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小规模学校的几点措施(通用5篇)
1.办好小规模学校的几点措施 篇一
办好老年教育事业的几点浅见
在美好的金秋时节,在欢庆党的十七大胜利闭幕之际,召开全市第二届老年教育理论研讨会,总结我市老年教育理论的经验,探讨老年教育理论继续前进的方向、途径和办法,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老年教育事业因干部、职工离退休制度的建立而催生,并伴随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而不断成长和发展。我市老年教育事业二十多年来,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增长知识、丰富生活、促进健康、陶冶情操、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从老同志的需要和特点出发,不断扩大教育规模,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老年大学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发展壮大,出现了一大批省、市级示范学校,我市老年大学就是其中之一。一个多科学、多层次、正规化的老年教育格局已基本形成。一大批老同志不仅实现了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愿望,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而且以学促为,在弘扬先进文化、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等方面作出了新的贡献。我市老年教育发展历程充分证明:老年教育
是社会效益显著、深受老年朋友欢迎的事业,是前景广阔、大有作为的事业。为了使老年教育事业的不断巩固、发展和壮大,我在这里发表几点不成熟的浅见:
(一)提高认识,摆正位置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认识有多高,工作力度就有多大,工作成效也就有多大。对老年教育也是如此。老年教育是“夕阳工程、朝阳事业”。目前许多人对其意义、作用的认识尚未全部到位,对相关老年教育的法律、方针、政策等不甚了解,少数领导同志把老年教育
不放在心上,摆不到议事日程上。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办好老年教育意义重大。办好老年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改革应运而生的新事物。
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教育是社会进入到老年化时代的产物,是一个时代社会进步的客观反映。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是一个网络时代,是一个长寿的时代,也是一个学习型的时代。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标志。当今人口老龄化达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程度。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本世纪初,六十岁以上的老
年人口已达到1、3亿。人口老龄化,是老年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原因。
老年大学是加强离退休干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满足老同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
要载体。
人是需要精神的。一大批老同志从岗位退下来,寂寞孤独的心理情绪往往难以排解。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成为有进取心的时代老人,他们存在着强烈的生存愿望,也存在着对文化的切实要求,他们迫切需要一种纽带维系自己和社会的联系,文化便成为最好的链条。兴办老年大学,就成为老年教育本质和特点的场所,能满足老年同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文化如同氧
气,心灵也需要呼吸。
老年教育是党和政府联系老同志、凝聚老同志的重要桥梁,是党在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
阵地,是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的重要基础。
老年人是社会的财富,是人民群众中一个很有影响力的重要群体,他们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沧桑,有着几十年的经验教训,要使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深刻认识到老年人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还直接影响着子孙后代和祖国未来。要认识到发展老年教育,既是满足老年人求知欲望,丰富他们生活,促进他们健康的需要,也是保持政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体现我国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大举措。
(二)广泛宣传动员,扩大老年教育覆盖面
1、各级党组织和老干部工作有关部门可层层召开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职工会议,大力宣传办老年学校的意义和目的,动员老年人到各级老年学校学文化、学政治、学法律、学知识。通过广泛动员,要尽可能使离退休干部、教师、职工在老年教育入学率中的比例达到此总数十分之一、二,增强老年教育的辐射力和凝聚力;使先进的健康文化占领精神文化阵地,使老年学校真正成为传播文明知识、倡导文明风尚、创造文明成果的重要载体;成为老年人思想教育、更新知识的课堂、文化娱乐的场所、延年益寿的乐园、大器晚成的熔
炉,老有所为和余热生辉的窗口。
2、建立省、市、县(区)、镇(乡、街)、社区五级老年学校教育网络体系,在各级党组织和老干部工作有关部门的领导下,上一级老年大学有义务指导下一级老年大学。以数量求发展,扩大老年大学规模,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实现社会资源整合,解放思想,增加入学人数,扩大办学规模。
(三)明确办学宗旨、目的,提高教育质量
办好老年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针。要办好老年教育,做好老年教育工作,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加强老龄工作,遵照“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体现老年教育广泛的社会性、缤纷的多元性、自娱性、理念的创新性特点。本着“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办学目的,蜀山区老年大学创办已有十个年头,先后创办了书法班、花鸟班、山水班、卫生保健班、歌舞班、电脑班、英语班。基本上做到注册学员、任课教师、教学计划、教学场所“四固定”,使学员们入学自愿、学习自觉、纪律自遵、轻松愉快、学有所得。遇到党和国家重大纪念活动,挑选了一大批书画作品参加市一级的书画作品展览。区内重大节日也开展了多次书画展览,春节前夕学员们走上街头为居民写春联,得到了区领导和社会上的好评和称赞。实践证明:老年教育不仅使我们度过了晚年生活,更主要的丰富了知识,展示了风貌,取得了进步。老年教育应以育人、始终着眼于满足老同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和提高老年人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老年教育的质量高低,关键是教师。省知名书画家周彬同志曾被聘为蜀山区老年大学书画教师,他以高超的书画艺术和严格的要求教授我们书画,使我们受益很大。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今后在教育、教学内容上应体现政治性、科学性、实用性、普及性和时代性。老年学员的年龄、文化、职业差异较大,课程设置要分层次,要有基础性、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既要有知识型的课程,又要有知识和娱乐性的课程,还要有保健型的课程。比如书法课,我们已学了《颜真卿勤礼碑》隶书《张迁碑》王羲之的《兰亭序》、秦李斯《峄山碑》、孙过庭《书谱》、《王羲之十七帖》,要在此基础上,举办高一层书法班,以哪种字体为主,再兼书百家,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自然成一家。在教学方法上,要实行因人、因需、因教施教、学量要适当增加,达到学量适中,互教互学,教学相长。要始终以提
高教育质量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样学校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四)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切实加强领导
办好老年大学,发展老年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改革开放、运应而生的新生物。办好老年大学关键在各级党组织,关键在领导。领导在认识,认识在感情,认识感情再落实,认识、思想在行动。为此,我认为:
1、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应把办好老年教育事业列为党组织重要议事日程,定期或不定期
地研究老年教育事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2、建立健全老年教育机构,要有一个热心为老同志服务,办学班子。
实践证明: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要办好老年教育事业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办学班子。我认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建立健全老教委。老教委是代表党委、政府抓老年教育的组织机构。在各级党组织、政府的领导下,老干部局、老龄及文化局、教育局等有关部门要给予密切配合,关心和支持老年大学工作。老年大学也应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要有一个热心为老同志服
务的办学班子,做好服务工作。
3、要建立一支为老年教育事业服务的师资队伍,便于各层次老年大学聘请,要认识到
办好老年大学师资是关键。
4、各级党组织要为老年大学在校舍、场地、设备等方面予以投资,根据需要不断予以
扩大。
5、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应把老年教育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用法制化和制度化的手段
确保老年大学的经费投入。
6、各层次老年大学应制定教学计划,征求学员意见。
7、为了总结经验,表彰先进,鞭策后进,全市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经验交流会或示
范学校命名大会,以表彰先进,鞭策后进。
我坚信,老年教育事业是一个朝阳事业。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在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
界的关心支持下,她将跟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而提高。
合肥市蜀山区老年大学孙克炳
2.办好小规模学校的几点措施 篇二
强化新闻性, 保持永久的活力
副刊是报纸新闻的延伸, 是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想让比较静的副刊动起来, 保持永久的活力, 就要强化新闻性。
副刊的新闻性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对新闻的间接报道, 它的“新”首先是在时间上, 做到与时俱进、重点突出, 紧扣时代脉搏, 不仅对当前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保持较高的敏感度, 还要及时反映新的观念、新的知识、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精神风貌, 使其具有时代特征。其二是主题新。不论是写现在或是写过去, 都要有别于他人, 通过一番新的审视, 写出新的体验、新的认识、新的感受。不管写远去的往事还是身边的琐事, 尽可能把过去和现在、个人与社会、事物与人生联系起来去思索。
2008年是我们国家不同寻常的一年, 其间发生的重大新闻都在副刊版面上软着陆, 得到充分反映。当年春节期间, 南方冰雪封路, 各个报纸都作了充分报道, 但大多是记者的所见所闻。当我们得知洛阳的一个作者刚从湖南攸县老家回来, 便约她将回家的艰难经历写成文章, 经过相互间的切磋和反复修改, 最后将三千多字的散文《冰雪归乡路》发表在当时的副刊版上, 它以普通人的视角记述了灾情及灾区人民乐观互助的感人场面, 给人以战胜困难的力量, 达到感动人、教育人的良好作用, 在读者中引起反响。后来我们将此文推荐到外报, 《羊城晚报》和《人民日报 (海外版) 》的文艺版全文刊登。
彰显地方特色, 保持鲜明的个性
充分发掘当地固有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人文资源, 使传统文化具有时代内涵, 借以增强副刊的亲和力和贴近性, 这是地方报纸副刊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 只有这样, 才能在报纸内容同质化的形势下保持自己的特色和个性, 这也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洛阳是十三朝古都, 有着特别鲜明的厚重历史、文化积淀, 这是城市的特色, 也该是城市报纸的特色, 历史文化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壤, 时刻为报纸副刊这棵大树提供充足的水分和养料。《洛阳日报》副刊版这几年陆续开设了《河洛典故》、《洛阳历代名人》、《洛阳墓志话春秋》、《诗画洛阳》、《老城街巷》、《河洛胜迹》等栏目, 用艺术的手法追述洛阳的历代名人、历史变革, 描摹风土人情、历史遗迹。
所谓的地方特色, 不能只是停留在对历史的静态观照上, 还要善于捕捉表现那些动态的、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活生生的人和事。正是那些洋溢着乡土气息, 体现着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又融汇着时代精神的作品, 最能体现报纸副刊的地方特色。比如洛阳市的河洛大鼓、澄泥砚等民间艺术, 前两年已入选国家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保护和宣传这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 经过策划, 我们先后在副刊版上推出《洛阳水席, 汤汤水水的唐风古韵》、《面塑, 一团揉捏而成的希望》、《一把黄河泥, 一方神奇砚》、《鼓声书韵入梦来》等五十多篇文章, 把这些民间艺术的起源、发展、现状、前景、工艺及艺人的奋斗历程进行了立体的报道。
在选用传统文化题材时, 我们还注意与时令节气、节日和本地的一些大型活动结合起来, 以突出现实感。如每年春节, 我们都提前策划, 尽量尝试用更新的角度、更巧的手法、更深的层次去表现地方特色, 在与现实的联系中阐述传统, 在与外界的比较中解析地域, 用独特告别报纸的同质化。今年我们连续推出《老洛阳怎么过春节》、《漂洋过海, 游子这样过春节》、《满目喜庆, 老外感受中国年》、《节目缤纷, 民俗庙会看花眼》、《春节联姻情人节, 我们情归何处》、《虎年说虎》等专版, 浓墨重彩地渲染了喜迎新春的节日气氛, 又以新的角度使传统文化题材不断翻新, 增强了服务性可读性, 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感受喜庆、体验厚重、丰富情感。
注重多元化, 满足受众各种需求
报纸副刊面对不同的受众群, 其受教育的程度、年龄、职业有所不同, 阅读的兴趣、着眼点也不尽相同。虽然党报副刊的版面少, 不能细化版面, 但在有限的版面中更要体现多元化, 以满足更多读者的阅读需求。
一是内容的多元化:题材广、品种多, 世事沧桑、人情冷暖, 天南海北、古今中外, 经典品析、风物赏玩, 都兼容并蓄。其表现形态也就风格迥异:高雅的与通俗的, 哲理的与抒情的, 现实的与历史的, 精神性的与实用性的, 千姿百态。内容的组合搭配杂而有章, 按轻重大小有层次地组合起来, 既不一味地凝重, 读者会累, 又不一味地轻松, 读者会感觉俗。编辑如厨师, 呈现给读者的版面如一桌菜, 色香味俱全, 既要有冷盘、热炒, 也要有汤羹、点心、水果, 使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修养的读者在同一份副刊上均可找到与自己的思想、情感相契合的文章。
二是作者的多元化:为副刊写稿件不光是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的事, 很多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都可以成为副刊的作者。随着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日益丰富, 有很多普通百姓也加入其中, 有教师、军人、职员、打工者和学生, 他们要讲述自己身边人、身边事, 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 克服焦虑与迷惘, 表达希望和理想, 报纸副刊就成了他们敞开心扉释放感情的平台。如《洛阳日报》的生活百味版, 稿件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多以第一人称为主, 真诚朴实, 不晦涩、不空洞、不局限, 内容鲜活, 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 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给予个体的烙印, 也迎合了人们阅读趋向的快餐化和通俗化。如《嘻嘻哈哈迎高考》、《再婚后, 我们不谈爱情》, 从这些文章的标题, 就能看出他们的喜忧、他们的身份, 他们渴望倾诉的内心。
办好党报副刊, 需要长期的不懈努力, 无论是坚守, 还是变化, 都要通过市场的检验、读者的检验, 只有不断总结, 不断改进, 不断创新, 才能把副刊办得好看、耐看, 让人过目不忘。
3.中小学办好校刊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篇三
摘 要: 校刊在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办好校刊?要确定刊名、办刊宗旨、办刊目标、栏目设计,还要注意周期、交流、编辑、稿源、校长的作用。文化兴校,就要让校刊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助推器。
关键词: 中小学管理 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兴校 编辑校刊
笔者有幸在双牌一中担任二十余年语文老师的同时走上学校行政领导的岗位,更有幸的是能与学校校报校刊相随相伴二十余年: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担任教务处副主任,兴办油印的校报《菁菁校园》;九十年代末担任校办主任,校报改名《双牌一中报》,为油印8开小报;2003年,担任副校长,校报办成4开铅印大报;2008年担任校长,学校停办校报,改办校刊《潇湘星苑》,至今共办校报129期,校刊39期。屈指数来,笔者也是办校报校刊二十余年的“老编辑”了。在此,笔者欲结合办校刊的经历就“中小学如何办好校刊”谈谈体会和思考,既是与同行者商榷,又是向方家请教。
一、中小学办校刊很有必要
办好校刊至少有这样几个好处:
1.主导学校舆论。根据学校需要,校刊积极组织系列报道和专题讨论,赞美校园内的真善美,批评各种不文明行为,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校刊是学校传播正能量、正知、正念的有效渠道和载体。
2.促进校本教研。校刊是校本教研的现实化和成果化,能真正深入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展示教育教学、教改教研的成果。校刊发表教学科研论文及其他相关文章与资料,能客观地体现学校独特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办学方针、治学思想、管理理念,以及学校各学科发展水平、教师队伍的素质,起到宣传学校、提高学校知名度的重要作用。
4.提高学生素质。发动学生办刊,老师辅导学生完成策划、采编,锻炼学生协调、沟通、表达、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也可以让校刊更贴近学生生活。校刊广泛采用学生的习作,又让学生通过校刊学习到更多优秀的文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语文水平,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5.记载学校历史。校刊客观记录了学校改革、教学科研发展的轨迹,向后人展示了学校不断发展变革的面貌。这一积累有利于学校精神的传承,学校校风、文风的积淀,形成独具一格的学校文化。
二、刊名、办刊宗旨、办刊目标的确定
双牌一中将校刊定名为《潇湘星苑》,因为学校地处湖南省永州市,永州名曰潇湘,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办成人民满意的潇湘大地上一流的初中名校;要有名校,必先有名师名生,这些名师名生就是潇湘教苑中最璀璨的星星,故校刊定名为《潇湘星苑》。校刊“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办刊宗旨;力争实现“让一中走向社会,让社会了解一中;繁荣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文明;校本教研园地,师生成长的乐园”的办刊目标。
三、栏目设计
《潇湘星苑》的主体栏目有五块。一是“校长寄语”,学校校长每期撰写一篇文章,放在校刊的最前面,内容可以就教育时事谈看法,可以就学校时事谈意见,可以谈教改教研,可以谈班主任工作、后勤管理,等等。二是“校园新闻”,主要刊发当月校内新闻、处室组工作动态、班级活动,让校刊见证和记录学校教师职工在学校热土上挥洒汗水的倩影和劳动结晶。三是“校园教研”,主要刊发学校教师原创的教育教学论文,展示教育教学的优秀成果,特别是让广大教师在校本教研的教育叙事和教学反思中茁壮成长,在新课程背景下,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武器,积极探求教育教学规律,与新课程同进步。四是“校园美文”,主要刊发师生作品,为师生创作提供平台,让师生共同提高,共同成长。五是“校园记忆”,记录学校一个月里发生的大事、要事,记录一个月里在各种活动中获得表彰的师生名录。
四、几点体会与思考
1.校刊的周期。如果是季刊、半年刊甚至年刊,周期太长,就缺失应有的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及时指导促进效用;如果办成周刊、半月刊,则周期太短,稿源不足,编辑仓促,稿件粗糙,质量不保,校刊的最佳周期是月刊。月刊实在有困难,如开始办校刊,经验不足,至少要办成双月刊。
2.校刊的交流。校刊交流的出发点是借助内力和外力促进学校核心文化建设,文化兴校。校刊可以向内部师生发行,这样近者可以指导学校阶段重点工作和日常工作,让学校的教育教学围绕文化兴校方向运行;远者,可以促进学校师生对学校核心价值观的体认。校刊还要向学校外部交流:投送上级主管部门和教研部门,及时得到相关部门尤其是教研部门的工业务指导;投送学校周边社区和热心学校工作的家长,促使社会和家长了解学校的日常工作,进而认同学校的文化建设;还可以投送兄弟学校,在切磋交流中共同提高。
3.校刊的编辑。要办好校刊,应该有规范地编辑组织。各编辑成员的选稿、改稿、定稿等应有明确而精细的分工,负责的具体内容轻易不要变动,这样,工作开展起来就更轻松自如。如办公室主要负责“校园新闻”,教科室主要负责“校园教研”,语文组主要负责“校园美文”栏目中的学生文章的遴选,等等。编辑老师一般都兼有教学任务,必须以保证正常的教学为前提。
4.充足的稿源。充足优秀的稿源是办好校刊的保证。如何保证稿源?新闻稿件指定各科室专人负责采写,强调在事件发生的本月之内交稿,最好可以配上相关图片;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写文章,多投稿;举办征文活动,选刊一些优秀的获奖文章,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把发表稿件与教师和班级的考评挂钩,每月公布教师和班级投稿和发表的情况,折算分数纳入考核并兑现稿酬。
5.校长的作用。领导的支持和重视是办好校刊的直接保证。我校校刊《潇湘星苑》里特设“校长寄语”栏目,对校长来说是有形的督促,迫使校长每月至少写一篇文章;对学校来说,也是无形的促动:在学校舆论面前,校长亮明旗帜;在教改教研方面,校长是强有力的带动;在学习型校园建设上,校长就是最好的样板。校长最好是校刊的主编,对校刊稿件的甄选和修改要高度重视;如果校长没有参加校刊编辑,就要在稿样出来、付印之前,审阅校刊,把握校刊方向、内容。校刊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校的执行力。
4.办好小规模学校的几点措施 篇四
自1994年我校开设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以来,十多年间,我校化工专业蓬勃发展,培养了千余名合格的毕业生。我校化工专业分两个专业方向培养,分别是煤化工专业方向和高分子化工方向,大三第二学期由同学们自愿选报专业方向。据统计,报高分子化工专业方向的学生不足11%,为了了解同学们的想法,我们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同学们选择专业方向的主要依据是考虑到就业的便利。近年来我国,尤其是西部,陕西、山西、宁夏等地煤化工行业较热,结合我院生学来源,超过一半的学生在考虑就业时倾向回原籍工作,于是参照往届同学的经验,大多选择了煤化工方向,无暇顾及到自身的兴趣。
不少同学对这两个方向都不甚了解,对我国化工行业了解甚少,选报哪个方向都无所谓。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对专业的培养计划不了解,培养计划在实施过程中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不尽合理,课程安排有前松后紧的现象。这些不解和困惑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从侧面反映出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设上亟待解决一些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我校要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化工专业人才应该从下面几点来开展工作。
1、调整培养计划,进行培养规范的整体设计
专业规范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高等学校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为基础,在改革实践过程中对有关专业的课程体系、知识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相应的参考指标进行整体设计,专业规范对专业人才设定培养规格,拟定培养目标。在高等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对人才培养规范进行整体设计,是开展专业建设与深化改革的重要入手点[1]。
应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制定化工专业的专业规范非常有必要。自以来,高校外延发展迅速,新增高校、新增专业多了,人才培养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另外,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质量呈多元化,亟需制定专业规范,一般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2、加速进行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认证工作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行业,为了让高校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高等院校为化工行业提供主要人力资源,教育部自启动了化工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目前已有6个专业点进行了试点工作[2]。化工行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和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本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现出较好的人文素养。
(2)数学、自然科学基础较好,工程基础知识扎实,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掌握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专业信息的能力。
(3)具备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有工程实践经历,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接受过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
(4)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流利,人际交往能力突出,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
(5)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国际视野。与以上标准相对照,我校在培养化工人才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结合行业要求分析,我校化工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教师队伍中普遍经历单一,缺乏工程师经历。
(2)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较弱,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学校与工业界联系不够紧密。
(3)缺乏对学生的团队精神的系统训练。
(4)毕业生的调查与跟踪机制不够完善等。除此之外,缺乏科学的学生考评机制,缺乏毕业生跟踪与反馈体系。因此要针对这些问题,以专业认证为契机,有目的的开展工作。
3、灵活设定培养方向
专业方向的设置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开设什么样的专业方向,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这个问题关系到一个专业的前途命运。在充分利用我校资源的同时,在专业方向设置上体现差异,强化特色,做到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在开设专业方向的问题上,要避免与周围同区域、同等水平的院校趋同,以减少资源的浪费,避免在人才培养上出现重复和过度竞争,充分体现差异[3]。
4、优化各级结构,提高培养质量
当前,大学生毕业后难就业已经成为社会主要关注的问题,也是每所高校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国家宏观上的一些制度和政策的支持外,高校还应该根据市场所需人才,有针对性的提高培养质量。提高培养质量,既要从宏观上把握高等教育的结构,明确学校、院系和学科的定位,满足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另外,要从微观上、从学校本身把握高等教育的内部结构,理顺专业结构、学科结构与理论结构,使我们培养的人才和社会需求相一致[4]。
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之间的功能也由以前的趋同转向为逐渐分化,这就使得学校的专业定位显得尤为重要。我校化工专业应根据主要生源地的用人需求,将培养的方向和层次准确定位,针对培养什么样规格的人才,满足哪些领域的社会需求等这些问题开展广泛的研究,谨慎决定。此外,认真处理好专业建设中适应与对口的关系,在一般的学校,学生是直接面对市场就业的,应该将专业设置得窄一点,对口性更强一点[4]。
5.办好小规模学校的几点措施 篇五
高校校报副刊的现状
在各高校校报中, 副刊被看作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版面而受到广大学生的喜欢, 但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校报副刊是大学生发表习作的好去处, 也是很多文学青年梦起飞的地方, 而这些作品往往以单一的校园生活为题材, 缺乏文学深度和文化内涵, 很难反映出不同的校园文化特色。
校报副刊版面缺乏策划, 长期以来很难打破类似于几篇散文、两首诗歌、几幅插图就组成版面的格局, 同一个校报看不出一年前的版面和一年后版面的区别在哪里。 (1) 长此以往这种千篇一律的模式导致了校报副刊版面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使得校报副刊的发展举步维艰。副刊中一贯式的风花雪月、离愁别绪的文字在一定层面上满足了学生小情小调的心理诉求, 吸引了一部分学生读者, 即便如此, 这种没有深层次文化内涵的副刊, 阅久必乏味, 眼看着校报的最后一批忠实读者也正逐渐流失。如何使校报副刊既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又具有独特的新闻性, 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已成为校报副刊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办好副刊应把握几个要点
一、拓展副刊的新闻性
报纸不同于杂志、期刊等媒体, 区别就在于其新闻性较强。在探究校报发展道路的过程中, 作为平面媒体, 其新闻性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一直以来, 副刊都是校报的一块重要文化阵地, 脱离新闻性的纯文艺作品式副刊已不太适应读者的阅读需求和自身发展需要, 而副刊作为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 理应是对报纸新闻版面的配合、延伸和深化。新闻版面主要报道动态消息, 以新闻信息量取胜, 副刊则可做一些新闻背后、新闻周边的趣味故事、人文风貌等次要新闻、重要内涵性报道, 如此才能使整张报纸层次分明、相得益彰, 又协调统一。
二、加强副刊的策划性
每期报纸的整体构思、策划是办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实现编辑意图、体现办报思路、办报理念的重要手段, 做足前期策划工作, 同样是改变报纸副刊内容零散拼凑格局, 体现副刊独特性、灵活性的重要途径。
要想改变报纸副刊版面内容一盘散沙、零散拼凑的格局, 除了做选题、内容策划, 还要做版面、美术等方面的策划工作, 使整个版面无论是从第一感官的版面布局美观度, 还是文章之间的关联性、层次感上, 都能体现出清晰的编辑思路和策划意图。
三、提升副刊的文化性
高校本身就是文化之源, 校报见证和记录着一所学校的发展历程, 是汇聚和交流大学先进思想文化最直接和最传统的载体。 (2) 校报是一部学校发展的“编年史”, 将历史的足迹沉淀下来供后人瞻仰。校报副刊应立足校园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炼, 让校园文化精髓和文化思潮大放异彩, 同时又要跳出校园的围墙, 关注外界的文化动向、文化态度、文化热点, 以丰富校园文化精神。
提高校报副刊质量的几点“专”功策略
结合以上几点思考和近年来的办报实践经验, 总结出以下几点提高副刊质量的办报策略。
一、结合新闻由头, 开设品牌专栏
副刊作品的新闻性往往是隐性的, 它仅仅需要借助新闻事件为由头, 以或舒缓或激昂的副刊式笔调, 深入挖掘其背后隐含的精神实质或文化内涵, 使读者不仅对新闻事件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从而达到深度阅读效果。我报副刊曾推出的“寻找校园文化”专栏策划, 无一不是以新闻事件为切入点, 继而对校园文化进行充分展示和挖掘的, 在我校校友会成立当期, 校报副刊以“校友, 你好!”进行专题专版打造, 对我校目前的校友状况及杰出校友的成长经历、奋斗历程、成功经验等做了相关的深入报道, 形成了鲜明的“校友榜样”力量, 以鼓舞在校学生。在大学城新校区人文景观陆续建成之际, 副刊以“重师印象景关人文”为宗旨, 分别对我校新老校区历史上、现实中、蓝图上的重要景观, 连同其中的老故事、旧情愫、新的视觉印象及内涵表现意义等, 配合景观图片和人文景观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数家珍地展现出来, 为广大师生做了一次深入透彻的校园人文景观的浸润。在社团活动月里, 以“社团文化:让梦想多一双翅膀!”见闻了新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热闹场面, 分类展示各社团及其主要作为, 深入报道了优秀社团的成长史, 让平日里散落民间的学生社团整整齐齐地亮了一回相。重庆市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在我校落幕之际, “大学生创业——创的不是业, 是行动”专题, 通过采写《青春的第一人称——大学生创业之路》, 深入调查、采访了不同类型大学生的创业行动和收获, 加上观点鲜明的评论《创业即“创世”》, 让更多愿意尝试自主创业的人有了一定参照物。连续30多期的“寻找校园文化”专栏, 让读者鲜明地感觉到:不挖不知道, 原来大学校园文化是如此精彩厚重。校报副刊这样的改变, 更加契合了师生的品位, 同时也更加彰显了大学校园的文化特质。
二、强化策划意识, 打造特色专题
在从事校报编辑过程中, 尝试用专题策划的形式对校园热点、焦点话题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展示,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目前, 大学校园各种讲师团盛行, 它是一个时代的校园文化产物, 也是一种校园特色产物。“我们的‘讲师’, ‘我们的团’”专题, 通过《“学”以致用“生”讲天下》报道了校园讲师团的成长、发展经历;《左“教”右“学”》呈现了讲师团成员的亲身体会和在这种团队中成长的收获, 展示了讲台上的学生们毫不逊色于老师的个人风采;评论《讲讲“讲师”》深入剖析了讲师团滋生的合理性以及所反映的丰富人文环境。毕业在即, “业已毕, 书香续”专题深入剖析了毕业时校园里“甩卖”现象背后的究竟, 挖掘出《毕业甩卖:卖得掉“书”, 甩不掉“情”》、《书香不绝, 心香更浓》的毕业情结。同样是以毕业为话题, 但切入点不一样, 在另一期专题策划中, 以《毕业了, 我有最……》的调查报告文章为重头戏, 分析总结了毕业之际那些留在内心深处的“最”;《难以告别的时代》中“那些眷恋、那些期待”成了毕业生诉说离别之情的地方, 《毕业, 再回首时》通过对几所不同大学毕业生的对话式访谈, 道出了毕业生对母校的离别深情。
专题策划使每个选题得到多角度、深层次的充分挖掘, 这样的副刊内容不得不让读者觉得意味深长、回味无穷。
三、创新文体形式, 组建个性专版
报纸的创新既体现在选题立意、版面布局上, 也可以体现在文体形式上。整版文艺副刊既有散文又有诗歌, 还有由杂文组成的“大文艺”格局, 是既没有相对的主题又没有统一的形式, 整个一片“漫无目的”, 而只要稍加思索和调整, 通过创新文体形式, 用相同概念的文体来统领副刊版面也不失为一大看点。
在众多文艺作品体裁当中, 相比较而言, 评论观点鲜明、导向性更强, 被誉为影响、引导舆论的旗帜和灵魂。 (3) 同时, 由于其一般涉及见仁见智的话题或新闻事件, 这种文体形式为公众提供观点的自由市场。而在校报副刊上用评论专版形式来反映近期的社会热点、焦点话题, 弥补了当下信息爆炸时代的信息消化问题, 使读者在阅读心理上的参与性更强, 从而产生观点共鸣或意见交锋的热烈效应。
而严格意义上的评论文章往往比较严肃、庄重, 这样的评论专版读来一定让人觉得沉闷、压抑, 为此创新评论形式就成为必然。在我报第四版建立的“众议·时评”专版, 有专为围绕学校中心工作、重大事件设立的“重磅评论”;有用一个关键词总结每半月发生的校园新闻的串烧式“校园新闻脍”等固定栏目;也有评论性专栏作者文章;类似《“狗品”看人品》等芝麻小事也值得一议的杂文式栏目“意思一下”;以漫画形式说事儿的“画语”等机动灵活性常设栏目, 极大地丰富了评论的形式。这样做评论专版, 形式上既灵活自如, 内容上又涉猎广泛、精彩不断。
参考文献
[1]王建:《关于办好高校校报副刊的几点思考》,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年2月, 第62页。
[2]黄志斌:《论高校校报副刊的发展》,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10期, 第93页。
【办好小规模学校的几点措施】推荐阅读:
对办好党报的几点意见07-08
办好公立寄宿学校08-05
办好学校食堂的新思路10-27
妇代会兴办好家长学校的经验材料06-21
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困境与出路11-11
多举措办好老年大学09-11
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情况10-23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活动实施方案11-03
办好教育事业筑牢发展基石 文档08-12
小规模公司注销清算报告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