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灵动课堂

2024-08-25

打造灵动课堂(共8篇)

1.打造灵动课堂 篇一

打造“以生为本,灵动高效”的化学课堂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全力实施素质教育,课时大幅度减少,但是内容并没有减少。生本教育的关键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变成学堂,把学生变成先生。让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教育学生,让学生帮助学生。建立生本团队,优化生本课堂,组织调控,激发了全体同学的激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生本教育;生本团队;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325-01

1.科学谋划,转动课改方向盘

1.1实施“先学后教,问题导学”策略,打造“以生为本,灵动高效”的化学课堂。“先学后教”是指教师的教学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互动展示的基础之上,根据学情和认知确定教什么、怎么教。

“问题导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出科学实用的导学案或导学提纲,学生依据导学案或导学提纲开展自学、讨论、交流、展示等。

“以生为本”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权还给学生,教学以生命为根本、以生活为基础、以生成为契机、以生本为终极。

“灵动高效”就是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灵活,课堂是开放的、动态生成的,追求效果最佳化,效益最大化,效率最高化,发展最优化。

1.2构建“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智慧引领――训练达标”教学流程,让理念转化为策略。“自主学习”包括学生独立预习和合作讨论两个方面。这一环节可以当堂进行,也可以提前进行,取决于教学内容的多少。学生以导学案或导学提纲为“线路图”,首先独立看书、查阅资料、尝试练习、找出问题;然后对子间就问题进行互助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请教教师,或向其他小组取经,或在展示环节上提出供大家思考、讨论,供教师点拨、讲解。自主学习环节,教师是一个巡视者、指导者、合作者。

“展示交流”是指各个小组在组长的协调下,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选派不同层次的代表,以多种有效方式,将本组的学习成果、解决问题的方法、存在的疑难问题、自己的观点等向全班同学展示,不到位的方面,其他同学补充。这一环节,学生都是参与者、倾听者、评价者,教师是组织者、激励者、评价者。

“智慧引领”即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展示交流的基础上,由学生或老师对展示的情况进行点评、梳理、归纳,就疑难问题进行讲解、点拨、小结,对不全面的地方加以拓展延伸,对亮点进行提炼升华。此环节,师生都是引领者。

“训练达标”即教师或师生共同根据教学内容、学习目标、学习状况等,分层、分类设计有针对性、有坡度的训练题,进行分层达标训练,以达到了解学情、提升能力之目的。训练一般当堂完成。教师和优生对学困者给以适当帮助。

1.3提出四大教学基本要求,让策略转化行动。为了让教师们在教学中能更好的把握改革尺度,防止出现过左或过右倾向,学校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四大基本要求,用以指导课堂教学改革。一是提高“四个度”: 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提高学生获取新知的情感体验度、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度、提高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关注度。二是有效协调“四个关系”:有效协调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有效协调教学预设和教学生成的关系、有效协调轻松形式与丰厚收获的关系、有效协调教学起点与教学终点的关系。三是建立“四个体系”:实用的导学案体系、高效的小组合作体系、科学的教与学评价体系、特有的课改文化体系,以体系支撑课改。四是实现“四大转变”:课堂主体由教师向学生转变、教师职能由传授式向引领式转变、课堂教学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学生学习由接受式向自主式转变,让新的教与学的方式在转变中悄然而至。

2.开展活动,驱动课改四车轮

2.1开展四级培训,奏响课改协奏曲。滚动培训教师。课改的成败取决于教师。为了让全体教师进一步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课改操作策略。“枕中云气千峰近,开窗放入大江来”,通过走出去“学”,请进来“导”,坐下来“研” 等方式,教师们更加深刻的领会到了“以生为本”这一理念的内涵,进一步明确了课改的实质就是改变传统地教与学关系,逐渐形成了为学生终生发展负责的教育信仰,初步探寻到了有效实施课改的操作策略。

适时培训家长。学校有其高度地社会性,方方面面倍受社会关注,更受家长关注。课堂改革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如果学生家长不了解、不支持,将难以推行。启动课改之初,我校以年级、班级为单位召开了多次家长培训会,并且利用“访万家”之机与家长进行进一步交流沟通。通过培训与沟通,绝大多数学生家长了解到了教育发展的方向,明确了开展教学改革的原因,误解消除了,阻力没有了。

随时培训学生。课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改,积极参与课改,掌握自主学习、合用学习、探究学习的策略,各班级对学生进行了系列专题培训。培训内容有:如何利用导学案开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步骤、课堂上如何大胆展示、课中课后如何进行学习反思等。通过培训,学生学习渐入佳境。

定期培训组长。小组合作学习能否有效实施,关键在于小组长的作用是否充分发挥。为了提高小组长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以班为单位,定期对小组长进行了跟踪培训和指导。

2.2举行“讲、评、研”活动,唱响课改行进歌。教师们在实际课改中会遇到诸多问题和矛盾,需要寻求解决之法,“讲、评、研”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研究平台。一年来,各教研组每月定期举行1-2次“讲、评、研”活动。每次活动都有研究主题,挑选2-3名对这一主题研究较透的教师讲引路课,介绍自己的见解和做法,其他教师积极参与听课、评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困惑,大家围绕困惑之处展开讨论、争论,最后达成共识,形成策略。活动时,县教研室学科教研员和学校分管领导都亲临现场指导。每次活动都能有效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

3.初显成效,增添课改新动力

经过一年的课改,今日的熊绎中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教师有了教育智慧,敢于放手,放弃了霸主地位,主动融入学生之中,课堂有了应有的温度;学生得到了解放,课堂上能够冷静思考,敢于大胆表达,积极挑战问题,主动生成智慧,全程体验快乐,生命因享受课改盛宴而狂欢……

海阔龙吟水,天高凤舞空,未来的课改之路任重道远,熊绎中学人将会上下求索,不断探究,吟出改革最强音,舞出改革新风姿。

2.打造灵动课堂 篇二

一、心动———开启童心童趣, 让学生在情境中学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索某种事物的心里倾向。”兴趣这种特殊的心理倾向, 它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或从事某种活动, 开阔眼界, 能使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兴趣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原动力, 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 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自动调动全部感官, 激发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 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例如教学“比多少”一节课, 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把它编成童话故事, 在课堂上边出示主题图边讲故事“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许多可爱的小动物, 听说小兔子正在盖新房子, 小猪等小动物急忙来帮忙。兔妈妈精心为大家准备了丰富的午餐, 准备在新房子里开一个联欢会, 欢迎小朋友也来参加!这时小朋友完全被有趣的故事和美丽的画面所吸引, 显得异常兴奋。在小朋友情绪高涨的情况下教师引导说, 这美丽的图画或老师讲的故事中包含有许多奇妙的数学知识需要小朋友去探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多少”的知识。这样从有趣的童话故事或美丽的情境中引出数学问题, 不但使孩子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孩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 而且展示了数学知识的魅力, 极大地引发了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行动———全方位参与, 全员参与

在具体课堂教学中, 并非每一位同学每次都参与了每个教学环节, 总有学生在一节课中没有举手, 没有发一次言。但是在“愉悦教学”活动课中学生们就能体会到共同参与的乐趣。在学完10以内的加减法以后, 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活动“对歌”, 全班同学两个为一组, 相对而站 (如人数单一人则老师与他一组) 边拍手边对歌, 例甲说:“我拍一, 你拍一, 1加2等于几?”乙和甲边拍手边答:“你拍一, 我拍一, 1+2=3……”一直到十, 做完一遍后, 对者得小红花, 错者唱歌, 然后甲乙两人对调角色继续进行。这样比强迫学生不停地背要艺术得多, 很多平时不开口的学生在这节课上兴致都很高, 非常活跃。这样的活动不仅巩固了学生的知识, 而且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

三、互动———放飞孩子的心灵, 让他们在自主合作中探究

低年级儿童天真活泼、喜唱好跳, 根据这一特性, 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利用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期, 克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积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快乐因素, 把欢乐引进课堂。

1. 利用表演活动.

在活动中掌握所学内容。学习声母j、q、x与ü相拼时, 可采用制做头饰、教儿歌、组织学生表演等形式进行。儿歌:“j、q、x好朋友, 一块出去玩, 路上碰见小ü。小ü小ü有礼貌, 脱下帽子问声好。”在表演当中突破了难点, 学会了知识。学习声母n时, 嘴里一边说:一个门洞n.n.n一边用手比划成n的形状。

2. 编说童话故事, 寓教学内容于故事情节中。

声调教学中, 应主要讲清声调符号的形状和四声的读法。可将“四声”的学习内容编成故事, 以故事的形式来学习。例如:大山里有只小猴开了家商店, 因为小猴会经营, 商品卖得很快, 小猴今天又该去城里进货了。开车行驶在平坦的大道上, 想着商店红火的生意, 小猴高兴地唱起了歌:“āāā”。不一会, 前方出现了一个斜坡, 为了爬上这道坡, 小猴加大了油门, 汽车在坡上吃力地行驶着, 小猴嘴里哼的歌也变成了“ááá”。好不容易爬完了这道斜坡, 低头一看, 眼前的路又让小猴吃了一惊:路面凹凸不平, 坑坑洼洼。唉, 又是一段难走的路!小猴是乐观的, 尽管眼前的路不好走, 汽车上下颠簸着前进, 但它仍然没有忘记唱歌, 不过此时的歌已变成了“ǎǎǎ”。走完了这段难走的路后, 前方又出现了一大段向下的斜坡, 站在坡顶, 已能看见城里了。小猴高兴得不得了, 大声叫着“ààà, 进城啦!”汽车飞快地下了坡, 小猴为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又进了很多货物。同学们边听边表演, 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学会了“a”的四个声调的读法及四种声调符号。

真实, 体现的是教学的根本。灵动, 涌动的是教学的智慧;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之中, 我们既要追求灵动的课堂, 也要不失教学真实的、本色的东西。老师们, 让我们带着激情走进新课堂, 在漫长的课改路上, 和学生一道, 自主、合作、探究;让我们做好“引路人”, 为学生营造自主、发展的空间;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 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有声有色吧!

摘要: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之中, 我们既要追求灵动的课堂, 也要不失教学真实的、本色的东西。我们要带着激情走进新课堂, 在漫长的课改路上, 和学生一道, 自主、合作、探究。

3.打造“灵动课堂” 篇三

一、模式的内涵与步骤

“灵动课堂”中的“灵”指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灵活,能使课堂灵动,使学生灵气;“动”指自动与互动相结合,使教学达到心随课动、课随心动的境界。

徐家沟小学的“灵动课堂”教学模式由四个环节构成:第一个环节,独立自主学。新课伊始,教师通过巧妙的教学情境引入新课,并引导学生围绕困惑点和知识重难点提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独立思考,寻求答案。第二个环节,合作互助学。学生独学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向同伴求教;同伴也无法解答时,则共同向组内其他同伴求教。第三个环节,展示引导学。小组内都解决不了的问题,由组长汇总后提交给教师,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做启发式讲授。各组已经掌握的知识,教师权衡分配展示任务,由小组长带领组员进行展示演练。小组展示过程中,其他小组可以提出质疑,展示组应积极回答质疑。展示结束后,点评小组对各组的展示情况作出评价。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展示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较肤浅或有偏差的地方,并追问启发,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而不能无所事事,袖手旁观。第四个环节,评价提升学。学习结束,课堂助理做学习总结,全体学生自测达标,并反思、总结课堂表现与收获。

二、模式实施的基本策略

(一)改革备课形式,让“教”灵动起来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徐家沟小学以改革备课形式、抓实备课质量为突破口,促使模式顺利推进。

1.规范教案结构

每份教案除了要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课后反思等基本内容外,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情境导入新课、学生自主学习、教学难点点拨、当堂检测练习四个环节。

2.创新集体备课

学期初,教导处和教研组共同制订集体备课计划,包括安排主备人和备课内容、确定备课组蹲点领导等。学期中,学校按每月一次大教研、每周一次小教研的方式落实集体备课计划。

大教研由教导处统一组织,要求学科组的教师全体参与。具体的研究内容是:或针对灵动课堂构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体研讨;或抽取某一组的集体备课片段进行“切片式”诊断;或组织一次随堂听课活动,围绕教学目标及“灵动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以适时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策略。在“切片式”诊断中,备课组每次只针对一个教学细节的处理进行诊断,并以微课的形式呈现出诊断结果。如,语文研讨中,备课组结合如何处理识字教学这个问题,用微课的形式展示某一类字的某种教学方法和策略,然后引导教师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让教师们的识字教学方法和策略越来越多,越来越优化。数学研讨中,备课组引导教师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英语研讨中,备课组引导教师研究识记单词的技巧等。小切口、针对性强的研究让教师切实感受到了教研的价值,因而他们参加集体备课的动力越来越强。

小教研由教研组长负责组织,要求本组教师全体参加。具体备课流程为:个人主备(必须提前一周完成)——备课组研讨修改——个性化调整(定稿后,任课教师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这种类型的集体备课要求教师关注“两点三段”。“两点”指每节课的知识起点和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三段”指学生自主学习、教学难点点拨、当堂检测练习三个教学环节。教师要把总体教学目标分解到每一个环节中,让每个环节的目标、任务清晰准确。

(二)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灵动起来

教学方式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学习方式和课程设置两个方面。

1.灵动的小组合作

徐家沟小学经过反复实践,确定了符合学校实际的“139”小组合作学习模式。“1”对应每个班级;“3”表示每个班由3个小班组成;“9”表示每个小班由3个小组组成,即全班共有9个小组,每个小组有6-8人。小组内分别设小组长、记录员等职位,各职位间既分工负责,又相互合作。需要说明的是,小组成员的角色不是固定不变的,每经过一段时间,教师要调整组员的职位,让小组成员得到全面发展。

2.灵动的校本课程

徐家沟小学本着“立足学校实际、延伸课程内容、凸显学校特色、开发学生潜能”的思路,开设了丰富的校本课程。

开设艺术特色课程,彰显灵动魅力。学校结合学生需求、当地实际、教师特长、社会资源优势等特点,在不同年级分别开设了二胡、葫芦丝、口风琴等艺术教育课程。为使课程落到实处,学校每周安排2个教学课时,并聘请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丰富的艺术特色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艺术特长的舞台,让他们的艺术素养越来越厚实。

开设经典诵读课程,浸润灵动心灵。徐家沟小学每天早上的第一节早读课为经典诵读课。诵读内容:一是全省统编的《朝读经典》;二是学校分年级编写的经典诵读读本,其中一年级为《三字经》,二年级为《弟子规》,三年级为《论语》,四、五、六年级分别是唐诗宋词及经典美文选本。这样的诵读有目标、有内容,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既让学生享受了读书的快乐,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开设系列体育课程,张扬灵动个性。一是开设“微体育”课程。“微体育”是旨在引导全体学生参与的、小型的体育活动,如跳绳、拍皮球、踢毽子等。徐家沟小学在课间操后安排了20分钟时间,要求全体学生自带器材,在操场上进行“微体育”运动。二是结合当地资源,开设武术课程。学校每周安排一节课,聘请专业教师教学武当武术,使这一文化遗产能得到传承和发扬。三是开设足球课程。学校为中年级以上的学生开设了足球课程。为保证教学质量,徐家沟小学聘请当地知名足球俱乐部的成员担任校足球课教练,并积极创造条件,让校足球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目前,学校女子足球队参加十堰市小学组足球比赛获一等奖,在省足球比赛中也取得优异成绩。

(作者单位:丹江口市徐家沟小学)

4.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篇四

以“先试后导、先练后讲”为基本操作模式,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努力构建 “启发式”新型课堂模式——灵动课堂。“灵动课堂”的基本教学模式为“三段七步导学法”。

“三段七步”指课堂导学分为三个阶段:准备学习阶段、主体尝试阶段和拓展延伸阶段,这三个阶段又分七个步骤:准备学习、导学定向、自学课本、尝试练习、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再次练习。以上七个步骤中第一步是准备学习阶段,第七步是拓展延伸阶段,其余五步是主体尝试阶段。

第一步:准备学习一般做好两个方面的准备:

心理准备(或情感准备):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学习兴趣。知识准备: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伸发展起来的,新知的学习实际上就是用“七分熟”的旧知识学习“三分生”的新知识,所以必须准备“七分熟”的旧知识。

第二步:导学定向

即提出导学问题,也就是为学生的尝试学习提出任务,也是确定学习目标,让学生进入问题的情境之中。思维始终是由问题开始的,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思考。问题是教学的基础,也是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核心。导学问题既可以是教师事先根据学习内容精心编制或拟定,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课题自行提出,师生共同整理。导学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1)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求;

(2)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及好奇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3)通过导学问题的解决,获取自主学习的反馈信息。第三步:自学课本

学生根据导学问题并依托课本开展自主学习。提出导学问题并不是目的,而是诱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手段,起着引起学习动机、组织定向思维的作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尝试解决导学问题,这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能力的重要一步。如果说,出示导学问题是课堂的起步,那么“自学课本”就是起步后学生 探索知识的阶段。在“自学课本”这一步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它与教师的指导作用和课本的示范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对新知的有效学习。

由于学生学习基础、能力的不同以及学习内容难易、要求的不同,自主学习的指导方式也有所不同。一般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扶着走”。在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刚开始自学,如果让学生完全独立开展自学,困难较大。这时,要立足于“扶”,一般由教师带着学生一起看书。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启蒙阶段。

教师带着学生看书,要详细指导,从哪里看起,怎样依次看,不但看课文,还要看插图。边看边提问,边看边动手操作。

第二种:“领着走”。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就不必再扶着走,可以领着学生走。这是一种“半扶半放”的办法。

在自学课本前,教师要先做指导,看课本时要着重看什么,解决什么问题,也可先作适当的提示,扫除学生自学中的障碍。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作适当点拨。

在“自学课本”这个阶段中,要使学生逐步掌握自学的方法,一般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阅览梗概——初步了解学习内容。(2)仔细阅读——逐字逐句仔细阅读。

(3)勾划批点——边看边做符号,如在重点句子下面标上“

”,在疑惑处标上“?”号,也可在书上写写划划,提出问题。

(4)思考问题——思考书上提出的问题或自己自学中产生的问题。第三种:“自己走”。经过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所提高,也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走”。提出导学问题后,让学生自己看书分析;可边看书边解决导学问题,也可先解决导学问题再看书。先解决导学问题,再自学课本,这时的自学作用,在于利用课本的示范性,让学生检验自我尝试的正确性。

这种带着问题自学课本,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效果好。因为自学课本后,必须解决导学问题,自学课本的效果当时就能看到,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 2 性。

自学课本中,学生遇到困难可相互讨论交流,共同释疑解惑。第四步:尝试练习

出示导学问题是诱导学生自学课本的手段,尝试练习则是检验自学课本的结果。

这一步在“七步导学”的程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检验前两步的结果,又为后面两步(讨论交流、教师点拨)作好准备。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尝试练习中反馈的信息,组织学生讨论,然后进行重点讲解。

搞好“尝试练习”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主要有:

(1)学生解决导学问题正确与否;(2)错在哪里?有几种错法?什么原因?

(3)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哪些理解了,哪些还有困难?(4)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解决导学问题的情况如何?困难在哪里? 因此,这一步并不是教师休息片刻的机会,而必须通过巡视等手段掌握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并能及时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长时间练习学生会产生厌学心理,要想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必须克服这一不利因素。因此,课前导学问题的设计应多样化,并通过竞赛游戏化的组织形式吸引每一位同学。设计必答题、风险题、抢答题、挑战题等。把全班同学按实力分组,可4人一小组,8人一大组。尝试练习时以学生个人尝试与同伴互助、小组合作相结合,互补长短、共同进步。

第五步:讨论交流

“尝试练习”后,发现学生有做对的也有做错的,已经了解到了他们理解新知识的情况。接着教师是否可以讲解了呢?不行,火候未到。这时,要求学生做进一步尝试,尝试汇报,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合作交流的目的。

“讨论交流”这一步,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加深理解课本,同时也会暴露学生学习新知识中存在的缺陷,为教师有针对性地点拨提供信息。

这一步是“七步导学”中较难掌握的一步,处理不好,会出现“无话可讲”,3 讨论不起来,或是叫几个优秀生讲讲,走过场了事。

学生讨论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同桌互议,可小组讨论,可全班交流。一般采用小组讨论。四人小组推选一人当组长,轮流担任,讨论既方便又省时。

第六步:教师点拨

教师从前面两步——“尝试练习”“讨论交流”中得到学生理解新知识程度的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地点拨,这是保证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的重要一步。

这里的点拨与过去的讲解是不同的,主要是学生的起点不一样。过去“先讲后练”,学生对新知识不甚了解,教师必须从头讲起。现在“先练后讲”,学生经过“自学课本——尝试练习——讨论交流”,对新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当然就不必面面俱到,从头讲起,而是根据前几步的反馈信息,针对重难点有选择地进行讲解。

第七步:再次练习

这一步是再给学生“再射一箭”的机会。在第一次尝试练习中,有的学生可能会做错,有的学生虽然做对了但没有弄懂道理,是依样画葫芦的。经过讨论交流和教师点拨后,其中大部分人会有所领悟。为了再试探一下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以及把学生的认识水平再提高一步,应该进行第二次尝试练习,再一次进行信息反馈。这一步对学困生有所帮助,也可以说是为学困生专门安排的,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一条有力措施,能够保证他们尝试成功。

但第二次尝试练习的深度和广度应较上一次有所区别。第二次尝试练习后,教师同样要组织学生讨论,评价尝试结果。教师要根据学生在第二次尝试练习的情况,进行补充讲解。

5.创设教学情境 演绎灵动课堂 篇五

初中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根据《中学德育大纲》中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学生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运用“读、议、讲、测”是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诱使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的精神需要,发展社会思维、思辨能力,已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新课程背景下政治课堂该创设怎样的情境呢?下面,就以个人之见,谈谈对“政治情境”的一些认识与思考。

一.教学中为什么要创设情景? 政治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某些人看来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而对于学生来说情境对学习过程的影响是深远的。问题情境探究教学是老师和学生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教与学的方式,问题是诱发思维的直接动因,教师将教学的重点置于一个大情境中,引导学生借助于情境中的各种资料去发现问题,形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让学习者合作来解决真正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主动建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它促使学生逐步养成质疑的习惯,激发创造动机。问题解决可以将原理性知识与一定的问题情境联系起来,可以深化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丰富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知识经验的整合和灵活迁移。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积极主动的,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地对学习实施自我检查和评价,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着眼于整堂课,从其承载的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要有利于推进整个教学过程,以至于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情境创设的几种常见误区:

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成为中学政治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

但是一些看似表面热闹,牵强附会、缺少政治思考价值的学习情况真的令人不安和担忧。大量的精力放在情境的设计上,大块的课堂时间在“非政治学习活动中”溜走。

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的学习情境能为学生的政治学习带来什么?

1、游离于政治内容之外的“包装”。

教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政治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这种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没有任何价值,也失去了他应有的“磁场效应”。

2、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

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政治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这样做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3、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

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任意拔高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不但不能吸引学生的活动,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政治热情。

4、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

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情境可以虚拟,但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5、多媒体呈现的“实验操作”。

创设情境一味注重于使用多媒体,以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其实,创设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于用多媒体。多媒体的使用不能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

三、怎样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

创设教学情景的策略有很多种,必须依靠教师的经验和教学规律来选择,因人因时而异,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问题法创设教学情景。运用提问题的方法创设教学情景,就是指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悬而未决的有刺激性的能引起学生好奇心的问题,或者提出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他们就会感到发现问题的快乐,解决问题的喜悦。在此时,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相互动性都是非常的强烈, 通过恰当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及师生双方的交流,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观点的基础上,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认识新的问题,并学会从多角度、全方位去观察分析同一问题。学生不但产生了学习动力,也发展了认知能力,特别是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进入初三复习,讲《弘扬青藏铁路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专题时,让学生看时政资料: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胡锦涛出席了庆祝大会……,而后提出问题:(1)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的意义是什么?(2)如何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经济路、政治路、文化路?(3)作为青少年学生如何学习和弘扬青藏铁路精神?这样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使同学们将相关的问题都进行了复习,受到了举一反三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讨论法创设教学情景。这是创设教学情境最常用的方法。这有很多种方法:教师可以事先确定一个主题,组织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定向式讨论;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有争议的中心论题进行自由式讨论,以获得多样、独特、合乎条件的答案;也可以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像是辩论会的形式进行针锋相对的讨论;等等。在教学中,我就“我们如何与父母、老师相处”的问题进行自由辩论。同学们热情高涨,你一言,我一语,争得是面红耳赤。不管结果如何,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锻炼了自己的思维敏捷能力,深刻领会了知识点的内涵。

(三)联系生活实际,模拟现实生活,创设教学情景。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采用模拟生活情景的教学方式,通过设计一些真实的情景,把现实生活通过课堂教学展示出来,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发权益”时,可设置如下情境:一名中学生到商场买笔,在行使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时,与营业与营业员发生争吵,通过努力使问题得到合理的解决。学生的表演虽然和专业演员的水平相差悬殊,但会让他们很自然地理解所学内容。又如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乱扔乱弃的行为,在讲“保护环境”这一节时,我让学生在教室里模拟了乱扔乱弃的情境,并派了三个学生负责捡垃圾。做完这一切之后,我请了几个“乱扔乱弃”的学生谈感想。扔垃圾的学生说:“随手扔垃圾的感觉真是好极了,既方便又轻松”。捡垃圾的学生谈到:“捡垃圾真是又辛苦又生气。我前面刚捡完,他们在后面又扔了,气得我都不想捡了。由此,我想到清洁工人,他们每天辛勤地打扫路面,而我们却随手乱丢乱扔,真是不应该”。至此,模拟情境的目的达到了。

(四)注重导课时情境的创设

精彩、生动、有趣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明白学习目的,集中注意力和思维方向,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情趣,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练之以志,导之以行”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熟悉理解教材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框架和逻辑层次、逻辑关系,创造出一个有特色的、别出心裁的导入,使之景深含于情中,以震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与课程有关的故事、名人名言、俗语、笑话、小品等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有目的地听课。如笔者在讲《善于与人交往》一课时就设计了一个现场招聘会的小品,通过同学们惟妙惟肖地表演,使同学们很快进入角色,懂得与人交往要举止得体、谈吐幽雅的道理。

2、通过报导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作为讲解新课的导语,引发学生注意的焦点,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采用漫画、图片、幻灯、多媒体等直观导入新课。如笔者在讲授《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课时,通过一组改革开放前中国落后景象和一组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现代化建设新面貌的图片展示,使学生一下进入祖国一派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的情景之中,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又如在讲授《持续和谐发展》一课时,用运多媒体播放出山洪爆发、洪水泛滥、泥石流成灾的惨景,播放出河水污染、鱼虾死亡、城市垃圾如山、蚊蝇成群的场景,帮助学生懂得了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的严重危害,让学生产生“保护环境是人类共同的义务”的心灵共鸣。

(五)注重讲授过程中情境的创设

有了境的氛围,才能有情的产生。情境交融、师生相互沟通的境界,对于教师来讲,关键是调动学生的参与和角色进入。有了良好的导入,更重要的还在讲授阶段。要注意作好以下几点:

1、注重心理体验,创设实验情境

《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如七年级第二单元,把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作为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沟通技巧。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常识,能够学会调适自己心理并能体会他人心理。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即通常所说的“换位思考”。例如,《学会理解父母》这一课中,我利用课本上的情景设计了这样一个心理体验活动:“初中生小丽,向爸爸提出晚饭后到同学家做作业,顺便看会儿碟片。爸爸同意了,但要求她八点前回家。小丽想现在已经快七点了,那么快就回来不合理,一时冒了火。”这是生活中经常碰到的父子冲突。于是,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一组体验小丽的心理,想办法得到父亲的允许。另一组站在小丽父亲的立场上,努力说服小丽早点回家。小组讨论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代表小丽一方的学生说:“不到同学家做作业,会对同学失信,回来太早了又看不到碟片。”代表小丽家长的一方模仿大人的语气焦急地说:“你回家太晚了会让我很担心,一旦遇上坏人怎么办?学生嘛!就应该以学习为主。”很多同学都笑了,因为这正是家长经常说而他们最厌烦听的话。我适时加以引导:“现在你们能体会家长的苦心了?那么怎样找到一个让双方都满意的解决办法呢?”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同学们想出了很多办法。这种讨论、争辩,既是道德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体验的过程,既掌握与他人沟通的方法和艺术,又提高了教育实效,有重大作用。

2、构建生活课堂,创设故事情境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在教学中我们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问题。发动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表演,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指导学生行为实践,促进知识内化,做到知行统一。在学习《善于与人交往》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回想自己曾经历过的家庭冲突,然后设计成小品表演。并思考:“当时是怎样解决的?……现在我们学了这一课后又该怎样解决?”同学们积极性很高。一同学把自己因考试不理想而被父母责骂的事作为素材;还有一个同学把自己第一次做饭做糊了而被父母埋怨的事表演出来。在小品表演中,扮演家长的一方越训越生气,扮演孩子的一方越辩越委屈。都明白了争执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课后有的同学表示:“如果我当时认真聆听,虚心接受批评,冲突就不会发生了。”一名同学还在小作文中写道:“我曾因把妈妈的项链弄坏而被训斥,当时很委屈。现在我想到,假如当时转移话题哄哄妈妈,妈妈一定会转怒为喜。”

3、鼓励自由思考,创设悬念情境

思想品德新教材在内容的表达上留有适当的思考探究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想象、自主思考的空间,力求在启动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在鼓励他们尝试探究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示范性、引领性。如在学习《走进父母心灵》一课,为了让同学们更为深刻地体会到父爱和母爱的重要作用,我给同学们补充了一则材料:“一位母亲在女儿高考落榜后鼓励她去幼儿园 教书,不到一个星期女儿因工作不适应而被学生赶下讲台。母亲又鼓励她去学裁剪,不到一个月女儿又因裁剪不合身的衣服而被老板辞退……”讲到这里,我设计了一 个悬念:“同学们猜想一下这时母亲会说什么,又会对她今后的人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同学们普遍认为:“如果母亲继续鼓励她,她终将成功。如果母亲责备她,她可能会从此意志消沉。”这种设计悬念让学生探讨的方法比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效果 要好得多。

4、运用多种媒体,创设视听情境

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营造情景、浓厚课堂氛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惑、惊讶感、新颖感,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同在一片蓝天下》一课,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世界各国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并配以优美动听的解说,使学生在欣赏中,犹如身临其境,乐而忘返,使学生们感受到了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这些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文化,把大千世界装扮成一个百花盛开的大花园。这样使学生在愉悦中,既掌握了知识,培养了想象力,又进行了美的心灵陶冶,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5、巧用板书,创设情境。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富有艺术性的设问能启发学生的能力,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上教师流畅的口语表达,恰到好处的动作,亲和的态度能极大地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情景交融,教与学统一的境界。好的板书设计具有提纲挈领,突出重点,增强教学效果和过程节奏感,达到审美教育的作用。如《我国的资源环境状况》一课,主要抓住:问题和保护四个字,由此通过目录和提纲就可以把全课内容串连起来,并辐射相关知识点。综上所述,如果教师在这些过程中能创造出一个生机盎然的意境,不仅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可以再次达到情境的统一。

(六)注重结课时情境的创设

结课的方式多种多样,可采用设疑引思法、图式说明法、教师概括法、学生自解法,也可采取号召式结束,谈话式结束,诗词抒情式或含蓄式结束。如讲授《学会主宰自己》时,笔者就设计了让学生给一位心理障碍的病人诊治的学生自解法。同学们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开出了白云一片、阳光一篓、诚信一袋、平常心一颗、河水一壶煎服的治病良方。使学生把课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并由此来约束自己的言行,达到“言尽而意无穷”之妙。以上几方面层层递进,情景交融,教与学都在愉锐氛围中,共同享受课堂,获得进步。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地探索和研究。只要我们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6.精彩的课堂 灵动的语文 篇六

一、语文课堂抓住细节,促成习惯;

二年级的孩子好动,是这个年龄段特有的表现,但他们勇于表现自己也是他们这个年龄的孩子所特有的,而赵老师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加以引导。在评价上下功夫,每一个学生都会有一句独特的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哪里表现的最好。“呀!你读的字正腔圆。”“你读的认真,标的准确。”。从课堂一开始就对孩子们进行引导,“你们知道我是谁吗?”“你们真会观察!”“我们要学会留心观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上课之初,即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又暗示孩子们的养成习惯。“默读就是不出声,不指读,不动唇。”像这样的细节提示整节课都始终贯穿着,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老师的不断提示中养成正确读、写、练的习惯。

二、引导学生正确阅读,以读促悟;

五节课都以阅读为主,每一个课堂都引导学生读的酣畅、读的快乐。二年级的孩子们,先读字,再到句子时找到生字,生字再跑到课文中去,再读文;逐字、逐句、逐段的阅读,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吕老师对故事的激情演读,把学生送到了故事的王国,他们的心不禁随着主人公的漂流而担忧,随着主人公的坚持而坚持。一句句,一次次的诵读中,去感悟一个中国留学生的爱国之情,读到至情时,我们也一起为他而骄傲,一起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天越来越黑,雨越来越大;那入情的诵读,不禁让人走入那雨前的沉闷中去。只一转,孩子们就自如的学会,越来越大这样的短语,学会自如的模仿它创造出更多的短语。如烟似雾的雨;那两眼一睁的,双手发抖反复形象的读;无一不让学生在读中悟出文章的用意,让学生能够在读中如临其境,在读中渐入佳境。教师惟妙惟肖的导读,形象逼真的演读无一不让在座的老师感同身受。大家不约而同的鼓起掌来。一个词,老师引导孩子们,一定要读出它的生命来,使我的灵魂得以震撼;在此之前,词仅是一个词,只有把词放入文章中,文章才赋词以生命。但在吕老师的课堂上,我想也许孩子们和我一样,第一次感受到词的生命。是啊,在语文的课堂上,词有了生命,字有了生命。而我们,也因为这些生命才得以绽放自己的美丽。

三、别具一格、独具匠心,每一个课堂都那么独树一帜,每一个课堂都让我们眼前一亮;是的,这就是语文课堂的生命力,抓住每一个环节,开创自我的教学艺术。赵老师的三部赏字法,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本课生字,还引导学生知道我们中国字的渊源流长。也许二年级的学生无法真正了解这些文字的文化内涵。但我相信,如果一直坚持这样赏下去,孩子在从小的耳濡目染中怎不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感叹。怎不爱惜千年来留下的文化,怎不为一个个灵动的生命而着迷。一个字由最早的甲骨文到小篆、楷书,一步一步学生引领着学生去赏、去识、去记;分门别类,一个“垂”为了引起学生形象记忆,先用换字法演绎,再用形象法演示,最后一首儿歌,常伴耳边,久久不能相忘。这样一步步下来,这样一个生字,学生又怎能轻易就忘记了呢?二年级的孩子,生字对他们来说,本就是一件艰难的事。外界的吸引力太大,怎样将他们的注意力收回来,转而放在这些枯燥、烦琐的生字上,就需要老师在日常教学中精心为的备学生,备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如何有针对性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识字教学,即能让学生学会,又能让学生记住。一直是低段识字教学的一个难点。而这个课堂,让我学会的生字的赏析,学会童话的生字,学会了如何令那些生字内涵完全剖析在孩子们稚嫩的心灵当中。

《一面五星红旗》,学生先试读词语,当学生读完后,老师说:“你们相信,老师能把这些词读出生命吗?”只那一瞬间,我顿时觉得这个课堂熠熠生辉,一个连词语都能读出生命的课堂,又怎能不魅力四射呢!整个课堂贯穿着读,一次比一次精彩的读,赋予生命的读,抓住重点词句来读,读出留学生的坚持,读出老板的无奈。通过对比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重点词句的作用。感受如何活灵活现的写出人物的内心。是的,读!这个课堂只在突然之间就展现了生命的美丽,展现了字词的魅力。不仅如此,老师只跟随课文中伸出大拇指,赞扬一个学生,那么一个小小的动作,让学生跟随着她一起去写一写这个场景,身边的场景,学生手到擒来。课堂当中一直贯穿着爱国主义的教育,看着、听着、想着。通过老师的激情渲染,学生的小练笔似乎也就那么自然的跃然纸上。

7.尽显语言魅力,打造灵动课堂 篇七

一、及时充电, 提高素养

教师工作之余, 要经常漫步文学名著的殿堂, 坐观历史风云, 笑看世间百态;要时常做客教育著作的长廊, 在《教师博览》里领略名师的风采, 在《语文天地》里咀嚼文字的甘甜, 在经典诗文里浸润文学的芳香。时间长了, 教师尽管不能出口成章, 但可以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引用经典诗词、哲理名言,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 既体会语文魅力, 又感悟人生真谛。宋代朱熹说得好:“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自己的桶里有了, 学生的碗里才能满。

二、运用语言技巧, 尽显语言魅力

语文界前辈吕叔湘说:“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 他的教学语言应如春风化雨润泽学生心田, 他的朗读应声情并茂, 一叹一吟都能扣动学生心弦。”我在教学《乡愁》《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等课文时, 都进行了朗读指导, 并且进行了范读, 尽显了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声情并茂的情感美, 做学生表情朗读的楷模, 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热情, 课堂上出现了琅琅的读书声。

我还注重了语气的温和, 语句的连贯, 表达的机智。记得一次课堂上, 有个学生打瞌睡, 我随即出一题“暖风熏得书生醉”, 请学生接下句。学生答:“直把杭州作汴州。”我摇头说:“直把教室当寝室。”学生们笑了, 该生也会意地抬起头来。

三、热情洋溢地赞美学生, 用精彩评价助推课堂高潮

学生是有情感需要的, 他们尤其渴望得到老师的赞美与温情, 当这种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后, 便会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教学中, 我经常利用课堂评价及作业批语赞美学生, “你好棒”“你很自信”“你最优秀”“你大有潜力”“你将前途无量”……这样, 大大满足了学生渴望肯定的感情需要,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静止的方向, 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重要的制造工具。”于丹讲《论语》, 字字珠玑;易中天品《三国》, 使学生如饮甘醇。而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 就是两位老师有非凡的语言才能。

8.智慧提问,打造灵动课堂 篇八

一、问在重难点,突破瓶颈

在语文教学中,离不开教师的精心预设,唯有教师在课前针对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精心思考,巧妙预设,这样才能让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做到有效直至高效。同样,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教师也要抓住文本的重点及难点,结合教学目标进行设计,让学生的思维更具目的性和实效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点突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虞美人》这首词时,教师预设教学目标的时候,将体会文本中蕴含的深刻而复杂的愁绪作为文本阅读的重点,同时作者在词中使用的抒情方式也是教学难点。对于高中生来说,其实对李煜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初读这首词的时候能体会出其中的亡国之恨,但是这显然不能实现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于是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这首词中复杂的情感:“通过大家的初步感知,在结合之前大家对李煜的了解,可以知道在这首词中抒发了李煜的亡国之痛,但是,其实这首词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现在我们就体会一下这首词中其他的情感,同时讨论一下,作者是怎样将这样的感情抒发出来的?”通过大家的讨论,认识到这首词中还有李煜对往事的悲叹、离开自己国家的痛苦及思念等,词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更是将无形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不愧为流传千古的经典名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要一味追求提问的数量,而是要结合教学目标中设置的重点及难点精心设计,问在重难点,有的放矢,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把握文本解读的关键,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感悟,学生经历深刻的情感体验之后,对文本的理解才会更透彻,对文章中作者通过文字蕴含的本质才会有正确的认识。

二、问在细节点,见微知著

在文本阅读中,把握文本的细节描写,是升华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细节,往往是一篇文本的精髓所在,在品味细节的过程中,让我们揣摩出文本的独特韵味,因此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品析细节,让学生真正读懂语言文字内后的内涵,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深化,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例如在教学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篇课文时,笔者抓住文本中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把握情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然后这样进行引导:“这篇文章虽然语言朴实,但是却蕴藏着细腻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来抒发的。那么,大家仔细找一找,在这篇课文中,都有哪些细节描写呢?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呢?找出来说一说,和大家一起分享。”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文本进行了精读,找到了其中的细节描写。例如有的学生抓住祖母“以手阖门”的细小动作,这样分析:“动作虽小,但是却让我们看到了祖母对作者的无限关心和殷切期盼。祖母还要再回来给孙子送笏板,但是又怕打扰孙子读书,所以轻轻将门关上,所以通过这样的细节,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祖母对孙子的深情。”这样的细节体会,让学生很好地体会文本中“亲情”的主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粗枝大叶,浮光掠影,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渗透的情感,更容易让学生养成错误的阅读习惯。实际上,在阅读教学中,有很多这样的细节描写,就是这样的细节,只要巧妙引导,通过巧妙提问,即可让学生去品味、去体会,见微知著,从而感受到文本的深刻意味。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将其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让学生收获深刻的情感体验,感悟文本的精髓,同时深化学生的思维。

三、问在延伸点,水到渠成

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的时候,视线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本身的内容上,而是要大胆地借鉴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资料,找到二者之间的有效结合点细心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拓展教学的广度,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把握文本的深刻内涵,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这样的教学符合大语文阅读观的理念。

杜甫的作品大家都很熟悉,杜甫的名作——《登高》是高中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首古诗。这首诗可以说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很好地展现杜甫诗歌创作中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反复朗诵,充分体会文本中蕴含的深厚情感。然后设计提问:“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这首诗,看一看这首诗中作者选取了怎样的景物?作者是怎样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这些景物的?”这样引导学生充分体会这首诗的情感及表现手法。但是笔者没有在此停止,而是将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杜甫的作品很多,老师希望你们将以前学过的诗作,或者自己在平时阅读中看见的诗作都整理到一起,然后重点体会一下,为什么杜甫的诗中充满了这样深沉的情感呢?”这样层层追问,帮助学生充分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创作思想。

这样将课外的知识引入课堂,让学生增长知识,更轻松地解读文本,不仅可以丰富语文课堂,拓展语文课堂,更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实现对文本的细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上一篇:党支部专题民主生活会下一篇:青少年常见问题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