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2024-08-09

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共8篇)

1.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篇一

精心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提高学习主动性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朱绍禹先生曾经指出:“教师的基本作用在于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这既要靠教师的知识经验,还要靠他们的艺术和品格;而表明良好的学习情境的标志是,使学生有广泛的思考自由。”这种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情境,一种融入了情感的情境。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它既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新知识,又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真正的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我做了以下的几点尝试:

一、创设巧妙问题,引领学习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句话告诉我们,问题是学习的起点,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老师巧妙的提问,可以以问促读,以读促思,从而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学习。例如我校一位教师在教《北京的春节》时,考虑到孩子们对新年总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在教学伊始就设计了“大家一起说新年”的环节,提出这样几个问题:在中国传统节日中,过年是最隆重最热闹的,大家喜欢过年吗?你觉得过年最快乐的事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畅谈自己过年时的趣事、体会,以此营造出一个学生熟悉又倍感亲切的情境来,顺利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这种导入设计就好比平静的湖面上投下的一枚石子,一下就打开学生们的话匣子,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创设有效问题也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如:我在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二部分时,让学生默读课文后,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有的学生就提出“为什么作者成年后,越来越体会到了儿时是幸运的?”及“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等许多有价值的问题,然后我及时抓住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因势利导,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积极、主动地研读课文,取得明显的课堂教学效果。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创设问题情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敢于质疑、解疑,主动学习和探索。

二、开展学习竞赛,激励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在教学实践中,我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有着争当第一的好胜心,利用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将竞赛机制引进课堂教学,创设朗读比赛、写字比赛等情境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主动性。如我在教文言文《伯牙绝弦》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流水朗读比赛。小组同学一人一句依次朗读课文,哪个小组读书时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读破句的学生最多,哪个小组就是优胜组。朗读比赛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自由准备阶段,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准备,全情投入,因为大家都想为小组争光。最终大家不仅读的起劲,而且听者也特别认真,通过评比,选出全班的“朗读小组”,从此,同学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更浓了。除小组竞赛外,教师还可以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个人之间的竞赛,让学生在一种紧张又愉悦的竞赛情境中快乐学习。

因此,我认为在课堂上,每一次的竞赛既可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创设竞赛情境不失为一个理想的方法。

三、参与角色扮演,体验学习

所谓角色扮演是指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一定的角色,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尝试扮演文中的角色,站在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想。通过心理位置的转换,学生可以很快地理解了课文,将教材内容表象化。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情节跌宕的课文,再加上小学生表现欲强,如果合理组织学生参与角色扮演,将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如我在教《狼牙山五壮士》时,我问学生:“五位战士明明知道棋盘陀是一条死亡之路,为什么还偏偏选了这条绝路?”很多学生的回答都是:“如果不这样做,会让敌人发现我军大部队的方向,就不能完成任务。”等等,这些回答都从课文大意去理解,反而文中一系列表示战士们动作、神态的词语没有找不出,我想这可能是学生并未真正体会的原因。于是我找了几名学生分角色来表演这一情节,并由我伴读课文。课文读完,情节表演也紧随结束。通过表演,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斩钉截铁、走”等词语,还体会到五位壮士将敌人引上了绝路这种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适当的在教学时穿插情节表演,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主动性,而且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因此,适当应用角色扮演,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单方面的被动接受,而是在扮演和观看表演的过程中,主动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从角色扮演的活动中获得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四、借助多媒体,主动学习

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如果教师善于运用直观形象的电教手段教学,就可以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虚实结合、多角度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刺激,为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优越的条件。当然,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多动脑、动手去制作课件,给学生创设“看”、“听”……的机会。如在教《 地震中的父与子》 时,我校的一位老师为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利用多媒体播放汶川地震的影片,学生观看后潸然泪下,不仅使学生感受到影片中地震的震撼力,更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父亲在危急时刻奋不顾身救儿子所包含的强烈的爱。这又正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情景教学正是在潜移默化中突破了这一难点。又如前不久,我在教口语交际课《春天里的发现》时,由于今年的春天姗姗来迟,虽然课前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但春天的迹象并不明显,怎样让学生做到有话可说呢?课堂上,我让学生先谈谈自己的发现,而后利用多媒体播放桃花、樱花盛开及小草发芽的图片,并配上黄莺歌唱,蝴蝶在油菜花丛中翩翩飞舞的动态美,学生一下子被带到了多姿多彩的春天,学习兴趣异常浓厚,进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心理学告诉我们,在愉悦的情景中,人的智力能得到充分展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对所授内容产生相当浓厚的兴趣,更积极主动地入情入境。

创设课堂教学的情境除了上述的问题情境、竞赛情境、角色情境、多媒体情境以外,还有想象情境、评价情境等。总之,教师应该积极动脑,通过多种途径精心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为学习语文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篇二

一、巧设情境激兴趣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可见任何事物的开始都十分重要, 数学课堂也一样如此。对于每一节数学课, 教师都要巧设灵活多样的新课导入, 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学习情境, 从课的一开始就把学生的眼、耳、脑、手都吸引到新知识的探究中来, 让他们兴趣盎然、学劲十足, 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我先请学生任意报数字, 然后我说出判断结果。学生报了一个较大的数字想难住笔者:6847231, 可笔者立刻说出这个数能被3整除, 学生又报:34695481, 笔者又很快说出此数不能被3整除。经学生笔算得结果正确, 这时学生感到很奇怪, 这么大的数老师为什么能马上就判断出来呢?学生对“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想找出其中的奥妙。在笔者创设的情境中, 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变得生动愉快,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大胆质疑探究知识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的整体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 笔者出示一幅情境图:王大伯家收了很多麦子, 他在麦场上圈起了麦囤子, 已知麦囤子的底面直径是2米, 高是1.5米, 每立方米的小麦重约850千克, 请你帮王大伯算一算他收了多少麦子?由于班上的学生大多数是农村的孩子, 对于收麦子囤麦子都十分熟悉, 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生活, 很吸引学生, 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一出, 学生立刻便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激起了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探究中去。

二、自主探索获真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们通过听的途径获得的信息在人脑中存储大约七分钟后开始遗忘;通过看的途径获得的信息在人的大脑中停留大约一天便开始遗忘;而通过动手做的途径获得的知识则可以在大脑中停留大约一个月才开始遗忘。这一研究成果告诉我们:数学知识的获得如果只靠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示范学生看, 学生难以理解而且易于遗忘。如果是学生自己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获得的知识理解得透彻, 而且记忆的时间长。所以,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改变以例题、讲解、示范为主的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投身到自主探究交流中去。

在教学“认识分数”的教学中, 笔者没有作太多的讲解, 而是给学生很多不同形状的纸, 让他们动手折一折、涂一涂, 分别表示出1/2、1/3、1/4、2/3、3/4等分数, 并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 自己是怎么想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很快就明白了分数的意义, 对分数认识透彻, 记忆深刻。

在教学“有余数除法”中“余数”的含义时, 笔者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 引导学生按如下方法操作:

(1) 6根小棒, 每份分3根, 可分几份?每份分2根, 可分几份?学生边操作边回答, 我板书:

(2) 7根小棒, 每份分3根, 可分几份?余几根?每份2根, 可分几份?余几根?学生边操作边回答, 我板书:

然后, 笔者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第 (1) 题分下来的情况和第 (2) 题分下来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学生从实际操作中体会到:分东西往往有两种结果, 一种是正好分完, 另一种是分后有余, 这个余下的数叫做余数。通过操作、观察、自主探索, 学生对余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为下一步学习“余数要比除数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合作交流解疑难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差异, 对于问题的感悟也不同, 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多样化。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投身到合作交流中去。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 有助于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灵活性。

在教学“表面积的变化”时, 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让他们先分别设计出如何包装10盒火柴才最省包装纸, 然后小组同学互相比一比谁的设计最好, 并说一说自己设计时的想法。在操作、交流、讨论中, 学生明白了自己的设计情况, 在与同学的对比中看出了自己设计的不足, 也从小组同学那里学到了更好的设计方法, 进一步明确为什么这样设计最省包装纸, 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与灵活性, 开阔了视野, 激活了思维。

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中, 笔者先让学生分小组拿出事先准备的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塑料片, 拼成一个长方形, 看有几种拼法?并填写实验记录。各小组学生分组合作, 有的拼摆, 有的记录, 最后对实验记录进行观察分析、讨论。最终他们领会到:在3种拼法中, 无论长、宽怎样变化, 拼成的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是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这为总结公式作好了铺垫, 也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相互协作的良好习惯。

四、学以致用促提高

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 具体表现在灵活运用之中。特别是小学数学, 它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 有其特殊的应用价值, 能活学还不够, 还应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 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 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 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 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在学习了米、厘米, 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 笔者让学生测量身高、手臂伸开的长度、一步的长度、教室门的宽度、窗户的宽度等, 这样加深了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 巩固了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同时使学生获得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高度的测量, 感受到了成长的快乐。这样学生在活动中既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又培养了实际测量的能力, 从而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教师要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设条件和机会,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要结合所学内容, 设计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3.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力求引人入胜 篇三

关键词: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小学数学;模型思想

一、捕捉生活资源,创设贴切题型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强调教育游戏法的运用,在于突出数学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教学过程中应该防止只强调数学形式化后的数学结果,搞形式化的知识点训练。为了训练学生的规范答题能力,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教学法强化学生记忆,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中锲入知识点,学生能够联想到具体的游戏场景,从而记得更牢固,运用知识点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同学开展积极的讨论,加深学生对教学中已知量和未知因素结构的了解。针对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求知欲。例如,“一支铅笔的价格是钢笔的五分之一,钢笔的价格是5元”,问:此时,我们把( )看作是单位“1”,求:铅笔的实际价格是多少?

我们应该把钢笔的价格看为单位“1”,那么铅笔的价格为:5×1/5=1(元),我们可以得知,铅笔的实际价格为1元。

二、鼓励多角度思考,激发学习欲望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设未知数的方法,求出铅笔的价格。教师可以准备多支铅笔和钢笔,然后将他们码放在讲桌上,让学生自告奋勇到讲台上来计算。计算成功的学生可以获得一支铅笔作为奖励。上台来进行计算的学生必须要在黑板上演算出本题的解答方法。通过这种物质激励,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同学们踊跃上台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设铅笔价格为x,那么x÷1/5=5(元),那么,x=5×1/5=1(元)。在这种求解方法中,我们将铅笔的价格看做是单位“1”,通过多种求加方法的实验,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进行问题的解答,从而理解数学知识点的奥秘。

三、在“多变”的条件中丰富数学情景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分析与综合数学思维提炼的讲学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魅力。例如,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衣服75套,剩下的衣服要在3天之内做完,那么,剩下的衣服需要每天做多少套才能够做完?在题目难度提升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分析过程的构建,通过一步一步的分段讲解,让学生理解难题解答中的思维推理过程,从而吃透此类型题目的解答方法。从整体上来看,原计划做衣服为660套(总量)。那么660套衣服的总数量需要:前5天做好的加上后3天要做的,才是服装厂原计划的数量。那么,从前5天已经做好的作为突破口,我们可以进行问题的分步骤解答:已经做了75×5=375(套)。还剩下的数量660-375=285(套)。那么,按照规定在三天的时间内要做完,每天需要做的数量就可以直接计算出来:285÷3=95(套)。

四、培养学生科学的数学思想和解题习惯

随着素质教学的不断开展,教师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活动中,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跟着教师走,重点突出题目解答过程中的过程详解,让学生既能够“知其然”,又能够“知其所以然”。我们也可以根据分析过程中的前5天每天做的套数相等,以及后三天每天做的件数相等,列出综合型的计算式子。即,剩下的每天要做的套数为:(660-75×5)÷3=(660-375)÷3=95(套)。计算完成之后,必须要带上单位,最后作答:答:平均每天做95套。在题型讲解的过程中,针对已知未知条件比较复杂的题目,教师可以采用分析与综合方法相结合的手段,辅助学生理解,在讲解过程中,注意步骤的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总之,生动有趣、扣人心弦的教学情境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小学数学中推行游戏教学法,目的在于消除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反感情绪。针对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挖掘,不用刻意追求让学生进行大题量的数学知识训练,而是通过新颖活泼的数学范例让学生拥有探究数学难题类型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柯惠红.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2(01):144-145.

[2]夏方平.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0(12):86-87.

[3]刘明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3(09):50-51.

4.精心设计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效率 篇四

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做事情都需要有一定的思路做指导。有思路才有效率,有思路才有出路。教学思路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内容的想法,是教师教的步骤与学生学的步骤的有机统一,是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所规划的教学流程。笔者在农村从事语文教学十余年,从农村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实践来看,科学地艺术地设计教学思路的意识比较单薄。

教学模式落入“导入课文——了解大意——深入探究——总结全文”这样一个俗套。由于在“深入探究”这个环节中讲解分析过多,容易形成一个时间漫长内容繁杂的教学大板块,从而使课堂教学缺少节奏。因此我们应该进行教学思路的创新设计,让课堂教学的步骤明朗起来,过程生动起来,效果艺术起来。在教学实践中,可进行如下方面的一些创新尝试。

一、设计清晰。这是语文教学思路设计的首要目标。教学思路,顾名思义,是一种思路性的东西,本身就应该明朗、清晰,思路不清晰杂乱无章,教学就事倍功半。在教学宋代诗人翁卷写的《乡村四月》一诗时,我做了这样的提问设计:

1、同学们,透过诗句,你们看见了什么?

2、同学们,透过诗句,你们听见了什么?

3、同学们,透过诗句,你们闻到了什么?

4、同学们,透过诗句,你们感受到什么样的情感?

通过教学让学生看到了山坡田野间茂盛的草木和波光粼粼的稻田,听到了杜鹃的声声啼叫,闻到了乡村特有的泥土味,感受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劳动生活和劳动人民的赞美。这个教学案例的思路表现在哪里?表现在四个提问上,每一次的提问都组织起一次学生的品读活动,四个提问彼此并列而又有一定的从易到难的递进关系。由于这四个提问的出现,教学过程分成四个教学板块,让人明显地感觉到教师引导着学生在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整首诗的教学显现出了明晰可见的思路。

二、把握文章本身思路。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矛盾。作为矛盾主要方面的教师必须在摸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合理地设计自己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理解课文。《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对课文主体部分的教学,我借用水罐的神奇和一次次变化为线索来进行。从“空木水罐”到“有水木水罐”,可以让学生体会小姑娘对母亲的爱使水 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这部分可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等词句,体会小姑娘的心情,感受小姑娘对母亲的爱;水罐变成银的,这里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小姑娘的爱心,小姑娘不但深爱着自己的母亲,还用真挚的爱心对待动物;水罐变成金的,这里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水罐变化的原因是母亲对小姑娘的爱,水罐的神奇并不在于小姑娘,而在于爱心;从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这部分可引导学生了解小姑娘当时多么想喝水,从而体会她把水让给过路人是多么难能可贵的。这篇课文本身的思路就是我和学生的教学思路,抓住这个思路,就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深刻把握主要人物的美好品质。

三、突出文章重难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我们认识事物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语文教学也一样,要突出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思想,真正把握文章感情。比如,《匆匆》一文是20世纪20年代的作品,脍炙人口而又难以理解,作者朱自清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对虚度时光的无奈和惋惜。教学起来重难点不好把握,但是,如果教学思路设计的巧妙,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步骤:谈话导入——整体感悟——探究课文——总结升华——布置作业。其中,“探究课文”这一环节这样安排,在理解课题“匆匆”以后,我问学生“这篇课文是讲什么东西匆匆?” “这篇课文是怎样描述时间匆匆的呢?”“既然时间是这样的匆匆,那么,作者是怎样对待时间的呢?”“作者珍惜时间,你又是怎样看待时间的?你打算怎样对待时间?”这一连串的问题,提纲挈领,层次分明,由浅入深,很好的突出了文章的重难点,让教学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5.语文课堂如何精心设计教学问题 篇五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何让学生敢问、会问、爱问,真正实现学生的课堂主人地位,我认为主要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精心设计问题做起。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起点在哪里?笼统地说应在“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之处;具体地说,学生初读课文后,在谈感受时已知、已懂、已有所感悟的,就不必再讲再问了,教学起点应从学生质疑、从学生都关心、从教师最担心的问题开始。也就是说“问题”、“疑惑”是“教”和“学”的切入点。教学的过程也就是在个人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解决提出的问题又产生新问题的过程。教学从问题开始,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这是非常正常的情形。反之,没有问题、看似一帆风顺的课堂,才是虚假的、低效的课堂。

1.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宽松、民主的环境和氛围,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使学生敢想敢问。在教学中,不难发现,走下讲台,蹲下身子,走进同学们中间,和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能够让学生更亲近,教学效果更好。这样的教师往往都把自己当成平等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合作者,积极为学习共同体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与学融为一体。尤其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加入学生小组,成为合作者,共同讨论对问题的看法和体会,学生就自然把教师当成他们中的一员,产生共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次,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想问。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讲到哪里,学生想到哪里,教师按照备课预设的环节进行着自己的教学设计,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即使有个别学生有问题要问,老师也害怕离题太远,一个手势就把学生的问题意识扼杀在摇篮里。新课改课堂关注的是学生的表现和学习过程,教师在备课是要预设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展示和交流,让他们真正体会和感受自我表现、互动交流和尝试成功的喜悦,学生参与了课堂的全程,不但学懂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享受到学习过程的乐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创设认知上的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在整个施教过程中,教师要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产生的新问题作为教学的结束点,让问题成为学生教与学的纽带。

2.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老师可以及时了解各种反馈回来的信息。教师应边听边想,迅速判断:学生表述的语音是否准确,语意是否完整,是否围绕中心内容来提问等等。教师要能迅速接受并及时处理来自学生的信息,才能对症下药地进行启发、引导、纠正,千万不要忘记给学生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也可让学生比较、研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创设机会让中下生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对语文兴趣不浓的同学发言,哪怕是极细小的进步,甚至只要说清楚都要给予肯定。教师的启发用语要精炼、亲切,灵活多变。“你还知道什么?”“你读明白了吗?”培养学生大胆质疑要持之以恒,“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始终是语文教师进行问题意识培养的一个终极目标。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提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我们要摒弃传统教学的“满堂灌”,也不能进行“地毯式”的“满堂问”。课堂是线,问题便是珠子,如何将这珠子穿好,穿得恰当、得体、漂亮,真要老师一番匠心。语文课堂上怎样设计有效问题,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依然是摆在每一位老师面前的课题。我认为要把握好适时,(选择提问的时机合适,学生对学习内容有问题、必要提的时候。)适度(把握问题的难度,跳跳就能摘到果子,问题过高或过于简单都失去发问的意义。)适量(要问该问的问题,不多问,不滥问,选择最必须解决的问题提问。)全面(面向全体学生,所提的问题都是全体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不同水平作出回答的,而不只针对好学生或学困生。)

1.设计探究性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某个字读什么音,怎么写是无需探究的,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前苏联教育局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儿童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实所具有的水平,叫实际水平;一种是在教师引导下儿童所能达到的水平,是潜在水平。在儿童的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我们形象的把它称为“跳一跳,摘果子”。老师设计的问题一定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太大或太容易都没有探究的价值。就拿《颐和园》这篇课文来说,老师就很注重问题的设计,在教“长廊”一部分时,老师说:“这一段里藏了一个世界之最,看谁能找出来?”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都很感兴趣,因为要通过他们的学习有所新发现。再如学习“昆明湖”一段时“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句话老师设计“这一句中那个字用得最准确,说说你的看法”这个问题,也就是“滑”字妙用很值得探索,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再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像刀一样在绞‘我’的心呢”,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稍加思索就可以想到是一种痛苦,是战友被烈火焚烧的痛苦像刀一样在绞“我”的心;经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进一步讨论之后,有觉得像刀一样在绞“我”心的还有担忧、无奈和绝望。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如教学《守株待兔》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成语意思,学生积极发言,并能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自己对这一成语的理解,思维活跃,各抒己见。如《穷人》一课的结尾只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便戛然而止,这给读者留下了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间,也给学生提供了尽显个性的好机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根据渔夫和桑娜的思想变化过程,选择自己的认知情感,推测想象“拉开帐”子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由于教师善于利用教材留下的自由选择的空间,去开启学生的认知情感,课文体现的夫妻情、邻里情,才尽显其美。

2.设计生成性的问题。也就是用老师的问题引出学生的问题。仍用《颐和园》为例,讲到长廊部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几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体会到长廊真长的特点。例如《坐井观天》中教师问“同学们学了课文还想知道什么时”,引出了一个学生的问题:“我想知道如果青蛙跳出了井口,会出现什么情况?”《守株待兔》寓言故事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那个人为什么不守几棵树而守一棵树”的问题都是在教学中的一些生成问题。在设计生成性问题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围绕课题设计。这样的问题往往用在讲读课文开始。如在教《鸟的天堂》,课题中的天堂指什么?鸟的天堂又指哪里呢?《伟大的友谊》抓住“伟大”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伟大的”?《飞夺泸定桥》可抓住“飞“和“夺”进行提问。《草船借箭》可抓住“借”等。《可贵的沉默》抓住“可贵的”设计问题,直入主题。

(2)根据中心句设计。《詹天佑》一课开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围绕“杰出”和“爱国”设计问题,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抓住了他的哪些事迹来写呢?这样提纲挈领,学生学习思路也就打开了。

(3)围绕课文思路设计。叶老说过:“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才理解得透彻。”紧扣文章思路设计问题,顺藤摸瓜,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教《美丽的西沙群岛》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和物产丰富,读读课文,看看哪些段落是写景色美丽的,哪些段落是写物产丰富的。

(4)围绕重点、难点设计。重、难点是学生学习中难以理解的地方,抓住这些方面提问,可以解决学生的疑惑,突破难点。如教《养花》一文的最后一段,作者说:“有喜有忧、有笑有泪……这就是养花的乐趣。”这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难点所在,可以提问“为什么说忧和泪也是乐趣呢”?通过这个提问可以使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乐趣的含义:赏心悦目是乐趣,多得知识是乐趣,付出劳动是乐趣,分享成果是乐趣,当然为喜欢的东西流泪献真情也是乐趣。自然而然理解了“忧”和“泪”也是作者的乐趣了,难点也突破了。《凡卡》《穷人》等课文的结尾都有一定的寓意,抓住这些难点提问,组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就能理解重、难点。

(5)围绕含蓄语句设计。高年级课文中有的句子含义很深,有的是揭示主题的中心句,有的是寓意深刻的含蓄句,对这些句子进行剖析、挖掘,设计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出现的“碰壁”一段,《金色的鱼钩》可抓住最后一句话“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设计“为什么说长满红锈的鱼钩是金色的”展开讨论。《苦柚》一文中华侨赞扬小姑娘的话“孩子,凭着你这颗善良的心,诚实的心,苦柚子也会变甜的”等等,在这些地方着力设问探究,对理解课文,进行思想教育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6)抓感兴趣的部分设计问题。如《田忌赛马》一文,有学生问:“同样的马匹,为什么只调换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呢?”再如《凡卡》这篇课文,最后凡卡寄出一封信。由此,一学生问:“凡卡的信能收到吗?”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

6.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篇六

【摘要】一个精彩的故事,必须要有一条线索贯穿始终;一节高效的英语课同样离不开一条精心设计的“教学主线”。“教学主线”的精心创设,恰好为高效的学生合作互动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载体,堪称英语课堂教学之灵魂。本文针对如何更好地优化英语课堂教学,倡导围绕一个主线进行整体的情景创设。

【关键词】 英语课堂教学 主线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它避免了单纯的传授语言知识,注重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强调应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因此,在新的教学理念下,一节成功的英语课应该是一堂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索,发挥想象,愉快合作的英语课。

我们在追求一堂高效课的同时,如何对教学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之更加完美。在参加的各项教研活动中,尽管所听的课型不同,但大多数都有一个共同的亮点,那就是每节课中各环节之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而且都有一条明晰的主线贯穿始终。这样的课给人一种整体感,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相关的知识网络。这就好比一颗颗漂亮的珍珠,用一根线将其串起来,就成了一条光彩夺目的珍珠项链。否则,一堂散乱零碎, 犹如拼盘的课,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活动也将飘忽不定。

二、何为教学主线

所谓教学主线是指围绕教学重点目标铺设的、贯穿课堂教学首尾的主要发展脉络,也体现了教者在反复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思路。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定有一条十分清晰的教学主线,主线不明必然会带来教学思路的混乱。主线能使一堂课显得条理清晰、环环相扣,还能够引导学生感知、体验、实践和探究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三、如何有效设计课堂教学主线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单元重点,抓住能起主导作用的中心话题和语言功能来确定一条教学主线,然后以主线为中心展开设计相关的活动任务。同时还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学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整合相关教学内容,从而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下面以 Unit3《At the zoo》中

为例,具体展开如何有效设计课堂教学主线的论述。

1.依据目标确定主线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基础,主线的确定是不能脱离教学目标的。针对新教材三年级上册Unit3《At the zoo》中

部分,笔者首先分析了教材:本单元的话题是At the zoo, 单元教学总目标是学生能描述动物园里常见的一些动物。

属于词汇教学,考虑到这几个形容词学生已经学过,理解和认读相对简单,并且在前面的学习中已涉及“Look at the… It is…”句型,因此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词汇的运用上。教材中这一单元的主题是At the zoo,主要教学目标是学生能运用形容词来描述动物的外形特征。考虑到这些形容词可以用在更多的描述对象上,笔者引入了一些动物园中没有单特征比较明显的动物,并把At the zoo的场景换成了大自然中的一棵苹果树下,主线确定为Pick apples.这样一来,动物园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都自然地呈现在了一个情景中。

2.依据主线确定情景 情景是为教学服务的,确定情景时一定要考虑时间成本和材料选择,选择的情景一定要简洁,不能误导学生,给学生造成理解困难。围绕Pick apples这一主题,笔者创设了四个小的情景。情景一:一棵高大的苹果树。情景二:一只小老鼠来到苹果树下。情景三:长颈鹿、大象等动物在苹果树下。情景四:小老鼠在树下吃苹果。

3.依据情景分布实施

笔者在组织Pick apples的主题情景时借助多媒体,用故事的方式分四步呈现:

情景一:一棵高大的苹果树。师生活动:

1.教师指着图片:What can you see? 引导学生用I can see…描述图片,进而引出apple tree这个短语。

2.教师板书:Look at the … It is …引导学生运用句型描述树和苹果,引出单词tall和big.3.教师呈现句型:…is tall/big.引导学生用tall和big描述身边的事物或人物。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理解和操练单词big和tall,在熟悉的句型中初次体验big和tall的运用。

情景二:一只小老鼠来到苹果树下。师生活动: 1.教师问:Can the mouse get the apples? Why? 引导学生用:The mouse is…描述图中的老鼠,从而引出单词small和short.2.教师呈现句型:…is short/small.引导学生运用small和short谈论身边的事物或人物。

3.教师呈现一组动物图片及句型:Look at the … It is…,引导学生用big, small, tall, short等合适的词进行描述。设计意图:

1.引出单词small和short,并让学生尝试运用它们描述人或物。

2.让学生谈论熟悉的动物,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操练和巩固新单词。情景三:长颈鹿、大象等动物在苹果树下。师生活动:

1.教师问:Can the giraffe get the apples? Why? 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运用It is…句型表达。

2.教师问:Can the elephant get the apples? Why? 引导学生描述大象的长鼻子,同事呈现新句型It has…和新单词long.。

3.教师指着图中的大象和长颈鹿身体的其他特征突出的部位,如大象的耳朵、长颈鹿的脖子等,引导学生用It has…进行描述。

4.教师引导学生用:It is…和It has…具体描述长颈鹿与大象。

5.教师再次呈现前面出现的一组动物图片,让学生用所学词汇和句型描述自己

感兴趣的1~2种动物。设计意图:

1.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的语言知识 情景四:小老鼠在树下吃苹果。师生活动:

1.教师问:The mouse is short and small.How can the mouse get the apples?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尝试表达自己的想法。

2.教师让学生扮演老鼠的角色,并引导学生通过跳起来、伸长手臂等动作去摘苹果,引出Make yourself tall.Make your arms long.等指令语,并让学生在表演中理解和操练。

本堂课清晰的“教学主线”不仅赋予了课堂以完整的结构和美妙的布局,同时还组织了有效的课堂活动,使学生有内容可想,有内容可说,有助于训练学生使用语言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流畅性,有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掌控课堂“教学主线”,会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有效生动。一堂没有“教学主线”的英语课,就好比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空洞而没有意义。因此,在我们的教学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必须努力钻研、积极探索,根据内容的不同,选择最适合表现主线的方式,让学生愉快学习,使我们的每一堂英语课都成为有美感有意义的英语课。如果教师在关注和优化各教学环节的同时,也能关注各环节之间的巧妙过渡,使整个教学流程会一气呵成,浑然一体,定会跃上一个新台阶。参考文献:

宋红雁.2008.学英语报

黄小群.2011.浅谈英语课堂教学主线设计 广西教育

7.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篇七

一、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趣味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有效地强化学习动机,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将课本中抽象性的知识根据实际情况编得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如, 儿歌、谜语、小诗等,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很容易让学生接受。

例如, 某教师教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 在交流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时, 利用多媒体出示儿歌, 再配上背景音乐, “长方形长又长, 两组对边一样长。正方形方又方, 四条边长都相等。”让学生很形象地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儿歌是低中年级学生的喜好, 这位教师把教材中的重点内容编成儿歌, 既方便学生记忆, 又将抽象性的内容变得具象性, 从而帮助学生巩固新知。

二、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针对性

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 要有针对性, 要提出有目的指向性的问题。教师设计问题时, 首先要服从教学目标, 考虑要使学生掌握何种知识, 学会何种技能, 形成何种能力和品质, 提炼出能反映教学重点和难点的中心问题, 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例如, 某教师在教学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时, 出示例题“王大叔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 怎样围面积最大?”后, 提问:从题目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学生交流回答后再提问:用什么方法找出这些长方形呢?生1:可以用画一画的方法。生2:可以用摆小棒的方法。生3:可以用表格整理的方法。教师再提问:要用这些方法来找不同的长方形, 首先要干什么?生:首先要求出长与宽的和, 用22除以2等于11米。师:对, 请各小组长领取材料, 选择你们小组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看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好。然后小组合作探究完成, 再交流反馈, 在反馈的过程中让学生感知用表格来整理的方法最方便,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体会用表格来一一列举的优越性。

教学中, 教师对解决问题的思路清晰, 从理解题意—分析解决方案—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反馈提取最佳方法, 如层层剥笋, 充分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每一个问题都精心剪裁, 目的明确。能够围绕教学重难点, 设计成层次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 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有效地帮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 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

三、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挑战性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 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因此,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 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能发展水平, 尽可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学生能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 用“跳一跳”的方式自主去探索结果, 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例如, 某教师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 创设如下问题情境:

学校篮球队参加了三场比赛, 王老师记录了这三场比赛的投篮情况, 第一场投中16次, 第二场投中13次, 第三场投中18次, 你觉得哪一场的比赛情况好一些?结果出现了两种意见:甲方同学认为是第三场, 因为第三场投中的次数最多;乙方同学认为无法确定, 因为三场比赛的投篮次数都不知道。经讨论交流, 最后统一认识到应算出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作为评判标准。

教师随即给出数据, 第一场投篮25次、第二场投篮20次、第三场投篮30次。让学生分别计算出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 并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 很快比较出结果, 从而引出了百分数的意义。

这样将课本的例题稍作挖掘, 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降低了原来例题的难度,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适度的矛盾, 使其内心产生一种不满足感, 想马上得知答案, 因此, 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总之,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 合情、合理选择情境创设的方法, 帮助学生自主探究, 才能进一步促进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摘要:“创设问题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 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那么如何“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呢?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趣味性;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针对性;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挑战性。

关键词:问题情境,趣味性,针对性,挑战性

参考文献

8.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篇八

1.问题提出

新课程改革以来,探究式教学符合“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新课程理念,所以被教育工作者所肯定。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探究其实不尽人意,如:给出的问题不能真正让学生感兴趣,不能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探究学习只在个别学生身上进行,学生的探究欲望不能够持续,很多属于“假探究”——教师铺垫过多或启发过明显而失去探究价值,教师代替学生探究,反倒让探究成了老师的任务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除了教师本身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对探究式教学模式认识不够到位外,还反映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能很好地设计的情境和问题。众所周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导入和提问是课堂开展的关键环节。那么教师要怎样设计情境和问题,才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课堂上充分体现自我,成为学习的主人呢?本文以“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一课为例,就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阐述在精心设计的情境和问题驱动下的精彩生成。

2.指导理念

建构主义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它强调认识不是主体对客观实在的简单、被动的反应,而是主体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依托所进行的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情境与问题中,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并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本文以“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一课为例,通过创设情境、问题驱动、创新应用、课后探究等四个环节,分析此课例中如何在精心设计的情境和问题驱动下,使数学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建构的过程。

二、课例项目设计

1.课例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利用函数图像及数据表格,比较三类函数的增长差异。

(2)训练运算,作图,推理,处理数据以及计算机的使用等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借助信息技术,掌握分析函数模型的能力。

(2)通过实例的分析,培养数形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函数模型的广范应用,数学有用,要有数学,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2.课例重难点与方法设计

课例重点:实际问题的数学化过程,利用函数图像及数据表格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模型的增长差异。通过设置情景和环环相扣的“问题串”,引导学生突破重点。

由于学生对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训练较少,加上学生学习的现有函数模型的有限,确定本课例难点为:怎样分析所选择的数学模型。而这个难点让学生展开讨论、探索、合作交流,加以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来逐步突破。

3.教学流程设计

该教学流程设计以情境为载体,以问题串为主线,以知识探究和能力培养为主旨,体现了在预设中生成,在生成中预设设计思路。

三、课例描述: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拿一张纸,对折7次就有1厘米厚,如果把这张纸对折27次(假设可以做到)之后的高度,是否比珠穆朗玛峰(8848米)高呢?(220=1048756)

让学生计算,然后由学生在自己位置上口述解题过程。

此时学生表现出对指数效应惊人变化的惊叹.

师: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壮观的情况呢?

【设计一个学生经常动手的小实验,以问题带动学生思维,让学生感受到指数效应的惊人,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马上进入到研究者的角色中来!】

2.适当改变例题背景和梯度使其贴近学生,引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两个非常可爱的存钱罐,老师每天都向这两个存钱罐里存钱,但存钱方式不一样。

存钱罐A:每天存40元;

存钱罐B:第一天存10元,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多存入10元。

如果让你在其中选一个存钱罐,你会选哪个?

生:请问老师你存了多少天的钱了?如果存钱天数少,我会选择存钱罐A,如果存钱天数多,我会选择存钱罐B。

师(追问):可是,我忘记存了多少天了?怎么办?

生:利用一一列举(列表法),列出日存量和累计存量顺利解决。

师:老师还带来一个存钱罐C,它的存钱方式为:第一天存0.4元,以后每天存入的钱比前一天翻一番。三个存钱罐让大家选,你选哪个?

生:再一一列出日存量和累计存量的表格,观察累计存量既可。

【把例1的背景改编为与学生贴近的 “选存钱罐”,保留例1原有的题意和数据,这样操作不仅能让数学贴近生活,改变数学给学生枯燥的印象,让学生感觉就是在解决自己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仍旧保留了课本例题的教学功效。此设计更关键的是先给出两种方案,具有起点低,操作性强的特点,学生比较容易入手,在学生顺利对两种方案的作出选择后,再给出一个新的“存钱罐”, 在保持住学生思维的同时,又对学生思维给出“冲击力”。这样既符合学生从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又为接下来的模型探究提供思维基础】

3.问题驱动,构建数学模型,突破重点

师:为什么存钱罐B里的钱会超过存钱罐A里的钱呢?存钱罐C里的钱会超过存钱罐A和存钱罐B里的钱呢?

生:通过观察表格里的数据发现,存钱罐B比存钱罐A的日存量增加的快,同理存钱罐C比存钱罐A和B的日存量增加的快。所以引起的累计存量存钱罐C里的钱会超过存钱罐A和存钱罐B里的钱.

上一篇:2022年湛江中考作文题目及下一篇:如梦令,如梦令刘望之,如梦令的意思,如梦令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