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三号演讲稿

2024-09-29

嫦娥三号演讲稿(共14篇)

1.嫦娥三号演讲稿 篇一

“知嫦娥三号 美月球探索”主题班队会

一年级二班

一、活动背景: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人类开展深空探测的起点和基础。月球是研究地球、和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的重要对象,具有可供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各种独特资源,也是人类向外层空间发展的理想基地和前哨站。2007年10月24日我国“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实现了对月球全球性与综合性环绕探测;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升空,为落月探测验证了部分关键技术;2013年12月,“嫦娥三号”即将发射,作为二期工程的主任务,将突破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月面生存、深空测控通信与遥操作等关键技术,最终实现中国航天探测器在地外天体的首次软着陆!

二、活动意义:参加“携手嫦娥落月,梦系中华强国”——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大型青少年主题科学活动将了解我国探月工程的发展历程、航天技术发展对推动国家科技、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掌握一定的探月及深空探测知识和研究方法,培养青少年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激发青少年对投身祖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梦想!

三、活动目的:

1.激发孩子们的科学热情,在兴趣中实现一代又一代人的探月梦想。2.了解“嫦娥三号”,以及中国探月工程的发展。

3.培养青少年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激发青少年对投身祖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梦想。

四、活动过程:

(一)探月工程的起源

1.(出示图片与视频)观看“嫦娥三号”的研究与发射,感受中国国力的强盛。2.了解真实的月球

月球是被人们研究得最彻底的天体。人类至今第二个亲身到过的天体就是月球。月球的年龄大约有46亿年。月球的体积大概有地球的1/49,月球表面的重力约是地球重力的1/6。月球永远都是一面朝向我们,这一面习惯上被我们称为正面。另外一面,除了在月面边沿附近的区域因天秤动而中间可见以外,月球的背面绝大部分不能从地球看见。在没有探测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个未知的世界。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几乎没有月海这种较暗的月面特征。而当人造探测器运行至月球背面时,它将无法与地球直接通讯。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再加上月面物质的热容量和导热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很大。

3.随着美国登陆月球的成功,世界各大强国争相研究探月计划。中国探月工程经过十年的酝酿,最终确定中国的探月工程分为“绕”、“ 落”、“回”3个阶段。本次发射的“嫦娥三号”,将实现我国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探测。

4.1969年7月20日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漫步。美国“阿波罗11号” 开始了月球之旅。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踏出了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步,他的那句“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随之传遍世界。

(二)探测月球的意义

月壳由多种主要元素组成,包括:铀、钍、钾、氧、硅、镁、铁、钛、钙、铝 及氢。月球有丰富的矿藏,据介绍,月球上稀有金属的储藏量比地球还多。月球上的岩石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富含铁、钛的月海玄武岩;第二种是斜长岩,富含钾、稀土和磷等,主要分布在月球高地;第三种主要是由0.1~1毫米的岩屑颗粒组成的角砾岩。月球岩石中含有地球中全部元素和60种左右的矿物,其中6种矿物是地球没有的。探测月球不仅能够研发新的技术,而且能够补充地球上已经缺失或者没有的资源,是世界各大强国争相探测的重要原因。

(三)探月工程的必要性

中国国力的增强,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其中,科学研究就是其中一项。探月工程不仅需要较强的技术支持,还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今天,“嫦娥三号”的发送,意味着中国探月的成功,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利于促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五、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努力学习,为日后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附件(班会照片)

2.嫦娥三号演讲稿 篇二

吴志坚说,探月工程是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探月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着眼战略全局和未来发展做出的重大决策,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我国和平探索、开发、利用空间的又一重大航天活动。

探月工程重大专项领导小组是探月工程的组织领导和决策机构,由国防科工局、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总装备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等单位组成,国防科工局为组长单位。建立了探月工程行政和技术两条指挥线,任命了工程总指挥和总设计师,成立了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

在探月工程重大专项领导小组领导下,嫦娥三号任务的组织实施体系,由工程总体和探测器、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组成。

工程总体包括工程总指挥、总设计师系统和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具体负责工程的系统论证、总体设计和组织实施。

探测器系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负责,主要任务是研制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嫦娥三号探测器由着陆器和巡视器(俗称月球车)两器组成。着陆月面后,在测控系统和地面应用系统支持下,探测器携带的有效载荷开展科学探测。

运载火箭系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负责,主要任务是研制长征三号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嫦娥三号探测器直接发射至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

发射场系统主要任务是负责运载火箭、探测器在发射场的测试和发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通过适应性改造,具备长征三号乙改进型火箭的测试发射能力。

测控系统主要任务是运载火箭、探测器在各飞行阶段及探测器在月面工作阶段的测控、轨道测量与确定、月面目标定位以及落月后着陆器和月面巡视器的控制。

地面应用系统由中国科学院负责,主要任务是制定科学探测计划,有效载荷运行管理,探测数据接收、处理与管理,并组织开展科学应用研究。

3.嫦娥三号落月“密码” 篇三

火箭专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副院长刘志让:我们为嫦娥三号量身研制了变推力发动机。它朝着嫦娥三号落月运动的反方向作用,从而实现减速。

北京飞控中心总体室副主任吴凤雷:短短几分钟内,嫦娥三号在导航制导控制系统的指挥下改变推力大小,完成主减速和快速调整。速度从每秒1.7千米降至大约每秒50米,高度从15千米降至不到3千米。

如何动力下降

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副总指挥谭梅:整个动力下降段就10余分钟,时间非常短。只能事先把程序设定好存进去,让嫦娥三号有“足够聪明的大脑”——导航制导控制系统。

嫦娥三号着陆器分系统副总设计师张熇:我们为嫦娥三号装备了全新的测距测速敏感器及地形识别设备,同时研发了一套完整的控制算法。导航制导控制系统将测速测距数据和地形数据结合判断,最终形成一套完善的策略来控制推进系统,确保实现平稳降落。

如何避开岩石大坑

张熇:嫦娥三号在接近段有一次光学成像,先大范围找一个相对平的地方挪到那附近。然后一百米悬停的时候再找一个更平坦的小范围。

谭梅:悬停的目的就是让嫦娥三号避开障碍、搜索安全着陆区。嫦娥三号携带的测距测速仪,激光三维成像敏感器等就相当于“眼睛”,它们对月球表面快速扫描,并绘制出立体影像。

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舒嵘研究员:激光三维成像敏感器的测量范围是50~120米,大约从距月面100米处开始工作,为嫦娥三号提供着陆区三维地形信息,帮助它避障。

如何做到轻柔落月

吴凤雷:经过粗避障、精避障,嫦娥三号距离自己选择的着陆点只有数米时,接到关机信号发动机关闭,进入无动力下降。着陆时,“嫦娥”的垂直速度不大于4米每秒。

4.我的嫦娥三号散文 篇四

10月1日18时59分57秒,中国探月二期工程先导星“嫦娥二号”在西昌成功点火升空,赴月球拍摄月球表面影像,获取极区表面数据,为“嫦娥三号”在月球软着陆做准备。

到了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驾驶着自己设计的“嫦娥三号”进入了太空旅行。

“嫦娥三号”是心形的,底部有两个推进发射器,顶端有一花形探测仪,它跟“二号”最大的区别在于所用燃料不同,“二号”用的是液体燃料,我利用的是太阳能。因为这样可以在太空中随时补充能量。

我旅行的第一站是月球,出发不一会儿功夫就到达了目的`地。下了船,我见到了传说中的嫦娥姐姐,她修长的身材,身披美丽的衣服是用无数桂花瓣缝制的,混身上下香气四溢。一缕缕飘逸的长发,像一条条柔嫩的柳枝。还有她身边的小玉兔,全身像贴满了无数的小金片,闪闪发亮。耳朵能够自如地延伸到无边无际。红红的眼睛就像两颗圆圆的红宝石,可爱极了。

嫦娥姐姐带我到了她的月宫,宫殿里已准备了各式各样的月饼,[次让我大饱口福。饱餐一顿后,我弹电子琴,嫦娥姐姐弹古筝,我们合奏了一曲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小玉兔也忍不住在一旁载歌载舞,我们三个配合得简直就是天衣无缝。

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能够有效地利用太阳能。因此很快就补充好了能量。我也该去下一站――太阳系了。太阳系有九大行星,它们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我第一个想拜访的是火星,它是地球的邻居。

我正要起程时,“叮铃铃”,不知什么原因飞船的报警器响了,还一直响个不停。我感觉身体也慢慢地飘浮起来。我一紧张,猛地睁开双眼一看,原来是闹钟在作怪。这时,天已大亮了。

5.嫦娥一号至三号简介 篇五

嫦娥一号简介

“嫦娥一号”(Chang’E1)是中国自主研制并发射的首个月球探测器。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以中国古代神话任务“嫦娥”命名。嫦娥一号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嫦娥一号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嫦娥一号”的探月过程: 1.升空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搭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直冲云霄,奔向遥远的月球,成功地进入环绕地球的预定轨道(即16小时轨道)。

2.环绕地球运行

(1)第一次变轨。25日17时55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按照预定计划,向在太空飞行的“嫦娥一号”卫星发出变轨指令,对其实施远地点变轨。指令发出130秒后,卫星近地点高度由约200公里抬高到约600公里,变轨圆满成功。这次变轨表明,“嫦娥一号”卫星推进系统工作正常,也为随后进行的3次近地点变轨奠定了基础。这次变轨是“嫦娥一号”卫星在约16小时周期的大椭圆轨道上运行一圈半后,在第二个远地点时实施的。

(2)第二次变轨。26日17时33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向“嫦娥一号”卫星发出指令,开始实施第二次变轨。这是卫星的第一次近地点变轨。11分钟后,远望三号测量船传来消息,卫星变轨成功。变轨前,北京飞控中心对轨道参数及控制参数进行了精确计算,随后向在太空飞行了3圈处于近地点的“嫦娥一号”卫星发送了高精度控制指令,卫星主发动机准时点火,使卫星进入24小时周期椭圆轨道,远地点高度由5万多公里提高到7万多公里。这次变轨为卫星在预定时间到达设计的地月转移入口点创造了条件。

(3)第三次变轨。29日18时01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三次变轨,这也是卫星入轨后的第二次近地点变轨。“嫦娥一号”卫星在24小时轨道飞行第3圈时,远望三号测量船在近地点顺利发现目标,把相关数据传送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同时把有关指令发至“嫦娥一号”卫星。实行这次近地点变轨后,卫星由24小时周期轨道进入48小时周期椭圆轨道,远地点高度将由7万多公里提高到12万多公里。“嫦娥一号”卫星进入48小时周期轨道后,先后开启太阳风离子探测器和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进行数据采集和环境探测。

3.实现绕地、月转移

31日17时15分,“嫦娥一号”卫星接到指令,发动机工作784秒后,正常关机。17时28分“嫦娥一号”在48小时周期轨道上运行1圈后,成功实施第三次近地点变轨,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开始飞向月球。这也是卫星入轨后的第四次变轨。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后,“嫦娥一号”卫星在地月转移轨道只进行了一次中途修正,就直飞月球捕获点。

4.环绕月球运行

(1)第一次制动。11月5日11时37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了第一次近月制动,顺利完成第一次“太空刹车”动作,月球捕获卫星,卫星成功进入12小时绕月椭圆轨道。这次制动的目的是,降低“嫦娥一号”卫星的飞行速度,以防逃逸月球。

(2)第二次制动。11月6日11时35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了第二次近月制动,卫星顺利进入周期为3.5小时的环月小椭圆轨道。第二次近月制动主要目的是使“嫦娥一号”进一步降低飞行速度,使其进入“过渡”轨道,从而为卫星最终进入工作轨道做准备。

(3)第三次制动。11月7日8时24分,“嫦娥一号”卫星主发动机点火,实施第三次近月制动。8时35分,“嫦娥一号”卫星主发动机关机,第三次近月制动结束。“嫦娥一号”卫星从近月点高度212公里、远月点高度8617公里的椭圆轨道,成功调整到周期127分钟、高度200公里的极月圆圆形轨道,从而正式进入科学探测的工作轨道。

至此,“嫦娥一号”经过长途跋涉,耗时13天14小时30分钟终于成为月球的一颗“人造卫星”。

嫦娥二号简介

嫦娥二号是中国的第二颗绕月人造卫星。它是建基於探月工程一期的嫦娥一号备份星进行技术改进,作为二期工程的先导星,且命名为嫦娥二号。

嫦娥二号主要是用作试验、验证部分新技术和新设备,降低往后工程的风险,同时深化月球科学探测。

嫦娥二号由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发射,嫦娥二号任务迄今共投入9亿元人民币。

嫦娥二号任务相比嫦娥一号任务,实现以下六个方面的技术创新与突破: * 运载火箭直接将卫星发射至地月转移轨道

* 试验X频段深空测控技术,初步验证深空测控体制 * 验证100公里月球轨道捕获技术

* 验证100公里×15公里轨道机动与快速测定轨技术 * 试验全新的着陆相机,数据传输能力大幅提高 * 对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试验

卫星进入月球100公里圆形工作轨道之后,进行轨道调姿,将对月面虹湾地区进行15公里高度,精度优于10米分辨率的拍摄,以便为嫦娥三号月球着陆器于2013年左右登陆月球做准备。

嫦娥三号简介

嫦娥三号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嫦娥工程第二阶段的登月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嫦娥三号”探测器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12月10日成功降轨。12月15日晚,正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测工作的嫦娥三号着陆器和巡视器进行互成像实验,“两器”顺利互拍,嫦娥三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12月2日1时30分,担负中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任务的嫦娥三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展开奔月之旅。由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组成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总重近3.8吨。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后,“玉兔”号将驶离着陆器进行为期约3个月的科学探测,着陆器则在着陆地点进行就位探测。此前,月球车全球征名,短短十天,64万网友选择了“玉兔”。如今,“嫦娥”再次奔月,怀揣“玉兔”、怀揣亿万中国人的飞天梦,展示中国力量,书写中国传奇。

嫦娥三号将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为我国探月工程开启新的征程。按照任务安排,承担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乙改进型运载火箭把嫦娥三号送入近地点210公里、远地点约36.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探测器在轨飞行约5天,近月制动被月球捕获,进入100公里的环月圆轨道。运行约4天后,变轨进入15公里乘以100公里的椭圆轨道;再运行约4天后,从高度约15公里的近月点开始动力下降。着陆后,探测器择机释放月球车,着陆器开展就位探测,月球车开展巡视勘察。

6.高考作文素材:嫦娥三号发射成功 篇六

毋庸置疑,嫦娥三号的成功发射是可载入历史年表的大事,因为这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要提醒大家了,这样信手拈来的作文素材,高考的同学家长们要注意了,在埋头苦干的同时还要抬起头来看看天空,中国的嫦娥三号成功发射了。下面是一篇感悟,同学们可借鉴作为高考作文素材。

虽已是凌晨,但无数人仍守候在电脑前、电视机前,加油、欢呼和祝福。所有的等待都很值得,所有的欢愉都很真实,所有的祝福也都真诚。

探月工程,不是宏大叙事,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从无数网友熬夜关注到每一句祝福,都表达出了深沉的公民责任。爱国,不是喊出来的,而是行动。不断凝结共识,从自己做起,国家势必更强大。

从2007年10月发射嫦娥一号,到2010年10月发射嫦娥二号,再到如今发射嫦娥三号,短短6年里我国的探月工程迈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坚实步伐。我国有望在2020年前实现月球无人采样返回,从而完成无人探月工程“绕、落、回”三个探测阶段,为下一步载人探月奠定基础。载人探月,无疑更激动人心,但没有一步步的铺垫,哪有激动人心的未来?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登陆月球,踏上月表后所说的“个人一小步,人类一大步”,至今传为经典,可以确信在不远未来,中国人也会踏上月表。

7.嫦娥三号演讲稿 篇七

关键词:嫦娥三号,模拟退火模型,蚁群算法模型

1 问题分析

由表1可得嫦娥三号着陆轨道设计的基本要求[1]。由于月球表面附近没有大气, 所以在飞行器的动力学模型中没有大气阻力这一项。而且从15km左右的轨道高度软着陆到月球表面的时间比较短, 一般在几百秒的范围内, 所以诸如月球引力非球项、日月引力摄动等影响因素均可忽略不计, 所以这一过程可在二维平面模型下描述。

其动力学方程如下:

在 (1) 式中:r为着陆器与月心的距离;θ为着陆器极角;ω为着陆器极角角速度;m为着陆器质量;v为着陆器沿r方向上的速度;F为制动发动机的推力;ISP为制动发动机比冲;μ为月球引力常数;ψ为发动机推力与当地水平线的夹角即推力方向角。

根据动力下降段的起点位置可以确定动力学方程初始条件, 由于起点处于霍曼转移轨道的近地点, 故其初始条件为:

其中rp和ra分别为霍曼转移段的近月点和远月点半径。终端条件为实现软着陆, 即:

其中R为月球半径, 终端条件对终端极角θf及终端时间无约束。优化变量为制动发动机推力方向角ψ (t) 。设制动发动机的推力方向角ψ (t) 可以表示成一个多项式的形式, 即:

这样轨迹优化问题就转化为对多项式系数λ0, λ1, λ2和λ3四个参数的优化, 但这四个参数没有明确的物理意义, 确定初值及搜索空间比较困难, 为此我们对函数逼近法作进一步改进。首先将月球软着陆轨迹离散化, 分割成n个小段, 每段的节点设定一个推力方向角, 那么可以将n+1个节点的推力方向角和终端时刻t, 作为待优化的参数。每个节点的

这样就使得每个节点的推力方向角都有一个对应的节点时刻。那么利用这n+1个节点的推力方向角及对应时刻对式ψ (t) =λ0+λ1t+λ2t2+λ3t3进行拟合, 可以求得多项式的系数λi (i=0, 1, 2, 3) , 进而就能得到整个着陆轨道的推力方向角曲线ψ (t) 。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找到满足题目中各个条件的着陆轨道, 我们先后采用了模拟退火模型及蚁群算法模型两种模型来分别进行求解。

2 基于模拟退火模型的嫦娥三号着陆轨道设计

2.1 模型引入

将物理学中模拟退火思想[2]应用到本题来解决这个优化问题就可以得到模拟退火寻优方法。设优化函数为f∶x→R+, 其中x∈S, 它表示优化问题模型中的任意一个可行解, R+={y|y∈R, y>0}, S表示函数的定义域。N (x) 哿S表示x的邻域集合。

2.2 模型建立

类比引入的模拟退火模型, 解决此问题的关键转变为如何满足嫦娥三号在软着陆过程中各个阶段所需达到的要求。通过对附件二的分析, 可以得出在软着陆过程中嫦娥三号所需达到的要求入表1所示,

设pi为嫦娥三号在第i个阶段所需满足的初始条件, 则:

2.3 模型求解

由题可知, 主减速发动机能够产生的可调节推力范围在1500N到7500N之间, , 其中v=2940m/s, 的范围为0.51-2.55kg/s。将轨道离散化成许多小段, 在各个小段设定待优化的参数, 然后利用参数进行多项式拟合, 从而得到整个轨道的控制曲线。将嫦娥三号的着陆轨道离散化, 分割成n个小段, 每段的节点设置一个推力方向, 可以令n+1个节点推力方向角和结束时刻作为待优化的参数。每个节点时刻:ti=t0+ (tn-t0) /n (i=0, 1, 2, …, n) 每个时刻每个节点都有一个对应的推力方向角, 推力方向角假设表示为:

相当于对函数进行逼近, 得出每一小段θ, 将节点的推力方向角与对应的节点时刻对多项式θ (t) 进行拟合, 求得参数θ0、θ1、θ2、θ3, 进而求出整个轨道的推力方向θ。轨道的优化问题经离散化后可以看成一个非线性规划问题。系统的状态可以定义为:

假设控制变量为λ, 则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可以表示如下:

由于θ的变化是连续的, 所以相邻的两个离散点满足:

将已知数据分别带入上述式子, 即可得出嫦娥三号着陆轨道的基本模型。如图1所示, A、B、C、D、E、F为嫦娥三号的着陆轨道与各个阶段初始位置的交点, 这六个点以及最后着陆点的空间位置就可确定嫦娥三号的着陆轨道。

3 基于蚁群算法模型的嫦娥三号着陆轨道设计

3.1 模型引入

在对问题二的求解过程中我们又采用了蚁群算法模型, 对本问题中月球软着陆轨迹优化是连续优化问题, 我们采用改进的蚁群算法:十进制蚁群算法。

以一元连续函数优化为例, 设一元连续函数优化的数学模型如下:

第一步:优化参数区间转换。第二步:搜索路径及可行解。第三步:更新信息素。第四步:最后求解。

3.2 模型建立与求解

用函数逼近法进行参数化的相关参数设置为:将轨迹离散化为7段, 那么待优化参数9个, 即8个推力方向角和一个终端时刻。在用蚁群算法模型进行优化过程中需要确定这9个优化参数的搜索范围。对于8个方向角, 由推理可知, 推力方向与着陆器速度反方向的夹角不会超过90°, 否则着陆器就会被加速, 消耗更多的燃料。由此可得8个推力方向角的变化范围为:

对于终端时刻tf, 根据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和软着陆初始条件, 可估计为:

式子中Vf和V0分别表示着陆器的终端速度和初始速度, 经计算确定tf的搜索范围为 (单位:秒) :

将相关数据代入, 即可得到基于蚁群算法模型的嫦娥三号着陆轨道与各个阶段初始位置时的速度与方向, 由此确定其着陆轨道。

4 模型对比

模拟退火算法要求在理论上着陆器变化要足够缓慢, 才能使得在每个阶段达到状态平衡。但在计算机实现中, 如果着陆器速度变化过缓, 所得到的解的性能会较为令人满意, 但是算法会太慢, 相对于简单的搜索算法不具有明显优势;而蚁群算法模型恰好具有这个优势, 适用于解决此类问题。

参考文献

[1]段佳佳, 徐世杰, 朱建丰, 基于蚁群算法的月球软着陆轨迹优化, 宇航学报, 第29卷第2:476-478, 2008, 3。

[2]朱建丰, 徐世杰, 基于自适应模拟退火遗传算法的月球软着陆轨道优化, 航空学报, 第28卷第4期:807-809, 2007, 7。

8.嫦娥三号12月上旬“奔月” 篇八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在举行的嫦娥三号任务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发布,肩负“落月”重任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已完成各项研制和试验,运载火箭和探测器已转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现场。如果气象等条件具备,将于今年12月上旬择机发射。

新闻发言人吴志坚介绍,嫦娥三号的三大工程目标包括:突破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深空测控通信与遥操作、深空探测运载火箭发射等关键技术,提升航天技术水平;研制月球软着陆探测器和巡视探测器,建立地面深空站,获得包括运载火箭、月球探测器、发射场、深空测控站、地面应用等在内的功能模块,具备月球软着陆探测的基本能力;建立月球探测航天工程基本体系,形成科学有效的工程方法。

三类科学探测任务包括: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调查,以及地球等离子体层探测和月基光学天文观测。 文/科技日报

全球宽带下载速度最新排名:香港第1 大陆43

互联网监测机构Speedtest.net日前发布对全球各地宽带下载速度的统计报告称,中国香港以71.03Mbps高居榜首,而中国大陆下载速度为16Mbps,排在第43位。

Speedtest报告显示,中国澳门宽带下载速度为40.83Mbps,排在第8,中国台湾为37.70Mbps,位列第10,美国则以20.77Mbps排名第31位。

Speedtest.net称,该公司使用基于Web的网络诊断应用来进行宽带测试,统计了100多万份测试的结果。

不过,另一家互联网监测机构Akamai7月份发布的《互联网现状报告》(State of the Internet)数据显示,美国宽带网速位列第9位,落后于瑞士、荷兰、拉脱维亚、捷克等国家。

文/凤凰网

11个雾霾监测站“环布”京城

北京市疾控中心日前证实,2013年11月底前,北京启动雾霾与健康监测工作计划。疾控部门在各区县居民小区设立11个雾霾监测站。 全市医院门急诊量及患者疾病数据也将纳入监控、比对范围,雾霾天对人群健康变化有何影响,或将进一步清晰。按照国家卫计委近期发布的要求,北京作为全国雾霾与健康监测网络城市之一,需建立3个雾霾监测点。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表示,在监测点的布局上,将考虑把北京“环”起来。预计明年1月左右,即可获得一个短期的大气监测结果,结果将适时向社会公布。

疾控部门在监测雾霾天气的同时,还将监控全市二、三级医院门急诊量以及患者疾病数据。 文/中国环境报

食药监总局:淘宝没有合法药店

“淘宝里面没有合法药店,不允许销售药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化监管司司长李国庆日前在参加“部委微博开放日”时透露,目前药监部门并未开放审批药店在网络交易平台上销售药品,任何在上面声称销售产品是药品的都是非法行为。

记者昨日在淘宝店铺中搜索“药品”,发现有相关店铺3500余家,这些网店主营产品中均包括各类药品、保健品。

药品作为特殊商品,储存运输都有特殊要求,目前普通快递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条件还达不到药品配送的要求,药品在配送途中风险难以管控。出于对药品质量保证的考虑,药监部门目前暂不允许委托社会机构向消费者直接配送药品。

国家药监部门要求药品配送必须是网上药店自身的配送队伍。

文/新华网

第二届“科协文化——中关村论坛”在京召开

11月29日,由北京市海淀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国杰老教授科学技术咨询开发研究院承办的第二届“科协文化——中关村论坛”在北京召开。本届论坛以“中国梦与科技工作者人文观”为主题,邀请了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

围绕论坛主题,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两院院士郑哲敏及张开逊、刘兵、吴伟文、王直华、刘洪海等7位专家学者,分别作了“精神和文化是民族的脊梁”“谈谈钱学森”等报告。通过展现著名专家学者在科技领域的工作方法和态度,深入体现了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难、勇攀高峰、团结协作的共同精神特征和价值观。

“科技梦”连着“中国梦”,科技工作者是推动科技进步、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加强当代科协文化建设,不但是增强科协组织凝集力、团结全体科技工作者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的必要举措,也是引导中国科学文化和创新文化发展,推动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促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 文/记者 陈丽君

“3Q大战”硝烟再起

11月26日,奇虎360诉腾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纠纷一案在最高法院开庭审理。

此次庭审,综合奇虎公司的上诉请求、答辩意见以及本案相关事实,法庭对五方面问题细化,归结出22个具体问题,作为法庭调查中的争议焦点。

记者了解到,该案是迄今为止我国互联网领域诉讼标的额最大的垄断案件。此次360上诉,要求腾讯赔偿经济损失1.5亿元,并公开赔礼道歉。这场历时3年、不断升级的“3Q大战”最终将如何收场,再次引发关注。

业内人士表示,此次案件的终审判决将对规范国内互联网市场的良性竞争,维护网民利益等诸多方面带来积极影响。 文/京华时报

中科院科学家首次“拍到”氢键“照片”

从中科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获悉,该中心科研人员在国际上首次“拍到”氢键的“照片”,实现了氢键的实空间成像,为“氢键的本质”这一化学界争论了80多年的问题提供了直观证据。这不仅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也为在分子、原子尺度上的研究提供了更精确的方法。

“通俗来说,相当于以前可以从太空中看到地面的人排成一行,现在是第一次看到原来这些人之间是手拉着手。”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裘晓辉说,“这在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这一成果发表在日前出版的《科学》杂志上,被评价为“一项开拓性的发现,真正令人惊叹的实验测量”,“是一项杰出而令人激动的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文/人民网

我国人体基础数据调查启动

为了更好地摸清国人的“新版型”,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中国成年人工效学基础参数调查”今天在京正式启动。

工效学基础参数是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人体特性参数。科技部在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设立了“中国成年人工效学基础参数调查”项目,旨在系统抽查我国成年人的身体特征和工作能力等工效学基础参数,为我国工业设计领域的自主创新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

9.嫦娥三号演讲稿 篇九

12月1日19时30分,西昌卫星发射场。群山环抱中,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静静地伫立在二号发射塔架旁。

它托举着的就是万众瞩目的主角——嫦娥三号。6个小时后,承载着中国探月新梦想的嫦娥三号就将怀抱“玉兔”从这里启程,奔向36.8万公里之外的“月宫”。

发射场区,几名工作人员在二号塔架开始为第三级火箭添加“动力”——液氢和液氧。“这标志着火箭发射已进入倒计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党委书记孙保卫说,“一旦开始加注低温推进剂,发射就进入不可逆状态。”

火箭上端,雾气缭绕。尽管燃料贮箱进行了严格的保温设计,火箭周围的空气还是迅速地被冷凝成水汽。为了防止结冰,要不停地用氮气吹除,直至发射前的最后几秒。

发射塔架500米外燃烧池内,大火熊熊燃烧——

“液氢液氧是易燃、易爆的气体。米粒大的石子从一米的高处自由下落所产生的能量,就能把液氢引爆。因此加注时需要一边加注一边泄压。”加注手陈复忠说。

2日1时26分,低温燃料加注完毕。场区内,其他岗位人员已开始撤离。刚刚加注完毕的陈复忠将最后阶段的收尾工作重新检查一遍,之后迅速转入地下掩体。

点火:“零窗口”发射

随着发射时刻的临近,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各岗位工作人员更加忙碌——

远控楼内,电测、遥测、外测等系统技术人员,对火箭进行最后的测试检查;指控中心大厅内,不同操作台前调度口令声此起彼伏;瞄准间里,科研人员正用瞄准仪密切监测火箭的姿态;发射场区草坪不远处,消防车、安全保障组随时待命。

“一分钟准备!”2日1时29分,零号指挥员鄢利清洪亮的声音,在静谧的山谷间骤然响起。“5、4、3、2、1,点火!”1时30分,鄢利清发出铿锵有力的口令,发射控制台操作手白春波迅速按下了红色点火按钮。

“火箭完全按照‘零窗口’准时发射。”发射场系统副指挥长赵民说,这不仅保证嫦娥三号精确进入地月转移轨道,而且还节省了燃料。

精确入轨

火箭腾空而起的那一刻,整个探月工程的上万名参试人员和数万台套设备一齐启动。

火箭一二级分离、火箭二三级分离,三级发动机一次关机、三级发动机二次点火……器箭组合体始终保持正常飞行姿态。

2日1时48分许,器箭分离。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传来数据显示,卫星在太平洋上空正高速进入近地点210公里、远地点约36.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

10.嫦娥三号演讲稿 篇十

嫦娥三号发射成功 中国“玉兔”踏上登月之旅

作者:

来源:《科技传播》2013年第23期

12月2日凌晨1时30分,嫦娥三号探月卫星搭载“长三乙”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并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如果不出意外,12天后“嫦娥”将怀抱“玉兔”入驻月宫。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许其亮,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杨晶分别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观看了探测器发射活动。

发射成功后,马凯、范长龙、许其亮、杨晶等领导同志与现场参研参试人员亲切握手,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参与工程研制、建设和试验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向成功发射表示热烈的祝贺。

1日上午,科技日报记者来到西昌市中心外60公里的塔架探访,天气阳光灿烂,无风,云稀少。西昌发射测试站站长李本琪说这符合预测,有利于嫦娥三号的发射与观测。嫦娥三号发射塔架是曾经发射嫦娥二号的二号塔,高97米。

11.嫦娥三号探月全记录 篇十一

梦想起飞

时间:12月2日1时30分

地点: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镜头:西昌是夜无月,繁星满天。中国目前推力最大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着嫦娥三号直冲云霄,火红烈焰划破夜空,在天幕上形成一道明亮的光带。

这是人类第130次探月之旅。嫦娥三号由着陆器和被称为“玉兔”的月球车组成,总重约3.8吨。在夜幕中飞行19分钟后,火箭把嫦娥三号送入近地点高度21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6.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与嫦娥一号长达7天的太空跋涉相比,这次的旅程走得轻快许多。

解读:(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姜杰)本次发射具有多窗口、窄窗口的特点,把嫦娥三号直接送入地月转移轨道,入轨精度比嫦娥二号提高了3倍多。

太空刹车

时间:12月6日17时53分

地点:距月面约100公里的环月轨道

镜头:17时47分,北京飞控中心发出指令,嫦娥三号探测器器载变推力发动机成功点火,这是目前我国空间推力范围最大的“大力士”。

361秒钟后,嫦娥三号顺利进入距月面平均高度约100公里的环月轨道,真正成为一颗月球卫星。为了能在月晨时刻准确地降落在虹湾区,嫦娥三号还要绕月飞行8天。

解读:(探测器系统专家吴学英)近月制动是一次关键的轨道控制,难在精准:轨道要测得准,控制参数要计算得准,探测器也要执行得准。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嫦娥三号无法被月球捕获,不是飞离了月球,就是一头撞上月球。

完美着陆

时间:12月14日21时11分

地点:距地球约38万公里的月球表面

镜头:变推力发动机再次开机,以每秒1.7公里的速度环月飞行的嫦娥三号从距月面15公里处实施动力下降。距月面约100米时,嫦娥三号暂停脚步,用三维成像敏感器对着陆区进行精障碍检测,选择最安全的着陆点。

21时11分,发动机关机,嫦娥三号依靠自身重力下落。着陆腿稳稳地“站”上月面,嫦娥三号成功着陆。这是我国探测器首次登上地外天体,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月面软着陆的国家。

解读:(探月工程高级顾问欧阳自远)落月是整个任务最关键的阶段,新研制设备的性能是否可靠、月面未知地形是否满足着陆要求,都带来了风险。为规避风险,科研人员攻克了着陆的自主导航控制、着陆推进和着陆缓冲等关键技术。

中国印记

时间:12月15日4时35分

地点:月球虹湾地区

镜头:凌晨3时的北京夜色寂静,而38万公里以外的月球还是沐浴着阳光的上午。慢慢地、稳稳地,“玉兔”开始向转移机构移动。近一个小时的谨慎“摸索”后,“玉兔”已站立在转移机构前端。

4时06分,托举着“玉兔”的两条“扶梯”轻触月面,在着陆器与月球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玉兔”随后沿斜梯款步而下。4时35分,“玉兔”踏上月球,车轮在月面印出两道深深的痕迹。这是中国探测器留在地外天体上的第一串“脚印”。

解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嫦娥三号是中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需要突破月面软着陆、两器分离、月地间遥操作、月面生存、测控通信和地面试验验证等多重难关。在实现软着陆之后,月球车成功分离是开展后续工作的第一步。

精彩互拍

时间:12月15日23时许

地点:月球虹湾地区

镜头:在虹湾地区布满砾石和尘埃的灰黑色月面上,着陆器被阳光照得一片金色,月球车“胸前”的五星红旗鲜艳夺目——着陆器和月球车用各自携带的相机互相拍照,照片数据完整、图像清晰。

国旗展现在屏幕上的那一刻,北京飞控中心掌声骤起。这是五星红旗在地外天体上的第一次“留影”。中国探月工程总指挥马兴瑞随后宣布,嫦娥三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解读:(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裴照宇)“两器”成功互拍意味着它们携带的载荷顺利工作,这次任务“实现软着陆、开展就位探测和巡视勘查”的目标已经实现。在接下来的三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月球车和着陆器还将开展更多的科学探测。

(选自新华网2013年12月16日,有改动)

【读有所思】

12.嫦娥三号演讲稿 篇十二

不知不觉一个季度又要过去了,不得不得感叹一声时光荏苒。过去的三个月里,我按照自己的计划一步一步实践着,还有一个月就要参加研究生考试了,此时心里却异常安静,大概是挫折与岁月带给我的从容与镇定。虽然这段时间忙于考试,但我依旧没有放松一个共产党员该有的学习。

昨天凌晨搭载嫦娥三号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成功,让国人感到兴奋与自豪。这标志着我国的航天事业又前进了一大步,这一步是由多少科研人员日日夜夜不辞辛苦的钻研与探索得来。英国广播公司称,中国月球探测被认为是国家实力的一次声明。德意志广播电台1日以“中国太空大飞跃”为题报道说,欧洲希望与中国合作,欧洲航天局的工作人员正在苦学中文。事实上,中国在很多太空技术上已经领先,已经是三个航天大国之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不仅要检测月球表面的构造,还有更大的计划,例如在月球上采矿或者建立基地以探索太阳系的其他地方。这个航天梦不就是习主席提出的中国梦的一个典型吗?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祖国的航天事业起步晚,我们的经济与科技不如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我们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永远会落后于其他国家。我们党始终在探索富民强国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显著提高,这充分显示了党领导的正确性,也彰显了党的活力。

上个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决定》涉及百姓关心的众多问题,例如二胎政策,劳教制度,高考政策等等,也体现了我们党关注民生,关心百姓,以及领导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决心。相信祖国的明天会越来越美好!

汇报人:

13.嫦娥三号演讲稿 篇十三

2013年12月01日 22时34分00秒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西昌12月1日电(记者王经国、余晓洁)探月工程发射场系统副指挥长赵民1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嫦娥三号技术状态新、要求标准严、技术难度大,发射需要克服四大挑战。

——低温燃料加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三级采用的是液氢、液氧推进剂。液氢的保存温度为零下253摄氏度,液氧的保存温度为零下183摄氏度,在加注时燃料不可避免地产生挥发,所以必须精确计算燃料的加注量。如果第一窗口不能发射,还涉及将液氢液氧的卸出问题,极易使火箭保温箱发生损坏,不仅会影响低温燃料的再次加注,还可能导致爆炸。

——气候复杂多变。西昌属山区地形,素有“十里不同天”之称,气候变化频繁。此外,火箭低温燃料加注对温度变化要求很高,这些无疑给气象预报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零窗口”发射要求高。嫦娥三号任务是多窗口、窄宽度发射。12月共有3天6个窗口。发射窗口最长4分钟,最短的仅为1分钟,对发射的精准度要求很高。一旦第一个发射窗口不能发射,必须要尽快进入第二个发射窗口的工作状态。根据任务安排,第一个发射窗口与第二个发射窗口间隔仅40多分钟,所以转换难度很大,对快速装订不同弹道参数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14.嫦娥三号演讲稿 篇十四

提起“核”,人们总想到核武器、核电站这样的“大块头”。但是通过核衰变工作的核电池却是另一番光景。明年,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电池将随嫦娥三号软着陆月球,用于我国的着陆器和月球车上。届时核电池将与太阳能电池一起工作,各司其职。

“不是混合动力驱动车”

同时使用太阳能和核能作为能源,那么月球车也是辆“混合动力车”吗?并非如此。中国绕月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告诉记者,“太阳能负责提供月球车各种仪器的工作能源和驱动月球车行驶,而核能负责在夜晚期间给月球车的仪器保温。可以说,它们是‘各干各的’”。之所以这么分工,与月球环境和嫦娥三号要完成的任务密切相关。

欧阳自远介绍,嫦娥三号降落在月球后在着陆器内会“放”出月球车,它将在几公里的范围内对月球进行区域性的精细巡视探测。白天,太阳能驱动月球车行驶并支持月球车上各种探测仪器开展探测;晚上,月球车休眠,等待天亮再工作。

与地球不同,月球的白昼、黑夜各持续大约14天,且夜晚温度可低至零下180℃。而月球车上的仪器可承受的最低温约零下40℃。这也就是说,如果在月球的漫漫寒夜中,没有足够能源给仪器保温,全部仪器要冻坏,在下一个白昼来临之时,月球车将无法“醒过来”。

那么,利用蓄电池把白天积累的太阳能在晚上释放出来行不行呢?欧阳自远表示,这样做月球车将过于沉重,且蓄电池的延续工作时间也达不到14天。同样的,其他电池也行不通,不仅提供的能量功耗和供能时长达不到标准,也难以抵抗月球黑夜的超低温。

如此,核电池成了唯一的选择。它可以“耐得住”月球恶劣环境,且长期提供能量使月球车上的仪器保持不低于零下40℃甚至更高的温度环境。在它的保温下,月球车可以“熬”过黑夜,等到白天继续进行探测工作。

驱动好奇号的核电池

与嫦娥三号一样,日前成功登陆火星的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好奇号上也有核电池的身影。不同的是,火星车上的核电池和锂电池取代了太阳能电池翼片,独立驱动其行驶。所以,好奇号才算是“核动力驱动车”。

欧阳自远表示,火星与地球的昼夜时长相仿,昼夜的温差远不如月球,因此黑夜给仪器带来的影响不大。不过,火星离太阳比地球远得多,在火星表面太阳能的能量密度比地球小得多,单靠太阳能难以驱动好奇号这个重量超过900公斤的庞然大物,需要核电池提供能量。当然,月球车和火星车都没有必要“跑”得快,只需要以每小时几米的速度前进,所以核能驱动的功率不必很大。

据NASA报道,好奇号上的核电池学名叫做“多任务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发生器”,重达45公斤,其中包含4.8公斤的核燃料——钚氧化物,长66厘米,直径约64厘米,功率约140瓦,至少可以保证14年的供能。在核电池外部,有几层保护材料,确保一旦出现意外时核燃料不会泄漏。

按照NASA的计划,好奇号将行驶超过19公里,并将在火星表面爬坡。这时,核电池能够驱动火星车前进并完成探测任务,还能够与地球保持联系。

核电池依靠放射性元素衰变供能

无论是嫦娥三号月球车,还是好奇号火星车,车上的核电池原料都是钚238。它的半衰期约为80年,衰变过程中释放出能量,可保持二三十年的生命力。

由于使用了核燃料,核电池难免与核武器、核电站联系在一起,令人产生爆炸、污染等担忧。好奇号使用核电池就曾引发环保组织的强烈抗议,并推迟了发射日期。

对此,国家核电技术公司科研部处长朱书堂告诉记者,核武器、核电站的原理是核裂变,产生的能量大,过程剧烈,需要一系列控制系统,否则就会产生核爆炸。而核电池靠的是某些不稳定的原子核自然衰变(不稳定元素衰变后形成另外一种元素),这一过程中释放出能量,一般为热能,这一能量比核裂变产生的能量小很多。此外,核衰变比裂变“温柔”得多,不存在核爆炸的危险,但是因其原料具有放射性,一旦发生泄漏有核污染的可能。

以嫦娥三号和好奇号所用的钚238来说,它在不断地衰变中,射出阿尔法粒子,释放出热量,此时金属表面会变得通红,温度可达五六百度,再经由温差热电转换器形成电能,期间会有一定能量损失。

“之所以选择钚238,是因为它的半衰期80余年,也就是说核电池内的钚238的原子数减少到一半需要80年”,欧阳自远告诉记者。这样的半衰期,意味着它衰变得比较快,可以让核电池提供热源。同时又不会衰减得过于快,能够保证核电池二三十年内正常运转。而有的放射性元素半衰期太短,核电池的使用寿命也太短;有的放射性元素半衰期过长,可以达到几百万年甚至几十亿年,核电池的功率太低。

我们需要核电池么?

朱书堂表示,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核电池的理论就已出现,早已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但是技术可行,并不意味着能够完美“做”出核电池。尤其是核电池用于太空探索,更需要注意稳定性、安全性,还要尽量做得小、紧凑。因此,在控制技术达不到的情况下,很难做出核电池。

此外,我国之前没有把核电池用于太空探索还有另一个原因:是否需要使用它。欧阳自远介绍,之前嫦娥一号、二号都是月球探测卫星,太阳能电池足以完成探测的能源需求,完全没有必要使用核电池。

同样的,虽然嫦娥三号使用了核电池,也不意味着我国今后的太空探索都会用核电池。正如欧阳自远所说,对于核电池不必“谈核色变”,也不必认为它是太空中不可或缺的。

上一篇:林业育苗及苗期管理技术探讨论文下一篇:吹小号的天鹅读后感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