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控制研究(共10篇)
1.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控制研究 篇一
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中国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和压力也越来越大,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交易风险也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然而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本身也具有较大的风险.本文针对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特点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阐述了其形成原因.作 者:杨鹏强 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160期 刊:大众商务(下半月) Journal:POPULAR BUSINESS年,卷(期):,“”(7)分类号:X820.4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 风险特点 风险成因分析
2.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控制研究 篇二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内涵
在现代金融体系中, 金融资产可以分为货币型金融资产和非货币型金融资产。货币型金融资产主要包括存款、银行信贷等, 其流动性较小, 风险相对较小, 但可控性较大。非货币型金融资产则主要是股票、债券, 与房地产相关的所有权凭证、各种投资或保险凭证或契约, 以及各种金融衍生工具, 这类金融资产是高度流动性的, 风险要比货币型金融资产大得多, 可控性却小得多。其中衍生金融工具的扩张更是迅猛的、杠杆式以小博大的、往往是无限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19号《金融工具和金融工具价值的揭示》将衍生金融工具定义为:价值由名义规定的衍生于所依附的资产或指数的业务或合约。我国一些学者认为, 衍生金融工具是指价值派生于某些标的物的价格的金融工具, 即从传统的金融工具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通过预测股价、利率、汇率等未来行情走势, 采用支付少量保证金, 签订远期合同或互换不同金融商品等交易形式的新兴金融工具。这种派生交易合约是通过对传统金融工具的组合, 并嵌入到其他的金融工具之中, 演化出各种复杂的金融工具。
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特点及种类
1. 市场的投机性造成风险巨大。
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价格变动具有明显的市场操纵、过度投机的特点, 表现为市场价格的暴涨暴跌, 超出了交易者或者市场的风险承受能力, 价格信息不能反映实际的供求关系。主要表现为两类风险:一类是指由于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而造成的损失;另一类是指由于故意错误, 如交易员欺诈等而带来损失的风险。受损、倒闭的投资机构的资产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化为乌有。
2. 风险复杂。
金融衍生工具特性比较复杂, 导致其风险的复杂。由于基础工具如股票指数、汇率、利率价格变动, 而导致收益的不确定性, 即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各种衍生金融产品最为普遍的风险, 是导致信用风险和流动风险最为直接的因素。
3. 法律风险。
是指由于国家法律、法规、金融监管等原因使合约权利无法得到保障的风险。一般来讲, 法律风险直接与信用风险相联系。
4. 流动性风险的制度性。
我国金融衍生工具流动风险突出表现为交割风险, 它是既有制度安排下的必然结果, 其中既包括合约的设置和交割制度, 也包括我国金融市场结构体制。主要表现为两类风险:一类是由于缺乏交易合约对手而无法变现或平仓的风险;另一类是因为流动资金不足, 无法按合约要求履行义务而被迫平仓的风险。由于金融衍生工具合约牵涉的金额巨大, 一旦出现亏损就将引起较大的震动。
三、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产生的原因
1.从衍生金融工具自身的特点来看, 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标的资产价格的波动性。因为标的资产的未来价格不仅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还受到政治环境、经济政策、投资者或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以及人为操纵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另外, 合约双方的信息披露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如有关会计处理方法、衍生产品真实质量等重要信息通常未能在合约中得到充分披露, 而合约双方在合约执行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性也极易引发信用风险。
2.从宏观看,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一在于制度根源, 即金融体系的固有缺陷和金融衍生市场不完全。在现实中则往往表现为由国内金融机构的投机失败和国际游资的肆意炒作引发。这些都会加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 扭曲资本价格, 再加上过度担保和疏于管理的金融中介机构, 会导致经济的过度投资, 最终促成泡沫经济的产生。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二是实体经济金融虚拟化。金融体系中的储蓄并非全部转化为投资, 而是一部分进入实体部门, 转化为实物投资, 另一部分滞留在金融体系中, 成为虚拟资本, 并没有实物资本与之相对应。虚拟资本在追求价值增值运动过程中有脱离实体部门的趋势, 在特定的条件下会走向泡沫经济, 而金融衍生工具正是金融虚拟性最强的虚拟资本。随着全球金融自由化的快速发展, 衍生金融工具不断推陈出新, 各种金融工具的类别区分越来越困难, 同时全时区、全方位、一体化的国际金融市场极大地加速了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 从而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和制定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难度。许多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业务无法在传统会计报表中得到真实、公允的披露, 使得信息的透明度下降。这样就加大了有关当局的监控难度。并且金融衍生工具以小博大的特征使得参与者容易遭受巨大的损失, 在信用链条日益延长和复杂化的今天增加了引发系统性危机的可能性。
3.微观上看, 风险的产生主要与企业管理层的风险偏好以及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与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否健全和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有关。管理层的风险偏好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风险爱好型管理层对于投机业务则跃跃欲试, 很容易形成赌博心态, 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从中航油 (新加坡) 事件来看, 其总裁陈久霖是一个典型的风险爱好者, 他没有按照公司内部风险管理控制的规则在发生亏损时及时止损, 也没有对市场做出任何信息披露, 侥幸和翻本心态使他不断增加保证金, 暗中继续加大赌注, 最终导致没有资金支持, 一发不可收拾, 亏损越来越大, 不得不暴仓。因此必须建立一个适当的控制系统, 规定交易种类、交易量和本金限额, 慎重选择使用金融衍生产品的类型。
四、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衍生金融工具是为了规避金融市场价格风险而产生的, 但它同时又聚集了很多风险。在投资日益国际化的大背景下, 如果不利用合理的金融工具对冲和规避外汇及利率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同时也应该认识到, 金融工具本身具有“双刃剑”的特征, 如果运用不善, 将会导致新的风险。在实际业务中面对衍生金融工具带来的风险, 企业应积极地控制和规避这种风险。
1. 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披露。
衍生金融工具大多是一种尚未履行的合约。在合约签订之时, 合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便已确定, 而交易却要在未来某个时候履行或完成, 这就使得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和计量具有不确定性, 所以如何在资产负债表上列报和披露成为会计核算的又一难题。但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披露,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要求:首先, 实体的管理当局应将衍生金融工具按照IASC所披露信息的性质进行适当的分类;其次, 实体应说明其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和政策, 包括对适用套期会计的各主要类型的预期交易进行套期的政策;最后, 实体应披露每一类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范围和性质以及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 并要求详细描述衍生金融工具的利率风险、信用风险以及公允价值的确认情况。因此, 应加强财务监督和信息披露, 根据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 改革传统会计记账方法和原则, 制定统一的信息披露规则和程序, 以便管理层和用户可以清晰明了地掌握风险暴露情况, 制定相应对策, 建立合理科学的风险控制系统, 降低和防止风险的发生。
2. 健全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机制。
在遵循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应结合经济实体实际情况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具体包括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风险识别机制、风险评估机制、风险分析机制和风险报告机制。首先要计算风险敞口头寸, 即市场价值。敞口头寸的大小决定需对该头寸可能遭受的潜在损失进行评估的次数。对于交易商来说, 每天至少应评估一次。其次, 建立分层次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 使其能够科学、合理、系统地反映整个企业的风险状况。最后, 建立资本充足率和偿付能力的预警监控制度。
3. 完善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
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曾经说过意味深长的一句话:“人是靠不住的, 只有制度才靠得住”。一个制度得以形成意味着各方博弈的行为得以统一或协调, 是博弈的结果。制度一旦形成, 任何人 (包括制度的制定者在内) 都不能超越制度的约束。内部控制制度是控制风险的第一道屏障, 要求每一个衍生金融交易均应满足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 必须接受来自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充分监督, 保证相关的法规、原则和内部管理制度得到贯彻执行;要有严密的内控机制, 按照相互制约的原则, 严格控制交易程序, 将操作权、结算权、监督权分开, 有严格的层次分明的业务授权, 对业务操作人员、交易管理人员和风险控制人员要进行明确分工, 要为交易员或货币、商品种类设立金额限制、停损点及各种风险暴露限额等, 交易操作不得以私人名义进行, 每笔交易的确认与交割须有风险管理人员参与控制, 并有完整准确的记录;要有严格的内部稽核制度, 对风险管理程序和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以及各有关部门工作的有效性要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评价, 确保各项风险控制措施落到实处, 加大对越权交易的处罚力度;要建立经理人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4. 加强对从事衍生金融产品交易的金融机构的监管。
要规定从事交易的金融机构的最低资本额, 确定风险承担限额, 对金融机构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现场与非现场的检查, 形成有效的控制与约束机制。同时要规范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 严格区分银行业务与非银行业务, 控制金融机构业务交叉的程度。同时, 人民银行在某个金融机构因突发事件发生危机时, 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挽救措施, 迅速注入资金或进行暂时干预, 以避免金融市场产生过度震荡。
5. 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
衍生金融工具投资的巨额亏损失败案例已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设置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独立性, 即它被授权在监督、控制企业风险中能不受干扰地依照制度办事。风险管理部门应与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具体操作部门完全分开, 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员要全面了解和掌握企业所从事的所有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同时, 企业应有足够的激励机制吸引和稳定能胜任这项工作的专业人才。
6. 应当消除或减少隐含的政府担保和由此产生的道德行为。
我国应逐步建立对金融机构的金融衍生市场业务退出机制。道德行为通常产生于封闭的金融体系或新兴市场中官方提供的金融安全网。一些金融机构就认为政策肯定会替它们承担损失, 因而无所顾忌地涉足高风险衍生工具投资项目, 使大量金融资产价值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隐含的政策担保会使人们对经济产生过于乐观的预期, 会刺激过量的不可持续的资本流入金融衍生市场, 产生过度投机行为。
参考文献
[1]姚兴涛.金融衍生品市场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1999.
[2]叶水刚, 黄河.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演变及其动因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3) .
[3]张爱侠.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控制研究[J].特区经济, 2006 (1) .
3.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控制研究 篇三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 风险防范 内部控制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
金融衍生品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其本质是一种交易发生在未来的合同,合同的标的物均为金融商品,金融衍生工具本身存在的风险比传统金融工具更大,其主要风险在于以下三个:
(一)市场风险
在金融衍生工具所有的风险中,市场风险是最常见的,存在于每一个衍生产品中。由于其交易价格随着市场不断变化所以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当合同到期时实际价格与预测价格如有巨大的差别,就很可能为交易者带来损失。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也被称为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负责任的完成合同中规定的义务而造成另一交易方的经济损失。信用风险主要发生在交易行为之外,再加上在场外交易的信息不能保证及时畅通和真实性,信用风险极其容易爆发。
(三)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合同确认书不充分,对方是不合法授权或合同不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法院宣布该金融衍生工具合约的本身不具有法律效益。
二、金融衍生工具产生风险的原因
众所周知金融衍生品本身是具有风险的,而且它的交易涉及因素较多且具有复杂性。所以我认为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一)监管体制的缺失
目前在我国,乃至于国外经济组织在监管机构方面尚没有成熟的技术和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从而依旧无法真正了解怎样对其产生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管。
(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客观存在性
其所具有的特征就决定了它的风险客观存在并且贯穿始终。从合约的签订到交易结束,很多不可控因素如经济、市场、天气等很容易引起最终的实际价格发生变化,这就导致了该合约的最终交易也是无法控制的,因此,对其风险的监控有很大的难度。
三、控制风险的对策
(一)完善企业内部监督体制
银行管理层应当建立起严密的风险防范机制,有时有序的审查分析各项衍生工具交易业务并及早诊断出其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在巴林案中,里森用虚假的神秘账户进行衍生品草种,以造成大批交易的假象,但作为巴林银行管理层并没有及时发现这一虚假交易并进行核实。
(二)加强对管理人员的资格审查和提高从业者的道德素质
监管金融衍生工具需要多个领域相互协调,对于不可控因素如何做好预测、预防,这不仅需要对金融衍生行业的本质有所了解,更需要成熟的技术和完善的知识背景。同时也需要从业者熟悉与衍生工具密切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
(三)明确企业内部职門间的职责划分
明确的职责划分能够有效的进行系统控制,是防止不规范或者越权交易风险的第一道防护线。对于金融业务而言,职责划分尤为重要。巴林银行倒闭最大的教训就是对各个职位的职责不加划分,从而为里森从事未经授权的业务并操纵交易数据提供了方便。
(四)建立内部审计评价机构
由于缺乏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导致里森能够顺利从巴林银行总部拿走大量资金并且独自决定资金的使用,管理者不了解资金的去向和用途就不能及时审查出其中的蹊跷,这一因果关系就进一步导致巴林银行最后的损失,知识百年基业毁于一旦。
(五)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加以应对
在内部审计机制提出问题之后,管理层必须在一定时限内作出及时反应来进行补救,防止危机进一步的扩散而影响整个金融机构的运行。如果管理层和业务部门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内部审计人员应及时将风险情况报给企业的审计委员会,由审计委员会责令企业的管理层和业务部门进行补救或整改。
(六)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信息纰漏
良好的信息沟通是风险控制中重要因素。它可以为管理者做出决策提供支持。通过各部门互相沟通,可以获取相关的真实信息来实现风险的控制。在巴林案中,虽然衍生产品市场已经逐步发展全球化,但是整个市场并没有统一的交易规则,巴林总部、巴林新加坡期货部、东京股票交易所却受制于机构和部门。
四、小结
目前,我国衍生工具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十八大提出加大经济改革,我国金融市场将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管理体制对促进国家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修改<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决定》已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第101次主席会议通过,已于2011年1月5日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近年来我国不断出台各种法律法规来进行衍生工具市场的完善,这不仅是对衍生工具交易行为的合理化监管也是对交易市场和交易者双方的保护,其最终目的旨在促使我国金融市场总体健康发展。这些法规条款如能得到有效实施,将会极大地促进我国企业的衍生工具风险内部控制。所以不仅仅要针对衍生工具业务制定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更重要的是强有力的进行贯彻和实施,并在整个交易市场中建立起一种良好的氛围和秩序,谨防类似于巴林银行事件的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尼克.里森.《我如何弄垮巴林银行》.1996.10.
[2]李明辉.《衍生工具的风险内部控制:国外经验及其启示》.2007.
[3]燕文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研究》.2009.10.
[4]李明辉.《从巴林银行案和中航油事件看衍生工具的风险控制》[J].当代经济管理,2006.4.
[5]卫青.《信用衍生工具的风险分析及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启示》[J].金融纵横,2008.
4.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控制研究 篇四
衍生金融工具有哪些?衍生金融工具市场
衍生金融工具市场
衍生金融工具又称派生金融工具,是指在基础金融资产或原生金融资产(如外汇、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交易基础上所派生出来的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利率期货、利率期权、股票指数期货(权)以及互换业务的合约,这些合约统称为衍生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价值取决于赖以存在的基础金融资产价格及其变化。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就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场所,也即以衍生金融工具作为交易对象的市常
概念
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概念:
特征
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特征:
1、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将原形金融资产的买卖变为期货合约,将买卖某种金融资产履约或不履约的选择性,变为可进行交易的商品;因此,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交易的对象是合约,而非合约所载明的标的物。
2、衍生金融工具市场进行交易的各衍生金融工具的价格受其产生基础的原形金融资产现货市场价格所制约,如股票指数的变化影响着股票价格指数期货的价格。因为衍生金融工具市场是在原型金融资产现货市场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市常
3、衍生金融工具出市场的运作机制具有高财务性杠杆性质的特点,即交易者必须交付一定比率的保证金或保险费进入市场,而交易的合约价值数十倍于保证金或保险费。进入市场的交易者借此“以少搏多”,用较低的成本进行汇率与利润风险的管理。由于汇率与利率波动频繁,也为投机者获得投机利润提供了方便。
类型
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类型:
从总体上讲,以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作为交易对象的市场有两种类型:
1、有形市场即在有形的交易所内进行的场内交易;
5.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 篇五
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及其对现代会计的挑战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 财务会计改革 杠杠效应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当今国际金融市场上最重要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金融衍生工具的飞速发展和**的迭起,给现代会计理论与方法出了许多难题,因此,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也必然带来现代化会计理论和实务的新发展。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基本类型:
金融工具分为基本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基本金融工具是传统的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是在基本金融工具之上产生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19号《衍生金融工具及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揭示》中衍生金融工具定义为:“一项价值由名义规定的衍生于所依据的资产或指数的业务或合约”。目前金融市场上主要有远期合约(forward contract),期货(futures),互换(swap),选择权(options)四种衍生金融工具,这些衍生工具在证券交易所中均有极大的成交量,衍生金融工具市场极其活跃。
1、远期合约:远期合约是最简单的一种衍生资产,买卖双方分别许诺在将来某一特定时间购买和提供某种商品,前者处于多方地位(long position),而后者处于空方地位(short position),远期合约的特征在于:虽然实物交割在未来进行,但交割价格(delivery price)已在合约签定时确定,并且,交割价格的决定遵循这样的原则:在合约签订的时刻,合约的价值对双方来说都为零,所以远期合约是免费进入的,虽然合约的空方存担了在合约到期日
向多方提供合约标的物的义务,但是,买方并不一定要目前就拥有这种商品,他可以在到期日从基础市场上以合理的价格购买到该种商品来履行合约,或者,他可以于合约到期前就在二级市场上出售这份合约,从而免去实物交割的义务,然而,远期市场的缺点在于,它的二级市场很难发展起来,因为远期合约的条款是针对某一对具体的买方而定的,很难找到第三者正好愿意接受合约中的条款,或者说,二级市场的交易费用比较高。
2、期货:与远期合约一样,期货合约也是买卖双方就未来以某种价格交易某种商品或资产而签订的协议,然而,与远期交易不同的是,期货合约是一种标准化的远期交易方式。在期货合约中,交易的品种,规格,数量,期限,交割地点等都已经标准化了,并且,即使是对交易商品缺乏知识的非专家也可以参与其中,不过,远期和期货之间的区别并不是必然的,如果有些远期合约中的特殊条款与标准合约的差异很容易被量化并定价的话,这些合约也可以像标准期货合约一样,在到期前多次转手买卖,虽然合约双方分别承诺了在到期日供货和付款,但只有不到百分之五点合约进行实物交割(go physical),大多数交易者在此之前就通过购买一份内容相同、方向相反发合约来对冲而避免实物交割,而在少数的实物交割中,仍可以对市场商品的质量,交割地等作出一些调整,例如:在美国的长期国库券期货市场上,交易的品种是一种根本不存在的“概念债券”,即一种人为制造出来的,年息票率8%,到期日在以后的政府债券。期货合约大多是交易所内进行交易的,世界上著名的大型期货交易所有芝加哥交易所,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伦敦金属交易所等,期货交易的急促资产范围十分广泛,商品基础资产有活牛,猪肉,白糖,木材,有色金属,贵金属等,金融基础资产则包括股票指数,货
币,国库券等。
3、选择权:选择权指于未来一定时间(行使日)或一定期间(行使期间),依事先约定的价格(行使价格)有买卖看涨或看跌的权利,选择权是一种风险不对称的金融工具,有选择权的买方在支付权利金后,有买或否的权利,而卖方则在收取权利金后须负应卖的义务,所以权利与义务不对称。若买方有买或否的权利,而买房有应卖的义务称为买权(call option);若卖方有卖或否的权利,而买方有应买的义务则为卖权(put optio)。由于选择权有到期可决定履约或予以放弃等优点,比起或更有弹性,因而发展迅速,它有助于单方面规避风险吗因为期权持有者有权利但没有义务在未来以事先设定的价格――施权价买卖一定数量的金融产品。例如,一家将要对外支付一大笔美元的英国进口商为了避免英镑的大幅度贬值可能造成的损失,可在外汇期权市场上购买美元买入期权,这样一来,即使将来美元大幅度升值,该进口商也能以较低的施权价买入美元。相反,如果拥有美元的投资者预期美元可能贬值可他将狗买美元卖出期权,这样一来,在美元真的贬值时,他仍可以预先设定的较高价格卖出美元。
4、互换:互换交易的双方通过远期合约的形式约定在未来某一段时间内交换一系列的货币流量。被交换的货币流量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按照基础资产价格的波动而调整的。按基础资产的种类,互换交易可分为利率互换,货币互换,商品互换,股权互换等。例如,在货币互换中,两家公司分别借入两种货币的贷款,在期初互换这两笔数额相当的贷款,并约定在期末再换回。产生这种交易的原因是两家公司分别在不同的货币市场上具有优势但有需要另一种货币,于是互换交易能给交易双方都带来好处。互换合约大多是
非标准化的,可以通过银行或其他金融中介机构进行的,因为个别客户要找到一个正好愿意接受本金大致相同,互换期相同,方向相反的互换对手是十分困难的。事实上,金融机构还常常承担互换资产“仓储”的功能,即金融机构在于某一客户达成互换协议后,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找到反方向互换的客户;或者,金融机构需要将一笔大额的互换拆成绩比小额的反响互换。
二、衍生金融工具发展的原因:
衍生竟金融工具不仅翻新的速度快,数量大,品种多,而应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交易的石头也越来越高,其交易的数额也十分惊人。1994年巴塞尔委员会调查了美国,发过,日本,英国和瑞士主要银行和正确公司的金融衍生商品交易余额,其中,被调查的美国的20家银行和正确公司的余额为230,000亿美元;8加法国银行的余额为117,000亿美元;9加日本银行和证券公司的余额为99,000亿美元;8家英国银行的余额为67,000亿美元;3家瑞士银行的余额为53,000亿美元。国际清算银行关于全球金融衍生商品市场的调查表明,截至1995年3月底,全球金融衍生商品交易未清算余额超过573.000亿美元。按国际清算银行复式记账统计口径,其中266,000亿美元为利率衍生交易;132,000亿美元为外汇衍生交易;5,990亿美元为股票指数衍生交易;3,170亿美元为商品衍生交易。据预测,全球金融商品交易总量将呈现秩序增长的趋势。在当今全球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的环境下,新金融衍生工具之所以具有强健的生命力,除了客观上为其繁衍,发育提供了一块成熟的金融土壤外,还在于它自身具备如下特点和优点:
1、具有以小博大的高杠杆效益。对投资者而言,衍生金融工具大都是一种保证金交易,只要操作得当,价格变化预测无误,便可以以较小的保证金
(投资成本)带来十倍甚至数十倍于保证金的巨额效益,优厚的投资报酬吸引着投资者。例如,90填远期英镑价格为1.5600美元,但投机者感觉90填后英镑的价格会超出这一水平,那么,他可以买入大量的英镑。如果事实证明他的感觉很正确,90填后英镑的价格高达1.5950美元,投资者每一英镑可赚0.0350美元。他可以在当前就购入英镑,待英镑价格上涨后抛出,但这样的投机需要大量的资本;相比之下,购买远期英镑当前毋须任何投入,购买英镑期货或期权也只需很小比例的保证金。因此,同样一笔投机资本,在衍生市场上可周转好几倍的金额,衍生市场给投机者“以小博大”的机会,这就是衍生市场更得投机者青睐的原因。
2、具有筹资(交易)成本低,多样化的融资手段。对资本需求者而言,由于诸多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对融资者提供了低成本的多中融资选择机会,使众多融资者积极参与运用衍生金融工具以达到其融资目的。如有两家异地公司,他们都可以在各自所在地取得一笔条件比较优越的贷款,甲公司能贷到美元,但他需要英镑;乙公司能贷到英镑但他需要一笔美元,若两家公司的贷款数额和期限大致相当,则,他们可以分别以优越条件贷到美元和英镑,然后交换,并订立合同,在到期时再交换过来,这样一来,对两家公司来说,他们的筹资成本都降低了。
3、具有防范,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机制。作为投资者有可能运用多种衍生金融工具,以分散和转移风险。保值者参与衍生市场的目的是降低甚至消除他们已经面临的风险。如果一家美国公司知道90天后要支付100万英镑给英国出口商,那么它就面临着英镑汇率上浮的危险。如果想避免这种风险,美国公司可在远期外汇市场上购入90天到期100万英镑,这样,就等于将
90天后支付英镑的实际汇率固定在目前的远期汇率上。购买外汇期货或期权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
4、具有资产组合及时性和较高的流动性。一方面,“证券化”的兴起,通过债券工具,使原有金融工具的流动性大大增强;另一方面,如政府债券期货交易,大大提高了资产组合的时间性,提高了金融市场交易的应运效率。另外,借助于衍生金融工具,易作空头,一方面为投资者提供机会,令一方面也为套期保值提供了可能。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和组合是没有止境的,目前大多数派生交易是基于商品价格,股票指数,股价指数,利率,汇率等变量,但这一极限已被突破。例如,滑雪场可以发行一种收益率完全取决于今后一季降雪量的多少的债券,银行可以为球迷提供一种利率与当地球队业绩负相关的储蓄凭证,即如果当地球队惨败,球迷可从较高的存款利率中得到安慰。
三、会计核算难题
对于衍生金融工具,如果操作得当,能够帮助投资者规避风险,并带来有人的投资报酬和优厚的利润;如果操作失误将给投资者带来巨额损失,而这种操作是否得当由于其表外交易,杠杆操作等特征,造成会计核算上的许多难题,以至于不能及时反映和核算,导致更大损失的发生而是企业失去承受能力,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日本大河银行被兼并事件,美国奥治郡时间,香港87清算危机,以及上海的327时间,均是有此而引起的。
1、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从操作过程和结果看是一种表外业务,无法在资产负债表内揭示,从而导致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公司无法直接真是反映衍生产品的风险和收益,也使股东及投资者无法正确评价公司从事金融衍生
产品交易的风险。这主要是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不符合有关资产,负债的定义而造成。
2、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是按金交易,是一种具有高杠杆原理的产品,因此投资者只需要少量的保证金,就可以将交易做到天文数字,使的表面的资金流动和潜在的资金亏损大相径庭。
3、金融衍生产品远离真实的资本和资本运行过程,在投机规模上和空间上没有制约(如股票指数期货,以股票指数为买卖的基础,是会计上无法核算,又如金融衍生产品在交易上跨越一国疆域,可以便携地进行24消失跨疆域衍生交易等),这种世界范围内的衍生交易合作趋势使得会计核算标准必须统一,但是,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市价每时每刻均在变化,盈亏无法把握,从而使会计核算难度加大。
4、金融衍生产品技术性强,操作复杂,因此,对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作为会计核算人员应首先掌握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特性及交易策略,但目前金融衍生产品多大1200多种以上,且几乎每个月都有一种新型的衍生产品的产生,大大增加了会计核算的难题。
5、金融衍生差评组合的随机性很强且不规范,因此很难确定其操作模式,也无法以统一的法规予以管理和界定。
基于上述原因,使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不但在国际金融领域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是现代会计的理论,实务和观念面临巨大的挑战。
1、对会计要素确定的挑战: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要素,它们是财务报表组成项目的基本分类。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员会把资产定义为“某一特定主题由于过去的交易事
项获得的或控制的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将负债定义为“因过去的交易事项而发生的企业现有的义务,这种义务的结算将会引起含有经济利益的企业资源的流出。”金融衍生产品显然不能完全符合上述定义。因为金融衍生产品是以契约或合约为基础,其立足点在于合约在未来期间的收益,无论在时间上和金额上均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从而不可能加以计量。
2、对历史成本的挑战:传统的财务会计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基础,辅以市价法或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并且在入账以后一般不予调整。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使得历史成本原则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金融衍生产品从契约的签订到发生交易有一段时间跨度,在这一时期中,其市场价格瞬息万变,这种价格的变化在历史成本计量中无法得到及时的反映,但交易者持有的金融衍生产品的真实价格或交易收益又正是这种变化的价格;另一方面,大多数金融衍生产品是一种预期合约,它往往只产生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而交易和事项尚未发生,自然无历史成本可循。同时,有些金融衍生产品是由金融机构根据客户的需求而设计的,在市场中很那找到相同或类似金融产品的市价作参考。
3、对权责发生制的挑战:权责发生制是以过去的交易事项为基础,对未来发生的交易事项不予确认,而金融衍生产品签订契约时,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虽基本确定,但交易并为发生。如果在进行期权与起或交易后,不仅于是这保证金户头(在起或交易中买卖双方都设立,在期权交易中仅卖方设立)上帐户增加随市价波动而不停的变动,还预示着将来必然会产生对冲,履约,交割和放弃履约(期权买方有此权利)行为等。利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就无法反映金融衍生产品的未实现持有收益,也不能及时揭示金融衍生产品的潜
在风险。
4、对财务报表的挑战:提供财务报表的目的是决策有用性,即向企业在或潜在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而目前的财务报表,无法反映企业发生的特殊的经济业务,无法反映非货币化或非数量化会计信息,也无法反映报表数字处理的会计程序和方法方面的信息等。也就是说尽管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频繁,金额大,对一个主题未来现金流量影响重大,但由于不符合资产及要素定义而不能在有关财务报表中加以反映,只能在表外附注说明。
5、对会计职能的挑战:会计的职能包括核算和监督,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会计已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金融衍生产品对会计核算的影响已如前所述,其对会计管理带来一定的挑战。如金融衍生产品层出不穷,要求会计管理方法必须相适应;金融衍生产品象一把双刃剑,一旦失手会招致无法估量的风险,加大了会计核算的难度;金融衍生产品操作的复杂性和信息量大,对会计管理的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会计改革策略:
近几年来,伴随着一系列重大金融风险,各国相继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对策研究。会计作为监督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主要发达国家的会计朱泽机构相应颁布了一系列准则公告,提出了一些具体策略:
1、改进会计要素确认的标准: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第二32号准则中,对金融资产的定义是指一下资产中任何一项:(1)现金;(2)一项从别的企业收取其他金融资产的合约权利;(3)一项在潜在优势的条件下雨别的企业交换金融工具的合约权利;(4)另一个企业的权益性工具等。金融负债是指任何契约型义务:(1)影响其他企业交付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2)在可能
不利的情况下,鱼鳖的企业交换金融工具的责任。这些会计要素的重新定义,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适应了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
2、改变历史成本原则:作为会计计量应尽可能客观,公允地反映出被计量对象的价值,为此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采用公允价价值来替代历史成本。1995年6余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了《金融衍生产品及其避险活动的会计处理》准则公告草案。在准则公告草案中,金融衍生产品公允价值的变动产生的损益应按期持有或发行的目的分别处理。有此可见,这些对金融工具计量的规定突破了传统的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允许按公允价值计量在交易中和可供出售的两类证券的价值,也说明现代科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将张其并存。
3、改进现代财务报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第105号《有表外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与有集中信用风险的金融工具》(1990年3月),第107号《金融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1991年10月)和119好《衍生金融家工具的批漏及金融衍生工具的价值》(1994年10余额)。第105号公告对“金融工具”作出了较为科学,严格的定义并要求在财务报表或其附表中按其类别批漏有表外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和有集中使用风险的金融工具。但这一公告仅涉及未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的某些表外业务,且要求批漏内的内容相当有限。如何也面值或名义本金,合约性质与条款以及表外业务的信用风险及反方措施等内容。相比之下,第107号公告的范围更广,根据该准则,所有金融工具(无论是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的,还是未确认的),只要能对其公允价值加以估计,都应批漏其公允价值,此外,该公告还较为科学,严格地定义了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并对如何确定或估计公允价值给出了详细的指南。第
119号公告准则是对上述两项准则的修订。这项准则首次将衍生工具分为“用以交易的”和“用以非交易的”两类。并分别提出了批漏要求。尽管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上述准则中涉及两个最为敏感的问题:确认和计量,但都对财务报表的一些现有项目展开了一系列大胆试验。在此期间发布的第110,114,118和115号准则公告,其内容表面上似乎与衍生金融工具无关,但实际上是整个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准则项目的组成部分。如果115号《公告对某些债务性与权益性证券投资的会计处理》(1993年5月),除对证券投资提出了史无前例的分类方法之外,还要求按公允价值在财务报表中确认“交易中的”和“待销售的”证券投资,并就爱那个因公允价值变动而形成的未实现利得或损益计入损益。在具体操作中建议:(1)改进现有财务会计报表的结构,使之符合报表使用者直接取得有关金融衍生工具信息的要求(如将资产按金融性和非金融性分类而不按流动性分类);(2)增加报表的数量,贬值一些满足金融工具特殊需要的报表(如“金融头寸表”,“金融工具明细表”等)。目前较为实际的做法是重视会计信息的表外揭示,提高表外揭示的质量。如在财务报表批漏中,无法是以避险或非避险目的持有或发行的金融衍生产品,均应揭示如下内容:持有或发行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利于了解上述目的的背景资料及为达到该目的所采取的策略方法;金融衍生产品的面值或合约金额。
4、加强会计管理:首先,会计管理方法必须适应衍生金融产品的发展,而不能局限与传统的对资金的筹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集,耗费,收回和分配的管理;其次,针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性,管理人员应该对未来资金运动及其特有金融衍生产品的情况进行短期,中期和长期的会计预测,然后按合理的财务目标并充分
考虑各项潜在的因素,以作出相关的资金决策,成本决策和风险决策;再次,金融衍生产品要求会计管理实行现代化,要动用现金的现代化会计科学,现代化管理科学和现代化计算技术进行会计管理工作,这当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提高会计管理人员的素质。另外,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也要求对权责发生制作出新的解释,重新修订“实现原则”等。
结束语:
我国作为衍生市场的后来者,在近几年里,从零点上飞速发展,商品期货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国债期货也在证券交易总量中占了最大的份额。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和开放的深入,企业将愈来愈需要面向市场作出决策,还有愈来愈多的企业,银行实现跨国经营,风险管理无疑将成为管理者和决策者无法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对金融衍生市场产生了新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事着一领域的研究十分迫切。
参考文献:(1)姜伟《金融衍生市场投资:理论与实务》,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4月第一版。
(2)林万祥《经济学家》,19第2期。
6.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控制研究 篇六
金融衍生工具, 也就是人们理论上说的“双边支付协议”。即指在金融基础工具的价值上派生或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一种金融工具。现今, 金融衍生工具所涵盖的基础工具包括利率、汇率、商品、股权和其他指数等。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金融衍生工具从性质上可以概括为两类, 即一类是期货, 另一类是期权。当前,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 金融衍生工具也变得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在发展过程中, 新的经济问题不断涌现。为解决新问题, 新的金融衍生工具也随之出现。相反, 新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本身亦衍生出新的问题和风险, 促进了更新一代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一般而言, 金融衍生工具产生和迅猛发展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 降低筹资成本和提高筹资效率。金融衍生工具中的利率调整期业务可以有效地降低筹措资金者的筹资成本, 而金融衍生工具中的货币调期业务在拓宽筹资渠道, 提高筹资效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第二, 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近年来, 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经济周期波动加大, 给政府的宏观调控带来一定困难。金融衍生工具能有效地将风险厌恶者所面临的风险转移给风险喜好者。比如现有的利率调期业务能使某些具有浮动利率的贷款转换成固定利率的贷款, 从而摆脱了利率波动的风险。
第三, 现代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金融监管制度的放松等有利条件促进了金融衍生工具发展。当代先进科学技术的出现, 使得投资者运用套期保值、套利和其他风险管理策略的成本费用得以大大降低, 受益大大提高, 从而也使金融衍生工具供给量大大增加。
第四, 最新金融期权定价模型等衍生工具的估价模型和技术方法取得突破并有了长足的进展, 这有利于投资者更为准确地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估价、风险管理, 有利于衍生工具的发行和使用, 从而进一步促进了金融衍生工具的飞速发展。
2 当前企业外汇风险控制分析
从当前我国的外汇金融资产总量来看, 2010年年末金融机构外币存款余额已经高达52159.08亿元人民币, 占同期金融机构总资产的12%左右。同时, 金融机构持有的国外净资产为81729.39亿元人民币, 国家外汇储备2010年已达到28473亿美元, 同比增长18.7%。因此, 我国金融机构和广大企业都面临汇率风险的可能越来越大, 对与外汇有关的金融衍生产品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从目前外资企业角度来看, 截至2010年年底, 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16247.83亿美元, 外贸依存度达到65.28%, 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已高达1577.23亿美元, 若按照现留存20%的比例计算, 外贸企业每年有约40000多亿元人民币的外汇面临着较大的汇率风险。加之近年来进出口总额和外贸依存度分别以年均10%和2%~3%的速度增长, 我们有理由相信, 未来汇率风险将随之增加。尽管当前相关政府监管机构的现有结售汇管理规定已经允许有远期支付合同或者偿债协议的用汇单位可以通过外汇指定银行办理远期买卖及其他保值业务, 但由于风险意识、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 国内相关企业在实践中均未能有效规避汇率风险。另外, 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加大, 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相对不断贬值, 对以外贸为主的企业产生了意义重大的不同影响, 特别是加大了一些以进口为主的外贸企业, 尤其是从美国以外的国家进口材料的成本, 从而使企业的经营效率、成本利润率均有所下降。因此, 这类企业会对金融衍生产品产生强烈的需求, 希望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以套期保值或对冲等方式锁定进口成本, 规避汇率不利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
从总体看, 较大规模的外汇金融资产和外贸依存度表明, 我国金融机构和实体外贸部门面临着较大的外汇风险。因此, 客观上对外汇型金融衍生产品等具有避险功能的衍生工具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今后, 随着我国资本项目的进一步开放, 这一需求将会在金融外汇衍生产品交易种类和交易规模上呈现出井喷式的快速增长。
3 企业外汇风险控制应对策略
当前我国企业所面临的外汇风险是随着全球化相依相伴的。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 是谋求世界最大经济福利的要求应运而生的。因此只有利用好全球化这一历史发展机遇, 把握好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尤其是与外汇相关的金融衍生工具等, 才能更好地加强企业对外汇风险的管理和控制能力。
第一, 运用金融衍生工具, 树立大局意识, 同时紧盯世界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随着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展开, 我国经济已经步入全球化的世界市场之中。国际期货价格必将深刻影响和左右着国内期货价格。同时, 国际经济的任何变化也会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在此全球经济联为一体, 国际汇率的形成机制也必将更加深刻反映各国经济的发展实际。当前, 我国广大企业要摒弃传统思想, 特别是只注重国内市场、价格的观念, 必须在思想上紧盯全球市场的发展, 行动上主动参与其中。与此同时, 要注重学习现有通用的游戏规则, 学会运用最新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风险。
第二, 迅速筹备风险控制部门。目前, 我国企业的传统发展思维根深蒂固, 它们当中有风险控制部门的非常少。在风险意识没有树立起来的情况下, 风险控制部门的主要地位根本无从说起。同时, 对于一些有风控部门的企业, 它们也大多将其划入业务部门来管理, 因此这种缺乏专门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来分析、评估、判别、规避风险的意识和行动让我国的企业在实践中面临的风险往往比国外的企业多得多。它们很少有在金融市场上进行保值增值的活动, 也很少有套期保值的简单对冲风险动作。总之, 成立风险控制部门刻不容缓。在经济全球化市场下, 企业利用金融市场来规避实体市场的各种风险, 尤其是规避不利的价格波动, 同时又在好的市场流动性下发展和壮大自身的经营业务。
第三, 有所重点, 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利用现有金融衍生工具重点规避如下风险:人民币远期外汇交易和外汇期权。企业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可以向相关金融机构咨询, 达成为其量身定做的规避外汇风险方案。企业针对这些方案确定选择实施后, 不定期地与其进行沟通交流, 从而不断地进行方案的改善和优化。另外, 还要区分各种工具的优缺点, 做到有所不为。我们知道各种金融衍生工具都有其优缺点, 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加以选择。比如外汇期货, 其优点是成本最低, 流动性好, 信用风险极低, 但是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它的价格总是在大幅的波动, 从而需要不断地随着行情的起落追回信用保证金。
总之, 我国企业若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充分利用好金融衍生工具, 对于外向型的企业而言, 更是这样。在不断提高自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 运用好各种金融衍生工具, 对于企业防范各种风险尤其是外汇风险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7.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控制研究 篇七
摘要: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正在不断吞噬着我国的中小企业。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汇率的不确定性对中小企业的长期经营战略产生了影响,由此带来的潜在系统风险不容低估,不少企业的经营举步维艰。面对这种汇率危机,中小企业纷纷不同程度地运用了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汇率风险。本文旨在介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小企业面临的汇率危机,并对其使用的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分析,提出面对人民币升值我们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汇率风险;金融衍生工具;人民币升值
2005年7月,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总体上来看,汇改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呈现小幅上扬态势,对欧元汇率略有下跌。2008年我国将会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这意味着人民币汇率波幅将进一步加大。对于从事涉外经营活动的经济主体来说,汇率的不确定性加大了企业的决策难度,对企业的长期经营战略产生影响,由此带来的潜在市场风险不容低估。
一、进出口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及汇率危机对其产生的影响
1增加了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成本。随着人民币汇率体制的改革,人民币对外币汇价将更富弹性,企业不得不开始考虑汇率变化是否对商业利润产生重大影响,不得不思考如何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来满足市场。这势必不同程度地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
2直接产生汇兑损失。从长期来看,美元主导的地位不可能根本改变,美元汇率主导作用依然存在,市场份额与资金分配中美元的主导性不可能根本改变,但汇率价格风险将加大。可能导致尚未收回的外汇账款和必须履行的合同产生相应幅度的损失,若汇率上升则给应收外汇账款多的企业带来较大压力,应收外汇帐款越多,企业在结汇时损失就越大,反之亦然。
二、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1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根据贸易收支理论,一国货币升值在满足马歇尔一勒纳条件的情况下,会引起本国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水平改变,出口商品的外币计价升高,进口商品的本币计价降低,从而抑制了出口,促进了进口。
2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人民币快速升值一方面通过相对价格效应影响其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进口的价格效应降低其产品的成本。同时,人民币快速升值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利润分配及分配利润的汇出也会产生影响。总的来说,人民币快速升值对未来外商直接投资起抑制作用。
3对物价水平的影响。理论上,人民币升值通过影响进出口相对价格,进而降低货币供应、生产成本、海外收入、预期等,从而对国内产生类似于货币政策紧缩的效果,降低国内通胀水平。但在实践中,伴随着人民币持续升值,国内物价水平一直不断地上涨,在我国出现了升值和通胀并存的局面。
4对就业的影响。人民币升值使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对民营企业和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影响,最终将体现在就业上。另外,人民币升值还将影响到多个相关行业,导致其就业机会的减少。由于人民币升值,国外游客来华旅游成本上升,就会减少来华旅游和消费,这会对国内服务业、旅游业等造成冲击,进而影响到这部分的就业人群。人民币升值,也会使进口商品大量涌进国内市场,这会让国内企业的部分市场份额被国外产品占领。
三、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所运用的金融衍生工具
1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现状。以上世纪90年代初少数机构开展地下期货交易为起点,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先后出现了外汇期货、国债期货、指数期货及配股权证等交易品种。1992-1995年间,上海和海南的交易所曾推出过国债和股指期货;2004年推出的买断式回购,2005年推出的银行间债券远期交易、人民币远期产品、人民币互换和远期结算的机构安排等,意味着中国衍生品市场已小荷初露。此后,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而创立的各式权证使衍生品开始进入普通投资者的视野,权证市场成为仅次于香港的全球第二大市场。2006年9月8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挂牌成立,拉开了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大幕。黄金期货于2008年1月9日在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鸣锣上市,使得期货市场品种体系进一步健全,除石油外,国外成熟市场主要的大宗商品期货品种基本上都在我国上市交易。
2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所运用的金融衍生工具。(1)外汇远期交易避险。这是指企业利用远期外汇市场,通过签定抵消性质的远期合同来防范由于汇率变动而可能蒙受的损失,以达到保值的目的。常用于保守型管理策略。(2)货币互换避险。货币掉期交易是指双方按固定汇率在期初交换两种不同货币的本金,然后按预先规定的日期进行利息和本金的分期交换。它的主要作用在于,使客户根据外汇汇率和各种货币的利率变化情况,不断调整资产和负债的货币结构,使其更加合理,避免外汇汇率和利率变化带来的风险。(3)外汇期货避险。避险原理与外汇远期交易相似,即为了使实际或预期的外汇头寸免受汇率的不利影响,进行与现货头寸相反方向的外汇期货交易。其可满足持“中庸型”或“保守型”风险管理策略的需要。(4)外汇期权避险。又称外币期权,是一种选择契约,其持有人及期权买方享有在契约届期或之前以规定的价格购买,或销售一定数额某种外币资产的权利,是外汇远期合同和外汇期货的延伸。这种避险工具可适用于持“积极进取型”风险管理策略的需要。
四、面对人民币升值我们应采取的措施
1改变通过人民币快速升值来抑制通货膨胀的策略措施。要解决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不应只在国内的框架之内,也不能过重的依赖人民币汇率政策,而应在更广的视角下,采取多种的政策措施综合治理。
2采取措施引导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人民币加速升值缩短了升值预期的周期,容易引起外资的集中撤离,引发金融市场的动荡。
3进一步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和管理。我国应尽快出台有关的管理办法,细化流动性资本跨境移动的监管,必要时采取跨境资本交易税和无息存款准备金要求,进一步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和管理。
8.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控制研究 篇八
[摘要]本文简述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带来的冲击,从基础理论方面概述相应的三种解决思路,并从经济学、哲学、会计基础理论和国际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阐述和对比,提出扩充现有会计要素定义外延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确认 难点 解决方案
衍生金融工具作为防范风险的一种契约,起初并未在表内确认。我国原有会计准则体系中没有金融工具方面的准则。随着我国金融业提速发展、全球金融创新浪潮冲击以及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化,相关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制定便应运而生。我国近期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新准则中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在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方面,不但规定了确认标准,还将确认细化为初始确认与终止确认,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仅在表外披露的做法。但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问题学术界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探究与思考。本文以会计的基础理论为切入点,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并从经济学、哲学和国际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扩充现有会计要素定义外延的解决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财务会计理论是以权责发生制和实现原则为基础,以交易价格和历史成本为主线,强调稳健性原则,仅对已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提供的是面向过去的财务信息;认为衍生金融工具签订的合约所体现的签约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不符合资产或负债的定义中的三个基本特征,然而衍生金融工具有着极高的风险性,一旦市场发生了不利的变动,就可能造成巨大的“浮动盈亏”,会计有“反映性”的要求,如果不在报表中反映就会增加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潜在风险,而要在表内确认衍生金融工具,则会碰到两个难点:是否满足“过去交易或事项的结果”是否满足“该项目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能够可靠地计量”的问题,对传统会计要素的确认观念和确认标准产生冲击,所以在国际上无论是FASB还是IASB都采取了慎重的态度。
二、衍生金融工具确认问题的三种解决思路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所有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的争论,最终都将落脚到一些会计基本理论上,需要对会计的基本概念进行深入研究。所以,解决衍生金融工具确认问题,本文强调从理论基础方面进行归结,主要有以下三种基本解决思路:
(一)第一种解决思路是“增设衍生金融工具资产和衍生金融工具负债会计要素”,即把衍生金融工具作为一个新的、单独的会计要素纳入会计报表体系。用会计恒等式表示:“资产+衍生金融工具资产=负债+衍生金融工具负债+所有者权益”,认为衍生金融工具不能满足现有会计要素的定义,那么就把衍生金融工具分为衍生金融资产和衍生金融负债作为一个新的、单独的会计要素纳入会计报表体系中。(二)第二种解决思路是“扩充现有会计要素定义的内涵”,使之能够包容衍生金融工具。认为衍生金融工具经济事项实质上已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与之相关的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那么确认资产和收益中包括的不确定性就相对较小,高估收益的可能性也随之减少,因而,现在的问题是衍生金融工具具有未来性,在合约签订时交易并未发生,而传统会计要素则强调“过去交易或事项的结果”就不再是确认会计要素的必要条件,即会计要素定义中解除了“过去交易或事项的结果” 这一基本要素。(三)第三种解决思路是“扩充现有会计要素定义的外延”,即增加要素定义的条件,使之能容纳衍生金融工具。将资产的条件扩充为“两个固定的基本特征+一个可选择的基本特征”的方式。就是将“由于过去交易或事项”这一基本特征扩充成平行的四个“相当的”可选择的基本特征,使经济业务在满足“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和“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两个基本特征下,在满足扩充后可以选择的四个基本特征中的任意一个即可确认,即:“资产是可能的未来利益,它是通过下列条件之一由特定主体取得或加以控制的:1.由于过去交易或事项(包括产权交易);2.由于签订了不可更改的合约,其风险和报酬实质上已经转移; 3.由于其市场价值(有公开标价或独立公正的中介机构评估)长期高于账面价值并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有基本上的改变,在己取得或控制的未来经济利益上的增值部分;4.由于环境和自然原因,在可靠计量并极可能实现的前提下,未来经济利益的增值”。即扩充现有会计要素定义的外延后,资产不仅包括过去交易或事项引起的资产,还包括合约产生的资产。衍生金融工具因满足基本特征的第2条,从而能够确认衍生金融工具。
三、解决思路的多视角分析
对于上述的三种基本解决思路方案,我们从经济学、哲学、会计基础理论和国际发展趋势等方面,从不同视角进行阐述和对比,具体内容如下:
(一)经济学角度:会计学从本质上看带有经济学的属性,属于统计学,这种属性决定了会计学的改进和发展目标实质上是一个减少不确定性的过程。心理学家盖尔特分析:人们追求确定性较大的事物,并要维持确实可靠的防范措施。任何一门学科,它都经历从描述性到形式化再到精确化这么三个基本层次。会计随着法律、市场等环境条件的完善及计量手段和信息传递技术的发展,将衍生金融工具等不确定性经济业务有表外披露纳入到会计报表中也是“会计的发展是反映性的”要求,那么第三种解决思路以不确定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或者视为确定性为理论基础,将不确定性有效地纳入到会计要素确认中来,有利于前瞻性的财务会计概念体系的建立。
(二)哲学角度:哲学原理中理论具有层次性:表层理论、中层理论和深层理论。结合会计理论的层次关系表现归结如下表:
最高理论层次 → 深层理论:世界观方法论理论
↓ 指导 ↑ 反作用
会计准则→ 应用层次理论:基本理论、基本结构、基本原则,深层理论的具体化
↓指导 ↑ 反作用
会计准则指南 →表层理论:应用层次的理论,中层理论的进一步具体化
↓ 指导 ↑ 反作用
会计实务 →实践
因此,一种理论不仅应能指导当前的实践,而且还应该具有前瞻性,否则理论的指导作用就会被削弱。会计要素的定义作为会计基本理论的一部分,也应该能够适用于未来的业务。第一种解决思路仅靠增加新要素的`方法,是一种随着经济的发展,新事物的不断出现而不断变动会计核算体系,是一种权宜之计,只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不能适应未来的变化,具有“时滞性”,对实务缺乏指导性。因此,不是理想之举。第二种解决思路中扩充后的资产和负债定义将资产与负债的边界模糊化,可能将一些不符合会计要素定义的项目纳入到会计报表中;对现有会计体系变动太大,不易为人们所接受,具有随意性,没有一个理论体系支撑。
(三)会计基础理论角度: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确认,起源于应否确认履行中合约的国际理论争论,结果有三种观点:1.全面确认履行中合约的主张 ;2.反对确认履行中合约的主张;3.只应该确认符合一定条件下的履行中合约。争论的结果本质是根据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探讨 “不确定性”是否符合在现实条件下满足会计确认的“确定性”。分析认为衍生金融
工具确认满足FASB和IASB所强调的权利和义务的“确定性”,可以在签约时可以进行初始确认:衍生金融工具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交易结果的“不确定性”,但是这种交易结果的“不确定性”与交易是否得到履行并完成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在实践中人们为了避免这种交易结果的 “不确定性”,设计了有助于保证衍生金融工具合同得到正常履行的市场制度,如:市场上的间接结算制度和定期的保证金制度,以使合同履行受高信用担保的保障,使权利和义务具有会计确认条件的 “确定性”,所以第三种解决思路将衍生金融工具确认的“不确定性”纳入会计要素的定义中是有理论和实践依据的。
(四)国际借鉴角度:FASB在SFAS 133中主张衍生金融工具符合要素定义是在资产的三个基本特征中,突出预期“获取或牺牲未来经济” 和“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这两个基本特征,并不是否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这一基本特征;IASC也有相类似的见解。事实上,IASC从诠释负债的定义入手,把 “合约”列为导致法定义务的事项,以相当于“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这一特征。IASC明确地提出,合同是形成确定性义务(负债)的法定事项。IASC 在IAS37中提出“负债,是指企业因过去事项而承担的现时义务,这项义务的履行预期会导致含有经济利益的资源流出企业。义务事项,指形成法定义务或推定义务的事项,这些法定义务或推定义务使企业别无现实的选择,只能履行该义务。法定义务,指因以下任何一项而产生的义务:1.合约;2.法规;3.法律的其他司法解释。推定义务,指因企业的行为而产生的义务,其中:1.由于以往实务中的习惯做法、公开的政策或相当明确的当前申明,企业已向其他各方表明它将承担特定的义务;2.结果,企业使其他各方形成了对企业将履行该义务的合理预期。”IASC这样定义,较“周到” 的将衍生金融工具代表的义务(和权利)代表的“确定性”纳入到会计要素的定义中,第三种解决思路的指导思想与国际做法如出一辙。
四、结束语
扩充现有会计要素定义外延的解决思路是一种可取的方法,它能有效解决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问题,具有理论基础和哲学指引,能够“反映”经济的变化发展,也将有助于推动我国会计的国际协调。
[参考文献]:
1.陈小悦着,《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版。
2.(世界银行)格鲁宁,科恩,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组织翻译,《国际会计准则实用指南[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版,P 116- P 122。
3.葛家澍、陈箭深,《略论金融工具创新及其对财务会计的影响》,《会计研究》,1995年,第8期.
4. Lil E.Crawford, Using and Accounting for Derivatives: An International Concer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Auditing & Taxation;
5.Francisco Gabriel Hernandez, Derivatives and the FASB:Visibility and Transparency ,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
Accounting Recognition for the Derivative Financial Instruments
Li yan Cheng Taolin
Key words: Derivative Financial Instruments Recognition; obstacle ;countermeasure
9.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控制研究 篇九
经过30多年,国际金融市场上金融衍生工具得到空前发展。
我国金融衍生工具是随着经济和金融体制的改革发展的,经历十多年也具有了一定规模。
但因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发展时间较短,因此其在各方面仍存在许多理由。
一、金融衍生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冲击
(一)确认方面.无论是资产与负债的确认,还是收入与费用的确认,传统会计都认为,这些事项必须是已实现的,不能是未发生的,但金融衍生工具是未来发生的交易事项,因此在资产与负债、收入与费用的确认基础和原则方面,二者有较大区别。
(二)计量方面.传统会计的计量基础是基于历史成本原则,以已发生的交易事项价格为依据,但金融衍生工具在合约订立时,只有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没有实际交易事项发生,也就没有历史成本可循,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显然不适用,因此在计量方面二者也有较大区别。
(三)信息披露方面。
传统会计主要以基本财务报表的形式进行信息披露,然而由于金融衍生工具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与传统会计相悖,使得金融衍生工具的信息一直以表外因素存在,但依据充分性原则,应对重要信息予以披露,所以金融衍生工具信息作为重要信息,应该在报表中有所体现,因此如何在报表中详细体现金融衍生工具的信息对于传统的会计信息披露是一个挑战。
二、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存在的理由
(一)金融衍生工具会计计量方式存在缺陷。
金融衍生工具计量是运用公允价值,然而公允价值本身存在一些缺陷,如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不成熟;受人为、市场因素影响大,易造成相关金融衍生工具价格的高估或低估。
但公允价值的优越性决定了其存在的必定性,而如何在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更有效地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
(二)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理由。
第一,信息披露不及时。
目前,我国一些企业对一些重大金融衍生工具信息选择利于企业的延迟披露。
信息披露不及时会使披露的信息一定程度上失去时效性,降低信息的使用价值,增大投资风险;为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行为创造良机,严重损害市场透明度。
第二,信息披露不充分。
由于金融衍生工具是表外业务,没有表内业务详细,而且目前我国不少企业对有利于企业的过量披露,对于不利于企业的披露不够充分,还有一些企业故意对一些重要信息隐瞒不报,极大地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也损害了国家利益。
(三)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监管存在不足。
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会计监管既要监管交易的规范性、合法性,也要监管其风险。
我国在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监管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发展时间较短,因此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监督制度、准则不健全,这极大的影响了监管效果;第二,金融衍生工具和会计监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缺乏,由于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处理需要金融和会计两个专业的知识,而这种复合型人才的`缺乏为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监管增加难度;第三,内制约度在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监管的作用没发挥出来。
金融衍生工具相关部门、人员岗位和职责划分不明确,风险评估、风险监控预警等体系不完善的理由,使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效果减弱。
三、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理由的处理策略
(一)慎用公允价值。
第一,加强公允价值估价技术的研究,利用多种模型计算以提高公允价值的准确性;第二,加强会计人员在公允价值计量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职业判断力,以提高公允价值的准确性;第三,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监督,同时也要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培训,以此减少公允价值受人为因素的影响。
(二)完善金融衍生工具的信息披露制度。
随着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表外披露已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金融衍生工具信息的要求。
为了能更好的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我国应该借鉴各国在完善金融衍生工具信息披露制度方面的成功经验,通过改善会计报表、增设附表等策略,完善金融衍生工具信息披露制度。
同时,有关部门也应加强对金融衍生工具信息披露的监管,使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更加完善。
(三)加强对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监管。
第一,在国际准则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完善相关制度和准则,为会计监管提供依据和策略。
第二,培养熟悉金融和会计的复合型人才,更好的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确认、计量和会计监督。
第三,加强内制约度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要重视内制约度在金融衍生工具方面的应用,完善相关内控机制,对与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相关的部门及人员的岗位、职责进行明确划分,强化人员培训。
通过以上策略加强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过程中表现出的风险进行准确的预测,最大化的监管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风险和会计操作风险。
参考文献:
[1]宋昊昱.《论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区别》.黑龙江对外经贸.8月25日:119-120页.
[2]王小燕.《新会计准则下金融衍生品的会计计量理由初探》.农业发展与金融.4月16日:29-30页.
[3]李岩.《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会计监督和披露的探讨》.商业经济.7月10日:76-77页,98页.
10.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风险的会计监管 篇十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制度安排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2)10—0051—05
衍生金融工具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金融业注入无穷活力的同时,也显现了巨大的杀伤力[1]。从巴林银行倒闭到次贷危机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客观地说,会计监管部门监管不力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危机之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风险的会计监管成为人们反思的焦点。按照新制度经济学观点,会计监管实际上是对会计活动(指广义的会计,包含会计信息的加工、鉴证和披露等活动)进行的监管,而这些监管手段是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来对会计活动进行干预、调节和控制。
一、会计监管——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一种制度安排
作为一门主要研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组织制度是如何影响人们行为效率的学科——新制度经济学始创于科斯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2],20世纪60年代后经威廉姆斯、德姆塞茨、诺斯和张五常等的不断开拓发展,这一学说日益发展为经济学体系中最具活力的分支之一。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是由正式规则、非正式约束及其实施机制组成的规范体系,在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具有决定性的作用[3]。诺斯认为,制度安排是制度的具体化,在会计监管中具有三项功能:一是传递信息的功能;二是对个体和组织行为一致的激励功能;三是约束有悖于组织行为的个人自利行为,而这种功能的实现主要借助于两种形式:正式规则和非正式约束。前者主要依靠他律,利用外部权力机构制定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等正式制度来约束人们行为关系的有意识的契约安排,使超越活动边界的行为得以矫正;后者是利用价值信念和道德观念等意识形态,使人们放弃超越边界的冲动,实现自律[4]。在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的制度安排中,四个较现实的前提假设经常被人们忽视:(1)有限理性,即人们只有有限地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效用最大化,即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3)交易费用大于零,即由于人们都是经济人,在交易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费用,无费用的交易是不存在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更导致交易费用的增加。(4)机会主义,即人们具有一种潜在的、狡诈的自利行为倾向[5]。为了保持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有效性,保证衍生品公司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进行有效的制度安排是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风险会计监管的必然选择。因此,本文从正式规则、实施机制和非正式约束三个方面对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风险的会计监管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最新发展趋势提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创新和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风险会计监管的制度安排。
二、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风险的会计监管现状
(一)正式规则
会计监管正式规则主要是相关会计准则、制度和会计法律规范等。目前,相关法律主要有《会计法》、《证券法》、《公司法》、《注册会计师法》等。准则、制度规范主要包括《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金融机构衍生工具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等。但就正式规则本身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金融衍生工具本身的复杂性和风险性使长期以来我国在其发展上采取谨小慎微的态度,反映在规则制订上缺乏长期规划和前瞻性,很多规则的出台往往是应一时之急,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且以禁止、限制性的规范居多。例如我国商业银行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从事了衍生金融工具业务,但至今没有一个统一且具权威性的会计规范,造成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业务处理不完善,处于表外和各自为政的状态,会计信息质量无法保证。其次,我国现有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法规层次不高,效力较低,缺乏权威性。迄今为止,我国对金融衍生工具法规层面的关注仅限于2005年10月通过的新修订的证券法,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交易形式,没有专门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法》或类似法规,而且《证券法》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新增规定也是只言片语地概括。最后,各规则之间的层次关系模糊不清,规则散乱,不系统,内容条文较概括,缺乏相应的配套细则。如银监会于2004年2月4日正式出台的《金融机构衍生工具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是目前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较全面的一个规则,但其条文较概括,没有相应的配套细则,缺乏可操作性。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立法规则将我国市场参与主体限定在狭小的范围内,不符合当前衍生交易的全面性和创新性的要求。
(二)实施机制
实施机制直接影响着制度的有效性。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风险的会计监管制度建设中不但要关注是否制定了相应的规则,而且也要关注实施机制的有效性。现阶段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会计监管基本以政府监管(如财政部门)为主的“一行二会”(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的会计监管机制模式。但这些部门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风险会计监管的重点、方式、途径和目标等有许多交叉,特别是有的监管部门从自身监管需要制定了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规章制度,对会计信息质量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从表面看我国会计监管制度实施机制具有分权明确的特点,似乎形成了多头共管的良好局面,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却并不理想。会计监管主体角色定位不明确,政出多门,相互扯皮,重复监管与监管真空同时并存,也缺乏对监管者的“再监管”,并且我国企业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产权归属不明,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导致高层中个人权限失去控制。在这种情况下,高层中个人权力凌驾于部门职权之上,一旦这种企业内部的“独裁者”成为金融衍生品投机交易的主导者,所有的风险管理机制也许都将失效。
(三)非正式约束
非正式约束包括价值观念、道德习俗等意识形态因素。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风险的会计监管中,不同的价值思想观念将影响从事会计工作的组织结构或个人的会计行为,也影响人们对会计职业的看法、态度、社会地位以及会计工作结果的可信度。会计实务和会计理论工作者的品行、素质、技能、行为也受到道德习俗的约束和影响,从而也会影响会计工作的质量和会计理论研究的质量及其发展。对于双刃性的衍生金融工具来说,其有利的一面是能调动企业或个人的积极性,为企业或个人创造价值。其不利的一面是,给了人类贪婪心一个施展作用的大舞台,在贪欲的引诱下,人们会罔顾风险,铤而走险。正像马克思在《资本论》里面所讲的那样,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着绞首的危险。目前,我国不少衍生品公司的管理层、相关业务人员、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人员以及监管机构的监管者存在价值思想观念陈旧,专业胜任能力不足,责任心不强、业务素质不高和职业道德低下等问题。
三、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风险会计监管的制度安排
(一)创新正式规则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原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的制度核心在于国家权力机构制定的会计、审计及惩戒制度等规则安排是否“合适”和“必要”,以及这些制度的执行力和规范性对会计监管行为的控制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此本文从上述会计监管的制度核心方面来讨论如何创新正式规则。
1.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的安排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是与传统会计制度相比,在会计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在安排上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拓展会计要素概念。传统财务会计中会计要素及概念不能涵盖衍生金融工具,因为它将“资产”限定为由过去的交易和事项所产生的经济利益,将“负债”限定为过去经济业务产生的现在由企业承担的经济责任。鉴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不确定性和未来性,新的概念应扩展原有的资产和负债的内涵,绕开“过去的交易和事项”的约束,着眼于“未来的经济利益和损失”,将新概念下的资产和负债分为“现实资产”与“或有资产”和“现实负债”与“或有负债”。
(2)修正会计确认标准。传统会计确认遵循实现制原则,将未来发生的预期收益和潜在风险等业务活动排除在报表之外,只对已经发生的交易活动进行确认,这已不适宜当前的发展,因此非常必要对未来“不确定性”进行会计确认。但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相关风险与报酬及其转移的程度存在着高度的不确定性,因此决定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标准的复杂性。笔者认为可以参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 的金融合成分析法(Financial Component Approach)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初始确认、再确认和终止确认。该方法强调“可控制性”对资产确认所提出的要求,即以企业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控制权的获得或丧失为初始确认、再确认或终止确认的标准,将确认时点明确化,不再从风险和报酬实质上是否全部转移的视角去进行判断,而只要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同条款的一方时,就应在其资产负债表上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例如金融期权,其在订约时,不受合同是否履行的影响,因为期权买方的权利与卖方的义务已很明确,可认为期权在订约时投资者已成为合约性条款的一个履行方,应该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一项金融负债或金融资产。金融合成分析法模式下的确认标准,侧重从衍生金融工具合约的权利、义务出发,方便了企业对衍生金融工具所有权的判断,更符合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3)重塑会计计量属性。目前会计实务中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属性主要有两种选择: 一是单一的历史成本;二是混合计量属性(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笔者认为这两种选择都不适合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它是以交易中发生的实际现金流量作为入账依据,要求会计主体保持历史成本直到相应资产已耗用或负债已经清偿为止,但衍生金融工具是对未来利率、汇率等相关经济因素的主观预期为基础的,与金融市场紧密相连,其价值往往随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所以历史成本并不能对其进行正确的计量。而混合计量属性是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报表核算后,表内核算项目既有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数据,又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数据,导致计量口径不一致,经济意义不一样,影响了财务报告的可比性,财务报表使用者也无法比较和了解各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无法作出合理的投资决策。IASC和FASB对采用单一公允价值来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给予充分肯定,并在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针对衍生金融工具这一特殊金融产品,公允价值是其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也是最佳的计量方法。公允价值发生变化反映着市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认可发生变化,它动态的会计属性符合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和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6]。这种计量模式计量不仅能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比性和预测性,还能将整个市场的情况反映在企业的报表中,能够充分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的价值,便于管理者及时了解整个市场的信息,为管理层业绩比较和决策提供良好的依据。另外公允的价值体现了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从而便于投资者进行决策或进行合理的风险组合降低非系统风险。因此,公允价值在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中有着其他计量属性不可替代的作用。鉴于此,笔者认为我国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应该全面采用单一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以便更好地为我国金融业发展服务。当然,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公允价值取值难,实际操作难度大,估价模型过于复杂等方面的不足。但我们应扬长避短,制定专门的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和具体操作指南,以解决公允价值计量中存在的不足。
(4)改良会计信息披露。由于传统的会计报表无法适应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的情况下报表使用者的信息要求,因此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一直困扰着会计界。如何完整准确地披露与决策相关的全部信息,笔者认为,具体的信息披露可按如下模式进行改良:①改进现行会计报表结构,便于报表使用者直接读取信息,例如,将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类项目按“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分类,权益类项目增设“衍生金融工具影响权益”项目,在编制利润表时加上“衍生金融工具投资损益”项目,编制现金流量表时增加有关由衍生金融工具引起的现金流量变化的信息。②在原有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编制一张按金融、非金融分类的第二资产负债表。③在报表附注中增加“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表中详细列明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账面价值、类别、到期日、持有日、特征和风险系数等内容,以方便投资者做出判断决策。④增加一张综合收益表,将衍生金融工具已确认未实现的利得或损失与已实现的损益合并。⑤报表披露内容引入VaR(Value at Risk)价值风险,通过VaR值的参考,投资者与企业经营者可以看到他们所面临最大潜在损失额,以增强经营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意识。
(5)创设会计准则解释委员会。金融创新日新月异,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发展,只依靠一部制度来规范所有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核算显然是不现实的。我国在制定相应的会计制度之后,应借鉴IASC的经验设立专门的会计准则解释委员会, 委员由银行、会计师事务所、高校、企业及相关政府部门等专家组成,专门负责制定准则的解释意见,发布解释公告。
2.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制度的安排
衍生金融工具的不确定性、虚拟性和复杂性为审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面对此挑战,笔者认为应在如下几方面对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制度进行安排:第一,确立现代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准确把握风险等级、确定审计重点、 优化审计计划。第二,及时修订审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法,创新中国独立审计准则,使新制定的独立审计准则建立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基础之上,突破传统审计风险模式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修订《注册会计师法》,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违法成本,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行为引导,促进衍生金融工具审计质量的提高。第三,革新审计技术、方法与程序。由于传统的审计方法对衍生金融工具往往无能为力,我们应当对审计技术进行改革,运用新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如EDP审计、风险模拟测试模式、VaR分析模式和实质性测试程序等来审计衍生金融工具。第四,作出有利于审计发挥监管作用的其他相关制度安排,如建立对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人员的资格审查制度、指导监督制度、金融监管部门与国家审计部门交流通报制度以及对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结果的信息披露制度。若对上述安排在审计制度中加以规定,则能规范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工作,减少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鉴定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的质量。
3.衍生金融工具惩戒制度的安排
这种安排主要在于创新法律监督制度,只有建立了强有力的法律监督制度,才能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企业会计主体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用于盈余管理的实际行为取向,才能让那些不遵守会计监管制度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鉴于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的违法总成本低于净收益的现状,本文从以下方面进行制度安排:第一,加强对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中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违规惩戒立法工作,将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相关法律关系在民事、行政及刑事法律规范之中进行明确的规定,便于责任追究。第二,尽快制定专门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法》,以规范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行为,做到有法可依。第三,完善民事赔偿诉讼机制,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民事责任追究制度的完善,离不开与之相配套的救济制度的构建,首当其冲就是要将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产生的纠纷纳入到人民法院的司法救济之中。唯有如此,才能创新衍生金融工具的法律监督制度,重塑法律威慑力,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规成本。
(二)完善会计监管实施机制
实施机制是制度构成中的关键一环,要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的实施机制,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会计监管模式。目前世界有行业自律监管型、政府监管型和独立监管型三种会计监管模式[7]。独立监管型是前两种会计监管模式的综合。该模式是本世纪初才出现的一种新型会计监管模式,其核心在于使建立的独立会计监管机构能够真正地把投资者与公众利益置于第一位。独立监管型相对于行业自律监管型具有更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可以对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市场的全部领域实施管制;独立监管能有效克服官僚化,解决政府监管不当问题,从而具有高于政府监管的管制效率和更强的专业属性,其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完全集中监管下的政府监管“失灵”。
美国SOX法案颁布后的会计监管模式属典型独立监管型,成立了具有权威性、独立性和代表性的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CAOB),该机构在美国的会计监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可借鉴这种思路,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独立监管模式并明确各部门的监管权责,成立美国式的独立监管机构——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在建立这种模式时应该确保监管机构的权威性、独立性和代表性。就权威性而言,可考虑将监管机构纳入全国人大或者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负责监管委员会的人事任免和经费审批;就独立性而言,要求监管委员会的全体成员由专职、高薪的专业人士组成,经费单列,独立进行决策;就代表性而言,可以通过吸收政府部门、信息使用者、信息提供者和信息鉴定者等代表组成会计监管委员会。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监督会计、审计等规范制定权使用的效率和效果;对监管部门之间的扯皮问题做出裁决;监督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质量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情况。这样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可以形成会计监管的合力,避免了会计行业的本位主义、多头监管及权力之争。
(三)培植非正式约束
非正式约束尽管不是被人有意识地设计的,但它是人们价值信念、道德观念等意识形态以及从业人员专业能力素质的表现,它的作用显而易见,在正式规则没有“规范”之处起着约束人们行为关系的作用。要培植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风险会计监管的非正式约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加强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教育。主要是培训会计、金融以及法律等相关知识,使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业务人员有更强的专业胜任能力。第二,加强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理性化建设。一是通过建立健全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诚信机制和中立的评级机制,来有效抑制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风险的发生。二是通过建立可行的市场职业道德规范、创建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环境以及树立榜样示范教育,来增强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从业人员的价值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使得参与交易的各方均能从内心感到违规的可耻,认为没有必要为违规而去冒险。第三,加强社会公众舆论监督制度化建设,主要发挥市场参与者和公共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形成强大的威慑力。第四,加强会计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建立国际协作机制,提高监管水平,真正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维护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稳定发展。总之,通过上述各项的制度安排,最终使我国形成和谐均衡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局面。
参考文献:
[1] 熊明良.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的博弈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0,(8) :75—80.
[2] 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的性质[A].路易斯·普特罗,兰德尔·克罗茨纳.企业的经济性质(中译本)[C].孙经纬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3] 卢现祥,朱巧玲.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 马颖.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体系与制度变迁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5] 刘明辉,张宜霞.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制度及其改进[J].会计研究,2002,(12):16—21.
[6] 黄世忠.后危机时代公允价值会计的改革与重塑[J].会计研究,2010,(6):13—19.
[7] 谭遥.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问题研究[J].学术论坛,2011,(8):114—118.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控制研究】推荐阅读:
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报告10-09
P2P金融模式及风险控制研究07-07
2017年上半年四川省基金从业资格:衍生工具的分类试题08-28
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研究06-19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分类及评估研究07-17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07-19
新金融工具准则讲解10-31
银行金融风险防范06-26
银行防范金融风险09-22
金融风险点防控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