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期末总复习数学教案(共11篇)
1.《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期末总复习数学教案 篇一
四年级上册《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整理复习》教学设计
白龙塘镇九年制学校
李雯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整理和复习,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系统掌握运算定律,能按照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简便的解答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整理、交流、合作、探究,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对学习简算技能、形成简算意识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意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并最终养成简算习惯。
教学重点:
整理运算定律。
教学难点:
合理、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本学期我们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
2、你会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定律吗?
二、比较运算定律:
1、课件出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2、填空后讨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
3、指名汇报。
4、课件出示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
5、填空后讨论: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
6、指名汇报。
7、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出示课件说明。
8、谁能描述除法商不变的规律?
三、复习简便运算:
1、谈话:学习运算定律是为简便运算服务的,现在我们就来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2、(课件出示习题)下面那些题能进行简便计算?
3、仔细观察,同桌交流。
4、指名汇报。
5、指名上黑板计算,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
6、交流计算情况。
四、闯关训练:
1、谈话:冬天到了,雪人乐园好美呀!唐老鸭来到了这里,它要先顺利闯关才能进去游玩,同学们帮帮它好吗?
2、完成闯关练习题。(选择题、连线题)
五、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师归纳小结。
2.《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期末总复习数学教案 篇二
这部分教材在编排上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 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 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这部分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 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 以及这五条运算定律的一些比较简单的运用。
加法和乘法的这五条运算定律, 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 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随着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 在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和乘法中, 它们仍然成立。因此, 这五条运算定律在“数与代数”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 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 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 这些经验构成了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认知基础。因此, 将这五条运算定律及其应用集中于一个单元, 加以系统编排, 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有利于学生通过系统学习, 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教材的编写分为三小节, 内容结构如下:
2. 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 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这部分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是, 不再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 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 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 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
如加法运算定律, 教材从李叔叔骑自行车旅行的情境引出三道例题, 分别求李叔叔上下午的路程和、前三天的路程和、后四天的路程和, 为学生提供了概括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及其应用的具体事例。进一步, 再让学生自己举例, 并叙述所发现的规律。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 而不是像过去那样, 统一用字母来表示。这样编排, 一方面有利于符号感的培养, 且方便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 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乘法运算定律则以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的情境为载体设置主题图, 由图引出三道例题, 为概括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提供具体的事例。三个例题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与教学加法运算定律的两个例题类似。这样编排, 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 发现、感悟、描述规律。
同时, 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 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 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例如, 练习六中的第3题和第4题是乘法运算定律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第4题除了文字提供的信息外, 还要引导学生从图中获得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信息, 即新教学楼有4层, 再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算比较简便。第3题, 可以用50×2先算一个来回游了多少米, 再乘7;第4题先算25×4 (可解释为4层, 每层各取一个教室需配多少套课桌椅) 再乘7。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算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3. 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 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理解和掌握了五条运算定律的基础上, 教材安排了进一步学习整数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简便计算。值得一提的是, 教材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 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教材一共安排了五道例题。例1和例2讨论加减法运算中常用的简便计算, 例3和例4讨论乘除法运算中常用的简便计算, 例5主要讨论乘、加运算中常用的简便计算。也就是说, 例1至例4只涉及同级运算, 例5则涉及两级运算。
在这五道例题中, 例1和例3讨论的连减、连除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过去的小学数学教材中也有同样的内容。新教材主要着眼于通过不同解法的比较, 使学生认识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 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还可以交换两个减数或两个除数的位置再减或再除。
教材并没有把它们概括为减法的运算性质或除法的运算性质。在具体的教学中, 学生受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启发, 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把它们概括为连减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连除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为了鼓励学生这种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 我肯定了学生的这些想法, 同时告诉学生这其实是减法和除法的两个运算性质。
相对而言, 其他三道例题的问题情境较为新颖, 解决问题的策略较为灵活, 在过去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比较少见。如, 例2设计的“书店的一角”。题中包含两个问题: (1) 价钱分别为56元、31元、19元、24元的四本书中, 哪三本的总价在100元左右? (2) 付100元, 买48元、47元的书各一套, 应找回多少钱?显然, 这是两个需要综合应用加减计算的实际问题, 而且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问题 (1) , 教材提示了两种算法。一种是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采用这种方法, 学生遇到的困难是, 四本书取三本书共有几种情况?这是一个组合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直接从四本书中每次取三本, 要做到不重不漏, 思考难度较大。如果反过来思考, 四本书中取三本, 也就是从四本书中每次去掉一本, 就很容易得出共有四种情况。这种反过来思考的间接思路, 用于计算三本书的总价, 就是教材提示的第二种算法。问题 (2) , 学生容易想到的算法是连减或减去两个价钱的和。因此, 教材只提示了第三种另辟蹊径的方法, 把100分成两个50。由于两套书的价钱都略小于50, 所以这种方法显得比较简便、巧妙。
例5设计的是几位科学家在野外考察的情景图。图下有3~7月份的月历, 并标出了科考队的出发日期、计划返回日期和实际返回日期, 然后提出问题“科考队这次考察一共花了多少时间”?教材介绍了按月计算和按周期计算两种思路, 以及相应的列式计算过程。按月计算的算式是31×2+30×2+26, 按周计算的算法是7×21+26, 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 运用了乘法分配律。然后通过小精灵,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算法, 和同学交流。学生容易想到的是按月计算的思路, 根据已知的出发、返回时间, 可以知道整个3、4、5、6月都在外面, 7月有26天在外。要注意的是3至6月中有两个大月 (有31天的月) 、有两个小月 (有30天的月) 。学生列出的算式可能有以下几种, 如:31+30+31+
3.《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期末总复习数学教案 篇三
2、把教学目的给孩子,把学习方案给孩子。放手让学生自主复习运算定律,并小组同学互说定义和字母表达式,并思考如何把定律和性质进行分类合理。学生的表现让我惊异。两种分类方法说的头头是道。思路清晰:可以根据四则混合运算,进行分类:加法有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减法的运算性质;乘法有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除法有除法的运算性质。
还可以根据运算符号变换分类: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减法的运算性质、除法的运算性质;乘法分配律。给学生机会,他会还你一个奇迹!
3、在乘法分配律的汇报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受阻,一方面原因是小组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实效性还有所欠缺,只挑选容易的定律进行交流,自主复习内容不够全面。另一方面此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也是本节课复习的重难点所在,后面习题针对此项进行了重点复习,进行了补充。
4.《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期末总复习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探究和理解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定标、激趣导入
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二、揭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
自学互动
适时点拨活动一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
学习任务
1、针对上面的问题1列出算式,有几种列法。
2、为什么列的式子不同,它们的计算结果是怎样的。
3、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4、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5、乘法结合律有什么作用。
6、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7、1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2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3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
4字母表示。
三、活动一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
学习任务
1、小组讨论乘法的结合律、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2、各小组展示自己小组记定律的方法。
3、分别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运算定律的。
4、讨论为什么要学习运算定律。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四、巩固应用
在什么时候使用乘法结合律。使用这个运算定律的结果是什么。使用它们的优点是什么。
怎样用乘法的结合律计算2532125
五、测评训练
1、下面的算式用了什么定律
(6025)8=60(258)
2、P37/24 P35/做一做2
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 = 30(□□)
5.《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期末总复习数学教案 篇五
教学要求: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学阶段所学习的运算定律,能应用其进行合理灵活的计算。
进一步理解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复习运算定律与简便算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小学阶段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
请同学们把教材87页上边的表填完整。
学习例1
观察例1这个算式的各个数什么特点,能用什么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学生独立解答例1,并说明如何运用计算定律的。
小结: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应注意的问题。
试做87页的“做一做”。
复习四则混合运算
说明第一级运算和第二级运算的概念。
请同学们说说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请学生独立完成例2
小结: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式题中,应做到:一看,算式中含有哪些运算?有哪些数?二想,这些运算和数字有何特点,是否可以简算?三算,动笔计算。四检验,检查各计算是否正确。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90页第7题。学生做完后,可以互相交流一下简算的方法。
选择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在括号里。
4/7+4÷4/7+4计算结果是 A 1 B 11 4/7 C 12
8×( 6+ 1/4)=8×6+8×1/4=48+2=50的计算依据是()
6.《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期末总复习数学教案 篇六
桐乡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北港城北小学 沈亚婷
摘要: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这一单元的重难点是要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而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将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内容集中在一个单元学习,虽然系统性很强,但是教师教学难度增大,部分学生接受知识有困难,知识内容易混淆,课时安排也显得比较紧。虽然例题以现实的情境为背景,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在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时,学生仍然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所以笔者根据自己执教的经验写了这一单元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运算定律;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理解算理
(一)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在教学这加法交换律时,笔者引用了书本的例1这样的情境,李叔叔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一共是多少千米?学生很快就提出了40+56=96(千米)和56+40=96(千米)然后教师提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反馈交流: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
在教学加法结合律的时候,笔者引入了书本的例2,李叔叔第一天骑了88千米,第二天骑了104千米,第三天骑了96千米,那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也同样的运用教学加法交换律的方式进行教学。
(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和分配律
在教学乘法交换律时,要求学生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学生容易得出两种做法4×25=100(人)和25×4=100(人)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在教学乘法结合律时,让学生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自己学习,教师巡视,适时指导。学生得出了两种算法:
(25×5)×2
25×(5×2)=125×2 =10×25 =250(桶)=250(桶)
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③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④字母表示。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同样的根据上面的情境,问学生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是怎么想的。反馈交流情况。由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有选择地板书)。
学生A:4×25+2×25
学生B:(4+2)×25 =6×25
=100+50 =150(块)
=150(块)
要求学生结合插图说明算式的意义。指导学生结合观察算式的特点,举例验证。
让学生根据算式特征,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如:(40+4)×20和40×25+4×20 42×64+42×36和42×(64+36)讨论交流:
(1)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2)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3)还有什么发现?(简便计算)
教师: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教师板书。(a+b)×c=a×c+b×c 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先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我们把乘法运算的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三)连减或连除
连减是出示书本39页的情景图并独立列式计算。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方法)板书:234-66-34 234-(66+34)234-34-66拿出草练本,请你从这三个算式中选择一个喜欢的进行计算。交流优化算法。通过解决问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掉;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前面的。我们可以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连减的算法,来进行简便的计算。
连除同样是出示书本43页的例题,学生口述题意,分清已知条件与问题。让学生尝试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交流解决问题的算法,说出先算什么。比较两种算法,你认为哪种比较简便。最后师生小结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二、有效练习,突破难点
“机械的练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但学习的结果常常不得不受到外部因素的强化,是一种低效的学习。”要想既提高质量又减轻负担就必须在练习设计上追求实效。
①
(一)追求开放的练习设计
练习设计的开放性体现在解题的方法的多元化,像有些题目的简便计算,可以运用的运算定律不唯一。如125×12既可以让学生用乘法分配律转成125×(8+ 4)来做,也可以变成125×4×3。相类似的题目还有88×125,24×205。
(20+4)×25则可以按照乘法分配律来做,也可以让学生先变成24×25再变成25×4×6来做。类似的题目有(80+4)×125。
35×20可以直接口算,也可以将转化成20×5×7。
111×11可以转化成11×(100+ 1)也转化成111×(10+ 1)来进行计算。
(二)关注专项的练习设计
设置一些专项性的练习可以让学生有效的理解那些看似抽象的知识。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专项练习是425+14+186,75+168+25,245+180+20+155,67+25+33+75,2049+158+842,39+(61+75)+25,(139+192)+61,126+(54+74+46);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专项练习是15×8×2×125,13×(25×2),(25×30)×4,5×(18×20),125×32×25;
乘法分配律的专项练习是103×56,108×12,24×205,98×65,41×25,20×55,36×4+64×4,117×3+117×7,125×(8+ 4),88×125,16×50+50×4,59×99+99,(20-4)×25,(20+4)×25;
连减的专项练习是528-43-67,4560-78-222,1470-(470+46),800-138-162,545-167-145,753-16-37 ;753-98,547+97。
连除的专项练习是5600÷7÷8,1230÷123÷5,1400÷25÷4,4000÷125÷5,240÷48,490÷35;
(三)趋于变式的练习设计
② “通过一些变式的练习能够让学生明白问题的本质,使学生的思维在变通性上得到发展。”像125×(12+ 4)如果按照乘法分配律直接算则有一些不方便,而如果将题目转变成125×16再转变成125×8×2就可以真正的达到简便计算。
104×25要转化成(100+ 4)×25,888×125要转化成125×8×111,490÷35要转化成490÷7÷5,240÷48要转化成240÷8÷6。
(四)体现层次的练习设计
“机械的练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但学习的结果常常不得不受到外部因素的强化,是一种低效的学习。”所以我们常说,练习要体现层次性,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的时候,先呈现4×(50+30),再呈现(10+20)×3 则是对公式更深一步的理解。接着呈现4×50+4×30,38×99+38,59×99+99,则是对公式反过来的理解与提升。而46×101则要学生经过思辨得出可以转化成46×(100+1)。再出示(7+10+9)×31,25×4+20×4 +5×4则要一个思维的提升过程,最后出示59×61+59×40-59,就是一个思维的冲击与矛盾的出现,乘法分配律也能适用在减法里面吗?经过思考与讨论,学生不难理解。这样分层的练习设计体现了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蕴含了很多的数学知识。
三、问题解决,应用新知
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适着解决书本上32页的思考题。1+2+3+4„„+99+100,可以③ 3
让学生适着将首项和末项先相加,最后发现规律得知,有50个101。接着再呈现1+2+3+4„„+49+50,再让学生进行问题的解决,运用规律解决问题。书本41页的算平均身高的题目也体现了对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巧妙运用。可以让学生大致的观察这些数字有什么特点,再引导学生将能凑成整百的数交换位置放在一起。还可以用一些生活中的情境,如粮店运来面粉12袋,每袋75千克,运来的大米总量是面粉的8倍,运来大米多少千克?
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的时候,则渗透让学生利用运算定律来简便计算。如书本38页的第8题,可以让学生用角作单位来做,也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来做(4元+5角)×5。还有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每天要买一盒牛奶和一袋豆浆,一星期买牛奶和豆浆要花多少钱?一张桌子238元,一把椅子62元,红星小学买了48套桌椅(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配一套)。一共要花多少元?买桌子比买椅子多花多少钱?
在教学除法时,有这样的一首题,学校一共收到捐赠图书350册,全校共有14个班,平均每个班发到多少册?这样的问题不难列出350÷14,但要学生能利用运算定律转化成350÷7÷2则要经过老师的引导。
以上是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单元的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这个单元上下来感觉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要改进。以学生为主体,从情境中让学生理解运算定律的算理,再通过有效的练习,突破难点,而有效的练习体现在追求开放,关注专项,趋于变式和体现层次上面。最后让学生回归到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中去,应用新知,巩固提升。总之,整理的这几点思考还远远不够上好一堂课,仍需要不断的总结和积累!
注释
7.运算定律与简便算法优秀教学设计 篇七
2、明确在各步简便运算中分别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3、在分类整理的基础上设计一定的数量的简便运算练习,让学生通过有效练
习逐步提高简便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算定律和运算顺序。
难点:应用定律进行简便算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运算定律与简便算法。
二、自主整理运算定律
1、师: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
2、师:你能用字母来表示这些运算定律吗?
(1)同位及全班交流反馈。(学生说师板书)
(2)学生填写p87的表格。
3、我们在做简便计算时还常用到哪些性质?
师:谁会用字母表示出来?
师:还有吗?
三、运用简算定律,进行练习
1、课前布置让学生自编或搜集一些简便运算的题目。(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所
编的题目,并弄清运用什么运算定律进行简算,并把一些典型题目全班交流。)
(1)小黑板出示要求:
①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所编的1-2道题目。
②说出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③正确进行计算。
(2)投影展示,交流,评价。
2、小黑板出示例1:计算4×2/7+5/7×4(全班练习,指名板演,说出简算依据)
四、巩固练习
1、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
(1)32×(7×5)=32×7+32×5()
(2)64×64+36×64=(64+36)×64()
(3)3.14×0.6÷3.14×0.6=1÷1=1()
(4)723-68+73=723-(68+73)()
(5)25×32=25×30×2()
2、比一比,哪一组的同学算得又对又快。
课本第87页“做一做”
3、用同样的时间,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578+198 78×99
1578-198 78×1014、比一比,在规定的时间里谁完成得又对又多。
4-2.98-0.02 4758+707+5242+29325×7×4×11 29.6×48+104×4.897×99+97 40000÷125÷8
0.9+9.9+99.9+999.9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六、作业
练习十七第7、8题
七、选做题:
(1)999×0.7+111×3.7
(2)4.27-3.35+5.73-2.65
(3)4.29×31+68×4.29+4.29
8.《运算定律和简便算法》教学反思 篇八
一学生主动构建新知
知识不仅仅是教会的,而更应该是由学生自己学会的,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树立“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本课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让学生通过摆,看,想,算等实践活动感知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教师穿针引线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主动建构。
二,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人的根本属性在于他的社会性。学生要从小学会与人交往,与人沟通,与人协作。本节课我在设计教学时,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每一位学生充分参与认知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三,寓德于教。
9.《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期末总复习数学教案 篇九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教学重点和难点: 注重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针对回顾与交流中的四个问题作一说明: 第一题:
这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复习四则预算的意义。在第一场景中,学生可以提出“两位同学一共折了多少只纸鹤”、“装饰教室还需着多少纸鹤”的问题,并运用加法和减法加以解决。在第二场景中,学生可以提出“一共需要多少钱”的问题,并用乘法加以解决。在第三场景中,学生可以提出“扎礼品盒、蝴蝶结分别需要多少米彩带”的问题。并运用乘法加以解决。在第四场景中,学生可以提出“每个小组有多少人”的问题,并运用除法加以解决。第二题
引领学生回顾在小学阶段学习过的运算,并举例说明哪些地方还会用到这些运算,目的是在集体交流中,寻找所学过运算的原型,系统的构建运算的现实意义。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及时引导,使学生能认识到运算的原型。第三题
这是对于加减法之间、乘除法之间互逆关系的回顾、教材引领学生通过举例来说明的。教学时,应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回顾,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可用教材提供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再次感受加减法和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第四题
不做全班的共同要求。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实例进行适当归纳。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运算的意义
第1题:加法的意义减法的意义 乘法的意义除法的意义 第2题:加法各部分关系 减法各部分关系 乘法各部分关系 除法各部分关系 教后记 运算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说明。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进行爱国主义、节约意识教育与培养。教学重点与难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出示巩固与应用 第1题
2006年第15届亚运会奖牌榜 单位:枚 排名
代表团
金牌
银牌
铜牌
总数
中国
165 88 63
韩国
193 3 日本
71
198
(1)请将上表补充完整。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尝试解答。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第2题
打电话计费问题生活中学生常常在用。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时,应使学生明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鼓励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第3题
为支援灾区的学生学习,实验小学开展了捐书活动。四年级捐120本,五年级比四年级多捐60本,六年级捐的本数是五年级的3倍。(1)
五、六年级各捐多少本?
(2)五年级捐书的本数是四年级的几倍?
(3)六年级捐书的本数正好是二年级的5北,二年级捐书多少本?(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做一个有爱心的人)第4题
与前面的问题正好相反,此题是鼓励学生根据算式,目的是鼓励学生找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加深理解各种运算的意义。教学时,由于有前面学习的基础,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就可以了,再交流时应注意尽可能全面地提出运用各种运算的例子。
(防范听取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提升学生对生活信息的处理能力。)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运算的意义
中国金牌总数是日本的多少倍? 160÷50
二、平时你是如何理财的?
三、你为灾区学生做过哪些贡献?今后打算怎样做? 课后记:
估算(第1课时)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结识估算的过程。
2、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教学重点和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情境一:
在生活中、学习中那些时候要用到估算呢?请总结一下。学生1:买东西的时候要估算带的钱购买几件商品。学生2:计算题时要估算结果是多少。„„
此题目的是总结应用估算的例子,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在估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是应注重的首要方面,在复习中也不例外。教材通过对话展示出估算的用处:解决问题有时不需要精确结果;估算能够帮助人们把握运算结果,计算之前的估算可以有利于人们对运算结果有大致了解,计算之后的估算可以有利于人们对运算结果进行检验。(减少学生运算中的错误,培养学生对运算结果负责的态度)出示情境二:
学校组织六年级同学看电影。班级
六一班
六二班
六三班
**班
六五班
六六班
人数/人
43 42 48 46 47
希望影院能容纳300人。东方影院能容纳235人。(1)估一估应该去哪个影院看电影。
(2)估一估六年级大约有多少人。并与同伴交流估算的方法。关于去哪个电影院看电影的问题,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中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引导学生通过说明估算的过程为自己的结论作出合理的解释。选择估算方法需要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这个问题需要讨论应该去哪个影院,对于东方影院,可以将6个班的学生数去尾,都看成40,40×6=240,也就是六年级的学生数超过了240,因此不能去东方影院;对于希望影院,可以将6个班的学生数进一(看成50),50×6=300,也就是六年级学生数不够300,因此应该去希望影院。
估计六年级大约有多少人。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估算策略。教学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思路和理由,交流不同估算策略。需要注意的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往往需要灵活使用不同策略,因此很难有唯一的策略和答案,因此学生的估算策略和估算结果合力都应肯定。估算后,教师可以引导进一步反思。第一,可以将估算结果与精确结果进行比较,发展估算“直觉”。
三、布置作业 写一份实验报告。(关于生活中的某此估算)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估算
列举生活或学习中那些时候用到估算。
二、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交流估算策略方法。
三、布置课后作业。课后记:
估算(第2课时)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2、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选择恰当的估算方法。
3、估算后,促成学生进一步反思,有利于学生积累经验,发展估算“直觉” 教学重点和难点:
养成估算习惯,发展估算“直觉”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巩固与应用 第1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对于大约需要多少钱的问题,学生可能有不同的估算策略,如:168+288=170+290=460(元)。学生的估算策略和估算结果合理就应给于肯定。
对于“1000元够吗”的问题,学生需要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去尾”或“进一”的策略,如:798+260〉790+260〉1000,所以不够。学生可能有其他的估算策略,结果合理就应给于肯定。第2题 这是一道乘法或除法估算的题目,目的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学生可能有不同的估算策略,如:49×30﹤50×30=1500<1528,所以打不完。第3题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加深对估算的理解和估算方法的掌握,进一步树立估算意识。答案不唯一,只要预算结果在350—500之间都是正确的。第4题
利用估算判断结果是否正确,巩固估算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教学时,学生有可能习惯计算出精确结果,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估算价值。第5题
通过把淘气和笑笑估算的结果与精确结果相比较,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分析与解释,同时进一步体会数之间的关系。淘气将被除数估大,除数估小,所以估算的结果比精确结果大;笑笑奖被除数估小,除数估大,所以估算的结果比精确结果小。数学万花筒
由于不同的估算方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估算结果,那么估算结果是否有一个标准,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但是无论如何,在数学中,估算出结果的数量级是重要的,因此。教材安排了有关数量级的阅读材料。教学时,可让学生自由阅读,互谈交流,谈谈感受。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估算(第2课时)
1、展示学生独特的估算思路和策略。
2、展示学生普遍存在的错误的例子,并版书正确的写法加以对比。课后记:
计算与应用(第1课时)教学目标、;
1、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及分数的加减乘除预算及混合运算。
2、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斯则混合运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4、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重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合理性进行判断。
5、借助计算器进行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数学规律。
6、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7、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交流和反思中改掉计算毛病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下面是针对教材中53页“回顾与交流”中习题的一些说明 第1、2题
教材鼓励学生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说一说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法是怎样算的,交流各种运算的计算方法和四则运算的顺序。这部分是学生进行计算的基础,教学时,可以结合具体的例子鼓励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算。第3题
引导学生对自己以往学习中经常出错的题目进行整理和回顾,说说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课前整理,课上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交流各自错误,并整理出错误类型,最后在全班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出错的原因和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第4题 第5题
鼓励学生运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并回顾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对于可以直接利用运算意义加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在前面预算的意义中已复习过,这里主要选取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包括有关分数的应用题,有关比例尺的问题和比的应用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总结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感受分析数量关系在正确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以及画图对于分析数量关系的重要作用。第6题
鼓励学生回顾有关比例尺的应用题和比的问题。这部分内容包括计算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比的应用。教材只回顾了一部分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适当补充。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完全能够根据比的意义和比例尺的意义解决问题,不需要背诵所谓的解体过程。
二、对“回顾与交流”的教学建议 在回顾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应适当为学生补充一些实际问题,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寻找或提出实际问题,鼓励他们再次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根据所求的问题和情境中的条件,运用图、表格等多种形势分析数量关系;回忆所学运算及其他内容的数学意义,将数量关系表达出来,建立算式;向别人解释自己所列模型的实际意义;自己总结一些解决问题的例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计算与应用
一、展示自己的错误及改正措施 学生1学生2„„
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课后记:
计算与应用(第2课时)教学目标:
1、加强计算基本功,养成自觉检查的好习惯。
2、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比例尺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并尝试解决问题。
3、在与同学交流中反思,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重点和难点: 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具准备 小黑板表格 教学过程:
关于教材第54页“巩固与应用”答题的建议和方法,供大家参考。第2题:
主要考查学生的口算和基本计算能力。第3题:
首先鼓励学生看懂这张电表读数记录,然后再回答下面的3个问题,其中第(2)题计算用电量是有两种计算方法:第一种方法,可以把第(1)题答案中的5个月的用电度数相加,也可以用电表读数记录中的第6个月和第1个月的度数相减。第4题:
在速度相同的情况下,路程长所用时间必然也要多。第5题
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因为买7本《儿童歌谣》还剩下钱,但买8本不够,所以只能买7本。第6题
这是关于大数的估计,教师应鼓励学生回顾估计的策略,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是:将整体分成基本相等的几部分,先估计每一部分的数量,再估计出整体的数量。第7题
要求学生利用小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第8题
如果有的学生直接想到的只要付2千克茶叶的钱,0.2千克茶叶是赠送的,直接用9×84=392(元),也是可以的。只要学生的方法合理都应鼓励。第9题
(1)要考虑到每个年级的师生人数,平均每批去229人。
(2)关于每批人数怎样安排的问题,鼓励学生设计安排的策略,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用以下的策略:将各年级的师生人数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把最多人数的年纪与最少人数的年级安排在一起,即五年级与一年级一起去;把次多的与次少的安排在一起,即六年级与二年级一起去;最后三、四年级安排在一起,可以一次搭配成功。(3)五年级与一年级:(130+88)×2.5+(4+6)×5=595(元)六年级与二年级:(124+95)×2.5+(4+6)×5=597.5(元)三年级与四年级:(106+114)×2.5+(4+6)×5=600(元)(4)设计派车方案时,可以按照第(2)题的安排,学生的答案只要合理都应鼓励。第10题
首先让学生回顾八折的意义,再独立完成。第11题
注意计算车费要考虑双程,26.8×2+26.8÷2=67(元),67×2=134(元); 480÷3×2=320(元)第12题
计算增长率时应引导学生用“增长部分÷2002年的产量”,粮食增长率为5%,油料增长率约为16.67%,水果增长率为3%。第13题
关于国债利息的计算不计利息税,3000×3.14%×3+3000=3282.6(元)第14题
6+7=13,小(1)班得到195×=90(个),大(1)班得到195×=105(个)第15题
(60-50)÷50= 第16题
(1)2400米长的马路在图上应画40cm(2)计算实际面积时可以先分别计算出长方形实际的长和宽,再求出实际面积,结果为1800米2。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计算与应用(第2课时)
展示部分习题的答案:师生共享 课后记: 运算律 教学目标:
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单运算。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用举例,实际问题,面积模型等方式验证运算律。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
我们学过了哪些有关整数的运算律?用字母表示出来,然后用多种方式验证这些运算律的合理性。
学生1:在整数中验证; 学生2:在小数中验证; 学生3:在分数中验证。
验证的方法多样,有的利用举例法,有的利用情境法,有的利用图解等。(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促使学生在探索中交流,再交流中反思。)
二、出示第3题,然后让学生读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感知;满足数的运算的需要也是数扩充的重要原因,也是产生负数和分数的重要原因,从而拓展学生对分数和负数的认识,加深对分数、负数意义的理解。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这部分内容与“数学万花筒”联系起来,先让学生查阅有关数系扩充的资料,互相交流学习,然后看教材提供的问题,真切感受数系扩充的必要。(从运算的角度引导学生对“数”进行再认识,这是对学生认识的提升。)
三、巩固与应用
第1题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教材鼓励学生在运算的过程中熟悉预算律的“结构”,同时培养简算的意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能掌握教材提供的练习就可以了,教师不必再补充更复杂的问题。
第2题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熟悉运算律。通过不同解体方法的比较,使学生再次体会乘法分配律。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运算律的正确性,有利于学生掌握算理。)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运算律 验证预算律
学生1:整数方法 学生2:小数方法 学生3:分数方法
10.《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期末总复习数学教案 篇十
罗翠玲 罗翠玲 当前离线 积分24152.电梯直达 楼主
发表于 2013-4-24 13:26:19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运算的意义(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1.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感受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回顾再现。
(一)口算
27+68= 910-540= 18×40= 910÷70= 78-0.8= 3÷7= 6.3÷0.1= 36×25%= 48+6.52= 1.02―0.43=
(二)说说四则运算的意义
二、合作探究
(一)四则运算的意义
1、根据这四副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3、全班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第一幅图: ①两个同学一共折了多少只纸鹤?②还要折多少只纸鹤?
求和:39+26=65(只)120-39-26=55(只)120-(39+26)=55(只)求剩余数可以用连减的方法,也可以用减去两数之和的方法。第二幅图:
一共需要花费多少元?1.5×52=78.5(元)求52个1.5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第三幅图:
①捆扎礼品盒用多少米彩带? ②扎蝴蝶结用多少米彩带? 18×1/3=6(米)18×1/2=9(米)③一共用去多少米彩带? ④还剩下多少米彩带?
18×(1/3+1/2)=15(米)18-18×(1/3+1/2)=3(米)或者18×(1-1/3-1/2)=3(米)
这几种方法基本上都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第四幅图:
每个小组有多少人?48÷4=12(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一份是多少? 这幅图上没有要求平均分,但是要想一想做游戏时怎么分最公平?还是平均分最公平。
4、小结:同学们,我们刚才看图提问题并解答,做的非常好。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就可以用这些知识来解决。
5、自主练习:
(1)你能说出下面各题分别用什么方法计算?只列算式不计算。①六年级平均每班38人一共有六个班,六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②教室长8米,宽6米,长比宽多多少米?
③我们班喜欢踢球的有8人,喜欢跳绳的人数是喜欢踢球的1.5倍,跳绳的有多少人?
(2)根据算式写出两个减法算式。12+20=32 32-12=20,32-20=12。根据这3个算式编写有联系的实际问题。例如:校园里有12棵杨树,20棵桐树,这两种树一共有多少棵?用加法
6、回顾、总结学过的运算。
在小学阶段我们学习过加、减、乘、除这几种运算,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能够用到乘法呢?
(1)乘法:①求几个几是多少;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③求长方形面积;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
(2)除法: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求一份;②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③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3)加法:①求和;②减法逆运算。
(4)减法:①求剩余;②比较;③加法逆运算。三加减法、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二)加减法关系、乘除法关系
1、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加数+加数=和 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加减法之间有逆运算的关系)
2、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因数×因数=积 一个因数=()÷()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乘除法之间逆运算的关系)
3、练习
(1)校园里有12棵杨树,20棵桐树,这两种树一共有多少棵?用加法,而学校里杨树和桐树一共有32棵,其中杨树有12棵,桐树有多少棵?和学校里杨树和桐树一共有32棵,其中桐树有20棵,杨树有多少棵?这两个问题要用减法。
(2)48个学生做游戏可以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多少人?用什么方法计算?(用除法)可是“每个小组有12个人,4个小组共有多少人?”用什么方法呢?(用乘法)
三、作业设计
(一)填一填
200+80= 0.5×4= 280-80= 2÷0.5= 280-200= 2÷()=0.5
(二)根据题意列式计算 1、2.5的10倍是多少? 2、3.2是0.4的几倍? 3、160的25%是多少?
4、一个数的5倍是1.25,这个数是多少?
5、两个因数的积是4.5,其中一个因数是0.5,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课后反思:
运算的意义(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在四则混合运算的练习过程中,回顾四则运算的意义
2、总结四则运算过程中出现的几种特殊情况。(主要是 0和1)教学重点: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教学难点:四则运算算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一)说说四则运算的意义(结合算是说明)1、1.5+3.6表示()
2、2.8-0.3表示()3、2.5×4表示()4、20× 表示()
5、100÷ 表示()
(二)说说加减法之间的关系,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乘法
加法
简便运算
逆运算 逆运算 减法
除法
二、综合练习
完成课本第65页1-4题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设计
(一)只列式不计算 1、35与43的和是多少? 2、67与35的差是多少? 3、25乘以4的积是多少?
4、一个数的5% 是15,这个数是多少 5、35的 16%是32是多少?
(二)解决问题
1.商店里卖出4个蓝花瓶,每个24元;还卖出5个红花瓶,每个30元。(1)卖出两种花瓶一共收入多少元?(2)卖蓝花瓶比卖红花瓶少收人多少元? 课后反思:
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第三课时)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正确掌握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法则及整数计算法则与小数计算法则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加减法之间、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这种关系进行验算。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复习整数和小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加深认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整数和小数的四则运算,并能验算。二、四则运算
1、复习整数四则运算意义。
提问:(1)通常所说的四则运算是指什么?(2)谁来说一说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各是怎样的?(3)举例说明,注意减法和乘法举例联系加法,除法举例联系乘法。
2、提问:你能根据刚才整理的知识说一说整数四则运算之间的联系吗?
3、做“练一练”
364-26= 548×48= 645÷15= 44-15= 1.25×2.4= 51.7-50.8= + = ÷ =
4、小结
整数加、减时,要注意把()对齐。小数加、减时,要注意把()对齐。
分数加、减时,要注意当()时,才能直接相加、减。
三、混和运算
1、填一填说说运算顺序
()和()叫做第一级运算,()和()叫做第二级运算。
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运算,后做()运算。
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里面的,再算()里面的。
2、算一算 710-18×4(7.5+2.5)÷0.25 5.4÷18+12 2÷ × 2.25×1.8+1.25×0.18 [1-(+)]×36
四、练一练
120-36×4÷18+35(58+37)÷(64-9×5)(6.8-6.8×0.55)÷8.5 [(7.1-5.6)×0.9-1.15] ÷2.5 5.4÷[2.6×(3.7-2.9)+0.62] 12×6÷(12-7.2)-6 12×6÷7.2-6 0.68×1.9+0.32×1.9
五、全课小结
六、作业设计
1计算:2637+851 42-7.5 1.4×15 2.4÷12 课后反思:
整数、小数的运算定律和简便算法(第四课时)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律和乘法运算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
2、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4、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学过了哪些有关整数的运算律?(用提问的方式复习)
2、它们有什么作用。
二、运算定律
(一)回顾和总结学过的整数运算律。
1、加法交换律 a+b=b+a
2、加法结合律(a+b)+c=a+(b+c)
3、乘法交换律 ab=ba
4、乘法结合律(ab)c=a(bc)
5、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c=ac+bc
(二)用多种方式验证这些运算律。(完成58页第1题的第2小题,由学生自告奋勇回答书上的题目,由其他全体学生判断正确与否),(三)认识到整数运算律在小数、分数运算中仍然成立。(完成58页第2题,四人小组合作,互相举例说明,然后推选代表到讲台上展示)
(四)感受在数系的扩充过程中,人们总是希望在新的数系中运算律能尽量地成立。
三、练一练
(一)、口算。
7.2+2.8 4×2.5 8×12.5 3×41-0.8 56+44 0.5×0.2 727+68= 910-540= 18×40= 910÷70=78-0.8= 3÷7= 6.3÷0.1= 36×25%= 48+6.52= 1.02―0.43= 0.25×0.4=
(二)说说下面题里的数有什么特点,怎样算简便。0.8+4.6+0.2+5.4 12.5× 2.5×0.8×4 9.6-5.7+0.4 6.3×1.4+3.7×1.4 25×99 341-103 418+297 159+102 253-98 490÷35÷246+32+54 0.7+3.9+4.3+6.3 25×49×4 8×(36×125)8×4×12.5×0.25 546+785-146
五、课堂小结
这堂课复习了什么?通过复习你有哪些收获?指出:我们在式题计算时,要注意先看清题目,分析数据的特点。如果数据符合一些运算定律或规律,能用简便算法时.一般应用简便算法,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六、布置作业
24×(-)45× +56×37.5%-0.375 [(+)]÷ ×8÷ ×5 ×(×17+)课后反思:
简单应用题(第五课时)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能够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和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正确选择解答方法.
2.通过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正确解答简单应用题. 教学难点:掌握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2.下面各题只列式不计算.
(1)六年级学生为灾区捐款,六年级1班捐款105元,六年级2班捐款98元.两个班一共捐款多少元?
(2)学校图书馆买来150本故事书,借给五年级1班48本,还剩多少本?(3)农具厂每天能够生产56件农具,7天能够生产多少件农具?(4)水果店有24筐苹果,要6天卖完,平均每天要卖多少筐苹果?(5)成绩展览会上要展出48本大字本,每张桌子上放8本,需要几张桌子?(6)五年级有学生136人,其中 是女生,女生有多少人?
二、归纳整理.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复习这样的简单应用题.(板书:简单应用题的整理和复习)
(一)某工厂有男工人364人,女工91人.这个厂的男工和女工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提问:这道题有哪几个已知条件?问题是什么?问题与已知条件有什么关系?你为什么要这样回答? 教师总结:
这道题中,需要求的结果与两个已知条件直接相关.只要把两个已知数合并起来,就可以直接计算出结果.这是一道简单应用题.
(二)变式练习.
1.改变问题:根据例1中的两个已知条件,你还能够提出其他问题,编成简单应用题吗?
①男工比女工多多少人? ②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倍? ③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分之几?
2.改变条件:根据上面编出的应用题和列出的算式,你能够分别调换每一道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各编成两道不同的简单应用题吗?
①某工厂男工和女工一共有455人,男工有364人,女工有多少人? ②某工厂男工和女工一共有455人,女工有91人,男工有多少人? ③某工厂有女工91人,男工比女工多273人,男工有多少人? ④某工厂女工比男工少273人,女工有91人,男工有多少人? ⑤某工厂有女工91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4倍,男工有多少人? ⑥某工厂有男工364人,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女工有多少人? ⑦某工厂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4倍,男工有364人,女工有多少人? ⑧某工厂有女工91人,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男工有多少人?
教师总结:从以上的编题可以看出,简单应用题都是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而且问题与两个已知条件都是直接相关的.也就是说,都是可以由已知条件经过一步计算直接求出答案.
(三)复习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通过例1我们已经研究了一些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下面我们再来复习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式
收入、支出、结余 收入-支出=结余 单价、数量、总价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速度、路程、时间
工作效率、时间、工作总量 本金、时间、利率、利息
1.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先举例说明数量关系的意义,在填出每组数量中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2.根据这些数量关系式你能够各编出三道不同的应用题吗?
三、巩固反馈.
1.解答下面的应用题.解答后,再利用原题中的数量关系,编出两道与原题相连的应用题.
(1)某电视机制造厂平均每天制造电视机800台,20天能够制造电视机多少台?(2)学校用102元买来120个练习本,平均每个练习本多少元? 2.给下面各题补充上一个条件或者问题成为一步计算应用题,再解答.(1)一批货物,运走10.5吨,_____________.这批货物原来有多少吨?(2)修一条长3800米的水渠,_____________.平均每天修多少米?(3)白羊只数的 相当于黑羊的只数,_____________.黑羊有多少只?(4)一列火车7小时行驶420千米,_____________? 3.解答下列应用题.
(1)一种毛线,每千克的价格是66.5元,买0.5千克应付多少元?
(2)肖师傅一天共生产250个零件,经检验有225个是一级品,求一级品率.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家庭作业.
1.丰华农场种玉米120公顷,种小麦的面积是玉米的 倍.种小麦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2.丰华农场种小麦165公顷,种玉米的面积是小麦 .种玉米多少公顷? 3.丰华农场种小麦165公顷,种小麦的面积是玉米的 倍.种玉米多少公顷? 4.丰华农场种玉米120公顷,种玉米的面积是小麦的 .种小麦多少公顷?
六、板书设计 简单应用题
根据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例1 某工厂有男工364人,女工91人.这个工厂的男工和女工一共有多少人? 364+91 = 455(人)
答:这个工厂的男工和女工一共有455人. 改编:
①男工比女工多多少人? ②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倍? ③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分之几? 教学反思:
分数应用题(第六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的解答.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能力.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的解答. 教学难点: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且能够数量、正确的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老师这里有两个数,一个是6,另一个是3.你能够用6与3提问并且进行回答吗?
学生回答:
(1)3是6的几分之几?(2)6是3的几倍?(3)3比6少几分之几?(4)6比3多几分之几?
(5)6占6与3总和的几分之几?(6)3是6与3差的几倍?……
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复习分数应用题.(板书:分数应用题的复习)
二、复习探讨.
(一)学校举办的美术展览中,有50幅水彩画,80幅蜡笔画.___________? 1.教师提问:根据已知条件,你都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 2.反馈:
(1)水彩画和蜡笔画共多少幅?(2)水彩画比笔画少多少幅?(3)蜡笔画比水彩画多几分之几?(4)水彩画比蜡笔画少几分之几?(5)水彩画是蜡笔画的几分之几?(6)蜡笔画是水彩画的几分之几? 3.教师质疑.
(1)5问和6问为什么解答方法不同?(单位1不同)(2)3问和4问的问题有什么不同?(单位1不同)
(二)变式练习
1.学校举办的美术展览中,有50幅水彩画,蜡笔画比水彩画多,蜡笔画有多少幅? 2.学校举办的美术展览中,有80幅蜡笔画,蜡笔画比水彩画多,水彩画和蜡笔画一共有多少幅?(1)学生独立解答.(2)学生讨论两道题的区别.
教师总结:看来我们做分数应用题时,需要认真审题并且在找准单位1的同时注意找准对应关系.
(三)深化练习
1.仓库里有15吨钢材,第一次用去总数的20%,第二次用去总数的,还剩下多少吨钢材?
2.仓库里有一些钢材,第一次用去总数的20%,第二次用去总数的,还剩下15吨,仓库里有多少吨钢材?(1)学生独立解答.(2)学生讨论两道题的区别.
教师总结:虽然分数应用题与百分数应用题在表现形式上不同,但是数量关系相同.同样需要注意认真审题并且在找准单位1的同时注意找准对应关系.
三、巩固反馈.
1.分析下面每个题的含义,然后列出文字表达式.(1)今年的产量比去年的产量增加了百分之几?(2)实际用电比计划节约了百分之几?
(3)十月份的利润比九月份的利润超过了百分之几?(4)1999年的电视机价格比1998年降低了百分之几?(5)现在生产一个零件的时间比原来缩短了百分之几?(6)十一月份比十二月份超额完成了百分之几? 2.列式不计算.
(1)油菜子的出油率是42%,2100千克油菜子可以榨油多少千克?
(2)油菜子的出油率是42%,一个榨油厂榨出菜子油2100千克,用油菜子多少千克?
(3)某工厂计划制造拖拉机550台,比原计划超额完成了50台,超额了百分之几?
3.判断并且说明理由.
男生比女生多20%,女生就比男生少20%.()
4.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第一小时行了全程的,第二小时比第一小时多行了16千米,这时距离乙地还有94千米.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课后作业.
某体操队有60名男队员,(1)女队员比男队员多,女队员有多少名?(2)男队员比女队员多,体操队员共有多少名?(3)女队员比男队员少,女队员有多少名?(4)男队员比女队员少,体操队员共有多少名?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7)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判断出应用题中所涉及的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通过复习,能够使学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总价一定,每件物品的价格和所买的数量.(3)小朋友的年龄与身高.
(4)正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和正方体的表面积.(5)被减数一定,减数和差.
谈话引入:我们今天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板书: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
二、探讨新知.
(一)教学例5(用比例解答下题)
修一条公路,总长12千米,开工3天修了1.5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还要多少天?
1.学生读题,独立解答. 2.学生反馈: 3.分析:
(1)为什么需要用正比例解答?(2)12和要求的天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4.小结:我们在做题时,根据注意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不仅需要判定运用什么比例方法,而且还要注意找准题目中的对应关系.
(二)反馈.
1.某车队运送一批救灾物品,原计划每小时行60千米,6.5小时到达灾区,实际每小时行了78千米.照这样计算,行完全程需要多少小时?
2.大齿轮与小齿轮的齿数比为4∶3.大齿轮有36个齿,小齿轮有多少个齿?
三、巩固反馈.
1.一张大纸,如果裁成长36厘米,宽26厘米的小纸张,可以裁成28张;如果裁成长18厘米,宽13厘米的小纸张,可以裁成多少张?
2.某车间有男工25人,女工20人.如果男工增加15人,要想使男工和女工人数的比不发生变化,女工应该增加多少人?
3.一项工程,10人去做24天可以完成;如果每人的工作效率不变,现在需要提前4天完成,需要多少人?
4.两个底面半径相等的圆柱体,第一个圆柱的高是第二个圆柱高的 .第二个圆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1.生产小组加工一批零件,原计划用14天,平均每天加工1500个零件.实际每天加工2100个零件.实际用了多少天就完成了任务?
2.一个编织组,原来30人10天生产1500只花篮,现在增加到80人,按原来的工效,生产6000只花篮需要多少天?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用不同知识解应用题(第八课时)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答应用题. 2.通过复习,使学生知道同一道题中,数量关系可以转化,用不同方法解答. 3.使学生知道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可以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知道同一道题中,数量关系可以转化,用不同方法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导入:我们已经复习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了不同的应用题的不同分析、解答方法.今天我们就用我们学过的不同知识来解应用题.(板书课题:用不同知识解应用题)
2.填空:已知甲数是乙数的6倍.那么:(1)乙数是甲数的
教师追问:为什么填 呢?这时两个数的倍数关系转化成了什么关系?(2)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3)甲数与甲乙两个数的和的比是()∶()(4)乙数与甲乙两个数的和的比是()∶()
教师提问:这时两个数的倍数关系转化成了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通过复习,我们发现了倍数关系、分数关系、比的关系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二、复习探讨.
(一)少先队员在山坡上栽种松树和柏树,一共栽种了120棵,松树的棵数是柏树的4倍.松树和柏树各栽多少棵?
1.学生读题,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
2.分组讨论:
(1)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2)松树的棵树是柏树的4倍,可以转化成哪几种关系?
(3)本题有几种解法?
3.学生汇报反馈.
(1)因为:松树的棵数+柏树的棵数=120棵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等式列方程解应用题.
解:设柏树种了 棵.
120-24=96(棵)
解:设松树种了 棵. 120-96=24(棵)
答:柏树种了24棵,松树种了96棵.
(2)因为松树的棵树是柏树的4倍,所以松树和柏树棵树的比是4∶1.
所以根据转化的比的关系,可以用按比分配的知识来解答.4+1=5 120× =96(棵)120× =24(棵)
答:柏树种了24棵,松树种了96棵.
(3)因为松树的棵树是柏树的4倍,所以松树和柏树棵树的和是柏树棵树的5倍,我根据倍数的数量关系可以运用算术方法解题. 120÷(4+1)=24(棵)120-24=96(棵)
答:柏树种了24棵,松树种了96棵.
(4)因为松树的棵树是柏树的4倍,所以柏树的棵数就是松树棵树的,如果把松树的棵数看作单位1,那么,120棵对应的率就是1+,根据倍数的数量关系可以运用算术方法解题.
120÷(1+)=96(棵)120-24=96(棵)
答:柏树种了24棵,松树种了96棵.
(5)因为松树的棵树是柏树的4倍,所以松树和柏树棵树的比是4∶1,松树和松树、柏树棵树和的比是1∶5,所以根据转化的比的关系,我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
解:设柏树有 棵. x ∶120=1∶5
5=120
x=24
120-24=96(棵)
答:柏树种了24棵,松树种了96棵.
4.请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你最喜欢那种方法.为什么?
5.教师总结:在我们解应用题时,一道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可以转化成不同解决形式.在解答时,我们选择我们熟练、简便的方法进行解答.
三、巩固反馈.
1.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下面各题.
(1)幼儿园买来120张彩色电光纸,比买来的白纸少 .这两种纸一共买来多少张?
(2)养鸡场的肉用鸡是蛋用鸡的3倍,肉用鸡比蛋用鸡多15000只.蛋用鸡和肉用鸡各养多少只?
2.思考题.
甲乙两个工程队合修一段公路,甲队的工作效率是乙队的,两个队合修6天正好完成这段公路的,余下的由乙队单独修,还需要几天能够修完?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1.芳芳的父亲每月收入是780元,母亲每月收入720元.全家每月生活支出的钱数是储蓄钱数的4倍.芳芳家每月储蓄多少元?(用不同的知识解答)
2.洗衣机厂一月份生产了3000台滚筒洗衣机,相当于波轮洗衣机的 .一月份一共生产了多少台洗衣机?(用不同的知识解答)
六、板书设计 用不同知识解应用题
少先队员在山坡上栽种松树和柏树,一共栽种了120棵,松树的棵数是柏树的4倍.松树和柏树各栽多少棵?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方法四
11.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教案 篇十一
1.做第1题,教师提示学生按题目的要求用简便方法计算,再让学生做。可指定两名学生到前面板演第二行的两道题,教师检查学生第4小题是怎样计算的。订正时,让板演的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尤其是第4小题,让学生会用这种简便方法即可,不必说出根据什么。
2.做第2题,做题前先提醒学生,要认真审题,先看能不能用简便算法,再进行计算。教师巡视,辅导差生。订正时提问:哪几道题不能用简便算法?右边第2小题是怎样算的?了解学生有没有把右边第2小题错写成4.9 + 0.1-(4.9 + 0.1)的,为什么错,以便及时纠正。
3.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四、小结
【《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期末总复习数学教案】推荐阅读:
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教学反思07-16
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练10-06
加法的运算定律练习07-02
《整数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反思10-10
连除的简便运算教案09-01
“数的运算”总复习建议09-15
加减法简便运算练习题11-04
《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反思06-28
与数学运算的教案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