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

2024-09-16

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共12篇)

1.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 篇一

感受美

欣赏美

创造美

摘 要: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学校要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优势,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学会欣赏、勇于创新、敢于批判,在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提升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美育;美术;艺术;创造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057-02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如何充分发挥美术学科优势,更好地促进美育也已成为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第一个窗口”。为使学生能深入美的世界,能感受、欣赏、创造艺术之美,以及感受、欣赏、创造社会、人生之美,教师要做好美的导游人,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想象,勇于实践,从而达到美术教学和美育目的。

一、善于发现――充分感受美的能力

1.感受艺术文化之美

感受美的能力是指凭借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实践经验从主体感官出发感受到艺术客观作品的直观形式美感。艺术作品总是以其特殊的物质形态呈现于现实中,需要教师借助审美能力对其进行解读,并在教学、学习、训练、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美,把美传递给学生,不仅要让学生感受艺术之美,更要从从艺术作品中品读出感情积累、感情流向和情感共鸣。

如:为了让学生感受美术作品《沙漠的英雄树――胡杨》的刚强不阿、遒劲坚韧之美,教师不仅要从美术角度让学生去感受,引导学生解读、剖析艺术的表现语言,更要从胡杨的特性、生长环境等让学生作深刻认识。在人们的印象里,沙漠往往是风沙漫天、荒原漫漫、不见草木的生命绝境。可是在我国西部沙漠边缘,人们却能看到这样的奇景:一种高大乔木常常聚集成林,每到秋天,树上树下的金色叶子连成一片,金光闪闪,把沙漠变成一个梦幻般的金色童话世界。这就是胡杨,维吾尔族人叫它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在沙漠的严酷环境中,胡杨作为唯一的成林树种,就像守护神一样守卫着沙漠外的绿洲,用它们不屈不挠的身躯阻挡着风沙对绿洲的侵袭,用它们永生永世的孤寂注满了戈壁滩的宏阔与画意。所以人们又热情地赞美它是沙漠的英雄树,并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只有胡杨能在这种地下水中盐离子浓度类似海洋的沙漠中生存下来的原因。通过以上介绍,不仅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做作品的理解能力,引起对广袤沙漠、对英雄树更多美丽画面的更多想象,同时还增加了科普知识,拓宽了知识面,无疑是一次很好的美育过程。

2.感受自然人文之美

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让学生了解社会、亲近自然、热爱家乡,也是美术教育和美育的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平台。通过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参观当地古民居,游览层层叠叠的梯田,走访隐藏在深山中的村落等活动,将学生带入乡土美术的氛围中,让他们亲身去感受、去发现身边美的存在,而且引发和提高了他们欣赏美的兴趣和能力。通过参观教学、室外写生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清晰、综合、整体地认识家乡的民间美术,认识先辈们创造的珍贵美术文化,领略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传统文化思想,体验劳动人民辛勤的劳动和高度的智慧,启发学生学会珍惜宝贵的文化遗产,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真正感受“老云和、新童话、真山水”的深刻内涵和底蕴。

二、学会欣赏――深刻鉴赏美的能力

我们知道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和欣赏的,因为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得到、逐步增强的,而对“美术鉴赏”的学习,就是一种主要的途径。学生通过对它的学习,不仅可以让他们了解到美术的一般类别,还可以加深美术作品多样性与艺术语言的理解。

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就是点、线、面、色,但是这些语言的表达运用手段又是灵活多变的。在西方绘画中是明暗、空间、透视等,在中国绘画中就是笔墨、章法、皴法等。随着学生对这些基本知识把握好后,当他们要对某作品进行更深入分析欣赏时,就会了解到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艺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等,这就在无形中增长了他们的知识,开阔了视野,也使美术与其它科目有了一定的联系。就以罗贯中的《父亲》这幅油画作品为例子,为什么它一经展出,就能够引起轰动,这就要我们知道,作者所生长的时代和生活经历是怎样的,1964年罗贯中考入四川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后在四川大巴山生活了10年,直到1978年才考入四川美术学院,在这段时间他经受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混乱和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因而他在他大学学习期间创作了这幅作品,作者根据多年来在四川山区劳动、生活的感受,用照相写实主义的手法及巨幅领袖像的形式,刻画了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而又贫困的老农形象,饱含着画家深沉的情感和对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刻反思,从而激发起人们对现实,特别是对广大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注。从而作品一经公开展出就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这对于刚刚经过“文革”的人们来说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学生要想理解这幅作品,就要了解到作者所属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是怎样的,因而把美术学科与历史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学科相互渗透和联系,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引起各方面对美术学科的重视,消除偏见。所以说对“美术鉴赏”的学习是非常必要与重要的。

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说过:“人民每天瞻仰这样完美无缺的美术作品,不知不觉中精神蒙其涵养,感情受其陶冶,自然养成健全的人格。”所以说,我们应当重视“美术鉴赏”的教育,开展好美育活动,为素质教育的推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迈好关键一步。

三、勇于创造――真实表达美的能力

云和地处浙西南边远山区,这里没有美术馆,没有画展,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那些经典之作,接受更多的艺术熏陶。唯有立足当地广袤的自然空间,绿色的生态环境,淳朴的人文风情和木玩特色产业,让学生懂得去观察,去发现,去欣赏,并在此基础上融入真实的情感尽情地去描绘,去创造,去表达。

1.多方式描绘“家乡美”

在学生充分了解云和家乡美景后,如何让学生用美术形式在笔下、在手中呈现呢?笔者就通过让学生学习用绘画――线描、国画、水粉画、实用美术――雕塑、民间工艺――剪纸、综合材料――粘贴等多种艺术手法去表现,具体的艺术手法如下:

(1)用线条勾勒云和风景

让学生通过观察各景观特征,用各种线条的粗细、疏密、长短,勾勒云和的山山水水、层层叠叠的梯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

(2)用国画描绘云和山水

仙宫湖,全湖碧波荡漾,晶莹似镜,周围千姿百态的奇岩异峰、浩如烟海松涛,点缀湖边的村庄、田野和山林,本身就好似一幅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山水画。学生也就能用焦、浓、重、淡、清的墨色简约、概括、生动地画出仙宫湖。此教学让学生更清晰更深刻地体验传统绘画――国画的淋漓笔墨和构图、取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特点。

(3)用环保材质粘贴云和景观

利用植物叶子、蛋壳、麻绳、火柴等材料粘贴各自然景观。粘贴画是一种受材料制约,必须因材施艺的一种艺术样式。由于制作材料简易方便,又能在设计、制作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因此我以云和的自然景观为题材,在课堂中引入粘贴画。

2.多形式拓展创意空间

充分利用当地木玩特色产业,多形式为学生搭建木玩创意产品创作平台,拓展创意空间,创作的系列木玩创意作品融入了创造者对美学的思考,极具欣赏性。

(1)组织“快乐木玩大比拼”活动

“把课堂搬到操场,让创意长上翅膀”,“快乐木玩大比拼”活动中,学生用成百上千块积木拼搭而成的巍峨延伸的古城墙,高耸入云的摩天楼,气势恢宏的坦克阵,场景栩栩如生,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刷新了人们对木制玩具的既有认识。

(2)木玩产品设计研发

学校设立的木玩产品设计工作室,进行益智型木玩产品研发和积木玩具造型创意设计。为提高云和木玩的益智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工作室团体将木玩与旅游、幼教、动漫、娱乐等元素进行有效结合,开发了系列产品。例如,研发团队结合云和梯田的地理特点,研发了“立体式梯田DIY组合”“十二级四季梯田”“立体式水滴状绚彩梯田”等木玩作品,并成功申报了国家外观设计专利。融入立体思维和全局概念,研发了“新型立体式五子棋”,提高了趣味性,这款作品获得了省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3)木制工艺品DIY制作

成立木制工艺品DIY制作工作室,师生在课余时间从企业搜集玩具制作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如榉木块、木屑粉,加上五彩砂砾,一起设计“接地气”和“跨时代”创意作品。在师生们的妙笔生花下,创作出一幅幅惟妙惟肖的DIY装饰画,既减少了木料浪费,又收获了美与创意。如创作的《足球》《田园风光》《彩色木糠画》等系列作品在省市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

3.多途径参与创意服务

学校成立“艺都设计组”,参加了美丽县城和美丽乡村文化墙制作,以及主题摄影、运动会宣传牌制作项目;与城建局开展美丽县城玩具元素的设计和展示活动,在云和江滨公园与县城建局共同设计并制作了《巢-城市》主题积木玩具造型雕塑群,形成旅游景观;配合旅游局开展如“鲁浙百名学子乐游云和”等玩具文化创意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艺术创意服务活动中,感受美,创造美。

总之,学校既要在教育教学中强化传统艺术经典教育,让经受过时间检验的艺术经典素材作为美育的主要内容,而不是一味求新逐异,也要把民族、民间、地域的艺术素材作为美育的主要内容,让美育就地取材。“在学校美育工作中,应发扬‘大美育’观念,把美育素材扩大开来,”真正培养具有综合高雅文化艺术素养的文明人、文化人。

(作者单位:云和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段鹏.当代艺术与学校美术教育略谈[J].中小学美术,2015,(3).[2]杨立竹.美术欣赏课教学[J].美术教学研究,2014,(7).[3]李建芳.美术生活化,生活美术化[J].中小学美术,2014(5).[4]关鸿羽.现代中小学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M].科学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2.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 篇二

一、呈一池荷叶——发现美

【教学片段一】

师: (出示插图以及荷叶的图片) 你看到了怎样的荷叶?生1: 我看到了绿绿的荷叶。生2:我看到了大大的荷叶。生3:我看到了圆盘式的荷叶。师:这个形容真恰当, 说出了荷叶的圆。生4: 我看到了像绿伞似的荷叶。师 : 这个比喻句说得更好, 不仅说出了荷叶的颜色, 还说出了它的形状。

出示句子:荷叶挨挨挤挤的, 一个个像碧绿的大圆盘。

师:“挨挨挤挤”你知道荷叶长得怎么样?生:荷叶长得生机勃勃。师: (肯定地说) “生机勃勃”这个词用得真恰当。师:“课文题目是《荷花》, 为什么要写荷叶 ?”生:绿色的荷叶才能衬托出荷花的美丽。

【讨论写荷花为什么先写荷叶?讨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懂得花如此娇艳动人, 离不开绿叶的衬托, 正因为有荷叶的“挨挨挤挤”、“碧绿”、“大”、“圆”, 才有千姿百态, 生机蓬勃的荷花。作者写花前对荷叶的描述, 埋着伏笔, 这正是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所在。“图”是客观事物的描绘, “文”是语言文字对客观事物的记载。具体的画面内容, 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

二、悟一个“冒”字——欣赏美

【教学片段二】

出示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师:荷叶又大又绿又圆, 让人看了喜不自禁, 瞧!白荷花也赶来和她比美。白荷花怎么来的呢?请你们读一读这句话。生:从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它们像一个个调皮的孩子突然从荷叶底下使劲钻出来, 想和蜻蜓一起玩。生:这些荷花是从荷叶之间硬挤出来和小姑娘比美的。师:你们再读一读这句话, 用心体会一下是不是这种感觉。 (引导学生领悟“冒”的内涵)

师: (播放视频) 瞧!这就是公园里魅力迷人的白荷花, 它们各有各的姿势, 各有各的魅力, 想象一下, 这些形态各异的白荷花“冒”出来想干什么?

【“冒”字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有不同的感受, 那就是个性的张扬。老师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 说出了不同的感情色彩, 品味出不同的思想内涵。】

三、演一回花仙——想象美

【教学片段三】

出示: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 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 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师:这是一个长句, 大家边读边想象, 然后找出这句话中最美的句子反复读一读。 (生自读)

师:老师请一位同学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 (一生读:有的刚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生:我觉得他读的虽然很流利。但没有读出喜欢的语气。

师:那你再来读一读。生:我想在这一句后面加一句, 行吗? (生读: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像个害羞的小姑娘。)

师:说说看, 为什么要加上这一句?生:因为刚展开两三片花瓣儿的白荷花刚要展示自己的白裙子, 一看那么多人在看它, 害羞地遮住了自己的脸庞。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 如果你再加进一些动作去读这一句, 我想会更出色, 你愿意试一试吗 ? (生边做动作边读)

师:你表演的真不错!还有喜欢其他部分的同学吗?生:我喜欢花瓣儿全展开了的白荷花, 因为她像一位少女, 自豪地向游人展示自己的美貌, 她好像在说:“我最美, 谁也比不过我。”生:嫩黄色的小莲蓬像个刚睡醒的胖娃娃。生:我觉得花瓣儿全展开的白荷花像观音菩萨, 嫩黄色的莲蓬像她的宝座, 观音菩萨在保佑我们好好学习呢! (同学高兴地笑了)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 老师真佩服你们!师:有没有人喜欢花骨朵的白荷花?生:我……我喜欢花骨朵。 (小声说)

师:是吗?你的思维总是与众不同, 你肯定有你喜欢的理由, 能说一说吗?生:我说不出理由, 可我觉得它很漂亮。师:看得出来你的确很喜欢, 那你读一读吗? (这名学生读句子, 虽然声音很小, 但是读的很不错)

生:我刚才不喜欢花骨朵, 但刚才听她读的那么美, 我有点喜欢花骨朵了。

生:我也是……我也是……师:看得出来你确实很喜欢花骨朵, 而且这么多同学跟你一样喜欢, 说明你读得很有感染力。

【文中形象地描绘了几种不同形状、不同姿态的白荷花, 色彩清丽, 充分展示了荷花的素洁、高雅的美丽。我依据这个材料制成鲜活的课件进行展示, 并配上富有感染力的音乐, 让学生在音乐中去欣赏。再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 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荷花美。在反复品读欣赏后, 荷花的美跃然纸上, 呼之欲出。】

四、赞一句荷花——升华美

【教学片段四】

师:同学们, 这么美的白荷花, 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一朵有一朵的美丽。面对这一大池美丽的荷花, 你想怎么赞美这一池荷花?

生:荷花你太美了!生:荷花姑娘, 有机会我一定去亲眼看看你。

生:你穿的白裙子太漂亮了……

3.发现美 感受美 创造美 篇三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课程;审美核心价值;课堂实践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放在课程基本理念的头条位置,因为音乐的美决定了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因此音乐教育的全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应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并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所以,对于音乐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帮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新的课程改革将高中阶段的音乐学习分为六个模块: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于听觉,音乐艺术的这种特征决定了感受与鉴赏是所有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音乐鉴赏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主要表现在:第一,培养审美感知,包括音乐辨别力、音乐感受力和音乐记忆力,这是音乐审美的基础;第二,培养审美情感,包括音乐情感辨别力和音乐情感表现力,以及音乐情感理解力,这是音乐审美的发展和深化。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高中音乐教师应重视音乐鉴赏教学,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关注音乐审美核心。

课堂教学是高中学生学习音乐课程的重要途径,也是音乐教师提升学生审美品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阵地。那么,高中音乐教师如何在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贯彻审美核心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做些努力。

一、教学内容

高中音乐课学时有限,一般一周一节。在这种前提下,选择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音乐作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非常重要,这是实现音乐教学审美为核心的基础和前提。新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卷)较现用的欣赏教材在内容及曲目的选择上做了大幅的修改:第一,大大增加了民族音乐的篇幅,并兼顾了形式与音乐风格的分类;第二,在让学生了解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逐步向世界音乐文化辐射,并按照音乐史的线索把每个音乐流派的代表人物的重要作品作为重点欣赏曲目;第三,从文化的角度,对中国的近现代音乐做了回顾,所选择的作品兼顾了音乐与历史、音乐与社会以及音乐与时代的结合。应该说,新教材确实体现了经典性与文献性,展示了人类音乐文化的精粹,也给予了教师极大的选择空间。但教师还是可做些适当的补充,在参照教材体系结构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每课内容都做必要的处理。

二、教學方法

1.情感性。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与一般学科的教学方法相比,有其独特的特征,主要体现为: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教育的潜在效应。高中学生的思想与人格相对较独立,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很多时候会以怀疑的态度审视他人的思想与情感,所以高中音乐教师更要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教学气氛,才能较快地引领学生进入正确的审美途径,获得高品位的审美享受。所以,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是音乐鉴赏教学优化审美功效的重要标志。

2.参与性。对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艺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而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这样一种体验的。因此,音乐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参与和体验音乐的过程,高中音乐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尽量把音乐鉴赏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包括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作的活动过程。另外,教师还应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以及已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合理地设计音乐活动内容和方式,才能让学生积极愉快地参与进来,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

三、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的审美特点,主要体现在听觉环境与视觉环境两方面,二者的和谐是创造良好音乐教学氛围和情境的外部条件。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听。音响美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清晰、音质纯正的音响给人的听觉带来快感,并诱发美感的产生。所以,教师应建议学校配置良好的音响设备。

另外,一个良好的视觉环境对音乐教学也很重要,高中学生对美的渴望非常强烈,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要求。所以高中音乐教室的布置应更优雅、艺术化,座位的安排、设备的摆放也应尽可能富有新意。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聆听美好的音乐,才能使审美过程更加愉悦。

4.用心去感受、发现身边美 篇四

区县 学校 黄浦 黄浦学校

区县 学校 黄浦 黄浦学校 市八初级中学

区县 学校 黄浦 黄浦学校

区县 学校 黄浦 应昌期围棋学校区县 学校 黄浦 市八初级中学 上海市格致中学区县 学校 黄浦 黄浦学校

市八初中 格致中学

区县 学校 黄浦 市八初中 市八初中 2008 “家化杯”系列评选活动获奖名单

(黄浦区)

绘画一等奖(排名不分先后)

作者

指导教师

作品名称

李 霖 王建萍、杨丽霞 最美的爱

绘画二等奖(排名不分先后)

作者 指导教师

作品名称 单忠伟

城市美容师 潘嘉彬

友谊是比赛的基础

绘画三等奖(排名不分先后)

作者 指导教师 作品名称 杨华麟

王建萍

大爱之美

摄影二等奖(排名不分先后)

作者 指导教师

作品名称 胡萌昱

发现身边美

摄影三等奖(排名不分先后)

作者 指导教师 作品名称 姜晓敏 王 璐 市八初中我们的家 李嘉颖

周 隽

蓝.月

征文一等奖(排名不分先后)

作者 指导教师

作品名称

陈栩颖 董庆茴、杨丽霞 关爱

任 慧

温馨的力量 朱鸿棣

周 隽

生活中的平凡

征文二等奖(排名不分先后)

作者 指导教师 作品名称 陈雯倩 王 璐 发现校园生活美 徐怡卿

王 璐

温馨一刻

区县 学校

应昌期围棋学校

应昌期围棋学校

格致中学 格致中学

区县 学校 黄浦 市八初中

市八初中

应昌期围棋学校

应昌期围棋学校

格致中学 格致中学

区县 黄浦

黄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作者 指导教师 作品名称 傅雯婷 陆建华 快乐的源泉 陆雯烨 韩玲娣 真实之美 曹佳玲 周 隽 美丽的颜色 何欣怡

周 隽

两个拉手

征文三等奖(排名不分先后)

作者 指导教师 作品名称 杨逸菲 王 璐 温馨班级暖人心 方倩雯 王 璐 校园,温馨的家 林玉莹 傅珍静 无处不在的爱 许雅珊 王 艳 用心灵之眼发现美 仓辰琪 周 隽 瞬间 严天阳

周 隽

身边的美

学校优秀组织奖(排名不分先后)

学校

市八初级中学 心理辅导室 格致中学 朱鸿棣 应昌期围棋学校 政教处

区县优秀组织奖

5.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 篇五

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

——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季 惠

(2002级学员)

内容提要:本文从语文教学中施行美育的必然性和语文教育的审美功能谈起,重在阐述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课堂教学中的美,培养学生感知、理解、拓展、创造美的能力,旨在呼吁语文教师共同开拓语文课堂教学的审美空间,重现语文学科的情趣和活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能力 发现 感悟 创造

春草萌芽、绿树抽枝、花香飘溢、莺歌燕舞;溪水潺潺、青山隐隐、洁白雕像、窈窕淑女、时髦服饰、整洁居室„„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美,不透出美的意蕴。罗丹说:“美是处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1](P62)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含有丰富情感,丰富人文内涵,具有审美教育的广阔天地。语文学科在汉字结构造型、语汇格调辞彩、语法规范修辞形式、诗文体制意想等方面具有直观、形象、情感外化和艺术感的形式美。挖掘和展现语文学科教育中的美,应该成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片面追求高分的应试教育,扼杀了语文学科的灵性,抹去了其中的美感,使语文一度成为最枯燥:无聊、最不受学生欢迎的学科,真乃语文学科、语文教育的悲哀。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一大批有志之士呼吁要重视语文学科美感,重视语文教学的审美效应。人们逐渐在实践中认识到语文审美教有的独特功能。第一,对智教育发展起促进作用.现代科学证明,人脑的两半球都只有高级智力功能,开发和拓展右大脑的最有效于段就是美育,通过一系列的美的熏陶能有效地发展人的形象思维和创造力。审美教育能不断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一个人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仅通过学习有关的科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借助于文学艺术等。艺术世界是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的,也是富有理想和充满激情的,是以美本身的魅力去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的欲望,以愉悦的心态、理智的情感来获得有关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种种认识。第二,引导学生认识真理。苏霍姆林斯基说:“—条古老的乌克兰格言告际我们‘一个人手里抓住小提琴,他就不会干坏事。’邪恶与真正的美是不相容的。”美育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崇高的人生理想,树立坚定的信念,让人学会区分真诚与虚伪,善良与邪恶,美丽与丑陋。第三,审美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最佳动力,而兴趣最容易被美的东西激活,并由此产生强烈的追求欲望。并随着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把爱美发展为理解美、学习美、从而去创造美。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多次强调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在课程性质中提到“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又进一步提到“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

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美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课堂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发现课堂教学中的美,感悟并创造美。

教师首先要重视课堂教学审美情境的设置。审美情境是课堂教学实施美育的场景、环境和氛围。教学中构成审美情境的要素有:1.教师行为中的审美含量 教师的一笑一颦、一挥手、一投足无不显示出美与丑,雅与俗。教师课堂教学技巧运用的艺术性,如提问的机趣与智性,板书的鲜明与精确,讲解的逻辑与启悟,演示的生动与巧妙,范读的意韵与情感无一不透露出教师自身素养的高与低。2.教学中师生情感关系 包括教师的态度(如亲切热忱的教态、饱满丰富的情绪情感、真诚坦率的指导、平等的关怀)师生情感交流的频数和程度等。3.教材本身蕴涵的美 从教材的题题材内容来看:有千姿百态、绚丽多姿的自然美,有尽现人间真善美的社会美,有形式丰富、形态逼真的艺术美。从教材体体裁来看: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新颖、流动、多义的意象,具有跳跃性和音乐的语言;散文,形散神聚真实可感,语言适雅宜俗,意境丰富美丽;小说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情节的曲折性,结构形式的审美性:戏剧的矛盾冲突的“激变”艺术,人物台词的个性化,凝蓄性:即使在论说文中,高度的理性思维,谨严的逻辑形式,得体语言表达也无不包含美的因素。从教材的表现形式看:教材的语言运用中处处体现出韵律之美、文采之美、句式的多样统一之美:教材的结构安排中常常蕴涵着整齐:对称、均衡、协凋、对比、起伏、聚敞等符合形式美法则的特点:课文的不同体裁中也显示了各不相同的美的特征。4.相应的教学媒介和方式 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动态、互动教学材料以及利用多媒体技术或课件进行教学,创设了和谐的音乐氛围,鲜明的画面,动态的演示,交互式对话;以音、画、装置艺术作为教学活动背景,美化环境;以网络及艺术场馆作为课堂审美教学的辅助媒介。语文教学中美的情景可谓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教师应尽情发挥教学机智,充分调动各种因素,让学生发现课堂教学中的美。

教师更要注重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进行:

—、感知美——诵读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审美当然也须从感知开始,通过感知形象形成表象,入境见形,从而激起美感,产生美的愉悦。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要让学生感受到这多姿多彩的美,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在读的过程中心领神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和教育。叶圣陶说过:“读的方面,它是包含了不解的程度及欣赏的程度,就像一副画,你觉得它确实太好了,但问你好到什么境地,那得由你自己去体会。从体会的能力就见出欣赏的深浅。”[2]

读不是平板呆滞地读字词,而是身临其境,用心揣摩,绘声绘色。在这方面,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他们读书往往大声吟哦,摇头晃脑,甚至手舞足蹈。叶圣陶先生也提倡“美读”方法。“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必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 [3]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是一篇公认的美文,行文如云似水、语言清新隽永,文字简洁洗练,音调和谐,节奏鲜明,是进行朗读训练的极佳训练点。如这样—段文字:“月光如水流—般,静静地 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此时此际学生准确流畅而富有表情地诵渎,就能把文字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读出来的已经不仅仅是一组普通的文字,而如小提琴琴弦在耳畔轻轻奏出的—支小夜曲,是

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一种令人赏心悦耳的审美感受。

二、理解美——鉴赏

在初步感受美的基础上,要想进一步理解、体会美,必须学会鉴赏分析。审美鉴赏是比审美感知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既包括对审美对象性质的深刻理解,又包括对审美对象美丑识别。语文课文都带有作者的审美情感倾向,表达着作者的审美理想;教师首先要根据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指向去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情感,使自已从作者崇高的精神美和自身的价值美的享受中受到强烈的感染。情是文之本,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一种诱发性因素,教师要善于驾御情感之舟,引导学生对审美对象鉴赏、领悟。“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文字就有血有肉,而不是枯燥的符号,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注的情和意,所阐发的道理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在他们心中引起共鸣,”

[4]

以情激情,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让学生跟随自己渐入文章佳境,与种种高尚的思想接触,跟诸多高尚的人物对话,在不知不觉之间思想情操、意志品格受到熏陶和感染,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在审美鉴赏中,教师除了要擅长于“动之以情”,还要不断对学生“晓之以理”,也就是要教给学生分析鉴赏美的常识,提高学生阅读赏析的水平;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主题的美 教师可以从分析人物性格命运、环境氛围,把握人物关系的对比,指导学生对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的理解几方面帮助学生揭示主题的美。2.思路与结构的美 把握不同的文体所采用的顺序,段落与层次的联系,开头和结尾的特点,过渡和照应的方法。3.表现形式的美 了解记叙文的表达方式,渲染,比拟、象征、对比等表现手法议论文中论证方法,说明文中的各种说明方法。4.语言的美 体会语言的风格特点,用词的准确传神,分析句式的变化方法,修辞的使用情况。

三、拓展美——想象

想象是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上的表象运动,是把有关的表象加以联结的意识活动,它在审美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想象是美感产生的来源之—,想象不仅有助于认识客观存在的美,通过想象还可以加强美感。莱辛指出:“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有眼睛而是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其为美的。” [5](P41)想象是审美能力的翅膀,想象力丰富,审美能力就越强。想象可跨越空间,超越时间,可以让思维自由翱翔,陶冶性情,创造出更新更奇的美的事物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进行课内课外、天上人间、古今中外的广泛联想和想象,把课本的文字符号变为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尤其在诗歌教学中,更要注重学生的想象能力,调动学生已有的审美经验,进—步拓展诗歌的空间。诗歌语言在节与节,行与行之间都有大幅度的跳跃,在表意上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因此调动审美想象力,物化诗歌语言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在欣赏这一段旖旎的景物描写时,若不展开想象的翅膀,伴随着作者一起重温康河旧梦,就无法领略到景中的神韵,体味作者的无限情思。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泠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诗人通过—系列的比喻,将难以捉摸、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难以描述的音乐形象化为具体的视觉形象。阅读时只有借助想象力能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起感受出神入化的琵琶演奏技巧;体味音乐世界的美妙动人。

四、创造美——说写

审美教育不仅要求我们引导学生感受美、品味美、鉴赏美,同时还要求训练学生表达美、创造美。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可通过说和写两个途径,激励学生创造美。

当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是令人忧虑的,高中学生表达不清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在进行口语交际能力训练中,要针对学生口语上的弱点进行,同时也要让学生以一种审美的心理来对待口语训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要求学生:一是语言美,就是用语言要准确简练,文明得体;二是仪态美,发言时要态度自然,热情大方;三是主题美,就是注重内容的思想性和审美性。四是逻辑美,发言要条理清晰,思路严密。通过对这样的训练让学生用口语表达美的神韵和思想,获得美的熏陶和感受,也是一种美的创造。

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基础上自然会产生表达美的冲动和写作激情。除了口头表达外,写就是表达审美情感的最佳途径。此时教师要及时抓住时机,让学生记下自己对事物的美的感受。“我手写我口”学生想的说的和写的都一致,文章自然会生动传神,情真意切,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自由作文,尽情抒写生活中的真、善、美,鞭笞人生中的假、丑、恶。学生拥有了较广阔的写作空间,比较容易创作文质兼美或创意的文章,从而进—步激发写作的兴趣。教师还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贬恶扬善的同时强调思维的独创性、发散性和新颖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教师可利用课堂时间向学生推荐选读报刊杂志上的美文:朗读交流学生文中佳作,扩大和阅读空间,使学生获得审美情感的愉悦,进一步激励学生审美创造的欲望。当学生审美创造的情感和兴趣激发起来时,他们就—定能够在写作中创造美。

课堂教学中美育活动设计还必须处理好几个问题:

1、教材的智力因素和审美因秦,教学中的审美不能脱离教材和教学任务单独进行,应渗透在各知识点、能力点的接受、掌握过程中,与知识教学同步进行。应着眼于从教材内部发掘和发现审美因素,着眼于课堂教学任务系统中确立与之相应的美育子目标。

2、教学生的美育和德育。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借助语言审美教育的情感陶冶、精神体验、趣味滋养、道德评价等渠道进行,使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具有情感性、艺术性,减少强加性和说教性。

3、教师与教学中的美育。教师确立教学审美化的意识,从学科的课程学角度把握教材和教学,即把学科教材与教学置于更广阔的人类文化和社会审美背景之中,理解教材的文化内涵和教学的养成功能,以降低应试型的知识传习强度,增强素质型的学养培育力度为目标,设计审美化的教学。

总之,语文课是最有审美价值的课之一,语文课应当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理想,让学生学会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因此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应作努力。只要我们敢于探索,勇于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我们相信,语文教学将会有新的起色,语文课将会变得充满活力,充满生气,充满情趣和美感。

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参考文献:

6.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 篇六

达尔文认为:“欲使自己的智力和道德心理得到健康和保持,必须从儿童朝代就重视美育的训练,美育是完善人格得以成立的基础。”小学美术是美育重要组成部分,美术课的目的正是为培养学生以一种独特的审美的艺术眼光来观察美、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

那么,如何通过美术课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使之具有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呢?

一、寓绘画内容于故事之中,以激发发现美、创造美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有了兴趣,就会乐在其中。小学美术课首先应注重培养对 美术的兴趣,这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大都受兴趣的支配,是学习的主要动力。

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成为轻松、愉快的乐园,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前提。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喜爱故事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不仅喜爱听故事,也喜爱看故事、讲故事。根据孩子的这一生理和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尝试把美术课的内容寓于故事之中。达到所定的内容能够引人入胜。

比如上《龟兔赛跑》一课,我就告诉学生乌龟和兔子要举行跑步比赛,请小猴做裁判。接着我叫一高一矮两位学生,说兔子和乌龟的个子就像他们一样,究竟谁会获胜呢?于是大家争执开了,有的说:“冠军非兔子莫属了,你看兔子那么高大,它的一步就有乌龟的好几步”,而有的却说:“不,乌龟准会赢的。”我说:“比赛开始了,的确,兔子快多了,当它离终点只剩10米左右时,回头看可怜的乌龟边它的一小半路都没跑完呢!于是 它洋洋得意,心想:这回可赢定了,还是靠在对边歇会儿好了。讲到这儿时我结合挂图,问学生:“兔子这么骄傲,而乌龟又那么慢,究竟谁会获胜呢?”让学生继续将故事讲下去,有的说乌龟跑和满头是汗,但它不灰心,终于超过了还在睡懒觉的兔子,有的说当乌龟一鼓作气跑到终点时,小兔也紧追不舍,可小兔还是失败了,因此小兔哭红了眼睛;还有的说小鸡小鸭们早已抬来了幅“骄傲人落后”的标语放在终点那......就这样,学生的思维可活跃了,作画的兴趣也被激发了,画出的画千姿百态,颇具童心。

又如《节日的餐桌》这一课,让学生通过回忆,把过节时所吃的美味佳肴,根据记忆画出来。再进一步经过联想,用自己的画设计一桌丰盛的节日筵席,既有趣又好玩。

由此可见,趣味犹如磁石。紧紧吸附着孩子们的心,整个学习过程就会显得轻松、活泼、兴趣盎然。

二、重视培养感觉能力,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

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有人能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而有的人对美视而不见无动于衷。随着学生趣味性提高,就应培养其发现美的能力。有所感觉才有所发现。感受的培养通过人体的不同器官,或审视、或触摸、或品尝、或闻来获得,有了好的感受,才能使画有灵魂,有扑面而来的微型机。因此,在小学阶段,就应重视感觉能力的培养。

为上好《金鱼》这一课,我专门准备了一口金鱼缸,让每个学生亲自上来用自己的手来感觉水中游动的金鱼,体会一下机灵的金鱼从手中轻盈地滑过去的那种感觉,从中培养学生的触觉能力。

马蒂斯说过:“创作始于观看,而看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一种努力。”就如上《窗口》这课,课前我就让学生从各个方面去观察,如从家、学校、车、船、商店的各个窗口,你能看到什么?哪些是主要的事物,同一个窗口也要多角度地去观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每一个小部分,并且针对每个窗口的窗外、窗台上、窗内景色和物品。其中有室外的高楼大厦、繁忙景象,充满活动的自然景色,窗台上可爱的盆花、玩具、父母的工作台、金鱼缸里自由自在的金鱼等,提示出一连串的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作欲,并有所取舍地来作画,感受了生活中美的东西。懂得大方、鲜明、顺眼就是美,开始形成了健康的审美观。这样不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提高其审美水准。

三、在自由自在的作画中,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而学校中的一切教育目的无非是为培养富有创造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而打下牢靠的基

础。而运用情趣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提高,最终也是为这一目的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其创造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想培养学生对客观事物产生新奇的注意,以新颖的眼光,用与众不同的方式去认识

和处理事物,充分发挥其个性的创造力,就不能太偏重于技法训练,过高要求“画得象”的作法,只会束缚学生的手脚,降低他们的趣味性。

因此,让学生自由自在作画,用画画表现自己的情感,并随时表扬作业中发挥得好,进步显著的学生,以作业讲评和举办小小优秀作品展来增强他们的信心,然后在关键时刻根据少儿的性情,画面的需要和一些技法的运用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因材施教。这样一方面能提高他们作画的兴趣,使他们无拘无束地自我的心理空间中进行创作;另一方面使知识和技法慢慢地渗透给学生,培养了其观察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并能由浅入深地进行训练。生活赋予我们许多灵感。学生们作品与其创造时时启发着我,作进一步的升华。我上“布贴画”这一课是因为上了“树叶拼贴画”之后发现学生在作业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华,趣味性强,创作余地大,学生的兴趣仍有得以延伸的需要。于是我就先让学生看到自己作品的成功,进而享受到成功的快感,激起学生学习,再学生的愿望。这样有的学生拼贴人物,有的贴风景,或是静物等。无一雷同,尽管有的是离奇的,但充满幻想,有自己的个性,不失天真之美,具有一种成年人望尘莫及的魅力。

7.发现美表现美 篇七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习作”:选一幅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 先跟同学说一说图画的内容, 再写一写你选的或画的画。注意用上平时积累的词语。写好后读给同桌听, 根据他的意见认真改一改。再把习作和图画一起贴在教室里, 请大家欣赏。

拓展思路

你发现了吗, 秋天多美呀!金黄的原野、各色的鲜花、滚熟的瓜果、饱满的豆荚……真惹人喜爱!拿起笔, 画一画, 写一写, 把美丽的图景表现出来吧!

习作提示

怎样写出你收集或所画的美丽秋景呢?

1. 按照顺序。

你可以根据图画的布局, 选择合适的顺序写。如由远及近、从上到下, 或从中间到两边、从四周到中间, 或先整体后部分, 或一部分一部分地写;也可以根据图画想象出一天的早、中、晚或一季的初、中、末各是怎样的, 然后按照时间顺序来写。这样, 文章有条理, 别人了解得就清楚。如一位同学写:“天上, 一群大雁往南飞。果园里, 红彤彤的苹果像一个个灯笼高挂在枝头, 晶莹的石榴像一张张胖娃娃害羞的脸绽放着笑容……花园里, 菊花尽情开放, 阵阵幽香飘来, 使人觉得神清气爽;树上片片金黄的叶子飘下来, 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漫天飞舞, 顽皮极了。最令人注目的还是田野里那一派丰收的景象, 一层层金色的稻浪涌向天边……”小作者按方位顺序, 从天上写到果园、花园, 最后写到田野, 条理清楚。

2. 写出特点。

图片上有哪些景物?最醒目的景物是什么?它们的位置、形状、大小、姿态、色彩怎样?你还可以想想它们会发生什么变化, 会发出什么声音。把这些都描写透了, 景物的特点就鲜明了。如一位同学写:“秋天里的枫叶像一个个手掌, 黄黄的白杨树叶就像一把把小扇子, 多美呀!”两个比喻, 把秋天落叶的形态、颜色描写得形象逼真。

3. 词句优美。

8.让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 篇八

小学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表现生活美。要表现生活美,首先就要让学生学会发现生活美,感受生活美。小学作文指导应加强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让作文指导更贴近生活,让学生的作文很好地、美美地表现生活。

一、观察生活,发现美

小学生生活阅历虽然简单,但他们都生活在真实的现实世界中,经历了他们这个年龄所特有的生活,也会有他们特有的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有些事也曾经让他们热泪盈眶或悲痛万分,只是没留意。因此,要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就要引导学生留心生活。

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在作文指导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接触千姿百态的自然,多接触丰富多彩的社会,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把所见所闻描述出来。六一节,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六一庆祝活动的前一天,我就事先布置了任务:庆祝完节日,看谁能把活动的流程细细的说出来,并且有奖励。待到活动开始,只见我们班的大部分孩子目不转睛的盯着主持人,那专注的神情比上课还要认真,极个别的孩子还带了小本子记录。我知道:我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活动结束后,回到教室,孩子们争先恐后的举起他们的手,想得到奖励。我趁机抽了两个平时不太认真的孩子,他们对答如流,也得到了他们想要的……这更加激起了其他孩子的兴趣。不过我提高了要求:如果能用上平时你积累的好词好句来说说活动,得到的奖励更多。听到这,一部分孩子怏怏的把手放下了,另一部分想把手抽回去,却又不想放弃得奖励的机会。见此状,我带头用一句话做了示范,在我的鼓励下,终于有孩子自信满满的举起了手,虽然语言组织的不是特别棒,但已经跨出了一大步,也给其他孩子作了一次好榜样。接下来的时间里,发言的孩子变得多起来,尽管有的孩子用词不当,但至少他们敢说了。就这样,一节课40分钟不知不觉过去了,我给每个孩子布置了这样一次作业:就这次活动写一篇相关的作文,字数不限,内容可以是心得体会,可以是让你觉得难忘的一个场景,还可以是你喜欢的一个活动环节等……第二天,孩子们的作业反馈比以往的效果都要好。

其次,要注意引导学生记录生活。我校校园内种植了许多四季桂花树,每当桂花花开,清幽甜润的香味弥漫整个校园。学生几乎天天与桂花树生活在一起,他们闻到了花香,却很少有人仔细留心过花,更没有思考过花的特点,所以写起桂花树来仍然感到无话可写。我启发孩子们:桂花树对生长所需的环境有什么要求?花的香味有什么特点?它对人有什么益处?花开花落过程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启发,激活了部分学生平时沉淀在记忆中的生活积累,孩子们就感觉有话可写了。

最后,要注意引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积累素材的方式有多种:可以引导学生把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分门别类用日记或片断形式记下来,也可以用小卡片的形式摘录下来,还可以开展比赛活动等等。通常,每学期伊始,我都要发给孩子一本专门记随笔的这样一个笔记本,让他们随时随地都能记录下生活中的各种发现,感悟等等。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营造作文氛围,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学生只有动手记下生活素材,在作文时才能做到有事可写,才有可能写出血肉丰满的好文章。

二、体验生活,感受美

小学生的作文尽管稚嫩,但往往是最富有真情实感的。在小学作文指导中,要把引领学生对生活的体验,看作是作文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要引领学生多参与,增强对生活的体验。如:写一次难忘的活动。好多孩子看到这题目,提笔就写:我和谁,谁,谁一起参加了什么活动,活动中我们怎么样怎么样,千篇一律,没有一点真情实感在里边。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就一定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促使儿童广泛地接触生活,增强他们对生活的感悟。本学期,我们班举行了一次植树比赛。阳光明媚,春暖花开,孩子们排着整齐的小队到河边植树。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带着各种各样的树苗、工具,有说有笑的进行了一次植树的亲身体验。他们从不懂植树环保到精心呵护小树苗成长,从不懂得付出到怀着一颗期盼,感恩的心生活,这中间,是一次质的飞越。如果不是亲身体验,辛劳付出,怎会悟得真情实感?学校、家庭生活的丰富多彩、社会活动的千姿百态,都会在孩子面前展开一个更绚丽的世界。他们若把自己视为其中的一部分,成为生活的参与者,必然会对生活产生自己的感受,写出来的文章也就会有更多的真情实感。

9.开源引流挖掘美 品词析句欣赏美 篇九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美育就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美育必须通过自己的途径和方法来实现,也就是说,美育要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潜移默化地感染人的感情,陶冶人的心灵,使人的思想情操得到健康成长,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也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

语文丰富的教学内容,蕴涵着许多审美因素,教师要义不容辞地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用美的方法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以艺术化的手段启发受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从某种意义上说,缺乏审美教育的语文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缺乏审美意识的学生是不健全的学生。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呢?

一、深钻教材,挖掘美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所选课文大都是名家名篇,一套语文教材就几乎包含了美的各个领域,表现了美的各种形态。美的因素比比皆是,既有丰富的内容美,又有精妙的形式美。我们应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或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使之具有美的特征,并在教学时通过自己的讲课艺术引导学生去发现、感知和欣赏。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意识地将美育渗透于教学之中。

1、大自然的美。小学教材中,如《第一场雪》可以领略到铅云密布、雪后初晴的意境美,体会绘声绘色美,绘动绘静美,绘景绘情美;《燕子》一文可感受到光彩夺目的春景美,可感受到燕子飞翔时的动态美,可感受到停歇时的静态美;《桂林山水》的清、静、奇的美;更有《月光曲》中如梦如幻,仙境般的柔和之美;《趵突泉》、《乡下人家》《秋天的雨》《荷花》„„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赏心悦目、令人陶醉的自然美。

大自然为作者提供了无穷尽的素材,经过作者的审美处理,给人的印象往往比自然更美。这些自然景色,不但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而且还陶冶了学生爱美的情操。学生在学习了这类课文后,自然而然地会受到美的熏陶、激励,从而想要去开拓、去创造、去争取光辉灿烂的未来。

2、社会生活美。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由人创造的社会生活中的物质、精神才构成了这美丽可爱的世界。小学教材中,还有许许多多人物形象,其美好的行为、崇高的思想和高尚的情操,早已跨越历史长河,为人们所公认和缅怀,并已形成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各无限的美好的价值。

如《晏子使楚》表现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中彩那天》反映的是一个普通工人诚信的崇高的精神世界;《桥》这篇课文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光辉形象;《尊严》是让学生学习哈默的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这一类写人记事的文章,教学中从人的神情态度、情感行为等细致的分析,人物的高大形象刻画于学生脑中,使学生从中吸取无形的力量,理想、情操得到升华,灵魂得到净化,进而对人物形象产生仰慕学习的愿望,以至于行动。

3、诗词韵律美。古诗文是汉文化的精髓,是语言的艺术,是智慧的结晶,是思想的光辉。无论是描景记事还是写人表意,无不触人心思,怡情自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挖掘古诗文教学的审美点,古诗除了栩栩如生的形象,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还有自己的特有韵律美。教师要把学生带到诗的意境中去,认识美,感受美,激发他们的情感,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能很自然地感受到古诗文的韵律美。

以上是根据教材的不同题材,发掘美育因素,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达到会创造美这一能力,其中一个关键就是要先学会鉴赏美!

二、品读领悟,赏析美

1、创设情境感受美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在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已成为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一种美育方式。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借助各种教学设备,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精心营造美的情境和美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在美的熏陶中感受美、欣赏美。如《桂林山水》图文并茂,文质兼美,是融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于一体的美育好教材。在教学时,可以首先运用幻灯或教学挂图,引导学生欣赏画面,同时播放音乐,创设情境交融的意境,让学生初步感受桂林山水之秀美。

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学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2、引导诵读体会美

大凡名篇佳作,无不寓托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和浓烈真挚的思想感情。而美读正是通向作者情感的一座桥梁。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叙事抒情文章最好还要美读,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以意逆志,设身处境,激昂处还他那个激昂,委婉处还他那个委婉,诸如此类——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范读、配乐读、自由读、引读、齐读、比较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作者丰富优美的情感,从而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使他们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获得启迪和教益。

如《观潮》一课,教学重点部分“潮来之时”,首先让学生自读、理解,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给学生自悟的机会和空间。接着指名读、评议、反复读。然后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老师读时表现。再让学生模仿观潮的沸腾人群,跳着、叫着、挥舞着手等行为。最后再引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使他们置身于其中,充分感受潮来之时“浩浩荡荡”、“人群鼎沸”、“山崩地裂”的壮观场面。

3、利用插图陶冶美

因为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因此,美感的获得,在于对形象的感知。有些课文,学生可以依据语言文字,经过想象,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得到美的享受。有时仅凭文字的叙述,呈现形象不鲜明具体。这时可借助插图,把文字内容转化为视觉的画面,更能使学生直接产生意象整体,以达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的目的。

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中写“董存瑞托起炸药包”那一段文字描述,学生很难形成清晰的意象,唤起美感。教材以图辅文,凝固瞬间。教学时,通过对插图的欣赏,能使学生获得主人公的整体的形象感知,理解他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舍身为国的品质,体会包含其中的壮美和崇高,受到心灵的震撼,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理解力将同时受到良好的训练而发展起来。

10.抒情作文:发现美 篇十

生活如此:有了希望,便有了失望,(这就是结果)。失望过后,我们又满怀希望去等待最终的结果,可最终的结果却令我们大失所望,在一次次地失望与希望后,我们学会了等待。

在等待中,我们渡过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黑夜。渐渐地,在等待中,我们又重新发现。原来。结果并不是最美的.,最美的是在开头与结果之间的一部分—过程。因为在等待中,我们走过了喜怒哀乐,走过了太阳的东升西落,走过了春夏秋东,走过了人生。

人生像一杯美酒,让我们慢慢啜饮,品尝,当我们尝尽了酸、甜、苦、辣之后,最终的结果只不过是一个句号而已。不过是人生结结尾是谈谈一抹。但我们却更多地注视结果,从而,忽略了过程的美丽。

11.在音乐欣赏中感受美、创造美 篇十一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感受;创造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学生感受到的美无处不在。思想品德课上,一个个闪光的人物,一件件感人肺腑的事迹,塑造着学生心灵之美;语文课上,一篇篇精美的佳作,给人以中华民族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之美;数学课上,小小的阿拉伯数字,点、线、面构成的几何图形,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妙之美;体育课上,跑跳投拍,让学生享受着健体之美;美术课上,勾画描涂,使学生享受着五彩缤纷的画图之美……学生在美中求知,在美中探索,在美中创新,在美中快乐。美,让学生走入知识的海洋,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让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

如何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使学生充分体验音乐艺术的美,被音乐作品所表达的艺术之美所吸引、所陶醉,使音乐艺术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学习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呢?

通过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我认为:音乐艺术不仅是声音的艺术,也是听觉的艺术,欣赏教学的中心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倾听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听觉能力以培养学生听懂节奏、力度、速度、情绪、调式、调性等音乐要素所描绘的音乐形象及其在主题内容中所起到的作用。

通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让学生体验、感受音乐作品的艺术之美。通过挖掘音乐教材中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去倾听、去体验、去感悟、去想象,力求从音乐欣赏中获得美。

一、让学生了解乐曲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欣赏欲望

音乐欣赏主要是一种要求很高的认知活动。听音乐不能单纯地停留于情绪或情感的领略,因为这种片面的追求音乐情感的变化是很不够的。由于音乐的音响运动对学生生理上给予刺激,唤起他们的情绪波动,进入一种与自己经历的生活相似的感受,产生某种满足。但这种理解与体会是有局限性的,难以扩大深化。我们若能让学生认识到一部音乐作品中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以及这部音乐作品在社会上的反响、声誉等,在听赏音乐时就可以理解作曲家为什么会这样表现音乐作品,作曲家主观所想表现的情绪是什么?感情的理解就会深入,就能够体验到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

例如,在让学生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我首先向学生介绍《春江花月夜》多次易名演变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这首乐曲是经几代音乐家千锤百炼的艺术精品;向学生介绍这部作品是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名作《琵琶行》中的诗句“洵阳江头夜送客”而命名。然后,向学生介绍外国报刊曾评论中国广播乐团在德国演奏此曲时的景况:“台下的听众静极了,大厅里仿佛空无一人,瞬间的寂静,随之而起的是暴风雨般的掌声。”最后,我再通过多媒体电教手段向学生展示《春江花月夜》的美术作品,出示精心设计的富有诗意的十个小标题,在播放乐曲的同时展示主题音乐的曲谱,通过形象具体的画面、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乐曲的内容,让学生在美的画面里、美的语言中倾听着美的音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欣赏欲望和学习热情,感受着这部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从而进入到艺术的情境之中。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

音乐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提高艺术的鉴赏能力,提高整体的音乐文化素质。在音乐欣赏课上,我们无论是用素材对比法、悬念设疑法,还是名曲逸闻法、律动参与法,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融入艺术美的情境之中。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有感情地视唱《春江花月夜》中的主题音乐,从中感知旋律美,进而逐段欣赏、逐段分析。在寓有诗情画意的小标题显示下,学生通过视觉表象和听觉表象的联系,从乐曲中感受并辨别出各种乐器所演奏出的不同音响效果,加深理解各段主要内容,真正感受到优美抒情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和精致细腻的配器。学生在美的熏陶中体会到了音乐艺术的美,进而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操。

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展现音乐艺术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在音乐欣赏审美过程中,每个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都参与了音乐的再创造活动。这种“再创造”更为灵活、丰富。在审美教育中,学生对美的事物的体验、审美的过程,也是联想、移情,进行形象思维的过程。

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联想与想象是学生需要具备的一种能力。联想是智慧的桥梁,想象是智慧的翅膀,美的欣赏和创造都离不开想象。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调动学生创造性想象,使学生能对原有形象的意蕴加以新的发挥和开掘。因此,在学生理解了音乐语言之后,我注重启发学生广泛的联想与想象。

如,欣赏轮唱歌曲《保卫黄河》时,那震撼人心的曲调,铿锵有力的节奏,刚毅自信的感情,大气磅礴的多部轮唱,使学生联想到:一泻千里的黄河在咆哮,人民保家卫国的决心犹如黄河之浪怒滔滔;我们仿佛看到不论是在万山丛中,还是在青纱帐内,游击健儿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抛头颅、洒热血,挥动刀戈而战斗的英雄形象!激昂的情绪,高亢的歌声,引起了学生内心的共鸣,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

又如,欣赏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由“悦耳”到“赏心”唤起学生对美的歌颂与创造。学生把听到的音乐通过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音乐开始了,很低沉,很小;再听,还是低沉,声音大了;聆听,不再低沉,声音很高亢,好像可以摧毁一切;用心去听,黑暗的社会,暗无天日的沙皇统治,看看那些纤夫,衣衫褴褛,精疲力竭,面无光彩,到了一种可怕的地步,有的低头拉纤,有的遥望远方,莫不是在遥望一种希望!是在向往一种平等!拉的哪里是纤!分明是在把黑暗和不平等拉向悬崖!就像歌中唱的那样‘穿过茂密的白桦林,踏进世界的不平路,我们沿着伏尔加河,对着太阳唱起歌,哎哟嗬,哎哟嗬,拉完一把又一把!’他们的黎明就要到来了,远方的天空已经泛起了曙光!此刻我已明白,夏里亚宾是在蔑视那肮脏的统治,是在蔑视一切罪恶!静听,声音再次变小,但已不再低沉,那一声声对解放的祈祷,那一句句对苦难的呐喊早已响彻心底……”一首好的乐曲给学生带来无穷的想象,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唤起学生感情上强烈的共鸣,进一步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与恬静之美,感受到祖国的美,促使学生的思想情操更趋高尚,使学生从艺术美升华到心灵美。

总之,音乐艺术作为艺术形态的一种反映,是采取独特的形式来表现和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从而进一步发挥认识、教育和审美的功能。音乐欣赏教育就是以音乐艺术的独特形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的兴趣不断强化,水平不断提高,真正使学生在情感上达到愉悦,真正喜欢上音乐欣赏课,使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感受美、创造美。

12.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 篇十二

一、在阅读范文中充分感受美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 所以课文内容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 而阅读范文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 树立美的意识, 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1.激 发美的情趣

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 指出一种导向, 即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 为其接受机制营造美的氛围, 引导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实践证明:朗读课文是激发情趣的关键。通过朗读, 课文中的美学意蕴得到了初步揭示, 美学价值得到了相应开掘。

2.树立美的意识

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 潜移默化中逐步确立的。教师要分外珍惜, 精心呵护, 在阅读范文上下工夫, 花气力。阅读范文既要有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 更要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如前者是导径的灯, 后者则是寻路的杖。学生在寻路之时则能把教材中优美的诗歌、散文, 动人的小说、戏剧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 体味出作品的美感, 从而进入作品特定的意境, 达到“目视其文, 口发其声, 耳醉其音, 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 积极主动地发现美, 感受美。

3.增 强美的感受

范读不仅要再现课文的情境, 更要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只有真正体会到课文的情感, 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中学生正值青春萌动期, 内心世界一刻也不会平静, 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 强烈的感情共鸣, 适时的情感宣泄, 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因势利导, 使其从作品中吸取营养, 产生爱心, 生发美感。比如课文《春》, 教师通过舒缓、欣喜的语调, 再现了坚韧的青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璀璨的春花等形象, 使学生感受到了春天的美景。

二、在课文分析中正确鉴赏美

中学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如苏州园林的优美, 松树风格的崇高, 小桔灯的朴实, 等等。教师通过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 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 引发学生想象, 另一方面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 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1.抓 住美的语言

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 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如《荷塘月色》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 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喜悦, 交织着淡淡的哀愁, 而这种朦胧隽永的情绪都是通过对荷塘及月色的描写传达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 高处丛生的灌木, 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 象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韵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当教师讲析这段文字时, 一幅光彩相间、淡雅朦胧、明暗相宜的月色荷塘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语言的中介使他们感觉到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 引发了想象, 生发出了喜悦和满足。这正是美的语言产生的奇妙效果。

2.抓 住美的形象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 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 她外貌温柔美丽, 心地慈爱, 爱孩子, 关心孩子的甘苦, 及时为孱弱的孩子排除痛苦悲伤, 是一位老师的美好形象, 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再如《背影》中的父子情, 《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 均是通过生动而丰满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 这些都是课文审美鉴赏的关键。抓住人物形象, 并深刻体会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情感, 细心揣摩, 反复品味, 必能使学生作出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 从而使审美鉴赏跃上一个新台阶。

3.抓 住美的意境

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课文《荷塘月色》的重点就是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 让学生想象出在清幽、寂静的夜里那流水一般的月光, 月光下那绰约多姿、清香四溢的荷花, 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淡雅。之后在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的基础上, 启发学生联想, 你可曾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意境。于是作品的艺术美唤起了学生心中对生活美的回忆, 从而加深了对《荷塘月色》作者创设的意境的理解。再如“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给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提供了广阔空间, 通过教师的分析点拨, 学生读着这雄伟的诗句, 仿佛看到了历史上的无数英雄豪杰, 为中华民族的兴盛和发展英勇奋斗的雄姿。通过联想和想象, 学生不仅感受到诗人描写的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奇景色, 还看到一条历史人物的丰满画廊, 进一步鉴赏词句的意境美。

三、在说写训练中创造美

一个人的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其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决不能光用教师的范读和讲析代替学生的朗读和理解, 用教师的鉴赏代替学生的鉴赏。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 使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要加强对学生的表情朗读, 创造性复述, 演讲辩论等方面的指导, 做到音质悦耳, 诵咏清晰, 韵律和谐, 言之有序, 言之有物, 言之有情。要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 以说促写, 以读促写。在讲读课后, 安排同类体裁、题材的训练, 引导学生在语言表述、结构安排、主题表达方面对范文从模仿入手, 进而达到独创的层次。如学完《我的老师》这篇课文后, 随即布置同题作文, 要求学生按照范文仿写。同学们以饱蘸情感的笔触, 描述了全国劳模、特级教师李庚南严父慈母般的形象, 赞美了她对工作认真负责, 对学生关怀备至的高尚情怀, 表达了对李老师的一片挚爱之情。

中学语文中的审美教育既是一种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教育, 又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才能把美育工作做得更实更好。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 并通过阅读范文、分析内容、说写训练等各种形式, 帮助和指导学生充分感受美, 正确鉴赏美, 准确创造美, 这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 推动学校素质教育, 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围绕引导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展开论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范巍美.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课堂的创设[J].中学教学参考, 2010 (34) .

[2]刘福柯.创建语文课堂的精彩[J].云南教育 (中学教师) , 2010 (12) .

上一篇:六年级国旗下老师讲话下一篇:语言文字表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