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市在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4-10-17

A市在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共6篇)

1.A市在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一

今天,市委、市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回顾总结近几年我市人才工作情况,全面部署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人才工作,动员全市上下把人才工作放到更加突出和重要的地位,为实施“赶超发展”战略、建设“富裕、文明、生态、诚信”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市委书记程步云出席会议并将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先就近几年来我市人才工作的情况和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切实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在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按照上级关于人才工作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确立了“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盘活人才存量,提高人才素质,改善人才结构,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健康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人才总量不断增加。近年来,全市上下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立足于本地培养,重点引进高层次、紧缺型人才,人才总量不断增加。到2002年底,全市人才总数73678人,比1995年净增12031人,增19.5 %。另据不完全统计,为我市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工作的外地人才约有4000余人。

——培养选拔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和拔尖人才。现有山西省优秀专家3名,山西省科技功臣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6人,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49名,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101名。市教育局通过实施1518工程,培养山西省骨干教师148人,山西省教学能手150人,山西省学科带头人88人,市教学能手500人。

——储备了一批后备人才。近年来,通过“一推双考” 等形式,我市共选拔各级各类后备人才1015名。通过离职培训、委托代培、外派学习、挂职锻炼等形式,先后派出200多名优秀青年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和基层挂职锻炼,选派12名企业经理到清华大学进修,选派10名企业经理到美国进修,下派100多名优秀青年干部到企业挂职。我市在公开选拔县级领导干部的同时,还发现储备了一批干部。通过储备培养,这些人才已经或正在各个岗位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业务骨干。

——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取得新进展。近三年来,我市累计获得省科技进步奖8项,评出市科研成果100项。全市现已认定民营科技企业47家。我市已成为国家科委命名的中西部地区惟一一个“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的市,同时获得了“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的荣誉称号。

——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2003年,全市共完成生产总值125.92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20.4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63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12元。截至9月20日,今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20.4269亿元,为年度预算的81.46%,比上年同期增长33.03%,增收5.0716亿元,超去年全年的财政总收入水平。经济、社会发展趋向协调。

在充分认识人才工作成效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人才队伍总体上还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人才总量不足,增加缓慢;人才结构畸形,配置失衡;后备人才不足,备用脱节;人才队伍老化,知识陈旧;人才使用低效,作用发挥差;人才流动不畅,外流严重。深刻分析我市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既有客观现实环境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因素。

一是重视人才的氛围不够,观念滞后。一些部门和单位,口头上重视人才,但缺乏具体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只重视人才使用,不注重人才培养;只要求人才老老实实工作,却忽视了为人才提供创业舞台。

二是有关人才政策的贯彻落实不到位。有的单位承诺多,兑现少,挫伤了人才的积极性。从总体上看,对人才工作的统一协调不够,对政策的落实、待遇的兑现缺乏必要的监督,致使本来就不够完善的政策措施,也未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三是吸引人才的环境较差。目前我市的干部选拔、职称评定、人员聘用、职务晋升等许多方面仍然沿用着一些与科学的人才观不相适应做法,这无形中为各类人才的成长和使用设置了种种不合市情、也脱离实际需要的“门槛”,制约了人才潜能的充分发挥。另外,我市粗放型产业多,高科技产业少,缺少高层次人才创业的平台,影响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

四是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由于观念和效益的原因,目前人才资源开发很大程度上仍以政府推动为主,作为人才吸纳和使用主体的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对人才资本的投入仍不够,认识上还有很大差距。同时,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致使科研单位、企业技术开发等机构推动技术进步的经费增加不多甚至有所减少,使人才作用难以发挥。一些企业的知识分子收入较低,后顾之忧多,影响其作用的发挥。

五是在人才管理使用上创新不够。在人才的使用上没有形成合理的竞争激励机制,往往还会出现做出成绩得不到应有的奖励,而无所事事的却坐享其成,干好干坏一个样。有的单位没有解决好老知识分子发挥余热和大胆起用青年人才的问题,使一些掌握了新知识、已经具备主持或独立工作能力的中青年知识分子,由于岗位、职称、待遇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其聪明才智得不到有效的发挥,挫伤了一些人才的积极性,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人才外流”现象的发生。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市人才的新陈代谢、分配激励和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人才市场体系还不够健全。主要是人才评价、推荐机制和人才信息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人才预测与人才规划不够科学等等。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发展靠人才支撑,政绩靠人才创造。当前,我市正处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面对周边地区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态势,面对我市对人才的迫切需要,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搞好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人才观念,创新人才政策,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体制,创新人才工作环境,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吸引到实施“赶超发展”战略、建设“富裕、文明、生态、诚信”的实践中来,以人才集聚优势赢得发展优势,确保我市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能够抓住机遇,赢得主动。

二、明确目标,创新机制,努力造就支撑“赶超发展”的人才队伍

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市之路,是我市在新时期实施“赶超发展”战略、建设“富裕、文明、生态、诚信”的重要保证。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必须坚持正确的、切合实际的人才工作指导思想,扎实有力地推进各项人才工作。

新时期我市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坚持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以调整、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强化观念创新、政策创新和机制创新,尽快建立有利于人才集聚、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人才全面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实现人才总量增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人才素质提高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适应,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相适应,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 9.8万人,平均每年增长5%,每万人拥有人才量达到754名,其中高层次人才总量达到4600人以上。人才素质全面提高,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分布趋于合理,人才管理体制科学,人才资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根据我市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从实施“赶超发展”战略和建设“富裕、文明、生态、诚信”目标的大局出发,明确“人才强市”的总体思路,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让人才成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努力把建设成为人才的聚集和创业之地。

第一,牢固树立“四种意识”,积极创新人才工作思路

加强人才工作,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必须牢固树立和坚持科学的人才观,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摆在首位,强化“四种意识”,创新人才工作思路。

一是要强化“不拘一格,广纳贤才”的意识。“四个尊重”方针是新时期党对人才工作内涵的重大拓延,也是我们树立科学人才观的思想基础,为我们识人、育人、用人开阔了视野。什么是人才?我认为,只要能够创造超出一般社会价值的,不论是有较高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的知识分子,还是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专家”;不论是有创新能力的党政干部和高绩效的经营管理者,还是有创意的智谋之士,或是有一定素质的劳动者,都应该叫人才,都能够在赶超发展中施展才华,都能够在振兴中有所作为。各级领导同志都要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按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把每一个人的潜能和价值都充分发挥出来。

不拘一格、广纳贤才,就是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不惟学历,不惟职称,不惟资历,不惟身份,在实施“赶超发展”战略中锻造和识别人才,做到“才”、“能”并重看人才,成就面前论英雄。空谈只能误事,干不成事业的决不是人才。同时,我们既要重视有所成就的人才,也要关注具有潜能的人才;既要重视市内人才,也要积极吸引外部人才;既要重视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人才,也要将民营企业和受聘于民营、外资企业的专门人才纳入视野。也就是说,不论人才所在单位姓“公”姓“私”,不论人才所处地域是“城”是“乡”,不论人才身份是“工”是“农”,都要一视同仁。不拘一格、广纳贤才,就是要看人才的主流,看人才的本质。人才特点一般都十分鲜明,缺点和不足一般也比较明显。我们要充分尊重人才的个性,不求全责备。信任是对人才最大的尊重和爱护,是激发人才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只有关心爱护、信任理解人才,在培养上“扬长补短”,在使用上“扬长避短”,在保护上“扬长容短”,才能不断拓宽育人用人的渠道,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要强化“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意识。受种种条件制约,我市高层次人才的“刚性”引进不仅难度大,而且成本高。为此,我们必须打破“只有为我所有,才能为我所用”的僵化观念,大胆采用柔性招才引智的人才使用方式,坚持引人与引智相结合,重点在引进智力和智力成果上下功夫。山西锁磺稀土股份有限公司经过近二十年的滚动发展,能从单一的产品结构,发展到现在的五大系列20余种产品,销售收入是建厂初期的26倍,靠的就是借脑发展、借智跨越。由此可见,在智力引进上,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拓宽思路,大胆创新,既可采取咨询、讲学、短期聘用、互利合作、技术入股、人才租赁等方式,也可吸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集团来我市设立研发机构,多形式、多渠道引进智力。

三是要强化“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的意识。人才是市场经济的一种要素,要激活这一要素,必须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人才配置的市场化,决定了企业是引进人才、集聚人才、使用人才的重要载体。因而要有效引导企业强化主体意识,面向市场招人才,善于运用市场化的手段纳贤聚才。人才配置的市场化,也注定了人才所有的社会化,各级各部门都必须以开明的姿态、开放的思想吸引人才,真正建立起一个以竞争为核心,比实力、比贡献、以强换弱、优中选优,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新型用人机制,使人才来源于市场,检验于市场。

四是要强化“外流人才也是财富”的意识。目前,我市人才流失严重,这是不容回避的现实。全市上下必须高度重视人才流失问题,千方百计改善环境,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适当待遇留人。另一方面,也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人才外流,树立“外流人才也是财富”的新观念,趋利避害。我市培养出的大量优秀人才,分布于全国各地,工作在各条战线,这是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开发好、利用好、经营好这笔财富,必将对我市经济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为此,我们要继续加大籍旅“外”人才信息建设工作力度,加强与他们的联系,保护和利用好他们服务家乡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充分利用他们外联广、信息灵的优势,使其成为我市扩大开放的“桥梁”,智力引进的媒介,推动发展的外援。

第二,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促进人才总量的增加和人才素质的提高

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规划。全面分析当前我市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面临的形势,根据各类人才成长的特点和实施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重点战略及经济发展的要求,研究制定人才培养的规划,促进人才总量、人才结构、人才素质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应。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要在积极发展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办学。通过不懈努力,在我市形成“成职普”、“农科教”相结合的农村教育体系,推动我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加大各类人才的培训力度。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的观念,大力实施人才教育培训工程,着力提高各类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积极探索建立开放式、多渠道的人才培训路子,坚持“走进来”与“派出去”相结合,有计划、有组织地把优秀人才选派到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企业中进行培训和锻炼,提高他们掌握先进管理知识和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要不断研究在实践中培养人才的方式方法,把理论提高与实践锻炼紧密结合起来,把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把发挥个人作用和发扬团队精神结合起来,引导各类人才在实践中完善自己、在竞争中提高自己、在奋斗中充实自己。

构建人才终身教育体系。培育人才,必须构建终身学习制度。尽快制定人才终身教育发展规划,明确阶段性发展重点、目标及实施的途径和步骤,明确政府的责任、企业的义务和个人的权利,使终身教育规范运行。对于领导干部来讲,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一定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责任、一种精神境界,不断在学习新知识中增强奋进的动力,并以实际行动带动学习型社会的形成。要在全社会倡导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新理念,广泛开展“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等创建活动,下大力气构建人人享有学习和成才机会的学习型社会。

第三,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

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体制和机制创新。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必须完善人才发展的相关政策。要把人才工作切实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做到在提出各种发展目标时,考虑对人才的需求,在制定工作规划时考虑人才保证,在制定政策措施时考虑人才导向。对人才尤其是急需人才的配置使用、引进招聘、分配激励、培养选拔和服务保障等,要有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逐步实现各类人才培养、评价、选拔、使用、流动、配置和激励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一是要以业绩为重点,创新人才评价机制。进行准确、客观的评价,是选好人用好人的前提条件。对人才评价要注重能力、业绩,逐步形成党政人才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重在业内和社会认可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体系,构建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市场评价、测评技术评价的人才评价系统,努力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化水平。要进一步完善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民主评议制度,把群众的意见作为考核评价党政人才的重要尺度;研究制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党政人才的岗位职责规范,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和考核评价标准。

二是要注重改革,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要建立以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客观环境,尽快形成不惟职称、不惟资历、不惟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的局面。进一步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扩大民主、加强监督,加大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力度,加大选拔任用年轻干部力度,加大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干部的工作力度,增强干部队伍活力。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三是要注重奖励和惩戒相结合,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改革和完善现行分配制度,坚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法则的分配激励机制,充分体现人才的价值。建立规范化、正常化的人才奖励制度,以业绩为依据,以贡献为坐标,设立全市统一规范的人才奖项,表彰奖励在培养、吸引、用好人才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组织和个人。对为推动我市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要给予重奖。切实把人才价值与激励机制联系起来,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为了推动我市人才工作尽快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有关部门组织力量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会后将以征求意见稿的形式印发给大家。这是我市人才工作的规章,各级各部门要尽快组织有关人员,联系实际进行修改完善,争取尽快出台,并组织实施。

第四,以强化建设为手段,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党政人才队伍

党政人才特别是党政领导人才,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必须致力建设一支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的高素质党政领导人才队伍。为此,一是要紧密围绕我市改革和发展目标的实现,认真研究制定党政领导人才建设的规划和措施,着眼于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核心,不断强化理论武装、学习培训、实践锻炼和监督管理。二是要在领导干部中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教育和引导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人才观、群众观,努力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三是要着眼于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选好配强党政一把手,大力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进一步优化班子结构,增强班子活力。四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广开视野,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到党政领导人才队伍中来。五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党政领导人才培养教育、评价识别、选拔任用、择优汰劣、换岗交流、激励保障、监督制约的制度和机制。六是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后备人才队伍,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

第五,以企业为基础、项目为载体,培养造就高层次的企业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领军人才”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开发的重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对来说,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就是要围绕赶超发展战略的实施,适应优势产业的发展、生态保护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的建立和科技、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的需要,形成一批产业发展的领头人、一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和高级专业人才。他们应该是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战略眼光、创新精神和经营管理才能的企业家,有所作为的创业人才和管理人才。要努力建设一支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企业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领军人才”的培养造就,既要用制度来保证,也要用感情来促进。从一定角度来看,情感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大量事实也证明,企业文化氛围形成的凝聚力是巨大的。德不广不能使人来,量不宏不能使人安。如果企业经营者没有较高的境界、素质和度量,就很难在企业内部搭起适合人才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就很难留住各类人才。从我市实际出发,工作重点和突破口就是要以企业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在具有较强优势和特色的企业和部分领域构建平台,凡是能够集聚优秀人才,能够创造显著科技成果,产生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地方和领域,要不受所有制、地区、行业和形式的限制,切实加强企业领军人物的培养和造就,用产业聚集人才,用项目吸引人才,用事业留住人才。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重在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特别是要针对我市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新型能源和材料基地建设不断推进、工业化步伐逐步加快的实际,要采取多种形式培养造就一批掌握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等方面的高级人才和急需人才,一批熟悉国际经贸规则和经济运作的科技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一批金融、财会、法律、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第六,以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为重点,建立人才“柔性”流动制度,促进人才工作可持续发展

培养造就一大批素质优良、勇于创新的人才,是实现人才工作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大中专毕业生是人才的重要资源,是我市人才队伍的新生力量。在实施“赶超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有文化、素质高的建设者。大中专毕业生使用得当,就是我们的财富。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深刻认识大中专毕业生人才资源在全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对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安置的力度,建立起人才“柔性”流动制度,包括居住管理制度、享受市民待遇制度、流动人才社会保障制度等,用政策留住人才;允许企事业单位的科技人才在完成本职工作、不损害原单位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通过项目开发、科技攻关、技术转让、咨询服务等多种方式,在市内“柔性”流动、兼职兼薪;建立人才资源开发基金,采取财政拨款、接纳社会捐赠、企业赞助等方式筹集资金,用于重大课题的研究、人才培养深造、奖励优秀人才和基础理论研究。要为人才发展提供舞台,让人才在改革浪潮和社会实践中锻炼成长。

三、加强领导,强化管理,确保人才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人才工作是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县区、各部门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切实把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战略位置,当作牵动全局的一件大事抓紧抓好。

一是要加强行政推动。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有强烈的人才意识,知人善任,尊重人才,广纳群贤,做到有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艺。要理顺管理关系,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合理划分各部门的职责权限,改进管理方式,尽快实现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把传统的人才管理模式调整到整体性的人才资源开发上来,加大行政推动力度,以人才管理的高效率促进人才资源的大开发。按照省里的要求,市委已决定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协调、督查、考核以及人才政策、人才规划的制定,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研究,把握人才竞争趋势,探索人才工作规律,推动人才工作开展。同时还考虑成立市人才协会或人才联谊会,以加强全市人才交流与合作工作,探索、试行人事专员委派制,及时高效地解决人才调动、引进、签约、解除劳动合同等方面的问题,以便于各类人才能够集中精力干事创业。

二是要加强组织协调。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提高认识,党政一把手要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源必须开发”的观念,明确第一把手必须抓第一资源,要把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作为争创新一轮区域竞争优势的第一战略任务来抓。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协调下,组织人事部门要从改善社会环境、创造发展机会、搭建创业平台方面,完善“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市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目标一致地做好工作,形成人才工作的整体合力。要采取政策引导、市场拉动等办法积极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到企业等一线工作。要制定相关政策,改革企业分配制度,增加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以政府资助为推动、行业主管部门相配套、用人单位为主体、社会捐赠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队伍建设投入机制。市里将设立“高层次人才开发资金”,用于资助高层次紧缺人才及各类优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奖励为经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及人才开发中成绩显著的部门、单位和个人;继续坚持并逐步加大人才发展资金的投入,并把资金重点用于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补贴费和创业启动金,用于那些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资金、津贴,用于高层次人才的医疗、保险补贴等,并建立科学的管理办法,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同时,要发挥政府奖励的导向作用,鼓励企业设立相应的人才发展基金。要大力发展、培育和规范人才市场,发挥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主渠道作用,采取“财政拨一点、单位出一点、银行贷一点、个人集一点”的办法,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建立市场反馈机制,强化人事代理,完善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领域,加强人才信息网络化建设。

四是要加强工作考核。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当好人才工作的“后勤部长”,靠敢用人、善用人;要建立严格的领导责任制,分工明确,任务到人,狠抓落实。进一步加大人才工作督查、考核力度,建立各部门各单位人才工作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并列为考核内容,与创建“好班子”、“好党委”结合起来,与县(区)、部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结合起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五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新人才观,宣传各类人才在振兴中的巨大作用,宣传学技术有用、能工巧匠同样可以致富的人才成长事迹。通过举办发布市场信息、组织职业大赛和人才交流会等活动,强化人才在社会中应有的地位,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浓厚氛围。

同志们,小康大业,人才为本。时代呼唤人才,发展需要人才。在实施赶超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全省人才会议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创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为实施“富裕、文明、诚信、生态”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2.A市在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二

2012年, 在中共太原市委、太原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太原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太原市委员会的监督支持下, 在全市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 围绕建设一流自主创新基地和国家创新型城市, 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12年太原市科技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科技成果产出及转化获得新丰收。申请专利8 500件, 授权专利3 900件, 均增长30%。经山西省鉴定科技成果150项, 其中68%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太原市有6项科技成果荣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技术合同交易额12.3亿元, 增长50%。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8%, 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

第二, 企业创新能力得到新提升。山西华顿实业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和山西汾西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晋升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山西中绿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太原市企业已初步呈现出科技投入、科研组织、成果产出及应用转化的主体地位。

第三, 科技金融结合迈出新步伐。与省城11家商业银行和3家担保公司开展科技金融战略合作, 组建太原科创信用担保公司, 建立太原科技创新投资基金, 57个企业获得科技信贷支持11.3亿元。

第四, 科技园区建设实现新突破。省市县联动, 建设1个省级科技创新园以及5个市级转型综改试验先导区科技创新园。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 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初见端倪。

第五, 科技招商引智取得新成果。把招商引智纳入年度科技工作目标责任考核, 全年引进“千人计划”专家25名、企业急需高层次人才132名和高科技企业42家, 引进中关村科技成果100余项。

第六, 民生科技工作呈现新成效。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五大工程, 10万户农民实现科技增收。实施“明太原县城”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工程, 千年古城与科技时代同步。实施蔬菜安全检测系统示范推广工程, 科技实事项目保障市民吃菜安全。

第七, 高新技术产业取得新发展。钕铁硼磁性材料、高端包装装备及材料成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新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1家, 增长57.7%。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0%。

第八, 科技管理迈上新台阶。科技计划80%的项目由企业承担, 80%的项目属新兴产业领域, 80%的经费支持了占计划项目总数20%的重点项目, 提高了科技经费集中度和科技项目显示度。争取国家和山西省科技经费3.9亿元, 增长21%。实施科技计划管理流程再造, 扎实推进“学习、服务、高效、廉洁、和谐”五型机关建设。太原市在全省科技依法行政目标责任制考核中荣获先进, 并在13年来首次名列榜首。

在总结成绩、看到变化的同时, 我们也深刻认识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科技创新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 转型跨越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要求。还清醒地看到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如企业科技创新内生需求不足, 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高端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以及具有较强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的科技企业家严重匮乏;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创新项目组织的模式以及策划凝练重大项目的能力亟待提高;科技管理队伍自身建设、作风转变与建设一流自主创新基地的任务和率先转型跨越发展对科技创新的要求还存在着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标一流、奋力赶超, 大胆地试、扎实地干, 切实加以解决。

2013年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工作

2013年太原市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以及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共太原市委十届四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科技体制机制, 全力抓好1城 (太榆科技创新城) 、5基地 (钕铁硼产业基地、镁及镁合金产业基地、光电信息产业基地、高端包装设备及材料产业基地、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示范基地) 、10园区 (清华科技园太原分园、古交等5个市级科技创新园、煤机工业园、东山低碳工业园、精细化工园、中天信安防科技产业园) 重大工程;着力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 研发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技术标准, 应用推广一批民生科技成果;努力实现专利申请与授权、技术合同交易、招商引智、科技信贷、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和高技术服务业增加值6项主要科技指标大幅增长, 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能力明显提高。

2013年科技工作主要目标是:全社会R&D经费投入增长12%, 争取国家和山西省科技经费增长30%以上。专利申请量突破10 000件, 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企业专利申请量分别增长20%以上。培育2~3个国家级、3~5个省级创新平台。技术合同交易额15亿元, 增长20%以上。科技信贷资金增长30%以上。引进高科技人才、高科技企业和高科技项目均增长3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

实现上述目标, 要重点抓好以下6个方面重点工作。

启动建设太榆科技创新城

建设山西工业技术研究院。采取灵活多样的整合方式和共建模式, 构建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为入城的中小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工业化试验、人才培养引进等专业化服务。

建设太原—中关村新兴产业工业园。吸引中关村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和高端人才来太原市设立研发机构、建立中试基地、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等, 促进产业梯度转移。

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示范基地。建设综合性、专业化的科技成果集散、辐射、转化基地, 促进国家级高端人才、高端成果等创新资源落户太原, 并应用转化和产业化。

建设“太榆科技创新城”技术服务体系。充分整合“一网两库”、创新驿站、专利信息平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等各类科技资源, 为招商引智、成果转化、项目落地提供“一站式”服务。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基地。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三所、山西汇镪磁材制作有限公司等为骨干, 加快建设国家火炬钕铁硼材料特色产业基地, 打造中国“磁谷”;以中北大学、古交市银河镁业有限公司、太原市康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为骨干, 完善镁及镁合金产业链, 加快建设国家镁及镁合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打造世界“镁都”;以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山西傲维光视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山西国惠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为骨干, 加快发展光电信息子科技产业, 积极申报国家火炬光电信息特色产业基地, 打造中国“光谷”;以山西瑞飞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山西玛斯特科技有限公司等为骨干, 加快建设国家火炬高端包装装备及材料特色产业基地。

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分类指导、重点扶持、跟踪服务, 提档升级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型企业。鼓励支持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促进国外先进技术成果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采取“以奖代补”方式, 引导激励企业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着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完善技术创新平台。以产业链布局创新链, 充分整合创新资源, 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 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加强企业专利工作。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企业专利申请“灭零行动”和“倍增计划”, 培育专利大户和优势企业。实施发明专利招标转化, 加快专利技术在企业的应用转化。

引深科技人员服务企业专项行动。组织省城科技人员深入中小企业开展科技帮扶, 对科技人员与所服务企业联合申报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项目优先支持。

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

建设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立常态化、长效化、网络化、专业化的成果 (专利) 发布与交易服务平台, 探索成果拥有方、技术服务方、成果应用方协同创新、利益共享的成果转化新模式。启动建设生物技术等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 催生高科技企业和高科技项目。

创新发展业态和商业模式。重点支持和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企业, 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转移、企业诊断以及发展战略研究、技术发展预测、专利布局分析等服务, 努力培育高技术服务业龙头企业。

加强民生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在人居环境、医疗卫生、公共安全、城市交通、新农村建设等方面, 采取市县联动、集成示范等方式, 推广应用一批民生科技成果。推进智慧城市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实施一批科技文化融合创新项目, 积极申报国家科技文化融合示范基地。

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依托都市现代农业主题产业园, 建设农业技术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等共建技术联盟。支持农村科技特派员以农业技术创新为纽带, 建立新型农民合作组织, 开展创新创业。

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创新科技投入方式。综合运用财政补助、风险投资、贷款贴息、股权投资、信用担保等多种形式, 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促进科技金融结合。开展专利、成果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和融资担保业务, 以贷款贴息补助的方式支持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积极争取列入国家科技金融结合试点。

创新科技计划管理。完善科学合理的项目形成机制和储备制度, 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经费预算评审, 建立科技创新评价标准, 不断提高科技经费使用绩效。

加强县域科技工作。市县联动, 集中力量抓好1~2项事关县域经济转型、涉及民生改善的重大科技项目。以科技创新园区建设为载体, 加快建设县域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促进招商引智、项目落地, 推动县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加强创新人才及团队建设

大力引进高端创新人才。以重大科技项目、各类创新平台和专业科技园为载体, 采取引聘结合的柔性引才方式, 大力引进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省“百人计划”专家以及海外留学人才。科技计划支持中小企业引进企业急需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

加快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型产业科技创新人才需求, 实施人才扶持专项, 为企业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青年科技人才, 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

建设作风硬、纪律严、素质高、形象好的科技管理干部队伍

全市科技系统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深刻把握转型跨越发展对科技工作的新要求,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建设一流自主创新基地和国家创新型城市。

一要加强作风建设。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全面整治庸懒散奢。实行方针目标管理, 把中共太原市委、太原市人民政府和山西省科技厅下达的年度科技工作目标任务量化分解, 责任到人, 确保完成。以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取信于民, 造福于民。

二要加强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 在用好用足政策与破解发展难题的结合上下工夫;进一步提升工作能力, 在项目策划、布局与项目推进的结合上长本领;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 在深入企业摸需求、整合资源抓对接、促进产学研结合上有作为。

三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贯彻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全体会议精神, 紧密结合科技创新实际, 不断完善反腐倡廉长效机制。加强对评审立项、经费拨付、鉴定验收等关键环节、重点岗位的廉政风险防控。推进“制度+科技”的电子政务与电子监察系统建设, 对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做到公开透明和廉洁高效。

3.在全市中职招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三

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落实2008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研究探讨2008年中职扩招对策,实现2008年我市高中阶段招生职普比例达到1:1的目标,进一步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技术人才。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扩大中职招生工作的重要性

2008年,实现高中阶段招生职普比例达到1:1的目标是我市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推进我市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扩大中职招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迫切要求。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充分认识中等职业教育在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为适应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建设“一个通道”、“三带十区”这一战略规划和实现市委四届五次全会提出的“改革创新、开放升级、综合开发、强市富民”战略要求,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育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有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升我市综合竞争力,促进社会就业,为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扩大中职招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需要。在2008年度全国中职招生工作会议上,周济部长指出:“普及高中教育要继续巩固和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发展的一个战略突破口,普通高中要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着力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当前重要而紧迫任务,也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去年国检验收结束以后,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巩固‘双高’普九成果,做好初中后学生的职业教育,扩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10年全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0%。” 教育发展形势逼迫我们,必须在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上下功夫。就黑河目前形势看,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只有55%,普通高中已基本饱和,中职学校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生力军,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中职学校责无旁贷。扩大中职招生是满足人民群众谋职就业的需要。教育部门要把初、高中不能升学的学生动员到中职学校来,使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培养他们生存、发展的本领。“要致富,学技术”,“读完初中上职中,打工致富一路通”,这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和培训寄托的厚望。近几年我市每年小学升初中人数在2万人左右,毕业生约1.5万人,进入普通高中就读的仅有5000多人,尚有1.5万未成年人需要劳动预备役培训,中职招生的空间很大。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给予那些升学无望的学生更多关注,针对学生们的各自特点,指导、规划他们的未来,使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类型和成才之路。

二、精心组织,确保扩大中职招生工作顺利进行

市县两级政府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领导机构。各县(市)区政府要把职业教育工作抓在手上,建立健全领导机构。两级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两次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统筹全市职业教育工作,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招生计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等重大实际问题,制定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协调处理好部门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高中阶段招生工作。市县两级教育部门要成立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由教育局局长任组长,督导室主任和业务副局长任副组长,中教、初教、职成科(股)长和各初中、高中、中职学校校长为成员。各学校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抓的中职招生运行机制。要把中职招生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按1:1比例制定招生计划,实行教育行政领导班子市包县、县包乡、乡包校的“三级包保”责任制,从市到县到校到人,确定专人负责,层层落实责任制。要做到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四统一”,即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统一报名、统一录取。严格实行“普高”招生的“三限政策”,特别是限人数,统一制定和落实中职和普高的招生计划,正确引导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要建立中职学校招生违规违纪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招生纪律,规范招生行为。坚持公平竞争,不搞地方保护,要尊重学生选择优质职教资源的权利。建立中职招生的绿色通道,坚决打击有偿招生行为,对不规范的招生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情节严重的,要取消相应学校的招生资格,保证中职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

教育督导部门要建立中职招生考核奖惩机制。今年市委市政府把“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与中职招生达1:1的比例”列入2008年十项绩效工程任务目标考核体系,市教育局、各县(市)区政府均为责任单位,年底市人大、市政府督查室将跟踪问效。对此,我们要认真对待,市、县两级督导部门要研究中职招生的督导评估办法,把招生任务指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各县(市)区教育局、初中、高中学校督导评估的重要指标。制定有利于中职招生的奖惩政策。每年招生结束后,市县两级督导部门要把各县(市)区和黑河市职教中心学校的中职招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排名通报,严格兑现奖惩。要把中职招生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评定学校各类先进的主要依据,作为校长评职、评优和提拔的重要依据。市政府在2008年将安排专项经费,表彰奖励在中职招生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县(市)区政府、教育局、中等职业学校、初、高中学校以及个人。各县(市)区政府也要设立专项奖励经费。

三、明确目标,同心协力完成扩大中职招生任务

今年全市普通高中计划招生6000人,省教育厅给我市下达的中职招生计划为6406人。要实现这一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密切配合,戮力同心,取得实效。首先,初、高中学校要积极做好分流工作。初、高中学校要担负起为中职学校输送生源的职责,积极配合中职学校做好招生宣传和动员工作,为职业学校直接面对学生及家长宣传创造有利条件,使广大家长充分认识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初、中、高级人才缺一不可,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各初、高中学校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专题讲座,开设职业指导课程、职业技能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办校内职普融通班或与中职校采取1+1+1合作办学。组织初中毕业生及其家长参观职业学校,引导初中毕业生科学定位,合理选择报考学校和专业,绝不允许简单粗暴强行分流。各初、高中学校要以初中入学人数为基数,动员流失生和参加中考未能就读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报考中职学校,保证中职招生入学人数。其次,中职学校要主动配合,营造良好氛围。各中职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与初、高中学校联系,为其提供宣传内容和资料,介绍职业学校的特点及优势,展示学校办学成就,专业设置特色,使初、高中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分流。同时,要为初、高中校内职教班、高中通用技术课、初中技术课提供师资、实验实习设备支持。要宣传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重要意义及中职毕业生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典型事迹,不断营造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促进中职招生工作。

同志们,扩大中职招生工作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为圆满完成今年的招生任务而努力工作。

4.A市在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四

同志们:

这次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主要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总结工作,交流经验,对下步全市人才工作进行部署。刚才,XX同志对当前全市人才工作情况进行了通报,对下步工作作出了安排,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5家单位做了发言,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借鉴。会上还印发了中央、省委有关文件和我市《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中西部地区人才高地的实施方案》《市管企业公开选聘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工作方案》《面向重点高校引进优秀人才工作方案》《第三批“河洛英才计划”实施方案》《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工作制度》“1+4”文件。这次推出的“1+4”文件,有政策、有资金,含金量很高,充分表明了市委市政府揽天下英才、增创新动力、促XX发展的胸襟和力度,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人才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指出了人才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特殊重要性,深刻阐明了推进人才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们做好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今年4月,省委召开全省人才工作座谈会,谢伏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对全省人才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做好新形势下人才工作,关键是要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人才优先,把抓好人才“第一资源”摆上战略性全局性位置;二是坚持以用为本,将精心育才、大力聚才、科学用才有机结合;三是坚持改革创新,在完善政策、健全机制、优化环境上精准发力、求实求效;四是坚持党管人才,发挥好党委在人才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真正重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必须建设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具体到XX更是如此。当前,全市上下正在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认真落实XX发展新的战略定位,加快推进“9+2”工作布局,奋力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产业升级、创新驱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组团发展、生态建设、脱贫攻坚、民生改善、社会治理、管党治党等,都迫切需要一大批政治合格、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人才作支撑。为什么我们有些工作,思路、目标、措施都很明确,但推进效果却不大明显?深层次原因就在于人才支撑不够。比如大气污染防治,虽然力度很大,但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对许多问题还没有把握规律,难以做到精准施策。再如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我们虽然高度重视,在体制机制等方面也进行了探索,但由于缺乏专业人才,还存在效率不高、品位不高等问题。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们既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涉及的领域越来越新,也面临能力不足的危险,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正如毛主席在建国前夕所指出的,“我们熟悉的东西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要努力“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更要致力造就一批懂行、内行的专业人才,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可以说,当前XX的的确确是“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以“河洛英才计划”“河洛工匠计划”等为抓手,出政策、建机制、搭平台、强保障,着力引才育才、发挥人才作用,人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总体上看,还存在不少问题。从人才队伍规模结构看,虽然全市现有各类人才92万余名,人才密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但人才队伍大而不强、结构不优,高端人才相对匮乏。高层次人才大多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校,在企业等领域相对较少。全市现有高新技术企业239家,仅相当于郑州的40%、西安的15%;各类研发平台1300多个,仅相当于郑州的1/2、西安的1/3。

从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看,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人才引进、培养、激励、使用、服务长效机制,“四个通道”尚未真正打通,“四链融合”有待持续深化,人才队伍活力不足、创新创业氛围不浓、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高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人才相对集中的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率偏低。比如,涧西区拥有10个部省级科研院所、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1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号称科研人才密度仅次于北京海淀区,但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却相差甚远,可谓是“守着金矿却淘不出金子”。河南科技大学是河南省重点建设的三所综合性大学之一,能不能打造出像清华启迪、北大方正、华中科创那样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推动科研成果在XX就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关方面要深入研究、主动作为。从抓人才工作的实践看,一些地方和单位对“人才是第一资源”认识不足,人才优先发展理念树得不牢,重物质投入轻人才投入、重资源开发轻人才开发、重项目引进轻人才引进的情况还比较普遍,有的县(市、区)重招商引资轻招商引智、招商引才。有的对人才工作遇到的问题研究不深,工作创新不够,行之有效的措施不多,人才成长的土壤、氛围、政策、机制等与先进地区差距很大。前几年,还出现了科研机构外迁、技术人才流失的现象。如今,不少一二线城市虽然人才资源已经非常丰富,但也在抢人才,我们XX更要强化“抢人才”的意识。

发展的制约在人才,希望也在人才。面对发展之需、人才之困,各地各单位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切实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打造中西部地区人才高地,加快实现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第二,要科学用才

做好人才工作,核心是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只有把人才真正用好用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发挥人才效能,才能更好地实现用才、引才、育才“三位一体”,全面提升人才发展水平。目前,一些地方和单位,一方面苦于没有人才,另一方面却“重引轻用”甚至“引而不用”,有的对现有人才视而不见、用而不当,造成人才资源浪费和流失。必须立足于科学用才,打破制约人才发挥作用的思想障碍、制度瓶颈和政策壁垒,激活人才这一池春水。

一要着力深化改革、破除瓶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构筑人才制度优势、切实用好用活人才的战略之举。要把这项改革摆在全面深化改革大盘子中,加快形成具有XX特色、且更具灵活性和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要改革人才管理体制。改革人才管理体制,关键是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要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理顺政府、市场、社会、用人主体的关系,在转变政府职能、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上下功夫,形成人才自主择业、单位自主用人、中介提供服务的人才资源配置模式。政府要坚持放管结合,建立人才管理服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强化人才宏观管理、政策法规制定、公共服务、监督保障等职能,防止一管就死、一放就乱。要充分发挥自创区、自贸区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加快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在人才管理体制改革上大胆探索、创造经验。要完善人才评价机制。人才评价的“指挥棒”指向哪个方向,人才就会向哪个方向发展。一些地方和单位评价人才依然重学历、轻能力,重资历、轻业绩,重论文、轻贡献,对鼓励创新创造的导向作用不强。要改进人才评价标准和方式,从工作实际出发,推进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引入第三方建立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不搞论资排辈、平衡照顾,引导人才静心做学问、搞研发、出成果,防止出现“劣币驱逐良币

”。要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政策,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加快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等机制,支持人才以知识产权入股、期权奖励、技术有偿转让等方式参与要素收益分配,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打破“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真正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名利双收。要研究探索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决策中的容错免责政策,在科技成果转化或创新创业项目投资方面,科研院所、高校的领导干部在勤勉尽职、没有牟取非法利益的前提下,对其要合理区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与贪污受贿、创业投资造成的正常亏损与失职渎职之间的界限。要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科研院所、高校、国企之间壁垒较多、人才流动不畅、资源没有盘活。要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允许人才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和离岗创业,打通人才在体制内外的流转通道,促进人才资源优化配置。

二要坚持用人之长、容人之短。有些人,能力很强,但免不了有点个性、有点傲气,有时还有点偏激。对此,不能求全责备。唐代政治家陆贽讲过,“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人才就很少有是全才的。有长处,就一定有短处。如果能取长补短,那么天下就没有不能被录用的人;如果苛责短处而看不到长处,那么天下就没有可以被录用的人。我们要辨证地看待人才的长处和短处、优点和缺点。曹操作为一代枭雄,虽然历史上对他褒贬不一,但他在用人上确有过人之处,这就是他用人有胸襟、有气度、唯才是举。封建时期的王侯将相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共产党人呢?我们既要用人之长,因事择人、因才用人,把合适的人才用到合适的地方,最大程度发挥人才的作用,又要容人之短,对人才充分信任、放手使用,让各类人才都愿意来XX干事、能够在XX干成事。

三要加强一线岗位、艰苦地区。一线岗位、艰苦地区既是培养人才、锻炼人才的主阵地,也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是各类人才大显身手的广阔舞台。从实际情况看,一方面,有的人认为基层条件艰苦,下去容易上来难,不愿到一线去、到艰苦地区去,“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乡下一间房”;另一方面,基层特别是艰苦地区基础条件比较差,往往存在“人才引不进来、引进来作用发挥不了、作用刚显现却又留不住”的现象。要加强引导,推动各类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到一线岗位、艰苦地区去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增长才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年轻人要想有一番作为,必须到基层、到一线、到火热的建设实践中去。当前,尤其要围绕推进“9+2”工作布局,引导人才投身改革发展稳定最前沿、第一线,让其在一线岗位、艰苦地区蹲苗、打磨、建功立业。

第三,要大力聚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地方,没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眼光和胸襟,是很难快速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引进一个领军型人才,有时能带动一个产业发展,甚至培养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要解决XX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高端人才短缺问题,必须以海纳百川的姿态,营造“寻觅人才如饥似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的浓厚氛围,真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在XX竞相奔腾。

一要树立正确的识才标准。聚才首先要识才,必须明确人才标准,既“不拘一格降人才”,也不能“剜到篮里都是菜”。要坚持德才兼备,把品德、能力、业绩作为主要衡量标准。尤其要突出“高精尖缺”导向,聚焦XX发展新的战略定位,瞄准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和优势学科,坚持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相统一,着力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引领学科发展、带动产业转型的领军人才,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国内领先的创新团队,一批引领创新创业、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以高端引领促进人才整体开发。

二要坚持开放的人才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以开放的理念和思维、开放的眼界和胸襟,制定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引才政策。这次市里出台的“1+4”文件,明确提出要实施顶尖人才“引领工程”、产业人才“集聚工程”、创新主体“引智工程”、创新平台“聚才工程”等人才引进政策,并启动了市管企业公开选聘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面向重点高校引进优秀人才、第三批“河洛英才计划”等工作,“真金白银”很多,要认真抓好落实。要继续实施好“河洛英才计划”“河洛工匠计划”“引金入洛”工程等,该投入的一定要舍得投入,把一次性奖励与日常补贴相结合,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尤其要看到,在信息化时代,人才引进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智力流动逐渐成为人才流动的主要方式。一个地方的创新能力不再完全取决于拥有多少人才,而是取决于掌握多少人才资源,并在多大范围、多大程度上运用和配置这些资源。要在柔性引才上下功夫,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理念,把柔性引才引智作为聚才用才的重要方式,通过兼职挂职、技术咨询、项目合作、客座教授、共享院士等形式,大力汇聚人才智力资源。

三要营造良好的留人环境。一个地方能不能集聚人才、留住人才,关键在有没有良好的人才综合生态环境。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相对于很多地方,XX对人才的吸引力还比较弱,优秀人才很容易被“挖走”。要在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物质条件差距的同时,更加注重探究和满足人才的事业追求、精神需求,努力做到感情留人、环境留人、事业留人。市里出台《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工作制度》,目的就在于此。人才看重的往往不是较高的待遇,而是事业发展的空间、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要更加注重优化人才干事创业的环境,抓好自创区、自贸区、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等创新创业载体平台建设,探索实行人才

“绿卡”制度,建立完善创业扶持、投资融资、成果转化等人才服务体系,为人才干事创业提供良好条件。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持续抓好创新主体和创新平台“双倍增”计划,通过搭建平台,更好地引进所需人才,促进人才与本地产业发展相结合,真正留住人才。战国时期,燕昭王“千金买马骨”、高筑“黄金台”,招贤纳士,让燕国走向了强盛。今天,北京海淀区提出“创新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服务配套什么”,一切工作围绕人才需求来开展。我们要从中得到启示,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真正把XX打造成名副其实的“人才磁场”。

第四,要精心育才

壮大人才队伍,短期内靠引进,长远看靠培养。培养的人才更容易适应本土需求,更容易在本土长期发挥作用。要完善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打造一支人才总量、人才结构、人才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本土人才队伍。

一要突出培养重点。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要着力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进一步整合优化各类人才项目,推动人才工程项目与各类科研计划、基地建设相衔接,建立相互配套、覆盖人才不同发展阶段的梯次资助体系,有计划地遴选支持一批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针对外贸、金融、城市规划等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实施一批专项人才培养工程。要更加重视技能人才培养,深入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职教攻坚,持续开展“河洛工匠”培养和表彰工作,努力造就更多“新型蓝领”。要统筹抓好其他领域人才培养,着力推进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骨干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全方位人才支撑。

二要创新育人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关系到人才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要改进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着眼解决XX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与社会需求矛盾突出、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脱节现象等问题,积极推动驻洛高校优化学科结构,实现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对接。比如,我市三所省属高校中,河南科技大学的理工科水平居全省首位,要更多地与XX高端产业培育发展相结合;XX师范学院在人文学科上有特色,要围绕XX历史文化传承创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等发挥自身优势;XX理工学院以工学为主,要注重培养贴近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这样,才能与XX发展贴得更紧。要支持知名大学来洛合作办学,构建开放式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实现高等教育局部高端突破。要拓宽高端平台育才渠道,加快推进院士工作站、国家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载体平台建设,形成以人才支撑平台、以平台集聚人才的高层次人才开发体系。要完善职业教育协作培养机制,促进企业和职业院校成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双主体”,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XX在军民融合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结合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立健全军地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在军民深度融合的实践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集聚人才。

三要推动全面发展。人才成长是全过程、多方面的,必须遵循规律、创新理念,树立“大人才观”,积极构建全链条人才发展体系。要把人才培养与人口素质提升有机结合起来,以健康宝贝计划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以学前教育普及和青少年营养改善计划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强健青少年体魄,以职业技能振兴计划促进就业创业,以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以继续教育拓展培训计划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浓厚氛围,以思想道德素质提升计划引导群众向上向善,着力贯通优生优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道德教育、就业创业、高端引领的人才发展全链条,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五,要党管人才

党管人才是人才工作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特色人才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要充分发挥党委在人才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

一要把准方向、明确目标。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目的是把人才用好用活。概括地讲,就是要宏观上把控、政策上保障、协调上作为、服务上到位。宏观上把控,包括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大政方针、研究制定人才发展长远规划、就涉及人才工作的重大事项作出决策等;政策上保障,主要是健全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政策,优化人才流动配置、评价激励、服务保障机制,形成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中来的制度体系;协调上作为,就是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各方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服务上到位,就是通过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实现价值提供良好服务。我们要准确把握党管人才的科学内涵,最大限度发挥党管人才的杠杆效应和辐射作用,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绝不能把党管人才理解成由党委去包揽人才工作的一切具体事务,也不能简单地把人才管起来、统起来、用各种条条框框去限制人才。

二要落实责任、形成合力。各级党委作为党管人才的责任主体,要发挥好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人才工作摆在全局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定期听取人才工作专项汇报,及时研究解决问题,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特别是要把党管人才原则贯穿于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发挥好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做好各类人才的团结引领服务工作。人才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要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用人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形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履职尽责,形成“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工作格局。市里已经出台了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工作制度,市级领导要带头抓好落实,加强同广大专家的联系,善于同各方面人才交朋友。

三要真抓实做、务求实效。做好人才工作,要紧紧围绕发展来确定目标任务,用发展成果检验工作成效。各地各单位要将人才发展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建立可量化、可比较、可落实的人才工作考核指标体系;要深入调查研究,努力吃透人才工作情况,既问计问需,又把握规律,把各项措施弄准弄实,不能大而化之;要敢于动真碰硬,着力解决人才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棘手问题,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市委组织部要抓好对人才工作的督查督办、问效问责,对重大人才改革措施落实情况开展常态化督查,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推进,清除“中梗阻”,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对贯彻落实政策不力,慢作为、不作为,造成重大人才流失等严重后果的,要追责问责。

5.A市在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五

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建设创新型高素质人才队伍

--在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市人才工作会议,是在我市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推进经济社会迈向新里程的重要时期召开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区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分析我市人才工作形势,部署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才工作,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刚才,表彰了**市十佳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十佳学科带头人、十佳自主创业大中专毕业生。在此,我代表市委、市人民政府对受到表彰的同志表示热烈的祝贺!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人才是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当今世界已进入以人力资本为依托的经济发展期,经济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物力资本转向依靠人力资本,从主要依靠自然资源转向依靠人才资源。西方发达国家不仅重视本国人才,而且还通过各种手段引进人才。国内各省区市也在纷纷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人才竞争已成为影响全局的竞争。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应对激烈的人才竞争的需要。当今世界经济的竞争突出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已成为第一位战略资源。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竞争力,谁就拥有发展的主动权。所有经济强盛国家和发达地区的发展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从国外看,世界各国特别是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十分重视人才,对人才的争夺战愈演愈烈。他们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科研条件,千方百计吸引发展中国家的人才。美国之所以雄踞世界经济领头羊位置长达半个多世纪,与美国的人才引进战略,广泛网罗人才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以后,每年有6000名以上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工程师进入美国。英国采取全球化的人才战略聚集世界各地高科技人才,仅在英国剑桥大学诺贝尔奖得主就有78位。日本通过移民法不惜“重金”大量招揽各界精英人才,建立接纳留学生体制,提出了在21世纪初接纳10万名留学生的目标。新加坡在加强培养本地人才的同时,广泛吸纳世界各国人才,解决经济扩展所带来的人才不足问题。从国内看,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对人才的争夺也同样激烈,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将人才开发工作列为一号工程,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积聚能量。以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迅速崛起,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才。深圳经济特区创立20多年来,从国内外引进了80多万高素质的各类专业人才、高新技术人才,创造了闻名的“深圳速度”。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改善我市人才队伍现状的必然要求。近年来,特别是“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关于人才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人才工作不断得到重视和加强,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和提高。但从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情况来看,我市人才总量不多,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紧缺,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偏少,人才机制不活,政策环境欠优,人才流失比较严重。据统计,全市人才总量为80.22万人,每万人口拥有人才仅为2156人;公有制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为58700人,每万人口拥有专业技术人才仅为158人,比全国和全区平均水平分别少84人和7人,其中高职称专业技术人才为1100人,占公有制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2,比全国和全区平均水平分别低6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技能人才为4.71万人,仅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的6。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人才总数的26。农村实用人才为54万人,每万农业人口拥有实用人才仅为1662人。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我市发展全局的战略需要。当前,我市正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全方位融入多区域开放合作,奋力向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的目标迈进。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迫切需要大批建设人才。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就不可能实现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就无法促进优势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进而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当前,我市既面临人才“瓶颈”制约,又面临人才竞争挑战,人才工作任务艰巨,形势逼人。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我们就难以加快发展,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难以应对来自发达地区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各级党委政府务必对人才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把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的关键环节抓紧抓好,造就一支创新型的人才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突出重点,大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

6.A市在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六

王福宏

(2010年12月20日)

临近岁末,在各项工作正处于冲刺和扫尾阶段之时,市委决定召开全市人才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充分表明了人才工作在全局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刚才,迎峰同志宣读了市委、市政府关于表彰全市人才工作先进单位的决定,黄山区作为先进单位代表进行了典型发言,他们的经验和精神值得全市各地各部门学习借鉴。在此,我代表市四套班子,向受表彰的先进单位表示热烈祝贺!向辛勤奋战在全市各条战线上的广大人才和从事人才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刚才,湘冰同志代表市委、市政府作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报告,请大家认真学习贯彻。下面,我讲六点意见:

一要深化认识。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两者统一于黄山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生动实践。“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把“人才强市战略推进工程”作为全市“十大工程”建设之一,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黄山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时期,黄山适逢重要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能否抓住机遇、用好机遇,能否奋发有为、大有作为,能否圆满实现“五个翻番”、“五个突破”的目标,在相当程度上是取决于人才的数量、人才的质量、人才的作用、人才的水平!不论是回眸过去还是着眼未来,人才工作都是我市必须着力突破的一个重要“瓶颈”,是亟需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切实增强紧迫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充分认识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重大意义,把人才效能作为推进转型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千方百计培养和造就一支与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定位相匹配的一流人才队伍,依靠人才资源的大开发、快积聚,推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快发展。

二要硬化任务。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后,市委、市政府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并制定了《黄山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会后即将下发。刚才,湘冰同志又结合黄山实际,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人才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总的讲,就是要以贯彻落实《发展规划纲要》为重点,紧扣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主线,突出抓好培养、引进、使用三个关键环节,全面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各地各部门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紧密联系实际,突出工作重点,制定详细的工作任务分解表,把任务分解落实到人、责任落实到人。当前,在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的同时,要把高层次、高技能、紧缺人才、适用人才和特色人才团队建设作为人才工作任务的重中之重,走出一条具有黄山特色的人才之路。同时,还要切实加大对人才工作的考核力度,确保人才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三要活化机制。体制新、机制活,则人才旺。要把以人为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贯穿人才工作实践,坚决破除一切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积极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制度环境,为人才事业发展增添蓬勃活力和强大动力。湘冰同志在报告中提出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吸引机制、使用机制、评价机制、流动机制、激励机制等,这很好。建立好的人才工作机制非常重要,但保证机制正常运转,尤其是在运转过程中不断予以完善、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则更为重要。我们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从黄山实际出发,在力求“实用”和“管用”上下功夫,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

四要实化措施。在实际工作中,有一些地方和单位,讲的时候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实际做的是“见物不见人”;讲的时候把人才放在“战略地位”,实际做的是人才“略占地位”。这种现象必须要迅速扭转。我们要从发展需求出发,从工作实际出发,拿出具体的、有效的举措,全力推进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真正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确立人才资源相对于物质、资金、环境等资源的优先开发地位;真正做到人才结构优先调整,尽快形成与经济转型升级、社会管理变革相适应的科学人才结构;真正做到人才投入优先保证,确保人才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得到不断提高;真正做到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促使各类人才在黄山大地“生根”、“开花”、“结果”。

五要优化环境。人才是在较高层次上能动发挥作用且产生较大效应的特殊群体,其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尤为强烈(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他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在人才问题上,我们首要责任就是让各类人才在黄山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受到广泛尊重,实现人生价值。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都要当好人才的“后勤部长”,在工作上要多支持,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在生活上要多照顾,竭尽全力为他们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在舆论上要多宣传,大张旗鼓地宣传优秀人才干事创业的先进事迹,努力把黄山建成一个才华受到充分尊重、人才价值得到充分承认的社会,建成一个物质财富充分涌流、各类人才充分涌现的社会。

六要强化领导。近年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组织部门认真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履行牵头抓总职责,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全市人才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值得充分肯定。今后,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强化人才工作领导,切实把人才工作提上重要日程,做到在谋划发展时同步考虑人才保证,制定政策时同步考虑人才导向,部署工作时同步考虑人才举措。要把人才工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目标责任制,把人才工作情况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党政主要领导要认真履行“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责任。各地各部门都要有思贤若渴的爱才之心、伯乐相马的识才之智、海纳百川的容才之量、知人善任的用才之艺,最大限度地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黄山改革发展的各项事业中来,真正使黄山成为人才辈出之地、人才集聚之地、人才创业之地、人才向往之地。

上一篇:眼镜文案集锦下一篇:广东现代信息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