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公文写作

2024-10-22

哲学与公文写作(精选7篇)

1.哲学与公文写作 篇一

有关哲学的高考写作素材

法国:不懂哲学都不行

一直有个流行说法,在法国的每个人一生中都要过哲学这一关。法国人从上中学开始,他们所学的文学课程,都是学校根据教育部定立的大纲自主选择的课本。而且受多年的精英主义教育观念影响,其语文教育几乎被等同于文学教育了。从拉封丹到拉伯雷,从巴尔扎克到雨果,几乎每一个法国文学分支都可能涉猎。兰佩杜萨的《豹》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译作,也都会成为中学教师们热衷选择的教材。

当然,到高中阶段,虽然会分科,但学生的.毕业会考,还是需要考哲学作文,也就是类似高考的语文作文。正因为这样,在前几年,教育部为了让中学生对文学课越来越感兴趣,进一步将电影也引入了文学课程中。如学生感兴趣的性、浪漫和反叛精神,会在日常课堂恰到好处地引入。令人惊喜的是,在已公布的200部经典电影中,中学生在老师的陪同下观看法国电影《轻蔑》中的男女主角“调情”,以及《赤胆威龙》的枪战后,他们能轻松活跃地以自己的角度进行解读。

【多维解读】

1.学习哲学。哲学看似那么高深,其实生活中处处充满着哲学。当我们将哲学视为学习中的一部分时,我们也许就不知不觉地过了哲学关。

2.寓教于乐。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法国之所以能够让学生自觉地爱上哲学,或许得益于他们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

【适用话题】

道理、底蕴、学习、收获、生活、智慧、素质。

2.哲学与公文写作 篇二

一、高中语文写作中渗透哲学思想的必要性

哲学思维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事物的接受或理解, 正确的哲学思想能够指引学生有效的探索世界, 科学的对待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将其运用在高中语文写作中, 不仅是素质化教育的要求, 也是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需要。高中生处于心智等方面逐渐步入成熟的时期, 具有活泼热情的天性, 但其处于叛逆阶段, 自控能力没有完全形成, 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特别是在高考等升学压力下, 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困惑, 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高中生心理承受能力不强, 没有树立起自身理想目标, 因此, 在写作课程中, 渗透、应用哲学思想,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 引导学生积极认识世界, 主动为自己的理想而拼搏, 是十分必要的。

二、高中语文写作中应用哲学思想的途径

哲学思想有利于锻炼学生心理素质, 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互联网开始普及, 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逐渐覆盖在学生学习生活, 在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 也带来了很多不良诱惑, 如暴力网络游戏等, 哲学思想能够较好的引导学生区分“好”与“坏”, 教师在写作课程中应用哲学思想时, 应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 根据相关的作文题目, 培养学生哲学思维, 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一) 渗透哲学写作思想, 创新学生立意视角

文章的中心思想即立意视角直接关系着写作的布局、素材与深度, 学生如果想要写出有感染力的文章, 必须要选择好立意视角, 立意不仅要反映出社会的基本发展规律, 也应适当加入社会文化、自然文化。如2015 年高考“全国新课标1 卷”的作文:

父亲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总爱接电话, 家人屡劝不该, 大学生小陈被迫无奈, 更出于保护生命安全的考虑, 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父亲, 在经过警方核实后, 依法对其父亲进行了教育和处罚, 并将该起举报发布在官方微博上, 赢得众多网友点赞, 但也引发了部分质疑, 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更大范围的讨论, 对于以下事件, 你如何看待?请给老陈或者小陈写一封信, 表明你的态度。

从以上的“任务驱动型”的作文题中可以看出, 蕴含了以下两种哲学思想:首先亲情与法, 在生活中通常会遇到两难的抉择,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可以利用哲学思想, 详细讲解中华传统美德“大义灭亲”、“百善孝为先”等, 引导学生正确判断该类写作题目的中心思想;其次爱与责任, 教师应让学生多品读材料, 从不同视角剖析材料, 确保学生立意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二) 把握哲学写作规律, 强化学生自主探究

哲学思想博大精深, 在很多方面都能应用得到, 很多情况下学生不自主的使用了哲学思想却没有感觉, 教师应不断丰富哲学写作材料,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丰富写作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动手过程中感悟生活和哲学, 帮助小学生抓住客观世界中事物的本质, 哲学中强调主次矛盾和主次方面, 教师在剖析材料时, 可以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布置寻找材料中心思想的任务, 带领学生用哲学思想寻找材料的“主要矛盾”, 确保写作方向的准确性;二是在写作中把握好哲学写作规律, 让学生自主寻找写作之间的联系, 并适时引导学生升华文章主题, 保障文章的深度;三是充实哲学写作材料,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适当应用哲学思想, 形成学生戒骄戒躁的学习习惯, 使得学生能够精心的阅读作文材料, 并运用哲学思想, 一分为二的看待文章观点, 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将哲学思想运用在高中语文写作过程, 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也能较好的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是非判断观念, 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写作要求, 合理的将哲学思想运用在写作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把握客观事物的联系, 处理好实际生活素材与写作理论之间的关系, 创新写作立意视角, 深化学生对写作的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不断丰富哲学写作材料, 借助自主探究等方式, 强化学生观察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取写作技巧,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袁远辉.基于“互联网+”的先秦诸子著作导读校本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探索[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15.25:No.12806:79-84

[2]周明鉴.阅读课上的“思维重任”——从2014年北京高考问题作文谈起[J].语文建设, 2015.04:57-58

3.哲学应用与哲学现代化 篇三

哲学应用与哲学现代化

只有活跃在现实生活中的哲学才是真正具有生机和活力的.马克思多次把哲学称之为“武器”和“工具”,强调他的`哲学不是书斋哲学,而是指导实际的应用哲学.当前,要繁荣和发展我国的哲学,必须紧密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世界经济、政治、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充分发挥哲学“武器”和“工具”的功能,从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使哲学现代化.

作 者:王桂泉 作者单位: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刊 名:党政干部学刊英文刊名:JOURNAL FOR PARTY AND ADMINISTRATIVE CADRES年,卷(期):“”(8)分类号:关键词:

4.哲学与公文写作 篇四

1、“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再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4、下列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气者、理之依也”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水是万物的始基”。

5、下列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6、下列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存在就是被感知” “物是观念的集合” “心外无物” “我思故我在” “万物皆备于我”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掩耳盗铃” “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力、我的经验” “万物是我们的表象” “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谢” “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

7、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神创论、宗教、封建迷信、“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理生万物、理在事先” “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 “客观思想与绝对精神是万事万物的本质”

8、“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9、“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意识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11、“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和革命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2、“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正确的价值观是客观规律与人类根本利益的统一。

13、恩格斯:“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发展观点。

14、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15、“田忌赛马”体现量变质变辩证关系;“塞翁失马”体现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刻舟求剑”属于形而上学的静止观点,是离开运动谈物质;“郑人买履”违背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邯郸学步”违背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拔苗助长”违背规律的客观性,遭受规律的惩罚;“围魏救赵”体现联系的观点。

16、马克思说“哲学家并不像蘑菇那样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哲学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17、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意识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18、德国物理学家朗克说:“研究人员的世界观将永远决定他的工作方向”——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

19、爱因斯坦说:“认识论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成为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认识论——要是这真是可以设想的——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20、“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1、“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22、“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23、“仁者心动”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这些观点都属于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24、“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25、“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26、“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属于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7、“飞矢不动”、“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该观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陷入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论(或不变论)。

28、赫拉克里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29、“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

30、“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31、鲁迅曾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脖子二三尺而已。”——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32、“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人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33、“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反作用。

34、“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5、“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工业街道,需要科学来查明自然物体的物理特性,弄清自然力的作用方式。”——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6、“齐是非”、“是非莫辩”的思想。——这句话强调主观认识不能检验主观认识。任何人的意见都是主观的,所以不能以人的意见来检验是非。而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7、“如果我们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发现事物符合我们关于事物的观念,并产生我们所预期的效果,这就肯定地证明,至此为止,我们对事物及其特性的知觉符合在于我们之外的现实。”——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8、“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实践决定认识。

39、“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40、“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前两句体现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后两句体现实践决定认识。

41、“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42、“任何政党,任何个人,错误总是难免的,我们要求犯得少一点。犯了错误则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速,越彻底,越好。”——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4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44、“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遵循客观规律。

45、“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联系观点。

46、“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变化发展的观点。

47、“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反映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内在联系。

49、“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副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恩格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50、“亚里士多德说,只有那只活着的能工作的手才算是人的一个部分;假如是一只死手,那就不算是人的一个部分。”——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也就无所谓部分。

5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52、“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约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列宁)——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5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54、“相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赫拉克利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55、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56、“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7、孙武说:“乱生于治,怯生于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8、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59、“成语: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0、“毛泽东: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61、“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普遍性。62、:“福楼拜: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砂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只相同的手掌。”——矛盾的特殊性。

63、牵牛要牵牛鼻子——抓主要矛盾。

64、“朱熹: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陈献章: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要有怀疑和批判精神(辩证否定观)。

65、《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转》“日新之谓盛德。”——追求创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6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万物独化”,“物各自生”——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67、“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形而上学的静止观点。

68、“矛盾则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只因为自身具有了矛盾,它才会运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69、“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70、“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71、“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72、“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73、“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75、“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每个人的行为选择都是受其特定价值观支配,价值观的导向作用。76、“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会作出不同的价值选择。

77、“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征,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人的社会地位和需求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不同。

5.哲学观反思与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 篇五

哲学观反思与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

当代中国的哲学研究最引人注目的变化,集中体现在由哲学观反思所引起的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上,这是当代中国的哲学研究者主体意识普遍觉醒的标志.哲学观反思破除了以前附加在哲学上的`种种僭越和虚妄,使哲学回归其爱智求真的本性,对当代中国的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已经并将继续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重建适应时代生活需要的新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作 者:杨学功 Yang Xuegong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刊 名:天津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TIANJIN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5(5)分类号:B0关键词:哲学观 哲学范式 反思 转换

6.哲学与公文写作 篇六

《哲学与技术》不仅是一本技术哲学史著作, 而且是一部旗帜鲜明的论战性著作, 对资产阶级“技术哲学”的批判是整本书的中心。本文试着打破著作原有的框架, 以论题为主, 以时序为副对其思想进行梳理和剖析, 以期展示此书对资产阶级技术哲学批判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 挖掘其思想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原则。

一对技术决定论的批判

20世纪70年代, 技术决定论在西德是技术哲学当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流派。为此, 书中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比较全面彻底地批判。

首先, 二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指出了“技术决定论”在理论观点上的错误。二人认为“技术决定论”观点上的错误在于, 先是将技术看作一种独立的要素, 认为生产力的发展要以技术为基础, 最后简化到生产力就是技术。然后套用马克思主义的 (尽管他们不承认) 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发展是由生产方式的生产与再生产规律决定的原理推导出来的。他们错误地把技术看作一个独立的变量、一个实体性要素, 贬低了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能力、技能以及他们的体力劳动与精神劳动的决定性作用, 因而导致了错误的结论。二人重申马克思的立场, 马克思承认生产技术作为技术的基本部分, 属于社会生产力, 而生产力恰恰是社会发展的革命性要素, 但技术绝不是一种独立于社会自行发展的力量, 相反它的显著特征是受社会变革的引导。

其次, 二人也分析了“技术决定论”在方法论上的错误。二人认为, “技术决定论”之所以得出不正确的观点源于方法论上的错误, 即他们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把技术从社会关系网中割裂出来, 从技术与生产力发展以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中剥离出来, 只考察技术“自身”, 或者说对技术进行“专业性”的考察。结果导致把技术或者是看作一种完善的社会秩序, 或者是看作一种奴役人、压迫人的社会秩序, 在这两种情况下, 技术都不依赖于社会结构或阶级斗争, 在技术运行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所有问题与冲突都可以在自身范围内得到解决。

最后, 二人分析了“技术决定论”在动机上的错误。“技术决定论”者之所以要坚持技术决定了社会发展的观点, 在动机上是不单纯的: (1) 为资产阶级的社会概念与集团概念提供理论基础; (2) 为反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领域所取得成就提供意识形态武器; (3) 反对阶级斗争。二人重点批判了第三点动机, 指出把技术看作是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独立力量的观点, 首先会由之推出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以及为提高工作的物质和文化水平的斗争是多余的观点。因为“技术决定论者”认为, 社会的发展是由技术进步决定的, 而技术的发展遵循自己独立的规律, 所以其他因素如阶级斗争不会对社会发展的速度和方向产生重大的影响;相反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等都是受技术进步影响甚至是左右的。与此针锋相对, 二人指出, 事实上技术的发展方向与趋势受社会与统治阶级利益的引导和操纵, 依赖于现存的社会关系。技术的生产、开发与使用是在具体的社会中实现的, 人们在分析技术的构思、设计、向实践领域的转化以及技术应用的结果时, 也不可能是阶级中立的, 不可能脱离现存的社会关系。其次, 二人认为持这种观点的人必然会把技术发展的不良后果都归之于技术本身, 而否定其背后的人的因素、阶级的、社会的因素。

与技术决定论的观点相对立, 二人提出了技术的社会影响论或准确地讲统治阶级影响论的思想。二人认为是社会决定了技术的发展, 而不是相反;在阶级社会则是统治阶级决定了技术的发展与使用。当然这种决定常常表现为一种“软决定”而不是“硬决定”, 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 (1) 它产生的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2) 它产生的社会需求对通过技术进步带来人的劳动生产水平提高的物质成果的使用与投入起决定作用; (3) 决定具体的后果, 这个后果来自于服务于从事物质生产的人的地位以及作为生产力的人的特征与方式的技术发展的客观可能性和要求; (4) 决定了当时社会制度中关于技术在社会生活与人的生活中的地位问题的占统治地位的理解。”[2]14二人强调社会特别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需求对技术发展的影响作用, 首先, 并不是否认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而是认为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是通过生产关系实现的。其次, 二人强调,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一起构成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文化的社会进程, 或者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在生产关系中最重要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或者说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经济生活中的财产关系, 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具有对社会物质财富的绝对控制权, 在意识形态领域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就占据统治地位, 大众的思想通常是被给予的、被支配的。

二对技术乐观主义与技术悲观主义的批判

技术悲观主义作为一种思潮, 它产生并迅速传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技术自身的发展、在社会中的应用及其影响、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战争等等, 当然也有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二人没有去一一分析技术悲观主义产生的各种原因, 而是直接指向技术悲观主义的作为一种思潮的意识形态性。二人认为, 技术悲观主义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一种, 它有着明确的目的, 那就是维护大资产者的利益, 把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灾难推卸到技术上, 掩盖导致这种罪行的真正原因。“文化悲观主义与将技术妖魔化的思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德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的客观任务是, 把这两次灾难的主要过错推卸到技术上, 掩盖这个罪过的真正元凶。技术悲观主义也完成了这个任务, 对公众隐瞒真理, 传播对占统治地位的侵略性的垄断组织有利的观点。”[2]68

在对技术悲观主义思潮做总体批判后, 二人转向了对技术悲观主义的个体分析, 首先批判的就是斯宾格勒。二人首先对斯宾格勒的哲学思想作了整体评价, 认为斯宾格勒的历史观是一种循环论, 是马克思主义的敌对者;他滥用社会主义的概念, 提出了要清除由马克思创立的德国的社会主义的观点;尽管他本人不被希特勒认可, 但事实上是一个精神上的纳粹主义者。接下来他们又简要评论了斯宾格勒的技术观, 认为斯宾格勒在技术问题上自相矛盾, 一方面对技术与工业生产持藐视的态度和敌视的观点, 另一方面又颂扬技术是一种毁灭性的力量。

二人批判的第二个人物是雅斯贝斯, 书中花了很大的篇幅来讨论他的技术哲学思想。批判主要基于他的两部著作《时代的精神状况》、《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引用了原文来说明他的悲观主义倾向, 而后指出了其形成的原因:一, 他用不信任的、憎恨的眼光看待技术, 因此引出悲观主义的论点。他认为技术没有创造一个完善的世界, 相反世界每前进一步总是带来新的难题、新的任务;它不仅由于不完善而带来了日益增加的痛苦, 而且必将不完善地存在或毁灭。工具是强有力的, 人是无能的, 人的精神存在必定会从根上被毁掉。二, 他只看到后期资本主义世界的情形并且把它当作人类的全部, 而没有看到或不愿看到社会主义的与之根本不同的情况。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任务就是要掩盖事实的联系, 这一点在他这里体现得很清楚。三, 他犯了方法论上的错误, 把构成具体历史事件的因素简化为一个抽象的脱离社会关系的技术发展的自身规律, 人成为被动的客体, 时间因素在他的哲学思维中被剔除。

二人也对技术乐观主义进行了批判。首先是德国工程师协会的会员, 他们在技术乐观主义中最具代表性。他们认为, 德国在战争中失败的真正原因是技术人员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对工程师与技术的蔑视现在必须结束, 只有这样, 德国才能重新获得“太阳下的位置”。代表人物协会主席马朔斯 (Matschoss) 与李德勒 (Riedler) 。马朔斯认为, 技术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成功地完成了最艰难的任务;人在工业劳动过程中的意义提升了, 而不是降低了;技术使人成为多余的, 技术受机器压迫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应该改善教育体系, 特别是技术高等学校的教育体系, 培养既有技术知识又有坚强的意志、实践能力、目标意识与坚毅品格的杰出技术人员。李德勒坚决反对将技术妖魔化和技术悲观主义。他认为, 造成现在这样的灾难的原因是技术人员没有积极行动起来, 如果技术人员积极行动起来的话, 人们可以自然地出色地结束战争。并且他乐观地预言, 技术将征服整个世界, 并创造一个新的世界, 老的时代已经寿终正寝不会再来, 美好的老的时代对技术的认识是根本错误的或者是滥用技术。

此外还有两个重要人物卡勒基斯和德韶尔。卡勒基是泛欧洲思想的精神之父, 提出了“世界联邦”“一体化”“工业社会”框架下的世界国家理念。他反对革命斗争, 主张通过伦理的手段改善技术与人的生活条件, 通过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改变人的生存状态。二人批判的第一点是其思想的地理政治学与种族理论倾向。因为他声称, 欧洲人的使命就是运用技术引导人类解放。欧洲人在技术方面特别具有天赋, 因为他们很努力而且有纪律。第二点是他对资本主义的颂扬与对苏联社会主义的丑化。

德韶尔是不可能绕过的人物, 他在书中多处被提到, 二人最关注是他思想中的政治-意识形态。用二人的话说, 他认为技术对于德国就像阳光对于庄稼和牧场一样重要, 德国重建依赖于技术的发展。技术已经与其他因素一起渗入了政治生活, 已经变成地球上最强大的政治力量。技术的发展加剧了阶级差别, 意识形态伴随着技术对人日益增加的影响而出现。他还认为, 技术是可以消灭战争的, 人们没有必要担忧技术, 只有战争技术的力量过度增强时人们才有必要考虑技术。他试图区分资本家与企业家, 纯粹的资本家只为了赢利而从事生产, 企业家则企图将工作与工人统一起来。对于德韶尔的上述观点, 二人认为如果说前面的论点有一定的合理性的话, 后面的观点则是很容易被揭穿的, 区分纯粹的资本家与企业家的努力在现实的资本主义只能四处碰壁。

二人还对弗莱尔、舍勒、博灵、施略特、狄塞尔、魏尔、哈尔登塞特、路德维希的技术乐观主义的意识形态性质进行了简要的评论, 此处不一一赘述。

三对技术亢奋与技术恐惧的批判

据二人的判断, 如果说二次大战期间的技术哲学突出表现为, 技术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两种思潮的较量的话, 那么二战后的技术哲学则表现为技术亢奋与技术恐惧地轮番登场。

技术亢奋与技术恐惧的交替出现在德国工程师协会的发展历程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二人将二战后工程师协会对技术的反思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5—1949年, 在这期间德国工程师协会致力于战后的重建, 占主导地位的思潮是恐惧不安、悲观主义、宗教倾向和对战争的真正罪魁祸首的掩饰。第二阶段1949—1955/1956年, 协会服务于冷战格局, 极力反对共产主义, 宣扬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背景下的“市场经济”的成就和西方经济制度的优越性。热衷于颂扬“经济奇迹”的技术哲学表现出技术亢奋的特征, 乐观地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直接带来社会进步, 人类精神、道德、政治的滞后不是科学家、工程师的过错。第三阶段1955/1956-1961年, 在这期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就, 对此资产阶级用科技革命论加以解释和应对。雷 (H.Ley) 与布兰特 (Le Brandt) 的理论具有代表性, 是曼海姆 (Mannheim) 与图恩华 (Toynbee) 的“去意识形态化”理论影响的产物。第四阶段自1961年始, 受美国哲学的影响, 人类学的技术哲学诞生了, 代表人物格伦 (Gelen) 、德韶尔 (Desssauer) 、弗伦茨 (Frentz) 、图赫尔 (Tuchel) , 他们属于“伪乐观主义”。

二人重点对“伪乐观主义”进行了批判, 将其划分为四个类型, 指出了技术亢奋的“有组织性”, 批判其观点的错误性:他们否认财产关系可以彻底改变社会生活的组织原则, 只考察技术这一社会要素与社会生活变化的关系, 最终导致技术不仅与社会分离, 而且与人分离。二人还认为, 伪乐观主义的出现表明在帝国主义时期资产阶级对技术的理解没有真正的乐观主义, 乐观主义被末世论、哲学人类学、最后由不可知论搞瘫痪了;伪乐观主义在自然与技术方面有巨大的创造力, 但在社会方面是空白的;长期以来“纯粹的专业人员”成为帝国主义资产阶级的理想。总之, 伪乐观主义对于解释对立阶级和平共处时期的帝国主义意识形态发挥了重要作用。

技术恐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向上, 一个方向是以“人的哲学”为基础的技术悲观主义, 另一个方向是以认识上的悲观主义与不可知论为理论基础的技术悲观主义;第一个方向以海德格尔代表, 第二个方向以斯博尔 (Georg Sieber) 为代表。

“人的哲学”的产生反映了资本主义普遍危机的第三个阶段、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根本特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导致生产标准化、人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标准化与行政管理的制度化, 个人及其个性与自由被极端地控制和操纵。正是在这样一种社会状况下, 他们谈论技术的邪恶与技术对人的威胁。人的“工具化”、“去灵魂化”、“物化”成为这个流派时髦的话语。二人认为, 这个流派虽没有统一的观点, 但有着共同的目的, 那就是取代马克思列宁主义, 并与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理论斗争。他们否认人可以能动地改变世界, 散播末世论观点, 同时为联邦德国的帝国主义力量与统治形势辩护, 将人的异化归于由“现代文明”引起的心理学、伦理学问题, 掩饰人的异化的真正原因, 即“资本主义的剥削与压迫系统”。

以认识上的悲观主义与不可知论为理论基础的技术悲观主义则声称, 伴随着原子能发展的结束, 自然科学与技术也将走向终结。新的发展不可能的了, 因为技术时代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部结束, 不再有未来。技术思维主导下的社会发展是循环的, 人逼迫技术, 技术反过来逼迫人、压迫人、命令人;需要激发了机器的开发与使用, 机器又创造了新的需要……。二人认为以斯博尔为代表的技术悲观主义是资本主义世界社会意识危机的表现, 它企图用循环论取代悲观主义, 使其自身的悲观主义得以掩饰, 但事实上仍是摆脱不了悲观主义的命运。

四对中间派的批判

除了技术亢奋与技术恐惧两个看似对立的派别外, 还存在着中间派别, 即神学技术观、非理性主义的技术观、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观。二人也对中间派的观点、立场进行了分析和批判。

神学技术观是从神学的立场解释技术现象的技术悲观主义与技术乐观主义的混合物。这个派别本身也有两个分支:基督教神学技术观与天主教神学技术观。基督教神学技术观的代表人物有伯恩哈特 (Bernhart) 、博德加吉 (Berdjiajew) 、黑勒 (Hiller) , 天主教神学技术观则以都勒赫 (Dolch) 、戴卫德 (David) 为代表。伯恩哈特认为, 人运用科学技术实现了人的可能性, 但同时又冒犯了人的尺度, 几乎没有转变的希望, 因为即将到来的种族是技术化了的, 它不再有为了人的转变而重新确立目标的理想。都勒赫从天主教立场出发认为, 技术是一种动摇上帝统治的企图的表现形式。人运用技术背叛上帝的创世计划, 因为他作为自主的思想与行为的实现不再服从上帝, 而且人也没有实现上帝的委托。但是并不能由此得出技术是完全恶的, 技术的妖魔化在宗教中遭到反对, 因为宗教教义反对完全的恶。

非理性主义的技术观的代表人物是弗洛姆 (Fromm) 、贝克 (Beck) 、哈弗贝克 (Haverbeck) 。弗洛姆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重要人物, 他试图把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的精神病学联系起来, 用来分析、改善资本主义世界首先是美国社会, 但二人认为他的理论具有明显的非理性倾向。弗洛姆提出“希望革命”论, 用贫苦人的救主运动代替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反对现实社会的无产阶级革命。关于技术, 他认为技术使人类社会通向一个完全机械化的社会, 而这样一个社会是无希望的圆圈, 并且可能因为原子大战走向毁灭。生活在机械化社会的人是机器的一部分, 人受到自己创造的系统地支配;生活在机械化社会的人由于片面地强调技术与物质而失去与自己、与生活的联系。机器使人从辛劳中解放出来的想法是一种危险的想法, 因为有这种想法的人很容易形成对机器的依赖而被剥夺灵魂, 在这种状况下个人与社会都将被机器控制。不过弗洛姆认为, 现代人和社会还是有可能摆脱机器的控制的, 而摆脱的出路就是“希望”, 希望存在的地方, 人将获得重生, 希望终止的地方就是生命停止的地方, 这就是他提出“希望”概念的原因。

贝克的理论受海德格尔与古阿迪尼 (Guardini) 的影响, 认为技术问题是一个广义上的存在问题, 是人对自己的存在追问的一个维度。因此讨论“技术是什么”的目的是要讨论“作为世界历史现象的技术的目的是什么”。他主张技术有三个本质要素: (1) 技术是人的技术与自然相遇的结果, 在人根据自己的目标与目的改造自然的地方无处不在; (2) 技术是利用自然的主要方式, 衡量它的标准是有用性; (3) 一方面, 技术在“人”之中, 技术是人具有的、按照自己的目的改造自然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另一方面, 技术在客体之中, 在自然之中, 在世界之中, 技术的本质在于主体与客体两者之间的本质联系。技术体现的是主体与客体间的统治与被统治的统一关系。技术是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 技术的作用也是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 今天的技术是未完成的技术, 它的本质发生异化, 它远离人, 使人成为非自然的人、“非人性的人”。现代人生活在一个自己创造的“异化”的人工世界。面对异化, 贝克转向技术伦理。人所做的不是他在能力上可以做的, 而应是他在伦理上允许做的。在客体与人这两者之间, 人是最重要的、决定性的。但社会中的人是被谋划的, 个体是客体, 社会才是“绝对的主体”。

针对弗洛姆与贝克的技术观, 二人认为他们只讨论抽象的人的处境, 而没有回答现代社会条件下具体人的具体状况, 具体状况与技术、与科学技术革命以及与人的未来的关系问题。决定他们思想高度的是小资产阶级乌托邦立场, 他们正是从这一立场出发反思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 并把其夸大为世界危机, 然后把社会制度问题转化为社会的伦理问题, 最终对技术与社会的理解必然是不正确的。

法兰克福学派技术观的代表当属阿多诺 (Adorno) 、马尔库塞。阿多诺的思想在五六十年代的联邦德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技术问题上, 他认为机器是“物”, 在机器身上体现着人的设计活动, 人制造机器如同上帝进行创世活动一样, 制造活动一旦完成, 制造者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就结束了。就此二人认为, 阿多诺忽视了机器不是完全的物, 而是作为生产工具的最高形式代表了一定的社会关系, 他对技术的探讨掩饰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尽管他使用了大量的历史唯物主义范畴, 但因删除了最重要的范畴生产关系, 而成为虚伪的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尔库塞二人将他的理论特征归纳为五点: (1) 反共产主义的倾向更强更集中; (2) 社会政治问题更直接、问题指向更清楚更明显; (3) 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反共产主义的倾向联系最密切; (4) 他的观点是社会批判理论中的无政府主义的代表; (5) 它的理论是高水平的折衷主义。

五简析

德国是国际公认的技术哲学的发源地, 马克思和卡普做了开创性的工作。随后的德国技术哲学经罗留克斯、艾特、雷芒德、齐莫尔等人的努力走向新的阶段。战后德国在政治上的分裂似乎对西德技术哲学的发展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政局的稳定、经济的重建, 使西德技术哲学的发展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德国技术哲学史上 (同时是世界技术哲学史上) 最有名的两位人物德韶尔与海德格尔相继发表了自己的代表作《关于技术的争论》与《对技术的追问》, 引起了人们特别是工程师、哲学家的广泛争论。1956年成立的“人与技术”小组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技术哲学家, 他们除了举办会议和发表论文外, 出版了系列专著, 如《工程学创造性研究》、《系统论》、《技术人类学》、《分析的技术哲学》。西德技术哲学的迅猛发展对同属于一个民族、讲着共同语言的东德来讲, 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种挑战。为此东德急需一种理论上的系统地解释、说明。可以说著作《哲学与技术》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诞生的。因此这本著作就是要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 对资产阶级主要是西德的技术哲学的功能、产生、发展及其目的进行辩证地分析与批判。

他们秉承马克思主义的风格毫不掩饰其阶级立场及方法论原则。

首先, 坚持列宁所说的注重事物“基本的历史联系”的方法, 即关注事物产生发展的历史、并根据其发展趋势判断它的现在与将来。“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 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3]因此要批判资产阶级的技术哲学就要重视对其进行历史考察, 这大概就是本书以时间为序展开的原因。

其次, 重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 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它们没有历史, 没有发展, 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 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 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 而是生活决定意识。”[4]因此, 首先“技术哲学”只能把握为对现存的社会关系的意识形态反思, 即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意识形态反思, 不能把握为精神的历史或理念的历史。其次, 技术哲学作为一种意识形式, 一旦产生, 就会获得相对独立的自我发展。但是意识形式的产生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 因此这个基础应当被考察。在本书中也就是要考察技术哲学得以产生的基础。

最后, 坚持列宁在解释经验批判主义时提出的基本原则:“ (1) 比较资产阶级哲学观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 (2) 指明这些观点在其他当代哲学流派中的地位 (发现哲学史的源头) ; (3) 在尊重自然科学发展 (以及技术与技术科学) 与自然科学家 (以及工程师与技术科学家) 的哲学观点的基础上批判资产阶级自然哲学; (4) 揭示资产阶级自然哲学 (以及技术哲学) 的阶级内容与意识形态功能。”[2]11

书中强调以上三点都是作为基本的原则而坚持的, 是贯穿于问题考察始终的指导性原则、贯穿于整本著作的方法论原则, 而不是具体的方法。可以说二人正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才掌握了有力的理论批判的武器。

参考文献

[1]Hubig C.Nachdenkenüber Technik:die klassiker der Technikphilosophie[M].Berlin:Sigma Verlag, 2000:399.

[2]Wollgast S, Banse G.Philosophie und Technik[M]//Zur Geschichte und Kritik, zu den Voraussetzungen und Funktionen bürgerlicher“Technikphilosophie”.Berlin:VEB Deutscher Verlag der Wissenschaft, 1979.

[3]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43.

7.哲学与公文写作 篇七

★请结合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的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为什么要倡导哲学成为人类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的“灵光”? ★“但要说哲学知识没用,那就大错特错了”,你知道为什么吗?

★为什么要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什么要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我国为何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概述牛顿的经历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牛顿信奉上帝,晚年科学研究受阻)★你是如何看待反方的担心与正方的根据的?能否从正方的根据得出我们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必要的结论?(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马哲的作用)

★结合材料

一、材料二,分析说明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的联系。(联系≠关系)★请写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围绕哲学和世界观这两个概念,同学们展开了讨论。请概述各种观点。(二者关系、科学非科学之分)

★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是什么?它们各自的基本观点如何?

★结合信息二,请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我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关系?

★怎样理解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书P12、22、23)

★漫画反映的共同哲学问题是什么?应如何认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背景是算命、求神拜佛等唯心主义观点,指向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人类对极端天气的反思是如何体现哲学的基本问题的?

★结合材料分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是如何体现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从“哲学的基本问题”角度,分析人类对月球的探测带给我们的启迪。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结合材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结合材料,试用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分析说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正确性。

★结合材料二,运用哲学与时代的关系的知识,分析我党把科学发展观作为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的正确性。

★请用哲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原理分析上述材料。

★有人认为: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唯心主义是不科学的。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观点的?

★拉法格谈到的马克思“那人类社会发展的辉煌理论”指的是什么?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清楚地把握了世界历史的逻辑”的哲学原因是什么?(唯心×古朴×近代机械×马哲√)

【辩证唯物论】

★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说明人为什么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唯物论+认识论)

★结合材料,分析我国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现了唯物论的哪些道理。★结合材料,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指出我国出台《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的正确性。

★西藏林芝地区发展经济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生态保护体现了唯物论的什么观点?应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请分析“小鱼胜大坝”的故事所蕴涵的辩证唯物论智慧。

★运用所学哲学知识,阐述“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唯物论依据。

★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材料给我们什么样的唯物论启示。★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山东实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唯物论依据。★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知识说明海南省政府是如何应对自然灾害的。★请简要回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唯物论依据。

★从辩证唯物论角度说明,为什么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材料体现了唯物论的什么哲学道理?(钱塘江涌潮的探索)★结合材料二,从唯物论角度分析说明观潮者怎样才能安全观潮?

★请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相关知识,分析2013年经济增长目标变化的哲学依据。(唯物论的知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规律和主观能动性)★请运用“探索世界的本质”的知识(或“探索世界”有关知识),谈谈抗战剧创作者们应如何做到历史真实性与文学艺术性的统一。(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正确发挥意识活动的特点+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结合材料,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知识,分析说明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的合理性。(自然界的物质性+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

★结合材料一和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从网购者角度谈谈应如何理顺关系,过好“双十一”狂欢节。

★结合材料,从“把握思维的奥妙”角度,说明人们在治理都江堰的工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的作用”的知识,说明做好扶贫工作各级党员干部要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的原因。(能动地改造世界两条)★运用“意识”的有关知识,谈谈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什么要重视“魂”的建设。

★有人认为,蓝藻不能消灭但能有效扼制,也有人认为,人类总有一天能够消灭蓝藻。你持什么观点?为什么?(蓝藻作为一种自然现象自古就有)★实现经济与环境的良性互动,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试用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结合材料,运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对该专家的观点加以分析说明。

★结合材料,说明打造金山银山应如何处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结合材料,谈谈我国走低碳化道路应如何坚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具体要求,反对两个错误倾向)。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基本观点的发展过程。

★运用《生活与哲学》中有关“求索真理的历程”的观点,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过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2006年,价值体系→党的十八大2012年,核心价值观)

★分析材料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哪些观点?(根据就业形势变化制定就业政策)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西柏坡精神的产生及其对“中国梦”实现的意义。

★材料中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索过程体现了哪些认识论道理?(对文化体制改革的认识过程:十四届六中全会96年→十五大97年→十六大02年→十七大07年→十七届六中11年→十八大12年→十九大17年)

★运用“实践”的知识,说明该市是如何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结合材料,运用实践的观点,说明《纲要》(××规划、××方案)的制定过程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实践的特征+实践决定认识之来源)

★结合材料,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回答,依法治国为什么既要借鉴人类优秀文明,又不照搬别国模式?

★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中该院士观点的正确性。(对同一个问题“量子通信”的质疑、争论,所以用真理的属性+认识的特点)★用“追求和发展真理”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工程的实施过程。(材料:三步走,第一步2000年到2003年,初步建立系统;第二步,2012年前,覆盖我国及周边;第三步,2020年左右,全球覆盖)(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认识的反复、无限、上升)

★从实践与认识关系角度,分析中央领导同志深入全国各地进行调查研究的正确性。(或如何认识教育部要求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尊重事实,修正历史,从实际出发)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说明科学实验在量子通信技术发展中的作用。(实践的决定作用,本题落脚点科学实验的作用,所以没有认识的反作用)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中国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谈谈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探索是如何体现这一过程的。(8分,十五大97年确立→十六大02年进一步确认→十八大12年全面阐述→十八届三中全会13年构建体系→十八届四中全会14年通过《重大决定》,明确总目标)

★以珠峰为代表的喜马拉雅山的降升过程至今依然是一个未解之谜,说明了什么问题?(认识的反复性)

★科考人员描绘出一幅珠峰地区成长变化的历史画卷,说明了什么道理?(可知论+认识的无限性、上升性)

【唯物辩证法】

★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有关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经济会议分析形势,一分为二+关键措施+区别对待+产业创新培育新增长点)★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有关知识,对上述两种观点的共性错误予以评析。(文化自满、肯定一切+文化自卑、否定一切)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说明传统文化应如何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从“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角度,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广东省某市如何开展建设创新型城市的?

★请分析材料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道理。(相结合、联系+新的领域、创新+重点、主要矛盾)

★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分析中共中央对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认识。(主次方面)

★结合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央在处理新疆问题上是如何坚持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导的。(主次矛盾)

★结合材料,试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说明陕西省重视企业的科技创新的哲学依据。(原因、意义、理由)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中我们实施的嫦娥探月计划进行简要分析。(整体和部分、主要矛盾、量变质变、创新意识)

★结合材料,从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程。★有人认为,养老是家庭子女的义务。请用“联系”的观点对此进行评析。(整体与部分,一分为二分析,合理之处+不足之处)

★请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有关部门在怒江开发问题上持谨慎态度的原因。★结合材料,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阐释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正确性。(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不是无能为力+多样性)★结合材料一,请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开展“兴边富民行动”的原因。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划分主体功能区的原因。

★结合材料,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谈谈应怎样推动中医药发展。

★请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分析,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应如何突破“经济凹陷带”的制约。

★结合材料,说明必须把建设廉洁政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的哲学依据。

★结合材料,运用“发展”的观点,谈谈屠呦呦的事迹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结合材料,分析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过程体现了哪些发展的观点? ★你是否赞成“电视将死”的观点?请运用发展的观点说明理由。★假如你参加了“光盘行动”,请运用发展的观点说明应该怎样做到节俭。

★结合材料,运用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分析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有利形势。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有关知识,阐述当地是如何推动自身发展的。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应如何处理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注意材料,矛盾分析法:一分为二+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运用矛盾分析法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经济振兴出谋划策。★材料一中振兴文化产业的要求是如何体现矛盾分析法的?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观点,说明各国应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对立统一的观点的?(特殊性+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

★请运用矛盾观对材料中网民的言行进行简要评析。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矛盾的观点对“人肉搜索”现象进行分析。

★运用“矛盾”的相关知识,谈谈对材料二中专家观点的认识。(普遍性或对立统一+特殊性+矛盾的主要方面、人口政策调整有利有弊)

★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说明“芭比之父”通过“研究失败的花朵而赢得成功的芬芳”的原因。

★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开发与保护、公平与效率、开源与节流、中美之间的关系)

★中美两国在历史上关系错综复杂,既有竞争也有合作。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如何看待中美关系的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在推动信息消费发展过程中应当如何处理好试点和推广的关系?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载人航天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谈谈你对我国空间站建设历程的理解。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示范区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做法的正确性。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分析城镇化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矛盾分析法,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分类管理钢铁企业)

★Y区在打造黄酒特色小镇中是怎样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结合材料,谈谈A市在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中是怎样(或如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相关知识:含义、矛盾特殊性具体表现即要求、重要性)

★结合材料,试用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我国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理由。(经济建设+贫富差距等利益冲突)

★请运用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应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的道德状况。

★有人认为:网络越发展,危害性越大。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上述观点。(网络利弊共存)

★假如你是学校书法宣传大使,请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说服少数同学。(少数同学认为,电脑手机广泛使用,习惯了“键盘”,拥有毛笔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所以现在学习书法没有必要)

★请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分析说明电视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才能焕发生机。★结合材料,根据辩证否定原理谈谈“芭比之父”获得成功给我们的启迪。★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原理,谈谈应怎样批判继承传统孝文化。★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相关知识,说明应怎样实现“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如何破旧立新,具体内容)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与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为什么能够成功研制电推进系统。(辩证否定观总体观点,勿分开+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及要求)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重视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依据。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分析党中央为什么对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结合材料,说明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结合材料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相关知识,分析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或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结合材料,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十二五”规划纲要征求和尊重民意的必要性。

★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说明从“国强”到“民富”转变的理论依据。

★请运用唯物史观的有关知识,说明日本方面应该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未来负责的态度,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有关知识,简述我国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的合理性。★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提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的有关知识,说明加快推进改革的依据。(投资体制、金融体制等)

★请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说明你对深化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的认识。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对人口政策进行调整的原因。

★结合材料,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知识,说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的合理性。(矛盾和规律)(亦可考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文艺创作为什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文艺评论工作应坚持的标准。(价判和选的特点+标准)

★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当前人们对少林武术价值定位为什么会有新的时代内涵。(特点+标准)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怎样才能保证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

★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对上述材料加以分析。★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谈谈李保国的事迹对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启示。(价值观的知识+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请结合屠呦呦的成功经历,运用“人生价值观”的有关知识写一篇人生感言。(感言内容要求体现哲学理论,字数200字以内)

★运用“价值和价值观”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材料为突出贡献的人物谈人生感悟)(人生价值+价值观的知识,即人生观和价值观)

★结合材料二,说明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撑船的准备。运用“价值创造与实现”的有关知识谈谈你的理解。

★结合潍坊义工的义举,从人生观、价值观的角度怎样才能使人生更有意义。★班里开展“学习村官张广秀先进事迹”主题活动。团支部成员以“如何实现自己人生价值”为题发言,请你列出发言提纲。

【开放式题型(全书)】

★你能从上述格言中感悟人生与哲学的关系吗?请运用哲学的智慧为你的人生拟定一个规划。(至少四个方面)

★请运用哲学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中做法的合理性。(国家出台区域规划和区域性的文件、整体和部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体现的哲学道理。(细化于心,内心接受,意识的作用+量变质变+重视实践)

★结合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谈谈应如何推进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观+辩证否定观+创新的意义)

★运用所学哲学知识,结合材料谈谈弘扬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的必要性。★你同意材料中的哪种观点?请用所学“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相关知识说明理由。

★结合材料,为弘扬少林武术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知识点+材料)★结合材料,从唯物论角度就实现绿色发展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材料)

上一篇:400字的感恩日记四年级下一篇:模块6 Unit 4 Task 教学案(译林牛津版高二英语选修六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