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的性质》教学反思(14篇)
1.《氧气的性质》教学反思 篇一
在这个课题中,我们主要研究氧气的一些物理和化学性质,并通过分析反应过程知道氧化反应是指物质和氧气的反应,而反应的特点是两种或多于两种物质生产一种新物质。在对氧的性质的解释中,当主要使用实验教学方法时(特别是允许学生参与示范实验的形式)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看到实验现象,而且还使教室气氛更生动,有利于动员学生的兴趣。在对主要使用实验教学方法的分析的概念的解释中,通过对学生的分析可以开发,分析,判断,总结能力,但这将使学生感到无聊,所以如果使用多媒体帮助教学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教学效果。
在对本课程的全面反思后,我意识到,它很好地处理知识转移和教学中的能力培训之间的关系,巧妙地创造活动和情况,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如展示学生的参与)实践探索研究,为了继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 可以充分发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验实验的观察,比较,分析和诱导。第三天学生描述的实验过程和现象一直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这一课是培养他们掌握的掌握方法,教师应该认真细致地把握每一个教学环节,指导学生如何观察现象,描述这种现象。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结论的现象。这个课程是不可能的,学生完全掌握的方法,但至少初始条目。对于后来对实验过程和现象的熟练描述,通过观察比较现象,科学分析和总结结论奠定了基础。
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只有在持续的实践中才会发挥其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理论知识的转移,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运用知识的分析和解决方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专注于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本课程中,在探索氧气本质的过程中,通过提问-解决循环设计的问题,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和谐有序的发展空间。同时,在理性 教学过程中的生活问题,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常识,学会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积极学习探索。这不仅培养学生的严谨学习态度,而且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科学探究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贯彻了课程改革的内涵,体现了新课程的标准化理念。
2.《氧气的性质》教学反思 篇二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氧气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种物质, 也是学生走进化学殿堂后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在中考考卷中, 有关氧气的知识也是“缕考缕出”的内容。同学们在学习中, 不仅要系统地学习氧气的性质、制取和用途等, 还要建立学习物质的一般模式, 为后续更多的物质的学习和研究开好头、起好步。
二、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 完成并记忆下列知识点)
1. 氧气的物理性质
( 1) 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_____________颜色、__________________气味的气体。
( 2) 在相同的条件下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_____________。
( 3) 氧气______________溶于水。
2. 氧气的化学性质: ( 在空白处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 1) 氧气能与金属单质在常温、点然、加热或高温的条件下反应, 生成金属氧化物。
如: 铝与氧气在常温条件下反应:
铁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铜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汞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_________________ . 等。
( 2) 氧气能与非金属单质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非金属氧化物。
如: 碳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
硫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
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氢气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
( 3) 氧气能与化合物反应, 生成化合物中非氧元素的氧化物。
如: 一氧化碳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
甲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醇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总结,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在常温、点燃、加热或高温的条件下与其它物质反应, 生成相应的氧化物。或氧气的化学性质是供氧, 它像“狗皮膏药”一样, 见谁粘谁 ( 能把其它元素氧化成氧化物) 。
3. 制取氧气的方法
( 1) 工业上制取氧气
( 2) 实验室制取氧气
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用氯酸钾制取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典型例题
例 ( 2014山西) 下图是同学们构建的关于氧气的部分知识网络, 请你由图回答:
( 1)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I两类有氧气参加的化学反应的相同点是 ( 写一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说明氧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 1) 根据知识网络图,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有三种, 分别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和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而问题 ( 1) 中要求学生写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所以三个方程式意写一个都是正确的。
( 2) 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同学们在学习时, 要抓共性和个性, 它们的共性是都剧烈燃烧、放出热量; 硫燃烧的个性是火焰是明亮蓝紫色火焰; 再根据产物是二氧化硫判断出有刺激性的气味。燃烧和缓慢氧化都是氧化反应, 都放出热量等。
( 3)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试题, 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 组织答案, 但注意紧扣题目的要求。
答案: ( 1)
( 2) 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放热,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 都是氧化反应或都放出热量
( 3) 正: CH4燃烧, 提供能量反: 铁生锈, 浪费金属资源
总结, 制取氧气的反应, 一定要用含氧的化合物, 发生的都是分解反应。
四、针对练习:
1. ( 2014北京) 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2. ( 2014江西省) 下列能供给呼吸的气体的
A. 氧气B. 氮气C. 氢气D. 氦气
3. ( 2014广州) 不能从以下两个化学方程式中获取的信息是
A. 反应1和反应2都有气体生成
B. 反应1和反应2是在不同条件下进行的
C. 反应1和反应2都放出热量
D. 反应1和反应2的反应物中都含氧元素
4. ( 2014天津) 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 正确的是 ( )
A. 硫在氧气中的燃烧时, 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B. 棉线在空气中燃烧时, 产生烧焦羽毛气味的气体
C.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 火星四射, 生成黑色固体
D.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 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5. ( 2014湖北武汉) ( 4分) 下图一是某金属元素形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该金属在空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 并发出耀眼的白光。下图二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问题:
( 1) 该金属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数 = _____________; 图一所示微粒的符号为________________ ;
( 2) 图二所示的该金属在空气中燃烧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 2014河北) 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 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1所示, 部分反应条件、反应物及生成物已略去。图2所示的是A、B、D、E的相关信息 ( 重叠部分表示两种物质的共同点)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 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反应2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物质E的用途之一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反应4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 2014北京) ( 6分) 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 1) 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
( 2) 实验室制取氧气时, 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________ ( 填字母序号, 下同) 。如图E所示, 铁丝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 3) 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如图F所示, 将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 观察到燃烧的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 2014湖北武汉) ( 5分)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呼吸面具的制氧原理产生好奇心, 通过查阅资料得知, 呼吸面具中制取氧气的主要原料是固体过氧化钠 ( Na2O2) 。过氧化钠分别能和二氧化碳、水反应, 都生成氧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为了测定呼吸面具中过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该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 利用下图所示装置 ( 固定装置略去) 开展探究, 并得到正确的结论。
已知, 装置B中盛有饱和Na HCO3溶液 ( Na HCO3不与CO2反应) , 碱石灰是由固体Na OH和Ca O组成的混合物。整套装置气密性良好, 反应所需试剂均足量。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 装置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 不用装置E代替装置C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装置D中过氧化钠药品的质量为mg, 装置D在反应前后的总质量n1g和n2g。若药品中所含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参加化学反应, 则药品中过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____________________ 。
9. ( 2014河北) 某兴趣小组用图22所示装置制取氧气, 试管中固体的质量随时间变化的数据见下表。制取结束后, 将剩余固体用适量水充分溶解后, 过滤, 回收二氧化锰固体, 并得到氯化钾溶液100g。
( 1) 共制得氧气__________________g。
( 2) 计算所得氯化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
二、1、 ( 1) 没有, 没有; ( 2) 大; ( 3) 不易。
1 - 4: BACC.
6、 ( 1) Fe2O3; ( 2) 置换反应; ( 3) 作燃料;
7、 ( 1) 酒精灯; ( 2) C; ( 3) B, 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的大。
8、 ( 1) 产生实验所需的二氧化碳
( 2) 碱石灰还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 3) 1950 ( n2- n1) / 7m %
3.《氧气的性质》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氧气性质初中学生学习能力
氧气性质的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认识具体事物及变化的典型事例。氧气性质的教学,看起来简单,其实实验多、现象多、知识点多等,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氧气的性质及作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结合氧气性质的教学,谈谈如何着手培养、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认识能力的培养
在氧气性质的教学中,自认为这是全面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开端,如何学习,首先得培养学生的认识。面对本节内容,引领学生知道,将学习的是什么知识?即氧气的性质。其中氧气的性质是指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氧气的化学性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实验需要哪些仪器、药品,所做的实验条件是什么,实验操作要领是什么,注意事项是什么,实验中需要观察什么,这个实验的装置及图示结构怎么样,化学反应怎样表达等,学习时要让学生有较清晰的认知。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否则,学生不知道从何下手,不知道学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学后达到什么程度,心中无数,即便学了得到的知识仍将是渺茫的。
二、观察能力的培养
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非常之多,无论是演示还是分组实验,每个实验都要求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不仅如此,很多实验还要求学生知道:实验的目的要求是什么,基本步骤、方法是什么,注意事项是什么,实验的现象是什么等。这些方面,氧气性质的教学,是比较典型的课例,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的基本操作,即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老师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是怎样取用仪器、药品的,药品的取量一般多少,实验时是如何操作的,比如在燃烧匙上是怎样放置药品的,将放有药品的燃烧匙伸进氧气的集气瓶内的快慢程度怎么样等,都要细心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让学生观察。二是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化学反应发生的现象。观察化学反应发生的现象是化学实验中观察的重点内容。观察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取用的是什么药品与氧气反应?观察不同药品与氧气的实验中,能否燃烧(即能否反应)?是否发光、发热?燃烧的程度是否剧烈?燃烧发出的火焰是什么颜色?生成物是否有气味?生成物是什么样的状态、颜色等,这些都是观察中的要点。
三、表达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的表达,都必须抓住要点,否则将含混不清。在氧气性质的教学中,实验多,现象多,通常要求描述现象时,应给学生强调指出须弄清不同情形,突出关键词句,有对比的还得突出明显异同。为了让学生模仿和更明朗地表达实验现象,可将木炭的燃烧作为实验现象描述的范例。即:木炭在空气里燃烧,发出红光,放热,燃烧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木炭在氧气里燃烧比在空气里更旺(剧烈),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热,燃烧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在向学生口头描述时,对“在空气里、在氧气里、更旺、发出、放出、生成、使、变”等关键词句,加重语气,突出强调。对其余实验现象的描述,实验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先让学生相互交流,然后引导学生口头描述,老师评正,最后要求学生再书面表达。对于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以木炭跟氧气燃烧为例,主要通过板书,着重强调“反应物、生成物、条件”是什么,以及如何规范地进行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引导学生领悟掌握。
四、思维能力的培养
部分学生所学的知识,常出现事实而非,阴差阳错,掌握不牢,往往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勤动脑思考,而采用简单机械地死记硬背所致。面对这样的情形,结合氧气性质的教学及实验,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氧气性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实验及不同的现象,提出不同的疑问让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在学生有所思,但又说不出其原因,急于知道的基础上,逐一向学生讲解、引导,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这样效果将大大提高。例如,1)通过第一组的实验,可让学生思考弄清:a、木炭能在空气中燃烧,也能在氧气中燃烧,说明木炭燃烧是跟什么起了化学反应?b、木炭燃烧,说明反应的条件是什么?c、为什么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旺? 这是因为木炭跟含氧多与少的情况下反应,剧烈程度不同而也。d、燃烧生成的气体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吗?为什么?都能,说明生成物是同一气体。2)对其余的几个实验,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弄清:a、反应物是什么?生成物是什么?反应条件是什么?b、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怎样书写?c、在做铁丝燃烧的实验中,为什么要用细铁丝并绕成螺旋状?为什么要先在瓶底放一层细沙或少量水等?为什么铁丝在空气里不易燃烧而在氧气里能剧烈燃烧等?3)课文所学的木炭、铁丝、蜡烛的燃烧,引导学生弄清:a、他们的相同之处都是跟什么发生了化学反应?b、这类反应属于什么反应?c、提出氧化反应的概念没有?其氧化反应的概念是什么等?
五、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初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无论是学习掌握知识,还是进行实验探究及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实验操作都尤为重要。在氧气性质及实验教学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实验时要了解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有什么?实验的基本步骤是什么?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是什么?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技能。有部分学生,在没有进行过实际的实验操作时,当拿着仪器、药品等,手在不断地颤抖,心在乱跳等,总推做不来或不想做,因而一定要让学生亲手实验操作,细心指导。例如将木炭、铁丝的燃烧作为演示实验,边操作边讲解要领,并指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蜡烛的燃烧,可放心大胆地抽学生上台操作,其余的观察,然后老师评正,必要时可抽另外的同学操作或老师演示。
六、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生通过观察学习,理解记忆,如何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可通过小结,以表格形式,指导学生归纳整理,能取得较大收获。例如:表格1
综上所述,通过学生有看、有思、有动,把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的有机结合,有利激发兴趣,调动积极参与和主动思考,既能拓宽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各种能力,又能训练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养。
4.氧气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篇四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物质,能与很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具有氧化性。空气中可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得更剧烈;某些在空气中不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可以发生燃烧。
除了稀有气体、活性小的金属元素如金、铂、银之外,大部分的元素都能与氧气反应,这些反应称为氧化反应,而经过反应产生的化合物(有两种元素构成,且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称为氧化物。
一般而言,非金属氧化物的水溶液呈酸性,而碱金属或碱土金属氧化物则为碱性。此外,几乎所有的有机化合物,可在氧中剧烈燃生成二氧化碳与水。
化学上曾将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定义为氧化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指发生电子转移或偏移的反应。氧气具有助燃性,氧化性。
氧化反应特别是燃烧反应时,放出的大量热可被利用。例如燃煤取暖、火力发电;工业上利用乙炔在氧气里燃烧时产生的氧炔焰来焊接或切割金属,氧炔焰能产生3000℃以上的高温。
返回目录
氧气的物理性质
氧气的物理性质: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其密度比空气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在一定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河水、海水中的鱼虾等能生存,说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
氧气集气方法
a. 排水集气法:适合难溶于水或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气体。此法收集的气体较为纯净;当有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已收集满。
b. 向上排空气集气法:适合相同状态下,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任何成分反应的气体。操作时应注意将导管口伸到接近集气瓶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尽。同时,应在集气瓶的瓶口处盖上玻璃片,以便稳定气流。此法收集的气体较为干燥,但纯度较差,需要验满。
c. 向下排空气集气法:适用于相同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的气体。操作时应注意将导管口伸到接近集气瓶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尽。同时,应在集气瓶的瓶口处盖上玻璃片,以便稳定气流。此法收集的气体较为干燥,但纯度较差,需要验满。
返回目录
氧气的化学反应式
制氧气(气体符号略)
1.双氧水制氧(二氧化锰催化)
2[H2O2]=(MnO2催化)=2[H2O]+[O2]
2.高锰酸钾分解
2[KMnO4]=(加热)=[K2MnO4]+[MnO2]+[O2]
3.氯酸钾热分解(二氧化锰催化)
2[KClO3]=(MnO2催化)=2[KCl]+3[O2]
4.电解水
2[H2O]=(通电)=2[H2]+[O2]
5.氧化汞分解
2[HgO]=(加热)=2[Hg]+[O2]
6.浓硝酸强热分解
4[HNO3]=(加热或光照)=2[H2O]+4[NO2]+[O2]
7.过氧化钠和水
2[Na2O2]+2[H2O]=4[NaOH]+[O2]
8.过氧化钠和CO2
2[Na2O2[+2[CO2[=2[Na2CO3]+[O2]
9.次氯酸分解(光)
2[HClO]=(光)=2[HCl]+[O2]
10.氟与水置换反应
2[F2]+2[H2O]=4[HF]+[O2]
11.光合作用
6[CO2]+6[H2O]=光.叶绿素=[C6H12O6]+6[O2]
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Mg+O2点燃2MgO
2.铁在氧气中燃烧:Fe+O2点燃Fe3O4
3.铜在空气中受热:Cu+O2加热2CuO
4.铝在空气中燃烧:Al+O2点燃2Al2O3
5.氢气中空气中燃烧:H2+O2点燃2H2O
6.红磷在空气中燃烧:P+O2点燃2P2O5
7.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O2点燃SO2
8.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O2点燃CO2
9.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C+O2点燃2CO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0.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CO+O2点燃CO2
11.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O2点燃CO2+H2O
12.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O2点燃CO2+3H2O
5.《氧气的制取》教学反思 篇五
《氧气的制取》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重点介绍的氧气的制取,书中实验室制取氧气共介绍了三种方法,分别是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在常温下分解。其中重点介绍的是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在平时学习生活中经常会遇见有关于这种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习题,同时也是考试中经常会出现的内容。制取氧气这节课题我将它分成三个课时的内容,第一节讲解三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制备原理,制取气体的实验装置。第二节就是用高锰酸钾法制取氧气。第三节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氧气,并由此引出催化剂的概念。
在第二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足,在课后作为新教师的我要及时的进行反思。因为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自我的教学能力,提升自我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以下是我对自己上完加热高锰酸钾法制取氧气的教后反思: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首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符合八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适合多数学生在原有化学知识基础上的学习。课程内容分为开篇检测,根据已学过的知识点,设计5道与本节课学习内容相关的习题,达到复习原有知识点的目的,习题难度较为基础,均与学习过的气体有关,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并顺利的完成。
其次,以动植物的呼吸引入氧气这一物质的制取,学生容易接受,根据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说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并熟悉的说出这三种方法的文字表达式。学生的表现方面,这堂课的课堂气氛较好,根据课件上展示的仪器,学生快速齐声的说出其名称。在教师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观察实验比较细致入微,认真的观察教师的每一步实验操作,了解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相关问题出现时,能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并寻出产生此问题的原因。在对知识的掌握和辨析上,能够明确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这七部分操作,体现了学生良好的领悟能力。在习题练习中还体现出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的准确理解和处理问题的准确性,说明多数学生都认真听课,仔细理解,学习态度积极;
再次,本节课中还出现了一些小插曲,在装完高锰酸钾药品后上讲台演示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同学,由于在学习前学生没有进行过此类操作,在演示过程中没有出现气泡,但他将手离开试管后水沿着导管进入导管一小段水柱,证明了实验装置的气密性良好,而课本上没有提及到,这让很多学生很诧异。而事实上证明他的这一做法确实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错误,但也让同学们能够在此问题上进行讨论和分析,在课后学生能够去尝试实验操作,并对实验提出异议,学生的这种精神值得教师去鼓励。
二、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我再次回顾了我上课的情景,发现存在如下几点不足之处:
1、由于第一次进行大型实验操作,实验仪器较多,作为新教师的我没能够认真仔细的检查实验仪器的准备,导致实验时缺少棉花。因为高锰酸钾实验中,棉花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没办法在课堂上只能让学生观察错误的操作,并根据产生的实验现象分析产生错误现象的原因。
2、为了赶时间能够完成课程内容,对习题的讲解不细致,有些学生出现了一些小问题,没能够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的内容过多,其实学生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能够总结的很好,但是由于时间的问题,没有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宰者进行更多的讨论,虽然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全面的了解,但是如果是由学生来总结说出,学生能够进一步的思考来得出结论,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进一步理解,实际达到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4、课堂中的实验大部分是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不够充足;大部分学生只能观看实验而不是自己做实验。没有给学生自己探究实验的机会。
三、今后教学中努力前进的方向
第一、让学生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我们的实验,不论他能会多少,最起码能够自行去探究化学实验,让学生感到实验成功的成就感。并且要把一些简单的实验探究,大胆放手的交给学生,相信学生是可以的;
6.《氧气和氧化》的教学反思 篇六
本节内容共分3课时进行,第1课时为氧气的性质,第2课时为燃烧和缓慢氧化,第3课时为灭火与火灾自救。
1、学习氧气的性质时,首先引入上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从这些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并从问题中引出与氧气的关系,再来探讨氧气的性质,这样学生比较感兴趣。
2、氧气的化学性质是本节容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配合课堂实验的分析,让学生逐个写出表示氧气跟硫及其他物质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7.《氧气的性质》教学反思 篇七
笔者通过人教A版必修2《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的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谈谈探究性课堂教学.
1.“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探索活动”[2], 是一种发现规律的活动
通过“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的学习, 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思维与想象能力, 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论证能力.学生通过学具长方体模型“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结论”这一流程来认识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问题1 空间的两条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若直线a//平面α, 直线b⊂α, 请你利用学具长方体模型探索直线a与直线b的位置关系.
课堂教学片段1 ……学生A: (利用学具说明) 直线a与直线b可能平行, 也可能是异面直线.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是数学知识、能力发展的生长点及思维的动力, 应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创设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 构造问题悬念, 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自然导入课题, 为学习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在学生直观认识的基础上, 及时提出具有挑战性的新问题, 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探究.
问题2 若直线b与直线a平行, 这样的直线b有几条?你能找出符合条件的直线b吗?【教学积件演示】
通过学生学具模型演示和积件的演示, 这种直观形象, 能够降低学生认识空间位置关系的难度,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与思维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分析问题、探究问题, 自主归纳总结得出规律与结论.
2.“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建构活动, 是一种形成性活动”[2]
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空间位置关系的认知要求:“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结论—思辩论证—总结应用.”
问题3 请你归纳我们的探究成果, 并证明我们发现的结论?【投影展示学生成果】
通过教师 (主导) 创造一个个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 (主体) 进行层层探究, 层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自己发现的结论, 证明自己发现的结论.这一切的学习活动都是由学生自己的探究与思考获得, 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取了新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了一个探究知识的来源和发生的过程.这比掌握这些知识的本身更加有意义.
引导学生概括形成知识网络:
“线面平行, 则线线平行”, “线线平行, 则线面平行”.
经过学生自己的探索、猜测、发现、推理、证明 (包括非逻辑形式) , 获得的新概念、新公式和新定理等新认知, 就会与学生原有的认知产生冲突, 会受到旧知识的负迁移, 甚至产生混淆.这就必须进行新、旧知识的重新整和, 重新建构.这一过程也必须由学生自己去完成, “教师的作用就是抽出学生中那些易于学生学习新概念的观念, 使这些观念成为学生学习新概念的组织者”.[4]以上是对定理的重新概括与构建.“数学的世界是符号化的世界.”[5]用简洁的数学符号语言让学生方便记忆, 把刚学习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进行对比, 使学生脑子中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的组合, 在应用时提取更快捷.更重要的让学生清楚“定义—判定—性质—应用”这样一种知识呈现体系, 从而学会对“定理型课”的学习.[1]
3.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知识的再创造 (应用) 活动, 是交流探究思维过程的活动
例题1 在图中所示的一块木料中, 棱BC//于面A′C′.
要经过面A′C′内的一点P和棱BC, 将木料锯开, 请你探索应怎样画线?
【FLASH积件演示】
好的探究动机 (机会) 往往连接着面的体验、内在的动机以及有效的学习.及时让学生应用刚刚获得的新知, 这是学生继续探究学习的最佳动机.[2]通过FLASH积件的动态演示锯木头的过程, 声形并茂, 使课堂教学再一次进入高潮, 很好的突破了难点, 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知识.
例题2 已知直线l//平面α, 直线m//l, 则m与α的位置关系如何?请你说明理由. (学生独立探究与思考, 推理证明)
课堂教学的片段2 ……平时挺爱发言的学生H兴冲冲的回答:“平行!”
证明过程如下:【投影展示学生H的证明过程】
在平面α内作一条直线n//l,
∵m//l,
∴m//n,
∴m//平面α.
学生I:“直线m还可能在平面内!”
教师:“好!H和I的结论正确吗?”
【全班学生陷入沉思, 并进行再探究, 小组讨论.】
课堂气氛在这里达到了新的高潮.有的同学认为H和I的结论并起来就正确了, 但I没有给出证明;有的认为H的证明太简单, 似乎跟没证明一样, 但又说不上该怎样证明.有的学习小组经过激烈的讨论后形成一致的意见:“H同学只是两种情况没有考虑到, 证明是完全正确的.” (全班45名学生中有29名同学认为正确) 他们认为:
因为直线l//平面α,
根据线面平行的性质:线面平行, 则线线平行.
在平面α内一定能作一条直线n//l,
而m//l, 故有m//n.
根据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线线平行, 则线面平行.
所以, m//平面α.
教师:“很好!同学们对线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定理认识非常清晰.”
4.“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反思活动”, [2]是一种思维的批判活动
课堂教学的片段3 ……这时学生J发言:“他们的证法与H的没多大区别, 可能都是不合理的.”
教师:“那怎么证呢?”
学生K:“应改为过直线添一个辅助平面.即过直线l作平面β与平面α交于直线n.”
因为直线l//平面α,
根据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n//l,
又因为m//l, 所以有m//n且m⊄α,
由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m//平面α.
教师:“真不错!”
有部分同学议论:“三种证明不是差不多吗?”
学生K:“他们添的辅助线太特殊了, 既要在平面内, 又要与直线平行, 满足了多个条件, 事实上已经承认结论了.”
教师:“你真棒!”
师生一同整理解题思路:“线面平行, 过直线作截面, 得交线, 线线平行.”……
例题的探究教学, 再次让学生进入了问题探究的高潮,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对解决空间数学问题过程中添辅助线的随意和想当然, 这是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未和谐一致.设计了这样一个会让学生容易产生错误的探究性问题, 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究, 从而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虽然大部分学生的探究的结果是错误的, 但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 把错误深深的烙在脑海里, 而且及时的巩固了线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定理, 初步学会了线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定理的简单应用.
研究人员认为:“学生如果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其学习效果就好.”教学实践表明, 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巧妙引导, 学生自己的积极的思考、探索, 可以使学生弄清问题的本质, 解决学生自己认识上的矛盾, 消除认知冲突, 从而使学生尽可能避免了对解决空间数学问题过程中添辅助线的想当然和随意性, 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并使之协调一致.课后的相关问题检测结果表明:学生整体对该类问题求解的能力和准确率比以往几届的学生高的多.
以问题探究为出发点和归宿, 营造平等、相互接纳的和谐气氛, 并在探索过程中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 学生可“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结论—思辩论证—总结应用”.教学实践证明, 这是一堂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相互交流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有益尝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 保证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提供适宜的空间, 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增强学生探究的好奇心, 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勤于思考的习惯, 激发出学生潜在的创造力, 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发展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会数学的价值.”[9]这些是成功之处, 但在指导学生如何提出问题, 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学生探究之后教师怎么办, 问题探究的容量应怎样把握, 如何确立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等方面仍值得商榷.
摘要:《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着重强调了“探究性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学实践和探索, 以问题探究性教学为出发点和归宿.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探索活动;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建构活动, 是一种形成性活动;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知识的再创造活动;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反思活动.增强学生探究的好奇心, 激发出学生潜在的创造力, 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增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会数学的价值.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教学实践,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6]朱水根.中学数学教学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3][7][8]徐斌艳.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17.
[4][美]贝尔.中学数学的教与学.许振声, 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0:153.
[5]刘云章.试论数学符号的思维功能.数学教育学报, 1992 (1) :77.
8.“小数的性质”教学片段及反思 篇八
片段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动物王国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运动会,老师录下精彩比赛的一个场面,想看吗?(课件播放三只小乌龟比赛情景)比赛规则:在一分钟内谁跑得远,谁就获胜。
一分钟后裁判员记录的成绩分别是:1号选手3分米;2号选手30厘米;3号选手300毫米。谁将夺冠呢?
生(争先恐后地):它们跑得同样快,比赛未决出胜负。
师(故作惊讶):怎么会呢?它们跑的路程分别是3、30、300。
生:计算速度的“单位”不相同,但是它们的速度是一样的,即3分米=30厘米=300毫米。
师:那么,根据小数的意义,谁能用同一个单位名称把上面等式表示出来呢?
学生讨論片刻,达成共识:0.3米=0.30米=0.300米
课件演示:裁判员用学生尺分别测量出0.3米、0.30米、0.300米的长度并叠放在一起,完全重合。
师:像0.3,0.30,0.300这样的小数虽然写法不同,可是数值的大小完全相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小数的性质”。
片段二:动手实践,理解“小数性质”
1.活动:验证小数性质的普遍性。
师:用大小相同,而平均分的份数不同的纸片,验证写法虽然不同,但大小相等的小数。
(1)涂一涂,填一填,比一比。
(2)汇报。
生1:我发现:0.2=0.20
生2:我发现:0.5=0.50
生3:我发现:0.6=0.60
(3)概括小数的性质。
师:观察上面的等式并与0.3米=0.30米=0.300米比较,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1:从左往右看,在小数部分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生2:从左往右看,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生3:我同意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而在“小数部分”添上0说得不准确(说着举起手中的三张卡片),如0.7=0.70,但0.7≠0.07。
师:下面各数中哪些“0”是小数末尾的“0”?
0.0500.2030030.0000
(学生思考后指出:三个小数末尾分别有1个0、2个0及4个0。)
生4: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也不变。
师:是呀,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刚才的发现?
师生归纳: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或”与“末尾”的含意。)
2.判断。(学生仔细倾听、判断,用手势表示对错。)
(1)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两句话的意义相同。(说明理由。)
片段三:巩固深化,应用规律
师:我们学了“小数的性质”,你认为“小数的性质”有什么用途?
(让学生看第59页内容后回答。)
生1:根据“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可以化简小数。
生2:运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可以根据需要改写小数。
1.化简小数。
(1)下面小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为什么?
0.70 105.0900 30.00 10.2000
(2)将上面的小数化简。
2.改写小数。
让学生独立完成例3。(教师巡视指导。)
3.联系生活,灵活应用“性质”。
甲、乙两商店对同样的钢笔标价分别为5.8元和5.80元,它们各表示多少钱?哪种标价更科学合理?
反思:“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对此,数学教学应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主动建构知识。学生在学习“小数的意义”时,对单位名称的改写已有一定的认知经验。那么,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是直接出示对0.3米=0.30米=0.300米的大小验证,还是从具体情境中引入?笔者认为,后者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起点,更能促进学生积极的数学思考。
为使学生深入理解小数的性质,让学生动手操作不失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为此,在教学中开展让学生对正方形纸片“涂一涂,填一填,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在寻找共同特征中经历“操作、观察、猜想、推理、验证、交流”等一系列探究过程,自主发现“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都相等”的特性千真万确,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内化“小数的性质”中,为避免人云亦云,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判断结果,深入体会数学概念表述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养成“咬文嚼字”的良好习惯,为学习小数性质的应用作了充分的“铺垫”。
教学,有时不完全在于教,而在于悟。学生悟出来的“道道”,远比灌输的“条条”富有魅力。为此,老师应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在创造中达成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同发展。
作者单位
师宗县丹凤镇中心学校
9.《氧气的性质》教学反思 篇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的品质。
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
重点、难点: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了解空气中的主要成份氧气引入新课。
【引言】化学上学习和研究一种物质,一般都是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三个方面着手。
【板书】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提问】什么叫物理性质?
【学生回答】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
【引导学生看书】根据物理性质的要求引导学生看书P11
【归纳板书】1、通常状况下:
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不易溶于水。
2、标准状况下:
密度为1.429克/升,(空气密度1.293克/升)。
3、加压.降温条件下:
淡蓝色液体、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投影】课堂练习
1、液态氧为__色,由气态氧变为液态氧属于___变化。
【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
【学生回答】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板书】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碳的燃烧
【实验】【实验1-2】【引导学生观察】
【归纳板书】现象:①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
②放出热量;
③生成一种让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点燃
化学方程式 :C + O2 === CO2
【板书】2. 硫的燃烧
【实验】【实验1-3】
【归纳板书】现象: ①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②放出热量;
点燃
③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化学方程式:S + O2 ==== SO2
【板书】3. 磷的燃烧
【补充实验】磷的燃烧
【归纳板书】现象:①,发出黄白色光;
②放出热量;
点燃
③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化学方程式:4P + 5O2 ==== 2P2O5
【板书】4.铁丝的燃烧
【实验】【实验1-4】
【归纳板书】现象:①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②放出热量;
点燃
③生成一种色固体。
化学方程式:3Fe + 2O2 ==== Fe3O4
【问题讨论】为什么要预先在集气瓶底放少量水,
或在集气瓶底铺一薄层细沙。
【解释】是为了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
【板书】5、铜.铝也可以燃烧
【板书】6、石蜡的燃烧
【实验】【实验1-5】
【归纳板书】现象:①发出白光;
②放出热量;
③生成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点燃
④瓶壁上有水雾产生。
化学方程式 :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
【小结】
【作业】P141.2
【教学反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应的方法。
2、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及其反应的判断和氧气的用途。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通过对反应物和生成物种类的归纳,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方法。
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理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归纳,培养学生对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
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分析、归纳、认识反应的本质。
重点、难点: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及对反应基本类型的判断。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初步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点燃
【投影提问】写出碳、硫、磷、铁、石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文字表达式。
点燃
【学生板答】化学方程式:C + O2 === CO2
点燃
S + O2 ==== SO2
点燃
4P + 5O2 ==== 2P2O5
3Fe + 2O2 ==== Fe3O4
石蜡+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水
【板书】三、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1、化合反应:
【归纳板书】Ⅰ、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Ⅱ、特点:多变一
Ⅲ、表示方法:A+B→AB
【投影】练习:
1、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B )。
A、 石蜡+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水
B、镁+氧气 点燃 氧化镁
C、碱式碳酸铜 加热 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D、锌+稀硫酸 → 硫酸锌+氢气
点燃
2、下列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C )。
A、C + O2 === CO2
点燃
B、S + O2 ==== SO2
点燃
C、2C2H2+5O2==2H2O+4CO2
D、4P + 5O2 ==== 2P2O5
【板书】2、氧化反应:
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讨论】1、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吗?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1、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例如石蜡的燃烧。
【板书】四、氧气的鉴定
【讲解】用带火星的木条鉴定.现象:木条重新燃烧
【实验】鉴别氧气和空气
【板书】五、氧气的用途
【讲解】 性质 依赖决定 用途
【投影】医疗:供给呼吸、登山、潜水、航空
10.《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反思 篇十
本节课由两部分活动组成:第一部分,主要围绕反应的原理,反应的条件,可操作性,反应装置和收集装置的`讨论展开。给学生进行理论方面的知识支撑,系统的感知和要做好一个成功实验应考虑的主观因素有哪些。第二部分,主要围绕实验室利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展开,通过对比实验的开展,理解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及其自身的性质中的不变性。最后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真切的感知具体制取过程,同时给学生讲解分液漏斗在实验中的对速率调节可控性的优点。
本节课的设计我侧重于让学生对气体制取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及其对实验装置和步骤的初步了解,为后面去实验室具体操作做好准备工作。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都渴望能到实验室去。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明显体现出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鼓励学生对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对他们提出的见解中合理的部分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加以详细的分析,用学生能懂的理论或实验来说服他,让他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
11.《氧气的性质》教学反思 篇十一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学习内容是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中《二氧化硫的性质和用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认识SO2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本节在教材中被安排在《化学1》的最后一个专题,是在学习了氯、溴、碘、硅、钠、镁、铝、铁、铜及其化合物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硫及其化合物,是对高中化学必修阶段无机化合物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将为后续章节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伏笔,为《化学2》及后续选修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事物两面性,树立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健康意识不可多得的一节课。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其防治的原理。
(2)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3)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1)学会通过查阅资料等途径,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SO2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SO2引起酸雨等环境污染的社会问题,树立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健康意识。
(2)了解SO2在食品加工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科价值。
(3)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事物两面性的哲学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SO2的氧化性、还原性和漂白性。
难点:通过探究实验,归纳SO2的化学性质。
【教学思路】
本节课是在教师质疑的前提下,启发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制定验证计划,进行实验探究、讨论分析、总结归纳,从而得出结论,练习提高。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之间通过彼此对话、相互交流,以及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共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现象分析得出化学本质,再从化学的角度去分析解释实验现象和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即发挥了知识的迁移作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实际,呈现给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这将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对实验事实进行归纳总结,从而获取相关知识,领略实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验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设备展示和播放学生收集的与酸雨相关的图片和短片,让学生在观看图片和短片中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硫酸型酸雨中硫元素是从哪里来的?(2)硫酸型酸雨是怎样形成的?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和视频的观看,能够激发好奇心,使之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也能认识到化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了解SO2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点出本节课的主题:SO2的性质和作用。
(二)回顾旧知识,归纳性质
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硫与氧气反应可生成SO2以及SO2的物理性质。归纳SO2的物理性质,回顾以前学过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学习方法,由此构建比较完整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框架。
(三)提出问题,实验探究
问题一:CO2溶于水后会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H2CO3,那么SO2溶于水是否也会发生化学反应呢?其产物又是什么?
1.通过问题的提出,学生将会作出自己认为合理的猜想,并解释其猜想的依据。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努力探索解决新的问题,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了个性的发展。
2.教师讲解演示教材P88实验1,由此认识SO2溶于水所形成的水溶液显酸性,让学生认识到这是SO2作为酸性氧化物所具有的一般性质。教师从SO2作为酸性氧化物这一角度引导思考问题二。
问题二:SO2作为酸性氧化物还具有哪些性质?
通过回忆,学生构建与原有知识——酸性氧化物的联系,从而可以总结归纳出SO2作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1)与水反应;(2)与碱反应;(3)与碱性氧化物反应;(4)与盐反应等。这将有利于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网络化的形成。
教师引导回忆氧化还原反应等相关知识,观察分析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思考下一个问题。
问题三: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思考,SO2是否具有其他的性质?
学生很容易得出SO2具有氧化性、还原性的性质,并能设计出验证SO2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实验方案,教师对提出的可行的实验方案加以肯定和表扬,对不够严密的实验方案给予一定的鼓励,这将更好地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完成教材P88实验3,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并派代表发言,教师对发言进行点评。在此,教师通过SO2的的还原性解释SO2溶于雨水形成酸雨的过程及其pH值的变化情况。
在教学内容上起到了与情境引入相呼应的效果,理解酸雨的形成过程,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问题四:SO2的任意排放会导致酸雨的形成,造成环境污染等危害,那么是否说明SO2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就毫无意义了呢?
教师播放食物“化妆品”——SO2在食品加工领域的使用情况。学生通过视频中的解说,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归纳出SO2的特殊性质:漂白性(只能漂白部分有色物质)、消毒性、毒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材P88实验2,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通过对SO2性质进行分类归纳,让学生养成了从物质类别、氧化还原和特性三个宏观角度分析探讨物质性质的思维习惯。
(四)解决问题
回顾SO2的用途和对环境的污染,探讨其防治方法。使学生形成用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
【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学生收集图片和有关酸雨危害的实例,实验较大程度上靠学生自发地探究、感悟,培养了兴趣,也少走了很多的弯路。教师的作用就是根据学生的现状和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在教师质疑的前提下,启发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制定验证计划,进行实验探究、讨论分析、总结归纳,从而得出结论,练习提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引导和帮助,给学生必要的探究和体验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从本节课的教学情况看,学生思维积极,多方互动有效,教学效果较好。
本节课的亮点:
1.教学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的新理念。
2.本节课在教学之前就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酸雨危害的图片及实例,并归纳符合新课程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科价值,树立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健康意识,培养了学生辩证认识事物两面性的哲学观点。
3.能够多方面、多层度地解读、处理教材。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适时进行自主实验、提问、练习等,努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本节课也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本节课教学之前就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酸雨危害的图片及实例并归纳,所获得的信息可能并不完美,对课堂的顺利进行可能会有影响。
2.在课堂中进行较多实验,学生对实验现象、结论等的陈述不敢大胆,而是将教材所描述的现象和结论呈现给同学。
3.本节课设计的学生活动较多,课堂容量大,时间不易控制,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课堂时间驾驭能力。
参考文献:
[1]郑长龙.化学实验教学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
[2]余文森,郑金洲,王云生.新课程化学教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9.
12.《氧气的性质》教学反思 篇十二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第四课时,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以及会建立二次函数模型和理解二次函数的有关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 它既是对之前所学函数知识的拓展, 又是对前几节课学习的二次函数y = ax2, y = ax2+ c, y = a ( x - h) 2的图像与性质内容的延续和深化, 是对二次函数特殊情形的研究, 为将来二次函数一般情形的教学乃至高中阶段函数的教学打下基础, 做好铺垫.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而且无论是在知识上, 还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上, 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 = a ( x - h) 2+ k的图像, 会应用二次函数y = a ( x - h) 2+ k的性质解题.
2. 掌握二次函数y = a ( x - h) 2+ k的性质, 掌握把抛物线y = ax2平移至y = a ( x - h) 2+ k的规律.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二次函数y = a ( x - h) 2+ k的性质, 并要会灵活应用.
难点: ( 1) 二次函数y = a ( x - h) 2+ k与y = ax2的图像之间的位置关系;
( 2) 通过对图像的观察, 对比分析发现规律, 归纳出其性质.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 一) 复习回顾, 引入问题
1. 复习提问
师: 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类型的二次函数图像?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 二次函数y = ax2, y = ax2+ c, y = ( a - h) 2的图像.
( 学生回答的同时多媒体展示出其联系)
c > 0向上平移
y = ax2———y = ax2+ c对称轴为y, 顶点是y轴上的 ( 0, c) 点
c < 0向下平移
h > 0向右平移
y = ax2———y = ( a - h) 2对称轴为x = h, 顶点是x轴上的 ( h, 0) 点
h < 0向左平移
2. ( 多媒体展示, 指名学生回答) 二次函数 y = -1x22的图像, 可以先向___平移___个单位, 得到函数y =-1/2x2- 1的图像; 二次函数y = -1/2x2图像向平移___个单位得到y = -1/2 ( x + 1) 2的图像.
3. 引入问题
师: 那二次函数y = -1/2 ( x + 1) 2- 1的图像又是什么样的呢? 你能说出它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并画出其图像吗?
( 二) 探索新知
1. 师: 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函数 y = -1/2 ( x + 1) 2- 12的图像, 指出它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及顶点、最值、增减性.
列表:
2. 先让学生自己列表、描点、连线, 然后在投影上展示学生的作图, 作图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 同时多媒体展示作图过程, 然后让学生观察图像, 指名学生归纳出它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及顶点、最值、增减性.
3. 进一步提出问题
师: 我们通过画二次函数y = -1/2 ( x + 1) 2- 1的图像观察出它的顶点坐标为 ( - 1, - 1) , 如果不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 你也能说出它的顶点坐标吗? 如y = 3 ( x + 5) 2- 2的顶点坐标是多少?
生: ( 有学生很快就说出) y = 3 ( x + 5) 2- 2的顶点坐标是 ( - 5, - 2) .
师: 为什么y = 3 ( x + 5) 2- 2的顶点坐标就是 ( - 5, - 2) , y = -1/2 ( x + 1) 2- 1的图像的顶点坐标就是 ( - 1, - 1) 呢?
4. 学生开始思考,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不同小组发表自己的讨论结果.
生1: 从函数解析式来看, 因 ( x + 1) 2≥0, 所以 -1/2 ( x +1) 2≤0, 当x = - 1时, 函数y = -1/2 ( x + 1) 2- 1有最大值- 1, 所以函数图像的顶点坐标为 ( - 1, - 1) .
师: 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生2: 从平移的 观点来看, 把抛物线y = -1/2x2向左平移1个单位, 再向下平移1个单位, 就得到抛物线y = -1/2 ( x + 1) 2- 1.
抛物线
从而得顶点 ( 0, 0)
生3: 也可以把抛物线y = -1/2x2向下平移1个单位, 再向左平移1个单位, 得到抛物线y = -1/2 ( x +1) 2- 1.
顶点 ( 0, 0 )
教师可鼓励学生的发现.
5. 观察图像, 得出性质
师: 通过平移抛物线y = -1/3x2可得到抛物线y =-1/2 ( x + 1) 2- 1, 那抛物线y = a ( x - h) 2+ k与抛物线y =ax2有怎样的联系?
生1: 抛物线y = a ( x - h) 2+ k与y = ax2形状相同, 位置不同.
生2: 把抛物线y = ax2向上 ( 下) 向右 ( 左) 平移, 可以得到抛物线y = a ( x - h) 2+ k.
教师可补充: 平移的方向、距离要根 据h, k的值来决定.
师: 根据抛物线y = a ( x - h) 2+ k与y = ax2的联系, 同学们能总结出抛物线y = a ( x - h) 2+ k的性质吗? 让学生再次分组讨论并探究抛物线y = a ( x - h) 2+ k的性质.
各小组基本都能归纳出:
抛物线y = a ( x - h) 2+ k有如下特点:
1当a > 0时, 开口向上; 当a < 0时, 开口向下.
2对称轴是直线x = h; 3顶点是 ( h, k) .
对于二次函数y = a ( x - h) 2+ k的图像的增减性, 学生不太容易总结出来, 可在白板上分别展示出a > 0, a < 0时的图像, 根据函数图像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 三) 课堂练习 ( 多媒体展示下列各题)
1. 抛物线y = - 3 ( x + 4 ) 2+ 1中, 开口向___, 顶点为___, 对称轴为___, 当x___ =时, y有最值是___. 当x ___>时, y随x的增大而___, 当x___ <时, y随x的增大而___.
2. y = 4 ( x - 1 ) 2+ 3 的 图 像 可 由 y = 4x2的 图 像 向平 移___个 单 位, 再 向平移___个单位得到. 因此 y = 4 ( x - 1) 2+ 3 的 对称轴是___, 顶点坐标是 ___, 当 x___ 时, 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 当 x ___时, 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 当 x =___时, 函数 y 有最__ 值___ .
3. 设抛物线的顶点为 ( - 2, 1) , 且经过点 ( 3, 2) , 则它的解析式为___.
4. 已知抛物线 y = a ( x - h) 2+ k 的顶点坐标为 ( 1, 2) , 且 x = 2 时, y = 6, 则 a =___.
( 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抛物线y = a ( x h) 2+ k的图像的性质.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教师不再一味地传授知识, 而是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 本节内容整合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让学生自己在已有的知识上去发现新知, 从而掌握新的知识. 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 观察, 主动探求新知识, 同学之间分小组讨论交流, 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体会观察、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技能与方法, 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团结合作的意识. 在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有条理的交流, 让学生能够清晰地阐述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解除困惑, 然后将其讨论结果在全班交流, 对新知识达成共识. 本节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并使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 让教学发挥最大效益, 使学生“学”有所思, “学”有所获. 在教学中, 不仅让学生经历知识探索形成的过程, 同时还使学生能用综合法加以证明,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因这节课是学生刚开始接触二次函数y = a ( x - h) 2+ k的图像与性质, 所以课堂练习都是性质的基本应用, 目的就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理解基础知识, 难度不易大, 对于没能掌握的学生要及时补救. 这节课还用了多媒体教学, 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作图, 可以发现学生作图的问题有哪些, 便于教师指导学生, 共同纠正错误, 使学生印象深刻, 同时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函数图像的画法, 这样不仅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 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 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知识, 还降低了教学难度, 化难为易, 提高了教学效率, 节省了时间,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又因使用课件容量大, 速度快, 有少部分学生没能充分理解所讲的新知识, 还得靠课外去消化.
另外, 教学时应注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交流, 同是要让学生有机会畅谈他们的感受体验和收获, 给机会表达他们学习的困惑, 及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见解, 在课堂上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摘要:课堂教学改革提出已久, 我们的课堂也或多或少都在实践着新的教学理念, 然而,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停留在教师“教”上的仍然居多, 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切实从听教师讲、做练习等被动的学习中解脱出来, 把“教”转化为“学”,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主动参与到课堂, 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呢?这需要每一个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在交流中相互学习, 相互促进, 共同探索提高.
13.《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篇十三
这节课内容较多,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即双氧水分解制取氧气、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以及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第二部分为实验操作部分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以及收集装置。
通过对过氧化氢实验(①取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②取过氧化氢溶液,向其中加入适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③实验②没有气泡冒出时,再向其中加入适量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的对比观察、探讨和分析,学生的疑惑轻松得以解决。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明显体现出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跟学生一起进行探究的时候,老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教师鼓励学生对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对他们提出的见解中合理的部分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加以详细的分析,用学生能懂的理论或实验来说服他,让他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老师要及时加以帮助,以确保探究能顺利的进行下去,同时也巩固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老师还是一个智者。
由于在本课题中集中了一些基本操作,而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很差,因此,主要采用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讨论一些基本操作的要点和要求。在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的`实验中,只须加绿豆体积大的二氧化锰粉未,不要像书中图示那样多,否则反应会很剧烈,难以控制。用加热氯酸钾、二氧化锰、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这三组对比实验来讲解催化剂的概念比较好,用时短,现象明显。
这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部分很多在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原理部分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还要求学生掌握催化剂的特点这在学生的理解中是难点在讲解过程中主要强掉催化剂的“一变二不变”帮助学生理解。在实验的操作方法中要求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发生装置以及收集装置的选择发生装置要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确定而收集装置要根据气体的性质来确定学生对于装置的选择不太陌生只是突然听到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有些不知所措以后在讲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要告诉学生什么是发生装置、什么是收集装置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的多。
14.初中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 篇十四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粤教版三年制初中化学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本节教材分成: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三部分。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性质。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氧气的制取和性质也是我们近年来中考考察的重点、难点内容,无论是实验操作考试还是理论考试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并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教给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空气的成分的基础上学习的,对空气中氧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结合生活实际,氧气在人和动物呼吸作用中所起重要作用。认识了氧气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对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方法、记录方法与描述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是学生的主要障碍点。学生的认知水平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引导帮助。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 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二、说教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 —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 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知识竞赛法 这符合初中生争强好胜、集体感和荣誉感强的特点。在抢答竞赛中,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高,有利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4、质疑释疑 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
三、说学法:
1、探究学习: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氧气的用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首先以[谜语]:看不见摸不到,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打一物质(氧气)。设问: “人的日常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的是氧气?”学生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出一些常见生活中现象,如:人需要呼吸,如果一个人5-7分钟不呼吸会怎么样?钢铁为什么会生锈?家里的液化气是怎样被点燃,为什么能燃烧?等,这些现象都与氧气有关,这样不但能自然导入课题,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此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的教学。引入新课。
(二)层层深入、讲述新课
因为氧气与人类的生活联系的非常紧密,由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积累说说自己已经认识了哪些有关氧气的性质。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设问]:什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研究物理性质通常从那几个方面出发?然后我通过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进行观察并阅读课本总结氧气的物理性质。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态、味?(无色、无味的气体)(2)[教师提供资料]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密度比空气略大)(3)鱼儿在水中能自由生活,为什么?(水中有氧气)市场上卖鱼的,为什么过一段时间要向池里舀一些水或通一会空气?(氧气不易溶解于水)(4)如果条件改变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学生进行思考,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思考分析、讨论,学生能归纳出:
物理性质
1、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略大
3、不易溶解于水
4、氧气 –183c 液态氧-218c 固态氧(无色)(淡蓝色)(淡蓝色雪花状)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既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是学生达标的关键。因此我主要采用探究性实验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物质的性质,所以,讲课时注意引导学生想到(或观察到),这些物质在空气(或纯氧)中点燃前并不跟氧气发生反应;点燃后再观察它在空气中能否持续燃烧,以及燃烧时的现象;继而观察它们在纯氧中燃烧现象,最后才是对生成物的检验。以上这一系列有目的的思维性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有效之路。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并有程序地教给学生操作实验的技巧、注意事项、燃烧现象的语言描述及文字表达式。[问题讨论]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
[回答]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教师]根据物质的元素种类,我们把纯净物分成了单质和化合物。现在我们从这两类物质中选取木炭、铁丝、石蜡,看看他们会与氧气发生怎样的反应。[演示实验一]木炭与氧气的反应 [观察与思考] 1.把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到燃烧,先观察它在空气中燃烧的情况,然后将木炭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里,观察现象。
2.待燃烧停止后,立即向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并加以振荡,再观察石灰水发生什么变化,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后思考。[学生活动]:问题讨论
1.木炭在氧气里燃烧和在空气里燃烧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木炭在氧气里燃烧有什么物质产生?用什么实验可以验证? [总结板书]: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无色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碳 + 氧气 → 二氧化碳(学生书写)C + O2 → CO2
[问题探究]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与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程度明显不同,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69页,思考回答)
[师生讨论归纳] 空气中含量较多的是氮气分子,氧气分子含量相对较少,物质与氧气分子碰撞的机会较少,而在纯氧中则大大增加了这样的机会。
[演示实验二]铁与氧气的反应
[设问]铁丝也能燃烧吗?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铁丝燃烧是什么样的? [观察与思考]
1、把铁丝绕成螺旋状,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2、把红热的铁丝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里,观察发生的现象(集气瓶内应预先装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上一薄层湿的细砂)。[问题讨论] 1.细铁丝在氧气瓶里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的黑色固态物质(四氧化三铁)熔化而溅落瓶底,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2.本实验为什么要在集气瓶里预先装少量水或在瓶底先铺一薄层湿的细砂? 观察实验。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板书]:
2、铁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的黑色固体。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可用文字式表示如下: 结论:铁 + 氧气 → 四氧化三铁(学生书写)Fe + O2 → Fe3O4
[小结]:装氧气的集气瓶要预先装少量的水或瓶底铺上一层细沙,是为了防止生成的灼热的四氧化三铁跌落炸裂瓶底。[演示实验三] 石蜡与氧气的反应
氧气除了和碳、铁等单质反应外,还可以和哪些物质反应呢?把铁丝固定的点燃着的一小段蜡烛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里,观察现象。待燃烧停止并冷却后,仔细观察瓶壁上有什么现象?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板书]: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火焰十分明亮,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壁有水珠生成,水珠生成,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生成。结论:石蜡 + 氧气 → 二氧化碳 + 水(学生书写)[问题探究]你如何通过实验验证蜡烛燃烧的产物? [讨论]通过以上实验,你能知道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吗?
[小结]师生共同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能与许多单质或化合物发生反应,能支持燃烧。
[分析]观察今天实验的前两个反应文字表达式,有什么共同特点,三个文字表达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化合反应: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A+B==AB)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问题]氧气性质活泼,那么它有什么用途呢?下面我们一起观察几幅生活中常见图片,来看看氧气有什么用途。
1、阅读课文,及71页图示。
2、课后在网上、课外书籍上查资料或与父母交谈
这样有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参透“知识的获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课堂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这种观念。让学生多关注平日司空见惯的事物,因为生活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小结]炼钢、气割气焊、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练习检测:ppt展示 [请求援助] 我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气体,只知道一瓶是氧气,一瓶是二氧化碳,谁能帮助我把它区分开?现在我又遇到一个难题,我将三瓶气体弄混了,只知道是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谁能再帮助我把他们区分开? [ 课堂小结] 通过学生起来谈收获,总结本节课重难点
(六)教学反思:
【《氧气的性质》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化学制取氧气教学反思11-12
菱形的性质课后教学反思08-20
比的基本性质数学教学反思07-18
《二氧化硫性质探究》的教学反思07-03
《10.3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反思08-29
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08-03
平行线性质教学反思08-16
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学反思08-02
氧气一节教学设计09-20
课题2氧气教案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