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抽样调查工作小结(共12篇)
1.粮食抽样调查工作小结 篇一
moumou县粮食产量调查工作总结
粮食产量调查工作是国计民生和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基础,搞准县级粮食产量数据是搞准国家粮食产量数据的基础,是国家加强粮食生产宏观调控、实现粮食分级管理的需要,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平稳发展意义重大。为切实做好我县粮食产量抽样调查工作,县统计局领导统一安排部署,认真贯彻落实粮食抽样调查工作会议精神,组织多次实地培训及组织乡镇分管领导、统计员、辅调员进行多次培训。会上局主要领导传达了全省粮食产量抽样调查会议精神,强调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要求严格按照方案要求,搞准基础数据。局专业人员对调查制度进行详细讲解,并结合粮食产量实测数据,从内容、程序和实际操作上作了耐心细致的辅导,使得参加培训人员对抽样工作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粮食抽样调查是一个系统工程,环环相扣,哪个环节出现问题,所得出的抽样调查数据就会不难,就不能正确反映县的粮食生产的实际产量。播种面积是决定农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面积搞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粮食产量的程度。实地勘察及了解农产的情况是粮食抽样调查员必备的条件,只有实地去看才能更准确的掌握调查地块的作物种类及生长情况,了解农户对哪些作物的想法及意见,只有深入了解地块及农户的想法才能算真正的搞好粮食产量工作。
经过三年以来对粮食抽样调查工作的了解,真正了解到粮食抽样工作,对搞准全国、全省、全市、全县的粮食产量起着重大的意义。
粮食抽样工作是我从实统计工作二十多年来最为艰难、最麻烦、最辛苦的工作,实地调查必须穿梭于深山野岭,脚踏深泥毛丛,冒着被野猪、毒蛇等各种野兽的袭击的危险,真算的上是心惊胆战的工作,但为了我热爱的统计工作,为了更好的完成上级交给我的粮食抽样工作,不顾艰辛是值得的,热爱才是更好完成工作的重要因素,信念才能促使我勇往直前。
2.粮食抽样调查工作小结 篇二
1主粮的成本变动分析
粮食总成本变化主要是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三部分, 可以从总成本构成来看粮食的成本变化。
2010—2015年, 三大主粮每年的成本增长率均在12.1%以上。2001—2015年, 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均呈上升趋势, 年均增长分别为7.44%、 7.11%。从总量看, 物质与服务费用明显高于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 但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增长速度更快, 年平均增长率为7.69%。可见近5 a来, 人工成本增长迅速, 有超越物质服务费用趋势, 其次是土地成本。从稻谷、玉米和小麦的成本构成来看, 品种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物质与服务费用和人工成本上, 从2001—2015年的成本构成变化可以看出, 一是种粮的人工成本增长较快, 甚至开始超过物质与服务费用。二是水稻和玉米的人工成本增长较快。总体来看, 种粮成本逐年上涨, 种粮的劳动力资源优势逐步消失, 人口红利减少, 高成本成为粮食生产的必然趋势[1]。
2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分析
比较效益一般是比较2种或2种以上考查对象收益时所用概念, 其高低是针对比较对象而言, 主要选择成本利润率经济指标开展粮食生产效益比较。成本利润率是反映生产活动经济效益的一种财务指标, 计算公式为:成本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总额×100。根据相关数据可知, 主粮和大豆、棉花、油菜籽、烤烟的成本利润率处于低端位置, 经济效益远低于苹果、蔬菜、 花生和甘蔗。此外, 蔬菜和苹果等园艺产品属于高成本高产出类型, 成本利润率很高, 成本很高。在相同的高成本时代背景下, 高收入和高回报的农作物无疑会成为生产者经营决策的首选[2]。
3粮食生产与养殖业经济效益比较
由于生猪散养较符合农户的决策选择范畴, 因此该文以生猪散养为例。未调整前, 粮食成本利润率整体上好于生猪养殖, 尤其是2004年以后。利用市场工价调整之后, 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整体上好于粮食生产, 尤其在2001—2003年3种主要粮食作物成本利润率为负的情况下, 生猪养殖的成本利润率依然在30% 以上, 2004年以后二者的差距逐步缩小, 生猪的波动性显著增大。近5 a来, 除2011年的18.29%外, 其余年份均为负, 而3种主要粮食作物也不乐观, 除2010年和2011年外也是负值。由此可见, 粮食种植和生猪散养的经济效益差距在缩小, 两者效益均呈下降趋势。
4粮食生产与工业行业的经济效益比较
近几年粮食生产的成本利润率波动幅度较大, 某些年份甚至为负值, 且平均成本利润率只有-2.13%, 稻谷、小麦和玉米近5 a平均利润率分别只有0.47%、 4.82%和3.52%。而所选的工业行业虽然成本费用利润率也有波动, 但均为正值, 且整体上均高于粮食生产的成本利润率;从近5 a平均相关数据看, 只有粮食是负值, 工业行业均高于粮食。其中, 烟草制品业最高, 为33.68%;其次为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为12.58%;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和纺织服装、服饰业都在10%以下。通过以上行业的比较可以看出, 粮食生产比较效益远低于工业生产。
5结语
粮食种植在经济效益上不具优势, 理论上农民在就业选择和作物选择均不倾向于粮食生产。近年来, 粮食生产的劳动力资源优势逐渐消失, 选择种粮的机会成本越来越高;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户面临土地零散、规模小的问题, 而相应的土地流转市场不完善, 不利于粮食种植成本降低, 限制了粮食种植者的经济效益。
摘要:根据相关农业经济统计数据, 分析种粮成本及收益情况, 结果表明:粮食生产在经济效益上并不具有优势, 农民在就业选择和作物选择上均不倾向于粮食生产。
关键词:粮食种植,成本构成,成本收益
参考文献
[1]董振国, 苏万明, 王军伟.中国农业进入高成本时代[J].北京农业, 2011 (2) :36-37.
3.中国粮食“价格链条”一线调查 篇三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轮粮食价格波动是在去年开始的中国第三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背景上演绎的,粮价在一个正处于形成过程中的市场机制中运行,会呈现哪些独有的问题?
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到第一线,置身于市场之中,如此方能了解到真实的答案究竟是什么。
《经济》杂志在全国选择了北京、杭州、上海、重庆、安徽五个具有不同方面代表性的地点,尝试还原粮食价格机制运行的真实过程。从销售环节回溯至生产环节,又从粮食生产区到粮食销售区,我们的记者作了大量的实地调查。
通过这些来自一线的调查,我们发现了许多并未被大多数人了解的东西,这些东西与人们通常的想像有很大的距离。
——在北京,“北大荒”北京最大的粮食经销商戚兴祝夫妇见证粮食价格变化的真实节奏。
——杭州粮食市场上演“猫捉老鼠”的游戏,杭州粮食市场价格曾出现过半天一变、甚至两三小时一变。在粮食市场交易中,三五个大商家对价格往往具有排他的话语权,他们的操作手法隐蔽精巧。
——一次非理性的储备陈粮的拍卖,导致重庆掀起了一浪“稻谷狂潮”,结果在三天之内,大批囤积稻谷的加工户和粮商一下子被“套牢”,苦不堪言。
——粮食涨价了,种地是不是开始“划得来”了?安徽肥西县南分路乡汤祠行政村新庄组的农民算账的结果是:2003年汤祠村每户种地的赤字为100多元。
4.粮食抽样调查工作小结 篇四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为确保粮食直补的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根据主任会议安排,5月11日,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常委会委员,由李主任带队,在农委、财政局、信用联社等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先后在禹王乡和裴介镇召开乡村组干部座谈会,听取乡镇政府、财政所、信用社负责人的汇报,征求村组干部的意见和建议,并深入到禹王村和大吕村,面对面向村民了解粮食直补款领取的有关情况。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04年实行粮食直补政策以来,县、乡、村三级干部高度重视,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农业、财政、信用社三部门分工协作,精心组织,使补贴资金畅通无阻进折入户,直接补贴给粮农。
一是精心组织,强化宣传。粮食直补涉及我县8万多农户、30余万农民群众切身利益。为把这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政策落实好,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每年都及时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精心组织,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乡村两级能够充分利用广播、版面、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地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强调国家政策的严肃性,基本做到了家喻户晓,不留死角。
二是公开透明,接受监督。调查了解到,各乡镇都能组织村组干部逐户造册登记,逐地块调查核实,摸清底数,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落实好种粮面积,并在醒目位臵进行张榜公示每个农户的补贴面积、补贴标准、粮食直补金额,接受群众监督。同时,我县还将粮食直补发放情况以户为单位在阳光农廉网上常年进行公布,接受全社会监督,基本杜绝了虚报冒领现象。
三是部门协作,快捷高效。县农委充实一线力量,强化辅导培训,搞好面积审核监督;县财政局认真核实面积,准确拨付资金;县信用联社加大投入,实施福农卡、ATM机、助农取款“三个全覆盖”,畅通支付渠道,热情提供服务。在裴介镇小吕村信贷员孙保群家,调查组现场参观了县信用联社新开通的银行卡助农取款运行情况,每张卡每日可支取1000元以内款项,方便快捷。
四是粮补到户,成效显著。我县从2004年开始实施粮食直补政策,补贴标准逐年递增,直补资金及时到户,2011年全县补贴粮食面积59.02万亩,发放粮食直补资金3287.97万元,61925个农户、19.3万农民受益;2012年补贴面积73.34万亩,直补资金达到3927.85万元。粮食直补政策的落实,较好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县粮食生产连创新高,连年获得国家和山西省嘉奖。
二、存在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基层群众对粮食直补款的发放工作总体上是满意的,但是也有一些不理解、不适应的地方。调查组成员经过座谈讨论,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补贴面积打折扣,群众难以理解。根据上级规定,粮食直补资金的指标由省财政厅按照上年度种植面积预拨,如有不足,由县财政安排解决。也就是说,群众今年领取的直补款,是国家对去年粮食种植的补助,资金额是由省财政按照我县前年上报的种植面积确定的。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县财政资金困难,并没有能力解决不足部分,所以都是按一定比例分解补贴资金。
二是银行折、卡种类多,群众无所适从。调查了解到,去年县农行在全县农村推广“一卡通”电话业务,承诺各种补贴都可以通过农行发行的银行卡领取,许多群众办了这种卡。但是“一卡通”只能办理农行业务,不能办理其他银行的业务,粮食直补款仍然需要到信用社办理。信用社办理粮食直补发放,原来使用的是存折,今年开始改为银行卡。不少群众反映,家里原有的邮储银行折、卡,再加上农行卡和信用联社的折、卡,密码就有好几套,容易混淆,带来诸多不便。
三是系统纠错难,群众反映较多。不少村民反映领不到直补款。经了解,其原因有多种情况。有的是登记姓名与身份证同音不同字,银行拒绝支付;有的是折、卡遗失,挂失后重新找到又继续使用或办理新卡没有登记,以至于直补款打进已挂失的折、卡而不能支取;有的是单字名字输入格式有误,系统不能对接,导致直补款不能输入;有的是批量平台输入错误,成批村民收不到直补款。信用社为保证资金安全,纠错时要求本人持身份证及复印件亲自办理,过几天还要再跑一次专程来取折、卡,群众感到十分不便。
四是项目明细不清,群众不明就里。在禹王乡,调查组随机走访部分农户,发现大部分群众不清楚补助标准和明细,只知道那是国家给的粮食直补款。在裴介镇小吕村信贷员孙保群家,调查组看到存折上有三项粮种补和一项粮食补,合计496.50元,但孙保群也说不清楚三项粮种补究竟有什么区别。
五是前期费用较大,乡村负担加重。调查组通过裴介镇墙下村党支部书记刘军亮了解到,每次发放直补款,由于时间紧,任务大,村里要安排各组组长入户统计,村会计需要抽调专人填写登记册,公示后又要请懂行人输入电脑。村民组长平时大多外出务工,赶回来统计面积需要出补助,请人填表和输入电脑要出工资,印制各种表格、复印村民身份证、拍照片也要花钱。每年上报四五次,至少要花2000多元。较小的村子也要花到1000多元。类似情况在调查组所到的禹王乡、裴介镇较为普遍。
三、几点建议
为切实做好粮食直补发放工作,调查组经过座谈,提出以下四方面建议:
一是保证足额领取。如果出现实际种植面积与省财政下达指标面积不吻合的情况,建议县政府先行补足缺额,保证群众按照国家规定标准享受粮食补贴,然后再向省里争取缺额资金,不要让群众吃亏。
二是强化宣传教育。粮食直补工作实行8年来,一直不断改进和完善,办理程序和领取方式变化较大,乡村组织和群众完全熟悉和适应还需要一个过程。建议县、乡两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对农民群众要加强宣传,既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也要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形式进行宣传,重点宣传直补资金发放的细节要求、补贴范围和标准,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对具体承办人员要加强培训,切实加强对承办人员的业务培训,增强工作责任心,避免工作人员在姓名登记、电脑输入等环节上出现失误而给群众带来的麻烦。
三是建立奖惩机制。对于县、乡、村三级在直补资金发放中工作中效率和正确率较高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表彰奖励。对于因工作失误致使群众直补款出现差错的,要予以批评教育;失误率较高、造成不良影响的,要责令其向群众赔情道歉,并承担一定数额的经济损失。对于存在虚报冒领等违法行为者,要送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四是减轻乡村负担。在我县农村,村组两级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建议县政府积极向上争取,在转移支付资金中安排粮食直补发放工作专项经费,为乡村两级开展工作提供后勤保障。
5.粮食抽样调查工作小结 篇五
关于2010年粮食市场调查工作报告
为深入了解龙海市2010年夏收粮食生产、成本及购销价格情况,进一步做好服务“三农”的各项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龙海市物价局于7月底8月初组织人员,采取走访、座谈结合问卷调查的方式,深入种植粮户和经营企业,对本市2个乡镇10家农户、4个村民小组和4家粮食企业粮食市场运行情况进行调查与跟踪监测。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今年夏收早稻种植收成较好、农户收益明显提高
2010龙海市早籼稻再获丰收,全市早稻播种面积为9.8万亩,比2009年增加0.8万亩,预计早籼稻产量高于2009年,初步统计平均每亩产量510公斤,比2009年483公斤,增加6%,单产和总产比上年均有所增加。今年增产的原因除科学种田因素外,早稻在生长成熟期风调雨顺,早稻倒伏较少,虫害轻,产量增加,粮质也好于去年。
从龙海市调查10家农户情况分析,2010年早稻生产有以下特点:一是早稻生产成本略高于去年水平。每亩粮食购买种子、化肥、农药平均支出分别为27.17、84.30、34.20元,机耕、机收及灌溉、雇工费用分别为68、77.50、44、245元,去年这些项目支出分别为20.10、92.9.32.5、60、82、42.2、223元,2010与2009年相比,呈现五升二降,即种植早稻每亩成本种子上升35%,化肥降低9%,农药上升5%,机耕上升23%、机收下降5%,灌溉上升4%,雇工费上升10%,种子价格升幅最大,化肥价格有明显下降。二是早稻收购价高于最低收购保护价。稻谷最低收购价的提高总体抬升了2010年稻谷的底部价格,支撑稻米市场价格在高于2009年整体水平上运行。据调查户调查,今年出售价平均94.2元/50公斤,比去年同期91.5元,增长2.95%,高于国家规定最低保护价93元/50公斤1.2元。三是种粮收益明显上升。由于产量大幅增加,今年农户种植早籼稻每亩收益约353元,比上年增加174元。农户认为保本的早籼稻出售价格为每50公斤70.7 1
元,期望出售价格为102.8元。收益虽有所提高,但与农户期望值还有一定的空间。
2、农民售粮积极,粮食企业购进数量减少,后市价格有可能走升 从10家调查农户看,今年夏收粮食目前出售情况是已售完或60%售完,按照龙海市习惯大多选择新粮收获不久后,粮食商品出售率在85%以上。卖粮的主要渠道仍然是个体粮贩,个体粮贩在粮食流通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积极的,而农户在出售粮食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是缺乏市场信息,难以把握卖粮时机,或势单力薄,在粮价形成过程的发言权不够。农户对目前粮价的满意程度还是适中,基本能维持再生产,大部分农户对后期早籼稻销售价格走势是预测价格有可能小幅上涨或有不确定性上涨。
从龙海市调查2家国有粮食企业看,今年早籼稻已收购数量由于国家下达任务减少,与上年同期收购数量相比下降30%,主要用于储备粮,以收储为主,收购价均高于国家规定的最低收购价,开秤收购价格在102元/50公斤,比去年高出2%,对于订单粮食收购的早籼稻的每50公斤另加直接补贴和良种补贴10元。目前价格国有粮食企业收购价格基本稳定,保持每50公斤保留在102元左右。
从龙海市调查2家非国有粮食企业看,截至目前,两家企业收购的新早籼稻数量均比上年上升10%。目前收购价每50公斤也在98以上,高于95元去年水平。
对早籼稻供需形势和全年粮食整体供需形势分析4家企业一致认为今年全国早籼稻产量与去年相比有一定减产,早籼稻价格走势将有小幅上涨;全国全年粮食总产量初步判断为减产,认为今年后期粮食总体价格走势的预测小幅上涨。
二、2010年粮食市场出现的新动向或问题
(一)耕地面积有逐年减少的趋势。随着我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势必会利用一部分耕地面积发展工业生产,因而耕地面积的减少不可避免,这是全国性的一个问题,也是生产发展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对此,相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政策予以缓解。
(二)转包土地租金上涨较快。随着粮价的上涨,一些外出务工农民纷纷提高转包土地租金,这样导致转包土地的承租人,既没有得到补贴,又要支付较高的租金,减少了种粮的收益,因此有的种粮大户不愿承租过多的土地。
(三)政府要关注粮食市场的供需平衡。我市从产粮区变为销区后,自产自销粮食也只有1亿公斤左右,大量需要外省供应,每年至少需补缺4亿公斤,而我市储备粮今年只有2000万公斤,比往年明显减少,因此今后要特别关注本市粮食供需平衡。
(四)国有粮食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着粮食安全保管压力较大,即仓库破旧,企业网点设施老化,小而散,小且多,不适应当前购销新体制;国家对维修费用投入不足,购销量小,运营成本大;企业用于收购铺底金,难于保证市场需要。
(五)民营粮食加工企业存在着收购成本提高、运输费用大幅增加、装卸费也较高;资金短缺,周转周期长;企业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粮食深加工发展水平较低,生产科技含量不高,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等现象。另外多元化的粮食收购主体争夺早籼稻粮源,也有可能推动粮价温和上涨。
三、今后发展粮食生产,加强市场调控建议
从调查中粮食企业认为,目前粮食市场情况、粮食政策及执行情况是较好。但国家也要加强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保证粮食市场的供需平衡,要注重粮食和其它经济作物的比价关系协调,要提高国有粮食的收储量,增加市场的占有率。为此提出如下粮食市场调控工作的政策性建议:
(一)继续落实惠农政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使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加强农业技术服务力量,引导农民实行科学种田。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配齐配足各乡镇村农技推广人员。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形式,推广农技知识,引导农民科学施肥、防病防虫,减少农民盲目投入,降低农民种粮成本,进行粮种推广,提高粮食产量。建议继续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根据市场情况,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一是适当扩大早籼稻、晚籼稻收购价格差距和价格水平,根据市场需求,建议适时调整早籼稻(标准品)最低收购价格为95元/50公斤,晚籼稻(标准品)最低收购价格为100元/50公斤,国有粮库对籼稻各种优质品种收购价格应该注意区别定价继续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政策,同时及时发放直接补贴和良种补贴,将补贴款通过“一卡通”或“一折通”一次性兑现给售粮农户。
(二)提高国有粮食企业的调控能力。在收购、保养、销售、费用、库存和质量管理等环节上,赋予国有粮食企业更大的调控能力,以充分的发挥粮食企业主管行政部门的主体作用。粮食企业要敢于进行合作、整合,通过建立合作社、延长产业链等方式,增加企业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能力,有效转移市场风险的同时,实现经营利润的最大化。从现状看国有粮食流通企业有逐步弱化趋势,个体、民营企业在流通经营上占据市场份额加大,如龙海市粮食收购基本由民营、个体经营者经销,国有粮食 发挥主渠道作用明显不够,只是参与早稻收购。因此,要通过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出国有粮食企业的职能作用,才能真正搞活粮食流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粮食的生产、销售环节的和谐发展环境。
(三)建议地方或区域建立粮食物流中心,便于粮食市场流通。增加收购季节时资金的投入,保证及时到位;增加收购成本的费用补贴;加强粮食流通监管,进一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维护粮食生产、流通、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加强粮食流通市场的整顿,打击无证经营的粮贩,加强对流动商贩的管理,保障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
(四)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和质量监管。扩大对农业生产资料实行政府指导价的范围,加强对普通化肥、农药、良种等价格的监管,加大对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的查处力度,制止坑农、害农、欺农现象发生,降低农民粮食生产成本,保护广大农民的权益。
(五)进一步加大对“三农”扶持力度。一是增加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清理灌溉河道水渠,特别是河道水葫芦综合治理,维护和更新农用水利工程和水电设备设施,加大抗洪御洪能力;二是适当调整粮食
直接补贴和良种补贴方式,建议按实际种植面积来补贴,以利保证调动种粮户的利益。三是加大对新农村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农村公路、村道建设投资要适当增加,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础公共服务要加强。继续加大对农村“村村通”道路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从而拓宽农民粮食销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六)其它方面。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粮食、化肥、农药等的装卸费进行规定和管理,降低粮食生产和销售运输成本。加大对民营粮食加工企业的政策和信贷扶持力度,暂免或减轻企业的有关税费。
龙海市物价局
6.粮食抽样调查工作小结 篇六
镇农作物春播种植面积调查工作自查小结
市农林局、市统计局:
根据你们的安排,镇政府于4月4日召开专题会议,对我镇农作物春播种植面积调查工作做了细致的安排,同时抽调机关干部27人分赴各村开展调查,截止4月26日,调查工作基本结束,现将调查总体情况做以简单小
结;
据调查统计,2005年我镇实有耕地28562.12亩,其中小麦4527.48亩,玉米2388.97亩;经济作物21645.67亩,其中洋葱18020亩,各类制种2005.67亩,西甜瓜1620亩。
存在的问题
1、调查面积与往年调查面积不相符,我镇实有面积为32756亩,这次调查面积为28562.12亩,与实有面积相差4806.12亩。究其原因是部分农民为了家庭生活、部分农民受洋葱经济利益的驱动,开垦荒地,造成面积增加。
2、调查结果和实际情况还是存在出入。虽然调查人员做了大量细致耐心的解说工作,但是部分农民仍然是瞻前顾后,不能如实的上报自己的种植面积,给工作人员的工作造成被动。最终导致调查的结果不实。
建议:真实可靠数据的取得,必须逐户丈量土地面积。
7.粮食抽样调查工作小结 篇七
1 概况
常熟地处长江下游南岸, 居于江苏省东南部。粮食作物以稻麦为主, 常年种植面积在20 000 hm2左右, 玉米为533 hm2, 其中稻麦已经全部实现机械化生产。
1.1 作物信息
本地大面积种植的小麦品种以扬麦14和扬麦16为主, 水稻品种以常农粳7号和武粳20为主, 其他品种为次。夏季收获小麦、种植水稻, 秋季轮种。稻麦作物的主要信息见表1。
1.2 收获情况统计
小麦和水稻收获时间因种植茬口、作物品性等原因产生差异, 一般以避免影响后茬作物种植为前提选择合适的收获时间。通常小麦的收获周期在7~10 d左右, 在每年5月底开始, 6月上旬结束;水稻收获周期在15~25 d左右, 在每年10月下旬开始, 11月中下旬结束。考虑到气候条件、机械配备、劳力供给等因素, 实际收获周期一般会适当延长。稻麦近3年收获情况见表2、表3。
表2、表3中统计数据取样不包括停工天数, 每年日均数据按当年单项累计数除以收获周期计算, 日均单机作业量按日均收获面积除以日均投入收割机数量计算, 平均产量按当年统计口径数据。
由图1可见, 小麦单日收获面积和单日收割机投入基本成正相关关系:单日收获面积最大出现在2013年6月4日 (实际收获的第4天) , 投入收割机1 141台, 收获面积5 038 hm2, 处于收获高峰期;单日收获面积最小出现在2012年的6月8日 (实际收获的第11天) , 投入收割机105台, 收获面积239hm2, 处于收获终期。
由图2可见, 水稻单日收获面积和单日收割机投入基本也成正相关关系:单日收获面积最大出现在2013年11月8日 (即实际收获的第10天) , 投入收割机665台, 收获面积2 511 hm2, 处于收获高峰期;单日收获面积最小出现在2013年11月5日 (即实际收获的第5天) , 投入收割机185台, 收获面积111 hm2, 处于收获中前期。
2 分析
综合2012-2014年小麦和水稻的收获统计数据来看, 日均单机作业量变化不大, 收获面积、收割机数量变动较大, 收获时间受作物品性决定。因此, 可以在理论上推算具体的收获周期。
2.1 收获周期
小麦和水稻的收获周期在正常范围内应满足公式:T=S÷ (P×N) 。
式中:T为作物收获周期, 单位d;S为作物收获面积, 按作物种植面积统计收获面积, 单位hm2;P为日均单机作业量, 按作物品种取值, 单位hm2/ (d·台) , 一般小麦取值范围为3.33~3.67, 水稻取值范围为2.67~3.00;N为单日投入收割机数量, 单位台。
例1:2014年水稻种植面积是20 000 hm2, 日均单机作业量取3 hm2/ (d·台) , 单日投入收割机取450台, 可得理论上的水稻收获周期是15 d。
2.2 要素说明
收获周期的长短同时受到作物收获面积S、日均单机作业量P、单日投入收割机数量N的影响。
(1) 作物收获面积S。理论上作物种植面积就等于作物收获面积。在实际农业生产中, 单日可收获面积S是一个可变量, 以下用Si表示, 字母i表示日期的变化。Si同时受到气候、成熟度、投入机械数量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通常随着收获期的推进, Si由小到大, 再从大到小发生变化。因此, 实际作物收获面积S=S1+S2+………+Si。
(2) 日均单机作业量P。不同作物收获要选择不同类型的收割机, 不同类型收割机收获不同作物达到的日均单机作业量P也不同。本地常用的稻麦收获机械有轮式全喂入、履带式全喂入和履带式半喂入三种, 部分机械配有自动卸粮装置。假设在理论状态下单日工作8 h, 轮式全喂入收获小麦作业量为5.33 hm2/ (d·台) , 履带式收获小麦为4 hm2/ (d·台) , 履带式收获水稻为3.33 hm2/ (d·台) 。P同时受到机型、田块、用工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3年统计中小麦和水稻的P分别为3.59 hm2和2.88 hm2/ (d·台) , 低于理论状态下作业水平。
(3) 日均投入收割机数量N。投入收割机应包括本地机和跨区机, 2012-2014年本地机保有量分别为596台、738台、749台, 投入峰值对应为428台、526台、424台, 外地机投入峰值对应为325台、633台、468台。可见, 单日投入收割机数量N同样是个可变量, 以下用Ni表示, 字母i表示日期的变化。Ni同时受到可收获面积、烘干水平、劳力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通常随收获期的推进, Ni由小到大, 再从大到小发生变化。提高本地机的自给率水平可以保证Ni稳定, 减少跨区机投入变化的影响, 从而使Si和T达到如期。
3 推论
从分析情况来看, 在现实条件中无法实现理论状态下的收获周期T。因此, 要推算收获周期T, 必须要假定相关要素在一定理论范围之内, 并取参考值。因此, 满足收获周期计算的公式可以演变为:
T0表示不能正常收获的累积天数。
4 结语
8.粮食抽样调查工作小结 篇八
摘要:敦化市2012年被农业部评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国家惠农政策鼓励下,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很高,粮食产量“十二连增”。敦化市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列吉林省首位,大豆品质好且深受欧美和日韩等国家消费者的喜爱。随着玉米临储政策影响,从2012年起,玉米种植面积比大豆种植面积多,从而影响了大豆产业在敦化的发展。
关键词:种植意向;调查;建设
中图分类号: F326.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8.003
敦化市位于吉林省东部山区,隶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幅员面积119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9万公顷,大豆是敦化的特色产业之一,受当地气候影响,大豆蛋白质含量高,是纳豆的重要原料之一。由于玉米产量高,收购价格好,致使近几年敦化大豆产量逐年下降。2015年,由于玉米临储价格大幅降低,玉米收益也随之降低,现在农民不知道种什么,都处于徘徊观望中,就此问题,笔者对农户进行深入调查。
1 玉米、大豆种植面积情况
注:价格参考农业局大豆科技示范户调查农户销售价格
2 2015年大豆、玉米作物收益
3 收益对种植品种的影响
以上是农民所生产的玉米和大豆全部用于销售,而不考虑损耗和留用统计。从2015年敦化市大豆、玉米对成本效益分析表中可以看出,如果农民在自己地上耕种大豆还能有盈余,如果承包土地耕种大豆,经济收益较低,这也是近几年大豆面积逐步减少的原因。为了保护东北的大豆产业,国家出台了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但是落实到农民手中时间普遍较晚。并且所制定的目标价格明显偏低,不符合大豆生产实际情况。例如2014年敦化市农民大豆售出价格普遍在4元/公斤以下,而相关部门的监测价格却是4.32元/公斤。农民虽然期望值很高,但是落实到位的价格补助和理想差距很大。
临储收购政策对玉米影响巨大,对大豆影响小。虽然近几年玉米收益增加,但玉米的种植成本也高,而且由于受种植习惯、种植成本和气候等因素影响,预计2016年敦化市大豆面积会增加,在全省大豆总种植面积将达到一半左右。
4 想法和建议
东北的大豆是全国重要的非转基因大豆产地,近几年,关于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的争论很多。但是为保护国家的传统产业基地,国家也应该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既保证能够让农民增加收入,又能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作为农业部门,应该发挥部门优势,正确采纳与实行,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4.1 地方扶持
敦化市独特的气候条件特别适合种植高蛋白大豆(大豆蛋白质含量均在40%以上),借助现有大豆种植优势,鼓励和扶持农民进行大豆轮作。通过争取各种相关大豆项目例如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出口基地建设、现代农业大豆科技示范区、展示园、种植大户贷款贴息、大豆加工企业补贴政策等增加企业和农户的收入。
4.2 集约化经营,降低种植成本
延边州实行专业农场政策已有7年,政策主要就是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引导土地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集中,鼓励创办专业农场,通过土地规模经营,降低种植成本、提高产量、增加收益。敦化市也逐步推出相关完善政策措施,鼓励农民集约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益。
4.3 改变种植结构
结合敦化市自然状况,适当种植白瓜子、烟叶、马铃薯等品种,扩大农民增收渠道。
9.粮食抽样调查工作小结 篇九
一、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根
据局党委的统一部署,2009年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实行独立办公,为便于工作的统一管理和人员的合理调度,制定了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工作制度及绩效考核制度。做到因事设岗,因岗设人,工作即分工负责及相互协调的原则,充分调动了全体队员的工作主动性和能动性,改变了过去人浮于事,工作相互推诿的局面,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定的思想基础。
二、加快林权勘界发证力度,巩固林改成果
完成林改方案,落实林地使用权、收益权等确权工作是林改的第一步。必须通过核发林权证,将这些成果落实到具体的权利人,才能确保林改成果不受侵犯。在去年基本完成全区44.4万亩集体林地确权的基础上,我们加快了林权勘界发证进程,做到林权登记内容规范、数据准确无误,图、表、册一致,人、地、证相符,截止目前,全区已完成林权发证面积24.5万亩,2780本,3676宗,占总面积的55.2%,取得了良好成效。
三、统筹考虑,积极筹建林业要素市场
我们在抓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改革的同时,通过到京山、南漳等县的参观学习,积极搞好林改的配套改革工作。根据省、市、区文件精神,为拓宽林业融资渠道,为林权交流搭建平台,我们决定将建立“三个中心”,即:xx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中心、林权管理中心、林权流转交易中心。目前“三个中心”的办公场所及工作人员已调整到位,相关程序及制度已经制定,只待区编委下文认可即可开展工作。
四、下阶工作打算
1、在4月中旬将成立4个专班,对全区1999年后的新造林将根据2008年“二类调查”的数据进行区划界定。
2、积极筹建“三个中心”为召开全市林权制度改革配套改革工作现场会做好准备。
10.粮食抽样调查工作小结 篇十
一、基本情况
××位于滇东,地处滇桂黔三省区五地州结合部,境域纵距约90千米,横距56千米,国土面积2783平方千米,总耕地面积6.5万公顷,林地16万公顷。最高海拔2409米,最低海拔737米。年平均气温14.3℃,年平均降水量1219.7毫米,年平均日照1626.4小时,年无霜期244~344天。辖8个乡镇109个村社。共10.37万户39.4万人(农业人口32万,占90%;少数民族人口6.75万人,占17%)。粮食年产1.5亿公斤。
二、抽样调查的乡镇及户数情况
为全面提高粮食储藏安全知识,减少粮食损耗,查找粮食储藏中施用农药所存在的安全隐患,粮食抽出专人组成工作组。于2009年10月至12月进行调查。分别对高良、五龙、龙庆、竹基、丹凤、葵山、彩云等7个乡镇13个村民委员会,24个村民小组,62户农户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落实。共出动车辆18车次,人员90余人次。共计调查家庭人口286人,土地面积701.4亩,年产粮食254100公斤,平均亩产粮食362公斤,人均产粮888公斤。其中自用粮食(口粮、养殖用粮)137000公斤,占53.9%,卖出粮食117100公斤,占46.1%,大部分是本地销售。
三、粮食储藏方法
1.存放的方法:在调查中有70%的农户储粮都是采用袋装,少部分为铁皮仓、木桶、木柜或零散堆放。
2.杀虫方法和用药情况:农户收起后的粮食有33户使用“甲敌粉”、“敌毒粉”拌在粮食里入仓的,占总调查户数的53.2%;有19户在粮食生虫时用纱布或棉布包扎“磷化铝”埋入粮袋(仓、桶柜)中杀虫的,占30.6%;粮食数量少,储藏条件好当年用完不留余粮的,不施任何农药的仅有10户,占16.1%。
四、农民储粮存在的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储粮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没有适用的设施。目前,农户储粮既无适合的农家仓房,又无适用的储粮器具,少部分农户将粮食堆放在没有防潮的地板上,由于达不到防潮要求、又缺乏储粮技术,虫蛀、霉变屡见不鲜;大部分农户将粮食堆码在厨屋或住室边角部位,由于达不到有效防护,雀食、鼠盗极为普遍;还有少数农户由于居住面积较小,将粮食堆放在简易棚中,更免不了家禽家畜的随意糟蹋,在家庭储粮施药治虫过程中,因密封不善会造成的毒气外泄,直接危害着农户的居住安全。
2.粮食损耗量较大。由于近年来,农村强劳动力大部分都外出打工,农户家中缺乏劳动力,所储的粮食没有能力管理和晾晒,除正常的虫蛀、鼠盗之外,还有部分粮食因入储时没时间整晒水分较高或在储存期间返潮、结露等原因造成霉烂变质,调查结果表明,损失损耗粮食为2万余公斤,损失率8%—12%左右。按照农户留下的自用粮食比例计算,全县每年将损失粮食达1000万公斤左右。
3.使用高毒、剧毒农药杀虫。大部分农户将粮食与人居共处,粮食储藏中存在随意性或不科学性地使用高残留农药杀虫、灭虫。调查结果表明:使用“甲敌粉”、“敌毒粉”拌在粮食里入仓的33户,占调查户数的53.2%;使用“磷化铝”杀虫的19户,占调查户数的30.6%。
这样以来,粮食中会有很高的农药残留。食用含有大量高毒、剧毒农药残留的粮食或粮食转化的其他食物(如:酿出的酒、大米、面粉等)会导致人、畜急性中毒或群体性中毒事故。长期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农副产品,也会导致慢性中毒,导致疾病的发生。目前储粮杀虫剂中最有效、最方便、最实用的也就是“磷化铝”药剂。“磷化铝”药剂杀虫主要是靠“磷化铝”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映后产生的磷化氢剧毒气体杀虫,在施药过程中一定要使粮食装具充分密闭、远离人、畜住地,如果粮人共处一室会带来直接的生命危险。
11.粮食抽样调查工作小结 篇十一
【关键词】绥化 粮食生产能力
一、绥化市粮食生产基本状况
1.播种面积呈先增后减的趋势
耕地是粮食种植的根基,播种面积的稳定对粮食生产至关重要。从表一中的数据可以发现从2001年至2009年播种面积呈持续增长的趋势,2006年较2001年播种面积增加了0.31752%,2008年较2006年播种面积增加了0.21935%,2009年較2008年播种面积增加了0.02287%,2011年的播种面积比2009年减少了20万亩,出现了负增长。播种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对粮食需求激增,增加对荒地的开垦。而到2011年播种面积出现了负增长,最主要原因是政府实施退耕还林、还湖等政策。
2.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所占比重变小
绥化市的乡村劳动力数量从2003到2010年有大幅提高。其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人数虽然在数量上有所提高,但其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从2003年的0.793125%降至2010年的0.735793%。人口数量的增加是我国人口基数大的国情决定的。比重的下降主要因为绥化市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向小城镇转移,建立3000多个输出基地,积极地转移剩余劳动力,使得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占乡村劳动力的比重下降。
3.粮食种植区域化明显
绥化市粮食种植区域性较明显,基本形成了以肇东、兰西、青冈为重点的玉米产业带;以北林、庆安、绥棱为重点的水稻产业带;以海伦、北林、庆安、绥棱为重点的大豆产业带以及上集镇宝田村千亩水稻示范园区等专业园区。实现生产标准化、种植规模化、农田水利化、生产机械化、经营产业化。因地适宜的粮食区域化种植大大的提高粮食产量。
4.水利工程逐渐完备
绥化市积极动员农民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各类农建土方200余万立方米,2011年至2012年发展大型喷灌面积60万亩。以肇东、安达、望奎三县(市)为核心区的高效节水灌溉已完成打井865眼。新打抗旱大井2985眼,新购抗旱设备2462台(套),为粮食突破300亿斤提供了保障。水利的建设对绥化市在这几个大灾之年仍获丰收功不可没,完善水利工程为绥化可持续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
1.水土流失严重
土壤是作物生长的根源所在,但是不科学利用土地、人为破坏以及缺乏及时保护而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很严峻,绥化市地处东北黑土区的中心地带,土质肥沃,但极易流失。据统计,截至2000年,全市水土流失面积1766.22万亩,耕地流失面积998.08万亩,平均每年每亩因此少打粮食30公斤左右。
2.散户经营阻碍大机械推广
实现机械化生产是提高粮食产量,提高劳动效率的最佳方法之一,但是要实现全部机械化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很多村镇土地不集中连片,大机械在这些天然的土地分布区域上并不能发挥有效作用,要完全实现大机械任重道远。其次,这些地方人均耕地面积少普遍为2至3亩,人多地少,农户对土地流转和集体承包兴趣不高。
3.分散经营的农户化肥使用不科学
化肥的使用量逐年有增无减,在农业示范区以实现根据土壤的情况进行合理用肥。很多分散经营的农户仍然把化肥当做高产的法宝。化肥的使用量由九十年代的700至800斤/亩到两千年的900至1000斤/亩。并且对化肥的选择只是根据经验,尽管大部分地区都有土壤检测的机构。真正去检验的农户极少。这样随意使用化肥对于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是个瓶颈,维持现状可以实现,高产优质就无法保证。
三、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建议
1.增加良种的推广方式
农户对新品种一般不敢尝试。散户经营的农户对种子的购买采用就近原则和熟人原则。通常会有一些公司花大力气发放宣传册推广种子,可信度并不能保证,当地政府可以与农业高校和科研所协调把新品种的试验田设置在本村,让当地农户亲眼见证种子的生长过程和效益。也可以组织村中部分农户去良种试验田进行参观。以少带多推广良种。
2.完善粮食保险制度
农业是弱质产业,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很大,农业保险为农业提供很好的保障。在调研中发现上过农业保险的寥寥无几,农户的思想观念是一方面,主要还是做农业保险的公司比较少,理赔过程比较复杂,一般公司的信誉并不能让农户充分信任,对此,首先是完善保险制度,规范理赔的过程。确保能够在大灾之年保证农户的利益,提高农户的积极性。推进农业发展。
3.调整补贴依据和标准
在调研的地区发现这里基本是根据各家所有土地面积进行计算补贴金额。这样的计算方法就会导致承包土地的农户并不能得到这部分耕地的补贴。因此农业补贴的标准仍有待调整,在补贴农户的同时有利于促进土地流转。
四、总结
面对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在粮食生产中俨然成为主角。对于绥化市这个“产粮大户”因地制宜的整合资源,完善基础设施,推广良种,加快现代化农业步伐。
参考文献
[1]张强,高学东.绥化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44万亩 [N] .东北网,2011-06-27.
[2]岳海兴.绥化市大水利建设助推现代化大农业发展 [N].东北网 2012-02-09.
[3]朱泽.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与政策选择[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12.粮食抽样调查工作小结 篇十二
一、新型粮农及其行为特征
所谓新型粮农是指从事粮食生产的新型农民,亦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粮食生产者。新型粮农是我国粮食生产进入新时期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变迁,目前我国从事粮食生产的专业农民明显减少,粮食生产的平均效率明显提升。这种规律性的变化趋势其中新型粮农发挥了重要作用,担当了主要角色。与传统粮农以及一般粮食大户行为相比,新型粮农行为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第一,生产方式的规模性。新型粮农打破了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分散作业的传统方式,利用土地流转制度扩大耕作面积,利用现代耕作工具和技术实现工厂化作业,利用市场功能集中生产资料、雇请劳动力、获取经济信息,使得生产方式具有越来越规模性的特征。
第二,产品流通的市场性。传统粮农的生产主要以满足自给自足的消费为最终目标,即以家庭粮食安全为目标;新型粮农的生产主要以满足自我实现需求为目标,其粮食生产除了很少比例自给消费外,绝大部分是为了提供给粮食市场,满足社会粮食需求,促进国家粮食安全,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生产利润极大化的目标,促进所得资本的不断增值。
第三,生产管理的科学性。传统粮农主要依据经验和自然变化特征实施简单、便利的过程管理;新型粮农主要根据生长状态和环境变化,依靠对作物生长规律和粮食生产规律以及自然环境变化规律的科学认识,实施以提高粮食产出数量与质量以及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为目标的从产前、产中到产后的全过程和全方位专业管理和控制。
第四,生产作业的技术性。由于传统粮农小生产方式意识的影响,其生产作业主要依靠简单的手工劳动方式得以实现;新型粮农受到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启示,在粮食生产过程中能够极大限度地改善生产作业技术,改进生产作业工具,实行以机械化、自动化和技术化为主要特征的生产作业方式,最大限度地保障规模生产的不断发展和生产效率的不断增进。
第五,生产过程的创新性。传统粮农受到重经验而轻科学、重感性而轻理性思维方式的影响大都倾向于保守,大都以传统经验方式作为判断生产过程中的标准尺度,反对或者消极对待粮食生产过程中的变革和创新;新型粮农具有恰恰相反的思维方式,他们敢于接受现代意识,在生产过程中能够积极进行有利于粮食产出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的技术变革和创新。
二、新型粮农行为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
根据笔者对湖南主要产粮大县的相关调查发现,新型粮农是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的主要力量,他们一般承担着粮食生产的组织、管理、技术服务以及现场作业等多个角色,可以说他们参与并承担了粮食生产全过程的工作。因此,新型粮农行为对国家粮食生产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从粮食产出视角分析,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促进粮食产出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升。
(一)新型粮农行为对粮食产出数量的影响
新型粮农是粮食生产大户的组织管理者,承担着决策者的角色。调查表明,新型粮农具有依据国家粮食生产政策以租赁等方式不断扩大耕种面积的良好愿望和行为积极性。他们通过扩大耕种面积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利用现代生产方式提高复种指数、改善生产技术、增加单位产出。调查中发现,由于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偏低,产粮大县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都选择了非粮生产的工作方式。这些从事非粮生产的劳动力以及他们家庭成员的基本粮田或者撂荒或者租赁,这样新型粮农就有了扩大粮食生产面积的空间。随着粮食生产行为的现代化水平进步,特别是现代粮食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新型粮农也就有了扩大粮食生产规模的条件,同时也具备了增加种植季次的能力。调查表明,新型粮农及其家庭一般拥有从耕地、插秧或抛秧、施肥、喷药、收割以及灌溉和运输等现代机械工具,并且一般雇请了多个劳动力;他们一般种植两到三季(其中两季水稻,一季其他粮食作物),亩产一般达到八百公斤以上,基本形成了现代家庭农场的粮食生产经营和组织形式。因此,新型粮农行为一方面提升了粮食生产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促进了粮食产出数量的稳定增长。
(二)新型粮农行为对粮食产出质量的影响
新型粮农一般具有生产标准意识、现代市场意识和生产利润概念,提高粮食产品质量成为他们决策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他们一方面通过筛选优良品质种子作为保障粮食产出质量的基础工作,调查中显示,新型粮农基本上以规模播种优质稻米为主。另一方面新型粮农为了降低成本,往往能够采取现代方法和技术努力减少化肥用量和农药喷施,以达到增加生产利润的目标。例如,一些新型粮农采用稻杆还田技术和方法培养稻田有机肥力,替代化肥作用,从而大大减少了化肥用量。调查中发现,新型粮农一般都建立了病虫监测和防治体系,雇请了专门的病虫防治技术专业人员,他们常常能够采用病虫监测新技术,及时、准确发现病虫源区和病虫类型,然后进行对症性下药,尽力将病虫消灭在最初的原发状态。事实上,粮食大县的粮食产出一般具有优良品质的特征,调查显示,湖南的优质稻米主要来自于湘北的洞庭湖地区、湘中的湘潭地区以及湘西的怀化地区等粮食产出大县;这些产区的粮食进入市场一般拥有品牌标志,具有良好的市场需求反应,其市场价格往往高于粮食市场平均水平。
三、促进新型粮农行为发展的若干思考
新型粮农是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新生事物。总体来说,新型粮农行为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有利于国家粮食生产安全水平的增进,有利于农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因此,当前和今后全社会应当合力营造良好的新型粮农行为发展环境,大力推进新型粮农行为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加强新型粮农培养工作
新型粮农是新型粮农行为的主体,促进新型粮农行为发展首先需要加快新型粮农的培养。调查表明,目前湖南的新型粮农主要诞生于各产粮大县,成长于粮食生产劳动力大量转移于非粮生产领域的经济社会环境中。他们的诞生和成长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又是他们个体行为发展的努力结果。但就目前和今后中国粮食生产安全保障需求和中国粮食生产国际竞争力提升需求分析,新型粮农的数量太少、质量有待提升,这就需要发挥政府、社会、粮农组织与协会以及粮农个人的积极作用。就粮食安全和教育培训的公共产品属性来说,政府应该承担起新型粮农培养的主要责任。各级政府应该利用公共资源和公共财政,特别是粮食大省和粮食大县应该利用中央政府当前和今后实施积极的粮食生产政策,采取包括定期和不定期、短期和超短期、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和专业技能培养等各种形式和方式,主导全社会大力培养新型粮农,着力提高新型粮农技能水平。就新型粮农组织和经营的粮食生产企业属性来说,由于企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企业承担了社会风险的巨大责任,全社会应当努力营造尊重和崇尚新型粮农及其行为的良好环境,包括在社会典型、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推选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期望;同时,要深入了解新型粮农在粮食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征求扶持和发展新型粮农的意见和建议,努力解决他们在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全社会新型粮农的成长与发展。就粮食生产组织与协会来说,更有培养新型粮农的可为和务实的时间与空间,特别是可发挥本协会的业务熟悉和信息畅通优势,针对本地或本协会已经成长为新型粮农或正在成长的新型粮农或称之为准新型粮农的具体对象和实际状况实施有效性的培养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各种实际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对于新型粮农或准新型粮农来说,不断培养和提升个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必然追求个人效用最优考虑和实施的行为。因此,新型粮农或粮食生产者有必要利用各种培养与培训机会不断改善自我,增进能力、改善行为,以最终实现粮食安全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目标。
(二)增加新型粮农行为补贴
国家取消农业税后建立的粮食生产补贴制度是粮食生产政策的重大调整和转换,它极大地调动了全社会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粮食产出的稳定增长。但是,由于激励性经济政策随着时间的变迁和经济环境的改变总是存在着政策的边际效用递减反应,再加上该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变异或偏差以及不断上涨的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对粮食补贴效应的抵消,使得现行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及其制度需要加以必要的调整和改进。事实上,笔者的调查发现,现行的补贴政策存在着补贴不分生产效益、不分生产规模、不分产出质量等不利于粮食安全水平增进的问题。那么如何调整呢?笔者认为增加新型粮农的粮食生产行为补贴不适为既促进补贴政策效益改进,又增进粮食安全水平的可操作性的有效方式。增加新型粮农粮食生产行为补贴,从短期来说可以增进他们从事粮食生产行为的总效用水平,改变补贴政策已经呈现出的边际效用递减趋势,从长期来看补贴数量随着政府财力的增长而增加,可以促进新型粮农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生产的扩大,以及粮食产品质量的提高。根据笔者的访问调查,不管是新型粮农还是传统粮农或者是基层干部基本上形成了共识,即补贴政策应该根据产出质量的提升、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技术水平的改进加以调整,并适度增加补贴水平。因此,基于社会业已形成的基本共识以及粮食生产比较效益总是偏低和新型粮农生产利润所得的极其不确定性的事实,增加新型粮农粮食生产行为包括选购优良种子、扩大耕种面积、购置新型农具、提高复种指数、采用节能节水节肥节药等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直接和综合补贴比例与标准的确是有利于国家、社会和粮农个体的最优政策选择。
(三)加快粮食生产土地流转
粮食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使土地相对集中,既有利于社会资金的投入和资源配置的优化;又有利于实现规模化生产和机械化作业,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对于新型粮农来说能获得更多的耕种土地,即可获得更多的生产能力利用空间。目前,新型粮农扩大耕作面积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租赁其它农户的土地、代管集体的土地、接管亲朋戚友的土地和转包他人承包的土地等方式实现。调查中发现,这些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新型粮农对土地规模扩大的需求,解决了耕地闲置和土地抛荒等问题,但是,对新型粮农来说仍然存在着土地流转的非稳定性、非持续性、非规范性和非经济性等主要问题。非稳定性主要是指新型粮农耕作的土地面积数量随时间呈现出有增有减的变化状态,这样使得粮食生产的规模性扩张不能得到稳步发展。非持续性主要是指土地流转期限的短期性和流转范围的变更性;土地流转的非持续性将大大影响新型粮农实现规模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粮田平整改造等系列行为的有效实施。非规范性主要是指流转程序和行为的随意性,土地流转的非规范性降低了土地流转的法律效应水平,增加了土地流转的非稳定性。非经济性主要是指土地流转的交易成本偏高,不利于新型粮农规模扩张积极性的发挥。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政府的积极行为,一方面政府需要从新型粮农行为发展的视角进一步完善现行土地流转制度,增强土地流转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引导社会积极发展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和机构,增强土地流转的规范性和经济性。
(四)建立生产功能示范园区
【粮食抽样调查工作小结】推荐阅读:
粮食浪费的调查报告09-14
粮食生产工作会议纪要07-17
粮食机关改制工作报告11-03
粮食局党建工作总结08-25
县粮食生产年度工作总结09-04
当前粮食监管工作调研报告09-06
区粮食局工作总结09-11
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计划06-25
商务与粮食局工作总结07-04
市粮食局年度工作总结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