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问题论文

2024-09-27

资本市场问题论文(精选8篇)

1.资本市场问题论文 篇一

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也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在为一国资本市场乃至宏观经济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不容忽视的金融风险,因此,正确认识我国资本市场开放进程中蕴含的金融风险,了解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并且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尤为重要。

一、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

放的现状

(一)股票市场。根据我国目前已经安排出台的政策,股票市场的对外开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h股上市。h股上市指境内机构直接在境外上市,由于境内机构多选择在香港上市,因此业界多将在香港、东京、纽约等地的上市股票统称为h股。

2、红筹股上市。红筹股上市指境内机构通过境外机构完成上市。此种上市方式的上市地以香港市场为主,上市公司具有独特的大陆背景,业界一般将此类上市股统称为红筹股。

3、qfii制度。qfii制度指的是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境内证券市场。该制度已平稳运行多年,境外资金流入已达到89亿美元左右,对中国证券市场的成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qdii制度。qdii制度,即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投资境外证券市场。从去年开始,银行系的qdii开闸,由于主要投向海外市场的货币债券基金,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大,因此总体规模不大。从今年开始,基金系的qdii也开始运行,首个南方全球精选qdii基金募集资金40亿元美元,接下去的几个qdii基金也呈现火爆认购的场面。同时,券商系的qdii也已经列入管理层的审批范围。

5、港股直通车。今年9月份,国家外管局提出了港股直通车的制度安排,批准天津滨海新区开展境内个人直接对外证券投资业务试点,居民个人可以用自有外汇或人民币购汇直接对外证券投资,初期首选香港。

(二)债券市场。从我国已经出台的政策看,债券市场已经开放的范围包括:

1、境内机构在境外资本市场发债。这个制度在20世纪80推出,现在已日趋完善。

2、境外国际经济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虽然该项制度已经提出,但未真正实施。

3、具有资格的境内银行投资境外债券市场。一段时间以来,这是我国外汇持有者在境外的主要投资项目,在境外资本市场投资交易中占据主要地位。

4、保险公司经批准后投资境外债券市场。这项投资目前规模也不大。

(三)证券机构和投资银行。目前我国有中外合资证券公司七家。

到目前为止,中金公司和中银公司已经在股票债券承销业务上初具优势,其他合资证券公司也开始加入激烈的竞争。早在1995年,我国批准成立了中外合资的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在国内证券业抗冲击和抗风险能力不足的背景下,我国对证券业实行谨慎开放政策,在外资进入资格、进入方式、参股比例、业务范围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从十多年的时间来看,以中金公司为代表的合资证券公司带来了新的业务模式,如高端客户的运作模式和国际化的业务框架等,成为国内公司学习和赶超的对象。2006年,政策开始放宽国内证券公司赴海外设置分支机构。目前。除已有的中金公司、申银万国和国泰君安等公司在香港有法定分支机构外,2006年,中信证券和招商证券等公司也设立了香港分公司。

二、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必然性

(一)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的要求。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在进行合理的引导下,可以吸收更多的境外资本、技术、管理经验,提高国内经济运行的速度和质量,加强资金的运作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

(二)促进资本流动和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虽然从总体上看中国资本市场存在过度积累的现象,但资源配置仍然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和行业差异以及所有制的差异。境外资本的流人有助于改善国内资源配置的结构,弥补部分地区投资缺口,提高资本的运作效率,刺激消费需求;同时国内资本的流动可以充分利用国外资源,提高资本运营效率,获取更多回报。

(三)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融入金融全球化的要求。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将国内金融机构放置到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下,才能更有效地促进以国内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改造。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使人民币汇率逐步反映其合理供求,充分发挥利率、汇率的资金流动导向作用,真正实现金融体系和金融运行机制的国际接轨。

(四)全球性服务业的开放趋势形成的外部压力。发达国家实现金融自由化后,一方面本国经济逐渐成熟,盈利空间变窄,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潜在高增长蕴含着更多的业务机会。在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推动全球资本实现自由流动和服务业的进一步开放成为发达国家主要要求之一。中国经济持续多年的快速增长,使中国资本市场成为最受

全球机构瞩目的市场之一。2006年包括香港市场的我国证券市场股票筹资额已经可以与英国、美国的规模相匹敌,吸引了全球投资银行业的高度关注和浓厚的兴趣。2006年以来,随着股权分置改革和股票市场的持续上涨,对境外投资者的吸引力持续增强。进一步开放中国资本市场的要求,已经或即将成为发达国家对中国施加压力的焦点之一。

三、资本市

场进一步开放蕴含的风险因素及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虽然资本市场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融入世界的必然趋势,但在开放过程中带来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一)国际资本流动有可能对国内金融体系形成冲击。国际资本流入通过影响一国的货币供应量,进而造成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通常情况下其传导机制为:国际资本流入导致经常账户或国际资本项目的顺差、外汇储备增加,进而影响到国内基础货币的供应,国内名义货币供应量因此扩张。国民收入的增加又使社会总需求上升,价格水平上升,从而给该国带来通胀压力。通货膨胀发生之初,证券价格往往会上升,但随着商品价格的全面上涨,社会矛盾加剧,政府便会采取措施,紧缩银根,导致资金流出证券市场,引起价格下跌;另一方面,持续通货膨胀导致企业成本增加,资金匮乏,上市公司盈利减少,从而导致证券市场价格下跌。国际资本流人冲击证券市场的另一通道,是造成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利率和汇率波动。从历史上看,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国际资本流动对泰国、菲律宾等国资本市场形成了很大冲击,直接对这些国家的资本市场进行了打击。

(二)供求失衡形成泡沫问题。从各国实践情况看,开放后外国投资者对国内有价证券需求迅速增长,然而有价证券的供给却相对有限,其结果是导致证券价格大幅上涨。以股票市场为例,市盈率是衡量股票相对投资价值最常用的概括性指标。该比率越高,一般来说风险就越大,投资价值就越低。在墨西哥,从1988年到l993年,该比率增加了几乎5倍,而中国香港和泰国这一比率从1990年到1993年翻了一番。供求失衡造成了资产价格虚高,市场的风险逐步孕育,为资产价格的最终下跌埋下了隐患。

(三)开放资本市场加剧了证券市场收益的波动。外国投资者的参与将会加大国内证券市场价格的波动性。根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1年的研究,在国际资本流量增加的时期,股票市场收益的绝对波动没有明显增加的迹象,而相对波动性却都增加了,特别是在国际资本流动本身波动较大的时期。新兴债券市场的收益波动性比成熟债券市场更大,这主要是由新兴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变化较大和相对较低的流动性所致。我国作为新兴资本市场,目前仍然规模较小,在拥有巨额资本的国际投资者集中性的大规模投资活动作用下,很可能影响资产价格,产生较大的波动性风险,严重削弱市场的稳定性。

(四)开放资本市场后国内国外投资者相互影响的羊群效应使得资本流动不稳定。投资者的羊群效应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新开放资本市场相对于发达国家的机构投资者而言,规模较小,对于发达国家投资者来说可能只是微小的证券资产组合调整,对于新开放市场而言可能就是一笔很大的资本流量,从而造成新开放市场的波动。如果这种调整行为被国内投资者发现,则国内投资者会紧跟作出相应调整,从而使国外投资者的行为效应被叠加放大,更加大了新兴市场的波动性。另一方面,外国投资者对新开放市场市场状况的了解也不如该国国内的投资者,因此他们对各种“风吹草动”十分敏感,容易做出各种过激反应。国际投资者对于新开放市场国家短期经济走势变化的过激反应,将使不受约束的资本流动变得更加不稳定。

四、积极应对金融市场开放,确保金融稳定,防范金融风险的建议

温总理在今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制定了这样的目标:“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金融管理经验、技术和人才,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提高我国金融体系运行效率和竞争力。”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提高,我们在享受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为国内资本市场乃至宏观经济带来的显而易见的利益的同时,也需要充分认识到其中蕴含的潜在风险。笔者认为可采取下述措施来防范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维护我国金融稳定与安全。

(一)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增加市场透明度。由于新兴市场信息不透明和信息不对称,常常容易造成资本市场的非理性波动。社会公众的羊群行为,主要是因为信息不透明而做出的非理性决策。因此,随着资本市场的开放,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信息披露的广度和深度,严格监管误导或欺诈性的信息披露行为,有效地增加市场的透明度,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海外和国内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

(二)扩大市场容量,提高市场流动性。我国资本市场是一个只有短短十几年发展历史的新兴市场,无论从市场规模或者机构投资者数量及规模等方面,与成熟的资本市场都存在不小的差距。2006年12月20日沪深总市值首次突破8万亿元大关,2007年1月份突破11万亿大关,4月份突破16万亿大关,7月30日,沪深两市总市值接近20万亿,时至9月20日,两市总市值28.39万亿,流通市值8.09万亿。与2006年gdp总量210871亿元比较,目前a股市场市值已经超过gdp总量的34.61%,在全球占比为4%左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海外一家大型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资产即可达到上千亿美元。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机构投资者进入我国资本市场,由此可能导致的市场波动性风险不容忽视。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积极措施扩大我国资本市场容量。除了单纯数量上的扩容,更重要的是引入大市值的蓝筹公司来增加市场流动性,从而减小波动性风险,例如近期在香港上市的大型h股纷纷回归a股市场就是一个很好的举措。

(三)实行渐近式开放,确保金融安全。与发达国家健全的市场化制度基础上的金融自由化不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政府直接配置的金融资源仍占很大比重。由于经济市场化与金融自由化在大部分情况下是渐进的过程,因此资本市场要纳入整个金融市场的开放的计划中,有计划、分步骤地开放,有利于降低社会成本,在渐强的国际竞争中提高本国的竞争力。从历史经验看,智利、阿根廷和乌拉圭的金融自由化采取的均是激进主义的模式。这三个国家从2o世纪7o年代初对金融体系进行自由化改革,但除智利外,改革都半途而废。主要原因是在一个缺乏市场基础和传统的经济体系中,短期内推进全面的自由化改革,经济混乱和政府监管困难所带来的成本高昂,给改革带来巨大的阻力。而韩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具有渐进式的基本特征。早在1981年,韩国政府就制定了《证券市场开放长期计划》,安排用10—15年时间分阶段开放资本市场,在实施过程中予以补充和完善,从1989年12月起允许国内非金融机构投资于海外证券并允许国内证券商更多地参与国际资本市场业务。在开放过程中,韩国证券公司为自己的国际化发展找到了合适的定位,市场定位上避免与欧美证券公司直接碰撞,首先着力开拓为西方国家所忽视的新兴市场;业务定位上,选择自己的优势业务,成功后再拓展新业务。因此,我们要积极借鉴其他发展中国家开放资本市场的经验教训,尤其是在当前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更应采取渐进有序的开放步骤:现阶段对外国资本应保持宽进严出,防止针对人民币升值的热钱或套利资本短时间内大量撤出,等到市场规模扩大、监管水平提高等条件成熟时,再逐步减少限制直至完全放开。

(四)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对冲市场风险。虽然在东南亚危机期间我国香港股市受到期货市场投机活动很大的冲击,然而金融衍生品交易本身并不必然产生风险。相反,严格监管下规范的金融衍生品如期货、期权等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必不可少的风险对冲工具。他们在市场动荡时可以不用通过直接在当地或其他市场抛售股票来减小风险,而是通过金融衍生品交易来对冲风险 从而在市场下跌时减小市场卖压,起到一个减震器的作用。对于我国资本市场而言,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加快推出股指期货,改变只能单边做多的市场现状,为海外及国内机构投资者提供有效的避险工具,并且在未来条件成熟时,进一步推出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

(五)加强分业经营下模式下的监管合作。随着市场不断开放,金融市场的混业经营发展趋势也越来越明显,首先,境内的银行、证券、基金和保险等机构之间的交融和合作日益紧密,如果相应的金融监管跟不上,可能导致巨大的金融风险;其次,在中国金融市场对外资开放后,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往往兼营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和保险等业务,势必也会挟其互补互存的业务优势在境内开展业务。目前"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制度,分割了本应互通统一的监管资源,已经不能与金融市场发展的节拍相呼应。因此,必须及时改进现存的分业监管模式,加强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合作,完善监管体系,切实加强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之间的政策沟通与协调,对资本市场发展和创新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互通信息、充分讨论、协商解决,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控制相关风险。建立对重大监管事项和跨行业、跨境监管中复杂问题磋商机制。提高监管效率,实现对证券机构及其从事的业务持续有效的监管,保证资本市场和金融业安全高效稳健运行。

2.资本市场问题论文 篇二

我国资本市场迅速发展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投资需求, 需要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

2.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需要借助资本市场转化为投资。

3.我国金融市场的深化需要发展资本市场。

4.资本市场是随着国家财政货币政策调节宏观经济的要求而产生的。

应当看到,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如非市场经济因素、市场经济因素、金融环境的不稳定性以及各项配套改革措施滞后等。因而就市场成熟性而论, 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对资本市场的认识, 理论上不统一。

有人认为这个市场是一个极度投机的不创新财富的市场, 是一个制造“泡沫”的市场, 最近有一种观点认为, 中国资本市场应该“推倒重来”, 股市的下跌属于革命性调整, 中国股市不怕崩盘, 甚至只有崩盘才能重建;股市只有跌倒1000点, 才能引进做空机制, 重新建立一个完美的股市。

2.资本市场患的是“体制病”, 存在着制度缺陷

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在一种极为特殊的环境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作为计划经济的天敌, 资本和资本市场在中国长期处于被排斥的地位。从股份经济在我国出现的那一天起, 传统势力的扼杀机制和行政权力的同化机制也就同时开始启动, 并且在多方面和多层次上形成了对股份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的重重钳制。一是来自于传统势力的惯性;二是来自于行政机制的干预;三是来自于思维定势的束缚;四是来自于改革的误区。表现在资本市场上的特征是, 首先, 中国资本市场是一个被行政权力多重扭曲的市场;其次, 上市公司大都带有比较明显的国有色彩;再次, 中国股市因其在走向上受到政策的强力调控而呈现出典型的“政策市”的特点。

中国资本市场不是一个一般的新兴市场, 而是一个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诞生的新兴市场;中国资本市场中存在的问题, 不只是由于一般新兴市场中因市场规则不健全和投资者不成熟而引致的, 而且是在行政权力与市场机制的对峙乃至对抗中出现的制度缺陷, 主要包括:体制缺陷、机制缺陷、结构缺陷、功能缺陷和规则缺陷五个方面。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改制不到位, 行政的力量太强, 市场的机制太弱, 信息的披露太灰, 监管的趋向太乱。其后果, 就是有序的和有效的市场秩序不能在中国资本市场中真正建立起来。

3. 资本市场的单一性和股市结构的分割性, 形成资本市场的结构缺陷

1) 在总体设计上, 市场相对集中和单一。我国的资本市场金融工具中, 除去股票, 债券等基础金融工具, 金融衍生工具还完全未完善起来, 现货市场远远大于期货市场的这种单方向结构设计使我国资本市场上只有做多机制而不具备做空机制, 不具备期货期权市场中特有的价格发现功能和风险规避功能, 这就大大抵消了资本市场本身所固有的优点和优势。

2) 在二级市场方面, 缺乏结构层次。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已形成了主板, 创业板, 股份代办转让系统, 但是二板与三板市其尚处于发展初期, 市场定位尚未明确, 机制制度远未完善, 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多层次市场结构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3) 在股票市场上, 中国股市一直呈现出行政主导性的特征。由于市场定位的缺陷, 存在着明显的“先天不足”, 主要存在资本结构的分割性和上市公司质量不高等问题。中国股票市场结构的分割性, 集中表现在国有股、法人股、内部职工股和社会公众股的分割;A股与B股市场的分割。这种状况导致了股票市场行为的扭曲和功能的非正常发挥。另外, 中国上市公司中股权结构的鲜明特征是“一股独大”, 上市公司质量不高, 投资者的利益难以保障。

4) 在债券市场方面, 我国的市场格局也处于一种畸型状态。在我国的债券市场上, 无论是债券种类, 还是债券规模, 国债和国家金融机国的债券市场构发行的金融债券都大大高于企业债券。债权融资在我国资本市场上的地位和作用尚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4. 中国资本市场低效率, 充其量是一种弱效率市场

有效市场理论的前提假设是在完善的市场条件下, 通过市场运行机制和定价机制, 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功能。在中国强制性制度变迁中, 有效市场理论对中国资本市场效率并不具有完全解释能力。产生资本市场低效率的主要原因:一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性缺陷, 包括结构性缺陷、体制性缺陷以及功能缺陷等;二是我国资本市场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如机构投资者与中小投资者在投资领域的信息不对称, 上市公司内幕信息知情人与外部人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 中介机构、上市公司与各类投资者在企业上市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等。如果这些问题不能逐步解决, 那么对整个资本市场中长期的稳定高效运行和规范发展必将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5. 资本市场发展中的缺陷与矛盾碰撞, 呈现出集中性的市场风险

在中国资本市场中, 对市场的培育力度不够, 致使资本市场没有充分发挥风险分散的功能。从市场表现看, 我国股市呈现投机过度的特征, 股指波动幅度大, 市盈率过高, 股票投资价值与价格严重背离, 加大了市场的风险。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们必须从微观、宏观不同层面上进行综合治理与改革, 才能推进中国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地发展。

6. 资本市场存在规则缺陷, 法制建设有待于加强

3.解析内部资本市场的运行问题 篇三

关键词:内部资本市场运行

0引言

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是我国国有经济战略调整与改革以及贯彻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内容。然而,当前我国外部资本市场的不完备性使得已有的许多企业很难发展成为大的集团企业,企业在获取外部融资的过程中受到较强的资金约束。而内部资本市场能够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效地配置,其意义就更加重大。

1企业内部资本市场运行的具体行为表现

1.1企业内部资本市场运行的融资行为如果将内部资本市场的资金来源等同于内部来源的话,则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其研究无法体现出它的意义。后期对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所强调的是,内部资本市场运行的意义在于总部把整个利益相关者的资源置于统一的所有权。

内部资本市场可支配的资金与内部资金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内部资本市场可支配的资金是内部资本市场融资活动完成后拟在分部间进行划拨的资金:而内部资金是企业的内源资金,它属于内部资本市场可支配的范畴。因此,本文对内部资本市场可支配资金的内涵进行拓展,即无论资金来源于何处,只要其在总部统一的控制之下,就视其为内部资本市场可予以支配的资源。以此为起点的研究,对我国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才具有现实意义。

1.2企业内部资本市场运行的投资行为完全资本市场下,一个公司的投资行为仅仅决定于这个项目的盈利能力。而在现实世界中,不完全的外部资本市场存在着代理冲突、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使得具有正的NPV的投资机会可能融不到资金。内部资本市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成本,使得内部资本成本低于外部资本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内部资本市场将企业目前可控制的资金进行重新配置,将有限的资金配置到企业最好的投资机会中去。更为重要的是,如果结果证明对投资机会的选择是对的,则通过内部资本市场比通过外部资本市场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1.3企业内部资本市场运行的资金集中管理行为从企业整体角度看,当企业达到一定的规模后,企业总部在资金管理上往往容易出现失控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资金散乱,使用效率低。由于总部对成员单位资金缺乏有效的监控和管理,内部资本市场整体资金运用散乱无序,并由此导致总体资金成本高、使用效率低。各成员单位从自身的经营目标出发,忽视整体发展战略和资本需要,一方面会使整体发展资金不足:另一方面由于自身投资项目缺乏合理规划,投资失误多,很多项目长期不见回报甚至亏损严重,投资资金沉淀严重。

其次,监督管理失控,资金风险大。在总部监管不力的情况下,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取准确的成员单位财务信息,不能有效监督和控制成员单位资金收付,很容易造成内部资本市场整体资金失控,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表现为成员企业不按制度规定的借款、担保、投资、开支等。因此,针对上述问题,应从资金集中管理入手,建立并完善财务结算中心制度,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加强对现金流量的监测分析,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化管理。

1.4企业内部资本市场资金集中管理的模式资金集中管理在我国企业集团的实践中主要存在结算中心、内部银行和财务公司等模式,这些模式从其功能上来说,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了内部资本市场的作用。它们是内部资本市场发挥作用的组织载体。

1.4.1结算中心模式。结算中心模式是指企业集团或企业内部设立资金结算中心,统一办理企业内部各成员或下属分公司、子公司资金收付及往来结算,它是企业的一个独立运行职能机构,其职能包括集团成员的转账结算、筹资、投资,并肩负监督企业资金使用方向、保证企业资金安全通畅等的责任。该种模式下,下属单位具有资金决策审批权,并且可以独立在银行开户(必须经集团公司授权)。在账户的管理权限上总部具有最高权利,企业的筹资、投资决策权仍然集中在集团公司或企业总部,下属的单位拥有更多的经营权和资金使用权。同时下属的单位有自己的财务部门,在总部的监督和引导下进行独立核算。

1.4.2内部银行模式。内部银行是企业在内部引入银行的管理体制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内部资金管理机构,其要求企业内部所有的单位都必须在内部银行开设账户,各单位遵照内部银行统一制定的结算制度进行日常现金结算及往来核算,内部银行实施银行化管理,对下属各单位统一发放贷款、对外统一筹措资金,并实施对企业资金的统一监控。该模式实际上是内部结算中心条件下将银行的管理体制引入,并强化内部资金结算中心的功能。使得内部银行成为结算中心、贷款中心、货币发行中心、监管中心,统一对企业内部实施日常的往来结算和资金的调拨、运筹。企业内部各单位均具有较独立的决策权和经营权,内部单位根据需要可以向内部银行进行贷款,但不能直接向外部单位借款,内部资金实行存贷分户管理、有偿使用原则。

1.4.3财务公司模式。财务公司是一种经营部分银行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财务公司是企业集团发展到一定条件后经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企业财务管理中心。所以财务公司兼有管理企业集团财务的职能。财务公司在形式上是作为集团公司的子公司设立的,为企业内部单位提供资金往来结算及资金筹措功能,为企业提供担保、信息咨询、投资咨询等业务,并通过银行的手段为企业广开财路,将企业资金有效利用,发挥企业资金最大效用。

2企业内部资本市场运行存在的问题

内部资本市场的治理问题增加了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代理成本,产生了信用危机,导致内部资本市场的低效率甚至是无效率。这些低效率或无效率所涉及的后果可能表现为如下一些特征,这些特征或一并出现,或只表现为其中一种或几种形式。

2.1操作利润。具有内部资本市场的总部可以按照既定方案在分部内分配现金流,各分部(包括上市子公司)的经营业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被有目的的调节。

2.2扩大风险。在有限责任制下,单个企业的风险一般不会或者很少波及其他的企业。但是处于内部资本市场上的各成员单位中,因为企业之间通过内部资本市场的交易或多或少的存在各种联系,一旦某单个企业发生风险,很容易通过内部资本市场扩散到其他的企业。在金字塔结构的控股公司内,处于最终控制人地位的企业由于掌控着下属公司庞大的经济资源,最终控制人的经营风险将会危害到下属大量的控股公司,风险的扩散效应将危害到整个集团。

2.3掏空资产。在企业集团内,由于各子公司独立核算并承担有限责任,最终控制人可以通过内部资本市场的交易行为掏空下属上市公司或处于最底层子公司的资产,将其转移至其它全资控股的公司,而使被掏空的公司处于破产的边缘。

2.4粉饰财务业绩。企业高级管理层和部分经理出于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目的,会用业绩好的部门的利润来补贴效益差的部门,使账面业绩变得更好看,而无视效率的高低。这样一种低效的补贴,既挫伤了业绩好的部门的积极性,同时也损害了其他的控股公司的中小股东利益。同时,也扭曲了内部资本市场的资本配置机制,导致预算的软约束问题。此外,这种补贴通常也会受到地方政府出于维护稳定,减少失业等方面的影响,要求企业用上市公司所融入的资金,来补助非上市的业绩差的企业。

3企业内部资本市场运行问题的解决建议

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涉及到诸多决策问题,利益相关者适当参与内部资本市场的决策,有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让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内部治理,同样需要有适当的途径,这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去实现。

3.1制度层面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公司治理归根结底是一种权利制度安排,这种权利安排依赖于一定的制度和契约去实现,在制度层面上理顺利益相关者参与内部资本市场的治理。

3.2内部控制层面。企业应当加强内部控制,一方面缓解双层代理问题,另一方面也为利益相关者参与内部资本市场的治理创造条件。通过全面预算管理使各利益相关者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和控制权,同时又通过绩效考核,鼓励各利益相关者高质量的完成与其控制权相对应的价值创造,再实施内部审计程序检查各利益相关者完成的质量情况,最后通过利益分配让利益相关者能够获得与其付出相对应的收益。

4.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研究 篇四

(一)美国

1.美国1960s年以前的货币市场――初级阶段

在美国金融史早期,“货币市场”一词通常狭义的指贷款给证券交易商和经纪商的市场。在30年代大危机后的金融改革中,建立了严格监管的金融体系:对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做出了严格详尽的规定,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业务进行了严格划分;Q条例禁止商业银行对活期存款付息,并规定了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的利率上限;建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等等。尽管受到了种种的法规束缚,但商业银行也仍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二战以后,银行的分支机构增加、规模扩大。与受到严格管理的商业银行相比,美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速度更快。50年代,商业银行资产的平均年增长率只有4.3%,而非银行存款金融机构的平均年增长率高达10%,主要有储蓄贷款社、互助储蓄银行、信用社等。

在这种金融背景下,美国形成了以商业银行、中央银行、大公司、大机构为主体的货币市场,具体有以下几个子市场:

(1)国库券市场:由财政部发行的国库券是联储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成为联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一座桥梁。

(2)票据市场:根据《1933年联邦储备法》,各银行开始办理承兑业务,银行承兑票据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开始在货币市场上流通。而这一时期的商业票据市场还不很发达。

(3)回购协议市场:经营国债、银行承兑票据等的回购业务。

2.1960s――1990s的金融创新浪潮促进了货币市场的大发展

从60年代开始,金融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货膨胀率和利率的急剧上升大大改变了金融市场的需求状况,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供给状况。与此同时,严格的`金融法规越来越束缚银行的手脚。金融机构发现旧的经营方式不再有利可图,传统的金融工具已不再能吸取资金,为了顺应需求和供给的变化,以及规避管理,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各自在竞争中寻求出路,掀起了金融创新的浪潮。毫无疑问,这次浪潮也反映在货币市场上,使货币市场出现许多新的工具,出现了新的子市场,主要有:

(1)商业票据市场:商业票据出现在18世纪,但直至1960s后才得到迅速的发展。发行票据的公司1965年为300多家,1980年增至约1000家。70年代市场未清偿商业票据的年递增率为12.4%。许多一向从银行借取短期资金的公司改为在商业票据市场上筹集短期资金。从1970――1993年,商业票据未清偿余额增加了1500%以上(从330亿美元增加到5500亿美元,见表1)。

(2)可转让存单(CD)市场:1961年以前,CD是不可转让的,所以也就不成为能在货币市场流通的一种金融工具。自从1961年花旗银行发行第一张大额可转让CD,这种金融工具迅速成长为商业银行的一种主要筹资手段。

(3)联邦基金市场:即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始创于70年代,原来是商业银行在联储账户上的超额储备和不足储备之间的余额借贷,现在已不限于联邦基金的借贷,而成为商业银行、储蓄机构、联储、外国银行的分支机构相互之间拆借短期资金的市场。

货币市场的大发展为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与资本市场一道构建起美国以直接金融为主体的金融模式。(见图1)

表1货币市场工具年末未清偿余额

年份 1970 1980 1990 1993

国库券 81 216 527 715

CDs 55 317 543 381

商业票

5.对资本市场的认识 篇五

首先,解释一下我对资本市场的大概认识。

很多人认为资本市场就是股票市场,这实际上是很不全面的。资本市场是和货币市场相对应的一组概念,他们之间的划分标准只是时间期限的不同,资本市场是指期限在1年以上的中长期资金借贷市场,相应地,融资期限在1年以下的称作货币市场。由于中长期的资金融通大多被企业用于扩大再生产而非短期的资金周转,因而该类金融市场就被称之为资本市场。

从上述定义不难看出,资本市场不仅包括股票市场,还应包括融资期限在1年以上的银行信贷市场、债券市场以及基金市场等;股票市场只是因为其规模较大,影响较深而为投资者最为熟悉。货币市场主要包括期限在1年以内的银行信贷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以及回购市场等。

若以金融工具的基本性质分类,资本市场可区分为股权市场及债券市场,前者是指股票市场,后者则指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上主要流通的凭证即为公司股票,持有股票的股东,除非是公司结束营业,其股权资产只有每年的股息收入,对公司资产不能有立即请求权。债权市场内流通的各债务工具,包括各种债券、商业本 票、存单及贷款等,其基本特点为有一定期限、有较确定的收益率、具有全额请求权。资本市场是一种市场形式,而不是指一个物理地点,它是指所有在这个市场上交易的人、机构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就其细节而言对资本市场的见解有不同的定义。有些金融学家只将有证明的物件之间的交易看作资本市场的内容,而将无证明的贷款交易另分为贷款市场。其他金融学家则将两者均看作是资本市场。公认的是长期性的资本是这个市场与其它金融市场如衍生市场、货币市场之间的区别。

然后说一下资本市场的类型。

资本市场上资本出让的合同期一般在一年以上,这是资本市场与短期的货币市场和衍生市场的区别。资本市场可以分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在一级市场上新的吸收资本的证券发行并被投资者需求。在二级市场上已经发行的证券易手。假如一个市场符合证券交易所的要求,则这个市场是一个有组织的资本市场。一般来说通过时间和地点的集中这样有组织的市场可以提高市场流通性、降低交易成本,以此提高资本市场的效应。

资本市场按融通资金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银行中长期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

银行中长期信贷市场是一种国际银行提供中长期信贷资金的场所,为需要中长期资金的政府和企业提供资金便利。这个市场的需求者多为各国政府和工商企业。一般1年至5年的称为中期信贷,5年以上的称为长期信贷。资金利率由诸如经济形势、资金供求量、通货膨胀和金融政策等因素多方面决定,一般是在伦敦同业拆放利率基础上加一定的幅度。该市场的贷款方式,有双边贷款和多边贷款之分。

证券市场是指证券发行与流通的场所。发行证券的目的在于筹措长期资本,是长期资本借贷的一种方式。证券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从证券交易的方式来考察,可分为初级证券市场和二级证券市场。如果从交易的证券种类来考察,证券市场又可分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

证券市场分为政府债券(即由政府发行的中期债券和长期债券。这些债券可在市场上随时交易,但不到期不得兑现。)、企业债券(即企业发行的、承诺在一定期限向投资者还本付息的债务凭证。)、公司股票(股份公司为筹措资本而发行的,证明股东按其所持股份享有权力与承担义务的书面凭证,是股票持有者借以获取股息和红利,以及根据规定行使股东权力的有价证券。它一般分为普通股与优先股两种。)

最后总结一下资本市场的特点和意义。

与以往所学货币市场相比,资本市场特点主要有:融资期限长。至少在1年以上,也可以长达几十年,甚至无到期日;流动性相对较差。在资本市场上筹集到的资金多用于解决中长期融资需求,故流动性和变现性相对较弱;风险大而收益较高。由于融资期限较长,发生重大变故的可能性也大,市场价格容易波动,投资者需承受较大风险。同时,作为对风险的报酬,其收益也较高。在资本市场上,资金供应者主要是储蓄银行、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各种基金和个人投资者;而资金需求方主要是企业、社会团体、政府机构等。其交易对象主要是中长期信用工具,如股票、债券等等。资本市场主要包括中长期信贷市场与证券市场。

6.2014年资本市场运行分析 篇六

(一)证监会正研究严管“余额宝们”

“货币基金不等同于银行存款,不能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能保证最低收益,过往收益不代表未来收益。”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昨日表示,部分互联网货币基金在销售、宣传推介中存在风险揭示不足的问题。证监会并表示,正研究制定加强货币市场基金风险管理,以及互联网销售基金监管的有关规则。

就在最近一周,作为一种新型的互联网货币基金,“余额宝们”的快速增长引起了市场大激辩;商业银行也开始反击,中国银行业协会2月26日深夜发文动议将余额宝纳入一般性存款;而《人民日报》则在2月28日发文力顶“余额宝”,称其推动了存款利率市场化。

证监会表示,在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近期中国货币市场基金总体上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对于满足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低风险理财需求、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发展普惠金融、促进货币市场发展、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快推动利率市场化,进一步优化基金行业资产结构均具有积极意义。

(二)肖钢:新股发行注册制改革方案年内可以完成 中国证监会主席肖钢今天参加全国人大安徽代表团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关于推进新股发行注册制改革的工作,证监会2014年的任务是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研究新股发行注册制改革的方案,今年以内内可以完成。但他强调,正式实施要待证券法修改之后,今年肯定不会实施。随着法律的通过和条件完善将逐步推行,如果2015年法律通过当然要实施。肖钢说,新股发行审核制到注册制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三)IPO超募调查:2/3超募资金不投主业

3月7日,证监会副主席姚刚表示,发审会将在3月份启动,但当月可能不会有企业发行。此前,IPO因老股转让比例偏高等问题而暂停。

事实上,证监会的老股转让政策是为了缓解IPO的“高超募”顽疾。那么,此前“高超募”的资金运用情况如何?

2009年6月IPO重启以来,A股新上市公司累计达935家,实际募集资金10872亿元;其中794家企业存在超募现象,超募资金共计3786亿元。《投资者报》以这794家超募公司为蓝本,分不同板块对超募资金流向进行了梳理。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的超募资金使用率分别为54%、78%和65%。

虽然各个板块资金使用率均较高,在已使用的超募资金中,有2/3没有投入到实体运营中,其中创业板尤甚,该板块内已使用的超募资金686亿元,但近八成资金没有投入到实体运营中。

总体来看,多数上市公司将大部分超募资金用于补充流

动资金,主板最高、中小板次之、创业板最低。

(四)IPO终止审查队伍增3家 今年终止公司已达16家

虽然IPO申报已经暂停14周,但终止审查队伍一直在扩容。根据证监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周又有3家公司的IPO申请终止审查。至此,今年以来终止审查公司数量已经达到16家。

证监会公布信息显示,3月上旬终止审查的3家公司分别为中国铁路物资股份有限公司、四川龙蟒钛业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新产业生物医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终止审查日期分别为3月11日和3月12日。

公开信息显示,虽然IPO申报已经连续14周陷入空窗期,但目前IPO排队企业仍有687家。其中,上交所171家,深交所516家,包括233家创业板企业。

(五)IPO不畅转身借壳并购 15个月内241家公司重组

2013年以来,A股市场开始流行并购重组。不仅进行并购重组的上市公司数量大幅上升,交易金额也屡创新高,进入2014年则更甚。

2013年至今,A股市场共有241家上市公司完成或正在进行重大资产重组,占上市公司总数近一成。而在2011年及2012年,这一数字均未超过70家。若以交易总金额来比较,2011年曾超过2200亿元,2012年回落至1100亿元左

右,而在2013年至今,剔除重组失败及停止实施等情况后,交易总金额仍已达5601.03亿元。

(六)新三板657家啸聚直逼中小板

3月20日,三多堂、绿伞化学正式登陆新三板,挂牌公司数量累计达到657家。新三板推出近8年之后,终于开始扩张式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新三板崛起始于近两年。新三板公司试点仅限于中关村试验区时,6年间挂牌公司仅125家。而2012年8月试点扩大至四大园区以后,挂牌公司数量逐渐增多,截至2013年年末共有355家。

去年下半年,监管层再加大新三板推进力度,不仅将挂牌公司放宽至多种所有制、各种行业,而且将试点扩充至全国,不再局限于高新园区。一时间,各地申报公司蜂拥而上,2014年1月24日新增挂牌多达266家。截至3月20日,新三板挂牌公司数量累计已达657家,数量远超创业板,仅落后于中小板62家。

二、资本市场3月份金融动态运行分析

3月份,资本市场总体运行稳定。目前,主板(中小板)、创业板首发在审企业数量较多,在较长时间内难以轮到新申报企业。今年要研究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方案,《证券法》也已启动修订程序,有关股票发行的规则可能会有变化,对发行人信息披露要求会更严,发行人和保荐机构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会更多。

在场内市场方面,目前企业排队积压现象严重,新股发行方案也将有变化,可能会增加新申报企业的成本和负担,鼓励企业选择在新三板挂牌、到境外上市等多种方式融资发展。当前主板和中小板在审企业450余家,创业板在审企业230余家,企业排队积压现象较为严重。除了排队企业数量过多,等待时间过长之外,证监会透露随着今年要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方案,《证券法》也已启动修订程序,预计新股发行方案会有变化,乃至“重新设计发行方案”。与此同时,新股首日交易机制也将进一步作出调整。

7.资本市场监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篇七

一、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

股权分置改革是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 也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第一, 有利于机构投资者成长。投资者结构失衡是制约我国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发达资本市场, 市场主体的博弈主要发生在机构投资者之间。股权分置改革消除了股票基础价格确定的不确定性, 使证券市场成为机构投资者真正的舞台, 有利于机构投资者主体地位的确立, 使价值投资理念成为市场主流, 促进机构投资者全面、快速地发展。

第二, 有利于保护投资者权益。股权分置改革是市场参与者的股份优势、资金优势和信息优势的重叠交加, 使信息不对称更加突出, 保护投资者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在清晰监管目标的同时, 强化《证券法》赋予监管机构的权限, 增强监管手段和执法能力, 形成对证券犯罪的震慑力量, 树立我国资本市场公平、有效和透明的形象, 有利于保护投资者权益。

第三, 有利于增强资本市场竞争力。经济的全球化为资本市场一体化奠定坚实基础和制度环境。股权分置改革推进我国资本市场融入国际市场, 借鉴西方资本市场发展经验, 解决我国资本市场分置面临的问题, 有利于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程, 增强我国资本市场竞争力。

二、股权分置改革中资本市场监管面临的问题

第一, 传统监管模式与新的监管对象不相适应。传统监管模式以信息披露为中心, 以公司业绩会计真实性为内容, 注重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股权分置改革后, 监管对象主要是控股股东、高管人员、机构投资者和外资。要求立足于动态监管和过程与结果控制。既要把绩差公司当作重点, 也要重视对绩优公司的监管, 不仅真实性难度增大, 而且信息披露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传统监管模式很难适应。

第二, 传统考核指标与现行考核目标不相适应。国有股是我国股票市场的重要力量, 也是非流通股的主体, 业绩考核以静态的净资产为主要标志, 是资本市场特殊的主体, 也是影响资本市场公正性的重要因素。股权分置, 国有股成为可流通股, 国有资产的管理与考核转向以股价市值为基础和核心。国有股原有考核指标不利于国有股以平等的市场主体进入市场。

第三, 市场化发展与行政化监管不相适应。股权分置时期, 我国资本市场具有自身体制上的特殊性, 很难按照市场规律运作, 必须发挥政策作用解决制度性障碍。股权分置改革后, 资本市场的市场化程度提高。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 按市场规律运行成为客观必然, 行政手段作用减弱, 市场主体日益成熟和理性, 维权意识增强。习惯于行政化、强制性的监管模式难以奏效;重行政控制、轻经济手段调控等监管也难以适应市场发展要求。

第四, 监管资源与监管任务不相适应。股权分置改革后, 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与艰巨的监管任务, 监管资源相对显得难以适应。一是监管力量有限。面对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张、监管对象的日益复杂, 出现捉襟见肘的局面。二是监管经验有限。我国发展资本市场的时间还不长, 积累的监管经验依然有限, 处理新情况经验不足的冲突可能会更加明显。三是监管权力有限。对于查处千变万化的市场违规行为缺乏自由裁量权, 加之行政监管的灵活性不够, 在执法时难以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情况。

第五, 维护市场主导权与实现资本市场一体化不相适应。股权分置改革为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 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与国内外市场一体化不相适应。我国正由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 发展资本市场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坚持学习和借鉴别国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 坚持自己的立场和道路, 注重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维护以定价权为核心的资本市场主导权和话语权。然而, 大量优质企业海外上市, 严重削弱了我国资本市场核心竞争力。海外交易所竞相开发中国概念衍生产品, 将对我国资本市场构成新的不良影响。如何正确处理维护市场主导权与实现资本市场一体化的关系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三、完善资本市场监管的对策建议

第一, 树立正确监管理念。树立正确监管理念是实现保护投资者权益, 保证市场公平、有效和透明及减少系统风险的监管目标, 创造良好市场监管环境和氛围, 推动资本市场的市场化进程的重要保证。树立正确监管理念, 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 逐步放松行政管制, 减少和简化行政许可, 重视发挥自律组织的作用, 完善持续监管、实时监管、司法监管、自我监管机制, 提高监管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第二, 完善证券市场法律。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健全法制是强化资本市场监管的法律保证。完善对投资者权益的法律保护:一是要无条件受理证券市场发生的各种民事纠纷案件;二是扩大证券民事赔偿诉讼的范围;三是使没有起诉的受损投资人也能按照法院判决获得同等赔偿;四是进一步完善投资者保护基金的运作, 使一些受到违法行为损害的投资者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得补偿。

第三, 建立多层监管体系。股权分置后, 资本市场监管的市场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 需要完善执法体系、监管体制和执法机制。一是要强化证监会与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等的金融协作机制, 共同建设金融安全网, 共同对付金融犯罪行为;二是借鉴国外经验,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强化证券监管当局与公安部、最高法院等方便、快捷的执法协作机制, 提高执法效率;三是要建立和完善包括执法司法、和解制度、仲裁制度、听证制度和民事诉讼制度在内的一整套机制, 依法按规办事, 实现资本市场的法治;四是要建立包括监管机构、自律监管、中介机构、社会监督在内的多层次监管体系,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第四, 健全国资管理体系。股权分置改革为进一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了新的机遇。一是利用资本市场的兼并收购、资源配置功能, 优化国有经济战略布局和结构完善, 充分发挥国有资产对社会资本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二是建立全流通机制下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督促国有资产经营者以平等的主体资格参与资本市场的活动, 完善公司治理;三是完善市场化的国有资产运行环境, 以市场化的方式而不是行政分配的方式, 推进国有股份之间的资产配置、产品供应和资本运作;四是重塑国有资产管理的业绩考核体系, 将以净资产为评价核心转变为以股价为评价核心, 使国有资产的价值衡量更加市场化、显性化、科学化;五是精心设计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建立有利于国有企业成长的长效机制。

第五, 健全自律监管组织。自律监管组织是资本市场监管的重要力量。他们颁布的自律性规则是资本市场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交易所依法办事的具体体现, 成为政府部门行政化监管手段的有益补充。进一步发挥自律组织如证券业协会、期货业协会、证券交易所和期货交易所的作用。一是要完善自律规则体系。特别是要完善上市规则、交易规则和会员规则;二是完善各项监管制度。主要包括:诚信制度以及董事行为、保荐机构、投资者保护等方面的监管法规制度。

第六, 强化高管人员监控。股权分置改革后, 上市公司大股东、高管人员将从后台走向前台, 成为影响股票市场发展的重要参与主体, 对其实施联动监控就显得尤为必要。一是要建立上市公司大股东、高管人员及关联方数据库, 设计科学、合理的禁售、限买监控机制, 实行交易、持股事前预告和事后披露制度;二是强化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和最终实际控制人的披露义务, 制定规范大股东、高管人员及关联方的合规交易指引, 重点防范和打击利用信息披露、关联交易、并购重组等信息控制优势和持股优势, 进行虚假披露、利益输送、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等违法违规行为;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大股东股改对价承诺的专项监控, 健全相关提醒、敦促、曝光等提示和处罚机制;四是要督促上市公司推动公司治理建设, 严格规范和控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对外担保、关联交易、委托理财、改变募集资金用途等行为。

第七, 强化交易行为监管。股权分置改革中机构投资者和中介机构在给市场带来理性投资的同时, 还会借助各种优势, 形成不利于公平交易的交易行为, 强化对其交易行为的监管变得越来越重要。一是完善机构投资者综合信息报备制度,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二是根据机构投资者的不同类别, 完善和实施分类监控和处理机制;三是推进建立机构投资者交易风险警示机制, 进一步完善机构投资者交易信息披露制度;四是重点监控和防范机构投资者违法违规行为;五是重点加强对市场中介机构交易行为的监管, 逐步建立关联账户报备机制和交易报告制度;六是重点防范中介机构通过其业务和信息优势, 损害服务对象和其他投资者权益的行为。

第八, 扩大市场信息披露。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的基础和灵魂。扩大市场信息披露:一是要制定收购兼并信息披露细则, 研究制定股权激励计划的信息披露规定;二是改革信息披露监管方式。改革以形式审核为主的披露方式, 建立合理怀疑和质疑式审查的监管方式, 探索建立由会员单位研究机构、证监局、交易所联合对合理怀疑对象进行联审的机制, 缩短立案周期, 加大惩处力度;三是必须强化对股价异常波动与信息披露联动关系的调查与处罚, 强化股票停牌、严格公司和个人问责等市场监察措施, 逐步形成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有效约束和威慑。

8.资本市场问题论文 篇八

一、研究背景

我国经济正经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资本市场作为市场经济的高级形态。一直处在转轨的最前沿。现阶段,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国有企业的改制、城镇住房商品化的推进、工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加入WTO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逐步全面接轨等等,都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较充分的社会经济环境。我国资本市场的作用会愈发重要,并成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工具。其中2007年的股票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尤为明显。当然,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只有十几年历程,目前存在许多制度上的障碍和功能上的缺陷,使其偏重筹资功能,而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发挥得很不理想,导致运行的低效率。因此,市场“规范化”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二、我国资本市场非规范化运行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不当干预

首先,在资本市场的实际运行中,不同程度地受政府行为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我国,政府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又是政策的操作者。我国的政府干预的目的,在于通过提供制度安排来建设资本市场以促进企业改革。当股市处于熊市时,国家便会出台“利好”政策,诱导投资者人市,增加股市资金量,拉高股价,造成股市“繁荣”景象;而当股市一路飙升、泡沫不断增加时,国家又会出台“利空”政策,人为打压股市,从2007年初至9月,国家已经5次加息,希望通过从紧的货币政策来调节高温的股票市场。然而根据统计数据表明,自2006年8月以来,上证指数在每次加息后的第二天都是以上涨收盘。笔者认为,这种看似事与愿违的结果其实是一些获得了经营权和控制权的人市者及机构投资者,利用内幕消息和技术、交易上的便利,哄炒股价,最终是中小散户被套,庄家获取巨大的投机收益。这种情况加大了我国资本市场的投机性,异化了资本市场的财产再分配功能,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成为加剧股市泡沫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此而言,政府试图通过“政策救市”以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初衷,在客观上并未发挥作用,反而给自身累积了政策性风险。

其次,政府设计资本市场有其自身的预期和利益,但政府的利益又与普通投资者的利益之间存在冲突。并形成多种原发性的矛盾。这些矛盾表现在投资者的市场行为上,是侧重资本利得而忽视了投资收益,使投资收益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由于预期收益的高度不确定与资本市场的高度投机密切相连,导致证券市场的波动性很大。如2007年5月30日政府将原来千分之一的交易印花税上调到千分之三,这一政策出台后,股市大跌,中小散户直到两个月后才从套牢盘中缓过神来。

笔者认为,国家对资本市场的政策干预应当着重关注于对中长期信贷市场特别是现代银行制度的完善。在股票市场上,股票价格波动是正常现象。只要投资人的资金不过多地依赖银行,一旦价格下跌受到损失,只会影响财富的分配格局,减少财富效应,不会形成系统性风险。金融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越强,越应控制信贷的扩张,做好金融资产结构和货币供应量的调整才是金融市场稳健发展的保证。

(二)上市公司良药不齐

上市公司业绩能够稳步增长是资本市场稳定与发展的基石,唯此资本市场才能健康发展。然而我国上市公司很多质量不高,业绩不佳,影响了资本市场整体功能的发挥。我国资本市场以前出现的问题大多源于股权分置,这一问题已经在2006年基本解决,现阶段仍有以下两种诟病:一是委托——代理关系的扭曲,主要体现在层层委托、委托人和代理人的身份不明晰,后果是国家股股东代表可能因缺乏积极监控的激励机制而对董事会的工作漠不关心,形成“弱势控制”,不能有效监督董事会,或可能凭借控股地位直接进入和操纵董事会,形成“强势控制”,凌驾于股东大会之上,使股东大会如同虚设;二是内部人控制问题,一方面由于内部人拥有比外部人更多信息的优势且大多是有经验和能力的职业经理人,如果他们能尽心尽责地工作,内部人控制也会转化为积极的效用,并有利于公司成长壮大,但也可能把自己的信息优势、工作经验和管理才能用于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使得股东权益受损。

笔者认为应当推进制度创新,进一步强化监管和公司治理,从上市公司自身进行约束规范,维护良好的资本市场运行。

(三)机构投机行为的负面影响

目前由于中国的资本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法规制度不健全,再加上证券业“暴利”现象的影响,致使有的基金经理在业务经营中为追求高利润而不顾市场规则,利用各种手段进行投机活动。他们的投机行为对于发展资本市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都造成很大影响。首先,作为承销商的证券公司对上市公司质量把关不严。或与上市公司勾结弄虚作假,或不履行对上市公司的工作辅导,直接影响上市公司的质量。其次,券商作为资本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应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但中国的证券公司因其行为不规范而造成市场的不安定,典型案例如ST金泰连续42个涨停事件就是股庄操纵市场所为。

对于这种投机行为的控制。离不开对证券公司监管体制的完善和创新,特别是强化主体的自律监管,国家应加强对违规操作的惩罚力度。

三、结语

资本市场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为各种中长期融资提供了有形和无形的场所,其中包括交易主体、客体、中介机构及监管机构。任何一方不健全、不规范均会影响资本交易的顺利进行和资本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中国资本市场应以规范化为发展目标,通过完善市场体系和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将规范与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不断开拓创新,激发市场活力,防范金融风险,以提高证券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提高市场的国际化程度。

上一篇:搞笑脑筋急转弯大全及答案下一篇:医疗核心制度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