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声调教学研究

2024-07-30

对外汉语声调教学研究(共7篇)

1.对外汉语声调教学研究 篇一

近年来对外汉语声调偏误分析研究述评

摘要:近年来,对外汉语语音偏误分析的研究成果日趋丰富。汉语的声调是外国学生学习汉语语音的难点之一,也是众多研究者们的兴趣之所在。本文以近年来出版的一些相关论著及发表在学术期刊(杂志)上的有关论文为依据,总结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界在声调偏误分析方面取得的成就与不足,以期对声调偏误分析有一个整体的掌握。关键词:汉语;声调偏误;研究方法;研究述评

一 引言

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准确地听辨汉语声调并正确地发音,对许多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是首当其冲的难关。因此,汉语声调的习得研究成为语音习得研究的焦点,分析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声调偏误,对其进行归类并分析其成因,有助于对外汉语的语音教学,并使教师们在语音教学中能做到有的放矢。

关于外国学生汉语语音的偏误分析,根据我们所检索到的文章,我们发现近年来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综合考察声、韵、调偏误;二是专门考察音段偏误;三是抛开音段,仅从声调入手,专门考察声调偏误。当然,这些研究或多或少都会借助于实验语音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本文以近年来出版的一些相关论著及发表在学术期刊(杂志)上的有关论文为依据,限于篇幅,我们主要对专门探讨对外汉语声调偏误分析的文章进行述评(也会兼及综合考察声、韵、调偏误的文章),着重分析其研究现状、发展动态、研究方法和研究重心等,并提出一些个人的见解,以期为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提供相应的参考。

二 声调偏误分析研究述评

如前所述,汉语声调的习得研究是第二语言语音习得研究的焦点,因此,关于声调的偏误分析是外国学生汉语语音偏误研究中成果最为丰富的。“世界上的语言如果从有无声调的角度来看,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声调语言与非声调语言。”(郭锦桴,1993)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的有关理论,我们知道,不同母语背景的学生在习得第二语言时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而相同母语背景的学生在习得第二语言时则会表现出一些相同的特点。鉴于此,本部分拟从母语为声调语言学习者的声调偏误分析,母语为非声调语言学习者的声调偏误分析以及不同母语背景学生的声调偏误对比性研究等几个方面对近年来的声调偏误分析进行梳理和总结,语音本体的研究方法一直以来都受到第二语言语音习得研究的重视,近年来,不少研究者开始主动地吸收实验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将其应用到声调偏误的研究中,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此本部分将首先对研究方法进行述评。

2.1声调偏误分析的研究方法述评

一直以来,声调的偏误分析都是采用一些传统的研究方法,如听辨测试法、录音分析法(张朋朋、徐鲁民,1981;吴门吉、胡明光,2004;余瑾、王华,2005等等),其实,传统的研究方法都是采用人工听辨的方法对研究资料进行分析,这种方法由于操作简便,受到了研究者的欢迎,然而基于方法本身,研究者的地位也被无限地提高,而由于研究者个体本身的疏忽或者方法本身的缺陷,必然会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因此也未必能对教学带来很好的指导作用。

语音的本体研究由于借助于各种实验仪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因而,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开始将实验语音学的有关方法引入到声调偏误分析中。高玉娟、李宝贵(2006)运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韩国留学生汉语声调四声的偏误进行了声学分析,文章运用石锋教授的声调格局理论,做出了韩国留学生汉语的声调格局图,并把它们与普通话的声调格局进行了比较,从调长、调域、调型和调值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韩国学生学习汉语声调的难度顺序是:上声>阳平>阴平>去声。高春燕(2007)运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分别采集了俄罗斯学生朗读汉语四声时的语音材料,并对其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作者认为俄罗斯学生较难掌握的声调是阳平和上声。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相辅相成,语言研究者利用自己的双耳或感觉对声调进行分析,肯定不如实验方法准确,现今最科学的研究方法应是将录音分析法和实验分析法结合起来使用,事实上,不少研究者已在进行这样的尝试。

2.2母语为声调语言学习者的声调偏误分析

近年来,有关母语为声调语言学习者的声调偏误分析并不是很多,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越南和泰国学习者的汉语声调习得的考察上。

2.2.1母语为越南语的学生的声调偏误分析

吴门吉、胡明光(2004)对越南学生的汉语声调偏误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汉语去声是越南学生的学习难点。文章通过对越南语声调与汉语声调的对比,分析了越南学生汉语声调偏误的成因,认为越南学生汉语声调的偏误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母语的迁移,作者最后还提出了克服声调偏误的教学对策。韩明(2005)比较了汉语和越南语在声调上的差异,指出越南学生在学习汉语声调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在语言交际中会出现偏误,声调方面错误最多的是阴平和去声,其次是上声,错误最少的是阳平。在分析偏误成因时,韩的观点与吴门吉、胡明光(2004)的一致,认为母语“负迁移”是造成偏误的主要原因。杨娜(2005)以越南 北部河内的学生为例,进行了为期5个月的调查,调查并分析了零起点的学习者习得汉语语音的情况,声调的习得方面,杨将其分为静态声调的习得、动态声调的习得和语流音变中的表现等三个方面。静态声调的习得主要有读阴平调时不够高等几个方面,动态声调的习得以双音节词为例,语流音变主要考察了轻声和儿化。产生偏误的原因主要是语际的迁移和目的语的影响。刘晓军(2006)分析了越南留学生汉语听觉和发音的能力,认为:越南学生的听辨能力和发音水平不是同步的,四声听辨难度顺序为去声>阴平>阳平>上声,发音的四声难度顺序为上声>去声>阴平>阳平;轻声和“一”的变调是大部分越南学生语音学习的难点。

通过对上述几篇文章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研究者们对越南学生在习得汉语声调时的难点和偏误类型的分析,其结论并不一致。但是,各位学者对偏误成因的解释则大体一致,大都认为主要由母语造成,而且对于如何纠正偏误也都提出了各自的建议。

2.2.2母语为泰语的学生的声调偏误分析

针对泰国学生声调偏误分析的文章非常少,近年来仅有以下几篇文章:

李红印(1995)综合考察了泰国学生学习汉语语音时的偏误,认为他们的声调偏误主要表现为调域上的偏误。这是国内较早的对泰国学生语音偏误进行分析的文章。蒋印莲(1997)也从声韵调三个方面对泰国学生习得汉语语音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蔡整莹、曹文(2002)通过对22位泰国学生录音样本的听辨判断和部分样本的声学分析,发现了泰国学生汉语语音学习中存在的难点。其中声调偏误表现为:阴平不够高;阳平和去声因有较长的预备段而使整个音节增长;上声则总以[211]形式出现。在偏误成因上,作者将其归因于母语及其方言的负迁移和使用《汉语拼音方案》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偏误。最后还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吉娜、简启贤(2004)对初学汉语的泰国学生的声调偏误进行了分析,通过调查,他们发现初学汉语的泰国学生习惯于用自己母语的声调来对应于汉语的四声,并且基本准确;但是在调值的准确方面却存在着一定的偏误,主要表现为:汉语声调的第一声读得比较低、在读上声时不容易读准确。而产生偏误的原因则是语际迁移。

2.2.3母语为老挝语的学生的声调偏误分析

我们还没有发现有专门针对老挝学生的汉语教学研究,更没有专门的汉语语音的习得研究,经过我们的搜索,仅发现一篇。单韵鸣(2006)通过录音调查和访谈等,对老挝学生的汉语语音偏误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发现老挝学生在习得汉语声调时存在的问题是:第一声发音不稳定,声高不到位,有时以中平代替高平;第三声常以半上声的形式出现;第四声比较短促。

通过检索,我们看到,专门针对泰国学生声调偏误进行分析的文章还未出现,现有的 研究一般都是对声韵调进行综合考察,对某些具体问题的讨论并不深入,现有的有关泰国学生的声调偏误分析都是作为语音综合性考察的附属品出现的。与此相比,对老挝学生汉语教学的研究更少,我们期待更多的专门进行声调偏误分析的文章出现。

2.3母语为非声调语言学习者的声调偏误分析

相对于声调语言来说,非声调的语言更多。因此,对母语为非声调语言学习者的声调偏误进行分析的文章很多,为了更好地理解研究现状,我们将作如下阐述:

2.3.1母语为韩语的学生的声调偏误分析

韩国学生的声调偏误分析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所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近年来的研究有以下一些:

冯丽萍、胡秀梅(2005)认为韩语的多音节词常常前轻后重,这种音节结构反映到汉语声调的学习中,导致学生容易将阳平升调发成先低后高的降声调。夏晴(2006)以21种调型的二字组为基础,将其放在单字、词语、短句等中,通过韩国学生的朗读,分析了他们的声调偏误,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刘江娜(2006)对22位中级汉语水平韩国学生的声调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且认为他们的声调偏误呈现出了一定的规律性,即韩国学生多把阳平误听成上声,把上声误听成阳平。祈慧琳(2007)对韩国留学生汉语双音节词的声调发音偏误进行了考察研究,文章运用测试、录音的方法得到韩国留学生汉语双音节词(共20个组合)的声调发音偏误,总结出了韩国留学生汉语双音节词声调发音的主要偏误规律,并将偏误成因归结为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的干扰、教材、教师等几个方面。刘红梅(2007)对韩国小学生在学习声调过程中出现的偏误进行了分析,认为偏误主要出现在阳平和上声两个调类上,指出这与母语的负迁移相关,最后刘文还提出了一些教改措施。应该指出的是,该文与祈慧琳(2007)的有关观点基本一致,即两者都认为韩国学生在习得汉语声调时的偏误主要是在阳平和上声上面。

本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母语为韩语的学生在学习汉语声调时都会将汉语声调中的阳平和上声相混,我们还发现有些研究者已经试着用实验语音学的相关理论作为支撑来进行偏误研究,但是这方面的成果还是很少。

2.3.2母语为印欧语言的学生的声调偏误分析

在对外汉语学界,对欧美国家学生的声调偏误进行分析,与对其他国家学生的声调偏误分析相比,起步较早,且一直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因此,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较多。

张朋朋、徐鲁民(1981)对英、法学生的“洋腔洋调”进行了分析,该文将所谓的“洋腔洋调”分为两类:一是每个音节的声调都发成中平调;二是有的音节读错了声调。作者还 对这两类错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学生的声调错误主要出现在语流当中。

沈晓楠(1989)指出美国学生在学习汉语语音时主要困难体现在声调的学习上,该文的第一部分,作者通过对学习了4个月汉语的8名美国学生的调查研究,认为美国学生学习汉语声调的难度顺序是:第一、四声大于第二、三和轻声,这主要是母语负迁移所致。沈文的第二部分探讨了教授美国学生声调的教学法。王韫佳(1995)调查了6个美国学生学习汉语声调的情况,并将他们的学习水平与2个北京人相比,指出了美国学生在习得汉语四个声调时均有错误:阴平和去声主要是调型错误,阳平和上声在调型和调域方面都存在错误。桂明超(2000)分别考察了汉语普通话声调的组合方式和美国英语语调调型,作者还分析了美国英语语调调型对学习汉语普通话声调的影响,指出了美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普通话声调时所犯的共同错误:非曲型声调落在双音节词上时(例如:平调,升调和降调),该声调趋向于变成同一调值而不顾原来的不同;曲型声调落在单音节词上时(例如:降升调)会被分离,拆分在词组中相邻的两个音节上;为了词尾或词组末尾的调型与英语语调调型相一致,最后的那个音节的声调总是趋向于用升调或用降调。

潘吉(2008)分析了来自美国、西欧和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学生的声调偏误,潘文将学生分为两组:初级水平和中级水平。该文在陈庆海(2000)的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方法分析了外国人产出的自然话语中的声调偏误。实验数据显示:在初级和中级实验对象组中,1-1和2-4声调组合的正确率都较高,而3-2声调组合的正确率较低,初级组的3-2声调组合的正确率最低。

徐瑾(2006)指出俄罗斯学生的汉语声调偏误主要表现在调型上,大致表现为:去声读成阴平,阴平读成去声,阳平读成上声;其次,俄罗斯留学生声调偏误还表现在调域的缺陷上。作者认为俄罗斯学生声调偏误的原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该文还提出了应从教材的编排和加强训练等几个方面进行教学的尝试。罗音(2007)也对俄罗斯学生学习汉语声调时的偏误进行了分析,在偏误类型的分类上罗文参照了杨娜(2005)的分类方法,而且偏误成因的总结也无新意。针对印欧语言的学生的声调偏误分析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且有少数学者尝试从实验语音学的角度对这些偏误进行分析,从而使分析结果更为可靠,但我们也发现,很多研究都是重复之作,缺乏新意。

2.3.3母语为日语的学生的声调偏误分析

同样为非声调语言的日语,日本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最难掌握的是声调和语调。王幼敏(1998)分析了日本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声调和语调方面的错误和难点。声调方面,作者分析了单字声调和复合词声调方面的偏误,并指出日本人发音的主要困难在于对四声的相 对音高把握不准,这同他们母语没有声调,声调感弱有关系。田园(2003)分析了日本留学生汉语二字组连读的声调偏误,该文采用中介语理论及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总结了偏误规律,归纳出中介语声调的特点,并将偏误原因归结为母语负迁移和目的语干扰等几个方面。刘佳平(2006;2008)也分析了日本学生在学习汉语双音节词声调时的偏误,刘文分析了他们的偏误类型,并探讨了偏误成因。上述三篇文章都是针对日本学生习得汉语双音节词声调进行的偏误分析,应该指出的是,大家的观点都较为一致。

除了单篇的论文外,还有少数学者对日本学生习得汉语时的表现进行了综合考察,王顺洪(2008)综合分析了日本学生习得汉语的情况,在谈到声调时,作者认为日本学生汉语声调偏误主要表现为起调不准(音调偏低)、缺乏重音和节奏感。

2.3.4母语为其他非声调语言的学生的声调偏误分析

除了上述对韩语、印欧语、日语等母语背景的学生的汉语声调习得进行研究外,近年来还有一些对其他母语为非声调语言的学生声调进行研究的文献,主要是以下一些:

2.3.4.1母语为尼泊尔语的学生的声调偏误分析

余谨、王华(2005)调查了11名年龄在20 岁左右的尼泊尔学生,对他们的汉语声调偏误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尼泊尔学生总体水平和不同级别水平学生的声调偏误率,找出各声调的偏误特点、难度梯级,发现汉语的上声是尼泊尔学生学习的难点,并且指出,在教学中应以单字、词语和句子为载体进行组织教学。覃凤余、王丽娟、余谨(2006)也分析了尼泊尔学生学习汉语声调时的情况及相应的偏误,指出尼泊尔学生在学习汉语声调时,在调域和调型两方面都存在偏误,和余谨、王华(2005)的观点一样,该文认为上声的学习难度大于其他的三个声调。

2.3.4.2母语为蒙古语的学生的声调偏误分析

徐剑(2008)使用听辨测试的方法,从学生感知的角度研究蒙古留学生的声调偏误,从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干扰、教材、教师这几个方面对偏误成因进行了分析,最后还指出针对蒙古留学生出现的声调偏误,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听辨发音组合练习并且注重对学生听辨能力的培养。张瑞芳(2008)采用偏误分析理论,对蒙古留学生在习得汉语声调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误进行了归类与分析,认为蒙古学生形成偏误的原因是母语负迁移和目的语知识的泛化等几个方面,为了减少或避免偏误,张文还提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改进措施:一是运用语音对比,找出差异;二是采用整体认读法,突出汉语语音特点;三是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2.3.4.3母语为印尼语的学生的声调偏误分析 王功平(2004)通过对印尼留学生在普通话双音节上上连读调发音的实验,指出印尼留学生发普通话双音节上上连读调时所存在的主要偏误在于:调域偏小;最大音高值偏低;音节发音时长偏长,且前后字时长比例不当。并分析了产生这些偏误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相应的纠正措施。程媛(2006)以初级汉语水平的印尼留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印尼留学生习得普通话二字组上声声调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听辨有上声声调的二字组时,初级阶段的被试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偏误,其中上+阳组的偏误率最高。无论是在听辨前字还是后字上声的二字组时,初级阶段的被试均最易将上声听辨为阳平。文章最后还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2.4不同母语的学生的声调偏误分析的对比性研究

前文我们分别对母语为声调和非声调语言学习者的偏误分析的文章进行了述评,实际上,将不同母语的学生的语音面貌进行比较研究,将他们的声调偏误进行对比性分析(指对比不同母语学生的声调偏误或将不同母语学生的发音与中国学生相比),这将更有意义。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开始专注于这方面的研究,具体的有以下一些:

郭锦桴(1993)考察了英、美、日、俄等十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在习得汉语语音时的声调偏误,并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他们的声调偏误进行了分析,同时考察了他们在二字组和四字组中的轻声偏误,并将其与中国人的发音进行了对比,总结偏误类型及成因。这是国内较早的声调对比性研究,因而很有意义。

马燕华(1994)分析了母语分别为日语、朝鲜语、英语的学生在第一年的汉语学习过程中普通话声调读音、辨音的情况,考察发现:母语为日语、朝鲜语的留学生的声调错误归类较为整齐,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的声调的错误归类却不够整齐;母语为日语、朝鲜语的留学生的调型比较集中,多为平调和降调;母语为日语、朝鲜语的留学生去声不大容易出错,这一点与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恰恰相反。在此基础上,马文提出,应重视利用双音节词和调型来组织教学。与这一研究相关,刘艺(1998)也做了相应的研究和考察。作者利用单字组和双字组的发音调查表对日韩学生的声调偏误进行了分析,认为日韩学生的汉语声调偏误主要有:把上升调的阳平念成低平调或低升调;在去声方面,他们常把去声发成低平调的或者低降调;而对于高平调的阴平他们则往往念成低平调。在此基础上,刘将日韩学生的声调偏误与美国学生相比,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张虹(2003)以汉语声调学习为切入点,考察了日本和美国学生的声调习得情况,张文分析了不同汉语水平的日本留学生的声调偏误,并以中高级汉语水平美国留学生为参照、对中介音的“化石化”现象和习得顺序及过程进行了探讨。陈子悠(2007)考察了日、韩、泰学生不同学习阶段出现的声调偏误,并分析了他们声调偏误的异同。

储丹丹(2006)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不同水平、不同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对三声连读变调的习得情况,并尝试在优选轮框架下予以分析。结果显示:第二语言学习者对连读变调规则的掌握晚于对四个单独声调的掌握;以声调语言为母语的泰国学生跟非声调母语的学生相比,双音节连调组命名正确率的总体差别不大,但在不同的声调组合上存在差异。

将不同母语背景的学生习得汉语声调的情况进行对比性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所面临的通常是一个有着不同母语背景学生的班级,针对不同的学生我们应根据他们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我们还可以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之上,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通过本部分的综述,我们发现,近年来的声调偏误对比性研究主要集中于日、韩、美等国,而对其他国家学生的声调偏误进行对比性研究则用力不够,今后应引起重视。

三 结论及其他

通过上面的综述,我们欣喜地发现,近年来对外汉语学界的声调偏误分析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有大量的成果面世。学者们通过分析母语为有声调语言学习者和无声调语言学习者的声调偏误,对其进行归类、成因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这些都是很好的尝试,也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我们也应发现,近年来的声调偏误分析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而我们也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3.1声调偏误分析在分国别研究上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但是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尽管近年来出现了不少针对不同母语背景学生的声调偏误对比性的综合性研究,但是这样的研究思路还没有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而且在已有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都是集中于日、韩、英等语言背景的学生,对其他语言背景学生的声调偏误进行对比性研究的则非常之少,这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

3.2在已有的研究中,学者们已开始尝试采用实验语音学的研究方法,这样的研究方法使研究结果更为精确,然而,借助于这一手段的毕竟还是少数,不少研究还是采用人工听辨以及调查问卷等形式,正是因为因人而异,所以即使针对同样的人群也有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3.3现有的研究都过分强调单字调、二字组连读变调的研究, 而对语流中声调的研究却不够重视。我们承认,对单字调、二字组连读变调的研究很重要,但是语流中的声调研究也很重要,如果忽视了则直接影响到对外汉语的语音教学,我们平时的交流不可能是一个字或一个词的交流,因此,语流中的声调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3.4有声语料库的建立将能很好地帮助我们分析语音语料,从而实施更有效地教学。汉 语中介音语料库的建设已提上日程,然而工作的开展却很难。因此,建设中介音语料库的任务迫在眉睫。

由于条件所限,我们无法穷尽所有的有关声调偏误分析的著作和论文,在有关的分类上也还存在一些分歧,但我们对近年来声调偏误分析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是为了发现其中的成就与不足,从而对声调偏误研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参考文献:

[1] 蔡整莹、曹文.泰国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世界汉语教学, 2002,(2).[2] 陈子悠.日韩泰留学生汉语声调习得及偏误分析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3] 程 媛.初级阶段印尼华裔留学生二字组上声偏误分析.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 储丹丹.连续变调习得偏误的优选论分析.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5] 单韵鸣.老挝学生语音偏误分析及与泰国学生的比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06(2).[6] 冯丽萍、胡秀梅.零起点韩国学生阳平二字组声调格局研究.汉语学习, 2005,(4).[7] 高春燕.俄罗斯留学生汉语声调偏误初探.红河学院学报, 2007,(4).[8] 高玉娟、李宝贵.韩国留学生汉语声调习得偏误的声学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6,(1).[9] 桂明超.美国英语语调对美国学生学习汉语普通话声调的干扰.世界汉语教学, 2000,(1).[10] 郭锦桴.汉语声调语调阐要与探索.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11] 韩 明.越南留学生声调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5,(2).[12] 吉 娜、简启贤.泰国学生初学汉语的偏误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04,(3).[13] 蒋印莲.泰国人学习汉语普通话语音难点辨析.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4] 刘 艺.日韩学生的汉语声调分析.世界汉语教学,1998,(1).[15] 刘红梅.韩国小学生汉语声调偏误分析及对策.宜春学院学报,2007,(1).9 [16] 刘佳平.初级水平日本留学生汉语双音节词声调偏误分析.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17] 刘佳平.日本留学生汉语双音节词声调偏误调查报告.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3).[18] 刘江娜.中级汉语水平的韩国留学生声调偏误问题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9] 刘晓军.越南留学生汉语声调偏误实验分析.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20] 马燕华.初级汉语水平留学生的普通话声调误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21] 潘 吉.外国人的汉语双音节声调组合偏误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22] 彭玉康、胡袁圆.对外汉语声调教学研究回望.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4).[23] 祁慧琳.韩国留学生汉语双音节词声调发音偏误分析.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24] 沈晓楠.关于美国人学习汉语声调.世界汉语教学,1989,(3).[25] 覃凤余、王丽娟、余瑾.在桂尼泊尔学生汉语声调错误分析.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4).[26] 田 园.从日本留学生的汉语声调偏误分析谈对日学生声调教学.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27] 王功平.印尼华裔留学生汉语普通话双音节上上连读调偏误实验研究,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4,(4).[28] 王顺洪.日本人汉语学习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9] 王幼敏.日本人学汉语中的声调语调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2).[30] 王韫佳.也谈美国人学习汉语声调.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3).[31] 吴门吉、胡明光.越南学生汉语声调偏误溯因.世界汉语教学, 2004(2).[32] 夏 晴.韩国留学生学习普通话时二字组及其在语流中的声调偏误分析.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3] 徐 剑.蒙古留学生汉语声调偏误研究.语文学刊, 2008,(19).[34] 徐 瑾.俄罗斯留学生汉语声调偏误研究.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3).[35] 杨 娜.越南人学汉语常见语音偏误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05(1).[36] 余瑾、王华.尼泊尔学生汉语声调偏误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5,(3).[37] 张 虹.日本留学生汉语声调习得及偏误分析.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3.[38] 张朋朋、徐鲁民.试析“洋腔洋调”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3).[39] 张瑞芳.蒙古留学生语音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9).11

2.对外汉语声调教学研究 篇二

(一)主张“先易后难”的习得顺序

根据数十年来的教学经验,大多数教师目前都倾向于“一四二三”的声调教学顺序,将重点放在上声的教学上。许多研究者针对这一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但是由于他们所调查的对象不同、采用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导致最终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沈晓楠曾提出,美国学生学习声调的难易程度顺序是阴平和去声难于阳平、上声和轻声,而有一些其他学者通过研究则认为,阳平和上声的学习难度在某种程度上是高于阴平和去声的学习难度的。这些不同的结论给声调难易程度的排序及相关教学顺序的研究带来了困难。

(二)“半上声”教学

早在上世纪初,赵元任先生就将半上声与其他独立声调放在一起进行讲授,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赵金铭提出过“阴平、半上、去声、阳平、全上”的教学顺序,主张先教半上、再教全上,初见成效。在实际的声调发音中,国人很少将上声发满,否则显得语言做作、不自然。可是引入半上声,可能还要考虑到上上连读、上声与非上声连读等诸多影响因素,反而又增加了麻烦,所以恐怕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声的教学问题。

(三)由单字过渡到语流

赵元任也曾指出,“一种声调语言的实际旋律和音高运动并不只是构成该语言声调的几个固定模式的简单连接。事实上,这种运动是由三种因素构成的 :一个个音节词所独有的声调,这些声调在连贯言语中的相互影响,以及表达说话者兴趣或态度的音高运动。”基于赵先生的这种思想,有不少研究者开始主张将声调教学由单字教学过渡到语流。我们知道,学习语言是为了能够交际,只要达到交际的目的就可以了。所以无论是对教师来说,还是对留学生来说,花费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来进行单字调或者多音节字调的教授与练习,明显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这也是研究者们数年来探讨的一个问题之一。

(四)根据声调的特征进行教学

针对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声调时出现的那些普遍的偏误,王安红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 :即根据声调本身的特征来进行声调教学的设想,她将这一设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了实践,并在正音课中提出了“高、地、升、降、平”五个概念,但这些概念对之前的其他学者关于声调教学的探索结果来说,不过是术语上的差异而已,实际的教学效果并没有明显提高。所以根据声调特征进行教学的设想也不是特别符合声调教学的实际情况。

二、对外汉语声调教学方法初讨

根据上述几个关于声调教学的研究现状和效果分析,我们提出了以下几个关于声调教学的设想 :

(一) 带音法

带音法用在声调教学中,就是指以老带新、以易带难。比如教阳平时,根据阳平的发声特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发一个去声的音节,发去声时声带放松,然后逐渐变紧,然后慢慢带出阳平,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好阳平。也可以根据习得的难易程度来发四声,按照“上声 - 阳平 - 阴平 - 去声”顺序或相反的顺序即 :“阴平 - 去声 - 上声 - 阳平”,这样就可以让前一个声调的尾音做下一个声调的起点,更有助于留学生定调,有利于让他们感知声调。

(二)声带控制法

吕必松先生说 :“学会一种言语现象需要经过理解、模仿、记忆和巩固这样几个阶段。理解就是懂得所学的言语现象的意思。这是学会一种言语现象的前提条件。”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教留学生怎么准确地发声调,而是应该让学生先了解汉语声调是什么、有什么特征、可以通过哪些器官准确地发出。我们知道,声调与声带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在教学时,让留学生把手放在自己的喉结上进行切身的体验。无论是发阴平时那种持续的紧张度,还是发阳平使那种不松不紧的状态到拉紧状态的转折,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和体会。我们的教学重点不是让学生多么地关注声带拉紧的程度,而是让学生自己体会声带有松有紧的那种衔接和过渡的状态。这种方法现在还处在萌芽阶段,浮于表面,我认为应该关注这种声调教学方法,教会学生由外到内地感知声调,才能让这种教学方法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

(三)区分法

我们这里的区分法是指声调教学中读与说的区分,字、词和句的区别。有许多教师把读和说混为一谈,根本不进行区别,只要求学生过分地关注语句中的声调,导致留学生说出来的汉语毫无情感与流畅度可言,拿腔作调,很不地道。交际中的汉语声调并不关键,关键的是语意的表达和语言的节奏感,因此身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应当从留学生的角度出发,为留学生多创设一些情景,在课上多组织一些活动,给他们更多地练习口语的机会。鼓励他们结交中国朋友,让他们了解实际生活中的汉语是怎么说的。

在声调教学中,我们还要传达一种理念给留学生 :汉字有声调,但词句无需过分看重声调。所以我们在教授学生学声调时,对单个汉字发音可以适当拉长,以突出声调,但在读词和句子时,则不必过分强调声调,应把重点放在节奏和停顿上,淡化把每个字的声调,否则汉语很难说得自然、流畅。

三、结论

尽管对外汉语声调教学有着丰富的经验,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当然,教学效果不理想,并不仅仅是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方面的问题,留学生的认知能力、教材的编排等其他因素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因此,我认为应该从教师、学生和教材三方面出发,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并结合教学实践制定合理可行的策略,才能提高声调教学的效果。

摘要:声调是汉语音节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同声母、韵母一样,是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显著特征。汉语声调不仅是国内拼音教学的重难点,也是困扰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的难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备受重视。本文分析和总结了前人对声调教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根据声调教学现状,对汉语声调教学的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期引起学者和专家对声调的关注和种视,从而更好地指导外国留学生对声调学习方法的重新认识,推进对外汉语声调教学。

3.对外汉语中的声调教学 篇三

关键词:声调;学习声调的困难及原因;改进措施

汉语的音节除了声母和韵母这两部分外,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声调。与声母和韵母一样,声调也可以被用来区别意义。声调的性质主要由音高决定的,音的高低决定于一段时间内音波震动的频率大小,发音时,频率的大小靠调节声带的松紧来控制。声带紧,振动就快,音就越高;声带松,振动就慢,音就越低。声调是音节的高低升降,是音高的变化。汉语的声调可以从调值和调类两个方面来分析,张登歧在《现代汉语》中指出调值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高低升降形式),调类是声调的分类(汉语中用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声调的学习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重点是由声调在汉语语音系统中的地位决定的,汉语中可以用声调来区分意义,而且汉语的声调系统具有自己的特点,是独一无二的,没有汉语背景的外国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都会有困难。

前人关于声调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声调的时候,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第二,导致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声调所出现问题的原因;第三,现阶段对外汉语教学中声调教学所存在的问题;第四,根据调查研究,提出的解决方案。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一个综述。

一、外国留学生学习声调时的问题与困难

根据前人调查,母语背景不同的人,对汉语的声调掌握的难易程度有不同看法。世界语言中,有的语言有声调,有的语言没有声调,在汉语学习者的语言背景中可以分为语调语言(如:韩语和英语)和聲调语言(如:泰语)两种来进行分析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所存在的问题,这样可以更全面地观察造成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时的困难。

韩国和美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声调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语言知识。韩国留学生的错误主要表现在:韩国留学生在学习声调时最常见的错误是把大多数字词都读成阳平和去声,而且普遍认为阳平和上声最难区分。这主要是他们的母语习惯造成的。韩语词句的语调平声居多,在疑问或感叹时读高扬调,在回答问题时读短促而急剧的下降调,因此受他们习惯的韩语语调影响,韩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也把大多数汉语词语都读成平、降调,而比较特殊的上声基本不去读。

桂明超(2000)总结出,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所存在的问题是:美国学生趋向于以模仿常规英语调型来接受普通话双音节词的声调组合结构。非曲型声调落在双音节词上时(例如:平调,升调和降调),该声调趋向于变成同一调值而不顾原来的不同,例如,升调连着升调(/+/),降调连着降调(\+\)。曲型声调落在单音节词上时(例如:降升调)会被分离,拆分在词组中相邻的两个音节上。若第一个音节用降调,第二个音节就用升调,反之亦然。为了词尾或词组末尾的调型与英语语调调型相一致,最后的那个音节的声调总是趋向于用升调或用降调。在一个句子层次上,调型(升调+降调)会被重复地使用在每组相邻的两个音节上,反映出一种由两个词组成的词组的英语降调类型。他还指出,美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普通话声调时,往往受到处于同一句法结构层次上英语语调的干扰,“英语中,词组与句中的语调调型是受限制的,并且这种语调调型的数量也是有限的;而在普通话中,每一种声调都能与其他的声调相结合,从而产生更多的声调调型”,“一般来说,美国学生趋向于以模仿常规英语调型来接受普通话双音节词的声调组合结构”,所以当美国学生听到一些音节比较高时,立即将这些音节理解为重读音节。

另外据研究,母语为声调语言的越南学生在学习声调语言的时候,虽然已经有了声调的知识背景,但是他们在学习汉语的声调的时候,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吴门吉和胡明光(2004)指出了越南学生在发汉语声调时所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越南学生的高平调55念为半高44,全降调的调域较窄,起调不够高(从4开始),落点太低(很多时候到2);②汉语的四个声调中,去声情况最差,常念为阴平的44调,与阴平声相混淆;③对降升调上升的控制不好,前面念得长,只是尾音急速上扬而成(2212调),降升不均匀,或者只降不升(21调);④阳平的起调偏高,上升急促,上升不平滑(45或445调)。

根据以上对母语非声调语言和母语为声调语言的学生在学习汉语声调时所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声调时,都会受母语影响,如:母语为非声调语言(韩语和英语)的学习者,主要错误是将母语中的语调套用到汉语的词语的声调上;母语为声调语言(泰语)的学习者,调值、调型和调域上均出现错误,主要是受泰语自身声调特点的影响;虽然影响的方面不一样,但是无论母语为非声调语言还是声调语言,都会受到母语的语言特点的影响,即母语的负迁移作用。“所谓语言迁移现象,是指学习中原有的知识、技能影响到新知识、新技能学习的现象。能促进新知识学习的迁移就是正迁移,阻碍或干扰新知识学习的迁移称为负迁移。根据Lado的母语迁移理论,学习者的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会产生影响,他通过分析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发现差异的程度与学习者学习上的困难程度有密切的联系。第二语言与母语相似的成分对学习者来说是简单的,与母语相异的成分对学习者来说是困难的。以其他语言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学习汉语声调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母语的影响而借用其某些形式,如果这种借用刚好不符合汉语的习惯,就形成了错误的表达,这就是与母语相异的成分带来的负迁移,也被称作干扰。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除了由于语言差异而带来的母语负迁移作用影响汉语声调的学习外,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学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会给汉语学习者在学习声调的过程中带来困扰。根据宋益丹(2009),现阶段汉语声调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有:“①缺乏对声调性质、发声方法的阐释。现有的教材大部分只是指出声调的别义作用,对声调的性质及发声方法缺乏阐释。关键(2000)对64个不同母语背景、不同汉语程度的汉语学习者进行调查,发现所有的调查对象都是通过教师而不是教材学会声调,有95.3%的调查对象不知道声调的发音器官是什么,96.9%的调查对象不知道四声发声方法的区别。可见绝大部分学习者缺乏对声调的本质认识,声调学习存在盲点。②缺乏循序渐进的分层次教学。现有的教学模式从一开始的单音节教学、双音节教学,到后来的字词教学,都在词或词组层面进行,缺乏与固定语法结构、小句、句群相结合的分层次声调教学。完成语音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在词汇和语法教学阶段缺乏相应的声调知识、技能的进一步学习和训练。学习者的表达能力迅速提高的同时,声调的准确度和自然度止步不前,甚至有所下降。③难以和语言交际接轨。在学习的开始阶段,学习者花大量时间练习无意义的音节,学会了声调的发音却无法马上运用到交际中去,错过了很多在交际中巩固提高的机会。在学会了汉语的四声、掌握了变调规则之后,学习者由于缺乏汉语语调的概念和训练,依然无法说出符合汉语语调规则的句子来。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实际交际之间脱节,这也影响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④教学方式相对单调,不够直观,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基本处于被动的地位,难以发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教学

基于造成外国学习者学习汉语声调困难的原因,总结前人对外汉语教学策略的探讨,对外汉语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由于母语的负迁移作用会影响汉语的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尽量减少母语的負迁移作用,甚至可以发挥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引导学习者更有效地习得汉语声调。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了解一下学生的语言背景,并在课堂上指出汉语与他们母语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对于差异的地方,这样学生就会对不同点有个大概的认识,在学习的时候会自己注意一下,并加强练习。比如,在教泰国学生的时候,老师可以强调一下泰语和汉语的差异在于调值和调型上,并对泰语和汉语的特点进行总结对比,这样泰国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会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了。

第二,由于学习者缺乏对声调本质的认识,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有必要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了解声调的本质和声调的发声方式。声调的产生源于声带的振动,振动的快慢造成声调的高低。学生在了解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后,可以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际操作。比如说,母语为非声调语言的学习者,在了解声调的本质和发声方式后就可以指导他们的声调的练习。理论知识的学习为语言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和参照标准。

第三,教学要循序渐进,声调教学要贯穿于整个语言的学习过程。声调是语音教学的一部分,从语音基础开始,单个的字的音,词的音,短语以及句子中的读音的学习过程中,都应该融入声调的训练,单个字的时候上不涉及音调的变调,在双音节词语及更大的语法单位中涉及到声调的变调,情况对于其他语言背景的学习者来讲比较复杂,有必要进行反复持久的练习。在初级阶段,语音的学习基础时期,老师会将教学精力集中到语音教学上;在高级阶段,老师的教学精力可能会转移到句法上了,但是在这个阶段,老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指导,比如说,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声调错误,老师有必要进行纠正,即使教学重点不在语音上,这样可以帮助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声调。

第四,将声调的练习运用到交际过程中。任何语音的练习在交际的过程中才能获得更大的进步,但是由于声调的学习是语音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学习声调知识后,没有办法将声调运用到交际过程中,学习者会因缺乏学习动力而打消声调的学习兴趣,甚至误以为声调不重要。那么老师有必要强调声调的重要性,并主动设计一些练习。比如:老师可以讲解一些有趣的因为声调错误而出现的笑话,课堂上可以讲解一些读音相同,声调相异的词汇,这些词汇最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方便学生记忆和使用。

第五,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使课堂丰富起来。教学模式单一会使课堂学习缺乏活力,教师在讲解声调的过程中,可以引入网络资源,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堂上可以使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另外,可以引导学生使用电脑辅助学习,让学生进行反馈式语音练习,这样老师就非常清楚学生的语音情况,而且如果学生和老师在课后建立良好的交互教学模式后,会刺激学生的学习动力。

4.对外汉语声调教学研究 篇四

(二)声调的教学

外国人如何学会汉语拼音的声调是构成音节的重要部分。它不仅能表示汉字的不同读音,还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如t#ng zh9(通知)、t$ngzh@(同志)、t%ng zh@(统治);y(y2n(语言)、y)y2n(寓言);sh1n x9(山西)、sh3n x9(陕西)这三组词,声母、韵母都相同,就因为声调不同,意思完全不同了。因此,声调教学不可忽视,方言地区声调教学是个重点,要更加重视。

声调教学首先要结合单韵母教学进行。教单韵母时,让学生了解每个单韵母都有四个声调。第一声(),叫阴平声,发音又高又平。第二声(),叫阳平声,发音由中到高往上升。第三声(),叫上声,发音先降然后再扬起。第四声(),叫去声,发音从高处降到最低处。认识调形以后,练习发音。开始时,按四声的顺序读,如1 2 3 4。读准以后,再打乱顺序读。读音节的声调时,不要数调,要直接读出带调音节的音。在教复韵母、鼻韵母和拼音方法的过程中,都要指导学生读准声调。

小学阶段不要求给音节独立标调。为了让学生能辨别音节的对错,防止抄写音节时出现错误,可简单告诉学生调号位置的规律。可用歌诀帮助记忆:“有a不放过,无a找o、e,i、u并列标在后,i上去点再标调。”抄写音节时,先写声母、韵母,后写声调。

要注意指导读好轻声。词语中不标调号的音节,应读轻声。要结合词语的意思读,读出它所表示的语气。

5.汉语拼音“声调”知识 篇五

汉语拼音“声调”知识

声母21 个(含y、w 23个),韵母39个,声调4类。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声母是音节开头的辅音,韵母是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声调是构成音节非常重要的成分,即使声母韵母相同,如果它们的声调不同,就成了不同的音节,代表不同的意义。

声调4类,分别:

(1) 阴平(如ā),念高平调55。

(2) 阳平(如á),念高升调35。

(3) 上(shǎnɡ)声(如ǎ),念低降升调214。

(4) 去声(如à),念高降调51。 调值的描写,一般采用五度标记法。就是用五度竖标来标记调值相对音高的一种方法。具体做法是用一条竖线作标尺,自上而下分为高、半高、中、半低、低等五度。然后分别用横线、斜线、折线按声调的实际读法标明它们的升降起止度数。

声调是音节的高低升降形式,它主要由音高决定的,而音高的变化取决于声带的松紧。声调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汉语普通话有四个声调: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五度声调调型图

初教声调,我们可先用五度声调调型图,给学生以声调的视觉印象,帮助学生体会声调音高的变化过程。

同时,我们可以结合五度声调调型图,介绍每个声调的调型。学习汉语声调,掌握每个声调的`调型特征很重要。

第一声(55),是一个高平调型,中间没有升降的变化。

第二声(35),是上升调型,起点较低。

第三声(214),在传统的语音教学中,先降后扬(降升调)。但是实际说话时念降升调的时候比较少。即使在句末尾或单独使用时,其实调值也很难达到214。所以近年来语音教学界把211作为第三声的辨认特征来指导学生。这样免去了很多弊端,教学效果也较好。

第四声(51),是下降调型,从最高点5度降到最低点1度。

声调小练习

大家在练习时可以假设标有5 个刻度的竖线移到自己的前胸,最高处[5]在锁骨窝处,最 低点[1]在腰带上方。你在这5 个刻度之间上下滑动,从[5]—[5]是阴平,从[3]— [5]是阳平,从[2]—[1]—[4]是上声,从[5]—[1]是去声,体会一下声调高低 升降的变化。

手势法

通过五度声调调型图使学生对汉语四声调的音高有了认识以后,我们也可以结合手势法,显示音高的变化,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音高的认识。

具体做法是:用手指按照四声调的符号划动的同时,随音高的变化发音。如发第一声时,手指由口部向外平摊,表示高平调55;教第四声时,手指由高向下划,表示下降调51。

声调标注:

声调符号标在音节的主要母音上”主要母音就是主要元音,也就是韵母的韵腹。有a、o、e的韵母,a、o、e就是主要元音。以单元音i、u、ü作为韵母的,i、u、ü就是主要元音。韵母iou、uei、uen省略成iu、ui、un后,韵腹o、e不见了。调号标在哪里呢?现在的习惯办法是标在后一个元音字母上,即标在iu的u上、ui的i上。un当然标在u上。

6.对外汉语声调教学研究 篇六

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 声调在汉语口语中表达了重要的词汇信息, 对于汉语的可懂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音习得的许多难点中, 最敏感最影响可懂度的是声调” (朱川, 1997) 。迄今为止, 对留学生学习汉语声调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特别是对母语为英语者的声调偏误研究, 更可谓成果丰硕。从刘月华、刘广徽 (1977) 对英语国家的学生学习汉语时声母、韵母和声调问题的研究, 到周小惠 (2012) 对英语国家的学生汉语三字组的韵律偏误研究, 三十多年间, 无论是在研究工具、研究方法、研究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对母语日语者的汉语声调偏误研究虽然开始稍晚, 但也取得了很大成果。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有:朱川 (1994) 借助实验方法揭示超音质特征对汉日语作用的不同, 总结出日语母语者学习汉语时的三个难点“一是调值偏平, 二是联词误读, 三是轻声重读”, 并分析了其产生原因。刘艺 (1998) 设计了包含单字和双字组的发音表, 调查了日、韩留学生的汉语声调偏误规律, 总结出:发阴平时, 三个国家留学生的阴平发音都比中国人低得多;日韩学生阳、上声调曲线十分接近, 有时难以辨认;发去声时, 偏误主要集中在调域而不是调类上;两上相连, 前字多念成低平、低升或者阴平调。王幼敏 (1998) 凭借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经验, 总结出了日本学生在学习汉语声调时在单字调、复合词和语调上的一些偏误, 其中在复合词中的问题有:三声同其他声调组合, 要么将三声念成二声, 要么念成平调或降调;两阳平相连, 要么念不准, 要么念得过于短促;易用阴平或去声调代替其他声调;平调和降调互易。刘佳平 (2008) 对日本留学生汉语双音节词的声调产出状况进行了调查, 归纳出日本留学生汉语双音节词声调偏误的主要类型。杨吉春、崔言 (2010) 以日本留学生汉语单字调为声学实验对象考察了日本留学生汉语初学者的声调格局。实验发现:学生去声习得效果最好;阴平居于高音或中高音区, 习得较好;上声习得、阳平上声区分困难, 且存在问题的种类不同, 不可一概而论。此外, 也有一部分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如张虹 (2003) 、田园 (2003) 等。

以上研究采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对日语母语者汉语声调偏误问题进行了考察, 取得很大的成果, 但依然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方法上多采用听辨实验或者教学经验总结, 声学分析方法采用较少。2.即使采用声学分析方法, 也只是停留在单字调层面上, 缺乏多字调偏误分析。3.分析内容上, 以调型、调域为主, 时长涉及较少。基于以上原因, 本文采用声学分析方法, 从调型、调域、时长三方面对日本留学生在发汉语双音节非轻声词时产生的偏误进行研究, 总结偏误类型并同前人成果对比、印证, 以期丰富韵律偏误研究成果, 并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2.1实验材料

本实验所用的二字组语料包含了160个不含轻声的二字组, 包括阴平+阴平 (T1+T1) , 阴平+阳平 (T1+T2) 等16种声调组合。每种声调组合包含10个二字组词, 均从肖奚强和朱敏 (2008) 《汉语初级强化教程》一、二两册中选取。

2.2实验对象

共计10名被试, 包括5位日本女留学生和5位中国女生。5名日本女留学生, 年龄均在22到24之间, 其中一名学习汉语时间1年半, HSK8级;其他女生汉语学习时间都在2年半左右, HSK7到8级, 口语水平为中高级, 基本交流无障碍。进行对比的中国学生录音者为5名中国女学生, 年龄均在24到26之间, 普通话水平均为二甲, 无明显地方口音。在录音之前, 向留学生解释词语意义, 消除语义对韵律生成的干扰。

2.3实验过程及数据处理

(1) 录音。由发音人在自然状态下朗读实验材料, 研究人员采用Adobe Audition1.5进行录制。

(2) 语音标注。采用Praat5.3进行分析, 标注时采用C-To BI体系进行标注。

(3) 数据提取。先用Praat5.3自动提取所有双音节词的基频F0, 手工修改提取不正确的点, 最后从每个音节韵母部分对应的基频数据中, 按照时间点自动等分提取10个基频值和各字时长。

(4) 数据规整:通过上述方法我们提取的是以Hz为单位的线性值, 但由于基频的对比在对数域上更有意义, 我们用半音公式 (以50Hz为参考值) 将10点基频数值转为半音值。转换公式为:F (st) =12×log2 (F0/50) , F (st) 为半音值, F0为基频值。用Excel计算五个人各种声调组合的每点基频值的均值。再统计每种声调组合中各音节的基频最大值、最小值, 调域=最大值-最小值。按照同样方法对时长求均值。最后作图分析。

三、实验结果

3.1调型分析

总体来看, T1、T4调型掌握状况较好, 偏误误类型也较为单一;T2、T3则问题多多, 错误类型也多种多样。

T1在与四声组合时, 总的来看, 调型问题不大。不足之处在于, 无论在前在后, 外国学生的基频值均低于中国学生, 这在双音节层面验证了王幼敏“有些日本人常常只能发音到44, 甚至更低, 音高不到位” (1998) 的结论。当T1在前时, 外国学生调型还有略降趋势, 由于T1为高平调, 因此T1下降趋势明显是受较低的后字调影响所致, 这也反映出外国学生在发T1调时还不能做到一平到底。T1+T1掌握状况最好, T1+T3掌握状况较差。

T2在与四声组合时, 问题较多, 最大的问题在于上升幅度不够大, 调型过扁。外国学生基频曲线后半段斜率明显小于中国学生, 以第三或者四个点为拐点, 中国学生基频曲线为先微降后猛升。外国学生拐点位置虽然问题不大, 但前段起点大多稍高, 而后半段上升幅度过小, 终点过低, 导致起点和终点高度相近。这与王幼敏“起音不高, 升调也升不到应有高度” (1998) 结论略有不同。此外, T2为前字时调型问题更大, 特别是T2+T2和T2+T3调型偏误最严重。

T3在与四声组合时, 问题较多。当T3为前字时, 对T3+T3外国学生也进行了变调, 与T2+T3错误相似。其他三种组合, 中国学生为先猛降, 在第7-8个点处稍稍回升出一个小尾, 整体呈大幅度下降趋势。而外国学生则是先缓降, 在4-5个点处缓升, 调型同T2类似。当T3为后字时, 中国学生调型同在前字时类似, 总体为降势, 不过是在第6个点处回升, 因此尾巴比在前字时稍大。外国学生起点偏低, 降不到底又回升, 起点终点高度相近, 总体上无下降趋势。如果用五度制表示, 中国学生的发音近似于412, 外国学生的发音则为323。

T4在与四声组合时, 总体上调型没有太大问题。不足之处在于基频曲线斜率过小。从声调组合上来看, T4与T1的组合问题较多, T4+T2问题最小。T4为高降调, T1为高平调, 二者组合, T4+T1中, 后面T1受前T4影响而变得很低;T1+T4中, 后T4明显起始位置过低, 外国学生可能是顺势发音, 而没有音高重置。T4与T3的组合中, T3问题较多。

3.2调域分析

通过分析上图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从总体上看, 无论在前在后, 中国学生四声调调域宽窄较为规整, 都为T1

对于T1, 当T1在前时, 外国女生调域明显比中国女生宽, 几乎都是中国女生的2-3倍, 这说明外国学生产出的T1不够平。我们对中外学生T1在前的调域值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 也得出了二者在0.05显著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的结论 (P=0.000, t=4.673, df=19) 。而当T1在后时, 中外学生调域差别较小, 在T2+T1组合中, 外国学生调域比中国学生还窄, 对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 结果为二者在0.05显著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P=0.360, t=0.937, df=19) 。从调域上看, T1在后的产出状况比T1在前时好。

对于T2, 当T2在前时, 外国女生调域明显窄与中国女生, T检验结果为二者在0.05显著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00, t=-8.955, df=19) , 这说明外国学生在产出前T2时升的幅度过小。当T2在后时, 外国女生调域也都比中国学生窄, 但不如在前时明显, T检验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结论, 在0.05显著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02, t=-3.558, df=19) 。值得注意的是, 从调域上看外国学生T2+T2组合掌握情况最好。

对于T3, 中国学生调域差距较大, T3无论在前在后, 外国学生调域都明显窄中国学生。T3在前时, T检验结果为在0.05显著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00, t=-8.454, df=19) ;T3在后时T检验结果为在0.05显著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00, t=-7, 425, df=19) 。这说明T3在前时, 差异更大。T3为降升调, 外国学生的调域偏窄同样说明其发音不到位。

对于T4, 中外学生调域差距同样很大, 无论在前在后, 外国学生调域都明显窄中国学生。T4在前时, T检验结果为在0.05显著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00, t=-10.185, df=19) ;T4在后时T检验结果为在0.05显著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00, t=-8.111, df=19) 。这也验证了刘艺 (1998) “发去声时, 偏误主要集中在调域而不是调类上”的结论。

3.3时长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 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从绝对时长上来看, 外国学生整条时长曲线都在中国学生时长曲线之下, 说明外国学生产出的所有声调时时长都比中国学生短, 这也很可能是外国学生调型产出不到位的原因之一。

总体来说, 在绝对时长上, 中外学生前字时长间的距离明显大于后字时长间的距离, 这说明在时长方面, 外国学生后字比前字更标准。

从声调组合上看, 问题较大的有以下几组:T1+T3, 前字时长过短;T2+T3, 前字时长过短;T2+T4本应前长后短, 误为前短后长;T3+T3, 前字时长过短;T4+T1, 本应前短后长, 误为前后长度相近;T4+T4, 前后差别不明显。

四、讨论

对于朱川 (1994) 所说“日语母语者学习汉语时的三个难点”:“调值偏平、联词误读、轻声重读”, 本文对前两点可以做出一些验证。对于“调值偏平”问题, 日本留学生的确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总体上看, 除T1外, T2、T3、T4无论在前在后, 外国学生比中国调型偏扁, 调域偏窄, 时长偏短, 这无疑验证了“调型偏平”说。关于“联词误读”, 朱川指出“许多日本学生一遇到二字词, 不论这个词两个音节原调是什么, 一律误读为‘升降格’”“这种情况在后一音节为降调时尤为明”“日本学生说‘土地’这个词时, 几乎无一例外地全说成‘徒弟’”。通过图1、2、3我们可以看出X+T4组合中, 外国学生的T2+T4和T3+T4声调组合在调型、调域、时长上都惊人的相似。而外国学生的其他组合在前后字相接处距离都比中国学生小, 这或许是对“降升格”靠近的结果。

就王幼敏 (1998) 、刘艺 (1998) 所指出的阴平调较低问题, 上述分析也验证了这个说法, 值得注意的是, T1+T1组合中, 外国学生几乎不存在这个问题。对于阳、上曲线接近问题, 除T2+T3, T3+T3因变调而相同外, 在双音节词中其表现为在同产出较为标准的T1、T4组合时, T2、T3调基频曲线形状十分接近, 但T3要比T2低;T2+T2, T3+T2则有较大差别。关于去声, 的确问题主要集中在调域问题上, 从前文图中也可看成, 即使在时长上, 去声差别也是较小的, 特别是在后字时。

根据以上结论, 我们不但可以改进对外汉语中的一些声调教学策略, 还可以解释一些声调偏误其他问题, 对于王幼敏 (1998) 所指出的问题, 便可以做出进一步解释。例如“三声念成二声, 要么念成平调或降调”, 这是因为外国学生很难产出到位的三声, 因此只能产出其他声调。“易用阴平或去声调代替其他声调”是因为外国学生二声、三声产出都有较大问题, 只有一、四声产出较好。“平调和降调互易”是因为外国学生产出的一声有下降趋势, 而四声又降度不够, 因此二者容易互混。

五、结论

本文通过实验方法对日本留学生汉语双音节词的声调进行声学分析, 考察了其在调型、调域、时长三方面的偏误问题。得到了如下结论:

(1) 总的来看看T1、T4问题较少, 偏误类型也较为单一:T1的问题是不够高 (调值过低) , 不够平 (有下降趋势) ;T4的问题是降幅不够大。T2、T3问题较多, 错误类型多样, 最主要的问题是T2升幅不够、尾巴过小, T3降幅不够、尾巴过大, 导致二者调型相似。

(2) T1+T1、T4+T2掌握状况最好, T2、T3组合掌握最差。T3+T3时变调为T2+T3, 但T2+T3有前字过平, 后字过弯的问题。T2+T4和T3+T4声调十分相近, 容易混淆。

(3) 前字声调偏误明显比后字声调偏误问题严重, 且后字时长大多比前字长, 这说明后字对前字影响较大, 后字声调习得效果比前字好。

(4) 调域方面, 除T1外, 外国学生调域明显窄于中国学生, 存在“调值偏平”问题。

(5) 时长方面, 各种组合中, 外国学生时长都比中国学生短, 外国学生产出声调过于短促。

当然, 由于各方面原因, 本实验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 平均值只能从总体上反映日本留学生的问题, 而没有反映出个体间的差异;此外, 声学分析只能反映一方面问题, 需要同听辨实验结合, 才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出日本留学生的偏误。

摘要:本文通过实验方法对日本学生汉语双音节词的声调进行声学分析, 考察了其在调型、调域、时长三方面的偏误问题。实验发现, 日本留学生的各声调及声调组合均有产出不到位现象, 该平不平, 不该平的却偏平;阴平、去声习得效果明显好于阳平、上声;阴平+阴平、去声+阳平组合习得效果最好, 阳平、上声组合习得效果最差, 且容易混淆;后字声调产出效果好于前字;各声调及声调组合时长上全部过短。

关键词:声学分析,声调偏误,调型,调域,时长

参考文献

[1]朱川.汉日超音质特征对比实验[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1994 (1) .

[2]朱川.汉日语音对比实验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1 (4) .

[3]刘艺.日韩学生的汉语声调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 1998 (1) .

[4]王幼敏.日本人学汉语中的声调语调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8 (2) .

[5]刘佳平.日本留学生汉语双音节词声调偏误调查报告[J].商业文化, 2008 (1) .

[6]杨吉春, 崔言.日本留学生汉语声调格局[J].汉语国际传播研究, 2011 (2) .

[7]马燕华.初级汉语水平留学生的普通话声调误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4 (3) .

[8]姜晓红.关于对外汉语声调教学的一些思考.宁夏大学学报, 2001, (3) .

[9]王功平、周小兵、李爱军.留学生普通话双音节轻声音高偏误实验[J].语言文字应用, 2009, (4) .

[10]高玉娟, 李宝贵.韩国留学生汉语声调习得偏误的声学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 2006, 1:31-35.

7.对外汉语声调教学研究 篇七

关键字:普通话;声调;语系;留学生;偏误

引言

汉语是世界上最悠久最发达的语言之一,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在世界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汉语最早出现的时期是上古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甲骨文的发现使得殷商时期成为汉字有文献可考的最早的时期。汉语的语音从上古到中古,从近代到现代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声调也不例外。知道中古声调到普通话的四声的演变,掌握声调演变的规律,对于说好普通话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的有自己的方言。了解声调的发展规律,对于各民族的人们学习普通话学习汉语也是十分有帮助的。

一 、普通话声调的演变

要想了解声调的演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声调。声调就是指音节内部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高低升降的变化;音节读音的高低、升降、曲折、长短的具体变化值就是调值。调值的确定我们通常采用国际语言大师赵元任发明的“五度标记法”。把声调的高低调值分为五度,分别用1、2、3、4、5来表示,其中1表示音高最低,2表示次低,3表示中,4表示次高,5表示最高。普通话中“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的调值分别是55、35、214和51。

中古是由魏晋初期开始,止于明朝中叶。中古汉语有四个声调,分别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简称“四声”。(由于史料和文献的不足,关于上古汉语的声调的内容无从考证,因此这里不予探讨)隋代陆法言所著的《切韵》(该书原书已经失传,但语音部分幸运的因《广韵》等增订本而保留下来)全书中,以韵目为纲,共分193韵;韵又按声归入到平、上、去、入四部分,这是最早的确定声调的文字记载,也是研究中古汉语语音的最重要的依据。普通话的声调也有四个: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也叫“四声”,现代汉语的声调是对古代汉语声调的继承和发展。想研究中古“声调”到现代“四声”的历史演变关系,首先要掌握四个规律:第一个是“平分阴阳”,第二个是“清阴浊阳”,这两点可以放在一起讨论。第三个是“浊上归去”,最后一个则是“入派四声”。

1、“平分阴阳”和“清阴浊阳”说的都是普通话中的阴平和阳平对中古的平声调的继承。什么是清浊,而什么又是阴阳呢?所谓“清”,指声母是清辅音,所谓浊,指的是声母是浊辅音。而浊辅音又分为全浊和次浊两类。 全浊声母指的是声带振动的浊塞音,浊塞擦音,和浊擦音;次濁声母指的是声带振动的鼻音(m n ng)和边音(l)以及一部分零声母。除了舌尖后浊擦音r以外,全浊辅音已经全部清化,只有南方的部分的汉语方言至今仍然保留全浊辅音声母,比如上海的方言。

中古时期汉语的声调是一套完整的辅音系统,清辅音和浊辅音的声母形成整齐的对立关系。这也是古代汉语语音的特点之一。中古汉语有四个调类,分别是“平、上、去、入”。调类指的就是把调值相同的音节归在一起所建立起来的类别。在中古后期,北方汉语的全浊辅音声母逐渐发生了清化,清浊的调值进一步拉大,这种现象被逐渐注意以后,就出现了阴调、阳调的分法。因此在“平、上、去、入”四个调类中分别新增一个调类,以弥补因为全浊辅音声母清化而消失的区别特征。这样中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四个调类就分化成了“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八个声调。新增的四个声调命名为阳调以区别于本来的四个“阴调”。这四类八调并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直线关系,比如中古的入声调在北方方言中基本消失了,而在南方的各方言中还不同程度被保留着。不止在南方的各方言中古入声的发展变化情况不尽相同,在没有入声的的北方方言中,对古入声字的归并情况也不尽相同。把古汉语的入声分别归派到普通话四个不同的调类中,这就是所谓的“入派四声”,关于具体的“入派四声”会在下文中具体解释。我们简单的说就是汉语的阴调类是中古原有的四声,而阳调类是全浊声母清化后新增生的调类。

所谓的“平分阴阳”指的是中古的平声调,现代汉语分化成两个调,即阴平和阳平。这种分化以声母的清浊为条件。凡中古调类中属于清辅音声母的古平生,现代多读阴平,即第一声(55),比如“应该、飞机、鲜花…”。凡中古调类中的属于浊声母平声和次浊声母(指m,n,ng,l等声母)的古平声,现代读阳平,即第二声(35),比如“和谐、人名、红旗…”。这一规律非常清楚并且整齐,我们可以把这种对应关系简称为“清阴浊阳”便于记忆。

2、上文提到过,由于中古后期全浊声母的清化,在中古后期原本的古阴上声调新增一个调-阳上调,这样古上声调就被分化为阴上调和阳上调两部分。中古汉语的属于清辅音的阴上调是普通话上声的直接来源,而中古汉语属于浊辅音的阳上调在普通话中则被划分成两部分:古全浊上声和次浊上声。其中除去古全浊上声并入了普通话的去声,另一种次浊上声则与古阴上调是同路的,仍然被保留在普通话的上声调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是普通话的上声调是由古阴调上与次浊上声调合并而成的,这也就是普通话中的上声与中古上声的对应关系。

3、前段提到过古全浊上声并入到了普通话的去声,因此普通话去声和不但和中古去声,与古全浊上声也有对应的继承关系。首先,普通话的去声调直接继承了中古的去声(阴去和阳去两个调类在普通话中被合并为一类)。而所谓的“浊上归去”指的就是中古的全浊上声基本被归入到普通话的去声调中,比如“动荡、部件…”。这种情况一般认为在唐代后期就已出现,例如白居易《琵琶行》中“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这里就是拿全浊上声字和去声字押韵。

4、现代汉语各方言对古汉语入声的继承情况不完全一样。北方方言中古汉语的入声基本都消失了,只有部分地区以及南方的各种方言还保留着古入声,其保留程度也是各不相同的。在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京方言为基础方言的普通话中,古汉语中的阳入声演变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古全浊入声字绝大部分归于阳平,例如“绝、滑…”,只有一小部分归于去声,如“叙、续…”②古次浊入声全部归为去声。古汉语中的阴入声的继承则是无明显规律可循的,阴入声被分别归入到普通话阴、阳、上、去“四声”之中。古汉语的入声分别归派到普通话四个不同的调类中,这就是“入派四声”。

nlc202309020719

以上中古汉语的“四声”到现代汉语“四声”的演变过程,这里还要捎带提一下普通话声调和方言声调的关系,这两种声调都是由古汉语声调发展而来的。普通话和方言的声调区别之处主要是调值和调类两方面,北方方言声调一般是4个,大多数方言没有入声,而南方的方言声调最少5个(如山西太原)最多是10个(如广西玉林),比如粤语(广州)就有9个声调。除此之外即使调类相同,不同地区的调值也是不一样的 ,同为阴平,北京是55,沈陽就是33。

掌握中古四声到现代汉语四声演变规律和普通话声调与方言声调的关系,对于留学生掌握汉语的语音、语义和对方言之间声调的推算起这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留学生学习声调的难点以及重要意义和作用

世界语言的语系有印欧语系、汉藏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高加索语、南岛语系,南亚语系等等很多语系。其中只有汉藏语系才有声调。这么说并不是说其他语系的语言都没有声调,相反,任何语言都有声调,但是这些语言声调的不同并不会影响词的意义。但是汉语的声调的变化是可以区别意义的,除此之外还有区别词性以及产生韵律美等多方面的作用,汉语的声调可以说是区别汉语和其他语言的重要特点之一。因此学习声调对于学习汉语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普通话的声调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数量不多,但是所担负的意义和起到的作用却是不容小觑的。

中国绝大多数民族多为汉藏语系民族,中国为该语系使用人数最多的国家。随着中国的社会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到中国留学,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现在汉语已经成文国际上六种通用语言之一。有人做过一个调查,考察汉语中什么最难学,在声母、韵母、声调中,认为声调最难的人占69%

由于很多留学生的母语并不属于汉藏语系,比如来自欧美的留学生,他们说母语时没有声调的概念,当学习汉语语音时,在学会了拼读出来音节之后对于声调却乱标一通,即使标对了也读不准。读阴平时调值偏低,但是相对来说是掌握的最好的一个;阳平升不上去,而且有时候留学生会用英语中疑问句的语调代替阳平;读去声时降不下来;其中对欧美学生来说最难的的上声,读音升上去了该降的时候却降不下来,读出来也很难读准。因此当我们听外国人说中国话时候即使发出的拼音音节大致都正确,但是连起来听时候声调起伏还是十分别扭,很生硬。比如说“你吃饭了吗”,把轻声“吗”读出很重的阳平调。

不同国家,分属不同语系的留学生对于汉语声调的发音都有着自己的偏误,这是由于母语的思维定势和长期说母语的说话习惯决定的,不同语言的学生堆汉语音调的偏误不一样,上段提到的是欧美的留学生,英语是属于没有声调的一种语言,因此欧美在面对有声调的汉语时很摸不到头脑。而有的国家的母语是有声调的,但是和汉语中的声调有差别,调类和调值都不相同,用法也不一样,有的还有重音。因此说有声调母语的留学生在学习汉语声调时面临的困难和无声调母语的留学生一样都很困难。比如瑞典语,韵律特征体现在重音和声调上。无论是陈述句、疑问句或祈使句一般均使用降调,这会让其在学习汉语是由于母语的缘故在口语交流时的音调上有很大的偏误。

有人说学习汉语学好语音,词汇,语法就可以了,声调学不好也无所谓,反正不影响交流。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汉语的声调虽然数量少,但是却身负重任,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区别词义。比如说“好”这个字,读上声时候,比如“好人”,这时“好”作善良,优秀的意思来讲,而读去声的时候,比如“好学”,“好”作喜爱、热爱、喜欢的意思来讲,由此可以看出同一个字声调不同意思也就不同。学习好声调对于掌握汉语中字、词、句的含义来说具是十分重要的。

声调还有区别词性的作用,比如由“背”这个字组的“背着”和“后背”两个词,前一个“背”字读作阴平55,表示把某物放在自己的后背,做动词。而后背的背字是去声,表示人体的一部分,做名词。除了可以区别词义和词性,声调还有很多作用,比如文章中平仄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等等。这无一不体现出声调的重要最用,也反映出声调的地位不亚于汉语其他的方面。

三、掌握好普通话声调演变对促进国家团结统一有重要作用

中国有一个成语是“南腔北调”,原来指的是戏曲的南北腔调,现在是形容人说话口音不纯,有方言。方言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方言民族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社会方言指的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所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汉语的方言通常可以分为七个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普通话则以北方方言为基本方言。北方方言和其他方言的声调都是从古汉语声调发展演变而来的,但是发展情况却不尽相同。虽然如此,普通话的声调和其他地域方言的声调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不仅仅对留学生,对于中国说北方方言的以外的人来说,若想学好普通话,学习好声调也是十分必要的,掌握好方言调值、调类和普通话的对应规律,不但对于普及普通话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而且有利于全中国各民族统一团结,互助友爱,扩大交流,共同进步。

结语

语言是人类一种特有的产物和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一种符号系统。就外部功能而言,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声调学习在汉语学习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研究音调从中古到现在的发展规律不但有助于建立系统的声调类型学,还有助于对比研究中古四声在中国北方方言和其他方言中的的演变过程。了解声调发展变化规律不但对在声调学习上有困难的留学生很有帮助,对中国除北方方言以外的方言地区普及普通话也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有心学习汉语,在平时练口语时注意区分普通话的“四声”,在学习字词时掌握声调变化与词义词性的变化的规律,并勤加练习,就一定会有收获的。

参考文献

[1] 邵敬敏. 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 上海教育出版社

[2] 陈彭年、丘雍等《大宋重修广韵》(1008年)

[3] 刘富华、孙炜《语言学通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下一篇:企划经理岗位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