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总结

2024-07-04

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总结(8篇)

1.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总结 篇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概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他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以下特征:

(1)综合性。在活动中,既要对所学的各科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综合,又要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以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在体验中获得知识,在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自主性。强调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自己决定活动方案、实践过程和呈现结果。教师的指导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4)开放性。强调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在时间的安排、过程的实施、知识的运用和获取等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生发展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

(5)生成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断建构自我精神世界,发展实践能力,这些内容不像学科知识那样靠‘告诉’的方式获得,而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亲历和体验而不断生成的。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成长的过程。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1)突出学生主体;(2)面向学生生活;(3)注重学生实践;(4)强调活动综合;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优秀成果评选要求:

(1)学校能够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按照国家课程方案要求开启、开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课程表)

(2)学校领导重视课程开发团队建设,设立专门组织管理机构,具体负责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与管理,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各项工作的有效实施。(学校机构、制度)

(3)要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规划方案。(学校规划方案)(4)各年级活动目标明确,内容设计合理,课程实施与评价具体、可操作;学校各个班级有完整的活动档案,确保学习活动过程档案材料的真实性。(学校档案室)

(5)参评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工作至少一年以上。(老师)(6)学校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学校)(7)教师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案。(老师)

(8)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管理部门对教师指导学生的效果评价意见,以及获奖情况评价认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之

研究性学习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既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主题或项目,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或项目建议;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重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他们从自然、社会、自我等方面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可以把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纳入研究性学习的范围;要注重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联系,让学生了解一些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启迪思维,激发探究热情;要加强与学科课程的联系,再学科知识的拓展和应用中生成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有效地应用各科知识。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流程: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选题、分组、选出课题组长进行小组分工、设计研究方案,及撰写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执行阶段。按照已经拟定好的研究方案,进行观察、实施,按小组分工收集研究课题所需要的事实材料或数据。●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整理材料、分析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四、研究性学习类成果的要求:

(1)参评教师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工作至少一年以上。

(2)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内容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3)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重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自我等方面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

(4)研究性学习目标明确、内容设计合理,课程实施与评价具体、可操作。

(5)班级有完整的活动档案,确保学习活动过程档案材料的真实性。

五、研究性学习成果需提交的资料:

(1)申报教师填写《商丘市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申报表》。(2)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3)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

(4)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含申报成果的教案)(5)学生确定的研究主题。(课题题目、背景、目的意义)(6)制定的研究方案。(课题题目、研究的内容、步骤、方法、时间、条件、分工等)

(7)实施的研究过程。(查阅资料、调查走访、讨论分析等活动的图文、视频资料。)

(8)研究成果。(论文、图表、模型、多媒体演示、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

(9)教师撰写的经验总结性材料。(10)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办公室对教师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效果的评价意见,以及获奖情况评价认定。综合实践活动之

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

一、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概念: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会和社区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宗旨的学习领域。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主要包括以社会考察为主社会体验性活动、以社会参与为主的实践性活动、以社区服务为主的公益性活动等方面。

二、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内容: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根本特点体现在活动的社会性上,是在实际的社区或社会情景中开展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因而,其基本内容是指在特定的社会背景条件下,以主题的形式开展各种服务性活动和实践性活动。

(1)社会实践活动领域:

① 社会考察、调查、内容一般涉及本地区或社区的历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状况、地理、建筑和人文景观、商业设施、文化古迹和文化遗产等。社会调查可结合学科学习进行。② 社会生产劳动。包括工农业生产劳动、公益劳动、校园劳动等。③ 参观游览。一般指配合专题教育进行的,包括参观德育基地、参观国防教育基地、参观科技园、参观博物馆、观赏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等。(2)社区服务活动的领域:

① 为社区特殊人群的生活服务和家政服务。如拥军优属活动、敬老助残活动等。一般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展开,以学年确定服务对象,定期进行。

② 社区管理服务。包括法制宣传、社区学校辅导、扫盲辅导、板报画廊宣传、科普宣传等。

以上两个领域的活动均要体现一定的学科性,要让学生结合相关学科知识展开活动,学以致用,并在活动中丰富知识。

三、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基本过程:

1、社区服务的一般过程

(1)明确社区服务的活动项目

学校和教师结合社区背景,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在社区调查或考察的基础上,确定社区服务的活动项目。(2)确定社区服务的目的和活动对象

具体提出社区服务活动的目的确定活动对象或活动区域。社区服务的对象可以是社区特殊的社会群体(如孤寡老人、残疾人、幼儿等),也可以是社区的经济机构(如商场、农场)、政府机构、(如环保部门、宣传部门)、文化机构(如图书馆、电影院)。

(3)与社区服务对象或机构取得联系,制定具体的活动时间和活动方案。(4)实施社区服务。根据社区服务活动方案,展开具体的社区服务活动过程。

(5)社区服务活动的总结。总结并交流社区服务活动的体验和感受。

2、社会实践(考察、参观和访问)的基本过程

(1)提出或选择社会考察、参观、访问的主题,提出活动目标,确定社会考察、参观、访问的地点、对象、时间,并有学生自主的制订考察、参观、访问的活动方案。

(2)与考察、参观、访问的对象(人或机构)取得联系,通过交流和磋商,确定具体的活动时间表。(3)准备必要的活动设备。

(4)进入实际社会情景,展开实质性的考察、参观、访问活动,收集资料。

(5)撰写考察、参观、访问的活动报告。

(6)相互交流考察、参观的体会,分享不同的感悟,进行活动总结。

四、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类成果的要求:

(1)参评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工作至少一年以上。(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目标明确,内容设计合理,课程实施与评价具体、可操作性。

(3)班级有完整的活动档案,确保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过程档案材料的真实性。

五、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类成果需提交的材料:

(1)申报教师填写《商丘市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申报表》。(2)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3)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4)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教案。(5)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方案。

(6)组织学生实施活动过程的视频、照片、体验心得等档案材料。(7)所实践、服务单位的证明材料。(8)学校教师的总结材料。

(9)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办公室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效果的评价意见,以及获奖情况评价认定。综合实践活动之

技术教育

一、技术教育的概念和内容

技术教育以项目设计与制作为主要形式。内容主要包括劳动实践与职业体验、技能练习与技术试验以及信息技术为主题的探究活动等。

内容:项目设计与制作,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制作、应用设计等类型。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如一次社区宣传活动规划,一次环境保护活动的设计;制作、应用设计,如改进某一设备,设计某一产品等。

二、技术教育类成果的要求:

技术教育活动主题的选取应与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内容有效整合,与理化生、体音美等学科的实验和体验紧密结合。

注:技术教育实践活动既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又是一种技术手段,为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提供必要的技术手段支撑。

三、技术教育类成果需提交的材料:

(1)申报教师填写《商丘市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申报表》。(2)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3)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4)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教案。(5)教师指导技术教育活动方案。(6)学生作品的构思设计方案。(7)制作或创意作品(图片)。

(8)活动过程的视频资料及教师评价意见。(9)申报人撰写的经验总结性材料。

(10)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办公室对教师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评价意见,以及获奖情况评价认定。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起着必要的补充和拓展作用,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校本课程建设优秀成果评选项目按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分教材类和教学类两个成果类别进行评选。成果的征集面向从事中小学校本课程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个人和团队。

一、校本课程教材成果的概念:

校本课程教材指编写者自主开发,具有原创性、地域性、教育性、实用性,系统讲解某一领域知识的教学材料汇编或正式出版物(文本教材)。

二、校本课程教材优秀成果的要求:

(1)要符合国家基础教育相关政策规定,体现新课程理念。(2)从校本实际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内容。

(3)结构合理,内容丰富,体例严谨,行文流畅,用语规范,图文并茂,可读性强,便于讲解或自学,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实际能力的培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4)课程不存在方向性、科学性、知识性错误。(5)成果要求不少于一个学期的学习内容。(6)成果确系根据学校实际自主开发,严禁抄袭。(7)成果著作权可以是个人或团队或单位。

(8)成果不包括学习辅导用书、习题集、教学参考资料,以及参与编写的国家和全省地方课程教材等。(校本课程教材成果必须是列入课程表,有师生共同在课堂上使用的教材,校本教材与国家教材和地方教材是并列的而不是附属的关系。)

三、校本课程教材优秀成果参评材料:

(1)申报教师填写《商丘市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申报表(教材成果类)》。

(2)提交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3)教师撰写的校本课程纲要并附学校课程评审委员会审议结果。(4)文本教材。

(5)校本课程教学活动设计方案。(每周的教学活动次数、教学活动形式、教学活动目标)(6)学校对课程学习的评价结果。校本课程之

教学类

一、教学类成果的呈现形式

提交教学视频课例光盘(一课时)和相应的教学设计。视频课例征集的范围是校本课程有效实施的典型课例(其形式相当于我们报视频优质课)。教学成果必须与教材成果一起申报,它是教材成果的附属成果,不能单独申报。

二、参评校本课程教学优秀成果的基本要求:

(1)符合国家基础教育相关政策规定,体现新课程理念。参评课例应该是能够体现本校校本课程实施的典型课例,能反映近年来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成果,具有鲜明的特色、较强的代表性和科学性,以及较高的推广价值。

(2)课堂教学目标具有适宜的难度,密切结合教学场景和学生实际,目标表述具体明确,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反映本校特色。(3)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教学实施灵活规范,教学过程层次清晰简明,教学效果明显。

(4)教法运用与学法指导具有实效性和创新性。教学评价科学,操作性强,能够彰显学生个性。

(5)富有创造性教学情景,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出一种对话式的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的活动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独立思考,亲身实践,合作探究,不断反思,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商丘市基础教研室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建设培训会

会议摘要

2.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总结 篇二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它与学科课程一样,属于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学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1]。两者虽然在课程范畴、课程目标、内容、实施等方面存在着差别,但均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创新点,是为实现基础教育改革总体目标而采取的新策略。

实际操作中,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是三无课程,即一无教材、二无指定教师、三无固定时间,实施起来困难重重,需要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与技术,故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是形势所趋。而大多数学校现在所开设的校本课程,多数是学科教学的拓展与延伸,少部分体现地区、学校特色。实际操作中,若要积极有效地开发校本课程,避免学科化,单一化,也必然需要吸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态。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两者整合开发是符合现实要求的。

本研究尝试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与技术,以苏州市立达中学校本课程“开心菜园”的课程资源为载体,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态、目标、结构设计、实施方式、评价等,创新地整合这两种不同的课程,使两者彼此渗透、彼此交融,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2]。

二、“开心菜园”的课程设计

1.“开心菜园”的课程目标设计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3]。江苏省教育厅最新颁布的《江苏省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试行)》,其中也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如下基本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

鉴于以上新课改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目的,“开心菜园”课程目标的设置以此作为纲领,并更加具体化,从知识、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实现目标的操作途径,以进一步促进初中阶段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具体目标如下:

(1) 知识目标:了解蔬菜种植的基本事实、原理、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能力与方法目标:具有一定的农耕实践操作能力;能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进行合作探究;熟练运用各种媒体,具备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掌握调查、访谈、实验等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吃苦耐劳的精神;树立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关注农业、食品安全方面的社会热点问题,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观点;更好地融于集体,提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开心菜园”的课程内容设计

作为经验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在于满足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自主性、开放性等特点。所以本研究在设计活动主题前,进行了需求分析,针对苏州立达中学初一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经由学生的自主选择确定活动的方向和活动主题,且课程内容的选择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注重内容综合性,加强与学科间的联系性;(2)注重内容实践性,提高学生亲身体验的有效性;(3)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提升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开放性。

由于“开心菜园”受季节性约束很强,再者顾及初中学生学情,“开心菜园”的课程主要安排在初一,供一年研究实践所用,总共60课时。每学期安排30个课时,完成2-3个大主题。每个主题下的系列活动,主要分为两大板块:“实践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为突出活动课程的自主性和生成性,在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内容选择中,留有一定程度的空白,以此来解决学生主题动态生成与课程规划之间的矛盾。

三、“开心菜园”的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的组织与管理

为了确保课程能够有序、有效地进行,学校构建了高效的组织机制,采取相应的课程管理措施,提供强有力的行政支持。课程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1)课程申报与审核

新学期开学初,学校根据国家、地方教育部门有关精神,进行总体规划,教务处统筹安排制定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安排,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时间和课时,并向各教研组传达。各教研组充分分析学生实际,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和兴趣,确定开设主题和负责教师。教研组落实编写课程计划、目标、内容等,交由教务处审核。内容审核合格后,批准开设。

(2)学生选班

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各类主题课程,人数一般在20-35人之间。课程班成立后,由教务处统一安排上课地点与时间。

(3)参加活动

学生按照安排好的时间、地点来参与课程的学习,每周保证2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教学过程中,教师灵活掌握和调节教学方法与进度。

(4)师生评价

实施过程中和学期期末要进行教学评价。对指导教师以积分形式进行评价,包括出勤、小结、成果展示、学生问卷等;对学生进行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包括考勤情况、学生作业、成果展示、总结、小组评议等,学生课程成绩记入学生学习档案。

2.课程的教学操作流程

课程的教学模式,按照综合实践活动展开的三个阶段来推进: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总结表达交流阶段,并在各阶段形成相应典型课型。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这三个阶段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主要操作流程如下。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从多个角度去发现问题和分析思考问题,建立合作小组,积极探索,搜寻相关的资料,进入探究问题的状态,并归纳出准备研究的具体题目,形成最基本的目标和思路。本阶段相关的课型有:开题指导课,方案设计课。

(2)实践体验、解决问题阶段

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进入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学生具体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开放空间的亲身体验与实践,主动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小组合作、人际交往、沟通,用科学态度解决实际问题等。本阶段相关的课型有:实践体验课、问卷设计方法指导课、访谈指导课、实验指导课、中期汇报课等。

(3)总结、表达和交流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要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以外,还可以通过开辩论会、做展览、视频展示等方式加以表达。本阶段相关的课型有:资料整理指导课、成果展示指导课、结题课等。

四、课程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评价方式上倡导“多元评价”,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综合能力的评价,是一种以自我为参照的评价。

对于学生的评价,主要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进行,综合了以下几项内容:(1)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具体的表现与成果,比如学生档案袋、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学生作品、研究成果,心得体会;(2)日常观察即时评价、学生自评、组内、组间评价、学生访谈等;(3)前期能力小测试与后期测试的对比等等。

五、实践成果

1.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经过两个学期课程的实施,通过对学生的综合评价,spass数据分析等,显示学生较好地完成了课程目标。其中特别突出的进步是:加深了对蔬菜栽培方面知识的了解;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增强了学生间交流合作的能力,掌握了对各种信息媒体的处理,掌握了调查、访谈、实验等研究方法;增强了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提升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显然,这样的课程确实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能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潜能。

2.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在课程开发和实施中,教师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有了新的提高,特别是教师课程意识方面,如课程内涵、课程理念、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加深了理解,提高了专业素养。部分骨干教师,通过对活动的总结和提升,编制出了《开心菜园》的主题活动材料。此外,教师在教学中,也注意改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发展成以学生为本的主动性学习模式;对于学生评价,由原先的单一评价发展到多元化评价;并在实践中,努力成为学生的指引者、学生的合作者这些多样化的关系。教师在这样不断地学习、交流、进修中,也提高了反思能力和科研能力。

3.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有机整合有利于特色学校的形成。这种因地制宜的课程创新,已成为宣传学校特色的一个阵地。如在课程主题上,设计了状元“小菜农”、绿色蔬果爱心义卖、绿色烹饪大会等,体现了苏州市立达中学重视“实践”、“爱心教育”的学校特色。这样特色的课程既形成了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又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有利于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六、反思

在整合开发课程的过程中,笔者也根据实际遇到的一些问题,不断地进行反思,产生了一些思考,希望在今后能不断地改善和进步。

1.课程整合需进一步考虑顶层设计

本研究,主要尝试对“开心菜园”这一领域进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整合,而一所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该包含各领域的主题,且应围绕学校特色或者地方资源等形成一个系统。今后,学校还需要系统地思考课程内容的开发,基于学生的需要,学生的能力水平,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维度对课程建构进行顶层设计。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非指定领域的团队活动,学校传统节日等,都可以在主题统领下进行有机整合。这样才能更大限度的体现学校特色,并使资源达到最优化整合。

2.课程的组织和内容上可以进一步完善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整合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学校特色而进行的,课程组织上缺乏严密性,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课程主题的设计上,虽然针对课程目标不断地进行了考量,但部分内容可能在开设上仍然存在一定操作困难。此外,实地进行播种,定植,施肥等实践活动,也要考虑如何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易于操作。安全方面的保证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教师的指导能力须进一步提升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殊性,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对指导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在最初的这一年,“开心菜园”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是指导老师、外聘指导员、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尝试的过程。在今后,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定期进行校本研修,对课程的性质、价值、目标、实施的基本原则、管理评价等进行系统的全员培训,以提高教师在课程实施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水平,从而提高活动指导的有效性。

4.课程评价体系科学性、操作性须进一步提高

在课程整合开发中,课程评价体系虽然注重了多元化的评价,但是是否科学、客观,还需进一步研究。此外受教学时间、教师人数等局限,在实际操作中,评价的有效性也须进一步提高。例如,“开心菜园”的实践活动非常多,对学生实践活动表现的评价,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师无法一一细致观察;学生组内互评,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往往会因亲疏关系、性别关系等影响评价的公正性。所以在今后,对于课程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操作性还须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2001.

[2]马玉琪.建立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交融互摄的新模式[J].中小学管理,2013(8).

3.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总结 篇三

一、多元整合课程资源,形成感恩活动“系列化”

生活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活水之源,真情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生命所在,对学生而言,只有经过生活的体验,才能有感而发、有为而作。因此,教师要切实关注学生的成长,把他们的精彩生活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自由、自主、自发地用自己的心灵去经历综合实践活动,以积极的心态去参与活动。

同样,感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说教、熏陶感染上,还需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效推进。教给学生感恩的方法,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我们开发了以下感恩实践活动的内容。

1.“感恩亲人  情暖万家”系列活动

一个人只有爱父母、爱家人,才会爱他人、爱祖国,所以对父母、亲人的感恩是最基础的。如我们举行“一日护蛋” 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用一天时间呵护一只鸡蛋,以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妇女节、父亲节、重阳节等节假日,我们给学生布置“我让亲人露笑脸”的感恩作业,让学生以“做一天小管家”“为父母洗一次脚”“陪爷爷奶奶散步”等行动回报亲人。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感恩意识、责任意识得到增强,也使家庭亲情的氛围变得更加浓厚。

2.“感恩学校  情满校园” 系列活动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也是他们学习感恩的重要场所。我们利用“教师节”,开展了“我当小老师”的体验活动,使学生了解教师一天的工作,体会教师的辛苦。让学生在开展“感谢同学帮助我”“在爱的海洋中奉献爱”的演讲活动中懂得感恩同学,让学生在济困送温暖行动中感受同伴友情,学会关爱同学。校大队部发起的爱校卫生活动“弯弯腰我把垃圾送回家”,大家一起行动起来,看到垃圾就主动捡起送进垃圾筒,很快治愈了校园卫生保持不好的顽症。校园环境好了,大家生活舒畅了,这就是对学校的最好感恩。

3.“感恩他人  感谢挫折” 系列活动

在爱校、爱家活动基础上,我们拓宽感恩领域,开展了“感恩他人”的系列活动,适时将学生的感恩由身边人延伸到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如医生、交警、清洁工等,从小培养他们的仁爱之心。指导学生采访这些行业的人,邀请他们中间的代表来校作报告,了解他们工作的艰辛;组织学生到消防队、水厂参观慰问,以实际行动向他们感恩。另外,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我们开展了“感谢挫折”活动,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惨痛”经历,谈谈自己从中明白的道理,引导学生换个思考的角度,感激挫折的磨砺,培养乐观的心态和健康的“行走”能力。

4.“感恩自然  保护环境”系列活动

随着感恩教育的深入开展,我们对感恩的内涵也有了新的理解。心存感恩的人应该珍爱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未来世界公民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也是时代的呼唤。为此,学校以“植树节”“世界水日”为契机,开展了“我为地球添绿色”“保护母亲河”等系列环保活动。各班通过中队活动明白地球母亲的伟大和无私,从而产生感恩自然的情怀。护绿小组在苗木专家的指导下种植“红叶石楠”“日本冬青”等小树苗。在对小树苗一天天的呵护中,学生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为自己亲手给地球增添一分绿色感到无比自豪。保护母亲河的同学以实际行动关爱生命、感恩自然,他们定期对衢江和灵山江沿江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发布“母亲河水质监测报告”,向社会发出“让我们的家园再现碧水蓝天”的倡议,使灵山江水域乱扔乱倒垃圾的现象减少,污染物、悬浮物指数大大降低,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四大系列活动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在“课程目标”上设置的“认识自我、尊重自然、关注社会、探究世界”四个维度。感恩活动形成系列化后,使实践活动有了一条清晰的主线,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品牌,对已有的资源加以优选和整合,并结合学生的成长需求,进行整体、有序的开发和享用,使综合实践活动体现了学校特色。

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实现感恩教育“基地化”

综合实践基地是与学校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载体;是集教育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创新性、科研性于一体的特殊教育资源;是凝聚学生体验生活、感悟文化、开阔视野、培养意志、提高素养、沟通理论教学与客观实践的重要平台。综合实践基地是开展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和载体。

学校是感恩教育的主阵地,但更大的课堂在社会。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学校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与县少儿图书馆、敬老院、环卫所、龙洲街道等机构共同建立了一批感恩教育实践基地。实践基地与学校教育相互衔接,成为了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有了这些平台,学生走出校园进行感恩实践,在图书馆做小小导读员,去敬老院慰问老人,跟环卫所的清洁工人一起打扫街道,为龙洲公园美化出谋划策,从感恩于心到感恩于行,实现感恩教育的知行合一。

另外,我们策划实施了“成长路上手拉手”系列活动,把那些在家备受溺爱的学生带到大力山等乡村小学去,与农村孩子同学习同生活,让他们体验到山村贫困的生活后才懂得了自己生活的美好,才懂得了要感恩自己的父母。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社会态度。我们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感恩家乡回报社会,将感恩延伸到更广阔的天地。如:到龙洲公园春游和秋游,感受龙游的龙文化;参观龙游民居苑,体验龙游商帮曾经的辉煌;探究龙游石窟之谜,了解龙游悠久的历史,到余绍宋和华岗纪念馆寻找家乡名人等。

实践基地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通过健康向上、怡情益智的实践活动,成为德育教育的崭新载体。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以儿童的社会认知为前提,这就是说,儿童必须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通过让学生到感恩教育基地参加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后,学生深刻理解了感恩的意义所在,明白了感恩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学会一定的感恩方式,养成感恩习惯。

三、学生自主实践,遵循综合活动“主题化”

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总是以主题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展开实践和探究活动的,在相当程度上活动主题规定了活动内容,也影响活动方案的制定。选择什么主题,直接决定了活动的实施者(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兴趣和投入程度,也直接影响了活动的实施效果。因此,选好活动的主题是综合实践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 活动主题的选择,坚持“近”“趣”“行”的原则。即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生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作为选题的方向。二要学生感兴趣。活动和平时的学习一样,其积极性来自于兴趣,要使活动获得成功,所选主题必须是能吸引学生去研究的。如“废弃电池对环境污染的研究”。三是主题所确定的活动内容是可行的。小学生的实践活动受其年龄、生活经验、研究问题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时间、经费等因素的制约,因此,活动所选的主题必须是恰当的、适合学生去做的。

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是设计者、实践者、体验者、发展对象和评价者,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让他们自主实践,主动探究。我们积极引导学生面向生活,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要探究的问题或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引领学生通过参观、考察、访问、探究等活动,让他们有更多的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机会,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品质。如在对家乡环境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围绕“我是环保小卫士”“我为环保献一计”等主题,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请教专家等形式,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增长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认真撰写环保小课题研究报告,征集环保金点子,向班级同学发放环保小袋,用影像记录身边的环保文明行为。开展“家庭节水途径的研究”“龙游城区洗车浪费水资源的调查”“灵山江母亲河水质受污染成因的调查研究”等综合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为家乡添上一点绿色,用实际行动带动全体学生共同关注环境保护,共同关注家乡建设。

综合实践活动在内容上强调把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艺术教育、劳技教育等有机整合;在方式上,注重把观察、体验、探究、访问、手工制作、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在功能上,关注学生兴趣、态度、能力、知识等多方面的综合,注重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协调。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可走“传统活动课程化,依托资源特色化,整体设计载体化”的“三化”之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感恩教育变得不再空洞、枯燥、乏味。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行动中内化感恩。实践证明,通过感恩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实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化、校本化和特色化。

4.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总结 篇四

兴隆乡直小学

一、课程背景

活动课程是由国家设臵,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这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环境,它强调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强调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作为一种开放性的实践课程,活动课程需要我们基层学校和每一位课程实施者结合学生的经验和社区背景,创造性地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对课程的自主设计,创造一种生动的课程,从而重建一种学校文化和课程文化。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实践活动的开展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拓展活动的内容与空间,走综合化发展的道路,两者可以进行有机整合。我们的思考是: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整合必须基于学生,针对学生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产生的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必须立足校本,充分发挥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色优势;必须面向社区,依托本镇红豆文化、农业亮点等资源优势,在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致力形成校本课程的大体框架,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又努力引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从而不断丰富学校的特色内涵,着力形成学校文化。

二、课程目标

我校开设活动课程的目的决不在于灌输和传授多少知识给学生,而主要在于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及研究性学习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等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合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和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验证的方法;使学生具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廊的个性品质,塑造学生完美人格,以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活动课程目标涉及了多元的发展领域,而其中态度、情感、技能的发展尤为突出。我校把“培养健康活泼的现代合格学生”作为活动课程的主要目标。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让他们了解生活、热爱生活,引导他们接受生活的规范,获得生活的经验、能力与智慧。在帮助学生适应现代生活的同时,培养他们创造新生活的能力。并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现代理想,并为之终身奋斗。为此,我们努力建构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合作与创新的活动机制,充分重视学生对大自然的体验,对社会生活的体验,重视观察、实验、操作等体验性和探究式的学习。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更看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获得,以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融合的价值取向,培养既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又具有乐观积极的人文情怀的人,使学生不仅能认识自然、社会,而且能认识自己,不仅使自己能主动适应社会,而且能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创新,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人。

三、课程内容

(一)人与社会

1、三年级:接触感知阶段——形成“我”的初步认识(1)红豆的由来。参观红豆院,了解红豆树的故事,进一步了解红豆作为厂名和品牌的缘由。可采用参观、访问、听故事介绍、收集红豆标记、学习教材等方式。

(2)红豆在成长。简单了解红豆集团的创业史、发展历程,以及目前的发展趋势。可通过资料学习、实地考察、参观访问等方式进行。(3)红豆蕴真情。挖掘红豆企业内的动人事迹,丰富其文化底蕴。包括企业主要行政人员背后的故事,小秘密,企业职工之间的蕴藏的故事等。采用个别接触、访谈、查阅资料、学习教材等方式。

(4)红豆风采录。了解红豆集团在发展过程中的闪光点,包括与国家主席、各界知名人士的接见、会晤,也包括红豆的产品畅销各地情况等。通过资料查阅、图片奖赏、教材学习等方式相结合。

2、四年级:研究了解阶段——形成“我们”的共同认识。

(1)走近红豆。学习红豆集团的具体资料,包括红豆集团的公司组成状况,工厂分布情况,品牌数量等。实地到红豆进行参观,看红豆的现状,从而了解红豆的发展状况。

(2)研究红豆。研究红豆集团的具体发展情况。包括了解红豆集团的产品品牌、广告语、工人情况等。

(3)深入红豆。深入红豆挖掘其内涵。了解和掌握红豆集团超前发展,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包括重要负责人的发展战略,红豆集团中科技人员的含量等。

(4)众谈红豆。在学习、了解、研究红豆集团的基础上。一谈对红豆知多少,以红豆的现状为主,二谈红豆的发展态势,预测其发展方向,发展规模,也可以谈对红豆的小建议。

3、五年级:宣传深入阶段——形成“我你他”的统一认识。

(1)市场传真。红豆集团各大品牌的发展过程,每种品牌的特点,销售收入增长情况,市场状况以及在国内外的现在地位等。

(2)商标保护。红豆集团在企业成长中遇到的挫折,采取的措施。渗透产品保护法和知识产权等相关知识。(3)言论集萃。在红豆企业成长发展中出现的佳句佳词,具有战略措施的哲理性言论等。

(4)管理创新。红豆集团现行的管理模式,具有创新的地方,与世界相接轨的举措。

(5)热点访谈。

4、六年级:无主题活动(二)人与自然

1、三年级:访访看看——初识香樟

(1)香樟大王:访问“香樟大王”侯维生,了解他创业的动机,创业的历程,采用访问、听报告等学习方式。

(2)香樟基地:了解港下香樟基地的规模,包括种植面积,种植数量,销售情况;了解基地的发展壮大过程。采用调查、参观等学习方式。

(3)香樟形态:了解香樟根、茎、叶的特征,包括树高、胸径、树冠形状、叶中的香腺等。采用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研究实物等学习方式。

2、四年级:学学种种——关注香樟

(1)种植香樟:在香樟基地或家里用种子繁殖香樟,包括播种——间苗——移栽的过程,记录好小苗生长过程。采用栽培、观察、研究报告等方式进行。

(2)管理香樟:栽培香樟,初步了解香樟习性,了解生长所需营养,定期施肥,了解香樟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并在实践中应用,继续记录好香樟的生长过程。

(3)欣赏评议:交流种植香樟的经验,包括香樟的习性、病虫害等栽培要点,欣赏香樟的美,评议各种香樟生长的优劣情况,采用交流、讨论、参观等学习形式。

3、五年级:查查议议——研究香樟

(1)香樟的分布:了解香樟树种在国内及全世界的地理分布,垂直分布,各国引种栽培情况,了解哪些城市以香樟为市树,采用查阅资料、采访专家等学习方式。

(2)香樟的价值:了解香樟的观赏特性,经济价值,生态价值,药用价值。采用查阅资料、交流、考察等学习方式。

(3)香樟的开发:了解香樟的栽培历史,了解香樟木材自古以来的使用情况,构想香樟未来的新用途,对人类的作用。

4、六年级:无主题活动。

(三)人与自我

1、三年级:认识自我阶段。

(1)成长经历:挑选成长过程中比较有意义的照片带到学校,与同学欣赏这些照片;通过向家长了解拍照片时的情景,向同学介绍自己的故事。

(2)兴趣爱好:畅谈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缘由;展示自己的兴趣特长,可采用小组交流、才艺比试等方式。

2、四年级:畅谈自我阶段。

(1)我的视野:了解历史名人事迹,关注国际新闻动态,调查周围的流行趋势。可通过上网查资料、实地考察、观看音像资料等方式进行。

(2)我的酸甜:与他人谈谈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痛苦与悲伤。通过学生与他人交流、自己写日记等方式进行。

(3)我的体验:了解父母、老师、周围邻居等的工作,并亲自实践“今天我当家”、“我做小老师”——等角色,体验成人工作的辛苦,从而让这种认识升华为自身的行动力量。可采用调查、访问、亲身实践等形式。

3、五年级:实践自我阶段。

(1)推销自我:通过拍摄照片、制作录音、摄制录像等,向大家展示自己的外貌、年龄、性格、爱好、优缺点等。(2)才艺展示: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才艺。如:唱歌、舞蹈、书法、武术、手工制作等。通过“才艺大比拼”、“小能人显身手”等活动展示。

(3)人才招聘:创设“人才招聘”的情境,通过自我介绍、笔试、面试等,体验社会人才竞争的发展趋势。

(4)实战演习:根据各人的特长,深入家庭、商店、工厂等参加锻炼,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4、六年级:无主题活动

四、课程实施

1、准备阶段。

⑴学习培训: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再组织全体教师分层培训,把培训过程作为学习感知、更新观念、疏理问题的过程。

⑵制定方案:由各年级骨干教师会同教导处商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和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全体教师学习领会,并制定各班级活动方案,作好本校活动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评价检查的内容。

⑶案例引路:各年级提供一份切实可行的活动案例,重在实践,积累资料,不断反思,在此指导下开展活动。

⑷成立小组:以校长室、教导处、各年级骨干教师组成一个活动课程领导小组,由分管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导任副组长,由中高级部组长、教研组长组成领导小组。

2、实施阶段。

活动课程每周安排三节,根据要点,可参照以下流程,也可灵活创造地设计。

第一节:确定研究主题。

要点:研究主题的设计和确定,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具体的活动情境,从体验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纬度或取向设计具体目标和主题。流程:学生自己提出研究内容,小组筛选,教师引导选出若干个班级研究主题,学生自由组合一个小组共同研究某一主题。

注意:主题的确立应遵循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常见的事物、感兴趣的内容。

第二节:制订实施计划。

要点:实施计划制定要系统和详实,具有可行性。主要应包括:提出问题、尝试探究、操作要领、归纳总结等过程。

流程:教师作引导、各小组讨论制订计划、交流计划、完善计划。

注意:计划的制订要具有可操作性,学生直接能参与的,根据实际情况对计划作适当调整。

第三节:开展实践活动。

要点:让学生在生动的、具体的、综合的自然情境、社会情境和教育情境中亲历、实践、体验和发展。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能动性。

流程:教师提出一些注意事项,学生根据计划有序地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好组长的监督作用,活动可延伸至课后。

注意:活动要有组织、有部署;注重资料的积累;注意学生盲目的瞎干;注意学生的人生安全。

3、总结阶段。

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地开展活动,并注意成果的积累,组织学生在班内进行成果展示。展示的形式可多种多样,静止的可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张绘画作品、一件模型、一本研究笔记或一块展板;动态的可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口头报告、一个小品、一首儿歌、一场智力竞赛或介绍自己的心得体会。在此基础上筛选出优秀成果进行年级、全校展出(可通过板报)。

⑵各任课教师撰写工作总结或体会文章,教导处组织学习、交流、论坛,并汇总、修改、组合,探索新路子。

五、课程评价

1,对学生的评价。

(1)个人评价:学生通过查阅个人小档案回忆本次活动,进行小结。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以及进行的喜悦。

(2)小组评价:各小组对本组人员进行议评。小组评价的方式有汇报成果或作品展示,研究报告答辩、演示、表演、竞赛、评比等。

(3)教师评价:通过问卷调查、讨论反思,结合学生活动中的表现作评价。教师评价同时要重在评价学生完成自己所承担任务的情况,资料积累和分析处理能力,活动中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交往、表达的水平。

(4)家长评价:家长通过观察在家活动情况,对本子女作评价。家长评价重在评价学生的发展变化。主要包括道德行为、学习态度、生活习惯、认知水平等变化。

2,对教师的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包括教师自评、行政评价、学生评价,对教师评价的内容应侧重于对教师在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规划、管理、指导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能力、实效。

学生对教师作出评价还应包括从侧面反映参加活动后的感受、兴趣、收获、成功等认知发展水平。

2012-2013学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5.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总结 篇五

引入综合实践活动

【摘要】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基于校本资源开发的必要性,桃花坞文化”传承的紧迫性,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的必然性,学校开发了“桃花坞文化”校本课程。本文具体阐述了架构“桃花坞文化”校本课程的背景;“桃花坞文化”校本课程引入综合实践的理性思考; “桃花坞文化”校本课程引入综合实践的目标定位;实施方法和评价措施。【关键词】

校本课程 引入 综合实践活动

一、架构“桃花坞文化”校本课程的背景:

(一)校本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对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校为本的课程资源整合,力求把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桃花坞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就是研究“桃花坞文化”,开发从学生——课程——学校的教育资源,加速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桃花坞文化”传承的紧迫性

地域文化是特定区域长期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的总和,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征。吴文化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仅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项,被列入国家级项目的有20多项,被列入省级项目的有60多项。桃花坞因唐寅的《桃花庵》歌闻名于世,又因桃花坞木刻年画、檀香扇等众多非物质遗产而被世人瞩目。“桃花坞文化”是吴文化的代表之一,随着沧桑岁月,桃花坞地区许多人文景观、精美艺术逐渐被淹没在历史尘埃中。因此,让学生从小了解和继承“桃花坞文化”迫在眉睫。

(三)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的必然性

我校地处桃花坞内,历史悠久,得天独厚。我校承担的苏州市“十一五”重点立项课题《“桃花坞木刻年画”与学生艺术素养创新发展研究》,充分研究了桃花坞木刻文化与学校课程教育结合的可能性,使学生艺术素养获得创新发展,形成了校园文化的教育特色。学校承担的苏州市“十二五”课题《“桃花坞文化”教育资源开发的校本研究》将进一步挖掘“桃花坞文化”转化成学校教育资源的

第1页

可能性,进一步丰富学校特色文化教育资源的内涵,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培养良好意志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架构“桃花坞文化”校本课程并有序实施是课题研究落实的一个重要层面。

二、“桃花坞文化”校本课程引入综合实践的理性思考: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在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此,《纲要》为我们指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性及其深远的培养科学人才的意义。

诚如一些研究者所讲的,校本课程指的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全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出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近年,在课程改革的号召下,我校走“桃花坞文化入校园”的特色之路,在师资培养、木刻特色与课程结合等方面作过一定的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是贯彻了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针,也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具有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21世纪高素质接班人的重要环节。我校在逐渐形成“桃花坞文化”特色的过程中,主动摸索将桃花坞文化引入综合实践活动,正式建立在实现对学生艺术素养、审美情趣、文化继承的发展之路的理想思考上。

三、“桃花坞文化”校本课程引入综合实践的构想:

(一)定位课程目标:

此校本课程的实施将充分挖掘“桃花坞文化”的历史、人文、艺术素养等教育元素,结合学校教育的特点,融合进学校特色教育之中,作为校本课程资源,拓宽学校教育的内容,充分体现小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桃花坞历史、名人事迹及桃花坞文化,从而加深对桃花坞文化的了解。

(2)学习“桃花坞木刻”技巧,以创作的木刻画表现桃花坞文化、解读桃花坞文化。

第2页

(3)通过学生分组活动,提高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综合表达的能力,发展合作、分享的个性品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组织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图书,走访等形式收集桃花坞历史、名人事迹、桃花坞诗词、名胜建筑等,丰富课堂内容。

(2)引导学生亲近桃花坞文化,挖掘善言善行,关注时代的发展,沟通课堂内外、课本内外和学校内外的联系。

(3)创建并运用“桃花坞文化”网上资源库,把丰富的声、像导入综合实践和研究性课成,激活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而激发起学生了解乡土文化的热情,以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参与组织筹划、合作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学会与人协调,明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做好事情的前提。

(2)从本土生活实际出发,关注身边的环境、社会、风土人情。通过活动的组织与参与、感悟与反思,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教育学生关注生活,进而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道德情感和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使学生在活动过程受到文化的涵养。

(二)走进“桃花坞文化”

“桃花坞文化”是指苏州桃花坞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人文、艺术等古今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所有成果。通过引导学生搜集、鉴别、整理与“桃花坞文化”相关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 “桃花坞文化”的科学认识,拓宽学生知识面。学生在广泛搜集“桃花坞文化”文献资料基础上,走访、调查桃花坞地区的名胜古迹、手工艺大师,学讲民间故事、历史人物故事,挖掘出“桃花坞文化”精髓——至德思想。“至德——至高无暇的品德”,源于“泰伯三让天下”。至德思想包括宽容、谦让、守礼、慎独等思想道德教育的范畴。学校以“至德思想”的一个层面“日行一善”作为主线,引导学生逐步由“寻善源”到“存善心”、“纳善言”最终实现“行善事”,成为一个拥有爱心,富有同情心,怀有感恩之心的孩子,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形成善的观念,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而继承吴文化 “谦逊有礼、海纳百川”的人文思想。

(三)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各条走廊悬挂的是学生创作的桃花坞地区名胜古迹的木刻画;各幢教学楼以“允明”、“六如”等明才子的号或别名命名,布置“桃花坞名人墙”,让

第3页

学生熟知桃花坞名人,学习名人们勤奋、坚毅的品质;课题组精心设计小“桃苑”,突出校外“桃花坞”、校内“小桃坞”的人文德育氛围。此外,学校还以“桃花坞文化”的班级主题角设置、“走进‘非遗传人’”、“桃花坞小导游”等特色活动全力创建“桃花坞文化特色校园”。学校充分利用“桃花坞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感染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创造一个惬意、舒适、丰富的学习、生活环境,让他们的成长在美德的熏陶下留下坚实的脚印。

(四)校内外结合,课程渗透

以“走进桃花坞文化”为主题的德育校本课程通过晨会、班会、学科渗透、兴趣小组、综合素质活动以及研究性学习落实。课题组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每月分年级设定主题,学生全员参与。低年级了解桃花坞、学讲桃花坞故事;中年级诵读桃花坞诗词、走访桃花坞胜迹、参观博物馆;高年级采访“桃花坞‘非遗’传人”、学习制作桃花坞工艺。在老师、校外辅导员、家长的带领下,学生的足迹遍布桃花坞各地。他们有的用一句话表达活动感受,有的用手抄报展示活动成果,还有的拍下视频、照片向同学们介绍。

四、“桃花坞文化”校本课程引入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措施

该活动的评价采用年级积分制,各年级的学生,每参加一项活动,由负责老师在积分卡上计10分。每学年根据学生的积分情况,授予“桃花坞小博士”、“桃花坞小硕士”、“桃花坞小学士”称号。

“走进桃花坞”校本课程引入综合实践活动,拓展了课程资源,提升了学生传承吴地传统文化兴趣,提高了学生综合素养。

6.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总结 篇六

一、课题研究工作开展情况

1.领导重视 全员参与

综合实践活动一直是我校比较关注和重视的课程,如何深入开展和有效实施正是学校要研究的问题,因此接到我校此项课题立项的通知后,学校就积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于2011年9月24日,我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召开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的启动会和开题报告会。明确了课题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然后专家组对此课题组成员进行现场答疑、互动交流,同时提出了修改意见,经过专家反复论证,使方案进一步完善。其他的课题组成员人手一本课题报告,同时发动全校教师参与讨论,请他们明确我们的研究任务,对课题有更加充分的了解,为做好课题研究工作奠定基础。同时举办相关的辅导活动,打开思路,开阔视野,明确方向,把握课题研究开展的具体要求。

2.“三级”管理层层落实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校本研究过程中,为了确保课程开发与研究的有序推进,我们采用了“三级”管理模式。即先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校、社区的需要确定研究课题,制订出初步的可行性研究方案,然后上报给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进行初步审定,最后报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审批、备案。教师在领导小组的指导、支持下,依照研究方案开展课题研究。这些措施保证了课题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3.计划周密 重在实践

学校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培养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学科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把综合实践课程开展成既能促进学生学习,又能提高学生的素养的活动。已初步形成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综合实践系列活动。

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让学生们亲近社会、学习知识、开阔眼界,增强实践能力。学校63名学生步行到膨润土有限公司参观。活动内容包括:观看企业安全教育短片、现场问答、参观生产线、参观原料成品车间、参观厂区等。本次参观活动学生特别感兴趣,通过参观,学生知道了膨润土的相关知识,了解现代化外资企业的先进生产技术、管理理念和人文的企业文化,目睹了高科技给现代化企业带来的丰厚经济效益,领略家乡与众不同的现代特色工业,感悟劳动光荣的美好情操,接受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同时也明白,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将来在现代化的外资企业立足。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开始关注社会,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在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要走出课堂、教室这一狭小的生活空间,把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课程资源的整合,这就必须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把课堂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广阔的时空里,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超越书本的局限,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与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增强科技意识,掌握迈入新世纪必需的技能。

同学们在一次次的实践活动中茁壮成长。

二、总结成果 积累经验

经过近半年的研究,我们认为: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课程形态。通过近半年实验,积累和丰富了学生直接经验,而且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校学生整体素质普遍提高。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我们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上,让教育走出课堂,让校园、家庭、社会共同发挥教育功能。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紧扣现实生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

三、反思不足 有的放矢

随着课题的深入实施,在收获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渐渐凸现,我们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资配备不足

目前,我校没有专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学生活动的指导力量不足。由于没有专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落实不到位,研究不深入。指导教师从哪里来、如何选派指导教师?是目前教师配备方面存在的重要问题。

(二)课题研究不够深入

经过与实验教师的座谈,大家对研究课题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普遍认为课题研究只是注重了搜集资料、参观展览等,没能充分得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和研究性。

(三)受学校安全问题的困扰,不敢组织学生放手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要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走出校门亲身实践。但是由于学校安全问题受到高度重视,为避免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学校尽量减少学生的校外活动。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制约了课题研究活动的进行,导致了“表面化”、“形式化”。

四、明确目标 多方举措

(1)必须注重学习实施和教师培训的有机统一。

综合学习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知识与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知识方面,任何一个课题的研究,都最少涉及到两个以上的知识领域。能力方面,它需要发现

问题、课题设计、社会调查、数据处理、报告撰写等方面的能力。这些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的教师,大都是师范专业培养出来的,对专业以外的知识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再加上我们的教师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中摸爬滚打,对于学科教学十分在行,而对于课题研究,就不那么得心应手。因此,在课程实施中,要加强教师的培训,使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以及教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另外,教师在专业领域、研究方法上准备还不足。基于这一点,我们认为,在综合学习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应当加强教师的合作。综合学习课题,都具有跨学科的特征,以学科为划分依据的教研活动难以适应综合学习开展的需要。在具体实践中,教师间的合作和交流也都突破了学科界限,这样的交流形式,应当制度化,让教师交流体会和策略,商讨疑难问题,分享做法与经验,在促进课题实施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教师自身的发展。

当然,任何培训都不是一步到位的,立足于本职工作的教师培训更是如此。因此,可以将考虑分层、分模块培训,使各层次的教师都得到逐步地提高。

(2)教师的辅导介入要有适度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过程、重方法。但是在具体的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仍是转变不了观念,把过去的教知识变成了教活动。也有的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重过程和体验,教师只要在开始时引导一下,就可以完全放手了。而在综合实践课标中,我们知道,尽管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教师仍有责任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适当帮助、适时调控。因此,我们既要避免对学生学习过程深度卷入,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应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依据具体问题和活动情境,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在探索中前行,扎实落实、勇于实践、勤于反

7.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总结 篇七

我国课程改革也逐步重视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完善, 经历了从课外活动至活动课程的逐步演变。1992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 第一次把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共同纳入课程体系;再到2000年颁布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修订版) 》, 则明确要求“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 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数学实践活动”。“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课是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潮流, 强调数学应用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当前国际上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 新增“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内容领域, “实践与综合应用”以独立的内容领域进入小学数学课堂, 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和新教材的实验与推广, 加大了教学改革的力度, 也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新教材无论从内容设计上还是呈现形式上, 都给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冲击, 也给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们带来了一个新课题──如何搞好数学实践活动课。

虽然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每册中安排了“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 考虑了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让学生懂得将数学知识学以致用, 但是在教材中这部分内容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 更没有具体实施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有效的教学途径与教学方法, 给广大一线教师在具体实践中带来了一定难度。经调查,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 虽然不少教师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尝试, 但在一定程度上, 他们的教学仍存在着重书本知识、轻实践能力;重学习结果, 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 轻直接经验的获得等弊端。因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能以卷面形式考查“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 受应试教育影响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对这部分内容轻描淡写, 甚至不教;不重视活动课程的评价;不重视活动课程的开发和资源的利用等等, 这些都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 学业负担加重, 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萎缩, 极大的妨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 小学数学“实践和综合应用”的有效性教学必需要受到重视。

鉴于现阶段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程存在的不足, 而目前国内关于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更多的是一线教师经验式的总结, 没有对课程的有效性做深入研究, 没有真正对在数学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进行过调查、实验、分析和总结, 更没有构建出行之有效、有特色的教学模式。为了更好地把握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程的实际教学, 取得更好的研究效益, 我校数学科组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研发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促进我校的数学实践活动课形成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具体教学内容、具体教学目标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

二、构建促进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程发展的信息技术环境

我校整合学校多媒体室、电脑教室和校园网等现有资源, 充分应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构建出多个信息平台, 提高了数学活动课教学的实效。

1. 致力营造信息技术环境

(1) 建设数学实践活动资源库:为了方便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我校建设了FTP网作这数学实践活动资源库, 里面储存有大量的数学实践活动素材、案例供师生参考。

(2) 创建学习专题网站:创建专题学习网站, 学生可根据它给出的“脚手架”开展数学实践探究活动。我们利用专题学习网站的自由开放的环境、智能化交互性的特点远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协作交流等探究性活动。我们创建的专题学习网站主要由七部分构成:引言、任务、学习指南、过程、评价、结论。各部分的作用如下:

引言:这部分的目的是吸引读者、为学习做准备。

任务:这部分清晰的描述学生通过学习活动, 将会取得怎样的最终成果。

学习指南:这部分指导学生采取什么方法进行对本学习内容进行有效学习。

过程:这一部分勾画了学习者将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为学习者设置的“脚手架”, 学习者在“脚手架”的指引下经历预习过程。

评价:这部分储存有检测试卷文档, 学习者完成预习后可以下载试卷进行预习测验。

结论:学生在这里可以谈谈自己的收获。

(3) 开通“校讯通”:“校讯通”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家庭与学校快捷、实时沟通的教育网络平台。我校做好发动宣传工作, 有98%的家长成功申请加入“校讯通”, 它可以让家长都能了解到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 也可以让家长随时、随地地向老师提出建义或反映孩子在家里的表现, 形成了学校、家庭共育的局面。有利于家长参与到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建中去。

(4) 创建QQ群:我们各班创建自己的“家长·老师”QQ群、“学生·老师”QQ群。“家长·老师”QQ群用于家长与老师的互动, 与“校讯通”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老师”QQ群用于师生交流、生生交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通过QQ群及时向才老师请教, 或与其他同学进行协作学习。

(5) 创建数学实践活动论坛:我们在校园网上壁出空间, 创建了数学实践活动论坛, 由一个展示专栏与一个论坛区。学生可以通过展示专栏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 读者可以通过讨论区对同学的成果进行中肯评价。

2. 优化整合信息技术工具

我校对资源库、校讯通、QQ群以及主题学习网等信息平台有机地结合起来, 分别构建出家校互动网络环境、协作学习网络环境和多元评价网络环境。

(1) 构建家校互动网络环境

我校利用校讯通、腾讯QQ构建家校互动网络环境, 让家长也参与到我校校本课程建设中来。我们发动师生开通“校讯通”, 并创建了“家长·学校”QQ群, 加强家校联动, 不仅发挥好家长的监督作用保证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还方便于收集到家长们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2) 构建协作学习网络环境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 通过资源库中的实验素材、实验课件以及主题学习网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通过QQ群、讨坛区和E-mail等形式, 从他人那里获取有关事实, 听取意见, 也能发表意见, 为他人提供帮助, 进行人机协作、生生协作、师生协作, 实现学习者之间的互动。

(3) 构建多元评价网络环境

我们利用校讯通、QQ群和讨坛区引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评价, 学生对同学的学习进行评价, 学生对自己学习进行评价, 构建出一个多元评价的网络环境。

三、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确立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型

数学活动课的课型具有灵活性, 可以根据活动的内容、要求以及活动的组织形式以及教育资源的局限性来设计实际的课型。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校本课程研制的过程中, 我们把小学数学活动课程与信息技术有机地整合起来, 确立了下面四种有效课型:

(1) 数学实验型:实施数学实验的手段除了利用教具、实验室工具进实操性试验外, 还可以利用数学软件 (如几何画板等) 和实验课件进行模拟性实验, 活动过程如下图。

例如, 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 教材中提供了一个“把圆形转化为长方形, 利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数学小实验, 操作时大多学生只能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8份或16份, 这时拼出来的图形根本不似长方形。如果再细分成32份或更多的话, 在“平均分”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也难以拼成一个与长方形相似的图形。这样, 容易让小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 形成错误的概念。于是, 我把全班学生领进了电脑教室, 让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能准确地把一个圆分成64份或128份, 甚至更多份, 精确地展现知识的产生过程。

(2) 数学游戏型:好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数学游戏能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学习是“妙趣横生、其乐无穷”。我们一般的做法就是把数学实践活动内容设计成一个电玩游戏, 让学生通过游戏形式完成学习。其教学模型简单概括为:创设情境——提出游戏规则——游戏——归纳总结。

例如, 五年级下册中的《粉刷围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能随时为学生提供真实可粉刷的围墙和可购漆料的商店, 如果“纸上淡兵”, 容易陷进“教数学实践活动课”的“窟窿”里。我们运用信息技术, 化腐朽为神奇, 利用Flash软件设计一套《我是小小工程师》的电子游戏, 让学生走进虚拟情境学习, 学生通过点击鼠标进行人机交互来完成“选择工人”和“选购漆料”的任务, 并根据画面的提示完成数据处理 (指“计算”) 和输入数据 (输入“计算结果”) , 最后环节是程序对学生的活动结果进行粗略评价。这样凭借信息技术以生活情境为原形创设有趣的数学电子游戏, 引导学生展开活动, 深入探究。

(3) 调查研究型:因为安全问题, 给予学生实地调查的机会不多。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开展调查研究活动,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收集, 数据整理、分析等等。其教学模式可以简单概括为:提出调查的主题——小组探索调查的方式——小组合作——完成调查报告。这种课型主要应用在《统计》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其教学模式如图7:

(4) 制作设计型:利用画图软件进行平面图设计, 例如四年级下册的《图形拼组》, 通过拼、摆、画等活动, 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其教学模式简单概括为:发现已有事物的共同点——尝试设计——交流体验。活动过程如下图:

四、基于信息技术环境开发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 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 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 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 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 还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 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

1. 以教材内容为载体实施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

新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教材在每册都新增了“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 要求学生依据内容提要展开实践活动。本文在上面“问题提出”部分曾提过, 教材中这部分内容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 更没有具体的有效的教学模式作指导, 给广大一线教师在具体实践中带来了一定难度。笔者曾分析过小学1——6年级共12册数学教材中的“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 有部分内容因真实资源的局限造成实操性不强, 难以引领学生操作。例如, 上文所述的五年级下册中的《粉刷围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能随时为学生提供真实可粉刷的围墙和可购漆料的商店, 我们就利用Flash软件设计一套《我是小小工程师》的电子游戏, 让学生走进虚拟情境学习。

2. 以网络素材为载体实施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

我们都会注意到, 新人教课标版数学的每章节都引入大量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图, 不少教师误以为这只是为了激趣导入, 其实除此之外主题图还蕴含着数学建模的思想, 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建模是一个“观察——抽象——应用”的实践活动过程, 建模过程中需要大量具有相同特征的生活原形。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 数学建模所需的真实可信的感性材料十分贫乏, 并不利于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简化和抽象, 而广袤的生活我们又不可能带着孩子去一一体验的, 幸好网络技术能“突破”学校的围墙, 为我们提供大量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 其教育资源的大容量能让我们的数学活动教学游刃有余。利用网络素材进行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的数学建模过程, 大致可用如下框图来说明:

例如, 在学习轴对称图形的内容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网页上的图形进行分析、理解, 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然后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用计算机所提供的各种工具, 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轴对称图形, 有简单的, 也有复杂的, 这是传统学习工具无法比拟的。

3. 以生活素材为载体实施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

对学生生活内容进行数学实践活动课内容的开发方法是选择大部分学生都熟悉的生活素材实施数学实践活动课资源开发。对这类型内容的开发是以专题的形式去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 课内课外结合, 以阶段性进行, 影响力增大。在探究活动中, 我们需要引领学生利用网络技术搜集相关资料和开展网络问卷调查, 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 还会运用多媒体技术把研究成果制作成电子报刊发布在校园网上供同学们交流学习。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型保持一致, 每项专题包括四种不同的课型:开题活动课型 (主题生成课、方法指导课、方案设计课、开题报告课) , 实践活动课型 (问题讨论课、专题辩论课、探究活动课) , 交流活动课型 (专题交流课、中期交流课、成果设计课) , 展示活动课课型 (活动展示课、成果展示课、结题报告课) 。

五、基于信息技术环境改善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方式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学习评价及时地提出了新的理念。该理念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 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因此, 对数学实践活动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数学学习的水平, 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这种评价强调发展性评价, 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关注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文章的第二部分说过, 利用利用校讯通、QQ群和讨论区等信息交流平台, 能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 (如图2-3所示) 。借助QQ群、讨论区等信息交流平台引领学生谈收获、做比较和做反思, 没有面对面的尴尬, 学生的讨论是热烈的, 有时还是针锋相对的争论, 这样的评价更有利于学生在别的表扬中认识自己, 也有利于学生判断能力、思辩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对于数学实践活动课程学习的评价, 我们倡导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总之, 我们应用信息技术, 通过挖掘教材可探索发现的成份, 对其进行加工、整理、二次开发、精心组织设计, 开发出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有效课型, 初步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模式。本研究对于改善数学学习方式, 提高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效率和质量以及整合学校、教师、教材、数学知识等各种资源具有现实意义, 对教师如何有效实施数学活动课具有指导作用。

摘要:近两年来我校数学科组致力于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研发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研究, 本文主要阐述问题的提出、如何构建有效的信息环境、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改善数学实践活动课程的方法与策略, 从而促进数学实践活动课形成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具体教学内容、具体教学目标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

8.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总结 篇八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措施,也是新课程实施的重点和难点。与以往传统的分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注重于紧密联系现实生活,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发现、解决问题,达到知识整合、能力培养、人格养成等多方面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据此可见,这门课程主要是想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使学生在“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还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要求加强与地方和校本课程等课程的有机整合,加强实施过程的管理。”对此,我校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以主题为单位,开展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形成校本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我校通常是以“主题”为单位,围绕主题,将各门学科的知识联系在一起,打破了分科的界限。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将所学的各科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来设计活动主题。例如: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学校先制定主题以后,各中队根据不同孩子年龄特点开展不同的系列主题活动内容。

案例:

爱生活 爱分类 垃圾分类 我能行

——开展垃圾分类活动方案

【活动目的】

响应东阳市关于推进全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意见的号召,配合我校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继续深化“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系列活动,践行我校“传承绿色文化,培育绿色公民”办学理念,培养学生科学、环保、节约的意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和标准,以点带面,从校园辐射家庭、社区,宣传和带动垃圾分类行动,引导学生重视和保护环境,注意节约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形成校本课程。

【活动主题】

爱生活 爱分类 垃圾分类 我能行

【活动内容及安排】

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学会了怎样开展研究,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了保护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心里多了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改变其单纯从书本学习知识的传统,让学生通过自身亲身体验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

二、结合校情与地域特色,发展校本课程

我校是浙江省第一批排球特色学校之一。我校从2009年下期就提出创建特色学校规划。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校于2010年6月,首次参加了“东阳市中小学排球赛”,取得了女子第二名,男子第五名的好成绩。2011、2012、2013年我校均获东阳市男、女排球队第一名,2014年女队第一名,男队第二名,2015年男队第一,女队第三名。在特色发展过程中深入挖掘和提炼“乐学、乐教、进取、创新”的学校特色文化氛围,结合中国女排精神,加以提炼、升华为学校排球精神,努力探索排球活动的良好运行机制,以排球为载体,我们学校创建成东阳市有相当知名度的排球特色学校。

我们画水本土特色是中国结和牛系列。特别是中国结,我们画水是中国结之乡。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结装饰品,其实是一种古老的编织艺术,一根根五彩的丝线,悬垂在居室四周,古朴而风情流转。自然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及吉祥漂亮的中国结,既为主人祈福来年的平安富贵,同时也体现着主人不同的个性与审美观念。别看轻这小小的中国结,它可是近年来国际时尚潮流的重要元素,已发展成为多个产品了。所以,我们准备开发中国结的校本课程。

三、尊重个性差异,开展拓展性课程

学校以“尊重差异、赏识个性、开放教育、多元发展”的教育理念,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差异,重视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让每一位孩子学会生活、学会感恩、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做一个健康、明理、豁达、雅致的阳光少年。

我校通过科目化、制度化建设,有序组织、定点定人,广泛开展各类选修科目(社团活动),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团活动安排在每周四下午,由校教导处统一安排。部分已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参加校级提高班社团活动,校级社团主要有快乐排球、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电脑绘画、电子百拼、硬笔书法、软笔书法、创意美术、剪纸、舞蹈、十字绣、法律讲坛等社团活动。剩余的学生参加年级社团活动,主要有趣味作文、趣味数学、书法、绘画、篮球、乒乓球、快乐阅读、口琴等社团活动。

这是一朵幸福花,花蕊上的“幸福”二字意指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长,幸福成长;让每一位教师教得舒心,快乐工作。四片小花瓣则表示我校的四个培养目标:“做一个健康、明理、豁达、雅致的阳光少年。”外面的四片大花瓣是围绕四个培养目标所开设的一系列的拓展课程,有琴棋书画、少先队活动、法律讲坛……

基于我校在现阶段,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最主要的任务不是完善所谓的课程理论,而应是尽快地让新课程发挥效益,找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案。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整合也许是现实的要求,提升是未来追求的目标。从关注学生的个体生命角度出发,不能简单地推进课改,整合也许更能体现新课程人本化的倾向,待时机成熟后再逐步规范和精细化。避免多而杂的课程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信用用社述职报告例文下一篇:黑龙江省哈尔滨六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