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变化调查报告

2024-09-18

新时代变化调查报告(精选12篇)

1.新时代变化调查报告 篇一

过去,这儿只是一片农村,没有工厂,没有高楼,甚至没有一家正规的店铺,那时,人们连录音机都没有!农业上,播种用人力,收割用镰刀,种菜没有大棚,没有饲养厂,没有屠宰厂,杀猪宰羊都得自己动手,操作起来很困难。

起居上,我们全家只有几张小木床,一张旧桌子。一家人都挤在小破被子里睡觉。桌子既当饭桌,又当书桌。没有电灯,学习﹑看书只能用昏暗的油灯。全村只有一所破旧不堪的学校,教室里,只有一块木制的小黑板和为数不多的桌椅。买书,没钱,即使有钱,也得步行几十里到集市上才能买到。

现在可不一样啦,工厂建起来了,高楼建起来了,一座座大商厦拔地而起,它们矗立在城市中央,一条条宽敞的柏油马路通向各个地方,大路的两旁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木,树下长满了绿地毯似的小草,上边还开放着几朵野菊花。看,它们多美呀!农业上,播种用播种机,收割用脱粒收割机,种菜都在大棚里,有专业的饲养厂,屠宰厂。

人们大都住进了100平的大楼房,安上了电灯、电话,用上了电脑……把家里装修得和宫殿一样豪华。学习上,学校有崭新的课桌,有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阅览室等。想买书,出了校门向左拐就是书店。

爸爸说了:只要买书,钱有的是,随便你花。临淄真可谓是“旧貌变新颜”呀!

2.新时代变化调查报告 篇二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结构,异化,消费伦理

1 引言

近几年,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 我国国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全民消费结构逐步从温饱型过渡到小康型。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 也带动着消费观念的迅速转变, 享乐型、奢侈型消费逐步出现并发展壮大, 不断挤占经济适用型消费的市场, 中国也在短短十年间发展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我国中高收入群体不断壮大, 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不断加大, 也在不断更新着人民群众对消费的理解。

作为一类特殊群体, 大学生的消费常常能引起社会的关注, 因为这个群体是未来国家的接班人, 他们的思维和消费模式代表着国家未来的发展趋势及主流思想的走向。近几年, 关于大学生奢侈型消费的报道时常见诸各大媒体, 诸如大学生开豪车上学、住豪华公寓、配备名牌电子产品、养名贵宠物等。这些事例一经报道, 常会引发社会群众的反对和声讨。社会主流思想普遍认为:大学校园是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在这里发生的奢侈行为无疑是与人们对年轻人的期望背道而驰的。当然, 也有一部分人认为, 大学中的奢侈型消费只存在于少数人中, 而且并非当前时期才有, 更不是我国的特色, 大可不必担心。

要探讨这个问题, 有必要先分析下列问题:究竟大学生消费结构是否与社会同步发生了显著的结构性变化?大学生消费结构体现出了一些什么样的新特点?这些新特点是我国特有还是具有国际共性?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做一些分析, 并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2 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2.1 数据收集

为了分析大学生消费结构是否随时间推移发生了显著变化, 本文对四个不同时间段入学的若干大学生做了一份调查, 请他们给出各自在大学时期不同消费领域的月均花费情况, 这些消费领域包括基本生活费用、学费外其他学习消费、娱乐性消费、恋爱消费、恋爱外人际交往消费、其他消费等六项。被调查的对象为来自四个不同时间段入学的大学生, 分别是1995级、2002级、2008级和2013级。以上均指入学年份, 且年份为泛指, 即有可能某位被调查者并非当年入学, 但较接近, 消费模式相对统一, 因此并入该级。所有被调查者均来自湖北省高校, 调查所得的初步数据, 如表1所示。

表1并没有列出学费支出, 这是因为学费支出虽然也属于大学生消费, 但其额度为国家政策所决定, 大学生本人对其并没有主观能动性, 因此学费不能反映大学生消费意愿, 并未列入分析范畴。

2.2 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 社会担忧最多的就是他们在娱乐、恋爱等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务上花费越来越多, 不仅耽误学习, 而且存在玩物丧志的风险。那么这些担忧是否具有合理性呢?我们将表1中基本生活费用占全部费用的比例、娱乐和恋爱费用之和占全部费用的比例, 以及学费外其他学习消费占全部费用的比例列出, 分别记为“基本生活费用占比”、“娱乐恋爱费用占比”和“其他学习费用占比”, 并绘制了趋势图, 如图1所示。

图1非常清楚地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 基本生活费用占比显著下降, 娱乐恋爱费用占比显著提升, 而其他学习费用占比基本维持不变, 没有显著提升或下降。

还有一项需要引起注意, 那就是“恋爱外人际交往消费”的发展趋势。虽然没有在图1中显示出来, 但经过简单计算后发现:在四个不同时间段上, 本项费用占总费用比例分别为7.3%、6.4%、5.3%、5.3%, 这是否表明大学生越来越不注重人际交往?会带来一些什么问题?对此将在后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2.3 消费差异性分析

表1列出的只是进行数据调查时所获得的平均数据, 而实际上针对每个被调查者都有一组关于他的基本生活费用、学费外其他学习消费、娱乐性消费、恋爱消费、恋爱外人际交往消费、其他消费等六项数据。由于数据量太多, 本文没有一一列出。从这些数据中可以计算出不同时间段大学生分类消费的标准差, 这一数据能代表该时段不同大学生消费的差异性。

但是直接利用原始数据计算标准差, 由于均值各不相同, 得到的是基于不同平台的标准差, 这样的方差进行比较, 是不能说明问题的。为了避免这个问题, 我们对原始数据作了等均值化处理, 即以1995级数据为基准, 全部数据按照均值的比例进行放缩, 然后再计算标准差。这样得到的方差成为调整后标准差, 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这六项消费的标准差基本上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大, 虽然有例外情况, 但个数极少, 可以认为是偶然现象。因此我们可以下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 同时段大学生们的个体消费差异越来越大。

3 实证分析

3.1 当前社会认识

大学生作为一类特殊人群, 被社会赋予了承载国家未来的光荣使命。他们的长辈大多都有着为基本生活保障打拼的痛苦经历, 对艰苦朴素和努力奋斗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们创造出许多自己当年无法想象的优越环境, 期望后辈能安心学习, 出人头地。当这些后辈一边享受着优越的物质条件, 一边挥霍着青春和金钱的时候, 长辈们难免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 对这些后辈的口诛笔伐也就在所难免。

每当媒体刊登一些大学生奢侈型消费的报道时, 总会遭到社会人士的批判甚至痛骂。虽然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 大学生消费也应当水涨船高, 但脱离了学习这个中心的消费总是会招致非议的。社会对大学生高消费的批判, 并非针对金钱本身, 而是高消费带来的诸多负面效应, 包括丧失学习兴趣、缺乏进取动力、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等。客观的说, 社会人士的这些担心是非常有道理的, 毕竟上述现象在现实中已经产生案例, 并且催生了一些恶果。

一些学术界的人士从科学和专业的视角对当代大学生中高消费现象进行了分析和研判, 虽然观点不完全一致, 但仍以批判为主。本文并不打算对大学生高消费现象产生的根源进行详尽的探索, 但通过分析调查的数据和人物走访, 我们感觉有些现象并不像社会普遍认识的那样有害无益, 而有些可能产生更大负面效应的问题却没有引起社会的重视。

3.2 对变化趋势的分析

在上一节中, 我们通过图1展示了在四个不同时间段, 几种不同消费领域中大学生消费占总消费比例的走势, 结果显示:基本生活费用占比显著下降, 娱乐恋爱费用占比显著提升, 而其他学习费用占比基本维持不变;恋爱外人际交往消费占比也在随着时间推移而下降, 只是这个下降趋势并不剧烈。对于这些数据反映的现象, 我们该怎么解读呢?

第一, 基本生活费用占比显著下降, 这是我国人均收入增高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在2000年以前, 常常有报道说一些考上名校的高中生因家境贫寒而无法上学, 国家采取了限制涨学费、提供国家助学贷款、发放助学金等手段, 再加上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 近些年已经几乎没有看到类似报道, 许多高校出现了助学贷款名额用不完的局面。在大家越来越不差钱的情况下, 大学生可支配收入也在稳步增加。不过, 1995年至2013年, 大学生月均消费额由259元增加到992元, 增幅为283%, 而同期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为474%,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为402%, 大学生消费额增长速度小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 表明家长在给孩子生活费时还是非常谨慎的。大学生消费的增幅低于社会平均增幅, 他们的高消费不会是普遍现象, 因此我们不必过分担心。

第二, 娱乐恋爱费用占比显著提升, 而其他学习费用占比基本维持不变, 这正是当今社会对大学生消费诟病最多的地方。玩物丧志, 荒废学业, 似乎成了当代大学生的通病。对此教育学家做了大量的分析, 提出我国大学生注重面子性消费、享乐型消费、超前消费等, 其原因在于社会伦理道德出现大幅滑坡, 传统消费观念受到极大冲击, 家长对独生子女过分溺爱, 等等。一些学者还将这些现象称为“消费异化”, 意思是指消费走向了本意的对立面。

然而, 将大学生高消费称为“消费异化”并一刀切式地加以反对是不恰当的。所谓“消费异化”, 必须具备一个条件, 即走向消费本意的对立面。可是大学生的高消费并不一定都与本意相悖。有些学生家庭条件优越, 从小就习惯了高消费, 他们在大学里的高消费行为并不带有颓废和消极的因子;还有一些学生, 通过打工挣取了一些报酬, 他们的高消费不仅不消极, 反而带有强烈的积极因素, 这样消费自己所创造财富的行为非常值得提倡。对这样的高消费冠以“消费异化”的恶名显然是不恰当的。

其实我们无须过分注意大学生消费额度的高低, 毕竟对于一个富裕家庭的孩子来说, 开着十万元的汽车去上学并无不妥, 而一个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就不应该去买一部5000元的苹果手机。真正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那些失去经济支撑、不以消费成果为终极目标的非理性消费行为, 这与消费额度并无太大直接联系。因此, 我们建议不要对大学生的高消费一律冠以“奢侈型”的恶名, 更不必夸大大学生高消费背后隐藏的消极因子。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四个时间段上, “恋爱外人际交往消费”占总费用比例分别为7.3%、6.4%、5.3%、5.3%, 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大学教师们普遍有着这样一种感受, 就是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显著下降。恋爱外人际交往消费占比的下降虽然不能全部归结于人际交往能力的下降, 但这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而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过多地依赖电脑和网络虚拟交际。大学生们的交际热情并没有下降, 而是交际方式改变了。当代学生对电脑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有些人离开电脑就不知所措了。这才是教育学家们真正需要关注的问题。

第三, 上一节表2中的数据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 同时段大学生们的个体消费差异越来越大。引起这些差异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学生间存在贫富差距, 二是学生们的消费意愿存在差异性。

贫富差距是社会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还曾引起一些大学学者的担心, 他们认为整个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在大学校园中的表现, 会给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如贫困生产生自卑心理、仇富心理, 而这些都可能进一步升级为仇视甚至报复社会的实际行动。客观地讲, 这些担心并非杞人忧天, 一些客观事实也印证了这些负面效应。但是也应该看到:贫富差距可以让人自卑, 同样也能促使人进步。现实中有着许多贫困生创业致富的事例, 教育工作者应该多以这些正面事例引导学生理性对待贫富差距。

导致大学生个体消费差异加大的另一个因素是消费意愿的差异加大。在20世纪90年代, 除去基本生活开支外, 大学生们可支配的金额很少, 而且社会能提供的消费方式也寥寥无几, 因此大家的消费差异性不大。随着整体收入水平的提升, 大学生可自主支配的费用额度越来越大, 可供选择的消费项目也越来越多, 这为消费意愿差异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可以预见, 随着消费观念的多样性发展, 未来这种差异性将会越来越大。

4 结语

社会对大学生高消费问题投之以极大关注, 对于高消费带来的负面效应做了许多分析。本文认为对于大家提出的诸多负面效应, 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但也没有必要将其视为洪水猛兽, 只要能正确引导, 这些负面效应也能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需要警惕的是消费的“异化”, 也即脱离了消费本意的行为, 其中潜藏的攀比奢靡风气会让年青一代迷失方向。没有被异化的高消费, 其实正是社会物质文明前进的动力, 不仅不应该被批判, 反而值得发扬。

消费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推动力之一, 一味地强调节俭将会削弱经济发展。培养消费意识, 对于全社会都非常重要。高校中的非异化高消费, 也正是在为未来培养一批具备超前意识的消费者。这样一个消费者群体, 为我国未来进入高消费社会群体打下了意识基础, 同时提升了消费观念的多样性, 对未来完善国家经济结构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蔡陈聪.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理论的启示[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11 (6) .

[2]黄胜利, 朱敏洁.当代大学消费状况调查研究及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6 (8) .

3.时代变化的和时代留下的 篇三

然而麦凯恩的团队却坚信她能够带来他们需要的一切——因为她年轻漂亮,亲切而有活力,出身平民阶层,为了交学费参加过选美,热爱运动,抚养着5个孩子,说起话来坚定优雅,拥有完美的屏幕形象——她一出场,台下就沸腾。这种与生俱来的舞台魅力几乎不讲道理地受欢迎,使得精英如麦肯恩也得向一颗平庸的大脑低头示好。

某种程度上说,技术限定着思维方式。电视出现前的印刷时代里,人们在意更多的是理性。100年前有位叫威廉·霍华德·塔夫脱的总统,体重超过了300磅;还有那个著名的亚伯拉罕·林肯,其人相貌寒酸,嗓门尖细。他们能走到权力的制高点是因为他们的逻辑严密、洞见深刻。而你再看看奥巴马,又帅又瘦,一挥手好似男模。因为技术变了,理性滞后了,你先要征服我们的感官,让我们乐于谈论,让我们喜欢上你。

时空结成了网,终端无处不在,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中心。所以一个人想做一点事情,除了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还要营销自己,让想法扩散出去。老罗的锤子系统发布后,我看到很多人煞有介事地评论起操作系统的优劣,要知道此前他们压根不懂啥叫OS。别误会,我认为这事儿人人都能谈,我只是想说一个对你并不重要的事情成了你的话题,这是老罗的胜利。

事实上,这胜利比以往来得更早一些,锤子系统的宣传期没过就已经吸引来了大批金主。那些大家认为无用甚至鄙弃的高调言论和精巧的卖弄都构成了他作品的一部分。老罗天然的争议性和对游戏规则的把握,使他几乎零成本地制造了一个舆论高潮,东西没人见过就已经浑身是话题。评论家们笑着骂、跳着骂再冷静地骂,却发现自己在无形中助推了这波声浪,于是惊呼玩法变了。可传播性作为了成功的前提,这是现在这个时代才有的事情。

像从音乐会一下进了迪厅,节奏变化令人心悸也令人心慌。这个时代登台的方式变了,做事要大声忽悠,音量的作用远远大过内容。所以我们的世界突然聒噪了很多,无效的信息铺天盖地,成为了一种进取策略。然而你不必过分担心,时间总会带走那些轻飘的空壳,最终留下的是大火收汁过后的景象,是留在你心中的影响,这种影响才会生根发芽。

举个例子,何润东无疑是个名人,8点20让他更加喜闻乐见。可你会因为他说了什么而放弃某某品牌吗?我猜大多数人不会,这不是影响力,这只是知名度,一实一虚。一个没有知名度的普通人也可以有影响力,只要他能够感染身边的人,扭转他们的观念。就像我们身处某一个团体中,肯定会发现有人是天生的领导者,大家愿意倾听他的发言,这不是因为地位,而是因为他的魅力和话语中触动人心的那一部分。

我不认为如今万事万物都速朽,那是一个虚无主义的借口。其实别人给的,我们要的,无非都是大大超过了自身的需要而已。每个时代的容量会有额度,就算是一堆垃圾,也会从中挑出最有代表意义的留存下来,更何况我们怎可能完全生存在于垃圾之中?历史有自己的记忆方式。老罗想要使自己的公司走向伟大,一定得依靠真正卓越的产品,绝不可能单是令人惊叹的营销;而佩林呢?人们会记住她还是林肯?我想答案没有悬念。

时代的外衣总在更换。一个经得起检验的强人,必然会以这个时代的策略投入战斗,但最终的胜利又一定是来源于他身上某种超越了时代的品质。因为人们看的是面子,记住的却是里子。就像美人,除了容颜漂亮,一定还得有些别的什么是不会老去的。

4.时代变化作文 篇四

正当我疑惑不解时,小表弟屁颠屁颠跑过来,要跟我玩捉迷藏的游戏,这可是我最喜欢的游戏。游戏开始是表弟藏我找,外婆家共有六层楼,我一层一层找,累得筋疲力尽,一点收获都没有。在一旁的舅妈偷偷告诉我表弟的藏身之处,我很惊讶:“你一直在跟妈妈聊天,怎么知道表弟的藏身之处?”但舅妈笑而不语,按照舅妈的指示,我果然找到表弟。表弟一拍脑袋:“一定是妈妈出卖了我!”于是他脱去脚上的鞋子,说:“再来一次,这次你肯定找不到我!”

我找到三楼,看见大表哥正在上课,课程是机器人里面的名师学堂,就是说不用出门,也不用老师上门,在家里就可以轻松学习!为了不打扰表哥学习。我决定去四楼找找,还没到门口我就听到表妹在跟谁说话,一会儿英语一会儿汉语,一会儿唱歌一会儿跳舞。进去一看,原来表妹在跟小机器人聊天。见到我来了,她立马拉着我和机器人一起玩。小小的机器人能说会道,无论你跟它聊什么它都能接招,说得一套一套的,情商永远超过了我,说话水平更是让我自愧不如!我决定继续去找表弟。

这次我果真没找到表弟,舅妈也无奈地说:“这次我也帮不了你。”我更加困惑了。正当我玩累的时候,听到楼下喊吃饭的声音,我迫不及待地跑下去,看到满桌的好吃堪称“满汉全席”,看着外婆、舅妈们都在玩,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煮好了一桌子的菜,真神奇!

5.时代变化作文 篇五

几秒种后,“咕咚”一声,我从时光穿梭机上掉了下来。我来到了一个小村庄,我似曾相识,难道这是奶奶常常在我耳边唠叨的她的农村生活吗?我怎么没有穿鞋子啊?咦?我的衣服怎么变成了老土的印花衬衣,牛仔裤也变成了印花裤。我站在坑坑洼洼的泥地上,举步维艰,路上没有一个闲人,匆匆而过的都是一些头戴斗笠,手拿锄头的农民。我忽然发现前面的一个小屋子前有个老爷爷在劈柴,我踮着脚,小心翼翼地沿着满是泥巴地小路上走过去。我走到他面前,问道:“请问老爷爷,村里小孩呢?是不是去上学了?”“今天是周末,这会儿他们在森林里砍柴呢。”说完,他又忙着砍他的柴了。

到了中午,小伙伴们果真都扛着柴从山里回来了,我惊奇地发现,和我长一样高地小朋友也在这些队伍里,他们满身是汗,衣服都湿透了,脸憋得红红的,可能是柴火压得他们喘不过气了。

6.时代变化作文 篇六

其实每每想起家乡,浮现在脑海中的就是那泥泞的道路,被参差的杂草包围的房子,和那飞来飞去的苍蝇,恶臭的水沟。这次回乡究竟会有什么惊喜呢?我满怀希冀,盼星星,盼月亮,寒假的脚步终于近了。

“滴滴滴!”一声声车鸣惊醒了我,我惊讶不过打了个盹的工夫,就回到了梦寐以求的故乡。眼前的景象,更不由得让我大吃一惊,泥泞的道路竟变成了宽广笔直的水泥路,荒草杂生的房子变成了一栋栋高楼大厦,恶臭的水沟变成了公园里明净的溪流。

爷爷见到我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微笑:“走走走,我带你们,看看咱家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天呐,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本破旧的宅子换成了三室两厅的套房!瞧!那靠东最大的一间房间是给爸爸妈妈的,精美的衣柜,先进的电脑,玲珑的床头柜,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整个房间被装饰得熠熠生辉。对比爷爷奶奶靠西面的房间,温馨、素雅的装饰,宛如还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风格,让人心生柔软。改革开放既让我们享受了现代化,也使我们的传统更好地保留。

我走到阳台往外一望,这儿别有一番景色。老年人们在河堤上跑步锻炼身体;小朋友们在草坪上玩耍嬉闹,传来了一阵阵银铃般爽朗的笑声;年轻人们在河边悠闲地散步,好让他们的心灵在自然中被洗涤,他们的眼睛得到一点美的享受。如此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人不由得要讴歌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舒适。

7.自媒体时代大众音乐审美变化浅析 篇七

一、自媒体时代音乐艺术的新特点

( 一) 从专业化到平民化的过渡

如果说自媒体时代之前的音乐艺术是专业人士的殿堂, 则自媒体时代来临后音乐完全成为平民的乐土。音乐艺术不再掌握在少数专业人士手中, 并让大多数普通人可望不可及, 而是迅速呈现出真正的百花齐放局面。借助自媒体平台, 绝大多数普通人从“旁观者”变成“当事人”, 众多原本默默无闻的“民间高手”迅速成为时代红人, 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改变了传统音乐艺术的格局。

( 二) 从高难度到低门槛的转变

对普通受众来说, 传统音乐艺术始终具备一定的技术难度, 毕竟业余歌手水平的上限也就大致相当于专业人士的下限。即便近年来随着音乐类选秀节目的大行其道, 不断有所谓的优秀草根音乐人涌现, 但真正像普通人一样从未接受过专业训练而登大雅之堂的毕竟还是凤毛麟角。而自媒体时代的来临让音乐的门槛大大降低,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做音乐的态度上, 以前这是专业人士的事, 而自媒体极大的提升了普通人的表现欲和话语权, 做音乐成了很多普通人休闲娱乐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是做音乐的技术上, 自媒体技术和平台的飞速发展完成了音乐艺术从殿堂到百姓家的落地, 也帮助音乐艺术完成了高门槛到低门槛的转变。

( 三) 从慢传播到快消费的提速

传统的音乐艺术受资源掌控、传播渠道和受众基础等因素影响, 总体而言是一种慢速消费品, 专业人士慢慢的生产, 普通大众慢慢的享受。即便是流行歌曲的作品, 从产生到被人淡忘也有一个明显的过程。而自媒体时代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与音乐相关的整个产业链消费速度越来越快, 作为普通大众, 典型感受就是音乐作品井喷式增长, 但能让人记住和感动的越来越少; 单一的音乐明星不再是常态, 而依靠音乐走红再归于平淡的过程大大缩短。自媒体时代让音乐传播和消费完全成了“快餐模式”。

( 四) 百花齐放和良莠不齐的争议

自媒体时代让全民音乐能量彻底释放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质量降低的争议。和网络时代“会敲回车键就会写诗歌”一样, 全民都能做音乐的结果必然会让人觉得音乐艺术整体质量的下滑。静下心来沉淀的好作品越来越难找, 原本为专业人士所坚持的标准被不断颠覆。当自媒体的主人随心所欲编辑一段旋律也可以被称作音乐; 当完全对生活琐事的流水式记录也能编辑成“作品”; 当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甚至违法违规的东西借机传播时, 音乐艺术的正能量被削减, 传统领域的可信度被降低, 这不得不引起普通大众的深度思考。

二、自媒体时代大众音乐审美的新变化

( 一) 音乐艺术与大众生活结合得更加紧密

尽管音乐从来都是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但只有进入自媒体时代后它与我们生活的结合才变得前所未有的紧密。这一点可以从几个方面明显感知: 一是音乐成为了人们基本才艺展示的重要载体。随着“玩音乐”态度和手段的双重变化, 如今基本上人人都能随口高歌, 相当一部分人能自己简单作曲和编曲, 不少人还能借助专业设备录制歌曲并通过网络发布。此外小孩学习乐器也成为了当今的普遍现象。二是对音乐的欣赏和消费逐渐从主动过渡到被动。自媒体让媒体概念的外延无限扩大, 使得欣赏音乐要去专门场所, 或者借助专用设备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智能终端标配化, 网络服务订制化和云技术的普及让今天的普通大众完全活在“浸泡式”的音乐环境中, 不怕音乐资源太少, 就怕你欣赏和消费不过来。

( 二) 全民音乐的洪流彻底掩埋了权威音乐

自媒体时代以前普通大众欣赏音乐艺术的渠道和载体都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无论是高雅的音乐艺术还是相对接地气的流行音乐, 普通大众都习惯了通过少数专业人士和明星来欣赏和消费, 各大媒体上流通的音乐信息在其所有信息中所占比例也不算大。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直接颠覆了上述两个特点, 大众从“我要看明星”变成了“我就是明星”; 传统媒体也拼命顺应这种趋势, 推出了大量的音乐类选秀节目来满足普通人过把音乐瘾的欲望。通过几年来的狂轰乱炸, 终于让传统的权威式音乐彻底走下神坛。其典型表现就是大众可选择的音乐明星、音乐作品和音乐表现形式都极大丰富, 而传统音乐明星的作品和话语权比重日渐降低。审美观的多元化让更接近大众口味的音乐形式和作品快速流行, 端着架子或跟不上这种审美速度变化的音乐艺术则必须无奈接受大众“用手指和脚投票”的尴尬。

( 三) 泛娱乐化思维中的暗流涌动

自媒体时代也带来了泛娱乐化思维, 它和去权威化思潮相互作用, 不仅引领了当今大众音乐审美的新风尚, 也带来一些不利因素。它们犹如一股股暗流, 随时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首先就是严谨创作的空间被大大压缩, 认认真真静下心来做音乐的人和空间都少了, “走嘴”的机会多了, “走心”的机会就少了。去权威化带来人人都是评判者的后果, 导致大众突然间失去了曾经长期遵循的准则和标杆, 个性和欲望释放的同时却越发感到初衷的远离。其次泛娱乐化思维导致几乎所有的范本都能被重构, 任何经典都能被推翻———而经典的形成和它的时代背景有必然联系, 这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旧的经典被打破, 新的经典却因为标准的缺失而无法产生, 间接改变了音乐艺术的社会功能。一方面我们只听自认为想听或喜欢听的, 另一方面却抱怨能听爱听的越来越少, 这恐怕也是大众在经历了自媒体时代个性释放的狂欢后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

摘要: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 以大量涌现的音乐选秀节目为主要载体, 以论坛、博客、微博、微信以及视频网站为主要渠道, 以网络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时代不仅改变了音乐生产和传播方式, 也迅速改变着大众对音乐的审美, 日趋发达的个人媒体平台也将音乐审美深深的打上了自媒体时代的烙印。本文主要站在音乐受众的角度, 对自媒体时代背景下大众音乐审美的变化做了简单分析。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音乐审美

参考文献

[1]贾皓凝.自媒体时代音乐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对“音乐评论与中国当前演出业态发展前沿论坛”的观察与思考[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4 (02) .

8.过年新变化折射时代变迁 篇八

春节假期哪些元素必不可少?“年夜饭”毫无争议地排名第一,共有86人选择,接下来依次是“走亲访友”(61人)、“贴春联、剪纸、福字”(55人)、“压岁钱”(45人)、“春晚”(42人)、“放烟花爆竹”(33人)等。

“吃”是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1976年春节前,家住福州的陈敦一家因“上山下乡”而分散的几个孩子,被陈爷爷召唤回家过年。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上山”的带回了木耳、鲜笋等“山珍”,“下海”的带来了贝类、鱼干等“海味”,齐聚在三坊七巷的老家吃团圆饭。

赵毓芬的父母是东北人,“十万官兵下新疆”时,跟着王震将军来到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赵毓芬这样的“兵二代”长大后,也大多留在了那里。出生于1960年代的她小时候对春节最清晰的记忆是“馋”。“那会儿物资匮乏,平时吃棒子面窝窝头什么的,到了过年就有好吃的,能吃上饺子、吃肉、捞面条……”

1983年春节前,赵毓芬家买了一台稀罕的黑白电视机,一起住平房的邻居都跑到她家看春晚。每到晚上,邻居们就搬着小板凳坐在她家厅屋,一边嗑着瓜子聊天一边看电视。“我爸当时的‘任务’就是每天给邻居们炒晚上要吃的瓜子。那年春节,我们家买了20斤瓜子,全吃完了。每天等邻居们走了,都能扫出厚厚一层瓜子壳。”

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张勃说:“中秋吃月饼,端午吃粽子,过年吃饺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节令食品代代相传?好吃是一方面,背后还有更重要的文化意义。”张勃介绍,比如中秋吃月饼,就和天上的圆月相对,而且吃月饼的方式是一家人共享一块月饼,如果有人不在家,还要给他留一块。“现在我们总说‘平常也能吃到这些东西’,其实忽略了这些食物的象征意义和分享的感觉。”

“年味变淡”是因为生活好了、活动少了

张勃说:“从节日的变化来看,娱乐并非节日的初衷,从隋唐之后,信仰色彩减弱,娱乐色彩增强。到了现在,年轻人生活压力大,正好借节日机会放松身心。而节日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兴趣,主要在于节日的活动。”

对于家住福州的陈家来说,从农历腊月二十左右的“筅廊”(除尘)开始,“祭灶”、“作岁”、“开笔”、“贺年”、“元宵”、“送灯”……过年的脚步就一刻不停歇。陈家96岁高龄的奶奶是全家过年的“最高指挥官”。从年前一个月起就要忙着备齐材料,磨米浆,洗削芋头,切萝卜,做“糖稞”、“菜头稞”……但如今这些都是从超市买的现成货。

奶奶是八旗入闽的正黄旗闺秀,所以陈家的年菜也偶尔会有“熬羊脸”等满族菜。但随着年味的淡薄,饭桌上的传统菜也越来越难见到。“如今的年似乎少了一些年味,连年货都是提前在淘宝买了快递到家。”陈家的80后陈达萌说,年节聚餐,曾经要满满当当装下三桌的亲戚,如今却连一桌都坐不满。

关于“年味变淡”的原因,受访的100人中,有61人认为是“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们不必期待过年来改善生活”,43人认为“社会在进步,过年的方式随之发生转变也很正常”,还有32人认为是因为“传统文化的式微”。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万建中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年味不重,最主要的原因是人情味儿少了。过去是大家庭,是熟人社会,即便是城市,活动半径比较有限,一到过年就一堆人聚在一起,情感的表达也更加充分。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一个原因:对物质的新鲜感和期待感在平日都已消耗,连丰盛的年夜饭都快吃不下了。”

微信拜年,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了

岁月变迁,如今春节又有了哪些新变化?有67人指出,微信代替以往的短信,成了过节的重要道具,通过微信拜年、抢红包、发红包,个个玩得不亦乐乎。张勃说:“互联网对人们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以前人们依靠血缘、地缘形成圈子,而微信把你拉入了一个庞大的‘朋友圈’。”

过去拜年强调登门拜访,因为人际关系不多、住得也近,一定程度上可行。而现在,挨个“登门”显得不切实际。张勃说:“科技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性,通过电话、微信来表达情意和祝福。但如果有机会面对面交往,还是要重视。毕竟通过媒介,不如面对面让人觉得温馨。”

此外,还有50人选择了“趁过年旅行度假”。万建中说:“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家族观念也发生很多变化。现在年轻人过年愿意出门旅游,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过年怎么能出去呢?家里必须要留人,因为总有人来拜年。”但这在张勃看来其实是有渊源的,“过去春节走亲访友,也是户内户外相结合的活动,只不过现在走得远了”。

“很多所谓‘新年俗’有其传统背景。”张勃说,“比如春晚,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被大家喜欢,和自古守岁的习俗有关——全家一起看春晚,是守岁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变异形式。守岁讲究一家人坐在一起,谈谈过去和将来。春晚从8点开始,到子夜之后,时间上契合守岁的时间;春晚以欢乐祥和为主题,也符合中国人对年的感觉。”

对于“如何增强传统节日的氛围”的问题,有72人说要“增加传统节日假期”,也有72人说应该“出现更多与节日相结合的娱乐活动”,还有20人选择了“增加基础教育教材对传统节日的解读”。

张勃认为,现在不是特别重视“拜年”,这种正式仪式的缺失让过年越来越没气氛。“过去,一个家族的人要依次给长辈行礼,现在基本没有了。其实礼仪要在生活中培养,如果这些行为都没了,节日和平时就更没什么区别了”。

不过,对于传统节日,年轻人并非没有兴趣。万建中曾经做过一个调查,让年轻人写下心中最重要的5个节日,中西不限,“前五个还是最重要的中国的节日”。陈奶奶的儿子陈敦整理过全年的月令风俗,分享在自己的博客上。他的女儿陈达萌则开了一个专门记录老福州传统的公众号——“早题巷四号”。

9.时代变化作文 篇九

现在家家户户都有车子,四个轱辘的,三十年以前,每家也有车了,不过是两个轮子的。你说那不是自行车吗!可你只说对了一半,还有架子车。那时候自行车是奢饰品,还是那种老式的大28型的,小孩子想骑上它可不容易,因为它太高,上不去,怎么骑?小孩有小孩的办法,就是掏腿骑。先两个手扶住把,一只脚蹬在脚蹬子上滑行,等人和车跑来了,另一条腿从大梁下边伸到另一边,够着另一个脚蹬子,这样就可以蹬半圈,倒回来再蹬,反反复复,自行车就跑起来了。

三十年前大多数人住的是瓦房。四周用砖或者泥胚砌起来,用木头做几个三角形的梁架在上面,用檩条和椽子连接,椽子间的空隙用木条什么的铺上,再糊些泥巴,泥巴上面铺上陶瓦。这种瓦房还是较为富裕的人能盖的起的,那些穷一点的只能用茅草代替瓦。无论是瓦房还是草房都存在漏雨的现象,下大雨的时候,那些盆盆罐罐都派上用场了。干什么?用来接房子上漏下来的水。

现在我们有自来水,一拧水龙头水就哗哗的流出来了。三十年前大部分村子吃的还是井水,基本上三两家才有一个压水井。原理就像打针的针管一样,做一个简单的活塞,通过杠杆原理,把水从地下汲出来。没有井的人家就只有到别人家里去挑水吃。

说三十年前平原地区基本用上了电。照明用15w的白帜灯泡,发光效率低下,就这人们都已经很满足了。在山区,人们照明仍然使用煤油灯。找一个带铁盖子的瓶子,中间钻一个小孔,用废铁皮卷一个细圆柱插进去,再在里边穿上一个布条,一个煤油灯就做好了。瓶子里倒点煤油,拧上盖子,用火柴就可以点它了,那光亮就像一个萤火虫,但是解决了照明问题。我爸爸他们上晚自习就靠它了。

那时候改革开放刚开始,人们还比较穷,吃的大多是粗粮,像玉米面,红薯干等,调点萝卜丝就当菜了。偶尔吃一次白面馒头,那是香的了不得。

我爸爸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生。那个时候想考上大学很不容易,有的人甚至连初中都上不了。高考还要预选,能预选上才有资格参加高考。能考上大学的只有不到百分之一。村子里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全村人都为他庆祝,家家约他吃一顿饭,用农村的特有方式为这个将来的国家干部送行。

好了,今天就写这么多,以后有空再向爸爸讨教。

★ 在盗版时代生活

★ 风景在不断变化作文

★ 在改变中不变作文700字

★ 改变作文

★ 变化作文

★ 变化 作文

★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

★ 初中作文改变

★ 初三作文改变

10.时代变化作文 篇十

后来每年都会回去探望爷爷奶奶,路越修越好,从泥泞的土路变成了宽阔的柏油马路,收费站也从年久失修到焕然一新……那个阿姨虽然皱纹多了,但微笑依然那么灿烂。

今年暑假,爸爸带着一个外国朋友要到老家开发项目。经过收费站,我发现收费站的亭子里空无一人,我问爸爸:“爸爸,那位收费的阿姨哪去了?难道现在不用收费?”爸爸露出了神秘的微笑。只见他摇下车窗,打开微信扫了一下收费亭上的一个二维码,听到“滴”的一声,表示收款成功,才继续开车。外国朋友见到这一幕,惊呼出声:“简直不敢相信,还有这种操作。中国发展太快了!”爸爸笑了笑,自豪地说:“中国近几年来发展很快。这次正好我带你去见识见识晋江的大变化。”

车在公路上行驶着,不断晃过的是两边美不胜收的绿化带,以前因为路况不好,还没到奶奶家,我的胃早已翻江倒海,肠子在肚子里斗个你死我活,搞得我头昏脑涨。可现在,公路平坦,路况良好,空气新鲜,我早已忘了头晕是怎么一回事了……

坐在车里往外看,我发现,家乡的美就像一幅水墨画,让人回味无穷,清新的美中,更焕发时代的气息……

★ 变化的小学作文800字

★ 大自然的变化作文800字

★ 一个共享的时代作文800字

★ 共享时代的危机作文800字

★ 美丽的祖国变化作文800字

11.图书编辑规程需紧跟时代变化 篇十一

将“全程策划”列入了编辑规程之中

“全程策划”是在一个图书项目立项的时候,对选题及图书编、印、销全过程所做的战略性筹划,包括选题策划、编程策划、印制策划、营销策划。也就是说,在一个图书项目立项的时候,就不但要考虑到选题的主题及名称,选题的内容、规模、文体,选题的价值,在同类选题中的特色,读者对象,而且还要考虑到作者人选、编辑人选,图书的形态、用料,进行本量利分析,预估成本、印数、定价、利润,提出资金筹措的方案,设计印制程序和进度,根据选题的特色、价值、读者对象和编辑、印制的时间,提出营销策略。

改变了“整体设计”的内涵和外延

认为整体设计不应只是“装帧设计”,而应是从项目实施的需要出发,对全程策划中涉及项目整体工作和图书整体样式的环节进行细化,包括结构设计、体例设计、流程设计、装帧设计。征求意见稿具体设定了四种设计的目标、内容和程序。

依据编辑实践的发展,修订了“审稿”的界定

“审稿”的终极目标不应只是为了决定稿件的取舍,而是为了让有价值的稿件达到出版水平。明确提出“审稿”分三个审级、两道程序、六个环节。三个审级是责任编辑(简称一审)、编辑部主任(简称二审)、总编辑(简称三审);两道程序是审读、审订;六个环节是责任编辑审读、编辑部主任审读、总编辑审读、责任编辑审订、编辑部主任审订、总编辑审订。六个环节之中,前三个环节属于审读程序,旨在从宏观上把关,任务是鉴别书稿是否可以采用、有没有加工基础,做出采用、退修、退稿的决断,并对退修的书稿提出修改意见;后三个环节属于审订程序,旨在全面把关,任务是对已决定采用并具加工基础的书稿进行润饰、优化,使之达到出版水平。

根据微机使用的深度,对校对程序做了分类规定

微机在编辑出版工作中的应用,使校对工作的规律、方法、程序发生了很大变化,微机应用的程度不同,校对的程序也随之不同。

(1)先发后录。书稿完全为纸质、完成审稿程序并签发后才行录入的,一般书稿须走“三校、三改、三读、誊样、再改、核红、对片”程序。

(2)先录后审。审稿时已有电子版且电子版与纸质稿完全一致、在纸质稿上完成审稿和签发程序的,先行拷贝电子版,依照签发的书稿修改电子备份稿。改版后原则上走“先发后录”的程序;签发稿与电子版出入不很大的,视情况可以适当减少校、改次数,但要确保责任校对校稿一次和“三读”、“誊样”、“再改”、“核红”、“对片”的程序。

(3)全程微机。稿件为电子版、三级审稿全在微机上进行的,稿件签发后出电子备份稿,送作者通读。作者对通读稿改动较大的,改动部分须再走审稿程序;作者对通读稿做一般性修改的,责任编辑认可后修改签发稿并出一份纸样。责任编辑通读纸样,确认无误后出片。责任校对对片,无误后进入付印程序。执行全程微机审稿,须配置相应的编辑软件,编辑软件与出版软件必须兼容。

12.数字化时代下学生角色的变化 篇十二

一、数字化教育环境下教学的特点

将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技术这一要素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后,教师可以在原有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图、文、声、像等多种媒体元素创设情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式。数字化教育环境下教学呈现以下特点:

(一)时空不限性。

在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数字化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学习都不再局限于课堂与课本,互联网为师生提供了浩如烟海的数字信息资源,教师和学生只要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检索技能,就可以随时随地地就所要了解的知识进行检索与学习。网络传播几乎是“一网打尽全世界”。迄今为止,没有什么能像网络那样神通广大,兼容并包,其囊括范围之广,可谓是一个可以各尽所好的自由平台。

(二)多向互动。

双向互动曾是教学系统设计所追求的目标,而网上教学则能够做到多向互动。从学生视角来看,一方面可以利用课件、信息资源及智力工具进行学习而产生互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在线教师、同伴、专家等对话而产生互动,改变在没有网络以前,互动仅限于师生、生生之间课堂上的交流方式。

(三)信息呈现的多媒体化。

数字化技术为人机交互的实现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它包括:高保真度的声音、达到照片质量的图片、二维和三维动画及活动影像。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使网络信息内容逼真、形象、丰富而完整。信息以各种方式刺激人们的感官,有利于人们的无意识记忆,并促进短时记忆。同时,人们对信息内容的接受和理解也更容易。

(四)网络教育对象的平等化。

网络时代是一个普遍交往、平等交往的时代。网络时代使以往的交往模式发生了深刻、根本的变化,世界性的普遍交往已成为一种现实,交往方式也由单向式向交互式转变。网络时代的师生交往也将日益平等化、普遍化。在师生教学交往中教师应从传统教学的传道、授业,即信息直接提供者的位置上退下来,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均应能充分自由地展现自己的丰富性,以各自的知识经验、情感、个性投入教育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这样,交流、对话、感染就成为教育活动发生发展的基本方式。交往权威趋于模糊或消退,交往关系更趋平等、宽容与和谐,教师不再是至高的权威者,而要以自己的学识、能力、人格魅力等感染学生,建立起自己的崇高威信,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奇特效果影响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普遍交往的关系。

二、数字化教育环境下学生角色的变化

由上可知,传统的由教师拿着一本书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埋头苦记的教学模式已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了。那么在数字化时代下,学生角色到底将产生怎样的变化呢?

(一)学生不再是单纯地一味接受知识的受教育者,而是应该转变成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知识的学习者。

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知识浩如烟海,学生即使穷其毕生精力也学不完人类知识的一角,像我国古代那样的“四书五经”几本教科书几乎统治了中国一千多年的封建教育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那么对于现在这样一个浩大的知识海洋,学生应该怎样学习呢?再由教师带着学生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了。网络当中蕴含着大量的信息资源,只要学生学会学习就能够很好地将这些知识为己所用。这就要求学生成为学习者,学会学习。在数字化时代下所谓的学会学习就是要求学生能够逐步地形成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吸收、存储和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表达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将以上一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级的学习与交流的能力。而网络则有利于受教育者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学习的效果取决于“受教育者”的态度,积极的态度往往能够事半功倍,而消极的态度只能事倍功半。

(二)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与人(同学、教师等)交流、相处,学会做人,初步完成社会化。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接触、交流、互动比较多。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利用班集体和同辈群体的作用学会与人交流相处,较容易完成其社会化。而数字化教育环境下,许多的交流是一种虚拟的、间接的交流与交往,同时也缺少一种纪律与法制的约束。如果学生过多遨游于网上就会容易形成各种各样的人格障碍,如在实际生活中与人交往困难,羞于在公共场合讲话等。所以在数字化时代下学校教育是否会最终走向消亡或者说虚拟这一问题上,笔者的观点是否定的。数字化教育环境下学校教育不会最终走向灭亡,因为学校尤其是高等教育以下的中小学教育,不仅仅是教书,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育人。在数字化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利用好班集体这一平台“育人”,帮助学生完成社会化。当然,网络在教学中的运用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得个性化教育和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在老师的指导下,任何年龄段的学生都可以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进度进行个别化学习,而且网上没有固定的学习模式,自己不主动学习,就不可能得到新知识,这样学生就由原来被动的“不得不学”转变为主动的“要求去学”。

(三)学生应注意合作式学习,培养学以致用、学会做事的能力。

不论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还是在数字化教育环境下都强调学生的合作意识,只不过在数字化教育环境下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合作平台,使得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交流与合作。同时由于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时空的限制,学生可以就教育者在课堂上或网络上所教授的内容,在课下进行实际的操作。如初二学生可以将物理教师所教授的有关浮力的课件拷贝下来,回家后对着电脑用自来水和盐水重新进行操作,证明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越大。这就是一种简单的学以致用的实例。计算机支持下的合作学习将成为网络教学环境下学习的主要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基于网络进行群体或小组形式的学习,它强调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来支持学生同伴之间的交互活动,使得学生可以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进行同伴互教、讨论交流、课外兴趣活动等合作性学习。这一合作学习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将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树立。

(四)学生不应一味地学习书本知识、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会生存,学会面对压力,学会调节自己。

在数字化时代下各类知识的更新都大大加快了,学生在面临选择增大的同时,压力也在增大。因为拥有更多的知识,就意味着学生将相应地花更多的时间检索学习与消化这些知识。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就更应当注意学生心理的调节能力的培养(传统教育也重视但力度不大),切不可埋头苦干整天对着电脑,这样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极大的危害。同时学生走上社会后,身体孱弱的比比皆是,心理素质差的更是特别多,导致毕业后很难适应社会甚至与社会格格不入。当然这不是在数字化时代下特有的,但确实在数字化时代下数量大大增加。所以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应该加强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网络的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有较好的区分与把握。

数字化给当今的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无限的便利,当然也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数字化时代下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注意角色的变化,最大限度地利用数字化给我们带来的益处而规避其负面和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王运武.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现状及发展策略[J].中国教育信息话, 2008.1.

[2]袁俊.网络环境下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 2006.3.

[3]桑新民.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验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 2000.11.

[4]谷立东.数字化教育与数字化教师[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4.12.

[5]傅荣.网络教育、网络心理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1, (4) .

上一篇:开学第一课观后心得体会范例下一篇:美食比赛活动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