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学教学反思

2024-08-16

少教多学教学反思(共8篇)

1.少教多学教学反思 篇一

“少教多学”课堂教学听课感受

“少教多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是学校一直带领老师们实践、研究的课题,从高萍主任的六步教学法,到芳草小学的合作分享,每一次学习都让我受益,对于自身的教学方式也影响很大,这次三位优秀教师的展示让我更加激动,也启发我、激励我继续实践、总结下去的决心。

第一节课王老师进行“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导入环节语言简练,直接入题,学生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可以看出老师在平时对学生的训练十分到位,我从中也学到了不少,小组合作的方式、汇报表达的模式以及学生表达的方式等。第二节是刘老师的“8的乘法口诀”,从课堂教学的环节上看,老师和学生的思路都非常清晰,对于口诀教学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这样的尝试大胆突破。第三节课李老师的“数学广角—优化”,老师明确的指令要求引导学生有条不紊地进行探究学习,虽然是刚刚工作几个月,但课堂上的表现十分沉稳,从他身上我更加体会到“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孙老师最后的点评和指导更令我受益匪浅,从更高层次看教学才能看的透彻,我们常常只顾低头看路,而忘记看方向,一旦有所偏差就会离目标愈行愈远,孙老师的指导提醒我抬起头来看看目标在哪里,“教什么”、“怎么教”看似每节课前我都在备课思考,但往往只落在具体环节和方式上,目的就是这点题怎么做,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的思考太少了,孙老师给的小招我回来就用,以后还要坚持用下去,成为自己的教学策略,那就是——“谁听懂他说什么了?”一句再简单不过的话却是引导、训练学生倾听的制胜法宝,只有倾听了,学生才能真交流,才能更高层次地进行思维交流,我在路上„„

2.少教多学教学反思 篇二

交往教学论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联邦德国的沙勒与舍费尔首先提出的侧重探讨师生关系的教学论思想, 雅思贝尔斯又发展了这一理论。该理论以“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这一观点为基础, 着眼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关系, 它提醒教师要用民主的态度来对待师生交往关系, 提倡师生平等交往, 在教学中加强合作。作为一种富有生机的教学理论与策略, 交往教学论已受到我国教育理论界的重视和关注, 小组合作学习是交往教学用得最多的形式。

眼下, 凡公开课, 小组合作教学就如餐厅的特色菜, 必点不可, 百点不厌。小组合作的形式也逐渐多样化, 从课堂气氛看, 倒也热热闹闹, 但不少交往流于形式, 特别是语文学科收效甚微。究其原因, 有的是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充分:有的是交往前准备不充分, 学生没有充足的交往“源”;有的是交往前没有明确的任务, 使学生交往时感到茫然……怎样真正做到“少教多学”:让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容易且收效显著, 已成为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按照雅思贝尔斯的观点, 有效的交往教学必须遵循三条原则:1、重构师生关系:即由教师控制逐渐过渡为学生负责;2、在沟通与“对话”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3、引导学生运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即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根据雅思贝尔斯指出的有效的交往教学法必须遵循的三条原则, 我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一些“少教多学”的策略。

一.课前充分准备———寻找交往的“源”

传统的交往活动仅仅局限在课堂, 这是不科学的。在教学时, 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需要, 交往的空间由课内向课外乃至校外延伸, 通过学生预习, 寻找到课堂交往的“源”, 这是课堂有效交往的前提和基础。

课堂教学前, 教师引导学生去查阅、吸收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可查阅课文作者简介, 或查阅文中人物情况, 或查阅课文的时代背景, 或查阅课文涉及到的相关一些物理、化学, 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不管学生用什么方式, 都要把相关的知识摘抄在本上, 并记忆下来。学生在与这些“书籍”交往的过程中, 要选择查阅方式、选择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选择自己需要的能吸纳的知识, 这个选择的过程就是学生获取课堂交往材料的过程, 也是学生的创造过程、实践过程, 更是培养学生“多学”的过程。

二.提出明确任务———给交往“导航”

有些教师为了“少教”, 在学生学习之前, 不提出明确的任务, 没有交往的明确内容。优生在老师长期的训练指导下, 能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学习、交流, 我常看见一部分中差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就只能充当优等生的观众、听众, 大大影响了交往的广度。因此, 在学生交往学习之前, 教师要引导他们结合课文内容从自身需要出发, 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再从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和学生能力相匹配的问题, 让学生思考、讨论;或者老师先编好学案, 让学生思考、讨论。这样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时才有的放矢, 不至于茫然失措。

三.个体自主学习———给交往充足的“沐浴”

有的教师认为, 交往教学就应该忽视或淡化个体学习, 认为它不属于交往学习的范畴。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实践证明:充足的个体自主学习, 是有效交往的必要条件, 让学生“多学”的关键所在。就是说, 人吃食物, 经过咀嚼消化, 食物不见了, 化为营养素, 被人体吸收, 转化为能量;没有经过学生自己亲身体验的东西仍是原东西。因此,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要尽量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支配时间和灵活机动的学习空间, 让学生充分地学, 主动地悟。要让优生尽情地、充分地沐浴, 吸收充足的“阳光”, 要充分调动中差生的积极性, 后进生的个别化学习应伴随着教师的个性化辅导。

四.小组合作学习———利用好交往的“主餐”

小组合作学习是交往教学的主阵地, 能真正实现“少教多学”。小组学习中人人发表意见,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机会。小组合作时, 优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使自己知识条理化, 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提高;中等生在他人启发下, 跳一跳摘到了“桃子”;学困生在他人帮助下, 茅塞顿开。这样每个同学从别的同学那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另外一些角度, 从而达到一种“人人求进步、人人求发展、人人求成功”的境界。为了增强交流的实效性, 教师要注意安排合作学习的次数和时间。合作学习的次数要得当 (2至3次) , 不宜过多。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才能集中、深入, 获得较高的质量。小组合作交流的时间要充分, 让每个孩子都有发言时间, 让学生把问题解决透彻, 不要流于形式。在合作探究之后, 教师应该先让各学习小组按照不同的角色分别进行程序性的发言, 表述自己的观点, 然后展开自由争辩, 进行交流互动, 而教师应起到启发性的指导和协助的作用。在交流互动过程中, 既要注意加强组内交流:组内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 又要注意加强组际互动交流和师生互动交流, 以促进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教师与个体, 教师与群体之间的互动交往, 实现学习成果的分享。另外, 教师要有目的、有步骤地对每个小组进行指导、巡视, 教给不同学生不同的合作学习的方法技巧, 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五.搞好双向研读———调整好交往“杠杆”的重心

“双向研读”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既当学生又当老师, 参与教学过程的一种交往教学方法。如在《杨修之死》教学中, 请几个学生讲讲自己在自读过程中掌握的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知识, 并说出依据。通过师生对话交流后, 就找到了文章的重点, 再让同学们深入理解, 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变成问题“考大家”。同学们也可将自读中的疑难问题提出来, 请读懂的同学解答, 当他们解答不完整或者不能解答时, 其他同学补充或代替回答, 必要时也可请老师解答。运用这种交往教学法, 不仅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 让学生主动地交往, 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学习的需求, 开发潜能, 张扬学生的个性,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还能让学生尝尝当老师的滋味, 过把“教师瘾”, 把课堂交往的重心由教师控制逐渐过渡为学生负责, 还把课堂交往的重心由教师转向学生, 还丰富了交往的形式, 把交往教学引入更高层次, 提高了“少教多学”的实效性。

六.评价反馈矫正———让交往“反思”

评价反馈矫正可以看成是对课堂教学过程中, 师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互动中教学交往实效的反思。它主要涉及交往主体的评价和交往活动的评价。交往教学论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交往的主体, 他们具有互主性特征。课堂交往要实现优质高效, 交往主体的主体性必须得到充分的体现。我们要评价学生作为交往的主体, 他们是否在课堂中处于激活状态, 是否主动地参与了教学全过程, 是否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交往中。此外, 还要评价教师作为交往的主体, 他是否发挥了主导作用, 是否创造了有利于学生参与交往的时机和方法, 是否是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讨论交流。对交往活动的评价, 主要是看课堂教学交往有没有从根本上实现教学互动的过程, 有没有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交流, 让学生在平等、自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 达到个体与群体的协调发展, 实现课堂教学交往中的教学相长。所以, 只有不断地进行评价反馈矫正, 才能不断地改进课堂教学交往的内容、形式、方法, 实现“少教多学”的预定目标。

3.少教多学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 高中数学;有效课堂;自主探究;少教;多学

一直以来,我们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一言堂”地“灌输”是教学的主流,学生学得被动,且处于压抑状态. 新课改的推进,注重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教师成为配角、指导者、引路人,而实现这一转变的核心是“少教多学”. 因此,我们高中数学教师,应秉承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实施“少教多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下面以《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实施和构建“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构建师生互动、学生乐学的有效课堂的几点体会.

[?] “少教多学”的含义

汉语中的“少教多学”,在英语中是Teach less and learn more. 无论是汉语的“少教多学”还是英语中的Teach less and learn more,就字面意思都是“教得少”“学得多”. 从要求看,要教师“少讲”、学生“多学”. “少教”的几个特点:

(1)针对性地教. 开展差异性教学,改变笼统式、一刀切的教学模式.

(2)启发性地教. 教师启发学生自主思考,不能左右他们的思想,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开展合作学习,必要时给予指导和点拨.

(3)创造性地教. 改变传统的从头讲到尾,知识点一点不漏讲全、讲细的做法,实现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优化课堂结构,构建有效、高效、互动的精彩课堂.

毋庸置疑,与“少教”相一致的教学理念就是“多学”,教师讲得少、课堂时间利用低,对学生而言,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主动学习、合作探究、乐于思考,给学生提供了交流、合作、探讨的机会和平台.

“多学”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多读、多背、多用,而是广义上的“积极学习”“主动学习”“深度学习”.

[?] “少教多学”的理论依据

1. 知识构建主义理论

知识构建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构建的过程,知识不能靠传授,而应在于习得. “少教多学”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探讨数学思想,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

2. 叶老先生的理论

叶老先生早就提出“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应“少教”,激发学生“多学”,达到主动学习、忘我学习的境界.

此外,最近发展区理论、学习金字塔理论等也给“少教多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这些理论基础之上,“少教多学”才会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深入开展,有效推进,为有效课堂的构建推波助澜.

[?] “少教多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1. 强化自主预习环节——多学的凸显

“凡事预则立”. 充分的预习,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导学”下,游刃有余,如鱼得水,有针对性地听、思考和巩固,助力有效学习的达成.

那么,课前怎样预习?预习什么?教师的“少教”在这个环节得到真正凸显. 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实际,设计预习学案,使学生带着任务、有目的地进行课前预习. 例如,在学习《集合的含义和表示》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的预习学案,使学生自主预习、合作讨论而有所依,走出简单看一遍教材而无所获的误区和无效学习.

(1)自然数的集合包含零和_____,有理数的集合包含整数和______.

(2)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是______.

(3)集合的表示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集合间的关系有___________、_______.

(5)集合要素间的关系是________.

……

这样的预习任务设计,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从整体上对教材内容高屋建瓴.

2. 有效导入,促使学生自主探究

在新课改的今天,有的教师虽然重视了课前预习,但回归课堂,仍然放不下“讲授”的法宝,放不下灌输的“权利”,抑制了学生的自主探讨的兴趣和积极性. 为此,教师应解放自己,在注重导学行为有效的同时,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时间和机会.

教师“少教”,教师的导入非常关键,有效的导入,可以快速进入教学的主题,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有效课堂的点睛之笔.

如“温故知新法”导入,根据预习学案的(1)、(2)两个小题的检查和交流,而导入新课的学习:许多数学概念都是为了表示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而被提出来的,如数的概念的产生,是为了表示生活中物体的个数;三角形、四边形、圆柱体、圆、长方形、等腰梯形等的产生是为了表达生活中的物体的形状;为了描述运动的过程和轨迹,函数的概念应运而生……那么,如果表示一个“团体”“集体”等又该用什么概念来表述呢?我们在初中学习和接触过“整数的集合”“正数的集合”“负数的集合”……那么,“集合”的概念又是什么呢?通过下面几个问题的探讨,请你把集合的概念归纳一下吧.

(1)解不等式2x-1>3,得到x>2,所有的大于2的实数集在一起成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2)平面几何中,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3)自然数的集合是0,1,2,3,4,5, 6….

nlc202309081628

(4)高一二班的全体学生组成一个集合.

(5)高一二班的全体女学生/男学生组成一个集合.

教师进一步质疑:请想一想,集合这个概念应该怎样描述呢?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想法的基础上,教师的“少讲”——点拨不能忽视:我们把所研究的对象如点、自然数等统称为_____,把一些_____组成的整体叫作_____,通常情况下用字母A,B,C等表示.

这样的导入,方法不新,但从预习的思考题开始,紧扣教学的主题而展开,从集合的概念入手,直接把学生带进课堂的学习中.

3. 巧妙设疑,逐步引导学生“多学”

在学生理解元素和集合的概念后,教师再进一步提出问题:元素和几何的关系是什么?关系符号有两种,分别是_____和_____.

再设计练习,让学生即学即练. 例如,用你所知道的元素和集合的关系,使用适当的符号∈,?完成以下各题:

(1)A是正整数的集合,则0____A,___A,3___A.

(2)A是中国所有河流的集合,那么,长江____A,尼罗河____A,亚马孙河____A,黄河____A.

呈现这些思考题之后,教师应停下教学的脚步,让学生自主思考、讨论,重点引导学生填写∈,?,并说出这样填写的理由. 教师也可以给出解题方面的分析,帮助学生提高使用数学语言、数学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4. 解题思路上“少讲”,巩固练习上“多学”

解题方法、解题过程的分析,教师既要学会放手,让学生自主探讨,也要及时地、巧妙地给予点拨,给学生以启迪和指导.

例如,绝对值小于3的整数集合,先让学生写出这个集合,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所写出的集合是否标准和正确,元素是否准确等,再给出必要的提示:集合应该用符号“{ }”表示,元素之间用“,”隔开,注意x与{x}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继而再呈现几个思考题,让学生正确地使用集合表达出集合中的各个元素,从而凸显“多学”.

5. 果断放手,绽放课堂美丽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知识的主人. 数学知识本就枯燥乏味,如果还沿用灌输、讲授法,那么更将枯燥的知识再次演绎给学生,增添了数学知识的乏味和抽象. 而如果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构建、主动探讨,那么枯燥的知识学习也会在探究的过程中充满期待,充满生机和活力. 再者,数学以思维、逻辑为主要特点,教师的灌输,取代不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根据学科特点,“少讲”是必然,更是需求.

传统教学有遗憾,但“少教多学”改变了传统的灌输,改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会学、乐学,在“少教多学”的课堂上,闪现着学生思维的火花,可以感受到思维的碰撞,教学目标从而有效达成. “少教多学”的课堂,学生时时创造惊喜. 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学会放手,让课堂的精彩在“少教多学”下绽放,构建熠熠生辉的精彩课堂.

4.笔画教学中的“少教多学”之策略 篇四

笔画教学中的“少教多学”之策略

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永乐镇中心小学 张晓芝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各阶段的教学目标,对于低段年级的教学目标是:识字、写字,学生的写字能力的培养是教师工作的重点之一。小学低年级的写字训练是孩子的童子功,笔画训练又是写字训练中基础的基础,更是马虎不得。作为教师应该让孩子明白学写笔画的重要性,让孩子轻松快乐地训练笔画,掌握笔画运笔方法。而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免会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写字的兴趣的养成,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就得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多练、勤练,才能掌握熟练的写字技能。下面,我就写字教学中----“笔画教学”的少教多学探索的一点经验,谈谈自己一点做法:

一、让学生明白写好笔画是写好汉字的第一步

每一个字都是由基本笔画构成的,汉字就像是一台机器,笔画就像是组成机器中的每一个零件。把每个零件都加工成功了,组装起来的这台机器才是最优良的。也就是说。把每笔每画写好了,这个字才会写得漂亮。若果某一个零件没加工好,那么这台机器是劣质产品,就不好看,也不好用。同样道理,某一笔没写好,那么这个字也就难看了。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写好笔画是写好字的第一步。

二、学生要正确掌握运笔方法

每一个笔画的书写都要做到起笔、运笔、收笔,在低年级写字教学中,认识基本笔画的同时,教师应保持平和的心态,放慢速度,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笔画指导,每个笔画的高低、长短、斜正、收放等,引导学生一点一滴的观察,一笔一画的教,甚至要手把手的教,一笔一画地掌握到位。力求让学生把每个笔画写正确,写规范,写到位。稳扎稳打,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为今后的写字教学起个好的开端。

三、注重笔画教学的指导与训练 下面是我在笔画教学中的做法:

1.示范讲解 小学生的模仿力特别强,善于模仿,教师的示范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写字教学的先导是示范,教师在写字教学中应规范地写好每一笔画,作出正确的示范引导。示范的具体方法:课堂示范,这是一种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在学生进行练习之前,教师首先在全班进行示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视觉形象,然后让学生模仿练;个别示范,这是前一种方法的补充。在全班示范以后,有些学生还是掌握不好正确的书写要领,教师就得个别辅导,由于是面对面,学生对教师的示范往往观察的比较清楚,能较快的纠正自己的错误之处。手把手示范,教师直接握住个别学生的手,反复示范几次,使其能更快地形成正确的书写。

在示范的过程中,有时教师的笔画写得不够好,这时,就要擦掉重新写。写得时候告诉学生:“这个笔画老师没写好,重新写。”目的是让学生象老师一样认真地写好每一笔画。老师严谨的态度成了学生的模仿的示范,他们也不会随随便便去写。

2.形象比喻 在笔画教学中,形象的比喻很重要,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教学笔画“捺”的写法时,学生写得不够规范。这时,我就告诉学生:这个笔画就像我们从山坡上下来。先站在山顶,然后下斜坡,再到平路上。同时画个简笔画----山坡。让学生比照“捺”的形状与简笔画;在教学笔画“卧钩”时,引导学生观察笔画形状,卧钩,就像一个人躺着休息,起笔像人的头部,运笔像人的背部和屁股,收笔像人的脚部。这样一讲,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捺和卧钩的写法。

3.编顺口溜 根据儿童的认知特征,教学笔画时,编成顺口溜,把笔画书写的方法寓于节奏训练中。如写“横”时,“落笔轻,行笔畅,收笔回”;写竖时,“起笔重,行笔畅,收笔提”等。要求写竖做到念口诀与运笔动作协调一致,来培养学生的书写,初步形成正确的书写手势,掌握笔法规律。

4.多媒体演示 指的是教师利用投影,录像,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抽象的起笔、收笔等过程直观化,静态的内容动态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使学生看得更为清晰,感受更为完整,帮助学生掌握正确规范的书写方法,学生在头脑中会对笔画产生印象,知道怎样起笔,怎样收笔,哪里轻,哪里重等都一目了然。这样,学生既掌握了运笔过程中的轻重、快慢等书写技巧,又使学生对写字感兴趣。5.相似迁移 汉字的基本笔画,仔细分析一下,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如竖钩和横钩写法很相像。教学时,老师可以和学生玩个“变魔术”的游戏。先在纸上写一个竖钩,问学生:这事什么,学生一定会说出来的,然后,老师告诉学生,接下来要变魔术,同学们仔细看,它会变成什么?老师把纸作个九十度旋转,竖钩变成了横钩。这时,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原来,两个笔画是相同的,转个身就变成了另外的样子。也就明白了些横钩时,也要注意顿笔和回收。

6.比较反馈 “比较”是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写字必不可少的重要过程。教学笔画时,可以引导学生比较笔画的长短、轻重、粗细,比较同意种笔画的不同形态,比较不同笔画的相同用笔。这样,有利于学生更清楚地掌握各种笔画的特点。

四 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训练习笔画写法 在写字教学中,一些基本笔画需要反复练习,单单明白怎样写,不反复练是不够的,所谓“熟能生巧”,“熟”了以后才能产生“巧”。但“反复”带来的问题是枯燥,枯燥会让人感到厌烦,因此,教师必须想一些办法,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练习写字,学生会乐此不彼,不厌其烦的反复练习基本笔画。笔画并非一朝一夕所能练成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要让生性好动的孩子喜欢写,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必须重视学生写字兴趣的培养。但是,兴趣不是天生的,如何在低年级学生写字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爱上单调而又枯燥乏味的笔画练习呢?在教学中,我通过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写字兴趣。

(一)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励。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听老师讲故事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事。同时对老师有着很强的信任感和依赖性。因此,在写字教学中,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把学生引入到教学的内容中去,解字说意,编写小故事。为了引发学生认字、爱字的兴趣,在分析字形结构的时候,根据字的各部分编写小故事讲给学生听。特别是一些象形、会意的汉字,让学生能够在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对汉字产生好奇的探究之情。

(二)形式多样的竞赛激励。

竞赛不但能调动学生练笔画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同学之间互相合作的集体意识。

(1)作业星级制度 每次作业面批时,我们老师都让学生把写的笔画与示范进行比较,与上次作业进行比较,并给出相应红星。

(2)小组竞赛 每节写字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写笔画比赛(包括写字的姿势)。获胜的小组每人得到一个“小动物”,或者一个贴花。

(3)个人竞赛 自由结合开展写笔画比赛

(三)评字是整个写字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写字指导的延续和提高。小学生天性好胜,“好表扬”是其重要心理特点,是鼓励他们学习的重要手段,成功的喜悦往往能带给他们无穷的力量。特别是对正处于写字教学起步阶段的低年级学生,教师更要捕捉、赏识他们的闪光点,尽可能运用表扬的武器,挖掘其身上的潜能,充分肯定,热情鼓励,使其不断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喜悦,从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获取克服缺点的勇气和信心。

1)是说一说。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师生对话,面批写字作业,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在对话时,要尽可能多给学生自我评价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可引导学生自己与自己比,如作业的第二行与第一行比,后一遍与前一遍比,本次作业与前几次作业比。还可启发他们与同学写的笔画比,与教师的范字比,与书本上的范字比。通过比较,使他们看到进步,比出差距,找到努力方向。在对话时,教师既要动嘴讲,也要动手写,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少走弯路,就是引导学生写好笔画的捷径。

2)是评一评。每个孩子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宽容和鼓励能使孩子们有信心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批改学生的写字作业,在作业页面上把一些写得好的字划上圈,用圈圈的符号来肯定写字进步,如部分笔画好的打小圈,整个字好的画大圈,特别好的二勾双圈。另外借鉴作文评阅中的“眉批”、“总批”方法,写一些简洁、易懂的建议性或鼓励性批语,如“字要一笔一画写”、“你的字越写越好了”。

3)是展一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来自学生中的榜样是最有说服力的。因此,不断在学生中树立榜样,是激励的重要手段。在作业批阅后,课堂上采用板演、用实物投影仪等手段展示学生习作。课后,在教室办学生作业专栏或举办作业展览,挑选一些好的作品上墙“公开发表”,供大家欣赏学习,并注重让这些学生谈心得体会,与同学们交流书写技巧,然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表扬奖励。同时也为写笔画进步的同学另辟一角,使他们感觉到自己也在不断进步。这样,大大激发了每一个学生写笔画的积极性,全班出现“比、学、赶、帮、超”的场面。

5.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少教多学 篇五

延长县小学

曹美荣

什么是阅读教学?教师、文本之间的对维、获得审美体验的会理解;通过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欣赏的能力 什么是“少教多学”?早在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教学制时就提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今天,我们研究有效教学,应当仍然要把“教师少教学生多学”作为基本纲领。

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理念发生了质的变化,语文课堂也出现了喜人的效果,但是距离理想的境界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阅读教学还存在着“费时多、收效微、负担重”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会学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真正有效,就要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下面,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际,浅谈以 1

话重教师、,下几点看法。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内容分析,轻语言训练。

有专家认为,现在的语文课文有85%—90%以上的内容,不用讲解学生都能明白,可是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领着学生琐碎的分析,教师激情昂扬,学生群情振奋,一篇课文讲完了、学过了、在语言习得方面几乎什么也没得到。作为教师,要时时想着从文本中寻找语言的奥秘,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在听说读写的系列语言训练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教学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还要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达方式等,低年级还承担着识字写字的任务,字词句篇的语文知识和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一定要落实。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那么,教学过程应是教师教学生怎样去学的过程,其实不是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而是缺乏科学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我管理,需要教师有更多的教育智慧。

2、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语文阅读的特点应该侧重丰富的人文性,它应注意培养学生精神家园和心灵世界,而不是简单的智力和纯粹的技能。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不少教师不能从根 本上给予充分的认识和严肃的对待,习惯于用理性肢解和阉割人文性很强的阅读文本,用条分缕析禁锢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把学生训练成缺乏人性和人格的应试机器。一篇篇美不胜收的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甚至被拆卸成枯燥的字词句的文字游戏,与此同时,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言堂”将自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生硬地强加给学生,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和思考,久而久之学生产生了阅读和解读的惰性,这种填鸭式的主观解读严重掩盖了学生独立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使阅读一直难以走出恶性循环的怪圈。

3、重琐碎的提问,轻问题的精心设计。

有些课堂是在老师频频发问的情况下进行的,好像是老师的十万个为什么,不把学生牵到老师的答案上不罢休,这种过多、过细、过浅的提问,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如何走出“满堂问”误区,就要求教师对问题设计要少而精,要构建富有思维含量的话题或者说要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4、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叶圣陶在1937年1月的《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头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头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在这个比喻中, 叶老形象地对他的阅读本质观做了说明,作品的意义不是文本自 生的,而是读者通过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进行碰撞加上学生的思考产生的。所以,老师不能把课堂搞成自己的“教案剧”,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 的感受,所以要让学生走进课文中去,教师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让他们自己去感悟、去体会!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少教多学”解决策略

1、把“学生可以多学”的应有权利还给学生。

(1)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基本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我认为应当是研读课本,当我们的教学往往用教师讲读取代学生对课本的研读,这是“教师多教学生少学”的表现之一,要颠倒这“一多一少”,就必须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变教师讲读为主为引导学生研读为主。具体的做法应该是因内容而定,从结果上看,最好能做到三个“让”字:其一,一册书学完,能让学生通读一遍,并把重点反复研习几遍;其二,一册书用完,能让学生在书上有大量的圈点和批注;其三,一学期结束,能让学生将课本摸旧,一眼看去就能认出是自己用熟过的书。

(2)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还给学生。学生“多学”的主要方式应该是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和“训练”,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有“三重意识”:其一,“学为主”意识;其二,“学而会”意识;其三,“学在先”意识。只有教师具有这“三重意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权才能得到保障。

(3)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学习是什么?答案是多元的,但从状态上讲,学习是学生的“知、情、意”统一的求知活动,而我们的教师总是喜欢用自己的苦口婆心的酣畅淋漓活动代替学生自我奋斗的生动活泼的活动,以“自我感觉”满意来取代学生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空间权的剥夺,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应当做到“四统一”:在活动空间上做到自动与互动和谐统一;在内容空间上做到“入书”与“出书”和谐统一;在范围空间上做到“入(课)室”与“出(课)室”和谐统一;在教学的维度上做到知识技能、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和谐统一。

(4)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与“多学”相伴的是“多问”,在操作上要设定“三个一”的评价标准:一是没有学生发问的课算不上好课;二是“答必正确”的课不是真正的好课;三是把学生教得“提不出问题”的课也不能算是好课。

(5)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学生“多学”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体验学习,传统教学全部问题的关键都在于体验的失败,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我认为要确立“三个尊重”意识:其一,尊重学生的各种体验权利,创造条件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其二,尊重学生的体验学习方式,让学生适当走点弯路,允许学生犯点错误,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其三,尊重学生知识和能力获得的规律,千万不要将现成的 果子摘下来还要削掉皮切成块甚至做成果汁然后再喂到学生嘴里,千万不要把教学视为一种恩赐行为。

2、把“教师可以少教”的办法定位教的法规。

(1)限定教师“少教”。一要让学生脑、眼、耳、口、手、笔交相动起来,以杜绝“满堂灌”;二要摒弃缺乏思维价值的提问而激励学生发问,以杜绝教师“满堂问”;三要减少单一“看”屏幕的时间,以杜绝“满堂投影”;四要让学生动起来,以杜绝“满堂静”;五要给学生留出恰到好处的思考“空白”,以杜绝“满堂闹”。

(2)促使教师“精讲”。一定做到六个讲好:讲好重难点;讲好规律;讲好方法;讲好易混点;讲好易错点;讲好易漏点。坚决做到六个不讲: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在学生思考或做题时不讲打岔的话;在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时不讲刺激的话;在学生思考过程中不要太急于讲话。

(3)为“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找好抓手。课堂教学中的“载体”,在传统教学中,凸显的是课本和黑板,在当代教学中,凸显的则是多媒体屏幕和展台。为了实现“少教多学”,应作如下的分类和排序:第一载体为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重组而编制的学案,或题案,或学、教、练三合一的课案;第二载体才是课本、试卷(套卷)、其他学习资料;而课堂练习簿、黑板、媒体展台,则列为第三载体。

6.少教多学教学反思 篇六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 潘丽君

少教多学是新加坡的教育经验,他们提出,“我们要少教一点,让孩子多学一点”,“成绩不是生命的唯一大事”,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转变“以教师为主体的多教”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我觉得,“少教”与我国提倡的“精讲”有异曲同工之妙,“多学”就是给学生提供更具弹性的发挥空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那么,怎样才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现“少教多学”,提高教学质量呢?

(一)一线教师的思考与困惑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整天和学生学习生活在一起,谁不想既讲的少,学生又学的好。可是,一上讲台,就总是怕讲的少,讲不清,怕学生学不会,怕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学生无法适应,不能适应,怕会产生“邯郸学步”的不良结果,最终影响教学质量。其结果是新的教学方法,教育理论学的不少,但只是脑海中的浮云随风飘散,真正应用在教学中的却是很少,理论和实践成为两张皮。教学活动还是“穿旧鞋,走老路”,新瓶装老酒,没有创新和发展,课堂上,教师是绝对权威,没有教学民主,没有自主学习,没有合作探究。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自从学校提出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践行“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后,感触很深,少教多学的教学不正是我希望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吗?我的困惑似乎有了解决的法宝。我决定在课堂教学中实践这一教育理念。

(二)少教多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也是一个动态的多边活动过程,教师怎样去把控这一过程,使课堂教学能够有序、高效,这对于每一个教师,都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和挑战。根据“少教多学”的教育理念,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时考虑到农村学校的学校情况和学生情况,紧扣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首先是基础知识的学习。根据我的观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似乎没有太大的注意,其结果是知识点不难,可是考试成绩一揭晓,很少或者根本没有考满分的学生。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我首先提出明确要求,对于生字的注音、书写,词语的解释、造句,作家的介绍,文体知识,写作背景等等,全部由学生互助合作完成,教师只进行检查、指导,纠正错误,并及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做必要的评价,教育、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是问题探究的教学。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怎样培养学生的读理解能力,可以说,很多老师都绞尽脑汁,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是,我们看到,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往往出现有阅读无理解,不能对问题做出理解性回答。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尝试。首先,教师做好示范性探究问题的教学,即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教师提出一些基础性问题,然后指导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一般可采用就近四个人一组的方法,教师巡回指导,对于学习中出现的偏差及时纠正,最后指导学生展示探究成果,并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例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我提出来几个示范性问题:

1、哈墨尔先生是怎样的人?

2、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描写哈墨尔先生?

3、“最后一课”中哈墨尔先生的感情有什么变化?用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合作探究,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其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给学生创设宽松的课堂交流氛围,交流空间,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独特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和学习能力。例如,有个学生考试成绩很好,是班级的前三名,可是她不爱说话,特别是站在讲台上,面对全班的同学,她更不知道怎样表达,只能笑笑“我不会说”,怎样让她充满自信地开口说话呢?我就讲了在班级发言的重要性,让她珍惜锻炼的机会,鼓励她要大胆,不怕犯错,终于她提出来一个问题:上学路上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在她的带动下,同学们七嘴八舌,提出来许多问题:上课前后有什么不同?法国语言真的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吗?写金龟子,鸽子有什么作用?小说的结尾哈墨尔先生为什么不说话,这样写好么?

最后是语言表达的教学。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表现,主要通过设置具体的语言应用情景,让学生回答问题和书面写作,我们就可以知道学生的这方面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不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回答问题,答非所问,更有甚者,直接说“老师,我不会”,我说“你又会说话,怎么就不会呢?”,我想,这就是我们教师的困难。怎样让学生开口会说话?怎样让学生提笔能写文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少教多学”的教育理念,我有意在综合课上提出实际问题,切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心理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把讲台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表达,教师及时给予指导,鼓励,表扬。例如,我们礼嘉常发集团生产的拖拉机全国有名,请你在广交会上为常发生产的拖拉机作个广告,你的职务是常发集团的副总经理。同学们听后哈哈大笑,气氛活跃,发言非常积极,下课了,同学们言犹未尽,有的说,“下一节课还上这课吧”,学生体会到了交流的快乐。我还在作文课中做了

如下尝试,写人就写我们班的同学,让这名同学到讲台上来做模特,学生观察,教师精讲写作要求,及时指导学生,避免了学生抄作文,写空话的毛病,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教学效果与评价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在摸索中前进,在探究中发展,检验教学效果的期末考试到了,我忐忑不安,唯恐学生成绩下滑。成绩揭晓了,我们班平均分名列全校第一。我很高兴,“少教多学”确实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锻炼、提高了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四、关于“少教多学”的一些反思

“少教多学”确实抓住了教学的核心,一节课就四十五分钟,教师要做到少教,就必须下更多的功夫去研究教材,学生,教法,学法,做到去粗取精,抓住重点、难点,这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做到多学,就必须有充足的学习时间,也必须有更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更自由的表现空间,很显然,如果利用补课来实现多学,这与现代教育改革是格格不入的。可是,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一些学校,仍然在星期天补课,仍然在上两到三节晚自习课,这是否伤害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对书本的敬畏,失去了很多花季的别样生活。这一些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方法,模式等等,正是教育改革的内在动力。虽然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但是,距离“少教多学”的内在目标还有很远的距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7.浅谈散文教学的“少教多学” 篇七

一、抓主旨

学生拿到一篇散文, 首先要能读懂, 亦即把握其主旨。而散文与其他文体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神聚, 和谐统一。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应用灵活多样, 不拘一格。“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么自由, 都必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赋予学生一双慧眼, 拨云见日, 快速透过纷纭的“形”, 准确抓住文章的“神”。理清散文的思路, 有助于迅速掌握文章内容, 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1. 识品类。

散文品类众多, 辨明类别, 能快速切入文章深层领域。记叙性散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 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作者某种特定的感受和情思。根据记叙性散文的这种基本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以分析人物及其生活片断、场景为着眼点, 探究写人叙事的艺术手法, 把握人物最突出的特征, 着力揭示作者所寄寓在人物和生活片断描写中的主观感受和情思。抒情性散文以抒发作者的生活激情为主, 它的基本特征是寓情于景, 寄情于物,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当以分析主体情感表现的特征为着眼点, 着力揭示作者寓于景色、物象之中的特定情思, 探寻作者感情抒发、深化的内部过程, 发掘课文所蕴含的生活哲理和审美意义。议论性散文是以明述事理为主。在教学中对这类散文的分析, 重在揭示它运用文学形象来进行说理的作用, 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和理解文学形象的思想意义。

2. 理思路。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分析句与句、段与段乃至各部分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 来梳理作者的思路。还可以引导学生沿着散文的线索或脉络去探寻作者的思维过程, 线索是指将文章的材料组织起来的贯穿全文的某件事物或某种感情。也可以引导学生寻找中心句、过渡句、总领句、总括句、关键词等来理清思路。如《囚绿记》这篇散文, “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 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 铺设线索, 因而文章思路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即“择绿”“近绿”“囚绿”“释绿”和“怀绿”。

3. 巧设问。

教师要善于找准切入点, 巧妙设计问题, 引发学生深层思考, 从而快速把握文章思路。如散文《背影》教学时可问:“文中一共几次写到“背影”?课文的线索是什么?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这样设计问题, 直击课题且由简到难逐步过渡, 利于学生接受。散文教学时要抓住线索设计问题, 这样设计问题, 犹如投石激浪, 可以催发学生创造意识。针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尽可能少而精, 给学生充分的考虑、讨论、分析时间。不但可以引导学生自我探究, 发生顿悟,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增强阅读能力。

二、品语言

如果说, 理思路、抓主旨是把书读薄了, 读出文章的精髓;那么, 品语言则是把书读厚, 读出文章的韵味与美。品味语言是散文教学的重点。散文作为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范文, 很能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教师应引导学生咬文嚼字, 揣摩散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情韵, 引导学生深入一层挖掘重要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表情达意作用。引导学生凭借语感, 透过字里行间, 通过联想和想象, 走进意境, 欣赏散文的意境美。品味语言, 一方面是通过对文章遣词造句的揣摩, 体味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并加深对作者感情的体悟, 另一方面, 也是学习作者这种表情达意的艺术表现手法, 提高自身语言表达能力。

三、读统领

在研讨“情感”“语言”的过程中, “朗读”这一最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不能疏忽的, 是要贯穿始终的。“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散文尤其要多读, 只有多读, 让学生回归文本, 方能品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韵味与真情实感, 才能体会文章的精妙。多种形式的“朗读”, 有助于学生熟悉课文, 有益于焕发课堂的生机。优美的篇章与文段若能熟读成诵, 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提高写作水平也将大有裨益。另外, 教师还可适当把同题材、同风格的其他文质兼美的散文引入课堂, 拓展学生的视野, 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这里的读是朗读, 也是精读与泛读的结合。

四、促写作

8.少教多学教学模式浅析 篇八

关键词:少教多学;参与;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343-01

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可以说,在“少教多学”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实现真正的“学习”,从而使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有较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还会有许多新的、具体的问题等待我们去思考去解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知识储备、控制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北京外国语学院邓昌炎教授说过,“课堂是一个舞台,在课堂上老师只能是一个导演,决不是主角”。教师在课堂讲得过多可能造成学生的思维被限制,从而缺乏创造能力和实践本领,使他们不再想什么,也不去想什么,最后懒得想。反之,把课堂时间和课堂空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感到课堂心理时间短暂而愉快,课堂心理空间广阔而丰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讨论,开展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多学,教师尽可能少讲。这样学生会快乐地多学,又能体现老师的主导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实现“少教多学”的双赢,那么,在数学课堂中如何去实现少教多学呢?

一、课堂中“少教多学”,让学生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

“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思考的余地。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但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而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少教”的课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生敢于去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甚至提出自己的问题。所以,“少教多学”的课也是解决了学生问题的课。问题解决了,就是好课,是有内容的课,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是关注学生发展的课。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二、课堂中“少教多学”,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

“少教多学”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教学活动,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各小组自学、合作学存在困惑不解的问题以及新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师不要急于作讲解、回答,要针对疑惑的实质给以必要的“点拨”,让学生调整自己的认识思路,让全班学生合作议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互相探究,取长补短,通过再思、再议达到“通”的境地,解惑释疑。对积极发言的学生予以表扬,对有独到见解的给予肯定、鼓励。这样,即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又培养了学生表达问题、展开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课堂中“少教多学”, 让学生进行及时的教学评价

学生的学习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课程目标和进行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数学课堂上能及时进行练习反馈,就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和”查漏补缺”,因此,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练习,这样更有利于因材施教。为了节省大量的等待时间,我们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练习让他们能有选择的去做,在做完必做的题目之后,再来做选做题。这样有利于优生吃饱,差生吃好。学生有能力点评的,让学生完成,其他学生在学习中要学会倾听,在大家交流中找出自己的不足。

四、课堂中“少教多学”,让学生对课堂小结会更深刻

课堂小结,就是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巩固深化所学知识。让学生谈学习体会、学习心得,谈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师再予以“画龙点睛”,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好。学生之间交流自身学习的体会,往往能击中知识和方法的关键点,更易于被同伴接受,起到教师单独小结不能达到的功效。同时也体现师生合作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课堂留有时间让学生自己谈学习体会,谈学习困惑,是必要的。

上一篇:阳光下的爱初中作文下一篇:会计学基础模拟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