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整合(10篇)
1.刍议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整合 篇一
作业六:通过《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的学习,总结一下利用多媒体的利和弊。
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在化学教学的应用非常广泛,并且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不足的一面。
首先来说一下其在化学实验中独特的优越性:(1)可以重复观看。如:钾与水反应速率快,有些学生还没有观察清楚,反应就已经结束,如果重做实验将浪费药品,这时可通过观看实验课件重温实验。(2)可以改变观看时间。有的实验进行速度过快,学生不易观察,可以慢放;如氢气于氧气混合爆炸实验的原理。有的实验进行速度过慢,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和教学进度,可将某些次要的过程压缩而慢放。(3)一些安全性不好的实验,如有毒、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易爆、易燃、危险性大等实验。如:硫化氢气体制取、性质实验。(4)“反证”实验。在实验操作中,我们教师经常强调一些操作规范,如H2还原氧化铜开始和结束的操作顺序、极易溶气体(HCl、NH3)等教师仅仅进行讲解,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学生往往印象不深,常常“屡教不改”,可利用CAI,将这些错误的操作及其破坏性的后果一起通过模拟实验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的印象就深刻了。(5)大多数化学实验的重点及难点在于实验的操作及实验现象的观察,但有些实验则相反,操作及现象较为简单,其难点、重点在于揭示微观的原理。如强、弱电解质的导电性,原电池、电解池的工作原理,饱和食盐水的电解等,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模拟微观动态演示,作为真实实验的辅助工具,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这些抽象的理论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理解。(6)应用于实验习题教学.实验习题不是要求学生对某一知识的简单重复,也不是某单一实验技能的简单重复。因此,进行实验习题练习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巩固实验教学的重要手段,如进行实验仪器的组装,传统的做法是:教师结合实验习题,使用语言描述,需要哪些仪器,相对位置如何、如何装配、操作、现象如何,假如另外装配将会如何等等,这一切都只能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而利用CAI ,将整个过程清晰地显示给学生,如果是错误的做法,也可让学生一目了然,而不用冥思苦想。当然,利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传播手段实现远程的实验教学,可以促进不同地区实验教学方法的相互交流,让宝贵的教育资源实现共享。还可以将演示实验的内容通过制成VCD、DVD盘片或录像带在相应的家用电器产品上播放。也可以利用视频展示台、多媒体投影机等现代化设备进行演示实验。多媒体教学优势多多。但是,多媒休课件的制作完成,也就意味着老师的思维已经基本形成定势,不免还有诸多不足之处。
1、容易唤起学生的无意往意,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生动的画面和直观图像上而休于思考。
2、灵活性转差。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理解、感悟到的一些问题答案,而老师在设计、制作课件时往往又没有涉及到,这些就不能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学生的意图用课件及时展示出来,客观上造成了学生围绕着老师的思维定势运转而不去勤于思考的格局,抑制了学生的潜在力和发散性思维的发展。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的“导”与学生的“演”应相互渗透。教师只有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富有情趣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眼、耳、鼻、口、大脑、手等多种感官,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情感碰撞,才能熏陶和感染学生,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和表达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整节课单纯地去使用多媒件教学手段,避免整节课一味站在教师机位上操纵鼠标。教师要走下讲台,亲近学生,把自己作为教学活动的实践者、合作者、探究者、创新者,营造出富有生机活力、充满蓬勃朝气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的一个微笑,给学生一句富有鼓动性的祝愿,或给学生一个期冀的眼神,诚然,老师的一口流利普通话、一手漂亮“三笔字’、整洁的板书和一手熟练的“简笔画”,往往给学生的感染和熏陶是潜移默化的,收到的效果是难以估量的。所以,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师教学的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如果仅仅是“板书搬家,习题搬家”不但多余.而且实无必要。“以人为本”才是第一位的。教师始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的良好人格魅力、严瑾的治学态度、扎实的基本功底对学生心理层面产生的正面效应,是任何媒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和替代的。
2.刍议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整合 篇二
一、媒体教学研究
化学是一门集“微观”、“抽象”、“动态”于一体的学科, 随着信息技术的渗透, 传统化学教学的局限性开始突出, 比如信息功能弱、个别化教学能力差等。尽管教师使用了生动、准确、恰当的语言, 学生仍然只得到一些单向的间接信息, 要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需要一个漫长的消化和整理过程[2]。这时多媒体辅助教学应需求而出现, 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
本文文献来源为维普 (1989-2010) 及CNKI (1999-2010) , 收集到相关研究的文献共59篇, 有关文献主题统计如表1:
通过对文献的主题分析反映出: (1) 价值研究及运用研究居多, 证明多媒体与化学教学的整合已经广泛普及, 已经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2) 多媒体教学研究作为封闭整合的方式, 研究主题不够多元化, 分布不均衡。 (3) 表层问题研究如价值研究等较多, 深层次研究偏少;对这一阶段的系统研究还有待展开。 (4) 这一阶段研究的主要成果有价值研究、运用研究及技术研究。
1. 多媒体教学的价值研究
价值研究是从多媒体的教学功能角度出发, 对多媒体教学的教学价值进行探讨。研究者一致认为多媒体技术有助于化学教学:能产生生动活泼的效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3];运用其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克服实验教学中的诸多问题, 提高实验的效率, 弥补课堂实验的不足[4];可以化不可见为可见, 化抽象为具体, 化静态为动态, 化复杂多变为简洁明了, 极大地增加了化学课堂教学的表现力[5];利用其信息量大、速度快、图文并茂的优势, 进行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复习, 改变传统课堂的教学节奏慢、课堂容量小等缺点[6]。虽然研究者陈述角度不完全一致, 但可以看出多媒体以其生动、形象、方便及信息量大等特点,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起到活跃教学氛围、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表现力、优化教学内容等各方面的作用。
2.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研究
信息技术的运用研究是指在信息技术应用体验中出现的关于教与学的研究。多媒体教学的运用研究包括多媒体教学行为研究、教学模式研究和案例研究。
多媒体教学的行为研究涉及多媒体的恰当选择及使用原则:黄金兰认为有的教师过多地使用多媒体, 忽略多媒体教学只能是辅助作用, 而非替代作用[7];梁兴华也认为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必须“适时、适度、适当”[8];多数中学化学教师创作的课件技术水平较低, 往往达不到有效辅助教学的要求”[9]。由此来看, 如果课堂是一种艺术, 则如何使用多媒体已然成为这种艺术的一部分。
在多媒体广泛使用的背景下, 原来的教学模式受到冲击。研究者开始对多媒体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在马占福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化学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中, 教师从台前走向了幕后, 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加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对信息流、兴趣交流和对象交流等各种交互要素的调控上[10];也有研究者强调传统教学模式, 如冼洁丽认为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不能排斥或完全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11]。在多媒体教学研究中, 教学模式研究尚未引起重视, 研究较少, 但能反映出研究者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改进的探索。
3. 多媒体教学的技术研究
在信息技术发展中, 较优秀的办公软件、动画软件等相继问世, 研究者从这些软件中寻找化学教学的辅助资源:如葛国治介绍的Word 2000在编写化学方程式时候的妙用[12], 许培享介绍的3DS MAX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13], 胡家耀介绍的中文版Flash MX 2006所制作的动画, 不仅可以作为课件素材, 而且Flash MX 2006本身还可以制作出界面优美、动静结合、声形并茂, 且交互方便的多媒体CAI课件[14]。
二、网络资源教学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渗透和网络的普及, 化学教学不再满足于只是对一些软件的使用。在原来封闭式的整合基础上, 探求与网络的整合;以网络资源为中心的开放式整合方式出现。本文收集到与这一阶段研究相关文献36篇, 对其主题进行统计分析 (如表2) 。
将表2与表1对照可发现: (1) 研究主题较多媒体教学研究丰富, 出现新的研究主题, 说明对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研究广度的拓宽以及网络资源教学研究的特殊性。 (2) 与多媒体教学研究相比, 网络资源的教学价值研究比例占22.2%, 下降13.4%, 技术研究与新主题资源研究增加, 说明研究主题的多元化发展和研究深度和层次的突破。
1. 网络资源的教学价值研究
虽然主题分析显示价值研究有所降低, 但其在网络资源教学研究中仍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一部分研究旨在说明网络资源或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价值:聆听专家对教材内容解析, 参照名师教学教案设计, 搞好教学设计[15];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16];极大地丰富和更新了教材内容, 生动地展现教学主题[17];促进课程资源的共享和整合, 教师可通过网络资源加深教学内容, 找出较深层次习题来供学生选择学习, 达到分层次教学[18]。与多媒体教学功能相比网络资源的化学教学功能更广泛、更深入。网络资源可方便教师学习、提高备课质量、促进课程资源整合、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框架。
2. 网络资源的教学运用研究
网络资源的教学运用研究同样主要有教学行为研究、教学模式研究和案例研究。从主题分析表显示内容看, 与多媒体教学行为研究相比, 教学行为研究有大幅下降;教学模式研究则上升较大。说明运用研究主体已经由表面层次的教学行为研究向更深更全面的教学模式研究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在学习和教学中的成功应用, 给传统的教研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19];合理地运用网络技术, 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20];杨光辉提出了网络技术环境下化学教学包括交流互动网络教学模式、虚拟情境教学模式、实验演示网络教学模式等七种模式[21];王世雷则介绍了基于网络课件的集中教学模式、基于网络平台的自主协作学习模式和WWW远程网络学习模式[22]。关于网络资源化学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丰富, 研究深度值得肯定。不管是从课堂上对网络利用程度的不同, 还是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差异, 在教学模式上都有案例可循。
网络资源教学的案例研究从个案角度出发介绍网络资源具体的使用, 给中学化学教师提供了直接的参考依据:如邹少兰和周国芳介绍的网络版化学元素周期表在教学中的应用[23];李峰屹介绍的《苯·芳香烃》专题学习网站[24]。
3. 网络资源教学的技术研究
网络资源教学的技术研究丰富了网络资源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 为网络资源教学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顾静和冉鸣介绍了MSN Messenger与WebQues模式结合利用互联网来进行化学学习[25];李景威陈述了Mnin Quest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26];蒋玲及王庆溶介绍的基于Web的化学模拟实验系统[27]等等。
4. 网络教学的资源开发研究
作为开放式的整合, 网络资源教学中研究出现以网络资源为主题的研究即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王后雄和尹文静对中外实验网络资源作了详细全面的分析, 为网络实验资源的应用提供策略[28];陈凯和龙琪等人则是从筛选依据的角度出发, 介绍了化学双语教学网络资源[29];陈新峰倡议建立教师备课系统, 建立学生的网上学习系统和建设信息资源库[30]。把网络资源作为一种研究对象, 出现不过几年时间, 但是其研究水平已经从表面的介绍到筛选, 直至信息资源库的提出, 发展迅速。
三、数字化远程控制教学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出现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全方位整合形式, 也是目前为止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最高形式, 可称为数字化远程控制教学研究。这个阶段的整合发展为两个方向:信息化方向的远程教学研究和数字化方向的手持技术教学研究。
1. 远程教学研究
远程教学是指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所能实现的教师与学生相对位置分离的教学形式, 也是最大限度发展网络资源及教学媒体的一种教学形式。本文收集相关文献6篇, 其中关于价值研究2篇、关于运用研究2篇、关于技术研究2篇。
关于远程教学的价值研究是进行运用研究及技术研究的前提, 仍然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陈志强认为只要化学教育工作者合理地利用, 现代远程教育将成为化学教育教学的良好助手, 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化学的认知工具[31]。
远程教学的运用研究依旧是重要的研究主题:李安徽从实际应用出发, 对网络视频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的实际应用操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32];黄翦以Na的性质为例, 介绍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化学教学设计[33]。
远程教学的技术研究在主题上更有新进展:潘华东和桑新民提出了虚拟的教研模式[34];刘菊玲和张军儒等人则对远程教育学生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和功能结构做了全面介绍[35]。关于教研模式和学生管理方向的技术研究说明技术研究不仅在课堂教学方面取得丰富成果, 在教学的其他方面也已经展开。
2. 手持技术教学研究
手持技术在国内作为一种新生的技术应用于中学化学教学, 是指由数据采集器、传感器和配套的软件组成的定量采集各种常用数据并能与计算机连接的实验技术系统[36]。其研究起步较晚, 相关文献仅4篇, 而其中华南师范大学钱扬义等人在这一研究中走在了前列。
张贤金和黄静等人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关对策[36];邓峰和钱扬义在2006年对8名高中学生手持技术实验前后的认知过程进行分析, 探讨信息技术在对中学生解决问题类研究性学习中所起的作用[37], 在2009年又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基于手持技术环境的“弱电解质的电离“课堂教学实例, 提出手持技术可作为课堂探究工具与学习认知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及原理[38]。
手持技术在几年内就获得了学者和教师们的认可, 在将来手持技术必能在化学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也不难看出, 这个阶段的研究, 中学教师的参与性急剧降低, 距离此阶段的研究成果的广泛使用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四、研究的不足与发展方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远程化学教育、手持技术的地位和作用也将日益明显, 远程教学使化学教学的时间制约性和空间制约性降低, 手持技术则优化了普通的化学实验。
3.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刍议 篇三
关键词 信息技术;化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8-0064-02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日益走进化学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成为传统教学的继承和必要补充。但任何事情都有二重性,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不例外,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中,仍存在一些误区:对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意义认识不清;用计算机多媒体取代教师教学;忽视常规教学媒体;滥用教学媒体;用电脑展示屏幕替代黑板;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课堂教学。
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进行有机整合呢?
1 整合中可采取“三大策略”
1.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在化学学习中要研究一些化工生产,如接触法制硫酸、合成氨工业、氯碱工业等,由于条件所限,学生不能一一去参观、了解,教师也只能纸上谈兵。但现在可以通过计算机的视频功能和模拟功能,把一个个化工厂请进的化学课堂,使学生耳闻目睹,身临其境。下面是笔者教学硫酸工业的片断。
1)创设情境。
①播放录像:硫酸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②电脑展示资料:我国硫酸工业的发展情况。
③电脑显示图片:江西铜业公司贵溪冶炼厂硫酸车间。
2)提出问题。
①写出生产硫酸的反应方程式。
②生产硫酸的原料可用硫磺,也可用黄铁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采用哪一种更合适?(多媒体展示我国硫酸工业中原料的利用资料)
③硫酸生产中第一阶段是什么?设备是什么?如何使黄铁矿充分燃烧?(电脑展示并模拟沸腾炉工作)
④硫酸生产中第二阶段是什么?设备是什么?热交换器的作用是什么?(电脑模拟热交换器的工作原理)
⑤硫酸生产中第三阶段是什么?设备是什么?(展示吸收塔模型)
3)自主探索,让学生带着问题,结合课本和分析多媒体资料,自己去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加工。
4)人机对话。讨论、交流,并总结归纳成表格。
1.2 降解教学难点,促进学生探究新知
计算机应用于课堂教学,有着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别的手段无法实现的功能。如对图形处理能力极强,利用这一功能可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这样可降低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探究新知识。
在化学学习中要涉及微观世界的一些知识,学生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普遍感到很抽象,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于是笔者将这些内容利用Flash制成动画,或从网上下载,使难点化解为可视的图像、图形,变微观为宏观。如在学习物质结构时,笔者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电子云的形成、化学键、晶体结构、有机物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等,变抽象为直观,有助于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立体模型概念。
1.3 借助网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由于网络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打破了封闭的学习模式,而且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因此借助网络,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1)学习内容的开放。在网络资源日益发达的今天,学生可以不再被那仅有的信息源(教师或教材)牵着走,他们可以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获取他们所需的知识。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上网检索有关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等环境问题的内容、前沿科技的最新进展、贴近现实生活的化学……或提供一些网址,让学生根据网址自己学习。
2)学习形式的开放。网络教学可以采用“师—生”“生—生”等多种学习、交流的形式,学生还可以与校外人员就学习上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学习信息的交流是全开放的。比如,在复习实验仪器时,笔者围绕“常用仪器—洗气瓶”,让学生分析出其组成(广口瓶、双孔塞、长短导管等),然后让学生利用笔者编制的软件,通过鼠标拖动屏幕上的仪器来改变它的构造,并说出其他不同用途。
3)学习方法的开放。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模拟一些重要的、但在实验室中难以完成的实验,模拟一些有害的、昂贵的、耗时长的实验,学生在自主的模拟实践中,观察、发现一些化学现象,找到规律。笔者还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上的有关自测题进行训练,并对自己做出评价和进行反思。
2 整合中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2.1 主与辅的关系
在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是为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使用的一种手段,它仅仅是起辅助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如果盲目地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而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那么学生、教师会成为多媒体的奴隶。
2.2 人机对话与人际对话的关系
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学生知识认知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课堂上,教师的一句赞许的话、一个细微的动作、一种细腻的情感、一个赞赏的眼神,甚至是一个微笑,都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鼓起他们学习的勇气和信心,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并享受学习的乐趣。以上这些,信息技术却难以做到。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人机对话,也要重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教学活动处于一个双向的信息系统,那么教与学才会相得益彰。
2.3 模拟实验与实际实验的关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提倡学生动手做实验。在学生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是失败,但学生可从实验中引发的问题、失败的结果去反思,这个过程是信息技术所无法替代的。因此,模拟实验只能是常规实验的补充,主要适用于危险性大、污染重、耗时太长或太短的实验……
3 整合中要达到“三种境界”
3.1 同步
现代信息技术在应用目标上必须与整个教学过程保持统一,或者说与学生的学习行为相统一。宏观上着眼于优化教学过程,微观上着眼于学生的和谐发展,做到“引其观、诱其思、导其向、排其难、解其疑、探其源、激其情、审其美、养其性”。
3.2 和谐
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因此,多媒体课件要用得适时和适量。适时,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用在该用的时机,寻找最佳切入点。比如,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点时切入;由直观到抽象、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中切入;由易到难时,阶梯化时切入;由难化易时,形象化时切入。适量,就是不能忽视课程的要求而过度地使用,其使用不在多而在于精,能不用就不用,不能滥用。如“原电池”一节中,要让学生理解原电池为什么产生电流,其原理是什么,只要播放课件《铜—锌—稀硫酸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即可。如果不顾教学实际,整堂课全部使用多媒体和网络,这样就会造成“人灌+机灌”的局面,反而会弄巧成拙。
3.3 互补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能做到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为一体,有较强的直观性、形象性、集成性等特点。它在辅助教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认知水平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抛弃传统教学手段,要注意在发挥传统教学手段优势的基础上,合理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两者相互统一、相互补充,才能使各种教学手段更好地服务、服从于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比如除了应用多媒体课件外,笔者也经常用到投影仪进行静态展示、用幻灯进行实景放大、用板书进行学习重点的记录、用教学模型进行空间结构的展示,等等。总之,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来选择合适的媒体,并且综合使用各种媒体,取长补短,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
4.刍议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整合 篇四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双龙街乡初级中学 陈云
现在,现代信息技术己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个个层而都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既是新世纪、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在新的技术环境下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进行农村初中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本文就分别从整合实践的背景意义、实践的结果与分析、实践的反思等方面谈谈。
实践的背景和意义
1、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是适应当前教育形势发展需求的。
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明确提出了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目标:一是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二是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的发展。2001年7月教育部又颁发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简称新课程大纲或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展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鉴于此,我们开展这一实验是顺应当前教育发展形势的,是于当前教育发展形势相吻合,相适应的。
2、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相整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初中数学教材中也出现了诸如“想一想”、“看一看”、“做一做”等数学实验的内容。但是,目前国内的相关实验研究主要是探索了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和初中数学教学中开设实验课的一般性操作。对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之中,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在初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创新意识等问题,涉及得很少。因此,进行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相整合的研究,是全面推进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具有丰富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3、师生欢迎 我们设计了《教师应用计算机技能情况调查表》、《教师运用常见工具制作课件情况调查表》、《教师使用教学课件来源情况调查表》(共250份)、《学生对应用媒体手段教学所持认可度调查表》(200份)、《学生方面的调查表》(250份)、《教师对学科整合掌握情况调查统计表》(40份)。经调查统计发现:①教师应用计算机技能情况。有80%的教师会基本的WindowsXp操作,能利用Word或Wpsoffice进行文字处理的占67.6%,表明已具备制作电子教案和使用课件的能力,但是具有编辑、开发教学资源技能的教师比例还比较低,如会上网查找教学资料的占56.8%,会收发E-mail的仅占43.7%。同时年轻教师与中老年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青年教师在操作系统和网络技术方面占较大优势。②教师运用常见工具制作课件情况。约有60%的青年教师掌握了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课件制作工具,他们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的生力军,但目前他们的制作水平还很低,制作的课件缺乏交互性、动感等。③教师使用的教学课件来源情况。青年教师使用的教学课件中有10%的直接采用商品软件,有40%直接采用网上下载软件,有12%直接采用自制课件,这说明教学软件不足或质量水平很难满足实际教学要求,成为制约“整合”的瓶颈。令人感到欣慰的是青年教师使用的教学课件中有45%采用加工改造后的教学软件。④ 学生对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大体上持欢迎态度。⑤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仍存在不足。⑥学生在除信息技术课外的学科教学中使用计算机的时间极少,让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自主探究开展交互式学习的机会每学期几乎没有。⑦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理解,但当前尚未达到我们的初衷。⑧学生自主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有待加强。⑨75%的学生对“现代教学媒体”运用于教学中持欢迎态度(包括非常欢迎),20%的学生持一般态度,只有5%的学生持不欢迎态度;30%的教师对“学科整合”掌握,15%的教师稍微会一点,55%的教师希望多进行这方面的培训、实验研究。
通过上述统计分析,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师生对于“信息技术和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是很欢迎的。
4、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是打造新时期现代化学校的需要。我校是一所现代化的农村综合示范性中学,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流的省重点综合性中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现代化的学校需要现代化的设施和能熟练使用现代化技术,有现代化理念为指导的教师研究学校的发展方向,明确学校发展给自己的发展目标,然后将技术、理念、方向有机地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利用计算机平台,师师合作、师生合作、人机合作、生生合作,发扬合作精神,为较好地实现以上目标奠定 了基础;学校有一支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与充满活力的年轻教师组成的教师队伍,他们有各自的优势,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对信息技术的接受与应用相对有一定的难度,年轻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不能更好地将信息技术的长处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以课件为依托,以丰富的知识为载体,可以将老教师丰富的经验和年轻教师计算机技术的长处,快捷地扬长避短;我校的学生情况是在张掖市普通中学中属于中偏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学习基础不很扎实,学习目的性不很明确,学习方法尤其不够科学,学习兴趣不高,这要求我们必须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做文章,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上做文章。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以其特有的长处,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上起到独特的作用。以上情况表明:我校这样的校情,既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长处,也是短处。正因为如此,整合课题研究对于学校才更加重要与迫切,更有现实意义。通过整合实践,我们可以扬长避短,取长补短。
5.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初探 篇五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通过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共享资源的优势,培养学生学会寻求知识、获得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多媒体网络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和创造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优越性
多媒体为化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与化学的整合,可以解除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一些建构障碍,尤其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些微观反应、在实验室不可让学生尝试的有毒的、危险的、爆炸的反应,通过多媒体进行模拟,将反应原理、错误操作后果展现,并可定位在某瞬间,化抽象为具体,也可变枯燥为生动,让学习难点顺利突破。网络资源为化学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多渠道的信息,从网络上获得知识,可打破课本的局限,使知识向横向、纵向延伸,为不同学生提出了不同层次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通过整合,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方式发生变革: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他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查寻知识、主动参与,处理信息,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他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情感需要,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整个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认识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创新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导活动,教师辅助指导的过程。教师是一位服务者,为协助学生学习提供方便。
二、整合方式
(一)制作课件
制作课件是目前应用较广的整合方式之一,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和化学学科的特点,可制作一些反映微观粒子间反应的课件;反映微观粒子的特点的课件;模拟在实验室,不可让学生尝试的有毒的、危险的、爆炸的反应的课件等。利用这些课件,来解除学生的认知障碍。课件的制作可以积件的形式,交互性要好,重突破难点,减少没必要的声音和文字,以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笔者在不断的尝试中,深感FLASH不失为化学课件制作中很好的软件之一,它简捷方便、功能强大、兼容性好。利用它,我在初中化学教学方面,设计了以下课件:
设计内容 设计目的
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微观过程 展现氢分子夺取氧原子的过程
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 展现化学反应的实质(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复分解反应的微观过程
(NaOH+HCl、Na2CO3+HCl、AgNO3+NaCl反应)展现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反应中溶液离子间形成难电解物质(水、气体、沉淀)的过程
量筒使用中,俯视、仰视造成的后果 展现俯视、仰视读数造成所量液体体积与实际体积偏差的原因
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 展示溶液导电的原因
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元素质量比、元素质量分数)
从物质微观组成上展示宏观计算的依据和意义
几种错误操作的后果:
1、加热固体时,试管放置错误使试管破裂;
2、制氧气用排水法收集完后,操作顺序错误,水槽水回流使试管破裂;
3、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氢,可能使试管爆炸
4、反应后先撤气后撤灯,还原的铜又被氧化成氧化铜;
5、浓硫酸稀释时,水加入浓硫酸中,使硫酸沸腾,飞溅伤人 这五种错误操作,在实验中是不可做的,它会引起试管破裂或爆炸或硫酸飞溅等,有一定的危险性。通过多媒体可很好的展示其错误的原因及后果。
1、某些原子(如氢、氦)的原子结构
2、氢的电子云;
3、部分物质(如:氧气、水、铜、银、硫酸、氯化钠等)的微观粒子的图片
微观结构学生难以想象,展示出后,可帮助学生克服认知障碍。更好理解微观世界。
(二)制作网页
网页制作是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趋势之一,它通过网络的强大的功能,丰富的信息量,将使教学方式发生转变。网页的制作可以某个专题为目的,如初中化学中的《化学与生活》《环境污染》、《铁》,《初中化学学习资源》等,教师课前按照课程标准,对网上的资源进行整合。在网页中,设制与教学中的相关网站链接,使学生直接通过鼠标点击,了解相应的内容。然后,自主选题,自主研究,并将成果展示出来,与同学共同交流。如在《铁》网页中,教师可根据对学生对铁的现有的认知程度而作了相关提问,对本课中应用的铁的生锈及防治、铁的冶炼等网站作简要介绍,然后让学生进入网站了解自己想要了解的相关信息,在网络中遨游,教师不作任何硬性规定,学生充分自主地浏览网站。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进行具体研究。如有的学生对冶铁的过程感兴趣;有的学生对铁生锈及对策感兴趣;有的学生对冶铁的原料及成本感兴趣等。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入网站中相关的栏目,搜寻相关的资料,并进行个性化的整合,形成独特的认知成果,然后写出相应的小论文与同学们共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
同时在网页上可设计BBS或聊天室,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教师在讨论区发布信息,协助学生发现新问题,对学生的疑问和想法,及时给予评价和引导。教师也可通过BBS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同时,学生也可以自由地把自己的观点发布在网络上,可以署自己的姓名,也可以署自己的代号。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度来发布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一个主持者、引导者,学生可以自由、灵活地展现自己,师生关系和谐、融洽。
6.浅谈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篇六
我国正在加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中小学实现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基础教育领域鼓励在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学科的学习中。化学是联系实际,考察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推理能力的重要自然学科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和新软件的出现,为我们开展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提供了机会。
结合我校化学教学的改革、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化学教学进行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整合
兴趣是学习上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学习就变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情,学生就会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其好奇心是十分重要的。
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使许多抽象的化学概念、化学规律,复杂的化学反应环境由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不仅能大大增强表现力而且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极高的价值,从而促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入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例如:在讲到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的概念时,可以制作一个简单而又直观的电脑动画,使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的概念“一目了然”,这样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轻松,整个教学过程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化学课件时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设置形式多样的板书,如设置多样的字体、字号,对重点语句进行字体变形、变色,配置背景音乐、设置文字出现形式等。可见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节省单调乏味的老师板书、板画时间,增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信息技术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整合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如在讲授空气污染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可通过因特网获取有关国内外空气污染研究的最新资料。学生通过互联网查询各种信息,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自学,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或请示教师的指导。从而,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培养他们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还可以通过网上聊天室、BBS论坛、e-mail 邮箱、班级校友录论坛等等,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时可以把网上学到的知识输入电脑,与全班同学共享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发挥了创造精神,实现了学习的自我反馈。在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使课堂教学能充分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关心、增进友爱,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做人,也使教师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手和知心的朋友。
三、信息技术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整合
新课程改革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而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启迪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实质和核心。化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以达到启迪创新思维的目的。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课本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生动地、直观地演示出来,便于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使思维得到适时地启迪。
例如:在讲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时,用电脑动画把水分间隔发生变化的情况及水分子被破坏变成氢、氧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这样原本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启迪,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多媒体网络教学中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渠道是多层次、多方面、多类别的,各种各样的信息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和飞速发展,电化教学设施是学生收信处理信息的工具等。这样学生可以多方位、多层面的接触科学研究的前沿,从而破除对科研的神秘感,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更重要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信息技术促进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渗透的整合
初中化学教材内容与其他各学科有着许多的联系,如分子、原子、物质的导电性、物质的一些单位等与物理知识有关;酸雨、光化学烟雾的形成等与地理知识有联系;光合作用、环境污染与生物知识有联系。
此外,现阶段对学生的评价测试,除了强调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还注重考查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能力。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①各学科内容的渗透、交叉与综合;②理论和实际结合,学以致用;③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④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必然打破单一学科知识的结构,对学科知识进行新的整合,并且,现代信息技术提供高速、大容量的信息汇聚,也为跨学科的渗透和综合学习提供了可能。如在初三化学专题复习中,可以将与其他学科联系较为紧密的专题内容设计成一个主题,在服务器上开设一个公共的讨论区,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并与教师交流见解,提出问题并获得解答。这样,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学习能力,大大地提高复习效率。
五、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应避免几种不良的倾向
1、应避免在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片面追求手段和信息技术而忽视师生互动作用的倾向
多媒体化学课件的画面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声音悦耳动听,对学生的感官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很多教师在上课时重用多媒体,而忽视了自己还有粉笔和一张嘴,同时也忽视教师自身拥有的资源。教师的自身作用隐蔽了,教学过程不再是由教师引导,而为机器所主宰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变得少了,直观的刺激变多了,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对学生来讲是大量的重复感受,原本教学过程中的优势随着多媒体过多使用而逐渐丧失,多媒体本身的刺激也变得麻木,学习效果自然而然要大打折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认为:老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多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能起一种辅助作用,它的存在是为了加强师生互动,而不是要削弱或代替教师的作用,让学生一味地接受。
2、应避免在化学课件制作和网络教学中存在单纯追求形象直观、动感和色彩而忽视学科内容特点的倾向
化学课件和网络化教学的直观、生动是其优点,但很多教师在制作化学课件和建设化学网站的过程中,片面追求课件的形象性、生动性,而很少思考这个形象性、生动性会对化学课堂教学起什么样的作用。实际上片面追求形象性、生动性,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从课堂中心转移到画面的生动形象、声音的变化多端等方面,从而弱化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课堂教学目的,更谈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制作的课件,色彩艳丽,动感十足,确实能够吸引学生,但易喧宾夺主,化学课程本身的教学目的、知识体系和规律得不到充分体现,化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和能力也没有体现出来,学生从中不能体会化学思维的乐趣和感受化学情感的熏陶。所以,任何脱离教学实际,片面追求课件的生动性、形象性的做法都亟须纠正。
3、应避免在运用信息技术和化学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向学生收集罗列知识过多而忽视信息质量反馈的倾向
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正是这种传递知识的快捷性,促使个别化学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存在盲目加大知识容量,教学过程中既不考虑学生的理解程度,也不考虑学生能力的培养情况,结果学生接受信息过多,造成“死机”,另外许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粘贴给学生,将大量素材资源罗列在一起,而缺乏对无关信息的过滤工作和必要的剪切,对于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分类工作也没有进行编辑,大部分在因特网上学习获得的都是无层次、针对性差的素材资源。对大量的垃圾信息和知识缺乏筛选。只能让学生坠入十里云雾之中。这样的教学,既无法达到学科教学目的,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因此,盲目追求大容量的知识和形式,让学生的“自学”是弊大于利的,应该尽量避免。
7.刍议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整合 篇七
关键词:学习兴趣,主体性,信息技术
一、巧借信息技术的交互性
1. 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 计算机可以产生
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 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因而形成学习动机。题组训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传统的方法是点几位学生 (或自愿) 到黑板上演板, 完毕后教师再讲评强调。人机交互则会出现一片新天地。用Authorware制成题组训练课件, 学生笔算后, 选择正确答案。若答对了, 窗口立即弹出激励性文字:“你答对了, 真了不起!”若答错了, 窗口马上显示“你答错了, 请再试一次!”直至出现正确结果, 如果三次尝试失败, 则显示解题步骤。这样处理, 学生学习兴趣浓、效率高。若在网络教室上课, 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机会, 教师也能从服务器上迅速查出答题的正误率, 借此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2. 人机交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数学教学, 教师是主宰, 学生是配角,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 甚至练习作业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 学生只能被动进入这个过程。而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 学习兴趣来选择所学的内容的深浅, 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作业。初中数学复习课或习题课, 特别适合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 因为初中数学教师完全有能力制作这类课件。从前置知识复习, 精选例题讲解, 到巩固练习作业, 每一教学环节都可以设置成不同的层次, 学生根据自身情况, 选择性地进入相应层次, 当然还有机会进入高一层次。这种交互性所提供的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 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主体作用。
二、巧借信息技术, 完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
1. 化无形为有形。
初中数学理性知识成分太重, 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 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 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 于是只能靠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了。比如, 学习九年级几何“点的轨迹”一节后, 学生最终会知道“轨迹”是一些直线或射线, 但对“轨迹”是毫无想像力的。《几何画板》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它显示的“点”一步步动态有形地组成直线或射线, 旁边还能显示轨迹中“点”的条件, 这种动态的有形的图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 它远远超出教师的“把轨迹比喻成流星的尾巴”。
2. 化抽象为直观。
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 学生几乎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 只有靠强化记忆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九年级代数中的“函数”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 教学时关键是让学生对于x的每一个值, 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 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运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 分别显示解析式y=x+1, 《数学用表》中的平方表, 天气昼夜变化图像, 用声音、动画等形式直观地显示“对于x的每一个值, 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 最后播放三峡大坝一期蓄水时的录像, 引导学生把水位设为y, 时间设为x, 就形成了y与x的函数关系。这不仅能引起学生的自豪感, 而且让学生对函数概念理解的非常透彻。
3. 化静止为运动。
运动的几何图形能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脑视觉神经元, 产生强烈的印象。初中几何《圆》这一章, 各知识点都是动态链接的, 许多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 图形间蕴藏的规律和结论是不变的。熟悉《几何画板》的教师, 无一例外会用《几何画板》来演示“圆幂定理”, 即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切线长定理, 鼠标一动, 结论立现, 效果相当好。
三、巧借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 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 包括文字, 声音, 图片, 视频等, 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 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 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
九年级几何“探究性活动:镶嵌”, 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 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 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 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 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 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 在教师的启引下, 由简单到复杂, 逐步探究各种问题, 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 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 互相交流, 对比, 归纳。
8.刍议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整合 篇八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化学学科;多媒体;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1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多媒体逐渐走入了学校教学工作当中。计算机,投影机,实物投影,录像机等现已经逐步走入化学的日常教学工作中。而且,通过计算机网络,学生也能达到学习提高、课程扩展延伸等教学目的。现就多媒体在化学学科的应用问题,总结一下几点: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整合的必要性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初中教学都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引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农村初中化学的教学还是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一言堂”、“满堂灌”、和“填鸭式”等教学方式,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初中化学的学习兴趣。因此,新的教学方式对初中化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实践证明,我们将信息技术运用与化学教学中,既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又提高了教学效率,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于化学科学的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极大地提高农村初中化学的教学水平。同时,由于农村初中的各种设施的不齐全,对于化学这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来说有很多实验就无法进行,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景展现在学生眼前,能充分激发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核心
所谓课程整合,就是要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准确理解信息技术内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有意识、有目的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最终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等。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即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密切结合时,可为新型的教学结构创建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灌输,而教学内容也主要是靠一些描述性文字和补充说明的图片、图表,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而信息技术的介入,为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了活力。信息技术能将抽象的原理公式,微观的化学反应现象具体化,并宏观地展现出来,使晦涩难懂的内容变得生动,很容易实现情境教学。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面临的问题
我这几年从事《信息技术》的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深刻的感受到长期以来,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仅在评比课、研究课中出现的较多,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还难于推广。信息技术还没有被当作帮助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工具,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还远未取得真正的成功。“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施还面临着两大问题:
1.教师培训问题
师资是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和学科整合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要想真正深入下去,首先必须要让老师们真正把计算机当作自己教学、工作甚至生活的工具。在深刻地理解了它强大的功能后,才能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教学。这实际上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核心所在。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对师资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要具有运用现代信息工具的能力,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因此,我们要重视师资培训工作,一方面,应该大力开展对在职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全面培训,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培训作为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另一方面,各专业课程的教材法或学科教学论也要尽快增加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的重点应是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活动中的灵活应用,使教师能够自觉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这样当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学及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出现使传统教学受到巨大的冲击时,教师就不会感到无所适从,会主动积极地接受新观念、学习新技术、依据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的特点,研究掌握新教法、新模式,不断寻求顺应教育现代化的自我发展的新思路。
2.软件问题
目前,我国教育软件的种类还不够多,教学实用性比较差。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就要由教师自己开发软件,但是教师很难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开发软件上,而作为教师个人甚至个别学校是很难独立开发出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和体现学科教学思想的教育软件的。另一方面,如果教师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软件开发上,就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以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上。因此,我们强调: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正确理解信息技术的内涵,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率。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
实际上,近几年国内也出现了一批有教学应用价值的软件。由于各种原因,许多教师对这些软件还不大了解,或是对如何应用这些软件还比较迷茫。其实,只要让教师接触到这些软件并有组织的探讨,那么在一些学科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非常有希望的。总之,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并与其他学科整合已是现代化教学方式之一,它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要想有机结合并且深入发展下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及多种必要的条件。我们教育者必须努力学习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让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是我们相信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验的深入进行,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必将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传统的教学模式必将改变,必将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①《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李克东
②“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立项报告(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1998年12月)
9.刍议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整合 篇九
摘 要: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得到长足的进步。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中是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立足当前我国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需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数学教学;课堂教学
推动现代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是完善高中数学教学体系非常重要的一环。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入高中数学教学之中,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使用信息技术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方法所无法讲解清楚的内容,通过多媒体等技术的立体动态、立体展现,能够使许多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化,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升。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内涵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就是指在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将各种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等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目前,学界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还没有一个比较规范的
定义,但是从其本质来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将计算机、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来辅助课堂教学,它是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情感认知工具。通过互联网和多媒体的立体性、动态化的视听语言的结合来完善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也改变了过去那种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内容
1.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动态性和直观性特点,不仅能够让平时看似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立体,而且能够通过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解几何数学这方面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将几何图形立体地展现出来,通过三维动画的立体化效果和空间透视性等特点,能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几何图形中的直线、平面、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同时,动态地展现球体的运动、旋转等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启发。
2.化抽象为形象,动态、直观地展示知识点
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动态表现力来展示抽象的数学知识内容,能够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也有利于学生能够更直接、更具体地去了解抽象、复杂的数学原理。通过数字多媒体技术、影音视频技术的直观展现,能够将知识点化抽象为形象,这样能够更好地启发学生。同时,这种观摩式的教学方式也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寻找规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到立体几何内容中的异面直线概念时,通常情况下,教师都是通过图加讲解的方式来对概念进行讲解,有些抽象思维能力不好的学生就很难通过平面教学弄清楚异面直线的概念。而通过三维动画的动态演示,再加上教师的口述讲解,就能够让学生比较清楚、直观地了解到异面直线的空间位置关系这一教学
难点。
3.引入专业的教学课件,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
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是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同时还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建模思想以及数学运算处理能力等全方位的学习能力的提升。利用专业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能够为师生间的课堂交流构建一个稳定、专业的教学环境。学生在这个教学环境中会不由自主地形成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例如,在讲解三角函数这部分知识时,教师运用教学软件能够实现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实现的一些教学思想,如,可以通过教学软件设计一个动态的Flash动画来展示三角函数图象的平移和伸缩,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很好地了解和认识三角函数伸缩的概念,同时也能够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将教学课件引入数学教学中,可以改变过去那种教师直接讲解数学公式的模式,让学生自主地探寻问题的答案,最终得出结论。
4.化繁为简,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讲解几乎要占80%以上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在黑板上画图、写解题板书,在讲解几何知识时,还要展示模型、小黑板等等。这些过程都是数学教学不可缺少的,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占用大量的时间来展示这些过
程,最终取得的教学效果也并不是很理想。而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教师在课前就能够先做好课件,还可以通过动态的物体演示来取代实体展示。运用图、文、声、像的资源集合来简化数学教学步骤,不仅能够减少课堂板书的时间,同时还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让学生获得更多数学知识。
总而言之,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高中数学教学之中,不仅是信息时代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改革的要求。因此,必须大力加强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
参考文献:
[1]谭静.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2).[2]张泽居.高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浅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3).[3]常艳艳.高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想法和体会[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6).作者简介:费良琼(1968.2-),女,汉族,重庆市人,现职称:中学一级,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高中数学教学。
(作者单位 重庆市江北中学校)
10.刍议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整合 篇十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创新的时代,造就创新人才振兴国运已被人们所共识。要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造就创新人才,关键是逐步培养和形成创新人格(个性)。有创新人格的人才具有创新精神,才会积极地、自主地树立创新意识、提出创新要求,才会以持久的热情、坚强的意志,不断去探索、去开拓、去创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你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你播种习惯就会收获性格;你播种性格,就会收获命运。”化学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学科之一。应积极渗透培养创新人格的教育思想,积极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将导致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重大变革。这种变革为我国基础教育实现“三个面向”的目标提供了极好的机遇,也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辟了灿烂的前景。应用现代成熟的教育学、心理学、认知学以及视听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学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结合日益发展的信息技术研究中学化学教学教学方法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物质结构理论教学整合的实验研究内容
所谓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教学或课程的结合。我国计算机辅助教学经历了几个阶段,最先是对学生进行课程练习,课程辅助软件为主体单机自学模式和以自制课件或积为主体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络技术发展后出现了上教学模式。但是我们认为这些模式还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还不能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化学基本理论和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包括有机化合物)构成了中学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基本理论与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相互联系、协同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基本理论起着贯通元素化合物知识,激活思路,理解本质的主导作用。基本理论的学习会加深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使其系统化、络化,促进知识的联想、迁移和应用。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分析解答化学问题能力的提高,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形成,都与化学基本理论的教学密切相关,物质结构理论部分教学内容在第二学期,我校是广东省一级学校,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为此选择信息技术与中学物质结构教学整合思路并进行相关实验研究是切实可行的。
整合过程不只是简单的课件展示或上学习,而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都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例如,教师用文字处理软件生成将要发给学生的材料;用数据库软件保存学生的报告;用电子表格记录学生的成绩;定期的从因特上获取其他教师教学思想,并通过E-mail和其他学校的老师保持联系,等等。学生上查阅和收集资料;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或页展示自己的作业;通过络与同学、老师交流问题;用数码相机或扫描仪采集图片等等。
其次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有效理解,并且产生他们自己的知识,达到他们的学习目的。对教师来说,面临的挑战是找到合适的方法实施教学活动,并且教授学校规定的那些复杂的课程,以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高中化学新教材物质结构理论部分内容
(一)、必修教材内容
第1部分:原子序数核素同位素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初步知识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与元素性质递变的关系
第2部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长式)周期和族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第3部分:化学键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极性键和非极性键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分子间作用力
(二)、选修教学内容
第4部分:H2O、NH3、HF中的氢键离子晶体(以NaCl为例)原子晶体(以金刚石、SiO2为例)分子晶体(以干冰为例)金属晶体各类晶体的模型(微粒和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和性质的一般特点晶体的类型与物质熔点、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的关系
三课题研究进度安排
㈠实验的学习目标
(1)实验的学习目标
在活动中,根据教材物质结构教学内容的分类方法,掌握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了解基本原理应用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深入理解微观结构及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学会应用络和参考书进行文字、图片及动画等资料的查找和收集,学会使用数码相机或扫描仪结合相关软件进行图片制作,较熟练地运用页制作工具制作页。
学会与同伴进行合作,综合比较、对比分析问题,使用几种技术资源研究问题,收集和综合信息。
(2)教学活动形式
本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建立一个以物质结构知识为主题的小型资源库。在建站过程中分小组收集和制作相关素材,查找有关1-36号元素的结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用途及相关的一些科学家的生评介绍和科学研究方法,有关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分类、微观结构等知识内容。再将根据知识的分类方法制作页,将页在同学间进行交流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最后进行相互链接建立资源库。㈡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
1调查学生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的认识,学生具有的硬件情况和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能力情况。
2向学生布置研究计划和要求,划分实验小组,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分工。
要求资源库中必需包含如下内容(其它内容自选):中学化学有关物质结构理论的知识;中学化学中介绍的科学家的生评及元素发现史,涉及的全部常见晶体;部分与教材关系不大但在生产、生活中有较大用途的晶体;现代化学新发现的晶体;特殊的晶体等;每种晶体的所属类别、外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图片或动画)、典型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重要的用途;中学化学涉及的有关晶体的典型试题及分析。
3收集、制作的资料以磁盘方式或发电子邮件(rpljj@pub.chaozhou.gd.cn)提交,提交的资料中必需注明提交人姓名、学号、资料来源(络、图书、自制等)。
4班级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共9个小组),分别收集、制作如下几方面的相关资料(并同时收集有关晶体的资源库及地址):中学化学教材中以上选定的四个部分的内容及有关试题及分析。
5人员的分工:策划部:负责对本组研究内容进行总体规划和分工,小组成员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工程部:负责具体制作页以及解决在实验过程中的一些技术性问题。美工部:负责制作图片、动画等;信息部:负责收集、整理数据,文字数据的录入。
第二阶段:
学生利用各种有效的途径(实物摄影、扫描图片、查阅教材及参考书、利用互联等)收集有关物质结构知识的各种文字、图片、动画及声音资料。
第三阶段
1页制作讲座。讲座以介绍页制作软件FrontPage2000基本应用为主,通过5-7课时的教学时间使大部分学生能利用这个软件制作一个有关晶体页面。讲座内容包括页面布局;文本的修饰;图片和动画的导入及处理;超级链接;表格的应用;构造框架、层和简单的动画(选讲)。至于对资源库的总体规划和设计,由实验班级中的计算机制作高手来完成。
2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第四阶段
1每组制作1-3种物质结构的相关页。2课堂上展示个人制作的页面并进行相应的解说。
第五阶段
1组织部分学生进行资源库的总体设计、页面的链接及上传。
2调查在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整合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行为和方法。
针对评价内容,观察或用测试的方法,确定每个学生达到的程度,建立学生档案袋。学生个人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相关调查”(实验前和实验后各一份);实验前、后学生在学科上的学习情况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学生所在小组完成的相关页面;在在实验过程中,教师、组长和组员对该生的评价;实验过程中,有关这个学生的照片、文字及录像资料等。
四研究课题的工具和资源
【刍议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整合】推荐阅读:
农村教师补充与稳定策略刍议09-22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07-13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08-23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几何教学的影响06-19
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性10-15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07-21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09-20
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幼儿语言教学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