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

2024-06-17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共9篇)

1.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 篇一

第十一届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

参赛学校:叶城县职业高中

题 目: 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职业生涯规划

参赛学生:麦丽克木·艾山 指导教师: 李长欣

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职业生涯规划 第十一届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

前言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并非都能如愿。了解自己、有坚定的奋斗目标,并按照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计划,才有可能实现成功的愿望。这就需要进行职业生涯的自我规划。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方略,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结合十九大报告精神,作为新疆叶城县职业高中的一名学生,我备受鼓舞,也制定了自己的关于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自我评估

我的性格特点是开朗,热情!善于观察!体贴细腻,自我感觉审美观还不错!我从小就非常喜欢打扮化妆,也很注意自己的形象,虽然自己摸索也没摸索出什么名堂,但现在很幸运能进入到叶城县职业高中学校并如愿以偿地学习了自己喜欢的美容美发这个专业!

二、职业生涯机会的评估

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我们新疆有新疆的特色,不同的民族习俗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特色,我的家乡相对来说,还是不太开放,思想守旧,因此,太夸张和太新潮的发型在我们南疆还是不会让大多数群体接受。另外一方面,国语水平还没有完全普第十一届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

及,虽然从上到下都在抓国语教学,但还是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我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学好国语,以便掌握更多的有关专业方面的知识,并为日后的创业打下语言沟通的基础!

三、确定职业发展目标

俗话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是人生的起跑点,反映着一个人的理想、胸怀、情趣和价值观。我的职业发展目标就是将来上新疆职业大学,并在大学中进一步深造,继续学习我的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在更高的学府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观和艺术情操!

四、选择职业生涯发展路线

在职业目标确定后,向哪一路线发展?我的选择是:先走技术路线,就是先学好自己的专业技能,夯实专业知识,在技术熟练并成熟的基础上,再考虑自己如何创业拓展,如何转入管理路线!

五、制定职业生涯行动计划与措施 职业生涯的短期目标: 1 学好国语,掌握每日三句话 具体措施 :多读、多写、多背、多听 2

每日练好美发与形象设计要求的基本功

具体措施 : 练习站功,练习手指、手腕的灵活度 第十一届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 牢固掌握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的理论知识

具体措施 :认真做笔记,并熟记理论知识要点 4 学习电脑知识

具体措施

:练习盲打,把电脑基本功掌握扎实 职业生涯的中期目标: 上职业大学,继续深造,同时学好国语,循序渐进,特别要学好口语和听力练习

具体措施

:用心上好国语听力课和口语练习课,平时聊天也用国语聊。继续练好美发与形象设计要求的基本功

具体措施

:重在坚持!练习站功,练习手指、腕了灵活度 3 理论联系实践

具体措施

:将笔记随时带在身边,随时理论结合实践 4 熟练电脑技术

具体措施 :熟能生巧,多练习,把握每一次上网机会,不虚

度时光。

职业生涯的长期目标: 学好国语,日积月累,增加国语词汇量!

具体措施 :多读、多写、多背、多听、多说、多看、多想!第十一届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 坚持 练好美发与形象设计要求的基本功

具体措施 :重在坚持!练习站功,练习手指、手腕的灵活度。3提高审美情趣,提高服务意识。

具体措施 :进修,研修,交流、问卷、实践。4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积累经验。

具体措施 :善于总结,做到老学到老,最好有自己的笔记或书籍。

5创业、发展、拓展

具体措施 :在技术成熟之后,开始开店创业,并进一步发展壮大,拓展到其他的如影楼化妆、开办培训班等!

六、评估与回馈

针对以上的行动计划与措施,我的短期目标和中期目标都有望实现,因为我现在很努力,因为我现在有了前进的方向,因为我正在朝着目标奋斗呢!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很多,有的变化因素是可以预测的,而有的变化因素难以预测。但只要我不放弃,只要我能坚持我的努力方向,我相信,我一定可以实现我的奋斗目标!加油!

2.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 篇二

1 何谓场地、基地分析和场地设计?

首先阐明相关概念,有助于进一步学习内容的展开和深入。在这里“场地”、“基地分析”和“场地设计”是三个核心语汇,分别强调了不同的对象本体及其工作内容,却又息息相关,共同组成了建筑设计的重要基础。

1.1 场地

广义上讲,场地可指基地中所包含的全部内容所组成的整体。建筑物、广场等都是场地的构成元素,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包括五种基本要素:建筑物、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绿化景园设施以及工程系统,其中建筑物处于控制和支配地位,交通系统则起到连接体和纽带的作用,绿化景园设施是必要的补充与平衡。

狭义上讲,场地是指承载某种建设活动的“平台”,一般来说,是指用地红线范围内的物质环境。但用地红线范围外的环境,往往也成为影响建筑设计的重要因素。

1.2 基地分析

基地分析是在客观调查和主观评价的基础上,对基地及其环境的各种因素作出综合性的分析与评价,使基地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基地分析属于场地设计的前期部分,分析结果将作用于总体布局。分析的范围可分为:区位环境、周边环境以及基地本身环境三个层次。

基地本身环境可以理解为狭义的场地所指范围,包括地形地势分析、地表植被分析、景观资源分析、排水类型分析、土壤承载分析、日照分析和小气候分析等方面的具体内容。经过分析,将自然因素、气象资料、人工设施、现状景观等环境因素的分析结论叠加后,得出分析和评价基地的综合性资料,直接指导下一步的建筑设计展开。

1.3 场地设计

场地设计是为了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法规规范的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场地设计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了建筑物单体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

2 场地对建筑的影响要素

场地和建筑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对场地特性的深入挖掘和巧妙利用,是创造性地进行建筑设计的前提之一。在教学中,重点介绍场地内包含的要素类型,让学生明确设计需要关注和考虑的多重因素,掌握分析的角度和方法,明确各要素的影响范围和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和作用。

2.1 自然要素

自然要素可以看作是场地的先天条件,包括基地地形、排水条件、场地地质、水域、原有树木、噪音、阳光等方面。作为承载建筑的物质平台,对建筑设计的制约作用较为突出。教学中要立足以上八个具体要素,结合客观实例,一一分析其形式和作用。

其中突出以下内容:

(1)基地界限形态对建筑单体的形体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尤其是不规则的基地边界对建筑物形体可能有决定性的作用,以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的设计过程为典型代表;另外,基地的边界与其内建筑群的组合关系也会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效果,作为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更要加强建筑群体组合设计的手法和空间感受能力的训练,并有意识地关注建筑物对城市空间的影响,从而体会建筑和城市的微妙关系。

(2)基地地形的种类及分级,不同地形的处理态度及不同地形下平面、剖面的基本设计手法及其所形成的不同空间效果,了解建筑物对地形的反作用。在基本掌握相关技术手段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形成对待地形的正确态度,以便在未来的设计工作中,妥善控制人、建筑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布达拉宫和六甲山住宅为例,加深学生对地形因素的理解和印象,并使其对设计产生激情和信心。

(3)场地排水条件和地质条件对建筑选址的制约性和有效的应对措施。首先明确建筑物应避免选址于泄洪区和低洼地,以及地质承载力较弱的地区,继而介绍必要的隔水设施和地基处理类型。使学生对建筑设计认识更为全面,除了艺术性地塑造空间、氛围外,还要关注使用、施工等的技术性要求。

(4)基地内部及周边的水域对设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是挑战更是机遇。结合流水别墅和学生已有的建筑设计经验,列举水域处理的方法,包括保留、避让、引入等,及其形成的不同空间效果。通过大量实例,打开学生的眼界和思路,在学习的阶段给他们较大的空间,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尽可能地利用“水”,赋予建筑以灵性。

(5)基地内原有树木应尽量保留。可借助它们进行功能分区,对树木可采取包围、穿插、避让等具体措施,将树木有机地融入新建建筑(群)。

2.2 人工要素

场地的人工要素这些非自然形成的基地条件,可以当作是建筑成长的外部环境,包括原有建筑、市政设施、基地内外交通及停车系统等方面。

(1)基地内原有建筑要慎重对待,尽量保留利用,这样既经济,也保留了基地的历史信息。对原有建筑可通过分区、提取原有要素、协调出入口或外部空间等手法,使新旧建筑有机融合。在这一部分的内容讲述中,适当引入文脉传承的理念,使学生初步形成创作传承文化又富于时代气息作品的设计理念。

(2)基地外的交通常常作为划分空间的边界出现。而基地内部的静态交通,尤其是地面停车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场地的总体布局和交通组织,并对建筑物的内部流线组织有重要的作用。另外,着重强调车行出入口选择的基本原则。

建筑的生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里我们只看一下场地在设计中所起的作用。只有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同时符合场地特性的建筑设计才可能成为不可替代的杰出作品。

3 建筑对场地条件的应对

在开始面对一个设计任务时,首先考虑并分析基地的各项因素,掌握场地的特性,继而整理出潜力条件和限制条件,并设法利用潜力条件,尽量解决限制条件。对于场地的分析是建筑设计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阶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物大致的发展方向。

需要重点强调的是,作为未来的规划师、建筑师,学生必须在一开始就意识到:建筑建成后,将成为场地内的一个新要素,与其他要素一起形成新的空间、场所。因此务必在设计初期和过程中,就慎重考虑建筑对场地及其周围环境的影响,才能使建筑更好地融入环境,增强建筑与场地、城市的整体性。

将基地分析的结论与设计的功能、目标进行对照,从中生成一系列初步的边界条件和可能性的组合。其中虽然包含主观的判断,但更多的是理性分析。这是一个以分解为特征的将笼统的概念或任务场地化的过程,抽象的题目将被附加上场地的条件而化解成独立、具体而大小不一主次有别的设计单元,在最终的结果里它们将转化为新的有机体2。在这个过程中,人的需求将被引入,真正实现场地向场所的转换,体现人本主义原则,建筑设计工作才具有真正的主题和意义。

当今建筑设计的教育应该已经不再是单独地表现比例、尺度、均衡等形式美的原则了,而应该传授分析当地的日照、风向、气候等多种因素后的设计对策,使得建筑形式、功能与环境的关系更加合理、经济,将场地环境的潜在意义揭示出来,才能使建筑设计更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4 训练要点及作业设置

该阶段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场地内各种要素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学习并掌握建筑设计中常用的环境分析技术以及在不同场地上进行建筑布局时的策略。作业设置为以设计灵活度较大的“艺术中心”为训练媒介,教师提供一个场地背景,在此基础上分别强调四种场地要素,要求学生在不同场地内进行符合所给定建筑性质的总平面布局。

该阶段训练共分四个步骤:

(1)基地分析。结合课程内容,根据提供的建筑环境及场地图形,对基地内各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将个角度的分析成果叠加,挖掘各场地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完成基地分析部分的内容。

(2)建筑功能及流线构思。教师提供艺术中心建筑基本的功能模块面积参照指标,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建筑任务书制定的相关知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建筑功能构成及流线组织的构思。

(3)立足场地,深化设计。要求结合自己的基地分析结论和建筑设计构思,在每一块场地内完成两个初步方案,再经过推敲比较,选择优者进一步深化完成。成果包括:总平面布局、总平面分析、剖面分析、体块鸟瞰、建筑功能分区示意以及建筑内外流线组织等六部分内容,要求为工具图。

(4)强化训练。在第三步作业基础上择优选择一个方案深入完成场地及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的四小时快题训练,要求带建筑一层平面设计。在每一阶段都反复训练学生的多种表达能力,并借助快题具有高度集中的作用,使学生自觉回顾总结本阶段所学的知识。

通过已有的教学实践,教学小组不断反思总结,教学内容和训练设置也随之持续调整。今后在作业设置方面,最好选择实际的空间环境,更便于学生进行基地分析,有利于全面观察真实复杂的场地因素;在教学进行过程中,应加入模型推敲分析的具体要求,帮助师生更为直观地推敲建筑和场地的相互制约和决定关系。

5 小结

建筑的产生过程复杂、多变,其结果也并无定势,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从场地出发寻找建筑的形式,是一种较为接近本质的做法,认真挖掘每一块场地的特性,对建筑设计将大有裨益。以场地作为建筑设计学习的切入点,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场地特性的方法,寻求建筑与场地对话的途径,建立场地和建筑有机相融的设计观。使建筑设计的基本问题进一步明晰,也更符合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专业特点,利于后续学习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参考文献

[1]爱德华·T·怀特著.建筑语汇[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张伶伶,孟浩.建筑设计指导丛书--场地设计[M],中建工出版社,1999

[3]刘晓光,柯蕾.建筑的场地·场地的建筑[J].北京规划建设,2003(2)

[4]王磊.建筑与场地环境[J].四川建筑,2005(4)

3.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 篇三

实践教育对培养创业型和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对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开办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现状看,各个高校专业课程的开设都相当广泛,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参差不齐。多数院校该专业偏向理论分析,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影响了市场择业。而从就业情况较好的一些高校来看,这些院校非常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有各自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总结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情况,大体上主要的培养点在于:①培养学生的地学分析能力。如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以地理学为基础,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培养的学生除了具备地理学的系统知识、规划学的动手能力外,还有良好的计算机基础,承接了地理学的综合性和交叉性,掌握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扎实的计算机应用功底,为本专业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②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如南京工业大学和武汉大学等,通过实践性很强的测量学的学习,使得学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为后续的城乡规划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③培养学生的资源环境评价能力。如河海大学等,以资源环境学院为依托,在资源环境的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加上城乡规划的内容,培养资源环境分析、评价、规划的专业型人才。④培养学生的城声规划设计能力。⑤培养学生的工程管理能力。结合工程管理学的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过程管理,加强丁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实践性。

通过以上对资环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点的分析,可以看出资环专业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实践性、边缘性和创新性等特点的交叉学科。学生必须涉及计算机、多媒体、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管理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众多知识体系,具备这些专业知识的同时又有一定深度的实践动手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选择。

二、资环专业区域与城乡规划方向实践能力培养方案

1市场对资环专业实践能力的需求

(1)资环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从对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与中国矿业大学等几所院校386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结果看,该专业毕业生去各行各业的都有。除了继续升学的(约27.2%),多数比较对口的就业方向是房产评估、咨询、开发公司(5.7%),教学和科研单位(8.0%),测绘及城乡规划、设计、建设部门(8.3%)。

依据这样的就业单位划分,对南通大学2006届和2007届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统计,从统计结果看,我院资环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主要在于房产评估、咨询、开发公司(30.0%),测绘及城乡规划、设计、建设部门(28.0%),另外有26.67%的学生跨入到其它行业中去,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研究生就业压力也在增大,很多本科学生对考研的愿望和信心产生动摇,他们想一毕业就先找个工作稳定下来再作打算(见图1,图2)。

(2)市场对资环专业实践能力的需求调查。根据上一结果,我们对资环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如房产评估、咨询、开发公司,测绘及城乡规划、设计、建设部门,教学和科研单位,政府部门,制图单位,土地等相关部门的60家相关企事业单位作了问卷调查,主要调查用人单位对资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需求情况。

调查后发现,用人单位除了要求学生熟悉区域与城乡规划的理论之外,对资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重视,多数单位都要求学生要了解主要的规划设计软件,至少能熟练使用AutoCAD、SketehUp等常用设计软件的其中一种,这样利于用现代技术进行城乡规划设计的表现;用人单位还强调学生要有规划设计的动手能力和经验;另外随着数字城市建设的到来,对资环专业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对规划制图、虚拟现实、多媒体、网络等技术的掌握和使用。市场对资环专业实践能力的需求表明,及时思考现行的教学体系,如何改革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这种需求变化显得非常必要,其中实践教学体系的调整或重新设计尤为重要。

2资环专业区域与城乡规划模块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根据专业特点以及市场需求,我院资环专业区域与城乡规划方向本科学生的实践教学目标应以培养应用型城乡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人才为主,在实践教学的全部过程中面向实际需求,以市场导向和需求作为实践能力培养的指导,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重点在:①城市规划设计能力培养。主要是针对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城市各分项规划及相关图纸表现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熟悉城市规划的具体操作过程,能独立地提出和表现规划方案,以提高今后独立承担相关工作的能力。②城市规划技术能力培养。主要是针对各项城市规划技术的培养,如RS、GIS、GPS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等。

3资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根据资环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并在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及兄弟院校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设计了我院资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图略)。

(1)专业基础实践。专业基础实践包括自然地理学方面各种课程实验、自然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测量与地图学实验、遥感技术应用实验、环境学概论实验和环境化学实验等。主要面向一年级的学生开设,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环境学、测量与遥感等基础知识,为后续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专业认知实践。专业认知实践主要是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开设的实习性质的专业实践课。主要包括城乡规划认识实习、区域地理综合实习、课程社会调查等。目的是利用课程实验课或实习周,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自去感知规划设计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激发其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

(3)专业技术实践。专业技术实践主要是针对二、三年级的学生开设的城市规划技术培养课程。包括以Auto-CAD、SketchUp等软件教学为主的计算机辅助制图实验、地理信息系统及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实验、计算机图形学实验、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实验等。另外利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设AutoCAD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AutoCAD与3Dsmax的结合、Photoshop的应用、虚拟空间的实现等开放性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主流的规划设计软件和现代城市规划技术,为相关的规划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课程设计实践。课程设计实践主要针对三、四年级的学生,为培养其城乡规划设计能力而开设的课程及课程设计,包括建筑设计初步、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城市规划设计、城市绿地规划、园林设计、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从理论知识学习转向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在学习这些课程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去体验规划设计的具体过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个领域,为将来奠定基础。

(s)综合应用实践。综合应用实践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课题,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完成设计的全过程。主要包括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和综合性开放实验。

区域与城乡规划见习的时间为2周,内容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方向,进行一些认识性、验证性和简单设计性的实验;专业实习为8周,拟通过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项目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将毕业设计的选题重点放在设计以及综合知识应用型的课题上,锻炼学生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综合性开放实验是让学生自己选择指导教师或组成兴趣小组,通过对某个感兴趣的领域的探索,或通过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开发自己的潜力和创新力,提高个人的实践动手能力。

与一般的专业教育相比,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涉及面广,具复杂性、综合性的特点。高校教育应该把握住市场的脉搏,建立全过程、灵活、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使理论、感知、实践、设计四个教学环节相互穿插,有机组合,逐步推进。让学生边学应用,理论知识有了针对性的应用场所,才能让学生容易理解并加深认识,更好地适应市场选择。

4.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 篇四

将传统的“机械制图”、“ AutoCAD”及“公差配合与技术测得量”合并为“机械图纸的绘制与识图”一门课程,使经典的工程图学知识与现代绘图手段结合起来。将机械设计、工程力学等内容合为一体,形成“机械零件的设计与测绘”新课程,减少了内容重复。增设了综合性与设计性较强的专业综合课程设计,如CAD/CAM。

近三年,《机械图纸的绘制与识图》、《机械零件的设计与测绘》、《机械加工工艺的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装备的准备》、《机械设计与制造软件的应用》、《机械设备故障诊断及维修》6门课程列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重点课程建设不仅显著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给其它课程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同时我专业认真制定了教材建设规划,以“加强基础、精选内容、有所创新、利于教学”为原则,从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等方面综合考虑。

1)积极选用近三年省部优以上或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材或规划教材。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基础课和大部分专业课选用面向21世纪规划教材或获奖教材。

2)积极提倡教师自编教材的同时,严格自编教材的立项、编写等工作,自编教材进行严格的审查。组织教师编写出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习题集、实验教材或指导书,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吸收最新科研成果的、完整的教材体系。2011年完成了《Autocad教程》的编制。计划在2012年,完成《机械图纸的绘制与识图》的教材整合编制。

3)在选用优秀教材的同时,加强自身特色工学结合教材建设。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编写三门工学结合的立体化的特色教材。以行业要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强化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按照易教、易学、符合岗位实际需要的原则,把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固化到教材中,开发适合本专业教学的特色教材。

5.自我专业发展规划设计 篇五

参加了继续教育的学习后,认真研读了《教师专业化与专业发展》,使我受益匪浅,为了更好的实现自我提高和发展,现制定以下计划:

一、提高师德修养。认真学习优秀教师爱岗敬业的先进事迹,比照自身不足之处,多反思,多思考,多实践,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为业务水平精湛、家长信任、学生爱戴的优秀教师。

二、加强学习

为了能及时适应学生的不断变化,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必须认真的进行学习:学习不同时间的学生心理,不同时间学生的兴趣,不同时间学生的个性特点。我还将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和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为自己所教的学生负责,为创建新的教学方式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多与学校其他教师在一起交流经验,互相提高。

三、加强科研和教学的结合教育科研的进步是推动教育前进和为同行作借鉴的最好方式,我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研究,继续遵循“以科研带动教研”的指导思想,从教学规律出发、从教学实践出发研究所教科目。

四、自己发展的计划

1.加强教学研究,做到“备好课”、“上好课”、“做好课后反思”。

2.每年争取做好一节公开课。

3.积极配合教研组长,做好学校的日常工作的同时,共同探索数学教学的前沿战地和方向,使我校在将来的教育改革中处于领先地位。

4.根据小组计划积极参与,并在其中起到相应的作用。为骨干教师的前进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

5.多听课、多总结、并及时向周边的老师进行辐射,使我们能共同得到提高。

6.多研究教材教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过程,丰富自己的涵养。

6.服装设计专业 职业生涯规划 篇六

迈入大学,我们迎来了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大学对于我们这些大一 的来说,还只是陌生,还有太多的新鲜感,然而,我们活着不应该庸庸碌碌,要有理想,有勇气,有追求梦想的毅力与恒心。

大学是人生中最灿烂美好的年华。为了不虚度光阴,为了不使以后自己为这四年的碌碌无为而后悔,为了不让自己被现在这安逸的生活冲昏了头脑,所以,我决定,以冷静的头脑,高度的热情,为我将来的职业生涯做一个全面的规划。在《事业的境界》这本大学生人文读本中,我曾经读过一段关于事业的经典论述,是这样说的:“人在做事中一旦作出兴趣来做出情感来,做出味道来,做出意义来,那么所做的事就成为了事业。事业是人与事在做中的一种美妙的契合。事业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事之成为事业,从客观方面来说,在于人认识到了此事与一种更大的社会意义、思想意义、人类意义、宇宙意义相关联,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这一事最适合这一人的个性、脾气、爱好、兴趣。”今天我对自己的大学四年生活作一系列的规划,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通过自己的努力拼搏,将所做的事发展成一生的事业。既然选择了东华大学,选择了艺术设计,更直接的说是选择了服装设计这条道路,那么我想,这一点是很明确的,我将为了服装事业而发展而去努力。从小时候,我就有个梦想就是能给自己给别人设计衣服,做漂亮的衣服,小时候就乐于给手边的娃娃和小宠物缝缝衣服换换装扮。学习的的道路一路走来,给自己定的目标或者说是理想总是与服装设计搭边,虽然也曾迷茫过,但是最后还是能够不偏离地走下来了。选择东华是我一直以来的目标,进入东华大学的服装设计系是我的职业生涯要走的第一步路。我的未来有无法预测的可能,但是我的理想职业就是服装设计师或者搭配师,再或者就是时尚杂志的编辑或者时尚买手。为了理想的实现,我的计划是在本科四年后申请国外的知名设计学院进行研究生深造,接下来,如果能在名设计公司、服装设计工作室有实习或者工作机会的话那么希望能进行二到三年的锻炼机会。有了经验和实践的机会,接下来我想尝试的是自己成立工作室进行独立创作,或者是成为一个专业搭配师和时尚买手,到世界各地搜罗各种时尚潮流物品,为客户进行专业的独特的形象设计。

7.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 篇七

毕业论文 (设计) 是大学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 也是综合性和实践性极强的环节。通过毕业论文 (设计) , 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这对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性思维和勇于开拓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设计) 现状进行分析, 就课题选择和指导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措施。

现行教学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1. 毕业论文 (设计) 时间安排存在缺陷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设计) 主要安排在最后两个学期进行, 其中, 大四第一学期主要进行资料的收集等前期工作。这一安排方式存在一些缺陷, 主要表现在:

(1) 由于最后两个学期是学生找工作和考研的关键时期, 学生毕业论文 (设计) 与找工作及考研互相影响, 不能安心做毕业论文 (设计) 。

(2) 部分毕业学生有多门课程补考或学分不够需补修课程, 影响了毕业论文 (设计) 的质量和预期任务的完成。

(3) 时间仓促, 学生不能深刻理解题义, 成果粗糙。如学生在居住区道路系统规划研究论文中, 对问题的剖析不够深入, 而且在答辩环节不能很好回答老师提出的基本原理性问题。

2.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目前师资较为缺乏, 师生比达到了28:1, 专业教师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 致使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 (设计) 工作精力投入不够;同时, 师资缺乏致使每个专业老师要负责多名学生的毕业指导工作, 指导效果差, 也出现了部分学生不能选择本专业老师作为指导老师的现象, 据统计, 2005年到2008年四届毕业生250名毕业生中, 每年大约10%左右的学生所做的课题为森林经理、测量等方面内容, 不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 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也无多大帮助。另外, 毕业论文 (设计) 要求指导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阅历, 而本专业的青年教师比例较大 (占了70%) , 这也影响了学生毕业论文 (设计) 的质量。

教学改革探讨

1.毕业论文 (设计) 与教师的科研相结合

毕业论文 (设计) 与科研相结合模式属于“互动式”教学模式。真题真做, 它既能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 并有利于形成师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良性互动。在科研课题转化为毕业论文 (设计) 课题时, 承担指导毕业论文 (设计) 的教师必须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 在了解和分析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将科研内容合理地分解成若干个难度适中且又有一定探索性和创新性的毕业论文 (设计) 课题。另外, 项目经费还可以补充学生毕业论文 (设计) 经费的不足。一般将这类毕业论文 (设计) 工作提前到三年级开始进行, 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毕业论文 (设计) , 更加深入地完成课题。

2. 毕业论文 (设计) 与学生创新课题相结合

目前, 本专业所在的环境科技学院大一学生就可以申请学院的“励志成才”创新课题。毕业论文 (设计) 可以在原有创新课题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指导教师引导, 对研究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3. 毕业论文 (设计) 与大型竞赛相结合

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校内外组织的与专业相关的竞赛活动, 如居住小区设计学生竞赛、全国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大赛等, 根据毕业论文 (设计) 要求, 做出相应的完善和补充之后, 作为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的题目。这类毕业论文 (设计) 目的明确, 但是难度也比较大, 需要挑选成绩优异的学生参与, 另外, 这类毕业论文 (设计) 对学生的训练强度也比较大。

4. 毕业论文 (设计) 与就业结合

目前, 在学生进入毕业论文 (设计) 时, 部分学生已确定了工作去向或发展方向。对于已确定了导师的学生, 可把其研究生所做的方向与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有机结合起来, 把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作为其硕士论文的前期研究。对于已找到实习单位或工作单位, 明确自己发展方向的同学, 可选择与自己将来工作相关的题目, 这不仅可缓解目前指导教师过少的矛盾, 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但要注意毕业论文 (设计) 与本专业的相关性。

5. 指导教师负责, 课题组联合指导

吸收其他学科教师, 成立毕业论文 (设计) 指导课题组, 根据教师所长, 分工合作, 由一位指导教师负责, 其他教师协助, 进行联合指导。这样可通过有经验的老教师的督促、指导, 帮助年轻教师指导好毕业生的毕业论文 (设计) , 也可解决指导老师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的问题。如在毕业生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时, 以往在园林景观的处理上由于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 会出现构思和方案的不合理, 通过联合指导, 由园林专业老师进行这方面的指导, 可使规划设计更加完善, 同时也为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结语

本文就课题选择和指导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设计) 教学改革方案, 但要提高毕业论文 (设计) 教学质量, 探索出能适应当前人才市场需求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设计) 教学模式, 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基金来源:浙江林学院教改项目 (yb0808) 。

参考文献

[1]董克权, 陈英俊, 钱灿荣.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 2007, (2) :119-122.

[2]戴洪萍.以就业为导向的工科毕业设计教改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 2005, (6) :98-100.

[3]吕静.城市规划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 2005, 14 (2) :76-78.

[4]隗剑秋.关于四年制城市规划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 2007, 16 (1) :102-104.

8.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 篇八

【摘 要】从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教学实际出发,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分析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理念,并分析CDIO模式项目化教学的课程设置思路,设计出适合高职学生的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课程体系,以及课程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 CDIO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48-03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心城市不断在向周边辐射,轨道交通建设的紧迫性也在增加。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进入大发展时期,各地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热情日渐高涨,多个城市兴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对城市轨道交通控制方面的人才需求大。我院根据企业城市轨道交通急需用人的情况,新增开设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且一直致力于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人才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其宗旨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有一个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及方法。由于城市轨道交通是新兴行业,在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人才培养经验较少,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方向还没有较统一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方案。城市轨道交通控制所应用的管理理念、列车运行中所采用的新的控制模式、运用的设备与大铁路大有不同。新专业所培养的学生除了需要有大铁路应具备的信号基础知识外,更需要有城市轨道交通管理的理念和维护、维修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考虑到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特殊性,同时考虑到市场对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人才的需求,系统地思考和分析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设置和建设方面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教育机构创立的一种工程教育理念和教学应用模式,其核心就是一体化,即融工程科学、工程学科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整合为一体的工程教育方法。它把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 和运作 (Operate)作为工程教育的环境。CDIO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以C-D-I-O的产品或服务从研发到运作的生命周期为载体,使教师与学生以一定角色主动参与融入课程教学和工程实践的情景环境,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强调做中学、学中做,把多门课程统一地融入到项目实践中,彻底打破传统教学中各自独立的局面。学生要全面掌握学习多门课程之间的联系,综合解决问题。

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CDIO模式不仅提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大纲,而且系统地提出了能力培养、实施指导以及实施过程和结果检验的12条标准,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学”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二、高职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人才培养理念

(一)人才培养目标

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培养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工作岗位职业技术能力和较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培养安全意识强、劳动纪律性强、符合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信号设备维修养护、技术改造和经营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以及工程设计、技术引进、科研开发、试验研究等工作,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岗位技能、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基于CDIO的人才培养过程

CDIO理念下的高职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人才培养以工程项目为载体,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和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按照项目分析、知识准备、问题解决、项目搭建和演示以及项目评价反馈的流程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系统开发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有机融合工学结合的优势

工学结合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强调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升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功能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工学结合主要是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的顶岗实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生学会如何对待同事,如何对待领导,如何进行团队合作。为了不影响课程的学习,可以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顶岗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同时要求结合顶岗实习的实际完成毕业设计,只要加强管理,既可以工学结合、顶岗工作,又能结合具体实际完成毕业设计。

(四)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课程设计最有效的途径。为此,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课程设计过程中,需要提高企业参与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教学的积极性和工学结合的效果,通过多种途径实现校企合作,如企业主动参与课程设计、共同开发课程、校企共同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共同确定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和学习情境,并参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排序、教学方法的探讨及考核标准的制定,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指导实际教学等,从而确保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课程整体设计更好地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三、基于CDIO 的高职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一)CDIO模式项目化教学的课程设置思路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根据CDIO模式进行项目化教学的课程设置,针对不同的课程群选择不同的现场真实系统设备维护项目,并且按照不同的课程内容把现场项目分解为与之对应的教学项目。

课程安排由简入难,根据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工种划分核心课程,采用项目阶梯式教学,即把所有工种的工作任务作为一个整体的教学项目,每一门课程就可以作为其中的子项目,每个子项目之间又有系统设备的联系,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系统的功能,所以各门课程又互为其他课程的基础或是延续。整个课程体系以项目为依托,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大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系统项目,列控中心信号系统、车辆段信号系统、正线信号系统、车载信号系统,每个工种都是项目的一部分,每门课所教学的维护过程就是整个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系统项目的进展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对学习的每个工种系统的知识进行整合,并深刻理解每个系统之间的联系,形成整体的概念,并完成相应的项目需求,保证整个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系统项目的互联互通。

(二)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

依据 CDIO能力成熟度等级的特征,高职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教学安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阶段,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专业基础能力培养阶段,安排在第二、三学期,使学生掌握从事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专业能力培养阶段,安排在第三、四学期,学习职业技术基础模块课程,重点结合二级和三级工程项目进行“做中学”,形成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系统构建和设备维护的基本工程能力,塑造学生设备维护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专业发展能力培养阶段,安排在第五、六个学期,第五学期学习就业方向课程,引进当前城市轨道交通控制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平台,采取师生合作和探究式学习方法,对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训练,使学生在进入岗位前就具备较好的实践经验;第六学期让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实现从学校到公司职场的转变,从而实现工学有机结合。

根据CDIO模式项目化教学课程设计的思路,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课程体系中培养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课程有:公关礼仪、应用文写作、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军事理论、大学体育、公共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公益劳动。专业基础能力的课程有:电路分析基础、电子技术基础(模电部分)、电子技术基础(数电部分)、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技术。专业能力课程有: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基础设备、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段信号设备与维护、城市轨道交通正线信号设备与维护、城市轨道交通车载信号设备与维护、城市轨道交通列控中心信号设备与维护、城市轨道交通电源设备与维护、信号设计与施工。专业发展能力的课程有:智能交通系统、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城市轨道交通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信号新技术、城市轨道交通传输线路。城市轨道交通控制课程体系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体系结构框图

四、基于CDIO 的高职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课程体系实施保障措施

(一)实训基地建设

对高职院校来说,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CDIO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的保障。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需要建立一批联办、协作的相对稳定的校内校外实习基地,对已有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深层次的合作。通过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对学生进行阶梯式项目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获得丰富的项目经验,开展产教结合、产学研结合活动,把实验、实训与生产、经营、培训、技术开发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CDIO模式基于项目化教学方式,各门课程紧密相连,形成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系统课程的整体,为了使各门课程很好地联系,需要组建教学团队,教师间对所教学的内容要熟练掌握,对其它课程也要了解。因此,各任课教师可以采用集体备课、共同探讨、交互授课的方式。在项目化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课内课外一体化,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备课过程中要把抽象的内容放到具体的实践项目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授课过程中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间应互相听课、互相切磋、互相评议,提高授课效果,了解整个专业课程的横向联系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共同推进整个专业项目。教学团队应在假期多外出学习、锻炼,提升教学团队的素质和能力,把现场的新技术、新理念带进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教学团队教师应主动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和技术攻关,引进企业项目,加强校企合作。

(三)教材建设

加强教材配套建设是CDIO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的一种强有力的保障,针对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材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因此需要编写项目化教学的教材。进行教材设计的主导思想是:首先,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以培养学生素质为宗旨;其次,从教学内容、教学难度和课后训练都依托项目为背景,更多地重视实践和实训;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以及他们的特点,同时也考虑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特点以及社会对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人才的需求。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建设的不断成熟和发展,特别是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和教材建设的完善,基于CDIO模式的城市轨道控制专业课程体系一定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大大提高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事业服务,同时为促进CDIO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和现代职教体系的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薛健飞,袁志华,谢旭东.基于CDIO的高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职教论坛,2011(5)

[2]查建中.工程教育改革战略“CDIO”与产学合作和国际化[J].中国大学教学,2008(5)

[3]康全礼,陆小华,熊光晶.CDIO大纲与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4)

[4]陈丽婷.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应用[J].职教论坛,2010(8)

[5]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6]侯晓音.浅谈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项目化设计[J].群文天地,2012(9)

[7]张志刚,项莉萍,曹维祥. 基于CDIO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计算机教育,2012(20)

[8]米秀杰.高职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大家,2011(6)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2013YB358)

9.工业设计专业“十二五”规划设想 篇九

(2011-2015)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在总结“十一五”工作的基础上,从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定位出发提出该专业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和具体措施。

1.健全工业设计专业教师和梯队建设。

包括在职教师和特聘专职教师,师资队伍达到8~10人(含教授、副教授、讲师梯队)。

2.拓展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

立项经费达50~80万,尤其是纵向课题要承担国家或省部级项目1~2项。

3.力争建立工业设计专业硕士点。

通过人才引进,科研提升及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工业设计专业硕士点的申报、批准、实现。

4.加强本科生培养方案的优化。

在招收艺术类考生的前提下,打造具备一定特色和专业优势的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使该专业在面向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过程中在同类院校中有较明显优势和良好声誉。

5.进一步完善该专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十二五期间,调整专业实验室、工作室的整体规划布局,要高目标、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好专业的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力争在全国同类院校中达到优势地位。

6.专业教材和教改论文新突破。

在十二五期间,力争组织好中青年教师编写高水平的专业教材和发表有一定影响的教学改革论文,教材1~2部,论文5~8篇。

7.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

在十二五期间,要通过各方面联系,借助国家对该专业的重视,建立起3~5家大型企业作为该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探索产——学——研新模式。

8.获得全国或国际工业设计大赛奖项。动员全体专业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国内知名大赛,形成专业的良好氛围,力争十二五期间国际、国内大赛获奖1~3次。

9.立足机械学科,以大工程为背景,加强专业之间的联合和交叉,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有新的突破。培养会交流、会沟通、有团队意识的新兴设计人才。

工业设计

上一篇:质量工作心得体会下一篇:服务型政府建设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