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园区运营平台建设

2024-09-16

智慧园区运营平台建设(共8篇)

1.智慧园区运营平台建设 篇一

“以信息化建设为切入点,不断完善电子政务平台,强化信息服务功能,全面准确掌握区内所有企业发展情况,进一步加强政策信息的沟通交流,着力打造开发区一体化、虚拟化、自动化、绿色的全新数据中心。”这是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对开发区信息化建设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也是对信息中心工作的鞭策和鼓励。

2011年半工作会议后,信息中心积极参与开发区举行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在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关于打造智慧园区重要精神指导下,认真研究国内外关于智慧城市、智慧园区的各类文章和理论,探讨了智慧园区的特点,分析了开发区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与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昆山开发区特色智慧园区的一些方法,指出智慧园区应用体系建设可从十个领域着手,包括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能源、交通、物流、制造、贸易、健康保障、安居服务、文化服务等方面。其中,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智慧园区的核心,在此基础上构建智慧园区信息平台,定位准,起步高,可为今后智慧园区信息平台功能扩展打下坚实基础。信息中心回顾了开发区信息化建设历程,查找了信息化建设中暴露的问题和不足,重新梳理了管委会各部门信息应用系统,分析了各信息应用系统的特点,归纳出信息应用系统四大类:第一类,以OA办公自动化系统为代表的办公类系统;第二类,以规划建设局统一应用系统、招商局外资业务系统为代表的业务类系统;第三类,以网站网上资料下载网上申报为代表的对外数据交换与服务类系统;第四类,以上述各业务的数据为基础形成数据仓库,提供给各级领导查询的分析决策预警类系统。以此为基础构建智慧园区信息平台,建设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分析决策预警系统使管委会效率效能得到更大的提高;通过网上资料下载、网上数据直报等业务功能使对企业提供的服务更加便利;通过社区信息应用平台使民众的信息需求得到更加满足。经过八月份一个月走访管委会各部门,了解需求,初步确定了信息平台一期工程的任务,并制定了工程项目实施计划,包括详细调研、详细设计、测试、发布等诸多环节。

针对应用系统日益复杂、应用功能日益增多的现状,信息中心开始着手数据中心调研工作。数据中心的功能除了提供电子政务、智慧园区应用支撑平台外,还将为两岸三地、中小企业提供数据综合平台、以及为ITO、BPO、金融行业的机构提供服务外包平台。业务包括IT外包、机房租用、灾难备份等等。数据中心建设要素包括通信网络建设、机房场地建设、服务器建设、软件建设、存储系统建设、运维建设、以及自身建设等方面。

数据中心将成为智慧园区的必然载体和神经中枢。在智慧园区建设方面,开发区还将广泛参与昆山智慧城市的建设,在数字城管、平安昆山等各领域积极配合,形成有机整体。

在管委会领导的支持下,开发区成立了以常务副主任为首的智慧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对智慧园区建设进行宏观指导与协调。领导小组设办公室,与信息中心合署办公。目前,办公室按照制定的计划,针对确立的八个项目成立了项目小组。下一步将到各部门进行详细调研,了解业务流程,预计用两个月的时间完成调研报告,并提出进一步的解决方案和办法。

智慧园区信息平台建设是任重道远,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各部门的大力配合与支持。需要不断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需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舆论宣传引导,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提高政府、企业、市民对智慧园区建设理念的认同度和参与智慧园区建设的协同度,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相信通过一个阶段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取得成果。这个目标可以达到,也一定能够达到。

2.智慧园区运营平台建设 篇二

1 智慧园区的发展阶段

目前,智慧园区的发展路径,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要素驱动阶段,技术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如图1所示)。当前,我国大多数智慧园区都处于要素驱动和技术驱动阶段,是智慧园区的初期和中期阶段。

2 智慧园区的发展特征

智慧园区建设中,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来改变园区管理机构,以产学研和社会服务机构相互交互的方式,提高服务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做到随需服务,建立自主创新服务体系的新型园区管理形态,如图2所示。

智慧园区的建设,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第一时间捕捉到企业在发展中的基本情况及提出的需求;(2)第一时间掌握产业发展的动态,确定园区产业发展所处的位置;(3)第一时间跟踪重大专项技术的突破情况,预测产业化的前景;(4)第一时间给政府主管单位提供政策建议;(5)第一时间将新的政策信息落实到园区产业发展中。

3 智慧园区合理规划的提议

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智慧应用、各企业之间容易产生信息孤岛,划性和实时性的运行管理系统相差甚远;“智能化系统”和“园区建筑”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目前大多数智能建筑是在原有建筑基础上加入了智能化的信息平台,并不能实现整个园区的快速、高效、节能的智能体系;智慧园区的建设成果并没有统一的检测评估系统,使得对于园区的质量分析不成标准;智慧园区的网站信息建设仍存在着漏洞,使得网络安全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因此园区的建设规划、运筹管理等需要政府、企业、个人都加大力度。为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3.1 做好政府对智慧园区顶层设计

智慧园区的顶层设计将决定规划的高度和边界,而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顶层设计是克服信息孤岛、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体制机制等问题的根本保障。为此顶层设计需要做到:

(1)在顶层设计之前,要广泛深刻地了解当地建设情况,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要与园区所在城市现存的设施融合,产业选择应与当地的环境因素、土地运营、投资潜力以及现有产业相融合,同时满足客户的供求状况。

(2)“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与现代化相辅相成,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新四化发展思路,整体规划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与城市规划相结合,搭建政府、企业、产业之间的应用平台,解决园区的信息孤岛问题,积极与智慧城市对接,为城市管理、市民生活、政府服务等提供互联便利。

(3)政府的顶层设计应当顺应产业发展的趋势,提出符合实际市场需求的规划方案。引入的产业应与传统产业与现代信息技术和城市发展趋势相结合,同时应当注重产业技术的创新能力和技术转换效率,加快园区朝研发型高新区发展的步伐。

3.2 统一园区建设体系,规范园区建设

当前,智慧园区的解决方案与需求的对接尚不充分,智慧化建设的各个子系统属于不同的行业,各行业的隔离特征明显,因此需要对园区的建设进行规范化:首先,应建立统一的工作流程,协同、调度和共享机制,通过云平台的整合,以云平台为枢纽,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获得高效、协同、互动、整体的效益。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智能建筑工程综合效能的检测评估体系,智能化产品质量和安装质量、专业技术质量和技术内容可由政府组建相应的检测部门,提供统一的量化标准和验收标准,坚持“验评分离、强化验收、完善手段、过程控制”的指导思想。

3.3 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加强云端建设

在智慧园区的规划中,应加强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及融合,构建稳定的云计算系统,搭建完善的数据库,联系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各个产业环节中的应用,推动资源、服务、生产等的信息化进程,为政府、企业、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在建设规划中牢记“以体质机制为保障,以云平台为统领,以基础设施为依托,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指导理念。

3.4 提升基础服务品质,做好基础设施建设

在基础服务的建设过程中,应当根据当地客户的需求选择性地建设服务项目,并与云平台技术相结合,构建基础服务应用网络,使各类服务项目联系起来形成一条龙的服务体系。

同样在打造一流的硬件环境时,应加强区域文化氛围、创新机制、管理服务等软环境的建设,不仅包括工业加工、科技产品制造区,还包括配套服务的各种商业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管理服务、医疗服务、娱乐休憩服务等综合功能区,将园区设计打造成综合功能区。

3.5 分析经济效益,提升盈利能力

园区应该高度重视服务体系建设,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查,使服务体系与客户的需求紧密相连,增加增值业务的盈利份额。金融投资对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园区应该高度重视与各类金融市场的对接,增加园区的投资资金。土地运营类是园区的一项基础性和根本性收入,但该类收入政策性风险较高,因此,必须认真规范土地运营类盈利渠道,严格控制运营风险,进而保证园区基础性盈利能力的健康、稳定和持续。

4 智慧园区建设的总体构架

智慧园区的建设按照“1346”总体思路进行,如图3所示。

(1) 1个展示门户:建设信息展示门户,面向受众提供园区各方面的资讯信息,面向小区居民提供公示信息及综合服务,促进沟通交流,形成园区的信息化名片。

(2) 3个建设目标:将园区建设成智慧的旅游城、生态宜居园区、高效发展园区。即实现吸引客户、方便居民、高效管理的目的。

(3) 4个园区主题:以人文园区、绿色园区、平安园区、活力园区为主题,进行信息化智能化建设。

(4) 6个基础平台:构建公共管理平台、智慧小区平台、环境与能耗平台、安全管理平台、政务管理平台六个子平台,并且在中央管理平台的统筹下实现联动及共享。

在建设智慧园区的过程中,按照聚焦主体、柔性整合、分布实施、超前规划的原则进行。

5 智能园区的运维管理

目前科技园区正向智能化的方向迈进,为使得园区的运维管理变得更加高效快捷,有以下几点建议。

5.1 统一管理体系,建立科学的运维模式

科学的运维管理体系对园区信息系统实现流程化管理具有建设性的作用。园区要建立统一的应急管理与日常管理、对内与对外服务这两大服务和两大管理体系,使园区处理日常事务的流程规范化,具体而言,运营管理的规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制定规范管理手册,针对节约资源、楼宇运行、人员培养等管理方面制定出行业规范制度,并严格按照标准行事,加强人员培训,提升人员素质。

(2)实时共享管理、改善数据,为可能出现的事务提供科学规范、可查询的解决方案和配套的应急措施。

(3)定期对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检查和清洗,例如空调通风系统、照明系统等,对用水、用电进行分项计量,掌握各项能耗水平,对能源利用进行合理管理。

5.2 管理服务与互联网深度融合

智慧园区的管理服务应当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管理服务应向互联网服务转型,利用网站、微博、微信、APP软件等多种应用方式进行园区的管理、服务和维护。同时在线服务和线下服务进行配合,利用好服务专线、自助终端等渠道,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提升网站管理水平、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推广信息技术应用、深化信息公开的过程中,网络安全保障仍是工作的重要方面。网络安全在目前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政府、企业、个人都不希望发生私人信息泄露和类似于美国“棱镜事件”的情况,因此加强网络安全监管,对企业、个人宣传培训网络安全知识、建立完善的网络保障机制,都是保障园区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措施。

5.3 加强园区的安全监管

智慧园区应在智能管理平台的监控下运转,通过互联网、云计算等行之有效的互联技术,实现园区7×24的无间断安全监控。智慧园区综合业务智能管理系统包括基础管理平台、入侵检测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公共广播系统、信息发布系统、能耗管理系统、园区一卡通等。工作人员通过集成化的平台对园区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降低运维工作量,提高园区信息系统监控的精准度和实时性。

6 智慧园区商业运营模式探讨

智慧园区在不断探索中发展,具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也各自形成了独有的产业模式。

6.1 政府独自投资建设

该模式是由政府投资并负责维护,同时政府可将设计、建设和运营外包给专业公司。政府独立投资建网的优点在于政府对工程的控制和运营的监管深入,但是政府也要承担建设费用和相应的风险,这需要政府有一定的建设和运营能力。

6.2 政府投资,委托运营商建设

该模式下,政府主导并负责主要投资,运营商提供相关支持,该模式的优点是政府对网络监管力度大,运营商可以利用已有网络、客户资源、运营经验、人才以及资金优势,降低商务风险,增加首期收益,但政府也要承担相应的费用和风险,同时运营商对产品的规划和发展控制不足使得不能有效地利用设备。该模式目前在深圳、西安等地得到了良好的实践。

6.3 政府指导(部分投资),运营商投资建设运营

在市场培育阶段,政府提供相关的扶持鼓励政策,运营商利用已有的网络、技术、产品等优势条件进行建设。该模式的优点是运营商能通过灵活配置投资和收益模式来达到政府监管和企业运营的平衡,运营商也可以更加有效利用设备资源,增加客户黏性。该模式目前在上海、厦门、广州等地都建成了典型的示范区。

6.4 政府牵头,运营商建设的BOT模式

在该模式下,政府牵头,只支付少量规划咨询费用,运营商出资建设,拥有一定期限专营权,到期移交政府。该模式的优点是政府承担的投资和风险都非常小,主要由运营商承担,但是在该模式下不能充分调动运营商投资建设及发展的积极性,目前最成功的案例是在台北建设的。

6.5 运营商独立投资建设运营

完全由运营商提供资金并进行建设,政府对网络没有太多的话语权,仅提供有限的基础设施或政策支持。在该模式下政府不承担投资和风险,也因此对网络的监管难以深入,但运营商可以利用已有网络、客户资源、运营经验、人才以及资金优势。

6.6 政府和运营商深度合作开发模式

通过政府和运营商共同出资组建智慧城市产业基金、智慧城市投资运营平台、智慧城市产业园区等方式,实现智慧城市建设项目落地和智慧城市产业集聚升级、做大做强的目的。在此模式下,智慧园区不仅承担着智慧城市示范区的功能,而且肩负着为智慧城市建设输送技术、人才的责任,承载着培育和发展本地智慧城市产业的使命,需要政府和运营商进行深度合作。

7 结束语

3.智慧园区运营平台建设 篇三

【关键词】电梯;远程;监管;物业管理

Elevator remote dynamic monitoring system platform application in the wisdom of the park

Shen Jin-ting

(Shaanxi positive Sta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Xi'an Shanxi 710000)

【Abstract】Elevator remote dynamic monitoring system is to achieve all kinds of elevator equipment in remote dynamic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Key words】Elevator;Remote;Regulatory;Property Management

1. 系统概述

(1)电梯远程动态监管系统是以园区物业管理人员、电梯维保公司为服务对象,基于物联网传感技术和电梯远程动态监管软件,实现对各类电梯设备的远程动态监测和管理。

(2)本方案中,电梯远程动态监管系统的建设目标是以某某软件园智能大厦的16部直梯和2部扶梯为监管目标,并预留园区其他建筑电梯设备接入接口。

(3)电梯远程动态监管系统为园区物业、维保公司提供了一个统一集中的综合电梯管理平台。平台运营单位可以很方便的将新安装的电梯或已经运营的电梯添加到监控管理平台中。系统采用层级化管理认证技术,方便园区物业、维保公司等用户同时在线操作。登录电梯管理界面可以实现在线的派单管理、电梯维护信息管理、电梯故障统计等工作。

(4)本系统适用于园区不同区域内的电梯远程监视,利用GPRS、3G、ADSL网络进行数据传输。

(5)本系统适用于所有品牌的直梯和扶梯。

系统组成:本系统由系统软件和硬件设备两大部分构成。

2. 系统功能要求

电梯远程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方便电梯管理人员对电梯的管理;

提供强大的分析功能对电梯的运行做出智能预警,并通过短信形式自动发送给相关人员;

实时查看电梯的运行状态,快速定位故障电梯的具体位置,进行及时维修;

电梯档案管理(电梯远程监控系统见图1)。

2.1.1 电梯档案信息的录入、维护主要内容包括:注册登记机构、注册登记日期、注册代码、更新日期、单位内部编号、厂车牌照号、注册登记人员、产权单位、组织机构代码、单位地址、邮政编码、单位法人、联系人、联系电话、使用单位、组织机构代码、单位地址、邮政编码、单位法人、安全管理部门、安全管理人员、设备使用地点、联系电话、设备类型、设备名称、设备型号、设计单位、制造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许可证号码、制造日期、出厂编号、安装单位、许可证号码、安装日期、项目负责人、联系电话、验收检验机构、验收报告编号、检验人员、验收检验结论、维修保养单位、许可证编号、维保负责人、联系电话、维保周期、载重、提升高度、运行速度、层/站、限载人数、变动项目、设备变动日期、承办单位、许可证号码、项目责任人、检验报告编号、改造大修后检验结论。

2.1.2 该模块主要是为了电梯档案的录入。

(1)管理单位档案。

管理单位档案信息的录入/维护主要内容包括:单位名称、联系人、电话、地址、备注、告警手机号、管理区域(省、市、区/县)等。

该模块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录入管理单位的档案。

(2)维保单位档案。

维保单位档案信息的录入/维护主要内容包括:单位名称、资格证书编号、联系人、电话、地址、备注、故障通知手机号码、维保人卡号等。

该模块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录入维保单位的档案。在诊断出故障时将以短信形式自动发送给相关人员。

(3)使用单位档案。

使用单位档案信息的录入/维护主要内容包括:单位名称、联系人、电话、地址、备注、告警手机号码等。

该模块是为了录入使用单位的档案。

2.2 电梯实时监控。

电梯实时运行需要先检索电梯信息,检索条件主要包括:所属区域、电梯厂商、电梯名称。

在检索信息中,选中相应的电梯。然后进入相应的电梯实时监控界面。点击连接电梯按钮,对当前选中的电梯进行实时监控。

2.3 电梯数据分析。

电梯数据分析主要功能包括电梯故障预警诊断,根据电梯当日数据进行故障预警诊断,并将诊断结果生成诊断报告。

2.4 视频监控。

当电梯监控系统检测到电梯发生故障时,监控人员可以通过软件界面调用轿厢内的监控摄像头视频数据,查看轿厢内是否有人,或者有无其它异常情况,为管理员实时后续应急措施提供依据。

2.5 语音安抚。

当电梯监控系统检测到电梯发生故障,并且监控人员通过视频数据确认电梯轿厢中有人时,监控人员可以立即启动语音对话系统与轿箱内的受困人员取得联系,进一步了解详细情况并提醒受困人员很快就有维修人员赶到,并通过持续的语言对话进一步缓解受困人员的情绪,以免受困人员自行采取不恰当措施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

2.6 故障记录管理(见图3)。

2.7 故障记录日统计。

故障记录日统计的统计条件主要包括:所属区域、生产厂家、电梯名称、日期。

2.8 故障记录月统计。

故障记录月统计的统计条件主要包括:所属区域、生产厂家、电梯名称、年月。

2.9 历史故障记录。

故障记录月统计的统计条件主要包括:所属区域、生产厂家、电梯名称、日期、故障类型。

根据历史故障记录进行诊断,对电梯可能出现的故障提前预警。

统计结果均可转存为EXCEL文件,并提供打印功能。

2.10 故障记录统计图。

故障记录统计图的统计条件主要包括:所属区域、电梯厂商、电梯名称、故障类型、统计日期(日、周、月、季、年、自定义时间)等。

2.11 维保记录管理(见图4)。

(3)电梯出现故障后,存储电梯出现的故障信息,实时上传电梯出现的故障类型、出现故障的时间、电梯所在楼层以及电梯的方向信息;

(4)接入电梯维保刷卡签到器,可实现维保人员的刷卡签到功能;

(5)故障信息数据、维保刷卡数据丢失后具有自动重发机制;

(6)具有设备自身的诊断功能,对所用的各种感应器具有诊断功能;

(7)直观的显示电梯当前的状态。

3.2 数据传输中继器。

数据接口转换设备。可将所有连接到本数据传输中继器的采集仪的数据信息通过互联网络准确地中转到安装了用户数据处理软件的服务器上。

3.3 电梯维保刷卡签到器。

将电梯维保刷卡签到器连接到数据传输中继器上,实现电梯维保人员刷卡签到的功能。endprint

【摘要】电梯远程动态监管系统是实现对各类电梯设备的远程动态监测和管理。

【关键词】电梯;远程;监管;物业管理

Elevator remote dynamic monitoring system platform application in the wisdom of the park

Shen Jin-ting

(Shaanxi positive Sta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Xi'an Shanxi 710000)

【Abstract】Elevator remote dynamic monitoring system is to achieve all kinds of elevator equipment in remote dynamic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Key words】Elevator;Remote;Regulatory;Property Management

1. 系统概述

(1)电梯远程动态监管系统是以园区物业管理人员、电梯维保公司为服务对象,基于物联网传感技术和电梯远程动态监管软件,实现对各类电梯设备的远程动态监测和管理。

(2)本方案中,电梯远程动态监管系统的建设目标是以某某软件园智能大厦的16部直梯和2部扶梯为监管目标,并预留园区其他建筑电梯设备接入接口。

(3)电梯远程动态监管系统为园区物业、维保公司提供了一个统一集中的综合电梯管理平台。平台运营单位可以很方便的将新安装的电梯或已经运营的电梯添加到监控管理平台中。系统采用层级化管理认证技术,方便园区物业、维保公司等用户同时在线操作。登录电梯管理界面可以实现在线的派单管理、电梯维护信息管理、电梯故障统计等工作。

(4)本系统适用于园区不同区域内的电梯远程监视,利用GPRS、3G、ADSL网络进行数据传输。

(5)本系统适用于所有品牌的直梯和扶梯。

系统组成:本系统由系统软件和硬件设备两大部分构成。

2. 系统功能要求

电梯远程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方便电梯管理人员对电梯的管理;

提供强大的分析功能对电梯的运行做出智能预警,并通过短信形式自动发送给相关人员;

实时查看电梯的运行状态,快速定位故障电梯的具体位置,进行及时维修;

电梯档案管理(电梯远程监控系统见图1)。

2.1.1 电梯档案信息的录入、维护主要内容包括:注册登记机构、注册登记日期、注册代码、更新日期、单位内部编号、厂车牌照号、注册登记人员、产权单位、组织机构代码、单位地址、邮政编码、单位法人、联系人、联系电话、使用单位、组织机构代码、单位地址、邮政编码、单位法人、安全管理部门、安全管理人员、设备使用地点、联系电话、设备类型、设备名称、设备型号、设计单位、制造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许可证号码、制造日期、出厂编号、安装单位、许可证号码、安装日期、项目负责人、联系电话、验收检验机构、验收报告编号、检验人员、验收检验结论、维修保养单位、许可证编号、维保负责人、联系电话、维保周期、载重、提升高度、运行速度、层/站、限载人数、变动项目、设备变动日期、承办单位、许可证号码、项目责任人、检验报告编号、改造大修后检验结论。

2.1.2 该模块主要是为了电梯档案的录入。

(1)管理单位档案。

管理单位档案信息的录入/维护主要内容包括:单位名称、联系人、电话、地址、备注、告警手机号、管理区域(省、市、区/县)等。

该模块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录入管理单位的档案。

(2)维保单位档案。

维保单位档案信息的录入/维护主要内容包括:单位名称、资格证书编号、联系人、电话、地址、备注、故障通知手机号码、维保人卡号等。

该模块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录入维保单位的档案。在诊断出故障时将以短信形式自动发送给相关人员。

(3)使用单位档案。

使用单位档案信息的录入/维护主要内容包括:单位名称、联系人、电话、地址、备注、告警手机号码等。

该模块是为了录入使用单位的档案。

2.2 电梯实时监控。

电梯实时运行需要先检索电梯信息,检索条件主要包括:所属区域、电梯厂商、电梯名称。

在检索信息中,选中相应的电梯。然后进入相应的电梯实时监控界面。点击连接电梯按钮,对当前选中的电梯进行实时监控。

2.3 电梯数据分析。

电梯数据分析主要功能包括电梯故障预警诊断,根据电梯当日数据进行故障预警诊断,并将诊断结果生成诊断报告。

2.4 视频监控。

当电梯监控系统检测到电梯发生故障时,监控人员可以通过软件界面调用轿厢内的监控摄像头视频数据,查看轿厢内是否有人,或者有无其它异常情况,为管理员实时后续应急措施提供依据。

2.5 语音安抚。

当电梯监控系统检测到电梯发生故障,并且监控人员通过视频数据确认电梯轿厢中有人时,监控人员可以立即启动语音对话系统与轿箱内的受困人员取得联系,进一步了解详细情况并提醒受困人员很快就有维修人员赶到,并通过持续的语言对话进一步缓解受困人员的情绪,以免受困人员自行采取不恰当措施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

2.6 故障记录管理(见图3)。

2.7 故障记录日统计。

故障记录日统计的统计条件主要包括:所属区域、生产厂家、电梯名称、日期。

2.8 故障记录月统计。

故障记录月统计的统计条件主要包括:所属区域、生产厂家、电梯名称、年月。

2.9 历史故障记录。

故障记录月统计的统计条件主要包括:所属区域、生产厂家、电梯名称、日期、故障类型。

根据历史故障记录进行诊断,对电梯可能出现的故障提前预警。

统计结果均可转存为EXCEL文件,并提供打印功能。

2.10 故障记录统计图。

故障记录统计图的统计条件主要包括:所属区域、电梯厂商、电梯名称、故障类型、统计日期(日、周、月、季、年、自定义时间)等。

2.11 维保记录管理(见图4)。

(3)电梯出现故障后,存储电梯出现的故障信息,实时上传电梯出现的故障类型、出现故障的时间、电梯所在楼层以及电梯的方向信息;

(4)接入电梯维保刷卡签到器,可实现维保人员的刷卡签到功能;

(5)故障信息数据、维保刷卡数据丢失后具有自动重发机制;

(6)具有设备自身的诊断功能,对所用的各种感应器具有诊断功能;

(7)直观的显示电梯当前的状态。

3.2 数据传输中继器。

数据接口转换设备。可将所有连接到本数据传输中继器的采集仪的数据信息通过互联网络准确地中转到安装了用户数据处理软件的服务器上。

3.3 电梯维保刷卡签到器。

将电梯维保刷卡签到器连接到数据传输中继器上,实现电梯维保人员刷卡签到的功能。endprint

【摘要】电梯远程动态监管系统是实现对各类电梯设备的远程动态监测和管理。

【关键词】电梯;远程;监管;物业管理

Elevator remote dynamic monitoring system platform application in the wisdom of the park

Shen Jin-ting

(Shaanxi positive Sta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Xi'an Shanxi 710000)

【Abstract】Elevator remote dynamic monitoring system is to achieve all kinds of elevator equipment in remote dynamic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Key words】Elevator;Remote;Regulatory;Property Management

1. 系统概述

(1)电梯远程动态监管系统是以园区物业管理人员、电梯维保公司为服务对象,基于物联网传感技术和电梯远程动态监管软件,实现对各类电梯设备的远程动态监测和管理。

(2)本方案中,电梯远程动态监管系统的建设目标是以某某软件园智能大厦的16部直梯和2部扶梯为监管目标,并预留园区其他建筑电梯设备接入接口。

(3)电梯远程动态监管系统为园区物业、维保公司提供了一个统一集中的综合电梯管理平台。平台运营单位可以很方便的将新安装的电梯或已经运营的电梯添加到监控管理平台中。系统采用层级化管理认证技术,方便园区物业、维保公司等用户同时在线操作。登录电梯管理界面可以实现在线的派单管理、电梯维护信息管理、电梯故障统计等工作。

(4)本系统适用于园区不同区域内的电梯远程监视,利用GPRS、3G、ADSL网络进行数据传输。

(5)本系统适用于所有品牌的直梯和扶梯。

系统组成:本系统由系统软件和硬件设备两大部分构成。

2. 系统功能要求

电梯远程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方便电梯管理人员对电梯的管理;

提供强大的分析功能对电梯的运行做出智能预警,并通过短信形式自动发送给相关人员;

实时查看电梯的运行状态,快速定位故障电梯的具体位置,进行及时维修;

电梯档案管理(电梯远程监控系统见图1)。

2.1.1 电梯档案信息的录入、维护主要内容包括:注册登记机构、注册登记日期、注册代码、更新日期、单位内部编号、厂车牌照号、注册登记人员、产权单位、组织机构代码、单位地址、邮政编码、单位法人、联系人、联系电话、使用单位、组织机构代码、单位地址、邮政编码、单位法人、安全管理部门、安全管理人员、设备使用地点、联系电话、设备类型、设备名称、设备型号、设计单位、制造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许可证号码、制造日期、出厂编号、安装单位、许可证号码、安装日期、项目负责人、联系电话、验收检验机构、验收报告编号、检验人员、验收检验结论、维修保养单位、许可证编号、维保负责人、联系电话、维保周期、载重、提升高度、运行速度、层/站、限载人数、变动项目、设备变动日期、承办单位、许可证号码、项目责任人、检验报告编号、改造大修后检验结论。

2.1.2 该模块主要是为了电梯档案的录入。

(1)管理单位档案。

管理单位档案信息的录入/维护主要内容包括:单位名称、联系人、电话、地址、备注、告警手机号、管理区域(省、市、区/县)等。

该模块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录入管理单位的档案。

(2)维保单位档案。

维保单位档案信息的录入/维护主要内容包括:单位名称、资格证书编号、联系人、电话、地址、备注、故障通知手机号码、维保人卡号等。

该模块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录入维保单位的档案。在诊断出故障时将以短信形式自动发送给相关人员。

(3)使用单位档案。

使用单位档案信息的录入/维护主要内容包括:单位名称、联系人、电话、地址、备注、告警手机号码等。

该模块是为了录入使用单位的档案。

2.2 电梯实时监控。

电梯实时运行需要先检索电梯信息,检索条件主要包括:所属区域、电梯厂商、电梯名称。

在检索信息中,选中相应的电梯。然后进入相应的电梯实时监控界面。点击连接电梯按钮,对当前选中的电梯进行实时监控。

2.3 电梯数据分析。

电梯数据分析主要功能包括电梯故障预警诊断,根据电梯当日数据进行故障预警诊断,并将诊断结果生成诊断报告。

2.4 视频监控。

当电梯监控系统检测到电梯发生故障时,监控人员可以通过软件界面调用轿厢内的监控摄像头视频数据,查看轿厢内是否有人,或者有无其它异常情况,为管理员实时后续应急措施提供依据。

2.5 语音安抚。

当电梯监控系统检测到电梯发生故障,并且监控人员通过视频数据确认电梯轿厢中有人时,监控人员可以立即启动语音对话系统与轿箱内的受困人员取得联系,进一步了解详细情况并提醒受困人员很快就有维修人员赶到,并通过持续的语言对话进一步缓解受困人员的情绪,以免受困人员自行采取不恰当措施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

2.6 故障记录管理(见图3)。

2.7 故障记录日统计。

故障记录日统计的统计条件主要包括:所属区域、生产厂家、电梯名称、日期。

2.8 故障记录月统计。

故障记录月统计的统计条件主要包括:所属区域、生产厂家、电梯名称、年月。

2.9 历史故障记录。

故障记录月统计的统计条件主要包括:所属区域、生产厂家、电梯名称、日期、故障类型。

根据历史故障记录进行诊断,对电梯可能出现的故障提前预警。

统计结果均可转存为EXCEL文件,并提供打印功能。

2.10 故障记录统计图。

故障记录统计图的统计条件主要包括:所属区域、电梯厂商、电梯名称、故障类型、统计日期(日、周、月、季、年、自定义时间)等。

2.11 维保记录管理(见图4)。

(3)电梯出现故障后,存储电梯出现的故障信息,实时上传电梯出现的故障类型、出现故障的时间、电梯所在楼层以及电梯的方向信息;

(4)接入电梯维保刷卡签到器,可实现维保人员的刷卡签到功能;

(5)故障信息数据、维保刷卡数据丢失后具有自动重发机制;

(6)具有设备自身的诊断功能,对所用的各种感应器具有诊断功能;

(7)直观的显示电梯当前的状态。

3.2 数据传输中继器。

数据接口转换设备。可将所有连接到本数据传输中继器的采集仪的数据信息通过互联网络准确地中转到安装了用户数据处理软件的服务器上。

3.3 电梯维保刷卡签到器。

4.智慧园区运营平台建设 篇四

一、以科学规划为龙头,明确园区发展思路

科学规划、合理定位是打造园区平台、发展园区经济的基础和导向。要依托区位、特色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明确园区发展思路。一是加强分类指导,在产业布局上定向。按照“突出特色、通盘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实行“一园三区”(桃花工业基地和雨溪、面铺、板桥工业小区)的园区发展模式,增强工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桃花工业基地要充分发挥城区优势,重点围绕满足城市需求的要求,大力发展以商贸为主体、物流业和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项目,千方百计吸引相关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大项目落户,努力建设现代商贸流通区。雨溪小区要按照位居城市上游的环保要求,重点围绕提高对城市的供给能力,大力发展无污染的加工制造业和清洁能源业,努力建设环保产业示范区。面铺小区要发挥远郊的中心带动作用,重点围绕新兴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化工、制药业,努力建设新兴生物医药区。板桥小区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重点围绕开发绿色食品,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努力建设生态产业区。二是培育支柱产业,在产业规模上定位。要发展产业集群,按照“三高一低”(高科技、高利税、高就业、低污染)的要求,引进战略投资者、建设重大项目、壮大骨干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集中力量抓好机械制造、汽车配件、食品加工、商住物流、生物医药、能源建设等六大优势产业,加快园区工业建设。像苏州工业园区,通过引进世界500强中的81家企业,经济总量保持50%的增幅,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60%。要突出特色,像温州、邵东不起眼的小企业组成了大集群,不起眼小商品拓出了大市场。因此,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配套型、服务生产性工业,培育一批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是大祥推进新型工业化最现实的选择。要发展中

小企业,树立分工协作、集聚增效的观念,把中小企业作为大祥工业集聚发展的主体和突破口,引导中小企业加速裂变扩张,培育发展一批有比较优势的中小企业群体。三是促进科技创新,在优化结构上定型。要把技术创新作为优化工业结构的强力引擎,把科技创新型产业作为发展的先导产业。浏阳的花炮产业一度因安全因素,几乎面临关闭停产,在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后,火药摔不会炸,撞不会炸,并开发了感应烟花,保证了燃放安全。目前全市的烟花企业达924家,安排40万人就业,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以每年30%的速度增加,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烟花炮竹生产基地。我们要以此为鉴,发挥辖区众多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攻关能力,建立企业研发、技术创新、信息交流、人才服务的技术创新平台,切实增强产业发展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二、以统筹发展为目标,提升园区发展潜力

工业园区建设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本质要求,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要着力打造园区平台,努力构筑城乡经济高度融合、工农联系高度紧密、三次产业高度协调的新型园区发展格局。具体说来,发展园区经济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坚持用园区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用园区就业吸纳农民,用园区科技力量培训农民,全面建设新农村。具体来讲,要用足用活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实现“三个一批”:按照市场化需求,围绕粮肉鱼、果蔬菜、竹木药等优势产业,发展园区加工型经济,带动一批品牌型的订单农业生产基地;按照产业化的要求,扶持神骏菌业、华立竹业、汉龙水电等一批龙头企业进园区扩大生产,拉长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按照规模经营的要求,引导土地合理流转,培育一批特色产业村、专业户和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园区发展与农业集约经营的对接。二是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要坚持园区规划与城镇功能提升并举,把工业园区纳入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做到工业园区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同步协调发展。雨溪、面铺小区要以现有建制为基础,进一步扩大城镇规划建设范围;板桥小区要依托连接高速公路的交通优势,重点发展邵板、邵毛两个工业带,形成集镇加工业带的发展态势。要坚持园区建设

与城镇建设用地利用并重,可以将园区建设用地作为城镇建设用地规划进行报批,或是通过土地流转报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型园区用地,建立灵活机动、高效节约的土地使用机制。要坚持园区产业规划与特色产业培育并行,依靠工业园区的发展活力和扩张力,发挥园区集聚产业、集聚人口的“洼地”效应,带动城镇扩张和功能完善,带动一、三产业的发展。三是与项目建设相结合。项目是园区建设和对外开放的载体,也是实施“兴工强区”战略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园区建设,一方面,要以重点工程为突破口,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凡属省、市、区实事项目和重点工程,都要尽可能纳入园区建设范围;凡是重点能源、交通、水利等项目,都要优先考虑园区建设需要。另一方面,要以项目招商为牵引,大力实施“出路和希望”工程。把招商引资作为园区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以亲招商、以节招商、以商招商、网络招商等多种途径,引进大企业、大项目支撑和拉动园区经济,靠项目优化结构,靠项目增加效益,靠项目增强后劲,靠项目加快发展。

三、以强化机制为支撑,提供园区发展保障

5.智慧园区运营平台建设 篇五

来源:万网维普知网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04日 浏览数: 369 1 概述

随着燃气的普及应用,燃气公司逐步形成集团化的运营格局,燃气生产运营管理日益重要,需要管到每一名员工、每一项作业、每一项记录,使生产运营的每个过程、每个细节都处于受控状态。生产运营信息化建设处于转型阶段,部分公司已经单独建设了SCADA系统[1]、GIS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PS巡线系统[2]。等信息化系统。笔者认为信息化系统是为生产运营服务的,应将与生产运营相关的各独立信息化系统整合,一体化设计,建立生产运营调度管理平台,将GIS系统、GPS巡线系统、SCADA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等统筹建设。2平台中的主要业务子系统

①GIS系统

燃气公司的运行安全非常重要。由于燃气管网及设施分布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千家万户,而且大部分埋设在地下,属于隐蔽工程。这些管网及设施一旦发生故障,尤其是发生泄漏,可能造成大的事故,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燃气企业必须建设完善的GIS系统,可以适时、准确地掌握燃气输配系统的全部信息,可在故障发生时对故障快速定位及确定对用气用户的影响,并及时启动抢修预案。

GIS系统基于地理信息软件平台设计开发,以地形图和影像图为底图,通过地下管网探测和资料整理结合,形成燃气输配管网图。GIS系统主要包括输配系统分析、爆管分析[3]、危险源控制[4]、档案查阅、抢修预案等各项功能。

②SCADA系统

燃 气输配系统是一个平衡的系统,需要及时了解其运行状况。SCADA系统应同时具有数据传输和图像实时传输的功能,实时监控燃气输配的压力、流量、温度、加 臭量等技术参数的变化和厂站运行图像,并保存历史记录。为保障运行安全,应增强SCADA系统的计量和控制功能,通过与IC卡控制器整合,实现对燃气大用 户的远程充值、远程调价、远程启闭阀门等功能。

③GPS巡线系统

巡线工作是保障燃气系统安全运行的基础,但是燃气巡线人员数量多,存在是否按照规定时间工作,是否按照规定路线巡视,在危险源位置是否停留等问题,导致巡线工作难以得到监管和考核。

建立GPS巡线系统,给每名巡线员配置具有GPS定位的手机,手机会将其位置传输到调度中心,并记录下每名巡线员的上岗、离岗时间及巡线轨迹;巡线员也可以通过手机将现场异常情况拍摄后上传图片至调度中心。3 生产运营调度管理平台的整合

生 产运营调度管理平台是以地理信息为基础,整合了GIS系统、SCADA系统、GPS巡线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规划设计管理等于一体的综合生产运营信息化管 理系统,包括管网信息、厂站信息、危险源信息、计量信息、用户信息、SCADA系统实时数据、厂站视频以及巡线人员信息等,实现了生产运营过程的全面信息 化管理。平台通过软件总线服务将SCADA、视频监控、GPS巡线、规划设计等业务子系统集中接入到GIS系统,通过建立燃气全景数据模型,既保障整合全 部系统,又可以对外提供标准的服务接口,实现信息共享,提高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降低输配和管理成本。

系统建设依据标准和主流的信息技术,构建一个接口开放、运行稳定、服务友好的技术平台。关键的信息技术包括3S技术(GIS地理信息技术、RS遥感技术、GPS卫星定位技术)、水力计算模型和物联网技术等。设计特点和关键技术为:

① 基于国际标准规范,依据IEC 61970《能量管理系统应用程序接口(EMS—API)》中的公共信息模型(CIM)构建,采用生产运营信息模型作为系统的信息模型。提供CIM模式扩 展与编辑工具,可以导入模式文件。对于数据平台自身管理部分的模型也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定义与扩展,并进行统一管理。

②企业服务总线的数据整合,通过企业服务总线和建立的数据模型,实现系统内部和系统对外的通信接口,保障数据通信的稳定性和标准化。

③工作流的业务流程整合,生产运营的业务流程依据每个燃气公司特点设置,平台需要考虑工作流技术,实现业务流程的调整和增删,保证与现实业务流程的一致性。

④信息系统安全方案,设计过程充分考虑信息安全,通过软硬件结合的信息安全解决方案,保障系统的整体安全性,通过设置安全分区、横向隔离、纵向认证等技术,实现业务系统的安全通信和交互。4 生产运营调度管理平台的功能

通 过运用3S技术和IT信息化技术,整合了燃气公司生产运营的主要业务子系统,实现了生产运营信息的共享与发布,做到统一展现、统一分析决策。系统整合后,可为公司领导层及生产运营调度管理人员提供便捷的查询、检索、分析、统计、管理等功能,辅助管理层及时、准确地做出决策,从而提高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降 低输配和管理成本,并通过数据的综合分析优化生产运营流程。生产运营调度管理平台的具体功能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管网空间数据统一管理

利 用GIS空间数据管理技术,将地形、管网、设备、门站、调压站、大用户、营业网点等信息进行统一管理,满足各个业务部门对管网信息的需求。可统计某个区域 或全网的所有设施,可根据材质、管径、长度等进行分类统计,可查看某条管道的坐标、材质、管径、埋深、工作压力、建设时间、投产时间等具体参数,也可查看 厂站、设备、用户等的各类特定参数。这样既能全面反映一个城市燃气管网总貌,又能了解每个设备的详细信息,从而实现对燃气管网最完整、最彻底的管理。

②便捷的数据维护方式

利 用GIS空间数据编辑技术,可以将管网、设备、工程资料、地形图等信息,通过图形、属性、多媒体等多种方式进行统一便捷的编辑维护。如添加管道时可自动添 加封头、三通、四通,可自动将添加的管道加入拓扑网络,进行拓扑分析,提供连通性、节点错误、管径不匹配等智能排错机制,为管网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完 整性提供有力保障。

③管网和设备信息的快速检索

利 用GIS空间数据快速检索技术,能快速准确地检索、查询、统计、输出所需的管网、设备等技术资料。提供点选、线选、矩形选择、多边形选择等多种地图选择方 式,提供线查询、多边形查询、SQL查询及多种定制查询方式,提供书签、视图、图层等多种便捷工具,提供工程资料管理、爆管统计管理、厂站设备管理等各类 专题统计管理模块,为燃气管网的规划、施工以及日常应用提供最大的方便。

④辅助决策

利用GIS空间数据分析技术,通过管网资产统计、客户、安检、报装、呼叫中心等系统信息的统计分析、当前工程情况分析、管网剖面分析、管阀分析等业务功能,当事故发生时,可综合各类子系统的数据进行全面、综合地分析,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⑤爆管分析

利 用管网设备的拓扑关系,根据事故位置,确定最优(影响范围最小)的关阀方案,分析出受事故影响的工商用户、居民用户和待关闭的阀门等。通过与客服系统的接 口,找出受影响的用户信息(电话信息),通过呼叫中心的短信平台及时通知用户,同时,调度中心将事故情况及关阀方案通过抢维修工单管理系统(已经集成在平台中)派发给现场抢修人员。现场抢修人员可根据调度中心派发的工单,快速定位需关闭的阀门,如遇阀门无法操作或占压等情况,可及时联系调度中心,调度中心 可根据现场情况进行二次关阀分析,最终实现对城市燃气管网事故的快速响应和处置,将事故损失降至最小,缩短抢修时间,科学安全停气。

⑥危险源管理

针 对存在隐患的设施或部位,按照不同的危险类型定义进行分类,如管道埋深较浅,随桥敷设,穿越河流、铁路,距电力井、电信井较近等,将所有的危险源在燃气管 网中标注出来,并以警示标志显示,同时完善危险源的相关资料,如照片、竣工图及有关参数(管道穿越的纵剖面图及参数),防患于未然,加强对危险源的管理。

⑦完善的GPS巡线系统加强了巡查监控

在 GPS巡线系统中记录了每一名巡线员的上岗、离岗时间和巡线轨迹,巡线轨迹是否与燃气管 道轨迹重合,是否在危险源部位停留检漏。根据这些记录,GPS巡线 系统还能对巡线员进行准确地绩效考核,从而保证了各巡线员的巡线到位率达100%。在巡线过程中,巡线员发现异常情况和安全隐患时,可通过智能手持终端设 备(专门配置的带GPS定位的手机)拍摄现场照片并上传至调度中心。调度中心可根据现场情况,调度有关部门进行管网监护、设备维护和抢险维修。同时,可结 合物联网的RFID电子标签技术,将电子标签信息与巡线关键点(必须停留足够时间检查泄漏等情况)信息进行一一绑定,当巡检员经过巡线关键点时,必须唤醒 电子标签,读取相关信息,同时,通过智能手持终端设备在现场拍照,一起上传到调度中心,作为巡检的佐证资料,切实保证巡检员的巡检到位率。

⑧完善的抢维修工单管理系统

实 现现场抢维修工作 人员位置监控及轨迹回放、现场抢维修工作人员状态监控、工单智能辅助派单、现场抢维修工作人员自动排班(自动排班以就近为原则,并将排班 情况自动发送到抢维修工作人员的手机上)、工单状态查询及检索、工单全生命周期数据分析。通过对工单的电子化流转,实时掌握抢维修人员的位置、状态及工单 的进度,优化人员安排,提高工作效率。

⑨完善的SCADA系统保障了输配安全

SCADA系统具有数据和图像实时传输的功能,并保存历史记录,调度中心可以实时监控燃气输配的压力、流量、温度、加臭量等技术参数的变化和厂站运行图像,根据这些参数判断燃气输配系统是否处于安全运行状态。结合水力模型[5],利用GIS系统建立的管网拓扑关系,实现管网的负荷预测和管网仿真模拟分析,及时调整和调度,使燃气输配系统的运行防患于未然,从而保障燃气输配系统的安全运行。5 结语

通 过生产运营调度管理平台的建设,可保障与生产运营相关的信息系统的一致性、标准化,同时可实现已建信息系统的友好集成。平台以燃气的生产运营和调度管理为 核心,集成现有业务系统的信息资源,并对这些资源进行集中的展示和深入分析应用。燃气企业将有效地形成一套统一的生产运营管理工具,并形成标准运营流程,为企业今后的信息化统筹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实际应用可知,生产运营调度管理平台的建设延伸了燃气企业的大脑和视野,提升了生产运营管理的深度和广度,使得对生产运营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使燃气输配系统的运行防患于未然,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世宝.城市燃气管网SCADA系统的设计[J].煤气与热力,2005,25(7):36-38.

[2]赵京生.城市燃气管网智能巡检系统的应用研究[J].煤气与热力,2008,28(1):B01-B05. [3]林斌,徐利军,王卫,等.基于GIS和SCADA的燃气管网爆管分析与处置[J].煤气与热力,2014,34(3):B26-B28.

[4]赵红军.燃气企业危险源控制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7,23(2):48.

[5]田贯三,张增刚,江亿.城镇天然气管网水力分析数学模型与计算方法[J].天然气工业,2002,22(3):96-98.

本文作者:李博

赵金洋

李清峰

黄来响

任帅

田贯三 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热能学院

宁国瑞德天然气有限公司

6.智慧园区运营平台建设 篇六

【报告目录】

第一部分 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环境 第一章 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综述 第一节 智慧城市相关概述

一、智慧城市相关概念

二、智慧城市定义分析

三、智慧城市核心内容

四、智慧城市外延分析

五、智慧城市特征分析

六、智慧城市发展意义 第二节 智慧城市发展概况

一、智慧城市产生背景

二、智慧城市关键因素

三、智慧城市应用体系

四、智慧城市应用项目

五、智慧城市推动因素 第三节 智慧城市主体分析

一、通讯运营商

二、通信设备商

三、IT厂商

第四节 智慧城市发展背景

一、智慧城市属性分析

二、智慧城市建设动因

三、智慧城市建设条件

第二章 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智慧城市建设政策环境分析

一、国家层面智慧城市新政解读

二、部委层面智慧城市新政解读

三、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政策 第二节 智慧城市建设经济环境分析

一、经济转型要求

二、产业发展要求 第三节 智慧城市建设社会环境分析

一、人口问题

二、安全问题

三、资源问题

第四节 智慧城市建设技术体系分析

一、物联感知层

二、网络通信层

三、数据及服务支撑层

四、智慧应用层

五、标准规范体系

六、安全保障体系

七、建设管理体系

第二部分 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现状 第三章 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现状分析

一、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情况分析

二、全球智慧城市建设特征分析

三、全球智慧城市建设热点分析

四、全球智慧城市重点排名分析

五、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机遇分析

六、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思考

七、全球智慧城市发展经验借鉴 第二节 全球主要国家智慧城市建设分析

一、美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概况

1、美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现状

2、美国智慧城市建设应用情况

3、美国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启示

二、英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概况

1、英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现状

2、英国智慧城市建设应用情况

3、英国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启示

三、日本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概况

1、日本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现状

2、日本智慧城市建设应用情况

3、日本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启示

四、韩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概况

1、韩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现状

2、韩国智慧城市建设应用情况

3、韩国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启示

五、新加坡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概况

1、新加坡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现状

2、新加坡智慧城市建设应用情况

3、新加坡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启示 第三节 全球十大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分析

一、维也纳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分析

二、多伦多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分析

三、巴黎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分析

四、纽约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分析

五、伦敦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分析

六、东京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分析

七、柏林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分析

八、哥本哈根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分析

九、香港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分析

十、巴塞罗那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分析

第四节 2016-2021年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趋势

一、城市治理趋势

二、服务形式趋势

三、融资方式趋势

四、商业模式趋势

五、技术应用趋势

六、政策红利趋势

第四章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现状分析

一、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背景

二、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历程

三、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现状

四、智慧城市建设规模分析

五、智慧城市建设基础分析

六、智慧城市建设条件分析

七、智慧城市建设难题分析

八、智慧城市建设思考分析 第二节 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形势分析

一、国家政策支持智慧城市建设

二、各省市加快智慧城市建设

三、东南沿海智慧城市发展较快

四、各参与主体热情普遍高涨

五、重点智慧城市引领行业发展

六、智慧城市市场规模不断增大 第三节 智慧城市建设内容分析

一、智慧城市建设原则

二、智慧城市建设方法

三、智慧城市建设内容

1、智慧城市基础设施

2、智慧城市资源管理

3、智慧城市公共服务

4、智慧城市产业体系

5、智慧城市安全保障

6、智慧城市人文建设

四、智慧城市建设保障措施

第四节 智慧城市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体制机制方面

1、背后原因分析

2、具体应对策略

二、理念与应用创新方面

1、背后原因分析

2、具体应对策略

三、建设运营模式方面

1、背后原因分析

2、具体应对策略

四、核心资源开发利用方面

1、背后原因分析

2、具体应对策略

五、人才及管理架构方面

1、背后原因分析

2、具体应对策略

六、标准体系及信息安全方面

1、背后原因分析

2、具体应对策略

第五章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技术基础发展分析 第一节 物联网市场发展分析

一、智慧城市与物联网关系分析

二、全球物联网发展现状及特点

三、中国物联网发展现状及特点

四、物联网市场规模分析

五、物联网发展方向及机遇分析

六、物联网市场发展趋势 第二节 云计算市场发展分析

一、智慧城市与云计算关系分析

二、全球云计算发展状况及分析

三、中国云计算发展状况及分析

四、云计算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

五、云计算市场规模分析

六、云计算市场发展趋势 第三节 大数据市场发展分析

一、智慧城市与大数据关系分析

二、大数据概念探讨

三、大数据关键技术

四、大数据应用发展

五、大数据产业生态

六、大数据政策环境

七、大数据市场规模

八、大数据发展趋势

第四节 移动互联网市场发展分析

一、智慧城市与移动互联网关系分析

二、全球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分析

三、全球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分析

四、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方向及机遇

五、移动互联网发展面临问题及挑战

六、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分析

七、移动互联网市场发展趋势

第六章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商业模式分析 第一节 智慧城市建设基本模式分析

一、智慧城市建设基本目标模式

1、基础设施层

2、资源层

3、应用层

4、基本目标模式构成图

二、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模式分析

1、主体协同模式

2、智慧城市建设投融资模式

三、智慧城市建设过程管理模式

1、智慧城市建设过程管理模式的要素

2、智慧城市建设过程管理模式的构造 第二节 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分析

一、从建设起始点来看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分析

1、以物联网产业发展为出发点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2、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来驱动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

3、从应用领域来切入建设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分析

二、从智慧城市建设主体来看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1、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科研单位参与其中

2、以电信等企业或科研单位等非营利机构为主导

三、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模式比较分析

四、国内智慧城市建设模式选择依据

五、国内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分析

1、以政府为主导角色,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与研究机构建设模式分析

2、“政府、企业、市民”三方合作的建设模式分析

3、以企业或电子通信等第三方部门投资建设为主,政府配合为辅的建设模式分析 第三节 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模式现状及突破分析

一、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模式分析

1、发展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2、发展智慧产业发展城市建设模式

3、发展智慧民生的城市建设模式

4、发展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二、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模式突破分析

1、建设智慧的民生服务体系

2、建设集约高效的智慧产业体系

3、建设政府对城市科学合理的规划管理体系 第四节 智慧城市典型商业模式分析和选择

一、现有商业模式分析

二、商业模式选择分析

三、商业模式优选匹配

第五节 智慧城市运营模式比较分析

一、政府独自投资建网模式分析

1、模式介绍

2、优劣势分析

3、典型案例

二、政府投资委托运营商建网模式分析

1、模式介绍

2、优劣势分析

3、典型案例

三、政府指导运营商建网模式分析

1、模式介绍

2、优劣势分析

3、典型案例

四、政府牵头运营商建网BOT模式分析

1、模式介绍

2、优劣势分析

3、典型案例

五、运营商独立投资建网运营模式分析

1、模式介绍

2、优劣势分析

3、典型案例

六、智慧城市运营模式比较分析 第六节 智慧城市IT应用模式分析

一、智慧城市IT应用模式系统分析

1、智慧城市IT应用的内涵与特征

2、智慧城市IT应用的功能与分类

3、智慧城市IT应用影响因素分析

二、智慧城市IT应用现状分析

1、国外智慧城市IT应用现状

2、国内智慧城市IT应用现状

三、智慧城市IT应用模式设计分析

1、基于市民管理与服务的IT应用模式

2、基于企业管理与服务的IT应用模式

3、基于城市管理与服务的IT应用模式

四、智慧城市IT应用模式运行机制

1、法律保障机制

2、人才沟通机制

3、沟通协调机制

第三部分 智慧城市建设领航调研

第七章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战略分析 第一节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特点分析

一、目标定位的战略性

二、系统架构的多样性

三、路径选择的务实性

第二节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基本思路

一、目标定位设计

二、系统架构设计

三、实施路径设计

第三节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原则分析

一、普适性

二、权威性

三、形而上与形而下相结合

四、城市软实力部分的设计 第四节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总体框架

一、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整体架构

二、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方向分析

三、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框架构想 第五节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内容分析

一、智慧城市设施层设计

1、感知基础设施

2、通信基础设施

3、云数据中心基础设施

二、智慧城市数据层设计

1、智慧城市数据层架构

2、数据资源整合方法

3、信息资源整合设计原则

三、智慧城市应用支持平台设计

1、应用平台架构

2、公共云设计

3、电子政务云设计

4、行业服务云设计

第八章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应用领域需求分析 第一节 电子政务市场发展分析

一、电子政务建设内容

二、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三、电子政务推进情况

四、电子政务建设模式

五、电子政务应用需求

六、电子政务建设趋势 第二节 智能建筑市场发展分析

一、智能建筑建设内容

二、智能建筑发展现状

三、智能建筑推进情况

四、智能建筑建设模式

五、智能建筑应用需求

六、智能建筑建设趋势 第三节 智慧交通市场发展分析

一、智慧交通建设内容

二、智慧交通发展现状

三、智慧交通推进情况

四、智慧交通建设模式

五、智慧交通应用需求

六、智慧交通建设趋势 第四节 智慧医疗市场发展分析

一、智慧医疗建设内容

二、智慧医疗发展现状

三、智慧医疗推进情况

四、智慧医疗建设模式

五、智慧医疗应用需求

六、智慧医疗建设趋势 第五节 智慧物流市场发展分析

一、智慧物流建设内容

二、智慧物流发展现状

三、智慧物流推进情况

四、智慧物流建设模式

五、智慧物流应用需求

六、智慧物流建设趋势 第六节 智能电网市场发展分析

一、智能电网建设内容

二、智能电网发展现状

三、智能电网推进情况

四、智能电网建设模式

五、智能电网应用需求

六、智能电网建设趋势 第七节 智慧教育市场发展分析

一、智慧教育建设内容

二、智慧教育发展现状

三、智慧教育推进情况

四、智慧教育建设模式

五、智慧教育应用需求

六、智慧教育建设趋势 第八节 智慧社区市场发展分析

一、智慧社区建设内容

二、智慧社区发展现状

三、智慧社区推进情况

四、智慧社区建设模式

五、智慧社区应用需求

六、智慧社区建设趋势 第九节 智慧园区市场发展分析

一、智慧园区建设内容

二、智慧园区发展现状

三、智慧园区推进情况

四、智慧园区建设模式

五、智慧园区应用需求

六、智慧园区建设趋势 第十节 智慧旅游市场发展分析

一、智慧旅游建设内容

二、智慧旅游发展现状

三、智慧旅游推进情况

四、智慧旅游建设模式

五、智慧旅游应用需求

六、智慧旅游建设趋势

第十一节 智慧环保市场发展分析

一、智慧环保建设内容

二、智慧环保发展现状

三、智慧环保推进情况

四、智慧环保建设模式

五、智慧环保应用需求

六、智慧环保建设趋势

第十二节 智慧农业市场发展分析

一、智慧农业建设内容

二、智慧农业发展现状

三、智慧农业推进情况

四、智慧农业建设模式

五、智慧农业应用需求

六、智慧农业建设趋势

第十三节 智慧应急指挥市场发展分析

一、智慧应急指挥建设内容

二、智慧应急指挥发展现状

三、智慧应急指挥推进情况

四、智慧应急指挥建设模式

五、智慧应急指挥应用需求

六、智慧应急指挥建设趋势 第十四节 智慧能源市场发展分析

一、智慧能源建设内容

二、智慧能源发展现状

三、智慧能源推进情况

四、智慧能源建设模式

五、智慧能源应用需求

六、智慧能源建设趋势 第十五节 智慧云市场发展分析

一、智慧云建设内容

二、智慧云发展现状

三、智慧云推进情况

四、智慧云建设模式

五、智慧云应用需求

六、智慧云建设趋势

第十六节 智慧金融市场发展分析

一、智慧金融建设内容

二、智慧金融发展现状

三、智慧金融推进情况

四、智慧金融建设模式

五、智慧金融应用需求

六、智慧金融建设趋势

第十七节平安城市市场发展分析

一、平安城市建设内容

二、平安城市发展现状

三、平安城市推进情况

四、平安城市建设模式

五、平安城市应用需求

六、平安城市建设趋势

第四部分 智慧城市建设竞争格局

第九章 中国重点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分析 第一节 北京市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分析

一、北京市智慧城市建设基础条件

二、北京市智慧城市建设政策规划

三、北京市智慧城市建设内容分析

四、北京市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情况 第二节 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分析

一、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基础条件

二、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政策规划

三、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内容分析

四、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情况 第三节 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分析

一、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基础条件

二、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政策规划

三、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内容分析

四、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情况 第四节 杭州市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分析

一、杭州市智慧城市建设基础条件

二、杭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政策规划

三、杭州市智慧城市建设内容分析

四、杭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情况 第五节 广州市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分析

一、广州市智慧城市建设基础条件

二、广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政策规划

三、广州市智慧城市建设内容分析

四、广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情况 第六节 深圳市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分析

一、深圳市智慧城市建设基础条件

二、深圳市智慧城市建设政策规划

三、深圳市智慧城市建设内容分析

四、深圳市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情况 第七节 佛山市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分析

一、佛山市智慧城市建设基础条件

二、佛山市智慧城市建设政策规划

三、佛山市智慧城市建设内容分析

四、佛山市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情况 第八节 武汉市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分析

一、武汉市智慧城市建设基础条件

二、武汉市智慧城市建设政策规划

三、武汉市智慧城市建设内容分析

四、武汉市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情况 第九节 天津市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分析

一、天津市智慧城市建设基础条件

二、天津市智慧城市建设政策规划

三、天津市智慧城市建设内容分析

四、天津市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情况 第十节 南京市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分析

一、南京市智慧城市建设基础条件

二、南京市智慧城市建设政策规划

三、南京市智慧城市建设内容分析

四、南京市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情况 第十一节 扬州市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分析

一、扬州市智慧城市建设基础条件

二、扬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政策规划

三、扬州市智慧城市建设内容分析

四、扬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情况 第十二节 成都市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分析

一、成都市智慧城市建设基础条件

二、成都市智慧城市建设政策规划

三、成都市智慧城市建设内容分析

四、成都市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情况 第十三节 昆明市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分析

一、昆明市智慧城市建设基础条件

二、昆明市智慧城市建设政策规划

三、昆明市智慧城市建设内容分析

四、昆明市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情况

第十章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重点企业经营分析(排名不分先后)

第一节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企业经营分析

一、神州数码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3、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4、企业业务构成分析

5、企业销售区域分析

6、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7、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8、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9、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0、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11、企业经营风险分析

12、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二、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3、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4、企业业务构成分析

5、企业销售区域分析

6、企业资产负债分析

7、企业利润水平分析

8、企业现金流量分析

9、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10、企业业绩展望分析

三、北京华胜天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3、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4、企业业务构成分析

5、企业销售区域分析

6、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7、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8、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9、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0、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11、企业经营风险分析

12、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四、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3、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4、企业业务构成分析

5、企业销售区域分析

6、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7、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8、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9、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0、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11、企业经营风险分析

12、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五、北京航天长峰科技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3、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4、企业市场布局分析

5、企业工程服务分析

6、企业成功案例分析

7、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8、企业发展动向分析

六、同方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3、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4、企业业务构成分析

5、企业销售区域分析

6、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7、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8、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9、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0、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11、企业经营风险分析

12、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七、北明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3、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4、企业研发创新分析

5、企业专业服务分析

6、企业成功案例分析

7、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8、企业发展动向分析

八、浙大网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3、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4、企业业务构成分析

5、企业销售区域分析

6、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7、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8、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9、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0、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11、企业经营风险分析

12、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九、杭州数梦工场科技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3、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4、公司专业服务分析

5、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6、企业发展动向分析

十、北京时代凌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3、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4、企业业务构成分析

5、企业销售区域分析

6、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7、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8、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9、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0、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11、企业经营风险分析

12、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第二节 智慧城市领先企业经营分析

一、北京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3、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4、企业业务构成分析

5、企业销售区域分析

6、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7、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8、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9、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0、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11、企业经营风险分析

12、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二、银江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3、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4、企业业务构成分析

5、企业销售区域分析

6、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7、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8、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9、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0、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11、企业经营风险分析

12、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三、东华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3、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4、企业业务构成分析

5、企业销售区域分析

6、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7、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8、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9、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0、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11、企业经营风险分析

12、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四、深圳中兴网信科技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3、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4、企业服务支持分析

5、企业成功案例分析

6、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7、企业发展动向分析

五、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3、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4、企业业务构成分析

5、企业销售区域分析

6、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7、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8、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9、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0、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11、企业经营风险分析

12、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六、高新兴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3、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4、企业业务构成分析

5、企业销售区域分析

6、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7、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8、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9、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0、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11、企业经营风险分析

12、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七、北京数字政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3、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4、企业业务构成分析

5、企业销售区域分析

6、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7、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8、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9、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0、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11、企业经营风险分析

12、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八、华平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3、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4、企业业务构成分析

5、企业销售区域分析

6、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7、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8、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9、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0、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11、企业经营风险分析

12、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九、上海延华智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3、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4、企业业务构成分析

5、企业销售区域分析

6、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7、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8、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9、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0、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11、企业经营风险分析

12、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十、黑龙江国裕天晟科技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3、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4、企业服务支持分析

5、企业成功案例分析

6、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7、企业发展动向分析

十一、深圳市赛为智能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3、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4、企业业务构成分析

5、企业销售区域分析

6、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7、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8、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9、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0、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11、企业经营风险分析

12、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十二、深圳达实智能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3、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4、企业业务构成分析

5、企业销售区域分析

6、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7、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8、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9、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0、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11、企业经营风险分析

12、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十三、安徽皖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3、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4、企业业务构成分析

5、企业销售区域分析

6、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7、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8、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9、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0、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11、企业经营风险分析

12、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十四、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3、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4、企业业务构成分析

5、企业销售区域分析

6、企业资产负债分析

7、企业利润水平分析

8、企业现金流量分析

9、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10、企业业绩展望分析

十五、汉鼎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3、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4、企业业务构成分析

5、企业销售区域分析

6、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7、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8、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9、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0、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11、企业经营风险分析

12、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十六、中创软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3、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4、企业专业服务分析

5、企业市场布局分析

6、企业联盟合作分析

7、企业典型应用分析

8、企业发展动向分析

十七、佳都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3、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4、企业业务构成分析

5、企业销售区域分析

6、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7、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8、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9、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0、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11、企业经营风险分析

12、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十八、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3、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4、企业业务构成分析

5、企业销售区域分析

6、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7、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8、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9、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0、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11、企业经营风险分析

12、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十九、亿阳信通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3、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4、企业业务构成分析

5、企业销售区域分析

6、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7、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8、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9、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0、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11、企业经营风险分析

12、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二十、南威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3、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4、企业业务构成分析

5、企业销售区域分析

6、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7、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8、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9、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0、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11、企业经营风险分析

12、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第五部分 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趋势

第十一章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趋势预测 第一节 2016-2021年智慧城市建设发展驱动因素

一、智慧城市建设发展驱动因素

二、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机遇分析

三、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挑战分析

四、“十三五”智慧城市发展重点任务

第二节 2016-2021年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趋势预测

一、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前景展望

二、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趋势预测

三、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方向分析

第三节 2016-2021年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策略分析

一、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策略

二、智慧城市发展走势分析

三、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策略

第六部分 智慧城市建设投资战略规划 第十二章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投资战略规划 第一节 2016-2021年智慧城市建设投资风险分析

一、规划设计风险

二、技术风险分析

三、人员风险分析

四、经济风险分析

五、社会环境风险

六、管理风险分析

七、建设进度风险

第二节 2016-2021年智慧城市建设投资机会分析

一、智慧城市建设投资环境分析

二、智慧城市建设投资价值分析

三、智慧城市建设投资机会分析

第三节 2016-2021年智慧城市建设投资战略规划

一、总体投资战略分析

二、应用领域投资战略分析

三、区域市场投资战略分析

四、企业投资战略分析

第四节 2016-2021年智慧城市建设路径选择分析

一、智慧城市建设路径选择分析

1、创新驱动型

2、产业驱动型

3、管理服务驱动型

4、可持续发展型

5、多目标发展型

二、智慧城市建设路径对比分析

1、融资模式

2、经营模式

3、管理客体

4、建设规模

5、建设周期 图表目录

图表:智慧城市主要特征简介 图表:智慧城市技术体系示意图

图表:全国各地区智慧城市相关政策规划 图表:全国各地区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布局 图表:中国智能交通发展规划蓝图 图表:2011-2015年政府行业IT投资规模

图表:2011-2015年政府行业解决方案整体市场规模 图表:2016-2021年政府行业IT市场投资规模预测 图表:2016-2021年我国电子政务硬件市场规模预测 图表:2016-2021年我国电子政务软件市场规模预测 图表:2016-2021年我国电子政务服务市场规模预测 图表:2016-2021年政府行业解决方案整体市场规模预测 图表:2016-2021年建筑智能化行业市场规模及同比增速 图表:2016-2021年智能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预测 图表:2016-2021年中国建筑智能化行业市场规模预测 图表:2016-2021年建筑智能化行业市场规模及增速预测 图表:2016-2021年我国公共建筑智能化市场规模预测 图表:2016-2021年我国工业建筑智能化市场规模预测 图表:2016-2021年新建居住建筑智能化市场容量预测 图表:城市智能交通细分行业市场项目占比变化分析 图表:2011-2015年智能交通领域投资、收购一览表 图表:2016-2021年中国城市智能交通市场规模预测 图表:2016-2021年轨道交通智能化系统市场规模预测 图表:主要城市智能公交发建设情况

图表:2010-2015年中国电子警察市场规模及预测 图表:2016-2021年GPS整体市场容量预测图

图表:技术进步与领域延伸拓展了智能建筑的市场空间 图表:2011-2015年医疗行业IT投资规模 图表:医疗行业IT投资结构

图表:2011-2015年医疗行业解决方案整体市场规模 图表:2016-2021年医疗行业IT市场投资规模预测 图表:2016-2021年医疗行业解决方案整体市场规模预测 图表:2016-2021年物流行业信息化投资规模预测 图表:2016-2021年中国智能物流行业市场规模预测 图表:2016-2021年中国电力物流工程项目市场容量预测 图表:2011-2015年电力行业IT投资规模

7.东湖明珠智慧园区建设 篇七

1.1 项目研究的意义

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园区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城市园区管理和服务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智慧园区建设,整合现有服务资源,最大程度满足园区居民多样化的需求已成为园区工作的核心要求。智慧园区正在成为打造和谐社会、服务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手段。

智慧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服务民众,而中国的城市社区、园区比较集中,人口密度大,推进智慧园区建设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因此,从园区起步,采取“自下而上”的途径不失为一种可行且有效的智慧城市建设策略。同时,在园区管理与服务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智慧化手段创新社会管理,让园区居民获得方便、快捷的服务,从而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因而,本项目的研究意义与智慧园区建设的意义完全一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智慧园区建设是实现园区优化及高效管理的基础

园区管理是政府公共管理的基础,是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管理重心下移,园区成为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重要平台和基础环节,许多社会管理与服务功能(如就业、保险、救助、治安、医疗卫生等)均需要在社区、园区得到落实。因此,要完成繁重的园区管理任务,传统的管理手段显然不能满足需求,必须利用信息化手段加以实现。

(2)智慧园区建设是优质高效满足居民需求的重要手段

针对居民的不同需求,提供相应服务,是园区的基本功能,也是政府、企业和基层社区、园区组织的重要职责。要满足居民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服务需求,这就需要服务提供者采取更加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方式,而智慧园区就成为最现实、最有效的服务形式。

(3)智慧园区建设是城镇居民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有效途径

智慧园区建设关注的方向与居民个人密切相关,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把居民最关心的公共服务、物业管理、小区管理、业委会选举、园区生活、家居安防、医疗服务、园区商务等内容列为首选开发项目,以方便居民生活,体现社会公平。同时,通过园区信息平台建设,加强社会对话,消除矛盾冲突,提高居民参与能力,实现以居民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为核心的基层民主建设和社会共治。

1.2 项目研究的目标

本项目以中建三局第二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东湖明珠”项目及正处于整体规划之中的“武汉·中国知音文化产业园”为示范基地,采用产学研联合研究开发模式,在发挥各方优势的基础上,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云存储等新技术,以多源异构异质数据交换与共享为基础,以面向决策支持、面向公众服务为核心,实施与智慧园区应用相适应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力求经过我们的努力,破解有关技术难题,并把研究所形成的软硬件产品与目前已得到成熟应用的智能建设内容相融合,以“智慧明珠”、“智慧知音”工程为契机,推动和促进企业在园区建设数字化与智慧化上的战略目标,在同行业中起到示范与带动效应,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东湖明珠”小区已经申报为湖北省首个数字家庭示范园区。

本项目将以面向服务为出发点,以园区三维可视化空间信息平台为支撑,针对“基于视觉分析技术的智能感知”与“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场景监控”进行关键技术攻关。

为此,本项目研究开发的主要内容有:

(1)园区三维可视化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系统开发与应用示范。

(2)基于分布式视觉分析的智能感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

(3)基于增强现实的场景监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以下通过图1和图2之间的对比,说明本项目研究内容在智慧园区体系结构中所涉及到的技术领域。

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2.1 园区三维可视化信息服务平台

在智慧园区的管理与服务中,若仅局限于二维视频信息上的操作,用户则失去了所应有的空间感或事件发生的几何信息。如我们可以知道事件发生在哪个视频之中,但并不知道它的准确位置和周边环境,而这些额外的信息往往对了解事件发生的始末起着极大的说明作用。

另外,没有三维的地理数据以及全方位周边资源的信息,也会造成事件处理时无法快速有效地进行资源调度,且发生在不同地方的事件难以联系,最终每个从网络上所得的信息也只不过是单一的信息罢了,失去了宏观理解的能力,整个智慧园区就像断开的链条,个别地方容易成为“信息孤岛”。

因此,应用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空间数据模型的合理选择

因应用领域不同所造成功能需求上的差别,寻找一种适合于所有领域的三维空间数据模型是不现实的,即不可能研制出一个通用的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各应用领域可根据其具体的需求选择适当的数据模型,以开发出适合于自身需求的系统。

(2)空间关系的明确定义

空间分析是GIS区别于MIS的重要标志之一,要实现空间分析功能就必须明确地理信息空间关系的定义,才能较好实现空间分析功能,并使其在现实应用中发挥作用。

(3)海量数据的存储和快速处理

在三维空间信息中,无论是基于哪一种数据模型,对于不规则对象的精确表达都会遇到大数据量的存储和处理问题,除了硬件支持外,还有一个研究软件算法以提高效率,如针对不同条件的各种高效数据模型设计、并行处理算法、小波压缩算法以及在压缩状态下的直接分析处理等。

(4)信息资源的共享和集成

三维空间信息格式种类繁多,信息存储空间大,如何高效使用这些三维空间信息成为一大难题,且在进行决策管理时难以通过数据获得分析处理的结果和信息。随着三维空间数据的不断增多,长此以往,慢慢积累起来的各种三维空间信息将形成无法共享的“信息孤岛”。

(5)信息的高效率传输

三维空间信息在互联网上发布时,传输又成为另一个大的难题。互联网的带宽有限,要想发布大数据量的三维空间信息,现有三维模型无法保证快速高效的操作。如何建立高效的三维数据模型,以便客户端快速访问和下载,也是一个技术难题。

(6)可视化与分布式技术

由于数据资源的保密性,不可能将所有的三维空间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同时,由于忽视三维空间操作与分布式技术,也使得在处理海量三维空间信息的分布式存储与处理方面的研究投入严重不足,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也缺乏有效的产业化渠道,这直接影响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网络系统软件的竞争力。

(7)不断提高的应用服务

现有互联网上三维空间信息服务无法满足各行业空间信息共享的需求。同时智慧地球、智慧城市和智慧园区等概念的提出,急需整合各类空间信息资源,完善三维空间信息服务。

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亟需引入新的技术、思想和体系来构造一个分布式环境下的三维空间信息网络服务系统。

2.2 基于分布式视觉分析的智能感知

智能视频分析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现阶段无论是技术还是应用都还处于成长阶段。其原因在于人们对它的认识有限,加之某些宣传夸大了智能视频分析的作用,导致在实际应用中因受种种条件的限制而难以成功,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多数应用仍局限于一些特定的场合

如目标跟踪、越界、计数、目标丢失、物体遗留等,主要适用于某些相对固定的场景。而在针对社会层面应用中,因场景的复杂和多变性导致其可用性大打折扣。其中,以报警事件准确性为评价标准的智能监控产品也因此而暴露出应用的局限。

(2)高性能计算能力仍然是瓶颈

要满足复杂的应用环境就需要更加复杂的算法,随之带来的是巨大的计算量。目前DSP的能力有限,已经不能满足某些复杂算法的需要。

(3)市场价格相对昂贵

以传统摄像机为例,其是将大量未经分析处理的文件储存下来以备事后取证调用,存在传输速度慢、图像损失、图像延时较大、传输距离较近等弊端。因此,其模式注定了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使用。而具有智能计算概念的摄像机因其远高于传统视频设备的开发难度,使得智能化产品普遍存在较高的开发成本,这足以影响智能产品大规模的推广应用。

(4)用户需求的不确定性

目前,国内对智能视频的认识虽然较几年前有了很大提升,不过在用户对智能视频的期待与认知上仍存在一定差距。一方面用户应从根本上看清自身需求,另一方面也必须弄清楚智能视频的功能与实际应用能解决的问题。

2.3 基于混合现实的场景监控

虽然虚拟现实领域技术潜力巨大,应用前景广阔,但仍存在着许多尚未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尚未克服的技术障碍。主要概括如下:

(1)可建模、模型复杂性与模型可信性

现实世界的所有事物是否都是可以模型化的。这个问题与可计算性和模型的复杂性有关,与模型逼近现实的期望程度也有关。如,完全真实的海浪是难以建模的,但简化的概念性海浪模型是可以建立的;完全符合现实的气象模型是难以建立的,但是简化的气象模型总是可以建立的。

问题在于简化以后的模型在多大程度上是可用和可信的。因此,可建模、模型复杂性、模型简化与模型可信性的评价、度量,以及如何平衡可建模性和对模型的期望值等是需要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

(2)图像的相似性测度与图像质量评价

图像相似性是模型相似性问题的一个典型代表,是图像识别、图像检索等领域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虚拟现实中的重要问题。比较两张图像的相似性程度,或者评价一张图像的失真程度对人来说并不太难,但对计算机来说是一个至今没有解决的问题。原因之一就在于难以找到有效的图像相似性定量测度。与此相关,是否可以找到一种评价图像质量(与现实图像近似程度)的客观定量方法也是尚需解决的问题。

(3)复杂逼真虚拟环境的构造

目前针对海量数据管理的虚拟环境构造方法有数学模拟和复制现实两大类,它们各具优点和局限。随着虚拟现实应用的不断深化,对虚拟环境复杂性和逼真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解决这一问题是虚拟现实建模研究的重要任务。

复杂逼真虚拟环境拥有集中或分布存储的海量数据,这些海量数据的有效调度、检索和维护也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4)虚拟实体的物理与行为建模

虚拟实体的建模涉及几何、物理特性和行为等几个方面。对于几何建模,无论是理论、方法研究还是建模工具开发,由于起步时间较早,因此研究较多。目前物理特性建模主要集中在虚拟实体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的研究,如果要进一步提高逼真度,就必须考虑虚拟实体的材料、摩擦力、弹塑性和粘稠性等物理特性。物理特性的计算模型、高效算法以及有效的表现方式和方法是需要研究解决的三大问题。由于人类认识世界的无限性,因此可以说物理特性建模是虚拟现实领域中的一个永恒的方向。

在行为建模方面,计算机生成实体及其形成的聚合类实体是重要的研究内容。虚拟实体行为建模的核心问题是人工智能问题。虽然人工智能研究进展艰难,但是由于目前虚拟实体行为建模借鉴人工智能研究成果的程度还比较低,因此如果能将人工智能已有的研究成果创造性地应用于行为建模,无疑会有效提高虚拟实体行为的智能水平。

(5)虚拟景物和真实景物的融合

虚拟景物和真实景物的融合,包括在动、静态真实场景画面中融入虚拟景物和在虚拟环境中融入动、静态真实景物。增强现实技术的研究目标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这一方向有数据融合、模型融合等许多理论问题和虚实景物的准确三维注册、虚实景物的空间遮挡关系、虚实光照效果的融合处理等关键技术问题需要突破,一系列专门工具和支撑平台也有待开发。

(6)人机交互的沉浸感

用户对虚拟环境体验全过程中的操作、信息发布、信息获取与传递等要与在真实环境中的感觉相似。这首先与体验时的人机交互方式和设备有关。

沉浸感与虚拟环境的逼真性和实时性密切相关,这类似于算法的时间和空间效率,具有一定的对偶性,或者说两者测度的乘积在一定水平就是一个常量。这时就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对两者进行权衡。

(7)人机交互新机制

人机交互机制直接影响虚拟环境的逼真性和沉浸感,涉及人机交互方式、设备和交互信息处理等几个方面。人机交互的自然化和智能化是这一领域追求的目标。今后的发展,一是提高现有人机设备的有效性、精准性;二是增加用户交互的移动性,如借助穿戴计算机、个人数字助理与虚拟融合环境交互;三是探索基于新概念的人机交互设备,如基于全息信息的立体显示等;四是提高人机交互的智能水平,如机器的识别理解等。这项问题的突破将进一步提高人机交互的沉浸感。

(8)分布式虚拟现实的实时性与一致性

从计算机网络设施的角度来说,分布式虚拟现实有基于高速专用网络和基于互联网两类。两者的问题有所不同,但是共同的问题是分布式虚拟现实的实时性与分布是虚拟现实环境中的时间一致性、事件一致性和空间一致性。产生时间和事件一致性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网络各有的长度随机的时间延迟。这一问题能否彻底解决尚无明确答案。空间一致性问题主要是对诸如动态地形变化等空间改变的一致性维护。虽然研究者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但是仍需进一步研究、实验和分析。

(9)应用系统支持平台的开发策略

将不同领域虚拟现实系统开发和应用所需要的公共服务和不同虚拟现实系统的共性部分尽可能抽象出来,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和工具,是提高分布式虚拟现实应用系统的可重用性和开发效率的有效途径。这些平台和工具涉及虚拟现实系统开发和应用的各个阶段和生命周期,涉及不同类型的用户,种类繁多。需要选择先进的开发策略、方法和框架,研制大型开发平台,如图形平台、RTI等专用部件,如CPU、PPU等。

(10)虚拟现实系统性能和虚拟现实应用结果的评价

针对虚拟现实系统的各种性能,如逼真性、交互性、实时性,特别是虚拟现实应用的可信度等,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是推动虚拟现实应用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少,问题本身也具有难度,大多数性能难以定量描述。应当结合具体虚拟现实技术的开发,尽快开展这一方向的研究。

在开发虚拟现实应用系统的同时,也需要开展对虚拟现实系统结果的评价方法的研究,开发支持各种应用指标的评价工具。合理的应用指标与结果评价度量方法将有助于更好地开发满足需求的虚拟现实应用系统,并在系统开发早期预测和控制系统开发的过程。

3 主要研究内容

3.1 园区三维可视化信息服务平台

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表现形式,智慧园区建设日益受到重视,其中园区空间基础信息系统建设是数字化园区基础层的核心。

本项目子系统将以园区空间地理数据为支撑,三维可视化技术为手段,应用网络三维组件,构建一个基于三维园区空间地理信息的公共服务平台。同时,通过园区网络为园区管理部门及园区居民提供分布式可定制的地理信息服务。

本部分在阐述数字园区空间基础信息系统研究的理论基础上,着重论述园区空间基础信息系统的建设构想以及所涉及到的关键技术,包括园区空间数据信息库的建设、三维可视化技术以及数据共享发布等内容。

3.1.1 园区空间基础信息系统研究的理论基础

(1)园区空间基础信息

园区空间基础信息是指在一定尺度下,能完整地描述园区的地物地貌信息、管理境界信息以及它们的基本属性信息。其空间数据形式主要包括:数字线划矢量数据(DLG)、数字正射影像数据(DOM)、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栅格线划数据(DRG)。

各种数据对应的属性数据包括:属性特征信息、社会经济信息、各部门专业应用信息等。

(2)理论基础

园区空间基础信息系统研究的理论基础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空间信息模型的建立

将空间对象分为现实世界、概念世界、地理空间世界、尺度世界、项目世界、点世界、几何世界、集合世界、地理要素世界。在此基础上,结合面向对象的方法建立一个比较完备的空间信息模型。

2)空间信息的表示方法

分为集合要素的表示、空间信息的组织方式、空间信息的图层表示和平面图的图层融合。

3)空间分析理论和方法

空间分析就是利用计算机分析地图,获取和传递信息。可分为空间数据的分析和数据的空间分析,前者使用数学模型来描述和模拟空间现象和过程,后者直接从物体的空间位置、联系等方面去研究空间事物。

4)其他

还涉及到现代城市理论、优化理论、决策与对策理论、控制理论、系统科学、复杂系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等众多研究领域。

3.1.2 空间基础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及其关键技术

数字园区建设的基础理论是空间信息模型的建设、空间信息的表示方法、空间分析理论和方法。可见,数字园区建设都是以空间信息为对象。因此,研究空间信息建设的架构及其关键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1)空间信息建设的基本架构

空间信息建设的基本框架体系大体由如下三部分组成,如图3所示。

1)基本平台部分

包括园区综合信息平台、园区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通信网络支撑平台。

2)关键技术

包括政策法规与保障体系部分,是数字城市的技术支撑,主要为计算机技术、海量数据存储技术、宽带网络技术、3 S技术、对地观测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互操作技术等。

3)数字园区服务对象(用户)

主要为政府、企业、园区、公众构成各类应用系统,作为核心应用系统是数字园区发挥作用的根本。

(2)研究内容与关键技术

园区空间信息建设的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园区空间信息的获取更新与园区空间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园区基础数据管理系统的开发、园区空间信息的可视化技术与远程虚拟现实技术、园区空间信息共享应用服务平台及面向事件的园区空间信息集成调度。

围绕园区空间信息的生产、管理、应用和服务四个层面,构成了数字园区空间信息建设的基本架构。

3.1.3 园区空间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1)数据来源、数据编辑及入库

数据的种类很多,其中空间定位数据通常由城市测绘部门提供或由相应的资源管理中心提供,应确保数据质量,并保证一定的更新周期。

城市规划与建设数据通常由规划部门提供。

社会经济、生活、生态环境信息通常由统计局、房地局、环卫局、环保局、园林局、文化委员会、教委、卫生局等部门提供。

这些数据均需依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数据的组织与加工,同时应有一定的措施确保数据的正确,固定的数据提供渠道是维护数据库动态运营的基础。

由于园区公共基础空间数据库涉及海量数据,有些可能会面临频繁更新情况,如空间定位数据、地表覆盖数据等,且为基础数据,或是其他专题或统计数据的依据。因此,为确保存储于园区公共基础空间数据库中的数据质量可靠,数据的检验与验收是非常重要的。

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

1)对接收的数据产品进行检查和质量评估,确定该产品是否可以接收并进入下一道工序。主要依据的标准:数据交换格式规范,数据验收与质量评定标准。

2)数据入库过程中,首先将接收的数据产品经过转换和编辑处理,生成符合数据库设计要求的数据;然后将该数据通过“数据管理与服务”模块加入数据库中,经过建立索引等过程生成数据库体。整个入库流程同样适用于将来的数据更新。

3)在整个建库过程中,系统记录每步操作的相关信息,包括操作人员、操作时间、操作内容、操作所用机器等,形成数据检查安全日志,从而可以对整个入库过程进行有效监控。

(2)数据库建设的基本技术路线

园区空间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设需遵循开放式原则,必须具备数据监理(数据检查与质量评估)、数据管理(查询、更新、维护、安全等)、数据转换(与已有应用的衔接)、支持数据应用等基本功能。

其基本技术路线有以下几点:

1)数据库系统的开放设计

数据的在线应用和数据挖掘(决策支持模型方法)等都在于数据库系统的开放性。要做到多比例尺、多数据源的统一管理。

2)元数据和数据集的一体化管理

保持元数据和数据集的同步性,实现元数据和数据集的建立、查询、获取等连贯的功能操作。

3)保证系统的可伸缩性

建设完成后,要满足后期项目的可扩展性,以及前期项目的兼容性。并且使系统的维护和管理简单化,能够通过统一的管理工具对面向不同专题的数据集进行统一的管理。

4)高性能的数据存取和访问以及合理的数据管理策略

具备良好的空间数据结构,可高效地存储和检索数据,并建立科学合理的数据资料档案管理系统。

5)功能实现方式

采用浏览器/Web服务器/数据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B/C/S)的三级服务模式,提供统一的Internet出口。

6)其他

配套建立基于空间数据库的基础测绘和更新模式、产品标准、数据监理方案、数据编辑加工工艺流程和作业规范。数据成果满足打印出图、胶片制图、数据转出和在线数据服务的要求。逐步完善空间数据监理、质量检验与评价、数据建库与更新、数据管理和分发的整套技术标准和数据交换与共享机制。

3.1.4 园区空间信息三维可视化技术与远程虚拟现实技术

园区三维景观图以直观的三维地形、地物代替了抽象的地图符号,使地图超出了传统的凝固化、静止化的状态,进入了动态、时空变换、多维的可交互的地图时代,并为进行各种空间分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因此,在以园区三维景观、实时动态的交互虚拟现实、时空四维数据模拟园区的发展演变基础上,集成与融合园区多源异构空间信息数据资源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本系统平台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

(1)4D (DEM、DOM、DLG、DRG)数据集成的园区场景数据采集;

园区大数据量三维地形模型、三维建筑模型以及三维地物模型;

(2)海量多维信息数据的集成与融合可视化管理模型及动态可视化技术;

(3)基于园区总体规划的三维仿真与浏览查询技术;

(4)与视点相关的多层次多分辨率的地形地貌和人工景物的真实感显示技术;

(5)虚拟园区系统网络结构模型以及海量数据的网络服务模型和模式;

(6)面向事件的数字的园区三维可视化技术。

3.1.5 园区空间信息共享应用平台

园区空间数据发布、信息共享技术和机制、数据共享技术是建立园区基础空间数据设施的必然结果。园区中各部门,包括政府、企业、个人等都可能需要使用基础空间数据库中的数据。因此,需要建立一个数据共享平台来实现园区空间数据的发布。

园区空间数据共享的关键是建立一个信息共享与管理的平台,各部门既可通过数据平台请求所需的数据,也可以向数据平台发布自己的最新数据或者是部门数据,信息共享与管理的平台由园区信息中心统一管理。

3.1.6 系统平台功能与特点

(1)园区信息网格化管理

对园区信息进行录入,录入内容包括园区简介、人口、企事业单位数量、党小组数量、重点人口等。

园区人口信息管理以网格化园区为单位,集户籍信息、计生信息、医疗信息、救助信息、福利信息于一体。

(2)公共设施管理

公共设施信息管理是对园区内的各种公共设施(如下水道井盖、照明设备、消防栓等)通过管理人员录入,系统予以统计、登记、报备、损坏维修记录,并在平台中直观地展现出来。

(3)业务管理

平台架构以园区居民为主体,以各种服务为逻辑,充分整合现有或将有的各种资源,围绕政务延伸、智能物业、智能家居、生活服务、文化教育、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等应用,为园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4)园区监控

在三维地图上直观展示视频的拍摄范围,直观地查看园区内视频没有覆盖的区域、视频重叠的区域。通过三维地图上显示所有园区监控视频所在的位置,并通过后台管理系统实现视频维护。

系统还可以提供衣食住行等生活查询服务,通过生活黄页分类搜索,选择所需要的生活服务类型点击,即可选择所需要的商家等。

园区应用服务共享平台总体框架如图4所示。

3.2 基于分布式视觉分析的智能感知

基于视觉分析的智能感知关键技术主要包括:面向场景内容的分布式视觉分析计算、面向多尺度信息感知的多摄像机优化布局模型研究、多摄像机感知信息的融合技术、基于视觉信息上下文的多场景关联。

3.2.1 面向场景内容的分布式视觉分析计算

以分布式视觉分析技术实现智能感知的目标是要营造“园区环境智能化”和“园区服务人性化”的智慧环境,这种环境既是一个基于感知网络的智能物理空间,也是一个人机交互的复杂计算系统。其中不仅需要智能感知技术来支持环境与计算系统的集成以体现计算的分布性、普适性和透明性,还需要利用环境及上下文感知、信息融合等技术来支持环境对感知的响应,还应从体验角度提升居民与环境间的融合度,让园区居民获取环境所提供的计算功能和服务。

概括起来,智慧环境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使正常行为变得方便;自动获取和动态保存所发生的行为和事件数据;对触发事件和特殊事件做出响应;适应各种动态变化。

显然,要实现如此智慧化的环境需要各种形式的感知系统,并且所有感知设备、处理器和通讯设备应隐藏在底层结构中以支持参与者自然和灵活的交流。

与其他感知设备相比,视觉感知设备(如摄像机)具有覆盖范围大、信息丰富、精确度高,对环境和用户透明且非侵入等优势,视觉信息在准确而有效地表示智能空间中的动态或静态状态和行为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利用分布于园区中的摄像机组构建视觉感知网络基础上,运用模拟人类视觉感知能力的视觉计算技术实现对复杂环境中信息的获取、理解和响应,并进而协调其与环境间的交互关系是本项目子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

3.2.2 面向多尺度信息感知的多摄像机优化布局模型研究

传感器网络主要有“布尔传感”和“概率传感”两种基本模型,但在基于视觉的感知网络中可能会存在多种类型的传感器节点,这些不同类型节点的传感模型不尽相同。

多媒体传感设备类型的多样性和传感模型的异构性,主要体现在视频节点的方向性传感和其他节点的全向性传感之间的差异上,即多媒体传感设备对环境的感知受视角限制具有方向性,也就是说节点的感知范围是一个以节点为圆心,半径为其感知距离,且与视角相关的扇形区域。同时,为了使视觉感知网络能较好地完成信息获取任务,就必须保证视觉传感器节点的部署能够有效覆盖被监测的区域或目标,目前研究较多的传统覆盖方法有网格覆盖、冗余覆盖、圆周覆盖、连通性覆盖、最坏与最佳情况覆盖等。不过,众多类型的视觉传感器节点共存于网络中,使得对视觉感知网络中多摄像机优化布局的研究更有意义。

智慧化应用要求所部署的摄像机能覆盖整个园区环境,并且能选择、触发和控制合适的摄像机在恰当的时间从特定地点获取满足多层次行为和事件分析所需的多尺度信息的要求。也就是说,面向多尺度信息感知的多摄像机部署必须同时满足响应时间、空间位置、视频内容分析(对象整体或局部信息)等要求,使得获取目标信息最大化并避免不必要或无效率的控制和计算。

因此,如何在特定的感知阶段以最小的代价来选择和确定一组最有用的信息源,是视觉感知网络中多摄像机优化部署的重要问题,也是本项目子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

3.2.3 多摄像机感知信息的融合技术

由于单摄像机的视野域有限,因此在实际的目标跟踪系统中,更多采用多摄像机系统。多摄像机的使用有利于解决遮挡、场景混乱、环境光照突变情况下的运动目标跟踪等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难题,包括多摄像机之间的目标匹配、摄像机协作、摄像机之间的自动切换和数据融合等。

多线索数据融合是改善视觉计算性能的重要手段,在图像分析、机器视觉、视觉人机交互和视觉信息检索等领域已有大量的研究和应用。如:遥感图像分析中的图像融合、静态对象识别中的多特征融合、视觉信息检索中的视觉语义融合等。

多线索数据融合也是视频监控中的重要课题,借助于诸如卡尔曼滤波、人工神经网络、动态贝叶斯模型及隐马尔可夫模型等技术,针对外观、区域、轮廓和运动等线索及其组合的检测与跟踪已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

不过,上述这些研究的主要目标在于融合同一感知源中的多种线索来提高检测和跟踪算法对场景、视角、光照和噪音等因素影响的鲁棒性。如:融合颜色、纹理和运动等多种特征信息可增强混乱环境中物体检测效果和追踪性能。

智慧化应用需要能有效解释来自环境中不同模态和模糊性传感器的大量信息,需要能根据多尺度视觉感知所获取的信息量和所要求的细节层次进行多层次信息实时抽取和融合,并在合适的细节层次上实时对感知数据的时间状态和时间尺度进行分析。

因此,视觉感知网络中的多线索融合不仅应使检测和跟踪算法具有对环境、对象及噪声等变化影响的鲁棒性,更重要的是对来自多摄像机的信息在内容度量(整体和局部)和时间尺度上进行关联,需要在联合特征空间中按照上下文依赖模型进行表示和融合,以提高其对动态视觉内容特征表达(时间进化)的敏感性。

最直接的解决办法是利用立体视觉方法来建立三维场景模型,以实现多摄像机感知信息的融合。视觉感知网络需要使用多个摄像机以联合、主从和竞争等工作方式来完全覆盖关注的场景并获得可接受的分辨率。不过,三维场景模型建立的过程相对比较复杂,且真实场景通常是动态且随时间而变化的,尤其需要处理遮挡等情况下的不同时刻的场景与对象间的对应关系。

因此,如何系统而有效地表示和融合来自多摄像机的感知信息,并进而对场景时间变化和场景中的对象(整体和局部对象)建模与融合,是本项目子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

3.2.4 基于视觉信息上下文的多场景关联

视觉分析应用中,如何对所获取的海量图像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快速检索与合理组织,是一项非常重要且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通过对视觉上下文的分析来研究图像及其特征的内在联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当前,基于局部视觉特征的上下文分析与处理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低层特征和高层概念之间语义鸿沟的存在,视觉上下文分析依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

当前,主流的目标检测与识别方法大多是基于局部特征的,但此类方法在图像质量比较差的情况下存在不确定性或歧义性,且视觉搜索效率比较低,而利用上下文信息正适合消除不确定性或歧义性以及减少处理时间的有利作用。因此,基于上下文信息正好适合解决基于局部特征方法的问题。

将通过多摄像机所采集的视觉信息,根据局部特征,探索其不同的上下文关系,结合图像重排序、典型图像选择、部分拷贝图像检索等策略,建立起不同场景间的关联,以实现特定的应用需求,是本项目子系统研究和攻关的主要目标。

3.3 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场景监控

增强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一种对真实场景信息和虚拟场景信息进行无缝集成的新技术,基于视频的AR应用成本较低且便于在不同环境中使用,因而近年来发展较快。

在基于视频的AR应用中,如何精确跟踪视频对象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增强现实虚实融合的关键之一是精确注册虚拟物体,即需要将虚拟物体跟踪注册在一个真实的视频对象上。

视频对象跟踪一直是计算机视觉的关键,如果一个视频序列的每幅关键帧图像都重复同样的跟踪算法,那么计算量将十分巨大。对于运动对象的跟踪问题,现有的视频运动跟踪算法包括基于视频运动对象区域灰度等特征的跟踪算法、基于轮廓特征的跟踪算法、基于运动估计的跟踪算法和基于视觉学习的跟踪算法等。

本项目子系统拟构建园区的三维虚拟场景模型,通过分布式增强现实技术将园区三维虚拟场景与真实目标(如人、车、物等)的融合,建立一种高度融洽的人机关系,通过三维虚拟场景与目标信息的实时交互关系,构建具有机器智能与现场真实感相结合的可视化环境,以增强用户对真实场景的感知能力,进而实现对被监控目标在三维虚拟场景下的跟踪和监控。

8.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中面临的难题 篇八

从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可得,民众反映的前三个问题都涉及政府管理层面,选择这些问题的民众都占了半数以上,后两个问题则都是技术层面的问题,选择这些问题的民众占比都在一半以下,这也反映出优化政府管理是推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

缺乏整体规划,存在重复建设、盲目建设

智慧城市对政府而言是一个新课题,涉及到方方面面很多因素,所以它在规划、建设和管理上都特别强调系统性,这就需要政府首先进行系统、全面和科学的规划。然而目前一些城市对智慧城市建设热情虽然很高,但在没有明确自身智慧城市定位和目标、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不牢、技术应用准备不足、保障条件不配套、没有建立执行层面的组织保障、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措施的前提下就开始实施一些项目,导致重复建设、盲目建设情况的发生。

缺乏有效的商业模式,未能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

智慧城市的建设、运营和管理是一个长期项目,涉及基础设施、管理和服务体系等方方面面。一些城市虽然希望能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但是未能建立科学的模式,未能明确各参与方权责利的关系。一些企业虽然有意愿参与城市建设,但碍于缺乏合适的合作模式,在与政府合作上持观望态度,担心有变数,投资难以收回等。

目前一些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上未能充分调动市场力量,虽然通过大笔资金投入,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比较先进的硬软件系统,但这只是搭起了智慧城市的“壳”,还缺少智慧城市的“核”。智慧城市的“核”是统筹建设、运营和管理的长效机制。智慧城市的前期建设和后期运营都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而充分调动市场的热情需要建立有效的商业模式,让各参与方获得可观收益。一些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不能建立有效的商业模式,不能实现项目自身造血和发挥产业带动作用。在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后,就难以充分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力量参与不足,而政府财政压力巨大难以持续投入,进而致使一些智慧城市项目未能持久进行。

城市运营管理效率有待提高

智慧城市要解决民众在城市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城市生活变得更便捷、舒适和安全,这不仅需要运用先进技术,还需要科学高效的运营管理。一些城市只是将智慧城市片面理解为对各种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没有意识到要大幅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目前国内一些地方的“城市病”比较严重,其主要原因并不是缺少先进技术,而是城市管理水平跟不上。例如,目前一些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偏低、建设用地开发比较粗放,其主要原因是政府对土地资源不能做到集约利用和高效配置,脱离城市实际需要去建设新城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主要是管理上的原因,而不是因为缺少先进技术。

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遍应用,企业对消费者的服务开始朝精细化、个性化、便捷化、快速高效等方向发展。普通民众对服务水准的要求越来越高。服务民众是政府的重要职能,政府只有大幅改进管理方式和运营效率,才能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各政府部门和行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不足

信息化是智慧城市的基础,而信息共享则是信息化的前提。目前一些城市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域间的信息相互隔离,这一方面受制于技术障碍,但从更深层面来讲是受制于机制上的弊端。出于各部门、行业自身利益的考虑,未能实现充分的数据融合和信息共享。这就导致了一种情况的发生,一些城市的信息化建设是分散在各个部门、各个行业板块上的信息化建设,尽管各个板块自身实现了信息化,但它们彼此相互孤立,这与智慧城市的大数据要求相差甚远。例如,公安、城管和交通部门都有各自的视频监控系统,其中一个部门需要使用其他部门的视频资料时还需要走申请流程,耗时耗力,制约了对一些问题的处理速度。分散的信息在融合、关联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另外,各部门各自建设自己的信息系统,有可能会导致重复建设、数据的重复录入和处理,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信息共享不足也是导致一些地方政府服务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影响了政府对社会的精细化管理,制约了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

相关技术应用和基础设施尚不够成熟和完善

目前我国在智慧城市方面的技术实力还不够强,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在技术应用和基础设施搭建上对海外企业依赖度比较高。物联网是智慧城市技术架构的重要基础,传感器和射频识别技术是关键。而我国在高端传感器制造,超高频、微波射频识别芯片制造方面的技术实力不强。我国传感器在高精度、高敏感分析、成分分析和特殊应用等方面的性能不高,虽能满足中低档传感器市场的需求,但中高档传感器还依赖进口。此外,我国在高端芯片、基础软件等方面的核心技术还不够成熟,离建设智慧城市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就技术研发方面的能力而言,我国在基础技术研发、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方面的能力还不强,这也制约了技术发展的速度。

一些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未能紧密匹配社会公众实际需求

建设智慧城市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市民的实际需求,技术只是手段。然而一些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却舍本逐末,重技术,而轻需求,一些项目的建设陷入了为技术而技术的窠臼。一些城市只是引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当下最流行的信息基础设备,以技术的先进性来突出智慧城市建设成效,而未评估这些技术能否有效解决民众当下最迫切的需求。这就造成一些城市多了很多先进技术,但民众遇到的问题仍不见少。技术应用与民众实际需求脱节,并未有效提升城市整体服务质量。一些技术开发厂商在新技术研发上会过于追求技术本身的先进性,而忽视了民众是否真的需要、能否有效解决民众城市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未掌握智慧城市核心信息技术,存在网络安全隐患

智慧城市的一大特征就是让信息化、网络化渗透到市政管理、公共生活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在创造便利的同时,也大大拓展了网络安全隐患所可能侵袭的范围。随着泛在网络的发展,政务、交通、能源、金融、医疗、教育、通信等各领域都将实现互联互通,这些都将成为网络攻击的显著目标,一旦遭遇攻击,为不法分子所操控,不仅会造成信息泄密,还会造成城市生活上的混乱和瘫痪,带来重大经济损失,甚至会危及人身安全。例如,如果一个城市的交通灯系统充分实现了智能化、网络化,那么一旦为不法分子所控制,那么交通指挥将陷入一片混乱。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初期,政府和民众在网络安全保护意识和能力上如果不能适配城市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大网络安全隐患。可以说,缺乏网络安全保障的智慧城市是悬在政府和民众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令人担忧的是,我国在智慧城市方面的一些核心技术和解决方案还不能做到自主可控,这会带来网络安全隐患。

民众对智慧城市的了解和认识不足

智慧城市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民众,智慧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也要充分吸纳广大民众的智慧。民众积极有效参与智慧城市的前提是了解智慧城市。目前一些城市虽然在积极建设智慧城市,出台了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紧锣密鼓地启动相关项目建设,但广大民众对智慧城市的了解还不够。智慧城市和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让民众充分了解智慧城市,才能积极支持智慧城市建设,提出意见,贡献智慧,智慧城市建设才更有可能取得成功、落到实处。

从计算机世界研究院的调查结果来看,普通民众对智慧城市的了解程度还不够。对智慧城市表示“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民众分别仅占2.31%和7.69%,对智慧城市“一般了解”的民众占25.38%,“不大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的民众则各占40.0%和24.62%。平均每四个民众中就有一人对智慧城市完全不了解。

“因为每个城市在地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都是独一无二的,联合国人居署并不主张将某个城市的发展模式套用于另一城市。”

——联合国副秘书长、人居署执行主任霍安·克洛斯

城市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要素的汇集,更是市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人力资本培养环境的改善。

上一篇:如何做好企业的教育培训工作下一篇:概念性策划和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