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感想

2024-09-28

小组工作感想(共6篇)

1.小组工作感想 篇一

团队感想

经过两个多月的小组学习,曦光小组真的获益良多。两个多月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在这个课程之前,原来以为,学习科学与技术又将是一个很无聊很闷的,每天都在课室里听着老师讲课,讲台上老师有老师讲,讲台下大家各顾各的。到期末考试之前的一段时间都在匆忙的背诵书本知识的一个科目。可是,经过这两个月的学习。我们体会到,学习科学与技术的科学之处。它不仅仅要求我们对课本知识的单纯认识了解,它更加重在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这是一门其他任何科目都不能给予的感觉。

在刚刚成立小组的时候,小组里很多同学都感到很不适应,纷纷表示自己做自己应该完成的那一部分就比较合适。大家似乎都不太喜欢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

经过几次的团队合作团结培训之后,大家都似乎渐渐爱上这种团队合作的方式。几次的会议上都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一开始,大家都对这个课题的建立不知道如何是好,但是,经过几次会议的洗礼。一条清晰地头绪终于被我们理清了。大家都似乎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开题报告也就这样被我们完满完成了。

新颖的团队展示方式,团队每位成员的非常诚挚的交流,明确的课题。团结的小队也为着这样一个目标而发展下去了。

但是,事情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研究的过程之中,我们遇到了不少困难,课题的分论点如何设置,如何开展研究学习,一直在我们队内有着分歧。由于我们教育技术学的课程比较繁重,期中考,期末考都一课接着一课。很多同学都要忙着复习各个科目的期中考试,而对学习科学与技术的课程作业都比较忽视。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失去了当初组队的激情。

经过研究生导学和本科生导学们的指导,我们知道,学习科学与技术并不是一门简单的理论课。它更是指导我们学习其他科目的一个指南,它为我们提供了方法去科学地学习其他的科目。随着几次会议的举行,以及老师的一节让我们受益匪浅的总结我们团队合作的优缺点的课程,我们都重新提起了对小组合作的热诚,积极地投身于这个科目的学习当中。

正如某位组员所说一样:“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最为优秀的人才,可是我们加起来就成了最为优秀的团队。”

到了冲刺阶段,也正是面临期末考试的时刻,这个时候,我们小组并没有出现其中考试时候为了应付考试而忽视我们的研究这种事情。可能是因为这个科目真真正正地教会了我们如何安排时间,如何应付如此紧迫的学习生活。

完成的报告像初生的婴儿一样,我们的各个成员都对它十分爱护,十分关怀。十分重视。完成报告也意味着,这两个多月的团队研究学习的到此结束。一方面,我们很高兴的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另一方面,我们队这样的一个团队都感到依依不舍。

正如老师一开始所说的一样:“我们这个团队学习研究并不是真正要我们研究出一个真切的值得夸耀的研究成果。而是让我们学会什么是团队合作学习,该如何去团队合作学习。”这真的是一个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一开始,我们仅仅是以为团队学习只是几个同学分工合作完成一个任务。经过这两个月真真正正的团队学习之后,我们学会了,原来团队学习更意味着思想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对不同人的时间的安排。

是团队学习让我们小组走在了一起,伴随着研究的结束,我们不得不说再见。但我们在这个课上面学到的如何与人合作,如何沟通,如何协调时间,是不会忘记,也不可能忘记的。

我们曦光小组感谢这样的一次团队合作,不仅仅加强了我们的友谊,而且真的让我们学到了很多,谢谢我们每一位成员,谢谢本科生研究生导学们为我们的辛勤付出,更要谢谢老师让我们脱离了如此沉闷的一门课程,让我们学到了如此的多。

2.浅谈高校安保工作的感想 篇二

关键词:高校;安保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175-01

安保工作对各类社会组织具有不可或缺的维护、保障和应急作用,对高校工作而言,安保更是对校园安全、校园教学运行和组织管理以及高校科研环境保障,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对作为安保客体或对象的师生员工来讲,安保工作更是能够从整体上最大化这个群体的教学、科研成果保障效能。

一、领导率先垂范

高校安保部门的负责人在安全保卫工作中具有决策、组织、指挥的职能,除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法律、法规知识外,还应具备:

安保工作负责人员作为主要领导职责人,在安保事项的整体组织、筹划、安排和实施中,负有必不可少的责任,这就对领导职责人员在法律知识、政治信仰和执行能力等方面,做到严格要求。安保负责人要具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相应的安全防范事项中,特别是安全相关事件处置、校园安全事件导致的案件侦破、当事人问题处理中,安保负责需要快速、高效和合理的进行事件处置,确保更进一步危害。敢于负责,尽职尽责。作为担纲领导职责的安保负责人,更是要有勇于承担责任的勇气,能够对事负责到底,有献身安保事务的责任感。要严于律己,克己奉公。安保职责本身也有一定全力范畴担当,诸如校园内小型商业活动、各类安保事件的客观公正处置,在权力面前做到不偏不倚,公正无私的处置,取得以理服人的安保事件处置结果。团结同志,凝聚人心。借助集体纳言等手段,取得一致性的事件处置效果是团结安保工作队伍、争取时间处置效果的重要手段。为确保安保工作能够彻底打通处置主客体双方障碍,有效确保高校校园环境的稳定性,实施具有广泛民意基础的安保事件处置方案,才能最大化解决校园安保事件引起的社会舆论和校园群众反响问题,做到由内而外的和谐统一效果。

二、狠抓团队建设

团队建设对于任何工作组织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如何通过有效的业务培训、事件处置案例分析和实地处置过程参与,来打造一支精良的安保队伍,对高校安保工作实施至关重要。需要立足以下几个方面,打造全面优秀的业务精英队伍。

1.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思想认知水平对高校安保事件处置立场具有直接影响,同时也是考验安保工作人员基本素养水平的关键要素,如何在各种干扰因素下,确保公正的处置立场,主要依托工作人员思想政治素质水平,以及能否有效把控这一立场的可行性。

2.职业操守水平亟待合理化和科学化。安全保卫工作人员所具备的职业素质水平与能力,对其能够以一颗平常心、事业心处理好相应的安保局面,在处置上能够做到不惧权、不偏简,事无巨细加以了解和全面处置,同时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这一要求,将为高校安保事件处置和常态化处理机制建设,打造高效合理的安保班底。

3.以学习促进业务素质。高校的安全保卫部门涉及到治安、政保、交通、消防等诸项工作,哪一项局部工作都有自身的专业知识,要针对不同的对象,适用不同的方式,给大家提供学习的环境。对新到岗的人员,老同志要做好专业启蒙教育,传授专门知识和技巧,有计划有步骤选送在岗人员上学深造,提高文化层次,拓宽专业范围,鼓励本部门人员参与相关的课题征文,有针对性地介绍兄弟院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先进做法。用丰富的学习内容,开阔视野启发思路。

4.以规章制度确保工作质量。高校规章制度对于安保工作效果具有良好的参照和指导作用,一套合理的高校管理模式,有助于整个学校在校园运行、事件处置和善后问题上,给出具有依托性的政策依据,确保安保工作能够顺利实施下去。依托于有效的高校规章制度,高校安保工作的实施进度和实施效果,才能得到最有效保障。

5.以激励机制带动队伍建设。激励举措能够最大化各项事务中工作人员积极性,对安保工作而言,这一具有普适性作用的奖励举措,依然能够最大化安保队伍工作积极性,做到公平筛选、有目的的实现奖励效果,能够将队伍建设工作做到最优。奖励那些有干劲、有才能、办实事、有成效的人。

三、安全保卫职责

以职责而言,高校安全保卫组织具有:预防、教育、服务、管理、政保、执法六大职责。这六项职责的综合及有机结合,将构成高校安全保卫组织的神圣职责体系。

预防:就是在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发动和依靠师生员工,通过各方面的工作,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通过组织预防、措施预防和技术预防,将案件、事故的发生率减少到最低限度。

教育:要从工作内容及工作对象出发,不失时机地开展思想教育、法制教育、校规教育和安全防范教育。

服务: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确立安全保卫工作必须服务于师生员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全力以赴为教学、科研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管理:运用不同的手段和方式,着重从治安秩序管理、车辆通行管理、校区消防管理、生产安全管理、信息档案管理等方面做好基础性的工作。

政保: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既有治保工作,又有政保的工作,两者不可偏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境内、外敌对势力趁机推行其反动政治图谋会更加花样翻新,高校正处于前沿阵地,从“讲政治”的角度讲,应当将政保工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执法: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执法与政保工作是紧密相连的。预防、管理、服务、教育、政保等诸项工作,都必须依法办事,依法惩治犯罪,依法保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3.小组感想 篇三

其一

一个人总会遇见别的许多人,有的来自暮春,有的来自深秋。我很幸运,一开学便遇上如此可亲可敬的他们。

第一次组成6人小组,第一次为一份海报忙前忙后,第一次转过头发现后面还有5个人,第一次用心去完成一项研究学习。

我的确是有收获的,关于那段历史,不再是历史书上简短的一小节,一张纸币也有它反映的政治面貌。再深入,你能看见它所带来的战争,它圈圈圆圆线条上所体现的美学,它让民族资本企业再受官僚资本主义之苦,它让一个党派走向了灭亡。一张法币,一张金圆券尚有如此多的意义,那么如今改版后的人民币呢?一件事总会引起我们无穷的问题。

感触最深的还是同学间的合作,合作的确是一种力量。合作所带来的多样性会让成果更加精妙。团结一心的能量是一个无论如何也发挥不出来的,合作作为一种开始,终将持续。

以上,便是我完成此次研究性学习的感想。

——李于颖

其二

随着结题报告的提交,忙了近3个月的研究性学习终于高于段落了。就在此时我与朋友们分享了我组的课题——从货币的变化看民国经济,他们对此看法不同,但都认为研究这样的课题是脱离生活的,意义不大,但我却认为在我们高中这个对社会产生初始看法的阶段,研究货币,特别是研究民国末期通货膨胀严重的货币是很有意义的。

说道通货膨胀与经济危机,大家首先想到的是08年在美国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众所周知,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物,好像离我们太远,但我认为中国的物价上涨还是比较明显,觉得2006年,凉面1元一碗,小面2.5元一碗,而现在凉面5元,小面5元。在谈房价,03年在重庆主城中心地段买一套户型较好较好的小区房仅要2000元没平方米,而13年,这个数字达到了9000甚至1万,虽然没有50多年前那场曾诞生面值60亿的货币的金圆券改革夸张但中国今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重庆直辖后飞速发展的这几年,物价的确是涨了不少。

伴随物价飞涨而来的是就业难和住房难。不少人会问,在经济迅速发展的21世纪,大大小小的企业将重庆这座年轻的直辖市包围,在寸滩保税港建成使用后,看到商机的外资企业纷纷驻进重庆,就业岗位应该不减反增才对,那为什么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迟迟没有明显性的提高呐。个人认为,这必然与物价(主要是房价)飞涨有关。在现在的社会,基础性或低工资工作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不少毕业生面对买房压力不得不变得狂妄起来,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无赖,因为低收入工作只能勉强满足这个时代的基本生存条件,更别说在市区安家扎根了。对收入报以过高要求成为了近年来应届毕业生的通病,也是导致就业率远不及理想状态的主要因素。

也许分析的过于悲观,但这正是这项课题所带给我的感受,通过对每天都会涨好几倍的法币和金圆券研究,大大提高了我对社会经济的敏感性,这也正是我们研究他的意义,用过去的事情来分析当下有助于提高我们对现实的感悟和对社会的认知能力,虽然我们还是高中生,但我觉得具有这种能力以及更多的对社会经济或其他方面的敏感性对于急切希望与社会接轨的我们来说无疑是必要的。而我们的这次研究学习只是我们认识社会过程中小小的一步。

——李立早

其三

这是第一次做研究性学习,从最初的选题,到定题,开始搜集资料,写报告,最终形成这样一份成果,每个组员都出了自己的力量。这次参与研究的过程,给我很多启迪。

最开始的选题,我们比较迷茫,不知道往哪方面选择,纠结了将近一周才决定。其实后来发现选题并不难,在教科书上有很多问题探究,课题的选择可以在这之上发挥。选题注重可研究性,一定要选择有意义,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搜集资料相对比较简单,在网上,相关的书籍中都能找到。但并不仅仅是搜集,最重要的是整理之后,找出与课题存在的联系。我们小组的课题研究民国货币,资料大多与货币、经济有关,找到资料后我们着手研究货币的图案,面值等一系列数据,以此来反映当时经济状况。

写报告主要分开题和结题。开题报告不必多,简单指明研究的目的、意义、方式即可。结题报告要求总结整个课题,在结题报告中要反应开题报告所提出的问题。

艺术设计方面,要根据课题的具体内容来设计,不能强加上去。

研究性学习最重要的是小组合作,整个课题的完成,我组在每一步都展开了讨论。各个组员积极参与,这也就是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所在。

特别感谢我们的指导老师,耐心教导我们一步步怎么走,对我们的课题提出意见并指导改正。

相信有了这一次的经验,以后的课题会做得更加精彩!

——周智敏

其四

在这学期中,和我们组的同学一起完成了一个研究性学习。这是第一次做研究型学习,而且和大家也是不甚了解,但好在我们是一个团结而努力的组。在重重困难的打击下和各种的突发情况的叫停后,我们仍然出色而圆满的完成了这次的任务。

身为组长的我很感谢各位参与其中的,为了小组付出了努力的同学。特别是李立早同学,在这一个我不太了解的方面帮助了我很多,教我了应该怎样去当一个组长;李于颖同学运用天赋和技巧负责了我们精美的海报;周智敏同学绞尽脑汁为我们写出了很多完善的文章···还有几个同学就不一一说了。但对所有的人都充满了感谢。

虽然现在因为文理分班,我们的小组被拆散了,但我们已经在这个活动中建立了深厚而真挚的友谊。而且每个人都从中获得了对自己有用的经验和教训,每个同学都在这每一步的工作中累积了社会生活学习的技巧;而且也都在指导老师的帮助和领导下,对该研究性学习进行了深刻的了解和学习,也更促进了我们与指导老师之间的交流。在此更是感谢高勇老师和徐英男老师对我们组的重视和大力帮助!

不管最后结果如何,能拥有这样的过程,这样的经历,这样的感情,就已经很让人满足了。最后再深深感谢5位同学和高勇老师,徐英男老师!

——范越丹

其五

在开放的情境中去主动搜索,亲身体验;在切身实践中去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我们在研究性学习中不断收获,得到发展,得到提升

我们小组研究的是"从民国货币"出发,深入发掘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这一次的小组合作,十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众人拾柴"的强大力量。在这整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小组人员分工明确,通过大家努力地查找相关资料,实地考察,搜集寻访,并将资料整合到一起,一份完整的报告出炉了。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单凭一人之力是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

上了高中,原本以为只有紧张的学习,其实并非如此。通过研究性学习,我感受到了许多学习的乐趣与全新的体验,更增进了我们小组成员之间的友谊,默契与协作能力。

以上是我在本次研究性学习中的全部心得,它让我得到了锻炼,无论是社会交往能力,还是自主学习能力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4.小组合作学习的感想 篇四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新课改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基本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学力水平;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失误;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分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发前进的“泵”;不把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真正当作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教学活动的要求。

刚开始在班级内实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我还只是实现了形式上的小组合作,上课时只是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来安排自己的教学内容,自己认为重点或难点的地方讲解一下,当然,也是借助小组合作来完成教学任务,但是由于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不是十分了解,所以我相信这个时候的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最高效的,各组的负责人由于对组员的情况缺少直观的认识,也没有发挥自己应有的职责。这时我开始留心“预习提纲”式“导学案”。

导学案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主动学习而设计的自学方案,为学生健康成长开辟的崭新的天地,它摈弃了以往教师备课时忽视学生的做法,更加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导下,易于发挥个人创造力、发扬集体协作精神,提高学习成绩;学生可以一改往日被动的局面,以主人翁的身份投入学习活动,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能在适合自己的学案中逐步展露自己的优势,因材施学,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体验到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

以“小组导学案”引领课堂教学

——《黄河的主人》教学案例

[设计理念]新课程有效教学的重心是学生的“学”,要以学定教、以教促学,“先学后导,问题评价”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探索性、研究性、自主性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过程一:走进黄河

(一)资料整合1、提前一周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黄河的资料(文字、图片、音乐均可)

2、将查找的资料存入小组课时包。

3、小组同学对资料进行学习并分类

如:(1)黄河的地理位置

(2)历史上的黄河

(3)今日的黄河

(4)有关黄河的成语、古诗和文章等。

(二)课程整合(音乐欣赏课)

欣赏《黄河大合唱》

1、以讲故事的形式简介词、曲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并板书课题:

[黄河大合唱词 光末然 曲 冼星梅]

师生共同交流,了解并熟悉(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作者和八大乐章。

2、导听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播放带视频的多媒体课件。)

(1)导听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2)导听第四乐章《黄水谣》

(3)导听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

(以上乐章边听边做必要的讲解。)

3、学生讨论和交流自己的感受。

过程二:课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这是小学苏教版第八册的一篇叙事性散文,作者是我国著名散文家袁鹰,原题是《筏子》。文中通过描写黄河的磅礴气势、羊皮筏子在黄河上鼓浪前进的壮观景象,向大家展示了机智勇敢、勇于同大自然抗争的艄公的伟大形象。目标任务:

1、对课文要多读,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需认识,不要书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明白为什么把艄公誉为“黄河的主人”?体会艄公的机智勇敢及勇于与大自然抗衡的不屈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黄河”,指名通过资料和欣赏,黄河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教师讲解引导过渡

3、板书课题

二、检查读书情况

1、学习伙伴互相检查读书情况并评价。

2、出示生字词,指一小组汇报字音、字形。

3、指一小组同学汇报读课文。

三、小组合作,生成问题(出示导学案)

1、小组学习

(1)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2)读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3)说说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小组汇报

分别指不同小组进行汇报搜集的资料和不懂的问题,引导解决简单的问题。

四、教师总结,汇总问题

1、对本节课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总归纳。

2、读一读本节课没解决的问题,并记录下来,便于课下思考。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1、幻灯片出示黄河图片。

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河的主人》,齐读课题。

3、说一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都有哪些收获,还留下什么问题。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请一小组读课文,思考问题

2、出示导学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导学案的填空,并划出重点语句进行体会。

三、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1、到展台前展示,并评议解答。

2、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指导

(1)出示中心句,指导读

板书:勇敢 智慧 镇静 机敏

(2)出示描写黄河壮美的句子,指名读,并播放黄河录像,谈看后感受,指导朗读。

师旁白:这就是九曲回肠、奔流不息的黄河,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

(3)体验羊皮筏子的惊险

学生汇报,相机出示描写羊皮筏子的句子,谈体会,读中感悟。

(4)领略主人的风采

出示第6自然段,自由读,抓词语谈感受。

板书:沉着 胆大心细 技艺高超

3、出示中心句,完成答疑

四、教师总结,拓展练习

1、老师出示赞美艄公的诗句。配乐范读。

师旁白: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还有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驾船经验,让人肃然起敬,老师想用一首诗来赞美他,请看。

2、你想怎么赞美艄公?

五、再读课题,加深感悟

请带着对艄公的敬意,再读课题

板书设计:黄河的主人

勇敢 智慧 镇静 机敏

艄公沉着 胆大心细 技艺高超(此为学生板书)

过程三:黄河伴我行

一、合作探究

1、小组交流课时包中的资料

2、根据分类自由组合小组再进行交流

二、汇报展示

1、对黄河的了解

2、有关黄河的诗文

3、教师出示《黄河颂》,配乐朗读。

三、小练笔

1、你也来赞美赞美黄河,可以是诗歌或文章形式。

2、展示交流。

课后反思

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了展示自我的空间,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围绕上节课生成的两个问题:“

1、为什么说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是“黄河的主人”?

2、我不禁提心吊胆,为什么艄公却很沉着,而且皮筏上的乘客也都谈笑风生呢?”,依据“先学后导”的教学思路,小组内交流讨论后全班汇报,教师再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出示重点段落,以读为主线,谈感受为辅,让学生走进文本。还恰当运用媒体作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黄河的壮美。在课堂上出现了灵机一动的生成,王超同学在谈到羊皮筏子的小、轻和危险时,我脱口而出:“这样的羊皮筏子你敢坐吗?”,他说不敢。我抓住这一生成,下面的环节就让学生讨论理由,来说服王超同学。结果明显看到学生的兴趣高昂起来,纷纷找课文中能表现艄公机智、胆大心细、驾驶技术高超等语句来谈,这也正是解决课文中关键问题所在,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了,我不禁暗自高兴。现在想来,这就是所谓的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学生不可能完全按照老师的备课走,在课堂上需要老师跟着学生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设计,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附小组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认识“漂、系”两个多

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领悟“黄河主人”的机智勇敢及勇于与大自然抗衡的不屈精神。

【作者简介】

袁鹰:原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影响最大。出版散文集有《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第十个春天》及《袁鹰散文集》等。

第一课时

【我学会的生字词】

磁力 艄公 漂流 整个 吞没 体积 竹篙 滚滚

浊浪排空惊涛骇浪如履平地凭系

【小组内谈一谈】

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小组内解决不了的记下来)1、2、3、第二课时

【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1、课文中的“黄河的主人”指。因为他

所以成为黄河的主人。

5.小组合作个人学习之感想 篇五

[小组合作个人学习之感想(共2篇)]篇一:个人小组合作学习管理的心得体会 2013-2014学年上学期

英语小组自主合作学习课堂模式体会

本学期我积极响应学校的课改号召,认真贯彻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模式,在课改的路上感受颇多,下面我就如何进行英语小组合作学习谈一下我自己的做法和困惑。

【一】我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具体措施: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过程:

[小组合作个人学习之感想(共2篇)](1)合理分组。开学初我计划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学习习惯、学习目标等差异进行分组,或按照班主任老师的分组安排,了解各小组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确定本组的组长,定期互换,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然后再根据小组成员的成绩情况指定每个小组的1、2、3、4号学生,1原则是1号2号学生英语成绩较好;3号4号英语基础较薄弱。

(2)明确小组长的职责:监督组员上课听讲情况、听写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并且记录每个组员的得分。(3)讨论制定评价制度: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实行量化评价。具体是:上课 讲不认真者一次扣1分;家庭作业不完成或应付作业者一次扣1分;听写满分或者听写进步满十分者一次加2分;每堂课上小组任务完成优胜者一次加2分。每周累计各小组得分,周末评选出“优胜小组”和“反思小组”,并且通过累计积分每个学期评选三个明星小组。优胜小组组员可以免除两周的周末作业,反思小组成员附加两周的周末作业。期末获得明星小组发给荣誉证书并加以物质奖励。

二、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体现

(1)在课堂自学环节,我让学生在初步感受新材料的基础上,开始进行任务的讨论交流。讨论交流一般以小组形式开展。在课堂中,各小组成员就自学情况向其他人汇报,提出自学碰到的问题,小组长记录后向全班提出。最后,各组就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交流任务准备情况。一个学期证明,大部分学生可以自我解决自觉问题,但要注意作为教师也要注意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巡视、参与,并对学生无法解决的困难设法引导,通过教师启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学生一般就可以进行任务的汇报总结了。

(2)在解决基本问题后,我就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总结,一般仍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根据自学阶段教师设定的阶梯型任务链,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小到大,从分散到综合,逐一汇报,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总结。课堂上,我采用积

分制小组竞赛的形式,课堂很热闹。各组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往往让我大吃一 惊,自学能力强而且其创造力更加丰富多彩。

(3)在汇报总结后,我会要按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各个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任务完成质量的有效手段。但要注意作为教师应及时地设计好适量、多层次、灵活多样的练习题。习题的完成也可作为一种任务进行,可在学生自练完成的基础上,让其互评、互议、互批、互改,同时教师可讲解关键点、重要点。这样,任务进行有了良性循环,从另一个角度巩固了任务进行的效果。

【二】小组合作学习所带来的好处

一个学期的探索和实践明显地体会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确在现在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很显著的成果。

(1)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向别人提问,向别人阐述自己的看法。这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还可以增强他们对学习的爱好,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还可以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观点,扩展他们的视野,促进思维的发展。

(2)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强调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且每个成员都带有极大的热情,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人人都尽其所能,这样问题就变得较容易解决了。它为每位学生参与学习提供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发展学生的合作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帮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感情的过程。它使每一成员都溶入集体中,增强了集体意识。

(3)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学习把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它要求那些已经掌握某种知识和技能的学生把知识和技能教给其它成员。作为讲授者的学生,为了能够教得更清楚、透彻,必须对所学的材料进行认真的阅读和分析。其它学生也希望在课堂上表现出色,因此他们要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认真预习课文,碰到不会的单词主动查字典,并查找资料中的有关注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自学能力也提高了。

(4)小组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在组织对话和操练中,小组长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谁先谁后、谁问谁答,充分考虑对话的难易度和学生的水平。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

(5)小组合作学习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它不仅将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还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之间单向或

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而且还将学生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三】我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中发现的问题

(1)学生不适应新的课堂模式

圆桌式座位,学生感到很新奇,面对面的学习使学生课堂上出现很多废话,当老师讲解新知识时,学生不知道回头看黑板和老师,纪律涣散的学生往往互相挤眉弄眼,扰乱了课堂秩序,这样的课堂经常出现易放难收,对老师组织课堂增加了难度。

(2)学生准备不充分

老师的问题一提出,有的同学在没有认真读书,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就开始小组讨论。他们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匆忙展开讨论,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内容修正自我观点。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

(3)学生参与面不广, 配合不积极

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习惯于讲座式课堂教学,不善于在人前发表意见,多数时候在合作中沉默不语。有的学生由于基础薄弱,想参与活动却又力不从心;有的同学基础较好,但不善于争取机会。还有部分学生只顾自己思考,小组成员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有的甚至不知道怎样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互动,活动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这样小组成员间就不具备合作的心向和倾向性,他们之间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也就不可能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使合作仅仅流于形式,而达不到预期效果。(4)学生不敢大胆地表现自己

有的学生有自我否定,消极自卑,害怕失败的心理。这种心理会抑制小组中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交往行为,使他不能轻松大胆地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去,小组互动合作学习也就因一方的被动而失去应有的活力。这种因心理障碍制约学习活动的现象,尤其是在以口头交际形式出现的合作学习中表现明显。为此我们应尽可能为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经常失败的学生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同时要善于发现他们的进步,并及时给予鼓励,使他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当学生失败而处于情绪低谷时,我们要及时对他们进行开导,鼓励他们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培养他们乐观,豁达地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

总之,新的课堂模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出现成效的,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利弊,使其逐步趋于完善。

篇二: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小组合作学习的体会

[小组合作个人学习之感想(共2篇)] 最近,“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名词被广泛应用,它好像是能适应任何一门学科的一种学习风格,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一种既流行又有效的学习方法。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小组合作学习确实有着自身的优点。

例如:分组学习的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发展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我认为,小组学习最大的优点在于,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具备了合作完成问题的能力。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在人的发展中没有一种发展是与别人无关的。从小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分组之后任何一位组内成员都有责任掌握教学内容,只有每位成员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学生之间才能互相帮助,互相合作。比如 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需要大量的实际数据,如此大的工作量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只有分组,各负其责然后交流分享成果,才能共赢。这种合作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学习本身。另外,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了主动学习和创新的机会。由于学生的好胜心理和集体荣誉感,所以在分配到任务后,他们都自发的积极的去完成。在这期间,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心态,使学生有原来的被动听讲变成了主动学习者、研究者、参与者,从而有了“我要学”的强烈愿望。小组合作学习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独立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空间,更能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

小组合作学习固然有很多优点,然而在平时实际运用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处理,找出对策势必会影响到教学效果甚至有负面的影响。

例如:我们的学生学习能力不均匀,这样,在一个组里学习水平势必参差不齐,学习水平高的学生发言的机会要多,部分学习水平低的学生不敢轻易发表自己的见解,怕出错让同学笑话,长此以往学生的发展会极不平衡,出现社会上的贫富差距,而且会越来越大,逐渐产生厌学情绪。还有的同学会出现盲从,迷信学习好的学生,认为,他学习成绩好分析的肯定是对的,人云亦云。另为。由于分组教学广泛流行,被很多教师当作每一节课的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无论需要不需要,都要讨论,片面追求热闹的课堂气氛,这样有些不自律的学生借机玩耍,没有养成动脑思考的好习惯反而学会了课堂起哄,降低了学生对讨论的兴趣,更会影响学生思维的深度。时间一长会给学生的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难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创新的能力。如果这样就失去了分组学习的初衷,我们本来想的是要“1+1”大于2,出现了上述问题,我们的分组合作学习就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了。

因此,分组合作学习,既有优点也存在不足之处,如何运用这一新兴的学习形式创造出最优的学习效果,使我们教师当前最应当思考的问题。

篇二:小组合作学习心得

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在教学步骤上有很多共同性,如课前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小结、巩固练习等;但也有它自己的特殊性。下面仅就特殊性方面谈几点看法:

1.分配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小组的任务完成的怎么样,个人的学习成果怎么样)。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在本学期我在讲《纳税》一课时,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自己去查询、收集有关纳税的知识。在上课时,我叫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税务知识,结果学生个个拿出一本打印了厚厚的税务知识来汇报。可想而知,结果只能是学生不能尽兴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学任务也肯定不能完成。这就是老师在课前没有预先估计到的结果,因而,没有对学习任务进行合理分配。

2.合作探究。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此外,老师还应该充分信任学生,相信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完成,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和空间进行合作探究。在以往听过一些老师的课,课堂上有这一环节,但往往是一个过场,短短

一、两分钟就结束了,根本没有一点实效。这是老师在课堂上的“霸权主义”,因而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中,更需要老师的“合作”。3.全班交流。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全班交流需要老师预先设计好问题要有交流的焦点,交流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最好是要有一定的可争议性。交流的问题,如果没有深度,则议论不开;如果没有争议性,则议论时也无法有效地展开。另外,交流的目的之一也就是通过交流使得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得到澄清,使得一些对此问题不理解的学生得到理解。其实这就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我要说交流的是难点问题,是最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篇三: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1、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由原来的满堂灌和一本书一支笔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改变为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模式。而小组合作课堂讨论探究模式的教学恰恰能够发挥这样的效力。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组的讨论探究互帮互助中既帮别人解决了问题,也被别的同学帮助解决了问题,而在这样的和谐课堂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的班级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

2、在小组合作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同组成员之间交流非常频繁,非常和谐,而在自主学习和自主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拓展了自己的活动思维空间,而且每一个同学都有平等的发言机会,使每一个同学都得到了锻炼,我觉得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才能够真正实现使班级的每一个成员都不掉队。

3、教师在小组合作自由探究的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首先教师在课前的学案问题设计上必须深思熟虑,精心设计,设计富有创意的探究,使合作不仅仅是流于形式;其次在课堂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融入其中,做好宏观调控,并且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反馈、落实;最后教师还要根据问题难度的不同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适时地改变学生小组讨论的具体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

篇四:小组合作学习心得感想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好合作小组学习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演员。同时教师要注意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19世纪早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合作学习并运用于实践,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不同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小组合作学习一般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因而,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现在广大的教师都在尝试运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现就结合平时的听课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优化组合,准备“合作”

在数学学习中,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凝聚力、才能共同促进呢?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在他看来,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间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都能从中受益。可见小组合作通常采用异质分组是有着它的科学性的。在实践教学中,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尽量使各组的成员在性别、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一般由6人组成,每个小组中都有优等生2名、中等生2名、和学困生2名组成,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另外,各组内还设有不同的角色,如记录员、资料员、审核员、汇报员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明确任务,运用“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

快速解决问题;而复杂的知识内容,则需要教师的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慎重考虑。一般来说,重点的问题,应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重点的问题”指对学生数学素养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的内容,包括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对解题方法的把握以及运用数学的规律等。如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当学习了例

1、后,我让生自学例2,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比赛,比一比哪一组的同学最会迁移,最具有创造性。同学们经过合作讨论,得出了结论:“

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间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都能从中受益。可见小组合作通常采用异质分组是有着它的科学性的。在实践教学中,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尽量使各组的成员在性别、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4或6人组成,每个小组中都有优等生(一名或二名)、中等生(二名)、和学困生(一名或二名)组成,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另外,各组内还设有不同的角色,如记录员、资料员、审核员、汇报员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明确任务,运用合作

6.小组工作实践中的空间元素 篇六

关键词:小组;实践;空间元素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8-0144-02

一、关于“空间”

“空间”一词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将空间视角引入社会学和心理学的领域之后,“空间”一词的意义不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位置”、“场所”等狭义的地理维度的意义,而且还能体现社会与心理学领域之中关于“权力”、“心理距离”、“社会资本”等更为深远的理解。在社会工作视域之下,“空间”的概念更为鲜活和立体,以小组工作来看,由于空间与人结合,因此我们可以从社会人际关系、人与人的心理距离以及由相对空间产生的权力地位关系来拓展“空间”一词的广度。

二、小组工作的空间元素

(一)小组工作的本质

社会工作实践将小组既当作过程也当作手段,它通过小组成员的支持,改善他们的态度、人际关系和他们应对世纪生存环境的能力(何洁云等,2002)。小组工作强调组员之间的互动、分享和彼此支持,通过小组动力和小组过程影响案主的态度和行为。小组通过小组带领者制定的目标通过引导的方式激发组员的潜能,以提升组员助人自助的能力。从本质上说,小组是人际互动的过程,小组目标的达成、小组成员能力的提升都是在人际互动中实现的。因此,我们可以将小组过程理解为一种社会人际空间,在这个空间之中,小组带领者与小组成员互动,小组成员之间互动。

(二)小组工作的场所

场所是指利用空间为互动提供各种场景,互动的场景又是限定互动的情境因素,场所是人们在与周围的外界物质的关系中,身体置于其中的或流动、沟通所需的媒介(万向东,2012)。小组会选择在不同的地点开展,这个场所就是实体空间。由于小组活动需要营造一个充满安全感的环境,所以一定会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这个空间阻隔的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社会空间。闭合的空间是一种区分角色和身份的象征。一旦有边界区分,共同在场的日常媒介则难以穿透这种边界,这使得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的独立和封闭性(万向东,2012)。一扇门的闭合不仅隔断的是两个空间,代表门内外的人结束互动的标志,也是一种权力的展示,即在“这个”空间领域所享有的权利和存在着的权力关系(万向东,2012)。

(三)小组工作的理论依据

小组工作开展的理论支撑,很多也是富有空间色彩的。较为明显的当属场域理论与小组动力。场域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是关于人类行为的一种概念范式。总体而言,是指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场域不是一个实体存在,而是一个在各个人之间,群体之间想象上的领域,场域其实有边界,但是各个在特殊场域内的行动者,都难以说清楚场域为何,但是如果他真的从属于各个场域,就会知道该怎么作,谁是老大,谁在挑战。(万向东,2012)代表人勒温论述了“生活空间论”,使场域理论蒙上了空间感。他强调心理的需求和意向的作用,这使生活空间产生了场的动力,包括引力或斥力。因此,在场域之中就会存在吸引和排斥。场域理论相信每一个人的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此场域并不单指物理环境,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事实上,场域理论把社会生活环境描绘成富有活力的社会空间,并且强调场域中人们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影响(沙莲香,1997)。小组动力是描述小组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参与小组生命发展的各种复杂力量及其交互作用和交互方式,这个过程包括小组的形成、启动、发展、成熟、落幕、结束、跟进等所有过程(刘梦张和清,2003)。从小组动力的概念可以发现,小组起承转合的过程,是各种复杂力量交织与博弈的过程。场域理论下的小组流程如下:小组开始后,会形成一个物理场。组员的进入使这个物理场具有了由自身和他人力量共同组成的心理场。个人的行为就会受到小组之中心理场的影响。因此,小组活动的参与者不仅都是生活空间的一部分,也是心理场的建构者。因此,小组带领者需要了解小组过程中各种力量和变量,才能够利用这些力量,引导小组目标的实现。这也是小组动力学对小组的启示。

(四)小组工作中的组员位置与现场布置

在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的位置与现场布置也是具有空间性的。

以小组带领者作为参照,小组带领者对面的小组成员,因为直面小组带领者,能够得到最多的眼神鼓励和支持,因此最容易成为小组成员中的积极者。而在小组带领者左右两边的小组成员,最容易受到忽视,因而最容易成为沉默者。这反映出小组中参与者的相对空间位置是存在权力的。小组工作中的现场布置也具有空间意义。因为场所的各个区域具有中心和边缘之分,占据中心的人确立了自身对资源的控制权,使他们得以维持自身与边缘区域的人们的分化。(万向东,2012)在小组活动中,中心的位置其实就是能够与整个小组活动的带领者(他是小组过程中资源的垄断者)产生最佳互动的位置,如小组带领者的对面及对面的旁边。为了体现每个人在小组中地位的平等,小组过程中最常见的场地布置是将所有的凳子围成一个圆圈摆放,这样小组带领者与每位成员一起围圈而坐,最大限度地使小组带领者可以与每个小组成员产生眼神和表情的互动,这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出小组带领者放弃自身的权威地位,试图使场域中成员地位平等的努力。

三、空间元素在小组工作实践中的运用

小组带领者存在的目的就是激发小组动力、发掘小组成员的潜能,解决小组问题以实现小组目标。因为小组活动体现的是微观的互动。因此,小组带领者不仅需要扎实的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的功底,也同样需要各种技巧以提升小组品质。在带领小组通向目标的过程中,小组带领者适当对空间元素的关注和运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驾驭小组过程,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一)场所的选择

确定小组在何处进行的过程实质上是小组策划和领导者对小组的方向、性质、气氛的确定和把握的过程。不同的场所就是不同的空间,代表的含义和体现的意义是各有所异的。如一个封闭的空间,这是作为封闭性质的小组首选的活动场地。一个闭合的教室、会议室、活动室勾勒出的不仅是与外界隔绝的场域,而且体现出小组带领者保护小组参与者心灵秘密的含义,更是自然而然体现出小组作为一个团队,一个集体,对每位成员隐私的包容,只要你愿意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分享;而作为一个开放式的活动空间,小组向小组参与者之外的其他伙伴们敞开,告诉外界:我们这里随时欢迎你的加入,我们这里是开放的活动,是轻松愉快的话题。

因此,对于小组带领者而言,对小组空间的选择是需要技巧性的。如果在治疗性的小组和可能会分享秘密的小组之中,或者针对特定人群所开展的小组,如同性恋人群、精神疾病患者人群等,若选择的场所不合适,一定会使小组活动无法实现小组目标,也会给小组活动带来不必要的尴尬和麻烦,甚至导致小组质量出现负性效果。

(二)现场的布置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实务技术与技巧相结合的实践。在小组工作开展中,活动现场的布置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小组参与者的心理过程,从而影响小组工作实施的效果。以小组基调的设定为例,小组基调是指设置和创造一种小组的情绪氛围,这是小组带领者通过自己的行动、言辞和他所允许发生在小组中的一切来设定的。作为小组活动的技巧性因素,现场的布置有助于设置适宜的小组基调,而这恰恰需要对“空间”因素有所思考。例如,通过运用奔放活泼的绿色、黄色的墙纸或挂饰对营造出轻松活泼的小组气氛非常有帮助。小组活动现场布置与小组领导者的行动、言辞和领导风格保持一致,会使小组活动更加具备人性化的特点,更容易达成小组目标。

(三)组员的位置安排

由于相对空间象征着“权力”和“地位”的差异,如在饭店接待客人,每位客人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与其在整个客人群体中身份和社会地位是吻合的,所以小组成员在小组进行过程中所处的相对位置也有地位的不同。这在小组活动中就需要注意一些细微的空间权力变化关系,带领者处理好这些关系是小组气氛是否和谐,小组目标能否达成的重要条件。这就涉及两个小组工作技巧中的内容:如何处理小组中过于沉默和过于积极的成员,怎样使小组成员的权力保持一种平衡呢?

以过于沉默的组员为例,我们要考虑除了其性格和有心事这样的原因之外,应当检查该成员在小组之中的相对位置是否比较容易受到冷落?如小组带领者的两侧或小组带领者的对面的旁边是比较不会被小组带领者关注的位置。若是如此,小组带领者应当适时使成员的位置有所调整。

四、总结

上一篇:描述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下一篇:安全生产法情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