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语言的魅力》说课稿

2024-07-01

小学语文《语言的魅力》说课稿(通用12篇)

1.小学语文《语言的魅力》说课稿 篇一

《语言的魅力》说课稿

市二小四年级语文:彭卫芳

一、教材分析

《语言的魅力》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主题课文。它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在繁华的巴黎大街上,一位衣衫褴褛的盲老人在行乞,开始人们无动于衷,后来,法国大诗人让•彼浩勒在老人的乞讨木牌上添上了“春天到了,可是……”六个字后,人们便纷纷解囊相助。这个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巨大力量——它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指出爱的纽带。教学这篇课文不但可以让学生产生同情别人帮助别人的善良品质,更能在生动的故事叙述中初识语话的力量,对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言语实践能力都能起到有效地促进。

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故事本身的内容也迭荡起伏,趣味性强,所以学生能比较快地把握课文内容,但教学不能满足于学生对文本表层意义的理解,还要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在理解文中“春天到了,可是……”一句时产生魅力的原因是有难度的。因此,我为本课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衣衫褴褛、无动于衷、陶醉”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帮助学生了解让、彼浩勒用语言帮助盲老人的故事,学习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

3、通过对比、联想等方法,感受“春天到了,可是……”这句话的巨大作用,感悟其打动人心的原因。而第三个教学目标也是本文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是:感悟语言的魅力所在。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还准备了四张校园真实照片、多媒体课件、硬纸卡片等。

二、教法、学法 :

文章用一个小故事将课文主旨直接指向了------语言的魅力,课题也表现了这点,也就是说教学要紧紧围绕“语言的魅力”来进行。对此我抓住可以统领全文的“语言的魅力”一词,并设置了三个具有梯度性的问题:文中最有魅力的语言是指哪一句?它的魅力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能产生魅力?这是我处理教材的整体思路,对此,我将采用变序教学法、关键词品析法、比较分析法、以读促思法、想象感悟法等教学方法。在学法上,我主要通过学生自读自悟为主,展开合理想象,并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以“妈妈不在家,外婆外公来我家”为情境,引导学生谈谈如何当好一个热情的小主人。用这样轻松有趣的谈话导入新课, 既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了情感体验,又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了语言妙处。这个环节看似轻描淡写, 不着痕迹, 实际上为学生对本文中的“语言的魅力”产生更多的认同。

(二)初读课文,大胆取舍,直奔主题。在学生初读了课文的情况下,我抛出了第一个问题。探究问题一:直奔文章中的关键句子, 抓住文章的重点: 你认为课文中哪句话最有“魅力”?本节课的教学是打乱了从段到篇的程序教学,也摒弃了繁琐的分析讲解,而是抓住文章的核心问题,把“春天到了,可是……”这句话直接提上来,放到中心位置,有利于突出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而用“你认为的方式”提问,是给学生自主阅读和表达的机会,是一个个性化阅读的过程,有利于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文章内容本身所具有的明确的指向,还是比较容易形成一致认识:春天到了,可是……是文中最有魅力的语言。

(三)精读感悟,把握魅力的表现。

在学生找到了“春天到了,可是……”这句话后,我又抛出了第二个问题。探究问题二:既然大家都一致认为最有魅力是:“春天到了,可是……”这句话,它具有什么样的魅力,能让行人由原来的无动于衷的态度,转变成纷纷解囊相助呢?比起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难度加大,但还较好把握,但要从整体上,从老人前后乞讨时的神态、语言及乞讨的结果的对比中把握。学生能说到一些,但缺乏概括性,此时我就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采纳集体的智慧,来补足学生阅读的不足,使学生的阅读更全面,更具概括性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有情感地朗读描写老人家的语句,要读出前面的悲伤,读出后面的喜悦。

(四)以读促情,理解魅力的原因。

学生已经对故事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在此基础上,我又抛出了第三个问题。探究问题三:这简简单单的、好像还没说完的一句话,为什么会产生如此非凡的魅力呢?学生直接理解这个问题存在着很大的难度,思路受堵,容易出现课堂上的冷场。这时候要创设情境,找到一个解发点,引发学生的联想,学生就容易入情入境了。

这时我用课件展示一组春天莺歌燕舞的画面,然后我将面对这一幅幅精美的春景图,在柔美的轻音乐中深情演说,并以课文中“是的,春天是多么美好啊,那蓝天白云,绿树红花,那教堂尖顶的莺飞燕舞,那塞纳河畔嬉戏的孩子,怎么不叫人陶醉呢?”我用课文中的句子做演说是为了更好地贴近文本,而不至于游离,也是为给学生提供更熟悉和亲切的语言材料。学生再读这段话,体验春天的美好。还可以让学生说说你在春天里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干了些什么?我的这一活动主要是为激起学生面对春天时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被调动起来的情绪越来越高。当学生感受了春天的美之后,我将画面切换成:一片漆黑,盲老人静坐一旁,并配以哀伤的曲子,在这强烈的对比画面中,在这滴血带泪的音乐中,学生的情感跌落到了谷底,当然也就越容易产生共鸣。“可是”是转折,更是一种情感上的断裂,后面的省略号欲言又止,又给人以无限的想象。我便顺势让学生想象可是背后的内容。

之后,用大屏幕将三句扩展的句子展示出来,我在这里采用了接读的方式让学生读这三个句子。写了春天美景的部分老师读,可是后面的学生读:春天到了,我们看到了蓝天白云、绿树红花,可是(盲老人什么也看不到!);春天到了,我们听到了小鸟婉转动听的声音,可是(盲老人什么也听不到!);春天到了,我们可以走出户外,玩耍嬉戏,可是(盲老人什么也不能干!)。从而体会出老人的辛酸和悲哀。最后教师以小结得形式概括出这句话的魅力所在:同学们,诗人添上“春天到了”,并且用“可是”作转折,把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和最悲惨的现实联系在一起,使人们陶醉于春天美景的同时,不禁想到了盲老人的不幸。它富有诗意,它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它唤醒了人们心灵中最善良、最美好的一面,那就是对残疾人的同情心。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教师的话概括性更强,有利于组织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在这一环节我以图画的形式展现文本,加上音乐的渲染,不仅引导学生感受了 “春天到了,可是……”这一句话的巨大作用,而且感悟了其打动人心的原因。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五)深度拓展, 走出文本。

在课的结尾处, 我设计了“为校园设计最具魅力的警示语”环节。在这里,我先出示四张校园真实照片:被践踏的草坪、校道上遗弃的花朵、乱涂乱画的课桌、教室一角乱丢的垃圾。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给其中的一张照片写一句最能打动人心的警示语,并最终写在老师准备好的硬卡纸上,上台展示。这是一个展现学生创新思维的个性化使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真正体现出语文课程是开放性、综合性、活动性的课程, 凸显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增强语文学科向外辐射的张力”这一重要理念。

四、板书设计。好的板书是课文最精华的体现,我根据课文内容,力求突出重点,做到简明、概括,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印象,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将板书设计如下:

语言的魅力

行人 有魅力的语言 老人

心连心

2.小学语文《语言的魅力》说课稿 篇二

一、巧妙、新奇的导入语言,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案例一:在教学《春雨的色彩》时,我这样导入:“孩子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很好听的歌曲,你们想不想听听呢?”(播放音乐《小雨沙沙》)“听了这么美妙的歌曲,你们看到了什么呀?”

案例二:有位教师在教学《有趣的发现》时,采用“设疑导入法”。一走进课堂就问:“孩子们,你们知道今天教室有什么不一样吗?”学生先后回答,老师接着说:“同学们都观察发现,那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有关发现的文章。”

[赏析:课间十分钟往往使学生玩得忘形,如何让他们一上课就马上投入到课堂中去,得靠老师精彩的导入。在这两个案例中,老师根据学生及课文的特点,利用音乐这一直观形象的教学辅助用具来进行,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再者,如故事、猜谜、游戏、观点提炼等导入法都能带来奇、真、新的效果,为课堂教学打好第一战。]

二、简洁、精炼的讲解语言,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课堂教学语言,不但应该规范清晰、准确严密,而且应该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能及时捕捉学生的灵感,恰如其分、一语中的地加以引导、肯定,从而激发兴趣,更深入地感悟文本语言。

案例三:《普罗米修斯》教学片断。

师:默默注视这句话,你可以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会他的坚定?

生:绝不会,更不能。

师:可不可以调换位置?

生:不能,因为绝不会是对宙斯说的,更不能是对人类说的。

师:是的,因为普罗米修斯更看重的是……

生:人类。

生: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

师:让我们掷地有声地再读这句话。(生背。)

师:让我们坚定不移地再读这句话。(生背。)

师:百年之后,这坚定的声音在高加索山脉上回响。(生背。)师:千年之后,这坚定的声音依然回荡在人们的心中。(生背。)师:这坚定的爱来源于爱呀!(板书:只有爱才是永远的神话。)

[赏析:在这个片断中,教师抓住重点词句,在学生动态生成的言语理解中顺势利导,层层深入,句句铿锵有力,不仅再现了一幅幅精彩的、生动的画面,而且把我们的学生、在座的听课老师带到了一个伟大的人物形象面前,深入地领悟文本的语言。这就是教师语言的精辟与深入,轻轻捅破学生理解和感悟中的隔膜,让学生进入了一片洞明之境,享受着明媚的阳光。]

三、诙谐、幽默的问题语言,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所言:“教育家最重要的也是第一位的是幽默。”教师诙谐、幽默的语言和戏剧性的表演,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喜闻乐道,对于引导学生突破难点更有巧拨千斤之妙。

案例四:特级教师于永正《草》教学片断。

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

生:背《草》,今天上午刚学的。

师:那么多的花不写,干吗写草哇?

生:(一愣)嗯,因为……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的叶子烧光了,可第二年又长出了新芽。

师:噢,我明白了。背吧!(生背)

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诗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你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啊!(众大笑)

[赏析:在这个片断中,于老师富有幽默感的语言和戏剧性的表演,集中了学生注意力。于老师的几次提问,把诗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及诗句意思都巧妙地渗透进去,在无痕中让学生思考、感悟,避免枯燥无味的一问一答,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四、丰富、激励的评价语言,鼓励学生大胆展现自我。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这种激励、唤醒和鼓舞就需要通过老师的评价实现。

案例五:《自己去吧》教学片断。

师:有小朋友自告奋勇地第一个读课文给大家听吗?

(生1读得很流畅)

师:读得真好,让我听到一条清澈的小溪在“哗哗哗”地流淌,谁敢挑战她?

(生2读得清亮)

师:小黄莺也飞来溪边,给我们亮了一嗓子,真不愧是森林歌唱家呀!还是小手如林,满足你们的勇敢与自信!

(生3读得有点拖,字也有添漏)

师:你认真的态度告诉我,你在努力地读好,你渴望的表情告诉我你已经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还想试一遍,是吗?

生3:是!

师:老师欣赏勤学苦练的孩子!来,孩子们,让我们一起专心地聆听,为他加油。

(生3很有信心地读着,有点进步,但还是有错,读完后有点想哭。)

师:有位科学家,做实验失败过一千多次,最后成功了。男子汉,抬起头,你会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的。如果你愿意,你可以下课后读给我或同学们听。

【赏析: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说:“一句赞美的话能当我十天的口粮。”大师尚且如此,更何况小学生,他们更希望得到大家的肯定与赞美。在这个片断中,教师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表扬其优点。当学生读得好时,老师就以“哗哗流淌的小溪”、“森林歌唱家”来赞扬她们,并用“谁敢来挑战她也来读一读”、“满足你们的勇敢与自信”这样的话激励同学。当发现学生存在不足时,老师没有直接否定,而是挖掘学生身上的亮点,用“认真”、“勤学苦练”、“再试一次”及屡败屡战的精神鼓励学生一次次地朗读,而这恰是靠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为学生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激情。】

3.小学语文《语言的魅力》说课稿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言教学 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69-02

、讲话作为人类沟通的重要方式,伴随着我们的一生,随着我们不断的成长,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越来越清晰,从牙牙学语到出口成章,需要的是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这样才能更清楚的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小学时期,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还需要进行更好的锻炼,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教师要思考什么样的教学语言会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同时又不觉得课堂枯燥,同样的,在教学中也要能够帮助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对学生学习语文也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阐述了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语言的把握对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一、关于语文课堂中教师语言的运用

语文课堂上,教学语言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教学语言的运用也会有其一定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要会适当的调整自己的教学用语,教学语言的运用,会让语文课堂变得不同,同时也会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语文课堂教师教学语言的特点

(1)合理性

语文是一门具有人文性质的科目,这一性质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时会加入到更多自己的想法,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自己所说的话,教师就要尽量让自己的语句具有一定的条理性和逻辑性,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要对教材内容有更为透彻的理解,知道不同的字句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意思,并能够对学生有一个准确易懂的解釋。语言的运用一定要正确科学,不仅要让自己的语言经得起推敲,尽量用准确的话语对文章进行解释,不要让学生在对一个字句进行理解时,是一种模棱两可的状态。

(2)趣味性

语言的表达是丰富多样的,或是诙谐幽默,或是严肃内敛,或是轻松有趣,不管是什么样的语言,首先要能够将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表示清楚,其次就是要吸引倾听者的兴趣。小学时期学生大多都缺乏一定的专注力,如果教师将课堂的气氛弄得太过枯燥,往往会让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从而使教师的课堂质量上不来,甚至有的学生会认为语文的学习是无聊的,要知道对学生来讲,没有兴趣比感觉这个科目困难更加的让教师头疼。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尤其是在言语上,要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去学习,这样会使语文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2.教师教学语言在课堂上的应用

(1)设置语言情境

语言的运用,是为了如虎添翼,使课堂气氛更加的丰富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学会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给以不同的语言情境,当然,前提就是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始,一点点的将学生代入到这个情境中。例如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一篇表达爱国主义思想的文章,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可以在课前,先给学生讲一讲关于“小乌龟的理想”这一个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理想要切合实际,不要好高骛远。并且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在讲讲话主题引入到本节课上,然后在将周恩来从小的理想与他未来的成就向学生介绍,这样比向学生讲大道理更加的有意义,更加的让学生接受正确的思想,通过故事的引入,再将文章要表达的思想与其事迹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得到知识,更多的是要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

(2)结合文章,层层递进

教师在教学中学会设置一定的悬念,会让学生对文章的学习有更多的好奇心,从而就会将更多的专注力放在学习上,当然这也是需要教师有技巧的进行悬念设置,最好是要将每个问题的提出恰到好处,不仅会使语文课堂更具连贯性,同时也会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去思考。

三、教学语言运用的重要意义

虽然新课改的提出是要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但是作为教学的主导,教师要尽量的将学生的思想代入到语文的教学中来,让带动学生去思考,这也能有效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要知道教师所要说的话,是要面对的是每一个需要知识的学生,这就需要教师要注意把握自己的教学用语,尤其是对于语文来讲同样的字换一个词语搭配就会有不同的意思。教师采用幽默式语言,就会为学生带来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也会让学生的思想更加活跃,思考问题也就更加的快速。所以,有效的教学语言会提高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速度,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更加的喜欢语文课堂,提高语文课堂质量。

参考文献:

4.小学语文的优秀说课稿 篇四

本课是聋语文教材第十七册17课中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古诗主要描写了汪伦送别李白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这首诗好学易懂。学会学习是人自我发展的一项重要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提高对高年级的聋生极为重要,同时高年级聋生有一定的综合学习能力的基础。

教学设想:课前给予任务,让学生运用网络查资料的方式完成预习任务,并要求学生请老师帮助把学习的内容制作成PPT,在课堂上展示,在展示中让学生通过评价学会正确地介绍,在预习展示的过程感悟掌握古诗学习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说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上网查资料,了解作者及《赠汪伦》的写作背景,自学“将、欲、忽、闻、踏歌、深、及”等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诗句的意思。

2、能力目标:全班分成两小组合作完成本首诗的学习,对照目标,在老师的帮助下制作幻灯片,展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在过程理解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与汪伦的深情厚意。

三、说重点、难点:

1、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2、理解“桃花潭花深千,不及汪伦送我情”。

四、说过程:

(一)齐读古诗,导入新课

简明扼要,直接进入课文。

(二)出示任务,明确目标

让学生回顾学习任务(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词句的意思,理解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感情,学习这首诗的启发,)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高年级聋生具有一定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学习上应注重学法指导,所以在课的开始直接以方法进入,以方法为线索,进入学习。

(三)对照任务,展示成果

课前让学生围绕任务,做了大量的预习工作,让学生上网查资料,完成学习任务,制作PPT,这部分主要让学生把预习成果展示出来,利用PPT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学习成果。

(四)、总结提升,掌握方法

再问我们如何学习古诗?要完成哪些任务?再次回顾总结方法,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本课的学习任务,理解掌握学习古诗基本方法。让学生把握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五)围绕任务,检查所学

(一)填空。

《赠汪伦》是代诗人()写的送给()。诗人在诗中描写了(),表现了()感情。

(二)解释字词的意思。

赠:将:欲:忽:闻:不及:

(三)默写古诗并解释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这部分检查主要检测学生的知识目标掌握情况。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了解,也形成一个反馈,让教师更清楚地掌握学生的知识状况。

(六)发放评价表,反思学习

5.《色彩的魅力-染纸》说课稿 篇五

(一)主要内容:

本课的目的是运用吸水性很强的生宣纸和透明水彩色,通过折、染等方法制作出美丽的染纸图案。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灿烂的印花、染色文化,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印染工艺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并流传到世界各地。虽说,在世界许多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都存在过,并都各自独立的、自发的产生和发展,然而中国的印染工艺历经千年、生生不息,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精湛的技艺,独树一帜。为了使学生了解我们的民族,了解民间艺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发展学生对美的感悟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同时也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精心设计了这一课。本课既能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和能力,又能与传统教育紧密结合,使学生既把自己学到的、头脑中积累的图案图形学有所用,又培养工艺制作的严谨性,同时也对学生了解有关美术知识、民间历史也很有必要的。

(二)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染纸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浸、点、染等多种方法,制作出美丽的染纸图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染纸图案是民间图案的一种,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我国民间艺术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学习不同的折纸方法,学会染纸的染色方法是重点,折纸的方法、浸染的面积和时间的把握是难点。

二、说教法

在授课过程中,我主要通过直观演示法、情境陶冶法,讲解法、谈话法、示范法、练习法、巩固创新法等多种方法综合使用来解决本课的重难点的。

1、直观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主动学习。使复杂的教学过程变的简单、直观,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讲解示范各种染色方法。

2、讲解法的运用,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比如:讲完折纸、染纸的方法后进行演示,看老师都用了哪些方法,怎样的步骤。学生通过观察,兴趣较高,把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很快通过比较得出结论,进而学生也会在自己的脑子里勾画出各种自己创意的美丽图案。既培养了学生的形象观察能力,又开发了他们的艺术想象力与创新力。

3、运用谈话法,抓住关键,培养学生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

讲课中大量运用的谈话法,引导学生提问,抓住问题的关键。如:通过实物在讲单色染纸和彩色染纸图案时,我启发学生通过图案给人的不同美感对比来了解,培养学生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运用巩固创新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进而开展他们的艺术想象力和绘画创作能力。

借助欣赏同龄人作品的时候,学生边欣赏,我边启发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学生通过感官的看、听与想象的思维,使学生全身心去参与,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为学生掌握重、难点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说学法

在教学活动中,我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移到“学”,变“全盘授与”为“启发引导”,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一个“导”字,导之以学,导之以思,导之以画,导之以创作。教学过程中,所有的问题,结论都由导得出,学生总结结论。那么,在学的过程中,以学为主,以导为辅,使学生循序渐进的学到知识。具体的说,在本课的学习中,安排了观察、比较、总结、创作等环节,帮助学生学会观察方法自己去看、自己去想、去画,这样就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学生对老师有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四、说教学过程

(一)、教学思路。

我将本课教学过程分为六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化难为易,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演示做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欣赏同龄作品,增强学生整体意识。

5、设计练习,巩固创新,调动学生的绘画积极性。

6、拓展教学,激励创新。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了多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欲望。在探究中把自己融于活动当中,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考一考----导出染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呢?我首先设计了一个难题。师:啊呀!老师不小心把颜色滴在白纸上了,怎么办?让学生想一想、帮一帮老师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在了解了宣纸吸水性强的特点后,导出本课的课题。

比一比----探究折(欣赏染纸)接着我让学生通过欣赏染纸作品来提出问题:“这些美丽的染纸图案怎么会染的那么整齐、漂亮?”同时抓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运用竞赛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各种折法。“说到折纸,我们同学可是专家。有的人会很多种折纸的方法,下面我们就试试看,看谁折得最与众不同?限时30秒”“10、9、8、7、6、5…….”在紧张的竞赛氛围中,学生的参与意识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同时在学生探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出各种折法.试一试----探究染色方法(学习染纸)在展示了民间艺术蓝印花布后,归纳出单色染纸和彩色染纸图案的特点的同时,学生对于染纸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师生在共同实验探究出归纳出多种染色方法。这一阶段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意识。对不同层次的同学进行点拨,使这节课的知识得到反馈,达到求新求异的目的。看一看----增强学生整体意识(学生作品欣赏)同龄学生的作品最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教师通过优秀作品的分析,指导学生边欣赏边注意染色过程中重难点。大小色块搭配、各种颜色搭配、深浅搭配等等同时体验总结出染纸的特色:五彩斑斓、绚丽多彩。

做一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经历了多个环节对染纸艺术的了解后,学生急于尝试的心情可想而知。此时,教师无须讲解更多的知识,主要在学生绘制过程中多关注有问题、有困难的学生,多给一点指导性的建议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小学语文《墨梅》说课稿 篇六

一、说教材: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全诗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读了那么多的书,老师考你们几个课外知识怎么样?

1、“岁寒三友”是哪“三友”?

2、你能背出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吗?(指生背)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欣赏王冕的千古佳作《墨梅》,读课题

二、读诗

1、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检查读。

2、古人写诗有五言、七言,《墨梅》就是一首标准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写出来,不仅要读,还要吟唱,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是××/××/×××/

请同学们试着有节奏地来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自由练习,再指读,齐读。

三、解诗

下面,老师给同学们一段时间,结合书上注释,自学这首诗。看自己能读懂多少,把读懂的内容用铅笔写在书上,把自己读不懂的地方打上“?”。

1、生自学。

2、小组内交流,并讨论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

A、①结合注释能理解的重点词有:淡墨、痕、清气、乾坤

②交流每句诗的意思。师小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作者采用淡墨手法画的一株盛开的梅花。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④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自由读读这首诗。

B、师引导: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读了这么多,没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吗?

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要画“墨梅”,而不画鲜艳的梅花?

②这是一幅画,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

③为什么说“不要人夸好颜色” 师小结:这些问题提得好,可见同学们读诗时动了脑筋,有“大疑”必有“大进”,这就是会读书。当然,同学们不用着急,通过下面的学习,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四、品诗

1、品“淡墨”

①同学们,谁见过盛开的梅花?老师拍了好多幅梅花的照片,想不想欣赏?(课件:几幅盛开的梅花照片)照片中的梅花什么样子?你能用上

一、两个词描述一下吗?

②王冕笔下的梅花从外表上看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默读前两句诗,思考一下。

生说:淡墨;痕迹一般浅;颜色不够骄人……

③师点课件,出示《墨梅图》。这就是王冕的代表作《墨梅图》,仔细观察一下,这淡淡的墨梅又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生说:素洁、淡雅;美得有特色,不俗气……

④指导朗读:你们说的老师深有同感。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读。

指点:“淡墨痕”淡雅的,要读得轻一点。

2、品“清气”

过渡:同学们,这梅花如此浅淡,貌不惊人,从没引起过别人的注意,从没受到过别人的夸赞,但它却在洗砚池边不畏严寒地怒放着,呈现出勃勃生机。

①老师这儿有一个问题不懂,“墨梅”这样做心里是怎样想的?揣摩一下,谁来帮一帮老师?

现在明白“不要人夸好颜色”了吗?指生说。

②正如诗中所说(课件出示诗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谢谢同学们,在你们的帮助下,老师读懂了“墨梅”。

师引读:这真是一株清香、迷人的梅花啊!女生读

这真是一株洒脱、淡定的梅花啊!男生读

这更是一株自信、不俗的梅花!齐声读

3、品读 过渡:(对照板书)这梅花是痕迹一般的淡墨色,但却素洁高雅,而又清香怡人。可这是一幅画呀,“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谁已经明白你们提出的问题了?生回答。

①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让墨梅的形象走进你的心中吧。生自读。

②把书扣在桌上,闭上眼睛,让你的思维跨越时空,让你的想像飞起来,飞到元代王冕家的小院子里(老师的语气要饱含深情,有一种静谧之感)。(配乐)

师引读:淡墨色的梅花开了,多么淡雅,多么高洁啊!指一生读。淡淡的清香弥漫在小院子里,充满了天地间,也飘到了我们的教室里,让我们静心闻一闻吧。指一生读。

五、品诗人

过渡:看得出同学们都陶醉于这梅香中了。回忆一下前面学过的《竹石》、《石灰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墨梅》与这两首诗对照一下,有什么相同之处?(板书:借物喻人,借物言志)

1、师:能提到“借物喻人,借物言志”,老师相信你们对这首诗的思想内涵已有所感悟了。如果能再了解一下作者的情况,你们的感悟会更深!课件出示:王冕资料。指生读

师:王冕把自己的情感倾注笔端,挥毫泼墨,晕染出一幅幅惊世之作。至此,墨梅与作者之间的联系你读懂了吗?(借梅自喻,借物言志,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2、师小结:对呀!王冕曾说: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作者已与墨梅融为一体,墨梅的形象就是作者的形象。

3、现在让我们回到课始提到的问题:

指名提出问题的同学:你明白作者为什么画“墨梅”了吗?生回答。师评:你们真正读懂了《墨梅》,读懂了王冕,老师很高兴。

4、升华读:同学们,看着这幅墨梅图,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墨梅、对王冕说吗?

指生说,该生接着读出自己的情感。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千般喜欢、万般敬佩化成一首诗,表达出对墨梅对王冕的由衷赞美吧!齐诵《墨梅》!

六、作业:搜集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办一期以“岁寒三友”为主题的小报。

五、说板书设计:

墨梅

墨梅———借物喻人———王冕 淡墨———借物言志———不与世俗 清气

7.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魅力 篇七

一、教师的教学语言“应是火把而不是屠刀”

要点燃学生求知的火把, 需要教师独具匠心, 巧妙地运用教学语言, 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教师丰富的语言、丰厚的文化、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 对懵懂的学生而言能启发心智, 增长见识, 陶冶性情, 诱发无限的遐想。假如教师说话不够谨慎, 不顾及学生的立场和感受, 就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 教师用语无小事, 细节里面见智慧。

案例一:有一次听一节公开课, 是苏轼的《水调歌头》, 教师介绍作者讲到“三苏”时, 他就问道:“苏东坡的父亲是谁?”有很多学生举手, 教师就叫了一个男生来回答, 他说:“苏辙。”话音刚落, 教师微笑的脸色马上转阴, 瞪着眼睛盯着学生说:“你会变术法呀, 把儿子变成了父亲, 坐下。”接着哄堂大笑, 那个男生红着脸低着头坐下了。整节课那个男生都是低着头, 一言不发地坐在那里。接下来, 教师每次提问, 很少学生敢举手回答问题。

不难看出, 这位教师的话“杀伤力”很强, 深深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或许是因为上公开课, 教师希望学生的回答都是正确的。但无意之间, 教师就让学生感到害怕, 学生回答都是小心翼翼, 生怕回答错了。教师没有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 更没有考虑学生的感受和自尊心, 许多学生就可能选择沉默来逃避遭受的否定和屈辱。

所以说, 优秀教师的语言总是善于鼓励,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互动的勇气和信心, 并设法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案例二:教学《海燕》, 因为这是一篇散文, 教师比较注重朗诵, 所以她请了一位女生来读。这个女生的音质较好, 但语速快了一点, 还读错了几个字。这时候教师微笑地看着下面的学生, 说道:“某某同学刚才的朗读, 我很欣赏她的音质, 你们觉得她的朗读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提高呢?现在请大家给她提一些建议, 让她朗读得更好。”话音一落, 马上有学生指出读错了哪些字, 他建议朗读首先要读准确。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她的语速有些太快了, 有些又太慢了。”他还示范朗读。很多学生都说出了自己的建议。最后那个女生也谈了自己的想法, 她再次朗读了课文, 果然这次比第一次读得好很多。同是上语文课, 这个教师善于鼓励学生, 不同的语言表达的效果就不一样。

所以说, 优秀的教师总是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善于鼓励学生, 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善于维护学生的尊严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案例三:这是我上的《石壕吏》的课堂实录。

一个学生提问:“既然那个年代的男丁都要去服役, 《石壕吏》的作者杜甫为什么不用去, 也不被抓去服役呢?”我回答说:“老师发现你们班的同学就是思维敏捷, 善于发现问题, 哪位同学愿意为他释疑?”

刚说完, 全班学生就责问我了:“老师, 你带的班是四班吗?我们六班不是你的班吗?四班的语文成绩比我们班好, 你就偏向于他们班。”当时我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学 (四班和六班) , 听到学生的责问, 我愣住了, 其实我并没有偏心于哪个班, 两个班的学生我都很喜欢, 四班的学生听话, 六班的学生比较活泼, 对老师很热情, 所以两个班我都很喜欢。我知道自己用语不当, 马上向学生道歉。课后我回到办公室, 仔细琢磨了刚才的话, 乍一看, 这还是一段充满教育智慧的对话呢。我能赏识和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 又善于调动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对话。但是深究起来, 我话语中的“硬伤”也很明显:首先, “你们班”拉远了我和学生的距离, 让学生觉得我偏心, 造成师生间的陌生感。其次, 个体有血有肉的“我”并没有参与到教学中来, 参与师生对话的只是职业化的“老师”。从此以后, 我会更加注意语言表达的方式, 用充满魅力的语言深深吸引学生。

所以说, 优秀教师的语言善于拉近师生的距离, 并且教师能参与到教学中来, 和学生合成一个整体。

二、教师的教学语言要亲切自然, 充满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 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交流。”因此, 教师的语言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是亲切自然, 充满爱的。

比如, 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 我用充满了对父亲深深的爱和自责而又亲切的感情来范读课文, 读到最后父亲写信的段落, 还落下了眼泪, 这时很多学生也流下了眼泪。有一个男生是班上大家都公认的“问题学生”, 我看到他眼睛红红的, 就让他谈谈他的父亲, 他从来都不敢站起来回答问题。这时我微笑着向他投去鼓励的目光, 他犹豫了一下, 终于第一次站起来谈自己的父亲, 说到好几处由于不听话而让父亲伤心时, 他哽咽了。很多学生都流下了眼泪, 有些学生还自责自己不懂事。这节课中我用充满着对父亲深深的爱的语言敲击着学生的心灵, 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有穿透力, 深深吸引学生

声、情、义的结合, 是优秀的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声, 即声音洪亮甜美, 吐字清晰, 字正腔圆, 表达顺畅;语调有高有低, 抑扬顿挫, 语速富于音乐美和韵律美。

情, 俗话说“情动于心而言于表”。只有对所教学科、所教对象倾注满腔热情, 教学语言才能充分显示出生命力, 才能打动学生的心,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如教学《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讲到圆明园被焚毁时, 我就用控诉的语言和悲愤的语调说道:“圆明园, 这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 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 就这样被英法侵略者焚毁了。”通过这种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强烈谴责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犯下的令人发指的滔天罪行, 这种带有控诉性的语言和悲愤的语调能感染学生, 使学生对帝国主义的残暴行径产生憎恨之情。

义, 言简意赅, 言近意远, 饱含哲理而发人深省。恩格斯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 一经了解, 就能牢牢记住, 变成口语, 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准确、精练的语言就像敲钉子, 声声入耳。

可见, 声、情、义的完美结合, 使得教师的语言具有某种震撼力、穿透力。

四、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严谨, 又不乏幽默风趣

用词准确严谨是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授课中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 千万不要随意使用方言。许多优秀的教师他们的教学语言精练严谨, 环环相扣, 绝无废话杂语, 做到“加一句嫌多, 减一句嫌少”。

幽默的教学语言使教学活动更富有情感性。富有幽默感的语文教师, 往往妙语连珠, 语言富有表现力,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教学《孔乙己》时, 文章里有一句话“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 一齐失踪”, 我说:“失踪?到哪里去了呢?啊, 肯定是跟孔乙己一起跑了!跑到哪里去了呢?跑到外婆的澎湖湾去了吧?”熟悉歌词的学生一下就笑了, 学生们都没有了答不上问题的紧张感。在教师幽默语言的熏陶下, 学生不仅能以轻松欢乐的情绪学习知识, 而且在笑声中得到启迪, 领会到其中蕴含的哲理。

8.感受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 篇八

【摘要】语言具有生活化、信息化、情理化、散文化的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锤炼教学用语,努力开拓语言的魅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魅力

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加强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而且是能给学生以熏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理解语言,提高使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锤炼教学用语,努力开掘语言的魅力。通过反思这些年的课堂教学,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示其不凡的魅力:

一、语言生活化。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育教学时所运用的手段之一——语言也应该是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的。语言生活化是要求教学语言的表达应具有现代生活的词汇,符合现代人生活的思维方式,适应现代化知识的结构体系。让现代生活在语文课堂中得到集中的体现,这与学习的主体——学生——年轻人的接受心理是相呼应的,与“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这一大语文的观念也是相吻合的。语言贴近生活,是为了让学生打破那种语文就是满口“之乎者也”的惯有概念和心理定势,从而逐步实现课堂生活化和生活课堂化。

二、语言信息化。语言能力从某种角度上讲就是对信息的搜集、编码、整合、再生和传输的能力。课堂语言信息化实际是要求表达的清楚性和准确性,即让人有所知。语言不清楚,类似信息的传输出现乱码,这自然会影响教学效果。要做到语言清晰,就要求教师必须说好普通话,尽力克服方言,注意说话的速度和力度。准确就是要求表达具有可信度,不要发生歧义,更不要发生知识性错误,要顾及学生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差异性。只有先做到准确与清晰,学生才有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更高层次审美享受的可能。

三、语言情理化。情理化是指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既要讲究情趣,也要追求理趣。只有情理交融、情理相生,才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获、学有所悟。语文注重感性思维,小品、快板、幽默、相声、朗诵、演讲等各种语言艺术的注入可以使课堂生辉,佳联、格言、典故、诗词、俗语、方言等多种语言形式的引进也可以让课堂添彩。这样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够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也能够激活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语言讲究情趣,也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一定激情的投入。激情要求把握一个度,不是大起大落、大喜大悲,而是抑扬顿挫、情随文动。教学语言应因文而异,因情而生,绝不是一个调唱到底。

9.小学语文《观潮》说课稿 篇九

《观潮》是四年级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写作材料》,它既是第二单元《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继续,又是第四单元《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延续,同时还为完成第五单元《抓住事物的特点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篇讲读课文,按顺序抓特点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中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的阶梯,大纲明确要求:“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是怎样观察事物,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根据大纲目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观潮》这一课的特点,应达到以下4个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并运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4.给课文分段,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难点:1.理解重点词、句、段。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

教具:录相带、投影片。

二、说教法

运用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教育离不开爱,教学情为先。我充分应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使编者情、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融为一体,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认识是有意识心理活动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是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统一。我抓住学生和教师感情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采用情境教学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还能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对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有独到的作用。

三、说学法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的方法学习。

我说的是《观潮》一课的第二课时。

四、说教程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学生答后教师板书,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为学习下文奠定基础。)

2.齐读第一段,投影出示:

a.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b.这里是观潮的好地方。

请大家读后说说“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当小老师,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大家轻声读第二段,然后同桌互说。

(学生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因为每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实际上是教师导、学生演“戏”的演出效果如何的体现。课堂教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学生通过读书,理解了潮来前江面的平静,体会到“人山人海”观潮的热闹场面和人们期盼的心情。

4.那么,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今天让我们随着录像细细观赏一番,不过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钱塘江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学生看得如梦似醉,这就是情境教学法的作用。同时围绕单元重点训练这一个面,巧设三个点即三个小问题,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强化课堂教学的语言文字训练,注意训练的坡度、难度。看完后,学生情绪激昂,兴致勃勃展开讨论,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的说听到潮来时的声音从小变大;有的说先看见一条细白线,然后又看到白浪翻滚,还有的说我真想大喊一声“太美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眼睛看得细、耳朵听得真、讨论得热火朝天。播放录相把握时机,将视觉手段和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态形象的思维能力,学生见其形、闻其声。这样做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落实了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抓住了本节教学重点,为突破教学难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教师趁热打铁,抓住机遇巧引导:

阅读3、4自然段,思考:a.作者观察顺序是怎样的?你是怎样知道的?b.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写?c.用“”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同桌可以讨论。

学生通过读、划、议,明白以“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中,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录相之后,再回到文中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有形的情景中,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落实了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课堂上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落实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

6.引导学生美读3、4段。

让学生自己在读中学,学中读,如“横贯江面、山崩地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浩浩荡荡”读得顿挫有力,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通过教师导读,学生试读、领读、自由朗读、齐读、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7.再次观看潮来时的录象,深化理解,加深感受,看后说一说自己的感想。

把情境教学法和看、听、读、品的学习方法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有机揉合在一起,把课文中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和文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教学艺术的境界,真是“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8.学习第五自然段,读读,想想,潮过后是怎样的情形?

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这从水量之大讲江潮的壮观,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9.师生共同总结全文。

把你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讲给大家听(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来考虑)。

学生想好后,自告奋勇说给大家听。在总结全文时,教师有意识从思想、知识、能力方面引导学生,变教师“一言堂”小结为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这种形式独特新颖,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总结,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总之,在《观潮》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应用了电化教学的先进手段,发挥了课堂教学“三为主”的调控作用,围绕“注意积累写作材料”的重点,训练项目,教师注重导方法、导技能,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当前,教育正面临着由“应试”转向“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加速着教育技术化的进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加强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谢谢大家。

小学语文《观潮》说课稿范文2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第一篇课文《观潮》。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阐述说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

《观潮》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组课文是围绕“自然奇观”的专题来写,《观潮》是这组课文的第一课,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通过作者对潮的生动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更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魅力,体会大自然那种魔术般的神奇。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为了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为了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重点词句、重点语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根据中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我认为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应该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等词语。

2、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地3、4自然段。

4、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难点:突破体会课文中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二、说教法。

本课我将采用创设情境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因此,我将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法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我认为本课可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讲了什么,引导学习生字,并且学习第3、4自然段。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词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由于时间关系,我着重谈谈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意图。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课一开始,我就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潮吗?因为我们这里远离大海,可能大部分学生没有见过,所以我就以课件的方式播放钱塘江大潮的画面,让学生形象地感知。教师解说:我们刚才看到的就是钱塘江大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想知道为什么吗?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来学习《观潮》这篇课文,找出答案。

板书:观潮(齐读课题)

这一环节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疑问、矛盾的心理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是启发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有效途径,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

中年级学生在课前已经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接下来

老师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

1、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出现本课的生字词,以检查的形式,指名学生读一读,当读到“罩”时教师强调翘舌音读到位,读到“鼎、崩”时强调后鼻音读到位。接着,让学生齐读巩固字音。

2、让学生说说那个生字记起来有困难,如“鼎”字,笔画复杂,字不常见,我用字理来讲,“鼎”是古代煮东西的锅,上部装东西的部分演变成“目”,下部的三根支架演变成下部分,如果不用字理来讲的话学生很难理解。

3、让学生通过开火车读、赛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进行巩固生字词。这样,多种形式的读,既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按自然段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然后评一评同学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

在这评价的过程中,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他们为了评价别人而主动学习,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习的能力.2、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教师随机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头过后)

这样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知道了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中、潮来后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后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他们汇报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体现他们自己从课文获取知识的过程。

(四)品读重点段,深入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人物的词语。

2、引导学生结合第一幅插图理解“人山人海”的意思,并说说“人山人海”说明了什么?

3、再读:体会江面的特点和人们此时的心情。

(五)感情升华,拓展训练。

想想假如你在场会是什么心情?

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六)指导书写。

中年级的教学目标主要是:1、独立识写课文生字,能掌握大部分生字;2、通过老师指导,能够掌握难写、易错的字。所以,在这一课我就重点指导“蒙、薄、昂”这三个字,“蒙”中间的短横不能丢,“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昂”下半部分的左边不能加点。

语文教学是一项常做常新的艺术,我会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成长。希望各位评委老师给我提出宝贵意见,我将虚心接受,认真思考,以求进步。谢谢大家!

小学语文《观潮》说课稿范文3

[说教材]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

[说目标]

依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2、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教学难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磅礴的气势。

[说教学]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1、导入: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知道钱塘江大潮?见过吗?

2、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和壮观。

3、请学生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

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课文脉络非常清楚,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清文章的顺序,在此基础上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三、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因此,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

四、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

6、想。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六、作业设计:

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效果]

10.小学语文《鲸》说课稿 篇十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鲸》。

首先,我的说课流程是: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学情、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

接下来,我先说教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首先以生动有趣的开头介绍鲸是特大特生的动物,接着以通俗的语言介绍鲸的演变进化过程,说明鲸是哺乳动物,最后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

一、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鲸的种类和习性,学习用打比方、列数字等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鲸的进化过程,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说学情:

需改进方面:刚升入高段,对自主阅读较为生疏。

优势:这类常识性的说明文相对于文艺性说明文来说,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说教法:

在这节课中,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东海龙王要选出海洋里最大的鱼,这吸引了整个海洋生物们的注意。在经过一系列比赛过后,鲸的体重和外形分别排在第几位呢?

(二)学习第一段

1.从哪里感受到鲸鱼“大”的?找出描写鲸体形大的句子?

2.作者如何描写鲸的大的?

体会:说明方法、语言的准确性

经过一系列的比赛过后,鲸自信满满地等待颁奖。可是,却被通知被取消了资格。这是为什么呢?

(三)学习第二、五、七自然段

此处,之所以将三个不相连的自然段放在一起学习,是因为它们都能佐证鲸不属于鱼类。而且,在表达方式的学习上,主要也是“通过说明方法写事物特点”的学习。

具体的段落的学习在第一段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学习第三、四、六自然段

幸亏老龙王及时取消了鲸的资格,不然我们就都上当了。看来我们对这个大家伙还不是很了解。

现在,就请同学们自读剩下三个自然段,前后桌交流后,汇报一下你从这三个自然段中知道了鲸的那些生活习性?

(五)整个教学过程经过第一部分的讲读,

第二部分的调动,

第三部分则将主动权全部交给学生。

形成一个梯次的递进方式,便于学生吸收和消化。

五、说板书

板书的设计,左侧是一首涵盖了文章内容的打油诗,右侧是说明方法。这样设计就是便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法。

六、作业设计

本课的作业是:用三种说明方法介绍你见过的一种动物。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便于学生在课上理解后,课下进行巩固和练习。

11.小学信息技术《可爱的家》说课稿 篇十一

《可爱的家》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教材关于画图板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矩形”“椭圆”“圆角矩形”工具,并能灵活运用工具绘制“可爱的家”。学生通过前几节课关于画图软件的认识、操作,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并能运用一些常用工具绘制一些简单的图画。本节课教材首先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欣赏,激发学生利用计算机画图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画图模块时,学生感知实践信息技术和美术的有机融合,达到运用工具绘制自己“可爱的家”的目标,逐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动脑思考、交流与实践操作的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认识、了解、掌握“矩形”“椭圆”“圆角矩形”三个工具的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欣赏美、创造美的劳动,使学生获得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逐渐提高信息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矩形”“椭圆”“圆角矩形”三个工具的使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辅助工具栏中的设置,绘制出不同的样式。

四、教法、学法

教学前需要准备好多媒体网络教室,有网络教室软件,学生机具有Office Word 2003软件,学习机上有准备好的本课素材。本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已经掌握了画图中的基本工具,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自己动手,灵活运用画图的各种工具,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主产生疑问,四人小组合作探究,采用试一试、画一画、练一练、想一想的学习方法,学生以练为主,通过动脑、动手来获得新知。

五、教学过程

根据我校启导课堂小组探究教学模式,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此课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境激趣

展示一组主要用“矩形”“椭圆”“圆角矩形”工具绘制的图画,让学生感受到利用绘图中的工具就能绘制出丰富多彩的作品。当学生惊叹时,教师要抓住时机提出问题:同学们,这些漂亮的图画如果让我们自己绘制,你觉得主要是用到画图软件的哪些工具呢?通过欣赏、提问,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提出了明确的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并带着问题去思考。

(二)启学生疑

在创设了情境,明确了学习任务后,让学生带着问题,一步步地在实践中摸索来获取新知。

1.自学教材:教师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了解教材是实现我们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2.四人小组讨论:学生自学教材后,在对过程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四人小组讨论,拟定出小组的思路、方法和步骤,并在计算机上试探性地绘制《可爱的家》。学生把教材、同学、老师都作为学习的帮助者,从而让学生逐渐明白获得新知的途径可以是各种各样的。

小贴士:如果想画出一个正方形或者圆角正方形,只要在拖动鼠标时按住上档键就可以了!

(三)导探释疑

教师通过巡视观察各小组的操作,及时发现各小组的操作情况,教师演示绘制“可爱的家”的一般步骤。在演示的过程中教师要解决各小组在操作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难点,介绍各小组一些创新的方法,各小组通过观摩教师的演示过程后,会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操作动机,这时教师应抓住这个时机,立即让各小组结合老师演示的思路和方法绘制“可爱的家”。

小贴士:

在辅助工具栏中选择不同的样式,画出来的椭圆也不一样。

(四)反馈拓展

学生在绘制过程中,教师及时巡视,找出有代表性的作品,和学生一起分享、评价作品。鼓励各小组借鉴别人的方法,可以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法绘制自己想象中的家,这个作品可以是教材提供的,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综合运用所学工具绘制“可爱的家”,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得意之作传到班级群里分享,下一次课的时候教师再组织大家一起欣赏作品。

试一试

1.使用矩形和椭圆工具,接着创作你们的作品。如图所示:

2.使用今天学习的工具,还能画些什么?看看下面这位小朋友的画,你受到启发了吗?快快动手试一试吧!

我的记录

12.语文课程中语言情感体验的魅力 篇十二

一、语言的体验性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是体验哲学、心智—建构主义。语言的体验性是基于体验哲学提出的。体验哲学的提出者Lakoff认为:“概念是通过身体、大脑和对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的, 而且只有通过它们才能被理解。”认知语言学认为, 语言是人们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在现实世界中体验的基础上, 经过加工而逐步形成的。所以, 语言具有体验性, 认知和意义是源于体验的。

基于“体验”的视角, 认知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结合起来, 形成了一种注重语言理解的感觉运动基础、强调经验作用的理论研究观点, 并取得许多实证的成果。它认为语言理解中意义主要涉及运动的、知觉的、情感的和社会的知识, 这些知识规定了语言的内容。意义取决于个体在实际环境中其身体具有的这些经验, 而面对语言的输入, 个体重新演练这些经验, 并运用它们产生有意义的语言输出。

语言起源于体验性, 那么语言理解应回归于体验性。张传宗也认为, 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应坚持“从语言文字出发, 再回到语言文字”特有的教学原则。因此, 我觉得语文课程的真谛应该是, 先从体验语言的生命开始, 然后融入语言, 最后把握语言。

二、语言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中对语言的体验是指针对语言蕴涵的主体性, 通过语言唤醒学生自我的主体意识。所以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文本的文化内涵时, 应教会他们以自己的主体性去“体验”其中鲜活的情感联想和引申意义。

一直以来, 语文课程更多关注语言的概念性, 有意无意地把它们的意义窄化了, 然而语言只有在获得感性的个人涵义时, 它才是有意义的。如“中国共产党”, 不能把它仅看作是某些先进者组成的集合体的代码, 而忽略了这个词由历史积淀而存有的极其丰富而生动的内涵。因此, 语文课程应从传统教学中注重所谓“概念”“技巧”等形而下的东西, 转变成关注学生“情感”“思想”等形而上的需要, 力求让学生用心灵去体验语言的情感魅力。

任何一个经典的文本, 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 组成文本的语言, 就像一个个充满生命气息的, 在不断展现曼妙舞姿的音符。如胡明刚的《江南蓑衣》 (高二月考的一篇现代文) 。“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 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 这是文章的末段, 许多学生都表示不理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该文本语言进行如下的情感体验。蓑衣的主人昔日在江南过的是披着蓑衣,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辛苦劳作”的“清贫”而“欢愉”的生活, 在终于摆脱艰辛劳作, 融入城市之后, 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却失落了“蓑衣”所蕴含的曾经清雅的志趣、曾经自由潇洒的内心和曾经宁静平和的生活。在学生对文本语言反复体验后, 他们逐步明白这样的道理, 在这个充满喧嚣和骚动的年代, 现代人已经习惯了在物质追求上向外寻找, 向外用力, 而忽略了内心的渴求, 几乎遗忘了在我们心灵深处还有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点到这里, 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体验语言的魅力, 再以不久前刚学完的庄子《逍遥游》, 并结合庄子的故事来拓展。庄子朋友有一个五十斗大的葫芦, 用大葫芦来装水, 葫芦皮太薄, 承载不住过多的水;把葫芦剖成两半来作水瓢, 可是水瓢太大使用也不方便, 朋友因此得出一个结论:这个葫芦大而无用。与常人思维方式不一样的庄子却说, 真傻呀不懂大葫芦的妙处, 如果把大葫芦栓在腰上, 跳到湖水中, 在湖上自由地浮游, 多潇洒多享受啊!朋友又说, 他家有一棵大树, 树的枝干特别弯曲, 用来做家具很困难, 于是说这棵大树大而无用。庄子还是说, 真傻呀不懂大树的妙处, 如果到了夏天, 弯曲的树干遮蔽之处不就形成一大片的树阴吗?你背着手在树阴下悠闲地散步, 你不散步躺一会儿也行, 怎么说没用呢。所以在庄子的眼里, 有用不一定是实用。当然大葫芦和大树没有物质上的实用价值, 但是它们有精神上的价值, 可以给我们带来非常悠然的、潇洒的精神的愉悦。就如《逍遥游》所言的一样, 人应“无所待”, 在精神领域中作一番自由、逍遥的遨游。而胡明刚《江南蓑衣》要传达的也是同样的理解, 现代人在为物质生活疲于奔命时, 却忽视了对最为可贵的精神境界的追求。

经过一系列对语言的体验之后, 许多学生内心的反思、醒悟会与《江南蓑衣》产生碰撞、共鸣, 这就是不同的个体可以呼唤出形态各异的情感体验, 它是和学生的感觉和想象、经验和情绪交融在一起的。这也正是写起来容易, 读起来简单的“蓑衣”所带给我们丰富的体验魅力, 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体现。

三、注重语言的情感体验

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情感体验时, 总是要求从文本的语言文字出发, 先读懂字句, 大致了解内容, 经过教师和同学的讲解和分析后, 进一步思考课文具有怎样深刻的思想意义、生动的文学形象、丰富的文化知识, 然后再回到语言文字, 具体体验这些深刻的思想意义、生动的文学形象、丰富的文化知识是怎样用独特语言表达出来的, 从而获得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工具的知识和能力。但尤为注意的是, 绝不能脱离文本主体和作者主体, 放纵学生对语言自由的体验。

学生体验文本语言的过程, 其实也是开掘语言意义和精神内涵的过程, 学生不仅占有文本的精神内涵, 而且在语言体验中会逐步转化为自身精神内涵的促进者。所以, 语言的情感体验, 不仅促进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也为工具性和人文性搭建了一座“统一”的桥梁, 这正是语文课程中语言情感体验的魅力之所在。

摘要: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许多理论、实证, 都说明了语言具有体验性;语言也是起源于体验的。既然语言是基于体验而产生, 那么, 对带有特殊性质和特殊任务的语文课程而言, 其教学的真谛应该是先从体验语言的生命开始, 然后融入语言, 最后把握语言。这也是语文课程中语言情感体验的魅力之所在, 语言的情感体验不仅可以促进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又能为工具性和人文性搭建一座二者统一的桥梁。

关键词:语文课程,语言,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屠锦鸿, 徐林祥.六十年来语文课程性质研究之回顾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 2010, (6) :97-102.

[2]Lakoff. G.&M.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 1999.

[3]王寅, 李弘.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句法成因的解释[J].外语学刊, 2003, (1) :20-25.

[4]鲁忠义, 高志华, 段晓丽, 刘学华.语言理解的体验观[J].心理科学进展, 2007, 15 (2) :275-281.

上一篇:关于八一建军节祝福诗歌下一篇:父爱在上学的路上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