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学临床基地自评报告

2024-08-23

全科医学临床基地自评报告(精选9篇)

1.全科医学临床基地自评报告 篇一

十八、全科医学科医师培训基地细则

全科医学科医师训练主要在两个同等重要的培训基地中进行,一是全科医学科医师临床培训基地,主要是在综合医院的临床科室,其主要功能是完成全科医生对常见健康问题/疾病的诊疗技能训练;二是全科医学科医师社区培训基地,主要是在社区中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主要功能是完成全科医学的临床诊疗思维和社区卫生服务基本技能的训练。全科医学科医师培训基地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全科医学科医师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根据卫生部《专科医师培养标准—全科医学科细则》的要求,特制定本基地细则。

(一)全科医学科医师临床培训基地 临床培训基地基本条件:

1.基地分为两种,一是以三级综合医院为单位申报培训基地,二是500张床以上、年收治病人5000人次以上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或三级专科医院以科室为单位申报培训基地。前者可以独立申报,但医院内应设置全科医学或具有全科医疗服务功能的科室,如老年科、干部保健科;后者必须与当地的全科医学培训机构或卫生机构联合申报。

2.以医院为单位申报培训基地者,要求医院科室设置基本齐全,包括内、外、妇、儿、急诊、传染病、精神、皮肤与性病、康复、中医、眼、耳鼻喉等科室。个别科室缺如或不能完成全科医学科培训细则要求时,由项目单位与认可的学科基地协调解决。3.申请培训基地医院的主管领导需经全科医学相关知识培训,对全科医学学科认识清楚。

4.科室规模:

(1)各轮转专科的总床位数、年收治病人数、所收治的病种应能够满足全科医学科医师培训要求:每年收治的疾病种类及其例数、临床操作技能种类及其例数等,应达到培养细则中要求的各病种规定数×住院医师数。

(2)科室需配备的医疗设备:

所具备的医疗设备应能够满足全科医学科医师培养细则中的各项要求。

(3)医疗工作量:

内科、外科、妇科和儿科等主要科室应保证每名受训医师在病房工作期间能够管理5张以上病床,在门诊工作期间能够日接诊30名以上患者,在急诊工作期间能够日接诊15名以上患者。

临床培训基地师资条件: 1.人员配备:

(1)专科指导医师与受训者比例为1∶1。

(2)培训基地内医师组成:至少有5名有相对固定的医师队伍;师资队伍中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与高年资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的比例为1∶2;科主任应为主任医师。

2.专科指导医师条件:

(1)基地所在科室的专科指导医师必须接受过省级以上全科医学培训中心的师资培训,并获得证书;并保证接受继续教育。

(2)授课教师必须具有本科以上学历、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带教师资应是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高年资住院医师。

(3)有临床带教经验,熟悉培养细则要求。(4)有较强的责任心。

(二)全科医学科医师社区培训基地 社区培训基地基本条件:

1.社区培训基地必须是辖区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为医疗保险部门认可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设有全科医学科,其下设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制必须符合卫生部有关规定标准。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一定的服务范围及相对固定的管理人口;每个带教医生应经常联系的服务对象不少于200人。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社区人群基本医疗保健需求,运用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适宜技术,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提供急诊服务和危重症的院外急救;提供辖区内传染病防治和计划免疫;提供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保健;提供社区康复服务;开展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咨询、宣传服务等。

4.在社区居民健康调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主要慢性病的筛查和规范管理,有社区诊断及近、远期社区干预计划。

5.负责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信息资料的收集、统计、分析与上报。

6.具有社区健康促进网络,能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7.社区服务中心/站与上级医院建立健全定点协作关系或双向转诊关系。

8.医护人员有良好的医患关系,有较高的病人和服务人群满意度,满意度达到80%以上。

9.社区培训基地必须有教室(会议室)、图书室、黑板、投影仪、计算机等;图书室至少有3种以上全科/家庭医学杂志,20种以上常用参考书或工具书。

10.社区培训基地中带教医生每日门诊量不低于20人。11.社区培训基地所具备的医疗设备应能够满足全科专科医师培养中社区实习细则的各项要求。

社区培训基地师资条件:

1.专科指导医师应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主治医师或全科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并有3年以上社区工作经历;能够实施全科医学服务模式;具有全科医学教学意识和经验;工作态度认真严谨;热爱全科医学事业;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与教学能力;具有带教意愿和能力。

2.培训基地中必须有5名以上专科指导医师在国家或省级全科医学培训中心接受过师资培训,并考核合格。

3.培训基地全体工作人员应具有团队精神,工作中协调合作。

4.注意收集全科医学典型案例,要求典型案例至少10例以上。

2.全科医学临床基地自评报告 篇二

1 区域医联体功能特点

医联体是医疗资源纵向整合的新举措,是以三级综合医院为核心、区域内的专科医院、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组成的跨资产、跨行政隶属关系的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患者可自愿选择就近的医联体单位签约就诊,在医联体内可以享受基层医院与三级甲等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 专家社区坐诊、远程会诊等协调和连续性的优质医疗服务,目的是提高服务效率,实现资源共享,引导合理就医和健康管理,通过双向转诊提供全程、连续、优质、便捷、经济的基本医疗服务[3]。 区域医联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实现医疗结构独立法人地位不变、 资产隶属关系不变、财政投入渠道不变和机构功能定位不变。 但从功能上医联体内既有开展疑难疾病、 危急重症诊治以及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医院;又有承担县域居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危急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任务的县级综合医院;以及维护当地居民健康为中心,综合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等服务、行使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卫生管理职能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其功能组成基本满足全科医学生临床实习的需求。 为使全科医学生既能掌握临床医学基本技能,又能掌握全科医学特色知识,综合考虑各成员单位医疗技术、 师资情况及生活设施等,我校全科医学生临床实习安排在三级甲等医院、县级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 同时增加在疾病控制中心实习以增强其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2 全科医学生对在医联体内临床实习的认识及原因分析

全科医学生毕业后主要到乡镇及以下的医疗机构服务,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还向患者提供预防、心理、康复等医疗照护,所提供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 按照病情的轻重,向上级医院及时转诊危、急重症患者,并为上级医院已经完成治疗的患者提供持续的照护,直到患者完全康复。 因此,全科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以患者持续照护为中心的服务模式。

目前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为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非直属附属医院的三级综合医院以及二级甲等以上综合医院,尚未有乡镇卫生院作为临床实践教学的标准。 我校调查结果显示三级甲等医院在培养全科医学生规范化操作、医德医风及医患沟通能力发挥重要作用;三级甲等医院老师查房质量高,有带教经验,能识较多疑难病例;但工作繁忙,科室各层次学习人员多,获得操作机会少[4]。 这与国内在三级甲等医院的实习医师认为带教老师水平较高但临床操作技能培训与实践不够的研究结果一致[5]。 反映了目前国内大型医院接收培训人员层次多、临床工作负荷处于超饱和状态有关[6,7]。

县级医院是实现“大病不出县”的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目标的关键,主要开展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危急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任务;并承担县域内医护人员的培训职能。 我校调查表明全科医学生在县级医院实习操作机会多,能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受重视程度高且师生关系融洽,医疗设备较好;但老师带教经验相对于三级甲等医院老师差,教学条件较差、病种和疑难病例相对少[4]。 这与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县级医院投入以及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改革等助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向深层次发展有关[8,9]。 同时也反映了县级综合医院临床带教老师缺乏系统的教学组织能力培训和缺乏激励机制[7]。

乡镇卫生院的建设与发展是实现新医改政策的根本保证,其职能复杂多样,包括基本医疗、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公共卫生、疾病控制、慢病管理及相关管理职能。 全科医学生在乡镇卫生院实习,主要是熟悉乡镇卫生院工作性质,参与公共卫生服务。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乡镇卫生院教学条件及设施差、患者少且病种单一,老师带教经验亟待提高,重视操作但欠规范[4]。 这与乡镇卫生院基本设施配置不足、医师流动较大以及缺乏继续教育培训、绩效工资制度的落实不力等多种因素有关[10,11];也与贵州省乡镇卫生院诊疗人次逐年减少的现状关系密切[12]。

3 依托区域医联体构建全科医学临床教学基地,促进全科医学教育联合体发展

临床教学是从医学生过渡到临床医师的重要环节,通过临床教学使学生掌握临床思维方法、医患沟通技巧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原则。 针对全科医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特点,选择临床实践教学基地既要满足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使其能胜任临床工作;又具有全科医学特色。 通过以医联体核心医院为主体,各成员单位参与组建医教联合体,明确各职能,推进全科医学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是培养合格全科医学生的根本保证。

3.1 建立适应全科医学临床教学的县乡临床教学基地准入标准

由于《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管理暂行规定》 系1992 年由当时的国家教育委员会等三部委联合, 适应了当时的医疗技术水平和临床教学要求。而全科医学作为近年出现的新的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其课程设置和知识体系有别于临床医学专业。 根据全科医学教育要求和医联体内各级医院的职能,制订满足本科医学教育基本标准、体现全科医学特色和有利于全科医学生毕业后胜任基层卫生工作的临床教学医院标准,并严格实行临床教学基地申请、评审和认定制度。 作为培养学校和医联体核心医院,有义务指导医联体成员单位开展全科医学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医联体成员单位应树立教学相长的理念,加大教学投入,完善教学设施,实现医疗教学同步发展。

3.2 明确各级医院明确职责,确保培养质量

核心医院重在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临床技能、规范医疗行为、患者安全知识、医院感染控制和危急重症的处理。 针对核心医院工作繁忙,各层次学习人员多,操作机会少等突出问题,应安排专门的管理和教学人员从事全科医学临床教学,探索病区全科医学临床实习项目负责人制度,确保学生在核心医院实习期间掌握临床思维、 规范操作和医患沟通技巧等内容。 为培养学生对常见病、多发病诊治能力和熟悉双向转诊制度等,县级医院主要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规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急危重症和病情稳定的判断,有利于提高及时向上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诊患者的能力;乡镇卫生院重在培养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慢性病管理,应让学生深入基层社区开展义诊、健康宣讲、疾病调查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以社区为导向的服务观念和能力, 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医患沟通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13]。

3.3 完善临床教学管理制度

充分利用医联体核心医院成熟的临床教学管理制度,成员单位应逐步完善教学管理机构设置及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完善流程、质量监控、信息反馈,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制度等,并在绩效分配、年度考核方案和职称晋升中体现临床教学的价值,正确引导医护人员的教学意识。 培养单位和核心医院不定期组织教学活动,开展经验交流,探讨制度的执行及改进措施,结合县乡医疗机构人员结构、工作性质和技术及管理能力,逐步形成具有全科医学特色、适应县乡医疗机构管理模式的教学管理制度。

3.4 完善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医疗教学信息平台共享

医联体内医疗卫生资源和教学资源存在客观上的差异,实现优质资源信息共享,信息化技术共享平台建设显得十分重要。 目前医联体内均建立了远程会诊系统、影像会诊系统等。 在医疗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完善教学资源共享,有利于全科医学生的培养。

针对县乡医疗机构病种和疑难病例相对少的现状, 可充分利用医联体核心医院丰富的临床病例,组织专家编写教学案例,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讲解供学生学习。 依托医联体现有的医疗网络平台建设教学网络平台,在网络平台上开展案例式教学进行弥补[14];也可以依托该平台进行理论授课和技能培训视频、在线考试、学生与老师交流等,实现医联体内临床实习教学优质资源共享,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提升学习质量。 也可利用翻转课堂,针对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如医院感染控制、患者安全目标、临床基本技能等,可由医联体核心医院组织专家编写剧本、拍摄视频、出测试试题、通过手机短信或QQ等通讯工具答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弥补基层网络不畅[15]。

3.5 建立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

以解决临床医学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现状,依托县级全科医学临床教学医院,建立全科医学教学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配置高水平的全科临床工作所需的仪器设备,构件基本技能训练、仿真模拟训练和真实环境训练模块,形成“基础性-综合性-设计创新性”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 开设病案分析、临床思维、综合分析能力培训及医患沟通技巧等实验项目,开展各种穿刺培训、气管插管术、现场心肺复苏术、包扎固定术等训练;设立各种突出基层特色的社区医疗机构及诊疗室、手术室和病房模拟临床真实环境。 建立全数字化影像图像教学系统和手术直视系统,与学校的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对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16]。

3.6 加强医联体成员单位师资队伍建设

带教老师对保障学生临床实习学有所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在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理论讲授、技能培训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在医疗规范、医德医风、医患沟通等方面都对实习学生产生直接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针对县乡两级医院老师带教经验不足,可以医联体核心医院为依托, 利用其优良的师资队伍,为县级医院培养骨干师资,并通过县级医院辐射至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医疗与医学教育共享平台,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和师资培养[17,18]。 学校和医联体核心医院派教学专家到各成员单位开展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现场讲授教学经验等;成员单位带教老师到核心医院进修、观摩,通过实行教师资格准入、讲课比赛、技能指导、评教反馈等手段,以不断提高成员单位带教老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能力,对集中师资培训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提高全科医师师资培训效果[19]。

3.7 开展CBL、PBL等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医联体核心医院帮助成员单位开展PBL、CBL等教学模式改革,通过在实践中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老师协助解决其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或由核心医院组织专家编写案例,组织学生学习、讨论,以弥补基层病种较少的现状[20]。 同时注重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 根据需求主要开展医患沟通、终身学习能力、信息收集与运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合理利用和支配各种资源的能力等的培养[21],为学生毕业后成为社区领袖奠定基础。

3.8 引导学生开展互助学习

自主互助学习能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国内研究表明,互助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学习积极性和满意度[22]。 绝大多数农村定向专科生学生认为互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习主动性、对临床实习起到监督作用。全科医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开展互助学习,核心医院指导老师或学生提供实习中的真实案例,组织学生参与讨论,以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判断能力[23]。

3.9 完善临床教学监控体系建设,实现同质化教学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高校医学院校实现临床医学目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障,作为培养单位和医联体核心医院,应加强和完善全科医学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机构体系建设,根据教学大纲编制相对统一的标准,通过教学专家督查、测试等方式了解全科医学生在成员单位的学习状况,对基层医疗机构不能满足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病例讨论等完善,实现医联体内教育的同质化,保障全科医学生的培养质量。

3.10 开展以需求为导向的专业知识培训

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开展基本医疗、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公共卫生、疾病控制、慢病管理等服务。 国家对基层医疗机构药品有严格限制,开展的辅助检查主要有心电图、X线诊断、超声、血尿便常规及生化等,治疗除基本医疗外,中医和急救、急诊转运也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占有重要地位。 有针对性地开展基层医疗机构常用设备使用培训、 中医中药治疗培训、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管理培训及妇幼保健能力培训,能提高全科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使其胜任毕业后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

4 通过临床教学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能力是医院发展的根本,也是完成临床教学的基础。 通过临床教学加强师资培训、规范诊疗行为并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同时全科医学临床教学医院可以利用教学资源开展集体备课、临床技能竞赛、社会实践,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医疗机构根据临床和教学需要,规划人员培养,完善服务流程,在提高教学能力的同时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实现教学临床相长。

5 小结

3.全科医学生暑期实践报告范文 篇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检验和巩固理论知识最好的方法。通过短短8天的社会实践学习,我总结出作为一名优秀的全科医生必须具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一、娴熟的业务技能。作为健康的“守门人”,全科医生担负着社区居民的治疗、康复、保健、预防、健康教育与计划生育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健康照顾的职责。而且绝大多数社区常见健康问题多处于疾病的早期和未分化阶段,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可变性,健康问题具有系统性和联系性,患者可能仅仅感觉为身体不适。这点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临床操作技能。对各种年龄、性别、系统器官的各种疾病,必须具备应有的诊断和治疗技能,并在必要时,协调利用社区内外资源,以解决社区居民的健康问题。

二、出色的管理意识。全科医生提供给社区居民的是长期的、持续的、经济的健康照顾,而不是像专科医生那样,仅仅提供暂时的、随机的诊治。这就要求全科医生必须做到持续性健康问题的管理,如糖尿病、高血压的控制,以防止病情进展恶化,产生一系列并发症;病人的遵医就医行为也直接影响着自己的健康,全科医生有责任都社区居民的遵医就医行为进行管理,以减轻病人的痛苦及经济负担。

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是在社区范围内开展全科医疗服务的基础。管理好居民健康档案,对自己开展工作,诊治病人以及与专科医生建立双向转诊,都有重要意义。

三、强烈的人文精神。人是“社会”的人,而不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百感忧其心,万物劳其形。想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全科医师,就必须把自己的病人看成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疾病的载体。从病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了解病人的工作、生活及社会背景,以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案。医师应能理解并同情病人的痛苦,做到移情。并且对病人的一些难言之隐,要做到保密。

这点就要求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加强自己的人文修养、法律道德修养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比如多读一些文史哲类的书籍,培养自己的哲学整体观,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或志愿者活动,加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四、执着的科学精神。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医疗技术水平飞速提高。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正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疾病谱与死因谱也随之改变。为了适应时代要求,作为新时代的健康守门人,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自己的知识不能仅局限于课本教科书,自己的业务技能不能仅局限于当前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自己才不能被时代淘汰。

五、改变自己的服务理念。由于传统的专科医生,以生物医疗模式为诊治理论基础,提供的医院内的随机性医疗服务;而全科医生以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提供的则是长期的、个体化健康照顾,服务场所为社区和家庭。全科医生的角色,也不仅仅是医生,更应该是家庭健康的咨询者、教育者、监护者。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主动与社区居民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摒弃传统的“医师权威型”医患关系模式,积极建立“医生-病人互动型”医患关系模式。因此,我们要经常主动深入社区家庭,切实做好家庭访视工作,这也是以人为本的卫生服务理念的体现。

六、掌握沟通技巧。沟通可以打开两个陌生人的心扉。医生与病人间良好的沟通,可以改善病人的遵医就医行为,使医生提出的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被采纳,并且可以改善医患关系,提高病人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要做到良好的医患沟通,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了解病人的个性特点。西方医圣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了解你的病人是什么样的人,比了解他患了什么病更重要”。对于不同个性的病人,我们要找的与他们交流沟通的切入点,因人制宜,尊重对方个性。

2、承认自己的技术局限性。作为一名全科医生,自己虽然与专科医生,在慢性病的长期照顾上有自己的优势。但在自己的技术水平毕竟局限于基层医疗照顾,这点应向病人说明。这样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是对病人健康负责任的表现。

3、礼貌用语,注意自己的肢体语言。交流过程中,要表现出对病人病痛的认可与同情。

4、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自己的穿着要和体卫生,给人以严谨成熟的感觉。

通过几天的学习,自己的收获还是很大的,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大有裨益。我深刻领悟了全科医学的核心精神,掌握了一定的全科诊疗沟通技能,同时也看到了全科医学的发展前景,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自己现在的理论知识还是很匮乏,更不用说自己的临床诊治技能。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全科医师,自己的路还很长很远。

4.全科医学临床基地自评报告 篇四

全科医学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引进中国大陆以来,国内陆续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全科医学教育。继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要求高等医学院校应该在培养全科医生中发挥重要作用后,1998年全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的全面启动和开展。

2006年人事部、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5部委又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1,要求医学院校加强医学生的全科医学学科教育,将医学生的全科医学知识教育与技能培养作为一项基本任务。随后,2009年4月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3中再次强调高等医学院校要加强全科医学课程建设,培养医学生社区卫生服务的能力,因此加强医学本科生的全科医学教育是目前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9年上半年,我国有59所高等医学院校在医学本科生中开设了全科医学及其相关课程。

本文通过对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在学习《全科医学概论》课程后对全科医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全科医学的态度,为在高等医学院校中进一步提高全科医学教育效果提供参考。

1.2调查内容与方法《全科医学概论》课程共计27学时,教学内容包括:绪论,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基础、以预防为导向的照顾,人际关系与医患沟通及特殊人群保健,均为理论讲述,未设社区见习。授课结束后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①对全科医学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②对全科医学及全科医生的认可程度。统计学方法以EpiData3.02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5.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1―般情况发放及回收问卷228份,有效问卷228份,有效率100%。228名学生中,男生120名,女生108名;平均年龄21.02岁;北京生源139名,外地生源89名。

2.2对于全科医学相关知识的掌握228名学生中,87.3%(199/228)的学生认为全科医生应该提供综合性和连续性的服务;87.3%(199/228)的学生认为全科医生应该管理慢性病;95.6%(218/228)的学生认为全科医生必须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89.9%(205/228)的学生认为全科医生应该为患者提供预防性照顾;74.5%(170/228)的学生认为病史采集是全科医生诊治患者的主要工具;86.0%(196/228)的学生认为全科医生不仅在诊所内为患者提供服务,还要考虑其家庭因素,为其家人提供服务;84.2%(192/228)的学生认为全科医生应为社区人群健康负责;63.6%(145/228)的学生认为与其他专科相比,全科医学具有较高的成本效果比。

2.3对全科医学及全科医生的态度228名学生中,28.5%(65/228)的学生表示将来不愿意做全科医生,49.6%(113/228)的学生表示不确定将来是否做全科医生,21.9%(49/228)的学生表示将来愿意做全科医生;31.1%(71/228)的学生认为全科医生的社会地位比较低,1.1%(71/228)的学生表示不确定,7.8%(86/228)的学生不认为全科医生的社会地位比较低;28.5%(65/228)的学生认为全科医生得不到其他专科医生的尊重,1.1%(71/228)的学生表示不确定,0.4%(92/228)的学生认为全科医生能够得到其他专科医生的尊重;51.3%(117/228)的学生认为在全科医学领域很难成为一名专家;48.3%(110/228)的学生表示虽然全科医学的知识非常好,但以后仍然想当一名专科医生,0.3%(69/228)的学生表示不确定,1.5%(49/228)表示不想做专科医生;64.9%(148/228)的学生认为全科医生能够解决大多数的健康问题;84.2%(192/228)的学生认为全科医学能够提高社区总的健康水平。具体讨论《全科医学概论》是全科医学教育的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原则,了解全科医疗的服务模式、全科医生的角色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等,培养他们对全科医学的兴趣,认同全科医生的工作。

我校于1994年在临床医学本科生中开展《全科医学概论》课程,经过十几年来不断地探索和改革,在全科医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授课效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通过此次调查可以看出,临床专业本科生基本能够掌握全科医学的.概念、主要原则和全科医疗的服务模式。

此次调查中可以看出,虽然通过对《全科医学概论》的学习,4.9%的学生认为全科医生能够解决大多数的健康问题;84.2%的学生认为全科医学能够提高社区总的健康水平,但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仍然不能形成对全科医学的极大兴趣,只有21.9%的同学选择毕业以后做一名全科医生,而48.3%的学生表示虽然全科医学的知识非常好,但以后仍然想当一名专科医生,这可能和目前我国全科医学发展的现状有关。有研宄显示,全科医生来源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待遇偏低。其次,工作后学习的机会较少,导致社区全科医生的知识更新需求得不到满足,同时也限制了社区全科医生医疗水平的提高和临床经验的积累。而且,由于全科医学是新兴学科,全科医生社会认可程度不高,社会地位相对于专科医生较低,全科医生的价值得不到认可,自信度受到直接影响,这直接影响了医学生毕业后选择做全科医生的积极性,限制了全科医生的来源。

此次调查还发现,有49.6%的同学对毕业以后是否做一名全科医生持不确定的态度,对于“虽然全科医学的知识非常好,但以后仍然想当一名专科医生”这一问题,有51.8%的同学选择不同意和不确定,由此可以看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对毕业后选择从事全科医学或专科医学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如下:首先,近几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出现大学毕业生数量猛增,医学院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但与之相矛盾的是城市医疗人才呈饱和状态,很多医疗机构正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和调整,用人指标有限,难以大量接收毕业生。另外,大医院抬高就业门槛,学历要求提高。许多大医院把招聘门槛提高到了硕士以上,而且这种用人取向全国基本一致5。就业压力增加,竞争更为激烈,使得一些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不再一门心思选择毕业后到大医院工作,而是对择业问题进行更多的考虑。如果能够通过全科医学相关课程的学习,使医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全科医学的理念、社区及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方法,有利于引导今后医学生的就业取向。

由于我国目前基层医疗的现状,没有高质量的社区教学基地,因此《全科医学概论》主要为理论讲授,教学内容多集中于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见习和实习的机会比较少,使得理论和实贱严重脱离,授课效果不太理想,导致一些对全科医学感兴趣的同学对今后是否从事全科医学持不确定的态度。在韩国医学生中做的一项试验表明,经过2周的家庭医学实习,医学生愿意选择家庭医生作为自己今后的职业者,在未做实习之前平均为3.2(用0~10表示愿意选择的程度),经过家庭医学实习,平均分值为6.8。可见成功的医学院校的家庭医学教育能够影响医学生今后的职业选择9。因此,为了争取更多的高素质的医学生毕业后选择从事全科医学,我们应该加强对全科医学的宣传力度,并且在今后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增加临床医学生到社区锻炼的机会,重视提高学生的社区工作意识,转变其就业观念610,促使他们毕业后愿意选择到社区从事全科医生的工作。

总之,在本科阶段对临床专业本科生开展全科医学教育,能够使学生了解全科医学的思想、观念、原则及其核心知识,但是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对于培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兴趣,尚未达到一定的效果,应注意在以后的教学中发挥相应的作用,引导更多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将来从事全科医疗服务,为全科医学培养更多的人才。有效手段,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7]。随着食管支架性能的不断改进,解决进食困难也不再是食管支架的研究重点,降低食管支架置入后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成为众多学者和患者关注的焦点。食管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包括上消化道大出血、气管食管瘘、胸骨后疼痛、再狭窄和支架移位等?。20余年来,学者的研宄为提高各种原因引起食管狭窄患者的生活质量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支架的并发症如胸骨后疼痛、支架阻塞与再狭窄、支架移位与脱落、大出血、穿孔等仍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早在1999年就有学者提出选择合适直径、长度和扩张力的支架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选择合适的支架能显著降低患者的并发症。术中出现胸骨后不适感与支架弹力有关,支架直径越大,弹力越大。但直到目前,临床应用的食管支架直径通常均为16mm以上。16mm的支架治疗食管癌引起的狭窄,患者的不适反应明显轻于更大直径的支架,但在食管癌放疗后狭窄患者,术后疼痛仍然明显。食管癌放疗后狭窄患者,狭窄处疤痕明显,食管壁紧张度高,支架对管壁的张力大、刺激强,同时,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增加,痛阈降低,是支架置入后疼痛明显的原因。针对此类患者,本组应用12mm直径的CZES型食管支架,旨在降低支架的径向扩张力,减轻支架对食管壁的刺激。从结果看,效果十分显著。12mm直径的支架明显细于16mm直径的支架,对管壁的压迫和刺激显著减轻,患者疼痛不明显,耐受良好。

5.全科医学临床基地自评报告 篇五

2010年3月,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建设规划》,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通过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的人才资源要求。这对目前高校医学教育来说,既是一个契机,又是一个挑战。高等医学教育如何培养出一批合格的全科医生,就成为目前教学改革的重点。

而实践教学在整个医学教育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无论一个医学生的理论知识学得如何精湛,如果实践能力较差,是无法成为一名好医生的。而过去的医学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多是以疾病为中心进行的,这与全科医学的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完全不同,因而如何培养全科医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其毕业后成为一个合格的全科医生就更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了。

我院自获批为卫生部专科医师(全科医学科)培训试点基地、重庆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以来,积极承担起重庆市全科医师的培训任务,在理论教学和临床、社区培训方面有较大的优势。自2008年起招收临床医学(全科方向)本科生,于2010年始先后承担有重庆市全科医生骨干培训、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等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等。同时,在培训过程中,支持和帮助全市28家单位的全科医学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能力提升,为今后重庆市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工作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一、我院临床医学(全科方向)学生实践教学现状

1.全科医学的教学设备投入不足

我院自成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以来,不断加大了硬件设施地投入。目前,占地400余平方米的中心实验室已正式投入使用,是渝西地区规模最大、实验设备最为齐全、先进的医学科研实验室,2011年成为永川区医学实验中心,并与重庆文理学院联合成立重医永川医院-重庆文理学院微纳米技术与转化医学联合实验室。目前来讲,硬件设施比较完善,但是我们也注意到,我院投入重点主要是为搞研究所用的实验室,主要用于本院课题组成员及在读研究生使用,在全科医学生的本科教学中使用频率较少,专门用于教学的实验室投入不足。

2.教学内容、实验内容等与岗位要求有部分差距

全科医学教育在我国的起步相对较晚,目前高校全科医学生的教学内容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我院的全科医学教育也是采用四年在校理论学习,最后一年临床实习的教学模式,在校学习期间,主要为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相关实验也多是为了验证理论知识。而对于社区工作所需要的相关实验和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较少,学生在校学习四年后,实际操作技能普遍较差,很多全科医学学生,在实习阶段一边重新学习实践基础知识,一边进行临床实习和操作,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缓慢,实践学习效果较差。并且许多学生感觉全科医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太多,临床中容易忘记。医院实习的科室均为专科为主,没有全科医生的角色体验。

3.实践教学师资以医院的临床教师为主,缺乏专业的全科医学教师,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参差不齐

我院的全科医学生实践教学的师资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本院相关科室的临床医生,二是全科社区基地的教师。相比较而言,本院的临床带教教师的学历以及水平较高,在理论和科研等方面占有优势,但是他们大都是传统的临床专业,多数人对全科医学缺乏必要的了解,不能用全科医学的思维指导学生,因而不利于全科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而全科社区基地的带教教师虽然基层工作经验丰富,但是普遍存在着学历较低,对全科医学缺乏系统性的认识和学习,同时也缺乏相关带教经验。

4.社区实践基地建设不够完善,临床实习面临的问题多

(1)社区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学生多数时间仍然在综合性医院进行实习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一个重要过程,而对于全科医学生来说,到社区实践基地去实习也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过程,然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全科医学生在最后一年实习期间,大多数时间和其他临床医学生一样在综合性医院进行科室轮转,而只是有少数时间是到社区进行实践,这就使很多全科医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与工作需要不相符。

(2)学生本身观念未转变,也影响了临床实习阶段的实践技能训练效果

调查中我们还注意到,很多全科医学生当初报告本专业的时候,是看到国家对于全科医生的相关政策优越,但是经过学习,在最后一年面临工作选择时,却发现与理想有一定差距,很多全科医学生仍然希望到大城市、大医院去工作,其中很多人为了换专业选择考研;也有学生到处找关系希望到综合性医院的专科工作;甚至部分学生放弃医学,选择报考公务员或到药企工作,等等,这些都必然影响到全科医学生的实习效果,不利于实践技能的掌握。

二、提升全科医学生实践教学效果的策略

1.加大前期思想教育,提高全科医学生思想认识

6.全科医学临床基地自评报告 篇六

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华侨初级中学

今年广州市开展全市学校创建“垃圾分类示范基地”达标活动,这是我市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建设生态文明和低碳广州、幸福广州的必然要求。为了响应创建“垃圾分类示范基地”的号召,我们学校领导层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组织行动起来。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重大决策,切实把创建“垃圾分类示范基地”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提供必要的经费。学校组织了专门培训,认真领会和准确掌握《垃圾分类示范基地的认定标准》中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对照本次的创建标准,我校认真开展了创建工作,对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及时采取了相关的补救措施予以整改完善,确保了本次创建的前期工作质量。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有关部门精心筹划,细化了创建的实施方案,并制定了周密的计划,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创建工作。组织师生们积极参与校园垃圾分类活动,各部门、班级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活动,有力推动了学校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进程,切实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对全校师生进行垃圾分类、爱护环境、珍惜资源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将近期开展的创建工作总结如下:

一、明确创建意义,健全相关制度

1.成立创建领导小组。我校成立了创建“垃圾分类示范基地”的工作领导小组,并由陈桂华校长亲自挂帅。落实主管部门和协同部门的任务分工,做到责任到人,高效推进。学校创建“垃圾分类示范基地”的领导小组机构 组长:陈桂华

副组长:刘伟清、吕永忠

宣传、检查、执行组组长:王远滨、刘衍海 宣传组成员:欧阳亚兵、刘婉云 检查组成员:徐文波、江德泉、茹德东 执行组成员:刘国满、肖海英、欧阳燕雯 协同人员:全体班主任、学生会干部、团干部

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订创建计划并依据计划开展工作,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制定每学年的环境教育目标、活动内容、方法、措施等。学校各部门根据学校计划,制订相应的环境教育计划和职责。教务处负责教学,落实学科渗透,组织开展系列活动;教

研组负责教师垃圾分类培训、学习、科研;总务处负责校园环境规划、设计、环教设备、设施的增设等;政教处、团委具体负责抓好校园文化建设。

2.制定与垃圾分类相关的规章制度。为了落实创建“垃圾分类示范基地”的工作目标,学校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校园垃圾分类管理制度》、《校园可回收垃圾收集方法》、《校园环境保洁制度》、《实验室管理及赔偿制度》、《创卫生班级评比制度》等,这些制度促进了校园环境卫生的清洁,增强了能源节约意识,极大地促进了全体师生的环保积极性。

3.全员参与“垃圾分类示范基地”达标创建工作。学校把校园环境划分成若干包干区,每个班级都有包干区和劳动协作区,每个班级负责自己包干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在爱校劳动中人人参与、个个动手,实现了环境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全员参与。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垃圾分类等方面的环境教育,每一位教师都自觉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各种环保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4.设立校园垃圾分类值周制。全校各班轮流组建一批校园卫士,负责一周的执勤工作,每天督查各班室舍内外及环境保护区的垃圾分类工作,检查场室卫生、学生个人卫生以及文明行为,按垃圾分类照标准打分、通报、评比、考核。周考核结果纳入学期“文明班级”的评比中。

二、营造创建氛围,垃圾分类常态化

1.精心打造校园的自然环境。近几年来,我校特别注重校园环境建设。学校投入数十万元对校园进行了绿化、美化的环境建设。为了创建“垃圾分类示范基地”达标工作,学校购置了一大批的垃圾分类桶,建造了封闭式垃圾中转站,改变了原垃圾露天堆放,大风一吹,校园内废纸满天飞的情况。投资200万元建设了标准的400米环形跑道和足球场的披绿工程,学校环境面貌大大提升,尘土显著减少,也大大减轻了学校保洁工作的负担。在占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合理布局,改造了校内小公园,种植了花草树木。校园内绿化有特色,植物种类丰富、环境宜人、空气清新、光线明亮、景点美观,春有绿、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生机盎然。垃圾分类桶配备齐全,是否可回收标识清晰,摆放位置分布合理。校园文化建设中将人文性与环境绿化、美化相结合,让一墙、一窗、一报、一室发挥育人功能,使学生一进校门就受到环境气氛的强烈熏陶。我们在校园中心大道橱窗、围墙上、楼道内、走廊里设置古今中外名人名言警句,名人挂像、校训校风宣传牌、环保标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

陶和启迪,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真正做到了每一块墙壁会说话,形成了独特的校园风景线,达到了环境育人的效果。

2.重视养成教育,不断净化学校环境。组织全校师生认真学习《垃圾分类常识》与环保教育,把垃圾分类等环境教育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值周评分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不乱扔果壳纸屑。在绿化美化校园的同时,还重视净化。班班有值日生,负责本班的卫生打扫和卫生保洁,每周全校搞卫生大扫除一次,及时分类、清理垃圾。垃圾分类作为文明班级评比的一项重要内容,并设立垃圾分类标兵班评比,开展校园小卫士评选活动。把垃圾分类工作落到实处,开展检查督促相结合,做到校园净化、教室美化、厕所干净。学校不仅环境美,在污水排放、垃圾处理、化学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等方面均符合卫生部要求。学校专门成立节能领导办公室,每学期通报用水用电情况,班级财产管理情况,要求学生节水、节电、节约能源、纸张,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切实把环保落实在行动上。学校精心组织了创建“垃圾分类示范基地”系列主题教育,通过开展“我的陋习有多少”自查活动、“我为校园文明献一计”、“团队文明形象设计”活动,教育学生改变陋习,积极维护干净整洁的校园,在洁净校园的同时洁净了学生心灵,促进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课内渗透垃圾分类思想,课外付之行动

1.在平时教学中渗透垃圾分类等环境方面的教育。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环境教育的主渠道。新课程实施以来,各学科教材中都包含了环保知识内容,学校要求各教研组根据新教材,制订各学科渗透环境教育计划,把教材中的与垃圾分类等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类、罗列成表,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从学生所关心的问题或社会热点问题入手,适当地进行补充和延伸,使学科教学与环境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知识的过程中,树立垃圾分类的意识,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将环境教育目标列为评价课堂质量的多元目标之一,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成为环境教育先行者的自觉性。例如,在地理教学中注重热爱自然教育,使学生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使学生懂得花草树木能调节气候,改良土壤、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爱护花草树木的好习惯;在化学课中结合酸碱盐的性质等,讲明大气污染、水污染的原理、危害和防护;在政治课中注重环保法律法规教育,提高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主人翁的责任感等。

2.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学校课程,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以“ 垃圾分类的好处”、“探索厨房消毒的方法”、“一次性筷子与森林资源”、“废旧纸的处理”、“垃圾食品对中学生的危害”、“ 水污染情况调查”为主

题的研讨活动。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资料查询等多种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环境教育效果。

3.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学校把垃圾分类作为环境教育的切入点,如在校园内设立垃圾分类宣传栏、环保宣传标语,班级进行垃圾分类黑报报和手抄报竞赛,学校经常组织学生观看环境教育录像片,学校广播站开办了《环保之声》固定栏目,定期向全体师生直播,不断为环境教育营造浓郁的氛围。

4.利用升旗仪式、主题班会,开展垃圾分类教育。学校把垃圾分类当成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每周一国旗下的讲话中,加入“垃圾分类小常识”“珍惜地球上的有限资源”、“以实际行动清除校园污染”等内容,召开“我是分类小卫士”主题班会,使垃圾分类等环境教育渗透到日常教育中,提高了师生的环境意识。

5.结合重大纪念日,积极组织开展专题活动。结合“六·五”世界环境日、“四·二二”地球日、“三·二二”世界水日等纪念日,开展“我爱家园征文比赛”、“爱水、节水,共建和谐生活”专题讲座、纪念地球日讲故事大赛等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植树节发动学生为家乡义务植树。

6.开展开阔视野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参观新农村的环境建设、开展学校周边水质调查活动,在参观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有目的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各班设立了“环保站”,负责监督本班和学校的环保情况,进行废物回收。在节假日要求学生参加“六个一”活动,制作科技小报和小制作,参加村社垃圾分类活动、环境保洁工作。开展环保调查、宣传环保意义,倡导“绿色消费”,争创“绿色家庭”。通过学生带动家庭,带动了公民更广泛地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把环境教育推向更高的层次。

四、加强可回收物品管理,合理利用费用

为了进一步做好“垃圾分类进校园”的工作,学校办公室协同德育处、宣教处利用校园广播、电子显示屏和黑板报等途径进行大力宣传教育,逐步形成垃圾分类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我们希望同学们将习惯与意识带到社区、带到社会、由点向面的推广,希望每个同学都做宣传员以及环保卫士。推动净化、美化、绿化校园环境活动,培养同学们环境保护观念、爱惜物资美德,养成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的习惯,促使校园垃圾减量、环境整洁。推广垃圾分类收集工作,以有宣传、有管理、有落实为原则,得到全体师生的支持和配合。同时,为使中学生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知晓率达到100%,办公室再生资源回收工作人员对垃圾分类工作的意义、必要性以及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向同学们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讲解。以此,让同学们认识到在校园里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结合我校实际,每学年开学的一个月及时召开“垃圾分类进校园”工作会议,总结上一学年工作及表扬先进,布置和制定新学年的再生资源宣传教育进校园工作计划,大力宣传再生资源回收的重要意义。废物回收增效。两年来学校废纸等废弃物回收承包增益4300元,收益用于学生统一购置桶装饮用水、班级图书角书籍等。垃圾分类中的可回收垃圾变废为宝,转化为经济效益。开展节水工作。学校平时加强用水管理,开展节水教育,在取水处张贴节约用水的温馨提示。学校投资1万元安装了净水系统,使全校师生用上更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开源节流。为节约用电,学校科学制定了各项节电规定,并由校节能领导办公室抽查,及时公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项措施,每年节约电费近万元。

五、明确垃圾分类方法,有条不紊开展回收工作

校园垃圾分类办法:根据校园垃圾的特点,把垃圾进行分类:可回收垃圾分为:纸类、金属(易拉罐、罐头盒、牙膏皮等)、塑料(各种饮料瓶等)。不可回收垃圾:主要是指瓜果皮核、杂草、树叶、尘土、纸巾等。校园垃圾箱分类:可回收垃圾箱、不可回收垃圾箱。校园垃圾收集办法:⑴公共区域和各部门办公室产生的可回收垃圾收集由清洁工和杂工清运到再生资源回收站;⑵各年级课室配置垃圾分类箱,各班班主任负责督促值日同学将分类垃圾每天下午5::00—5:30送交到回收站,不可回收垃圾收集到室外垃圾箱中;⑶垃圾袋可循环使用,不提倡垃圾袋装;⑷办公室生活垃圾做不可回收垃圾处理;⑸办公和教学废旧纸品作可回收垃圾,由总务处集中处理。校园垃圾处理办法:(1)每天由环保部门清洁工到学校清运不可回收垃圾;(2)可回收垃圾先集中到学校收集站,再由班级月底出售,收入费用全部存入班级“爱心基金”,用于各班环境布置或爱心活动。

梅花香自苦寒来。我校一系列的创建措施有效营造了良好“垃圾分类进校园”的氛围,使师生养成了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不随便乱丢垃圾,节约了能源,美化了校园,发展了校园经济。在争创学校“垃圾分类示范基地”的过程中,我们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取得了令人倍受鼓舞的进步和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希望能在今后的创建工作中不断地去完善。对照广州市学校创建“垃圾分类示范基地”认定标准,我校的自评总分为93分,必达项目得分在90﹪以上,符合申报区级示范基地资格,现我校申报花都区级“垃圾分类示范基地”。我们将继续借创建示范基地活动的东风,一步一个脚印,将环境教育作为我们学校永恒的主题。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环境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带动家庭,通过家庭带动公民更广泛地参与垃圾分类的行动。我们决心进一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开展环保教育活动,把创建“垃圾分类”的工作推向更高层次。

7.全科医学临床基地自评报告 篇七

xxxx年x月x日继续医学评估工作会议后,我单位立即召开院长办公会议,会上认真学习了省、市有关文件及此次会议精神,研究部署继续医学评估工作,制订了工作程序和方案,成立了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分管负责人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就继续教育学分证明、专业岗位、学分标准进行了细致的审核检查并安要求认真填写继

续教育登记簿。现就工作情况报告如下: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开展情况:继续医学教育对于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了解新医学动向起到督促和监督作用,有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医疗卫生单位增添了活力和发展后劲。我院自xxxx年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以来,全院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参加了继续医学教育,采取业余学习和自学为主,同时采取集体查反法房、病历讨论、临床进修、远程教育、发表论文等形式有计划、有组织、有目地的开展继续医学教育。200x、200x、200x三年分别有xxx、人参加,基本完成各项工作指标,三年平均合格率xx。

历年来我们高度重视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此项工作对于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专业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适应医学科学专业技术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我们在认真完成上级部署的各项继续教育工作。同时,将继续教育成绩与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晋升、聘任、职务考核、执业再注册、考核等挂钩。鼓励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学习活动,将学术讲座、病历讨论等制度化,坚持请进来派出去的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继续医学教育让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感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但是还有部分同志认识不清、重视不够,认为只要晋升职称后就不需要继续此项工作了,造成部分人员学习项目缺项,未能达到规定的学分标准,这一问题具有普遍性,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加以解决。今后我们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认真总结经验、完善各项制度,确保医学教育工作各项任务的完成。

综上所述,通过自查自评,我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为合格。

8.全科医学临床基地自评报告 篇八

图书馆网络化建设自评报告

海南省教育厅:

根据海南省教育厅琼教高(2010)13号文件关于认真做好高校图书馆网络化建设评估验收工作的通知精神和印发的《海南省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网络化建设评估实施细则》,我院于2010年3月起正式开展图书馆网络化建设的评建工作。由于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强有力的支持,通过迎评促建,图书馆网络化建设在原有自动化基础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基本上达到了评估实施细则的各项达标要求,现自评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学院读者基本情况:目前学院设置的系部有软件工程系、网络工程系、信息管理系、数码设计系、电子工程系、艺术传媒系、外语和旅游系、基础教育部、社科与公共部等9个系部36个专业,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为主体的专业特色。现有在校学生6405名(其中新生1582名);现有在聘教职工 395 人,其中专任教师286人,“双师型”教师131人。

2、图书馆在聘职工情况:2010年学院为图书馆招聘了两名专业技术人员,使职工人数增至18人。职称结构为:副高职称3人、中级3人,初级职称12人;专业结构中:图书信息及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有8人,占44%;学历结构中,大专以上学历17人,其中本科学历9人。大专以上学历者占94%。

3、初步形成的复合型馆藏文献资源体系:截至2010年9月30号,计算机读数的馆藏实体文献为200544册。其中:纸质图书为175843册,合订本期刊24701册;订购有当年中文期刊1240种。馆藏书刊均建有数据库,在图书馆主页上均能查询检索到书刊的信息。同时有电子图书47万种,还有从1987年至今的1.2万种维普中文期刊文献数据库(镜像)。馆藏纸质书刊和电子书刊数据均完成了技术整合,在图书馆主页上形成了统一的书目检索体系。

4、逐步得到提升的网络化设备设施: 图书馆2004年初步实现馆内文献编目、借还业务的计算机管理,建设电子阅览室,设备投入50万元。同时购置以及不间断电源、打印机、投影仪、条码识别器、防盗监测仪等网络配套设备;2007年起侧重于电子资源和网络化建设,投入25万元在阅览大厅安装了50部阅览用电脑(原电子阅览室改成学院软件研发中心)。2007年教育厅专项奖金10万元通过政府采购购置5T硬盘的磁盘阵列和惠普刀片服务器。2007-2008年学院自筹奖金33.5万元先后购进两批共47万种电子图书(书生电子书12万种,维库电子书35万种),2009年投入30万元改造图书馆附加楼馆舍和多媒体阅览室,1.8万元购置期刊阅览室门口监测仪,1.5万配办公电脑。2010年图书馆根据自评情况,向学院提出设备购置申请,学院按网络化评估的要求又拨出63万元专项经费购置了10T的磁盘阵列和64台电脑以及电子显示屏、高档数字投影仪、复印机、打印机等设备,建成了一个63台微机的多功能多媒体阅览室和1.2万种维普中文期刊文献数据库的镜像点。学院在图书馆网络化设备总投入合计184.8万元。(近三年设备和电子文献资源投入76.3万元,设备维修更新费9.1万元。)

5、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职能开始履行:图书馆随着网络化建设的推进,在原有开展文献借阅服务的基础上,按照《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的要求,从2010年起,成立了履行教育职能和网络信息服务职能的机构,配备了专业技术人员,启动了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和信息利用方法的培训活动,利用图书馆主页和多媒体阅览室开展了内容丰富的网络信息服务、馆际互查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

二、2010年迎评促建的步骤及方法

1、成立了以分管领导桂副院长为组长的学院迎接网络化建设评估领导机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图书馆网络化迎评准备工作。

2、制订 《图书馆网络化迎评建设方案》。

接到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网络化建设验收评估工作通知后,学院责成图书馆,制订了《迎评建设方案》。

3、召开院图书馆网络化建设评估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迎评建设方案》,4、初评:2010年3月初,根据省高校图工委2010年的工作要点安排,图书馆依据《图书馆网络化建设评估验收实施细则》进行了初评。初评结果显示,16项二级指标中没有达到合格标准的有13项,其中核心指标有7项没有达标,表明迎评促建任务十分繁重。

经过初评明确差距和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制订了迎接评估验收阶段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具体措施和网络化建设专项经费预算方案。

召开学院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了网络化建设专项经费预算方案。

5、任务分解,狠抓落实。根据迎评促建的任务和院领导的意见,图书馆将任务具体分解到有关科室及个人,并明确了完成任务的时间。馆长与责任人分别签订了责任状。

6、评建:分管领导桂副院长深入图书馆召开职工动员大会,号召职工全力以赴搞好迎评建设。为了保证任务的按期完成,在评建阶段,图书馆采取了有力的促建方法,先易后难,突出重点与难点,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同时,坚持每两周汇报小结一次建设情况,检查工作进度,找出差距,及时采取措施加强建设。

7、图书馆根据自评情况,及时向学院提交网络设备购置申请。院党政领导办公会议审核批准后,及时责成并催促设备部门采购到位。

8、撰写自评报告:图书馆于9月份开学初就开展了网络化建设的自评工作。在此基础上,开始收集整理佐证材料、撰写自评报告。

三、自评结果

海南省高校图书馆网络化建设评估方案二级指标共有16项,其中核心指标9项。本着“迎评促建,重在建设”的原则精神,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网络化建设经过自评的结果表明,达到了16项二级“评估指标”的合格要求。具体自评结果详见“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网络化建设自评结果及分析一览表”。

四、主要特色

1、注重数字化建设 鉴于我院图书馆馆舍空间有限和实体文献资源的不足,结合我院的计算机类为主的专业特点,购置数量丰富的电子图书(47万种)和建立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镜像点(1.2万种),侧重于电子文献建设和复合型馆藏文献资源体系建设。

2、注重读者培训工作,意在馆藏资源的充分利用

“藏与用”始终是推动图书馆向前发展的一对主要矛盾。只有读者会利用、多利用,资源效益才能充分发挥。为使投入能够产生最佳使用效益,学院从2009年底同意图书馆建立了专门机构,招聘学科带头人组建专门班子,扎扎实实地开展数字资源应用方法的培训活动。已为6277名学生(全校学生人数6405人)、312名教职员(应参加人数为320人)开展了人均2个小时的上机操作培训,培训率达到98%,累计培训学时达276小时。

3、注重培养读者的情报意识,提高网络获取情报技能

图书馆对不同类型的读者,在培训内容和方法上采取针对性强的不同方法:对学生读者:主要是帮助培养情报意识,掌握运用计算机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和方法,培训时采用讲授与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方法;

对教师读者,主要介绍如何快速敏捷地共享网络数字信息资源的途径和方法,培训时注重了上机上网操作。

五、学院图书馆有待加强建设的主要内容

1、图书馆馆舍建设

目前的图书馆馆舍面积已成为制约藏书发展的瓶颈,阅览座位无从增加,阅览条件无法改善,科学合理的藏书布局和服务格局难以形成,给师生读者利用图书馆带来不便。有待学院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设一个条件充足的现代化的新馆舍。

2、文献资源建设

按照高校评估标准的生均藏书数量的要求,我院藏书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视听资源建设更待加强,馆藏文献著录数据有待进一步规范。

3、专业队伍建设

学院仍需继续为图书馆有目的地引进专业技术骨干人员,特别是业务科室负责人和网络技术骨干的配备。同时,图书馆职工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网络信息服务的能力急待提高。

4、馆藏文献使用效益有待提高

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院图书馆网络化建设的使用效益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图书馆将在分析影响效益发挥的原因后,制订有针对性地整改方案和措施。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二〇一〇年十月二十七日

9.全科医学临床基地自评报告 篇九

——广州市番禺区横江特色幼儿园创建垃圾分类示范基地自评报告

一、学校概况

广州市番禺区横江特色幼儿园坐落于番禺区沙头街横江村南约一街33号,创办于2001年7月,是一所全日制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全园占地面积1657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892.5㎡,户外活动场地有472平方米。

幼儿园现有8个教学班,其中大班3个,中班2个,小班2个,小小班1个,共有学生285人。园内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设有美工室、图书室、音乐活动室、科常室、多功能区域游戏室等5个功能室。

我园拥有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幼儿园现有教职工37人,其中专任教师16人,其中中专以上学历16人,学历达标率100%;保育员8人,全部持证上岗;其他人员均按需配备。

办学十四年来,我园坚持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指引的精神,坚持“一切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以“洁、静、雅、真、信、实”为园风,以“自律、民主”为管理作风,坚持将科学育儿、服务社会、服务家长、锐意创新、优化管理,创办特色作为发展方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创建“垃圾分类示范基地”为发展目标,努力探寻办园新思路、新路径。

二、主要做法和成果

1、积极学习,提高认识

为进一步加强我园节能减排、垃圾分类工作,确保完成目标任务,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幼儿园,实现幼儿园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园积极组织师生学习了《番禺区全区学校全面创建垃圾分类教育示范基地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全园师生开展生活垃圾分类重要性的认识,明确搞好垃圾分类是与建设生态文明和低碳广州、幸福广州紧密相连的。用崭新的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垃圾分类的实践。

2、加强领导,有效推进

为贯彻有关文件精神,创建垃圾分类示范基地,我园成立了由园领导亲自指挥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该领导机构成员均为各部门负责人,明确牵头主管部门和协同配合部门,落实任务分工,做到责任到人,有效推进各项工作落实。领导小组的具体情况如下:

组 长:彭婉仪 副组长:梁小玲

组 员:李丽诗 何先慧 邓洁贞 各班班主任

领导小组通过商讨,明确了该项工作的主管部门为,并决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垃圾分类工作,同时领导小组要求各部门把垃圾分类纳入工作计划形成制度,并落实垃圾分类工作经费,为创建工作的有效推进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在领导小组的有力指挥和各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下,我园师生稳

类的投放管理,并将此项工作逐步纳入常规管理。

①、加大投入,增加垃圾分类设备

为了确保垃圾分类的有效实施,我园进行了认真的统筹规划,提供了相应的经费用于添置垃圾分类设施设备,改造旧垃圾桶,同时争取城管、街道等部门的支持。目前,我园已有2套标记清晰,完整的垃圾分类桶(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合理放置在幼儿园内。并根据我园的实际情况,将旧垃圾桶贴上清晰的“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标记,合理布局在幼儿园内,既符合节约原则,又达到增加垃圾分类设备的目的,还计划通过不断投放垃圾分类设施设备,进一步完善幼儿园垃圾分类流程,使垃圾分类垃圾桶能尽量做到有一定数量,合理放置,又方便使用,为垃圾分类的实施提供充足保障。

②、长抓不懈,做好垃圾分类处理

垃圾分类工作不但要分类,还要处理。我园在处理日常垃圾分类方面是按“有害垃圾、可回收物、餐厨垃圾、其他垃圾”四分类进行的。例如:可回收垃圾的回收处理,由幼儿园清洁阿姨放置废纸篓、垃圾袋等回收用过的可回收废纸、饮料瓶等,并安排后勤人员负责把收集的可回收垃圾卖掉,卖掉的经费作为幼儿园开展保护校园环境、垃圾分类等工作的经费。幼儿园后勤清洁部门在园领导的要求下,负责整个幼儿园垃圾分类回收,要求保洁员严格进行垃圾辅助分拣,减少垃圾混装现象,杜绝有害垃圾、日常电子废弃物、餐厨垃圾流入不法渠道。真正做到垃圾减量化、垃圾分类化,废物回收化,环境无害化。一般来说,食堂是厨余垃圾主要的生产部门,每天都会产生大量

2、幼儿园垃圾分类及绿色文化的内涵有待进一步丰富。我们要继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有鲜明的园本特色,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文化活动,都要体现绿色与健康,激情与活力,将其作为特色来打造。

3、垃圾分类的辐射影响有限,目前我园按照有关部门要求,在园开展垃圾分类宣传的同时,还开展了家园互动宣传教育活动,得到了家长们和附近村民的大力支持,扩大了垃圾分类的宣传效果,但是由于幼儿园在对外教育宣传方面力量有限,垃圾分类的宣传还有进一步的提高空间。

4、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后要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建设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科学素养,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

我园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推进全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一系列指示和工作部署,在区教育局及指导中心等行政教育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使得我园创建垃圾分类示范基地的工作扎实有效地推进,我园也将继续动员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高标准、严要求地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继续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把垃圾分类工作进一步做细做到位,争取将垃圾分类工作提升到习惯化、常态化的新高度。

四、自评结果

根据文件要求及认定标准,针对《广州市学校创建垃圾分类示范基地评分表》的认定指标,结合幼儿园实际,逐项自评打分,我们自评分认为 :

上一篇:给水工程验收报告下一篇:特朗普的经济政策