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精品教案

2024-09-17

《装在套子里的人》精品教案(精选7篇)

1.《装在套子里的人》精品教案 篇一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2013-3-27

一、导入新课:

我们曾经学过小说《变色龙》,文中奥楚蔑洛夫的见风使舵、媚上欺下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鲁迅说:“契诃夫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板书),看看作者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又想借助这个形象表现什么主题。

二、相关介绍:

1、关于作者: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也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短篇小说为主要创作而登上世界文学高峰的作家。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典型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他一生创作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剧本,代表作有中篇《第六病室》,短篇《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列夫〃托尔斯泰称他是“散文中的普希金”。

2、关于背景:《装在套子里的人》发表于1898年。19世纪末期,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这种专制统治剥夺控制了人们的自由,全国密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别里科夫就是这种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

三、课文探究:

自由朗读课文,梳理小说情节。

问1:小说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小说故事情节大体上分为三个部分,具体如下:

1、别里科夫的特征(1-5)。主要是从各个侧面介绍别里科夫的特征。

2、别里科夫的恋爱(6-37)。主要写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恋爱和失败。

3、别里科夫的辞世(38-40)。主要写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

研习第一部分,探究形象特征。

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问1: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套子”?

明确:

1、衣着: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脸藏衣领中,戴黑眼镜,穿羊毛衫,棉花堵耳。

2、习惯:伞、表、小刀都放在套中;坐马车时支车篷;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蒙着被子睡觉,关紧房门。

3、论调: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4、思想:歌颂过去和从不存在的东西;只有政府的告示、报纸上的文章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起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

5、职业:教古代语言。

问2:从别里科夫身上众多的“套子”中,你能否归纳出他的形象特点?

明确:

1、惧怕逃避现实——他封闭、怀旧、胆小、多疑,利用“套子”隔绝人世,免受外界影响;

2、维护现行秩序——希望一切都合乎法度,害怕闹出什么乱子。

问3:你认为别里科夫到底是怕什么?

明确: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因为他害怕新思想、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

问4:别里科夫是一位普通的希腊文教师,且胆小如鼠、弱不经风,可他又为什么能辖制全城呢?

明确: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他的言行、思想都与沙皇专制制度保持一致,自觉维护旧制度旧思想;二是旧势力依然顽固,革命力量较为薄弱,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正因为如此,别里科夫才能“辖制”全城。

(师)说:“恋爱”是任何一个正常人都渴望的美好东西。别里科夫的恋爱又是怎样的呢?最终结局又能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第二部分。

问5:“别里科夫的恋爱”部分包含哪几个情节?

明确:此部分包括四个情节:漫画事件、骑车事件、争吵**、回家病倒。

问6: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恋爱根本就不可能有结果,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原因是这两个人的性格不合。华连卡的性格:

1、思想前卫。华连卡与他的哥哥科瓦连科一样,都敢于挑战旧思想,接受新事物。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被认为是不成体统的,可他们不但去尝试,而且是那么的毫无顾忌。

2、热情活泼。反观别里科夫,他思想守旧(认为“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不成体统”),封闭孤僻(第一部分有所提及)。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人,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们的恋爱注定就只能是一场无疾而终的闹剧。

(师)说:漫画事件让别里科夫极其难堪,骑车事件让别里科夫权威扫地,争吵**让别里科夫颜面无存,而华连卡的纵声大笑更是让他无地自容,惶恐而终。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别里科夫倒下了,连同着他那迂腐守旧的思想,连同着他那令人可畏又可憎的“套子”。他的死,说明腐朽保守势力实际上是外强中干、不堪一击的。

学生齐读最后一部分。

问7:别里科夫死后不到一个礼拜,生活又恢复了旧样子,这是为什么?

明确:别里科夫之死虽然大快人心,但是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

问8:作者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或者:作者暗示了怎样的解决方法呢?)

明确:别里科夫只是旧思想、旧势力的一个典型代表,只要沙皇专制制度还存在,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作者启迪(暗示)人们,只要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落后思想不铲除,就会永远有别里科夫这样。小说的结尾含蓄地表达了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期望,发人深省。

(师)说:别里科夫“可悲”,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沙皇专制思想的受害者,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生怕闹出什么乱子;别里科夫“可鄙”,因为他喜欢打小报告,人格卑劣;别里科夫“可恶”,因为他到处嗅着不合当局统治的气味,辖制全城长达十到十五年,人们什么事情都不敢去做;别里科夫“可憎”,因为他为虎作伥、助纣为虐,是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卫道士。

揣摩人物形象,探究小说主题。

问9:谁能概括一下小说的思想主题?

明确:小说通过介绍别里科夫的特征、叙写其恋爱闹剧、讲述其死后人们的感受,抨击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没落,含蓄地表达了希望人们起来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愿望。

回顾小说内容,体会讽刺艺术。

问10:你认为小说中有哪些地方的文字充满着讽刺色彩?试做一点分析。

明确: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课文中讽刺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这些都反映了人物的迂腐可笑。

2、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3、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也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阴魂。

延伸拓展,思辩领悟。

问11: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套子”呢?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它们呢?

明确:“套子”实际上可以理解成限制人的思维、行动的各种观念、纪律、制度和生活环境。大体上可分为“合理的”、“落后的”和“反动的”三类。人一生下来,就生活在“套子”中,我们应该正确地对待“套子”。虽然离不开“套子”,但也不能完全愚昧无知地被“套子”套住,应当理性思考,敢于置疑,善于鉴别,充分利用“有用的”,甩掉“落后的”,消灭“反动的”。

2.《装在套子里的人》精品教案 篇二

今天, 我们每时每刻无不感受到社会的进步, 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 完全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理念。它自然也会影响到人们的精神领域, 为我们对文学艺术与社会人生关系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 我们对文学艺术的欣赏也更自觉地与当今我们所处的特定的现实社会文化背景结合起来, 尤其是对经典作品的解读会使我们有新的发现和感悟。当今的中学生将要树立怎样的生活理念, 追求怎样的生活方式, 这也是今天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欣赏将要解决的问题。正是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全新阐释, 开拓了我们的生活视野, 培养了我们丰富的情感和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

十九世纪后期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短篇小说, 极大地丰富了世界短篇小说的宝库。其中《装在套子中的人》是最脍炙人口的一篇, 一直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经典篇目, 作品叙述了中学教师别里科夫不近情理的生活, 刻画了他古怪、孤僻的性格, 揭示其保守, 顽固, 拒绝接受任何新生事物的思想观念。过去, 我们在讲这篇小说的时候, 主要是强调培养学生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 从现实主义文学的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的理论来分析别里科夫这一生动的艺术形象, 揭示了十九世纪后期俄国沙皇专制社会的落后、封闭、顽固, 社会氛围凝重, 压抑, 毫无生机的本质特点, 从而, 提出了改革社会的迫切要求。今天, 我们在把握这一艺术形象, 理解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同时, 还应该结合我们学生的生活及成长的实际, 对这篇作品进行重新解读, 挖掘它所蕴含的新的意义。中学生是人生成长过程中吸收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自身能力、融入社会、培养健全人格、树立正确世界观的关健时期。而今天的中学生在成长过程由于学习任务繁重, 很少融入到社会中, 也缺乏与人的沟通, 有的甚至表现为情感世界孤独, 对生活也缺乏足够的信心。由此带来了成长中的许多苦恼, 这对他们今后的人生旅途也将会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所以, 我们结合中学生的这一实际情况来重新把握别里科夫这一生动的艺术形象, 对他们而言, 其意义就在于给他们以生活的启示, 明白生活中的许多道理。

一、面对生活, 我们应该告别守旧

社会是在不断地发展进步的, 而过去陈旧的生活方式及观念等都会作为一种固定的思维定式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 人们习惯于以过去为衡量尺度的标准来看待今天所发生的一切, 这种对比的思维模式就显露出人们思想的保守, 落后。面对现实生活的千变万化和新生事物的不断涌现, 在心理上就必然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产生了不认同感, 所以, 思想守旧, 行为怪异。别里科夫就是这样的人, 他思想保守、顽固、墨守成规, 害怕生活的新变化, 拒绝新生事物, 他总是“称赞过去”, 见到城里“成立戏剧小组, 或者阅览室, 或者茶馆”他就担心、害怕、忧郁, 摇着头说:“行是行, 可就是千万别出什么乱子啊!”看到教师骑自行车, 他惊呆了, “这怎么回事?……还成什么体统。”“如果教师骑自行车, 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生活中各种“规章的破坏、规避、偏离的行为”总是使他垂头丧气。在他的观念中, “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的文章, 其中写明禁止什么事情, 说得清楚”。这样落后的生活理念使他面对现实生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必然在心里上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并由此表现出忧郁、惶恐的情绪, 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所以, 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就对我们有巨大的启示作用, 他教育我们应该要树立进步的生活理念, 思想上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观念要不断更新, 面对生活, 告别守旧。这样, 我们就能随时随地的感受到生活中的巨大变化, 感受到身边不断涌现的新生事物, 我们审视生活的眼光会永远朝前, 由此, 我们也会对美好的生活保持期盼的心理, 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二、生活中, 我们应学会沟通

学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沟通, 这是我们每一个人认识生活、融入社会的重要方式, 同时, 也是进行情感交流, 培养其健全人格和开放心态的重要手段。而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的学生大部分生活在父亲、母亲及自己的三人家庭世界里, 有的学生不重视沟通、不愿与家人、老师及同学交流, 极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和自我封闭的心态。尤其是面对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生活就会采取躲避的态度, 在日常生活及形为方式上, 往往是形影孤单, 古怪, 不近情理。课文中的别里科夫就是这样一个性格孤僻, 古怪, 不与别人沟通, 自我封闭的怪人。他总是想“与世隔绝、不受外界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 他总是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戴着黑眼镜, 耳朵里塞着棉花”;每次上街坐在人力车上, 他也要嘱咐车夫放下罩子, 不愿意看到热闹的现实生活;作品甚至写他生活的用品如伞、表、小刀具等总是装在套子之中等等, 这些生动的描写, 惟妙惟肖地把他那种孤僻、独处、封闭的心态逼真地刻画出来。正是由于他与世隔绝的心态, 也造成了他与人、与社会沟通的困难, 以至于语言笨拙, 辞不达意, 神情紧张, 与人相处于他而言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在现代社会中,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每个人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看到沟通是一种学习、交流, 更是一种开放的, 多元的生活理念及方式。成长中的中学生应该有这样的认识, 学会沟通、发表见解、联络感情, 和谐相处, 由此, 也才能健康成长。

三、美好生活, 我们用心热爱

俄国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就是生活。”这个著名的论断就是启发我们每个人都要以审美的态度来审视生活, 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 从而, 激发我们热爱生活的热情。别里科夫守旧、顽固的生活态度是不可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其封闭的生活方式也不是美的生活的表现, 他成天那样垂头丧气, 诚惶诚恐, 恰恰说明生活对他而言就如沉重的负担, 他自然不会去拥抱生活、热爱生活。美好的爱情对他而言, 不再是那么富有诗意, 令人陶醉。相反, 华莲卡的活泼开朗以及所表现出来的青春朝气, 热爱生活的态度都是他不能接受的, 尤其是她骑自行车这样“出格”的事, 更让他“眼前变得一片漆黑”, 实在是“太可怕了”。所以, 这样的爱情自然使他紧张、惶恐、烦恼, 他也必然要被关在幸福大门之外。别里科夫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很多, 他守旧的思想观念、封闭的心态, 古怪而不近情理的生活方式都是我们必须抛弃的。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 当代中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 也是生活的主人。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健全的人格, 热爱生活的态度。我们要激发他们用自己的真心去感受生活, 用真情去热爱生活, 用自己的才华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3.《装在套子里的人》说课设计 篇三

【关键词】说课设计;《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材;目标;教法;过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本文将从教材、目标、教法和过程等方面阐释笔者对这一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和学情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与本单元其他两篇小说不同,本文既是一篇外国短篇小说,又是体现作者契诃夫幽默讽刺风格的一篇范例。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共编排了两个小说单元,分别为必修三和必修五的第一单元。在必修三的小说单元中,学生重点学习了“小说的人物形象和环境”“小说的情节和主题”,已经能够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主要特点。在本单元中,要求学生在小说文体特点的基础上,着重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要求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题,同时分析情节是怎样展开的,通过语言描写,体会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特色。

高二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小说,初步掌握了对小说人物、情节和环境的理解与分析,这为我们在这一课进一步深入探讨小说主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作为高二文科班的学生,他们已经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探究能力,在一些问题上可以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本课的鉴赏不能仅停留在对已知知识的回顾上,而应让学生从中获取一些鉴赏小说的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素养。

二、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文特点及高二学生的学情特点,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我确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

①把握人物形象,分析文中别里科夫形象是通过什么体现出来的

②通过师生互动,比较教材与原文内容的不同,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整合能力

③体会本课的讽刺语言,认识因循守旧的危害性,理解小说主题

《装在套子里的人》有丰富的情节和生动的语言,学生在阅读时往往容易停留在热闹的表面,对于小说的内容及主题,并不能准确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基于以上原因,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设为:

教学重点:了解别里科夫是怎样一个人及这个人物的典型意 义;探讨“套子”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准确深入地把握小说主题,认识因循守旧的危害性和根源

(二)教法与学法

1.教法设计。

我在具体讲授《装在套子里的人》时,会注意利用小说的线 索——“套子”,从文体分析入手,以人物形象解剖为主,展开对本课的阅读教学活动。考虑传统小说教学往往局限于“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我对传统的教学做了一点“更新”和“升级”,适度引进了与小说密切相关的叙事学理论。同时,我会结合“问题探究法”、“紧贴文本”教学法和“原文选文比较”阅读法进行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

2.学法指导。

倡导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方法指导下,提倡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为特征的学习方式,不但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乐学”。

下面,我着重谈一谈本文的教学策略及大概实施过程

三、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我打算用两课时。第一课时,预习课文。学生通过工具书查找作者相关信息。在学生整理本课的情节结构后,将原文用ppt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比阅读。第二课时,阅读鉴赏,交流总结,主要从“导入新课——速读课文——研读课文——对比阅读——作业布置”五个环节来设计。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那么我们可以说别里科夫是一个没有晴天的男人”导入课文,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看文中的两幅插图,揭“套子”,欣赏漫画式的夸张,初步感知幽默讽刺的艺术,这一环节主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速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我会提出几个小问题,用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①别里科夫到底有哪些“套子”,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②小说为什么以“装在套子里的人”命名?既然课文在写别里科夫,那我们可以换成“别里科夫传”吗?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从文本筛选信息,会找出别里科夫身上各种有形无形的套子,特别是在语言方面,学生很容易找到别里科夫的口头语“千万别出什么乱子。”从而可以分析出别里科夫是一个因循守旧、古板顽固的人。当然,也许学生会有只找出来,却没有归纳整合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教师再设置一个小问题,引导学生把“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鹿皮套子里”这些有形的套子和思想、语言、职业上无形的套子区分开来,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筛选能力。

对于第二个问题,虽然学生可以探究出别里科夫套己套人的形象,但却不能深入探讨这种根源,教师可以从时代背景上引导学生思考,别里科夫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力量去束缚别人呢?他背后是不是有什么强大的帮手呢?从这方面引导学生,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标题,“套子”除了生动形象的作用外,还在于套子与整个沙皇专制紧密相关,这个人不单单指别里科夫一个人,而是指受制于沙皇专制制度下的千千万万个人。所以学生就不会简单认同把标题换成“别里科夫传”。

(三)研读课文,继续探究

这一环节,我会让学生紧贴文本,继续探究,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主题。同样,在此环节,我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师生共同探讨。比如:

①文章中有大部分对话内容,让学生分角色读,品味语言,学生通过体验,可以感受到两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在对不同的人物感知上,让学生找出作者描写不同人物的语言特点,学生会通过对比,会感受作者高超的讽刺艺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华连卡姐弟的作用。

②对于别里科夫这样一个人,作者为什么要给他安排恋爱的情节呢?因为这一情节在文章中是很戏剧化的,可以顺势问学生一个问题:如果别里科夫没有死,你觉得这段婚姻能够成功吗?

③探究别里科夫死的原因:对他的死,大家有什么反应?别里科夫已经死了,可是为什么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了旧样呢?你觉得文章最后一段有必要写出来吗?因为别里科夫的死源于一场病,可以引导学生在仔细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找出别里科夫的病症、病因、病原和病害。这样分析,学生更能准确把握别里科夫死亡的深刻原因。

(四)对比阅读,拓宽思维

考虑这篇课文是节选的,我会根据课文注释①和注释②,将运用“原文选文比较”阅读法和相关叙事学方法设计本环节的教学内容。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整个故事情节,把握情节之间的联系和更好地理解文章主题。从以上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可能会简单归结于沙皇专制统治,这就冲淡了小说批判人性的卑劣。我们知道“文学作品中的所有人物形象都是在特定情绪氛围中呈现出来的特定形象”。在第一堂课预习中,学生知道了教材集中删除了原文的开头、结尾以及华连卡的出场等情节。因此,我们可以还原开头特定的背景介绍及原文结尾伊凡尼奇联想到“身边套子”展开的抒情语句和呼唤自由的语句,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文本中“套子”的深刻含义。

同时,我也会适当引入相关叙事学理论,拓展学生思维。通过提示学生看课文注释②,知道这篇小说是借中学教师布尔金同兽医伊凡尼奇的谈话来叙述别里科夫的故事,课文做了删节,但保留了谈话的大部分内容。这个环节我会引导学生思考:谁在讲述这个故事?别里科夫的故事是作者直接陈述的吗?学生能解决这两个问题,接着我会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借布尔金之口来讲述别里科夫的故事呢?让布尔金去讲述别里科夫的故事,他提供的信息可靠吗?他口中的别里科夫形象有没有可能被歪曲呢?他又展现了什么样的形象呢?这几个问题,冲击着学生以往的惯常思维,他们会更加好奇,但却一时无法回答,就需要教师提供相关“叙述者”“叙述视角”等概念,明确作者在文章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借助布尔金之口,这样可以让作者的观点更加隐蔽。叙事学的引用,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以后分析小说的解读视角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五)作业布置,迁移延伸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们想想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套子”呢?如果有,我们该怎么办呢?是不是都该摈弃呢?这就要引导学生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套子”。对于落后的反对套子应当摒弃,对于合理的约束应该保留。最后布置作业:如果略去文章中沙皇统治这一背景,文中的“套子”给你哪些启示呢?试写300字左右的课后感受。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别里科夫这类人不仅活在19世纪里,还有可能活在我们21世纪乃至更远的时代。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感受各类“套子”,比如“虚弱”“骄傲”“自私”等等。

四、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本着突出重难点的原则,可以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灵活板书。

五、教学预测

课堂上,教师不是课堂的中心,学生也不是,好的课堂应是教师和学生一起互动下共同进行文笔探索、文本研习而达成的一个热闹开放的课堂。我想按照上面这种教学过程,是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另外,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也能很好的达成。只是在与原著的比较阅读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不钻牛角尖,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品味文学语言的精妙之处。本堂课适度引入了叙事学理论,学生对一种新的理论接受能力还不强,仅通过本课文的习得学生并不能够自能读书,正所谓语文学习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只有在课外,不断进行训练,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另外,在本课的学习中,学习重点应放在本课的研习上,切忌让叙事理论成为喧宾夺主的工具。

作者简介:刘静,女,1992年生,湖南常德人,硕士生,主要从事学科教学语文课程研究。

4.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篇四

(2010-08-06 21:07:56)转载▼

标签: 分类: 必修五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案 必修五 教育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结合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2.学习本文的讽刺语言与作者高超的幽默讽刺艺术。

3.通过本课学习,要使学生领悟到因循守旧的危害性以及勇于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4、赏析套中人别里科夫的形象。【教学难点】

1.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准确深入把握小说主题。

2.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法。【教学重点】

1.结合社会环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2.思考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认识因循守旧的危害性及勇于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3.揣摩作品语言的讽刺意味,体味契诃夫作品幽默,讽刺夸张的艺术手法。【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想】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契柯夫的著名小说。学习这篇小说,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环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揣摩作品语言的讽刺意味,通过学习,还要使学生认识到胆小保守的危害性。介绍背景资料:

契河夫的这篇小说发表于1898年。它通过别里科夫这个文学形象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上,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别里科夫正是沙皇卫道士的典型。课文是原小说主要部分的节选。

第一课时

【教学思路】

首先介绍作者及小说的时代背景,然后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环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国,有一个装在套子中的人,他的“套子”是什么呢?他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关注这位特殊的人物。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年,是俄国著名作家契河夫的代表作之一。当时,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俄罗斯,沙皇政府实行专制统治,这种专制主义,剥夺控制了人们的自由,而且到处都有耳目,稍有越轨,就会遭到无情的迫害;但是,在当时,民主和自由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普遍要求。

别里科夫这个形象是作家以故乡塔于洛格初级学校的一个教员兼学监狄河诺夫为原型塑造的。契诃夫对黑暗的沙皇专制制度下的知识界做了长期的、深入细致的观察,把知识分子中的“狄河诺夫”们的思想性格和习惯集中起来进行艺术概括,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塑造了别里科夫这个世界文学史上少见的典型形象。

(可用幻灯或电脑显示以上资料。)

三、整体感知作品,了解故事情节,说说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l—4自然段):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惯和思想性格。

第二部分(5一倒数第3自然段):写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恋爱及最后失败。(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第三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写别里科夫之死。埋葬了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别里科夫”。

四、要求学生细读第一部分,讨论文中写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都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学生默读,找出关键词语,然后展开讨论。)

〔明确〕

生活方面的“套子”(有形的):

①衣着打扮:晴天穿雨鞋和棉大衣、带雨伞;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耳朵眼。

②生活习惯:把雨伞、表、削铅笔的小刀等统统装在套子里;一坐上马车,总要支起车篷;睡觉蒙头;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思想方面的“套子”(无形的):

喜欢歌颂过去;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

别里科夫之所以把自己装在套子里,是因为他顽固地维护旧制度旧秩序,害怕和反对一切新生的进步的事物,因循守旧,保守反动。

[提问]

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禁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辖制全城呢?

[讨论归纳]

他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旧秩序。他自觉地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跟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也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也会发现

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能够辖制全城。

五、布置作业

①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二部分,选出最好的一组,下次课上读,以激发学习兴趣。

③归纳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

六、板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

晴天穿雨鞋,带雨衣

歌颂过去;

穿棉大衣,戴黑眼镜,用所教的古代语言

耳朵用棉花堵,脸藏

躲避生活;

在竖起的衣领里,伞、只信政府的告示和

表、刀装在套子里,报纸文章;

坐上马车,支起车篷,对不合规矩的事闷

卧室像箱子,床上挂

闷不乐

帐子

只求不出乱子

因循守旧 畏首畏尾 保守反动

扼杀一切新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思路】

首先分析第二自然段,然后总结别里科夫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最后分析本文语言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研读课文,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学重点,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

二、同学讨论划分出这一部分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明确] 第二部分:写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婚事。

开端(从“可是”到“就讨厌他”):结识华连卡

发展(从“现在”到“回家去了”):漫画、骑车事件

高潮(从“第二天”到“哈哈哈”):与柯瓦连科争吵

结局(从“这响亮”到“从此再也没起过床):恋爱最后失败 [提问]

作家用了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写别里科夫的婚事,初看起来,好像与前文连接不紧,这一故事情节的设置妙在何处?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

作家把他的主人公放在婚事的面前加以描绘和议论,对揭示别里科夫的丑恶本质,对于突出和深化作品的主题,都具有重要意义。就连“结婚”的义务和责任“别里科夫”都不敢承担了!”甚至连“求婚”“允婚”的勇气都没有了!在别里科夫枯竭了的心灵里,连“该结婚”的念头也产生不出来了!至于真正的爱情,那就更是别里科夫所无法理解的。仅仅是一个“该结婚”的念头就弄得他一命呜呼了。——这就有力地突出了别里科夫的性格。在这里,作家只讲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是意味深长的。别里科夫跟真正的爱情是无缘的,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契诃夫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是多么深入细致,对人物的刻画是多么准确、真实。

三、总结别里科夫这一形象

〔学生讨论,然后教师归纳。〕

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的“套中人”。他的“套子”就是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社会的一切陈规陋习。他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凡是违背法令,不合常规的事,都

不敢越雷池一步。而且他认为自己有责任用套子去约束别人,“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1.别里科夫式的“套中人”是沙皇专制统治的产物。

小说描写的社会环境,代表了两股历史潮流:专制主义的潮流和民主自由的潮流。在民主自由的新潮流面前,专制主义显得更加反动,别里科夫为专制主义所辖制,又辖制他人,遏制着民主自由潮流的发展。2.别里科夫又是沙皇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许多人受着专制主义的辖制,心里是非常反感的,只是敢怒而不敢言。别里科夫显然跟这些人不同。他把沙皇政府的一切看作是天经地义的,把沙皇的政令当作评价是非的标准。他还以教育者自居,管得很宽,唯恐别人出乱子,认为自己有责任向别人进忠告。这样他把整个中学乃至全城辖制了整整十五年。别里科夫之类的套中人是一种社会现象,这类人是沙皇专制统治的一种社会基础,他们实际上充当了沙皇专制统治的成犬。

3.别里科夫既是令人畏惧的人物,又是弱不禁风的可怜虫。

“我们教师都怕他”,而且“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他狐假虎威,辖制着整个中学,辖制着全城。但是他又是如此虚弱,尽管他把一切都藏在套子里,自以为“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正人君子”,但是他还是惶惶不可终日,战战兢兢,六神不安。一幅漫画就把他弄得难堪至极。在柯瓦连科这样的新派人物面前,他不堪一击。更富有戏剧性的是,他竟死在他恋爱对象的大笑声里。他丧失了一切生活之乐趣,成为一具活僵尸。作家用别里科夫的形象昭示天下:沙皇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极端腐朽,你怕他,他能辖制你,你不怕他,他一触即清。

4.别里科夫是一个完全漫画化了的象征性形象,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作家把别里科夫写成一个怪物,“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连睡觉也藏在套子里。当然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这样的怪人。作家把别里科夫完全漫画化了,显示他的套子何等荒诞,他唯沙皇意志是从,没有丝毫主见。

别里科夫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他也曾恋爱,而且差点结了婚。他也有自尊心,遭到柯瓦连科的训斥,他心慌意乱;被华连卡大笑,他无地自容,以致一命呜呼。他有他的思想感情,他有他的个性气质,他有他的生活逻辑,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四、分析文章语言的特色

〔先由学生概括归纳,然后教师明确。〕

〔明确〕

契河夫是幽默讽刺大师,《装在套子里的人》表现出高超的幽默讽刺艺术。1.用夸张变形的漫画手法造成幽默讽刺效果。

描写套中人的外貌,就竭尽夸张之能事,特别是“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上暖和的棉大衣”,还要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你看,简直是个神经病,荒唐、滑观可笑。这是艺术的夸张变形,然而正符合套中人的本质特征,因而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

小说写一个促狭鬼画的一张漫画,“画着别里科夫打了雨伞,穿了雨鞋,卷起裤腿,正在走路,臂弯里挽着华连卡”,使得别里科夫的形象更加滑稽可笑。

此外,写他睡觉时的惊恐,写他滚到楼下安然无恙,而响亮清脆的几声“哈哈哈”却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都是够夸张的,够幽默的。2.荒谬绝伦的言论和一本正经的口吻,构成强烈的讽刺。

例如别里科夫正儿八经地对何瓦连科说的一段话,判断是荒诞的判断,推理是荒唐的推理,但在别里科夫看来却是理所当然,而且出于善意,声称“忠告”。荒谬的言论与一本正经的口吻,构成强烈的反差,加强了讽刺力量,令人捧腹大笑。

3.将套中人与新派人物联系起来,造成幽默讽刺的效果。

柯瓦连科与华连卡很新潮,把套中人跟他们联系起来,幽默讽刺就掀起高潮。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恋爱,两个根本不般配的人却凑到了一块儿,是奇事一桩;这边骑自行车兴高采烈,那边脸色却从发青变成发白;这边诚恳忠告却是满嘴荒唐,那边毫不领教,严词斥责,把别里科夫推下楼梯,这边一脸尴尬,那边纵声大笑;凡此种种,都构成了一幅幅绝妙的讽刺画。

五、如何理解最后一部分

最后一部分是写埋葬了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说明只要沙皇专制制度存在,就有别里科夫的存在。要消灭这种装在套子里的胆小保守的人,就要消灭适合他们生存的那种制度。任何一个时代,胆小、保守是要不得的,应该勇于开拓创新,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潮流,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通过上面问题,明确胆小保守的危害性及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六、布置作业

根据本文的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七、板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

1.用夸张变形的漫画手法造成幽默讽刺效果

幽默讽 2.荒谬绝伦的言论和一本正经的口吻,构成强烈的讽刺。

5.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的1、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2、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二、教学时数:二教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四.背景知识介绍

1、作家介绍: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 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

契河夫出生于小市民家庭,父亲的杂货铺破产后,他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1879 年入莫斯科大学学医,1884年毕业后从医并开始文学创作。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如 《胖子和瘦子》(1883)、《小公务员之死》(1883)、《苦恼》(1886)等,再现了“小人物”的 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而在《变色龙》及《普里希别叶夫 中士》(1885)中,作者鞭挞了忠实维护专制暴政的奴才及其专横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恶嘴 脸,揭示出黑暗时代的反动精神特征。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库页岛考察后,创作 出表现重大社会课题的作品,如《第六病室》(1892),就是猛烈抨击沙皇专制暴政的作品,该小说使列宁阅读后都受到很大震动。

契诃夫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主要作品有《伊凡诺夫》(1887)、《海鸥》(1896)、《万尼 亚舅舅》(1896)、《三姊妹》(1901)、《樱桃园》(1903),都曲折反映了俄国1905年

大革命前夕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其剧作含有浓郁的抒情味和丰富的潜 台词,令人回味无穷,剧本故事虽取材于日常生活,情节朴素,进展平稳,但却富有深刻象 征意义。

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富于音 乐节奏感,寓意深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 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其代表作《变色龙》、《套中人》堪称俄国文学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 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契诃夫以卓越的 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变色龙”和“套中人”)。他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也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铭。

2、作品风格:

契诃夫是一位罕见的艺术家。列夫·托尔斯泰给了小说家契诃夫极高的评价,称他是“无与伦比的艺术家”,而且还说:“我撇开一切虚伪的客套肯定地说,从技巧上讲,他,契诃夫,远比我为高明!”谈论契诃夫的小说艺术,不能忽视他的笑、他的幽默和讽刺。列夫·托尔斯泰称赞契诃夫是“第一流的幽默作家”。

契诃夫的抒情心理短篇小说还有一个公认的重要特点,那就是紧凑精练,言简意赅,“内容比文字多得多”。契诃夫本人也说,“我善于长事短叙”。他认为,“越是严密,越是紧凑,就越富有表现力,就越鲜明”。为了使作品严密和紧凑,他主张“用刀子把一切多余的东西都剔掉”。他说:“要知道,在大理石上刻出人脸来,无非是把这块石头上不是人脸的地方都剔除罢了。”他的另一个重要见解是:“在短小的短篇小说里,留有余地要比说过头为好”,“小说里所欠缺的主观成分读者自己会加进去的”。契诃夫在写作实践中认真贯彻了这些主张,因而他的中短篇小说总是紧凑和简练的,而形象又总是鲜明的。读他的作品,读者总有

1独立思考的余地,总会感到回味无穷。

3、写作背景

契诃夫的这篇小说发表于1898年,它通过别里科夫这个文学形象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

这篇小说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名著。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亚历山大三世继位之后,立刻在全俄强化各种专政工具,加倍疯狂地镇压人民的反抗,甚至对轻微的自由思想也采取高压手段,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在白色恐怖包围下,沙皇政府的忠实拥护者极力维护沙皇帝国的统治,仇视一切新鲜事物,小说的主人公别里科夫便是这类人物的典型化——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套中人”。契诃夫的这篇小说发表于1898年,它通过别里科夫这个文学形象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这篇小说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名著。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亚历山大三世继位之后,立刻在全俄强化各种专政工具,加倍疯狂地镇压人民的反抗,甚至对轻微的自由思想也采取高压手段,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在白色恐怖包围下,沙皇政府的忠实拥护者极力维护沙皇帝国的统治,仇视一切新鲜事物,小说的主人公别里科夫便是这类人物的典型化——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套中人”。

质。

五、理清情节线索

本文围绕别里科夫的婚事写了“漫画事件”“自行车事件”以及别里科夫与柯瓦连科的交锋。

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5自然段):介绍别里科夫的特征(从别里科夫的外表、行为、思想方式和生活习性写他的“套中人”特征:古怪、孤僻、保守落后等)。

第二部分(6——37自然段):介绍别里科夫的婚事(写别里科夫同华连卡婚事的失败,进一步揭露“套中人”思想的腐朽和反动)。

第三部分(38——40自然段):介绍别里科夫的死(写别里科夫的出葬,指出现实里的“套中人”还 有许多)。

六、在师生提问与回答的互动中进一步理解课文第一部分

1、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点

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

眼戴黑眼镜,耳用棉花堵隔绝人世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害怕刺激有形的套子伞、表、刀装在套子里惶恐不安坐上马车,支起车篷战战兢兢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歌颂过去,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害怕变革只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顽固保守无形的套子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维护旧制度只求不出乱子阻碍社会发展禁闭开除学生

2、作者用幽默讽刺的笔法刻画别里科夫的外表,是否仅仅为了引人发笑?

(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

3、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文也就是雨鞋雨伞呢?

(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是“雨鞋”“雨伞”,这是用了一个暗喻,“雨鞋”“雨伞”对他来说是与现实隔开的一个“套子”,他教古代语言也是把它当做一个“套子”,借此躲避现实。)

4、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并找出描写别里科夫动作,神态和语言的代表性语句。

第二教时

七、讲析第二部分。

1、在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有几个相关事情?

(在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有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当面交锋及一命呜呼这样几个相关情节。)

2、在这些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

讨论归纳:(可预先设计板书表格)

教师讲析:这一部分描写的特点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刻画出别里科夫顽固保守,诚惶诚恐,害怕新事物,反对生活中哪怕是微小变革的思想性格。例如:“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荒唐的别里科夫的逻辑说明了他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再如,他从楼上跌下来的时候,“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这种奇特的心理状态正反映出他自欺欺人的特点。

3、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是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倒下的。因为别里科夫最担心别人取笑他,而华连卡的笑声,是对他迂腐落后思想的最大嘲讽,这是别里科夫从来没遇到过的打击,他在笑声中结束了一切。别里科夫的死说明腐朽保守的势力实际上不堪一击。

4、从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华连卡姐弟是怎样的人?从人物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讨论归纳:在小说中,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柯尼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鞭笞和讽刺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动腐朽势力的灭亡,但华连卡姐弟的出现,却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

八、赏析第三部分

1、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大快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2、可是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讨论归纳:只要沙皇专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动的统治。)

3.讨论课文中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请同学结合课文中的实例来讨论讽刺手法的运用。

归纳: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课文中的讽刺有以下一些特色:①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②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③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同学们读这类文章,笑过以后要将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认真进行思考,才会有所悟,有所得。

除了讽刺以外,作者还用了一些传神的细节来表现人物,这《守财奴》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大家找一两个例子作说明。

同学讨论。

九、布置作业

1.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描写生活中的一个人物,或选一幅较幽默的漫画让同学们写一段话,练习幽默讽刺的手法。

6.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篇六

1.研习小说的第二部分,领悟作者结构安排的匠心。

2.研习小说的第三部分,进一步探讨别里科夫形象的好处。

3.品味小说幽默讽刺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研习小说的第二部分

1.让一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2.提问:本部分写别里科夫的恋爱经过,试从恋爱动机来看,他与华连卡是否有“真爱”?

学生思考后,明确:别里科夫的恋爱并不是自愿的,因此他与华连卡间是没有“真爱”可言的,是他一时“昏了头,决定结婚了”。另外,可从下列句子中看得更为清楚:如“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人人DD他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DD开始向别里科夫游说”;“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她是五等文官的女儿,有田产;尤其要紧的,她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可见,别里科夫在“恋爱”中总处于被动。

3.学生思考:小说描述了两件事,即“漫画事件”和“骑车事件”,此间刻画了别里科夫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漫画事件”“弄得他难堪极了”“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骑车事件”后,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从他的脸色分明看得出来他病了”。从中看出,别里科夫惧怕新事物,甚至连生活中的日常小事都使他心神不定。他是多么保守、落后、愚昧啊!

4.学生分主角朗读课文“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至“从此再也没有起过床”部分。同时让学生思考:这部分文字又表现了别里科夫性格中的哪些特点?(用原文相应语句回答)

明确:这部分文字集中叙述了别里科夫同柯瓦连科争吵的过程,进一步表现了别里科夫虚伪、保守的性格。如,他曾标榜“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你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资料报告校长DD把大意说明一下”。……

5.学生思考:如何看待华连卡姐弟这两个人物形象?

明确:华连卡姐弟在小说中是具有新思想、充满生命力的人物,他们敢想、敢说、敢做,是新生活的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他们的出现给沉闷的生活带来了生气。他们的出现,给了人们新期望,使人们看到了新思想的力量。

6.学生讨论:小说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怎样有机联系的?对表达主题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小说的第一部分着重从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精神状态、语言习惯等方应对别里科夫做一般概括性描述。第二部分把别里科夫推到“感情”的课题上,把笔触伸向人物内心深处,工笔细描般地刻画人物性格,让读者从人物的具体言行中看出他的精神状态。本部分要突出主人公不仅仅“套己”而且“套人”的腐朽灵魂,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二、具体研习小说的第三部分

1.学生群众朗读课文第三部分。

2.提问:为什么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却又“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呢?

明确:别里科夫反对一切新生事物,扼杀自由与进步。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他的死象征着一切反动势力必然灭亡,使人们看到了摆脱沉闷气氛后即将到来的曙光,因此人们觉得埋葬别里科夫是件大快人心之事。然而死了一个别里科夫,还有许多别里科夫存在着,因为这是一个僵死、腐朽的社会。恐惧的情绪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血液中去了,因此,“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3.提问:如何理解“但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貌”一句话。

明确:虽然别里科夫死了,但是禁锢社会、束缚人们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另外还有许多这类“套中人”活着,别里科夫现象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现实的普遍反映。阻碍社会进步变革的,是专制政府和僵化陈腐的思想。要让生活有新的气象,务必变革社会,革新思想。表达了作者对消灭沙俄专制制度、建立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指导学生研究性阅读

课题:怎样认识别里科夫这个形象

学生思考后,可能有如下观点:

学生甲:别里科夫不仅仅在生活上用各式各样的套子把自己里里外外裹得紧紧的,包得严严的,而且他连周围的一切也不放过。城里新设一个茶馆、一个阅览室、一个戏剧小组,他便惊恐不已:“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十多年来,教师、校长甚至全城的人都战战兢兢地过日子,整个城市死气沉沉。人们之所以怕他,是因为他有着沙皇政府作后盾。他扮演的也正是旧制度、旧秩序、旧传统的卫道士主角。因此,别里科夫是可憎可恶的。

学生乙:别里科夫不是“卫道者”,而是牺牲品,是可悲可怜的。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首先,从契诃夫的创作倾向来看。《装在套子里的人》选作课文时,编者大约删去原文的1/3。开头部分有布尔金的一段评论:“性情孤僻,像寄生蟹或者蜗牛那样极力缩进自己的硬壳里去的人,这世界上有不少呢……也许这只但是是人的性格的一种变态。”下面紧之后就介绍别里科夫(课文从那里开始)。显然,作者只是把别里科夫列在了“性情孤僻”的类型里,属于“极力缩进自己的硬壳里的人”“是人的性格的一种变态”,并没有把他当做“沙皇政府的忠实拥护者”。其次,从别里科夫的身份看,他是一个普通的希腊语教师,把选教希腊语作为谋生的手段。如果说是用教希腊语来维护沙皇统治,对抗新生事物,那就没有道理了。并且他手无寸柄,连一把蛮力气也没有。他“辖制”“降服”人们的手段只是“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这种做法给人带来的只有厌恶和恶心,并没有什么威胁力。因此说,别里科夫没有资格做沙皇“卫道者”的代表。再次,从辖制他人的主观愿望看。别里科夫深知官府的厉害,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他干涉别人的言行是为了与人为善,规劝他人循规蹈矩,不要触犯沙皇政府的法

网,免遭政治迫害。他实际上并没有向谁告密,打小报告,即使声言要去“报告校长”,也只是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他更没有栽赃诬陷任何人。因此,更确切地讲,别里科夫是沙皇专制制度的惧怕者、避者,一个十足的神经衰弱的病痛者。

学生丙:综合甲、乙二生的观点,别里科夫既可憎可恶,又可悲可怜。

四、师生研讨:小说语言是怎样到达讽刺效果的?

讨论后明确:小说自始至终用幽默讽刺的手法刻画别里科夫可悲、可笑、可鄙的性格。小说讽刺手法的运用主要表此刻以下两方面:一是透过对别里科夫性格行为夸张,嘲讽了“套中人”的丑陋和可憎。如写“套中人”晴天带雨伞、穿雨鞋、穿暖和的棉大衣,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用棉花堵住耳朵眼等。再如说他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连“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大家什么也不敢干:不敢办舞会,不敢大声说话、写信、交朋友、看书、教人念书写字。这些有悖常人的举动,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作者故意将其作夸大夸张,起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二是以戏剧化的情节,让人物自我表演,淋漓尽致地展示出人物性格与其行为的自相矛盾,揭示别里科夫悖谬扭曲的思维逻辑。如老师骑自行车学生就头朝下走路等。总之,小说艺术地运用了讽刺的语言,将主人公别里科夫保守、落后、卑鄙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五、学生讨论: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该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中的各式“套子”?同时教师总结全文。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老师加以点拨。

明确:别里科夫走后,给世人留下一个“套子”的话题,这“套子”不仅仅过去有,此刻也有,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套子。虚荣是一种套子,名望是一种套子,金钱是一种套子,考试是一种套子,升学率是一种套子……能够说“套子”无处不在。人都是社会中的人,都与别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社会为维护一种秩序,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就会制定各种各样的套子(规矩),宣传各种各样的人生观念,以制约人的行为和思想,人一生下来,似乎就要落入套子,每个人都是生活在各种套子之中。我们就应正确对待套子:人虽然离不开套子,但也不能完全愚昧无知地被套子套住,人就应有理性,要敢于怀疑,善于鉴别反思,跳出洞穴,破除迷信、盲从、奴性意识,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构成开放的眼光和主体意识。总之,人生要有约束的规矩(如法律规章制度),但不能作茧自缚;人必然进入生活圈子,但不能落入怪圈。

六、布置作业(选做两个)

1.写一份《别里科夫死亡调查报告》,说明他是“自杀”,还是“他杀”。

2.作为一名高中生,你的生活和学习中必须有很多“套子”,请以“我与套子”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3.课外阅读契诃夫的《一个小公务员之死》。

●板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

●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

免费

(美)雪莉凯撒

一天晚上,我正在准备晚饭,我的10岁的儿子走进厨房递给我一张纸,他在纸上写了一些东西。我在围裙上擦了擦手,仔细地看了看,上面写着:

割草,5美元;

这一周整理自己的床铺,1美元;

去商店,50美分;

你去购物我照看小弟弟,25美分;

倒垃圾,1美元;

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单,5美元;

还有打扫院子,2美元。

看着他满怀期盼地站在那里,千万个记忆一瞬间闪过我的脑海。我接过那张纸,翻到背面,在上面写道:

怀你9个月,免费;

为你熬夜,请医生为你看病,免费;

多年来花在你身上的时光、为了你流过的泪、抚养你成长所付出的一切,免费;

日日夜夜为你担忧,将来还要为你操心,免费;

给你忠告和教你知识,供你上学,免费;

给你买玩具、食品、衣服,为你擦鼻涕,免费;

儿子,当你把这些都加到一齐时,妈妈付出的所有的爱都是免费的。

看完之后,儿子的眼睛里噙满了大滴的泪水。他望着我说:“妈妈,我真的很爱你。”说着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很大的几个字:“账已付清。”1.请联系现实想象一下,当应对“儿子”开列的账单的时候,除了文中的应对方法外,“我”还能采取什么方法?请至少列举三种。

2.联系第1题,比较以上方法,你如何评价文中的“我”的方法,为什么?

3.请简要概括文中“我”的形象。

4.你认为这篇小小说最大的价值是什么?【参考答案】

1.或一笑置之,或以牙还牙,或当真付给“儿子”,或大声呵斥等等。

2.“我”的方法是高明的,让人肃然起敬的,因为“我”的“免费”,不但使孩子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与亲情的无价,而且还使孩子明确了自己的职责与义务。

3.具有博大胸怀、热爱孩子、善于家教。

7.《装在套子里的人》精品教案 篇七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著名短篇小说家契诃夫的代表作之一,历来被选入语文课本,可见其艺术感染力、文学价值及其经典性。可是纵观以前学者对文本的论述,总是在于人物形象的经典型、主题的典型性以及夸张、讽刺艺术,未见对其结构的论述。我们认为,小说的艺术魅力无论其形象的经典、主体的典型,还是其艺术之技多么丰富,都逃不出结构的魔掌。有人说,结构是情节的“容器”,如果对于情节的“容器”尚且漠视,只注意“容器”里的东西,未免挂一漏万了。小说情节如果没有装进容器,小说不成形,再怎么样也无法评判其优劣。所以在我们看来,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主题的经典性及其局部艺术手法的优劣,都必须结构化才能比较、鉴别。更何况,我们倾向于把结构看成是情节的骨架,这样结构就具有了可操作性和建构性的特征,情节的结构化就成了作者写作智慧和技巧的巧妙融合了。因此,研究并探讨《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情节结构艺术,对于全面理解其艺术价值、文学价值及其脍炙人口的原因是至关重要的。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结构具有立体性,从不同的视角会得出不同的结构特色。本文从情节的组合关系出发,来论述它的情节结构艺术。

孙绍振认为,小说创造就是“把人物打出常规外”,这是对小说创造艺术很经典的概述。如果人物是把小说的情节串起来组成主线,那么“把人物打出常规外”就是情节的特色,让人物在非常规的生活场景充分表演,把人物性格充分展示出来,就是小说的情节。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就是这一创造艺术的精美诠释。陈奂生本是地道农民,改革开放后,“自由市场开放了”,“他到城里去做买卖”,“他又不投机倒把,卖一点农副产品,冠冕堂皇”。可是偏碰到自己生病,在自己毫无知觉的情况下被县委书记吴楚送进了招待所,住进了五元一晚的高级房间。作者让陈奂生遭遇了一把在正常情况下无法走进的非常规生活,然后让他尽情展现,人物的风貌、性格在这里充分展示出来,以此来揭示小说的主题:现代阿Q的精神。

《装在套子里的人》也是这一创造艺术的精美诠释。别里科夫生活在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之下,专制恐怖统治着整个沙皇,这种社会就像个套子,套牢了别里科夫,套蠢了别里科夫,造成了别里科夫封闭、怀旧、胆小、多疑的性格;也套坏了别里科夫,使这样的人无时无刻不在维护现行的社会秩序——“千万别出什么乱子”成了别里科夫套在身上的标签。作者契诃夫为了揭示这种专制制度的荒谬,让别里科夫时尚了一把,竟然让他与时尚女子华连卡谈了恋爱,“差点结了婚”,可是担心出乱子的别里科夫怎么能不与时尚刮擦与碰撞呢?结果套牢他的旧习惯、旧规矩、旧制度却最终套死了他,经不起碰撞的别里科夫经不起新思想、新风尚的冲击“再也没起过床”,“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死了”。

作者为了表现主题,在情节的选择和组合上花了一定的心思,表现出一个短篇小说家的写作智慧。在《装在套子里的人》里,契诃夫不是把别里科夫的全部生活一一例举出来,而是选择几个场景,利用场景组接艺术,形成艺术蒙太奇,委婉含蓄地揭示主题。为此,在这篇短篇小说中,作者选取了别里科夫生活的四个场景,这四个场景就好像一个个的板块。《装在套子里的人》就是把这四个板块组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文本。这就是《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情节结构艺术,这种结构艺术,我们把它叫做“板块结构”,由于它是由四个场景组接而成,也可以取名为场景组接式结构。

《装在套子里的人》一共有四个板块,四个场景。第一个板块是别里科夫平常的生活场景。在这一板块中,作者选取别里科夫最具代表性的装扮、行为、语言,以别里科夫同事的视角,概述其在平常生活场景下的状态。第二个板块是让别里科夫生活在非常规场景,守旧、怕事的别里科夫竟然在校长太太、同事及同事太太撮合下同华连卡谈起了恋爱,这一恋爱本身就让人不可思议,是一曲让人发笑的喜剧。华连卡是一个时尚、开朗、乐观、热爱生活的姑娘,骑骑自行车本是生趣盎然的事,可是到了别里科夫的眼里就成了大逆不道的事情,比自己受到漫画事件的嘲弄还要乱,直到第二天“老是心神不灵,打哆嗦”。如果说这是一次新旧思想的斗争的话,这只不过是一次刮擦。一次刮擦就让别里科夫生了病,那如果是直接碰撞会是什么样子呢?第三板块,那就是非常规场景新旧思想的对决。别里科夫面对刮擦总是放心不下,决定去找华连卡谈谈。作者偏偏又设置另一非常规场景,即非常规场景中的非常规场景,让他没有碰到华连卡,而是碰到本来就很讨厌他的华连卡的弟弟,新旧对决马上开始。“我上您这儿来,是为了了却我的一桩心事”,别里科夫说。可是华连卡的弟弟柯瓦连科却“生闷气,一句话也不说”。话不投机半句多,实质碰撞开始了,别里科夫甚至搬出了督学、校长、上司;威胁开始了——“报告校长”。柯瓦连科怒不可遏,抓住他的衣领,把别里科夫推下楼去。本来别里科夫安然无恙,可是想到这件事将会传到校长、督学的耳朵里去,想到自己弄得个奉命退休,想到华连卡“哈哈哈”的笑声,别里科夫内心的恐惧让他结束了他的一切,包括婚事以及人间的生活。第四板块是别里科夫死后的社会场景,本来别里科夫死了,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可是布尔金回到家里,却发现“生活又恢复旧样子”,像别里科夫一样“装在套子里的人”不知有多少,可见这些套子的牢固、顽强,它是改革以及新思潮顽强的敌人,它给人们制造的恐惧是多么的强大。

板块结构具有强大的艺术力量。《装在套子里的人》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板块结构的艺术魅力。由于板块结构选择的是人物生活场景的典型场面,省略了人物生活中的许多细节,因此给读者留下了许多空白,这些空白本身就是一个“召唤结构”,唤醒读者的生活阅历,让读者自由想象、补充,使得文本能以少博多、以小博大,创造“形象大于思想”的深刻主题。板块结构对于学生写作具有无限的诱惑力,可以带给学生许多的创造启示,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鼓励学生选择富有特色的生活场景,让人物在这些具有特色的生活场景充分表现,然后利用板块组接艺术,创造新的艺术世界,也是《装在套子里的人》的魅力所在。

由于板块结构的灵活性和留下的许多艺术空白,可以创造许多的结构关系,让小说更具艺术力量。《装在套子里的人》四个板块,第一板块常规生活场景已经是让别里科夫套上了许多的套子,可是作者却让别里科夫超出自己该有的生活范围,让他同不是一个世界的华连卡谈一次恋爱,这样的人竟然能够谈恋爱,本身就是一次绝妙的讽刺。尤其是作者竟然还为他建立了非常规场景的两个板块,把别里科夫置于其中,这两个板块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层进关系,从新旧刮擦到碰撞,对一个总是担心出乱子的别里科夫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怕出乱子,结果自己却出了乱子,这怎么能不把别里科夫送上断头台?别里科夫的死就在情理之中!可是为了揭示套子力量的强大,作者又回到现实,别里科夫已经死了,本来大快人心的事却没有让人高兴起来,岂不怪哉?这一板块作为一层讽刺深深的嵌入读者的心房,让读者窒息、沮丧,最后领悟、兴奋,这种板块结构真是具有无穷的艺术力量,难怪本文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板块结构是一种具有无限艺术活力的结构。《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一篇伟大的短篇小说,其伟大就在于板块结构的运用。

上一篇:弹琴原文及赏析下一篇:“美丽中国 我的中国梦”国情知识竞赛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