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的洋酒生涯的创业路

2024-11-07

女大学生的洋酒生涯的创业路(通用6篇)

1.女大学生的洋酒生涯的创业路 篇一

在传统的职业发展理论中,比较经典的理论是Super(1953)和Schein(1978)的职业发展理论。Super的理论以年龄为里程碑,将个人职业生涯划分为五个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20岁开始)、建立阶段(35-40岁)、维持阶段(45岁以后)和衰退阶段。在过去,这一理论基本准确地描述了一个人一生的职业生涯,因此成为组织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管理的指导原则。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来临,组织的变迁与发展日益呈现出信息化、全球化、分散化、虚拟化、扁平化、小型化和多元化的特点和趋势。传统的职业生涯管理已不适用于日益变革的组织结构,因此,无边界职业生涯的概念应运而生。这一概念由Arthur最先在1994年组织行为杂志(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的特刊上提出,1996年进一步修正与丰富,成为一个颇具影响力的概念。Arthur将无边界职业生涯定义为“超越某一单一雇用范围设定的一系列工作机会”,对此,笔者理解为为了维持组织的经济性与高效性,雇员必须在组织的内部或不同组织之间进行不同岗位和角色之间的转换。与传统的职业发展理论相比,在无边界职业发展理论中,横向的职业发展取代了层级的职业前进,组织结构更具灵活性和柔韧性。

传统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于无边界职业发展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心理契约的变化。1973年,科特指出心理契约是“存在于个人和组织间的一份隐形的协议,此协议中表达了彼此关系中一方期望另一方付出的内容和得到的内容”1995年,卢京将心理契约划分为交易型和关系型。传统的职业发展理论中的雇佣关系是关系型心理契约,员工对企业表现出高度的忠诚,而企业为员工提供稳定的待遇和长期的雇佣条件,例如薪酬、晋升、地位等。而无边界职业生涯下的雇佣关系是一种交易型契约,就像一种经济交易关系,员工根据获得的报酬完成工作,而企业为员工提供评估与重新定位,以扩充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员工的就业能力。

二、无边界职业生涯下女大学生的“知识失业”

“知识失业”是指一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劳动者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

是知识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合理配置的表现。在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面临更为严重的知识失业,具体分析如下:

1.女大学生职业期望过于集中导致知识失业

女大学生在校时往往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在择业时注重社会地位和工作条件,偏爱于留在条件优越的大城市,不愿意去基层工作,创业意识低。在无边界职业生涯的背景下,雇佣关系不再是以对企业的忠诚换取终身就业保障,组织结构朝着灵活性与弹性方向变革。对于女性而言,家庭、个人等各种因素使得她们放弃原有工作的机会成本、离开家乡和亲人的迁移成本、转换工作的交易成本、寻找工作的寻访成本都较大于同等条件的男性,因此在这种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中,女性普遍重视的工作稳定性受到强烈冲击,而女性过于集中的职业期望使得她们很难过多偏离原有的工作领域,从而导致知识失业。

2.性别歧视导致女大学生的知识失业

据调查:80%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过性别歧视,34.4%的女生有过多次被拒绝的经历。在公开招聘中,许多用人单位直接声明“只限男性”或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同等条件下,男生签约率明显高于女生8个百分点。笔者认为,女大学生的性别歧视主要来源于传统性别观念原因和经济成本原因。就传统性别观念而言,在就业问题上社会对男女有着不同的角色期待和双重标准。社会普遍的认知局限或偏见使大多数人习惯把女性定位为适合家庭生活而非社会公共领域的“表达性角色”。就经济成本原因而言,主要是指雇主在选择劳动力时所考虑的“投入一产出”成本核算。在生理上,女性不可避免的特殊生理周期会使女性的身体发生变化并分散其在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女性对家庭的贡献也会对工作效率与工作业绩产生挑战。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雇主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前提下,更多的会偏爱劳动力成本较小的男大学生。

3.市场的供需不平衡导致女大学生知识失业

为研究大学生市场供需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选取某高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建立全国本科生招生总规模与该校本科生就业率变化的回归模型。以1996-2001年全国本科生招生规模为自变量,以该校2000-2005年本科生就业率为自变量,做了一个形式为E2=a+bS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S为招生规模),得出如下方程式:

b为负值,表明该高校就业率变化与全国本科生招生规模调整是负相关的,即每扩招1万人,就业率就下降0.244个百分点。拟合优度很高(R2=0.904),而且能够很好的通过t检验和F检验,模拟效果很好。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总量逐年增加,从1999年扩招以来,毕业生总数已从2001年的104.3万增长到2009年的61 1万。由上述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可以看出,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呈下降趋势。由于女生占大学生总人数比例逐年上升,整体的就业形式严峻同样造成了女大学生就业难。市场的劳动力供需不平衡不能仅归结为高校的扩张,究其深层次原因,还包括高校毕业生的供给结构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构存在不对称的现象。

三、无边界职业生涯对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要

当代女大学生面临着无边界职业生涯与劳动力市场女性知识失业的双重挑战,为了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女大学生必须增强自己的就业能力。具体可分为学习能力、社会资本和适应能力。Harvey认为:就业能力是这个人所具有的获得基本就业,维持就业以及在需要时重新获得就业的能力和意愿。

1.学习能力

在无边界职业生涯中,组织不再为员工提供终身的就业保障和职业生涯管理,因此员工也随之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终身的雇佣能力上,获得终身雇佣能力的前提调酒就是个人要有终身的学习能力,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在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女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存量,为终身学习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为女大学生终身就业能力提供了长远的支持。

2.社会资本

无边界下的职业生涯需要通过外部网络或信息来维持。林南将社会资本定义为“嵌入于一种社会结构中,可以在有目的地行动中摄取或动员的资源”。伯特定义为网络结构给网络中的行动者提供信息和控制资源的程度。在此,笔者认为社会成本就是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摄取稀缺资源并由此获益的能力,具体到就业的社会成本即有助于就业主体获取就业机会,并帮助其就业的各种社会联系的总和及运用这些联系的能力。

3.适应能力

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雇员跨越不同的雇主或组织边界流动。个人不在一两个组织结束自己的职业生涯,职业生涯成功标准也发生了变化,改变个人因素和个人行为以满足环境需要的意愿和能力。女大学生依赖性强、心理脆弱、成就去向不足又客观上导致女大学生的适应能力较低。适应能力包括技术上的适应能力和环境上的适应能力。技术上的适应能力,就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能可以增强自己的就业吸引力。环境上适应能力包括人际关系、硬件设施、规章制度等。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在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学习能力可以增强女大学生的终生雇佣能力,社会资本可以为女大学生职业发展提供社会支持,适应能力是女大学生在变动的组织中职业进入的必要条件。因此,女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职业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社会资本和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华珍:关于当前我国女大学生就业弱势问题的思考[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2).

[2]黄敬宝:就业能力与大学生就业——人力资本视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3]郭志刚:基于就业能力的无边界职业生涯平衡[J].经济管理,2007,(19):60-63

[4]刘保平:无边界职业生涯与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84—86

[5]郭志文B.I.J.M.范.德.赫登: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就业能力:一种新的心理契约[J].心理科学,2006,29(2):485-486.

[6]黄秋梅苏穗: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建议[J].创新,2009,(10):82—84.

2.女大学生的洋酒生涯的创业路 篇二

11日下午,在解放西路百货大楼二楼一临过道的档口,记者找到了小周的布偶饰品店,尽管没在店面,只是一个靠墙的货架,但摆在玻璃架上可爱俏皮的手工布偶,还是让人驻足。就在记者一一端详品味这些充满灵气的作品时,小周抱着一只大布熊出现在了记者面前。

迷恋上手工艺品制作,小周竟是因为童年折纸时找到的乐趣。小周告诉记者,在上小学四年级时,一次上手工制作课时,自己动手折出的青蛙、小船没想竟是全班最好的,因此得到老师的表扬。而这之后,自己的手工作品也屡屡代表班级,在全校获奖。高中时,她用家中零碎布块经一番拼剪缝制出的第一个小布娃娃,尽管看上去有些丑陋,但就是这一次动手让她从此痴迷上布偶手工制作。

上门订做激发“手上”商机

上大学后,随着家里堆放的“杰作”越来越多,小周将自己的手工布偶放在妈妈开的水果铺里卖,没想到顾客见了都爱不释手,临时货竟成为抢手货,有时比妈妈的水果销得还快。

2005年,读大三的小周带着自己设计的布偶“漂亮母鸡”飞到北京参加全国手工艺制作大赛,一举夺得“中华艺术新秀选拔大赛”二等奖。

随着小周的布偶作品小有名气,有人专门到她妈妈店里拿钱要求订做,尤其是青年情侣结婚的日子,她的情侣布偶更是热得烫手,她还应客人要求在布偶上绣上吉祥的话语和心上人的名字,以此来传递爱的祝福。这些客户的主动上门订货,让小周看到了布偶制作的无限商机。

快乐女孩让布偶为生活添彩

去年6月,旅游英语毕业的小周,在海口本可找到不错的工作,但她放弃了这一想法,因为再也没有比设计制作布偶更让她着迷的了。

一向独立的小周没向父母伸手要钱开拓自己的布偶市场,她首先在明珠广场旁的大英天桥上摆卖自己的作品,每次带上的30多个布偶一个晚上就卖出二十多个。靠在街头摆地摊,小周几个月下来积攒了了五六千元。4月9日,小周用这些钱在解放西路的百货大楼,专门开起了自己的布偶饰品店,并请了一个小妹来帮忙。生意好的时候,小周一周曾创收900多元。

既当老板又是主创人员,小周每制作一件作品都要求精益求精,对于自己不满意的作品,她都会拆掉重做,绝不让一件“逊色”作品出现在顾客面前。谈到今后的创业,一脸阳光的小周相信自己的心灵之作布偶,定会为自己的生活增添色彩。

3.女大学生的洋酒生涯的创业路 篇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企业组织生存发展的不确定性明显提高, 管理学家一致认为, 今后组织的变迁和发展将呈现出信息化、分散化、虚拟化、组织形式扁平化、组织经营多元化等特点。尤其是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的影响, 不少企业面临组织瓦解、规模缩减或者经营转型的困顿, 这使得更多雇员必须在组织内部的不同岗位和角色间转换, 或者在不同的组织间流动, 即出现了无边界职业生涯 (boundary-less career) 现象, 无边界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也就应运而生。在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 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对职业生涯的成功极为关键, 劳动力身上的投资使其对其他雇主而言更加具有吸引力, 这就是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的就业能力的本质。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 组织和员工之间的心理契约发生了改变。在旧的心理契约下, 员工以对企业的忠诚换取长期或终身的就业保障;在新的心理契约下, 员工以工作绩效换取可持续的就业能力。在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 用人单位对于劳动力就业能力的期望值变为能迅速掌握不断变换的环境下所需要的能力以及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所能采取的策略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等综合素质, 就业能力的构成中“可迁移能力”成为人才选拔中的核心标准。

二、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

组织发展需要雇员具备多元化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多样化的岗位要求, 而女大学生的弱势在于其专业选择集中于人文社科专业。研究发现, 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业已形成所谓“男性学科”和“女性学科” (1) , 即在语言文学、历史、艺术、教育及医学等人文社科学科专业, 女生比例远远高于男生;而在物理、工程、数学、计算机技术、化学等自然学学科专业, 男生比例远远高于女生。笔者对所在学校部分学院的2011级新生进行的性别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女生在高等教育学科和专业中的分布, 是她们在劳动力市场上和收入上的缩影, 相比之下“女性学科”在劳动力市场上普遍处于弱势地位, 女性高等教育的状况限制了她们参与社会的条件、资格和能力。在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 需要劳动力在职业生涯发展中从事两种以上职业, 不断学习和提高多种技能, 培养灵活的就业能力, 不断积累、提升人力资本, 在不同职业甚至不同行业中寻求发展。麦可思研究院针对2010届不同专业大学生签约率所做的调查显示, 在众多专业中, 签约率排名前10位的本科专业依次为:能源动力类、化学类、机械类、化工与制药类、材料类、土建类、电气信息类、工程力学类、材料科学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而麦可思统计的2007至2009连续三届大学生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则依次为: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此外, 从2007至2009届三届的半年后就业率来看, 三年就业率平均下降最快的本科专业大类是历史学。显然, 签约率高的专业90%属于“男性学科”, 失业人数多、就业率下降快的则几乎全是“女性学科”。需要指出的是, 专业或学科的性别差距不仅仅是个人选择的问题和单纯的教育问题, 而且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 在无边界职业生涯影响的背景下如何帮助女大学生增强自身的可雇用性, 提高自身就业能力需要多方的协调和努力, 由于篇幅有限笔者仅从高等教育视角进行分析。

三、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1. 双性化人格。

在无边界职业生涯影响下, 雇员的工作会有较频繁的变动, 职业生涯成功的标准转变成个人市场竞争力即就业能力, 无形中给劳动力尤其是在就业市场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女性劳动力带来更大的压力, 需要健康的心态和理想的人格帮助其取得职业生涯的成功。当代女大学生群体中, 多数人不同程度地缺乏健康自信的心理素质, 相对于男大学生, 她们的心理劣势表现在:成功恐惧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攀比心理、情绪的自控力弱等方面, 这些心理特征会直接影响到她们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职业发展与适应。双性化人格亦称心理双性化, 指个体既具有明显的男性化人格特征, 又具有明显的女性化人格特征, 也就是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人格, 按情况作不同表现, 双性化人格已被公认为是最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在校期间应通过各种途径有意识地培养女大学生的双性化人格, 积极引导女大学生用发展的观点去审视自己、观察社会, 在尊重两性客观生理差异的前提下, 通过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获取多方面多角度的社会信息等方式发展“双性化人格”, 以新型人格取代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2. 资源管理能力。

结合无边界职业生涯管理的要求, 笔者将女大学生需要培养的资源管理能力分为社会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两类。 (1) 社会资源管理能力。大学期间是女大学生积累社会关系的生涯预备期, 无论是大学期间的班级同学、知音挚友还是由于学习工作关系结识的各类学生团体负责人、不同院系甚至不同学校的朋友、校院两级的老师以及实践活动中结识的社会人士, 这些都可以视为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潜在社会资本。以哈佛商学院为例, 其许多毕业生成就辉煌, 不能仅仅归功于“人力资本”的因素, 哈佛商学院毕业生之间所建立起来的相互支撑的关系网络在毕业生以后的工作中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女大学生自身的就业社会资源包括:血缘或亲缘关系中的社会资源、校友资源、学生组织资源、社会或科研实践资源, 另外还有公共就业社会资源, 如本校或者其他高校的就业信息发布平台等, 通过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拓宽女生相对闭塞的信息获取渠道, 学会甄别、筛选信息, 并做出快速反应。 (2) 信息资源管理能力。信息资源管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种纯粹的技能教育, 而是培养女大学生具有适应无边界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 开发其可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的系统化教育。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侧重点不同, 内容涵盖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应用技术、信息检索技术以及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道德、信息法规等内容的多方面多层级教育。具体来说, 大学一年级应该重点培养女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基本技能, 如文字处理、电子表格、信息存储等常见的计算机应用程序的使用;二、三年级重点培养专业检索技术和信息资源利用能力, 女大学生在信息能力培养方向的主动性较弱, 需要学校通过讲座或者相关课程进行引导, 高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明显, 但仅仅靠图书馆的入馆教育很难从信息能力养成角度引起大学生的兴趣, 可以建立图书馆与各院系的合作机制, 结合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信息资源管理能力的培养, 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掌握信息检索、加工、利用和交流技能;四年级重点培养专业信息资源利用能力, 对女大学生有所侧重地结合实践经历, 学以致用, 更好地为其毕业就业服务。

参考文献

[1]郭晓霞, 王建红.无边界职业生涯对大学生择业的启示[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5, (6) :42-43.

[2]章梅芳, 刘兵.我国科技发展中性别问题的现状与对策[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3) :6-11.

[3]赵莉.论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 2011, (3) :80-81.

[4]丁芳, 贾文苹.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改善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 2009, (11) :52-53.

4.女大学生的洋酒生涯的创业路 篇四

21世纪是“创业时代”,创新与创业活动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国与国之间互相竞争的焦点,各国经济竞争即为创新型经济竞争,这无疑是打赢21世纪全球经济战争的关键。国家大力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创新型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的开放,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教育环境得到改善,使得很大一部分女性认识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必要和与男性同台竞技的意义。但女性在社会就业方面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女性创业人才的培养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随着各高校女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女性逐渐成为一股社会新兴力量占据重要舞台,因此,女性就业创业问题将具有深远影响,针对女性的创业教育将刻不容缓。

二、针对高校女大学生创业的问题分析

由于高校中女学生的入学率逐年提高,就业压力随之增长。现实生活中,女性的就业压力要远远大于男性,但女性与生俱来的一些特点决定了她在创业方面要优于男性。女性的内心较之男性更加柔软、细腻,女性性格坚韧,同时充满耐心等优良品质都构成了女性创业方面的优势。女性善于运用语言,有较好的能力,因此她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及细致周全的行事作风要强于男性;女性天生就有一种敏感的直觉和理解力,这些特质造就了女性善于发现机会以及推测未来趋势的能力,帮助其在变革中更好、更快地成长、生存。女性性格中的柔韧性、协调性使得她们在管理中能够更加人性化,从他人角度出发,为他人考虑。资料统计,女性创业者经营的企业获利能力比一般企业更好。但高校女大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特点及事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在创业之路上存在着显著弱点,面临更为艰难的环境。针对女大学生创业意识及现状我们进行了调查,下面就高校女大学生创业的弱势进行分析:

(一)创业意识薄弱

从你是否打算创业和您对女性就业形势的看法两个指标来看,63%的人认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且其中大约43%的人考虑过但也仅是想想,20%左右的女性完全没有创业的想法,由此可以看出女生创业意愿较低。

(二)依赖心理严重

女性在现实生活中习惯询问他人意见,尤其在做某种重大决定之时更愿意寄希望于家人、朋友。而现实生活中需要独立做出决定的时候很多,这种心理往往会使自己陷入被动。

(三)专业知识薄弱

女性和男性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其在某些科目的学习上远远不如男性,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女性更善于文科而男性理科较好,但在现实生活中比如说创业时所需要的知识会很多,涉及方方面面,这时候即便女性有着高涨的创业激情也会受到不小的阻碍甚至打击。

(四)家人的不支持及对政策的不了解

女性的生理、心理特征决定她们以家庭为主。创业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它要求创业者必须不断地总结、不断进步才能获得成功且女大学生将很快面临家庭与事业的冲突。另外,由于自身原因,女大学生对实事的关注并不是很多,因此对于国家对大学生创业进行的扶持政策并不太了解。调查中我们发现,相当大一部分女大学生不清楚甚至完全不知道国家颁布过一系列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植政策,且由于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她们认为找一份工作是一种稳妥的做法,创业风险太大结果并不多是好的,因此,创业并不在考虑范围内。

(五)传统文化造成的根深蒂固的影响

在我国,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性别歧视严重,女性深受其扰,这是影响女性社会地位的关键因素。对女性日常工作能力、管理能力、身体条件的怀疑,使得她们的工作方式和职位类别大大受限。大多数用人单位觉得女性过于情绪化,不够理性,加上女性天生体力弱于男性,身体素质等各方面的不足,其更愿意选择男性而不是女性。大多数人骨子里觉得女性应该在家相夫教子,做一个贤妻良母,因此,很多女性无法成为像男性一样的女强人,无法获得完全的独立和尊重。

(六)教育制度的不完善

近年来,随着国家发展的需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大力出台政策不断鼓励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然则在这一过程中创业这一范畴的大门并未完全向女大学生打开,我们的教育系统目前尚不健全,并没有系统化、合理化这一理念。针对女性的创业教育制度及规则还不完善,使得满腹创业激情的女大学生还不能准确、理性地找到其真正的职场定位。

三、高校开展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女子高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向社会输送创新创业型高素质女性人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面向世界的有关教育的理论——创业教育理论,这一理论是在研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向这一命题时提出的。在我国,存在于大学中的创业教育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从广义上讲是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业能力而开设相关的课程体系从而培养具有开创精神的、独立的个人,使其在发展中慢慢习得并具备初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自主工作能力和管理技能。从狭义上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创办企业、管理企业的能力。通过有针对性的对相关企业、组织管理模式的学习,促使学生接触直接经验,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并获得一些隐藏性知识及技能并为实现创业打下夯实基础。此后,他们可以利用本身已有的知识、经验、才能和技术以多种方式进行创业活动——如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又为他人、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新的岗位,同时又可实现自己的梦想,从而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创业教育所提倡的教育理念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它并不仅仅只是单纯地将毕业生推向社会,而是使其在学校、教师专业的、全方位的、系统的指导、训练下,获得其足够的与创业实践相关的技能与理论知识,进而成为我国社会建设中急需的创新创业人才,这一新的理念与过去我国免费高等教育和毕业生国家分配制度有着巨大区别。女大学生创业教育关注的是女大学生创业素质的提高,激发她们对创业活动的兴趣,培养其创业能力,将理论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知识与创新能力相结合。因此,要切实落实促进改革女子高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女子快速转变思想及已有就业观并尽快投身到创新创业活动的队伍中,更好展示女性优势,开展并实施女大学生创业教育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二)培养四有精神,健全女大学生人格

与过去相比,当今女性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现实生活中仍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关于性别歧视的案例及陈旧观点,如,“男主外,女主内”,“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在家从父,出嫁从夫”,以及那些存在于人们思想意识中的隐藏的关于女性的定位,如“贤妻良母”“相夫教子”等观念。受这些观点的影响,许多人甚至女大学生自己也认为女性没有必要取得太大成就,不需要像男性那样打拼,在外拼搏养家理所当然应该是男性的责任和义务,毕竟家庭才是女性的战场而不是职场,所以她们认为创业还是不创业和自己并没有什么关系。从性格方面来说,女生自信心不足,常有自卑感,竞争意识薄弱,依赖性高,这些性格上“天生”的不足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女性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通过对女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分析其在创业中的优势及劣势,传授给她们策划活动、开办企业、拓展业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女性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激发起她们内心的竞争意识、对事业和成功的渴望,减弱甚至彻底消除女性性格中存在的那些不健全的方面,改变传统的、根深蒂固的“女子不如男”的看法,增加其自信心,在实践中让女性看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优势与魅力,进而提高女性个体和群体素质。是以,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个可以培养女大学生“自尊、自信、自主、自强”精神,使其在家庭、社会中取得精神上和经济上的自力,促进女大学生人格健全的重要途径。

(三)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以缓解日益凸显的女大学生就业压力

众所周知,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为了响应这一号召高校扩招应运而生,因而大学生的数量开始逐年攀升,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随之增大,其中尤以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最为突出,她们不但要面临就业率低这一问题,还要面临职位不理想方面的压力。这与女性在就业过程中所遭到的性别歧视有着不可脱离的关系,当然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多数女生知识面窄、主观能动性差、创新能力低等原因。对在校女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一方面可以开阔她们的知识面,提高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教给她们一些创业知识和技能,在此过程中充分激发她们的潜能,使她们能够成功地从岗位的需求者转变为岗位的创造者。

四、实施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路

(一)结合女大学生自身特点完善课程设置

第一,开设专门学科,如创业学,确定其学科地位,使创业教育成为一门有教材、有大纲的专门学科。第二,完善课程设置,注重课程研究。这是一门专门针对女大学生的学科,因此,传统的创业教育教材、案例等或多或少会与课程出现矛盾,因此,应该在实践中注意利用已有知识、研究成果,并将其与女大学生生理、心理、性格等多方面相结合,创造出真正适合女大学生的课程。

(二)突出培养重点,提高女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对创业的认识

从已经成功的案例我们分析得知,越是创新型创业越易取得成功,同时付出的心血也会越多。创新型产业由于竞争对手相较于传统产业来说较少,竞争压力也较小。创业教育应该大力提倡创新,通过不断创新不完善的奇思妙想或是创造走向成熟,通过创业使创新成果得以创造价值,从而转变成生产力。是以,创业教育必然需要根据“创新型国家”发展策略的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技创造能力。高校通过各种创新活动如创新大赛等,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刺激其积极踊跃参加到各种创新活动中,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女大学生的创新、勇于探索和冒险精神,并及时地给予其足够的信息,传授充足的科技创新知识,让女大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在此过程中大力宣传国家各项科技创新的优惠政策,鼓励指导女学生进行创新创业。

参考文献

[1]Larry C Farrell.THE entrepreneurial age:awaking the spirit of enterprise in people,companies and countries[M].New York:Allworth Press,2001.

[2]雷家苔.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分析[J].中国青年科技,2007(02).

[3]吴松岭.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1).

5.女大学生的洋酒生涯的创业路 篇五

关键词:就业创业,大学生,生涯设计,思想政治教育

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 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导向, 指导大学生对本科四年的学习生涯进行科学设计, 是增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一项富有成效的前瞻性举措。2009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611万人的历史新高, 但到当年7月1日, 毕业生就业率仅为68%[1]。严峻的就业形势, 让大学生就业问题备受社会关注, 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变得尤为重要。然而, 当前部分在校大学生忽视大学生涯设计, 缺乏明晰的成才目标和动力, 甚至存在得过且过、逃课厌学、沉溺网络游戏、学习生活作风散漫、学习动力不足等种种问题,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就业、创业。因此, 探索大学生涯设计中的就业创业导向, 加强对大学生涯设计的科学指导, 对于帮助学生增强科学规划与自我管理意识, 尽早明确并准确把握自身在大学四年中的学业目标和发展方向, 积极储备就业创业所必需的知识与能力, 促进和保障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地科学发展, 意义重大。

一、本科生涯规划中的导向设计

对大部分学生而言, 本科毕业后顺利实现就业创业、成长成才, 是他们最强烈、最根本的愿望和要求。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必须解决好“定位”和“定向”问题。所谓“定位”, 就是根据自身能力、素质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征, 明确大学阶段的发展起点和基础;所谓“定向”, 就是要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按照高等学校的培养规格, 科学设计自己的大学生涯, 明确大学阶段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为了帮助大学生解决好“定位”“定向”问题, 就必须将本科四年分为四年阶段, 整体贯穿科学的就业创业导向。

1. 大一阶段注重强化学习兴趣

学生在高中阶段, 老师和家长给他们传播的思想是:在高中多吃苦, 上了大学就轻松了。因此, 不少新生入学后思想就完全松懈下来, 等到醒悟过来学业已经亮起了红灯;其中一部分同学再想争取赶上却已力不从心, 于是只好随波逐流, 或者沉溺于网络游戏等不良诱惑, 形成恶性循环。于是, 到课堂、报告厅等场所接受理论灌输的时间就越来越少。而理论灌输至今仍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在国际国内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今天, 灌输理论的原则非但没有过时, 而且对灌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一阶段, 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进行“新起点、新理想、新希望”教育。要帮助新生尽快熟悉和适应大学生活, 开展个人特点、气质的评估, 进行专业认知, 了解专业成才目标和途径, 设计大学生涯, 制定成才方案等。所以, 大一新生一进校, 学校就应向学生灌输现代就业创业观念, 帮助他们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 提升学习、创新的紧迫感, 自觉培养学习兴趣。

为此, 大一阶段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帮助学生初步涉猎职业生涯规划, 开展自我评估和环境评估。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市场化就业机制需要大学生尽早开始正视自身的职业规划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自我测评”, 通过对自身性格、气质、兴趣、特长、学识、交往与活动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的评估, 实现对自我的正确认知, 激发主体的自觉意识。二是组织大一新生和师兄师姐进行交流。新生通过交流可以了解校园生活和大学学习的特征, 如自主学习、实践锻炼等;也可以了解到考级、考证、双学位、辅修专业、实习、就业等信息。来自师兄师姐的建议和忠告比辅导员的独家之言更有效果, 而且高年级师兄师姐直接面对的就业压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触动新生, 促使他们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三是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多接触社会。可以根据院系的实际情况, 从专业角度出发, 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或者相关行业的公司、企业参观学习, 给学生以实地感受和切身体验, 引导学生自觉将个人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激发更强的成长成才动力。

2. 大二阶段注重强化素质提升

大学生在大二阶段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强化基础知识, 初涉专业知识。因此, 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在大二阶段的主要任务, 应在学习兴趣培养的基础上, 着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包括政治教养、道德教化、个性优化、技能培养、心理素质提升等诸多方面, 为未来就业创业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为此, 大二阶段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充分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 将过去尚处于抽象与朦胧状态的理想和价值追求具体化, 明确“我要做什么”, 为以后就业创业找到合适的方向。二是倡导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是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转化为人的内在品质的过程;科学精神教育是将唯实求真、开拓创新转化为人的意识和品格的过程[2]。高等教育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 培养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不可或缺。三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各种活动, 并创造其轮流担任学生干部的条件, 培养团体合作精神,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四是鼓励学生尝试社会兼职等实践活动。应辅导学生尽量将课余兼职和职业生涯规划有机结合起来, 甚至可以把初定的多个职业目标一一尝试, 在课余较长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有关的工作, 将使学生在工作中增强实践能力、适应能力。

3. 大三阶段注重强化专业发展

大三阶段, 学生已进入专业基础知识强化和职业生涯理念深化阶段。因此, 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在大三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结合专业加强就业创业教育, 要引导学生树立专业发展思想, 完善自己的成才规划。要求他们既要充分把握专业的内涵与外延, 夯实专业基础, 也要培养专业精神, 提升专业素养, 学会从专业的视角去关注、审视社会动态, 学会以专业思维去思考、发现和解析问题。

为此, 大三阶段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学生专业素质的发展。一是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精确定位, 开展“职业锚”命题作文活动。“职业锚”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 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那些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 每个人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逐步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3]。经过前两年的探索, 大部分学生对此已有了基本的想法, 辅导员可以要求学生写下有关自己的“职业锚”, 引导学生慎重确定职业规划。二是鼓励大三学生尝试参加学校的招聘会, 鼓励他们制作个人简历, 投递给用人单位。让学生提早一年真正参加一场招聘会能使其受益匪浅, 他们能直观感受到参加就业的庞大人群, 目睹到竞争激烈的应聘现状, 还能在现场观察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挑选, 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将来有一个超前、理性的思考。三是组织各种就业创业专题讲座、报告会。邀请企业界的成功人士、就业教育的专家、学者以及本校的成功就业、自主创业典型代表, 进行专场的就业市场及形势分析, 帮助学生端正就业思想、择业心态, 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理性思考。

4. 大四阶段注重强化事业前景

在大四阶段, 学生面临专业知识的最后强化 (毕业实习、撰写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答辩等) 和求职的双重任务。此时, 学生刻不容缓地进入了思考谋求自身的就业和事业前景的时期。因此, 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在大四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强化事业前景导向, 帮助学生对自己将来的人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定位, 要指导其正确进行前景抉择, 要扬长避短, 各取所能, 找工作的找工作、创业的创业、考研的考研, 不能无所事事、坐等机缘。

为此, 大四阶段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强化事业前景导向。一是要求学生对前三年的准备作一个总结, 首先检验自己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 前三年的准备是否已经充分, 在此基础上查漏补缺, 并强化求职、创业技巧。二是针对学生在校最后学年的思想和心理特点开展就业创业引导。引导毕业生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融入到就业创业实践中, 利用各种途径大力宣传本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先进事迹, 熟悉人讲陌生事, 陌生事影响熟悉人。三是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 宣传和培养企业家精神, 培育大学生的拼搏精神。培养创业意识, 让学生“想创”;培育创业精神, 帮学生“敢创”;提高创业能力, 使学生“能创”;丰富创业知识, 教学生“善创”。四是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要求学生认真对待专业实习。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工作实践之中, 缩小课堂和社会的距离, 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通过实习, 可以使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自身的长处和短处, 借此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 从而调整心态, 有针对性地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 有效缩短进入社会的适应期。

二、指导大学生涯设计的教育机制

指导大学生涯设计的工作是一项导向性和系统性很强的工作, 从工作整体的布局、着力点的选择, 到方法、措施的采用, 都应贯穿有利全面发展、服务就业创业的教育导向。

1. 在教育布局上讲求整体性

指导大学生涯设计的工作是一项系统教育工程, 其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制度等各相关因素, 都必须讲求整体性, 做到主题鲜明、紧密配合、协调一致、效果最大化。在教育内容的设计上, “大学生涯设计贯穿本科四年, 必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工作相互配合, 体现全方位工作的要求, 注意形成大学生涯设计与经常性的主体教育相结合、与大学生素质拓展相结合、与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相结合的长效机制”[4]。在教育主体的协同上, 应当在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体框架内, 就业指导部门、学生教育管理部门、教务部门、团委、宣传部等部门应分工协作、齐抓共育;各二级学院也应组合班导师、辅导员、学生骨干的力量、狠抓落实。在教育制度的设计上, 学校层面应出台推进该项工作的规范性文件, 既要与国家就业创业文件精神相衔接, 又要便于协调和规范各相关因素的导向行为, 形成国家宏观指导、学校协同运作、学院个性化推进的整体工作格局。

2. 在教育着力点上凸显个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教育对象的差异性以及由此决定的多方面的成长需求。因而教育者要在尊重教育对象差异性的基础上去理解他们, 开展工作。”[5]按照这一教育理念, 在大学生涯设计的推进过程中, 要通过问卷调查、职业兴趣测试等手段,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劣势等个体性因素, 同时组织辅导员、班主任和导师对学生开展个性化的指导。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 采取团体辅导与个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 从就业、创业、考研以及考公务员等不同方向对学生分类指导, 让学生在“衡外情、量己力”的前提下, 通过思考、判断、比较、选择、探寻并实现合理且可行的大学生涯发展目标。

3. 在教育方法上强化学长示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好的榜样和先进的典型具有强大的说服力[6], 在思想行为的导向和大学生涯设计的指导上同样如此。通过学长 (包括在校高年级学长和毕业三、五年内的年轻校友) 的感染、导引, 能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工作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一是安排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党员担任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二是推行“学生导师制”, 譬如将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中获奖的高年级学生组织起来, 经低年级学生团队自主邀请, 请其指导自身的项目开发和学术科研, 交流创新创业活动中的心得和体会;三是开展优秀校友交流活动, 安排毕业时间不长, 但在工作岗位或者创业中小有成就的年轻校友回校, 以访谈的形式讨论大学本科生涯该如何合理规划, 如何更加理性对待就业创业等。

4. 在教育措施上注重自我感受

“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于激发受教育者内在的心理矛盾运动——进行自我教育。”[7]大学生本科生涯设计要想真正取得实效, 需要注重学生自我感受, 切切实实“激活”学生个体的内在动力, 实现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而当前“激活”工作的一个有效契合点, 就是抓住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就业创业问题, 引导学生围绕就业创业来思考“我是谁”“我适合做什么”“我该如何准备”等问题, 让学生以此为坐标来规划、管理自己的学业和生活。同时, 学校应在校内外辅之以一系列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育活动, 通过实践体验强化自我感受, 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更好地指导和激励学生自觉地学习、自主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原春琳.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8%同比基本持平[N].中国青年报, 2009-07-09.

[2]教育部思政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84.

[3]埃德加.施恩.职业锚:发现你的真正价值[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6.

[4]邹放鸣.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和成才需求开展大学生涯设计教育活动[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7) :28.

[5]陈万柏,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172.

[6]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第二版)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158.

6.女大学生创业行为研究 篇六

那么, 我国女大学生的创业现状如何?她们在创业过程中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如何构建女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 以鼓励更多的女大学生创业?是值得全社会都关心的新课题。

研究综述

1. 国外的研究

随着创业研究的深入, 女性创业研究成为西方学术界的热点问题。研究者从关注女性创业者的教育背景、个体特征、创业动机、创业障碍, 逐渐发展到关注女性创业者的企业发展战略、管理模式、创业环境等。近十年来, 国外女性创业研究, 主要是关注创业绩效的性别差异及影响因素、创业动机与创业意愿、创业特质、创业与家庭平衡、创业融资等。[1]女大学生创业作为创业研究的延伸, 也得到西方研究者的关注, 研究者采用比较分析、质性个案研究、计量统计、模型推演、场域实验等研究方法, 从创业培训、创业政策咨询、创业跟踪指导、创业者心理特点、群体特征等方面对创业女大学生群体进行立体研究, 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西方国家的政府、高校、公司、风投机构等相互协作, 在教育和实践中探索创新, 建立了较为成熟完善的女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扶持体系。

2.国内的研究

国内的创业研究起步较晚, 但发展迅速。大学生创业研究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近年来相关的研究论文和专著也逐渐增多。为了解大学生创业研究的现状, 笔者在清华同方数据库以“大学生创业”为搜索关键词, 对2003~2012年的期刊数据库, 硕士、博士论文数据库进行检索, 共检索到相关论文3388篇, 详见表1。

(注:大学生创业研究的会议论文较少, 不具统计意义, 故本文未统计)

从表1可清楚地看到, 学术界对大学生创业方面的研究, 不论是期刊、论文数量, 还是硕士、博士论文数量都呈逐年增长的趋势。相对而言, 硕博士的研究论文数量还比较少。国内学术界最为重视的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近10年共有1079篇期刊论文和52篇硕士、博士论文以创业教育为研究主题;其次是大学生创业能力研究, 近十年共有204篇期刊论文和11篇硕士、博士论文;学术界的研究主题还有:大学生创业现状、创业政策、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环境、创业模式等。国内学者主要用现象描述、实证研究、文献分析等方法, 对大学生创业现象进行研究。研究视角主要是从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角度进行。

随着我国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增多, 女大学生已成为大学生的主体, 而且, 受就业难等因素影响, 女大学生已成为国内女性创业的主体。为了解国内学术界对女大学生创业研究的情况, 笔者以“女大学生创业”为搜索关键词, 对2003~2012年的期刊数据库, 硕士、博士论文数据库进行标题检索, 只检索到相关论文48篇, 详见表2。

从表2的数据看, 女大学生创业研究的期刊论文和硕士、博士论文都较少。这说明国内学术界目前对女大学生创业的研究还不够重视, 相关的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还不能满足女大学生创业工作的现实需求, 应进一步加强系统的、高层次的研究, 为政府的管理决策和高校的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设计

1. 基本概念的界定

(1) 创业。本文指的是狭义上的创业, 即个体或团队从无到有创办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体, 使之正常运营和盈利的行为。

(2) 女大学生创业, 即指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或其参与的团队从无到有创办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体, 使之正常运营和盈利的行为。

(3) 创业动机。国内外学者对创业动机有不同的解释, 影响较为广泛的有, 推拉理论、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等。本文较为认同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的创业动机分类。

(4) 创业模式分类。本文借鉴了国内学者叶江华对大学生创业模型的分类方法, 将女大学生创业模式分为知识技术型、项目型、资金型等10种。[2]

2. 新闻样本及研究方法

本文以新华网的新闻作为研究样本。因为新华网是我国最大、最权威的门户网站之一, 其新闻影响力大, 内容更新迅速, 能提供准确权威的信息。研究样本的时间跨度为2003~2012年, 对全年的新闻报道都进行抽样。主要是以“女大学生创业”为关键词, 在新华网新闻频道做标题搜索, 选择其中以女大学生创业作为行为主体和叙事主体的新闻进行样本阅读编码和定量分析。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中常用的内容分析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对大众传媒信息, 尤其是报刊、电视、网络等的信息内容分析, 适用面比较广泛。

3.对新闻样本的定量统计及分析

(1) 从报道数量来看。2003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 新华网以“女大学生创业”为新闻标题关键词的共有180篇, 剔除重复报道的57篇, 共有123篇关女大学生创业报道的新闻。其中, 女大学生创业案例是新华网最为关注的新闻, 十年间共有相关的新闻报道65篇;其次是关于女大学生创业基地和创业导师的新闻, 分别有14篇、13篇的报道;最少的是关于女大学生创业政策的报道, 只有1篇。

(2) 从年度分布来看。2003~2007年, 新华网对女大学生创业的新闻报道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 其中关于女大学生创业案例的报道较多, 创业政策有1篇, 创业教育及培训、创业导师、创业实践基地的相关报道几乎没有;2008年关于女大学生创业报道的数量只有5篇 (3篇是关于创业案例的, 1篇是关于创业教育及培训的, 1篇是关于女大学生创业现象的评述性报道) ;2009年女大学生创业报道的数量迅速增加到37篇, 报道内容的广度也大幅增加, 涉及女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培训、创业导师、创业基地建立、创业支持体系等方面, 尤其是2篇专门对女大学生创业现象的客观全面的调查报告, 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女大学生创业行为的高度关注;2010~2012年, 新华网对女大学生创业新闻报道的数量分别是16篇、14篇、15篇, 报道的内容也各有偏重, 基本覆盖了女大学生创业的各个领域。

总体来说, 新华网对女大学生创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报道的内容也越来越全面, 从最初只关注女大学生个体的创业行为, 到关注女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及创业扶持措施的落实等, 但对创业政策和创业资金融渠道等方面的宣传较少, 还需进一步加强。

4.2003~2012年有关女大学生创业个案报道的内容分析

2003~2012年, 新华网报道的女大学生创业个案共65例, 其中63例是正面报道, 1例是关于创业过程中侵犯知识产权的报道, 1例是关于女大学生创业失败后从事犯罪活动的报道。整体来说, 新华网对女大学生创业个案的报道呈正面取向。

(1) 女大学生进入的创业领域。具体数据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 女大学生创业进入最多的领域是养殖业, 其次分别是零售业、服务业、种植业, 最少的是物流业。从女大学生创业进入的领域来看, 其创业主要选择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 且主要是个人消费服务业。这主要是因为这些行业的进入门槛低、技术含量低、资金量要求少。近年来, 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带来了更多的创业机会, 有5位女大学生选择了在创业成本较低的淘宝网上开店。有2位女大学生针对“90后”、“00后”的文化消费需求, 开发创意产品。这类产业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较高的技术要求, 这说明女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知本经济时代已经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值得注意的是, 化工、物流、外贸、广告等资金量大、技术要求高、进入门槛高的行业, 近五年来也逐渐有女大学生涉足, 并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后迅速做大做强。说明女大学生创业项目的选择, 从传统的消费服务项目向知识密集型、科技型创业项目转变的趋势愈加明显。

(2) 从新华网报道的女大学生创业个案分布区域来看, 除港澳台、西藏等地区外, 全国其他省份均有涉及, 具体数据见表4。

从表4可看以出, 天津的女大学生创业报道最多, 有6例;其次分别是浙江、陕西、广东, 均为5例;最少的省份也有1例。这说明全国范围内的女大学生创业已是一种普遍行为, 地域差异不大。但在65例案例中只有8例是选择异地创业, 其他女大学生基本上是选择就地创业, 说明女大学生更愿意在家乡创业, 以便向家庭成员或亲朋好友寻求创业支持。

(3) 女大学生创业启动资金额度及来源统计。笔者对女大学生创业案例进行了内容分析, 并对相关信息进行了分类统计, 详见表5和表6。

(注:有17篇报道未说明大学生创业启动资金的额度, 未统计)

从表5的数据可以看出, 女大学生创业启动资金有64.5%是在10万元以下, 10~100万元的占23%, 100万元以上只占12.5%。这也从客观上验证了女大学生创业主要选择资金需求量小、风险小、现金流较好的行业。

从表6可以看出, 女大学生创业资金的主要融资渠道是来自父母亲, 占47.5%;其次是自有资金, 占22%;排在第三位的是亲朋好友的支持, 占16.9%;而从银行、政府、风投基金三者融资的总的比例才13.6%。这说明女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比较狭窄, 一般只向自己熟悉的亲戚朋友求助, 较少向社会的其他部门需求帮助。

(4) 女大学生创业动机分析。具体见表7。

从表7可知, 女大学生的创业动机以机会型为主, 生存型创业只占27.7%。胡怀敏、朱雪忠对上世纪90年代下岗女工、农村妇女等女性的创业动机研究表明, 当时女性创业动机以生存型为主。[3]女大学生创业动机以机会型创业为主, 说明近10年我国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的创业动机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5) 女大学生创业模式分析, 具体见表8。从表8可知, 女大学生的创业模式多种多样, 但服务创业型最多, 占27.7%;其次是项目型, 占24.6%;知识技术型也较多, 占12.3%;管理型和加盟型最少, 各占1.5%。

5.女大学生创业行为分析

为详细研究女大学生的创业行为, 本文从新华网报道的65个创业个案中挑选出具有较强代表性的样本进行分析。考虑样本的多样性, 本文从女大学生创业的行业中各选取1个案例进行分析。详见表9。

详细分析表9的数据, 我们可得出以下结论:

(1) 从受教育专业与创业领域的联系紧密度看, 大部分女大学生创业选择的领域与受教育专业并无十分紧密的联系, 只有两位女大学生进入了与专业相关的创业领域。从创业行业看, 大部分女大学生选择创业风险小、启动资金小、技术要求低的消费服务类项目, 只有3位女大学生在父母的支持下分别选择了广告业、外贸行业、化工行业。这几类行业的资金投入大、风险大、回报率高, 但对女大学生个人能力、团队建设、社会活动能力要求较高。

(2) 从启动资金的来源看, 1位女大学生的创业资金来自银行的房产抵押贷款, 2位女大学生的创业启动资金来自自己的积累, 其他女大学生的创业资金大多来自父母、亲戚的资助。

(3) 从创业的动机来看, 大部分女大学生在校期间或毕业后遇见合适的商机就直接选择创业, 属于机会型创业, 只有3位女大学生就业后因不满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而选择创业, 属于生存型创业。

(4) 从创业模式来看, 女大学生项目型创业和服务型创业模式较多, 创意型、知识技术型和资金型创业模式较少, 创业模式比较多样。

(5) 从经营情况来看, 大部分女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善于经营, 能快速盈利, 虽然部分女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有失败的经历, 有些甚至不止一次, 但都能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实现盈利。

结论

1.女大学生已成为女性创业的主体

(1) 经过30多年的发展, 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在逐渐成熟和完善, 私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创业致富和竞争意识已经深入人心, 为女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客观条件。

(2) 国内女企业家阶层的出现和致富事迹的宣传, 对女大学生有一定的激励和导向意义。国外的谷歌、脸谱, 国内的百度、阿里巴巴等IT公司创始人创业致富的事迹在潜移默化中也影响了女大学生。

(3) 各级政府和高校越来越重视女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构建。国内高校创业教育的逐渐普及, 各地政府各项支持创业政策的出台, 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女大学生创业。

(4) 新时代女大学生的择业观也在发生变化, 一些女大学生因为就业不成功, 为满足生存需要, 选择了创业, 而一些女大学生不满足于安稳、缺乏挑战性的工作, 愿意通过创业体现自身价值, 满足自我实现的愿望。

2. 女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阻碍因素较多

(1) 受传统文化影响, 家长都希望女大学生能找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 不太希望女大学生去创业。新华网报道的65个创业案例中, 有42个案例的女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经历了父母的不理解、不支持, 甚至反对, 只有3个案例是父母支持女大学生创业的。可见家长的传统观念依然束缚着大多数女大学生的创业行为。

(2) 女大学生创业资金来源渠道狭窄, 也在客观上阻碍了女大学生的创业行为。从表7的分析可以看出, 如果女大学生创业没有自有资金, 亲戚朋友又不支持, 女大学生的创业计划很容易因缺乏资金而无法实施。

(3) 女大学生对创业过程的困难估计不足、创业模式单一和创业项目选择不成熟, 在客观上也影响了女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有25个创业案例中的女大学生, 至少经历了2次创业失败后才获得成功;有3个案例中的女大学生甚至经历了4次的失败经历, 才找到合适的创业模式和创业项目。

(4) 对公司法、知识产权法等法律法规缺乏了解, 也影响了女大学生的成功创业。有1个案例的女大学生, 在创业过程中售卖侵犯其他公司知识产权的产品引起了法律纠纷, 还有1个案例的大学生因创业3次均以失败告终, 想通过抢劫他人财物的违法行为来归还欠债。说明女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待提高。

3. 女大学生的创业质量有待提升

(1) 女大学生创业进入的行业领域以消费服务型行业、种植业、养殖业为主, 只有少部分女大学生进入物流业、广告业、化工业等资本型、技术型领域, 而进入知识型和创意型等高附加值的行业更少。

(2) 女大学生没有自己原创的创业模式, 虽然创业模式多元, 但借鉴的创业模式适用性差, 容易导致创业失败。创业成功案例的创业模式, 都是在经营过程中进行改变和完善, 经过市场考验实用性和适用性较好的创业模式。

(3) 女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坚持创业学习的几乎没有。新华网报道的65个案例中, 没有一个是在创业后继续坚持专业化的创业学习或者参加专业培训的。这在客观上也制约和限制了女大学生的创业质量。

4. 女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有待完善

(1) 女大学生创业的研究, 还没有引起政府、高校、学术界的重视, 缺乏系统研究, 可供相关部门参考的研究成果也非常少, 不能为女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支持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

(2) 高校的创业教育虽然正在普及, 但是很多高校的创业教育仅为概念性的介绍, 缺乏系统、高质量、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创业实践教育也很少, 难以满足创业女大学生的需要。

(3) 各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扶持办法和措施, 但女大学生对这些政策还不够了解, 在创业过程中也没有积极向政府部门寻求政策优惠和支持。而各地政府的创业政策、扶持措施在执行过程中也不是整齐划一的, 个别部门难免出现错位。

(4) 各地金融部门在女大学生创业融资方面虽有优惠政策, 但大部分女大学生的资产少、个人信用不高、创业失败率高等问题, 使金融机构在发放女大学生创业贷款时缺乏积极性。国内的创投基金虽然也非常关注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和投资, 但女大学生创业项目层次低、可行性差、盈利少、资金退出渠道不成熟等因素也制约了风投基金的投资积极性。

对策

1.加强女大学生创业的研究和教育

高校要加强对女大学创业行为的理论研究, 通过论坛、研讨会等形式, 加强对女大学生创业行为的研究和交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创业教育理念和创业教育方法, 为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条件成熟的高校应该建立女性创业学学科, 加强女性创业尤其是女大学生创业教学和科研队伍的培养, 编写专业的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教材。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讲座、公选课、选修课、必修课等形式, 对不同层次的女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 提高其机会识别、风险评估、创业规划、团队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为女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支持。

2.拓宽女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

(1) 要拓宽女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 解决融资难问题, 就要积极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 企业的融资途径非常多, 融资资金的进退出机制也很灵活, 有很多平台可以选择。国外很多大型的金融机构、家族基金、企业投资基金等成立的各类风投基金非常活跃, 很多上市公司如谷歌、脸谱、阿里巴巴等在上市前都有风投的种子基金入股。

(2) 要拓宽女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 除了由政府提供资金、银行提供贷款外, 政府还应制定和完善风险基金的管理政策和管理制度, 规范风险资金进入和退出机制。通过市场手段, 鼓励民间资金、企业资金等设立风投基金, 为女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3.共建女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

要鼓励企业、协会、基金会等民间组织积极参与到女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扶持中来, 共建女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孵化平台。目前, 国内很多企业家在政府、高校的组织下, 或自愿到高校担任女大学生创业导师, 在企业内设立创业实践基地, 积极为女大学生创业提供各项支持。很多社会和民间组织也自发地和国内的高校合作, 开展创业教育方面的工作。如国内民间组织———友成基金会和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50多所高校合作, 免费开设专业性、针对性较强的创业启蒙课, 邀请徐小平、袁岳等知名企业家和国内其他年轻创业者分享创业的经验教训。通过远程网络直播的形式, 对创业讲座进行推广, 视频链接的点击率以几何级的速度增长, 教育效果非常好。[4]因此, 政府要加强创业政策的制定和落实, 简化创业过程中的各项行政审批, 提高工作效率, 整合所有资源为女大学生创业提供各项支持。要通过经费支持、业务外包等形式, 扶持第三方组织, 构建并完善女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指导等创业扶持体系, 提高女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陈燕妮.近10年国外女性创业研究回顾[J].妇女研究论丛, 2012 (6) :102-108.

[2]叶江华.地方院校大学生创业模式及对策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 (7) :20-21.

[3]胡怀敏, 朱雪忠.创业动机、社会资本与女性创业[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4) :18-22.

上一篇:养老院自查报告下一篇:市教育系统某年度普法工作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