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简介

2024-08-24

九一八简介(共10篇)

1.九一八简介 篇一

《国际协报》是由张复生私人投资创办的一份报纸, 1918年7月在长春创刊, 1919年11月迁至哈尔滨, 1937年10月在日伪的第二次新闻整顿中被迫终刊。在解放前东北国人自办的民营报纸中, 《国际协报》是一家创办时间较长、发行量较大、社会影响较好、特色较为鲜明的报纸。该报始终坚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 特别是在“九一八”事变前后, 《国际协报》切实唤起了民众的觉醒, 彰显着媒体的价值。本文拟通过对“九一八”事变前后《国际协报》部分社评的剖析, 展示其在这段特殊历史时期不可忽视的价值, 以期学界对这份东北的地域性报纸引起足够的重视。

“九一八”事变前后《国际协报》的评论概貌

在辽左散人所著《滨江尘嚣录》中, 作者提到哈尔滨的九家华文报馆中, 《国际协报》名列第一。作者同时强调, 对于报馆来说, “唯一之指导点, 即在论坛一项。局外人一读其论文, 约可知其报之宗旨及价值矣……” (1) 可以说, 《国际协报》自创办始, 就十分重视言论, 其言论又以社评为亮点。

“九一八”事变前后, 《国际协报》的社评重心完全指向中日关系, 指向对日本侵略的防范与批判, 并且往往有统一的议题, 旗帜鲜明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九一八”前, 该报曾以《日本人所认国策上之满蒙特殊权利》为题连续撰写了10余篇社评, 以《异哉日本人所谓“松花江时代来矣”之狂论》为题连续撰写了3篇社评, 以《中村大尉事件真相究如何?》为题连续撰写了4篇社评;事变发生后, 社长张复生立刻以《日本军队能如此侵占东北?》为总题目, 连续撰写50篇社评, 抨击日本的侵略行径, 总计七八万字;之后的诸多社评, 也都与事变直接相关。这段时间该报抨击日本侵略的社评无论是规模, 还是态度, 在全国均属罕见!

由于哈尔滨解放前的报纸保存状况十分不理想, 因此只能从现存为数不多的报纸中窥一斑而知全貌。为方便统计, 下面仅以1931年9月1日~1931年12月23日 (即《国际协报》暂时休刊) 为考察点, 对《国际协报》与同时代哈尔滨两家国人民办报纸———《滨江时报》、《哈尔滨新报》以及在国内、国际有重大影响, 在“九一八”前后发表很多重要评论的两份大报———《大公报》、《申报》做一个初步比较, 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 《国际协报》在“九一八”事变前后的言论不仅在哈尔滨的报纸中独占鳌头, 而且无论从数量抑或是持续性上都绝对不逊色于国内大报。在此期间, 《国际协报》的社评也以其独特的视角成为人们分析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参考。

“九一八”事变前后《国际协报》的言论倾向

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险恶用心。日本自明治维新国力增强后, 便逐步确定了一条野心勃勃的对外扩张的基本国策, 即所谓的“大陆政策”。在1910年吞并朝鲜后, 日本又在实施大陆政策的总范围内, 专门制定了向中国东北地区进行侵略扩张的“满蒙政策”。随着军事侵略步伐不断加快和政治经济渗透的不断加深, 日本将侵略的势力范围由最初的“南满”扩展至“东蒙”直到整个东三省和整个内蒙古。作为对国际政治了解颇深的《国际协报》创办者张复生早就捕捉到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阴谋的蛛丝马迹, 并多次提醒国人认清日本的真实面目, 提请政府及早做出防范。

张复生早在1929年出版的专著《国难中之满蒙问题》中, 就透彻地分析了日本奉行的所谓满蒙政策的企图以及该政策对中国的危害, 并重在提醒国人加强防范。在卷首“述意”中, 张复生清楚地阐明主旨:“本刊标题敢揭‘国难’二字缀诸满蒙问题之上, 正欲使国人于直觉观感中而得一深刻之警惕……” (2) 之后, 张复生在报上发表了一系列社评, 具体揭穿日本人的阴谋。1931年1月, 《国际协报》曾在新年特刊中特别刊载了社长张复生撰写的社评《“新满蒙政策”与东北外交》, 文中回顾了日本对华的外交政策, 接下来进一步揭露了田中内阁奉行的所谓“新满蒙政策”目的在于“打破国家权力与被征地人民间一切障阻、消灭东北本部之生存能力, 而使中国成为一偏痹不治之症” (3) ;自1931年6月24日起, 《国际协报》又连续发表了张复生的《日本人所认国策上之满蒙特殊权利》, 对日本帝国主义崇尚的所谓在满蒙的“特殊权益”进行了详细解读, 直截了当地提醒读者关注日本当局政策的变化, 《国际协报》不无忧虑地指出:“吾人基于此类非常动作之见地, 益觉外侮从正面袭来, 殆始终不能释然者耳。” (4)

事态的发展, 很快印证了《国际协报》对中日关系走向的预测。日本不断制造事端, 做种种武装入侵的准备。他们蓄意煽动朝鲜的排华风潮, 造成了“万宝山事件”;他们派遣间谍进行军事侦察活动, 从而酿成了“中村大尉事件”。“万宝山事件”发生后, 《国际协报》清醒地看到了日本的用心所在,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事件”发生的原因:“设日警不横加干涉, 断不至此。若宁汉事件, 皆起因于外兵强横之反动” (5) ;对于“中村事件”, 面对日本隐瞒其进行间谍活动的真相, 《国际协报》连续发表社评《中村大尉事件真相究如何?》, 批驳日本媒体的夸大宣传:“为问朝鲜华侨惨死伤亡者达二百人, 较诸中村大尉当如何?旅朝侨胞皆多年取得安分营业之资格, 比诸中村之无身份相当护照, 乔装微行, 深入禁止游历之地‘十八年有案禁人游历与安屯垦区’者又如何?此则希望日本有识阶级深切自省, 勿徒陷于夸大狂的病态也。” (6) 掷地有声的话语, 有理有据的驳斥, 把侵略者的欺骗伎俩和侵略野心暴露无遗。

抨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日俄战争后, 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 毫不掩饰。松花江流域在中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正如《国际协报》所言:“松花江流域在中国全部经济地位上, 占三分之一以上之力量。诚如石本氏所云将来完全开发足能给养二亿以上之人口。新中国民族之生存前途, 正赖此为工商业生产之源泉。” (7) 该报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说明, 日本攫取满蒙是它侵华的开始, 是它所谓大陆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而指出, 日本帝国主义要实现它的野心, 单靠经济手段已经嫌慢, 它们要加速了、要动武了。可谓鞭辟入里, 切中侵略者的要害。

果然, 日本趁当年夏天中国江淮发生罕见水灾之机, 对中国不宣而战, 9月18日, 发动了对东北三省的侵略战争。9月20日, 社长张复生立即以《日本军队能如此侵占东北?》为总题, 连日撰写系列社评, 击破敌人的谎言:“此次日本军部之口号曰‘击灭东北政权’, 曰‘教训政治小儿’, 其彰著军事动作, 已费半年以上时间之决策……设最高之军政部, 管辖一省临时行政。设分属之维持会, 变更地方性的治安组织。宁可以往日一部分之冲突论?犹可诬中国军队之挑战?皇姑屯间铁道交接站之破坏, 辽宁军队在严令收缴武装之后, 能徒手为之?且冒险以冲入南满之守备队防区以内, 能如此之昏昧?夜间潜入北大营堡垒, 直施其突击队之炮火者为谁?中国军队正在不抵抗的惨烈之处境, 并正当防卫而无之。谁先挑战, 谁先开衅, 事实最称雄辩, 宣传宁能抹煞!” (8) 这一连串的反问, 切实拆穿了日本的侵略野心。

批判不抵抗的政府, 讴歌守土抗暴的英雄。事变发生后, 面对蒋介石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国际协报》表达了极度的不满:“以无防御不抵抗之东北, 始终听命其炮火之毁灭伤亡……以通常未断交之国际关系, 发如斯可骇之变态。唯东方国际能有此怪象。唯中国民族能受此侮辱。所谓独立自主之面目安在?” (9) 当黑龙江省府代理主席兼东北边防军军事总指挥马占山所率部队终因势单力孤退出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之后, 《国际协报》的悲愤之情达到极点:“吾三千万民众之哭声, 紧随马占山退却之令几同时为惨痛之应和。政府无办法无责任无抵抗之结果, 不啻视我东北为一破甑, 宁弃之而不惜。又不啻视我三千万民众为一陷路弃儿, 一任其自然流落而无所抚辑。民族社会最惨痛之境遇, 盖无如今日东北之冷酷者矣。 (10) ”寥寥数语, 承载了《国际协报》和东北爱国民众心中积蓄已久的愤懑, 表达着对持不抵抗态度政府的强烈不满。

出于对列强的万般痛恨, 《国际协报》将倡导自卫反击的基调唱到最后。当黑龙江守军在马占山的率领下奋勇抗战之时, 《国际协报》异常感奋, 立刻发动民众为守军捐款捐物, 同时派记者采访马占山, 将其事迹向关内媒体宣传, 还携带劳军款项及物品、食品赴江桥战场向抗日将士表示慰问。在此期间, 该报不仅改周六刊为日刊, 每日都有大量的战事、劳军新闻报道, 还配发激愤悲壮的社评, 高度赞扬守军的英雄气概, 其拳拳之情, 溢于言表。同时, 该报还无情抨击了部分政府官员的委琐渺小, 热烈呼吁广大民众作最后的抗争, 充满了杀身成仁的决绝之意。

面对时局的变化, 1931年12月23日, 《国际协报》不得不暂时休刊。休刊社评说:“盖中国目前所可惧者, 即在‘人人不能各尽其责’, 设中国全部人民, 均能‘各尽其责’, 则吾人敢断言最低限度, 国家亦必不至被人灭亡。……本报同人, 向即抱定此旨, 明知数十人之奋斗, 于事或无大补, 但个人‘中国人’之责任, 不能不尽, 以故在最近三月中, 虽日日处于惊涛骇浪之中, 自问爱国之志, 未曾少夺。虽间有友侪劝阻, 谓著作记载, 勿太积极, 致招外人之嫉, 而罹意外之祸, 但同人等, 深恐东北民众‘心死’, 故自始至终, 未敢少懈……本报万一不幸, 一二日间, 或暂时与读者小别, 但中国不亡, 中国人心不亡, 在最近之将来, 或尚有与读者相见之期……” (11) 想必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读之, 均不能不泪满衣襟。

结语

70多年后的今天, 再次捧读《国际协报》的诸多社评, 仍会令人为之动容。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 《国际协报》切实履行了媒体的真正职责, 它撰写的一篇篇社论, 是那样的饱含激情, 是那样的充满正气, 就是这些激情和正气与其他所有因素一道促成了广大东北民众政治意识的觉醒, 使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爱国精神得以弘扬, 《国际协报》也因此在广大人民心中树立了一座历史丰碑!

注释

1 辽左散人编著:《滨江尘嚣录》, 新华印书馆, 1929.167。

2 张复生:《国难中之满蒙问题》, 辽宁东北文化社发行, 1929 (11) 。

3 复生:《“新满蒙政策”与东北外交》, 《国际协报中华民国二十年新年特刊》, 1931-1-1。

4 复生:《日本人所认国策上之满蒙特殊权利 (十一) 》, 《国际协报》, 1931-7-4 (2) 。

5 仲铭:《请看日本强国维持治安之能力》, 《国际协报》, 1931-7-9 (3) 。

6 复生:《中村大尉事件真相究如何》, 《国际协报》, 1931-9-17 (2) 。

7 复生:《异哉日本人所谓“松花江时代来矣”之狂论 (一) 》, 《国际协报》, 1931-9-8 (2) 。

8 (9) 复生:《日本军队能如此侵占东北? (四) 》, 《国际协报》, 1931-9-24 (2) 。

9 (10) 复生:《日本军队能如此侵占东北? (五十) 》, 《国际协报》, 1931-11-21 (2) 。

2.还原真实“九一八” 篇二

东北军武器装备强

人们在谈到抗战的时候,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虽然中国军队人数多,但是武器火力不如日军,所以失利的战例比较多。”一般来说,这句话是对的,但是在1931年的中国东北,这句话不成立!东北军不但在人数上远远超过了关东军,而且在武器火力上也远远超过了关东军。只要看看九一八事变中关东军缴获的战利品就知道了:飞机60架,坦克25辆,还有大量的日军根本没有的捷克式冲锋枪!

会不会有人奇怪,他张学良怎么有那么多钱,装备怎么会那么好?这么说吧,少帅论别的比不上他爹,就整钱的能耐比他爹要强得多了。大帅整钱靠做马贼、胡子,那钱来得不地道。少帅念过洋书,懂经济,挣钱的方法要酷得多了。东北特产是大豆,少帅就专门倒腾大豆到国际市场去卖,挺来钱。有人要说了,倒腾大豆能挣几个钱?倒腾和倒腾不一样,人家少帅发行一种不可兑换的“奉天票”,除了有花以外和废纸一样。少帅拿了那个废纸向老乡强购大豆,拿了大豆出口去换钱,换了钱去买军火,买了军火再“交”给关东军。

当然,东北军在训练程度上比关东军差远了。

攻打北大营的日军有多少?有千军万马?没有,就独立守备队步兵第二大队川岛中队,就一个连,一百来号人!

石原莞尔的判断

早在九一八事变之前,担任关东军作战参谋的石原莞尔,就宣扬“占领满蒙”。日本参谋本部和陆军虽然也想扩大侵略,但怕美国、苏俄或者蒋介石插手,故反对付诸实践。

不过,石原肯定美国不会直接插手。蒋介石呢?不说正在忙着“剿共”,按老蒋的为人,石原也准确地判断得出,蒋介石肯定袖手旁观。因为蒋介石要借日本人之手,排除异己,消灭奉系军阀。

至于苏俄那边呢?那个少帅早把活埋他自己的坑给酷酷地挖好了。1929年7月,张作霖刚死不到一个月,张学良就敢上演“爱国秀”,不去找杀父仇人关东军,却和俄国人去闹出了一个 “中东路事件”。被人家打得满地找牙不说,还把一旦有事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给玩没了。

但即便真的美苏蒋全部不闻不问,东北军真的和关东军拼命,关东军也怕,所以石原又通过朝鲜军参谋神田正种(陆大31期)串通了朝鲜军司令官林铣十郎大将,无视军法,擅自将朝鲜军调至边境,随时准备越境支援关东军。其实有两个大队(营)当天晚上已经越过了边界,而林铣十郎是第二天才向上边报告的。

发动时间提前了十天

关东军积极准备发动侵略,日本参谋本部派了个作战部次长建川美次到奉天阻止关东军乱来。建川是有名的“挺进将军”,他怎么会愿意来劝阻石原和板垣呢?可是军令在身,不得不行。他就玩了一个“磨洋工,装死狗”。从东京出来,他不坐飞机,走陆路、坐海船,横穿朝鲜慢慢来。为什么?为了帮石原们和关东军争取时间。等他坐火车到奉天,已经是9月18日傍晚了。

当天晚上关东军举行盛大招待会,为次长洗尘。建川次长心知肚明:都该忙得像耗子似的时候,怎么还全来接风?没错,看样子要出事就是今天了。于是就开怀畅饮起来,左一杯,右一杯,两杯喝完,醉倒下了。干吗来的?等明天酒醒了再说吧。

关东军原来定的日期确实是9月28日,接到参谋本部俄罗斯班班长桥本欣五郎少佐的密报,建川美次要来,这才提前到9月18日的。石原的战术应该说很简单:“打蛇打七寸”。趁那位花花公子张学良沉醉在温柔乡之际,打掉沈阳城里的奉军指挥部,使东北军群龙无首。在沈阳动手的同时占领营口和丹东,阻断关外奉军主力回援,和确保朝鲜军可以越境增援。

应该说石原莞尔和板垣征四郎的算计几乎完美无缺,惟一的缺点就是他们没有想到,不但美苏蒋袖手旁观,连当事人张学良本人也同样袖手旁观!

等建川第二天醒来,事已经没了,沈阳的东北军已经被全部解除了武装,石原们正忙着清点战利品。

成立伪满洲国

9月22日,关东军总参谋长三宅光治、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作战参谋石原莞尔,和奉天特务机关长、刚被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任命为“奉天市长”的土肥原贤二,还有关东军参谋片仓衷大尉,就开了一个会,讨论下一步怎么办。

板垣说明了内阁和参谋本部的态度,片仓说明了来往电报。东京首先反对扩大事态,但是表扬了关东军的战果,到底什么意思?土肥原说了第一句话:“要一口气解决满蒙问题,只有建立一个以日本为盟主的满蒙五族共和国。”

随后经过一番运作,寓居天津的末代皇帝溥仪被接到沈阳,伪满洲国成立。

3.九一八事变演讲稿:难忘九一八 篇三

九一八事变,又称沈阳事变、奉天事变、盛京事变、满洲事变、柳条湖事变等,下文为大家介绍九一八事变演讲稿范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内容吧!

多少次,我曾在田野中凝神;多少次,我曾在坟墓前流泪;多少次,我曾在睡梦中惊醒。

九一八,又是一个九一八。

记得前辈们说过,几十年前的今天,曾经有许多可爱的战士,为了保卫祖国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或许,对于鬼子来说,区区几百肉体之躯罢了,一阵枪声过后,寂静无声。

但他们错了,罪恶的子弹只是让这些肉体倒下,但无数个爱国的灵魂,却在此刻得到升华。他们用满腔热血,震慑了凶恶的敌人;他们用满腔热血;保卫了祖国的尊严;他们用满腔的热血,换来了几代人的尊敬。

清晨,当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蓝天,我无比自豪。回想当年,又是何等凄凉,穷凶极恶的鬼子向我国大好河山步步逼近,多少无辜的百姓惨死在鬼子的屠刀下……

敢问!如果没有这些爱国志士,我们的大好河山,是否早已支离破碎?也许,我们再也看不到出生的太阳;也许,我们永远不会感受到幸福的霞光;也许,我们已向这个世界永别……

难忘九一八,难忘当年的壮志豪情;难忘当年的勇猛无畏;难忘当年的满腔热血……

4.九一八简介 篇四

来源 莲山课

件 w w w.5 Y K

j.Co M 2

纪念九一八演讲稿:牢记九一八,屈辱怎能忘?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

牢记九一八,屈辱怎能忘?

每年4月9日,以色列拉响为时2分钟的警报,所有的行人和汽车停立默哀,公共汽车上的人站在坐位旁,市场上的售货员停止工作,购货者低头站立。以纪念在纳粹大屠杀中被杀害的600万犹太人;

每年6月22日,根据普京的提议,俄罗斯全境为卫国战争牺牲的人默哀一分钟;

每年9月11日,美国人庄严隆重的纪念他们的耻辱日;

而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在全国却只有沈阳和长春两个城市鸣警报。我国至今没有举行过全国规模、全民参加的勿忘“九.一八”活动,是我们忘记了,还是根本就不曾记起?

好,让我们来重温那段历史:今天是2011年9月18日,80年前的今天,1931年9月18日,一个令中华儿女痛彻心扉的日子。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实现他猖狂的梦想,炮轰东北军驻地沈阳北大营,发动了对我国东北的大规模武装进攻,策划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大好河山风云失色,沦于敌手。东三省这个有着丰富矿产资源、物产资源,面积有日本国三个那么大的美丽而富饶的地方沦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3000万同胞沦为亡国奴。

翻开历史的这一页,当年蒋介石的那句“绝对不许抵抗,缴械则任其缴械,入营房则听其侵入”的话重重的击打着我们中华儿女的心,这是怎样的民族耻辱啊!19万中国军队,2万日本军队,本应该是取得绝对的胜利,可是日军竟不费一枪一弹便一举占领了东三省,3000万同胞就这么糊里糊涂的成为了亡国奴。这是怎样的悲哀、怎样的耻辱啊!

从此,3000万东北同胞在此后的14年中过着饱受凌辱的亡国奴生活。

为什么这个日子如此耻辱呢?

“九一八”事变时,我方兵力几乎是日方的10倍,可日军却在短短时间里,席卷了东北的大部分领土。其实中国根本就不是打不过小日本,而是要么投降或逃跑,要么不抵抗。

国民党当局的政策在“九一八”采取的是“攘外必先安内”“宁赠友邦,不与家奴”等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的政策,并对红军实行了疯狂的五次“围剿”,对爱国民众严厉镇压。在大敌当前时,不是抵御日寇,而是镇压百姓。正是这使得日寇更加猖狂掠夺中国领土。这更让外国人看不起中国,是对中华民族人格的极大侮辱。

“九一八”国民党政府不仅采取了对日妥协的不抵抗政策,还向国际寻求援助。得到的却只是 “中国自己都不抵抗还要别人帮助?”的答复,真是自取其辱。中国自古就有“士可杀不可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名言流传千古,可面对“九一八”、面对日寇,我们却没又做到这一点,因此中华民族遭受了被奴役、被凌辱的下场。

“九一八”事变是日寇侵华战争的开始,从此中国大片领土及人民伦入日寇的铁蹄控制。

白山黑水上哀鸿遍野,饿殍满地,战火很快了烧遍了整个华夏神州。青纱帐里,万山丛中,中华儿女为家国抛头颅洒热血。经过八年浴血奋战,付出极大的代价终于把东洋鬼子赶出了家门。流年流水,如今又是太平盛世。王谢堂前的燕子在寻常陌巷飞舞,河沙里的断戟还在低声呜咽,可人们已经忘记了许多。我们不能忘记岳元帅背上刺的那四个字。我们不能忘记大刀队,不能忘记台儿庄,不能忘记凇沪血战,不能忘记南京城墙上的斑斑血泪。

这样的屈辱何人能忘?何人敢忘?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胡亚美在每年的“九.一八”都独自一人在家中高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她认为,现在一些年轻人认为的战争已远离自己,其实并非如此,忘记过去就是背叛。应该牢牢记住国耻日,让年轻人知道什么是爱国,知道不自强就要受压迫。

在731废墟上长大的哈尔滨老人傅尔亮骑着三轮车,身穿写着“还我海疆、还我宝藏、还我血账”字样的背心,声援签名三次到沈阳,宣传勿忘国耻,勿忘九一八。他呼吁并倡议成立国耻学会,确立国耻日,振奋民族精神。

他们没有忘记,他们牢记国耻。

我想知道,在亲日哈日成为时尚流行,在背叛光荣、爱国可耻的今天,现代中国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纪念这段80年来他们至今未能洗刷的耻辱?

九一八距离我们已经整整八十年了。一个当年懵懂无知的婴儿,今天已经变成了须发皆白的老人。八十年,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足以把血与泪、烟与火的记忆不断稀释,以至让记忆苍白得成为了教科书里遥远的符号的过程。于是,在这苍白的记忆背景下,我的眼睛看到了无数的中国青少年“哈日”,他们用日产相机,他们吃日本料理,他们看日产影视剧,他们追日造明星,他们争着抢着去日本旅游、留学、定居……在他们眼里,日本一切都好,一切都强,关于战争的一切说法都是我们的教育故意激发他们对日本的仇恨,他们说这是中国人嫉妒日本人!我还看到了年幼无知的他们,穿着鬼子兵的军服,拄着日本战刀,唇上贴着仁丹胡,嘴里喊着“八嘎,死啦死啦地”拍照留念。他们觉得,这样子很酷,很帅。就连那些明星也不例外,赵薇不是穿着日本军旗服装吗?何智丽不是嫁给日本男人后改名为小山智丽,然后在乒乓球赛场上“哟西哟西”地力拼邓亚萍吗……

其实,我更想知道,作为一个普通中国人的你,在公元2011年9月18日这天,经历着什么?

九一八这一天你也许这么过:你坐着三菱轿车,走在商场里用的是松下空调,包里装着索尼相机,晚上回家用的是日本电饭煲煮饭,饭后看一个日本片,亲人从日本打来越洋电话,告诉你正在办理的赴日探亲的情况……我们的身边有多少认识这么过的,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了。朋友送你的日本电器你是否喜欢异常并宣扬它如何好用?亲人的赴日手续下来的时候你是否也在高声庆贺甚至举杯痛饮?在这个哈日的时代,身边谈论的是物价上涨、孩子成绩、昨晚的电视剧,除了我们组织和参与这次演讲的一些人,还有谁会记得九一八?

谁还会记得南京大屠杀中那些被乱枪扫射、被刀刺斩首、被挖坑活埋、被放火焚烧、被汽车碾压的中国同胞,谁还会记得那些被挖出心脏下酒、不打麻药活体解剖、注射生物制剂做人体实验的中国战士,他们屈死的冤魂,又该归去何方呢?

然而,因为我们免除了他们的战争赔款而发达了的日本,并未对中国表示任何的感激和歉疚,相反,一而再再而三地耍弄中国人。先是周恩来的铜像在日本被玷污,然后日本首相一次又一次地去祭拜“靖国神社”,之后在钓鱼岛问题上大做文章,与美国联手封锁中国、干涉台湾事务,后来又彻底将侵略战争的史实翻案,并且告诉日本国内的年轻人那是中国人造谣污蔑他们,他们把侵略史篡改成 “解放”亚洲人民的的“光辉事迹”。而那些曾经表示悔过的日本兵,不但不受到日本国民的尊敬,反而被法庭宣判有罪。这就是良心坏了的日本人。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去。愤怒的中国人,终于想起九一八了,终于想起来我们还有尊严需要维护了,于是就有了2004年的九一八大游行。先是几百人,途中增加到上千人,一路上不断有人加入游行队伍,最后达到数万人。游行的队伍象滚滚洪流,一路奔涌,我方严辞交涉,让日本店统统关门,红旗一路高扬,国歌唱得惊天动地……我们让所有中国人,以及亚洲人、欧洲人、美洲人,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民族,都知道了我们对日本人的强烈憎恨,我们让所有歪曲历史、仇视中国的日本人感受到了仇恨的力量。

愤怒象火山爆发,一发而不可收。2005年,图谋进入联合国安理会的小日本,再度在钓鱼岛问题上我行我素地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于是全中国范围内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日大游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成都、武汉、长沙、郑州……还有那些远在国外的华人,也同时举起了愤怒的拳头。那些健忘的中国人,这时也纷纷觉醒,加入到声讨小日本的行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今年九一八,我们怎样过?我们要高呼: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文章

来源 莲山课

件 w w w.5 Y K

5.难忘九一八 篇五

1、课程标准:

①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②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2、地位和作用:

本课为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主题下的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了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两个事件: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西安事变后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本课下启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全国性的抗战爆发,以国共两党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学生学情分析]:

1、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讲述、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初二学生已能够明辨是非善恶,本课的教学安排能发挥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激发学生的正义感和爱国热情。

3、我校学生具有一定的搜集资料、处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4、课堂上初中生容易产生精神上的疲惫,教师要注意及时调动学生积极性,调整学生的精神状态。

[设计的指导思想]:

1、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学生探究和体验历史的过程,是学生概括、描述和感悟历史的过程。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探究和学习中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内容,提高

独立获取、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丰富和健全人生观、价值观。

2、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时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去积极思考,把学生的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2、通过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方针的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历史意义

[课程资源]:课本,地图册,《松花江上》歌曲、杨靖宇、张学良、杨虎城图片等网络资源,学生查找杨靖宇的相关资料,《西安事变》影视片段

[教学方式]: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教师常规教学、学生讲述、讨论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九一八事变纪念馆图片和两则消息:①近年来,每当9月18日事变爆发之时,沈阳都要鸣响警报,以提醒市民国耻不能忘。②辽宁省九一八战争研究会会长张一波等人说:“国家应通过立法等形式形成一种制度,至少也应该号召人民不要忘记国耻,牢记这一天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师提问:为什么我们要牢记“九一八”?(激发学生强烈求知的欲望)导入新课。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九一八事变

1、指导学生阅读70页课文前三段,由一位学生讲述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结合课后“练一练”填表题,填写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地点、简单经过和结果,并在书上做出标注。

2、投影《“九一八事变”形势图》,引导学生分析70页动脑筋:“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指导学生初步掌握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实质的方法)

3、投影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

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是什么态度?为什么?导致了什么后果?(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

4、播放歌曲《松花江上》。(体会东北人民在东北沦亡后的悲痛之情,激发学生对对日寇野蛮侵略中国的愤恨,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5、师讲述:东北沦亡了,但是中国人民一天也没有停止过斗争。在东北辽阔的土地上,各种抗日武装风起云涌,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指导学生阅读71页第2、3段小字,请一位学生讲述杨靖宇将军的故事。(为学生展示才华搭建舞台,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杨靖宇-这位中华民族的英雄,因为课文对这位英雄的事迹介绍很少,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历史责任感,)

(二)西安事变

1、(过渡)日军侵占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中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关头。师提问:在这种情况下,中共提出了什么主张和要求?蒋介石是什么态度?国民党中的爱国将领又是什么态度?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了解西安事变爆发的背景。

2、学生朗读72页关于西安事变爆发的一段文字并做好标注,明确西安事变发动的时间、人物和简单经过。播放《西安事变》影视片段: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蒋介石被捉。(再现历史情景,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也使学生精神能重新集中)

3、看完影视片段后,师提问:蒋介石捉起来后该怎么办?引导学生讨论73页“活动与探究”: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是本课的难点,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理解这个问题,师补充

介绍西安事变爆发后的复杂形势。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突出中共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过程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4、师问: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对中国时局产生了什么影响?指导学生阅读课文72页最后一段,引导学生对比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前后国共两党的关系及时局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伟大历史意义。

三、巩固小结

1、师生共同小结: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国共两党由内战走向和平,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抗日。

2、投影张学良逝世后,江泽民给张学良亲属的唁电:“惊悉张学良先生逝世,十分悲痛。我谨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表示深切哀悼!张学良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堪称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永远怀念张学良先生。张学良先生千古!”引导学生评价张学良、杨虎城。(培养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指导学生完成填充图册第14课练习。

[课后反思]:

1、本课是一堂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常规教学课。

2、本课教学效果良好,很好的完成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

3、利用播放歌曲和影片,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6.九一八简介 篇六

一、踏实、勤奋的学风

东北大学由东北地方势力创建于1923年, 在历任校长王永江、刘尚清、张学良的督导下, 该校形成了踏实、勤奋的学风。东大学生李宗颖记述了该校教学的严格情形:“‘东大’历届的入学考试和学期、学年考试, 都能郑重其事, 要求较严, 尤以王永江兼任校长时抓得更紧, 他以宁缺勿滥为原则, 令各科学长贯彻执行。……刘尚清兼任校长, 率由旧章。”在校风方面, “王永江主张严格办学, 整肃校风。第一届招生的国文试题‘士先器识而后文艺’, 他在开学典礼时讲话, 谆谆告诫敦品励学, 勉成有为有守的人才, 都是在促使学生注重品德, 循规蹈矩地埋头攻读。课堂纪律和请假制度颇为严峻。教授上课先点名, 不许迟到早退。有事不请假者以旷课论, 在期考年考时扣分。没有大学生可随便不听课和自由散漫的现象。教授讲学时严禁喧哗, 不准偶语。学长 (后改院长) 常到课堂巡视, 如发现嬉笑或打瞌睡者立即指正。寝室饭厅也不许大声吵闹, 图书馆内更不准喧哗。一切纪律都较严肃。”[1]

对此, 东大学生何秀阁亦回忆道:“预科之二年中, 教学最严格, 所有课程……悉采用英美原文之最善本。”“习题作业之严, 无不心怀畏惧与压迫感, 校方立意, 盖欲尽二年时间内, 逼使学生扎下坚实基础也, 且同学咸来自东北之老四省, 率出身农乡, 纯如稚子, 惟知苦读是务 (按:当年亦乏康乐去处) , 循规蹈矩, 互相竞争, 而养成只尊高材, 鄙视财势之风气。”[2]可见, 在校方的严格要求下, 学生形成了刻苦好读的良好风气。何秀阁还提到化学系教授陈行可, 亦可作为学生好学的旁证, 陈教授说:“同学们又如此纯朴, 一心读书, 此更非关内各校, 动则闹学潮可比。”九一八事变后, 化学系毕业生在南京与原系主任庄长恭相会, 声泪俱下曰:“东北失地, 固为可痛, 然更值深痛者, 厥为余已再无淳朴善良学品俱优拼力读书如汝辈之东大学生矣。”[2]可见, 沈阳时期东北大学学生之学风淳厚, 深为该校教员所赞赏。

时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长的向楚对东北大学之学风亦很推崇。他表示:“中央大学、东北大学等校则以研求本国学术为主脑, 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则以研求纯文艺以期创造此时代之新文学为主脑。关于外国文学, 在东北大学则偏重在造成实用人才, 以为东北政治上、外交上之用, 清华首重在造成博雅之士。历史系一为偏重历史整理方面, 北平各大学每系如此;一为注重历史智识之研究, 中央大学、东北大学即系如此。”[3]由向楚的分析可得出两个结论:其一, 东北大学以研究本国学问为主;其二, 东北大学治学以实用为方向。这再次凸显了该校的务实学风。

但踏实用功之外, 东大学生在广博与精深方面似较欠缺。教员吴宓认为:“此间学生大皆用功, 惟思想枯窘, 智识隘陋。教科书以外, 不读他书, 专务功课及分数。”[4]可见, 吴虽认同东大的学生较用功读书, 但又指出了其程度与治学路径方面的欠缺。对此, 吴不无意气地批评道:“学生英文程度, 有如沪上之中学, 焉能语于高深文学?”[4]教员萧公权亦直率地指出:“东北学生的程度与上海‘野鸡大学’的学生相比, 可以说是难分轩轾。他们似乎还能用心听讲。”[5]

但吴、萧二人所论似与前述陈行可、庄长恭等人的言说相矛盾。笔者以为, 这或许是文科与理科认识角度与治学路径的差异所致, 理工科较重视学生的刻苦务实之风, 而文科在用功之外, 尚需广博精深、思维灵动方可有成, 因而东大学生之优劣在几位教员之间已然产生分歧。何秀阁记述了一件有趣的事例, 可作佐证。其时, 有一同学以关内大学优于东北大学, 遂于一年后入读同济, 但一年后即返, 并曰:“若言学社会科学, 不妨进关求深造, 若言学理工, 窃关内各地, 则绝无如我东大者, 故余迅回归, 幸同学勿于余言为河汉也。”[2]可见, 与关内相比, 东北大学理工科较强, 社会科学较弱, 加之治学路径的差异, 因而导致了教员间的认识分歧。

二、委靡的世风

然而这种踏实、勤奋的学风是存在于奉系地方社会中的, 并且这种进取的学风与周遭的世风似乎格格不入。关于东大教员的日常风貌, 吴宓记道:“此间功课粗浅, 教授极易。暇时极多, 而所有各教员 (除缪、景二君, 及一二在此住家者外) , 均毫不读书, 亦不务他事。惟以赌博 (麻雀, 有通宵不眠者) 及狎妓 (且多住宿者) 为乐。平日相见, 寒暄而外, 亦只谈此二事 (再则饮馔之事) , 不及其他。旧有教员既皆如此, 新来者亦俯就随和, 同流合污。”“兹所记之情形, 亦此间不及东南处, 而使予有去之之心者也。”[4]吴宓此前任教东南大学三年, 环境熟稔, 体制亦较完备, 因而常以东北大学与东南相比, 实则是时东北大学在教学各方面与东南皆有相当差距。似此教员之风于教学、学术确是毫无助益, 此风若长此存在, 则东北大学之发展难有成绩。但另一方面, 此类事又皆属私德, 世风如此, 吴氏或许有些清高自恃了。

此外, 彼时教育界的怠惰之习亦不鲜见。他们虽待遇优厚, 但却“抱有一种请假热者, 每日必有请假一二小时”, 《盛京时报》慨叹:“未悉是何要事, 何不于课外行之。”[6]该报还曾载有一篇文章分析东北教育进步慢的原因, 作者指出:东省“因时势逼迫, 不得不偏重政治。可是大众都行一辙, 就把教育精神弃得不振, 政治界兴盛起来, 若能走进, 不怕你目不识丁, 便可升官发财。学生们看这种情形, 念书无用, 渐渐地把猛进之性消减殆尽, 不知不觉被恶势力所化了, 教员们看看也喜心往政治界活动, 不愿再作此无味之事, 这一弄乱七八糟。”[7]教育风气败坏, 教育进步也就自然缓慢了。

东北大学教员中的不学无术、怠惰散漫者亦是其时东北社会面貌的一种影像。在该校中, 不同学风、世风的对立并存表明:东北大学是新旧因素混合的机构, 其高等教育的发达、进取一面是植根于奉系东北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下的。

参考文献

[1]李宗颖.略述东北大学[G]//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辽宁文史资料第8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4.

[2]何秀阁.九一八前的东北大学琐忆[J].传记文学第34卷第4期.

[3]王东杰.国家与学术的地方互动: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 (1925—1939) [M].三联书店, 2005.

[4]吴宓.吴宓日记第2册[M].三联书店, 1998.缪、景二君指缪凤林、景昌极两人, 皆为著名学者.

[5]萧公权.问学谏往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 1972.

[6]北大教员请假热[N].盛京时报, 1923—12—16.

7.勿忘“九一八” 保持强国势 篇七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蓄意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拉开了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进而全面侵略中国的序幕。早在1927年夏,日本内阁首相田中义一就公然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有统计显示,日本近代史上发动的10余次对外侵略战争中,绝大多数针对中国。一个国土面积还不到中国3%的岛国,为何胆敢一再进犯我中华?这既有侵略者欲壑难平的贪婪和残忍,更有旧中国“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积贫积弱,一盘散沙”,“有国无防,有海无疆”,使得日本对中国步步紧逼。弱肉会被强食,落后就要挨打。这是我们用血的代价换来的沉痛教训。

也正是这一天,中华民族彻底觉醒了。所有的爱国力量同仇敌忾,投入了救亡图存、全民抗战。历时14年,中华民族付出3500多万人的巨大牺牲,凭着不屈不挠的顽强抗争,赢得了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不仅洗刷了丢疆亡国的历史耻辱,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且使我中华从此走向民族复兴的历史新途。

历史证明,中华不自辱,谁人能辱之?

82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抗日战争中培育起来的抗战精神助推中国走过艰难险阻。中国在探索符合自己发展道路的进程中,走过弯路,栽过跟头,最终找到了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中国的改革首先在农村起步,短短的几年就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没有改革,亿万农民的温饱有谁能够解决?中国的改革推进至城市,进一步奠定了中国崛起的基础。没有改革开放,中国何时能够走上富民强国之路?

中华走上强国之路,给周边地区和整个世界注入互利共赢的正能量,但也使一些国家对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产生了焦虑。美国对华采取接触、合作加防范、牵制的两手政策,既想从中国的发展中多分得几杯羹,又担心一个崛起的中国挑战美国在亚太乃至世界的主导地位。于是,美国的对华政策包含了明显的遏制成分。但美国意识到,要完全遏制中国根本做不到。对当前的中国,美国有“包围”和“遏制”之心,无包围和遏制之力,更无包围和遏制之果。日本的安倍政府幻想着用所谓“民主安全菱形”的战略构想实现对中国的战略优势,频繁搞针对中国的“合纵连横”。但其结果可想而知。

历史昭示,中华要强国,谁人能阻之?

中华强国之路是和平发展之路。中共十八大提出两个“百年目标”给“中国梦”绘制了实实在在的蓝图,中国决意抓住发展战略机遇期,今后的路可以走得更好,人民可以得到更多实惠,其他国家可以从中获得更多利益。与此同时,中国面临的新挑战同步增加:从内部讲,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任务十分艰巨;从外部讲,国际战略竞争和博弈局面更加错综复杂,美国亚太战略调整和日本右倾之路带给中国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这需要中国更冷静,更努力。中国走稳强国路,保持好中华强国之路的“势”,既要坚持自己的道路自信,同时也要坚守自己的底线。关键是要用行动告诫那些“负能量”太盛的国家:中国追求和平发展与捍卫核心利益之间并不矛盾,绝非二选一。中国绝不允许侵害中国利益的“负能量”再次大行其道,肆意嚣张。

历史呼唤,中华强国之路,我辈更需努力。

8.九一八 演讲 篇八

今天我站在这里,不谈当年的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多么严重的创伤,不谈当年日本军人在南京犯下了多少罄竹难书的兽行。因为这段历史早已深深的融入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

我想说的是,如果仅仅只是记住这些伤痛,记住我们国家被人欺凌时的惨象,那么我们就只是一帮沉浸在抱怨和不甘中的弱者罢了。要知道,没有一个国家,是靠别人的怜悯强大的,没有一个民族,是在终日的缅怀伤痛中崛起的。而在那段中华民族最黑暗的年代,并不是所有的天空都被阴霾遮蔽,总还是有一些人,不管军人还是平民,无论青年还是妇孺,他们衣衫褴褛忍饥挨饿,哪怕用手抓用牙咬也要撕下侵略者的一丝血肉。他们渴望用自己的生命,筑起守护家园的最后一道篱墙。

这些先辈,这些先辈贯彻终生的大无畏精神,才真正是我们应该终生铭记的。可我们却逐渐在岁月的流逝中,让英雄头上的桂冠蒙尘,把他们抛在了记忆最遥远的角落。

还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实在是想不通课本里为什么会有人傻到用自己的身体去堵枪眼,为什么会有人木讷到被火烧都纹丝不动,为什么会有人倔强到百般受刑直至死亡都不肯说一句话。我想不通,于是孩提时代的我们把这些人叫做傻子。

可当我长大了,长大到能够明白有一种信念是可以超越生死的,有一种坚持是可以让人忽略疼痛的,有一种死亡化作的沉默是可以挽救更多人的性命的时候。我开始和更多的人分享我的感受,却哑然发现,我们的身边竟然还是有很多人把他们当做傻子!并信誓旦旦的说着,那些傻事现在怎么可能还会有人做?!

烈士的尸骨还在,名字已经消失......我感到一种彻骨的悲凉。

我明白,我们是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一代,我们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下成长,我们只可以通过单薄的文字和少许的照片去了解那段沉沦的岁月,却可以通过生活的形形色色来感受到美国、日本的新潮和先进。我们能够在特定的日子回想起曾经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惨剧,却不会在观看日式动漫或购买索尼相机的时候记得就是这个国家曾在我们的身上割下一道道深不见底的伤疤!我们看似铭记住了历史,其实,只不过是把它承装在一个与现实隔绝的瓶子里,在需要的时候才会拿出来晃一晃,骗人骗己罢了。而那些在我们的父辈人心中永垂不朽的英雄们,他们曾经为了整个民族的复兴在战斗,他们曾经可以为了国家的一次胜利而默默牺牲毫无怨言,他们的事迹曾让整整一代人热血沸腾夜不能寐。可是现在呢,他们的时代离我们远去了,他们的事迹渐渐被我们遗忘了。长久如此,总会有一天,我们的孩子,在教科书中再也无法看到他们的故事,在身边只能听到类似傻子的嘲笑。那么倘若国难当前,又有谁可以挺身而出,当仁不让!

我想在座的同学们一定还记得张自忠,邱少云,董存瑞,刘胡兰,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但还有更多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奋不顾身慷慨就义的先辈们根本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他们只是用自己的鲜血书写了四个大字:民族精神!他们只明白一个道理,先国后家,舍生取义。这就是我们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只要这种精神还在国人的血脉中流淌,中华民族就永远屹立不倒!

是啊,中华民族屹立不倒,可有人偏说我们做不到,说我们是垮掉的一代。垮掉又怎样,垮掉了也可以再站起来!那些被我们忽视的英雄,那些被我们丢弃的精神,我们一样可以一件一件的捡起来。有些事,我们可能做错过。不过没关系,我们还年轻,我们还会成长,我们可以直视失败,大不了重新再来!总有一天,我们这代人会撑起中国的脊梁,我们这代人会让世界仰望,我们这代人会高喊“我比阿尔卑斯山好高!”

9.九一八活动总结 篇九

主题纪念活动总结

1、活动目的:9月18日,是中国人应该铭记的日子,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吉

林大学交通学院学生历史责任感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中国革命史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一次激励同学们学好科学文化只是,告诉一代又一代人,发展才能强大。

2、活动地点:长春市亚泰大街与繁荣路交会处西北侧,南大营旧址陈列

馆。

3、活动时间:2012年9月18日。

4、活动主题:勿忘国耻珍享和平

5、参与人员:吉林大学交通学院本科生(以党员、积极分子以及团学联组

织副部为主)(作为一次团校的培训)以及2012级部分新生。

6、活动流程:

【活动一】默哀

活动方案: 组织全体师生为在战争中逝去的同胞们默哀,借此悼念民族先烈,激发爱国主义热忱。

【活动二】视频

活动方案:播放视频,纪念九一八事变八十一周年

【活动三】爱国主义演讲

活动方案:演讲内容为与九一八这一历史相关的主题。演讲人员是经过我院组织部和实践部层层选拔的优秀学生,由四人组成演讲团队。此次演讲活动意在呼吁当今大学生勿忘国耻,牢记九一八。

【活动四】舞蹈:我和我的祖国

活动方案:演出人员为院内通过选拔选出的具有艺术特长且品学兼优的同学。演出内容为类似文艺兵的演出,通过话剧或者歌剧来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加形象与具体,提高整个活动的感染力。

【活动五】大合唱

活动方案:演出人员为2012级新生通过歌颂祖国,歌颂党来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爱校热忱,彰显新时代大学生风采。

7、活动建议:

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吉大校报、吉大电视、广播站进行宣

传,同时扩充参与人员,让跟多的同学有机会参与此次九一八主题纪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因该适当加入一些创新性环节,例如与场下观众的互

10.九一八简介 篇十

2 而我们的邻国——日本,此时与世界列强争夺亚洲霸权的野心已经膨胀到了极点,甚至超过了那些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从甲午战争开始,日本军事扩张最迫切的目标直指中国。

3 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东方会议”,确立了“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来,自成一区,置日本势力之下”的侵略方针。此时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已波及日本,为摆脱困境,日本军国主义急于发动一场对中国的战争。

4 1927年6月27日,田中义一整理了一份上奏天皇的奏折,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在这份奏折中,田中公然宣称:“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我大和民族之欲步武于亚细亚大陆者,握执满蒙利权乃其第一大关键也。”

5 在东方会议召开前后,日本两次出兵山东阻止北伐军前进,并屡次在东北制造事端,寻求发动战争、侵占东北的机会。

6 1928年6月4日凌晨5时,东北军阀张作霖乘坐的专列在途经南满铁路皇姑屯时,铁轨被日本军人炸毁,张作霖身受重伤,当日毙命。

7 当时,张作霖之子张学良身在兰州,得知关东军已开始秘密调动,打算浑水摸鱼,趁乱占领沈阳。为防不测,张学良化装成一个伙夫,跟随部队秘密赶回了当时称为“奉天”的沈阳。

8 张学良主政东北之初,其军事顾问的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草拟了一份计划,想让张学良在东北称帝,担当日本人统治东北的傀儡,但遭到了张学良的严词拒绝。

9 1928年12月29日凌晨,张学良冲破日本帝国主义的阻挠,联名通电全国称:“仰承先大帅遗志,力谋统一,贯彻和平。已于即日宣布遵从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是日起,东三省一律改悬国民政府青天白日旗。国民政府授予张学良为中国国民革命军陆海空军副司令并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

10 1929年到1931年夏,日本关东军参谋部先后四次以“参谋旅行团”的名义在东北各地系统搜集军事、经济、政治等各类情报,拟定具体侵略方案。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也积极地为军事侵略东北做准备。

11 1931年4月,日军将原驻本土仙台的第二师团轮驻中国辽阳。为对付沈阳城坚固的城墙,又从东京调运两门二十四厘米榴弹炮,配属日军驻沈阳第二十九联队兵营,炮口瞄准北大营和飞机场。

12 7月,日本又从本土增派一个师到朝鲜,准备随时渡过鸭绿江参战。

13 同时,日本还将熟悉中国情况、担任张作霖顾问多年的本庄繁调任关东军司令官,将一直从事策划进攻东北、主持制定过多份解决满蒙问题大纲的参谋本部情报部长建川美次少将调任作战部长,另将“九一八事变”的主谋之一、绰号“日本之脑”的石原莞尔以及板垣征四郎等人调至关东军参谋部任职。

14 此外,日本还施展调虎离山计,策动阎锡山与汉奸石友三等人挑起反对张学良的战争。将介入1930年中原大战的东北军主力继续吸引在关内,致使东北兵力空虚。至此,日军侵占东北的准备基本就绪,只待时机。

15 1931年7月23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同胞书》,号召“攘外必先安内”,“故不先灭赤匪,恢复民族之元气,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粤逆,完成国家之统一,仍不能攘外”。

16 1931年7月28日,长江中下游暴雨成灾,大水席卷江淮流域八省两市,汉口堤防溃堤。大水造成的灾民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加之国内军阀割据,内战频繁,阶级矛盾尖锐。

17 1931年6月26日,日本间谍中村震太郎大尉率领的间谍组一行四人被东北军屯垦三团捕获,随即于次日由屯垦三团团长关玉衡下令处决。

18 时任日本驻满洲间谍总头目土肥原贤二得此消息,当即大喜过望。年前,日本军部正在策划军事占领满洲,正苦于无借口,“证据到手”,陆军省便在1931年8月17日发表了歪曲事实的所谓《关于中村大尉一行遇难的声明》宣称:“‘中村事件’是帝国陆军和全体日本人的奇耻大辱”。

19 日本军部以此为契机,叫嚣发动侵华战争,日本朝野和民众团体也一窝蜂地出动,要求陆军“武力征服满蒙”,建川美次还亲自出马,到处作题为《帝国国防与满蒙》的报告。军务局长、间谍头目小矶国昭也四处活动,争取天皇和政府各部门批准和支持这次侵华战争。

20 1931年9月18傍晚,日本关东军虎石台独立守备队第二营第三连离开驻地兵营,沿南满铁路向南推进。

21 1931年9月18日22时许,日本关东军铁路守备队柳条湖分遣队队长河本末守中尉为首的七名日军炸毁了南满铁路位于奉天(现沈阳)北面约七点五公里处柳条湖一段的铁路,并将三具穿着东北军士兵服装的中国人尸体放在现场,称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袭击日守备队。

22 在爆炸同时,以爆炸声为信号,驻扎在铁路爆破点以北约四公里的文官屯的关东军川岛中队长率兵南下开始炮击北大营。炮击后,驻扎中方北大营和沈阳城的日军兵分南北两路向中国东北军精锐第七旅驻地北大营发起了进攻。南军为平田幸弘指挥的关东军第二师步兵第二旅第二十九团,北军为岛本正一指挥的铁路守备队第二营。

23 而此时,北大营中驻守的中国部队正在酣睡。毫无准备的东北边防军第七旅,在旅长王以哲的指挥下仓促应战,伤亡惨重。

24 当时,东北军的总人数有三十万左右。除参加中原大战随张学良进关的十一万余人外,留守东北的尚有二十余万人,另有公安、警察部队若干。而日本关东军此时在东北的兵力只有一万余人。

25 由于执行蒋介石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导致在兵力上占优势的东北军将士对突如其来的战事毫无戒备,致使日军偷袭得逞。

26 1931年9月19日0时,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向所属部队下令,向东北各地实施进攻。同时,又令驻东北的关东军第二师主力迅速集中,攻击沈阳城。凌晨3时,日军攻入沈旧城。

27 沈阳城内留守的沈阳公安总队在警务处长黄显声的带领下与沈阳的百姓自发地组织起来,同日军进行了激烈巷战,但并没有正规军参战。

28 本庄繁同时命令独立守备部队进攻南满铁路沿线的安东(今丹东)、营口、凤凰城和长春等地。关东军还电请驻朝鲜日军司令官林铣十郎中将尽速增援。清晨4时,驻扎长春、宽城子等地的日本军队向中国军队发动了进攻。

29 当时在沈阳的东北地方军政大员荣臻(东北军参谋长)、臧式毅(辽宁省主席)紧急通过电话向日本驻奉天总领事进行交涉,日本领事回答:“军人行动,领事无权处理。”

30 北大营第七旅值班军官向荣臻电话请示处置措施,而张学良身在北平、电联蒋介石,得到的是“坚决不抵抗”命令。不敢擅自改变既定对日政策的荣臻含泪传令:“不抵抗,即使勒令缴械,占领营房,均可听其自便。”

31 1931年9月19日晨6时30分,经过五个多小时的战斗,日军占领了沈阳城。

32 日军在占领沈阳后,一路沿南满铁路、安丰路疾进,一举占领了安东、营口、凤凰城等地。19日下午5时,驻长春日军领全城;22日,吉林沦陷。在此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东北大部国土相继沦于敌手,几千万东北同胞沦为亡国奴。

33 日本以“九一八事变”为借口,展开了疯狂的全面侵华战争,战火持续十四年之久,使中华民族遭受了空前的灾难。“九一八”的炮声唤起了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斗争,也吹响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号角。

上一篇:房贷垫资协议书下一篇:22个安全时间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