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光农业生态园——让“生态农业”先行范文(精选9篇)
1.观光农业生态园——让“生态农业”先行范文 篇一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教案
第一章 绪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把握农业生态学的特点及其应用领域; 2.理解农业生态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掌握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学习方法;
3.初步形成对本课程的整体了解。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农业生态学的发展
第二节 农业生态学与农业环境保护的关系 第三节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讨论;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1.5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农业生态学的发展
一、生态学的概念
公认的的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所说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不同的生物类群,并涉及个体、种群、群落等不同的组织层次。环境则包括无生命的环境和生物环境。
二、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
生态学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朴素的生态学细想阶段;个体和种群生态学阶段;群落和生态系统生态学阶段;全球生态学阶段。
三、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
农业生态学属应用生态学,它是依据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则,运用系统分析的细想和方法,将农业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人、农业生物和环境三者协调。
第二节 农业生态学与农业环境保护的关系
一、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的关系
现代生态学与环境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态学是环境科学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环境科学是研究与人类有关的环境过程和环境问题的应用生态学。
二、农业生态学与农业环境保护在研究目的、内容方面的关系
农业生态学研究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的关系,并通过人为协调这种关系,以得到最高的生物量和最佳经济效果,维持农业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
三、农业生态学与农业环境保护在生产实践方面的关系
从生产实践看,农业生态学着重从宏观方面研究农业生产。
第三节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学习方法
一、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学科的特点:
(一)性综合:
(二)整体性:
(三)实践性:
(四)战略性:
二、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科学的学习方法
(一)重视多科学的协作
(二)紧密联系生产实际
(三)整体观
(四)层次结构理论
(五)新生特性原则
(六)系统分析
作业:
1、生态学的概念
2、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学科的特点
第二章 农业生态系统概述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系统的概念、性质和类型;
2.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特征和类型; 3.把握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和特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 态 系 统 第二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第四节 农业生态系统五业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讨论,调查研究;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1.5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生 态 系 统一、生态系统的概念与基本组分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是自然界得一种客观存在的实体。它是由一定空间内的生物群体,及其所占据的环境所构成的,并具有一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动态整体。
(二)生态系统的组分
生态系统均可以划分为而大部分:既无生命的环境部分和有生命的生物部分。
1.无生命的环境部分包括三中成分: 2.有生命的生物部分
二、生态系统的特性生态系统是生物及其生命活动存在的实体。
三、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生态系统的分类有很多方法,按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序可分为三类
(一)自然生态系统
(二)半自然生态系统
半自然生态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经人类改造而改造形成的。
(三)人工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是人造组分与人工过程为主的生态系统,是经过人类强烈干预而建成的。
第二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组成(一)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农业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在一定的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下,以作物、家畜为主体,包括林木、草地、病虫、杂草、微生物等,所构成的特有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系统。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
1.无生命的环境部分: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组分。2.生物部分:
二、农业生态系统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
(一)系统的发展方向不同
(二)系统的开放程度不同
(三)系统的生物构成不同
(四)系统服从的规律不同
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三个方面:
A各组分量的关系
B各组分的时、空配置
C各组分间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的途径。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平面结构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
(四)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
(五)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
(一)能量流
(二)物质流
第四节
农业生态系统五业的关系 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单位:农、林、牧、副、渔五业。
一、农牧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运转关系
(一)供求关系 :
(二)连锁关系 :
(三)限制关系 :
二、农林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运转关系
三、农渔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运转关系
四、农副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运转关系
当前破坏浓、林、牧结构的问题 作业
1、生态系统的概念
2、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第三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能量来源和热力学定律、能量转化率和生态金字塔; 2.掌握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具体表现。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能量来源和热力学定律
第二节 食物链和食物网
第三节 能量转化效率和生命金字塔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讨论,调查研究;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能量来源和热力学定律
一、能量来源
(一)太阳是生态系统的重要能源
(二)辅助能
二 热力学定律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意义
(二)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意义
第二节 食物链和食物网
每一个生态系统都有其特定的,复杂的营养结构,能量流动和无知循环都是在其特殊的营养结构中进行的,所以说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
一、食物链
二、(一)食物链的基本类型
1.捕食食物链
2.腐食食物链
3.混合食物链
4.寄生食物链
(二)食物链的基本特点
二、食物网
第三节 能量转化效率和生态金字塔
一、能量转化效率和十分之一定律
二、生态金字塔 生态金字塔具体表现为三种类型
1.数量金字塔 2.生物量金字塔 3.能量金字塔,第四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
一、生态系统的生产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
(一)初级生产力的现状与潜力
(二)辅助能与初级生产力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
(一)次生产的作用 1.生产动物蛋白食品 2.转化农副产品 3.提高经济价值
(二)提高次级生产力的途径
作业
1、食物链的基本类型
2、生态金字塔的三种类型
第四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结构及;
2.掌握农业生态系统中几种重要物质的循环; 3.掌握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物质循环的特点
第二节 几种重要物质的循环
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讨论,调查研究;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5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物质循环的特点和类型
一、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类型
(一)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
(二)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三)物质循环的库与流
1.库: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贮存的场所。2.物质流: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运行称为流。
二、物质循环的特征
1.生物量与现存量: 2.周转率与周转期
3.循环效率
4.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5.物质循环的调节
第二节 几种重要物质的循环
一、碳循环
(一)与碳循环有关的环境问题(二)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碳素流动
(三)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干扰及全球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可能影响
二、氮循环 :氮是氨基酸和叶绿素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一)氮的贮存库
(二)氮素的输入和输出
1.输入:生物固氮,工业固氮,2.输出:燃烧,挥发反硝化,渗漏
(三)、氮循环
1、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农田氮素控制的途径
3、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氮素循环
三、水循环
(一)生物圈中水循环的特点
(二)影响区域水分平衡的因素
四、磷循环 :磷素是有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一)磷的贮存库及循环过程
(二)农业生态系统磷的循环(三)人类活动对磷循环的影响
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中得养分循环
一、养分循环特点 .有较高的养分输入率和输出率 .系统内部养分的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 3 .养分保持能力弱,流失率较高 4.养分供求同步机制较弱
二、养分循环的一般模式
农业生态系统的中养分循环与环境问题
(一)化肥对环境的影响 1.氮肥施用对环境的影响 2.磷肥施用对环境的影响
3.控制化肥对环境污染的措施
(二)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1.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2.农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作业
1、物质循环的特征
2、养分循环特点
第五章 农业生物种群和群落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农业生物种群;
2.掌握农业生物群落的机构特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农业生物种群
第二节 农业生物群落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讨论,调查研究;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5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农业生物种群
一、生物种群
(一)生物种群的概念: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并能相互交配(相互交换遗传信息)的同一生物的一个群体。
(二)种群的基本特征 1.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
种群内的个体分布,一般有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成群分布三个类型 2.种群的数量特征:
3.种群的遗传特性:即种群具有一定基因组成,而且随时间进程改变其遗传性、及进化、适应能力。
(三)种群的增长规律
1、种群的增长
是生物潜力和环境阻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种群的指数增长(J型增长)
3、种群阻滞增长(“S”型曲线)
(四)种群的调节
种群的调节:指种群自身及其所处的环境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使种群数量表现有一定的动态变化和稳定性。
二、农业生物种群
(一)农业生物种群的分类
(二)农业生物种群的特征
第二节:生 物 群 落
一、生物群落
(一)生物群落概念: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里的各种生物群落的集合体
(二)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1、种群有一定的种类构成
2、群落有其特定的外貌 3.群落的时相:
(三)群落内的种间关系
种群内的种间关系是种与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偿的关系,生物群落内的种间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三、农业生物群落的特点(1)种类构成简单
(2)水平结构复杂
(3)垂直结构层次较少
(4)群落的年周期变化明显(5)营养结构简单
作业
1、生物种群的概念
2、农业生物群落的特点
第六章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环境和生态因子的基本概念、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限制因子原理;
2.掌握生物对自然环境的生态适应和影响,生态平衡以及生态演替。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环境和生态因子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限制因子原理
第三节 生物对自然环境的生态适应和影响
第四节 生态演替
第五节 生态平衡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讨论,演示法;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环境与生态因子的基本概念
一、环境系统的层次
生态学所指的环境是生物、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周围的影响其生存和活动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一)五大自然图层
1、大气圈
2、水圈
3、岩石圈
4、土壤圈
5、生物圈
(二)区域环境、生境、小环境
二、生态因子的分类
生态因子:自然环境中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称为环境因子或生态因子。
三、生态因子与生物的分布
(一)日照长度
(二)温度
(三)水分
(四)土壤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限制因子原理
一、最小因子律
2、在因子间的相互作用中,最小因可能出现第二种情况:
(1)最小因子的利用率可能以其它的因子存在而发生变化。
(2)有时环境中所缺乏某种物质,可以部分地为化学上相近的其他物质所替代。
二、耐性定律
耐性定律的补充:
(一)耐性是有一定限度的(二)同种生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一般在幼年、繁殖期耐性范围较窄
(三)耐性的相互作用
(四)耐性与生物分布
(五)耐性与竞争
三、限制因子的综合概念
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度的状况都可以是限制因子。
第三节 生物对自然环境的生态适应和影响
一、生物对自然环境的生态适应
(一)生态型
(二)生活型
(三)生态位
二、生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一)森林的生态效应
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调节气候增加降水量
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4、净化空气,防治污染
5、降低噪音,美化大地
6、提供燃料,增加肥源
(二)农田的生态效应
1、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2、对水土保持的影响
3、对农田小气候的影响
4、对环境的净化作用
(三)草原的生态效应
(四)淡水水域的生态效应
第四节 生态演替
一、生态演替的概念和一般过程
(一)生态演替的概念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使生物群落及其所占据的环境向着一定方向进行有顺序的变化,生态系统的这种变化过程称为生态演替。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演替
第五节
生态平衡
一、生态平衡与失调 一)生态平衡的概念
一般认为,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相互制约、相互补偿,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结构及相应的功能,这种稳定的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1、生态平衡的特征
⑴、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⑵、具有比较稳定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⑶、在各组成成分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2、生态平衡的原理: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二、农业生态平衡
农业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农业生态系统各组成之间;农业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过程之间,通过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以及系统内部的调节和人工调控,达到系统物质循环、能量转化、价值转换、信息流通的相对稳定状态。
(一)农业生态平衡的内涵
1、输入与输出平衡。
2、结构平衡。
3、功能平衡。
(二)导致农业生态平衡失调的内在因素
(三)调整农业生态平衡
作业
1、耐性定律的补充有哪些内容
2、生态平衡的概念
3、农业生态平衡
第七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目的、调控机制、调控原则和层次;
2.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内容和稳态调控机制;
3.掌握农业生态系统技术调控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及农业生态工程的相关技术;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目的
第二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 生态农业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讨论,调查研究;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目的
一、提高系统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就是指某一农业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一定面积上生产的农产品多少。
二、维持系统的稳定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系统的稳定性,就要指系统在遭受外界干扰时,仍能保持其稳定平衡状态,维持其特定功能的特性。
第二节 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基本原则
一、所谓生态效益,就是指农业生产活动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过程、能量流动和转化过程、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以及对环境的治理和改善等方面的好的效果和影响。
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基本内容
一、生物调控
二、环境调控
环境调控的目的就是改善农业生态系统的物理环境,有利于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
三、输入输出调控
四、系统综合关系调控
作业
1、生态效益的概念
第八章 农业环境问题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全球环境问题及农业环境问题现状;
2.掌握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的现状和防治策略。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环境问题的概念和由来
第二节 环境污染
第三节 我国农业环境的现状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讨论,调查研究;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4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环境问题的概念和由来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
(一)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第二节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某些有毒、有害物质,对生物或环境质量造成的不利影响。
一、污染源
污染源是指有害或有毒物质的来源,即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装置、设备、场所或过程。
二、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污染源生产、排放的对生物与环境有害有毒的各种物质和因素,统称污染物。
(一)大气污染及其主要污染物
(一)水污染及其污染物
(二)大量的污染物进入水环境以后,使水的饮用、养殖、灌溉、游览等功能遭到破坏,称为水环境被污染。
(三)土壤污染及其主要污染物
第三节
我国农业环境的现状
一.我国农业环境保护的成就 二.我国农业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加重,土地质量退化
(二)气候恶化,水源枯竭,自然灾害加重。
(三)森林和其他生物资源减少
(四)农业环境污染严重
(五)农村能源不足,利用不合理,约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户仍以木柴和秸秆为燃料,能利用率只有10%。
(六)人口基数不大,净增长率高、科学文化素低,人口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人口过多、素质不高与资源有限的矛盾,是产生一系列农业环境的文踢得根本原因,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基本限制因素。作业
1、环境污染的概念
2、我国农业环境存在的问题
第九章 农业环境保护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农业环境管理的基本知识;
2.掌握农业环境监测和农业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 3.把握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和对策。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农业环境的监测、质量评价与环境管理
第二节 农业环境保护的对策和措施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讨论,调查研究;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农业环境的监测、质量评价与环境管理
农业环境监测,是对农业环境是对农业环境质量进行调查,连续或间断的测定农业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观察污染状况的变化、污染物对农业环境影响的过度与程度,分析、判断农业环境质量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并以此作为农业环境质量评价的基础,为农业环境管理、环境科研、环境治理,提供准确的信息和依据。二.农业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质量是指环境因素或整体环境的优略状况。
(一)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和程序
(三)确定区域环境背景值
是指一定区域内未受污染的各个环境要素,如水域、大气、土壤、动植物或人体组织中,与环境污染有关的各种有害成分的自然含量。
(四)环境质量的现状评价
(三)农业环境管理、第二节 农业环境保护的对策和措施
一.农业环境的对策
二.农业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措施 1.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治理 2.水资源的保护与治理 3.大气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4.森林资源的保护 5.草原资源的保护
6.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
作业
1、农业环境监测的概念
2.观光农业生态园——让“生态农业”先行范文 篇二
可以说, 节水农业是资源综合节约和提高综合效益的关键点。节水农业不仅仅是节约水资源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调节用水和科学用水。节水的同时, 可以节约肥料、农药、种子, 还可以高效地利用耕地资源。
同时, 节水农业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增加农民收入;另外, 节水农业是现代化和自动化的操作, 可以大量地节省劳动力的资源。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以后, 发展节水农业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变革的很好的推手。
节水农业是未来粮食生产的一个最重要的关键点。在现有的区域, 可以说增产无望, 一方面耕地减少, 另一方面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可行性不大。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通过发展节水农业, 粮食生产的潜力很大。
发展节水农业一定要技术先行, 千万不要设施先行。发展节水农业不仅仅需要设施和机械, 如果仅仅是推广设施和机械, 农民不掌握技术, 往往适得其反。过去我们曾经在部分地区发展过滴灌和喷灌技术, 由于对农民缺乏指导, 往往造成管子的堵塞、开裂, 还由于农民施肥不适当, 造成劳动量反而增加。
在新时期, 发展节水农业要培训先行, 让技术人员能够了解目前的节水农业与过去的不一样, 要更新观念。与此同时, 要促进地方领导和农民观念的转变, 不要强行地去推, 要让农民认识到节水的好处, 有积极性再去推。
节水农业的推广管理的范围比较大, 一家一户虽然也发展了一些模式和方式, 如移动式喷灌、小型的服务队等。但是更重要的是, 节水农业需要规模化来经营, 需要地方和农民协商, 通过组织起来在规模经营的基础上, 统一管理, 这样效果更好。所以, 节水农业还涉及到农村的土地流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后农村的组织问题。
节水农业的效益是非常高的, 在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模式, 效益也不太一样, 但可以说, 节水农业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以内蒙古为例, 用在马铃薯上, 可以成倍地增产。如果没有滴灌实施, 内蒙古马铃薯的亩产量普遍在500kg以下, 有的只能保个本。如果发展滴灌, 马铃薯亩产量普遍都在2.5t以上, 平均下来, 采取节水措施以后, 增产都在40%~50%。
按照目前内蒙古发展滴灌的模式, 1亩 (1亩=1/15ha) 地投入1200~1600元, 但是效益很高。亩投入1200元的一般可以用2~3年, 亩投入1600元的可以用10年。按亩投入1600元的来计算, 平均下来一年是160元, 种马铃薯能够带来上千元的增收, 如果种玉米, 也能带来500~600元的增收, 经济账是划得来的。
从节约用水上, 滴灌是过去传统的大水漫灌用水量的1/5, 也就是说原来用在1亩地上的水, 现在可以用在5亩地上;过去种马铃薯和玉米, 1亩地要用400~500m3的水, 现在只用60~80m3水;同时节水农业还减少了大量的肥料的损失, 过去因为大水漫灌导致了大量的肥料的下渗和流失。滴灌改变了一种观念, 过去灌溉是浇土壤, 现在是直接浇作物;施肥也是一样, 过去施的是土壤, 现在直接施作物, 极大地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目前, 我们的肥料利用率平均只有30%左右, 滴灌上肥料利用率普遍在60%以上。
有人认为, 南方不需要发展节水农业, 这个观念是不正确的。在南方, 不仅仅是节约水资源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减少水分的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另外南方由于地形和季节性干旱, 也需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更重要的是南方劳动力转移以后, 操作方便、减少劳动力投入, 也需要发展节水农业。以南方种香蕉为例, 以前平均1000亩香蕉园要200多人来管理, 发展滴灌以后, 现在只要5~6人就可以了。
3.观光农业生态园——让“生态农业”先行范文 篇三
发展农业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农业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业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朱立志告诉《经济》记者,保护生态系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而农业生态系统则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同时受人类影响最大的生态系统,与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和荒漠等其他生态系统相比,农业生态系统同时还是人类最重要的食物来源,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非常突出,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过度施用化肥和农药、焚烧秸秆以及禽畜粪便随意排放等内源性污染和外源性污染交织在一起造成对土壤、水源、生物和大气的复合污染(水—土—气—生立体污染)。但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绝非易事。首先,遏制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是世界性难题,我国也并未从总体上扭转这种恶化的趋势;其次,我国每年农业生态系统的内外源污染排量远超过其承载力。因此,改善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将是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
“为确保农产品供给,我国付出了生态环境恶化的沉重代价。在保障农产品供给与生态改善的双重压力下,农业如何发展不仅关系农业自身,更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进展。”朱立志说,为此,必须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我国未来农业发展,既要降低农业资源(特别是水、土地等基础资源)的消耗,又要加强农业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特别是加强对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等的综合治理。
生态系统恶化 制约生态农业发展
“目前,我国的生态农业还徘徊在小规模、低转换、微效益的传统生态农业阶段。”朱立志介绍说,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就开始了生态农业建设。我国生态农业的模式,总体来说有三种:资源节约型、循环农业型、资源再利用型。资源节约型是从源头做,将投入的化肥农药节约下来,既有利于节约成本,又有利于生态保护;循环农业型是从生产过程中强调生态循环,提高农业生产系统内的生态功能,将进入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更多地转化成农产品;资源再利用型是从末端做起,将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有机废弃物,利用起来再回到农业生产过程,既增加了环保型农业生产资料,又减少了农业污染排放。
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虽初步形成了技术体系,取得了一些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但由于政策理论研究、生产经营和管理体系方面都存在不足。我国的农业生产主体小、产业化水平低、产业链不发达,抵御市场的冲击和自然灾害的冲击能力小;研究缺乏系统性,战略方针、检测体系、标准化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都还没有跟上;政策法规保障乏力,资金短缺,生态农业建设法规条例还没有建立,目前,虽制定了生态农业建设技术规范,但在执行过程中还远远不够。
水土流失、荒漠化和沙化等已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威胁。此外,各种污染加大了农业生态系统的恶化,这些长期积累的隐患,不仅限制了常规农业的发展,更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一方面,由于资源基础已相当薄弱,生态农业发展的空间有限;另一方面,生态环境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生态农业的效率很难提高。
在资源与环境约束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掌握生态型科技的人才,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既要传承传统生态农业的精髓和方向,但更重要的是将先进的现代农业科技组装集成,我们缺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而这两个技术是发展生态农业必需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使得生态农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难以规模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农业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高效利用,限制了生态农业综合效益的发挥。此外,我国还缺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激励机制。既缺乏农业生产者朝着生态农业发展积极性的引导政策,又缺乏农业生产者不规范行为的约束政策,如有些剧毒农药还在偷偷地使用,激素、抗生素、添加剂还在滥用。
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 武装生态农业
面对这些困境,发展生态农业就显得意义重大。我国目前农业生态环境不理想,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到位,养殖业的用药和饲料添加剂都不规范,这些都是成为破坏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原因。
“那么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呢?必须靠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更主要的战略意义是保障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朱立志对发展生态农业提出了几点战略思路:一、必须加快资源环境与生态系统的持续改善步伐。采用流域或区域综合治理的模式,而不再是由农业、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分头开展、各自为战。各地区在开展资源环境与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项目时,可将多部门的人财物集中起来,科学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共同组织执行。二、统化的政策法规保障生态农业。这就好比“胡萝卜加大棒”,实施扶持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引导农业生产者的行为,同时还要完善相应的法规体系,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规范农业生产者的行为。三、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武装生态农业。传统生态农业的技术特点是精耕细作,重视资源环境与生态系统的保护,缺点是生产规模小、效率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让生态农业“穿上了盔甲、拿上了现代化的武器”,才有战斗力。要在挖掘传统生态农业技术精髓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弥补其缺陷,根据生态农业的不同类型进行集成,使生态农业真正具有现代高效的技术内涵。四、鼓励适度规模经营以提升生态农业的效益。规模化是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前提,可以保障农业生态系统各子系统间的高效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有效抵御大的自然灾害。当前,我国正在加速城镇化,农村土地闲置或利用不充分问题日益突出,开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具备了基本条件。建议政府能够积极引导,提前制定规划;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加强监管;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市场与技术保障。五、出台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扶持政策。对维护产地优良生态环境、使用绿色农资、采用生态循环模式、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给予补贴。同时,为农产品“三品一标”(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地理标志性食品)认证提供补贴,推动生态认证,使生态产品的价值可以通过市场得以充分实现,从而激励生态型农业发展模式的推广。
4.生态文明节能先行征文 篇四
我看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后,触动很大,从太空看地球,是那么地漂亮、那么地美丽;而走进地球看到是,许多珍惜动植物灭绝了,许多原生态森林没了踪影,许多地方的大气层出现了空洞。沙尘暴肆虐着天空,地球变暖带来的生态灾害、地质灾害急剧增加……所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人类自己亲手造成的。在科技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同时,清澈的小溪被废水污染了;百鸟欢唱的树林被砍光了;“晚上回来鱼满仓”的海洋资源枯竭了………人类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在毁坏着唯一的家园!
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中华民族持国持家之道。电影《牟氏庄园》有句著名的台词:“地比天大,粮比金贵。”告诫我们,要时刻记住“民以食为天”,要节约珍惜每一粒粮食、每一寸土地。
5.小学生生态文明节能先行优秀征文 篇五
在如今电器十分发达的二十一世纪,电源紧缺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制约因素。在夏天七、八月份的用电高峰期中,一整片区域断电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了,在许多地方,仍然还有人用不上电。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个严重的问题,提倡“节约能源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可是,大家要知道,每一度电都是来之不易的,我们的国家都是用煤、水等资源来发电的,都在消耗资源。
有一些资源可不是无穷无尽的:那就是煤,还有一些别的资源也是如此。用煤发电的话会造成大气污染,用水发电的话水流量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度电,不浪费每一度电,从小养成节约用电的好习惯。当我们能够坚持做到节约用电时,便树立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观念,还能多学习一些有关电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节约用电:离开房间时要记得关灯;看完电视时要及时关闭电源;各种电器不用时也要关闭电源……
6.观光农业生态园——让“生态农业”先行范文 篇六
关键字:生态青海省示范区先行建设
核心提示:
加强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全国的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近日,我省被列入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青海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下称《方案》)于10月29日获国家发改委
加强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全国的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近日,我省被列入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青海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下称《方案》)于10月29日获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正式批复。青海省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重大意义何在?《方案》提出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制度建设、保障措施具体是怎样的?在记者的独家采访中,省发展改革委的有关负责人对《方案》进行了进一步解读。
问:我省被列入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青海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国土面积72.2万平方公里,90%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提供着长江25%、黄河49%、澜沧江17%的径流量,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和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是我国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亚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重要启动区,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加快推进青海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处理好生态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完善生态保护体系,有利于巩固和扩大生态保护建设成果,夯实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基础;加快推进青海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青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推进青海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决策、评价、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符合青海实际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激发各类主体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为全国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问:《方案》在指导思想、战略定位、主要目标等方面提出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答:《方案》主要提出了着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着力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着力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着力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以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高度融合,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的“五着力、两促进”的指导思想;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区、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制度建设改革试点区的“三大”战略定位。
关于主要目标,《方案》明确,到2015年,完成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总体布局、基本框架,实现阶段性目标;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布局基本形成,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大幅提升,资源综合利用和产出率显著提高,循环经济成为发展主导模式,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制度先行先试取得重大成果,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得到普及,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保护与发展模式。
问:实施青海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答:主要有八大任务。第一是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包括构建“一屏两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即构建以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为屏障,以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带、青海湖草原湿地生态带为骨架,以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六大区域”农牧业发展格局,即构建以东部农业区、柴达木绿洲农业区、青海湖周边农业区为主的种植业“三大区域”,以青南地区、环青海湖地区、东部地区为主的畜牧业“三大区域”;构建“一轴两群(区)”为主体的城镇化工业化格局,即构建以兰青、青藏铁路线为主轴,以西宁为中心、海东为重要组成的东部城市群,以格尔木、德令哈为重心的柴达木城乡一体化地区,以玉树、共和、同仁、海晏、玛沁等城镇为重要节点的城镇化格局。
第二是加大生态屏障保护和建设力度。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要落实《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祁连山生态保护和建设,要推进《祁连山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实施,统筹加大投入力度;青海湖生态保护和建设,要推进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促进青海湖流域草地、湿地、森林生态系统和鱼鸟共生的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柴达木地区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要加快编制《柴达木地区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统筹人口、产业、城镇化布局,加强水资源保护和节水工程建设,努力保护原生态和地质地貌,为柴达木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和安全支撑。
第三是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其中包括:构建循环工业体系、循环型农牧业和服务业;以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生物产业、电子信息为主,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提高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水平为重点,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加强太阳能利用,促进水光互补、水风互补和风光互补,到2020年,形成水能、太阳能、风能等为主体的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加快淘汰铁合金、铜铅锌冶炼、水泥、碳化硅等行业落后产能。
第四是强化资源节约利用,包括推进节能降耗、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大力发展绿色矿业等。
第五是加强环境治理,包括加强水环境治理、综合治理大气环境、防治土壤污染、严格环境准入管理等。
第六是改善人居环境,包括推进绿色城镇化,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改善交通干线、旅游景区环境等。
第七是建立生态文化体系,着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化,大力培育生态文明伦理道德观,保护弘扬生态文化,推行绿色低碳消费模式。
第八是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包括:加强法制建设,认真执行国家及省上的各项法律法规,修订完善现有法律法规,清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冲突或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奠定法制基础;完善标准体系,提高产业准入的能耗、水耗、地耗、物耗和环境标准;夯实执法能力,加强环保执法机构、节能监察机构和队伍建设,开展部门和地区联动执法,建立环保部门与公安、司法部门共同打击环境污染协调机制;加强监测检测,完善跨州市县便捷河流水量水质、饮用水源地水量水质、土壤环境质量、水土保持、地下水资源、大气复合污染、重点污染源等生态环境因子监控检测预警系统等;推动信息公开,建立起全面规范的信息发布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加快人才培育等。
问:《方案》在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方面有哪些大胆探索?
答: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大胆探索:
一是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加快健全与主体功能区制度相配套的综合政策体系,建立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评估机制。
二是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创新管理和监管体制。探索建立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和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力争“十三五”期间,在试点地区形成“两个统一行使”的管理模式。
三是完善和强化生态补偿制度,激发各类主体生态保护的内生动力。结合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和各项生态保护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各项生态补偿政策,着力强化制度、工程和技术补偿的综合效应。
四是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动市场主体保护生态环境。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落实好资源税及其他税费改革政策。
五是积极探索国家公园制度,整合现有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及国家风景名胜区等各类保护区域,研究建立国家公园体制。
六是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和责任追究。
问:在保障措施方面,《方案》有哪些具体要求?
答:《方案》提出,要强化政策支持。中央财政继续支持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引进和完善市场机制,开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市场化运作。
要加强组织协调。由青海省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负责青海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细化目标任务,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确保方案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
要强化监督考核。青海省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审计部门,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各职能部门要建立健全信息公开、政务公开、项目公示等公告公示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7.观光农业生态园——让“生态农业”先行范文 篇七
经济新常态是去年以来党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其实质是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中高速增长阶段,其主要特征为:结构层面看,经济结构发生全面深刻变化,需要不断优化升级;动力层面看,发展后劲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风险层面看,生态环境和一些不确定风险将进一步显现。
经济新常态对赣州生态文明建设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何在挑战中把握机遇,建设富强赣州、创新赣州、生态赣州、美丽赣州,是党和政府以及每个赣州人民的心愿。一方面,经济新常态为赣州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设定了宏观背景与整体趋势。为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党中央、江西省、赣州市等多级政府均出台了促进产业升级、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相关文件,赣州产业发展升级迎来了机遇。党的十八大将“五位一体”建设纳入国家总体战略布局,为赣州生态文明建设也带来了良机;另一方面,赣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建设,必将推动赣州旅游业、服务业、特色农业等产业的发展,为赣州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新动力。
二、建设赣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有利条件与限制因素
(一)有利条件
1. 政策导向明确
2012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指出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一要加强生态建设和水土保持;二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和保护力度;三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若干意见》的下发为赣州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赣州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2014年国家六部委批复了《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针对《实施方案》江西省继而下发了《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中指出要突出重点,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六大体系”:一是构建定位清晰的国土空间开发体系;二是构建环境友好的绿色产业体系;三是节约集约的资源能源利用体系;四是构建安全可靠的生态环保体系;五是构建崇尚自然的生态文化体系;六是构建科学长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六大体系”的实施意见为赣州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指导,明确了赣州乃至江西全省的生态文明建设方向。
作为江西省乃至全国生态强市,赣州市委近年来在把握经济新常态下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工作中坚定决心,结合《若干意见》和《实施意见》,加强了组织领导,市县两级都高规格成立了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先后印发了《国家重要水源地(章江水源地)保障规划》、《重要生态屏障建设与绿色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江西东江源生态保护补偿规划》和《赣州市2015年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推进方案》等规划方案,扎实有序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 生态环境优美
赣州生态环境优美,素有“生态王国”、“绿色宝库”、“中华绿谷”之美誉,城市生态环境竞争力进入全国前20强,先后荣获“绿色生态城市保护特别贡献奖”、“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低碳试点城市”、“新能源示范城市”等荣誉。
赣州气候湿润,四季分明,以山地为主,森林树种垂直分布明显,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高达76.2%,是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的4.1倍,也远高于63.1%的江西省平均森林覆盖率。赣州水资源丰富,境内大小河流1270条,是赣江的源头,也是广东珠江水系干流之一东江的源头。日前,赣州市政府规划建设了赣江、东江两江源头和17条水系水源涵养林建设项目,有效提升了森林的蓄水保土能力,进一步加强赣州生态优势。赣州的高森林覆盖率也成就了高空气质量,据江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数据显示,2015年赣州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居全省第二,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5.6%。
3. 人文地理优越
赣州位于江西南部,东邻福建、南邻广东、西邻湖南,地处南昌、厦门、福州、广州、深圳、长沙等大城市的几何中心,具有临近珠三角、闵三角的地理优势,交通发达便利。
赣州文化底蕴丰厚,有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客家摇篮、千里赣江第一城、江南宋城、红色故都、世界橙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美誉。赣州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发祥地,是客家民系的摇篮;还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所在地,辖区内拥有众多红色根据地,有红军长征出发地(于都)、将军县(兴国)、共和国的摇篮(瑞金)等红色革命老区。
赣州丰厚的文化底蕴及优美的生态环境为赣州旅游业带来了契机,赣州先后申报通过了一个5A景区,16个4A景区,还拥有8个国家森林公园。
(二)限制因素
1. 经济基础落后
2015年赣州地区生产总值(GDP)1973.87亿元,增长9.6%,总量、增速均居全省第二,但赣州人口众多,2015年人均GDP仅23201.53元,财政总收入353.32亿元,增长7.5%,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01元,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86元,增长12.1%,人均GDP与人均收入全省垫底。而2015年全国人均GDP为5.2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所有指标均落后于全国人均数据,与沿海发达地区更是相差甚远。
2. 群众生态意识淡薄
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需要有良好的绿色文化氛围,然而目前赣州人民的生态意识不足,一是在农村,焚烧秸秆、拉网捕鸟、电鱼药鱼、乱砍乱伐、失火烧山、垃圾乱倒等破坏生态的行为时常可见,村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态习惯;二是工业企业中违法排放污水、超标排放工业废气等现象亦屡禁不止;三是人们没有绿色出行的习惯,资源浪费严重,环境监督意识不够,生态文明意识不强。
3. 生态一定程度被破坏
赣州生态环境总体向好,却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一是水土流失问题依然严重。根据2013年公布的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成果数据,赣州市有水力侵蚀面积7816.67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0%,其中轻、中度侵蚀面积占土壤侵蚀面积的81%,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赣江源头的贡水、章水流域和东江源头的九曲河、寻乌河流域;二是矿区生态破坏严重。赣州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素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的称号,矿山的开发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根据卫星监测的结果分析,处于江西赣州国家级稀土规划区的龙南县、寻乌县、定南县、赣县、安远县、信丰县、全南县等7个县内,2000年因稀土开采而造成的区域性生态破坏面积为32平方公里,2010年达到了153平方公里,10年间扩大了5倍。
三、经济新常态下建设赣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对策分析
(一)打造生态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崛起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全国、全省经济发展增速普遍放缓,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对赣州以资源型为主导的产业影响较大。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形势,经济新常态下,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打造生态循环经济,有利于振兴赣州。实现赣州绿色崛起,一抓特色农业。赣州人均不到一亩田,却有将近八亩山,大力发展山林经济、脐橙及油茶的种植与加工,弘扬与发展“赣南脐橙”、“赣南茶油”等特色品牌农产品。二抓旅游服务业。赣州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享誉全国,一要着力打造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同时推动客家围屋捆绑申遗,加大赣南采茶戏、兴国山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力度,建成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地;二要推动安远三百山、大余丫山、上犹陡水湖等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创建,把旅游业的发展贯穿赣州振兴发展全过程。三抓生态工业。工业是振兴的主力,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并不是意味着放弃工业发展,而是要实现工业生产生态化、节约化,赣州工业较落后,以资源型企业为主。实现工业生产生态化,一要杜绝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企业入驻赣州,多吸收高新技术、绿色工业项目;二要促使现有粗放型企业转型升级、关闭高污染企业、改进矿资源利用回收率。
(二)提高生态环保意识,弘扬生态文化
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是切身关乎赣州人民身体健康、利于提高赣州人民生活质量的重大举措。提高群众生态意识,让人民群众集体行动,从我做起,树立榜样,杜绝生态破坏,践行、监督生态文明建设。
提高群众生态意识,首先,要全面推行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化知识和生态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继续教育、干部培训和企业培训计划,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进机关、企业、社区、农村、学校,着力培养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其次,要建立生态文明规范机制,在制度上推行生态建设,鼓励奖励生态文明建设先进个人与集体,严惩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违法违规行为;最后,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改变传统消费模式,推行生态化、绿色化的生活方式,积极引导居民绿色出行、绿色家居,养成绿色环保、节约资源的生活习惯。
(三)加大生态建设投入,推进协同创新
赣州生态优美,却也存在水土流失、矿区生态破坏、水资源污染、大气污染等现实生态问题与潜在危机。建设赣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需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增加生态投入。一是加强环境治理,增加生态投入,强化资金保障,着力矿山生态修复,打击生态破坏,植树造林,改善山林结构,加强水土治理;二是推进协同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推动企业绿色生产。作为矿产资源大市,尤其需注重矿山采矿技术、选矿技术、尾矿处理技术的创新,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与回收率,减少矿区污染,实现矿区经济发展与矿山生态相协调。
(四)加强生态建设与监管,打击生态破坏
生态文明建设需政府主导,公众参与。政府不仅是生态文明规划建设的主导者,还是生态监管的主力军。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政府部门需齐心协力,联合狠抓生态:一抓生态规划。生态规划是指南,规划先行,良好的规划是成功的一半,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灯塔”;二抓生态建设。生态建设是重点,生态文明建设最终需落实于实践,生态文明建设不能纸上谈兵,不能脱离实践而取得建设成果;三抓生态监管。生态监管是保障,依法打击生态破坏、惩治环境污染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法治保障。
摘要:赣州生态优美、人文荟萃。丰富的生态资源及丰厚的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宋城文化,为赣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经济新常态下建设赣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一要打造生态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崛起;二要提高生态环保意识,弘扬生态文化;三要加大生态建设投入,推进协同创新;四要加强生态建设与监管,打击生态破坏。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赣州,生态,示范
参考文献
[1]冷新生.奋力谱写赣州旅游振兴发展新篇章[N].江西日报,2014-02-26A02.
[2]刘建昌.浅论建设赣州生态屏障[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贵州省人民政府.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中国西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与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
[3]陈首珠,赖章盛.打造绿色生态赣州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7).
[4]熊平生.赣州生态城市建设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2008,(5).
[5]刘润发,刘效江,彭雪英.生态文明建设的赣州实践[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07-20005.
[6]中共赣州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赣南日报,2015-12-27001.
[7]袁芳,钟文锋,宋月君.赣州水土保持现状和防治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2015,(11).
8.生态旅游我先行 篇八
Is this your idea of heaven or would you prefer something different?
Nowadays, many of us try to live in a way that will damage the environment as little as possible. We recycle our newspapers and bottles, we take public transport to get to work, we try to buy locally produced fruit and vegetables and we stopped using 4)aerosol sprays years ago. And we want to take these attitudes on holiday with us. This is why alternative forms of tourism are becoming more popular all over the world.
But what is ecotourism?
There are lots of names for these new forms of tourism: responsible tourism, alternative tourism, sustainable tourism, nature tourism, adventure tourism, educational tourism and more. Ecotourism probably involves a little of all of them. Everyone has a different definition but most people agree that ecotourism must:
5)conserve the wildlife and culture of the area;
benefit the local people and involve the local community;
be sustainable, that is make a profit without destroying natural resources;
provide an experience that tourists want to pay for.
So, for example, in a true ecotourism project, a nature reserve allows a small number of tourists to visit its rare animals and uses the money that is generated to continue with important conservation work. The local people have jobs in the nature reserve as guides and 6)wardens, but also have a voice in how the project develops. Tourists stay in local houses with local people, not in specially built hotels. So they experience the local culture and do not take precious energy and water away from the local population. They travel on foot, by boat, bicycle or elephant so that there is no pollution. And they have a special experience that they will remember all of their lives.
But before you get too enthusiastic, think about how you are going to get to your dream “eco” paradise. Flying is one of the biggest man-made sources of 7)carbon dioxide in the atmosphere. 8)Friends of the Earth say that one return flight from London to Miami puts as much carbon dioxide into the atmosphere as the average British car driver produces in a year. So don’t forget that you don’t have to fly to exotic locations for your “eco” holiday. There are probably places of natural beauty and interest in your own country that you’ve never visited.
想像一下这样一个场景:在烈日下,你坐在国际豪华酒店的游泳池旁,喝着进口的杜松子酒补剂。在你的眼前是给酒店的客人专用的海滩,当然,还有随时可供客人租用的汽艇。而在你身后则是一个18洞的高尔夫球场,场地上原有的天然植被早已被清除干净,现在有几百个水喷头把球场保养得翠绿诱人。那些你在家就已经熟悉的国际连锁餐厅和商店分布在酒店的周围。你在这里还见到一些当地人,他们有些人在酒店门外兜售当地的手工艺品。你挑了一个小木雕,在经过长达半个小时的讨价还价后,你只付了对方开价的四分之一的价钱。太便宜了!
这就是你理想中的天堂吗?或者说你有另一番期待?
如今,许多人都力图以一种尽可能少破坏环境的方式生活。比如说,我们会回收报纸和瓶子,我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我们尽量购买当地生产的蔬果,还在多年前就停止使用喷雾剂等。而我们在度假时也应该采取同样的生活态度。因此,在世界各地,非传统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受欢迎。
可到底什么才是生态旅游呢?
这些新型旅游有各种各样的名称:负责任的旅游、另类旅游、可持续旅游、自然旅游、冒险旅游、教育旅游等等。而生态旅游可能与以上的各种旅游都有点关系。每个人都对什么是生态旅游有着自己的看法,但大部分人都同意生态旅游必须包含以下几点:
保护旅游地区的野生动植物和文化;
使旅游地区的当地人受惠,并参与他们的活动;
保持可持续性,就是说在盈利的同时不要毁坏自然资源;
提供旅客愿意掏钱的旅游经历。
好了,举例说,在一个真正的生态旅游项目的操作管理之下,自然保护区只允许少量的游客去看稀有动物,用旅游收入继续进行重要的保护性工作。当地人可以在自然保护区当向导或看护人以维持生计,同时又对保护区的运作表达自己的意见。游客住在当地人的民居里,而不是专门为游客建造的酒店。这样,他们既能体验当地文化,又不会用去当地居民宝贵的能源与水资源。旅客的交通方式是步行、坐船、骑自行车或大象,这样就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他们还会因此有了一次终生难忘的特殊经历。
不过,在兴奋之余,想想你要怎样抵达你梦想中的“生态”天堂。飞机可是二氧化碳人为排放量最大的来源之一。地球之友称:从伦敦到迈阿密的一次往返飞行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相当于普通的英国驾车者开车一年产生的排放量。所以,别忘了你不一定要飞到异国他乡去度“生态”假期,很可能在你自己的国家就有你从来没有见过的自然景色,以及你不曾踏足的有意思的地方。
9.观光农业生态园——让“生态农业”先行范文 篇九
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解读(一)
6月5日,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批复《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简称《方案》);6月9日,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大会在贵阳召开,全面安排部署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任务。这是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引领性事件,将对贵州未来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省发挥生态优势、实现后发赶超的基本途径,是增进人民福祉、造福子孙后代的客观要求,是提升贵州形象、建设多彩贵州的重要支撑。在全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有利于探索资源能源富集欠发达地区绿色发展新道路。近年来,尽管贵州经济发展速度位居全国前列,但总体滞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2013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7%,贫困人口占全国的9%。发展方式粗放,经济发展主要依托煤炭、磷矿、铝土矿等资源,煤炭、电力、化工、有色、冶金等重化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60%以上,能耗强度是全国的2.15倍,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贵州在实现经济跨越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将继续保持天蓝地绿水净。
有利于筑牢两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贵州境内河流众多,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是两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同时,生态环境脆弱,修复难度很大,石漠化面积、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7.2%、31.4%。
森林资源质量不高,亩均森林蓄积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4左右。通过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实施水利建设、石漠化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污染防治等重点工程,将进一步筑牢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有利于形成可借鉴推广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新成果。近年来,我省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政策、法规和举措,初步形成了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制度体系。
贵阳市出台了《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成立了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环境审判庭。此外,连续举办四届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并于2013年升格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为我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通过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重点在考核评价机制、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管理及用途管制、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等诸多方面取得突破,将不断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模式。
《方案》确定了我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主要目标。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格局全面形成,产业结构更趋合理,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全面完成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各项目标,使贵州省成为资源能源富集、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欠发达地区转型发展和绿色崛起的先进典范。
在《方案》的推动下,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正成为全省上下普遍共识。有关方面介绍,作为目前我国唯一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级国际性高端论坛,已经进入倒计时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将成为我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展示窗口和高端助力平台。本届年会以“改革驱动,全球携手,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政府、企业、公众:绿色发展的制度构架和路径选择”为主题,将汇聚政界、商界、学界、民间等各界嘉宾,围绕“绿色发展与产业转型”、“和谐社会与包容发展”、“生态安全与环境治理”和“生态文化与价值取向”等主题展开研讨,为我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更多强劲支撑。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解读(二)国土空间是宝贵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国土资源更显珍贵。《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提出构建科学的空间开发格局,这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科学的空间开发格局必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这是解决我省国土空间开发存在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紧迫任务。要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贵州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调整优化空间结构,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合理控制开发强度,把适宜开发的国土空间开发好,把不适宜开发的国土空间切实保护好,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到2020年,全省国土空间开发强度控制在4.1%以内。
目前,市、县层级主体功能区制度尚未建立。各市、县政府要负责落实全国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对本市、县的主体功能定位,在本市、县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相关规划中,明确各功能区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开发和管制原则等。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就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尊重自然格局、尽量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坚持产城互动,形成“一群、两圈、九组”为主体的城镇化空间格局。以贵阳中心城市为省域发展主核,加快贵安新区建设,积极培育黔中城市群,着力打造“贵阳-安顺”及遵义两个都市圈,推进构建以六盘水、毕节、都匀、凯里、兴义、铜仁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盘县、德江、榕江等一些新培育的区域次中心城市为依托的九个城市经济圈(城镇组群)。以干支线机场、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的网络节点为重点,培育一批有条件的县城发展成为中等城市,加快重点建制镇发展,形成以大城市为依托、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梯次明显、优势互补、辐射作用较强的现代城镇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格局,就是以基本农田为基础,以大中型灌区为支撑,构建“五区十九带”农业发展格局。黔中丘原盆地都市农业区,重点建设优质水稻、油菜、马铃薯、蔬菜、畜产品产业带;黔北山原中山农-林-牧区,重点建设优质水稻、油菜、蔬菜、畜产品产业带;黔东低山丘陵林-农区,重点建设优质水稻、蔬菜、特色畜禽产业带;黔南丘原中山低山农-牧区,重点建设优质玉米、蔬菜、肉羊产业带;黔西高原山地农-牧区,重点建设优质玉米、马铃薯、蔬菜、畜产品产业带。
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就是以乌蒙山-苗岭、大娄山-武陵山生态屏障和乌江、南北盘江及红水河、赤水河及綦江、沅江、都柳江等河流生态带为骨架,以重要河流上游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区、石漠化综合防治-水土保持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区等生态功能区为支撑,以交通沿线、河湖绿化带为网络,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城市绿地、农田植被等为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两屏五带三区”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基本构筑起功能较为完善的“两江”上游区域性生态屏障。扩大绿色生态空间,森林面积扩大到9.2万平方公里,河流、湖泊、湿地面积保持增加,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提高。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发展和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多赢 ——《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解读(三)产业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我省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时期,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但产业结构矛盾仍较为突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体系,成为了我省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提出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其主要目的是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基本途径是坚持集聚化、特色化方向,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为引领,认真落实产业政策,严格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用地预审和水资源论证,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壮大服务业。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是重中之重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风电、物联网等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加快发展。到2020年,建成20个左右各具特色的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40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左右。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采用先进适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集中力量发展酒、烟、茶、药、食品等特色优势轻工业,加快推进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等资源深加工产业一体化。
优化调整能源结构。依托丰富的能源资源,在深度开发水电的同时,加快大容量、高参数燃煤、低热值燃煤发电机组建设,加大洁净燃煤技术推广应用,到2020年电力总装机容量达6000万千瓦以上。完善和扩展电网建设,构建“结构坚强、安全稳定、技术先进、适度超前”的现代化电网。
淘汰落后产能。坚持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格执行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积极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完善落后产能市场退出机制。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坚决关闭煤炭行业落后产能。推进电力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在已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基础上,按照2013年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5年前再淘汰一批落后产能。重点打造100个产业园区。在符合政策规划的前提下,着力把100个产业园区打造成为工业转型升级的主阵地,完善园区生产性、生活性服务设施,加快园区污水、垃圾、固废等无害化、循环化、资源化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建立完善园区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引导主要产业、同类产业、配套产业集聚发展、集群发展、集约发展,实施大项目带小项目,上游项目带下游项目,增强园区项目带动力量。注重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坚决防止污染项目进入。到2020年,园区总产值突破1.7万亿元。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是基本保障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夯实农业发展的水利基础,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动植物繁育和疫病防控体系、农产品[0.00% 资金 研报]流通和质量安全体系,全面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增强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确保粮食生产总体稳定。到2020年,农业增加值达到1591亿元,年均增长5%。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是关键一招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科技研发、信息服务、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把贵阳建设成为服务全省的物流中心和区域性的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将遵义、六盘水、毕节等建设成省域重要物流中心,将兴义、都匀、凯里、铜仁、安顺等建设成为区域性重要物流中心。
优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以仓储超市和物流配送为重点的新型商贸流通业。建设大型综合自助仓储式购物中心。加快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步伐。推动发展健康服务业,重点发展医疗卫生、健康管理、养身保健、健康养老等服务业,构建管理规范、运转顺畅、分工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到202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2%、力争总值突破1万亿元。
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让贵州保持天蓝地绿水净
——《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解读(四)6月5日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批复《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明确提出贵州大力推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在实现经济跨越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将继续保持天蓝地绿水净。
按照《方案》要求,贵州省要深入推进节能降耗,重点是科学合理分解节能目标任务,强化节能目标责任;实施锅炉(窑炉)改造和热电联产、电机系统节能、交通运输节能、绿色照明等节能改造工程,2013至2020年累计实现节能500万吨标准煤;推广高效照明产品、节能家用电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2013至2020年累计实现节能200万吨标准煤;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支持公共机构优先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2013至2020年累计实现节能100万吨标准煤;开展绿色建筑行动,推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与运行管理;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支持节能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示范与推广,培育和规范节能产品(技术)市场。
贵州省要合理开发与节约利用水资源,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实施水资源统一调度,坚决遏制不合理新增取水,严格限制高耗水、高污染、低效益项目,实现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的水资源监测管理系统,实现水资源实时管理。通过实施骨干水源工程、引提灌工程和地下水(机井)利用工程“三大会战”,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到2020年,全省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达159.4亿立方米以上,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以上。
贵州省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矿产资源,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大力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发展绿色矿业,推动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到2020年,确保全省土地开发强度控制在4.1%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低于西部和全国平均水平,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达1.3亿元/平方公里。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少于6556万亩,资源就地转化率达到80%。
贵州省要以提高资源产出率为目标,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实施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园区(基地)、企业培育工程,加快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园区循环化改造、“城市矿产”基地、“双百工程”示范基地、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等示范试点建设,加快实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试点示范工程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也是绿色低碳行动之一,贵州省要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天气变化能力建设,提高农业、林业、水资源等重点领域和生态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水平。加快推动贵阳市、遵义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开展低碳社区、低碳产业园区、低碳商业和低碳产品等试点工作。
在加强绿色低碳科技研发方面,贵州省重点开展矿产和清洁能源、生态环境、新材料、生态农业等领域基础和应用研究,培育新兴产业技术源。到2020年。培育建设3-5个科技创新平台。实施80-100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转化50-70项绿色循环低碳科技成果。加大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改善环境质量
——《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解读(五)自然是人类之母,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清洁的水、新鲜的空气、充足的阳光、丰富的矿物质,是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加大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这将为我省建设“美丽贵州”、“生态贵州”打下坚实基础。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诉求日益迫切。加强污染综合防治,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将让人们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
《方案》提出,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这正是我省改善环境的实际需要。据省林业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省森林覆盖率增至48%。森林生态环境的改善,让贵州的PM2.5平均值保持在50以下。
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
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大力实施重点森林火险区综合治理、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极小种群保护、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森林资源保护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的草地建设、农业有害生物防治等重大项目建设。
努力扩大森林面积。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不断提高林分质量。以国家林木良种补贴和森林抚育补贴项目为带动,提高良种壮苗使用率,加大中幼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力度,调整树种结构,加快实现森林蓄积量增长、商品林产出量增加、产品品质提高、公益林生态功能增强、生物多样性丰富目标。
加大林地保护力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定额,适度保障国家基础设施及公共建设使用林地,控制城乡建设使用林地,限制工矿开发使用林地,规范商业性经营使用林地。
加快城乡绿化。加快9个市(州)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驻地环城林带和重点旅游县城生态建设,推进城市、工业园区园林化,实施新农村绿化美化,加快高速公路、快速铁路等交通走廊绿色通道建设,保障城镇生态质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要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
打造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在78个县大力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工程,创新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以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解决人地矛盾为出发点,突出抓好特色经果林、封山育林、防护林和种草养畜、小型水利水保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累计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126万公顷。
开展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构建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机制。实施以提供清洁淡水、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的小流域治理重点工程,调整江河源头、库区上游地区种植结构。
开展生态移民搬迁和生态扶贫。对居住条件恶劣的深山区、石山区、洪涝灾害高风险区居民,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向产业园区和城镇集中,确保移民“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加快培育核桃、油茶、中药材、草地生态畜牧业、蔬菜、茶、薯类、烤烟、精品水果、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10个扶贫产业。
要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
建立和完善湿地保护机制,加强对自然湿地和重要人工湿地资源的保护。着力推进草海等湿地恢复保护,科学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正确处理水利工程建设与湿地环境保护的关系,防治过度开发和不当开发给环境带来难以消除的损害。
要推动草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
加强草地生态建设。坚持生态优先和草畜平衡原则,推广晴隆模式,采取人工种草、草地改良、围栏封育等工程措施,建设与恢复岩溶草地生态,防治草地石漠化和水土流失。加强牧草种质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提高草地保有量。推行草畜平衡制度。对严重退化、石漠化草地和生态脆弱区草地,严格实行禁牧、休牧制度。
要强化河湖管理与保护。
建立严格的河湖管理与保护制度,切实维护河湖健康,着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快物种资源调查。开展生物多样性优先区域物种资源调查,以及河流湿地水生生物资源、农作物种质资源、畜禽和药材等遗传资源本底和多样性调查,建立生物物种名录,推动重点地区和行业种质资源库建设。
加强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保护。加大自然保护区保护力度,坚决打击滥采乱挖、违法排放、非法捕杀野生动物违法犯罪活动。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新设一批自然保护区,完善对珍稀濒危物种生境、代表性自然生态系统等保护,扩展保护范围,最大限度保护生物多样性、原生性和特有性,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新建一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加强对水产种质资源的监测、保护工作,加强原有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建设管理。
要加大污染防治力度。
大力推进污染物减排。到2020年,各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国家下达的控制目标。
加强水污染防治。到2020年,全省八大水系水质95%以上达到水功能区标准,出境河流主要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全面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到2020年,全省9个中心城市、贵安新区和各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85%以上,全年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
加强土壤、重金属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到2020年完成农产品产地污染等级划分,实行分级管理,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2%以上。
要加强环境风险防控。
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协调统一、运转高效的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完成全省各级监测站、环境监察机构和环境风险应急机构标准化建设,探索建立与公安、检察院、法院联动,流域区域联防联控执法机制。加强环境风险预防与处置。建设环境应急处置体系,提高应急管理能力。
培育生态文化营造生态文明建设良好社会氛围 —《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解读(六)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发展的基础和建设的灵魂,培育生态文化,引导在全社会形成生态文明价值取向和正确健康的生产、生活、消费行为,形成人人关心、各个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氛围,对我省打造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提出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力培育生态文化,构建生态文化体系,营造生态文明建设良好社会氛围。
弘扬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倡导先进生态价值观
挖掘传统生态文化思想。注重挖掘山水文化、森林文化、传统农耕文化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充分汲取前人生态智慧,进一步丰富茶文化、花文化、竹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内涵。
打造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文艺精品。积极开展以宣传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文学、影视、戏剧、摄影、音乐等多种艺术创作,宣传倡导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倡导先进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审美观,唤起公众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正义,带动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提升。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入手,制定全省生态文明建设道德规范,并以电视公益广告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通过世界水日、地球日、节能宣传周等活动,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以广覆盖、慢渗透的方式逐步提高公众生态道德素养。设立“贵州生态日”。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社区、机关、学校、军营、厂区等创建活动。
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坚持生态文明教育从孩子抓起,全面推进大中小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到2020年,全省省级中小学“绿色学校”达500所左右,绿色大学达20家左右。创建20个左右“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3-5个创新国家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3-5个国家级绿色学校。将花溪大学城建设成人才高地、科创基地和生态园地。培育生态文化载体,保护和开发生态文化资源
实施生态博物馆和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项目。重点建设以民族博物馆和民族村镇为载体的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推进六枝特区梭戛苗族、花溪镇山布依族、雷山郎德苗族、黎平堂安侗族、三都水族等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尽快建成湄潭茶文化、印江合水传统造纸、乌当渡寨等生态博物馆。在自然生态环境整体保护较好、具有民族传统文化典型特征和代表性的民族村寨,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博物馆和村寨博物馆。
保护和开发生态文化资源。在生态文化遗产丰富、保持较完整的区域,建设一批生态文化保护区,维护生态文化多样化。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村)、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结合山水城市、绿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建设和形成一批以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生态村为主体的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加强黔东南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积极将黔南水族文化、黔西南布依族文化、武陵山(黔东)苗族土家族文化、屯堡文化等生态保护实验区申报为国家级保护区。
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开展节约减排行动。引导城乡居民广泛使用节能型电器、节水型设备,开展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并逐步在全省推广。鼓励绿色消费,提倡健康节约的饮食文化,倡导文明节俭的婚丧嫁娶行为活动。
推动绿色出行。加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路网功能结构,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轨道交通、BRT等公交设施支撑城市交通发展,加快城市公共交通领域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辆的推广应用,发展城市慢行系统,改善绿色出行条件,合理引导个体机动化交通需求。
推广绿色建筑。以100个城市综合体、100个示范小城镇为突破口,以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带动绿色建筑加快发展。到2020年,城镇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100%、绿色建筑标准执行率力争达到60%;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比例明显提高,建成4个以上国家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县、镇,可再生能源建筑面积达400万平方米以上;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和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面积200万平方米以上。
改革创新加快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
——《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解读(七)近年来,贵州省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初步形成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制度体系。在此基础上,贵州省将深化改革创新,大胆探索实践,针对薄弱环节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加快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
《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重点在完善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评价考核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科学划定和保护生态红线、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机制和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市场化交易、加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等六个方面进行体制机制创新。
在完善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评价考核制度方面,贵州省将出台《贵州省省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办法》及配套实施细则,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制定实施《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实施办法》,将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考评指数优劣状况作为综合考核县(市、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实施严格的水、大气环境质量监测,2014年开始对全省各市县进行实时监测,对水、大气环境质量不达标和严重下滑的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进行约谈或诫勉谈话。
在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方面,贵州省将按国家部署,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空间统一进行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明确各类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边界,实现能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按质量分级、梯级利用,发挥资源最大效能。
在科学划定和保护生态红线方面,明确了林地和森林资源、湿地、石漠化治理、耕地、水源地、水资源管理、河湖保护、物种等红线范围,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林地和水资源保护制度,实行红线区域分级分类管理,一级管控区禁止一切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二级管控区严禁影响其主体功能的开发建设活动。
在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机制和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方面,将全面推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制定并实施贵州省江河流域水污染补偿办法,建立符合市场导向的水价形成机制。在赤水河率先实施生态补偿机制,适时将范围扩大到八大水系和草海。
在建立健全市场化交易方面,建立健全市场化交易制度、加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等方面,贵州省也将积极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节能量、排污权、水权等交易试点,加快建立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制度。加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建设,探索省内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在加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方面,制定实施《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贵州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法规,加强重点流域、重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加强执法监督和权益保障,建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
加强国际合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解读(八)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人类的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单独解决我们所面临的生态问题。
绿色发展已成为世界共识
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我省应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国(境)外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成果和成功经验,推动我省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加强与有关国家、国际组织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交流,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产业升级等领域开展合作,提升合作层次和效益。
把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办成贵州参与国际合作的高端平台。
打造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品牌,是我省将视野投向国际社会、倡导生态文明、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积极举措。
从2009年首届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召开,至2013年经国家批准升格为我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论坛,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不仅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传递了“中国声音”,成为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窗口,同时,也极大地宣传和推广了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先锋示范作用,成为我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展示窗口和高端助力平台。
通过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我省要加强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官、产、学、媒、民各届高层人士交流理念、分享经验、展示成果,同时通过论坛搭建的开放平台,加强与有关国家、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引进先进生产力,集聚更多生产要素,助推贵州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
有关方面介绍,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将于7月10日至12日在贵阳举行。本届年会以“改革驱动,全球携手,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政府、企业、公众:绿色发展的制度框架和路径选择”为主题,将汇聚来自世界各地的政界、商界、学界、民间等各界嘉宾,围绕“绿色发展与产业转型”、“和谐社会与包容发展”、“生态安全与环境治理”和“生态文化与价值取向”等主题展开研讨,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分享知识与经验,促进政策的落实与完善,抓住绿色经济转型的机遇,应对生态安全的挑战,形成国际、地区和行业议程,为我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更多强劲支撑。
携手瑞士绿色赶超,努力建设“东方瑞士”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设置了“携手瑞士、绿色赶超——瑞士贵州对话”主题活动,不仅分享了瑞士绿色发展的经验,而且提出了将贵州建设成“东方瑞士”的美好愿景,更在推动务实合作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省将立足实际,不断深化与瑞士交流合作,同瑞士更加紧密地携起手来,务实合作,实现共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绿色赶超。
主要从4个方面加强与瑞士交流合作:学习借鉴瑞士工业化经验,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构建特色优势产业体系,为绿色赶超提供有力支撑。学习借鉴瑞士企业发展经验,加快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支持大型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中小企业创业创新,为绿色赶超注入强劲活力。学习借鉴瑞士城市建设经验,不求大、不求洋,只求特,不走“摊大饼”的老路,多下“蒸小笼”的功夫,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为绿色赶超拓展广阔空间。学习借鉴瑞士生态保护经验,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百姓富、企业强、生态美,为绿色赶超创造良好环境。
我省要以加强贵州与瑞士合作为契机,以贵阳综合保税区等为载体,在钟表、生物制品以及中医药、旅游、可持续农业生产等方面重点引进一批瑞方企业和跨国公司,在生态建设上学习和借鉴瑞士的先进发展经验,与瑞方加强贸易、金融、科技、生态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率先实现贵州与瑞士货物、服务、投资的便利化和自由化,促进要素流动和深度市场融合。
【观光农业生态园——让“生态农业”先行范文】推荐阅读:
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书08-24
观光农业公司发展战略11-16
旅游观光农业硕士论文10-03
寿星湖休闲农业观光园项目建议书07-03
东北地区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08-22
成都市锦江区都市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建议书11-09
发展生态农业 提高生态效益09-30
加强农业污染治理,推进农业生态保护治理10-04
国外生态农业发展10-30
生态农业景观设计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