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心灵作文

2024-09-05

感悟心灵作文(共13篇)

1.感悟心灵作文 篇一

在喧嚣的白日里,思绪在不断地翩飞,已有些倦了。在黑夜,走进小屋,把身后的小门关上,把一切关在身后。好好地享受这寂静的时刻。

空气似乎静止了,连呼吸也没有一点波澜。我望着闪动的星星,心慢慢地稳了。不再焦躁。

心灵就象一辆马车。空空如也时,它辗过路面发出的是浮躁的声音;心灵装满烦恼时,那沉闷的声音令人更揪心;心灵充盈着愉悦时,我们能听到它轻快的声音。

在夜幕里,我们不需要再负重而行。放下心里的包袱,轻轻松松地与心灵对语。

2.感悟心灵作文 篇二

关键词:衡量,一语惊起梦中人,解读幸福,真正的开始

培训让我懂得用自己的课堂培训自己, 不管是在教育教学的能力上, 还是在个人业务水平上, 都是一个佼佼者;培训让我懂得“上好数学课, 解读文本是第一步”, 对文本进行正确解读, 在教学当中才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培训让我决定做一名幸福的教师。总之正像段钟嵘老师所说的:“培训只是起点, 离开才是真正的开始。”

一、用自己的课堂培训自己

听了几位专家的报告, 我受益匪浅, 深知专家都是具有渊博教育理念又有丰富实干经验的专家, 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从报告中, 我知道了骨干教师的深刻含义, 明白了自己的课堂是生活中某一个场所或领域。面对自己这样的课堂, 从面对校长、面对同事、面对家长、面对孩子、面对办公室、面对教室、面对教材、面对练习册、面对试卷、面对课堂、面对自己、面对未来这十二个方面分析应该怎样去培训自己。

另外, 专家还给我们分析了师资培训的七大关和总结出提高教师素养行为的七个方面, 让我知道怎样去培训自己适应教师岗位的各种要求, 懂得如何去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 以便今后为党的教育事业做贡献。

二、新课程标准解读

数学教学管理组组长王佐老师的《把握课标理念, 创新型课堂》多角度解读特别到位, 更是引起我的共鸣, 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新的认识。在数学教学方面倡导。

(一) 数学教学的本质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 数学教学策略

1. 开放式教学法。

指在教学中应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真正做到主动地、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 (1) 教学形式开放; (2) 教学内容开放; (3) 教学结构开放。

2. 探索式教学法。

指以问题为载体,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解决过程, 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情境性、目标性、自主性、活动性。

3. 互动式教学法。

指“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 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相互影响的重要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 强化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以产生教学共振, 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主体参与、情境交融、人际合作、教学相辅。

三、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法国作家雨果说过:“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坚信有人爱我们。教师由于自己的付出, 能够得到爱的回报, 这就是教师拥有的最大的幸福。”但说实话, 面对外面精彩的世界, 谁不崇尚城市繁华的生活?谁不向往舒适的日子?我作为一个偏僻的农村教师, 每天下班后, 还要想想第二天课堂上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 想想案头堆积如山的作业, 十年如一日过着这一成不变的枯燥无味的生活。我一直在想我是幸福的吗?现在我终于有了答案。第一, 要有一定的文化资本。第二, 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第三, 一定要道法自然。第四, 要有自己的话语基础。第五, 要有一定的使命感。美好的希望虽在, 可是, 事实上能否达到既定的目标, 则又另当别论。我将一如既往地学习下去, 在大家的批评中汲取营养, 从而不断地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

3.感悟作者心灵的律动 篇三

第一处。原文如下:“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西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分析:这是作者关于地坛景象的描述,他究竟突出了地坛怎样的特点呢?我们只要抓住“浮夸”、“炫耀”、“高墙”、“玉砌雕栏”等词语做一下分析,就不难看出作者的用意。地坛曾经是那么富丽堂皇,曾经有那么多炫耀的资本,如今呢?“浮夸的琉璃”剥蚀了,“炫耀的朱红”淡褪了,“高墙”坍记了,“玉砌雕栏”散落了,岁月使它失去了张扬的条件。此时作者的情况又如何呢?文中说“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无情的岁月,也剥夺了作者狂妄的一切资本。于是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的地坛就成了作者一位同病相怜的难友,只有在这个地方,作者才得以静静舔舐自己的伤口,只有在这个地方,他才能与地坛实现物我交融、同呼共吸的一种精神默契,所以作者说:“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这是这一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第二处。原文如下:“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分析:作者的情绪慢慢安定之后,他开始观察园中的景物,他的心绪仍旧很坏,有时他真的不明白,那么小的昆虫为什么要来到世上,自己这样的残疾,何以还要活着。然而他发现的是,昆虫也许并不需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来到世上,可照样活得有滋有味,“蜂儿”、“蚂蚁”、“瓢虫”用自己的方式向作者展示着缤纷的生命世界,这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给了作者深深的启迪,如此小的生命都在努力地活着,更何况人呢?珍爱生命吧,这是这一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第三处。原文如下:“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分析: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这一段景物描写,就不难发现每一种景物描写中都包含着一个对比。比如“落日与映照得灿烂”、“落寞与雨燕的高歌”、“暴雨与清纯的草木气味”、“秋风与熨帖的味道”,可以说每一种看似感伤的景物背后都有一道亮丽的风景,每一次磨难其实都是你人生的一次历练,一位伟人曾经说过,“当命运递给我们一个酸柠檬时,让我们设法把它制造成甜的柠檬汁”。作者终于明白了,残疾之后不仅要活着,而且还要活出精彩。

这三处景物描写,正反映了作者的心路历程:舔舐伤口、抚慰心灵——感悟生命、珍视生命——抗争命运、活出精彩,抓住了这三处景物描写,我们才能感悟到作者心灵的律动。

4.心灵感悟作文 篇四

不用站在繁华之颠

你心志很小,却不小气,为人也大方,就没有要闯出一番事业的干劲。你不像别的女生一样怕虫,怕动物、怕生,但也不如她们一样可以站在舞台上,演绎自己的青春舞姿。

你说,你在小学二年级的作文《我的理想》里写,我想当一个主持人,被母亲看到了,她硬是要你改成“某某家”这种理想的默认格式。

你不怕生,但这被当成不够有礼、不够淑女的表现,常常被父母呵斥。因为你私自送一年级的学妹回家,不但没找到路,反而把自己绕晕了,两个人傻乎乎地躲在小卖部里,被找到后,父亲用木棍打了你。你很痛,很想哭。那晚你被罚在客厅睡觉,你愣愣地想:我有爱,有自信,有独到的地方就够了,为什么还要像别的女生一样做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小公主?

你就是你,不必在繁华之颠。一个人默默温柔自己,就够了。

还以为你是月亮的孩子呢

你和朋友遇到了流星雨。她问你许了什么愿望,你说,我想长高一点。朋友不屑道,我许了成绩进步,长的漂亮,你怎么许这么小的愿望?你的回答听上去很笨,这就够了。

你知道,贪心不会有好下场,所以你一直执著地认为,世界会偏爱每一个善良不贪心的孩子。像一只蝴蝶抖了抖翅膀,你单纯的世界被什么改变了。此时,月光温温的砸在你心中。

心里有一只蝴蝶说,那下次我就贪心一点,再祝好人一生平安吧,我如果是好人,我就会一生平安。

当时天真的你,这样想。好人一生平安,就够了。

愿你被这世界以温柔相待

你说,女孩子温柔点就够了。你没有女王范,没有学霸范,没有女神范,但值得高兴,你还是一个简单阳光的好姑娘,这就够了。

愿你被这个世界,以温柔相待吧,姑娘。

5.心灵感悟高一作文 篇五

小时候,爸爸经常带我去农村玩,每次游玩都能看到金灿灿的油菜花,那一片片油菜花,勾画出我美丽的童年。

可是时间飞逝,记忆中金黄的油菜花随着我的童年一起逝去。直到那天,我坐在爸爸的车里,不经意间望见了窗外的小山坡上有一小丛油菜花。现在已是春天,油菜花开的正旺。虽然不多,但那一抹黄色,在周围还未绿起来的早春,也使人眼前一亮。油菜花从我眼前晃过,但我却思绪万千。细细回想,我已经好久没去看油菜花了。对于大片的油菜花,我的脑海里只有一个模糊的记忆,就像我快乐的童年,也只留下一个影子。真的呢,自从升入高年级直到现在的初一,我的眼前突然变成了灰色的,除了成绩,没别的。直到,我又看见了油菜花,她们好像一下把我的眼前照亮了,好像触碰到了我内心的一个最柔软的角落,心里瞬间温暖了。走在路上,别忘了欣赏四周的景色,我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我不再只看成绩,学习的过程和成长的过程中应有的快乐,我会去感受。我不再只低头赶路,路边我错过了多少风景。尽管童年已去,我的心中只要还开着油菜花,就不会感到孤独,成长的路上,有了陪伴。

再次旧地重游,依然不是童年时那般心情,多的是回忆童年的那份感情

6.心灵感悟初一作文 篇六

第一次。,当我双手捧起这本书时,内心充满了疑问,“为什么书名是《城市的眼睛》?“,”难道城市也有眼睛吗?“……一个又一个的想法冲入了我的脑海,催促我翻开第一页。我刚开五分钟就舍不得放下了。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我都在认真仔细的读着……时间飞快的流淌着,抬头一看,时间已经过了一个小时了,呵,真入迷。

《城市的眼睛》这本书有着浓浓的感情,能够打动每一位读者。它主要写了,朱迪一家三口来到莫城,在这里,他认识了“小霸王“沙鹏和”提琴公主“卢晶晶,并且与他们成为了好朋友。后来毛威小子又加入了他们,四个孩子一条狗在一起度过了好几个春秋。转眼间,他们已经五年级了,伙伴们一个又一个的走开,就只剩下朱迪了,他们有开始了新的旅程。

7.感悟心灵作文 篇七

部队一直是一个让我向往已久、魂牵梦绕的地方, 心中一直有一个当兵梦, 演员们帅气的迷彩绿、矫健的舞姿着实令我心潮澎湃。在赵明的创作作品中, 我最喜欢的是2013年CCTV电视舞蹈大赛上荣获金奖的舞蹈《步调一致》, 表演者是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黎星等演员。 这个舞蹈没有花哨的动作, 采用的是部队训练中最基本、 最简单的一个“走”的元素, 通过舞蹈动作的整齐划一体现了“步调一致”四个字。我把《步调一致》看作是赵明老师《走·跑·跳》的姊妹篇, 更可以说是它的提升, 为什么这么说呢?两个舞蹈都是部队题材作品, 都是对部队生活高度的提炼和概括, 体现了当代军人昂扬的斗志和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不同之处在于:《走·跑·跳》 实现了从生活动作到舞蹈动作的飞跃, 把我们大家所熟悉的齐步走、摆军姿、训练场景进行了形式化的加工和创造, 通过舞蹈我们仿佛看到了军人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的场面。卡西尔《人论》中说, “如果艺术是享受的话, 它不是对事物的享受, 而是对形式的享受。形式不可能只是被印在我们的心灵上, 我们必须创造他们才能感受到它们的美。”赵明老师的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正是平凡而生活化的事。而《步调一致》在《走跑跳》基础上把部队训练中最简单也是最枯燥的“齐步走”动作进行更高层次的提升, 让观众意想不到的是一个“齐步走” 竟然能变换各种不同的创编。经过深层次的艺术化加工, 使人们通过该舞蹈不仅看到当代军人的飒爽英姿, 而且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越是最简单的, 才越是最难的。”这个简单不仅是齐步走的动作要做到整齐划一是有难度的, 而且是要用最简单的齐步走动作创编出别人所想不到的新意更是难上加难。舞蹈《步调一致》在简单的齐步走舞蹈动作语言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气质、 一种力量、一种“团结一致才能得胜利的力量”、一种“只有步调一致、心里一致、说到做到才能得胜利的力量。” 舞蹈《步调一致》的过人之处在于两点:

一、舞蹈的编排不仅丰富与变化, 而且层次感强, 柔韧细腻而不失流畅, 可以感受到这个编导清晰的构思。 他最想传达给观众的东西一目了然, 而且还不拘一格、 新颖别致, 超越了观众的审美意象和愿望。这也是我最喜欢赵明编导的一点:独具慧眼、简洁明了、没有更多的炫、朴实无华。舞蹈中有几处让我记忆深刻的画面:1、 一个竖排从前到后所有人轮流快速做仰卧起坐的动作。2、 舞蹈最后大家熟悉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音乐的想起, 伴随着演员们矫健的身姿, 在舞台上形成了完美统一的结合, 使枯燥的训练生活赋有了生命的乐趣, 动作整齐而又不失俏皮幽默, 这是又一亮点。还有很多队形的变化, 也是自然、流畅。

二、演员的表演准确到位, 技术过硬。不仅仅表现在一些高难度的技术技巧的运用上, 而且还表现在演员的心里的高度一致, 通过他们的舞蹈可以感受到他们内心的一致, 可以感受到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家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在共同的训练过程中达到了高度的默契, 我们可以感受的到中国军人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力量。如果没有平时训练时的严格要求, 腿抬起的高度的一致、力度的一致、动作幅度的一致, 也不会有舞蹈的“步调一致”。

赵明老师是一个非常用心的人, 用心生活、用心舞蹈, 各个舞种他都十分精通, 而且善于运用, 在中国舞蹈的创编过程中把现代舞、芭蕾舞、古典舞等的动作为我所用, 形成了自己的创造风格, 他将舞蹈与自己的生活融为一体, 不断了解国际舞蹈的最新信息, 不断充电, 以保证自己的作品具有高度的创新性, 正是生活的积淀才成就了好的作品和好的舞蹈家。他曾说过:“永远在出格, 又要在观众所接受的范围之内, 这就是要努力寻找一种艺术平衡。”

8.培养学生心灵深处对美的感悟 篇八

有的知识只能用第六感官去感受和理解,如随着冬去春来季节的变化,既有气温的交替、景物的变化,又有生物生存状态的变化。但实际上,最大的变化是色彩的变化,如春天的草绿色、夏季的翠绿色、秋季的金黄色、冬季的冷白色,虽然这些都可以用美好的文字和抒情的语言来表达,但是文字和语言都不能表达出色彩交替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因此,在色彩教学中,笔者经常带领学生到户外写生,使他们真切地感受色彩的变化,如早晨光线偏弱,景物色彩的不明快,需要使用稍微柔和的色调;到了中午时,光线逐渐变强,景物的轮廓渐渐清晰,这时可以使用明度稍高、纯度饱和的色彩等。

为了使学生获得对美的感悟,在上写生课时,笔者也不再过多地沉湎于摆放陶罐和水果。即使摆放静物,笔者也会选择一些富有生活情趣的静物,如把小提琴、琴谱放在金丝绒上,或者在一件富有民族特色的印染花布上摆上一些常见的手工艺品,展现典型的少数民族风情。

另外,笔者还经常组织学生看电影,这看似和美术教学不相关,但其实电影是很丰富的教学素材,它的每一个镜头都是一张油画,如把《英雄》与《卧虎藏龙》进行对比,两者同样用色彩烘托情绪,但《卧虎藏龙》以绿色贯穿整个电影,而《英雄》则运用了红、黄、蓝、绿、白五种色调;同样以风光为重要的有机构成元素,清秀婉约、浑如国画山水的东方情韵是《卧虎藏龙》的主调,而《英雄》则大开大阖——油画式的黄叶漫天渗血,国画式的碧水青山含黛,版画格调的黄土西风素裳,甚至于黑白胶片风格的古亭闲琴碎雨,着实让观众大饱眼福。看完这两部电影后,学生仍久久地陷入电影中色彩所带来的震撼,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色彩的理解。如知道红色是强有力的色彩,黄色是亮度最高的色彩,即使在高明度下,它也能保持很高的纯度;绿色代表舒适、茂盛、和平;蓝色代表宽广、博大,无论是深蓝色还是淡蓝色,都会使我们联想到无垠的宇宙或者涌动的大气;白色代表了纯洁、空洞、清楚、神秘。

其实,绘画也讲究感觉,这种感觉来源于它背后的精神支柱。好的画面可以打动观众,让未曾谋面的人为之感动,就在于人们透过画面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精神魅力。笔者班上有几位学生一直认为自己画画不错,但是,看过他们的画后,笔者总觉得他们的画里面缺少了一些东西。有一次,笔者带他们去拜访一位朋友。一进朋友的家,那带有绘画感的装饰、活泼的波斯蓝和光亮的中国黄、那些略带斑点的木制家具以及一些19世纪中后期手工制作的陶瓷制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个公寓充满了维多利亚风格的豪华感和愉悦感。站在朋友家里,笔者突然发现,原来家居设计的美也可以那么震撼人心,也可以带来那种妙不可言的美感。学生们也不停地围着笔者的朋友,问了许多关于色彩方面的问题,朋友开玩笑地说:“你把课堂搬到我家里来了。”

的确,生活中有许多不可言传的美,值得我们去发现和探索。让学生在学会绘画技巧的同时,去感受和领略更多的美,培养学生心灵深处对美的感悟,是每一位专业美术教师必须钻研的领域。

9.心灵感悟优秀作文 篇九

有人说,不懂审美的人不能称为完整,而懂得美的民族必定伟大。

提到作家,人类没有忘记十九世纪的雨果。他笔下美如天仙般的爱丝米拉达和相貌丑陋的敲钟人卡西摩多的恋情惊天地、泣鬼神,是因为他们的爱情里蕴藏着一颗善良的心。雨果向人间托起《巴黎圣母院》,把人类真善美的这一面永远刻在一代一代人的记忆长河中。

提到艺术家,人类没有忘记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达﹒芬奇。他充分全面地掌握了当时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成就,于15创作的人物肖像《蒙娜丽莎》(Mona Lisa),温柔,优雅,她那含情脉脉炯炯有神的眼睛仿佛时时在追随着你,她那含蓄、神秘和令人心醉的微笑,成了永恒的美丽。

二十多年前,命运安排我当一个教师。教师有教师的美丽。一个教师把他积累的知识、智慧、激情,把他对世界的理解,对未来的憧憬,对孩子的关爱,都浓缩在一堂一堂课里,用一个个铿锵的词汇,一个个美丽的句子,形成小河流水,潺潺然流淌进全神关注着我们的孩子的心田里。我们不仅把学生带进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时空隧道,传递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文韬武略的历史信息;我们更为他们呈现如雄师猛醒般震撼世界的当代中国日新月异的美丽图景;我们还作为向导,把弟子们领进中华民族的宽厚仁德的精神世界,使他们沉浸在浓郁的人文哲理当中,含英咀华。这是一种美丽,这是一个教师感受到的美丽,这是一个教师体察到的一种不同凡俗的美丽。

当你经过精心准备,上课的思路十分清晰,课堂的韵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与学生的互动顺畅、热烈,课堂语言科学严谨又不失幽默,课堂气氛轻松活跃,你的心态游刃有余,随心所欲……孩子们感到上你的课不是“活受罪”,而是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孩子丰富的面部表情流露出对你的信赖,眼睛里充满着对你的赞佩,甚至带着对师长的倾慕—这时侯,你作为一个教师,你会感到很爽快,很满足,会有一种成就感。这是一种美丽,是一种人类心灵勾通的美丽,是一种神通世界、人间相爱那种高远境界的美丽。

当你把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全部奉献给学生,当你把对工作的满腔热情、全部心力熔铸在四十分种的课堂里,当你把一个富有学养的“传道、受业、解惑”堂堂正正的教师形象印在这些孩子脑海里的时侯,他们是不会忘记你的。

诚然,要铸造这种美丽是要经过修炼的。当我进入“霜欺两鬓”之年回首往事的时侯,自愧还有许多地方没有修炼到家。如果让我从头再来,我会怎样塑造一个较为完美的教师形象呢?

首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你面前的三尺讲桌是一个讲台;如果你站在讲台上,面对无知的孩子,必须在这个前提下考虑这个职业的素养、资格和内力。第一,你要有踏实的专业功底,汉语本体和相关的文化学养底蕴深厚,学业精深。道理很简单,学高为师,底气足,上起课来才能驾轻就熟。第二,你要博学多才,把一些学识渊博的先辈大师作为追求的偶像。对相关的背景、人文地理、文化艺术、以及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要有相当的了解和把握。第三,你要有一定的个人魅力和风采,气度尊贵,禀性高洁,又要有亲和力。你有学问但不是书呆子,走路不撞电线杆子,你要有一定的风度和神采,要有一点高智商的人才具有的幽默感,用你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你像一个铁面无私的法官,老是一副冷面孔摆在学生面前,你再有学问,学生也不会喜欢你,也会远离你。

10.做好你自己小学生心灵感悟作文 篇十

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像航天员那样实现腾飞梦想?是像科学家那样造福人类?是像医学家那样解除他人痛苦?还是……其实答案很简单:做好你自己。

试想一下: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做得像个自己,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又何从谈起呢?虽然,有很多时候我们在某些事情中身不由己,在金钱面前忘记了自我,在利益面前迷失了自己。但无论是什么原因,都不要让它占据了我们原本纯净澄明的心灵。毕竟,金银财宝都是身外之物,属于你的时间有限;荣华富贵也只是过眼烟云,不知道哪一天都将不复存在。胜利者的笑容是短暂的,成功者的喝彩也不是永恒的。我们不要总是羡慕别人站在成功的顶上,不要踩着别人的脚印前行。做回自己,走出自己的步伐,只要一直在前进,总有一天,你就是成功者,胜利者。

不要总认为自己满身都是缺点,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完全认清楚自己。在你身上,一定还有许多别人欣赏不完的优点。一定要认识自己,坚信自己。不要总是拿自己与别人作比较。瞧!地上的小草们,他们是多么的不起眼,但他们谁也不肯放弃自己,顽强奋斗着,从不与树争高矮,从不与花比艳丽。虽然平凡,但他蓬勃向上的精神却很伟大。无论你是否杰出都不重要,但有一点是最重要的──做你自己。靠自己的实力,尽自己的所能,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自卑,不虚荣,不好高骛远,不自欺欺人。

11.感悟心灵作文 篇十一

【关键词】感悟 心灵 和谐氛围

读了《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对话》这本书,书中的内容强烈地触动了我的心灵,引起了我的深思:要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创设师生平等的和谐,我们该如何去做?我想,应该学会与学生对话,深入到学生心灵深处,我才能切实考虑学生的真实需求,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最佳效果。

一、学会打开学生的心窗

教师与学生要想对话,要使对学生的教育有效,就需要先把学生的心窗打开。首先,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只有让学生说话,才能知道学生内心最深处的想法,这是了解学生思想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而与学生对话,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与学生平等的关系,只有学生把老师当做朋友,才肯向老师敞开心扉,倾诉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想法,甚至包括一些错误的观念。这是对老师的信任,而这种信任使学生把心窗打开,使老师的干预成为可能。其次要学会倾听。教师作为引导者,首先是学生的朋友,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想法、意见,哪怕是错误的观念,只要是他心灵深处最真实的思想,老师都要平心静气地倾听,然后决定如何去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者角色,使其对学生成长的引导成为可能。请看一篇教学随笔:“不知在什么时候,同学们早已抬起头聚精会神地听他演讲了。他早已不再害怕,他镇定自若地和大家的目光对视着,他的演讲获得了圆满成功。王同学脸上带着灿烂的微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同学们使劲地为他鼓掌,我也拼命地鼓掌,为他闯过了难关,赢得了自信,更为我自己鼓掌。能在关键时刻如此地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里。难道不是吗?孩子的心就如同破土的嫩芽,老师对他的一点点保护都像丝丝春雨,让他有了争春的勇气。在以后的日子里,他的笑容越来越多了,后来竟然成了班级的骨干。王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是您的尊重和鼓励使我扬起了生活的风帆,我非常爱,谢谢!您是我生命的领路人。”

二、学会与学生分享

我们不难看到,在传统的过分强调知识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仅具有“知识传递功能”的人,而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知识的接收容器。只有确立“学生是课堂生活的主人”的观念,改变纯粹“教”与“学”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合作、讨论,使课堂学习成为师生心灵彼此敞开,融洽对话的过程,学习才真正能成为学生主动参与、快乐活泼的自主活动。再来看一篇随笔:“在这愉快的氛围中,我看见了一双双主动求知的亮晶晶的眼睛,听到了真正属于孩子的怒放的心声,一张张昨天还是木然的脸,今天却变得生动起来。一切尽在不言中,我已找到了一片开启孩子心灵的新钥匙,找到了属于课堂教学的新方法,那就是每堂课都留出那么一小块属于孩子的空间,解放他们的口、解放他们的眼、解放他们的手,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亲身感悟中获得知识。”

三、学会善待每一位学生

12.感悟心灵作文 篇十二

一、新闻精神:不虚美, 不隐恶

何谓新闻精神? 学者们往往引经据典, 举出《春秋》《左传》《史记》, 认为史家传统实际上就是新闻精神的源头。 司马迁为什么是伟大的历史学家? 正如汉代班固所说, 《史记》是“善叙事理, 辩而不华, 质而不俚;其文直, 其事核, 不虚美, 不隐恶, 故谓之实录”[2]。 也即是说, 《史记》所记录的史事, 是真实而客观的, 没有因个人情感而歪曲史实。 过去的历史就是当时的新闻,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因此, 对于一个新闻人来说, 应当认清自己的角色和担当。

刘先琴女士在书中引用了“崔杼杀君”的故事, 表达自己的新闻观。 公元前584 年, 齐国大臣崔杼谋杀了齐侯, 他不愿以谋杀国君的形象入史册, 便命太史伯以国君病死记载, 太史伯不从, 崔杼将其斩首后命其二弟太史仲记录, 太史仲仍以死忠于历史, 其三弟和两位哥哥一样血溅史册, 当这家的最后一个史官———小弟弟太史季做出同样的记录时, 崔杼在正义面前发抖了, 听任《春秋》留下这样的记载:“夏五月乙亥, 齐崔杼弑其君。 ”崔杼弑其君, 《春秋》的记载很简略, 就是上边一句话。 因为后来《左传》记录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否则我们永远不会对历史的真相有所了解。 《左传》为什么要详细记载这件事, 就是要表达作为史官要有不畏强权的立场, 对历史负责。 “新闻记者实际上也是历史事件的记录者, 我们应该无愧于历史。 ” (《没想轰动》)

如何避免报纸成为“易碎品”? 如何避免新闻速朽? 如何使新闻获得恒久的价值? 我想, 最关键的是新闻记者要有自己的操守和立场, 不能人云亦云。 社会浮躁, 新闻记者不能浮躁。 社会势利, 新闻记者不能见风使舵。 新闻记者应该有自己的专业精神或职业精神。 他追求的应该是真实、客观、公正、理性。 诚然, 新闻要追求轰动, 要追求社会反响, 但并不是要一味地跟风, 出卖自己的良心, 违心地迎合形势, 说假话。 时下, 新闻界很少出现好作品, 大概与新闻记者头脑中的 “中心论”“定调论”“主题先行论”“吸引眼球论”不无关系。 不是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 而是以别人的头脑代替自己的思考, 又如何能写出好新闻?

面对采访对象, 刘先琴没有刻意去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 而是从现实出发, 以自己的眼睛观察已经有的定论, 看似不能再挖出新意的对象, 以大量的第一手采访资料尽量还原现实, 辩证思考。 比如《南街不是梦》一文, 报道的是众所瞩目的南街村。 关于南街村, 媒体已经有不少报道。 人们对于南街村, 也是看法不一。 那么如何将一个真实的南街村完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如何尽可能让事实说话, 而不是以记者的好恶作为评判对象的标准? 刘先琴采访了方方面面的人, 这些第一手资料的呈现为读者认识南街村提供了扎实的依据。 不仅如此, 她也没有回避问题:南街村作为“集体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典型,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 如何与市场经济接轨, 这是人们思考与追问的核心。 在刘先琴的文章中, 我们对这一问题找到了答案, 这就是用外圆内方与市场经济接轨。 “南街村对内实行的是共产主义的实践, 但对外并不排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对外聘的工程技术人员, 实行月工资上千元的高薪, 外出跑业务, 迎来送往也吃饭送礼, 村里有一座豪华别墅, 室内卫生, 装修材料, 电器设备全部是进口的, 专供村里合资企业的日方老板居住。 ”

在《驻马店:让历史成为资源———中国第一个人民公社今昔》一文中, 作者也没有轻易地用“好”或 “坏”对采访对象轻易下结论, 而是客观地记录了中国第一个人民公社———驻马店遂平县 “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成立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当然, 记者并不仅仅是还原, 还应该有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如果说既有的历史是出发点, 那么当下的现实就是落脚点。 作为历史, 嵖岈山人民公社已经一去不复返, 但今天的人又如何认识这一历史现象? 文章的结尾, 记者通过采访, 让大家认识到“历史也是一种资源”, 是一种旅游资源, 是一种思想资源。 作为旅游资源, 它为人们提供了对于某个历史阶段和特有现象的实证。 现在20 世纪70 年代以后出生的人, 已经不知道人民公社是怎么回事, 而忘记过去, 对于一个民族来讲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 作为思想资源, 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不仅是一个到此一游的旅游符号、旅游目的地, 它的意义还在于告诉今天的人们, “这个地区有着怎样的观念和环境”。

二、社会责任:传承文化

关于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 一种说法是要起到 “瞭望哨”的作用, 即大众传媒通过传递信息, 发挥环境监测功能。

除此之外, 传播学者拉斯韦尔认为大众传媒具有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 只有将前人的经验、智慧、 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 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和创造。 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 ”[3]

《传承: 留住我们的根》 同样关注文化的传承问题。 它以现代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为焦点, 提醒人们认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现在, 人们对物质文化的保护比较重视, 而对非物质文化则重视不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重要的精神财富, 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与经典文化和精英文化相比较, 非物质文化大多是民间草根文化, 它的传承主要是在乡野民间。 动物纹样中的龙、凤、麒麟、 鹿, 植物纹样中的松、梅、莲花, 人物纹样中的门神、钟馗、寿星、八仙等, 极富华夏特色和地域特点, 被应用于人们的衣、食、住、行, 成为华夏民族代代相传的护佑符, 是一种民族情感和审美理想的活态载体。

作者在文章中记载了这样两件事:一件是50 年代中国著名画家张斌应邀专程会见毕加索, 为挑选礼品绞尽脑汁, 后来带了两块开封木版年画艺人雕刻的线版, 毕加索如获至宝;另一件是日本小泽征尔当年来中国访问, 有机会看到中原农家妇女的剪纸作品时, 被一把小剪刀几张薄纸创造出的线条、生动的画面和人物故事深深吸引, 当场感叹, 这是“应该跪下欣赏的艺术”。

长期为民间文化保护奔走呼吁的著名作家冯骥才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 就是人是文化的主人, 不像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存放博物馆, 可以静态保留。 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在人身上保留着, 人不存在了, 文化也就随之消失, 因此更加弥足珍贵。 ”联合国一位世界文化遗产评委曾告诉冯骥才,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少有一半在中国。 冯骥才则认为,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半在河南。

河南民间文艺家协会夏挽群认为, 全球化使人类全球文化界线愈加模糊, 而对于下一代的传统文化教育, 是保留民族文化的最好手段之一, 可目前在全国各级学校的课内外教育中, 很难看到传统民间文化的身影。 下一代教育和兴趣的缺失, 将可能断送传统民间文化的未来。

人才培养, 千秋之大业;文化传承, 民族之生命。 刘先琴对教育与文化的关注, 既出于紧迫的现实责任感, 更源于深厚的民族情感。

三、心灵感悟:贵在创新

我总认为, 新闻写作不能总是所谓的标题、导语、主体, 之所以在大学的课堂上讲授“新闻的六要素”“倒金字塔”“倒三角” 以及 “新华体”“新闻联播体”, 无非是让人们明白新闻写作的几种方法或现象。 课堂上的一条条概括是灰色的, 只有生动的新闻实践之树常青。 如果我们的记者总是从本本出发, 从教条出发, 是永远写不好新闻的。 因为“诗无达诂” “文无定法”, 新闻写作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他人、超越条条框框的创新过程。 它需要的不仅仅是面对冰冷的事实, 更重要的是饱含温情地对于世界、人生、社会、现实的心灵感悟。

作为一线记者, 刘先琴对此也有深刻感受:以前 “每次写作时首先占据脑海的所谓‘新闻模式’‘新闻视角’压迫我、困扰我太久了! 它给了我模仿、沿袭, 却把创新关在门外”, 只有“用自己的眼睛去看, 用自己的语言去写, 用自己的感觉选择形式”, 突破现有的新闻写作模式, 才能激活新闻的生命。 刘先琴是一位专业记者, 同时也是一位具有文学才华的作家。 这样一种独特的个人禀赋, 使得她有将文学与新闻有机融合的优势。 “散文化新闻”就是她的独特创造。 以散文的笔法写新闻, 将文学的表现方法运用到新闻写作实践中, 这不仅是一种敢于创新与勇于创新的 “文体自觉”, 更是新闻写作过程中内在涌动的“心灵自觉”。 她在文章中说:“第一次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我流泪了, 一种异常的气息和情绪, 透过铅字奔涌而来, 像潮水一样, 不知不觉地浸透了心灵的沙滩。 我无法查找作者罗森代尔是否有过文学经历, 但我可以肯定, 在这里, 他运用了文学的表现手法, 即意境的创新性。 ”的确, 如前所述, 新闻固然要真实、客观、公正、理性, 但新闻写作过程却要求写作者以人文情怀体察现实和感悟生活。 表面上看, 新闻理性与文学感性不可调和, 而从内在看, 两者又有高度的一致性。 “散文化新闻”写作的大胆尝试, 既兼顾了对于新闻主体的冷静把握, 又强调了新闻作品中“意境”的酿造, 大大提高了新闻作品的感染力, 增强了新闻作品的传播效果。 当然, “散文化新闻”写作“并非鼓动大家去发明新文体, 而是说要寻找适合的载体, 而不要使我们本来良好的感觉受到束缚和禁锢”。 (《成功者就是你自己———尝试写散文化新闻的心灵启示》)

作为散文作家, 其非凡的才华可从代表作 《望海》中窥知全豹。 著名作家徐刚这样评价这篇作品: “这是作者倾注了全部感情写的一篇文字,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这样一个广阔的海洋, 它是一个年轻母亲的心灵, 是自己纺织的童话和梦幻, 是这个世界上最和煦的风, 最温柔的雨, 融和着血液和奶汁, 母爱的石英等嵌成的黄金海岸, 也是姥姥手缝的小衣小裤, 是一只芦叶船, 是各种各样的风帆, 是歌一样的涛声携着夜海中的星月, 轻盈地漫上海滩……是人性的颂歌! 是人的颂歌! ” (《海上无路却有帆》)

作为记者, 从《改名换姓的女博士———刘少奇女儿刘平平的人生经历》 中我们能够感受到那种震撼人心的冲击力。 刘平平是刘少奇的女儿, 刘少奇在位时, 可谓天之骄子。 刘少奇被“打倒”后, 命运一落千丈。 刘平平因父母遭受厄运, 被造反派当人质, 入狱一年半。 父亲平反后, 终于过上正常人的日子。 在美国留学时, 平平改名王晴, 她不想让人知道她是刘少奇的女儿, 她想用自己的努力证明自己。 五年时间获得了四个学位。 回国后, 在她的努力下, 北京的第一条工业化豆浆生产线投产了, 当上了北京市劳模。 对于刘平平大起大落、自我奋斗的传奇人生, 作者这样写道:“和‘文革’中摆脱不了家庭的厄运一样, 平平至今摆脱不了这种苦恼, 尽管有人认为那是一种荣耀和幸福。 也许王晴今生都别无选择, 但是, 和公平最终属于她的父母一样, 历史也会同样把一切给予他们的儿女。 ”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 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采访对象所取得的成绩上, 而是深入人物内心世界, 详细刻画了人物所遭受的苦难、挣扎、欣慰、苦恼, 因情之切、情之真、情之深, 故而动人。

从刘先琴的新闻实践, 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新闻不仅仅是我们课堂上讲的采、写、编、评, 每一篇稿件都或隐或显地体现了记者对于社会的认知态度, 都体现了记者对于新闻事件和当事者的价值判断, 新闻的背后一定体现着作者对于现实的思考和关切。 新闻人, 也绝不仅仅是能写几篇新闻稿件的人, 他还必须要有自己的专业精神, 有自己的职业操守和职业底线, 更重要的是他不是按照既定的新闻模式以不变应万变, 而是以自己作为人的主体性, 以炽热的人文情怀, 细心认真地去观察、思考、感悟, 新闻写作不仅仅是一种任务写作、职业写作, 而是永无止境的创作、创新和创造。

正如刘先琴在其作品集后记《今生有缘》一文中所说:“有人说, 记者是孩童般永远追求新奇的职业, 因此也是从业生涯最短, 最容易产生专业疲劳的职业, 而对于我, 那年复一年, 日复一日的寻觅与发表, 已经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个个加油站, 让我永远向往前方未知的一切。 ”

诚则斯言! 只有放下过往的一切, 对于未来充满热切的期望, 不断进取, 才能成就作为一个新闻人的光荣与梦想。

摘要:所谓新闻精神就是史家精神, 不虚美, 不隐恶, 尊重事实, 强调真实, 对现实负责, 对历史负责。新闻人应该具有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的“三不”精神。所谓社会责任, 就是新闻人应该是社会这只大船的瞭望者, 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 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 及时发出警报。他要关注社会进程中的重大问题, 担当起传承历史、传承文化的重任。所谓心灵感悟, 即是新闻人应该冲破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 以自己作为人的主体性, 以炽热的人文情怀, 细心认真地去观察、思考、感悟, 新闻写作不仅仅是一种任务写作、职业写作, 更是永无止境的创作、创新和创造。

关键词:新闻精神,社会责任,心灵感悟

参考文献

[1]刘先琴.今生有缘[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7.

[2]班固.汉书·司马迁传.

13.感悟艺术愉悦心灵 篇十三

——初中音乐怎样创造新颖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音乐/教学模式/艺术教育

摘要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互动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要完成教学改革的宏伟目标,使音乐课充分发挥其素质教育的作用,教学模式的设计尤为重要。教学模式是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每位教师都会根据自身的经验、知识水平、教育思想、教学条件、工作环境等实际状况进行符合自己特点的教学设计。新课程改革更增加了我们肩上的使命感,面对“有思想”的一代,我们应怎样创造新颖的教学模式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用什么样的新教法来完成亘古不变的“塑造有用人才”的历史使命呢。我认为首要的是为师者要先俯下身子学会倾听。实践中我与学生们共同尝试了几种新的音乐教学模式:篇章式歌唱教学课、“歌星”演绎式歌唱课、主持人式欣赏课、音乐剧式综合课。虽不成熟,但教学效果已初现端倪。

一、“歌星”演绎式歌唱课

“歌星”式歌唱课就是让学生在准确、正确、完整地学会教材歌曲后,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进行自我的情感演绎及自我创作歌唱的方式。自20世纪70年代流行音乐涌进国门,短短几十年,流行音乐以它特有的魅力,势不可挡地流行于祖国大地。从最初对欧美摇滚音乐的痴迷到对后来居上的港台歌手的狂热追星,尤其青少年学生是流行音乐的主要受众群体,面对流行音乐,作为音乐教师不应该只对学生说“NO”,而应该加以有耐心、理智地正确引导。流行音乐同样是音乐艺术中的一颗珍珠,而学生对流行音乐拥有的巨大热情,为师者如能倍加珍惜并使其转化成对音乐艺术探知的动力,那我们的音乐课堂无疑会成为通向完美音乐艺术审美意识建构的桥梁。针对学生各自都有自己所崇拜的歌星这一情况,我大胆尝试“歌星”版歌唱课教学模式。

教学案例:《装扮蓝色的地球》

这是一首表现少年儿童爱护环境、保护地球、造福人类的歌。词作者设计了一个具有诗意般的意境,表现少年儿童在思考问题、讨论问题,最后得出结论:“给未来留下一个更美的地球”。曲作者则把这个意境用调性对比的手法加以刻画,谱出这首优美的歌。这么好听的歌,我认为不用动脑筋了,可在第一个班的教学过程中,我却碰了鼻子:初二的学生,只是笑却不愿唱,问其原因他们竟回答“老师,这首歌太孩子气儿啦,可笑死了,让初一的学生唱更合适些”。第一个班级教学的失败,促使我改变战术,我在第二个班级上课时不提教材而是问学生:一首同学们陌生的歌曲,你能用什么方法让同学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接纳它,进而愿意主动学唱它呢?经过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接受的意见是:模仿当前最红歌星的歌唱风格来范唱这首歌,先吸引眼球引起关注再说。我马上采纳并在印象中迅速搜索出几位老牌歌星的歌唱风格,开始了群星歌友秀的模仿,乐句与乐句之间的不同歌唱风格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最后我认为的滑稽演唱竟得到了学生们热情的吹捧。歌曲非常顺利地学唱完,同学们迫不及待地开始模仿起自己心中偶像歌星的演唱风格。原本诗情画意般的歌曲转眼间出现了摇滚版的、清新校园歌谣版的、粗犷版的、柔情伤感版的、粤语版的……真可谓是异彩纷呈,群星荟萃。而作为一线执教的我认为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首先,学生想要进行歌曲风格的再创作就必须先要准确学会歌唱原作品,能够完整、准确、正确演唱教材中的歌曲是歌唱教学的最基础任务。其次,歌唱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最终学会用自己的歌声清楚地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用什么风格、什么演唱方法、何种歌唱技巧都不是关键,关键的是能否把词曲作者原本要表达的情感或“歌唱者”现在所要表达的情绪是否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

二、篇章式歌唱教学课

我们知道,无论教材怎样变化,初中音乐歌唱教学在整个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比重是不可能有所下降的,甚至在新教材中我发现有增加的趋向。因此,新教材的歌曲怎么教是我们初中音乐教师逃避不了的一个课题。我尝试过传统的歌唱教学方式,结果是不到10分钟的时间,学生已经能够准确、流畅地歌唱了。余下那么多的时间显然不能都来诠释歌曲的内涵及情感。而且,我们的学生也以强烈的呼声来表达他们没吃饱。在学生的参与设计下,我们开始尝试篇章式歌唱课。何为篇章呢?既把45分钟的课堂分成几个组成部分,每个部分做什么、需要多长时间都做出规定。

教学案例:《阿伊呀——非洲的灵感》这是一首中非民间歌谣。全曲没有语义性歌词,只有“嗨呀,嗨呀”一类的衬词,表达了一种相互呼唤的情景。旋律可以分成ABCDE五个小乐段,且旋律简单、易学、好唱。我们的教学流程是复习已学歌曲(5分钟)——学唱新歌(10分钟)——合作体验原作品的基本风格(8分钟)——创新歌唱准备(5分钟)——百家争鸣(10分钟)——优秀作品合唱(5~7分钟)。在实际教学中,根据不同班级学生们的音乐素质,我让学生自己定出完成每个部分所需要的时间。果然,学生很守信,课堂纪律似乎也不再费劲儿“吼”了,因为我只要做个体育术语中的“暂停”手势,同学们就会马上静下来并且各就各位。

篇章式教学模式中,复习已学歌曲部分可以是上节课中学生优秀演绎风格的回顾,这样既在开课前5分钟内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了学生参与歌唱的兴趣,为顺利开展教学打下良好开端;学唱新歌主要是合作体验原作品的风格,首先我以实力派歌星与偶像派歌星为例,跟学生阐明靠脸蛋儿“不知所以”地“空中创作”只能是“昙花一现”,任何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都是建立在扎实的、深厚的对民间艺术的最基础、最深入的了解之上这个道理。因此,我们在学习和欣赏一部作品时,首先应该对作者的初衷或地域风格进行复原式的演绎,然后再进行二度创作或三度创新。明确了目标,学生不再表现出对教材歌曲的排斥感,而是积极主动参与到作品原汁原味的体验中,以此方式诱导教学,能使学生由被动接纳变为主动探究,并在探究中真正做到主动走进音乐,主动体验音乐;创新歌唱准备部分,是给学生个性化演绎作品的讨论、交流、排练的空间,表面看起来,这5分钟教室里确实嘈杂一片,我却从中发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某些我们眼里的内向学生开始主动参与讨论或偷偷地哼唱歌曲了。音乐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素质教育中美育熏陶的作用;百家争鸣部分是整节课中的亮点部分,通过前面5分钟的创新演绎,我们要进行歌曲新风格歌唱排行榜,谁的演绎风格受到欢迎,我们就以全班齐唱其作品的形式奖励他。有了竞争和舞台,就有了激情,有了“发表”和“流行”,就有了“成功”和“歌星”的感觉。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不但感受到了歌唱的美丽,更体验了歌唱的魅力。

三、主持人式欣赏课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由四位同学进行分工合作式主持,共同来完成一节欣赏课的教学。老师提供课前辅导及资料,包括我的备课本、教学光盘、教师用书等。

教学案例:《九寨沟音画》

我在同学们自愿组合成的四人小组中进行抽签决定出哪组要准备该节课的教学,然后把有关本节课所需的资料复印好提前两周交给他们,帮他们进行小组内分工。一位同学负责介绍相关音乐知识,如:交响音画、交响音诗、交响诗、组曲;一位同学负责《九寨沟音画》选曲《瀑布与溪流》的欣赏讲解;一位同学负责《大峡谷组曲》选曲《日出》的欣赏讲解;一位同学负责做本节课的最后总结性陈述。分工后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主次并以此分割时间,与同学互动或提问时间记在每个主持人的主持时间内,在总课时里预留出3~5分钟的时间以备突发情况的处理。

这种教学模式是完全将课堂交给学生,力争做到“我的音乐我做主”。学生通过课前的认真分工、精心的自我特色设计、对教材的深入了解、资料的查阅、语言的准备、表达的演练以至于个人形象的设计等等,一次几分钟的主持(或许有互动),同学们花费了很多心血。当第一堂主持人欣赏课终于顺利完成时,我提着的心不但放了下来,随之取代的是惊喜,不禁发出“现在的学生素质就是好”的感叹,同时我还获得了许多意外的惊喜。

四、音乐剧式综合课

音乐剧是一门十分年轻的艺术,更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艺术,它是由音乐、舞蹈、表演(特别是话剧表演)等各种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从唱响世界的《音乐之声》到现在以恢弘场面及高科技手段赢得了世界青睐的《猫》,经过近百年的发展,音乐剧以它独有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欣赏。特别是音乐剧中大量的现代音乐更是赢得了年轻一族的青睐,如果我们能够从中寻求些许因素为我所用,制作微型音乐剧课堂定会使学生受益匪浅。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我经常利用欣赏课的空余时间或为拓展音乐视野的专题讲座上给学生观赏一些优秀的音乐剧或精彩片段,这就为日后的短剧排练打下了基础。

教学案例:《化蝶》

本节教学以共同的音乐主题为线索,运用了戏曲、器乐、歌曲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来阐述爱的主题,是极具戏剧性的。我们知道,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的青春期,对于自身生理及心理上的变化,很多同学还处于朦胧与羞涩、好奇与需求的矛盾时期,这时是最需要老师耐心、细致、尊重和正确引导感情方向的。此时的学生面对此种敏感话题,如何利用这次教学机会让学生正确理解爱情——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之一,成为了我要在课堂上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我的设计是:首先,请同学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传说,然后再从历史的角度上来证实“梁祝”的传说实际上是人们的一种美好希望,人们希望的美好爱情是自由的、负责任、理智的爱情,不是头脑一发热、感情一冲动的鲁莽爱情。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史实及正确的感情讨论中来后,进行没有爱情讲解性的艺术片断欣赏,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音乐情感的分析欣赏上来。最后把学生分组进行音乐情景剧《十八相送》的各自创新排练,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的整个表演过程中至少要引用一段教材中的音响资料,其他歌曲或音乐的使用自己做主。以情景剧的形式来重新表演教材中的戏剧、歌剧、曲艺等艺术作品,不但使学生能够主动、自愿地去欣赏教材中各种艺术形式,而且由于重新表演的需要会促动学生更深入地去了解各种艺术的背后渊源。

上一篇:5.19防溺水安全知识教育宣传稿下一篇:团内生活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