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教育思想摘录

2024-07-15

魏书生教育思想摘录(精选10篇)

1.魏书生教育思想摘录 篇一

魏书生教育思想有感

———对待后进生的方法

当老师,最头疼的可能就是班上的后进生了。作为全国优秀教师、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眼里的后进生是个什么样子?

魏书生认为,人都是有差别的,遗传、后天环境、家庭条件、性格等等,都会造成人的差异。作为老师,要承认并允许学生之间有差异,要看到他们的优点,激发出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学习成绩靠后的学生慢慢地进步。

在盘锦实验中学当校长时,他把一个全年级成绩最差的学生要到了班里。进班第一件事,魏书生让他自己找优点,这个男生说,我没有优点。魏书生说:“不可能,我已经发现了两个优点!”后进生对批评往往能非常镇静地对付,一听说自己又优点,居然脸红了。

这个学生语文考试只得了8分,这要是搁在别的老师身上惟恐避之不及,可是魏书生居然夸他:“你一上课不听讲,二不写作业,三又不看书,还能得8分,这是天赋啊!”魏书生就是这样换个角度看学生,把他们积极的、乐观的一面调动起来。有了这样一席话,原来惨不忍睹的卷子看着也顺眼起来了,魏书生又帮他分析每道大题还有哪些潜力可挖?生字填空、文学常识、作文……结果,这个学生最后又找出了一二十分的“可发展空间”!下一次考试,考了58分,慢慢地,及格了。

在魏书生的眼里,后进生的意思就是“后来进步的学生”,老师要有耐心,有爱心,有信心。

曾几何时我们为自己的爱而感动,学生却无动于衷,我们愤懑,我们委屈,却不知道我们的爱错失了方向。智慧源于真爱,真爱触动心灵,爱的力量很伟大。魏书生的教育观让我懂得了身为班主任的妙处、用处,坚定了我走一条既轻松又快乐的教育之路的决心。

通过学习魏书生老师的教育理念,我深切的体会到,教师的眼中没有不一样的学生,只有个性不同的学生。如何引导学生向着一个目标前进,是教师的职责。我们要努力拼搏,努力去学习,钻研自己的技术能力,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金祥权

2009年7月13日 初中语文活动课的探索

金祥权

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一、语文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

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从教育学看,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实践。当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多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行动的结果。学生学到的知识要转化为技能,没有在一定实际活动中反复练习和运用,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当然,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在语文活动课的试验和研究中,我们就感到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1是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暄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

2是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决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3是必须使语文活动既生动活泼,又切实有效。语文活动课无疑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形式喜闻乐见,学得轻松愉快,但决不能因此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而忽略切实有效地指导形式进行扎实的语文学习,热闹有余,实效不足。活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使活动课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关 注 每 一 位 学 生

金祥权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作学科体系的传声筒。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而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心声》就是一篇充分体现上述新课程新理念的文章,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名叫李京京的男生,因为有着和课文《凡卡》中的主人公相似的情感,他特别想在程老师的公开课上朗读一段课文,并在课前主动向程老师提出。但因他嗓子沙哑,老师怕影响公开课的效果,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李京京没有放弃,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了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的机会,他情真意切的朗读,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基于此,文章的主题可以概括为:通过写李京京渴望朗读课文、倾诉思念之情,却遭拒绝,最后勇于争取、表达心声的故事,告诉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美好的愿望遭到他人拒绝或嘲讽时,不要灰心沮丧,更不要轻言放弃,而是要执著追求,用努力为自己争取成功的机会。《心声》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一个实话实说。在你的人生历程中,肯定有一些事曾触动过你的心弦。今天,老师就为同学们提供一次一吐为快的机会。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生1:我觉得,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热爱自己的父母。小时候,父母对我是精心呵护,给我做好吃的,记得那一次,我生病了,父母一夜未眠,第二天,又陪我去医院,直到我的病好了他们才放心。从那时起,我知道了什么是感恩。

生2:现在,我觉得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和谐,有许多同学比较自私,不愿帮助别人,老是想着自己,记得有一次,有一道题我不会做,我问过很多同学,他们中有学习好的,也有学习差的,但没有一个人告诉我如何去做。

生3:自从上学以来,我觉得家长与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他们不理解我们,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为我们安排一切。

生4:个别老师上课的时候,经常提问,但是他们提问的对象却是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而那些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却经常成为老师遗忘的角落。我认为老师的这种做法有些不妥。老师应该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师:刚才我们有四位同学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板书课题)。我想告诉第一位同学,“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趁我们年轻,趁我们的父母还健在,请善待我们的父母。我想告诉第二位同学,把同学当朋友,多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或许情况就会得到改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我也希望同学之间能够互相团结,记住,“给别人一缕阳光,自己就可能得到一轮太阳。” 我想告诉第三位同学,“可怜天下父母心”,多做换位思考,你就会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我想告诉第四位同学,你很有爱心,乐于助人。大胆的说出来或者给这位老师写封信,这位老师可能就会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毕竟教学相长。

师:同学们,其实,当我们遭遇不平时,我们不应怨天尤人。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今天这堂课,我真心希望,我能做同学们的朋友;我更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毛遂自荐,积极发言。

二、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心声》一课。读中注意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生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师:阅读结束了,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在心中油然而生? 生1:我特别同情李京京同学的生活处境,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生2:我特别敬佩李京京同学。我觉得他很有自信。尤其当自己的愿望遭到别人拒绝的时候,他总努力为自己创造机会。最后他成功了。

生3:我觉得文中程老师的做法不对。他不应该有偏见,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优秀的。

生4:老师,“心声”这个题目是不是一语双关啊?我觉的这不仅仅是李京京的心声,更是普天之下学生共同的心声。

生5:我特别讨厌像程老师这样的人!

生6:“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认为,李京京固然值得我们同情,但是程老师所做的这一切也是为了学校的荣誉,他们两个人都很好。

生7:课文中有一个人物叫赵小桢的学生,他虽然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但在我的心中他却是一个没有勇气缺乏自信的人。

生8:通过读这篇课文,我想对所有的老师说一句话,那就是对所有的学生都要一视同仁,不能把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三、理解探究

师: 刚才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感受很深。尤其是最后一位同学的发言让我仿佛看到了我们每一位同学的那颗渴望关爱、渴求平等的心,其实老师也有过许多失误,也曾经遗忘过学习暂时落后的同学,但今天听了同学们的发言之后,我决心改正,争取做一个公正无私的老师。

师:同学们,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标题“心声”呢?

生1:我觉得这是李京京同学的心声。他特别思念住在乡下的爷爷,想早日见到爷爷。他渴望亲情。生2:我觉得这是像李京京同学一样不被老师重视的学生的心声。他们渴求得到老师的关怀和帮助。

生3:我觉得这是作者的心声。他写这篇文章旨在告诉我们读者,我们要像李京京一样,面对冷漠,面对挫折,要自我肯定,永不言弃。

生4:我觉得这是教育专家的心声。教育本是一块净土,不容弄虚作假。他们呼唤教育要返璞归真。

四、教师小结(略)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在一种心理感到很安全,思想很自由、很宽松,乐意进取、乐意参与,情绪很高亢的状态下进行。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就意味着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就是说,学习方式转变首先要考察的内容,就是课堂的教育氛围、环境:学生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习的?教师会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情景,设计什么样的课堂氛围?

进一步来说,新课程课堂该有什么样的教育氛围?学生要什么样的学习状态?我觉得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学生要自由。我们要求课堂要有规范,要有纪律,但是课堂规范和课堂纪律最核心的实质与理念就就是自由,所谓自由就是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心理,放飞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无拘无束,这是最基本的东西。

第二,要有宽松的氛围。所谓宽松,我想就是允许学生说错话,说真话,把它自己的经验、最个性化的东西充分表达了出来。日本的一所小学流行一种这样的理念,他们认为“教室就是让孩子出差错的地方”。在日本,离开了学校你就不能犯错误,但是学生在学校是允许犯错误的。我个人的理解,犯错误就是让学生打开心窗,把他心里想到的、碰到的经验和体会充分地表露出来,一时我们的教学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理。我们的课程,如果不能够将孩子的经验、孩子的认识真正整合起来,那么孩子的经验就无法完成再构,形成新的体验,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

第三,就是民主。课程就是教师帮助学生经历、体验转变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同事、伙伴、协作者的关系,像这节课上,我写错了一个字,学生立即给我主动的指了出来,这点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平时的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那是一种感情非常融洽的同事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它已经成为习惯,再这样既宽松、自由又很民主、感情很融洽的氛围之下,学生才敢于指出老师的过错,这也正说明了学生处于一种很有安全感的心理状态之中。我们的课堂就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学生敢想、敢说,愿意想、愿意说。只有这样的状态下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转变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习方法的转变。

学习方法转变的关键是提升学生学习的本质,解决的是怎么学的问题。比如说朗读,可以有学生自由读,教师领读,全班齐读;还有对课文的分析,怎么理解等等。像教读《心声》这篇文章,主要通过“阅读——解读——拓展”几个环节,第一是理解性的读,把课文读懂了;第二是探究,把课文中有可争论的东西挖掘出来进行探究,因此需要设计有思考深度的问题,但又不能过多,防止出现“蜻蜓点水”,分析布头,加讲解不透的问题。因为此前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是理解性的,学生的整体感知大都一样,现在学生就要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个性化的理解,这正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思考进行解读。当然这节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说文章中李京京现象透视出来的有关教育的深层问题。

但不管怎样,新课堂教学一定要秉承新课程理念中一切以发展为本的精神,一切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是说教学的所有任务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愿我们教师能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魏书生教育思想摘录 篇二

一、“六步课堂教学法”

“六步课堂教学法”体现了魏书生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的六个环节上, 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规律。

(一) “六步课堂教学法”的内涵

1.定向:确定这节课的学习重点。

2.自学:重点被确定下来之后, 方向也随之明确, 学生学习能力就得到了提高。

3.讨论:经过学生自由讨论, 剩下的少数不能解决的问题, 可以记录下来, 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来共同研究。

4.答疑:此时着重发挥教师的作用。

5.自测:自我测验, 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测验方式。可以自由出题, 并互相答题;可以邀请一名同学出题, 大家解答;可以每组出一道题, 其余组抢答;可以教师出题并限定时间, 全班同学竞技答题, 或给出三四分钟答题完毕后, 同学间立即用红笔进行评卷, 对于错的地方要用红笔写出正确答案, 这样回答完题目之后需要将红色标注的内容再用蓝色的笔认真做一遍, 之后再次用红笔进行二次评卷。这样的检测程序过后, 学生们既明确了自己本节课还有哪些知识点无法掌握, 又可以明确在经过努力学习后自身又有了哪些进步, 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6.自结:学生回忆总结在本节课中, 学习重点是什么, 学习过程分为几个主要环节, 自身对于知识掌握的情况如何。如此做法, 对学生学习新知识进而掌握新知识最终达到巩固新知识大有益处。

魏书生的这六个环节既是各自独立的又是互相联系的, 既有相对的稳定性, 又有随机的灵活性。六步教学法与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原理不谋而合。在这种课堂教学结构中, 第一步建立信息, 然后第二、三、四步处理信息, 最后第五、六步反馈信息。六步教学法是一个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视学生为主人, 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线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二) 六步教学法的独特之处

六步教学法中的“定向”, 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商量后得出的, 因为有学生的亲自制定和讨论, 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定向也是六步教学法的灵魂所在, 它的功效在于强化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真正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其余的五个步骤都是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开来的。在魏书生的课堂上, 没有一个学不好的学生, 也没有一个教不好的学生, 更没有一个差生, 他能完全调动全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答疑环节中,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分组讨论回答, 这锻炼了学生语文能力中的听、说、读、写能力。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引导地位, 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的目标, 找准学生思维的航向。一般学校的测试都是由教师出题学生作答, 而魏书生反其道而行, 让学生自己出题测试, 全班同学认真作答。学生要想出考试题, 就必须理清教材, 掌握学习内容, 这也是鼓励学生深入学习的有效手段。

二、魏书生教育思想的精髓

从“六步课堂教学法”的具体实践中, 我们看到了魏书生教育思想的精髓:“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人的本性出发, 大道自然的文化传统;“把校园变成乐园”的教育主张;还学于生的教学思想, 这些教育思想对于解决我国现代教育面临的问题具有可借鉴的意义。

(一) “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正如魏书生所说:“以育人为本, 书就教好了。”“育人为本”是人生的定向, 是教师的价值追求, 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内在品质。孔子曾说过:“其身正, 不令则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在魏书生的教学中, 凡是他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 他样样都要先于学生做到, 这是值得广大教师借鉴和学习的。

魏书生每天都有长跑和做仰卧起坐的习惯, 在教室里他常和学生们一起做, 既是比赛, 又是鼓励, 不仅磨练了学生的毅力, 更加注重了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他要求学生写日记, 自己每天也会记日记, 对当天发生的事情做详细记录, 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深刻反思形成总结并出版成书。魏书生正是在与学生们的共同生活中, 共同进步, 做到了我们常说的教学相长。

对于教师而言, 教书育人魅力至关重要, 一名优秀的教师必然是一位人格魅力十分巨大的老师, 他的一言一行都会给予学生深深的影响和鼓励, 对于学生的人格形成和培养有积极作用, 这是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的内在品质要求。魏书生也说:“我总想, 抓住了育人这一关键, 再去教语文, 新办法、旧办法、土办法、洋办法, 都能改造成好办法。”我们育人, 应该培育具有爱心的人, 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培育具有科学内涵的人, 培育认真踏实肯干的人。

(二) 将学生的本性呼唤出来

魏书生的教育思想继承了中华传统的教育理念, 顺应人的本性。欧阳修曾说:“教学之法, 本与人性。”从魏书生的“六步课堂教学法”, 我们可以看出, 魏书生希望将学生的本性呼唤出来, 是对学生的一种理解, 一种关爱, 一种培养和造就。通过这种课堂教学, 对学生如实的观察、思考、理解、以期达到真正解放学生的目的。以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为目标, 应该是尊重学生、关注学生、思考学生, 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而且完善了学生的人格, 发展了学生的情感。在这种平等互助的教学环境中, 学生没有了思想包袱, 在畅所欲言中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 焕发出学生的青春和活力。教师不断创造出有生命力的教学风格。

(三) 快乐学习的教学思想

魏书生的教育思想继承了孔子快乐学习的思想, 发展了陶行知的“把校园变成乐园”的主张。魏书生的教育思想贯彻了快乐学习的教学思想。魏书生在《语文教学探索》 中概括有关激发学生自学兴趣的经验———“课堂激发学生兴趣十法”:教师要认真组织教学, 精心地设计导语, 创造性地设计板书, 教师个人要严格注意教态, 适当地注意教学语言变化, 注意巧妙地引导学生想象, 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 或者请学生猜测教师, 恰当地用一点班级用语, 请学生说读写。启示主要有:不能忽视“情”的培养, 兴趣培养是一个工程, 学生自学语文的兴趣, 不能仅仅满足于激发阶段, 教师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作为快乐学习的引导者, 魏书生本身更是一位语言幽默的艺术大师, 他的言行举止时时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一堂课, 有的教师讲的沉闷乏味, 有的教师讲的激情四射, 学生听得酣畅尽致, 效果的不同在于讲课的教师自身素养不同。魏书生老师自身幽默风趣且语言丰富, 课堂上的随机应变能力较强, 快乐学习才能得以实施。例如:他会在上课之前让学生集体大合唱、请同学进行即兴3分钟的演讲、设计新颖风趣的导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有趣的姿态手势表情等肢体语言、创设情境加深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人只有面对感兴趣的事情时, 他的才能才会充分发挥出来。经过魏书生的引导,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活跃状态, 对于他们发展思维、记忆、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都有促进作用。

(四) 还学于生的教学思想

学习过程其本质是自学的过程, 是学习者自身不断成长和完善的途径, 需要学习者自身的参与。学习应融入到学生的自然生活中, 就像呼吸吃饭一样自然, 主动学习, 自觉学习, 找到适合自身的方法学习。魏书生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天人合一, 大道自然。”魏书生对天人合一的解释为:“中外杰出的教育家都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实现天人合一, 即主观世界全面地正确地反映广阔的客观世界。人达到这一境界, 就真正地获得了思想解放, 真正掌握了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法, 就获得了最大限度的自由, 正如马克思所说, 实现了从自在的人向自为的人的飞跃。”在课堂上, 魏书生和他的学生们都实现了角色的转换, 轻松自在, 学生自觉学习, 教师引导调控并与学生共同商量他们的所需, 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

三、魏书生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魏书生教育思想把育人作为首要任务,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育, 确立民主原则和服务意识, 反映了现代教学论的实用价值。

(一) 把育人作为首要任务,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 魏书生认为应把育人排在首位, 育人正是成为人师的本质要求, 魏书生为我们诠释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标准。他认为:“教书只是手段, 育人才是目的。”育人就是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有深刻的影响和教育,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其一, 为学生树立为祖国建设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理想有多大, 人就会走多远, 没有远大的理想, 人的前进动力就会不足。要引导学生把学习目标放长远, 引导他们关注世界, 关注未来的变化。

其二, 在学生的性格培养方面, 要多注意培养积极向上的性格, 开朗的心情, 遇事豁达乐观, 不易产生悲观情绪或者挫败感。

其三, 多将正能量带给学生, 学生虽然没有步入社会, 但是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学会社交, 参与积极的社交活动, 在活动中学会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基础。要让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时刻保持自信, 对待同学要互相尊重, 多求理解和沟通, 与人为善, 珍爱生活。

其四, 要培养学生面对挫折的勇气和长期坚持的毅力, 人生不可能事事都一帆风顺, 只有勇于面对, 在挫折面前才不会倒下, 有了毅力才会持之以恒地不断克服困难, 在人生路上扬帆远行。

(二) 学会自学, 培育学生的创造力

魏书生的民主教学观认为, 教学就是教会学生拥有自学的能力, 他从教书的第一天起就着手进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研究, 经过总结得出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是要依靠民主和科学。魏书生在他的语文教学课堂实践中, 对语文教学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进行深入发展。他在总结经验时说道:“我觉得, 民主化、科学化像语文教学的两翼, 它能载着我们从必然王国逐渐飞向自由王国。”

(三) 确立民主原则和服务意识

3.魏书生教育思想摘录 篇三

一、科学地借鉴“三段六步”教学模式,贯彻民主与科学教育的思想

魏书生创建的“三段六步”(定向自学、释疑探究、互测自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先进的教学观念,即教学中的民主与科学。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科学地借鉴了魏书生创建的“三段六步”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自学阶段——导学阶段——测评阶段。自学阶段:指课前预习和课上自学,学生按照教学目标和自学指导,快速阅读教材和尝试答题,并初步消化、理解、梳理知识。教师巡视,掌握“学情”。导学阶段:针对学生自学遇到的障碍、暴露的问题,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启发学生思维,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进行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提出不同见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测评阶段:围绕教学目标,布置不同层次的练习和作业,组织学生当堂互测自评、自结,用以巩固知识,形成能力。

二、把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体现民主与科学教育的思想

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安排好操作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我“搭台”,学生“唱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万能的,它还应与其他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特别是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合作效应。因为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索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因此,在教学中,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例如:我在教学《9加几》时,当“还有多少盒饮料?”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去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先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举起了一双双小手,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我说:孩子们,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学生想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点数法、接数法、凑十法……我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组织一些竞赛,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也可以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相互关爱的真挚情感。更重要的是,通过评比,小组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就有了同学的帮助,成绩将会逐步得到提高。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有利于强化他们合作学习的意识,从而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团体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从表面上看,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压缩”了教师的空间,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大的责任。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去干其他事情,而是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耐心地向学生说明;小组讨论的声音过大时,教师可以抽取小组中的一人做噪音监督员;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安排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学过的这几种形状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接近,学生讨论得异常激烈。我也来到他们中间倾听。发现有几个小组在说到讲台桌上那个墨水盒时,都发生了争论,有的认为那是正方体的,有的则认为那是长方体的。我特意观察了一下那个墨水盒,原来,墨水盒的正面是正方形,侧面则是一个长方形,严格来讲它应是长方体。这个争论的出现,说明还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不能正确区别正方体和长方体。于是我立即决定将原定的下一个有趣的游戏环节取消,改为再一次深入讲解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其间运用让学生观察、触摸、比较等形式。最后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这墨水瓶是一个长方体!”教师及时从学生的讨论中去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环节,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4.魏书生教育思想心得 篇四

仔细研究魏书生教育学生、管理班级的方法,可以发现他的教育方法巧妙而高超地运用了思想品德教育的规律,很好地把握了知、情、意、行之间的内在联系,他正是用这把金钥匙开启学生的心灵,创造了一个个的教育奇迹。

首先,认识是情感的起点。

魏书生高度重视学生“知”的广度和浓度。他不仅给学生传授课本上的知识,而且十分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他通过班级“高教执行会”,解答学生提出的一个有关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政治、经济问题,讲解国内外教育发展的善;班级日报让学生观察生活,获取新知;通过写座右铭、抄格言,读人物传记使学生理解人生,思考人生。

这一招,他不单把学生带进课堂,更带进了知识的海洋;而这些知识都是对学生来说特别重要,学生也特别感兴趣,这是在书本上却无法获得的。

这些知识不仅使了解自然和社会,而且对道德的认识和评判产生直接的或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产生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打下坚实的基础。

知识是引导人走向光明的灯塔。魏书生特别注意发挥这“灯塔”的指引作用。从这一点看来,我们的不足也是十分明显的。课本、课堂限制了教师和视野,讲过来读过去,多是些枯燥的概念和单词的公式,再加上单调的校文化生活,使学生思想枯竭,认之甚少,健康向上的情感成了无源泉之水。

其次,情感是认识的发展。

魏书生不仅把学生知的而大大拓宽,程度大大加深,而且特别重视把学生获得的认识转化为情感,让学生在知识氛围中去感受、去思考、去选择、去追求,展开理想的翅膀,在心灵的原野上翱翔。由于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知识,有了评价社会、评价人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产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同时,他还十分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和熏陶,他让学生把人当做一个广阔的世界去看待,把心灵当做比天空更广阔的地方去想象,想五千年后的地球。走了错路、犯了错误,他不是训斥、整治,而是以导师之情,民主、平等的态度让学生写心理活动的“说明书”、“心理病历”,以此来自我认识、自我教育。

他这些做法犹如春雨滋润着学生幼小的心田,犹如磁石一般深深的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了的首先情感,使学生产生了的首先情感,产生了强烈的追求欲、探索欲、奋斗欲,学生的情绪乃至整修身心都被教师设置的环境氛围常常吸引着,感情之舟沿着教师指引的船身行驶。学生经常处在各种情感体验之中,造成了一种强大的“场”效应。事事不见老师管,时时都有老师在,真可谓“攻心为上”。学生正是在知识的氛围中,在老师设置的一个个教育中思想受感化,情感受感染,情操受陶冶,灵魂得净化,选择自己所爱的,爱自己所选择的;打架惹事、无事生非之兴趣顿觉索然无味。即使但凡有偏颇,也很容易校正。追求光明,摒弃错误就成了情理中的事了。这是魏书生对“攻心求”的运用。

相对而言,我们又差了一步。我们多的是“攻身术”,直接出面,评判是非,对则褒,错则贬,强调管理,注重控制,忽视了学生感情世界的开发引导和内心的启迪,忽视教育的设置,用老师的情感代替了学生的情感。不是把学生当做广阔的世界,而是当做一部学习的工具,要求听话、服从。如既不足,情又不深,对立冲突,教育“难”就在所难免了。

魏书生高超的掌握和处理知、情、意、行之间的辩证关系,他不仅很好的知、情、意、行的每一个教育阶段,而且特别注意了各阶段之间的朴素渗透、朴素促进和朴素转化,他通过多方面的影响,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发展。他的许多教育方法兼有知、情、意、行培养的全部因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他多层次、多开端、综合性的把握和运用这一教育规律,从而使德育规律在他手下得到淋漓尽致的客运用。正是因为他娴熟而巧妙的运用了这把打开心灵的金钥匙,才使他的教育产生了神奇的效果。

我们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不仅每一个阶段做得有缺陷,而且忽视了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自觉或不自觉地违背品德教育规律,知、情、意、行之间不是朴素促进,而是朴素削弱:知之不多--情感不深--意志不坚--行为不无偏见,造成了恶性循环。从这一点看上去“难教”、“不听话”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也正是我们值得认真思考的地方。

5.学习魏书生教育思想体会 篇五

魏书生先生是一个成功人士,他的成功告诉我们“先天水平的高低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

一、教书是放在第三位的,教师最起码的底线。教书教会学生学习:

1.学习的动力:

(1)学习的目的自己学习要有目标

a.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b.作为给父母以安慰的人

c.对社会有用的人

(2)学习的兴趣直接和间接

(3)学习意志训练a持之以恒写日记

b持之以恒

c持之以恒俯卧撑

2.智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

3.学习技术:(1)计划预习技术

(2)上课巩固技术

(3)复习检测技术

二、育人是放在第二位的改变人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喜乐观、幸福观

1.民主化

(1)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研究学生的需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施教学生有可接受性

(2)把学生当做主人,建立互助师生关系。学生帮教师查日记、作业,不管什么样的学生都让他帮着做,助手多了,自己的工作就轻松了。教师要站到学生的心里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如:刚分班的打架事件

(3)发展学生的人性和个性要尊重学生,人人都有自己的梦想。

(4)决策过程民主化

2.科学化

(1)计划系统

(2)检查系统

(3)总结反馈系统

三、自强是放在第一位的选择一个积极乐观自强不息的我,生活的大浪有低谷有高峰

要处理好几个关系:(1).处理好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2).处理好和工作的关系

(3).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

(4).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1.有了理想和追求,活得才有劲头,不抱怨,眼睛向内,改变自我,适应社会适应环境。

2.人生在世两件事:做人、做事

看自己的职业,我认为是最好的就是最好的。要热爱自己的职

业,不爱它就早转行,素质和机遇中,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要不来了你也抓不住。要把咱这平凡的工作看做一个大世界,别人瞧不起咱,但咱要瞧得起自己。魏书生说:“潜心育人,校校可成净土;忘我科研,时时能在天堂”探索更好的适合学生实际的办法。如全校一届分8个班,前8名每班一个,我班的是第六名,三年后升学考试前8名我班5名。

打开学生思路:如 烧水、主人喝水有100种办法,请人喝水也有100种办法。

3.(1)不难为任何一个学生,不一刀切

(2)不放纵任何一个学生,不轻易宣扬谁不行了

(3)不神话任何一个人

(4)不鬼话任何一个人

要建立互助的人际关系,互助别互斗

4.处理好自我关系:

(1)解放自我(2)珍爱自我a.时间上爱生命的每一分钟

b.空间上爱生存的每一处

c.爱自己的特长特点

(3)超越自我 实现自我超越西藏讲课的经历: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不端架子咱就是老百姓的儿子,孔繁森的故事开阔自己的胸怀,磨炼自己的意志,增强自爱能力文革批斗尊孔思想,晚上睡觉锻炼身体:节约医疗费

四、学生自我教育计划

1.一辈子计划干点啥

2.10年后自己在做什么,做什么样的工作

3.一年怎样安排

4.一天怎样度过 即日计划

现在的教材只要引导学生开始让他学----爱学----会学-----想学。叶圣陶说“教育是培养习惯”

蔡元培说“教育就是给人以帮助”

6.魏书生教育思想读后感 篇六

今天我又一次在屏幕上见到魏老师。他的穿着那么朴素,神态那么平和,模样也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没有一点所谓的“名人”架子。再细听他的谈吐没有一点空洞的说教味道,也没有讲多么深刻的大道理。他只是很平静地说着发生在他身边的一些真实小事,显得那么淡定从容。很快我便被他的睿智幽默所感染;为他乐观、进取的态度所叹服;敬佩他平和的心态;敬佩他独特的个性;敬佩他独特的教育观念和方法。魏书生,完全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以他全新的理念率先走出了一条教学改革的新路。他的这条路,并非是一帆风顺的,他也正是在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的基础上,凭借他的远见卓识来探索出来的一条教育成功之路,从他的成功不难看出,魏老师身上所具有着平常人所不具有的爱心和伟大的人格魅力以及他的超过常人的睿智!

他身上崇高而无私的爱心犹如熠熠闪光的灯塔。照亮了学生内心深处颓废、阴暗的角落。他有着海洋般宽广的胸怀,能容纳和理解学生所有的错误。因而,他从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公平、公正地善待每一个学生,从不偏私。对待学生的错误,从不体罚,而是让学生唱歌或做件好事来改正错误。在充满爱的教育中,真正体现出他在学生心目中伟大的地位。学生怎能不受到感动,不受到爱的熏陶呢?学生从内心深处信服、崇敬和爱戴他,所以,能够主动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魏老师伟大人格魅力熏陶下,学生才能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才会敢于承认自己的所作所为,这足以说明,老师的典范作用及伟大人格的写照。

他在教学上的科学和民主思想,深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他心里只有学生,教书是为育人,育人是为民族的伟大振兴。他在育人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他用他的智慧和旷达,去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和启蒙学生。开启学生未知的内心世界,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具备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思想品德高尚、具有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高素质多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学生在这样一位老师的启蒙教育下,身心愉悦,学习及其它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可不言而喻了。而这一些需要一种平和的心态,需要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联系自己,而我缺乏的正是这种心态,这种精神。

在我当了十九年的教学生涯中,自己也曾不断地摸索,在失败中总结经验;管理班级也曾试着“民主”,但每次都民主得不彻底。还有自己缺乏魏老师那种敢想敢做的精神。其实,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日常生活小事,我一直执着地认为“放手,孩子会走得更好!”一个大包大揽的老师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好老师——当得辛苦,还成就不大,往往是事半功倍,那同样也是剥夺学生权利的一种做法。教给学生怎样做事,教给学生怎样做人,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这样才教给了学生独立的资本。但要想做到真正的“放手”,需要一个过程——孩子学习的过程,逐渐成长的过程。而每次,当这个过程还未成熟就被扼杀在我的“急于求成”之中。所以,我惭愧!再则,要想掌握并很好的运用这种“科学”,首先,老师必须善于发现,善于钻研,钻研每个学生,了解他们的心态,掌握他们的动机,发现他们的特点;钻研班级内发生的每一件小事,弄清前因后果,对症下药,制定良策。其次,便是培养一支优秀的班干部队伍,引导他们管理班级工作,让他们真正充当班主任的左膀右臂。和魏老师相比,自己还是缺乏一种智慧——想学生所想的智慧。因为很多时候无法读懂学生的心理,从而无法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不能很好的发现,也一直培养不出一支主动的“干部”队伍。所以,我惭愧!

魏老师还让我佩服的是他对待后进生的态度。无论学生底子多薄,基础多差:无论学生的表现让人看来多么“恶劣”,他都能彻底地做到“尊重”。我经常教育学生说:“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自重,其次要先尊重别人。”其实,老师和学生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学生如果真正从心底尊重一个教师,那他一定会为了老师而努力改变自己的缺点。所以,我佩服!这是我努力的方向。

7.魏书生教育名言 篇七

2. 当一个人真正觉悟的一刻, 他放弃追寻外在世界的财富, 而开始追寻他内心世界的真正财富。

3. 只要有信心, 人永远不会挫败。

4. 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 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

5. 不论你在什么时候结束, 重要的是结束之后就不要悔恨。

6. 人若软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7. 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8.“不可能”只存在于蠢人的字典里。

9. 抱最大的希望, 为最大的努力, 做最坏的打算。

1 0. 家!甜蜜的家!天下最美好的莫过于家。

1 1. 游手好闲会使人心智生锈。

1 2. 每一件事都要用多方面的角度来看它。

1 3. 有理想在的地方, 地狱就是天堂。

1 4. 有希望在的地方, 痛苦也成欢乐。

8.魏书生教育思想摘录 篇八

这幅图的灵感来自魏书生老师的一句名言“处天外遥望地球很小”。

对这样一句名言进行“图”的制作,我经历了相当长的过程:首先我将这句话熟稔于心,反复揣摩它的深刻涵义,不断深化认识从而产生创作激情;在揣摩中,静心想象再想象,常常想象如何从天外看地球、看社会、看学校、看班级、看老师、看学生;有时我会突发奇想,转换思路,立足班级,往远处看,往更高处看,无限宽广深远地看家庭、看学校、看社会、看自然,层层向宇宙看去。终于在2009年11月和2010年7月我分别绘成了这两幅“仰观自然无间图”。

面对着“仰观自然无间图”,我感慨万千:

班级、学校、家庭、社会、自然之间是“无间”的、一体的。

班级连着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班级是学校的一部分,是社会的一部分,归根结蒂都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社会、家庭、学校的所有信息都反映在班级之中,反映在班级中的人身上。仰望星空,班级要伴随着自然的演变,要跟上社会的发展,要与学校一起不断进步。

魏书生老师和学生虽身在教室,但他们与社会、世界息息相通。他们常常关注政治、经济、科技和教育,自强不息,认真读书;他们也会寻找春天,养花养鱼,摸鱼,打雪仗,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小小的人,小小的班,融入大社会,融入大自然。这样的教师,这样的学生,够大气,有美感,有悟性,有灵性;这样的教育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大教育。

一个人的成长是自然、社会、家庭、学校、班级等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社会、家庭影响的合力远远大于班级教育的总和。

我们在强调学校教育重要性的同时,不能忽视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尤其自然这个源头的影响。学校、家庭、社会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归根结蒂都要“道法自然”。我们应该牢记大自然的本质,遵循这世界上最伟大的规律,我们的教育应该:

多一点自然的天然性,少一点教育的人为性;

多一点自然的无间性,少一点教育的割裂性;

多一点自然的综合性,少一点教育的单一性;

多一点自然的非线性,少一点教育的直线性;

多一点自然的默化性,少一点教育的功利性;

多一点自然的均衡性,少一点教育的遗漏性;

多一点自然的节律性,少一点教育的繁杂性;

多一点自然的乐天性,少一点教育的苦行性;

不了解大自然的规律是令人遗憾的,如果不想去了解则是可悲的。

9.魏书生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篇九

2012年9月16日,全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教育思想报告团在吕梁市体育馆进行专题报告。我有幸参加了此次盛大的报告会。会后,我整个人就像被重新编录了一番,思想有了极大的改变。可以说,作为一名教师,能收到魏书生教育思想的熏陶,真是三生有幸!以下是经过这一次的灵魂洗礼,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以人为本的民主管理------班级管理。魏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凡是学生能干的事,班干部不要干;凡是班干部能干的事,班长不要干;凡是班长能干的事,班主任不要干”。这句话就体现了他民主、科学的管理思想。他认为民主管理提高了学生对管理的认识,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解决了学生服从管理、投入管理的问题。

少说多做的好习惯-----示范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教是每位教师必须牢记心中的。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作为自己学习的内容,教师要从言行到举止,处处做好,以利于潜移默化地感染、教育学生。这一点,大家完全可以借鉴魏老师的经验。

用平常心追求卓越-----踏实从教。魏书生说;“我是提倡苦中求乐,忙中求闲,失中求得,闹中求静的”。几十年来,魏书生倍受世人推崇,但他从来没有在成就面前骄傲,也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总是以一颗平常之心,淡泊之心来对待每一件事。仍在孜孜不倦的做学问,丝毫没有被当今喧嚣的尘世所侵扰。这是很难能可贵的。做人就该这样,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做老师尤须如此。

10.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启示 篇十

魏书生在中国教育界可谓是传奇式的人物。1978年开始教书,1981年全国扬名,历经二十余年,经久不衰,从有关省市成立魏书生教育思想研究会这一现象来看,可以说影响是巨大的。

一、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

多年来,魏书生潜心研究中外教育理论,以创造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坚持民主、科学的育人,创立了“六步教育模式”,画出了“语文知识树”,形成了科学的教学管理,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富有创新性、发展性和求实性的语文教育思想。

(一)“科学、民主”的育人观

魏书生说:“民主像一座搭在师生之间的桥。民主的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之桥就越坚固,越宽阔。”魏书生的民主思想的基点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他认为教与学是一对矛盾,教师和学生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要解决这个矛盾,教师需要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彼此充分信任,相互理解,才能探讨问题,探讨改革,才能共同完成语文教改的任务,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所以无论是学习还是班级管理的事情,他从不擅自做主,总与学生商量。这样学生把自己放在了主人翁的位置上,使学生具有了参与意识。同时他还尊重学生的意见,哪怕是不正确的意见,也要引导学生在试验、实践中去领悟错误之所在,以此实现真正的教学决策民主和教学过程民主,培养学生当主人的能力。正因为有了民主作风作先导,学生参与教改的意识才空前提高,因而班里一系列的事情,学生都主动愿做,且乐此不疲。

(二)创设了课堂“六步教学法”

课堂“六步教学法”,是魏书生经过长期在实践中摸索出的、符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分为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定向,就是确定每堂课的学习重点,做到目标明确。自学,学生围绕目标,自己学习,寻找答案。讨论,经过自学,大部分难点可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小组研究讨论。答疑,分组讨论,仍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全班,全班解决不了的由教师解答。自测,形式多样的自我测验,自出自答,一人出,大家答,一组出,其余组抢答。有时老师出,或用教材后的练习。可口答,可书面答。自结,学生自己回忆这节课学习重点是什么,学习过程有几个主要环节,知识掌握情况如何。这是非常科学的课堂步骤,它充分发动了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器官的参与,涵盖了听说读写的四个方面,教给了课堂学习的方法。

(三)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树”体系

魏书生的语文教学,从教第一节语文课开始,“就力求探索出一条可行的初中语文教学之路来,力求探索出语文教学的规律来。”“教育家和教书匠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魏书生正是这样的教育家,他不断地探索语文教学的规律。

教给学生宏观的语文知识体系。他和学生一起画出了六册课本180课、200多篇文章的“语文知识树”,计有第一层次的四部分(基础知识、文言文、文学常阅读和写作)、第二层次的22个方面、第三层次的131个知识点。明确了语文究竟要“学什么”的根本性问题。学生把握了这三个层次主要的知识,“总体语文教材怎样读,总共要学哪些知识,哪些先学,哪些后学,哪些是己知的,哪些是未知的,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了。”这样学生就可以“一个层次一个层次、一个类别一个类别地征服语文知识目标,就不会感觉语文知识混乱,无从下手了。”

(四)形成了科学的教学管理系统

魏书生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通过他的三年训练,学生在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自学习惯初步养成。养成了口头作文、口头总结每节课学习过程的习惯。养成了自学教材,读课外书,积累格言,观察思考社会问题的习惯。养成了自留作业,自己批改作文,互相出考试题,写日记,办《班级日报》的习惯。就写的方面而言,以写日记为例,三年中最差的学生都写了巧万字以上的日记。学生努力将事情、时间、承包人三者落到实处。朝着“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时时有事干,事事有时干”的目标努力。建立三个系统:计划系统,监督检查系统,反馈系统。计划系统将34件实事分为6类:每天每人必做的6件事、每天按学号轮流做的3件事、每周做一次的3件事、每学期做一次的9件事、不定期的6件事、渗透于语文教学中的7件事。由于教学思想的正确,教学方法的得当,魏书生的语文教育教学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二、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的启示

魏书生的改革之所以轰动了当时的语文教育界乃至整个教育界,是因为他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把自己的历史观、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知识,渗透到教育教学中来,他的教育是“大教育”,他的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也己远远超出了语文的范畴,所以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研究他的教育思想,把握其教改实质,对我们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参与教改,进一步推动教改,将会有很大的启示。

(一)要有高尚的师德

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莫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

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教育家莫不具有高尚的师德。教师要用自己美好的师德形象影响和教育学生,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良好的发展。“为人师表”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但现代教师为人师表的内涵不仅需要传统诲人不倦的奉献精神,平易近人的宽厚气度,教学相长的谦虚品质,还要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崇尚真理、捍卫真理的科学精神。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树立民主思想,爱护学生的学习热情,虚心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敢于自我批评,摒弃师道尊严的思想,魏书生的所作所为堪称典范。这也是他教改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中学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师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师德就是榜样,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己的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是构建我们未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教师的道德实践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师德是教育文化的深层内涵,是教师以如何看待学生,如何教育学生,如何当好教师这一涉及到教师道德的本质问题,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

(二)尊重学生

魏书生常说:“尊人者,人尊之。”他对学生从不独断专行,实行民主集中。但在现实生活中,漫长的中国封建专制意识,折射在教育上,就是无条件的师道尊严。而这样的教育是与现代人的培养目标格格不入的,这是一种远离人的本质和教育本质的教育意识。现代人所需要的不是无条件迷信训诫出来的服从,而是具有独立的意志、自由的思想、创新的精神、建设的本领。我们的教育只有培养出这样的人了,才算是进入了人的本质教育。但要让学生获得这一切,就需要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实施充分民主,达到“平视”的教育境界。

教育哲学告诉我们,教育活动是学生认识世界,改造自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只有成为学生主体时,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活力和灵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创造地发展。所以教师工作的着力点应在于充分尊重学生,尊重他们内在的需求,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真正做到务实、高效。尊重学生也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体现。

(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英国大哲学家培根曾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习惯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魏书生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他认为,教育是帮助人养成良好的习惯的动力。

魏书生平时与学生反复商量,制定出每日、每周、每月、每学期、每学年所干的事,把学生纳入到一个正确的轨道中,并通过监督检查、反馈系统来修正,协调学生 的行为。同时又因人而异,后进生可以做得少一些,但也要做,重在看进步,看提高。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他把管理运用到教学中来,避免了学生做事缺少计划、目标和监督机制。现代教育己经提出了终身教育这一观点,重点就是要培养学习习惯和获得继续学习的能力。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习惯成自然,从而形成能力,才能达到终身进步不断。这对我们新世纪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培养能够继续不断地学习,吸取现代知识,跟上时代步伐的现代人,所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变得越来越重要。

(四)做研究型教师

语文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语文教师不应该是教书匠,照搬教科书,按照某一教学设计模式去上课,死扣课本,这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精神背道而驰,学生得不到和谐发展。语文教师应该做研究型教师,多学善思。善于从传统中吸取精华,善于从先进的理论中吸收营养,融化于教学之中。研究学生做到常教常新,使教学过程变得生机勃勃。

魏书生刚开始教学时也是精心备课,但结果并不理想,学生学习的状况使他开始反思,并把学习的理论用于实践,从中找到了改革的切入点—让学生会学,这种教法的转变可以说是魏书生亦教亦研的结果。博览群书能丰富教师的理论素养,不断反思使教师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在中学各科中,语文教学的综合性最强。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个性亦日趋复杂,还有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这一切都要求语文教师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去看待语文研究语文,从理论上有新认识,从实践上有新拓展,做研究型教师还要注意在教学中融入现代化意识,注意国际上语文学科的发展趋势,还要注意处理好语文教改与社会大背景的紧密联系。

魏书生老师是伟大的语文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之先进、教法之灵活,值得我们学习,但切勿生搬硬套。因为,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组成的全息的生态系统。我们运用别人的教学模式、教法,可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均不同,实施的效果还需质疑。这四个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何况只是模式与方法的移植。课改、教改是课程、教学的创新,不是没有理据的模仿。古今中外,不乏优秀的教法,在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征途中,势必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衷心地希望我们学习先辈优秀的教育思想,走出一条别具特色的教育之路!

上一篇:班会元旦晚会主持稿开场白下一篇:监督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