10, 结果是80块。生2: (3+5) ×10, 结果也是80块。

两种不同的方法, 却得出相同的结果, 说明这两个算式也是——— (相等的) 。

板书: (3+5) ×10=3×10+5×10, 还有其他方法吗?

预设:生3:4×8+6×8=80 (块) ;生4: (4+6) ×8=80 (块)

观察我们刚才得到的三组等式, 你有怎样的感觉? (可能有规律)

设计思考:教师有意创设了两个问题情境, 为学生得出了三组关联紧密的算式提供事实支撑。基于学生的视角, 先铺垫了长方形周长这个知识点。学生对于长方形的周长问题, 比教材提供的问题情境更加熟悉, 更容易接受。在学生经历了两种不同思考方法的计算后, 引导学生发现新的知识规律, 产生这样一种数学体验:乘法分配律来源于生活实践中, 且在问题解决中产生的, 是生活的需要。

二、百变“魔盒”:疏通建构, 深切体验乘法分配律

师:刚才同学们感觉到这三组等式中含有规律, 是真的吗?下面请你们开始探索之旅吧。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思考:对于可能存在的规律, 仅凭这两个等式就能说明它是成立的吗? (不能) 怎么办? (找更多的这样的等式验证)

生举例验证。

预设:生5: (3+2) ×5=3×5+2×5, 质疑:你计算过了吗?

生5:算过了, 两边的结果都是25。

生6: (30+50) ×5=30×5+50×5;生7: (24+76) ×2=24×2+76×2。

……

看来咱们头脑中的那个规律可能真的存在啊。我们也举了不少的例子, 结果两边都是相等的。问题是这样的例子咱们能够列举得完吗?万一有一个不成立, 怎么办?我们岂不是前功尽弃了吗?我们可否换个角度思考?也就是不用计算, 就能够判断两个式子的结果是否相等呢?

预设:生8: (72+28) ×2=72×2+28×2, 左边括号里算出是100, 就表示100个2, 右边是72个2加上28个2, 也是100个2, 所以两边的结果一定是相等的。

生9: (53+27) ×6=53×6+27×6, 左边是80个6, 右边是53个6加上27个6, 也是75个6……

生7:这个相同的数一会儿是2, 一会儿又是6, 百般变化, 就像一个魔盒, 可以出来任何数。

师拿出一个纸盒, 告诉学生假如这就是魔盒, 让3个同学一组、2个同学一组, 每人手里一个魔盒, 演示算式 (3+2) ×5=3×5+2×5的原理。启发: (3+2) 个魔盒=3个魔盒+2个魔盒。像这样的式子两边有没有可能不相等呢?

(不可能, 两边的结果一定相等)

设计思考:学生初窥规律, 发现一点点的规律, 此时教师不是马上让学生说出规律 (缓说破) , 而是继续为学生的思维煽风点火, 为学生搭建挑战的舞台, 让学生继续观察、思考、猜想、交流、分析、探讨, 进一步体悟等式的特点, 验证存在其中的规律, 进而掌握乘法分配律。学生经历了发现、猜想、质疑、体悟、验证等过程, 培养了猜想, 同时又验证猜想的能力。

师:照这样看来, 咱们猜测的这个规律的确存在, 你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这个规律吗?

预设:生1: (爸爸+妈妈) ×我=爸爸×我+妈妈×我。

生2: (我+你) ×他=我×他+你×他?, 我和你都是他的好朋友, 也就是我是他的朋友, 你也是他的朋友。

生3: (真悟空+假悟空) ×金箍棒=真悟空×金箍棒+假悟空×金箍棒

生4: (A+B) ×C=A×C+B×C

生5: (a+b) ×c=a×b+a×c

生6: (⊿+★) ×○=⊿×○+★×○……

师:哈哈哈, 这么多呀!你觉得用哪一个等式表示这个规律好一点?为什么?

(第四个用小写字母的那一个。简单好记, 前面学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也是这样表示的。)

师:这就是数学的简洁美。这个规律就是乘法的分配律。

师:齐读这个式子, 并指名用语言叙述表达。

(通过读式子, 完善语言表达)

设计思考:乘法分配律难就难在学生对内在规律的把握上。有些教师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 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 这背离了数学的本质。我们应该把劲儿使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 在多个算式中观察、比较和归纳, 去完整地体验感知, 并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大胆表达,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出等式。经过这样的体验活动, 再用语言来表达乘法分配律, 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这样的活动, 对知识的建构有着积极地意义。

三、是真的:内化“魔数”, 形成数学理解

1. 雾里看花辨对错。

2. 心灵感应 (把结果相同的两个式子连起来) 。

你感应到了相等的式子了吗?请你选择一组自己喜欢的式子计算出结果吧。

师巡视指导。

预设:生1: (35+27+38) ×29=35×29+27×29+38×29, 等于3900。 (只是计算了左边的等式)

追问:为什么只是计算了左边的等式?

(等式两边结果相同;左边的式子算起来容易一些)

生2:59×102-59×2=59× (102-2) , 结果是5900, 这次我算右边的那个式子, 右边的括号里是100, 59×100一眼就能知道答案。

观察这两个等式, 你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3:生2的算式不是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不能这样计算。

生4:是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只不过它是倒过来用的。

达成共识: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 同样可以让计算简便。

生5: (35+27+38) ×29=35×29+27×29+38×29, 等于3900。通过右边的式子可以看出是100个29, 很简便。

问生1:对生2这个等式, 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1:其他算式都是带“+”的, 可生2这个是“-”。也行!

师补充板书: (a-b) ×c=a×c-b×c

师:有没有勇敢的同学来计算35×29+27×29+38×29这个式的?

生5:我们同桌计算了, 结果也是2900, 和它左边的那个式子结果相等。

师:你们有了什么发现?能不能与大家分享?

(其他的等式都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这个等式是三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追问:如果是4个数、5个数、6个数, 更多数的和与一个数 (魔数) 相乘, 分配律还能用吗?

3. 用你认为比较简便的方法算一算。

(1) 213×15+187×15; (2) 101×97; (3) 36×17-26×17; (4) (57+43) ×19。

设计思考:用来巩固新知的练习应该具有层次性, 在题型上要能体现出综合性和层次性, 如果能体现出开放性更好。“心灵感应”题型设计富有创意, 既照顾了基本形式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巩固, 又拓展了乘法分配律的形式, 引导学生进入更广泛的探索空间, 体验数学的“魔力”, 感悟数学的美!

四、魔力犹存:体验合情推理, 延伸课堂内涵

咱们共同见证了乘法分配律的非凡功力, 它让计算变得简便有趣。我想知道:

除法也有分配律吗?也有这样的等式吗?

板书: (a+b) ÷c=a÷c+b÷c?

这个等待同学们课后验证了, 可以参照今天咱们研究乘法分配律的方法进行猜想、验证。

12.乘法的认识教案 篇十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4~46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在认识几个几的基础上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

3、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小棒)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

生:小棒。

师:这小棒在一年级时我们用来算数,今天啊,一些心灵手巧的小朋友用小棒摆成了美丽的图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

师生共同观察分析每个图形。

师:我们来看一下,摆一把小伞要几根小棒?这一组小伞要多少根小棒?用加法算式怎样表示?

出示问题,引出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总结加法算式特点:每个加法算式的加数相同。

二、设置矛盾,引出乘法。

1、教师选择算式3+3+3+3+3+3=18,这是几个3相加?(板书6个3相加)

2、师:谁能把这个算式写得更短些?(如果学生有预习就有可能会说用乘法比较简便,如果学生不知道,就只有老师加以引导。)

师可以引导说:像这样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的加法算式,还可以用乘法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3、师:6个3相加用乘法表示是6×3=18,板书6×3=18

4、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师:6×3,6从哪里来,3从哪里来?表示什么?重点说明3是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6是相同加数的个数。

5、认识×号及读写法。

师:这是乘号,

(出示+号、-号、×号)

师:×号和+号、-号一样都是运算符号,×号和哪个符号很像?生:+号。

师:对,因为乘法和加法有密切的联系,乘法就表示几个几连加。17世纪的数学家欧德莱把+号一斜(演示)就变成了×号。写乘号时先写左斜线,再写右斜线。(课件演示,学生竖空)

6、乘法算式的读写。

师:这个算式怎样读?乘法算式的读写都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号只要读一个乘字,板书:读作:6乘3.

7、比较加法算式6+3和乘法算式6×3,加深理解乘法的意义。

师:6个3相加,用6+3表示可以吗?(不可以)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6+3表示6和3的和,而6×3才表示6个3相加。

7、师:表示6个3相加除了可以写成6×3,还可以交换乘号前后的数的位置,写成3×6,(板书)读作3乘6。

8、小练习乘法算式的读法。(课件出示“读一读”)

9、你能把些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吗?(课件出示)。

10、比较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你认为哪种表示方法更简便?你更喜欢哪种?你认为怎样的加法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

小结:只有像这样,几个相同的数相加才能直接用一个乘法算式表示。而且用乘法更简便。

三、多样练习,巩固新知。

1、生活中的乘法问题。

师:生活中有很多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游乐场。(播放课件)

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数量关系,指名说出每个数学问题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2、小小设计师。(课件出示)

师:我们学了这么多乘法算式,你能不能用你喜欢的图形来表示这些乘法算式吧。引导学生思考,5×2可以表示几个几?先在本子上画,学生汇报。(3×4可以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本子上画图表示。)

3、拓展练习,寻找古诗中的乘法算式。(课件出示古诗)

师:《赠刘景文》这首古诗你们学过吧?来,我们来朗诵一遍,其实,我们古诗里面也蕴藏着乘法算式,我们一起来找找吧。

四、总结课堂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板书设计:乘法的初步认识

+3+3+3+3+3+3=18

6个3相加

-6×3=18读作:6乘3等于18

3×6=18读作:3乘6等于18

上一篇:静海县中学生“珍爱生命保护自我”知识竞答试卷及答案下一篇:电梯管理员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