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父母的散文

2024-11-02

中国式父母的散文(共14篇)

1.中国式父母的散文 篇一

我们一直以为岁月悠长,只有我们朝着不断长大的路上奔跑,我们的父母,我们父母的父母,会一直与时光自转,他们不会老去,不会远去,一直是旧时光里的样子。可世事都是在不经意间转瞬即逝,不给你心理准备时间。

我渐渐渐渐了解到他们老去时候,是在高二那时候,有一周我妈让我自己解决伙食,她回了姥姥家照顾我姥爷,原因是我姥爷做了白内障手术,我妈回去陪床。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小时候轻松举起我 背在肩头玩闹的姥爷是个老人了。他走路蹒跚,脸上有了岁月赠送的满满礼物。他变得脆弱,也没有老当益壮。

那天,我妈突然和我说她闺蜜的爸爸没了,这个消息很突然对我来说。我一直都是听阿姨和我妈聊天,今天又去医院了,今天没有吃饭,今天出院了,今天又住院了,诸如此类。我知道病痛让他变成了一个坏脾气的老人,缠绕周身的病症让他注意饮食,每天吃数不清的药,所有坏情绪只能不加修饰的堆给身边亲近的家人。

我们都明白,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可道理是道理,真正经历的时候每份痛,都难以感同身受。

我想安慰一下我的阿姨,却不知道如何开口,语言有时候真的很苍白,她的儿女都要成家,她当然知道这是必经之事,可那是 她年少时候在大家都不甚富裕的年代,满足她每个愿望的人;是她成家以后,学着照顾别人,操持一个家的时候,却依然照顾她的人;是她说累的时候,对他说你回我这里的人;是这世界上一直爱她且最爱的她的人啊。

我从来没有问过我妈,是不是做好了心理准备,我也不敢问她,我到现在还没有经历过葬礼。我也不敢想象我之后主持那种场合的样子,我甚至想过自己的死亡,我却无法想象自己爱的人们的逝去。

我从小在另一个城市上学,和我姥姥家不在一个城市。我妈很多时候都在火车上来回,她时常和我说觉得对不起姥姥姥爷,在他们渐渐脆弱的日子不能陪在他们身边,而是时刻关注着我的成长。

那天,我妈和我说了阿姨爸爸没了这件事。我突然想到,我的父母到了失去父母的年纪了。父母大概是沉浮在无数重压力下的成年人唯一的港湾了。

《请回答1988》里面有一集是关于德善奶奶去世的。是最后一次见面,看起来还健朗的奶奶。可是已经长成大人的父母,他们的悲伤更加深沉。

电视剧里是这样的场景:当德善她们小辈泪眼朦胧的来到葬礼宴席上面却看到,没有人掉眼泪,大家都一片祥和地吃着饭聊着天。“这是奶奶家吧;这里是办丧事吗 怎么感觉像是喜事呢”德善 看着爸爸说说笑笑看着姑姑们炫耀钻戒,她问宝拉“姐 爸爸是不是铁石心肠 大人们本来就这样吗 不会难过吗”不是,在见到爸爸姑姑大哥时候,她们哭喊着,“以后就再也见不到妈妈了,妈妈急什么”

大人只是在忍,只是在忙着大人们的事,是在用故作坚强来承担年龄的重担,大人们 也会疼。他们不能再肆意的表达悲伤,他们来不及悲伤,他们要处理一切的后续事宜,他们说了好多句“我没事儿,我很好”,只能在夜深人静一个人回家的小路上,说一句“我想我的妈妈了”能痛快的哭一场也是好的啊。

上个学期我闺蜜的爷爷去世了,她赶回家乡去,她和我说她爸爸留了爷爷的一件衬衫不舍得扔掉,说是一个念想。她说觉得蛮可怕的,但是她爸爸当宝贝。这大概意义相当于杨绛先生一家人的“石子”。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说道,她们一家人不在一处时,会写下日常琐碎,写下想念,待相聚只是一起把玩,称为“石子”。那件衬衫又何尝不是一粒石子,是度过余生时,看到就会想起你的星星点点,想到我们一家人的星星点点,是活着的人的一种慰藉爸吧

借用杨绛先生《我们仨》的话语 来结尾: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只能在我们还能付出爱的时间里,我,我们的父母,努力不留遗憾,好好地守护守护了我们一辈子的人。

2.中国式“巨婴”父母的人格碾压 篇二

中国社会的90%的爱和痛都和一个事实联系在一起,就是绝大多数中国成年人都是“巨婴”,巨婴就是成年婴儿,成年了,但心理发展水平还是婴儿级别的人。我称之为自我未成形或自我破碎的人。

当父母是巨婴,便没办法接受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得让孩子听他的。如果你不听我的,我和你在一起没有丝毫的亲密感,我感受不到你,我也感受不到你的爱意,你必须听我的话,你好乖、和我好亲近。

在我的记忆中,中国家长夸孩子时,“听话”和“乖”这两个词简直是不可避免。听话哲学,是中国式教育的核心。若孩子不听话,很多中国家长就会觉得生不如死。然而,一直被要求听话的孩子,他的精神生命正逐渐被扼杀。

这会导致中国家庭进行个人人格上的碾压。在家要听从于父母,在学校要听从于老师,在工作单位需要得到领导的认可,你就像一个“螺丝钉”一样。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大学还好一些,大学那几年可能是中国人最容易喘口气的时间,一旦你工作了,又得要听话,所以一代一代这样下来。

于是,人们根本不懂得如何“做自己”。在中国的哲学中,一直在提倡“我们的生命的本身是没有价值的,生命的价值体现在为别人服务之上”。为别人服务体现的是:我的生命本身没有价值,我需要得到你认可,而认可并不建立在“认识到自己是谁”上,而是我在讨好你,让你感到高兴。

如果你和别人建立的关系是为别人而服务的、戴面具的关系,是一种虚假的关系,这是不会对自我成长有利的。这也是失去自己的过程。

在中国,有这么几类失去自己的“非典型”父母。

一部分父母活不出自己的梦想,甚至不敢去尝试活出自己的梦想。但是,他们却可能期待别人替自己活出梦想。这是中国孩子与父母之间最常见的一个冲突。中国父母们常常是苟且地活着,梦想不再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但他们却将实现自己梦想的希望转移到了孩子身上,这一方面会成为孩子生命的重担,另一方面,孩子自己的梦想被压抑被扼杀,不得不带着巨大的不情愿去被迫追寻父母的梦想。

我去欧洲旅游时,非常惊讶地发现,国外的老人,一个个看上去都非常有尊严,而在广州,我觉得广州老人们七八十岁后似乎普遍失去了生命力。现在我明白,这是因为,欧洲的老人不管多么老,他们仍然有自己的追求,他们不会像中国老人一样把兴趣都放到带孩子上,如果没有孩子可带活着就没意思了。

我最喜欢的杂文家王小波一篇文章中写道,他认识的美国一个老太太,六十多岁了,竟然有一个几千英亩的农场,而她的唯一帮手是一条狗。不光如此,这个老太太还在谈恋爱。

我想,她能有这么强悍的生命力,是因为,她有梦想,而且是自己去追寻自己的梦想,而不是整天看着自己的孙子辈,并期望孙子辈去活出自己没有活出的梦想在中国,还有一部分“巨婴”父母,会追求每一件事情,无论大小,都必须符合他们的想象,这样他们才有掌控感,而一旦事情不符合自己想象,他们就会有崩溃感,这种崩溃感会引起不完整自我的瓦解。为了避免自我的瓦解,他们会把引发自己崩溃的责任推卸到外部世界。

一次咨询,一位来访者说,她爸爸永远都在怪罪别人,或者她或者她妈妈。譬如,一次他爸爸饭没做好,却怪罪她说:谁让你在这儿碍手碍脚,害我饭都做不好!还有一位来访者,小时候父母爱打麻将,周末他们去打麻将时,自己就去书店。父母那天如果输了,就会说因为孩子去“输”店了。

这些归罪别人的例子,都有这样的共同点:自己遭遇了或大或小的挫败,立即找一个身边人去怪罪,觉得这个挫败是这个身边人所导致的。在我的理解中,有完整自我的人,很少或不会这么做,而自我未成形或自我破碎的人,势必会这么做。

所谓自我完整的人,也即可以脱离父母而能心理上独立的人,他们相信自己基本有能力面对生活的挑战,而如果出现挫折,他们也能客观对待,既不容易归罪别人,也不容易怪罪自己,而是相信自己能行,懂得安抚自己的挫败感,同时又会去寻找资源帮助自己。

但是,自我未成形或自我破碎之人,是不能真正认错的,他们必须将任何挫败归罪于人,否则会导致自我崩塌与粉碎。这是中国人要面子的关键,必须要维护面子,维护面子是国人交际第一要领,因为里子是破碎或空的。

在中国,还有少数极端父母,形成了与子女共生的病态关系。孩子彻底顺父母的意,让父母在这个共生关系里有了一种无所不能感,这份感觉成了自我核心感;而当孩子突然不听话时,这份无所不能感就被颠覆了,自我也破碎了,这都会让父母有死亡感。

曾经,四川广元发生悲剧,一位妈妈将16岁的正读中学的儿子从网吧中拉到附近江边,对孩子说“你上网我管不好你了,那我就去死”。随即,她跳入嘉陵江。

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发明了“不含敌意的坚决”一词,他是在讲父母如何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的,也包括孩子想与父母共生的动力,其意思是,父母坚决地拒绝孩子,但并无敌意。敌意即,我不会说,你是错的;更不会说,我因此就不要了;更更不会说,因此我恨不得杀了你!

想脱离听话哲学、病态共生的中国孩子,也可用此策略对抗父母:我不听话,并不意味着我恨你;也不意味着我不爱你;只是,我是我,你是你。即,一方面坚决地对父母的意志说不,同时又对父母传递爱意。

中国家庭,是中国社会的缩影。母婴关系,则是中国各种人际关系的缩影。在中国,男人构成了权力金字塔的砖瓦,女人实际上要黏附在一个砖上、一个瓦上,被镶嵌在社会行为体系里。但是,潜意识里感觉不安全的女性会紧紧抓住儿子。

概括起来,当社会对女性是否定态度,女性怎么可能成为一个健康的人?怎么可能是有健康自我的妈妈?所以,她带孩子,就相当于婴儿在带着孩子长大。

应该看到,中国很多母亲就应该是婴儿一般的母亲。这会衍生出中国家庭最核心的问题。解开中国家庭和社会轮回,母婴关系是貌似最容易的一环。但真正的责任,在于每个人的觉醒。若妈妈们能意识到,就先觉醒;若非妈妈们意识到,请给妈妈们以支持,而不是苛责。

3.歌颂父母的散文 篇三

随着母亲的离去,“母亲”二字,就被牢牢地封存在我的记忆里。每当听别人喊母亲,泪水就不由自主地从眼睛里,溢出来,后来有了孩子们才慢慢习惯了。人类最大的悲哀是永远不会从头开始,世界上有些事情可以弥补,唯独遗憾和后悔永远无法挽回。

失去父母后,我才刻骨铭心,用我的教训,奉劝天下千千万万个儿女们,好好孝敬父母。永远记住!现在父母身体再好,与我们生活的时间也是有限的!

父母孕育了我们的生命,并抚养我们成人,就已经耗去了她们的大半生,父母在默默奉献中衰老,儿女在不断吸取中长大。岁月的坎坎坷坷,给他们的身心留下诸多不便,并且还给他们其中一部分人,带来丧偶的孤独与痛苦,使他们不得不在无奈中。

体会风烛残年的滋味,这是谁也躲不过的生命时序。 年轻时他们为了老人,为了子女,艰辛付出,子女成家立业后,只希望孩子们生活的好,他们就高兴。父母是生命不息,拉车不止,父母是最值得索取,也是最愿意无条件给予你的人。

在我们的生命旅程中,处处倾注着父母的心血与祝愿,我们的欢笑是父母脸上的微笑;我们的痛苦是父母眼里深深的忧伤;我们的家庭是父母常年的牵挂;我们可以走得很远,很远,但永远走不出父母牵挂的心。

继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好好孝敬父母,我们每个人都曾经牵着母亲的手,一步步长大成人,随着岁月的流逝,牵我们的那双手已经布满了岁月的沧桑和人生艰辛的厚茧,它需要我们当儿女的去抚平去爱护。

对于一个给予自己生命的人,对于一个从襁褓中开始呵护你,直到你成家立业后依然牵挂着你的人,无论你怎样的回报与孝敬都不过分,台湾作家林清玄说:“让我们对父母多一点孝心,因为百年后只会剩下怀念”.生命的大限,父母不列外。

4.亲情散文父母的牵挂 篇四

“妈,不要塞了,家里都有,再说塞那么多东西我怎么拎啊!”看着一直忙不停的母亲狠命地往我的行李袋里塞吃的,我没好气地嚷道。

“带着路上吃,坐那么长时间火车,得多准备些吃的,我和你父亲去车站送你,到那边下车后就叫辆出租车吧!也不知什么时候再来广州,妈的心啊,想你的时候揪得疼……”母亲抬起满是泪痕的脸,茫然地望着我。

行李袋已被塞得鼓鼓囊囊,父母各拎一只,送我和儿子去火车站。

一直以来,我总以为自己在母亲的心中是没有什么分量的,远不及我的两个弟弟让她牵肠挂肚。或许是我常在她身边的缘故,一唠家常,不绝于耳的话题总是她思儿想儿的感受和愿望,好像我这个常在她身边的闺女,丝毫不让她有些许安慰和期待。对于这一点,我是理解的`,和大多数一辈子生活在农村的母亲一样,儿子就是天,有什么比天更大的事呢?

直到去年,小弟结婚了,定居在广州,要父母去跟他们长住些日子。十月间,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的父母踌躇满怀地出发了。临行前,母亲泪水涟涟地叮嘱我半天,心中似有不舍和伤感。而此刻的我,却有一份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由:是啊,平日里那么多唠叨把我的耳朵都填满了,去吧,我没有太多落寞和惆怅。

以后隔三差五,母亲就会打来电话,话里话外就是当年对我诉说思念弟弟时的肺腑之言,牵挂之情有过之而无不及。撂下话筒的一刹那,总会听到她哽咽地提醒我注意保重身体。我从没想到,因为几十年从未与父母远离过,这仅仅几个月的分离会让他们感受到如此的无奈和苦楚。而此刻的我,说来惭愧,心中亦无留恋和牵挂。

春节前一个月,母亲便在电话里催促,提前请好假去广州过年。以后的电话,都是相同的内容,语气里洋溢着浓浓的重逢喜悦之情。十几天的假期在母亲的屈指不舍中滑过,重逢和相聚总是短暂的,假期一过,天各一方的儿女便要相继赴岗上班。此刻,我终于明白母亲当年絮絮叨叨对弟弟的牵念之情了。

火车徐徐开始启动,站台上的父母在夕照的映衬下有些苍老,那抽泣的脸和随风飘舞的银丝,随着车轮的滚动逐渐模糊和抽象。我低下头,瞥见那个鼓囊囊的袋子,唉,天下父母心啊!

5.关于父母的随笔散文 篇五

听妈妈说外婆在很小的时候就没了母亲,十岁时父亲也去世了,全靠外婆的哥哥——我的舅公来养活。如今舅公得了一种病,也许将不久于人世了,可是外婆始终不离不弃,为了给舅公治病花光了全部积蓄,还不顾惜身体到工厂里去打工挣钱。我妈妈去看望舅公时,发现外婆的头发白了许多,脸也变得消瘦了。妈妈和舅舅都劝外婆不要再去打工,他们会出钱给舅公治病。可外婆还是一意孤行。她说:“你们出钱是你们小辈的心意,我去挣钱是我的心意……”

听完妈妈说完后,我的眼眶湿润了,视线模糊了。“我去挣钱是我的心意”多么朴素的语言,但是它却唱出了人间最美好的情感:“一份心意”唱出了动人的感恩的心曲。在感动的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到惭愧。想想我自己,我懂得感恩了吗?父母生我养我,供我上学,为了我的前途他们费尽了心思,操碎了心,而我却觉得父母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从来没想到应该回报,还经常和他们顶撞,惹他们生气,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就把他们当出气筒……多么不应该啊!

6.“美漂”父母的中国梦 篇六

这是他们第一次出国,甚至可以说是第一次远行。两老都是恋家的人,若不是为了照顾孙子减轻儿女负担,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美漂”。

到了美国,如同囚进了笼子里,不会开车、不会英文的两老很快陷入了迷茫与孤寂中。为了帮助他们走出来,丈夫邀请了华人教堂里的志愿者来陪伴他们。

志愿者开车带着父母去看洛杉矶最美的风景,问道:“伯父伯母,国内的污染是不是很严重?”

父亲看着清澈见底的水面,水中斑斓的石头与优雅的水草,小鱼们簇拥在他脚缝里觅食……他忽然说:“其实我们小的时候,家乡的河水也是这么清澈。留在我记忆里的中国,永远都没有被污染过。”

我很惊讶父亲说出这么诗意的话来,在美国“蜗居”的日子里,他整天都在收看CCTV国际频道。也许,他对国内的记忆已经越来越像纪录片里的绚丽图画。

志愿者问母亲,她最怀念中国的什么,我以为母亲会说“调料”,因为她每天做饭的时候总在抱怨买不到纯正的花椒和茴香。没料到母亲的答案也变得很深奥:“我最怀念中国的人情味。虽然在洛杉矶,人们对陌生人都很友善,我们俩出去的时候总会有人问我们是否需要帮忙,是否需要搭车……但我还是怀念中国人那种乡里乡亲抱团取暖的感觉。我们到底是老了,做不了世界公民。”

母亲一边说一边抱歉地冲我笑,因为这些天我一直在给他们灌输“世界公民”的概念。我一直在强调中国人那种对“自己人”重道义重感情的背后,是对“陌生人”的冷漠和提防。母亲似乎是听懂了一部分,却不愿意我将很多东西分析得太透彻、太露骨。

志愿者送他们回到了家里,父母非常起劲地给她包饺子、蒸包子。晚饭的时候,电视上依旧播出《美丽中国》的纪录片。父母看得津津有味,指着某一个镜头就说:“你看,还是中国好吧!”老人那股执拗的劲头,仿佛我青春期的孩子对着电视购物说非买这个不可。

夜深了,陪着父亲聊了一晚的孔孟之道,志愿者也显得疲乏了。父母将她送上车的时候,对她千恩万谢,嘱咐她一定要多来吃饭。志愿者很不好意思地说:“应该说谢谢的是我,你们让我想起了国内许多美好的东西。”

然后,她把我拉到一边轻轻说:“老人家想念的中国,是他们印象中包装精美的东方国度。虽然有几分不真实,但是我觉得咱们还是不要去撕破那一层美丽的东西。”

我点点头,挥手向她告别。父母一直目送她,直到车影消失在夜幕中。看着二老花白的头发和不舍的眼神,我忽然意识到自己对他们大谈所谓“世界公民”,是多么残酷而可笑的事。当老人放弃国内的一切,出来做“美漂”的时候,唯一的依恋就是他们印象中的“中国梦”。

我何苦去破坏他们唯美的梦呢?他们不是文人,却拥有诗化故乡的天赋。忽然我耳边浮响起熟悉的旋律:“河山虽在我梦里,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7.以父母为题的散文 篇七

家住xxxx的秦xx女士,今年47岁,下岗后三年来,她一直靠擦皮鞋为生。因为上高二的女儿小丽,使得她最近郁闷不堪。有一天,女儿跟几名同学路过擦鞋摊,秦宏玉笑着跟女儿打招呼,谁知女儿装聋作哑地快速离去,这让秦宏玉伤心万分。每次开家长会,女儿均不让秦宏玉到学校,跟她的沟通越来越少。女儿在外很少叫自己,就算撞见也不打招呼,还经常劝她放弃擦鞋工作,另谋生计。半个月前的一天,女儿放学回家后大发脾气,指着她一阵大骂:“别人的妈妈都在公司上班,都是白领,你却是擦皮鞋的。”原来,一名同学无意中发现秦宏玉擦鞋的事,这让女儿的自尊心备受打击。当晚,女儿下了最后通牒:秦宏玉不准上街擦鞋,否则她就离家出走。想到自己既无学历又无一技之长,岁数已大,重新找工作没有把握,秦宏玉苦恼万分。“我辛辛苦苦地凭劳动挣钱,不偷不抢,不晓得有啥子好丢人的。”一脸憔悴的秦宏玉看着眼前摆放的擦鞋工具,流下了眼泪。

前天下午,武汉市江岸区城管大队的小海像以往一样加班,带着10岁的儿子强强沿街巡查。行至汉口惠济一路时,发现有摊贩占道经营,随即下车进行劝阻。而一直不吭声的儿子,突然对小海说:“别人做点小生意多不容易,你们还管别人,我长大了死活都不会当城管的。”强强今年读小学五年级,“因为爸爸是城管,同学们都瞧不起我。”强强说,前不久班上开家长会,有一些同学的爸爸是警察或者军人,都是穿着制服去的,大家觉得很神气,“可是当我告诉同学,我爸爸是城管队员,也是穿制服时,大家却都说城管喜欢打人,而且喜欢欺负做小生意的穷人。”“当时我感到很自卑,不敢和同学解释。”“我将来是不会当城管的.,我也不会再告诉别人我爸爸是城管。”10岁的强强决定从此把父亲“藏起来”。

有一亲戚,两口子都是政府要害部门的领导,为了少些麻烦,叮嘱儿子在学校不要说自己父母是干什么的,免得有些人找关系走后门惹麻烦。机灵的儿子对父母说,放心吧,我知道了,如果有老师或同学问我父母是干什么的,我就说我妈妈是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我爸呢,不过是街是炸油条的一小贩,这样总可以了吧?!

一同事每天负责接送孩子带开家长会的,经常迟到请假什么的,难免挨些批评。问及你老公为什么不帮忙啊?她说,不让他去,免得丢人现眼的,他自己也自觉,不去。原来,他老公下岗后,托人在城管大队谋了一份协管员的差事,穿着那身伪城管制服,跟一保安似的,怕伤了姑娘的自尊心。

俗话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多好的古训啊,是不是这话诞生的时间太过久远,人们已经忘了这句话的意义了呢?狗都尚且不会嫌弃主人家的贫穷,我们做子女的怎么能嫌弃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呢?革命分工不同,人没有高价贵贱之分,芸芸众生皆平等,谁也没有鄙视谁的资格和权力。农村人城里人,高官和贫民都是人,我们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凭劳动吃饭,用汗水创造财富,大家都是光荣的。

8.父母宽厚的笑容情感散文 篇八

从起的三年内,九旬高龄的父母亲先后离开了我们。在父母亲生命的最后阶段,我们做儿女的始终陪伴在旁,完成了为父母大人养老送终的愿望。

人生在世,终有一别,但情愫会常常泛起。日常生活里,时时会想起,陪伴父母最后阶段的点点滴滴。在每次思念中,总有一件事,让我们留下遗憾,那就是在服侍父母亲饮食中的一些过失。

父母亲身体虽然说不上强壮,但胃口一直不错,临近九十岁时,每顿仍可吃一碗米饭,开始时还盛得满满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盛得浅了。每次把饭端给父母亲时,我们总对他们说,多吃一点,你们不吃补品的,就靠这些饭了。母亲总是回答,是呀,人是铁饭是钢,你不吃,我要吭!

后来,父亲患上了失智症。后阶段,一日三餐需要我们喂他吃了。开始他吃得还很爽气,过了一段日子,给他喂饭就成了我们一项“艰巨”的任务了。

为了让他能把饭吃下去,保证他的营养。我们用尽了各种方法,有时哄、有时骗、有时还吓他,甚至拍桌子等。在我们的“软硬兼施”与“恐吓”中,父亲有时面呈恐惧,把饭吃了下去。过后,我们还“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很有“办法”。

一次,在偶然中我们得知,失智症患者随着病情的加重,吞咽功能会逐渐丧失。这时,如硬逼他吃饭,对他来说是很痛苦的,有时甚至还会造成意外。突然,我们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些“残忍”,由于无知,给父亲增加了痛苦。

我找了个机会,向父亲表示歉意。这时他已基本丧失了语言功能,听了我的话,他咿呀了半天,不住的摇头,脸上露出了宽厚的笑容。我知道,父亲已遗忘了吃饭时的“恐吓”,但看他的表情,可能已接受了我的歉意。

但我却不能原谅自己,看着父亲慈爱宽厚的笑容,我一阵阵揪心的痛!我在想,照顾父母,有时侯光有好的`愿望是不够的。

父亲离开后,母亲在思念丈夫中又度过了三年。由于她牙齿逐步脱落,很长一段时间,只能吃松软的东西,主食以粥、烂糊面、馄饨为主。刚开始,每餐都能吃满满的一小碗,我们每天主要为她下饭的菜肴发愁,想尽办法给她烧营养、可口,她又吃的动的菜。

后来,母亲每餐吃的半流汁,从满满的一小碗变成了浅浅的一小碗,再后来又变成了半小碗。每次吃饭,我们都要给她做半天的“思想工作”,才能让母亲吃下去一点点东西。我们的情绪,也随着母亲的进食多少而变化。

一天,母亲上午吃不下牛奶,中午只吃了一点点菜泥。晚上我喂她喝薄粥,开始几匙吃的还可以,到后来只把粥汤咽下去,把捂在嘴里的饭粒全吐了出来。

我一整天已为母亲没吃什么而焦虑,一看到她吐出的饭粒,情绪一下子没控制住,脱口嚷道,阿姆你不能这样,你已一天没吃东西了,再不吃要没命的呀!母亲也回我,不要你管!你让我去好了!你让我去好了!还用手捶着床面。

实则,刚才话一出囗,我已经意识到自己情绪失控了。我平了平心,忙对母亲说,阿姆对不起,我不应对你这样。母亲开始不理我,过了一会,她平静下来,调整了情绪,又恢复了慈祥的表情。

她拉着我的手,柔柔地对我说,小弟,你不要急。不要紧的,我人一好,胃口就会开的。说着对我宽厚的笑了笑。 我知道母亲是在安慰我,望着她慈爱的笑容,我的心里却在流泪,我为我失控的情绪而难过!

一位从事老年医学的朋友曾告诉我,有的老年人,进入生命最后阶段,吞咽功能会丧失。有时,她连一口汤,也难以下咽。这时,陪伴他们的亲人一定要了解老人生理功能的变化,要应势喂食,切忌强求,免得给他们造成更大的痛苦与伤害,更不应该无故斥责,让自己心中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9.林书豪带给中国父母的启示 篇九

因为快乐才去打篮球

林书豪的家庭具有篮球基因。身为计算机工程师的父亲林杰明是一个NBA拥趸:“我无法解释我为什么对篮球如此热爱,我就是喜欢。”

因为对篮球发自内心的喜爱,结果不是目标,不因输赢而喜怒,重要的是努力,无悔的努力,全力投入的努力。爱篮球,不是把它当做成功的工具。因为这种没有功利目标的喜爱,没有必要去模仿明星们的打法,充分发掘自身的特长,打自己的风格。这种信念一直影响着后来的林书豪。

五岁时,林书豪就开始接触篮球了。他被带到一个基督教青年会参加儿童篮球联赛。当被问道:“为什么小时候让儿子打球?不怕打球影响学习吗?”母亲吴信信非常朴实地回答:“因为打球让他快乐,所以就让他去打篮球。”甚至连NBA都不是他们给孩子设定的目标。

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林书豪家庭的做法和我们很多父母一样,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灌输他们很多知识和技能,甚至有时只是家长自己的梦想。林书豪的妈妈曾经敦促林书豪勤加练习钢琴,希望他以后成为一个医生。但是好在他们懂得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最重要的是,在培养起孩子的兴趣后,做到了风雨无阻的坚持。

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帮助不是帮助他设计好一条路,而是支持他做自己喜欢的事,走自己的路。当大多数亚裔父母忙着把孩子赶上通往常春藤名校的高速公路之时,林妈妈则做孩子最忠实的粉丝。“你永远知道她会到场,她大概是我看过最投入在小孩球赛当中的家长之一吧!”林书豪高中队友的父亲回忆说。

支持孩子走自己的路,在困难的时候,信任他、鼓励他,帮助他坚定走自己的路的信心和勇气;在顺利的时候,提醒他保持谦逊、感恩之心。当然,作为“过来人”,做父母的难免担心孩子会走弯路。当林书豪决心追求职业篮球生涯时,林妈妈提醒他:“但是你也得为自己做一个后备,一旦做不了职业球员,你得有其他的专业能力能够立足于社会。”教孩子如何决策、选择,而不是替他决定人生的道路。

在挫折中学会成长

纯正的亚洲血统,是林书豪篮球道路上的无形障碍。虽然拥有美国国籍,但歧视和嘲讽一直在学校里伴随着林书豪。每当他走进篮球场的时候,就会有人不屑地说:“快回去吧,中国人,这里是篮球场,没你的事!”还有人说:“看他那细长的亚洲人眼睛,能看得见篮板吗?”林书豪当时的身高只有1.60米,在一群身材高大的美国学生中就像个“小不点”,这更加重了他的自卑。

面对受委屈的儿子,父亲林杰明告诉他:“即便有些人对你品头论足,你也必须保持冷静,绝对不能因此动怒。只要你赢下比赛,人们自然会尊重你。”

林书豪果然做到了。高中最后一个赛季,他交出了场均15分7助攻6篮板5抢断的华丽数据,率队取得32胜1负的惊人战绩,并最终在加州二级联赛成功夺冠。这时候,林书豪的身高也蹿到了1.88米,甚至超过了那些曾经取笑他的学生。

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自卑便油然而生,这是成长必经的过程,同时也是成长的拐点。面对并战胜挫折的过程,也是打造孩子人格、个性的过程。林杰明对儿子说的话颇有深意,面对挫折,要保持冷静,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努力去证明自己,这样才能成长。

要培养宽广的胸怀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林书豪很小的时候就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了,这自然和他父母本身是虔诚的基督徒分不开。信仰使他自信,使他能够在一次次挫折后依然顽强地站起来,使他坦然面对输赢,使他有宽广的胸怀对待他人,对待团队。

林书豪的价值观甚至可以说是跟整个美国篮球队的价值观背道而驰的。NBA的价值观强调“个人的胜利”,而林书豪则认为团队合作是最重要的,甘于做很多调和或配合的角色。从道德层面说,NBA也在追逐名利的“大环境”潮流中堕落着,似乎和林书豪这样的人是格格不入的。然而,正是因为林书豪展现的价值观与NBA的传统价值观很不同,令人耳目一新,所以才受到大家的喜欢。

(摘自福布斯中文网)

10.想念我的父母散文 篇十

独在异乡为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很少有这样的感悟,也没有这样的心情,可就在此时此刻,我真的感觉到了什么叫无依无靠,父母能给的除了生命之外那就是把我养大成人,而如今我也成了孩子的妈妈,我也体会到我活到现在父母为我操碎了的那颗心,用什么来报答,我见过孝子,但真的孝子我没有见过,远在他乡何谈孝敬,用什么孝敬,仅仅是电话上的问候也能称得上孝敬吗,我不敢也不能这么做,那是在折煞自己。

我想念我的父母,在我的记忆中,他们没过过一天像样的日子,到现在在电话里听到的还是让人心酸的现状,我能为他们做点什么,两个都是年过半百的 老人了,我还能见他们几次,真的是屈指可数,屈指可数啊!用什么样的理由来安慰自己,安慰父母,在父母眼里什么理由都是成立的,可在我心里任何不回家的理由都是假的。没想到,真的一点预感都没有,原本打算高高兴兴的回家和父母团聚的,一场意外使我不得不放弃计划,那一刻的伤心和失望无人能够体会,想象给父母说的几号到家那时候的心情我无言以对父亲电话里的询问,一听到我的口气父亲只说了一句话“没关系,那我们就不指望了”。这一句话我现在想象都觉得自己再没有脸面见他们了。他们所谓的指望那就是能早一天见到几年没见的女儿,我知道,其实我回去帮不上任何忙,但父母就是心甘情愿的为我准备很多我喜欢吃的`东西,当指望变成了失望,我真不知道在他们的脸上是不是又多添了一道思念的皱纹。

我知道,没有一天我心中是不牵挂我的父母的,也许在别人眼中我就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这样的想念我能向谁说,说了又有何意义。看到哥哥发过来的照片,第一个感觉就是三年没见的父母又苍老了许多,那一刻,眼泪情不自禁的流了下来,不是因为他们的老去而流泪,而是让我见到了那熟悉而又沧桑的面孔让我觉得自己的不孝。每一个人都会随着时间的长河慢慢老去,可作为子女谁不想希望自己的父母在晚年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呢,我很想他们能快乐一点,不要那么累了,但我做不到,现实是残酷的,他就像人的脸,顺境之时容颜展,逆境之时愁容满, 没有一个人一辈子都是生活在顺境中的。

11.父母伟大的爱散文 篇十一

今天在书店买了彭学明的娘,我以为是小说。拆开之后,翻看了两三页,被那富有生活气息的口语和一些被我们有意弄丢的方言词汇深深吸引。以一种调侃和消遣的方式阅读,甚至放肆地笑。可没多久,我就笑不起来了。那个抱着孩子去找前夫要生活费的女人,那个一生经历过四次婚姻却没有感受到婚姻幸福的女人,那个为了自己的孩子含辱一生,苦累一生,忍受一生的女人,卑微得如一粒尘土。又如芸芸众生中的一只蚂蚁,那么不起眼,在很多人的世界里无关紧要。作者的途述很平静,好像在讲一个过久远了的故事,却字字血泪,句句动情,多次牵动我的泪腺。读完全书,轻轻地合上放在柔软的沙发上,生怕惊动了书中那位沉睡了的娘。

我想起了我的娘,我亲爱的妈妈。我的妈妈还住在乡下,有时爸爸在怀化做事,她一个人固执地独守着那一栋空荡荡的大房子和她养的鸡。吃过晚饭给她打电话,因为弟弟后天要来怀化,我说你也和爸爸明天一起来吧。她说晕车厉害,而且家里还有几只鸡,不来。她晕车厉害,每次坐车都像大病一场。犹如多年前的我,所以她一来,只要在市里,我都会陪着她走路。去年的国庆节,我因为自己身体的原因和陪她买东西逛街,脚痛得一周都不想穿鞋。这次,她又说晕车不来,我说那好吧,随你吧。我虽这样说,但心里是有一些埋怨的。我想,克服一下,来怀化接弟弟,我和妹妹也方便可以一起聚一聚。要是让我们回老家,上班没时间,而且多不方便啊。

不知是从什么时候起,我对妈妈的态度也有了一些变化。我总是用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她,还总以为自己是对的,是对她好。我不想回老家,就要她到怀化来,知道她晕车也希望她来,动员她来。去年过年,她是很不情愿来的,被我几次三番用各种理由把她召来。年28,风大雨大,特别寒冷,她和爸爸带了十多袋东西从乡下赶来,下了车后打不到车去家里给我打电话,有责备我的意思。我正在她家打扫,心里也就有了不高兴。我收拾,打扫,做饭,很累,说不清自己是为了什么。

第二天,我去她那边做年夜饭,过年。吃了饭后,不顾他们没有电视看也没人陪,一家三口早早地回来了。第二天,我带了笔记本去给她放春晚重播,她说城里过年一点也不好玩,我说那乡里有什么好玩的。没理会她的落寞。和她一起去上街,想给她买件衣服,她这也看,那也挑,我看中的她说颜色不好,颜色好的布料不好,布料好的款式不好,款式好的价格太高。我说你不要看价格,我一年才给你买一两件,只要你喜欢就行。终于挑到了一件,穿上很好,五百块钱,我说买了,她抢我的包不让付钱,说这不好那不好。我火了,说买了买了,要不你又像以前一样。去年有一次和她逛,给她买了件棉衣花了三百多,后来又看中了一件外套,只要两百多,可是她怎么也不让我买。后来再想去买时却再也没有了,可在她心里,那件衣服实在是非常中意,多次在我面前提起。我于是烦不胜烦,我说给你买你又不要,再去逛你又没看中的,这次要是再这样,下次你又要后悔了。我知道她是怕花我的钱,可我更怕的,却是陪她走到脚抽筋,怕她后悔。

陪她去买她家里的窗帘。走了几条街,我挑的她没一个中意的,虽然我知道那是她的家,可我容忍不了她挑的那些难看的颜色土气的花色。于是走了几天也没订,后来她和其他人买来了,送到家里一看,我摇头叹气,全然不顾她的得意洋洋。

我和作者一样,在内心知道妈妈为我付出的.太多太多。我常常记起自己小时候身体不好,妈妈带着我四处寻医问药。记得有一年高烧不退走不了,妈妈背着我走很远的路去打针,每天来来回回,我好了,妈妈的脚却肿了很久。也记得为了盘我读书,在怀化做衣服连夜加班,几次晕倒在地。我一直想着,等我有了工作,等我有了收入,我要怎么怎么回报她。可我回报了什么?难道就是过年过节给点钱,给她买点吃的用的穿的?

作者在娘离去后的悲痛绝不是我能体会到的,可我的眼泪却怎么也止不住。是的,他的娘,是天下母亲的缩影。他说世界上有很多有钱有势的母亲,可我只要我娘这样的贫穷卑微就够了;世界上有很多伟大高尚的母亲,可我只要我娘这样的弱小平凡就够了。

贫穷的,卑微的,弱小的,平凡的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最高尚,最伟大的人。

12.千山万水寻找教育净土的中国父母 篇十二

他综合考虑了主要的几个移民国家,最后选择了荷兰。现在,他的儿子在海牙上小学,而他的第二个孩子,现在正在他妻子的肚子里,已经六个月。

但他妻子生下来的,并不就是荷兰宝宝,因为荷兰不是属地国,孩子出生不能像美国那样直接拿荷兰护照,而是满18岁时选择是否加入荷兰国籍。但这又怎么样呢,张先生说,“我是在荷兰工作,给荷兰政府交税,家人都上了医疗保险,生小孩是免费的”,而且“国外学习环境相对轻松,小孩没有那么大压力,而且自主性、创新性更强,中国人都勤劳聪明,孩子从小在国外长大机会更多些。”像张先生这样的,为孩子甚至是为未出生的孩子设计一个好的生存未来,这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潮流。

明星也为孩子寻“外籍身份”

在这股潮流中,中国的娱乐与文体界明星了起到了一个示范作用。名人热衷加入外籍,也热衷把孩子生在国外,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近来最引人关注的是柴静与孙俪,一个把孩子生在了美国,一个把孩子生在了香港。批评名人“不爱国”有点上纲上线,但如果深入地去了解名人们为何国外生子,会发现名人们光鲜亮丽的光环下,与所有的父母一样都有着一颗为孩子考虑的心。

演员董洁曾经遭到一家优质幼儿园的拒绝,她在微博上讲诉了这一经历。“给顶顶找幼儿园,还没入门就被保安询问:父母是外籍吗?我答:不是。‘那孩子呢?’‘也是中国籍啊!’保安羞涩地慢慢开口,‘我们这儿不收大陆的孩子’。”董洁还说,“其实这样的事比比皆是,我只是对不争气的自己感到抱歉”。明星经济实力不弱,但他们也会面临困境,他们希望孩子接受最优质的教育,可在国内,很多优质教育资源被国际学校拥有,如果想让孩子成为“国际化人才”,日后能够顺利到国际学校就学,最先要解决地就是孩子的身份问题,把孩子生在国外获得外国国籍,就是一条捷径。

演员赵文卓的两个女儿出生于美国和香港。据媒体报道,两个小朋友现在就读于同一所国际学校,他们从一岁半开始,就在该国际学校的幼儿园学习,而该国际学校内部有一套IB教学系统,该系统的方便在于,全球范围内只要是IB系统(IB系统是专门为外交使节子女及全世界优秀中学生统一设计的课程,哈佛、耶鲁、牛津、剑桥都会给IB系统毕业生一些优惠入学政策。)内的学校,教材和进度都是完全同步的。学校的主语是英文,同学们也多是国外驻中国使馆工作人员的子女。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完全的英文环境,语言技能的提升,也方便于未来孩子的海外留学计划。

被“超生”负面新闻缠身的张艺谋,虽然他的四个孩子都是中国国籍,但是他们所就读的是一家国际学校,小女儿每年学费要14.5万元,而他的两个读小学的儿子、女儿一年学费要16.9万,加上读初中的大儿子,一年下来四个孩子的学费高达70万元。这昂贵的成本自然换回来的是最顶级的教育质量,同时要注意的是,这所国际学校只招外国小孩,内地户口的孩子要读,需要有北京教育局的特批才行。

普通孩子获“外籍” 也有途径

明星有钱,又能通过权力找到便利的关系,自然就容易弄到一个“外国户口”。但对于那些既不是明星,又不是像上文提到的张先生那样有企业的普通人呢?聪明的中国人想了这样一个办法——还记得《北京遇上西雅图》的电影里,文佳佳是如何前往美国生子的吗?她是一名只身前往美国西雅图产子的孕妇。她大概有四五个月的身孕,为了防止海关人员识破其怀孕的真相,她在洗手间用束带勒紧微微隆起的小腹,穿着时髦的衣服,脚蹬高跟鞋手拎名牌包。她用蹩脚的英文和夸张的表情告诉入境官:因为电影《西雅图不眠夜》,她要去旅行。就这样,文佳佳顺利踏上了美国的土地。

这是真实的情节,众多中国妈妈就是靠这样的伪装以旅游的名义走进了香港、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地区或国家。网上也流传种种“过关攻略”,比如要穿宽松的上衣,背上能挡住肚子的大包,过关时不能紧张等等。飞机一旦降落,便会有当地中国人开的“月子中心”前来接应,安养几月,孩子一出生就能获得当地户籍了。

当然,这是一件冒着法律风险甚至是生命危险的事。因为即使过海关,也并不是每一个妈妈都这么幸运,据说五个孕妇中就有一个会被海关带进小房间“审问”。而现在,中国人经营的月子中心也“有罪化”。2013年1月份,加州众议员卡特哈格曼提出AB192法案,将住宅区经营月子中心“有罪化”。这项法案内容规定,凡经查获属实,将处以500美元到5000美元罚款,或入监30天至半年。在这样紧张的风声下,月子中心会告诫孕妇们不要成群结队外出,如果需要外出的话,他们会用专车将孕妇分批送到离家较远的购物中心,以减少她们在社区出现的频率。

孕妇都需要一个舒适的环境生养,但在这样的东躲西藏的环境下,确实让人觉得郁闷。

国外教育为何吸引中国父母

网络上的“月子中心”做介绍时都说的很漂亮,比如说到加拿大生孩子,宝宝一出生即可申请成为加拿大公民身份;加拿大护照可以自由进出美国、日本、西欧等200多个主要国家,不需签证;宝宝在加拿大生活或受教育,可以享受政府优越的教育资源、人居环境和社会福利;宝宝在加拿大上大学,拥有本国学生92%的名额资源;依《美加贸易区》的协议,取得加国护照后,能够取得美国的合法工作权,等等。

加入外籍好处众多,吸引父母们的,恐怕集中在户籍与教育上面。这就是不能不让人深思,难道中国的教育制度让父母们很不满意?

nlc202309041709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派出了一个赴美教育考察团,前往美国调查学校的初级教育。我们的教育考察团去了,回来提交了一个3万字的调查报告。调查团当时概括的几个要点:

美国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美国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茶,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跷着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

调查团最后在结论部分这样写道: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经病人膏盲,可以这么预言,再用20年的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现在看来,这样的结论当然是错误的。

中国与西方的教育,与美国的教育,真正的差距在哪里,可能真正的差距不是外在的量化的指标,而在于真正的教育的“内里”——美国的教育培养的是顺应天性发展的“人”。

不可否认,中国近些年的教育改革,的确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国家对于教育很重视,家长们对于孩子的教育也很重视。中国现在的义务教育也已经全都免费,小班化教学、“成长袋”、培养计划、素质教育等西方常用的教育方法,我们的学校也一直在积极地学习使用。

看到美国学校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中国学校开办的兴趣班也非常多,在中国城市中学生的课余活动也很丰富,中国孩子越来越多地得到了美国的大学的认可,很多孩子在高中阶段就拿到了美国名校的全奖,在大学阶段拿到美国名校全奖出国深造的更是不甚枚举。

但是无论是社会和家长,对于学校的教育还是颇多微词,还是认为与西方提倡的素质教育有着巨大的差距。客观上说,无论中国的学校教育,还是家长们的家庭教育,的确在“学习西方”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他们的目的还是太过于功利化,根本的目标瞄准的还是升学。素质教育本身是不易量化的,但是硬生生地被学校和家长给量化了,变成了孩子们主课之外的副科的成绩,变成了一项项荣誉,变成了一个个标识特长等级的数字。到底有没有真正做到让孩子顺应天性发展,中国的学校和家长都必须要反思。

国外课堂教什么

移民荷兰的张先生对于儿子在异国接受的教育有着深刻的感受,“我个人感觉,荷兰的老师和家长更尊重孩子,不会唯利或唯分是图。荷兰的孩子更勇敢些,例如,荷兰小女孩敢在单杠上翻跟头,在北京时儿子课间上厕所都要排着队去,我担心国内的孩子都给管傻了。有机会应该让国内老师多出来交流学习”,他说。

这样的教育方式与中国截然不同。那么,国外的教师们都在课堂上教给孩子什么呢?用两部电影说明问题。第一部电影是《春风化雨》,剧情是这样的:贵族学校威尔顿预科学院一向都是以传统、守旧的方法来教授学生,可是新学期来校的新文学老师基廷却一改学校的常规,让自己班上的学生们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学生们的能力。比如说,在教学的第一堂课上,基廷并没有在教室里上课,而是领同学们看校史楼内的照片,让他们去聆听死者的声音,并去领悟的生命的真谛。

教育的真谛,实际上就是德尔斐神庙上的那句话:“认识你自己。”基廷运用的就是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认识自己,激发出学生自身的潜力。美国的教育本质上也是灌输式的教育,只不过他们的方式更为人性而已。因为对孩子而言,知识总得先灌输给他们,让他们理解之后,等他们有能力自己去认识事物之后才能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知识。这个灌输的过程是绝对的,孩子自我发现的过程也是绝对的,只不过需要循序渐进,找到最好的时机。

第二部电影也是赫赫有名的,叫《律政俏佳人》,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素质教育的学生如何在社会竞争中赢得成功的故事:洛杉矶姑娘艾丽进入哈佛法学院之后,她的“金发女郎”范儿,让她出了不少丑,她开始发愤图强。她也得到机会被自己的老师、大律师聘为助手,在一起谋杀案的审理中,她凭借自己平时积累的深厚的穿着和化妆方面的知识,成功地为自己的偶像洗脱的嫌疑,找出了真正的罪犯。她也找到了自己的真爱,毕业的时候她进了全美最好的律所。

艾丽的故事告诉我们,素质教育培养的应该是懂得生活、阳光积极、意志坚定的人。培养孩子应该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看似无用的生活技能实际上也是孩子未来在社会上竞争的基本素养。比如说,艾丽在质询真正的凶手、事实上的原告——也是死者的女儿的时候,用烫发后24小时之内不能洗澡揭穿了原告的谎言。

这一点,中国的学校、家长也应该学习美国。在孩子小的时候,应该先教她怎么做人,先教他必要的生活技能,而不是一上来就灌输热爱祖国的大道理,用崇高的却抽象的、孩子暂时还能以理解的道德来教育孩子。

那么多中国人对“美国身份”趋之若鹜,即使冒着风险也要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美国人,这样的心态其实也反映了美国教育质量的优质。美国教育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培养出孩子的自尊和自信,这一点在美国人身上具有普遍性,美国人生来觉得自己就是世界的领导,自己就是上帝的选民,他们觉得自己生来就牛气,他们还要努力地维护这种牛气。自尊自信的人都会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我们的学校和家长需要启发孩子,让孩子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英雄,让他们去做自己内心深处的英雄。

13.感恩父母给予的爱散文 篇十三

水珠感恩大海,让它拥有了生命;花草感恩春天,让它绽放出美丽;鸟儿感恩天空,让它自由地飞翔。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以为父爱、母爱是感天动地,轰轰烈烈。以至于我觉得爸爸妈妈对我的爱太过于平凡,不像其他父母一样为了自己的孩子可以放弃一切。

这个春天,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了一段话:“孩子,我已经老了,梳头发时手会颤抖,吃饭时会将汤洒在外面,走路会走不稳,系扣子时会系不住。请你对我多一点容忍,就像你小时候我对你一样,帮你系扣子,教你走路,教你梳头发,喂你喝汤。”书上说这是一位老人写在敬老院墙壁上的一段话。看到这些话,我思绪万千,也许有一天自己长大,父母也会老去,自己对他们也应该像这位老人希望孩子对他一样。

回想小时候,穿衣服、系鞋带、梳头洗脸、吃饭睡觉,哪一样不是父母教我帮我的?而自己每天的零花钱、学费,又有哪一样是靠自己的努力获得的?作业不会做,父母帮你苦思冥想,与你一起熬到很晚;生病时痛苦呻吟,父母紧握着你的手,甚至比自己更痛苦;睡觉时踢开被子,父母帮你盖,几乎没睡过一个囫囵觉……也许这一切的一切,是每一位父母为自己的孩子所做的.不值一提的小事,但作为孩子我们,是否意识到怎么去帮助自己的父母、感恩自己的父母呢?

我为我当初的看法感到惭愧,我为我能及时发现且知晓了感恩感到欣慰。

14.父母爱的散文 篇十四

让我带着你去窥探那人世间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窗口,去追忆你童年的时光吧。

你看到了吗?三更半夜了那个家庭的灯还亮着,一对夫妻轮流地抱着孩子绕地走着,一停下走动孩子就哭嚎个不停,他们不仅熬红了眼睛还落下了头痛的毛病。

你看到了吗?三更半夜了医院有个病房的灯还亮着,一对夫妻守护在发着高烧孩子的病床前,医生确诊为出水痘,孩子已经浑身上下呈现出了水痘皮疹,母亲抱着孩子还捉着孩子的手,害怕孩子搔抓破水痘落下疤痕,父亲忙着为孩子换着额头上的凉毛巾。

你看到了吗?一个农村的家庭正在吃午饭,几个孩子正是半大小子吃死老子的年龄,母亲刚刚把一笼热腾腾的窝窝头端上来,孩子们就嘴里吃着手里拿着,父母亲看着狼吞虎咽的孩子和空笼,无奈地相视一笑吃着手里的半碗菜,看来他们今天又要饿肚子了。

你看到了吗?三更半夜了那个家庭的灯还亮着,孩子们都酣然入睡了,一位母亲一会儿在灯下为孩子们纳着鞋底,一会儿缝补着孩子们衣服上挂破的窟窿眼。

你看到了吗?三更半夜了那个家庭的灯还亮着,一位父亲还蹲在板凳上没有一点睡意,还在抽着旱烟为孩子们的.学费而发愁。

你看到了吗? 一个农村的家庭正在吃年夜饭,孩子们兴高采烈狼吞虎咽地吃着肉馅饺子,他们那会知道父母亲碗里的饺子是菜馅的。他们个个穿的是新衣服,父母亲已经好几年过年没有换衣服了。

你看到了吗? 在一个农村的地里,农民们顶着烈日炎炎锄着禾苗,他们期盼着今年能有一个丰收年,好把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一分不留地寄给读书的儿女。

你看到了吗? 在一个寒冬腊月的小县城,清晨的天空还没有散发出鱼肚白,在路灯下有一位环卫工人,冒着刺骨的风搅雪在打扫着道路,还不时把垃圾桶的塑料瓶捡出来,好去废品站卖个钱为儿女凑合个卖楼房钱。

你看到了吗?在一个煤矿的矿井出口处,走出来一个步履疲惫的老人,他是瞒报了自己六十多的真实年龄,为了儿女们的需求而透支着自己的生命。

你看到了吗? 在一个血站的工作人员劝阻着一位中年妇女,她一个月已经是第三次来卖血了,她的儿女哪里知道自己在大学奢侈花的钱是母亲卖的生命钱。

写家毕淑敏在《 孝心无价 》的散文中写到:“我不喜欢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毕淑敏文章的主题,谈论的就是一个关于儿女对父母回报孝的话题。父母亲的爱总是献出的那么自然容易,就像自然界在刮风下雨,只要是儿女要求出的一句话,父母都会义无反顾毫不犹豫的把一切给予儿女。君不见有多少父母亲培养大了儿女,还在为儿女看护着孙子外孙,儿女们好像要把父母亲榨干吃尽似的。

儿女们在年轻的时候,总是抱怨家庭的贫穷,满足不了他们用钱的需求。当他们经历过生活的磨砺,才会知道父母亲赚钱的辛苦不容易。如果用动物去比喻父母的爱,母爱就像老母鸡用翅膀时时刻刻呵护着它的小鸡。如果用日月去形容父母的爱,母爱就像月亮那么温柔温和,父爱就像太阳那么炙热强烈。父母之爱,是在儿女们回忆自己快乐成长的经历时,才想起来父母的爱一直伴随着自己。父母之爱,需要儿女用回报的孝心去体会。

你不会是那个接到父母病危的消息,才带着愧疚的心情赶回家的不孝之子吧?不要推脱说自己的工作如何繁忙,地球离了你还是要转的。

你不会是那个自己住着父母帮助卖的楼房,年迈的父亲一个人住着寒气逼人的老平房,当你每天把剩饭给老人送过去的时候,还认为自己是个大孝子。

你不会是那个想把父母亲接到你的城市,但是因为爱人的反对而委曲求全的儿女吧?

你不会是那个母亲在你的城市为你看孩子,把父亲丢在农村孤苦伶仃地饥一顿饱饭一顿的儿女吧?

你不会是那个为了看孩子接来了父母亲,两个老人一个变成了保姆,一个变成了了伙食管理员,你们吃饭不掏钱还嫌弃饭菜没有营养价值的儿女吧?

你不会是那个认为把年迈父母亲接到你的城市,会影响你们的三人世界,而是把父母亲抛到了养老院,认为是尽到了孝道,一走了之的儿女吧?

你不会是那个兄弟姐妹好几个,父母亲年迈时你们不赡养,而是相互玩起来了踢皮球,两位老人万般无奈和你们对簿公堂的儿女吧?

中国有一句老话:“儿走千里母担忧”,唐朝诗人孟郊前辈,家境贫寒苦读诗书早年屡试不第,直到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在他知天命之年深感父母对儿女的关爱。诗的意境写的就是他赴京赶考之时,慈母晚上为他缝衣的普通场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儿要离娘远游,母亲舍不得儿走,但为儿子的前程又不得不叫儿走。此时母亲的心情是多么的复杂的,有留恋、有牵挂、有疼爱、有酸苦,于是老母把这千滋百味的感情都揉合在一针一线上。“密密缝”三字,凝结着母亲对儿的无限疼爱和深情;担心儿外出怕在外无人照顾,风吹日晒,天寒衣单。把在家老母的日夜挂念“缝”在了儿子身上。短小精悍的一首诗,把母亲对儿子的一颗拳拳之心,写的真情意切感人至深让看客声泪俱下,这不仅是作者母亲内心情感的坦露,也是天下所有父母亲的一片真情。

父母亲对自己无偿付给儿女的爱和奉献,他们是不求回报的,就期盼着儿女的生活幸福平安。若说有希求的话,或许是想着儿女们能够经常回家看看。若说有希求的话,或许是每天在等候着工作在外的儿女们,能给他们打一个报平安的电话。若说有希求的话,或许是想着儿女们在他们老的不能动弹时,能够喂给他们一口热饭。若说有希求的话,在他们为儿女们劳累出的病腰病腿疼痛时,能够收到孩子们寄回家的药。儿女们在自己能够独立生活时,切不可忘记了年迈的父母亲需要你们的关心照顾,赡养父母是每个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你们坦然接受父母爱和资助的同时,要想到对父母对你付出爱的回报。

上一篇:郑家堡小学2013年学校年终工作汇报材料下一篇:生宝宝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