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毒理学第十一章管理毒理学

2024-10-05

基础毒理学第十一章管理毒理学(6篇)

1.基础毒理学第十一章管理毒理学 篇一

幼儿心理学第十一章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课题: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与意义

目标:

掌握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含义,了解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重点:

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难点:

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方法:

讲授、讨论

课时:

课时

过程:

一、社会性及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1.社会性:

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行为方式,如对传统价值观的接受,对社会伦理道德的遵从,对文化习俗的尊重以及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

2.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发展(也称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儿童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二、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

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标。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儿童发展的三大方面。

完美的人格对一个人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及事业的成功具有促进作用。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社会交往能力等对其事业的成功是很重要的。

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幼儿社会性发展在人的一生的社会性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其未来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此阶段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一)人际关系的建立

社会性的核心内容就是人际关系。

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幼儿与成人的关系,主要指幼儿与父母的关系(亲子关系);二是幼儿与同伴的关系。

(二)性别行为的发展

性别行为是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

(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道德的发展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体验及道德行为。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就是这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或倾向。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

(四)攻击性行为

也称侵犯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却经常发生的行为。

小结:

作业:

1.什么是社会性发展?

2.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有什么意义?

3.幼儿社会性发展有哪些内容?

课题:

幼儿人际关系的发展

目标:

了解亲子关系对幼儿的作用,儿童依恋的发展的阶段以及亲子关系的类型。

重点:

儿童依恋的发展的阶段以及亲子关系的类型

难点:

儿童依恋的发展的阶段以及亲子关系的类型

方法:

讲授、讨论

课时:

课时

过程:

一、幼儿亲子关系的发展

1、亲子关系的含义:

亲子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

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2、亲子关系的作用:

1)早期的亲子关系是以后儿童建立同他人关系的基础,儿童早期亲子关系好,就比较容易跟其他人建立比较好的关系。良好的依恋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满足了孩子爱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而实现的。

2)父母教养态度和方式直接影响到儿童个性品质的形成,是儿童人格发展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一)依恋关系及依恋行为

1.定义: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

2.形成时期:

6-7个月时,“认生”

3.依恋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出生-3个月):无差别社会反应的阶段

第二阶段(3-6个月):有差别社会反应阶段

第三阶段(6个月-3岁):特殊情感连接阶段

4.儿童依恋行为的类型:

1)回避型

2)安全型(较好的依恋类型)

3)反抗型

5.早期依恋的儿童发展的影响的表现:

1)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儿童积极的探索

2)婴儿期的依恋质量影响到儿童的同伴关系

6.如何培养孩子良好依恋

1)父母亲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并要保持愉快的情绪。

2)父母亲对孩子所发出的信号要敏感地作出反应,要注意孩子的行为,并给予一定的照顾。

(二)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1.亲子关系的类型: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

民主型的亲子关系最有益于幼儿个性的良好发展。

2.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1)民主型。

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关系融洽,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自我控制、信心、探索性等方面的发展较好。

(2)专制型。

这类家庭的孩子,或是变得驯服、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是变得自我中心和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

(3)放任型。

这种家庭培养的孩子,往往形成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自命不凡、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许多不良品质。

3.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

婚姻关系、家庭结构以及家庭规模与出生顺序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亲子关系。

小结:

作业:

1.儿童依恋的发展分成几个阶段?依恋发展对幼儿健康发展有哪些作用?

2.亲子关系有几种类型?不同类型对儿童个性的影响如何?

课题:

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

目标:

学习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特点,了解同伴交往对儿童发展的作用,知道如何帮助幼儿改善同伴关系。

重点:

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特点

难点:

同伴交往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如何帮助幼儿改善同伴关系。

方法:

讲授、讨论

课时:

课时

过程:

二、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

(一)幼儿同伴关系发生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物体中心阶段。这时,儿童之间虽有相互作用,但他把大部分注意都指向玩具或物体,而不是指向其他儿童。

第二阶段:简单相互作用阶段。儿童对同伴的行为能作出反应,并常常试图支配其他儿童的行为。

第三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出现了一些更复杂的社会性互动行为,对他人行为的模仿更为常见,出现了互动或互补的角色关系。

(二)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

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①3岁左右的儿童,在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彼此间没有联系,各玩各的;

②4岁左右的儿童,联系性游戏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的游戏形式;

③5岁以后的儿童,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

④幼儿期同伴交往主要是同性别的儿童交往,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明显。

女孩更明显表现出交往的选择性,其偏向更加固定,女孩在游戏中的交往水平高于男孩,男孩对同伴的消极反应明显多于女孩。

(三)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1.同伴交往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2.同伴交往可以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3.同伴交往对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及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4.同伴交往可以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四)交友关系中的问题儿童

存在交往困难的儿童分两种:被忽视型幼儿、被排斥型幼儿。

帮助在幼儿期交往困难的儿童要做到:首先,要使他们了解受欢迎儿童的性格特点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学习怎样与他人友好相处。同时,教师要引导其他幼儿发现这些幼儿的长处,及时鼓励和表扬,提高这些幼儿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达到促进儿童交往、改善同伴关系的目的。

小结:

作业:

游戏中幼儿的同伴交往是如何发展的?同伴交往对幼儿发展的作用有哪些?

课题:

幼儿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

目标:

了解男女间的性别差异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知道如何看待儿童的性别行为,学习游戏中幼儿的性别行为的主要表现

重点:

男女间的性别差异的主要表现

难点:

游戏中幼儿的性别行为的主要表现

方法:

讲授、讨论

课时:

课时

过程:

一、性别差异

1、身体、动作和感觉的发展方面

女孩出生时身体和神经方面较发达,较早学会行走和达到青春期。男孩出生时肌肉发展较成熟,肺和心脏较大,对痛的敏感性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孩在需要力量和大动作技能的活动中占据优势。

2.认知发展方面

幼儿期女孩在言语能力上占优势,这种优势在中学阶段显著增长,包括词汇、阅读理解和言语创造性。

3.社会性和情绪性发展方面

男孩更多地成为攻击者和被攻击者,特别是身体上的攻击,即使在早期社会性游戏中也是这样。

4.特殊发展方面

男孩容易出现学习问题、阅读困难、言语缺陷和情绪问题。

二、性别角色与性别行为

1、含义:

1)性别角色属于一种社会规范,是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社会期望。男女两性是由遗传造成的,男女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则是从儿童时期起接受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

2)性别行为:

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

3)

男女同一化:

是指一个人身上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特点。

他们的特征是:有自信心、事业成功、愿意为家庭和自己的信念奋斗(男性特征);温和、文雅、愿意献身(女性特征)。这种双性文化理论强调,应该从儿童早期就开始进行无性别歧视的儿童教育,而不过分强调性别差异。

2.如何看待儿童的性别行为?

1)帮助儿童形成性别角色,发展性别行为是成人的任务。

2)正确确认性别角色和相应的性别行为是儿童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3)高水平的智力成就是同糅合两性品质的男女同一化相联系的。

4)过分划分两性不同的作用会妨碍男女儿童的智力和心理发展。

5)适当淡化幼儿的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对形成男女同一化性格是有利的。

三、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

1.幼儿期已经表现出一些性别差异,这种差异明显体现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

2.幼儿期已经开始有了个性方面比较明显的性别差异,这种差异随着年龄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小结:

作业:

游戏中幼儿的性别行为有哪些表现?如何对待幼儿的性别行为?

课题: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目标:

掌握亲社会行为的概念,了解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是如何形成的,学习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

重点: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是如何形成的难点: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

方法:

讲授、讨论

课时:

课时

过程: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的含义: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亲社会行为发展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1.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是以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体验的发展为前提的。

2.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儿童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有机结合。

3.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是在移情的基础上,产生同情,进而产生安慰、援助等行为。

v

移情

v

1)指从他人角度来考虑问题。

v

2)移情的作用:

v

3)移情是幼儿道德认识发展的主要方面,而由此产生的同情心是幼儿道德情感发展的具体体现。

v

4)移情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前提,也可以作为产生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动机。

二、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

亲社会倾向在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就可以看到,如对他人的困境表示或做出哭泣反应。关于早期分享的研究发现,将玩具出示或递给不同的成人(母亲、父亲或陌生人),在1岁半的儿童中是很常见的行为。并且,这种分享活动不要求鼓励、引导和奖赏。1岁半左右的孩子,不仅接近有困难的人,而且提供特定的帮助。

幼儿的均分观念占主导地位,4~5岁时分享观念增强,表现为从不会均分到会均分;5~6岁时分享水平提高,表现为慷慨行为的增多。在幼儿的同伴交往中,这种现象也很明显。

小结:

作业:

什么是亲社会行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是如何发展的?

课题: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目标:

掌握攻击性行为的概念,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以及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重点:

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以及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难点:

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以及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方法:

讲授、讨论

课时:

课时

过程: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

1.含义: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行为。

2.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或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行为更多是破坏玩具、物品或直接争夺;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3)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二、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1.父母的惩罚

惩罚对攻击型和非攻击型的儿童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对非攻击型儿童能抑制攻击性,但对攻击型儿童则加重攻击性行为。

2.榜样

电视上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儿童以后的攻击性行为,暴力还能影响儿童的态度。

3.强化

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听之任之就等于对侵犯行为的强化;成功运用了攻击性策略控制同伴,会增加和加强他以后的攻击性。

4.挫折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对孩子来说,家长或教师的不公正是挫折产

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的发展

(一)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社会性无明显差异;同时,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中可能存在两极分化现象。

(二)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中的突出问题

目前,我国独生子女普遍存在任性、依赖性强、自私、不合群、胆小等问题,这给幼儿教育及其他阶段教育带来很大挑战。

(三)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

形成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的教养态度和方式,独生子女家庭中典型的教养方式是溺爱和过分保护。

(四)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教育

1.给孩子充分的活动的自由,培养独立性。

2.要让孩子知道行为的限度,不能无原则地满足不合理要求,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3.给孩子提供充分的同伴交往机会,使孩子逐渐学会与同伴友好交往。

4.幼儿园要加强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家园配合,促进独生子女的健康发展。

小结:

作业:

1.什么是攻击性行为?幼儿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有什么特点?

2.我国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进行教育?

仅供参考

2.葡萄酒基础知识第十一章 篇二

“法兰西”奇迹

1992年,已有医学报告提出,虽然法国人经常食用动物性脂肪含量高食品,胆固醇摄入量大,法国人平均胆固醇含量也都不低于其他国家,但法国人因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比例却是最低,法国人每10万人中心血管疾病患者仅有61人,仅是美国的60%,这和法国是消费葡萄酒最高的国家有关。资料显示,进餐时饮用葡萄酒的法国人,比起那些进行正常饮食(不包括葡萄酒)的人,心血管疾病和发病率及死亡率都较低。这就是所谓的“法兰西奇迹”(The French Paradox)。

“法兰西奇迹”引出的结论是:法国人、英国人和美国人的饮食习惯基本相同,较显著区别是,英国人爱喝一种叫威士忌的蒸馏烈性酒;美国人则爱喝啤酒;法国人则钟情于葡萄酒,而引起彼此健康差别正是--------葡萄酒。

一、葡萄酒的保健作用

1、增进食欲

葡萄酒鲜艳的颜色,清澈透明的体态,使人赏心悦目;倒入杯中,果香酒香年鼻;品尝时酒中单宁微带涩味,促进食欲。所有这些使人体处于舒适、欣快的状态中,有利于身心健康。

2、滋补作用

葡萄酒中含有糖、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这些都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素。它可以不经过预先消化,直接被人体吸收。特别是对体弱者,经常饮用适量葡萄酒,对恢复-健康有利。葡萄酒中的酚类物质和奥立多元素(Oligoe Lement),具有搞氧化剂的功能,可以防止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反应性氧(Ros)对人体的伤害(如对细胞中的DNA和RNA的伤害),这些伤害是导致一些-退化性疾病,如白内障,心血管病、动脉硬化、老化的因素之一。因此,经常饮用适量葡萄酒具有防衰老、益寿延年的效果。

3、助消化作用

蛋白质最优良佐餐饮料。葡萄酒能刺激胃酸分泌胃液,每60-100克葡萄酒能使胃液分泌增加120毫升。葡萄酒中单宁物质,可增加肠道肌肉系统中平滑肌肉纤维的收缩,调整结肠的功能。对结肠炎有一定疗效。甜白葡萄酒含有山梨醇,有助消化,防止便秘。法国大餐正是由于葡萄酒的加入,才使美味不腻不倦。

4、减肥作用

葡萄酒有减轻体重的作用,每升干葡萄酒中含525卡热量,这些热量只相当人体每天平均需要热量的1/15。饮酒后,葡萄酒能直接被人体吸收、消化,在4小时内全-部消耗掉而不会使体重增加。所以经常饮用干葡萄酒的人,不仅能补充人体需要的水分和多种营养素,而且有助于减肥。

5、利尿作用

一些白葡萄酒中,酒石酸钾、硫酸钾、氧化钾含量校高,具利尿作用,可防止水肿和维持体内酸碱平衡。

6、杀菌作用

很早以前,人们就认识到葡萄酒的杀菌作用。例如: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葡萄酒中的抗菌物质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传统的方法是喝一杯热葡萄酒或将一杯红葡萄-酒加热后,打入一个鸡蛋,搅拌一下,即停止加热,稍凉后饮用。研究表明:葡萄酒的杀菌作用是因为它含有抑菌、杀菌物质。

二、葡萄酒对某些疾病的辅助治疗作用

1、葡萄酒与心血管病的防治

葡萄酒中的原花色素,能够稳定构成各种膜的胶原纤维,能抑制组氨酸脱羧?,避免?生过多的组氨,降低血管壁的透性防止动脉硬化。另外,原花色素梗 塞死亡的危险。据美国医学研究会统计资料表明:喜欢饮用低度葡萄酒的法国人、意大利人,心脏病死亡率最低,而喝烈性酒多,葡萄酒少的美国人、芬兰人心脏病死亡率很高。

2、葡萄酒对脑血栓的防治作用

葡萄酒中含有白藜芦(Resveratrol),它是一种植物抗毒素,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作用。葡萄酒中的的藜芦存在于葡萄皮上,是一种到杉新?葡萄配糖体,在-红葡萄酒中每升含1微克左右,而在白葡萄酒中只含0.2微克。实验表明:即使将红葡萄酒稀释1000倍,对抑制血小板的凝集作用仍然有效,抑制率达42%,可减少脑血栓的发生。

3、葡萄酒可防治肾结石

德国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适量饮用葡萄酒可以防止肾结石。慕尼黑大学医学研究所的医学家们最近指出:多饮用饮料可以防止肾结石的传统说法并不科学,也不全面,最-重要的是要看饮用何种饮料,通过对4.5万健康人和病人的临床观察,研究人员确认,经常饮用适量葡萄酒的人,不易得肾结石。研究人员发现,适量饮用不同饮的人,得肾结石的风险也不一样,每天饮用四分之一公升咖啡的人,得肾结石的风险要比无此习惯的人低10%;常饮红茶则要低14%;而常饮葡萄酒的人得肾结石的机会最少-,得病的风险要比无习惯的人低36%。

4、葡萄酒可预防乳腺癌

最新试验结果显示:以葡萄酒饮料,喂养已诱发得了癌症的老鼠,发现葡萄酒对癌症有强烈的抑制作用。美国伊利诺斯药科大学的研究人员,选用了桑椹、花生、葡萄皮中-抗癌活力最强。美国科学家最近了现,葡萄酒里含有一种可预防乳腺癌的化学物质,位于旧金山葡萄酒研究所的罗伊?威廉姆斯在华盛顿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他们在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中发现一种有预防乳腺癌作用的物质。这一物质这所以有这种功效,是因为它能抗雌激素,而雌激素与乳腺癌有关。

5、葡萄酒能抑制脂肪吸收

日本科学家发现,红葡萄酒能抑制脂肪吸收,有老鼠作试验,老鼠饮用葡萄酒一段时间后发现,其肠道对脂肪的吸收变缓,对人作临床试验,也获得同样的结论。

6、红葡萄酒防治视网膜变性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发现:红葡萄酒有防止黄斑(视肉膜)变性的作用。黄斑变性是由于有害氧分子游离,使肌体内黄斑受损,而葡萄酒,特别是红葡萄酒中含有能消除氧游-离基的物质--白黎芦醇,能保护视沈觉免受其害。试验证实:经常饮用少量红葡萄酒的人,患黄斑变性的可能性比不饮用者低20%。

7、葡萄酒有助于提高记忆力

科学家公布的试验结果表明:适量饮用葡萄酒,有助于提高大脑记忆力和学习能力。两位来自米兰大学的医生经进大量实验发现,适量饮用葡萄酒将促进大脑内产生一定量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能促进一种与神经细胞记忆有关的生成。据测定:饮用葡萄酒后这种的生成量比未饮者增强大脑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另一位医生发现,肥胖患者在减肥期间适当饮用葡萄酒,将保持旺盛的精力,不会因为节食而萎靡不振,导致记忆力减退。

8、葡萄酒能防治感冒

至今全世界对流行性感冒尚发无良策,因为流行性感冒的病毒对大多数药物都有抗药性。但是,人们发现:常饮葡萄酒的人群中,很少感冒。这理现象引起注意,他们把红、白葡萄酒和葡萄原汁加在病毒培养液中进行试验,结果是:单纯疱疹病毒各柯萨奇病毒等常见感冒病毒,在葡萄酒和原汁中都可-丧失活力,其中葡萄皮浸出的原汁效果最好。科学家认为,这是因为葡萄含有“苯酚”类化合物,能在病毒表体成一层薄膜,使其难以进入人体细胞,从而达到防治感冒的-效果。由于“苯酚”主要存在葡萄皮上,所以感冒时,饮用热的红葡萄酒,可减轻感冒症状和预防感冒。

当然,虽然葡萄酒有以上这些好处,但不要忘了它还是酒,只要有酒精成分多少都会对肝脏造成威胁,所以在饮用上要适量。

所谓“适量”是:若以一杯含有10克酒精成分、120到150毫升的葡萄酒为标准,男性每天不能饮用超过四杯,女性则不能超过两杯。女性饮用量是男性的一半,因为女性体内的脱氧酶(dehydrogenase促进酒精新陈代谢),只有男性的一半。但若超过此限,死亡率不减反增。饮酒过度能造成肝癌和肝硬化等疾病。

并且也不是人人都能喝,若是肝功能不佳,或是有任何急慢性肝炎、经常的酗酒者,这时只要再多一点酒,对这些人来说都可能是毒药。

最好是每天都喝。因为葡萄酒的抗氧化剂和抗凝结剂的效用只有24小时。

日常生活中,用葡萄酒代替其他佐餐饮品,不仅得到味觉上的享受,还可以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状况,是重视健康的现代人最好的选择。

后记

3.基础毒理学第十一章管理毒理学 篇三

【考纲要求】

1.氨基苷类抗生素的抗菌作用、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

2.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的临床应用。

来源:考试大

【考点纵览】

1.氨基苷类抗菌谱、不良反应及预防。

2.氨基苷类抗生素的抗菌机制为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3.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的抗菌特点。

【历年考题点津】

1.下列氨基甙类抗生素均对前庭功能有损害,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和平衡障碍,发生率最高的药物是

a.链霉素

b.庆大霉素

c.妥布霉素 来源:考试大

d.奈替米星 来源:考试大

e.西索米星

答案:a

2.链霉素和红霉素抗菌作用针对的细菌结构部位是

a.细胞壁上肽聚糖

b.细胞壁上脂多糖

c.细胞质中核蛋白体

d.细胞膜上中介体

e.细胞染色体dna

答案:c

3.氨基苷类抗生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是

a.抑制骨髓

b.耳毒性 来源:考试大

c.肝毒性

d.心脏毒性

e.消化道反应

答案:b

4.下列对绿脓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作用最强的氨基苷类抗生素是

a.卡那霉素

b.庆大霉素 来源:考试大

c.阿米卡星

d.妥布霉素

e.链霉素

答案:d

(5~6题共用备选答案)

a.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b.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来源:考试大

c.影响细菌细胞膜通透性

d.干扰细菌叶酸代谢

e.抑制细菌dna螺旋酶

5.头抱菌素类药物的抗菌机制是

答案:b

6.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抗菌机制是

4.第十一届护理学院学生会章程 篇四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护理学院学生会是在护理学院党总支领导和团总支指导下,团结带领全院青年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群众组织。第二条 学生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第三条 学生会的基本任务是:

(一)遵循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院党总支和团总支的指导下,团结全院同学,积极开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自我教育活动。

(二)坚持 “加强人文、突出护理、注重整体、体现社会”的办学特色,秉承“明德、学是、格物、求真”的校训,协助学院培养党、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三)协助学校各级党组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同学在实践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四)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方针,广泛开展各种生动活泼、健康有益的活动,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促进同学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五)沟通院团总支与同学之间的联系,促进同学之间、同学和教职工之间的团结,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在维护学院集体利益的同时关心广大同学的利益 及时反映同学的意见和要求协助学校创造良好的教学秩序和学习、生活环境。

(六)加强学生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培养“有能力、有魄力、有毅力、有魅力、有爱心”的优秀学生干部。第二章 会员

第 一 条 凡取得泰山医学院学籍,现为护理学院管理的全日制在校中国籍本、专科生,承认本会章程,均为会员。第 二 条 会员根据本章程享有下列权利:

(一)对学生会工作有批评、建议、咨询和监督的权利;

(二)在本会内享有平等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三)享有参加学生会主办或与学生会联合举办的各项活动的权力;

(四)享有向学生会反映,或通过学生会向学校领导及有关部门反映会员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问题和改进措施的权利;

(五)享有退会的权利;

(六)享受学生会加分政策的权利。

第 三 条 会员在行使本章程赋予的权利时,必须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本会章程,执行本会决议;

(二)支持本会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本会的各种活动,努力完成本会委托的工作;

(三)维护本会利益和名誉,为本会服务。

(四)积极参加学生会主办或与学生会联合举办的各项活动;

(五)努力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宣传能 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

(六)正确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

第三章 学生代表大会

第 一 条 学生代表大会是学生会的最高权力机构。学生代表大会每一年召开一次。在特殊情况下,由学生会主席提议,并得到学生代表大会委员会三分之二以上委员的同意,可以提前或者延期举行。学生代表大会代表以班级为单位由辅导员推荐、班级内部民主选举产生。各班代表名额根据各班学生总数按10:1 的比例分配。学生代表大会应当有三分之二以上当选代表参加才能召开。并在院团总支的指导下,由学生代表大会委员会组织召开。学生代表大会重要人事安排实行选举制,通过的重大事项和决议实行表决制。第 二 条 学生代表大会代表享有如下权利:

(一)在学生代表大会职责范围内提出议案的权利;

(二)就上一届学生代表大会委员会所有工作报告进行质询的权利;

(三)在学生代表大会期间,有选举学生会领导机构的权利,有罢免不称职学生会领导的权利。

第 三 条 学生代表大会代表亦应履行如下义务:

(一)听取会员呼声,反映会员意见;

(二)按时出席学生代表大会;

(三)认真履行职责。

第 四 条 学生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听取、审议和通过上届学生代表大会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决定本届学生会的各项重大事项;

(二)审议、通过、修改学生会章程;

(三)选举新的学生代表大会委员会;

(四)行使应由本会行使的其他职权;

(五)完成学院交办的各项工作。

第 五 条 本章程的修正需经学生代表大会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在表决其他问题时,以全体代表的半数以上通过。第六条 学生代表大会委员会(简称委员会)是学生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常设工作机构,执行由学生代表大会赋予的职权。由主席(1 人)、副主席(4 人)、秘书长(1 人)及各职能部门负责人(部长、副部长)组成。委员会成员由各班级团支部推荐、学院团总支审查、报学院党总支批准后,交由学生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学生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及各部负责人可连选连任。第七条 委员会实行合议制,主席主持委员会工作,副主席、秘书长、部长和副部长协助主席工作。委员会决议需经全体委员的半数以上通过。委员会每届任期一年,学生代表大会如提前或推迟举行,它的任期相应改变。委员会每学期应不定期召开全体会议。委员会全体会议由主席召集和主持。委员会通过决议实行表决制。

第八条 委员会工作职责:

(一)执行并解释本会章程,监督本章程的实施;

(二)筹备下届学代会的召开,向学代会报告工作,执行学生代表大会决议;

(三)制定、审议和批准学生会每学期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审查经费使用情况;监督检查下设各部门工作。

(四)听取、收集对学生会工作和学校有关部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于两周内予以答复;

(五)在换届选举前,提交需由大会审议和通过的各种文件、各项办法和有关委员会的组成名单;

(六)遇有特殊问题,主持调查工作;

(七)必要时,在院党总支、团总支指导下召集临时学生代表大会;

(八)决定学生会的重大事项,行使学生代表大会赋予的其他职权。

(九)对外进行工作交流。第九条 主席工作职责:

(一)主动接受上级党、团组织的领导和指示,向党总支和团总支汇报、请示工作,掌握和了解学生会干部的思想和工作情况,及时总结学生会工作,并向上级领导汇报;

(二)在学生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主持学生会日常工作,向委员会负责、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其监督检查。对不称职或有错误的学生会成员有权进行批评、警告,对情节严重者有权要求委员会予以罢免;

(三)代表本院学生或学生会参加各级学联召开的有关会议,搞好各学生会工作的交流。

(四)筹备下届学生代表大会的召开,向学生代表大会报告工作;

(五)学生会副主席协助主席工作,并接受主席安排,负责分管具体职能部门。第十条 秘书长是学生会日常工作的组织者。其职责是:

(一)主持召开委员会全体会议;

(二)协助委员会处理日常事务;

(三)在主席的领导下,负责处理学生代表大会期间的事务性工作;

(四)领导学生会办公室,签发、签收各种文件。

第六章 职能部门

第 一 条 职能部门是学生代表大会委员会下设工作机构。为学生会处理日常工作,开展活动。设有办公室、学习部、宣传部、实践部、文艺部、生活部、体育部和心理联络部 7个部门。若因工作需要,经学生代表大会决议可增减有关职能部门。

第 二 条 职能部门的主要任务:

(一)执行学生代表大会委员会的决议,负责向委员会汇报工作,提出工作意见;

(二)根据各部的特点,积极组织同学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第 三 条 各职能部门职责如下:

(一)主席团:负责学生会全面工作。

(一)秘书处:主席团与各个部门的联络机构。负责学生会财务收支、部门预算核准、财务管理、通知上传下达,会议召集、各类证书发放、学生信件领取发放等工作。

(二)宣传部:做好各种活动的宣传。负责各类活动展板制作宣传、各类证书书写;学院展板更新维护、活动报道;活动摄影音响、网页更新维护等。

(三)实践部:以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为依托,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负责课外活动的经费筹集。

(四)文艺部:组织大型文艺演出活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负责护理学院文艺队、护理学院模特队日常训练和管理工作;注意培养我院文艺表演方面的突出人才,打造学院特色的代表节目,随时参加各类演出和比赛。

(五)体育部:开展有益身心、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增强我院学生的体质水平;负责参加校运会、学院男、女篮球队和排球队等参赛选手的定期训练工作,做好比赛时的后勤服务;协助其他部门做好文艺晚会等活动的后勤工作。

(六)心理部:继续组织全院心理委员例会,组织护理学院心理会议;认真完成校心理咨询中心下达的工作,定时参加校心理会议,定时向咨询中心做报告;负责协调统一学生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汇集助人为乐的热心人,帮助同学走出心理困惑;以“5.25—我爱我,关注健康,从呵护心里开始”的号召为宗旨,普及系力学知识,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负责对心理问题同学进行疏导,设立心理咨询热线,帮助同学走出心理困惑。

(七)学习部:组织开展思想教育和理论宣传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八)礼仪部:培养护士职业礼仪,提高自身素质与气质,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弘扬礼仪之美,尽展青春风采。负责组织礼仪培训,各类活动礼仪培训,各类活动礼仪服务。

(九)科创部:创新无条件,信手偶得之;创新无诀窍,突发奇想中。如果你是一个爱幻想、善于思索的人,那么请到大学生科技创新部来,在这里你可以挑战科技梦想,飞扬创新激情,我们将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技平台,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搭建学生的科技创新舞台,让青春与创新共舞。

(十)社团部:丰富大学生活,领导各类学生协会。

(十一)自律部:维持晚自习、晚休和各类活动秩序。

(十二)卫生部:维持宿舍和各类活动卫生。

(十三)勤贷部:负责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勤工俭学的安排和工资发放。

第七章 经费

第 一 条 学生会主要经费来源:

(一)党、团总支关于学生活动的专项经费;

(二)社会实践、科技服务创收和社会资助、赞助、募捐等合理收入。第 二 条 学生会经费使用:

(一)立项与报批:

1、护理学院统一管理学生会经费使用,任何学生会部门必须执行学院对经费的统一安排。

2、学生会各部门的活动支出,应先根据活动计划计算开支,并经主管副主席统筹协调后,申报采购的部门部长到办公室填写《学生会采购申请单》,由学生会分管副主席审批采购申请,批准后转发秘书部。由秘书部负责人报送主管教师处。

3、分管副主席有权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采购计划,但须由主管教师批准后方可调整。

(二)预支与支出:

1、生活部持填写完整的申请单送主管教师审批,由主管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拨付预支款项,并规定支出范围。

2、由秘书部或授权部门领取预算款项,并购买物品。大额支出由分管副主席负责。

(三)核销与报销:

1、采购人员预支款项视为临时借款,填写借条,购买物品,索取正规发票,并持发票与申购单到教师处核销,核销无误后,取回借条。

2、超出预算部分,须经教师批准,如属合理支出,持发票报销。不合理部分布不予报销。

3、凡未经教师批准,且超出合理范围的支出,不予报销。

4、采购人员合理路费,经教师批准后可以报销。

第八章 附则

5.基础毒理学第十一章管理毒理学 篇五

第一节 体育课堂教学组织概述

一、对体育课堂教学的理解 这个概念包含以下三个规定性因素:

(1)体育课堂教学组织是指法定的体育教学,它区别于课外体育活动中的教学行为、课余训练中的教学行为以及学生自由体育锻炼中的学习行为。

(2)体育课堂教学是以一节课为基本时间概念的。

(3)体育课堂教学是在规定的教学地点,如教室或各种体育场馆里进行的体育教学活动。

二、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概念 重要概念:

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是指体育教师为了保证体育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对体育教学环境、人际关系、教学纪律以及教学反馈等方面进行的设计与控制工作。

三、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内容

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内容较多,但重要的方面有四点:教学环境、人际关系、教学纪律及教学反馈。

四、体育课堂教学的结构

体育课堂教学的结构由一节体育课中所包含的几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组成,也可以理解为由几个主要的上课步骤组成。体育课堂教学的结构决定着课的规模和进程,因此,认识体育课堂教学的结构是设计体育课堂教学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

体育课堂教学的结构,从教学的时间进程看,包括:课的开始部分、课的基本部分、课的结束部分三个阶段;从教学的内容进程来看,上述三个阶段也可以理解成教学导人、教学展开、教学总结三个阶段。体育课中的各个阶段都有着它们特殊的作用,其各自的组织与管理的目标与内容也各不相同。

第二节 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基本矛盾

体育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的、包含着多种教学因素的复杂的动态系统,但其中的一些基本矛盾是我们进行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所无法回避的,也是我们必须进行充分地认识和妥善处理的。这些基本的矛盾有:讲解与练习的矛盾、约束与自主的矛盾、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的矛盾、成功与挫折的矛盾等。

一、讲解与练习的矛盾

在体育课中,讲解与练习一直是一对矛盾,体育习得既要求身体练习的量,又要求示范和讲解的量。讲解时间长了练习的时间就短,练习时间长了讲解时间就不够;但只讲不练或只练不讲都不会有好的体育教学效果。因此,在体育课堂组织与管理时,首先要处理好讲解和练习的关系,在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们提出了“精讲多练”的原则。要体现体育教学中的“精讲多练”,应该具有以下的认识。(一)在不同的教学目标下的不同课型中,讲解和练习的比例不一样(1)在授新课中,教学任务以学习新技术为主,教学的组织应以讲解和示范为主。讲解可以有:①引导性讲解;②叙述性讲解;③说明性讲解;④对比性讲解等。在授新课中的练习是学习性的,要求比较精确,而量上的要求也是服从学习的需要,不是越多越好,练习种类主要有:①尝试性(体验性)练习;②模仿性练习;③对比性练习等。(2)在复习课中,教学任务以熟练技能为主,教学的组织应以练习和素质锻炼为主。在复习课中的讲解是针对性的、画龙点睛性的,讲解量不能很大。

(3)在探究课中,教学任务是发现和探究问题,明白道理,因此围绕发现问题的引导性讲解是很重要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答也是很多的,练习则是尝试性的、验证性的、体验性的,练习量不能很大。(4)在活动和锻炼课中,教学任务是身体的发展,讲解只是提醒性和指导性的,而练习的量是最重要的因素,要有较大的练习量。(二)在不同任务的不同课堂教学阶段中,讲解和练习的比例不一样(1)在课的开始部分,教师主要采用简明扼要的讲解方式向学生说明本次课的任务,并根据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安排准备活动。此阶段教师的讲解相对较少,而准备活动则需要有必要的练习量。

(2)在课的基本部分的前半段一般是技术学习,此阶段的讲解比较重要,而练习则是模仿性的、尝试性的,练习量不是很大;在课的基本部分的后半段一般是技术的熟练,此阶段的练习比较重要,而讲解则是针对性的、画龙点睛性的,讲解量不是很大。

(3)在课的结束部分,教学任务是使学生身心得到放松和进行总结。在身心放松阶段是放松性身体活动为主,在总结阶段则是教师的讲评为主。

(三)在学习不同的教学内容时,讲解和练习的比例不一样

有的体育教学内容技术性不强,但活动性强,如长跑;有的体育教学内容活动性不强,但技术性强,如体操和武术;因此在从事不同的教学内容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很好地处理讲解和练习的关系。

二、约束与自主的矛盾

体育课堂教学中约束与自主的矛盾,内含着“教育”与“游戏”的矛盾、“教授”与“学习”的矛盾、“纪律”与“自由”的矛盾、“基本”与“发展”的矛盾等。“约束”是服从教育的目的、从教授的要求出发、用必要的纪律维持教学条件教给学生基本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方面,而“自主”是服从游戏的目的、从学习的需要出发、在自由的条件下去发展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方面。

上述两个方面都是教学中存在的,也是不能忽略某一方的。如果过度强调了“约束”,体育教学就失去了活力,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学内容就失去了游戏性的乐趣,体育教学就变成了“满堂灌”或“训练课”;但相反,如果过度强调了“自主”,体育教学就失去了效率甚至正确的方向,教师就失去了对学习的指导性,教学就变成了单纯的,游戏性而少有了教育的意义,体育教学就可能变成了“玩耍课”或“放羊课”。

可见,一节好的体育课,既要有约束又要有自主,要做到约束合理,自主适当,这就需要靠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进行调控。因此,处理好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约束与自主,与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关系密切,也是我们进行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时必须处理好的一对矛盾。

三、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的矛盾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是共同存在的,有时是发生矛盾的。师生关系是教学关系,是任何教学活动、也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性人际关系因素,包括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交往和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生生关系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也是任何教学活动的重要的人际关系因素,包括学生个体之间的交往、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以及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往。

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二者都必须重视,而且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更加重视了单向性的师生关系,而对双向性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有所忽视。在这种教学里,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培养”的活动,于是课堂以教为中心,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者,教学中所呈现的师生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示范,你观察;我指挥,你练习。”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体育教学中集体因素受到忽视,同学之间的交往交流受到忽视,形成了一种单调、呆板和教学效果差的课堂氛围。

瞄准终身体育的体育教学改革,要求体育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师生关系,也要重视生生关系,要求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由原来单向活动向双向互动转变,要求体育教学中的生生关系朝着促进集体学习、集体思考和集体性发展的方向发展。

四、成功与挫折的矛盾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成功与挫折、快乐与痛苦是同时存在的。没有对痛苦和挫折的战胜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和乐趣,没有最后成功和乐趣的痛苦和挫折就是彻底的失败;只有快乐和成功的体育教学是不存在的,只有挫折和痛苦的体育教学是存在的,虽然不多但危害很大。

我们至今在体育教改中提出的诸如“快乐体育”、“成功体育”等都是强调让学生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提高技能、明白道理、锻炼身体和友善同学的基础上体验到运动学习中的深层次的乐趣。“快乐体育”和“成功体育”都不否认失败和挫折,更强调学生在学习中努力拼搏的重要性,而且“快乐体育”和“成功体育”都认为快乐和成功是建立在努力的“痛苦”和“失败”基础上的,正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快乐体育”和“成功体育”也一贯反对“莫名其妙的失败与痛苦”和“以失败而告终的失败与痛苦”,现在可能还要加上一句,就是“快乐体育和成功体育还反对貌似快乐的无聊”、反对“嘻嘻哈哈的假快乐”和“没有什么收获和教育意义的游乐”。

快乐离不开学生的努力过程,快乐离不开体育教师的严格要求,快乐离不开有深度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内容,快乐也离不开附加在身心之上的适宜的运动负荷。反之,快乐决不来自对学生的迁就,快乐决不来自学生嘴上要求的所谓自由,快乐也决不来自学生身上暂时的舒服,快乐更不来自某些庸俗浅显的游戏和某些花里胡哨的所谓新教法。

现在一些同学“喜欢体育运动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是受一段时间的体育课过分强调了体育训练和痛苦的要素,而把这些训练和痛苦的要素引向成功和乐趣的意识不够所造成的。但是当前的一些体育课片面强调学生的乐趣和成功,但没有注意与训练和痛苦之间的必然联系,结果使体育课变得松松垮垮。

因此,处理好体育课堂教学中成功与挫折、乐趣与痛苦的关系也是搞好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关键所在。

第三节 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基本方面

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涉及到许多方面,从组织与管理的基本内容来看,可分为:运动技能学习的组织与管理、身体锻炼(体能发展)的组织与管理、体育学习集体的组织与管理、体育行为教育的组织与管理四个主要方面。

一、运动技能学习的组织与管理

掌握运动技能是体育课堂教学首要目标,加强技能学习的组织与管理是体育教师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技能学习应正确把握主导与主体的内涵,充分发挥教师的学习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根据认知心理学和技能学习理论,运动技能学习的组织与管理可分为“导学、讨论、点拨、练习”4个主要环节。(一)导学

导学是教师通过各种方法手段导人所学运动技能,以引导学生具有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观察思考等心理适应和生理的准备。导学活动由教师事先精心设计和准备,按教学目标的要求有目的的安排,为学生的自学、自练指明方向作好铺垫。1.运动技能学习的导人方式

运动技能学习的导人应依据所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需求等采取不同的导人方式,不可千篇一律,其常用的导人方式有:(1)直接导人:开讲时直接阐明要学的运动技能名称、要求、动作要领、完成动作的方法等。教师以简洁、明快的讲述或设问,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诱发学生掌握新技能的兴趣。

(2)新闻导人:结合本节课所学的运动技能,根据报刊、电视、广播报道的某项体育运动,在国内外重大赛事(奥运会、锦标赛、全运会等)中所获得的成绩或比赛的情况进行导人,以激发学生对某一运动技能学习的兴趣。

(3)设疑导人:掌握运动技能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思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结合所学运动技能设置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于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在悬念中达到导入学习技能的目的。设问要达到激其情、引其疑、发其思,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4)比赛或游戏导人:采用比赛的方法让学生去体验将要学习的运动技能。以篮球教学为例,在传统的技能教学中,我们习惯于先学传球、运球、投篮等,然后再进行比赛,结果比赛还是打不成,教学效果不好。而采用“比赛”导人法,让学生先进行知识的“运用”,比赛中,人不找球,球要找人;人不动,球在动;一个人不积极,影响到一个群体,接到球后要处理球,就必须学会在运动场上观察,然后运用自己掌握的基本技能去比赛。在这里首先让学生体验到充满活力的篮球,而不是一开始就灌输知识和技术,因此学生的积极性极高。2.运动技能学习导人的要求

导人在课的开始环节,除了要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外,还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初步感受,因此导人的基本要求是:

(1)导入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要有助于学生初步明确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要针对所学运动技能和学生的实际,采用适当的导学方法。

(2)导人要有关联性:导人内容与本课所学的运动技能应紧密相关,并能揭示新、旧技能联系的结合点。

(3)导人要有直观性和启发性:要尽量以生动具体的事例或演示为基础,引入新技能。

(二)教师讲解、示范与师生讨论

通过导人阶段的学习,教师要将所学的运动技能展示给学生,讲解相应的练习要点。然后,师生可进一步讨论。师生讨论可分为师生之间的讨论和生生之间的讨论。讨论是培养学生集体思考、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手段。为了使讨论达到应有效果,教师必须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使学生由原来的消极等待,发展为主动获取,进行创造性学习。在生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巡回观察,听取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及时将讨论引向深入。

(三)学生练习、教师点拨 1.学生练习

学生练习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练习是学生根据自己认知水平对所学动作技能逐步认识、提高、巩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手段去尝试、摸索和完善动作技能,继而达到掌握动作技能的目的。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应巡回指导及时点拨,以利于学生更快地掌握技能。2.点拨

点拨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精炼的语言,对学生回答问题和练习进行“画龙点睛”的点化和指导。它是突破教材重点、难点,促进学生迅速掌握动作技术,发展运动技能,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水平出发,掌握好点拨时机,适时进行点拨。其点拨时机有:

(1)练习前点拨:有些动作,练习时因移动的速度快或距离远,不便于教师观察和指导,需在练习前由教师对动作要领进行指点。学生练习时可把注意力放在教师的要求上,使练习合乎要领。

(2)学生回答问题时点拨:学生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如遇表达不清,回答不完整或出现回答困难时,应给予点拨,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培养其回答问题的能力。(3)纠正错误时点拨:有些动作尽管练习前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学生在练习中仍顾此失彼,出现错误,此时,教师的及时点拨,可避免

错误动作的出现,也利于纠正错误动作。

(4)学生有害怕心理时点拨:在学习较难或较危险的动作时,学生产生害怕心理,不能正确的完成动作,或有可能发生危险时,进行点拨,有助于学生体会动作感觉和用力时机,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更快地掌握动作,消除害怕心理。总之,点拨需要教师有一语中的、片言解惑的综合能力,更需要教师具有驾驭全局,掌握时机的教学机智。恰到好处的点拨既可以是一种点示——突出重难点,也可以是一种点化——化解困难、剖析困惑,还可以是一种点评——通过评价促进学练。

二、身体锻炼(体能发展)的组织与管理

身体锻炼的目的是发展体能,发展体能是身体健康学习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和内容,体能与身体健康密不可分,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游戏活动、身体素质练习、技能练习等来发展学生的体能。但是,体能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仅靠课堂教学,还要靠学生在课外积极主动地进行锻炼。作为体育教师来讲,不仅要有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能力,还要具备组织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组织与管理技能,使学生在承受较大运动负荷的基础上,充满乐趣,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苦和累都是快乐。因此,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练习内容,确定合适的运动负荷,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实现发展体能的目的。

体能按其作用可以分为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和与运动有关的体能(速度、力量、灵敏性)。因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能水平不同,对体育锻炼内容、方法以及运动负荷的要求也不同,因此,体育教师应根据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认真组织,加强管理,以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一)发展速度素质的组织与管理

一般来讲,速度素质是练习者快速运动的能力,主要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这里主要讲发展学生移动速度的组织与管理。移动速度的提高是比较缓慢的,而且在训练过程中强度较大,对学生心肺功能要求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因此,在发展速度素质的组织与管理过程中,应注意:

1.速度练习要与运动项目特点及要求紧密结合

动作结构不同的速度练习,所获得的速度能力是不同的,而且速度能力是通过完成某一动作表现出来的,因此,速度练习应与某一项目结合起来进行。

2.合理安排速度练习的时间与顺序

合理地安排速度练习的顺序和时间,才能使速度练习与其他素质练习之间有良性的迁移。一般说,速度练习应放在力量练习之前进行,发展快速能力所进行的力量练习应主要采用动力性练习,练习中应穿插进行一些轻快的跑跳练习。速度练习最好安排在课的前部或中部,学生精力充沛时进行。

3.合理安排速度练习中的负荷

速度练习属于大强度的练习项目,在速度练习时必须用95%—100%的强度进行,采用中低强度负荷进行练习,效果和作用不大。因而完成这些练习的持续时间要适当,要使练习接近最后时不因疲劳而降低动作速度,一般来说,速度练习的持续时间不应超过20—30秒。在进行速度练习时,还应严格掌握好练习的间歇时间,以不降低学生练习的兴奋性为主要标准。练习的重复次数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练习性质及持续时间等具体因素来确定。(二)发展耐力素质的组织与管理

耐力是指有效完成动作与练习,对抗疲劳的能力。耐力练习是非常枯燥的,大部分学生对耐力练习,尤其是长跑有反感心理,体育课上最害怕教师安排跑圈,因此,耐力练习时应注意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思想作风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与发展结合起来。在发展耐力素质的组织与管理中,应注意:

1.根据教学对象,合理安排负荷强度

耐力练习对呼吸系统的功能要求较高,尤其是对心肺功能发育不完善的少年儿童进行耐力训练,在安排练习时更应慎重。练习量不能太大,应把耐力练习作为全面发展身体的一个方面来安排,而不宜过多地进行强度过大的耐力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可以用脉搏来控制练习的强度,一般来说,心率达成130—160次/分钟时,其练习强度为中等,心率达成180-200次/分钟时为大强度。

2.合理安排练习的距离、次数和间歇时间

一般来说,跑的强度小,练习次数和距离可以增加,间歇时间可短一些,这样有助于疲劳的积累,提高其抗疲劳的能力。跑的强度大,跑的次数和距离可减少,间歇时间可长些,这样可使学生的机体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便于进行下一次强度大的练习。3.变换耐力练习的形式,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耐力练习大都是长跑,学生对此存在畏惧心理,因此,体育教师应改变耐力练习就是跑圈的练习方式,采用形式多样、新颖的跑,以达到同样的锻炼效果。其措施有;游戏性练习,越野跑或在田径场上进行的“M”型跑、“S”型跑和“8”型跑等。以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三)发展力量素质的组织与管理

力量是从事任何运动项目的基础,但在组织学生进行力量练习时,不同年龄阶段要慎重安排。对于小学生来讲,不宜进行负重练习,主要采用双人练习、实心球游戏、传接球游戏、爬梯、立定跳、跳山羊等练习来全面发展力量。对于中学生来讲,可增加中等负荷的负重练习,负重量不要超过本人体重的2/3,一般不采用负重下蹲练习。由于力量练习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因此,在组织力量练习时应注意:(1)力量练习应循序渐进,以中小负荷练习为主,不宜在疲劳状态下进行。,(2)力量练习前要做好准备活动,练习结束要注意放松与按摩。(3)在灵活性和耐力练习后,不应作大重量力量练习,以防运动损伤。(4)枯燥单调的力量练习会令人厌倦乏味。在组织学生进行力量练习时,应变换不同的练习方法,增加练习的新颖性,提高学生练习兴趣。

三、体育学习集体的组织与管理

体育课堂教学中的集体问题多体现在教学组织形态上,因为教学组织形态的选择要基于人际交流、集体机制、学习心理、教材特性等方面。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组织形态从大的划分可分为按自然班级上课的班级授课制和把一个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教学两种形式。我们通常把一个班级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教学的形态称为小集体教学形态。小集体教学形态有几种表现形式,如机械分组教学、等质分组教学、小集团教学(或称小组教学)、学习集体(或称学习小组)等。在这里重点论述体育课堂教学中学习集体的组织与管理。(一)体育学习集体的内涵

体育学习集体是从集体与个人,个人与个人的关系方面来把握和改善教学,把一个班分成几个小组,根据教师有计划的指导,利用小组自主的协同学习,使全体学习者参加学习的教;学形态。

这种教学形态与教师主导型的班级学习和一般的分组教学不同,它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促进学生自主地、合作地进行学习,它是一个具有自主进行学习的机能单位。(二)学习集体的特点

(1)分组方式:异质的同目标、同课题、同兴趣分组。(2)组员关系:横向关系极强。(3)组长性质: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4)组的延续:时间长(一个单元至一个学期)。(5)组的自主性:很强。(6)组内分工:明确、固定。

(三)学习集体在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中的意义

第一,利用学习集体内信息交流和互帮互学的动力机制,可以在许多情况下以学生相互交流的方式缩短双方之间的知识、理解力、思维方面的差距,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还可以发挥集体学习的“镜子作用”(即把别人当作自己的参照物,比自己学得好的是自己的将来,比自己差的是自己的过去),加深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总结,起到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

第二,在体育学习中,由于外在运动表现(如动作的正确、优美与否)经常成为对某人学习结果和能力的评价,而且由于运动学习的特性(体育课中的会与否随时表现在每个学生的动作表现上)所致,这一评价又始终存在于运动学习过程中,因此在体育学习中一些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容易形成自卑心理。而利用集体中,特别是小集体中的相互承认、相互激励的作用,可以大大提高集体的激励和友爱气氛,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启发,提高教学的效果。

第三,合理地运用小组的划分和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因场地器材不够,难以组织教学的问题。

第四,根据学生的体能、学习基础、技能掌握的程度进行分组,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因材施教”的问题。(四)学习集体的组织与管理 1.课的开始

有计划地安排队列练习,队列练习基本上是由学生指挥,并鼓励学生创编基本体操,并由学生带做,教师只作必要的补充。2.课的进行

采用“四自”方法组织教学。

(1)自由组合:由学生自由结合形成的学习集体表现出三个特性,即相似性(性格相似、兴趣相投);接近性(邻居、同桌、父母在一个单位);补偿性(在思想、学习、生活上能从对方得到帮助)。可以看出,目标整合,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补是组成良好学习集体的心理原则,这种组合使学生在智、情、意三个方面都得到支持,是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较好发挥的重要原因。

(2)自由选择练习手段:当前许多体育课堂教学中一个严重的问题是教师采取的教学手段、练习方法缺乏针对性,不少教师是机械地执行已“备”好的方法、步骤、时间和次数。在练习时间和方法上教师对课堂统得过死,学生没有或很少有自主的时间和空间,这是学生积极性不能很好发挥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由于学生体格条件、身体素质、运动水平、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的不同,掌握技能、技巧的起点自然也不一样,要求也各有不同,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方针很难做到因材施教。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技能、技巧学习时,应有针对性地提供多种练习手段,通过扼要地讲解后,由学习群体自由选用。(3)自由支配练习时间:学生做练习时在时间和内容上不作统一要求,他们喜欢的、新颖的练习可以多选、多练;对于不喜欢或已经熟悉的练习可以少选、少练和不选、不练。体育教师还可以设计一种教学卡片,正面是动作图示和扼要文字,反面是多种练习方法,卡片交给组长,由学习集体讨论选用。

(4)自由交往:在学习集体强调课堂上师生间、学生间进行多向交流,不仅把“人际交往”看成是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手段,也是教学所追求的目的。3.课的尾声

在课接近尾声时,要安排一些游戏、基本体操或舞蹈练习,以达到整理活动的目的。学习集体的组织与管理要点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习集体的组织与管理因学习内容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特别是集体项目与个人项目之间的差别较大。但从总体上讲,学习集体的组织与管理有以下要点:

(1)为了创造一个社会性学习环境,学习集体的组成一般是采用异质分组的,在特殊情况下也可采用同质分组。

(2)学习集体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既有班级共同的目标,又有各组和个人自己的目标。

(3)要使学习集体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分担责任,互助、协力地进行学习。

(4)一个小组中要有合适的小组长,对小组长的个别指导要特别予以考虑,小组长的确定方式有:教师指定,小组成员推荐,或二者结合等。

四、体育行为教育的组织与管理

一节体育课的顺利进行,与学生的课堂行为密切相关,学生的行为符合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就能促进教学活动有效地开展,反之,就会给教学活动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加强体育课堂行为教育的组织与管理不仅有助于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约束和控制有碍学习的问题行为,而且有助于激励学生潜能的释放,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一)行为教育的组织与管理途径

1.建立体育课堂常规,规范课堂行为,维持课堂秩序

课堂常规是教师和学生应该遵守的保证课堂秩序和效益的基本行为要求或准则。课堂常规赋予课堂行为以一定的意义,具有规范、约束和指导课堂行为的效力,使师生明确行为所依据的价值标准,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体育课堂实践证明,及时而适宜地建立课堂常规,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并严格监督执行,可以避免课堂混乱,维持课堂良好的秩序;相反,如果教师不注意课堂常规的建立,只凭着不断提高的各种要求、指令维持课堂秩序,就容易造成管理效率低下、时间的无益消耗和问题行为的产生。2.培育课堂良好行为,促进课堂学习

学生处于成长阶段,很多方面都还不够成熟,需要积极的引导,使他们经过不断的学习逐步做到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养成自律的品质。但是,在实际的课堂行为管理中,教师通常很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学生问题行为的控制上,容易忽视积极正向气氛的激发。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发现并培育良好行为,抓住时机进行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分析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加强行为教育

课堂中的行为问题是指不能遵守公认的学生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课堂学习、练习的行为。它是针对学生的某一行为问题而言的,具有不稳定性和易变性。体育课堂教学实践表明,体育课堂的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漫不经心、感情低落、容易冲动、师生或学生间关系紧张、不愿意练习、练习过度等。其产生原因主要有:教师不合理的教学,学生对体育课堂目标认识不足,自身健康状况不良,体育基础差等。可见,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是多方面的,表现也是多样的,因此,对问题行为进行教育,应找出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采取针对措施加强行为教育。4.发挥集体的作用,加强行为教育

一个班风较好的集体具有良好的熏陶、教育作用,不良的行为及其影响常常会受到良好班风的抑制。因为同龄人的集体不仅可以为每一个人提供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及独立行事的体验,而且还可以为个人提供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参照点,这种外部因素对促成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将起到积极作用。因此,体育教师应注意培养和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并发挥其感染、教育作用。5.恰当处理偶发事件

体育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大致有发生伤害事故,器械突然损坏,天气或其他外部环境突然变化,个别学生组织纪律涣散而严重影响正常教学等。当教学中发生偶发事件时,教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惊惶失措,视偶发事件的不同情况,大胆细心、积极稳妥地及时处理。(二)行为教育组织与管理的方法 1.暗示调控法

暗示法是教师通过目光、手势、变换讲解语调节奏或稍作停顿等方式,将个别搞小动作或暗地逗闹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学习或练习活动上来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不伤害违纪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达到制止违纪现象的目的,还不中断正常的教学活动。2.正面制止法

当教师暗示无效,或学生出现严重违纪行为时,教师为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可采用正面批评制止的方法,如点名批评等。这种方法一般要中断正常的教学活动,分散大家的注意力或让学生停止练习,因而要慎用,且速战速决,切忌粗暴武断,课后要详细了解情况,再对其进行针对性教育。3.引导转移法

课堂上,对学生违纪行为或偶发事件的处理,最巧妙的方法莫过于“引导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这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融洽的师生关系,而且还应具有驾驭课堂教学过程的能力、高超的组织管理技巧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引导转移可采用的方法:一是用幽默的语言打破僵局,使局势向有利教学的方向转移;二是把不利事件的相关因素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巧妙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练习中来;三是从违纪事件中吸取教训,教育学生不要违纪。4,个别谈话法

教师发现有违纪行为,在完成讲解或示范后,学生练习时,在不影响其他同学练习的情况下,可与违纪学生进行个别交流。这种方法既能对学生违纪行为作较细致的了解,又能顾及学生的自尊心,因此便于学生接受,但要注意选择时机、方式和地点。

第四节 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具体内容

一、队列队形的安排与调动

队列队形既是中小学体育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又是教学组织的重要手段。课中合理地安排与调动各种练习队形,不仅能严密教学组织;而且还能培养正确的姿势。课堂教学从开始到结束都离不开队列队形的组织和变换,因此,在组织和调动队形时应注意:

(1)把握好运用时机。应该明确什么时候变换队形,如何变换,变换时应注意什么问题’。一般情况下由讲解向示范转换时,或由一个练习转向另外一个练习时,或者变换练习地点时都可能发生队列队形的变化。

(2)根据项目特点、教学内容来合理安排与调动队伍。活动性游戏较多采用圆形队伍;田径中的跑一般采用两路纵队,投掷练习一般采用面对面;体操项目一般采用纵队练习等。

(3)队形安排应有利于教师讲解、示范、指导,有利于学生观察,有利于教学顺序的安排。并使学生背光、背风、背干扰,符合卫生与安全的要求。

(4)调动队伍时应尽量缩短时间,并使学生积极配合课中各项活动队伍调动,做到步调一致,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组织形式

体育课堂教学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班级教学、分组教学、个别教学三种。其总趋势是以班级教学为基本形式,向多样化、综合化和个别化发展。具体来说,从理论与实践上进一步完善班级教学,同时也施行分组教学、小集团教学,以弥补班级教学制的不足,加强个别化教学。(一)个别教学

个别教学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之所以至今仍有它存在的价值,就在于这种组织形式从真正意义上照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但由于其效率低,难以适应教育普及的需要,由于缺乏学生间的互相交流和学习,不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又称班级授课制,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这里的“班”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行政班”或“自然班”,也包括对它进行改造后形成的“班”。从目前来看,体育课堂教学的班级编制形式有多种多样,一种是把一个年级的学生编成若干个班叫单式班级编制;另一种是把两个年级或两个年级以上的学生编成一个班叫复式班级编制。还有的是按运动水平、体育兴趣、性别等标准划分班级的。

班级教学的优点主要有:①一名体育教师同时教40-50个学生,受教育的学生多,体现出教学的高效性;②学生能用较快的速度来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从而完成统一的教学计划,体现出教学的实效性;③能较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④便于体育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管理。

班级教学的不足:①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②不利于学生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③学习者之间缺乏明显的联系。(三)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是把一个班分成若干小组,教师以组来进行指导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既保留了班级教学的长处,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区别对待的问题,即教师可以根据各个小组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指导。这种分组通常是以学号、身高来进行的(机械分组)。每组指定有小组长,通常起着“小教师”的作用。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也涌现出多种分组方式。1.同质分组

所谓同质分组,是指分组后,同一小组内的学生在体能、运动技能、兴趣爱好等方面大致相同。因此,可以按体能状况、运动技能水平、性别、兴趣爱好等进行分组。优点在于能增强活动的竞争性,符合学生争强好胜的性格,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但这种以运动能力为划分标准的分组还会使学生产生优劣感,甚至造成学习意欲的下降。2.异质分组 异质分组是指分组后,同一小组内学生在体能和运动能力方面均存在差异。它不同于随机分组,它是人为地将不同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的学生分成一组,或根据某种特别需要对“异质”进行分组来缩小各小组之间的差距,以利于开展游戏和竞赛活动。3.友情分组

友情分组是在学生有自主选择练习伙伴的情况下,大多数学生会选择与自己关系较为密切的同学在一起进行练习,这就是友情分组。在友情分组中,由于学生相互之间的信任度高,依赖性强,思想一致,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更能发挥各自的作用,形成合力,凝聚力特强。4.帮教型分组

帮教型分组将运动技能水平有较大差异的学生分到一组,使水平高的学生直接对其他学生进行帮助,以达到帮、带的目的。这种分组形式所达到的教学效果要比教师一人对众多学生进行指导好得多,同时这种形式也是主体学习的一种体现。但不可忽视的是,帮教型分组易导致帮助者产生优越感、被帮助者产生自卑感的现象,因此,在运用时应慎重。

分组教学的优点:①有利于因材施教。分组教学能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甚至不同的兴趣分成几个小组,对不同的组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能适应学生的能力和要求,照顾了学生的差异。②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分组教学也存在不足,主要是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能力强的学生易滋生骄傲情绪,能力差的学生会产生自卑感。

三、教学场地器材的布置

场地器材是体育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物质保证,科学合理地布置场地器材,不仅能充分利用场地、器材,增加学生练习的次数,合理安排课的密度,而且能创建优良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进行场地器材布置时应注意:

(1)应符合卫生和安全要求,严防伤害事故的发生。(2)应便于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有利于队伍的调动。(3)应有利于变换练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四、课堂控制

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活动按照计划一步步朝着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途径运行,体育教师必须监控课堂教学活动的效果,必须随时将达成目标与预先设定的目标进行比较,一旦出现偏差,应及时采取纠偏措施,使课堂教学活动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对课堂进行管理控制的过程主要包括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衡量实际达成目标情况、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采取纠偏措 施等。

五、课堂违纪行为的预防控制

课堂违纪行为的预防控制是在违纪行为产生之前,采取措施优先实施预防性管理,避免或减少违纪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它主要取决于明确的课堂常规和行为标准、促成学生的成功经验、保持良好的课堂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

六、对违纪与偶发事件的处理

6.基础毒理学第十一章管理毒理学 篇六

3、煤矿机电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应以实现“五无班组”为目标(无轻伤、无异常、无未遂、无违章、无违纪),每年年初,科队、班组、个人都应根据本科队、本岗位的生产情况及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全面分析,提出本科队、本岗位安全目标,制定措施,并在之后的工作中由各级领导实时监督实施。

1、以下所有工作,必须分别建立与之对应的台账或记录,如设备运行维护记录,检修记录、隐患排查记录、职工培训记录等,使安全工作的全部过程有据可查。所有台账或记录为单位所有,摆放在规定的位置定制管理。

总之,煤矿机电安全过程管理工作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执行明确的管理程序,落实先进实用的行业标准,加强人文关怀,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2、深入学习白国周安全管理法和《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实施办法》让我获益匪浅,笔者认为,任何一个煤矿如果对从业人员按照白国周安全管理法进行管理,对工程质量按照《标准》进行管理,那么这个矿无疑是安全的,因为在做到这些的同时,不安全的隐患已经消除了。在此我就煤矿机电安全的过程管理方面也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供同仁参考。

笔者认为,煤矿机电安全的过程管理必须以科队为单位,兼顾班组,实行过程闭环管理。

过程安全闭环管理的内容应该是:制定安全目标,健全以机电矿长为首的安全管理网构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安全隐患和危险点(源)分析预控,强化现场管理,按照“四不放过” 原则进行事故处理,坚决执行安全奖惩考核制度,加强职工专业技术学习。煤矿机电安全过程闭环管理应该做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据可查。

3、开展安全隐患和危险点(源)分析预控,每项工作开始前,都应对可能发生的危险进行预先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进行预防并组织职工学习考试;大的工程可通过作业规程的编制、审批、学习进行安全预控,日常工作可利用每天班前会进行安全分析预控,班前会既要安排当班的工作任务,更要总结上班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提出本班工作应注意的安全事项,班前会应有详细记录。

4、工程(工作)进行期间必须加强现场安全管理,煤矿机电安全现场管理内容广泛,包括:(1)、严格按照煤矿“三大规程”规定的内容检查现场人员的执行情况,杜绝“三违”。

(2)、建立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并认真执行,定期做好设备保养和清洁工作。

各机房要认真执行巡回检查和交接班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路线和项目对作业场所、设备运行状况进行巡回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汇报。严格执行现场交接班制度,对上个班设备存在的问题详细交底。(3)、加强特种设备和安全工器具管理,包括起重设备、锅炉房、氧气焊、令克棒、安全带、手动葫芦、高压验电笔等。工作现场有明确的安全操作规程,操作人员会正确操作设备,正确使用工器具,工器具上标明耐压等级、承载能力和使用范围等,并定期审验(校验),有检验合格证,保存完好,过期或失效的药妥善处理,不得再用。(4)、按照《标准》要求,严格执行设备定期试验制度,消除设备缺陷,防止缺陷扩大导致事故,防患于未然。

(5)、变电工要严格执行“两票”制度,杜绝无票作业、有票不遵、违规操作和习惯性违章行为。

(6)、严格执行消防管理制度,消防器材、设施齐全,设备处于正常备用状态,班组人员能够正确使用消防器材并定期参加消防演习和训练,重点部位(油库、料厂、库房、氧气、乙炔、等)防火措施完善。

(7)、办公室、各机房、生产场所实行定置管理、定人管理。所有设备、工器具、家具、文件、资料、记录等定置摆放,进行必要标识,坚持文明生产,保持良好工作作风。

(8)、工程(工作)进行期间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其中包括管理人员的检查和操作人员的班中巡回检查,发现设备缺陷或安全隐患立即汇报处理。隐患处理后填写并保存隐患排查记录。

5、如果不幸发生安全事故,要严格按照“四不放过” 原则调查处理,(事故原因不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应受教育者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采取防范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理不放过)。

6、每月进行安全考核,对认真执行设备维护保护制度、及时发现隐患、正确排除险情、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的人员要奖励,反之处罚。安全考核必须及时、公平、公正。通过安全考核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效性。

7、煤矿机电安全工作必须加强职工培训,俗话说:无知者无畏,一个对自己操作的设备和工作环境不了解不熟悉、对可能存在的危险一无所知的人肯定是一个不安全人员,而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加强职工培训工作,职工培训除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包括现行的法律法规,如《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以及各种标准,如《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实施办法》、《煤矿机电设备完好标准》等。对培训教师来说,职工培训应做到有教案、有学习记录、有学员学习签名、有试卷、有成绩;对学员来说,学习必须达到“四熟”(熟悉生产系统、设备系统,熟悉操作方法,熟悉岗位规范制度,熟悉作业标准)和“三会”(会分析安全生产状况、设备运行状况,会及时发现安全隐患、设备故障缺陷,会正确迅速处理事故)。

8、结合安全管理网构人员组成,对以上所有过程进行分工,明确涉及安全生产所有人员的工作应完成的工作内,做到“凡事有人负责”。

9、以上所有工作,必须分别建立与之对应的台账或记录,如设备运行维护记录,检修记录、隐患排查记录、职工培训记录等,使安全工作的全部过程有据可查。所有台账或记录为单位所有,摆放在规定的位置定制管理。

上一篇:宜家家具调研报告下一篇:做好班级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