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文化理念研究论文

2024-10-22

奥林匹克文化理念研究论文(共9篇)

1.奥林匹克文化理念研究论文 篇一

奥林匹克涉及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个体到社会、从具体到抽象的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丰富的文化内涵。

奥林匹克运动有助于社会价值观念的提升,有利于平等观念的建立,有益于市场道德观念的建设,有益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奥林匹克文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体育文化发展的主流文化,成为各民族展示自身文化以及政治、经济、科技等多视角的立体视窗。奥林匹克运动已成为当今世界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社会活动形态作用于社会的不仅仅是体育力量,它对人们的行为趋向、道德升华、心理感受、价值观念、文明导向等许多方面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奥林匹克运动持续时间长,影响广泛深远,归结于它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奥林匹克文化鲜明的象征性。顾拜旦说:“奥林匹克运动是一个伟大的象征。”在奥林匹克运动中有一系列独特而鲜明的象征性标志,如奥林匹克标志、奥林匹克格言、奥林匹克圣火、奥运会吉祥物、奥运会会徽等。奥运会标志中,蓝、黄、黑、绿、红互相套接的五环成为世界和平、民族团结的象征。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既是指在竞技场上不断地战胜自己,挑战新的极限,同时也鼓励人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地超越自我,永远保持蓬勃朝气。

奥林匹克文化浓郁的艺术性。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人体展示的最高形式,运动员精湛的技术、拼搏进取的精神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向自身体能生命的极限挑战,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得快乐、幸福、身心愉悦的形象。这些形象达到极高的审美意境,洋溢着浓郁的艺术气息。奥林匹克运动意在创造和展示一个美的世界,不仅展示世界第一流人体形态的美、力的美、韵律的美、运动的美等,而且也集中了其他多种文化艺术形式的美。

奥林匹克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奥林匹克运动是以体育运动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但不局限于体育这一领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各种文化形式包括美术、音乐、舞蹈、建筑艺术、雕塑、文学等。奥林匹克涉及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个体到社会、从具体到抽象的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丰富的文化内涵。

奥林匹克文化突出的人文性。《奥林匹克宪章》明确表述:“奥林匹克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和平的社会。”奥林匹克主义倡导,以宽广的胸怀和开阔的视野善待各国的文明成果,以尊重替代歧视,以交流代替排斥,以友好竞争代替对抗,以共处代替冲突。这正是不同文化的文明,不同民族国家共同追求的目标。

奥林匹克文化坚硬的强势性。奥林匹克对世界和平的向往与号召成为一种强势文化,它对各种民族文化具有强大的感召、同化、融合、兼容和统摄的力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当然,经济全球化为奥运会的强劲势头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使它如虎添翼。

奥林匹克精神在经济社会许多领域有着重要的推演价值

奥林匹克运动有助于社会价值观念的提升。竞争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之一。奥林匹克精神是一种理想,它总是表现着人战胜自我的海格里斯精神。这一胜利不会完全取得,因而总需要不断努力。于是,奥林匹克精神为人类之间的相互竞争提供了道德基础和伦理准则。奥林匹克的这一精神远远超出了体育场的范畴,在在经济社会许多领域有着重要的推演价值。

奥林匹克运动有利于平等观念的建立。《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努力使运动中普遍贯彻公平竞赛的精神,消除暴力行为”。在竞技体育比赛中所实行的规则、裁判、仲裁、竞赛、选拔和奖励等,与市场经济的“行为准则”是一致的。奥林匹克文化的宣扬与普及对于人们接受市场经济的各种基本原则,无疑是有益的。

奥林匹克运动有益于市场道德观念的建设。奥林匹克对“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取胜”精神的提倡,奥林匹克强调对青少年所起的教育作用以及奥林匹克对尔虞我诈欺骗行为的坚决抵制,都可以为社会树立良好的道德规范,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可以说,我国的传统文化由于奥林匹克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变得更有生气,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因为有了奥林匹克文化的介入将充满活力。

奥林匹克运动有益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由“人文”所构成的精神在奥运会的总体结构中至关重要,它是现代奥运会持续、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纬度。奥林匹克运动是“通过体育运动在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的精神方面教育青年,从而有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更加和平的世界”,“在全世界推广奥林匹克原则,从而创立国际友好。”是要通过体育使整个人类都看到自身发展的希望和前途,使整个人类都变得明智起来、友爱起来。人文奥运精神的重建无疑是社会和谐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激励因素和动力支持。

奥林匹克运动有益于人们生活品位的提升。现代社会人们对生活的品位,对创建新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通过运动与比赛,人性得到丰富与发展也是个人获得在社会生活中展示自己价值的前提条件,并且人的个性的丰富与发展又会促使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因为,健康、文明、高质量的生活方式不仅仅指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与坚实,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增强人们生活的情趣、丰富生活情感、增强生活文化的内涵。

奥林匹克运动有益于继承发扬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世界文化遗产。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而那些代表一定时期民族发展水平、对民族发展具有长远影响的文化一般则被认为是优秀文化。现代奥运会是充分展示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巨型舞台,也是优秀文化交流、整合、适应的桥梁和纽带。它积极鼓励各民族的风土人情、礼节习俗以及代表社会进步发展的方方面面在奥运会上相聚和提高,倡导人们以友谊和平、和谐发展的姿态走到一起,把民族文化从跨文化层面推进到全球化高度。2008北京奥运会,必将对继承、发扬和传播我国优秀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将给世界留下了独具特色的丰富的文化遗产。

2.奥林匹克文化理念研究论文 篇二

一、根据市场和环境确定经营思想, 建立现代经营观念体系

企业在市场营销活动中需要着力研究市场的需求状况, 注重消费者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 还要在市场, 社会营销观念的基础上建立起创造需求, 生态营销, 关系营销, 绿色营销, 服务营销, 大市场营销相结合的新营销体系。

可口可乐公司借助奥运赞助商的声势, 在过去几年中, 该公司与世界自然基金会联手推出了一系列声势浩大的节水活动。最新它们在中国的节水项目加快了进展。在该项目的各种预算中, 有一项是在五年内斥资2000万美元来改善中国七大流域 (包括长江) 沿岸居民用水的水质和水量。可口可乐还与绿色和平组织 (Greenpeace) 合作在奥运场馆放置环保的自动贩卖机和冰箱。可口可乐公司发言人Christina Lau表示, 奥运会是给公司环保行动提速的方式之一, 但这些项目都有长期目标, 不会在2008年后就戛然而止。可口可乐为世人送上营销创新的经典之笔———“QQ火炬在线传递”。这个相当简单的创意, 却带来了巨大收益。仅仅几天时间, QQ火炬在网上已呈燎原之势。通过网络平台, 可口可乐与几亿人紧连在一起共享奥运风情, 大幅度地提升了可口可乐品牌的美誉度。在火炬图标的带动和启发下, 后来又出现了“中国心”图标行动。同时, 将奥运与公司产品相结合, 为奥运推出全新包装, 做到了“我跟奥运走”, 既抓住了消费者对奥运的热情, 又留意了公司长远的发展壮大以及潜在的市场需求。在提升公司形象的同时, 也宣传了公司, 扩大了公司的影响。

二、营销整体化, 特色化, 多元化

以21世纪市场营销“市场竞争无形化, 营销目标多极化, 营销决策整体化, 营销策略特色化, 营销渠道网络化, 营销过程信息化, 营销沟通双向化, 营销服务系统化”的新特征为向导整体的, 富有特色的, 多元化的展开营销策略。

“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阿迪达斯抓住北京奥运会这一绝佳的时机, 成功的拿下了08年北京奥运会的赞助, 着眼于所有参与奥运会的人员 (包括现场观众和主办国人民) 以及媒体记者, 以奥运与运动作为主线, 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进行“全程追踪”。把借助体育明星的效应和赛场间接广告以及网上宣传等方式相结合, 并为2008年北京奥运制作专题广告, 历届传统的特许产品有纪念章、恤衫、棒球帽等具有庆祝和纪念意义的产品加大宣传力度, 成功的扩大了阿迪达斯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同时, 阿迪达斯还抓住了“后奥运时代”, 加快了产品更新发展的步调, 以迎合消费者的求新求奇, 追求个性的消费心理, 稳扎稳打的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 成功地争取了广泛而持久的效果, 最终, 赶超了耐克, 稳居中国体育市场龙头地位。

三、将无差异性营销策略和差异性营销策略相结合

不同的市场覆盖, 甚至是同一市场覆盖, 应采用不同的营销策略。

奥运门票的销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无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 (不管是哪国人, 哪个民族人) 都有相同的购买门票的权利, 机会也是均等的, 有相同的奥运纪念品, 和除座位外同等的待遇, 都是奥运热爱者和爱好者。差异性主要是指作为的差异性, 依据赛场不同座位的不同视觉效果, 抓住观众对视觉效果的追求, 对某些座位的需求, 实行不同的价位制。在满足消费者心理要求的同时, 充分发挥了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作用, 也有效地调节了消费者之间的心理矛盾和心理顾虑。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门票效益。

此外, 就是座位的和通道的特殊设置。体育场内设有残疾人专用通道, 专用椅等等这些特殊设施。大大地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 同情心和怜悯。体现了奥林匹克对观众的尊重和理解。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充分发挥集群效益和带动作用

一个经济亮点的出现, 往往能过带动一个产业的兴起和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就是2008年甚至至今一个独特的旅游, 文化亮点。

旅游:由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 中国进出境旅游观光人数增加同比增长25%, 入华旅游的人大幅度的增加。我国旅游业出现了新高潮, 带动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壮大, 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财政收入, 有力的拉动了我国GDP的增长。

国际形象:给我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 让各国更多人了解和来到中国, 是纠正他们对我国的不好认识和印象的好机会, 增强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迎来一个大飞跃时期这种飞跃不仅是观念的传播, 更让大多数中国人兴奋的是, 传统文化产业将会给中国带来真金白银。

近几年来, 中国传统文化结出了很多硕果。奥运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 奥运的发展也依赖于经济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 特别是学习经济类专业的我们应该时刻关注以奥林匹克运动会为典型的体育事业对经济的发展, 学会自主分析体育与经济的联系。在了解和关注体育事业的同时巩固自己的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重杰, 宋璐毅.民族产业参与北京2008奥运会营销的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4) .

3.奥林匹克文化理念研究论文 篇三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对中国玉文化进行考古学、文化学、社会学、体育学等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研究认为,中国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观上有多处融合,主要表现在注重内在美德、倡导民族气节、追求质朴美、喜爱音律美、在意身份等级等方面。经过长期融合后,中国玉文化在尊敬祖先、构成汉字、重视道德、展现历史、追求和谐等方面能凸现中国文化特色。借助“金镶玉”奖牌,北京奥运会在奖牌材质、文字图案、文学寓意、色彩名次、打造过程、精神内涵等方面,主动而巧妙实现了中国文化对奥林匹克文化在物质文化上的完美融合,而精神文化上的深度融合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中国玉文化;奥林匹克文化;文化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7-0877-04

奥运奖牌是奥运会形象景观和竞赛组织中的重要环节,一块奥运会奖牌凝聚着运动员毕生的梦想。北京奥运会设计的玉环奖牌,在对奖牌材质进行大胆创新的同时,闪亮推出了中国传统的玉文化,这让国际奥委会官员和中国民众耳目一新、赞不绝口。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赞赏道:“北京奥运会奖牌将被证明是一件艺术品。它们高贵,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的结合。我们对北京奥运会奖牌设计方案表示祝贺!”[1]可见,玉环奖牌绝不仅是纯粹的精美艺术品,可供人欣赏把玩,更重要的在于,它传递的是中国文化向世界的广泛传播与多方渗透,折射的是中国文化对奥林匹克文化的主动沟通与积极融合。

1文化融合

1.1文化融合的概念融合是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所谓文化融合,是指不同文化因素或文化成分彼此接纳与调和,形成一个有机文化整体的过程。”[2]它通过对其他文化的学习、借鉴和吸收,不断丰富和更新本民族已有文化的过程。纵观历史,文化融合在世界上是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诸如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是环地中海欧亚非各地区文化融合的结果;中国古代文化吸收印度佛教文化后,创新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日本文化则被称为顺利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杂交文化”,并由此成功实现了其现代化。

文化不仅在时空纵向上存在历时关系的文化融合,比如中国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还在时空横向上存在共时关系的文化融合,比如北京奥运会中,中华民族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之间的融合。不同文化之间,文化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是不一样的。中国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融合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与文化变迁,这种融合是深度融合,它不仅是物质文化上的表层融合,而且在精神文化的内核上也有水乳交融的深层融合。而中国玉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主要是在物质文化上进行了完美而巧妙的表层融合,在精神内核上的深层交融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逐步调整与整合。

1.2中国玉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相生相融中国玉文化是国人在磨制、佩带、祭祀和传承玉器的过程中出现的文化现象,具有中国特色,能反映中国文化的性格特点、价值观念、审了玉。玉在尚无文字记载的史前时代经历了六千余年的发展,被制为祭器以祀神灵、琢以瑞信象征统治权力。这些玉器在主人死后还要被殉葬入墓[3]。玉器的出现和使用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埋下了第一块奠基石,也使中国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中华文化的变迁发展相生相伴、相互渗透融合,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水乳交融关系。随着时代变迁,玉器不仅成为广大民众聘礼、装饰、鉴赏、收藏的重要对象,而且还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了丰厚的民族文化意蕴。

1.3中国玉文化对奥林匹克文化的主动融合一般而言,文化融合在形式上具有“由高向低”的流动特点,即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强势文化总是对弱势文化具有较大影响力,所以迄今为止的文化融合,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向非西方文化的“单向融合”[2]。相对于我国民族文化而言,奥林匹克文化是外来的强势文化。近代中国把奥林匹克运动及其文化当作“强兵”与“强国”的有效手段加以接受和模仿[4],这是在中国比较被动的状态下迫不得已进行的一种文化融合。这种文化融合主要是单向度的、被动的文化融合。

当北京奥运会成功申办后,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中国文化作为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逐渐上升的强劲势头主动向周边邻国和西方国家进行文化渗透、文化交流。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关系,主要由过去的单向度地被动融合,变成双向度的主动融合。一方面,我们逐渐接受奥林匹克文化,积极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另一方面,我们也开始对奥林匹克文化进行有意的主动的文化渗透。从整体看,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的“和谐”主题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旋律面向国际社会广泛传播。从局部看,中国文化在接受西方奥林匹克精神的同时,“金玉结合”的奥运奖牌设计分明传达出中国玉文化对奥林匹克文化的主动融合。

2中国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观上的多方融合

2.1注重温润高洁的内在美德中国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本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两种文化在各自发展的基础上互有交叉、彼此渗透,进行了充分而深刻的文化融合。

玉器与美德本来没有关系,但中国人赋予玉器以美德,将主观情感投射到玉器的客观属性上。把天然具有温润、质朴、无瑕的玉器比作君子高贵、坚毅、高洁等等美好品德,将玉文化与传统文化进行相互的渗透和充分的融合。中国玉文化与中国人的文化生活、行为方式、道德品性是密切相联的,彼此之间能相互说明、互相映衬。

2.2倡导刚毅坚贞的民族气节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人的气节和节操,把维护民族尊严和荣誉,看作是民族的骄傲。

玉是美石,质地比较坚硬,不会弯曲以委曲求全。这种坚硬不弯的自然品性被中国文化合理借用过来,与抽象的气节、操守贯通融合,用以象征刚毅、坚贞、勇敢不屈的民族气节。

2.3追求清水芙蓉的质朴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反映了中国文化主张顺应自然,崇尚清水芙蓉的质朴美。庄子在《天道》篇里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5]这种质朴美,追求自然、真实、朴素、实在、单纯,反对浓艳、华丽、浮夸、虚空、造作,崇尚雕而无痕、浑然逼真的艺术境界。这种质朴美在玉文化中得到了长期印证。

2.4喜爱声韵协调的音律美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很早就开始了对音律美的追求。中国最早的《诗经》三百篇都是可以和着音乐节拍唱的诗歌。在当时的风俗中,情人之间以玉作为相互赠送的信物以示永远相爱。《诗·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在古人喜爱佩戴叮叮当当的玉器过程中,《诗经》体现出了齐整、有韵味的节奏感、音乐感。

2.5在意区分身份等级玉是美石,虽有优劣之别,但无身份之分。作为自然属性的玉,只有质地的瑕瑜之辨,没有等级之差。玉器一旦具有社会属性,加入主观因素,就有了等级、名位之别。

考古发现,良渚文化时期,中小型墓葬的陪葬物,一般只有陶石器没有玉器,而大型贵族墓葬,有大量精美的玉器陪葬[6]。据《周礼·春宫·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7]上下尊卑的等级区分,从手上所执的不同玉礼器上就可分明看出。而“六器”的主要功用是礼神。六器的所用玉料、形状及色彩都不同于六瑞[8]。

3中国玉文化经过融合能凸显中国文化特色

3.1崇拜祖先和尊祖敬宗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中国的玉器反映了人类历史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识以及与之相应的道德文化的生成、确立、发展和延续。”[8]中国传统文化对祖宗、祖先充满敬重和敬仰,十分强调尊祖敬宗。中国古代的宗庙祭祀制度就是为达到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手段。

中国有近万年的用玉史,史前玉器曾长期被作为祭神、通神以沟通上天的神物,认为“惟玉通神”。美国匹兹堡大学的教授许倬云先生写过《神祗与祖灵》的文章,提出信仰神灵上天和祖先崇拜,都与中国的玉文化有关[9]。考古发现,查海文化中,玉与龙是分开的,而在红山文化时期,玉和龙开始合为一体,将玉的质地与龙的形体结合在一起,赋予玉以龙的神圣造型,赋予龙以玉的高贵质地,使玉龙成为神圣与高贵的统一体[10]。中国玉文化中玉龙的合二为一,玉龙作为中华民族祖先崇拜的原始图腾,充分象征和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

3.2大量选用“玉”造字组词中华民族对玉器怀有深厚的情感,将玉器广泛用于装饰、祭祀、丧葬、观赏等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在充分代表民族文化的中国文字上,造出从玉的汉字三百多个,比如,“珍”、“莹”、“琼”、“瑛”、“琳”、“琛”等等,给孩子起名时,都喜欢把这些寓意美好的含玉的字放进去,祈盼孩子能像美玉一样,性情温润、美丽有价值、广泛受人欢迎。

除了用玉做偏旁构造汉字之外,人们还喜爱用玉组成大量词语。人们总喜欢给美好的事物添加玉字。换言之,中国人在造字过程中,习惯的做法是,与玉有关的字总是褒义词。这种造字的情感规律,表现出中华民族对玉的深爱。中国玉文化与汉字文化的相互搭配和大量渗透融合,意味着中国玉文化能很好象征并表现中国文化的特色。

3.3高度重视道德修养从理论上对“玉德”加以系统阐述的,最早应推孔子。《礼记·聘礼》中,学生子贡请教孔子的一段话,记述了孔子全面论述玉的理论主张,即“以玉比德”。早在孔子之前,就有“君子贵玉”的风尚,这与考古出土的文物相一致。从近年殷商、西周墓中出土成套的大型玉组佩,可以认定,君子以玉象征自己道德品行的风尚,在商代、西周时期逐渐形成,至东周时期达到高潮。不仅有大量的玉器实物使用,并将这种用玉风尚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而且从道德感方面加以进一步提倡,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玉器史上的一件大事,为日后中国玉器的繁荣,奠定了理论基础[6]。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审时度势,对当时用玉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把玉的特性,上升为士大夫的道德规范,玉器不仅与儒家提倡的道德规范融为一体,而且玉器成为了儒家抽象道德规范的形象载体。

3.4展现无间断的悠久历史文化

自远古时代一直延续发展至今的7 000多年,唯独玉文化与中华文化始终相伴随,未曾断绝、贯穿始终。在玉器的打磨、佩戴和使用的过程中,中华民族赋予玉器特有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这使得玉文化成为很有特色的中国文化。在士大夫们的大力推荐和佩戴、在社会上层人物的示范和带动下,玉文化深受中国人喜爱,流传数千年而不衰。

中国人对玉的尊贵和敬仰超过其它精神文化的载体,形成有悠久历史的、推崇玉的观念。玉器是中国文明的特有要素,玉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玉器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与中国文化融合后出现的特殊精神产品,是表现中国文化最富特色的艺术形态。

3.5对和谐的多方面追求中国玉文化追求“和谐”,这种和谐表现在多个方面,既有人与天的天人和谐,也有人与人的人际和谐,还有人与玉的搭配和谐。

玉文化的天人和谐,这个“天”通常指代天上的“神”,表现为通过各种祭祀活动,让世间的人与天上的“神”相处和谐。中国玉文化中,有考古专家郭大顺先生提出“惟玉通神”的说法。在用玉器的初期阶段,玉器是作为巫师与天沟通的法器而存在的[9]。用苍璧、黄琮、青圭、赤璋、白琥、玄璜来祭祀各方之神,以不同玉色配合天地四方,正如有学者所云,这和古代中国的宗教礼俗有关[11]。

玉文化的人际和谐,就是追求人际关系的和睦、和爱、和美。如果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有矛盾、冲突都要尽量“化干戈为玉帛”,用玉器和丝织品取代干戈,将战争变为和平。君子佩玉,言行举止就要像玉一样柔和温润,还要服饰搭配和谐,注意姿势仪态。只要人的走路姿态正确,玉佩就会对人发出悦耳之声。

4中国玉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融合的方式

4.1奖牌材质的融合北京奥组委为了突出东方的中国风格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在奖牌设计上,对奖牌材质进行了大胆创新,选择了“金玉结合”的玉佩方案。北京奥运会奖牌别具匠心地以中国传统玉璧造型为基础设计,创造性地将玉镶嵌在奖牌中。这种“金玉结合”的新颖设计在奥运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风格。奖牌的主创设计人杭海说:“我们的创作理念源自中国玉文化,别国也采玉,但中国人眼中玉是集天地之灵气的东西。”

从象征意义看,“金玉结合”中,“金”象征着财宝、尊贵、荣耀。“玉”象征着高贵、典雅、美德。“金玉结合”的奖牌恰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金玉良缘"。我国著名雕塑家钱绍武认为“金玉结合"相得益彰。从特点上看,西方的“金"张扬,东方的“玉"含蓄,配在一起十分协调。从颜色上看,金属和玉环的搭配也很合适,金属的颜色偏亮,玉环的颜色相对偏暗,双方配合十分和谐,就像一个相互接纳、相互补充、相互添彩的“金玉良缘”。

4.2文字图案的融合北京奥运会的奖牌,正面为国际奥委会统一规定的图案,即插上翅膀站立的希腊胜利女神和希腊潘纳辛纳科竞技场。奖牌背面镶嵌着取自中国古代龙纹玉璧造型的玉璧,背面正中的金属图形上镌刻着北京奥运会会徽。奖牌的挂钩由中国传统玉双龙蒲纹璜演变而成。奖牌吊带则运用了北京奥运会的核心图形祥云,体现了天地祥和之意。这是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各占奥运奖牌“半壁江山”的文化融合,是融洽和谐的“中西合璧"。

奖牌的正面,主要传递的是西方文化符号。希腊女神象征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产生的古代发源地,同时也借助插上翅膀的女神象征着运动员在世界范围内、在某个项目上具有超人的体育天赋和卓越的运动才能。胜利女神的“胜利”表示了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了胜利和成功,也传达了体育竞赛的观赏者对获胜运动员的认可和恭贺。

奖牌的背面,主要传递了东方的中国文化气息。中国文化元素主要通过中国文字、中国玉璧、中国印章、中国书法、中国色彩表现出来。“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将中国传统的印章与书法的艺术形式和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巧妙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运动人形的造型形似现代汉字“京",形象友善、刚柔并济,在蕴含浓重中国韵味的同时,充满了动感。此外,会徽的字体设计采用了毛笔字汉简的风格,将汉简中的笔划和韵味有机融入到“BEIJING 2008"字体之中,风格自然、简洁、流畅,与会徽图形和奥运五环浑然融为一体。从整体看,中国文化是贯穿奖牌设计的主题。奖牌的玉、挂钩、奖牌盒、证书、挂带形成了一个整体,玉、漆盒、丝织、宣纸、翎子,这些都是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4.3文学寓意的融合中国文化中,玉是宝玉,是稀世之宝。在国内两百个左右的采玉点中,与中国文化史有密切关系的著名的产玉点,也只有新疆的于阗(和田)、陕西的蓝田、湖北的荆山三处[6]。自古以来,玉料的不易得到,玉料的稀缺决定了玉的珍贵和价值。这使玉很早就被列入“宝”的范畴,像《事类赋注》、《艺文类聚》、《天工开物》等中国古代名著,很早都将玉列入“珠玉”、“宝货”、“珍宝”的类别。中国文字中,“珍”字与“宝”字都是将“玉”作为字的组成部分。玉是珍宝的观念是深入人心,妇孺皆知的。玉的价值,主要是由玉的稀少、玉的雕琢美并由此产生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所决定的。玉的价值在中国古人心目中甚至超越了珍贵的黄金,即所谓的“金银有价玉无价”。

奥运会中,运动项目的获胜者能分别赢得金、银、铜牌。奥运会上的金、银、铜牌,是每一个运动员在其运动生涯中追求的最高荣誉,也是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出色表现的标志。物以稀为贵。世界级高水平运动员的稀罕与高品质玉器的稀少正好互相映衬,相互应和。运动优胜者与玉器不仅都具有高档次、高规格、高水平、高等级、高价值、稀缺资源等特点,而且中国文化中,还有“君子佩玉”的观念和行为,这使得稀世珍宝的玉器与奥运优胜者之间产生了巧妙的暗喻和沟通,从而赋予镶有玉环的奥运奖牌在原有奖励优胜者的奥林匹克文化中嵌入了中国文化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念。

4.4色彩名次的融合中国玉文化是在意区分等级和身份的文化。在北京奥运会中,团队设计者将不同的玉色与运动项目名次进行合理搭配,通过漂亮的不同颜色的嵌玉奖牌来鲜明区分奥运冠军、亚军和季军。它具体表现为:金牌镶嵌白玉,银牌镶嵌青白玉,铜牌镶嵌青玉。虽说奥运奖牌中玉的品质是一样的,但玉的颜色和纹理是天然的,每块奖牌之间会有细微的不同,这种大同小异、独一无二的奖牌也会给每个运动员带来不一样的特别感受。

4.5打造过程的融合玉除了象征中国文化的高贵、圆满、美德等品质之外,同时玉也是很坚硬的石头,需要细心打磨、雕琢之后才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即所谓的“玉不琢,不成器”。这个“器”就是可使用的器皿,意味着可用、有用之才。打磨玉材、雕琢玉器是艰苦的,同时也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奥林匹克运动中,对优秀运动员的打造过程也是如此。一个有运动天赋的运动员从小需要优秀教练员的慧眼识材,在众多少年儿童中发现和识别有潜质的天才人物,然后就是长期的运动训练过程,要进行艰苦的打造和精心雕琢,最后的结果就是让运动员卓越的才能和潜在的特质充分发挥出来,在运动场上有令人惊叹的超人的出色表现。

打磨玉器的过程象征着对有潜质运动员进行精雕细琢、潜心打造精品的过程,同时,也象征着不断克服困难、战胜艰难险阻的过程。最后打磨出来的玉器价值连城,远远“超越”了玉石原本平庸的“自我”。打造玉器的过程也就是打造优秀运动员的过程,它恰好体现出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克服困难、不断进取、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奥林匹克精神。

4.6精神内涵的融合玉之美出于自然,是由内而外的渗透折射,柔和含蓄,魅力无穷。玉外表温和圆润,本质却至坚至刚,与人中君子追求高尚纯洁的道德境界正相吻合。由于玉的温润、光滑、细腻,所以中国玉文化中,偏爱中国人的性情也要与玉相似,温婉不火、细腻平和。中国玉文化中,讲究“以德比玉”,重视个人内在道德品质的修养,有“君子佩玉”的习俗。中国的君子长期以来主张“和而不同”的观念,承认不同群体的文化趣味、生活习惯、生活方式都可以保持自己的特色,重视寻找不同群体之间的共同点而不是不同点,只要彼此能和睦相处、和谐共生就可以接受对方,哪怕双方之间差异很大。因此,从中国玉文化的价值观念来看,它是主张温和、团结、宽容、相互理解的。

中国玉文化也显现出进步、进取、追求超越自我的特点。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文化所蕴含的“以玉比德”的理念充分表达出中国人对成绩优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礼赞。

奥林匹克运动会传播和弘扬的是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奥林匹克精神强调对文化差异的容忍和理解。是因为奥林匹克运动是国际性的运动,它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世界上不同文化之间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矛盾、纷争、歧视和各种冲突。这样,对友谊、团结、进步的追求,对差异的宽容和理解是中国玉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相互交流、充分融合的共同基础。

当然,在观察到中国玉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在走向融合的同时,也要意识到两种文化的融合主要是在物质文化上进行了完美而巧妙的表层融合,而在制度文化上,尤其是在深层的精神文化内核上,两种文化目前还未得到充分的相互融合。随着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世界,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会有更多的交流、沟通与适应,也会有更大范围的接纳、容忍与相互融合。

5结束语

中国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伴随并相生相融,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透过玉文化的发展过程可以探究中国文化的发展规律。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君子佩玉”,重视“以玉比德”,“这种将玉器作为美德载体的文化现象,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9]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更加频繁,因碰撞而生发的文化冲突也会加剧。面对这种文化冲突,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明确指出:“我认为,我们不必去争论是西方文化优越,还是东方文化优越,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东西方文化相互兼容、取长补短,以达到在世界范围内全人类的‘多元一体。要达到这个目的,东西方各民族都应该进行‘文化自觉,检验一下各自的文化有什么特点。并且将各自文化中优秀的那部分发扬光大,使之互相交流、融合发展,共同创造新的、更加光辉灿烂的世界文明。”[9]不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不能认为自己民族的文化才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把自己当成世界各国学习的楷模和标准,要求对方必须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行为方式,有意无意地忽视和贬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反思当前的世界文化交流,可以看到国际社会的文化融合正处于活跃期,无论是内容与形式,还是广度与深度都有新的发展。针对中国文化而言,文化融合已由近代的被动融合逐渐转变为当代的主动融合,已主要由过去的单向融合逐渐发展到现在的双向融合。中国文化与西方奥林匹克文化之间的文化融合正在扩大互动范围,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彼此接纳的程度正在逐渐加深。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文化对奥林匹克文化在物质文化上进行了完美融合,而精神文化上的深度融合还需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 李静.借奥运之东风 弘扬中华玉文化[J].艺术市场,2007(6):103.

[2] 郭洁敏.当今国际关系中文化融合的新趋势[J].现代国际关系,2005(10):52-54.

[3] 杨伯达.关于玉学的理论框架及其观点的探讨[J].中原文物,2001(4):61.

[4] 崔乐泉.中国近代体育史话[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8:18-23.

[5] 殷杰.中国古代文学审美理论鉴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81.

[6] 殷志强.玉器蕴含的传统文化[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2(2):84.

[7] 林日波.浅析中国古代玉文化[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2):13.

[8] 青林.浅述六器与中国玉礼文化[J].东南文化,2002(10):26.

[9] 费孝通.再谈中国古代玉器和传统文化[A].费孝通九十新语 [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154-155.

[10] 于志耿,殷德明. 玉·龙文化研讨会举要[J]. 北方文物,2001(2):26.

4.论奥林匹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篇四

在北京申办与筹备奥运的进程中,奥林匹克文化正逐步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渗透,并且丰富着自身内涵.北京奥运的`举办,不仅将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呈现于世界舞台,同时必将促进奥林匹克文化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

作 者:刘春燕 任建慧 王淑英 LIU Chun-yan REN Jian-hui WANG Shu-ying  作者单位:刘春燕,王淑英,LIU Chun-yan,WANG Shu-ying(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6)

任建慧,REN Jian-hui(保定师范专科学校,体育系,河北,保定,071000)

刊 名: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AODI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18(4) 分类号:G04 关键词:北京申奥   奥林匹克文化   传播  

5.奥林匹克文化理念研究论文 篇五

一、导入新课:

奥林匹克运动发源欧洲,而且最初的参加者主要来自欧洲和北美等国家。尽管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不是古奥运会的简单翻版,但从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特征看,它是对奥运会的继承和发展,是带有古奥运会传统色彩的具有现代思想内涵的国际体育盛会。

二、传授新知: 1.文化特征:

①平等化:古奥运会由于受到古希腊体育文化及古希腊宗教文化的影响,种族主义、阶级性和性别歧视特别明显,对于参加奥运会的选手做出了禁止外来居民、奴隶参加,禁止妇女观看和参加比赛的规定。1928年女子田径项目被正式列入奥运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已经完全摆脱这种情况。在《奥林匹克宪章》对于参赛选手资格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凡是承认和遵守《奥林匹克宪章》、奥林匹克反兴奋剂条例的运动员,无论种族、国家、阶级、性别如何,都可以参加奥运会。充分体现了体育运动面前人人平等、重在参与的奥林匹克运动,并影响着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不断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②国际化:古奥运会的参赛选手是有限制的,最初规定参赛的人必须是具有希腊血统和自由人身份,并且没有犯罪记录的男性公民,而在地域上主要以欧洲为主,这导致了体育文化交流的匮乏。随着体育的不断普及和传播,奥林匹克运动已深入人心,奥运会的规模不断地扩大,从1896年第1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召开时只有13个国家311名参赛者,发展到2000年悉尼第27届奥运会,199个国家和地区的11000名运动员参加了28个大项、300个单项比赛,奥运会成为了一项国际性的体育盛会。由此可见,奥林匹克运动已经成为世界的汇合点和各种不同文化联系的纽带。

③理性化:奥林匹克运动从古奥运会创始初期就强调了人的身心和谐发展。认为竞技优胜者不仅应具有高超的技艺,而且应是道德高尚、知识丰富、内心充实、体魄健美、举止优雅,体现了极强的理性认识。由于古奥运会在发展初期,受到欧洲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等的主导文化的制约,奥林匹克运动文化在物质层面上体现得较为突出,人们主要追求

外在形体健美等功利性东西。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的认识也开始由感性深入到理性,开始着重强调其精神层面。即要求锻炼者在身体健美、均衡和体态端正的基础上达到意志、品质、身心的完美结合,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理性化特征。

④人文化:每一届奥运会的举行都有体现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主题。然而,每一次奥运文化主题的设计,并不能尽善尽美地实现奥林匹克运动的理想,有时甚至完全背离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过程中,20世纪的奥林匹克以竞技体育运动为核心主宰了体育运动发展的命运,营造了20世纪灿烂夺目的竞技运动文化,并积极地影响着人们的文化生活。

2.文化价值:

“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曾明确指出了“奥林匹克”精神,首先是文化概念。当今,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体育要讲经济功能,但是绝不能忘记奥林匹克是一种文化。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似的价值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精英精神与拼搏意识:古希腊的竞技运动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支持和尊重,古罗马竞技场是这个时代最好的象征。作为竞技场上的优胜者,不仅会得到橄榄枝冠、棕榈枝花环、月桂冠和塑像等奖励,人们还为他们举行了盛大庆典,更重要的是他们会象英雄一样受到故乡人民的崇拜并成为人们的榜样。同时,古希腊人在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下,具有十分强烈的拼搏精神。无论是在竞技场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崇尚“永远争取第一,永远争取超过别人”。

②促进世界和平:顾拜旦在《体育颂》中所倡导“体育就是和平”的奥林匹克理想,正是欧洲走向联合、实现休战的和平思想的一种反映,是对人道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一种反映和吸取。

③为世界文化的交融搭台:随着社会的进步,原先地域、血缘关系十分明显的民族体育文化逐渐地趋于模糊、淡化,特别是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奥林匹克运动既是展现民族体育文化的舞台,同时也有力的促进了体育文化的交流,呈现出体育文化东进和西移的新局面。

三、课堂小结:

6.奥林匹克文化理念研究论文 篇六

1 中国古代传统的体育活动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上千年的文化古国, 衍生了很多的文化精粹。而中国古代体育的发展, 更是一个适应社会以及生产力发展的一个过程。最初的体育活动, 从严格上说, 是在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原始社会的后期, 中国社会便出现了体育活动的萌芽。而最初的体育活动, 便是为了适应生活的不断发展。人们为了生存, 必须需要掌握一定的身体技能, 例如:狩猎、投掷等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 直到春秋战国时期, 各路诸侯开始进行混战, 而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 各种体育活动开始频繁的出现, 骑马、射箭、投掷、击剑等体育活动, 依托战争的独特性质, 开始迅速地发展起来, 并开始逐渐地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到了唐代, 为了适应封建王朝对于人才的需要, 开始了一种利用体育选拔人才的模式“武举”, 国家利用政治制度直接从民间选拔人才, 对于当时的社会, 人们为了从下层向上层社会进入, 进行身体的锻炼便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对当时整个社会的习武风气产生了重要影响。

2 中国近代特殊的社会性质促使奥林匹克文化传入中国

2.1 中国近代的现状分析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而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清王朝紧闭的大门被西方列强用武力的方式打开, 而一次次的战败以及对人民生活的冲击, 使中国人开始逐渐地意识到国力的衰败与国人体质的衰弱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 一些有识之士, 开始尝试用体育来拯救国家, 学习西方的体育, 增强身体体质。从而来挽救民族的危亡, 摆脱“东亚病夫”的称呼。从而为西方体育向我国传播提供了很好的社会环境。但是, 从另一方面来看, 西方的体育兼具一定的娱乐性, 对当时社会的青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提高他们的兴趣, 因此, 西方体育很快在近代中国得以传播开来。

2.2 奥林匹克文化在近代中国传播的具体原因及措施

西方体育传入中国, 对中国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而详细归纳, 可总结为以下几个途径措施。

(1) 洋务运动的开展,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清政府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 对清政府造成了巨大影响。因此, 在19世纪的60年代, 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 率先发起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主要是李鸿章等人在实业方面提出的一些措施。同时练习新军, 学习洋操。而洋操的主要内容便是队列、刺杀, 还包括单杠、双杠等。

(2) 洋务运动派遣一部分的少年儿童出国深造, 而这些少年儿童出国之后, 亲身经历西方的体育氛围, 并且亲身地接收西方的体育锻炼, 而他们在回国之后, 又将自己亲身所学的体育知识, 传授给国内的其他的人, 从而进一步促进了近代体育的发展。

(3) 奥林匹克运动文化在中国近代的进一步的传播是通过教会学校进行的。鸦片战争之后, 教会开始进入中国的内地, 同时也将很多西方的教育措施带到了中国, 这其中就包括体育措施。这也是西方体育开始初步的传入中国。而随着清政府的日渐没落, 教会学校开始开设体育课, 同时组建各种运动的队伍, 队伍之间相互比赛,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发展。

3 奥林匹克文化传入中国给中国近代体育带来的影响

3.1 奥林匹克文化传入中国激发了人们极大的爱国热情

中国人开始逐渐地了解奥林匹克文化是从基督教的青年会开始的。从1907年开始, 基督教的青年会开始向社会民众普及奥林匹克文化, 让更多的人了解奥林匹克运动。而在1908年, 在天津的青年会学校里, 基督教会的人员利用投影技术让大家第一次看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盛况, 并在当时进行了非常有激情的演讲。让当时的人们印象深刻。但是当时的中国, 直到20年后, 才参加了第一次奥运会。直至新中国的成立, 当时的中国也只在1932年, 1936年以及1948年参加过三届奥运会。而正是这些参加奥运会的经历, 让更多的中国人通过奥运竞技认识到了自己国家的不足, 同时也知道作为体育竞技对于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性, 从而让他们开始奋发图强, 树立远大的爱国理想。因此, 奥林匹克文化传入中国激发了人们极大的爱国热情。

3.2 奥林匹克运动促进了人民广泛的体育参与

近代中国一直承受着落后挨打的局面。而奥林匹克的理想是:坚持体育是社会成员的神圣权利。不仅是国家, 民族强盛的需要, 更是个人生命活动的需要。自鸦片战争以来, 旧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而人民也整日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国力衰弱, 人民体质衰弱导致了现状。而强身健体, 增强体质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广泛地进行体育参与, 甚至连儿童, 妇女, 老人也加入到了这个行列当中。奥林匹克文化是一剂强心剂, 它不仅激发了多数国人的爱国热情, 更让国人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 让国人开始逐渐地增强体质, 摆脱东亚病夫的称号。因此, 奥林匹克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广泛的体育参与。

4 结语

中华民族是一个绵延数千年的民族, 中国的体育文化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政治的不断发展而流传下来, 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的体育精髓。而虽至清代末期, 鸦片战争的爆发, 中国内忧外患从而被迫打开了封闭前年的大门, 但是却迎来了先进的体育文化, 接受了奥林匹克文化的熏陶, 从而让很多的仁人志士开始意识到, 强国必先强种, 而发展奥林匹克运动则是强种的关键。奥林匹克运动为中国体育带来了很多的变化, 涌现出了很多杰出的人才, 同时也激发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信心。奥林匹克文化是伟大的, 它必将作为一个动力, 促进全世界的体育运动蓬勃发展。

摘要:该文运用文献法、观察法, 从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出发, 简述了古代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过程, 以及奥林匹克文化传入中国所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进一步分析了奥林匹克文化所起的积极作用。体育是不分国界和种族的, 每一次奥运会都是一个全世界的盛会, 奥林匹克文化的影响正在逐渐地覆盖全世界, 给全世界的人民带来一场身体以及精神上的冲击。该文通过三个不同的视角来论述奥林匹克文化对于中国体育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奥林匹克,体育,文化,身体,经济,健身

参考文献

[1]周西宽.体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8:332.

[2]杨文轩, 曲宗湖.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116.

[3]曹湘君.体育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85:227.

7.奥林匹克文化理念研究论文 篇七

关键词:奥林匹克文化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差异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第一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公元前776年的希腊奥林匹亚举行,这1000多年古代奥林匹克文化历史,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国古代文明时期。在西方古希腊文化发展的同时,东方的中华民族正在形成灿烂的“华夏文化”。虽然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体系、形态、精神内核等多方面存在差异,但是二者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日益增多。因此,探讨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对于弘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把握东西方体育文化的精髓,促进东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一 二者所依托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差异

自然环境是文化特色形成的基础性因素。奥林匹克文化发祥于古代希腊,悠久的古希腊文明对奥林匹克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从自然环境来看,位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南部的希腊,濒临爱琴海、地中海、爱奥尼亚海,境内四分之三为山地,沿海有低地,不宜农耕,但有利于海外贸易。在这种环境下,希腊人形成了思辨民主、自强不息、善于竞争的民族性格特征,这使得奥林匹克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竞争性和功利性的特点。而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临太平洋,西靠青藏高原,地势复杂、幅员辽阔、腹地纵深,相对封闭,这为中国古代文明滋生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形成了具有独立传统、重关系轻竞争的中国体育文化特点。

从人文环境来看,奥林匹克运动所依托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所依托的人文环境有着极大的差异。西方的文明没有中国那么悠久,没有经历过中国式长期完善的封建统治,自由、平等、民主、竞争等观念自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就植根于人们的思想之中,这为新兴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奠定了思想基础,为近代体育文化的形成清除了思想障碍。17世纪后,西方世界进入了工业时代,这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思想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工业生产节奏的加快和资本主义社会种种弊端的产生,使得体育运动成为人们调节生活方式的必要形式,由此而产生新的体育文化和新的体育运动方式,于是富有娱乐性、竞技性的近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成为必然。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以农业文明为基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不如西方社会发达,讲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这样的一个农业社会里形成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不提倡竞争、冒险和独立。与小农经济相对应的封建政治制度,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就对中华民族各个方面的发展产生了久远的影响。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中,阶级分明,礼仪制度严苛,严重地压抑了人的个性,形成了具有整体性、伦理性、内向性的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和社会价值取向,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体育文化,必然在内容的选择上注重与阶级地位相联系,因此人们常以个人的修身养性为目的,例如气功、太极拳等等体育形式,都是人们用以获得一种超自然的感受而发明的。

二 二者价值取向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儒家文化中所讲求“修身养性”的思想含有“体育”的初级概念,既君子若想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应先要修身养性以至“文武兼备”。道家思想中主要是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为核心,强调“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要求人要顺应身体的自然规律,不能妄为。实际上,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没有如古希腊文化中对“体育”做过明确的界定。但是儒家、道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依然深刻地的影响着后世的“体育”发展。自先秦儒家,经两汉儒学,魏晋玄学到宋明理学,其基本的理论价值都在于“伦理”二字。儒家文化重“道德教化”强化于心,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行为标准,这就决定了中国体育的内容和形式更多地专注于人内心的道德良知。儒家文化从“仁义”思想出发,以中庸和平之道否定竞争意识,并在体育活动中要求人都要遵从礼仪的规范。因此,中国古代的体育规则并不是根据体育活动本身而定的原则,而是更多地从道德的角度出发,根据社会的等级规范,对参与者加以规范和制约,其输赢标准不是竞技水平而是谁更符合道德规范。因此,种类繁多的中国传统体育活动,不尽相同的竞技组织规则都有一个最为基本的规则,那就是体育活动中的道德原则。例如:中国父系宗法制度历来强调男女之别的伦理规范对中国女子体育的影响。“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七出”的律条传达的“尊卑有等、妻从夫贵”的道德观念,反映了“男女有别、内外有别”的封建思想,形成了内家功夫“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统,阻碍了武术的传播和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精神,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支柱和精神内核。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精神建设,忽视身体建设的理论体系造就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以心为本,以身为标的价值观念。因此,“重协同而轻竞争,重解经而轻实践,重继承而轻创新”等思想观念,压抑了中国体育文化中个人创造才能的发展,使得中国传统体育运动中自古以来就缺乏竞技性。朴素和谐的理想、中和融通的精神,决定了中国古代体育呈现出一种完全有别于西方的运动方式。

正如台湾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一书的序言中曾阐释说:“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这种文化差异体现于体育文化之中,便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强调整体和谐,而奥林匹克体育文化更为讲究竞争。与中国传统体育相比,奥林匹克体育是推崇公平竞争、以法为本的运动。在西方,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提高、在竞争中求完善的意识成为人们普遍的心理特征。竞争机制进入奥林匹克运动,成为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灵魂,其运动项目一般竞争性较强,竞技意识显著,并在体育运动中提倡没有身份没有地位的公平竞争原则。《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精神(Olympic-spirit)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它包括参与原则、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友谊原则和奋斗原则。”可以看出,奥林匹克运动在“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下,十分注重人的自身价值的挖掘,肯定人的主体性并予以鼓励。承认多样性的存在,并能把“公平竞争原则”写入法律做其保障,这都是值得中国传统体育学习和借鉴的良好战略。除此以外,奥林匹克运动的价值在于能够促进人的心灵与肉体,精神素质与肢体功能的共同发展,而不是如中国传统体育偏向于心的追求。如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说:“体育至少在身心两方面都能取得效果,当一个人在发展肌肉力量时,他同时也在培养他的品质和意志”。他鼓励学生时说:“更高、更快、更强”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追求自我解放、不断完成超越的精神内涵。

三 二者文化思想内核的差异

中国与希腊的思想历史从5世纪开始孕育,在古老的东方古国出现了孔子、老子、释迦穆尼等,在希腊的爱琴海边上出现了苏格拉底、埃斯库罗斯,柏拉图等,这些精神伟人的出现,为东西方文化奠定了思想的根基,为后世人类留下了不能磨灭的精神火种。正是如此,东西方的体育文化内核也毫无例外地植根于各自的古代思想文化之中。

奥林匹克文化受希腊海盗文化背景的影响,体育被用于军事。希腊的各个城邦都十分崇尚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这是希腊文明能够保持生命力的重要原因。希腊人认为人的美在于不仅要有善于思索的头脑和敏锐的心灵,而且还要有健壮、匀称的肢体。希腊人对力和肢体的崇拜构成了希腊文明中对健康人格的基本审美倾向,这是古希腊体育活动中的主体思想。除此以外,希腊多神教以及律法主义的犹太教向基督教的转变,深刻地影响了奥林匹克文化的精神内核。这个转变过程,使得“鄙视现实、崇尚天国”的基督教精神成为西方世界的基本精神,发展为奥林匹克文化中的浪漫、自由、征服的超越精神。同时,奥利匹克文化继承了基督教文化中把上帝、自然和人区分开来的观点。因此,西方人的世界观是一种界限分明“体分为二”的理论体系,他们认为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都是对立而共存的。西方的自然科学理论讲究通过分解求异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其思维方式是机械化的、精确性的。体现在体育领域内,奥林匹克文化则以科学的理性思维为指导,经历了文艺复兴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使得西方人对体育有了新的认识。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等学科的发展,使西方人对人身体的各个部分有了更为本质性的认识,并力求通过一系列有规律的身体运动,使人体的有机体得以更为健康的运转,使生理机能、人体结构等得到持续有效的改善,从而取得健美的效果。这为近代体育的诞生提供了科学依据,也正是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本质上的不同。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一直以我国古人的哲学思想为指导。中国古代哲学认为“气”是万物之本,万物皆有阴阳之分。例如庄子《知北游》说道:“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生物体的生命,依存于气而存在。又如《管子·枢言》中说道:“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意指气是人生命的根源和体现,是推动生命活动的源泉。而这一条件又取决于人体自身组织中“阴阳”两级的运动状态,气在人体中的“阴阳”两极只有达到和谐,才能保持人的机体健康运转,因此中国古人认为健身强体是为了保持身体内部和谐稳定的阴阳运动。“阴阳五行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引自百度百科)。这种学说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以中国传统武术中最具特色和魅力的运动——太极拳为例。太极拳的原理植根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老庄思想。宋“道家宗主”周敦颐《太极图说》曰:“无极而太极,吾心寂然无思,万善未发,是无极也。然此心未发,自有昭然不昧之本体,是太极也。”意指万物萌生是一个由无极到太极到阴阳五行到万物化生到立人极的过程。《太极拳经》中也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太极拳的原理便是如此,即在于变动开合的状态,遵守平衡、整体贯穿的原则,后而达到形神合一的境界。

总之,中国传统体育与奥林匹克体育是本质上有着巨大差异的两个体系,正是因为如此,了解和研究两者之间的差异才能促进世界体育文化求同存异式的共存发展。对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而言,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是奥林匹克运动史上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它一方面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使世界人民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了中国5000年的文化精髓。更加说明了,奥林匹克运动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体育现象,它更是一种复杂的国际文化现象,肩负着文化和教育的双重功能。由此,奥林匹克运动的普遍性带来了文化的多元性,文化的多元性又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们既要尊重不同民族国家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又要推动不同文化间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金元浦、谭好哲、陆学明:《中国文化概论》,首都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3] 李艳翎:《奥林匹克运动全书》,国际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8.奥林匹克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探析 篇八

【关键词】奥林匹克文化 可持续发展 体育 探析

一、前言

奥林匹克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古代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精神则富的总和。著名学者熊斗寅是这样论述奥林匹克文化的:“奥林匹克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奥林匹克运动的全部思想和活动内容,也可以解读为从古代奥运和现代奥运为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

从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无论从广义的奥林匹克文化—古代奥运会传统、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精神等,还是从狭义的奥林匹克文化包括有关的文化艺术活动,如开闭幕式的文艺演出、各种视觉形象如奥林匹克标志、奥林匹克旗帜、奥林匹克吉祥物、奥林匹克徽记、奥林匹克会歌、奥林匹克格言、奥林匹克火炬等,都属于奥林匹克文化范畴,而二者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都一直受到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

二、可持续发展与体育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形成的关于人类发展的新观念,它源于人类对于过去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却忽视对于自身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保护所做出的理性反思。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已经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角落,并成为人类立足今天、放眼未来努力追求的发展目标和指导发展实践的思想武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体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但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深入,我国体育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步暴露出一些有悖于这个理念的问题。国家体育总局在《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要“从我国国情出发,保持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此后,国家体育总局又在2001年制定的《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要点》中,将“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列为“十五”期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课题之一。这些情况表明,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新世纪中我国体育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也必将成为新世纪我国体育领域中的一个研究重点和热点。奥林匹克运动在体育运动中具有其独特的代表性,随之而来的奥林匹克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也倍受人们的关注。

三、奥林匹克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奥林匹克文化起源于古希腊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但现代奥运与古代奥运的根本区别之一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古代奥运会只限于希腊各城邦的选手参加,而现代奥运会凡为国际奥委会承认的国家和地区均可派运动员参加。《国际奥林匹克宪章》第7条规定:“奥林匹克运动的象征是五个连环,它涵盖五大洲。奥林匹克运动的活动是全球性的、持续的。其最高层次的活动是使世界上的运动员在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一盛大体育节日上相聚一堂。”从这一规定就可以看出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性质。

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性必然带来它的多元性或多样性,也就是多元文化。当今世界,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和交通通信发达,地球村已扩展到宇宙空间,各国的全方位开放代替了闭关自守的时代,这使奥林匹克运动所提倡的全球化有了实现的可能。近几届奥运会参加人数与日俱增,雅典奥运会已有202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与100年前第一届雅典奥运会相比,增加了16倍,运动员人数控制在11000人,也比第一届增加了35倍。可见发展之迅速。这么多的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相聚在一起,必然带来五大洲的文化交流,产生多元文化。古希腊文化所形成的现代奥林匹克文化和古老传统的中华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一定会对奥林匹克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即更好地促进奥林匹克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四、北京奥运会促进了奥林匹克文化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举办奥运会不仅是中国和世界体育文化的一件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奥运会的到来也给中国带来许多新鲜的,甚至是纯西方的东西。如新的思维、新的观念、新的文化,等等。因此,北京奥运会更是一次重要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盛会。奥林匹克文化大部分代表着西方的文化,随着奥运会在中国的举办,西方的一些思想、思维、观念等正在一步步与中国的文化相融合与渗透,他们在中国的介入在给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的同时,无疑已大大地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向前的发展,并逐步与世界文化接轨。

20世纪逐渐成长起来的奥林匹克运动是国际文化的一部分。它以追求和平为价值取向,尊崇和平主义。民族主义是20世纪国际竞技体育的主要潮流和基本背景,而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理想的追求,是历史责任的崇高体现,是奥林匹克运动与时俱进的一次思想变革。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种世界文化,对各种民族文化具有强大的感召、同化、融合、兼容和统摄的能力。奥林匹克运动又是体育文化全球化的标志,各个国家与民族都在努力汇入这一世界体育文化的潮流。各种民族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之间形成了一种绝对不对称的文化关系。中国体育文化可以站出来为保留世界体育文化的多样化做出尝试和努力。中国对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努力将使奥林匹克运动再度辉煌,同时能通过奥运会更好促进奥林匹克文化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奥林匹克文化越来越被赋予更新的内容。但其可持续发展已勿庸置疑,尤其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更好地促进了奥林匹克文化的向前发展。北京奥运会为各民族文化交流搭建了平台,成为各国、各民族展示自身文化的“窗口”。奥林匹克文化实质是多元民族体育文化发展阶段的统一,多元民族体育文化是奥林匹克文化形成的根基。奥林匹克文化惟有遵循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加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才能为奥林匹克文化增添新的光彩,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东西方文化对接中的奥林匹克运动[J].体育学刊,2006,(6).

[2]何振梁.奥林匹克普遍价值与多文化世界[J].今日中国论坛,2008,(1).

[3]任海.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9.奥林匹克文化理念研究论文 篇九

古希腊的奥林匹克,从起源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其走出的第一步也因古希腊神话氛围的熏陶而流传各异。但无论如何,它的产生和发展都和古希腊当时的文化和社会情况密切相关。在公元前9-8世纪前后,古希腊的氏族社会逐步瓦解,形成了城邦制的奴隶社会,所建城邦各自为政,无统一君主统领,各城邦为各自利益不断与周边城邦之间产生战争,为了应付战争,各城邦都积极训练士兵,男童从7岁起就由国家抚养,并开始从事专业的体育、军事训练,过着一体化的军事生活。因为战争需要士兵,士兵需要强壮身体,而体育是培养具备强壮体魄和能征善战士兵的最有力手段。就此而论,是战争促进了希腊体育运动的开展和发展,而且古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也带有明显的军事烙印,如在第1届至第13届古奥运会中,竞技比赛只有短距离赛跑一项,距离为一个“斯泰德”(Stade,约为192米)。以后,陆续又增加了中长距离跑、五项竞技运动、摔跤、拳击、战车赛、混斗、赛马、武装赛跑以及少年竞技等项目。这些项目都是古希腊训练士兵体魄、增强搏击能力和战斗策略的最有效手段。历史演变的最终是连续不断的战事使人民感到厌恶,普遍渴望能有一个赖以休养生息的和平环境。后来斯巴达王和伊利斯王签订了“神圣休战月”条约。于是,为准备兵源的军事训练和体育竞技,逐渐变为和平与友谊的运动会。这样来看,奥运会踏上五大洲征尘的第一步就深刻的打上西方文化的烙印,而且在最初的历史演变中,也是随着代表西方文化特点的文化的兴衰而兴衰,代表其他民族或地域的文化根本没有一席染指之地。

2 从奥运项目的增加过程看奥运文化的本质

1896年的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在希腊的雅典举行,所设立的项目有:田径、游泳、举重、射击、自行车、古典式摔跤、体操、击剑和网球9个大项,比赛项目也沿袭了古奥运会旧制,无集体项目。1900法国巴黎举行的第二届奥运会上,新增了比赛项目射箭、马术、高尔夫球、赛艇、帆船、马球、板球、足球,田径项目也增加了障碍赛、立定跳、团体跑。1904年的第三届美国圣路易斯奥运会上,新增加了拳击、长曲棍球、罗克球项目,女子设立了射箭项目,并且首次举行了篮球表演赛。1912年的第五届瑞典斯德哥尔摩奥运会确定下来的项目有男子田径、游泳(含跳水、水球)、自行车、射击、体操、古典式摔跤、马术、击剑、现代五项、赛艇、帆船、足球、网球。女子有游泳(含跳水)和网球。基本上形成了以后奥运会项目的雏形。并且本届奥运会首次增设了五项文艺比赛,内容有以体育运动和奥运会为题材的建筑、绘画、雕塑、音乐和文学作品。将文学艺术列入比赛日程是1906年国际奥委会巴黎会议决定的,这实际上是恢复了古奥运会的传统。1924年的第八届法国巴黎奥运会,新安排了法式拳击、儿童篮球、排球比赛等表演项目。本届运动会为仿效古希腊奥运会的文艺比赛,举行了诗歌、戏剧、歌曲等文艺节目的比赛,使现代奥运会更具有古代奥运会的特色,在以后各届的奥运会上,新设立的项目如表1。

第二十八届雅典,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都没有新增大项目出现。

综合所有新增项目来看,除东道主东京奥运会新增柔道和排球,汉城奥运会新增乒乓球,悉尼奥运会新增水上项目、跆拳道、铁人三项、帆船帆板之外,所有新增项目均来自于西方国家。并且在1912年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奥运会就基本上形成了以后奥运会项目的雏形。可见,西方文化的烙印在奥运会形成和发展中根深蒂固。

3 中国武术的文化特点与西方奥运文化的异同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的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武术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同步的。“武术”这一词语,在历史上的第一个记载是负面的。南朝宋的太子舍人在《皇太子释奠会作》写道:“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庶士倾风,万流仰镜。”意思是“废止武术,促进文学。使百姓佩服,大家仰慕好榜样。”此句中的“武术”应该是指“军事”。武术在史料记载中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该时期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传授、练习,促进了武术的萌芽。其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夏朝建立,经过连绵不断的战火,武术为了适应实战需要进一步向实用化、规范化发展,该时期武术活动主要以军队的武术活动为主。商周时期出现了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田猎,商周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周朝设的“序”等学校也把射御,习舞干列为教育内容之一。

可见在中国武术的文化起源阶段,其大的社会背景和生产目的与西方奥运文化的起源有共同之处,都为一种目的———应付战争。都通过在战争中总结出实用的动作或应有的训练方法,再不断的流传和发展。而其产生时期的文化差异是伴随当时各部落或城邦民族的具体生活环境和生产方法不同而不同。在动作成型总结上的差异是:中华民族的武术是总结出成功的、有效的具体动作,适合于单独格斗,而西方奥运体育是总结出战争中能提高人体身体素质,增强体魄和提高战略的训练手段。就此而论中华民族的武术,其本质与西方奥运文化基本相同,其列身于奥运之外主要是由于奥林匹克文化大家庭所涉猎的范围在奥运起源时太小,这是历史原因和社会发展条件所限。那么,我们将来贡献给奥林匹克的就是使中国的武术在奥运会比赛列表上榜上有名。

4 2008北京武术比赛成功展示了武术的魅力,拉近了与奥运的距离

2008年,天津火炬手王菊在圣火传递过程中就做出的一些展示中华武术的分解动作,敲响了武术融入奥林匹克的集结号,把我们祖国的武术文化展现给世界。8月21日至24日北京奥运会,武术又以“特设项目”的身份现身于世界各国各族人民之前。既不是正式比赛项目,也不是表演项目,而被定名为“北京奥运会武术比赛”,并且有来自43个国家的128名运动员———中国8名运动员、欧洲运动员28名、美洲运动员14名、非洲运动员7名、大洋洲运动员2名,亚洲运动员69名参赛,可谓是云集了五大洲武术高手。该次比赛有男子长拳套路、南拳南棍全能、太极拳太极剑全能、刀术棍术全能、枪术剑术全能;女子长拳套路、南拳南刀全能、太极拳太极剑全能、刀术棍术全能、枪术剑术全能共10枚金牌。比赛的奖牌也与其他28个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的奖牌有所区别。且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和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一起为女子剑术枪术全能的冠、亚、季军颁发了奖牌,这在奥运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不管怎么来分析和定义这个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说明了武术在奥运的历史画卷中涂抹了一笔,为武术进入奥运会大家庭埋下了伏笔。不管奥委会主席“罗格”怎样推行“奥运瘦身”计划,武术成为了北京奥运会特设项目也是中国人的骄傲,是中华武术的荣誉,是中华武术迈向奥运的一大步,是中华民族的武术运动贴近奥运的序曲,也由此拉开武术走进奥运的揭幕战。

5 结语

近年来,武术在世界的推广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国际武术联合会自1990年10月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发展武术运动,促进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目前国际武联已成为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正式会员,得到国际奥委会的承认,现已拥有来自世界五大洲120个国家和地区的会员协会。武术已进入世界运动会、亚运会等大型国际、洲际综合体育赛事,成为世界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之后,我们更多思考的是中国武术怎样走进世界最高的体育赛事———奥运会,我们应该怎样把中国的武术文化渗透、溶入到奥林匹克文化中去。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阐述了中国武术运动与奥运会比赛项目的历史文化异同,分析了中国武术没有走进奥运门槛的历史原因以及未来加入奥运比赛行列的可能性,从而提出让中国武术全面走向世界,走进奥运会的口号,旨在为后奥运时代中国武术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中国武术,奥林匹克,文化

参考文献

[1]孙刚,颜秉峰,朱瑞琪等.中国武术的奥林匹克情结[J].体育文化导刊,2008(1).

[2]蒋玲玲.奥林匹克全球化与武术文化变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9).

[3]杨建营,邱丕相.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可融性探讨[J].体育文化导刊,2007(12).

[4]申国卿.21世纪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学分析[J].体育科学,2007(5).

[5]刘彩平.武术教育价值与奥林匹克教育价值的比较[J].体育文化导刊,2008(8).

[6]胡容娇.奥林匹克精神对武术进入奥运会的启示[J].山东体育科技,2004(3).

上一篇:散文:时光匆匆,我在年末里伫足回头下一篇:口腔诊疗消毒隔离制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